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共8篇)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1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因此,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缺乏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旨在了解石家庄市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现状, 探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而达到高校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更好地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 以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 对研究者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石家庄部分高校和社区,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对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高校, 卓达、谈固、棉一、棉六等社区体育资源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 尤其针对体育人才、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管理和体育教育等方面资料进行深入归纳和分析。
(2) 问卷调查法。
针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调查, 问卷回收率94%, 有效率98%。针对社区体育资源进行调查, 问卷回收率98%, 有效率97%。
(3) 统计分析法。
用Excel软件对调查研究收集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4) 实地访谈法。
为了解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以及他们在锻炼中所遇到的问题, 分别对卓达、谈固居民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石家庄市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的现状:
(1) 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良好, 拥有丰富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场地一般是集中在每天的上午、下午用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使用。而在清晨、傍晚、双休、节假日期间却相对空闲, 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 体育场馆基本闲置。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场地并没有充分的、有效地进行利用。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有一定的体育器材, 但通过走访调查, 了解到这些器材仅仅能满足老年人及中小学生的需求, 而对大多数青年及中年人来说这些器材远远不够, 他们所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根本不能满足, 因此, 他们只能到俱乐部进行锻炼, 况且有的社区附近并没有俱乐部, 这是造成这些居民不锻炼或很少锻炼的一个客观因素。通过走访调查可以看出这部分人都非常乐意进行体育锻炼, 但苦于没有场地器材, 只能作罢, 因此社区体育器材严重不足成为社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人才资源的状况。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所高校体育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 具有较强的体育组织能力, 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因为工作较忙等种种原因而无法对社区居民进行直接的指导。但是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的体育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运动经验使得他们能成为社区体育锻炼、康复咨询、群众体育指导的最佳人选。但是现在的社区管理十分严格, 非社区人员一般不允许进入小区内, 这就造成他们无法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一个客观因素。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参加体育活动中“无人指导”的人口比例高达71.3%, 通过访谈得知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他们在选择锻炼项目上, 不能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因人而异, 在运动量的控制上也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能收到如期效果, 甚至会带来副作用。因此他们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员的指导, 使他们真正地从体育锻炼中受益。
(3) 组织形式的现状。
高校体育组织机构较为完善, 主要是以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而存在的, 体育课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 课外体育是由学生集体组织的, 通过走访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没有一个严格的组织体系, 社区居民都是通过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或者以个人的形式进行锻炼, 这种组织方式较为自由, 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但需要很强的意志力, 需要每天都坚持, 而且他们所进行的体育活动较为盲目, 没有社区指导员的指导, 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 体育项目上的比较。
如表4所示, 石家庄市区高校和社区开展的体育项目丰富多样, 与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集中趋势并存, 尽管高校和社区在体育项目开展上略有不同, 但与经常从事的体育项目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因此可以说高校和社区在体育项目共享上存在很大的空间。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场地设施、经费、指导者队伍等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当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成为社区急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拥有较丰富的体育资源, 但除了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 并没有充分有效地进行开放利用, 部分场馆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 尤其是每年的寒暑假, 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3) 通过调查及访谈得知, 石家庄市区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基本上没有共享, 各自处于孤立状态。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享的建议
(1) 场地资源的共享。
建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清晨、傍晚、双休、节假日等空闲期间, 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锻炼场所。利用学校的假期, 集中举办专项提高班、健身辅导班及小型体育竞赛等活动。高校体育资源应该同时兼备服务公众, 提高效率, 发挥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缺乏等问题的作用。
(2) 人才资源的共享。
目前石家庄市区已经拥有专业的体育院校, 建议增设体育指导实践课程, 使学生走出来, 将所学体育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 科学指导社会人群健身和锻炼。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但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而且还具备指导社会体育的能力。通过设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 由体育教师开设讲座、演示、辅导和咨询、解答及分类指导等形式, 向学生传授有关体育与保健知识, 运动处方的相应知识, 将活动开到社区中, 使学校和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 组织形式上的资源共享。
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因此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共享, 可以以学校为基地, 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学生在上课时是学生, 放学后则成为“社区俱乐部”的会员, 与社区成员们一起在俱乐部里进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从而为大众体育休闲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场地出租、会员费、运动会赞助费等能够对设施的保养、改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加上学生带动社区成员的热情参与, 促进了各种家庭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秦椿林, 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迎春.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16—17.
[4]张红岩.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讨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122—123.
[5]陆亨伯, 王乔君.体育院校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4) :464—465.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2
【关键词】 石家庄市 体育会展业 对策
会展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通过举办相关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会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青睐。
1. 石家庄市会展业发展背景
会展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因自身具有高经济效应,又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数据显示:会展经济的利润率大约在20%—25%,可以直接或间接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带动集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餐饮、通信和住宿为一体的产业消费链的发展,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 9。在石家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斌明确提出石家庄市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发展新跨越,着力打造石洽会、杂技节、动博会、药博会、正博会等知名会展品牌,大力繁荣会展经济。因此,未来几年,石家庄市的会展业面临着良好地发展态势,将凭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通过一系列知名会展品牌等有效载体,使石家庄市的会展经济迅速升温,为繁荣石家庄市体育会展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2. 体育会展业概述和发展现状
作为会展经济的一个分支,体育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以体育为核心纽带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据统计,我国2004年共举办展览会2467个,展会数量排在前10位的是:房产建材、生产设备、人才招聘、文化体育、新兴技术、医疗保健、服装纺织、旅游酒店、食品饮料、综合展会。可见,体育会展已经在我国会展业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展馆面积、展位数、参展商、观众人数等规模迅速扩大,展览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展览设施、种类越发齐全,展览作用、影响日益明显,中国已逐渐成为亚洲的体育会展大国。
3. 体育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相关法规不健全,行业管理较为混乱。
由于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均衡,我国会展业出现了“三多”现象: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一个“乱”字。在国内,除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外,广州、天津、上海等地每年都有一些以休闲、运动、保健等命名的体育用品展览,有些不仅规模小,而且重复,体育展会表现“天女散花”式的布局,发展极不平衡。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安排,根据地理和市场环境出发,把行业细分展会合理分布到有优势区域,调整好时间安排,以大带小拉动体育行业展的有序发展。
3.2展会形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吸引力。
我国大多数的体育展会,除了产品还是产品,引入诸如科技、环保和文化缺乏。理想的展会应该是给人们领略世界文化、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展会就是一张名片,是一个窗口,它需要經济型的集合、知识型的交融、文化型的渗透是一个展示国家或城市综合素质层面的平台。
3.3专业人才匮乏,经营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展览业人员是从行政管理人员、广告设计和推销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体育运动和体育产品的分类等专业业务不熟悉,从而在招商和布展上混乱和冲突,大多还由于外语水平低,跟国外企业沟通和交流出现严重障碍,影响展览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体育会展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展会人才,体育会展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
4. 石家庄市繁荣体育会展业的途径和建议
4.1积极利用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机遇,通过一系列知名会展品牌等有效载体提升体育会展经济发展。
石家庄是河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紧邻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家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居民幸福感指数不断增加,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石洽会、杂技节、动博会、药博会、正博会等知名会展品牌正在石家庄高速健康发展,要积极利用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将石家庄市的体育会展业形成品牌,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做大做强。
4.2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和政策支持,建立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优势,丰富体育会展的形式和内涵。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会展业存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场馆面积小,设施落后,行业管理混乱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服务功能,调整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优势,建立行业协会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体育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在体育会展的形式和内涵上,需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将石家庄本土文化比如井陉拉花等石家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会展表演,既能丰富会展内涵、突出本地特色,又能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4.3依托高校和社会力量,不断培养专业新型人才,引导会展业持续发展。
体育会展市场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事业。体育会展业人才的培养应以政府为主导,在此基础上以体育会展企业(公司)为核心和培养方向,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辅助,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培养体育会展人才。石家庄市应该积极利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学院体育系等驻石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以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为目标,加强与高校的沟通,调整并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力争实现订单式或服务外包型培养的模式,引导体育会展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为2012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姚卓,论体育展会在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J],消费导刊,2009.10
[2] 陈远新,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之民营化建设与运营[J],体育场馆,2010.01
[3] 张竞,中国体育会展业的发展研究[J],科学大众,2009.09
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发展调查分析 篇3
一、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社区图书馆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上海、深圳、北京等地, 社区图书馆已经成为市民精神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 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营造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通过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网络资源搜索、文献调查、现场访谈考察等方法对石家庄市区内的社区图书馆进行了相关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1. 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调查分析。
石家庄市现辖6个区、12个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共有镇114个, 乡108个, 办事处43个, 行政村4488个, 居委会449个, 家委会195个, 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939.5万, 其中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 人口231.3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根据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 截止2008年末, 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7辆, 彩电114台, 电冰箱、冰柜98台, 洗衣机97台, 空调109台, 钢琴3架, 移动电话150部, 家用电脑60台。相对于居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 石家庄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却不容乐观。石家庄所辖的17个县及县级市都设有公共图书馆, 主要服务对象为本县或本县级市的居民。市区内现辖六区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和井陉矿区) , 市民可以使用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有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新华区分馆、裕华区图书馆, 桥东区图书馆 (井陉区有县级图书馆) 。经调查发现, 市区行政区的图书馆 (室) 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一般在检查时临时性组建一个, 没有真正运行起来。主要是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承担着整个石家庄市区内居民阅读辅导的繁重任务。原新华区社区图书馆实际上也关闭了, 由新华区提供场地, 省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 2008年1月18日在其旧址上建立了省图书馆新华区分馆, 这也是省图书馆在其闭馆 (建设新馆) 期间进行的一项服务举措。桥东区图书馆于2006年12月18日建成, 当时仅仅投资1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裕华区图书馆, 于2007年立项, 2008年开始建设, 投资2000多万, 现已建成一座独立的阅览中心, 实现了部分开馆 (目前内部设备还没有配备齐全) 。这些图书馆在市区内的地理分布不均, 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和桥东区阅览中心都集中在市区中心位置, 而且相距很近, 省图书馆新华区分馆在北大街上, 位置也靠近市中心区域, 城市的西部和西南、西北都没有社区图书馆, 裕华区图书馆在裕华区政府附近, 位置在市区的东南部。各行政区内的各个社区几乎没有什么社区图书馆, 没有资金来源, 没有人员设备, 无法组建阅览活动场所。
从调查的结果看, 石家庄市区内社区图书馆的运行状况不是很好, 社区图书馆发展滞后, 市区内所辖的五个行政区 (井陉除外) 均有一定的财政收入, 但区内的阅览中心却基本上得不到很大的资金投入和很好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投入显得杯水车薪。全市普遍存在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齐、业务管理不善等现象, 社区内居民的阅览任务主要由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担任, 社区应担负的责任基本没有实现, 对于行政区下属的各个中小型社区, 居民的阅览需求更无法保障。调查发现, 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其高档小区内已经开始重视居民的阅读需求, 建立了小型的图书室, 为入住本小区的业主提供服务。另外, 石家庄城中村很多, 在建设新农村书屋活动中, 以村为单位的小区建立了书屋, 基本上靠捐助, 虽然资金投入也不足, 不成规模, 但在整个市区内形成了较多的节点, 为将来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格局埋下了伏笔。
我们在调查中也欣喜地发现, 担当顶梁柱的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都进行了改造, 市图书馆于2006年开始改造, 于2008年12月16日全面开馆, 改造面积10310平方米, 新建面积5860平方米, 改扩建后的馆舍总面积达到16170平方米。省图书馆“整修复新及功能拓展工程”也已经实施, 整修复新后的省图书馆将新增服务面积6000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由目前的2.8万平方米增至3.5万平方米, 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这些变化对石家庄市文化发展都将起到了推动作用。
2. 石家庄市居民阅读需求调查。
相对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落后, 居民的阅读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却与日剧增, 他们渴求知识信息的愿望很强烈, 调查中90%以上的市民表示希望能够就近读书, 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而现实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市民借阅图书一般只能跑到市中心的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 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出现了抢占阅览座位的热闹场面。据调查, 裕华区图书阅览中心在新馆设备没有完全到位安装的情况下就开始运行, 附近各行政村的居民不能正常在图书馆内阅览, 他们还要去阅览中心借书回家阅读, 而且借阅量也很大。这些现象都显示出市民对阅读的需求渴望与这种需求和满足能力之间出现的巨大反差。
二、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对策
调查研究发现, 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总体上发展滞后, 究其原因, 主要是政府对公益事业重视不够全面, 公共文化体系发展不完善, 三十年的改革成果不能全面地让老百姓分享。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显现, 尤其是公共事业, 需要政府大力的资金投入。河北省2008年GDP16000亿排名全国第六, 但是文化事业费支出仅为5.14亿元, 全国排名20位, 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 排名全国第31位, 人均文化事业费为7.36, 在全国排名31位, 文化事业费增幅为12.47%,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 仅高于青海 (8.03%) 、黑龙江 (8.78%) 、安徽 (12.36%) 。河北省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匹配, 导致河北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完善, 始终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落后的状况。在此影响下, 石家庄市文化发展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也处于劣势地位,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
随着河北省全面展开“三年大变样”活动, 城市建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省市领导对图书馆的建设逐渐重视起来, 组织相关人员对省市图书馆进行调研考察并指导工作。市图书馆的改造工程已经竣工开馆, 省图书馆的改造工程正在进行。领导的重视是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前提条件, 经济发展是社区图书馆前进的支柱。石家庄2008年市政府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71.72亿元, 增长17.96%”,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文化的发展, 石家庄应该有经济实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找到症结所在, 积极解决问题, 是石家庄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在短时间内解决滞后的现状, 让市民及早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多角度思考, 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 先建立社区图书馆的点、面, 最后连成全市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具体的发展模式可以参考以下几种:一是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和分馆建设模式。河北省图书馆新华区分馆就是这种模式, 把社区图书馆作为省、市公共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 归属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 使其办成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二是共建、联办模式。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走合作之路。比如开发商在建设小区的时候与业主共建社区阅览室, 或者联合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在这些单位就近的小区内联办图书室, 达到资源共享。三是地方政府模式。由地方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石家庄裕华区阅览中心就是由裕华区政府拨款投资建设的, 人员配备走财政拨款。四是网络模式。在网络环境下,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社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平台。五是家庭图书室模式。这是运用市场机制兴办的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馆模式。这与石家庄的实际情况比较适合, 石家庄有46个城中村, 有完备的村委会组织, 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图书室。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4
关键词 石家庄高校 体育场馆 运营
一、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体育场馆不仅要承担高校自身的教学和训练任务,还要承担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任务。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分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的现状以及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办学效益,这是高校体育改革目前的一个新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发挥高校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自我发展,补充体育经费不足,缓解社会体育场馆不足,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都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形式进行调查,对目前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石家庄市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目前石家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情况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体育场馆设施简单
由于建设经费的原因以及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场馆的使用和管理,石家庄地区除河北师范大学东校区及河北经贸大学本部之外,其余大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简单、设备不全,同时破坏性极大,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
2.管理人员经营观念不强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有关体育经营的学习,缺乏体育经营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市场意识,只把高校体育场馆定位到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和运动训练,没有发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3.缺乏专业教练人员
对于目前有条件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来说,专业的教练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体育爱好者只是初学者,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很难真正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因此也失去了消费者消费的意义,所以很多人不再花钱来场馆健身。
4.场馆功能单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因此,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现在需要,还要挖掘和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不断地增加附加值服务。而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教学和训练而修建,其设计简单、设备不齐全、场馆功能单一,未考虑社会对体育场馆功能需求多样化,从而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开发运作。
(二)建议
针对目前石家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逐渐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综合开发、实现双赢”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1.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制约体育场馆面向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有关体育管理的理论学习,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市场意识和经验,从而对消费者需求内容没有明确的定位,影响经营管理的创新和改革。所以,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队伍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规律之间,摸索一套适合本地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发展的经营模式。
2.转变思想意识,加快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过去的“经营”心理,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适时调整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结构,实行公司制、俱乐部制、承包租赁制等多种模式,让有关部门大胆经营,减少政策干预,使体育场馆设施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使体育场馆市场化。
体育场馆建设的市场化,可以采取赞助、资助和共建等筹措方式,吸引社会人员参与,必要时还可以建立专项基金,加快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设备更新。
体育场馆还可进行多功能综合开发,开展竞技表演业、咨询培训业、大型会议、物业开发等,并通过举办这种大型活动招揽广告,实现体育场馆的全面市场化。
3.加强与媒体合作,开发潜在的消费群体
高校體育产业应该与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对健身消费观念的理性价值判断,使体育活动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起来,使个人的价值导向并入他人和社会需求的轨道上来,以此来刺激消费群体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高校可与各种媒体联手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因时因地而宜地搞好宣传工作,把社会体育有效地与高校体育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功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毕进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 胡邦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俞峰.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的调查及研究[J].体育科研.2005(4).
[4] 文世平.大学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9).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5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2社区文化是由特定区域中的人们所创造的一种松散型群体文化, 它对社区居民心理、行为的影响和约束, 更多的不是靠规范化管理, 而是靠舆论引导、榜样示范、靠形成某种风气和氛围对他们进行熏陶和感染,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3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社区文化在和谐社区构建以及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有以下功能:
1. 社会沟通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劳动分
化机构应该是其首要任务, 具有一定的使用优先权, 以确保文化广场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确保广场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力量, 切实利用优惠政策, 尤其是企业参与活动的广场文化、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提高文化广场的利用率, 以此来实现服务社会、人民, 广场文化带领着社会大众文化进行良性循环。文化体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目标, 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和政府进行广场文化建设, 给投资者倾斜和优惠政策, 使广场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总之, 文化广场工作,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在新时期的供应。广场文化在其独特的方式、内容和特点的形势下, 展示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仔细考虑广场文化, 严谨对工越来越细, 人们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单一, 虽然在生产流程或工作环节中个体的作用都是独立的, 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而更加彰显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 人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却越来越窄, 人际关系更是趋于淡化, 普遍存在着“同住一层楼, 邻里不相识”的现象, 更谈不上毫无功利目的的密切联系和深度交往。通过组织举办各种社区文化活动, 将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 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 走出封闭的自我, 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密切人际关系, 因此, 社区文化成了居民之间互相联络、沟通情感的桥梁和纽带。
2. 心理凝聚功能。
在社会系统中, 唯有心理的力量才能将个体凝聚起来, 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 它以种种微妙的方式, 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 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情操, 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 特定的社区文化氛围, 有助于社区居民充分认知自己对社区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进而养成行动上的自觉。
3. 行为规范功能。
社区文化由其群体内在的价值观念、群体精神、信仰、道德、习惯、规范等要素构成, 它主要依靠舆论引导、榜样示范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与和谐氛围。社区文化一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被群体成员所认同, 便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 释放出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对规范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4. 价值导向功能。
文化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 催生着新的价值观念。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的信仰选择、道德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和生活方式选择等诸多方面, 无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性, 起着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推动社区居民社会化进程的导向作用。
二、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必须代代相传, 一脉相承。城市中的每个社区也都有着丰富的民俗、历史等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根和魂, 绝不能断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也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必须常抓不懈。课题组通过对石家庄市内五区 (指桥东、桥西、裕华、新华、长安五区, 下同) 社区文化活动情况的调研, 认为只有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确保社区文化的永续发展。
1. 壮大人才队伍, 这是确保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关键。
社区的文化队伍, 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 他们在社区文化
待广场文化、强大的文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广场文化在公民文明生活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步城市文明水平。由相关部门继续加强管理和引导得当, 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组织质量、有序的条件下, 特别是缺乏资金, 大规模的活动中, 肯定会自娱建立一个快乐、幸运、安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杨苗青, 刘小钢.《文化都市——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M].广州出版社, 2012.11.
[2]葛丽君, 刘国强:《浅谈广场文化》[N].《中国文化报》, 2010.127.[3]邹荣:《对广场文化美学问题的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 2010.2.
[4]闵桂芝:《多元并存的广场文化走向》[J].理论界, 2012.3.
建设中发挥着策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 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从课题组对石家庄市内五区423个社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只有50个社区有专职文化辅导员, 6个社区有专业文艺团体;虽然328个社区有兼职文化辅导员, 314个社区有业余文艺团体, 但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介于初高中之间, 平均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 且男女比例也大都在1:5—1:8之间。可以说当前石家庄市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中老年群体, 并且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他们对社区文化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 但专业文化素质比较低, 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而文教系统、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的一些专业人员, 虽有着较强的专业功底和文化素养, 但是缺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
要想保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社区文化人才引进政策。要制定和实施吸引人才的政策, 引入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工作对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吸引力。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从事社区文化工作。这样, 既有利于增强社区文化人员的创新思维, 也有利于增强城市社区文化的活力;二是加强对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社区文艺骨干培训次数多少不等, 多者达79次, 少者仅1—3次, 其余多为一月一次或两月一次。可见, 对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亟待加强。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艺术院团、群艺馆、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或辅导;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大中专院校合作, 选送优秀的社区文艺骨干到艺术院校进修深造, 学成后继续回社区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
2. 加大经费投入, 这是确保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保障。
目前, 石家庄市内五区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费不足和缺乏活动场所。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既有文艺爱好者自己出资, 也有社会人士捐助和企业赞助, 政府投入或补助所占份额极少。因此, 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投入, 同时出台相应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助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投入的增加, 待遇的提高, 环境的改善, 既有利于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稳定人才队伍, 也有利于增强社区文化工作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还有利于保障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社区文化事业的永续发展。
3. 扩大群众参与, 这是确保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社区居民既是城市社区文化的创造者, 同时也是城市社区文化的受益者。所以, 没有城市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氛围就无法营造出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 一方面由于社区诸多公共事务 (包括社区文化) 依靠政府主导, 多是在政府行政推动下进行, 居民很少参与决策与管理, 导致社区文化脱离居民的需求。因此, 社区居民不仅容易产生“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理, 而且还会在消极应付、被动参与中降低对社区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 许多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里, 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主体, 主人翁意识薄弱。不仅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而且也没有认识到应该对本社区文化建设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 首先应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广泛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 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其次要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品牌, 通过示范性带动, 吸引居民参与、引领文化认同、催生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近年来,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目前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特别是“彩色周末”“欢乐大广场”“欢乐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仅特色鲜明, 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市内五区也都把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努力打造成品牌, 使其成为本社区的标志性文化形式。如新华区提出了全面建设“知识型社区”的工作思路, 开展“幸福社区一家亲”创建活动;长安区开设“社区文化节”、开展“城乡文化互助”活动, 使街道社区与村镇结对, 建立了文化互动交流机制;桥西区开展“社区文化大擂台”“邻里一家亲”活动等;裕华区开展“社区群众艺术团巡回演出”;桥东区创建“社区大舞台”, 组织开展民俗文化巡演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为广大社区群众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 探索了一条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新路。社区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 对这些资源的挖掘、配置、利用可以形成本社区的特色文化, 提高社区文化含量, 并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社区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只有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益, 使每位居民 (特别是弱势群体) 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成果, 并且把社区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利用各种有效载体,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 寓教于乐的活动, 才能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 形成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自觉。这样, 每个社区居民就会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归属意识就会不断地增强, 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就会不断提高, 社区文化的作用也就会取得实效。
4. 完善政策机制, 这是确保社区文化永续发展的依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任务要求,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关于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冀办发[2012]27号) , 明确规定“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也正在为“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配齐县级宣传部门, 乡镇 (街道) 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农村 (社区) 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而积极“推进编制、人员、岗位、经费‘四落实’” (石办发[2012]1号) 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实施了“石家庄市基层文化培训工程”, 开办了“石家庄市社区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班”, 并为300多名参加培训的辅导员颁发了由文广新局印发的“石家庄市城市社区群众文化辅导员上岗证”, 实现了城市社区文化辅导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
面对空前的大好形势和众多利好政策, 我们应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在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的基础上, 以责任为依托, 以激励为导向, 以培训为目的, 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 实施品牌战略, 突出自身特色, 更好地发挥社区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进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取决于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功能,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扩大群众参与、完善政策机制, 才能确保社区文化永续发展, 有利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功能,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7-01) [2012-09-16].http://cpc.people.com.cn/90nian/GB/224164/15052968.html.
[2].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93.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6
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休闲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旅游形式, 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休闲为目的, 吸引人们参与欲望与需求,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全新型互动体验形式的休闲生活方式。体育与旅游本身就具有着不可分割性, 传统旅游以观赏景点为主, 体育旅游则以切身参与来实现价值链的延伸,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体育锻炼和心理放松。从本质上讲, 休闲活动的目的是“养心”, 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身”, 休闲体育旅游兼具二者功效, 身心俱修, 并充分发挥其诸多功能, 使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延伸为互动体验休闲型旅游, 使旅游者的身心能进一步达到和谐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 如果把体育运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 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和人性的回归, 则将大大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游客的心理满足, 这也是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目的。休闲体育旅游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人们对健康、对生活质量提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更为个性化特点的体验型休闲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真正的社会旅游资源扩张和延伸。
二、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需求呈快速提升阶段。
旅游产业正面临着转型与升级,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居民对兼具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需求。从游客角度来看, 单纯的观光赏景旅游正在悄然向“赏”与“玩”、“健心”与“健身”多元旅游目的转变, 许多游客开始追求更具时尚特色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的选择。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车程在1~2个小时交通圈内的旅游景点, 以健身为目的的爬山、丛林穿越、自行车等运动休闲方式的人群会多次光临, 从网络上众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骑行俱乐部等自发组织的运动休闲群体可以断言, 这部分人群在未来将是休闲旅游的主力军。目前石家庄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如行者户外运动俱乐部拥有会员八百多人, 网络论坛非常活跃, 户外运动的召集十分频繁。此外, 乐游户外、青峰户外等也有不错的人气。这说明休闲体育旅游的需求同样在快速发展,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 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开始把目光瞄向这些兼具运动和休闲旅游功能的时尚运动, 如红牛饮料在2010年多次赞助石家庄行者户外俱乐部的穿越活动。在休闲体育旅游市场中营造了较高的知名度。
(二) 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方式选择多样。
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西部, 紧邻太行山脉, 拥有丰富的中短途旅游资源, 随着“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建设, 石家庄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公园、环城水系、西部山区的多层次旅游产品组合, 为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居民在夜间、周末从事体育休闲旅游活动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传统的街头健身活动和健身俱乐部的消费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对城市面貌改变后的运动休闲需求。在研究中, 针对市区居民进行了关于休闲体育旅游问题的问卷调查, 发现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方式选择呈多样化态势。其中57.4%的被调查者在选择休闲活动时首选登山活动, 这一调查结果在距离市区最近的抱犊寨景点得以验证, 每到晚间, 下班后的登山爱好者会群聚抱犊寨下以登山方式完成健身活动。有3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行车运动, 同样, 在太平河边的月牙路和西部山前大道等机动车辆相对较少的路段已经成为自行车爱好者的健身乐园, 特别是太平河边的便道上每到周末装备齐整的自行车爱好者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另外, 27.4%的人选择“垂钓”, 26.1%的人选择会“利用周末到郊外露营”, 其中有7.1%的居民有过“露营”的经历。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方式选择呈现多样化态势。
(三) 位于省会西北部的大西柏坡区域逐渐成为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的目的地。
大西柏坡建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 目前进展顺利, 西柏坡所处的平山县目前拥有10个4A级景区, 此外, 多样的地貌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内山岳林立, 植被茂密, 水源丰沛、生态良好, 非常适合休闲、养生、度假、健身等活动开展, 特别是目前面向众多的休闲健身旅游爱好者, 该区域可以提供多种自然地貌资源以供选择。如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可以开展划船、垂钓、游泳等项目;利用山地资源可以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穿越等时髦运动;利用森林和草地资源可以开展野外露营等活动;利用山地公路可以开展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运动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旅游、创新产品的重要着眼点。在这些景区周边, 还分布着众多的非景区景点, 如白羊关、猪圈沟等。在户外运动论坛中许多穿越、登山的活动地点锁定了大西柏坡区域。这就为大西柏坡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如何在全面建设旅游景区的同时满足省会居民特殊的旅游需求, 以及如何把大西柏坡真正打造成省会居民休闲健身和养生的后花园, 而不是纯粹的经济逐利性的高消费景区, 值得决策者思考和权衡。
(四) 石家庄市居民休闲旅游客户群体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喜爱休闲体育旅游的居民在户外运动产品的消费方面有着较强的购买实力, 这直接促进了相关市场的蓬勃发展。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休闲体育旅游的花费在1, 000元内的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占被调查总数的17.1% (N=174) , 1000~2000元的占32.7%, 消费在2000~3000元的占39.5%, 消费在3, 000元以上的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占被调查总数的10.7%, 目前石家庄市仅在几个著名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注册并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已经数千, 由此可以推断, 户外运动市场规模不容小觑。在对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的购买产品调查中发现, 野营帐篷、登山鞋、冲锋衣、背包、自行车位列所有产品的前五。在石家庄市南三条文化体育用品商城中聚集着多家户外用品销售商, 访谈中多位营业人员对近年来的销售业绩持肯定态度, 有商家坦言, 随着石家庄市环城水系的建设, 下一销售热点商品将会是橡皮艇。因为涉及商业机密, 销售额度的增幅难以掌握。但随着休闲体育旅游群体的迅速扩大, 这一市场容量同样值得关注。
三、影响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因素分析
尽管当前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正在蓬勃发展, 但依然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居民参与这一时尚、环保、生态的休闲生活方式, 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监管等。
(一) 公共交通线路和时间的局限制约了居民走向市郊的愿望。
目前省会的公交事业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发展成绩不容置疑。但随着城市“三年大变样”后为居民提供的休闲场所大部分位于城市周边, 如省会居民很快就会享受到南国风光的“环城水系”建设, 在这些适合短时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开展的地方, 因为公交线路延伸的不及时以及公交车运行时间短导致“游人少”和“回家早”的局面。以太平河为例, 目前可以抵达太平河的公交线路有31路、112路、118路、86路、旅游10路等线路, 末班车时间仅有31;路是晚上10点钟。其他线路都在20点到21点之间。而这一时刻对于居民而言还很难入睡, 特别是在当前大力繁荣“夜经济”的背景下, 公交运行时间直接影响着这些区域的人气聚集, 不利于“夜经济”的发展。此外, 在一些基本建成的区域, 公交线路未能及时延伸到达, 也是不利因素。有报道称, 省会很快将开通到达西柏坡的公交班车, 这对于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而言是个不错的消息, 将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一区域中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开拓。
(二) 基础设施建设对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有着明显促进作用。
在城市周边和西部山区适宜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的场所很多, 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启动。如在省会北部的太平河景区, 目前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亮化工程, 但亮度不够, 在这些区域进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时可能会暗藏危机, 另外, 公共洗手间非常少, 且指示不清, 使来此休闲的人们无法“方便”。在西部山区中汽车营地和露营基地建设远远滞后于户外运动群体的实际需求, 相应的安保、救援设施也没有具体体现,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展开高效救援。诸如此类,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尽快加强,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推动居民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开拓。
(三) 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提供混乱, 有待行业规范。
目前居民从事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往往以自组织的样态出现, 许多户外运动俱乐部建立在某一销售商的平台之上。这种自发的组织形式在一些特殊的天气和地质条件下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如近期频频爆出户外运动爱好者遇险事件, 许多户外运动论坛中随便一个召集帖都可以召集到数以十计的休闲体育旅游爱好者, 但组织者往往没有相应的资质, 而现实中, 针对休闲体育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的市场准入、管理主体、行业规范目前都处于模糊状态, 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 尽快予以规范。
四、石家庄市居民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 改善公共出行条件。
及时开通通往城市周边旅游区域的班车, 特别是一些新建设和开辟的场所, 为居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便民服务, 做到“景区开放, 公交开通”, 适当延长公交运营时间, 特别是一些热点地区, 不仅有利于居民夜间休闲生活方式和地点的选择, 同时还可以为新开辟休闲区域聚拢人气, 间接拉动内需, 服务“夜经济”。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适宜的区域内改善服务条件, 加强安保设施。积极建设汽车营地和露营基地, 满足自驾游爱好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 规范休闲体育旅游服务市场。
严格提供服务方的资格审查, 减少不安定因素的侵扰。对于有资质和经营规范的组织予以扶持, 可以参考旅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相关俱乐部组织的管理工作, 杜绝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汪德根, 陆林, 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刊, 2002, 17, 1:49~53
[2].李瑞, 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157
[3].王玉扩.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与市场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5:11~14
[4].顾兴全, 于可红.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浙江育科学, 2005, 27, 5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7
关键词:体育文化,全民健身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是人类本身特殊需求的另一种反映, 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以体育生活及体育实践为载体所创造出来的, 是与人们的社会属性相关的。
体育文化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奋进、团结拼搏和寓教于乐的生活精神, 当人们在体育文化氛围中, 总能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 从而能持续不断的帮助人们提高审美情趣、愉悦身心, 而且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和锤炼人的意志。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 体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规范性功能。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是不同于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规范, 而是一种约定俗成、大众能接受的规范性, 通过统一的规则, 规范的行为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 使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能够在潜意识中, 不自觉的接受这种规范性给人带来的影响, 当人们树立一种道德规范的时候, 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都会受到这种规范性的制约, 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审美功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审美水准提高, 人们不断在美的园地积极的“拓荒”与大胆的“开垦”, 人们成了美的发掘者和忠实的捍卫者。尤其是目前在城市社区中普遍开展的体育舞蹈和健身、健美等活动, 正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美的感受, 同时也会激起人们为创造美的热情与动力。
三、娱乐功能。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众多的积极功能与意义, 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十分多样的, 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使得人们能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放心身心, 暂时性的忘记心中不快, 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四、社会化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社会中的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 除了获取各种生活技能外, 还须适时提高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毋庸讳言, 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需要依靠学校教学与学校、社会、家庭其他教育的相互配合, 形成立体的影响空间。我们也不能否认体育文化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体育文化就是一定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当我在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时, 就不可避免地要遵守一定的体育文化规范, 这同时也就是个体在遵循社会的规范。通过这样的不断的规范的遵守与实现, 就是在不断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关系人民群众个体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也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设, 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成功建设。同时为了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广泛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为此, 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1年——2015年) 的通知”目的在于全方位、多方面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与健康水平,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一、居民生活周围的健身场地和设施条件的建设。场地和健身设施是人民开展全民健身的前提, 如果没有场地和健身设施对于全民健身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石家庄市要想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政策, 就必须首先保证全民健身的场地和设施。虽然人们对目前的这方面建设达到了基本满意的程度,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场地和健身设施不完善。总体而言, 目前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场地与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完善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石家庄市要想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就必须健全内容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 还必须得完善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机构。另外, 还要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 使得大家对健身的益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定期邀请专业健身人士指导全民健身运动。有效开展石家庄市全民健身工作, 需要加强和完善各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健身的不同需要, 确保社区健身服务工作有序和有效展开。同时还要不断地促进社区和学校互动模式健身服务项目的开发。
三、对健身志愿服务人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我国近些年高校体育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 尤其是社会体育方向的学生,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没有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调查研究显示,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服务于全民健身工作, 可指导和传授的健身项目非常多, 可以利用这样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拔一些专业基础知识过硬, 有意向为全民健身运动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学生进社区, 专门进行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但是, 我们也的注意到, 虽然有着较高的全民健身服务热情,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他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另谋出路, 这就要求石家庄市要切实改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不系统、不稳定和没有设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编制岗位的情况, 保证从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 使其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中找到职业归属感。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 体育文化早已渗入了人们的生活, 体育精神更是令人震撼。加强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不断深入推进体育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运动, 对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相如, 苏明理.全民健身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魏昆仑.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曲阜.2007 (20) :1-3.
[3]、胡建国, 阳艺武, 李壮军.城市社区健身娱乐服务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 2005 (12) :85-87.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篇8
关于生态社区的理解, 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其涵义基本上等同于绿色社区、可持续社区、生态住区等概念。生态社区的内涵, 即强调社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 强调城市社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注重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中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等多主体的参与和协调。根据新城市主义宪章, 良好的社区应当体现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特点以及场地环境。社区类型和设计手法多种多样, 但其中有5个设计要点是最基本的, 包括:社区中具有可识别的中心和边界, 适于步行的社区尺度, 土地混合利用, 整合适于步行的路网, 为城市开发预留的特殊场地。
从这些概念上不难看出, 生态社区景观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 场地的规划和土地的利用具有科学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 并且要结合开发者、设计者、业主、管理者多方主体的参与意见, 使其融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第二, 社区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 需要应用促使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比如, 再生能源的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复层绿化结构等, 一方面生态技术能够节约和重复利用宝贵的资源, 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第三, 社区的生态化离不开业主和物业管理者, 需要多方参与社区生态化的建设和维护, 发挥主人翁精神, 对社区产生依恋和归属感, 居民的归属意识和生态观念能够保证社区生态化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第四, 生态社区不仅要体现可持续性, 还要体现宜居性, 这正是概念中讲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居民在社区中活动的时间长短和频度, 可以作为社区宜居程度的一个判定条件。
2 城市生态社区调研清单设计
2.1 社区规划布局
2.1.1 土地利用与规划。
(1) 土地集约利用; (2) 分区科学; (3) 布局合理; (4) 预留发展用地; (5) 基础设施设置完备。
2.1.2 绿地连通性。
(1) 绿地集中程度; (2) 绿地间的相互连通性。
2.1.3 社区中心。
(1) 居民自觉参与形成; (2) 社区中心分布格局; (3) 适合步行尺度; (4) 活动频繁程度; (5) 对居民的吸引力。
2.1.4 静谧空间。
(1) 有无静谧空间; (2) 数量; (3) 分布情况。
2.1.5 社区交通。
(1) 社区内部为慢行交通还是快行交通; (2) 社区外部交通是否便捷、发达; (3) 最近交通枢纽与社区距离。
2.1.6 社区功能多样性。
(1) 居住; (2) 工作; (3) 休闲娱乐; (4) 商业购物; (5) 锻炼。
2.2 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
2.2.1 再生能源利用。
(1) 风能; (2) 太阳能; (3) 地热能; (4) 生物能。
2.2.2 废弃物回收利用。
(1) 废旧构筑物利用; (2) 废弃建筑材料利用; (3) 废弃垃圾利用。
2.2.3 复层绿化。
(1) 社区绿地绿量; (2) 乔、灌、藤、草的结构层次; (3) 社区绿化面积; (4) 社区的绿化覆盖面积。
2.2.4 立体绿化。
(1) 屋顶花园; (2) 垂直绿化; (3) 植被护坡护岸。
2.2.5 园林废弃物处理。
(1) 植物散落枝叶覆盖堆肥; (2) 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应用。
2.2.6 节水喷灌。
(1) 滴灌; (2) 地下滴灌; (3) 乡土植物、耐旱植物应用; (4) 非常规水利用。
2.2.7 景观生态材料。
(1) 透水混凝土; (2) 透水砖铺装; (3) 可降解材料应用。
2.2.8 照明节能。
(1) 照度合理; (2) 高效光源选用; (3) 长寿命光源选用。
2.2.9 社区隔音。
(1) 植物墙隔音; (2) 生态坡隔音; (3) 吸声材料隔音。
2.2.1 0 空气净化。
(1) 水雾除尘; (2) 植物滞尘; (3) 抗污染植物应用。
2.2.1 1 水资源利用。
(1)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2) 中水处理系统应用。
2.3 居民意识
2.3.1 居民归属意识。
(1) 认同感; (2) 归属感; (3) 社区依恋。
2.3.2 主人翁意识。
(1) 社区事务关心程度; (2) 社区活动参与。
2.3.3 居民对未来社区改造的愿景。
(1) 基础绿化改造; (2) 园林小品提升改造; (3) 基础设施改造; (4) 生物多样性提升。
2.4 宜居环境体现
2.4.1 社区游憩。
(1) 居民逗留时间; (2) 活动频度; (3) 活动场地和内容。
2.4.2 社区景观特色。
(1) 契合本地文化; (2) 场地原有标志物保留; (3) 场地原有自然地貌保留。
2.4.3 社区景观维护。
(1) 植被养护与管理; (2) 水质景观养护; (3) 园林小品养护。
3 石家庄城市社区景观生态化现状
3.1 社区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
社区绿地集中化程度较高, 绿地间相互连通的仅占调研社区的13%;规划布局合理, 各个功能空间联系紧密, 土地利用紧凑的社区占20.8%;社区绿地大致占社区总面积20%~30%的占45.7%;21.5%的社区绿地面积在20%以下;51.9%的社区有社区中心;47.2%的社区没有社区中心;64.5%的人认为社区中心的吸引力较大;到社区中心距离小于200m的占43.1%;23%的社区以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占主导;56.9%的社区有静谧空间。
3.2 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55.2%的居民对社区绿地系统不满意, 原因为绿地数量太少的占59.9%, 全是草坪, 结构单一的占12.9%, 色彩较单调, 欣赏性较差的占10%;24.2%的社区有攀爬植物的垂直绿化或可入式的屋顶绿化;54.3%的社区有水景, 其中认为有专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占23.5%, 认为夏天招蚊蝇, 冬天枯水显脏乱的占38.9%, 认为维护成本高, 利用率小的占21.9%;其余的生态技术在社区中几乎没有体现。
3.3 居民意识方面
数据显示:40.7%的人回到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9.3%的人回到社区缺乏归属感;居民认为应该自觉维护社区环境, 积极配合物业管理, 生态意识较强的占73.8%;考虑未来几年需要改造和提升的景观元素, 86.2%的人希望增加绿地或广场数量、注重景观搭配与设计, 11.2%的人认为应当多举办与社区有关的文化活动。
3.4 宜居环境方面
86.2%的居民在社区室外逗留时间小于1小时;90.4%的居民逗留主要在做锻炼、陪老人或儿童、休闲这些活动。调研数据显示:居民上下班或者外出时使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22.5%的人选择步行, 38.9%的人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 18.9%的人选择骑自行车。从社区到公交车站, 49.6%的居民步行在5分钟以内, 39.1%的居民步行在5~10分钟, 共有97.4%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用时在15分钟以内。社区景观维护的调研数据显示:13.1%的社区维护频繁, 绿化效果干净整齐;30.5%的社区维护频度适中, 效果较好;56.4%的社区景观维护一般或基本不维护;81%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特色;19%的居民认为社区有特色, 在认为社区有特色的数据统计中;13%的居民认为社区契合当地文化, 传承了乡土文脉;49%的居民认为社区周围的商业比较繁华;24.9%的居民认为社区组织活动较丰富。
4 石家庄生态社区建设的建议
4.1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总体来看, 所调研社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还是比较科学, 布局比较合理, 社区内外交通便利、发达, 具有很好的宜居性。今后规划的重点应当集中在社区中心的管理和营建上来, 使社区中心更具吸引力, 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
4.2 生态技术
从数据上看, 半数被调研社区中有水景, 但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够充分, 仅有2成的社区有雨水收集回用的系统。水景是吸引儿童游戏的主要场地, 好的水景环境能够提高社区室外活动的频度和逗留时间, 增加居民的社区依赖感, 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 社区水景增加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 创造出水景或小湿地景观, 能够把收集的雨水下渗回土地, 或用富裕的雨水灌溉绿地。同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 新建或挖掘现有水景的造景、游戏功能, 设置动水景观。
复层绿化是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配置方式, 一方面层次的增加能够提高植物造景的观赏性, 形成丰富的群落景观, 另一方面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增加了绿量, 提高了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 建议社区广泛推广应用。
社区立体绿化水平不高, 屋顶绿化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即使有屋顶绿化的社区其绿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垂直绿化大都是园林小品攀爬藤本植物的方式点缀在社区中, 绿化水平不高, 且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大面积的应用。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 它的推广将能改善现有绿地面积不足, 绿化覆盖率低的绿化现状, 能够改善社区小环境, 降低建筑物温度, 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其它生态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很欠缺, 多数社区没有考虑社区长远的消耗和维护费用, 建议尽最大可能按照调研清单的条目开发应用生态技术, 为创造集约、可持续的生态社区提供技术支持。
4.3 居民意识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回社区没有归属感, 归属意识的缺乏, 与社区宜居程度、社区景观特色、社区景观维护、生态性、活动场地的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相互关联。这种归属感将会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而逐步增强, 是一个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关联体。建议综合考虑和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改善社区管理和维护的水平, 自然而然的提升居民的归属意识。
4.4 宜居环境方面
数据显示:居民在社区室外逗留的时间较短, 多数人在室外逗留的目的是锻炼和陪老人儿童。这说明社区开展的公共活动还是比较少的, 居民融入社区的程度还很低, 建议社区加强管理, 增加活动组织的强度和频度, 逐渐形成社区的文化和特色。
5 结语
调研数据显示, 石家庄生态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技术应用的匮乏, 它成为制约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区生态化的开发和建设, 特别是引导和支持生态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为城市生态化建设及居民的生态化宜居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清.生态社区理论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 2013 (29)
[2] [美]道格拉斯·法尔著.可持续城市化——城市设计结合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张浪, 城市绿地生态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推荐阅读:
石家庄市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篮球执裁能力研究07-23
幸福石家庄08-01
石家庄创业故事07-30
石家庄会计培训 石家庄美东国际附近会计培训 暑假培训班11-14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08-12
石家庄私立小学排名07-21
石家庄函授大专报名09-12
石家庄活动执行公司10-09
石家庄工程信息学院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