研究驱动论文(精选12篇)
研究驱动论文 篇1
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 节能环保的电动车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和中置式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 多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取消了发动机与传动系, 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 缓解噪声与振动的问题, 增强汽车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性能具有较大的优势。多轮独立驱动的电动车在转弯或者不平路面行驶时, 需要采用电控方式控制各个车轮的驱动力矩分配, 以实现电子差速和转矩协调功能。因此, 两轮独立驱动电动车驱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本文构建在两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以汽车稳定性为控制目标, 采用模糊控制策略, 基于横摆力矩的驱动控制系统;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 结合模糊控制工具箱, 建立了整车转矩协调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并对其输出波形进行了分析研究, 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1、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整车动力学模型是整个系统研究的基础, 研究汽车运行特性时, 需要以地面作为固定参考坐标系[2], 如图1所示, 以X、Y、Z定义地面惯性坐标系, 定义转向行驶的车辆质心与x、y、z坐标系的原点重合, x轴方向是车辆纵向速度的方向, y轴方向是横向速度的方向, z轴垂直于x、y平面向上。x轴与X轴的夹角为车身的航向角y, 即两坐标系的夹角y, 则绕z轴的方向上的横摆角速度g=y&。
假设将转角输入直接作用于车轮, 即忽略转向系统;车辆在平坦路面行驶, 即忽略z轴方向上的运动。包括悬架系统在内的车辆结构是刚性的, 即不考虑汽车绕x、y轴的转动, 建立包括三个车身自由度:纵向、横向、横摆, 四个车轮的转向自由度的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 如图1所示。
构建了汽车纵向、横向和横摆运动动力学方程得:
纵向运动动力学方程:
横向运动动力学方程:
横摆运动动力学方程:
式中:m—汽车的总质量;xv、vy—汽车的纵向、侧向速度;a、b—质心到前轴、后轴的距离;Fxi (i=fl, f r, r l, rr) —四个车轮受到的纵向力;Fyi (i=fl, f r, r l, rr) —四个车轮受到侧向力;b、g—车辆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Iz—车辆绕Z轴的转动惯量;w—车辆的宽度。
2、整车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整车驱动控制系统基于汽车稳定性的控制目标, 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作为目标参数, 通过二自由度的车辆模型, 完成对控制目标参数期望值的计算, 通过质心侧偏角观测器与整车模型反馈得到目标参数的实际值, 以目标参数的误差值为输入量, 基于模糊控制输出汽车所需的横摆力矩, 结合电子油门踏板输入转矩期望值, 实现车轮驱动力矩的分配。整个控制系统 (如图2所示) 分为三个部分:控制目标参数的制定、基于模糊控制的横摆力矩的控制和转矩分配模块。
2.1 系统控制目标参数的制定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轨迹保持问题和汽车的稳定性问题。轨迹保持即汽车能够按照预设的轨迹运行, 通常用质心侧偏角来评价。汽车的稳定性即汽车不发生侧滑、激转, 通常用横摆角速度的来评价。当质心侧偏角较大时, 根据b-method理论, 轮胎的侧向力和车身的横摆力矩都趋于稳定值如图 (3) 所示, 轮胎处于非线性状态, 改变轮胎转角, 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的转向。当质心侧偏角较小时, 汽车稳定性可以用前后轮侧偏角的差值来描述, 当前轮侧偏角大于后后轮侧偏角时, 汽车为不足转向, 反之则为过多转向[3]。因此, 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整车控制系统应当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作为系统控制目标参数。
2.1.1 横摆角速度期望值与实际值的制定
根据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方程:
当纵向速度恒定时, 即v&x=0、g&=0时, 可得横摆角速度稳定时的期望值, 用公式表示为:
综上分析, 横摆角速度的期望值应该表示为:
在汽车实际运行中, 横摆角速度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测量获得, 根据图2可以看出, 横摆角速度的实际值可以整车模型反馈获得。
2.1.2 质心侧偏角期望值与实际值的制定
汽车的运动轨迹是用质心侧偏角来评价的, 在运行中, 偏离预设轨迹, 汽车将失去稳定性, 因此应尽可以能减小质心侧偏角, 使汽车按照预设轨迹运行, 故将质心侧偏角的期望值设置为0, 即db=0。
在汽车实际运行中, 横摆角速度可以直接获得, 而质心侧偏角无法直接测量, 本文通过质心侧偏角状态空间观测器对其进行估算, 得到实际值, 从而得到质心侧偏角的误差, 输入到横摆力矩控制模块。根据整车七自由度的整车模型与轮胎侧偏特性分析, 质心侧偏角的状态空间方程观测器可表示为[4]:
2.2 基于模糊控制的横摆力矩的控制
基于模糊控制的横摆力矩的控制模块是以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误差e (g) 、e (b) 为控制变量, 通过模糊推理, 得到保持汽车稳定行驶所需要的横摆力矩, 整个模块主要包括物理量的模糊化、模糊规则的制定以及模糊量的清晰化三个部分。
模糊控制器是按照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的, 模糊规则是以模糊语言的形式描述操作人的经验, 本文设计的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规则共25条如表1所示, 模糊推理方式采用Mamdani直接推理算法。模糊控制的输出Mz1应为有确定值的清晰量, 因此, 需要将模糊量转化为清晰量输出, 本文采用重心法, 每条模糊规则对应的权重分配如表 (1) 所示。经过清晰化的横摆力矩是在模糊集上论域的值, 转化为实际值要乘以相应的比例因子, 根据仿真实验数据将比例因子确定为200, 因此, 实际值应为200Mz1。
在实际中, 当车轮驱动力大于地面附着力时, 汽车会出现车轮滑转的现象, 因此, 汽车所需要的横摆力矩需要考虑地面附着力约束。因此, 基于模糊控制制定的横摆力矩最大值应为:
当模糊控制输出的横摆力矩大于地面能提供的横摆力矩时需要限制为Mmax, 否则不起作用, 即:
2.3 驱动力矩的分配
驱动力矩分配层是根据油门踏板输入的期望转矩dT以及横摆力矩制定模块输出的转矩Mz, 进行转矩分配。驱动力矩一方面要满足油门踏板预定期望值, 另一方面要满足整车力矩平衡[5], 即:要满足公式 (10) 和 (11) :
3、两轮独立驱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需要对两轮独立驱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以某汽车为例 (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 , 分析在前轮角阶跃输入工况下, 系统目标参数的输出波形。根据美国ESV实验标准:汽车先以直线行驶, 达到实验车速 (40km/h及110km/h) 后, 突然以不小不小于500°/s的角速度 (如图7所示) 转动方向盘, 方向盘转角输入为0.1rad保持不变, 油门也不变[6]。
从图8可以看出, 汽车在1s时前轮角阶跃输入, 未控制的车辆在1.8s时, 横摆角速度达到峰值0.3rad/s, 在3.2s时达到稳态0.27rad/s, 质心侧偏角在2s时达到最大值0.072rad, 2.8s时趋于稳定为0.07rad。施加横摆力矩后, 横摆角速度波形的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明显缩短, 响应波动较小, 在2s趋于稳态, 稳态误差较小, 质心侧偏角2s达到稳态约为0.035rad。显然, 在汽车低速运行时, 驱动力矩分配控制子系统控制时横摆角速度响应速度快, 能够很好的跟踪期望值, 质心在侧偏角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证明系统在汽车低速急转弯时是有效的。
从图9可以看出, 汽车在高速急转弯时, 未控制的车辆1.7s时, 横摆角速度达到峰值0.28rad/s, 在3s时趋于稳态0.2rad/s, 质心侧偏角在2.2s时达到最大值0.11rad, 2.8s时趋于稳定值为0.95rad, 施加横摆力矩后, 横摆角速度在1.6s时达到峰值0.17rad/s, 在2.2s波动较小, 趋于稳态, 在3s时, 基本与期望值重合, 质心侧偏角2s达到稳态约为0.5rad。据此可以看出, 整车控制系统能在高速运行时也能有效的控制车辆的稳定运行。
4、结论
本文以两轮独立驱动的电动车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以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误差为控制变量, 基于横摆力矩控制的整车驱动控制系统。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表明有控制的车辆能够很好的跟踪期望值, 响应快、超调小, 有效的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摘要:文章以两轮独立驱动的电动车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整车的驱动控制系统。系统以汽车稳定性为控制目标, 基于横摆力矩实现车轮驱动力矩的分配, 并在MATLAB环境下, 建立了整车驱动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横摆力矩的整车控制系统较好的跟踪目标参数, 能有效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关键词:两轮独立驱动,横摆力矩,模糊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刚.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研究综述[N].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4 (01) :47-52.
[2]喻凡, 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程军.汽车动力学控制的模拟[J].汽车工程, 2013, 04:199-205.
[4]周翠玉.微型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 2013.
[5]蒋振江.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2012.
[6]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研究驱动论文 篇2
当前GIS系统生产出来的地图产品在制图学家眼里缺乏说服力.GIS软件完成地图符号化后,地图产品的最后阶段将不得不脱离GIS数据库而在出版软件中完成,从而中断了工作流程,割裂了地理要素与地图对象的联系,难以进行地图的更新.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地图表达机制,在GIS中融入地图制图功能,既便于地理数据库驱动下的.地图制图,又便于地图的增量更新.
作 者:尹章才 李霖 黄茂军 YIN Zhang-cai LI Lin HUANG Mao-jun 作者单位:尹章才,YIN Zhang-cai(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李霖,LI Lin(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黄茂军,HUANG Mao-jun(江西财经大学用友软件学院,南昌,330013)
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 《包头晚报》 读者满意 驱动因素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47-06
当前我国报纸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充分运用,更促进了报业的繁荣。然而受到同质化和部分报纸恶性竞争的影响,读者满意度逐渐下滑,因此,如何提高读者满意度已经成为报纸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内学者针对报业读者满意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推导和定性分析。本研究试图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我国报纸行业读者满意的驱动因素,并从中挖掘读者的真实需求。这对于实现读者满意和提高报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1.1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顾客满意(CS,Customer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通过对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感知价值与其期望值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心态。顾客满意或不满意存在程度的差别,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1]。福内尔(Fornell)等人认为顾客满意源自顾客的心理比较,顾客期望则是比较的标准[2]。卡多佐(Cardozo)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顾客期望对消费者满意与否的总体评价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奥利弗(Oliver)在“期望——价值理论模型”中认为顾客满意取决于顾客期望与顾客对价值的感知,当感知价值大于期望时,顾客会满意,当感知价值小于期望时,顾客会不满意甚至抱怨[3]。龙金·W.安德森(Eugene W.Anderson)等(1994)从瑞典国家顾客满意度调查出发,得出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价格与顾客满意度有着紧密的联系[4]。
沈蕾和邓丽梅(2006)将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之中,分别从银行形象、服务流程、口碑宣传、网点及设施、职员服务水平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银行客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5]。
赵彦华(2004)将读者满意度定义为读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与程度,而读者满意度的各项指标是将读者满意度进行数值化。他分析了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与读者满意度的关系,得出“读者满意度的高低,对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影响重大”的结论[6]。
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综合以上文献的观点,本文研究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对报纸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1.2.1 报纸质量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报纸质量包含印刷质量和内容质量两方面。报纸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新闻载体,其印刷质量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而报纸的内容质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总体评价,进而影响读者的满意度。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1:报纸质量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1.2.2 报纸服务质量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与其他服务行业不同的是,报业与读者直接接触频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报业的服务不重要。报纸的发行量大,阅读人群广泛,报纸能否准时送到读者手中、读者的诉求能否得到快速有效解决,将影响读者对报纸的评价,因而如何把服务做得更周到、更完善、更贴近顾客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1.2.3 报纸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瓦尔基和高露洁(Varki and Colgate)(2001)以美国纽西兰银行的顾客行为意图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价格认知对顾客行为倾向和顾客满意度都有正向影响。拉纳维拉和尼利(Ranaweera and Neely)(2003)在对电信服务业的实证分析中,采用内心参考价格比较的定义探讨了价格的影响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价格水平对顾客满意度有直接影响[7]。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3:报纸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1.2.4 报纸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布朗斯福德等(Brandsfordet.al)(1972)认为品牌形象会影响顾客的行为,因为品牌形象反映了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购买决策,进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品牌形象与顾客满意度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关辉和董大海(2008)将品牌形象划分为“公司形象”“品牌表现”“品牌个性”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品牌表现”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公司形象”与“品牌个性”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8]。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4:报纸品牌形象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2 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分析
2.1 数据采集
在前期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与《包头晚报》工作人员探讨,本研究采用五级李科特(Likert)量表设计,1代表“很不满意”,2代表“不太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分值越高,说明读者对该测评项满意度越大;反之,越小。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包头晚报》读者满意驱动因素的具体测量,共包括16个题项,其中前15个题项分别命名为Q1—Q15如表3所示,第16项Q16为总体满意度。
拟定问卷后,针对订阅《包头晚报》的读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正式调研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5%。
nlc202309022212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样本性别比例,女性∶男性为0.536:0.464;年龄集中于40—60岁和20—40岁两个年龄段,二者共占样本总体的92.9%;受教育程度,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共92人,占总数的50.3%;所从事职业,各类职业均有涉及,其中商业以及服务业、公用事业、房地产共109人,占总数的59.5%;收入水平,较集中于1000—4000元,共121人,占总数的66.1%。描述性统计分析说明样本特征符合本次研究要求。
2.3 数据分析与解释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3.1 因子分析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一般情况下,当KMO大于0.9时效果最佳,小于0.5时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结论是不拒绝该假设,则表示各个变量都是各自独立的。
用样本数据对测量顾客满意度的15个题项进行KMO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KMO系数为0.840,适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3.081,显著性水平(Sig.)取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已提取公因子的正确性,需要进行碎石图分析。碎石图是按照特征根大小排列的主成分散点图。如图1所示,该图中横坐标为因子序号,纵坐标为各因子的特征根。根据点间连线坡度的陡缓程度,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子的重要程度。较陡的直线说明因
子的特征根差值较大,较缓的直线则对应较小的特征根。从图1中可以看出前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很大,变化明显,进一步说明保留四个公共因子是适当的。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varimax)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分析可知:从15个题项中提取四个公因子。
报纸质量因子X1:包含Q1、Q2、Q3、Q4、Q5五个题项,反映读者对《包头晚报》印刷质量与内容质量的评价。
服务质量因子X2:包含Q6、Q7、Q8、Q9四个题项,因其与服务有关而命名。
品牌形象因子X3:包含Q13、Q14、Q15三个题项,因这三个题项内容体现报纸的品牌影响力而命名。
价格水平因子X4:包含Q10、Q11、Q12三个题项,这三个题项明显体现价格水平。
2.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要素及提取的各因子在测量读者满意度上的可靠性,需进行信度检验,以得出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各因子的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模型的信度符合标准。
一个优秀的测评模型应具备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构建效度。所谓构建效度是指量表或测评指标能测量理论的概念或特质的程度。从因子分析中得知,调整后的四个因子能够累积解释的变异量达67.439%,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出《包头晚报》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3 读者满意度回归分析
3.1 回归分析
在确定了《包头晚报》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为报纸质量、服务质量、价格水平和品牌形象之后,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驱动因素对报纸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以报纸质量X1、服务质量X2、品牌形象X3、价格水平X4为自变量,以读者满意作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复相关系数R用来描述Y与Xi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R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好。如表6所示,模型中复相关系数R的值为0.596,决定系数R2为0.355,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341,说明读者满意的各个因子能够解释读者满意34.1%的变化,可以认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较好,即所有影响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读者满意度的构成。
D—W值(标准—估计误差值)是用来检验误差的独立性的指标,当D—W = 2时相邻两点的残差毫不相关,本研究中D—W值为1.788,接近2,表明残差几乎是相互独立的,即前后两点的残差几乎无线性关系,四个因子能较全面地反映读者满意度的变化。
4.2.1 追求报纸合理的性价比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影响最大,这也凸显了在网络信息冲击和报纸同质化的今天,合理的定价策略对一份报纸的重要性。目前,低价竞争已成为我国报业价格竞争的主要形式。虽然,低价策略能暂时为报纸缓解销售困境,但从长久而言,低价竞争很可能会扰乱报业市场秩序,甚至导致报业公司亏损。所以,报业公司应当在充分考虑生产成本、市场结构、行业政策、读者数量与广告收入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定价。为读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报纸的同时,保证其利润率稳定。
4.2.2 提升报纸质量与服务质量并重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报业公司在报纸发行之前,必须要研究读者的购买动机,不仅要追求印刷质量,更要在版式版面、信息内容、见解观点等方面与众不同,努力形成自身特有风格,吸引并巩固读者阅读。
报业公司与读者的低接触频率,限制其服务质量的提升。报业公司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以提升其服务质量。首先,要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使他们能够方便及时地购买报纸。其次,投递员在送报过程中应当态度热情、有责任感,将读者的切实问题做到充分记录、及时反馈并妥善处理,使其感到报纸真诚的服务。
4.2.3 树立报纸品牌形象
随着买方市场形成,报业竞争趋于白热化,报业公司必须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树立报纸的品牌形象,能够巩固已有读者,促使其再次购买,并通过老读者的口碑宣传,赢得更多新读者,增加读者忠诚度。
绿色物流驱动因素研究 篇4
关键词:绿色物流,驱动因素,研究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本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物流管理领域, 绿色物流的概念既强调企业的利益, 也关注于环境问题, 成为研究的重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除了私家汽车的增长, 各种物流企业因运输业务的扩大, 也不断增加其运输车辆的数量, 这成了我国大气污染不断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构筑一个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使能源再生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物流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国政府连续下发了促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呼吁, 并出台了一些政策, 这显示出政府对治理环境的重视, 也是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
为建设一个绿色环保的物流体系, 企业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从传统的运作方式转变成有效利用能源、促使资源再生的绿色物流方式。 目前, 我国政府对建设绿色物流体系虽然推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 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地方保护等原因, 还没有具体的促进措施。 由于建设绿色物流体系需要大规模投入, 而企业虽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 但由于企业能力有限, 这就需要政府对积极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给予行政、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激励。
Lin & Ho认为, 关于物流领域与环境的问题, 直到1990年还没有得到关注, 现在的绿色物流研究仅仅处于学界关注并进行研究的初级阶段, 特别是针对运输物流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从绿色供应链及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出发, 综合整理考察已有的研究, 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 对影响企业实行绿色物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对绿色物流的文献整理
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 这种重视更多地表现在对生产型企业的关注上, 比如钢铁、发电等行业, 由于受到环境指标的影响, 这些企业非常关注自身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并进行了相当的投入来缓解污染。 而服务业, 如物流运输业, 则对自身对环境的污染并不非常关注, 也没有相应的投入来减少自身对环境的污染。 而减少服务业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促进服务业企业对环境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变化是深远的, 需要企业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战略转变成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企业战略, 而企业一旦建立这样的经营导向, 则会改善企业的形象,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扩大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企业必然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 此外, 物流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解决, 将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 对物流活动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所以, 不能将这个问题仅看作是物流活动之外的事情。
虽然过去把物流活动中环境污染问题看作是物流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大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随着全社会对污染问题的重视, 这个问题将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会成为物流企业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重要话题。
所谓绿色物流是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既包括广义物流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也包括资源再利用的回收物流。
二、关于绿色物流的基本研究
对运输企业绿色物流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 通过文献的整理, 对绿色物流研究的考察可总结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从社会责任的观点进行的研究。Carter & Jennings将环境视作企业在物流活动中担负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认为企业的组织文化、管理者的认识能够影响企业物流活动中的社会责任, 同时,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潜在的经营成果。 Carter & Jennings研究指出, 人性的组织文化、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员工的行为、顾客的压力, 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Markly & Davis指出,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带动有同感的消费者, 提高销售水平。Salam研究了环境购买的社会责任, 认为人性的组织文化、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采购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员工的行为、政府规定、顾客的压力, 会影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从绿色供应链的观点进行的研究。 Zhu, Sarkis &Geng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机、行为、 成果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 政府规定、竞争、市场压力和经营目标会影响中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竞争成果产生不良影响。 Rao & Holt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竞争力、竞争成果的关系,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竞争成果。 Paulraj强调了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建立了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经营成果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Cousins & Pocknell研究了环保的动机、环保战略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指出政府的规定和企业的利益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的动机。 但是, 从统计的结果看, 环保动机和环保战略、环保战略和绿色供应链管理间没有显著关系。
第三是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研究。 Murphu & Poist分析了物流管理活动中绿色物流的类型和企业特性间的关系, 指出物品回收、消费减少、物品再利用的绿色物流战略是西欧制造业大国通常使用的研究概念。 Wong& Fryxell分析了环境管理活动中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效果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竞争和政府的规定是影响企业重视环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Murphy et al.研究的物流企业开展减少污染业务的影响因素, 指出了政府的规定、控制环保费用的意愿、社会期望及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 是影响物流企业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重要因素。 Lin & Ho以物流服务供应商为对象, 研究了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特性对企业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 技术简单化和技术积累、组织形象和员工素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府的支持, 会影响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绿色物流的意愿。
三、研究推论
通过整理上述研究成果, 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影响组织文化和绿色物流活动, 及政府规定、顾客的压力影响绿色物流活动。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一系列态度、价值、信念、行为模式等, 组织文化会对组织成员形成潜在的影响。 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创始人或最高管理者等核心人物的特性和领导力。 Taormina在一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间关系的研究中指出, 在官僚组织中, 领导的行为表现出控制的倾向, 而创新型组织中, 领导更多体现包容性。 此外, 在组织中, 最高经营者对组织文化的形成、新措施的实行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组织中, 最高经营者可以通过共享自己对绿色环境的认识, 促使员工接受全社会的价值观。 因此, 领导者的领导力会对企业形成以绿色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推论一:企业最高经营者的领导力会对企业形成以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最高经营者的领导力是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建立长期经营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样, 物流企业推广绿色物流活动中, 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同样能够起重要作用。 Carter &Jennings指出, 即使企业的组织文化不支持企业担负自身的社会责任, 甚至成为企业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障碍, 但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可以使企业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当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体现企业的发展方向, 具有模糊性时, 最高领导者的决定是影响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 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支持会对企业开展新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推论二: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产生影响。
随着环境越来越重要, 物流企业的组织文化也逐渐向环境导向型转变。 Carter & Jennings发现, 将企业自身看作良好的社会成员的组织文化, 会对企业承担物流中的社会责任产生影响。 Dean & Brown指出, 在以环境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 组织成员共有的环境价值观是主要的促进因素。 因此, 以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 会对组织成员的环保举动产生影响, 并将此行为运用到以环境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中。 Li & Ho主张, 物流企业的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氛围, 会影响企业采取绿色革命的意愿。 此外, 由于物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可以直接促使他们从事绿色环保物流业务。 而从事这种绿色环保的业务活动, 会增进绿色物流活动的发展。
推论三: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活动产生影响。
Carter & Jennings将政府的规定纳入研究, 但发现其对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会产生影响。 但是, Zhu、Sarkis &Geng研究发现政府的规定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影响, 而Wong & Fryxell的研究也表明政府的压力是绿色环境管理业务的重要先决因素。 另外, Cousins & Pocknell也分析指出, 政府的规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Li & Ho的研究说明, 政府的支持会引导并促使物流服务提供商采取以环境为导向的绿色物流服务。 Salam研究表明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 政府的规定会对购买活动产生影响。
推论四: 政府的规定会对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产生影响。
Wong & Fryxell指出, 总是倾听顾客的声音成为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顾客能够轻易取得信息, 这也增加了顾客压力的作用。 在一个关于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中, Paulraj指出, 顾客的压力会影响企业应对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时间。 所以, 在物流管理中, 顾客的喜好或压力会对企业以环境为导向的绿色物流战略的树立产生影响。 如果顾客喜好以环境为导向的物流管理, 企业就需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Cousins & Pocknell的研究也表明, 在企业采取绿色环保的措施时, 顾客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Salam在一个关于购买行为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中指出, 顾客的压力是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推论五:顾客的压力会影响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 探讨了企业采取绿色物流活动的影响因素, 总结出企业领导的领导力、企业的文化、政府的规定及顾客的压力会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业务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 企业领导的领导力对组织的企业文化产生影响。
液压驱动机械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 篇5
摘要:驱动机械发挥的作用不断加重,使得更多的设计人员参与到机械的设计和仿真研究工作中来。本文根据笔者长时间对机械工作的总结和研究,对机械设计和仿真技术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其如何指导实际工作,如何合理设计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关键词:液压驱动;机械;仿真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液压驱动机械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械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繁重、重复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液压驱动机械设计及其仿真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机械的作用,减少人类的工作负担。在设计研究阶段,需要将多方面的内容考虑在内,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工作原理等多个板块内容整合在一起。本文研究的内容重点在机械的具体设计和如何在SolidWorks软件中实现对机械部件的仿真模拟。
一、机械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复杂的液压机械是在计算机程序的操控下进行一系列自动化操作,完成预定指令和预定任务。机械设计是机械性能好坏的关键,合理的设计可以大大简化机器人的工作程序,加快速度,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机器的思维方式是程序,是起初的设计方案。出色的设计可以减少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增加收益,反之,得不到预计效果,影响整体发展水平。现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国制造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不同领域的技术和设备都展开了长期竞赛,使得简单、粗糙的成品地位不断下降。我国机械发展得到了空前提高,计算机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国内技术设计者也可以创造出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为了更加快速地整个发展领域的实力,必须加大对机械设计的研究力度,从多个技术层面和空间发展机械动力,使得液压驱动机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机械设计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精准性,实现简易化操作。国内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机械设计、实体建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阶段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以及机械给实际工作来的便利来思考如何进行设计。机械的不同部位也需要进行不断改进性的探索,尤其是是运动路线和传递路线。总之,机械设计的目的是简化机械运动的步骤,方便操作者的生产使用。具体的机械设计还会有具体的设计细则规定,必须按照规定合理性设计,否则就可能走弯路,影响企业效益。
二、SolidWorks软件如何实现驱动机械零件的仿真模拟
SolidWorks软件是一款专门为驱动机械的设计服务的软件。通过这款软件,设计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具体的运作情况,进而将其中不合理或是不简洁的部分剔除,进行重新设计。SolidWorks软件系统对理论要求比较低,可以直观、快速、简洁的观看机械运动的效果,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机械设计应该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对曲面、圆弧以及旋转、拉伸等多种特殊造型进行精细化考虑,力求设计的机械产品简洁高效。具体分析几种常见的模型造型:第一:爪型。在软件的“草图绘制”命令下找到爪型图案,并对爪型按照机械的设计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改动。在改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任何一个方向上进行伸缩变化,角度旋转变换,也可以添加其他的图形进行图形合并,设计出新的造型。总之,设计者利用软件中的基本元素进行后期处理达到机械设计的目的,合理表达机械运动的部件。软件可以显示具体的长度、角度以及倾斜度,设计者应该在设计中对爪型部件的各个要素进行明确规定,这样才可以在软件展示中得到应有的效果。第二:齿轮。齿轮是多种基本图形的综合设计图。齿轮的规格、形状以及具体的用途十分宽泛,齿轮模型也需要设计者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需要选择基准线、基准面同时配合多种拉伸、旋转、混合技术,甚至通过颜色深浅的不同进行齿轮不同位置的设计,以便更好的达到利用效果。齿轮是驱动机械中不同部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连接点,需要设计者从三个角度设计好齿轮的规格,提高制作工艺。第三:螺丝。为了机械后期维修的便捷性,复杂的机械设备也需要进行采用螺丝连接不同板块,使得各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性的驱动设备。SolidWorks软件的螺丝设计模型是按照我国《机械设计手册设计》要求的.,可以较好的适用于较多的机械场合。软件呈现的是三维效果,螺丝设计是否得当,各个部件是否很好的切合在一起就可以直接看出来。除此之外,机械设计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模型,设计者都应进行精密性的计算和规划,否则就无法达到产品要求的质量。软件不仅可以将各个精细的部件表现到位,还可以实现机械的动态模拟,帮助设计者在动态流程中发现不足设计的不足。轴承、螺柱等都是精密的部件,并且不同部位的具体设计尺寸存在着差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软件可以为机械设计者提供准确、清晰的仿真依据和仿真模型,为设计者提供直接性的帮助。在可视化的软件中,机械的设计内容可以在不同角度得到完美展示,对机械设计的改造也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三、有限元法辅助机械设计
有限元法可以有效地支出设计者进行创新性设计。有限元法将众多数据问题转为为数学问题,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的计算处理能力,快速将大批量数据处理为具体的动态分析模型。复杂机械设计可以利用有限元法将困难的模型分离开,并逐个进行研究,以便顺利完成整个模型的设计。分析有限元的过程是计算机软件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的选取、零件的位置以及约束条件都会被一一表示出来,对应力和变力的处理能力和承受能力也会进行数据测试,并形成一个整体效果图,供设计者进行二次改进或是简化,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机械中的小部件和零碎部件的分析需要十分关注。驱动机械质量问题的源头往往是小部件引起。个别部件的损坏将给整个设计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在设计中充分重视小部件的设计合理性,对小部件的应力和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在使用中不会超出其承受范围。
四、结束语
在液压机械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机械设计及其仿真的研究对机械设计的突破性创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对液压机械的关注力度,扩大研究投资都可以有效地支持液压机械的设计发展,为液压机械的设计技术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得我国的机械设计和研究能力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李增刚.ADAMS入门详解与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59~124.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地理信息系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87-0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对测量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测量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内容量多、知识面广、实用性强,相关理论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反映该课程理论知识多、理解困难,难以掌握课堂上的各个知识点;专业教师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不能熟练运用编程语言,无法透彻讲解编程知识点,并且,课程设计中缺少练习与实例。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既枯燥又难懂的课程,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较低,从而影响到课率。如何利用本课程有限的课时,消除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采用以“任务模块化,讲授例子化”的任务教学方法,丰富枯燥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一、改革教学
(一)改革课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测量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测量学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构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GIS程序应用两部分来讲授,这样开设课程的目的在于学生首先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入手,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再学习GIS程序应用。
(二)课程安排。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
1.基础阶段。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构成、GIS的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让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有全面了解,为提高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阶段。通过课堂讲授与演示向学生介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开源GIS软件QGIS,利用QGIS掌握地图制图、属性查询、空间查询等常用功能。
3.任务驱动阶段。采用拆分任务方式,将地理信息系统分解成多个任务模块, 每节课做一个GIS程序应用练习,以任务方式分配到每个同学,实现在提高阶段学到的地理信息系统常用功能。这样行业的知识融入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任务驱动法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任务模块分解。本教学从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体系角度出发,将地理信息系统分解成多个任务模块,如使用属性、导入电子表格或CSV文件、使用插件搜索和下载开放地图数据、基本矢量样式、计算线长度和统计数据、光栅的基本样式和分析、光栅拼接和剪裁、处理地形数据、运用航拍图像、数字化地图数据10个任务功能模块。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模块按照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中章节内容的要求进行教学实施, 将系统的各任务功能模块合理分配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其分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具体实施表
序号任务模块教学目标理论 课时实践 课时
1使用属性熟悉GIS属性22
2导入电子文件掌握数据输入22
3使用插件掌握数据下载22
4基本矢量样式掌握矢量编辑22
5统计数据掌握分析工具22
6光栅分析掌握光栅分析22
7光栅拼接剪裁光栅拼接剪裁22
8处理地形数据处理地形数据22
9运用航拍图像运用航拍图像22
10数字化地图数字化地图数22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效果。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任务模块中的实例练习,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理解更深;上机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各模块练习,每个学生都分配有明确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掌握每一节课的重点知识。
结语
通过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每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被广泛应用和推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值得我们在今后课程中进行深入实践。
参考文献:
[1]黄华国,张晓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08(5):4-7.
[2]刘远刚,何贞铭,蔡永香,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教学改革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1,8(6):113-114.
[3]吴德华,杨冰,张维,等.基于SWOT的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58-60.
[4]窦长娥,刘付程.GIS专业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1,(4):168-169,172.
[5]衣德萍.基于高职GIS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34):275.
[6]张习科,吴德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ebGIS》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121-122.
[7]张以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软件技术专业群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08,29(1):151,179.
[8]黄顺,李臻,徐明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810-14811.
高效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研究 篇7
超声电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型电机。它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使定子表面产生一定轨迹的微米量级的振动,进而通过摩擦耦合将振动动能转换成转子或滑块的宏观运动(转动或平动)动能。与传统电磁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惯性小、回应快、不受磁场影响且其本身也不产生磁场的特点。另外,它还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噪声小、低速大扭矩以及可直接驱动负载等优点。超声电机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医疗、精密微动机构、工业控制、对磁干扰敏感的设备、机器人工业、高档汽车等不需要连续工作的领域,这主要由于超声电机利用了摩擦,长期连续工作会引起温升和参数的变化[1,2,3,4,5,6,7,8]。
超声电机需要专用电源供电。驱动电源将输入电压转换为具有一定功率的,频率和相位可调的超声信号,该信号作用于超声电机。超声电机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因其特殊的运行机理,使得其驱动控制电路变得很复杂。驱动电源需要输出两相幅值和频率都相同,存在一定相位差的正弦波达到几百伏高电压来驱动超声电机。
目前超声电机的驱动电源电路大都采用了低直流电压输入,经功率变换电路和变压器升压隔离,高压输出的电源结构可以选用的拓扑有推挽、半桥和全桥等。由于在推挽电路中,开关管位于低端,其驱动电路结构简单,是目前最常用的拓扑形式[3,4,5,6,7,8,9,10]。但由于超声电机本体的复杂性,在运行过程中,推挽电路的开关管经常出现极度发热损坏情况,这主要由于偏磁引起变压器饱和。本文设计的高效超声电机驱动电源将直接用市电供电,采用PFC技术提高电源功率因数,利用谐振技术提高转换效率。
1 系统设计
目前使用的超声电机驱动电源框图如图1所示。
图中驱动电路大都采用推挽结构,利用回馈检测电路来检测驱动电压电流再送入控制器,实现频率跟踪、调压、调相位等功能。而控制器由数字控制芯片逐渐取代了复杂的分离组件,目前已使用PIC、AVR、ARM、DSP、CPLD等中高端产品[2,3,4,5,6,7,8,9,10,11]。
图2为高效率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结构框图。
电源由市电供电,SPD电路防止由雷电引起的超高电涌对设备的冲击损坏;经过EMI滤波,为后级电路提供“干净”的工频电压源;加入PFC电路减弱整流电路带来的谐波污染;高压直流经过开关转换电路和谐振网络实现DC-AC转换,使得驱动超声电机的信号为正弦信号。
1.1 SPD电路
雷击危害主要有直击雷和感应雷。感应雷过电压是雷击在线路附近的物体或大地上,剧烈的电磁场变化对线路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形成的过电压,最高可达500~600 kV。雷雨时期感应雷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在电源最前级设计SPD电路,可以把由感应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以及由系统的状态发生突然变化而引起的过电压限制在安全水平。根据“GB/T 21714”和“IEC 62305”技术规范,结合目前主要的开关型气体放电管、嵌位型压敏电阻以及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等防护器件的特性,雷电浪涌保护采用了复合设计方法,电路如图3所示。该电路实现2级保护,响应时间为纳秒级,保护电路对接地要求不高。
1.2 PFC电路
整流电路使得输入电流的畸变比较严重,谐波比例大,功率因数很低,不能满足规定的谐波标准要求。电源电路采用了PFC电路来提高功率因数,PFC控制芯片选用了OB6563,PFC电路如图4所示。OB6563是一款高性能的临界模式功率因数校正器,这款产品对传统的临界模式控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系统易于实现接近于1的功率因数。该芯片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专利的谐波优化技术能实现极低的谐波失真;(2)具有专利的消除工作时异音的技术;(3)电流检测电阻开路保护和三重过压保护,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4)电流检测回路内置双重噪声抑制功能,无须外加RC低通滤波器;(5)更低的动态OVP(过电压保护)检测电流,与PWM结合使用,系统能实现低待机能耗。
1.3 谐振网络
超声电机需要正弦驱动信号,传统驱动电源采用硬开关技术得到方波,利用电感将方波信号整形成准正弦波,高效超声电机驱动电源采用谐振技术来获得正弦信号,并能实现功率开关管的软开关功能,降低损耗和电磁干扰。由于超声电机工作在谐振状态时,其阻抗特性为容性,因此在设计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的谐振网络时需要把超声电机作为谐振网络的一部分。本文采用了半桥LLC谐振拓扑结构,电路原理图如图5 a)所示,图5 b)中的R0、L0、C0、CP为超声电机的等效电学参数:(1)L0为等效电感,也称动态电感,与材料的机械性质有关;(2)R0为等效电阻,与材料的机械损耗有关;(3)C0为动态电容,类比与振子的振动弹性;(4)CP为静态电容,与安装等因素有关。正常工作时,超声电机工作在谐振频率点附近,为了便于分析的可将图5 b)中的L0和C0的支路可以视为短路,电路原理图又可等效成图5 c)。
实际上,图5 c)中的谐振网络由四个谐振组件组成。该电路包含了LLC谐振网络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图5 c)中,Cs、Ls构成串联谐振电路,Lp、Cp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该多谐振转换器包括四个谐振组件,则构成LLCC谐振转换器。Cs、Ls谐振产生的串联谐振频率:
并联谐振电感与电容谐振产生的并联谐振频率:
结合式(1)和式(2),超声电机的工作频率f与谐振频率fs、fp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f=fs。谐振电感Ls和谐振电容Cs发生串联谐振,其电路支路等效为短路。从图5 c)可知,若工作频率f>fp,Lp、Cp所构成的谐振电路呈容性;若f
(2)f=fp。谐振电感Lp和谐振电容Cp发生并联谐振,其电路支路等效为开路。从图5 c)可知,若工作频率f>fs,Ls、Cs所构成的谐振呈感性;若工作频率f
(3)f
(4)fp>f>fs。从图5 c)可知,此时并联谐振频率大于串联谐振频率,电路工作频率介于两者之间,Ls和Cs构成的谐振呈感性,Lp和Cp所构成的谐振也呈感性。
(5)fp
为了利于开关管实现零电压软开关,谐振电路应能工作在感性状态下。从上述几种分析情况可知,有3种能够直接得到感性谐振网络。本文选用fp>f>fs这种情形,因为Ls和Cs构成的等效感抗与Lp和Cp所构成等效感抗串联,有分压作用,对于超声电机的输入端来说刚好起到了降压作用,以免电压过高加剧超声电机疲劳;且此种情况负载的轻重对电路影响也不大,无需辅助电路,简化了电路结构。
谐振变换器的驱动信号由芯片IR2153提供。IR2153是为高压、高速功率MOSFET管或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提供驱动集成电路。IR2153具有自振荡和外接同步振荡功能,振荡频率为:
改变外围电路中RT、CT的参数,就可以得到不同频率的驱动信号。IR2153提供了1.2μs的死区时间,无需额外设计死区电路。半桥电路的两个MOSFET管分别由IR2153的管脚5和管脚7驱动,为谐振变换器提供激励源。电路原理图如图6所示。在设计参数时,式(3)中的fc取值为超声电机的谐振频率。
2 试验测试
图7为IR2153集成驱动电路高端输出的PWM波形,其幅值达到11 V,能保证MOSFET管良好导通。图8为LLC谐振网络与超声电机组成的LLCC谐振网络工作在超声电机谐振点附近时的输出波形。从图8可知,在谐振的作用下,加在超声电机的驱动信号是正弦信号,而非传统设计的准正弦信号。
3 结语
针对传统电源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高效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电路,具备完善的浪涌保护和功率因数校正;通过采用集成控制IC芯片,简化电路结构,并利用超声电机的特性,结合LLC谐振电路特点,组成了LLCC谐振网络,通过理论分析,选定了利于实现零电压软开关的谐振工作状态,降低了损耗。利用制作的样板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电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超声电机驱动电源技术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结构复杂、效率不高、使用不便、对浪涌无吸收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超声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结合超声电机的特性和对驱动电源的性能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在高效驱动电源电路应用了雷电浪涌保护技术、PFC技术、LLC谐振技术。完成了实际电路的设计,并利用TRUM-60型超声电机做了调试,得到的正弦驱动信号证明了电路的有效性。
关键词:超声电机,驱动电源,雷电浪涌保护,PFC技术,LLC谐振
参考文献
[1]赵淳生.面向21世纪的超声电机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02,4(2):86-91.
[2]夏长亮,郑尧,史婷娜.行波型超声波电机PWM驱动控制系统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1,35(3):14-16.
[3]史敬灼,王海彦.驱动超声波电机的推挽式变换器工作过程分析[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9,36(1):1-4.
[4]颜佳佳,阮新波,李华峰,黄卫清,赵淳生.超声电机的软开关驱动电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109-114.
[5]顾和荣,张典范.PFC控制器ICE1PCS01在超声波电源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06,40(2):9-10.
[6]Jon Harper.LLC谐振转换器之分析[EB/OL].(2010-01-11)[2010-08-24].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index.aspx?id=19406.
[7]朱立泓.LLC谐振变换器的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06.
[8]王华云.超声波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9]Bal G,Bekiroglu E.A highly effective load adaptive servo drive system for speed control of travelling-wave ultrasonic moto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5,20(5):1143-1149.
[10]Sashida T,Kenjo T.An introduction to ultrasonic motors[M].Londo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研究 篇8
Brodie等学者认为, 顾客契合对关系交换和其他关系概念, 如参与度和卷入度, 扮演着影响因素或/和结果的角色。学者Suzanne和Kesha将活动卷入、产品类别卷入、自我投入、手机活动的参与等可能的驱动因素进行测试, 最后获得结果:三种卷入都对顾客契合有显著影响, 而参与不是。
Hollebeek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卷入度对契合的影响和关系。她提出了有关顾客品牌契合的概念模型。在学者Saks支持下, Hollebeek认为卷入度是顾客契合建立的基础。卷入对于顾客在契合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上都有影响。在顾客的兴趣或与自身的相关性上, 由于卷入而关注的焦点品牌相对于其他非关注品牌, 程度更高。
Larry Hogan认为, 顾客契合的推动需要四点:与顾客的联结;选择能建立品牌形象和忠诚的契合方式;使员工更加优秀;承诺与实践一致。Sarah Sluis也认为顾客契合的建立有四点:相关, 尊重, 可信和价值。“相关”是指利用信息正确理解消费者;“尊重”从狭义上说是指以你愿意被对待的方式对待顾客, 从广义上说包含了使消费者理解公司的使命和文化;“可信”意为让自己对顾客的承诺不会失望, 让顾客对自己的品牌价值始终满意;“价值”体现在优秀的顾客不在乎赠品和折扣, 而在公司可以提供价值以维持长期的忠诚关系。
学者Tripathi认为, 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有:顾客对企业和品牌的信心。企业的行为必须与所传达的承诺一致, 如质量、价格、包装、分销、售后服务、进入新的国家等。企业的诚信, 顾客必须认为他们是受到公平对待的。自豪感, 消费者必须对使用该品牌表示感觉良好和自豪。热情, 点燃消费者的想象力。
在基于心理学和组织学中, 对契合最根本的研究, 即契合建立于价值观的统一、文化的相容;或是需求的互补。因此我们也可以对顾客契合的另一个驱动因素进行总结, 即品牌形象。
学者Bowden认为, 契合这一心理过程, 分为新顾客对该品牌忠诚的建立与老顾客重复购买的继续。因此他认为, 其驱动因素也分为两类, 一为与新顾客的理性纽带, 二为与老顾客的情感纽带。在理性纽带中, 算计性承诺是指消费者对决策失败可能性, 以及由于这一决策带来负面结果所带来严重性的衡量。在这样的心理预防, 可以使负面评价得到降低, 同时扩大正面态度。对于老顾客, 由多位学者研究证明, 卷入度越高, 顾客承诺和顾客契合程度越高, 同时情感认同对顾客契合作用重大。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 驱动因素为:针对新顾客的算计性承诺于预约体验, 针对老顾客的卷入度与情感认同。
学者韩小芸认为, 顾客契合是由顾客投入、顾客心理授权、及其共同导致的顾客心理所有权, 驱动了顾客契合的形成。顾客心理所有权是指顾客对企业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占有感。因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 心理所有权是对于顾客由于互补性契合得到满足, 再加上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影下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所有权。
综上所述, 本文将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总结为以下三点:
(1) 卷入度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使消费者专注于企业和品牌, 并同时对顾客契合的其他方面进行影响;
(2) 基于价值理论, 消费者与企业形象所表达的价值观相容或一致, 因此, 企业形象是否能够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相符,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驱动了顾客契合的形成;
(3) 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之后, 消费者所形成的顾客心理授权让消费者对品牌和企业产生了占有感, 从而形成了顾客契合。
因此, 通过各方面理论的研究和本论文的总结, 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归结为:卷入度、企业形象和顾客心理授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企业营销越来越丰富, 传统范式出现缺陷, 无法体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这超越交易、动态、互动的关系。一系列研究消费者与企业和品牌的关系兴起, 顾客与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金钱交易, 而是有各种方式和更多的互动。本文通过对顾客契合驱动因素相关文献的梳理, 对其进行综述和研究。
关键词:顾客契合,驱动因素,顾客关系
参考文献
[1]Nasco S A, Coker K K.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Customer Engagement with Mobil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J].Society for Marketing Advances Proceedings.2012:162.
[2]Hollebeek L D.Demystifying customer brand engagement:Exploring the loyalty nexu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 24 (4/8) :483-804.
[3]Sluis S.The 4 Pillars of Responsible Customer Engagement.[J].CRM Magazine.2014, 18 (4) :22-4.
[4]Tripathi M N.Customer Engagement-Key to Successful Brand Building[J].Vilakshan:The XIMB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 6 (1) :121-140.
温州鞋业集群成长驱动演变研究 篇9
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中温州皮鞋、打火机、锁具、瑞安汽摩配、苍南印刷和乐清柳市中低压电器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 而龙湾人造革、瑞安休闲鞋、永嘉拉链和平阳塑编包装等4个集群因缺乏竞争力而落选[1]。虽然温州鞋业集群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中榜上有名, 但从温州鞋业集群1978年19家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6000多家, 2004年减少为4000多家, 2008年面临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锐减为2600家的集群规模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鞋业集群成长动力衰弱且有收敛趋势 (开始衰退) , 已迫切需要升级或转型。同时, 基于资源约束等外部制约, 寻求集群新动力以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也刻不容缓。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风险加大了对鞋业集群企业的威胁, 集群优势弱化趋势加速。因此, 研究集群成长阶段的内驱力演变规律, 强化集群成长驱动机制以促进鞋业集群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产业集群就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资源、社会资本、网络等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动因。蔡宁 (2007) 等认为集群形成原因 (初始条件) 的核心是资源, 它主要包括;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 , 经济因素 (经济资源:主要是资本等) , 历史条件 (包括文化资源、社会资本) , 人力资源等[2]。张岚东 (2003) 从集群形成的社会资本条件分析认为存在于区域集群企业间的信任、隐含知识、企业家网络是集群形成的社会资本条件。从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资源禀赋、集群网络和企业家精神是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集群演进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焦点, 它主要回答集群能否持续成长和集群整个生存过程是否存在某些客观规律。目前学者已达成共识, 认为集群演进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在具体划分上还存在较大分岐。如Krugman (1991) 、Porter (1998) 和Swann (1998) 分别提出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集群如同生物体一般, 存在从生到死不可避免的过程, 大体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饱和与转型、衰退、死亡或复兴成长等五个阶段[3]。在每一阶段, 都有一些关键的机制在发挥作用。Bruso (1990) 根据政府对集群实施干预的时间将集群划分成两个阶段:无政府干预的自发阶段;但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政府开始干预的第二阶段。Pouder和St.John (1996) 在间断均衡模型的基础上, 依据集群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高低, 将集群演进划分为集群形成、集群收敛和重新定位三个阶段[4]。我国学者蔡宁教授认为集群演进分为四个时期, 且每个时期集群发展的关键力量有差异。
有关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文献, 蔡宁和吴结兵 (2002) 融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 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及其整合的根本因素, 群内企业的竞合博弈行为与集群结构的互动是集群结构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动态途径。刘恒江和陈继荣 (2005) 认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为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来自于本地根植性蕴涵丰富的生产要素, 本地根植性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和地理根植性, 产业集群的内源动力机制转化为内生优势;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等外源动力机制的作用带来产业集群的外部优势。马建会 (2007) 认为随着集群成长, 推进集群快速成长的动力因素发生变化, 由最初的外部经济、地域分工转变为集群的创新优势和集群网络优势[5]。
而抑制集群成长的关键因素 (风险因子) , 研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Markusen (1996) 认为区域集群越成功, 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系统即“锁定”, 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 导致集群败落的潜在风险不断积聚[6]。吴晓波 (2003) 认为集群的自稳性风险是导致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7]。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可以看出, 集群形成初期, 本地的根植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成长期集群网络协作效应加快了集群发展;收敛期网络“锁定”效应削弱了集群扩张动力而导致集群衰退。
3 温州鞋业集群成长路径及驱动力演变
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模式的形成总有其历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诺思说过“非正规约束在制度的渐进演进方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 是路径依赖性的来源”。而温州鞋业集群的产生与其具有经商的“制度记忆”和温州制鞋历史源远流长有关。基于根植性的“制度记忆” (务实的功利主义本质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 是温州鞋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温州500多年的制鞋历史也奠定了制鞋产业集聚的基础。总体上看, 温州鞋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经历了集群孕育、集群成长和集群收敛与重新定位三个阶段。但每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机制不同, 分析集群成长路径及其各阶段内驱力变化, 采取相应对策通过增强集群自组织能力和适当的外力干预, 以此实现集群演进轨迹的改变和促进集群持续成长。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梅 (1977) 将S形曲线运用到生物种群涨落的研究中。叶金国 (2003) 认为S形曲线是产业经济演化的成长轨迹。产业集群是一个遵从惯性定律和有限资源约束的有机自组织系统, 它的运动轨迹也呈现出S形[8]。根据温州鞋业集群的三阶段划分, 其演进轨迹如图1所示。
3.1 温州鞋业集群的孕育及其驱动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
温州鞋业集群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农村地区, 它起步于家庭工业。在家庭工场形式下, 以家庭或家族为经营单位, 家庭成员根据特长进行供销、技术、管理的分工负责组织生产。这种组织形式为企业资金筹集和家族企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黄祖辉 (2006) 对温州140家制鞋企业调查显示, 温州鞋业企业的创始资金中66.37%来自创始人的个人投资, 24.94%来自直系亲属和亲戚朋友, 8.35%来自社会集资或其它来源, 银行贷款只占0.34%[9,9]。企业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温州悠久的传统制鞋历史息息相关。早在明朝时期, 温州就因靴鞋艺精质优, 被列为朝廷贡品。1978年, 温州市区共有鞋厂19家, 其中国营鞋厂2家、大集体鞋厂8家、街道民办鞋厂9家, 皮鞋产量49.68万双。这些企业为温州鞋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技术和人才资源。另外, 深受永嘉事功主义思想、敢为天下先企业家精神以及族群亚文化的影响, 以“一户带动一村, 一村带动一乡”的企业创业模式快速在本地区复制、扩散, 形成了集群的雏形, 这时主要表现出同质集群的特征, 企业规模较小, 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差异化程度小。
这一阶段 (0
3.2 温州鞋业集群的成长及其驱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
随着企业成长和规模的扩大, 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 依靠族群获取发展资源已不可行, 企业逐步突破族群限制, 沿“地缘”在族群外寻找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合作机会。根据Lazarsfeld and Merton (1954) 观点, 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Zipf (1949) 认为地理位置的邻近能够使人们之间维持社会关系的成本较低。因此, 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和相同的社会人文背景成为族群企业选择群外合作伙伴的重要基础, 基于地理和文化根植性的企业家社会网络逐渐形成。而这一网络的形成使得集群内信息交流非常广泛和充分, 整鞋生产技术和缄默知识不断扩散, 随着鞋业市场空间的扩大, 新企业创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而且这些新创立的企业往往是从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分离出来, 形成了大量专门从事某种工艺加工或某道工序生产或某一配套产品生产的、以“中间产品”或“配套产品”为主业的企业, 成为原来同质集群中企业间的产业“关系桥”, 使得集群内企业间逐步建立有序的产业链 (层次较低) , 如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等鞋业配套子集群。产业链上的企业间表现出“小规模、大协作”的竞争与协作特征。
这一阶段 (t1
3.3 温州鞋业集群的收敛与重新定位及其驱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 温州鞋业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集群。制鞋企业 (其中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30多家) 、200多家制革企业、380多家鞋底企业、200多家鞋机企业、168家鞋楦企业、100多家鞋饰企业、50多家鞋样设计室, 以及专门的鞋类信息服务部、制鞋职业培训学校、鞋类测试研究所和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众多的专业市场如温州“鞋城”、河通桥鞋料市场、浙南鞋料市场、生皮市场、皮革机械市场、皮革化工市场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网络。但面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变化, 基于低端价值链的集群产品呈现匀质化特征, 市场趋于相对饱和, 集群企业间的协作力减弱而相互竞争加剧, 许多缺乏竞争优势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被淘汰出局, 制鞋企业的数量从高峰时的1万多家大幅减少到6000家, 到2008年集群企业减少为2600多家, 这一现象表明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退出市场, 资源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聚, 集群规模收缩, 体现出成熟期收敛的特征。
进入本世纪以来, 面临国内市场饱和、资源成本上升 (如企业工业用地紧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和1998年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 温州鞋业集群开始区域外市场拓展, 步入了产业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一些龙头制鞋企业开始在国内外优化产业链布局。如温州鞋业投资中西部的“东鞋西移”, 2003年奥康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2001年康奈在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开设专卖店 (柜) 。2004年哈杉鞋业在尼日利亚投资建厂, 同年又收购意大利威尔逊制鞋公司和台湾立将贸易公司, 并合作建立哈杉-威尔逊鞋类研发中心, 为哈杉进入价值链高端和开拓国际主流市场打下技术基础。但总体来看, 温州制鞋产业链调整和升级的过程比较缓慢, 既使是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仍然停留在中低端, 凭借低价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非主流市场) 。
2005年笔者曾就温州制鞋企业国际化调查的58家企业发现, 定位在高、中、低端和华人市场的比例分别为5.8%、43.1%、74.5%和5.8% (答案可多选, 所以比例总和超过100%) , 其中处于低端和中端市场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这表明温州鞋业集群在开拓国际市场仍然以低端产业链进入, 见表1。
资料来源:本人问卷整理
面临2008年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众多企业无法应对环境巨变而“猝死”。然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期锁定于低端产业链的集群网络具有“缺钙的禀性”。这种禀性既制约了集群自组织的自增强机制, 又钝化了集群网络对外界的应变力。
低端价值链的位置锁定不仅与根植性有关, 而且与整个制鞋高端产业链不完整密切相关。如我国生皮、半成品及成品革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0.8≤TC<-0.5) , 表明该产品具有较高的比较劣势, 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处于较高的比较劣势[10]。优质的生皮、半成品和成品革主要靠进口, 这就制约了我国高档鞋类市场的开拓和高端产业链形成。从2004至2005年上半年我国皮革工业原料及设备进出口情况 (见图2) , 图中显示我国皮革工业设备及原辅材料出口增长强劲, 进口增幅减缓, 但进口依然大于出口, 凝结着智能化和高新技术的制鞋设备依然依赖进口。尤其随着环保、动物保护、高污染、高能耗限制等对我国制革业提出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加剧了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上游产业的低端化, 制约了下游产业—制鞋加工业的升级和优化。因此, 加快完善鞋业高端产业链对促进鞋业产业链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在鞋业集群收敛与重新定位阶段 (t> t2) 集群演进轨迹呈现收敛趋势。一方面缘于“锁定于低端产业链”的集群企业匀质化特征增强了集群竞争, 使竞争协作机制发生转变, 集群协同效应弱化。Baum和Mezias (1992) 对美国曼哈顿旅馆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出企业在地理位置、规模和价格的相似性会大大增加集群内部的竞争强度, 从而增加失败率[11]。另一方面, 基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和地理等根植性的社会网络也会由于嵌入性强而陷入锁定。根据黄祖辉 (2006) 课题组关于温州鞋企国际化的调查, 对“海外温州人在温州鞋企国际化中的作用”问题统计 (见表2) , 结果显示:67家样本企业中, 有43.28%的企业认为海外温州人在温州鞋企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较大。而从34家开展自营出口业务的企业看, 有73.54%的企业认为海外温州人在温州鞋企国际化中所起的作用较大, 说明自营出口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海外温州人的社会网络来实现, 这些企业大多并未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中, 显示出温州制业集群演进的“人格化”网络特征, 这种网络发展易趋向于封闭和锁定。
1) 资料来源:黄祖辉 (2006) 课题组
蔡宁等 (2003) 认为相互依赖的网络在最初阶段是力量源泉。但因环境动荡可能成为集群僵化失去弹性的源泉[13]。Staenson (2001) 认为地理上接近对企业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当同行业激烈竞争而不是合作和创新成为主导现象时, 集群的衰落成为必然。Olson认为, 从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角度看, “区域锁定”的形成就是促进企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制度和实践, 集中于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 最终成为对区域进步不利的僵化风险。因此, 这一阶段常常需要借助外力干预以加快集群内部高端产业链的形成, 强化外联和密切合作, 引入集群网络创新要素, 为建立柔性化创新网络提供支持, 以此突破低端产业链位置锁定和企业家社会网络锁定的瓶颈。如图3所示, 温州鞋业集群成长路径演变。
综上所述, 集群在不同阶段关键驱动机制不同, 政府需要根据各阶段特征及时转变工作重点, 发挥积极而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促进集群持续发展。在集群初创时期, 政府以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主, 注意培育能够发挥当地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集群;在集群成长阶段, 引导和丰富集群层次和集群网络, 建立集群创新的促进机制应是重点;在集群收敛和重新定位阶段, 集群自组织调整能力减弱而风险加大, 政府需大力从外部引入异质性企业或高等要素, 积极促进产业链升级和创新网络重构以推动集群延续或“再生”。
4 小结
纵观温州鞋业集群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 集群演进轨迹呈“S”形, 历经集群孕育、集群成长和集群收敛与重新定位三个阶段。集群不同成长阶段驱动因素存在差异。集群孕育阶段表现为同质集群的特征, 历史文化与制度的根植性优势和企业家精神是促使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集群成长阶段表现为集聚放大、分工协作的特征, 基于社会网络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主导 (协作力>竞争力) 是驱动集群快速成长的关键。在集群收敛与重新定位阶段, “锁定于低端产业链”的集群企业匀质化特征加剧了竞争, 以及基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和地理等根植性的社会网络也由于嵌入性强而陷入僵化, 这一阶段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演进轨迹呈现收敛。企业间竞争机制 (竞争力>协作力) 发挥主导作用。因此, 鞋业集群演进轨迹的跃迁和集群可持续发展, 必须通过产业链提升和集群网络联系柔性化两个维度的协同演进。而要有效实现这一过程, 往往需要借助外力 (政府政策等) 干预以突破集群成长瓶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http://www.sina.com.cn, 2008, 10
[2]蔡宁, 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1-4.
[4]Prouder, Richard, St John, et al.Hot Spots and Blind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03637425, 1996, 21 (4) :42-46.
[5]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6-37.
[6]Markusen A.Sticky Place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raphy, 1996, (72) :1-5.
[7]吴晓波, 耿帅.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 2003, (6) :22-25.
[9]吴翔阳.产业自组织集群化及集群经济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06:6.
[9]黄祖辉.温州鞋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R〗.温州市科技局, 2006:32-36.
[10]刘霞.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制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企业经济, 2007, (3) :26-29.
[11]谭劲松.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 2007, (12) :35-38.
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研究 篇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气工业, 电信工业, 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需要更多的铜材料和铜产品。工业纯铜和铜合金具有高的导电性, 高的导热性, 所以它是电缆、电气开关等电气设备制造最常用的材料[1,2]。然而, 铜资源的短缺, 铜的高价格对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节省铜资源, 促进电信行业和电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 应用铝代替铜, 对铝和铜进行连接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工件的重量。在制冷行业采用铝管替代铜管制造零件可以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4]。在工业应用中, 可用于铜和铝焊接的方法主要包括冷压焊接法, 摩擦焊焊接法, 扩散焊焊接法, 爆炸焊焊接法, 电阻焊焊接法, 激光焊焊接法, 钎焊焊接法等。对于铝和铜异种材料而言, 铜和铝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过程连接具有固态焊接的特点, 它适用于铝管和铜管的焊接, 铝管和铜板的焊接, 铜杆和铝杆的焊接, 铜杆和铝合金管的焊接[5]。铜和铝具有较高的热扩散系数, 铜和铝异种材料摩擦焊接最重要的问题是在接头界面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相。在接合界面的金属间相存在降低了焊接部分的强度和耐蚀性能[6]。铜和铝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可以缩短焊接时间, 热影响区小, 降低能量消耗, 减少结合面化合物, 对导电性和导热性影响小, 有利于提高铜和铝焊接强度[7,8]。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焊接材料选用工业纯铜棒和工业纯铝棒, 这种化学成分的铜和铝能满足电力行业、电信行业和电气设备零件的要求。
1.2 实验方法
采用C320型连续驱动摩擦焊机对铜和铝棒材进行摩擦焊接实验, 分析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参数对焊接性能的影响。应用WAW-1000型微机伺服电子拉伸试验机进行铜和铝焊接件的拉伸性能试验。弯曲试验时, 将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件加工成棒料, 然后将焊接接头在室温下弯曲90°, 观察弯曲试样拉应力侧和压应力侧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应用epiphot-300u倒置显微镜分析焊接结合区附近的金相组织特点, 对于焊接接头采用双重腐蚀剂。应用数控机床加工弯曲试样和拉伸试样。用于连续驱动摩擦焊试验参数为摩擦时间为4s, 摩擦压力为60MPa, 顶锻时间15s, 顶锻压力为120MPa。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铜和铝的连续驱动摩擦焊弯曲试验
将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试样加工成棒料, 保持棒料表面有一定的光洁度, 铜-铝结合面大约在中间附近。图1是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棒状试样及弯曲90°试验后的宏观照片。由图1可知, 弯曲试验时, 虽然试样表面的一侧被拉长, 受到很大的拉应力, 另一侧被压缩, 受到很大的压缩应力, 但摩擦焊铝和铜焊接接头无周向裂纹和轴向裂纹, 铜和铝的结合面没有撕裂, 结合良好, 焊接质量良好。由于铝的硬度低, 强度低, 铜的硬度高, 强度高, 所以铝-铜焊接试样表面的铝一侧被明显拉长, 变形清晰, 并且在铝-铜结合面形成台阶, 铝侧尺寸收缩, 铜侧尺寸变化不大。铝-铜焊接试样表面的铝的压应力区被明显挤压, 表面的部分铝向外被挤出, 尺寸增大, 部分铝被压缩到铜侧。
2.2 铜和铝的连续驱动摩擦焊接拉伸试验
将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试样加工成标准拉伸试样, 铝-铜结合面在中间部位, 然后在拉伸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 直到拉断。图2是铝-铜焊接件的标准拉伸试样, 以及铝拉伸断裂试样的宏观特征。由图2可知, 试样在在铝侧伸长断裂, 这表明, 焊缝区铝-铜结合面比母材铝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在拉伸试验中, 试样的横截面受拉应力, 铝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在铜侧产生很小的变形。铝及铝合金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 一定的机械性能, 所以铝的断裂面积很小, 断面收缩率很高, 并具有良好的塑性断裂特征。铜-铝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试样结合区金相组织分析表明, 铝-铜焊缝区金相组织清晰可见, 结合面较平直洁净, 金属间化物很少。
3 结束语
(1) 当用摩擦焊接参数的摩擦时间为4s, 摩擦压力为60MPa, 顶锻时间为15s, 顶锻压力为120MPa, 铝-铜连续驱动摩擦焊的焊接质量良好。
(2) 铝-铜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头具有良好的抗弯强度, 室温弯曲90°后, 焊缝结合区无裂纹。
(3) 铝-铜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头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拉伸断裂后, 在铝侧断裂, 焊缝结合强度比铝的抗拉强度高。
(4) 焊缝区没有明显的金属间化物, 焊缝结清, 结合良好。
参考文献
[1]张满.铝/铜异种材料焊接的研究现状[J].热加工工艺, 2009, 38 (9) :116-119.
[2]亓永新, 杨瑞鹏.铝铜焊接进展[J].焊接技术, 2000, 29 (5) :4-5.
[3]龙伟民, 张雷, 程亚芳.铝与铜连接技术的研究[J].金属加工, 2008 (12) :47-49.
[4]赵越, 黄幸川, 左铁军.实现铝代铜是制冷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家电科技, 2007 (9) :35-37.
[5]洪丽玲, 辛选荣, 张柯柯.铜/铝合金冷压-扩散复合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J].机械工程材料, 2008, 32 (8) :23-26.
[6]王成国, 陈文华, 董丰波.5A06/T2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头的耐蚀性[J].腐蚀与防护, 2012, 33 (2) :101-104.
[7]李亚江, 吴会强, 陈茂爱, 等.Cu/Al真空扩散焊接头显微组织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1, 3 (11) :424-427.
研究驱动论文 篇11
关键词:双电机;功率追踪;模糊控制器;迭代算法
中图分类号:TM343 文献标识码:A
Algorithm of coaxial dual-motor drive system power tracking
XUE Chen-Xu1*, HAN Jun-feng2, LIN Chuan1, PAN Sheng-hui1, YANG Feng1
-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2.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coaxial dual-motor load power tracking. In this system, two synchronous motors speed is forced. Due to the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two identical motor parameters, it will lead to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wer. According to the vector control theory, the AC motor torque and motor flux decoupling induction moto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dual-motor power (current)-tracking, is controlled by fuzzy controller design and iterative algorithm to solve the power to track all issue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zzy PID control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iterative algorithm can improve the response speed power-tracking, and faster to achieve power balance.
Keywords: Dual-motor; power point tracking; fuzzy controller; iterative algorithm
1 引言
双电机硬轴联接驱动同一负载时,即使同批次的相同型号电机也极难达到各项参数完全一致,因此它们所分担的负载就不可能完全相等,从而导致两个电机输出功率出现偏差,容易使其中一台电机工作在轻载状态,而另一电机工作在过载状态,造成电机过负荷。为改善这种情况,将负载进行合理分配,双电机的功率平衡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 [1]。
自从上世纪80年代 Koren提出交叉耦合控制算法之后[2],许多专家针对“多电机协调控制”这一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内,汤杰,李志勇针对刚性硬联的双电机同步传动系统的功率分配问题提出主从控制方案[3],在同步运行中确保功率平衡。田瑞,赵艳提出了变频器的主/从功能在多电机传动系统中的应用[4],解决了多台电机同时驱动同一负载的功率平衡问题。张超,裴延涛提出了基于矢量控制思想的同轴硬联双电机负载平衡系统[5],并且将交叉耦合及主从控制的概念运用于其中,从而实现双电机承担相等负载的实验目的。
上述文献均较少提及从电机功率跟踪过程中的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对双电机功率追踪精确数学模型的算法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点。本文以双电机同轴驱动系统为对象,通过矢量控制理论,将交流异步电机的电机转矩和电机磁通的解耦,建立了双电机功率追踪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主从控制和交叉耦合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以及基于迭代算法的控制器,均获得了精确的控制效果。通过比较,模糊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提高了响应速度,解决了功率平衡问题,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2 双电机同轴运行功率不平衡的Simulink仿真
由双电机同轴运行功率平衡定义[6]可知,在双电机同轴拖动同一负载时,两台电机额定功率相同,即使两台电机的其他参数不相同时,其所分配的负载力矩也必须是相同的。选择电机为鼠笼式异步电机,在本次仿真试验中采用星型接法。电源的三路输入信号的初始相位分别设置为0°,120°,240°,电压设置为380V,频率为50Hz。在MATLAB/SIMULINK中创建双电机同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双电机功率不平衡仿真实验
两台电机额定功率均为15kW,其中电机1转子电阻为2.65Ω,电机2转子电阻为3.65Ω,两台电机的输出转矩差如图2所示:
图2 功率不平衡输出转矩差
如图2所示,在输入负载转矩为60NM时,电机1输出转矩为38NM,电机2输出转矩为22NM,这说明两台电机在定子电阻相差1欧姆时,两台电机输出功率相差1.7倍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功率不平衡。因此,在该系统中,必须进行功率平衡的控制。
3 双电机硬轴驱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系统采用主从控制方法对双电机进行控制,通过微处理器产生变频控制信号[7],将主从电机的负载转矩(定子电流)进行比较,进而控制从电机,达到改变从电机负载转矩与主电机平衡的目的,从而通过控制从电机的变频调速过程实现两台电机的功率平衡。
3.1 变频器环节的数学模型
变频器的输入信号是控制电压Uc,通过变频器输出相应的电机定子相电压U1和电源频率f1。由于f1和U1的比值保持不变,所以变频器的频率给定信号Uc与U1的关系由变频器的加速时间确定。加速时间设为τ,可以得出在阶跃给定下的系统响应情况。当给定信号是Uc,输出响应可以分解为两个斜坡函数y1(t)和y2(t),并有:
3.2 电机环节的数学模型
在对从电机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中,为了实现电机磁通和转矩的解耦,利用矢量控制理论,通过坐标变换将交流异步电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从而对从电机的转矩进行控制。本系统中电机环节的模型是解耦后基于电流转矩分量的传递函数[8]:
(6)
式(6)说明异步电动机的电流与电压的动态是非线性关系。为了用简单的过程说明矢量控制原理,假设如下:
电动机的负载变化非常慢,在电流调节中基本不变,可设△MZ=0;转速变化相对于电流变化非常慢,因此在电流调节中可以认为转速基本不变,可设△ωr=0。以上的假设将式(6)进一步线性化,可表示成三阶微分方程的,其形式如下:
可将它等效为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回路方程,本式将作为转矩跟随控制的传递函数。
4 双电机同轴系统功率追踪算法的MATLAB仿真
选择主电机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主电机的相关参数
为了使主从电机参数不同,这里设置从电机转子电阻为0.42Ω,其他参数均与主电机相同。根据上节建立的电动机环节数学模型及电机参数,可以得到电机的传递函数为:
4.1 基于模糊参数自整定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根据主从电机参数及矢量控制原理解耦,其中主从电机间电压变化为4.5~5V,根据控制系统对过渡要求和专家经验,设计模糊PID控制器[9],建立模糊规则如图3所示:
图3 模糊控制器规则
对上述系统进行MATLAB仿真,仿真实验如图4所示:
图4 同轴从电机功率跟踪系统图
仿真时间设置为3s,设置主电机输入电流200A: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模糊PID功率追踪
由仿真结果可知,主电机输入200A电流,从电机电流经过0.5s达到主电机90%以上的输入,经1s达到误差为0,并且动态过程线性化程度较好。
“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篇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其迅速结合, 获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旅游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深入分析“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 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一) 互联网成为旅游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既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 又催生了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 为旅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动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凶猛。一大批旅游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综合门户网站、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旅游网店、微博、社交网络等旅游电子营销渠道发展迅速。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 携程、途牛、去哪儿、到到、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旅游新业态的代表。这些新兴旅游业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 对传统的旅游行业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 逐步挤压传统旅游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 互联网是当下旅游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 互联网促进旅游信息互动
对旅游业而言, 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掌握信息者容易成为行业翘楚。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大大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互联网具备极强的信息集聚能力, 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信息选择功能, 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 则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 同时产生一定的信息反馈, 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进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信息互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推动旅游产业新业态的产生。
(三) 互联网促进旅游供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 旅游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能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涵盖广泛的内容, 涉及众多部门、企业。旅游者追求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 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 对旅游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 旅游供给改革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 为旅游供需信息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互联网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形式, 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反馈信息, 推进旅游产品改革创新, 为旅游消费提供高品质产品, 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 旅游”驱动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 驱动旅游行业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模型, 建立“互联网+ 旅游”驱动创新系统, 描述互联网对旅游的驱动机制 (图1) 。
“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由主体、客体、媒介、动力、机制五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实施者, 包括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接受者, 主要指旅游产品、运营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媒介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的环境, 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内容。动力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主要指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机制是指“互联网+ 旅游”的创新机制, 主要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中, 五个要素自成体系, 形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 推进子系统的发展。同时五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 共同作用于“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旅游市场、通信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对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企业运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作用, 为旅游产业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和提供智力支持, 竭力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证等条件下旅游创新要素能够合理配置, 创新成果得以科学转化, 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 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 旅游”的效应逐步显现,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产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行业领域。同时旅游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互联网+ 旅游”构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系统, 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
(一) 推进互联网与旅游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 同时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具有整合数据、搭建平台的功能, 互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 为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旅游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与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紧密相关, 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包容性, 为旅游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够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为旅游者提供满足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 凸显“互联网+”的功能优势, 能够驱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二) 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
“互联网+ 旅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领域, 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 旅游”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与定位,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利用, 有损行业发展的因素要剔除出去。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 为“互联网+ 旅游”的发展做好战略布局。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逐步积累科学的大数据, 提高数据的效应, 增加大数据的附加值, 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的渠道,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 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旅游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涵盖内容非常宽泛, 包括智慧平台、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智慧安全、智慧营销等众多内容,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智慧体验。当前旅游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市场需求旺盛, 发展前景广阔。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旅游变得更加“职能”, 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 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 推进“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
“互联网+ 旅游”是一个崭新的旅游系统,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 使旅游产业由传统的封闭系统发展到现代的开放系统。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等主体要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分的智力支持, 为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 促进旅游创新要素合理配置, 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模式, 满足旅游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推动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升旅游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互联网对旅游分销渠道的影响[J].旅游学刊, 2012, 27 (8) :3-4.
[2]肖亮, 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 2009, 24 (3) :75-81.
[3]唐业芳, 郑少林.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8) :135-137.
[4]李莉, 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 2013, 28 (10) :23-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 2012, 27 (9) :7-8.
[6]朱鹤, 刘家明, 陶慧, 张娟.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2) :2081-2094.
【研究驱动论文】推荐阅读: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论文11-19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研究11-24
激光驱动微小碎片超高速发射技术研究11-12
VB程序设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研究10-13
高精密工作台伺服驱动环节的设计与研究11-07
驱动设计论文06-19
驱动故障论文12-03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09-04
开关驱动器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