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驱动与微驱动(精选8篇)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1
机械类专业学生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当前机械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外实践为辅, 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调对已有知识掌握, 缺少面向职业所需的创新性能力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教”为中心, 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2]。虽然该模式能较好保证所授知识系统性, 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和其年龄段所特有创新性, 学生“自我创新”更少, 师生交互也少, 从而导致老师这个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不能从学生这个庞大、散发着异常创新性火花群体中吸取养分, 减少了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机会, 也磨灭了学生创新性灵感和火花。基于此种情况, 探索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培养模式。
1 “案例+ 项目驱动”模式提出
传统的案例培养模式是老师自己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 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识别、分析的能力。这种案例优势主要表现在能较好配合所学知识, 但是也存在不足,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主要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检索, 导致检索范围不够宽广经典案例来源不足;二是案例更换速度慢, 易陈旧, 难以与时代同步[3,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开展教学, 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 层层推进项目, 通过对问题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办法, 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5,6]。而文中“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所提出的案例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项目需求, 由学生自己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对这个案例开展较为有针对性探讨和分析, 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并研究该案例的主要知识点和创新点是否能够运用到所研究项目, 不同同学针对相同或不同的案例得出不同结论, 对不同结论做出评估、选优, 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项目。由于学生这个大群体参与, 大量的相关案例得到检索, 案例来源具有明显多样性和新颖性, 并以这些案例为原材料构建相应案例库作为后人学习参考资料。
2 “案例+ 项目驱动”模式基本要素
在此模式下, 主要包含项目案例、项目、学生和老师等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基本阐述如下。
2.1 案例
根据所选择项目的需要, 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具体执行研究小项目或个体任务, 师生共同探讨每个小项目或个体任务所应用到知识点有哪些, 了解当前针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前沿性的研究进展。学生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检索相关案例并加以收集整理, 形成案例数据库, 所选案例具有宽泛性、前沿性和经典性, 且具有可再现性和可模拟型, 比如设计某个机械装备的结构, 可以用到哪些软件, 设计后达到什么样效果, 学生均可以按照案例所述自己动手操作达到再现的目的。
2.2 项目
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有一定技术含量, 创新性和挑战性较强, 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 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创新类设计项目为主, 该类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 学生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 该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 如工程计算、二维或三维绘图及基本设计等能力, 该阶段的学生也对本专业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兴趣, 急于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创造一些新东西, 自身具备良好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批判性、独立思考、拒绝复制思维方式和多侧面思维方式。
2.4 老师
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到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作用, 自身具有充分把握整个过程能力, 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能及时解决学生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并乐于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老师不仅立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前沿阵地, 了解科学技术新成就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还应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 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辩证的思维, 这是在各学科相互联系基础上形成的, 老师具有比较广博知识,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 它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且又高度分化与综合, 不断出现新学科。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同时注意相互渗透, 课程综合化, 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
3 模式实施过程
3.1 案例收集
老师根据所选择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主要难点所在, 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分配具体工作任务, 由1~2名学生负责每个分解后小项目或工作任务, 围绕各自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展开案例的收集。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 (如百度等) 、中国知网、外文检索 (如EI、SCI论文) 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及时跟踪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遇到问题, 防止出现查阅的资料与所负责任务或项目需求信息差距过大情况发生。学生定期反馈案例收集情况, 并根据案例的发表时间、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分类, 以便于案例库的建立。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保持相互交流。
3.2 案例模拟
由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所选项目主要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设计项目为主, 因此其对应案例也应具备较强再现性, 在案例查询收集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案例有针对性进行再现模拟, 在模拟这些案例时, 学生运用已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工具 (如Auto CAD、Pro/E、Ansys等) 进行训练, 同时体会该案例知识点、创新点以及与项目结合点。定期了解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进展情况, 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各自解决方案, 找出该案例中哪些知识点可以直接运动或间接运用到项目中来, 或者通过变换这些知识点思路或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创新性想法, 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过程, 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3.3 案例分析
召集所有参与项目学生, 每个人均将在案例模拟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创新点及与项目结合点等做成PPT形式, 面向全体项目参与人员以报告形式进行讲解, 将自己所遇难题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及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共同讨论, 集思广益找出难题突破点及解决办法, 老师和其他项目参与人员根据PPT报告人所讲案例提出自己对案例看法以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他们创新点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更好地把握住与项目有关知识点并加以创新, 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3.4 项目驱动过程
以需要完成项目为主线, 以提高项目创新性为目的, 将各学生在案例模拟分析获得知识点、创新点和项目结合点应用于需要完成具体项目中。在具体实施中, 学生为参与项目完成的主体, 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做好配合、衔接工作, 使得各个学生所负责的项目任务进展基本保持同步, 以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性和协调一致性, 并以小组会议形式定期报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进度。老师全程指导、全程参与, 协调各个学生之间步调及与学生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困难, 师生随时交流讨论, 达到共同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共赢目的。项目实施不仅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结语
该文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和预期工作特点, 以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具体实际项目并交互提高师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 提出了“案例+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性及其他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此模式下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项目等具体工作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 老师作为全程指导和实际参与者, 时时刻刻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 提升了学生和老师创新能力, 该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对老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摘要:根据机械类学生特点, 结合学生培养实际社会需求, 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 提出“案例+项目驱动”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老师全程指导并参与讨论, 结合前沿性科技攻关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老师对专业知识掌控性, 以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项目任务为实施主线, 实施过程中师生针对所遇难题以讨论及报告形式积极交流和相互学习, 达到交互提升师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案例,项目驱动,创新能力,交互提升
参考文献
[1]成江荣.“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J].软件导刊, 2015 (2) :190-192.
[2]金炜, 周亚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7) :82-83.
[3]刘家友, 王以功.“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15 (5) :61-63.
[4]陈伟, 刘军, 谷凌雁.以案例驱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8) :152-153.
[5]王欣, 张毅.基于“项目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2) :108-111.
[6]李金武, 邓国辉, 董健.项目驱动教学在网咯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15 (4) :43-44.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2
摘 要: 分析了高校信息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其中部分问题可以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避免。结合作者在信息类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经验,阐述了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给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类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65-04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s
gao dingguo,pu tsering
(tibe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tibetan university,lhasa,xizhang 850000,china)
0 引言
信息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也对电子信息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1]。但是,目前高校信息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还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培养不出真正能够“应用”的人才。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种任务,围绕着任务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任务解决过程中,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2]。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弥补信息类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又能满足信息类课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好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本文通过调查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多年在高校从事信息类教学的经验,总结归纳了信息类课程教学一般存在的问题。
⑴ 学生的差异性大
由于一般高校生源不同,很多学生入校时,层次不一,入学前呈多元化趋势,差异非常大。很多学生不仅基础知识差异大,而且学习习惯差异也很大,导致授课过程中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两极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如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智能,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可造之才”[3]。因此,不能因为学生有差异就懈怠成绩差的学生,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基础,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按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完成教学。
⑵ 培养方案单
一、滞后
高校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与之“适应”的培养方案,同一专业使用的培养方案一致,所有学生按相同的培养方案、同一教学大纲和同样的教学计划按照“班级授课制”进行学习,这样无法区别对待学生差异,而且很多培养方案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
⑶ 教材陈旧、教法落后
信息技术及其知识更新非常快,而教材、教学内容的变更跟不上技术的变化。高校开设的信息类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陈旧的,加之很多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教室、书本”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提高。⑷ 理论偏重,实训薄弱
信息类很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理论讲解,忽略了实践、实训等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些实践环节走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时常对实践教学也采用理论的教法,直接讲授“该怎么做”,而不去真正“做”。教师“教”得多,学生“做”得少,教学达不到培养目标。
⑸ 培养的人才与应用脱节
学生在高校期间基本上属于校内“封闭”培养,缺乏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学生毕业后就业,用人单位还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培养才能上岗。
⑹ 学生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
高校很多信息类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教育,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容易成为等待型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录”的被动型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任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完成任务,这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解决动手“做”的少和被动接受型学习等缺陷或问题,真正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教材的培养目标、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待完成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动力[4],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参与,学生在自主探究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5,6],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去开展,学生需要进行相互合作并进行自我探索,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需要及时解决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具时代特色,更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教与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把教师和学生通过任务连接起来,教学过程以任务为主线,任务与教学环节对应起来[7]。该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中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本人在信息类教学中试用任务驱动教学数十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简单地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概括为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8]。任务的四个步骤与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联系在一起,其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的四个步骤与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的关系表
[步骤\&一\&二\&三\&四\&教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提出任务、确定教学流程等。\&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分析任务等\&辅导、提示、观察等\&总结、评价、提取知识点等\&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学生\&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弄清任务、产生兴趣等\&分析问题、收集资源、探究问题、讨论、协商、实施任务等\&展示成果、集体交流、反思、获取知识等\&教学
过程\&教学设计\&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新知识学习阶段\&任务(或子任务)结束或巩固新知识的学习阶段\&]
3.1 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所提任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用效果的高低。
⑴ 阶段:教学设计
⑵ 方法:
①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确定出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的任务覆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② 任务设计中体现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种目标,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可以选择“我可爱的家乡”、“保护环境”之类的任务,在学习软件的运用过程中,体现一定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③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综合考虑学生水平的高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制定出难易适中的教学任务。
④ 教师根据设计的总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不同的子任务,层层递进。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教师按照知识的层次性,设计的新任务中既有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加入新的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学习、探究新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任务,逐步提高。
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不仅设计基本任务,而且还设计可引申与可扩展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可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运用“可扩展”任务进一步发挥与改善,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2 呈现任务
呈现任务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第一步,教师从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让学生明确目标、弄清任务、产生兴趣。
⑴ 阶段: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
⑵ 方法:
① 教学的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展示任务,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② 展示总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③ 分析任务,把一个总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怎么做。
④ 引入竞争意识,让完成任务后,教师与学生比,小组与小组比,学生与学生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中。
⑤ 使学生有一个确切的学习目标。
3.3 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具体过程。该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分析问题、收集材料、设计步骤、完成任务。
⑴ 阶段:新知识学习阶段
⑵ 方法:
① 实施任务时,根据任务的性质,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任务。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的形式,使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为目的。也可以采用协助学习、集体完成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长搭配分组,使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争论、协商,群策群力,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引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引导解决,通过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难点。
③ 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不能只布置任务而不管学生,也不能代替学生包办。
④ 任务实施过程中,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区分对待,对于那些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而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帮助,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得在实施任务中,全体学生都有事干,全体学生都有进步。
3.4 总结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总结评价是最后一个步骤,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评价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让零散知识点梳理到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中,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
⑴ 阶段:任务(或子任务)结束或巩固新知识的学习阶段
⑵ 方法:
① 总结任务的实施,把学到的零星的知识经过总结、归纳、分类,整理为系统的知识。
② 可采用学生的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最终的总结。
③ 公开展示、欣赏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学生评论作品、教师点评。引入竞争机制与“呈现任务”呼应,有助于总结评比本次的任务,也能为下一次任务的布置做铺垫。
④ 总结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作品的评比与点评,也要包括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如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到位之处。
结束语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3
关键词:单片机,项目驱动法,实践教学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多年来公认的“问题课程”, 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度大。学生除要掌握单片机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一定的硬件电路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以及熟练的汇编、C语言编程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 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内容与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充分利用多种单片机开发工具, 掌握综合运用单片机的软硬件实用技术, 为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备等领域的单片机应用开发, 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单片机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1]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单片机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电子专业单片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以期为单片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 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理念
项目驱动法教学, 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2]这种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与研究活动相融合。具有几个显著特征: (1) 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学生“做”为主, 以老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是基于行动的过程; (2) 老师教授实践方法和思路, 具体的实践动手过程由学生决定 (如:选用具体的元器件, 电路图的绘制, 程序编写的细节等等由学生自己选择,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 (3) 学习的目标的明确性, 只有在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 斩获与希望成果的预期时, 学习才是成功的。
“教”与“练”的教学理念。[3]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教与练的过程, 是把课本的抽象知识转换为技能训练的过程, 教师不是将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 而应引导他们一步步思索探究、自己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 教给学生每个项目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后, 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训练。击球技巧和比赛规则讲述完后, 比赛是靠学生自己打得。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主体, 提倡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例如:单片机中断系统, 教学内容为: (1) 简述89S51中的5个中断源; (2) 外部中断和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的编程方法; (3) 基本的电路搭建。而剩下的内容如:计数数值与显示数码的转换、秒表器的启停控制、按键控制等, 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学, 通过分析教材实例、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解决方法, 老师作为协助人员“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项目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直至完成项目要求。
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项目的选取与实施
我们的项目选取本着实践性、启发性、典型性和目的性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市场调研, 直接选取专业性项目作为毛培, 经过移植、改造和简化后, 设计成符合当前行业实际、学生极为感兴趣的真实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蕴涵同种项目的普遍的应用问题, 学生掌握后,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项目选取上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主线, 将整个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 精心设计成三个层次的项目内容——基础性项目, 系统性项目, 综合应用项目。
基础性项目是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 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设计项目内容的。其特点是项目功能简单, 易于实现, 极快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
如I/O输入输出接口控制项目, 首先给学生讲解89s51单片机的4个并行口的使用, 8位LED灯的硬件连接电路, 然后进入KEIL51编程软件使用, 最后通过ISP在线仿真器驱动8位LED循环点亮, 实现流水灯的效果。软硬并重的教学模式, 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环节,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简单, 学生易于实现,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图1基础性项目简图。
系统性项目是在基础性项目学习后的一个阶段, 学生对单片机已有一定认识, 具有一定基础技能知识。这个层次主要把基础层次的各个独立、简单的项目整合起来, 并掺进一些较高的技术内容。教师在设计项目时, 将项目设计的较为灵活, 给学生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实现项目目标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选择更优的系统配置, 实现项目) 。这一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师生互动、团队协作与交流的作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 教师作为“教练”的身份参与教学。
如LCD汉显技术这一项目, 它涵盖了基础层所以的项目知识, 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LCD12864显示模块和汉字显示的编程方法, 项目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实现方法多样化, 教师负责讲解显示控制部分原理内容, 而具体显示怎样的图案, 则应让学生主动查找和独立思考, 实验结果应各不相同。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图2系统性项目简图。
综合应用项目属于综合性设计实训。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制作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硬件作品。教师为单片机类的课程体系设计了5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目的是把课程过程中所讲的项目模块衔接起来, 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单片机类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应用性, 知识内容可能涉及多门课程。
如图3综合应用项目简图所示共5个实训项目, 学生3~5人一组, 可任选其一进行设计, 通过1~2周的集中实训来完成项目任务。这些项目涵盖80%的课程内容, 20%的扩展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对单片机课程的兴趣, 为选拔各类电子大赛人才做好准备。
2.2 软硬件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资源的构建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课件和教案资源比较单一, 互动性差, 不能满足“教”与“练”的教学定位, 不适合“项目驱动法”教学。为此, 我们构建了软硬两类教学资源平台:软件平台包括:Protel教学视频及其方案实现, Proteus视频及100个Proteus设计实例程序, Keil51教学视频及其案例程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驱动法”的教学, 我们特别制作了具有模拟仿真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硬件平台: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实验箱, 而是根据选取的项目要求, 设计了一整套基于89S51的单片机硬件开发平台。如8位LED灯显示模块, 4*4键盘模块, LCD12864显示模块, 电机控制模块等15个模块, 每个给定的项目都有成型的硬件实体, 学生可借鉴、可扩展, 大大地提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效果极佳。
最后, 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整合先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 构建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库。全方位、一体化的为学生打造课程资源平台。
2.3 考核机制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笔试, 一般安排在期末集中进行, 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 容易让学生产生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心理, 不重视平时的学习, 不适合“项目驱动法”教学的过程监管。[4]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中, 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完成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由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和教师评价组成。个人成绩:围绕项目设计过程 (记录从项目分析->知识点学习->目标搭建->项目分工->项目完成一系列活动) 的项目报告以及各阶段的实施效果, 考察学生对项目任务的理解、知识点的学习及应用单片机开发工具完成相应项目设计的能力。团队成绩:学生3~5人一组完成项目, 鼓励学生间交流、协助, 共同完成项目目标。这一成绩应体现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侧重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目标构建中所起的作用, 如该学生是否为团队的核心, 其学习行为及协作精神是否具有示范性。教师评价:这一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设计项目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以激励、鼓励为主, 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项目考核机制不单单考核学生技术能力, 其最终目的是使“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知识点的组合与搭建, 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换,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助协作, 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将项目内容不断充实与完善, 使项目教学法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3“项目驱动教学法”效果分析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我院单片机类课程的综合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效主要体现在:
1) 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普遍反映“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单片机的课程不仅能够学得会, 而且自身主动学习热情高, 也使学生对于单片机技术有了更加直接的感官认识,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毕业设计选题学生愿意选择单片机类的设计题目;电子类毕业设计80%学生选题倾向于单片机。
3) 电子类各级别的参赛获奖成果显著:2009年全国“毕昇杯”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2011年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等。
4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项目完成过程是一个设计、安装、编程、调试,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完整过程。它克服了传统单片机教学模式的不足, 真正做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中心,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远芳, 陆勤, 胡宁, 等.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6) :78.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43-44.
[3]陈玉平, 林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92.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4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目的在于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本身的这种要求决定了教育教学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必须做、学一体, 避免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以其目标具体、内容实用, 便于更好的评价学习效果等特点备受社会和老师们的青睐。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 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不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对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概括不一, 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 (1) 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便于对教学效果的双向评价; (2) 内容实用:教学内容即任务与实际工作过程和内容一致, 有利于学生从学习任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 教学做一体化: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偏强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充满趣味性; (4) 独立探索和团队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重视本职工作、关心全局的职业素养和大局意识。
2、做好任务驱动教学对教师和职业院校的要求
要做好任务驱动教学首先要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分析, 提炼工作任务, 做到任务的实时性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其次, 剖析课程, 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工作任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问题, 实施校企深入合作办学, 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避免纸上谈兵。
3、案例及实施
下图摘选自10kV倒闸操作培训的一个实例, 从图可以看出是一个双母线带联络断路器的一种供电方式, 其中WB1, 2表示母线1和母线2, QFC是母线联络断路器, QF是线路L1的断路器, QS1, 2, 3是隔离刀闸。
(1) 学习任务:填写L1线路停电的操作票并在演示屏上进行预演。
(2) 教学过程的组织:分组进行, 按照变配电室的班组人员 (值长、单元长、运行值班员、安全设备员等) 配置进行分组,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完成相关的任务。
(3) 学生按照分组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倒闸操作: (1) 单元长下达任务; (2) 运行值班员填写操作票并上报单元长审批, 如是重要操作票需要值长审批; (3) 单元长下达操作命令, 运行值班员正确复诵命令的全部内容, 并将接受的操作计划和倒闸操作命令记录在操作记录簿中; (4) 在正式进行倒闸操作前, 安全设备员需要对改变后的运行方式是否正确、可靠, 是否会影响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以及防止误送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在相应位置挂上“检修, 禁止合闸”等标识; (4) 运行值班员进行倒闸操作:先断开QF, 再断开QS2 (负荷侧的隔离刀闸) , 最后断开QS1 (母线侧的隔离刀闸) , 验电后合上地刀 (如下图所示) 。
(4) 探讨和评价: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让学生思考“停电操作时为什么要先拉开负荷侧的隔离刀闸后拉开母线侧的隔离刀闸”;同时, 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
4、结论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培养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是职业教育的首选, 今后也必将成为职教老师手中的宠儿, 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职教理念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值得大家学习、探讨和研究的学习方法。本文在阐述该教学法相关概念的同时, 以具体的案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5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 高职院校紧盯“ 品牌”这一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强化实践实训教学, 突出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 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通过“ 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 通过“ 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 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 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例如, 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 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 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 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 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 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 专业的“ 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 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 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 国际化”要求, 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 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上, 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 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 均体现了旅游管理“ 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 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 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 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然而, 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 一) 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 出台 《 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 和《 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 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 二) 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 缺少《 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等制度性文件, 无法有效推动“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 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 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 等, 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 三) 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 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 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 相比行业发展, 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 四) 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 实习项目”为主, 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 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 五) 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 且课题延展性较弱。 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 一) 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 三化鲜明” ( 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 , 师资队伍上“ 三百完备” ( 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 , 人才培养上“ 三型凸显” ( 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 , 课程改革上“ 三层递进” ( 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 培养路径上“ 三元并立” ( 中高职衔接, 高职教育, 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 , 校企合作上“ 三共一体” ( 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 , 实训实习基地“ 三点齐全” ( 三个重点:一个校园, 一个实习基地, 一个专业联盟) 行业特点鲜明, 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 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 二) 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 教育理念上的“ 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 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 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 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 师资队伍上的“ 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 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 人才培养上的“ 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 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课程改革上的“ 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 层层递进, 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路径上的“ 三元并立” 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 ( 如对口单招、 中高职3+3 入学) 、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 ( 如3+2 入学)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 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上的“ 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 使得“ 教”“ 学”“ 做”“ 评”“ 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 实训实习基地的“ 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 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 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 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 建成专业联盟, 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 实现资源共享。
( 三) 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 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 开展社会培训服务, 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 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 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 实现“ 教”“ 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开创学生展示平台, 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 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 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 实行校企“ 双带头人”制“ 双骨干教师”制和“ 双兼职”制, 培养“ 局长型教师”“ 经理型教师”, 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 提升教师入职门槛, 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 秉承“ 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 完善教学人才“ 梯级培养机制”, 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 完成“ 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 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 即班级之间进行“ 理论学习”和“ 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完成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 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 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 举行“ 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 开展“ 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 评选学院“ 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 构建“ 2+0.5+0.5”的学程分段、“ 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 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 定期召开“ 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 成立“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 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 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 制定新的考核标准, 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 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 一个实习基地, 一个专业联盟。 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 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 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 共建“ 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 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 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 形成联盟资源共享, 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 制定定期交流制度, 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 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 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 分步骤的程序。 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 因此, 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11) :120-122.
[2]苗耀华, 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 :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10) :320-321.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6
C D I 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2,3]。
基于传统的观念意识,工程或者项目训练往往应用于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隶属于人文社科下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似乎关系不大。然而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条件下对人才的知识、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在经管基本理论、系统化实践能力、综合性素养及其思维整合等方面都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经管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人才教育模式中引入CDIO理念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以CDIO模式为载体,结合课程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4]。
2 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统计学依然难学
经管类学生对商务统计课程存在较为突出的畏难情绪,看到教材中很多晦涩难懂的公式符号就心生畏惧。而且由于经管类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对于数学底子比较薄弱的文科学生来说,对商务统计更是感觉高深莫测[5]。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矛盾依然突出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但传统的统计教学过程中,仍然围绕统计学的理论、概念为重点进行讲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应用等现实问题,造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情况[6]。
2.3 缺乏有效且全面的学生能力培养
以现代教育的理念来考量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是手段、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基础,全方位的能力培养才是现代教学的目标。
2.4 缺乏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教育中,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局部技巧的应用上,无法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从统计学所存在的问题可发现缺乏实践与应用的统计学教育需要采用工科中工程训练思想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综合内化能力。为此,我们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来实现教学与实践创新的新途径。利用CDIO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思想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有效整合学科内知识和学科外知识,达到一体化的培养效果。
3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学习
3.1 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学习的基础,由于在项目中需要应用专业内多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整合与商务统计相关的若干课程,提取相关联的知识点,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在商务统计课程教学和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已学课程有管理学概论、商务实践导论、管理定量方法、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其相关的后续课程则有市场调研、生产运营管理、质量与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等。这种把已学课程、商务统计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所构建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在项目管理、计算机应用、运营、调研等专业技术能力。
3.2 项目驱动学习
项目驱动学习方法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完成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项目为主要目标,项目包含了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目标,学生经过一系列的CDIO过程最终完成项目。这种学习方法既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对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结合CDIO项目开展的步骤,项目驱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由6个核心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实施内容、侧重于不同的能力培养,具体阶段性内容如下:
(1)课程理论教学阶段(I)。商务统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包括:数据的测量尺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统计模型的介绍和统计软件SPSS,Excel的应用;(2)前期准备阶段(II)。教师发布项目内容与要求,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组队并推举出各小组项目主要负责人;(3)项目构思阶段(III)。各小组对项目目标分析;经过前期调研确立项目的需求并且预测项目开展可达到的目标;对项目进行预算分析与成本分析,以便确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以及人员的配置;项目报告会(报告项目构思阶段的各项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估)(4)项目设计阶段(IV)。主要工作包括调研方案、抽样方案、运营方案、进度表;团队分工及项目报告会(报告项目所拟定的相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5)项目实现阶段(V)。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项目的调研与抽样;调研与抽样数据的整理;利用所学知识及其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基于中期检查的项目报告会;(6)运行与评价阶段(VI)。包括项目结论、总结和建议,评估项目实施具体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哪些建议,总结项目开展的主要收获及其相关反思等;项目报告会(学生对各自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评价(构建评估团队对项目成果进行模拟客户评价)。
在项目驱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容易被激发,对各种统计方法的优势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统计效果的差别都会给予关注。例如:我们在商务统计课程设计以《高校专业培养质量分析》为题的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调研、统计分析,并通过汇报和评估的方式对他们的研究结论进行合理评价和总结,使该项目的实施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而教师则是以项目指导者的身份给予技术和方向性指导。这种模式的学习需要学生从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到思考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再到方案的实施整个过程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设计调研方案、抽样方案,保证调研的有效性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科学性,再到探讨研究方案可行性,预期结果以及对项目运营方案、进度表、团队分工进行规划等。第二阶段是数据的整理分析,学生将思考如何根据统计学教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甄别,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统计推断,进而还原研究问题的原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建议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许多统计分析的困难,出于项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迫使他们必须对管理定理方法、计算机应用等与统计内容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和知识整合,在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项目报告会(I-IV)贯穿其中,学生对项目的进展及时进行汇报,对项目中主要问题及预设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教师进行沟通;最后一场项目报告会学生将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由外请专家、教师和学生形成评估团队对项目进行考核,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成果给予中肯的评价并给出建议。这样通过对一个完整项目的运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用统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和项目整体运作能力的训练。通过项目的开展,课程学习过程和项目实施过程会形成良性互动。
3.3 课程学习目标设置
基于CDIO的教育理念,改革后的商务统计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对原有目标进行大幅度扩展,其学习目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传统技能性目标,另一个是CDIO能力培养目标。
传统技能性目标主要体现为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具体技能,由以下8部分组成:(1)具有项目中各类文档的编辑能力;(2)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以及项目目标的实现;(3)社会调查方法的掌握;(4)数据获取、整理与分析;(5)统计方法应用;(6)项目管理方法的实践;(7)项目运营;(8)商务统计的作用辨析:分析项目构建过程中,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务统计给系统构建带来的作用。
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商务统计课程在CDIO四个大层次中的34个微观层次上建立了能力培养目标,在“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中共培养了9个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中培养了7个方面的能力,而在“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中一共培养了13个方面的能力。在基于经管类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一方面侧重CDIO能力大纲中基于个人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同时侧重于项目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去深化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具体目标矩阵(见表1)。
对于具体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在课程学习中明确贯彻与培养这些能力的对应阶段,否则CDIO能力培养目标矩阵的制订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在课程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落实(阶段I~VI),在表1中,我们给出了每个阶段具体培养哪种能力,同时可以看到每个阶段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阶段II培养了3.1.1,4.1.2等),同时各个阶段中的能力培养可以有重叠(如阶段IV和阶段V均对3.2.1进行培养),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但各个阶段会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各种能力的培养随着项目开展得到逐步提升。
4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CDIO思想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商务统计课程中,虽然与工科培养的侧重点有一定区别,但是基于CDIO的教育模式较为全面地刻画了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在商务统计中的成功应用可以给其他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改革后的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方位能力。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设计、分析、实现到最终的决策,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的掌握、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与贯通,增强他们严谨的商业化决策思维能力;通过各个阶段的项目实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其次是“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相结合,深化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感受真实的社会与市场环境开展全真的项目设计,力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把发现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等问题带回课堂研讨,通过问题研讨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理论知识学习与综合职业技能锻炼奠定基础。
摘要:商务统计是经管类专业核心必修课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其效用在被广泛认可的同时,也给专业教学带来诸多挑战。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项目驱动学习的方式对商务统计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强化实践教学,多维度立体式地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商务统计,CDIO,项目驱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Zhao Hongbo.Teaching innov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based on CDIO[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optics,photonics and energy engineering,2010:75-78.
[3]Yang Liu,Chunting Yang,Xiaoyan Yang.Teaching reform andinnovation based on CDI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2009:301-304.
[4]戚德臣,王广平.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院校营销全真实训项目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6):45-48.
[5]郑红玲.高校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11(6):178-179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7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 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评价,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实现专业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教学实际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英语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强化基础英语,并扩展专业英语技能,使学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专业文献, 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 获取相关专业信息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院校仍过分重视基础英语教学,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及毕业后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与建筑建设行业特点结合不够;大多还是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只强调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专业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较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较差, 极大地影响专业英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及未来专业岗位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高职高专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课程教学为依托,在专业英语课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旨在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改进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增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岗位性。
1.密切结合建筑 建设类专业岗位技能 , 推行 “ 任务驱动 ”型课程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教师根据建筑建设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典型任务进行师生互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 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寻求帮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2. 实 现教学内容 “ 任务化 ”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结合建筑建设类行业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 ,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调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同时,选用能全面满足建筑建设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满足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加大校本教材开发,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教学需要,具有专业特色、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3.构 建 “任务驱动型 ”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建筑建设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体系。以《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第一单元Feasibility Study为例,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介绍土建工程中的可行性研究 。
在课堂教学之处,向学生介绍土建施工中的最初环节,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可行性研究的意义、过程、必要性等,使学生对此形成初步印象。
(2)提出任务———通过预习,了解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上述情境下, 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可行性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要根据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提出相关“任务”。任务应具体、明确,具有明显的岗位性、专业性、可行性和开放性。
(3)自主学习———了解可行性研究中的关键细节。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成本分析、研究内容、研究报告形式等),大胆放手并鼓励学生去想,注重搭建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4)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可行性研究成本类型。
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对提出的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
(5)解决任务———解决文本中出现的与可行性研究相关的细节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形成互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6)检验与评价———作业和练习环节
评价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 教师应对任务学习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两者相互结合、互有侧重。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4.改革教学手段 。
(1)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建筑建设类专业场景,使学生在丰富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的刺激下,接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借助新媒体技术 ,查阅所需资料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把专业英语教学同专业需求相结合。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
5.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
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专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未来目标岗位和专业发展了解不够, 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要坚持下企业工厂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建筑建设类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双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和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素质。
三、结语
类驱动与微驱动 篇8
我台使用的TSD-10 的中波全固态数字调幅发射机为上海明珠厂生产的10k W发射机,从2003 年使用至今工作一直很稳定,最近发生了一起较典型的故障,在我台技术人员的排查后得以排除。排查过程主要是通过控制显示面板反查到由射频系统中的驱动电源调压器N2 双运算放大器(TL072) 损坏引起10k W发射机开机时电流指示表打表、控制显示面板上指示主电源过流(Ⅱ类故障)、调制编码器A36的F1 熔丝烧断,更换F1 后从Ⅱ类故障转为Ⅰ类故障(指示调制电压B- 故障)。本文针对此故障进行了:故障现象、故障排查的分析与总结。
二、驱动电源调压器工作原理
驱动电源调压器A22(原理图见参考文献2 A22 板电路图纸第1 页)包含于射频系统中,主要是为推动功率放大板(A41~A43)提供一个固定的(+115VDC)电源和二个自动调整的(0~+110VDC)电压,使(A41~A43)输出端始终能输出一个幅度稳定、 适宜的射频激励电平。 功率放大板(A44~A91) 接收到的射频激励电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发射机的性能指标及工作稳定性,因此射频激励电平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电平上,而驱动电源调压器通过调整(A41~A43)的供电电压使其输出的射频激励电平波动得到补偿;若驱动电源调压器受损则射频激励电平的波动得不到自动补偿,将造成射频激励电平不稳定致使(A44~A91)大面积开放使得功放电流剧增及功放电平变化,功放电流的剧增将导致发射机过流(Ⅱ类故障),而功率电平的变化将使调制B- 电压也随其改变(即音频处理器A35 输送到直流稳压器A30 的-(音频+ 直流)采样信号变化)致调制B- 电压故障(Ⅰ类故障)。
A22 有闭环和开环两种工作模式,通常应使开关S1 置于闭环工作模式。
当开关S1 置于闭环工作模式时,驱动分配板(A15)发送一射频驱动电压取样信号至A22 的射频输入端J1 插座,经全波桥式检波器(V1~4) 来的直流电压信号送至N2 的N2A同相端与N2A反相端上的参考电压(由RP12 设定)进行比较,当射频驱动取样电压较参考电压大时,N2A输出端可得到一个按一定比例放大的直流电压信号,该信号经开关S1 送至直流放大管V2 的栅极回路,V2 的漏极经过J2-4 接于高压电源取样板(A24) 上的负载电阻R25、R26 再接至+230VDC的高压电源分配铜板上;通过J2-6、7、8 脚送来的+115VDC主电源电压经分流电阻R43 接到J3-1、2 脚作为A42、A43 的非稳压电源,同时也连接到V3、V4 和V5、V6 的漏极,V3、V4 接成串联电压调整形式,V3 调压回路及V4 调压回路并联以扩大输出电流,由V3、V4 的源极输出经调整电压通过保护电阻R28~R31 及平衡电阻R58、R59 接至J3-6、7 脚作为驱动器1A半桥的电源,V3、V4 的导通程度受R25 上产生的栅极电压控制;V5、V6 的电路与V3、V4 的电路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栅极控制回路中串联了VD7、VD9及VD10 三个稳压管,因此V5、V6 的启动要延迟于V3、V4,V5、V6 输出接J3-9、10 脚作为驱动器1B半桥的电源。
当开关S1 置于开环工作模式时,由开环调整电位器RP2 来调节适合的参考电压。
三、故障分析处理实例
(一)故障现象
10k W主机无法正常开机,自动倒换备机播出,待机时,控制面板显示一切正常,手动开低功率时,电流表瞬间打表,控制显示面板主电源过流的指示灯亮红灯。
(二)故障排查
首先,由于控制面板显示主电源过流,初步认为是否是功放模块出故障导致功放电流过荷,将功放模块接口拔掉(即功放模块与发射机隔离)后故障依旧,重新考虑后认为是否高压电源部分故障导致电流过荷,于是检查十二相全波整流的12 个高压整流器,对其逐个测量经测量发现十二相全波整流正常。
为节省查找故障的时间,采用“替换问诊法”缩小查找故障的范围,尝试更换A35、A38 但故障依旧,此路走不通,重新查找故障,发现调制编码板(A36)上的指示灯都不亮(表示该板无工作,开低压情况下INTL-ON指示灯应该亮绿灯、PA OFF指示灯应该亮红灯)随即对A36 进行仔细检查,发现该板上的F1(3A熔丝)已经烧断,更换F1 后,该板上工作指示灯显示恢复正常。此时,又观察到控制面板上调制B- 电压指示灯亮红灯,由过流(Ⅱ类故障)转为B- 故障(Ⅰ类故障)。
最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怀疑A22 有故障,仍然采用“替换问诊法”将另一部10KW上好的A22 替换本机A22,试机后发现故障排除,机器恢复正常播出;判断为A22 故障导致调制B- 电压指示灯亮红灯。于是对该电路板上的5 个功率场效应管(V2、V3、V4、V5、V6)检查测量,均无损坏,故怀疑是否N2 损坏,将N2 进行更换,更换后控制面板上调制B- 电压指示灯亮绿灯,通电试机,可正常开机播出。
(三)故障分析
1.过流故障(Ⅱ类故障分析)见图1(过流检测电路及Ⅱ类故障逻辑处理电路)
过流故障监测高压源输出的实际电流,且当功放电流达到预置的过荷值时,就会在控制显示面板指示过流;其实,将此两种电源电流的过荷合并称为“过流”。
过流检测电路的输入信号来自开关电表接口板A31 的电流表分流器R39 的两端电压(R39 既是分流器又是100A电源电流测量表的取样器),该信号从A31 的J2-3、4 及J1-36、37 输出经A38 的J1 端进入A32 的J7-1、3 送到积分放大器N27B的5、6 脚输入端;N28C、N28D输出的TTL电平都送到D24B的输入端,D24B把电流检测器的输出进行“或”的逻辑运算,若检测出任一电流过荷,D24B的输出为“H”触发Ⅱ类故障中的单稳态触发器D32A。
下面对“过流故障”逻辑电路进行分析:
当有一个“过流故障”高电平“H”由D24B输出时,此“H”脉冲的上升沿触发第一个单稳态触发器D32A,D32A的Q端输出一个持续时间为2.4 秒的正脉冲,该正脉冲分成两路,一路送到或门D39A,由D39A的3 脚输出正脉冲到Ⅱ类故障或门D39B,由D39B的6 脚输出一个Ⅱ类故障“H”信号至A38 的J8-33 去关断发射机,但此信号并未被A38 锁存;另一路送到重复故障与门D33D,使D33D的13 脚变为“H”,D33D的12 脚接到D32B的Q端输出为“L”,D33D的11 脚输出端仍为“L”。同时D32A的Q非端输出的负脉冲送到第二个单稳态触发器D32B的B输入端和状态指示电路D40A,此时A32 的H12 的红色灯点亮,而绿灯熄灭。
2.调制B- 电压故障(Ⅰ类故障)
在-(音频+ 直流) 输入端与A30 的N3 差分放大器参考电压输入之间有个非线性电路,还有个电压过高过低的故障监测电路,若监测到输入的信号电压不正常就将N3 的第10 脚电压拉为“L”并进行“故障告警”,将此Ⅰ类故障信号送至A32 的J7-27 经过N4C比较器输出“H”并将此信号送入或门D10(Ⅰ类故障或门)输出“H”,该信号送入或门D24C的9 脚而另一个输入端是来自Ⅱ类故障电路,任一输入端为“H”输出即为“H”,这个“H”信号通过D64B和D70A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一个“高”的关机脉冲送至A38 的J8-31 去关断发射机,同时A32 的N4C比较器输出的“H”送至重触发门D5C(74HC08)输出“L”至D7A状态锁存器(74HC74)的CLK端,使D7A的Q端输出“H”经74LS04 反相器后为“L”绿灯不亮;D7A的Q非端输出“L”经74LS04 反相器后为“H”红灯亮(指示B- 故障)。
(四)维修小结
该类故障是因为驱动电源调压器A22 的N2 双运算放大器(TL072)损坏,使得射频激励电平失调造成功放模块大面积的开放,致功放电流过荷出现发射机过流的Ⅱ类故障,同时射频输出监测A27 及控制器A38 给调制编码器A36“关功放”信号,此时A36 流入的电流过大使F1 烧断(F1 应为5A熔丝但当时厂商提供3A致余量不足)致A36 不工作,与此同时造成数/ 模转换器A34/J4 端及A30/J4 端得到的-(音频+ 直流)信号及-(音频+ 直流)的采样信号为叠加了频率太高或幅度太大的抖动信号,致使无法调出合适的偏置电平(B- 电压)因而出现B- 的Ⅰ类故障。
四、结语
此次故障维修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恢复播出,主要是由于之前故障维护的积累,因此应对以往发射机出现过的故障进行全方位的汇总总结,从而在之后的故障维护中能更快的恢复播出,提高故障维修的效率。
对此故障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中,电话咨询厂商的技术工程人员。技术工程人员指出,在A36 上的F1、F2 熔丝应使用5A为好,这样余量更足,在以后的运行中更不容易被烧断。技术工程人员还表示,10k W发射机各个部分的电路关联性较强且造成电流过荷的原因也有多种,本文论述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是有其针对性的。这一次的故障与排除再一次说明提高技术人员排除故障的能力及效率的重要性,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快速高效的排除故障,从而更好的贯彻“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总方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张丕灶等.数字式调幅中波发射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18.
[2] .TSD-10.10KW DAM全固态中波发射机技术说明书[M].上海:上海市广播科技研究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