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共12篇)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 篇1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 并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河北省的文化建设在全国相对落后, 甚至落后于周边的省市, 《决定》的出台无疑为加快河北省文化建设的步伐打了一针强心剂。要想发展文化, 必须做好基础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完整配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而作为全省的文化中心, 省会石家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必须以省会为中心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河北省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
1 省会石家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不配套, 老多新少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石家庄市区常住人口为286万, 市区面积为455.8平方千米, 属于大城市, 然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却少得可怜, 能想起来的也就是省艺术中心、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省展览馆、市展览馆及几家电影院等, 除了省图书馆和个别电影院是近两年新建的外, 其他的场馆基本上都是十几年前的, 有的影剧院甚至是几十前年的老古董。无论是设施还是技术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而今天仍然在使用, 原因就是新的场馆建设跟不上, 新的不来, 旧的不去, 省会都是这样, 省内其他的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
1.2 利用率低, 不务正业
石家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少, 但利用率却很低。除了几家现代化的电影院门庭若市外, 其他的场馆不能说是门可罗雀, 也得算得上冷冷清清。如市图书馆, 如果没有活动, 周末和节假日的上座率也只有不到一半, 更不要说工作日了。在几家图书商场, 闲看的多过买书的。体育场馆鲜有比赛, 艺术中心鲜有演出, 最后这些地方由于要“养家糊口”只能不务正业:应该是举办比赛的体育场馆却经常举办文艺演出, 应该举办文艺演出的剧场却经常举办各种讲座, 应该举办讲座的学术部门反而没有合适的场所。最后, 艺术中心也就偶尔艺术一下, 平时成了个电影院, 博物馆轻易博不到物, 只能办一些书画图片展, 体育场馆要不就是不让人进, 要不就是挪作他用, 省体育馆基本每年都要举办纺织服装展, 其实就是一个室内的自由市场, 乱哄哄, 脏兮兮。
1.3 收费太高, 让人望而却步
以数字有线电视收费为例。据调查, 北京市有线电视收费为18元/月, 天津为20元/月, 太原为23元/月, 济南为25元/月, 郑州为20元/月, 沈阳为24元/月, 而石家庄为26元/月, 除与呼和浩特市平齐外, 超过了河北省周边的其他全部省市 (省会城市) , 经济不如人家发达, 经济头脑却比人家发达。超高的收费直接导致为数不少的石家庄居民放弃安装数字有线电视, 只“凑合着”看原来保留的6个台, 应享受的文化发展成果在这里大大地缩水。
记得1997年、1998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八一队主场设在石家庄裕彤体育中心, 当时石家庄的球迷着实高兴了一阵, 但后来到体育场买票时一问, 最低30元最高300多元, 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北京国安和大连万达的主场票价, 加上八一队“不给力”, 结果看球的人越来越少, 不是大家不想看, 是八一队的比赛不值这个价。省艺术中心无论是外观设计、建设规模, 还是内部设施、服务功能都是一流的, 能够满足高水平的演出, 每年吴桥杂技艺术节都在此举行, 近年来还兴办过交响乐演奏、芭蕾舞和明星专场演唱会等, 但是要想目睹演出的盛况, 那就得花较高的费用——门票太贵, 让人望而却步。体育场馆和艺术剧场是最典型的收费高的, 现在体育场收费低了, 但比赛却很稀少。展览馆国家免费了, 不然也没多少人会去。
此外服务跟不上也是症结所在。想到图书商场买书, 在柜台里却轻易见不到个服务员;开车到艺术中心或剧场看场演出散场半天走不动;宣传跟不上, 八一队来了, 只在体育场周围拉了几条横幅, 香港巨星张学友来石家庄开了三次演唱会, 一场比一场观众少——大家都不知道 (知道的不少人也买不起票) ;当然也有举办得不错的, 比如2003年费翔在省艺术中心的演唱会, 人也多, 票价也不算太贵, 气氛也好, 就是保安没有经验, 现场太混乱……
2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投入只有3000万元, 近两年有所增加, 但幅度不大,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布局不合理。石家庄市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市区东部的中心地带, 西部较少, 老城区因历史原因文化基础设施少而落后, 新城区因规划合理所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集中且发达。三是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配套, 维护建设跟不上, 如各区都有自己的少年宫或类似场所, 但基本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 又老又旧, 维护起来难度大。四是现有各级管理部门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规划, 只顾自身的经济收益, 没有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等。
3 抓住机遇,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管理部门, 要认清形势, 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加大财政投入,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三是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四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省会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五是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2 加强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
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分硬件设施管理和配套软件的管理。硬件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增强投入, 对现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排查, 去除危险隐患, 对建筑主体进行加固装修, 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满足群众对不同层次文化的需求。配套软件的管理主要是完善公共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 建设健全适合新形势的管理制度, 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综合型、复合型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丰富服务手段, 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 改进工作方式, 千方百计将群众吸引到公共文化场所中来, 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 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为广大群众服务, 满足群众的需求, 才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根本动力。要想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必须做到“一个中心, 两个兼顾”。一个中心就是以群众利益为中心,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是要为广大群众服务, 为基层服务, 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两个兼顾, 一是要兼顾普通群众和专业人群。既要阳春白雪, 又要下里巴人, 在开展或举办一些能让普通群众看得明白, 听得懂的大众艺术的同时, 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专供专业人群欣赏的高雅艺术。二是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需要收费的场馆, 可以在举办文化活动时收取适当的费用, 不要太高, 要在保障自身收益的同时让普通群众也能进得去、看得起, 用适当的价格和高水平的服务把群众请回来, 群众回来了, 参与了, 得到了最大的精神享受, 反过来会推动省会的文化发展和繁荣, 这就收到了社会效益, 这足够证明我们的服务没有白付出, 我们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根本目的。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 更是全省的文化中心, 石家庄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对全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有利于全省的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统计局.石家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燕赵晚报, 2011-05-13.
[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1-10-1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033262.html.
[3]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 2011 (4) .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 篇2
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是在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考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模型。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且提出其理论适用于次级的经济体,即城市或区域,构建了“钻石理论”模型;道格拉斯·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构建了包括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四个要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2];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依托“四对关系”和“八要素”构建了国家竞争力模型;贝格(Iain Begg)提出了“迷宫模型”,并与博迪(Martin Boddy)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阿尔西(D·Arcy)、罗格森(Rogerson)、戈登(Gordon)等人则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3];此外,克雷斯尔(Peter Karl Kresl)的双框架模型、龙迪内利(Dennis A.Rondinelli)的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模型、加德纳(Ben Gardiner)的金字塔模型等也该领域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4]
基于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研究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提出了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把资源拥有和开发能力作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标准[5],其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为国内该领域的标杆性著作;宁越敏教授以国家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议将城市竞争力提到战略高度加以研究[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城市价值链模型”,包括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潜力和城市魅力五个子系统[7];连玉明、王桂新、马世骏等人分别从城市价值、生态学等角度阐述了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解。[2]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需要一个合理的、严谨的评价体系,国内各学者对于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大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经济表现、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财政金融情况、商业贸易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情况、区位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人力资本储备状况、开放程度、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建设情况等。
二、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简介
2.1滹沱河污染状况简介
滹沱河是子牙河系的重要干支,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穿太行山而入冀,经石家庄境内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过石家庄市区北部,经华北平原后流至河北省献县,在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滹沱河自黄壁庄出太行山后,由于地质原因形成了广袤的冲击扇平原,石家庄就座落于其中游和下游的冲击扇平原上,成了连接太行山和河北平原的要冲。滹沱河在石家庄境内流长206公里,是流经石家庄市的最大河流,也是石家庄市最大、最主要的行洪河道,时至今日仍为石家庄最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石家庄的“母亲河”。然而这条“母亲河”在近代却屡次遭受干涸断流和重度污染的危机。曾经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滹沱河,由于上游来水锐减,以及多年干旱少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石家庄人的眼里慢慢改变了颜色: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滹沱河甚至出现了常年断流,沙滩裸露,成了石家庄主要沙尘污染源之一。而同样令人痛心的是其所遭受的污染和破坏,滹沱河沿岸林立的小型化工企业的偷排偷放,周边居民生活垃圾的乱投乱弃,以及无节制的采矿采砂,使得滹沱河多年来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水质持续变差,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了石家庄的省会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2.2滹沱河综合整治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实施情况介绍
为了打造大省省会,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石家庄市从2007年起,开始谋划滹沱河石家庄段的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西起黄壁庄水库,东至藁城晋州交界,全长70公里。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为南水北调中线至太行大街,全长16 公里;二期为太行大街至藁城东界,全长30 公里;三期为黄壁庄水库至南水北调中线,全长24 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62.34 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18.94 亿元,生态环境工程投资25.42 亿元,配套费用17.98 亿元;建设资金主要以收储土地的转让、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筹集;整个工程预计年需水量9000 万立方米,主要包括景观用水、湿地用水和绿地用水,水源主要利用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南水北调弃水和冶河水、中水。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建设,滹沱河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生态效益显著。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依托于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稳步推进,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石家庄市又着力推进了滹沱河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将古城正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到滹沱河的生态建设之中,同时建设了两岸各宽1公里,长16公里的生态绿廊;铺设了210亩的花海,并于2015年开放,预计2016年面积扩大10倍;建成了叶子广场、滹沱印记、古城映象、城市轨迹、黄金沙滩、荷香岛、鸟鸣岛、芦风岛等重要节点景观,使滹沱河两岸形成了集防护、景区、观赏、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区。
三、滹沱河综合整治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对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1生态效益显著 环境优化明显
在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今天,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已日益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人才流的理想场所,生态环境的优劣正逐渐成为考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将为石家庄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水环境
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完工后,将形成环石家庄北部的滨水景观长廊,配合环城水系建设,进一步改善石家庄市的水环境,大大增加城市区域生态用地面积,其中增加水面面积800 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500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00 多万平方米,人均增加水面面积3.6平方米、湿地面积6.8平方米、绿地面积2.7平方米。石忆邵、周蕾等人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生态用地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园林绿地规模和结构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项组成因子呈显著正相关。[8]因此,这一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将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来促进石家庄市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带来显著的提升效果。
3.1.2大气环境
滹沱河区域处于石家庄市的上风向,在治理之前是石家庄市沙尘的主要来源。整治工程完成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可以起到固沙保土的作用,减少了城市的沙尘源,同时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对于雾霾现象的减缓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将在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由于增加了大量的水面和绿化面积,通过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可增加石家庄市的区域湿度,净化空气,降低气温,调节局部小气候,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间接促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预计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可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增加10%以上,为石家庄市的宜居、宜看、宜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打造生态城市发挥积极作用。
3.2丰富文化底蕴 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9]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产生强大的文化力,成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它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10]石家庄的建设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品牌,弘扬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品质,进而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2.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孕育了石家庄早期的文明,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整治后的滹沱河,将以“绿色元素”和“水元素”承载起石家庄市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用全新的面貌传承石家庄市的历史文化。同时,这一工程还将石家庄市区和古城正定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石家庄市区现代文化与正定历史文化的连接,将正定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纳入到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利于石家庄整体文化形象的优化和提升。
3.2.2增加娱乐和民俗活动场所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依托。治理后的滹沱河将拥有优美的滨河生态环境和完善的河岸景区配套设施,能够显著提高滹沱河区域生态景观的整体质量和品位,整治工程还在城市中开辟了大量的休闲娱乐场地,丰富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娱乐的选择。此外,滹沱河还成为了展示石家庄市及各县区民俗文化的绝佳场所,正定的春节大庙会、无极的店尚大鼓等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齐聚滹沱河,更彰显了石家庄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石家庄市城市文化的发扬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拓展城市空间 丰富发展内涵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空间和城市景观的地域载体。[11]一个城市只有具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完整,保证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石家庄市是一个典型的集中式的发展格局,进入到21世纪,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格局已经无法满足石家庄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带来了诸多问题,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打造“一河两岸”新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将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提升石家庄市的城市竞争力。
3.3.1从地域扩展来看
分析石家庄市周边用地可知,通过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石家庄市可以实现北跨滹沱河,将正定东部约130平方公里的可用地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中来,置换出来的原临河带沙荒地将成为发展建设用地,可以有效缓解石家庄市目前市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为滹太新区建设提供背景和舞台,为石家庄市跨河发展、完成“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建设构想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地域空间。
3.3.2从城市发展扩展来看
滹沱河综合整治开发,不单纯是一项水利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打通城市脉络、扩展城市空间的工程。整治工程使得滹沱河成为连接主城区与正定古城、正定新区的重要枢纽,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一方面,滹沱河流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丰富石家庄市的道路交通体系,将带动滹沱河区域的土地迅速升值,引导高端房地产业、高端休闲和特色休闲旅游业等产业的入驻,使滹沱河成为连接两岸城市发展空间的一条绿色经济纽带;另一方面,北跨之后滹沱河将成为石家庄市区的内河,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绿色的发展理念将把滹沱河沿岸打造成一条富有活力的、环境友好的、符合现代发展理念的新型产业经济带。这将为石家庄市带来优质的企业、高端人才和更加多样的发展选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石家庄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3.4消除安全隐患 打造安全城市
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 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12]城市安全涉及到社会秩序及管理、经济发展、人民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可以极大地提高石家庄市城市发展的安全保障,将对石家庄市宜居宜业城市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4.1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滹沱河流域历史上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洪涝灾害,每次洪水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多年来市区北部和正定县城所面临的洪涝隐患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对河床进行了平整、疏浚和美化,有效地遏制了周边工业及居民垃圾在河床内的随意倾倒,保持了行洪主槽的畅通,对穿跨河桥梁及两岸堤防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市区的行洪安全。另外,工程的实施高了防洪标准,将防洪标准从不足50 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使得市区北部和正定县城的防洪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标准。
3.4.2保证城市用水安全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地下水源地,是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长期以来的严重污染正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用水安全。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通过严格的管理,可有效减少乃至杜绝向水源地保护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现象,通过阻断垃圾污染,为地下水水质提供保障。同时,经过治理的滹沱河,可作为地下水补充的调节水库,在城市用水高峰期回灌地下水,形成地下水库,通过砂层过滤净化,对滹沱河水源地进行修复涵养,为城市储备并提供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既节约处理成本,又为满足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城市用水安全的保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优化城市生活和生产秩序,彰显城市管理效能,这也是城市竞争力中环境力、管理力和秩序力提升的体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环境治理和建设工程,更是一项着眼于长远的惠民利民工程和潜力发展工程。它不仅限于环境治理或景区建设,而是将工程建设与城市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石家庄市的发展产生影响,以建设带动发展,用发展促进建设,加快石家庄市城市面貌的优化以及发展空间和方向的扩展,对于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发掘幽默文化 打造城市品牌 篇3
筹备半年之久的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终于在浩大的声势中拉开了它的帷幕。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是济南市首次举办的项大型国际幽默艺术盛事,是国内外幽默艺术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窗口,是推动中国幽默艺术繁荣和发展的一次盛会,也是丰富济南人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良好契机。济南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享有盛誉,一向有“曲山艺海”之称,在全国首开先河举办国际幽默艺术周,使得本次幽默艺术周具有探索性挑战性 尝试性。也正因为如此,本次幽默周才能具有创新性、观赏性与娱乐性。
作为本届幽默艺术周创意人之一的王良部长在采访中,对于目前幽默艺术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其现实意义做了详细匐述,在王良部长幽默、轻松的阐述中,可以管窥到中国幽默艺术的曙光。
“济南在曲艺幽默方面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努力弘扬曲艺,新一辈也在成长。弘扬发展幽默文化要有长远眼光,要注意从基础抓起。”
济南举行幽默艺术周,在全国尚属首例,但对于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良来说,已经期盼许久,且是有所考虑。
2006年4月,一个兄弟城市有举办幽默艺术节的意向,但由于诸多原因而放弃。其实,举办幽默艺术周这个创意,早已在王良部长脑海里酝酿已久。作为构建社会和谐关系、创新和谐文化的一项内容,幽默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素来就有“曲山艺海”之称的济南何不举办这项活动,让世界曲艺走进济南,济南的典艺走向世界呢?
这想法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姜昆沟通后,姜昆对此想法大加赞同。
7月,王良和姜昆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考察,蒙特利尔凭借固有的浪漫气息塑造了一系列旅游文化品牌,比如国际幽默艺术节、国际烟花表演节、国际双胞胎艺术节、国际服装表演节等在当地甚至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颇受欢迎。尤其是那里的国际幽默艺术节,互动性强,地域特色浓厚,为塑造城市形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国家即使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也创作出了《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女理发师》、《锦上添花》、《哥俩好》等幽默艺术作品。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工作压力如此之大,更需要用一种幽默的心态去沟通感情,愉悦身心。不仅商品,艺术也要和世界接轨,也要与时俱进。要将中国传统曲艺文化与世界艺术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幽默文化带来的欢乐。
济南市把2006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着力构筑十个平台,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为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的举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举办幽默艺术周,济南有着先天的优势。”王良部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曲艺在济南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相声、梆子、吕剧等都对中国的曲艺发展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清中晚期大明湖边美人绝调的王小玉姐妹,民国时期深得“黑白妞遗韵”的谢大玉、小彩舞、张小轩,梨花大鼓皇后鹿巧玲等说唱名家,在中国凸艺舞台上名噪一时,形成了当年群星璀璨、名家争辉的盛况。大明湖畔的明湖居、趵突泉的望鹤亭、大观园的晨光茶社,当年都是济南曲艺火爆场景的写照, 度和北京、天津并称为中国曲艺“三大码头”。那时候曲艺行里有句不成文的规矩:“在北京学艺,在天津练活,在济南踢门槛儿。”当时济南曲艺幽默的盛况可见斑。目前济南在曲艺幽默方面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努力弘扬曲艺,新一辈也在成长。另外,发展幽默文化还注意从基础抓起,比如馆驿街小学,在完成义务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出,批素质较高的曲艺小演员。2004年底,由济南市曲艺团创作演出的都市情景剧《泉城人家》,诙谐而又感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说明广大群众对于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的幽默艺术有着迫切的需求。
“有群众的喜爱,政府的支持、艺术协会的协调,再加上文艺团体的强大力量与市场运作,幽默艺术周的成功举办是可以预见的。”
本次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堪称在全国首开先河,来自美国、俄罗斯、瑞典、荷兰、日本等7国的幽默艺术家,与中国本土的幽默艺术家同台演出,这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尚属首次。国际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幽默文化也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多,庆典多,戏曲多,而西方幽默、滑稽的成分比较多,如今在轻松文化占据主流的形势下,如何将各种不同文化的幽默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且使得济南幽默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学习、吸取国外幽默艺术的精华,同时将济南本土幽默艺术精髓加以弘扬,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
当前,中国的幽默艺术面临着很大的考验,相声、小品在经受挑战,欣赏戏曲的人也较前少了许多,幽默艺术市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人们对于幽默艺术的口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幽默文化更具时代气息,创作出好的节目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幽默艺术周追求的一个现实目标。
此外,这次幽默艺术周庞大的演员阵容也是空前的,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共有400多人,其中不乏明星、大腕,6个晚上连续演出,这样大气的策划也不是很多。400多人的衣食住行、安全问题,不同国家的人的交流与沟通,这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验。
尽管如此,王良部长对于本次幽默艺术周的成功举办还是非常自信的。他说,社会各界对此创意基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蜚声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范曾还特别为本次幽默艺术周题词:“幽默是智慧之果”。有群众的喜爱、政府的支持、艺术协会的协调,再加上文艺团体的强大力量与市场运作,幽默艺术周的成功举办是可以预见的。
“让群众在工作、劳动、奉献之余培养更多欢乐的因子,让生活更健康、更美好,让轻松成为生活的主流,打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建立政府关爱群众,群众理解政府的和谐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这项大型艺术活动,是推动中国幽默艺术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寻找新机遇的次大胆尝试。王良部长认为,对于中国幽默
艺术来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幽默艺术周的举办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次幽默艺术周诞生的背景就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举办目的也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幽默艺术在形式、内容上都积极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幽默、开心轻松的精神大餐。各场演出,比如姜昆主演的《明春曲》和陈佩斯主演的《托儿》,都是表现生活中很平凡的人物,很平常的事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活动的策划上,侧重了与群众的互动性,包括艺术家到企业演出,为一线工人送欢笑,组织济南市剪纸艺人,剪纸创作参加幽默艺术周的国内外知名幽默艺术家的形象,在山东会堂进行展览,选拔济南市民优秀幽默人才,评选原创幽默文明短信,发掘群众的幽默创造力,有意识地赠送给劳模、先进人物、优秀教师等群众演出票,也把欢乐送给最可爱的人。与幽默艺术零距离,与幽默艺术家零距离,让群众在工作、劳动、奉献之余培养更多欢乐的因子,让生活更健康、更美好,让轻松成为生活的主流,打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建立政府关爱群众,群众理解政府的和谐关系。
这次幽默艺术周不仅对于广大群众是一次盛宴,对于如今热度不高的曲艺艺术市场来说也是一次推动。在这7天的时间里,7个不同国家的幽默艺术家汇聚 堂,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组织济南曲艺团的演职人员到现场观摩,学习,使得济南、山东、中国乃至世界的幽默艺术在交流中得到提高。而肩负着人民群众娱乐文化生活重任的幽默艺术家们,也会为此创作出一些反映时代 反映生活、面向群众、传承历史的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 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保护与发展
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 城市文化正不断成长为社会文化的支撑和主力,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价值的重塑, 呼吁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城市化”进程中, 打破城市文化扩张的强势冲击, 尊重农村文化的存在合理性, 并力图通过文化自觉理念, 以引导农村文化良性发展, 既保有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使之走向更加文明和繁荣。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扩张带给农村文化的冲击
城市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配性社会, 城市文化逐渐掌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话语权。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使得农村经济处于发展的边缘, 导致农村精英整体性逃离乡土, 这使得农村失去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体, 农村实质上处于一种无文化的放任状态;而城市文化的扩张, 更导致农村文化本身的虚化和空置, 农村文化认同日益显得焦虑与困惑。主要在于:
(一) 农民价值观的冲突与价值“真空”的形成。农民价值观是沉淀在农村文化心理中的深层内核, 极大地影响和决定着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维习惯, 进而对社会的动态运行和变革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制约与导向作用。城市的价值观随着商品以及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农村, 但遗憾的是, 涌入农村的城市文化中, 优良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影响力相对较弱, 而以欲望表达、感官刺激为主的物质文化和商品经济导致的唯利是图价值观对农村纯朴、富有人情味的文化价值造成极大侵蚀。
(二)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 农村文化是承载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在中国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我们可以感悟到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 体会到澄怀味象、超功利的意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同时, 在农村, 可以寻找到传统文化的承载方式, 例如古老的神话故事、节日仪式、民间艺术等。但是, 城市的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化趋势冲击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地位, 使得农民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产生动摇, 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农村文化开始断裂, 走向消亡。
(三) 农民身份认同的焦虑感。身份认同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隶属某个群体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最终需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农民在与城市的频繁接触、良性互动以及正向体验中实现了其现代性的增长。他们既以农村人的眼光来看待城市, 又以城市人的眼光来看待农村。他们从户籍上依然是农民, 而居住空间、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日渐趋于城市化, 这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对自我社会身份的准确定位, 难以摆脱在“农民”与“市民”之间摇摆挣扎的尴尬处境。
二、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 注重农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
石家庄地区部分农村的精神生活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内容单一、不良文化并存等问题, 农民在工作之余多半以看电视、打麻将、看色情低俗表演来打发时间, 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违法文化乘机泛滥, 毒害着农民的精神世界。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必须要建立现代农村文化价值体系, 使之与乡土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等价值观念融合, 为农民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文化, 特别是为农民提供人为什么活着的根本性说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要坚持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先进文化的思想和内容教育引导农民;二要健全完善农村文化组织机构, 要改革完善乡镇文广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 增加工作经费投入, 配备专业人员, 完善硬件建设;三要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和喜好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比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反映时代风貌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等等;四要依法打击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邪教组织等非法文化活动和组织,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 以传统文化为平台, 加强新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农村, 蕴藏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文化财富,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平台, 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离开传统文化谈农村文化建设, 无异于舍本逐末。立足于传统文化上的挖掘和创新, 农村才会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比如, 近些年广为群众喜爱的井陉拉花、踩高跷、跑旱船等文化活动形式, 都是源于农村, 源于农民生活, 是农民和民间艺人自创的文化, 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而且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因此在农村更能够扎根发展, 更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 要注意加强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用现代文明改造传统文化之劣, 用传统文化打牢现代文化之基, 这既有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此, 首先要重视农耕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其次要重视农村民间文艺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尽管民间文艺在农村有较深的基础, 但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传统的文艺形式与现代文明结合创造出来的文化节目更能够被农民所接受;另外, 农民的精神诉求随着对外界信息的增加而呈正相关的趋势, 因此在看惯了腰鼓队、扭秧歌等节目的同时, 他们对新的文艺活动也会有所追求, 尤其是农村的青年人。
(三) 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 加快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无论是在社会、经济、生产, 还是农村治理方面, 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本位的主导思想, 也就是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少, 农民农闲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安排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以及农民和外界的接触较少, 缺少外界信息对他们的引导。为此, 一要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要为农民输送有价值的信息, 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引导农民对新生活充满憧憬, 有事可做, 从而调动起更多人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二要针对新时期文艺发展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农村题材文艺的创新, 鼓励农民对农村文化的自主创新, 以城市与农村的“合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四) 发展农村文化团体, 带动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素有合作的精神, 改革开放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正逐步替代我国农民朴实、传统、合作的价值观念。面对市场经济、加速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变革, 分散的农民显得越来越没有了自信, 这迫切需要将他们组织起来提高合作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新时期农村社会亦迫切需要一种健康文明的文化组织方式。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团体, 能够发挥“文化建设、效益最高”的作用, 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有研究表明, 凡农村文化团体的文艺表演能够增强农民参与集体活动的几率, 实现农民利益之间的共享。因此, 以发展农村文化团体, 带动农村文化全面健康发展, 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行之策,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共融共生
费孝通先生认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 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 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 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 现代中国人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这样的思考同样适用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共融共生。尽管城市文化扩张带来的矛盾、压力与问题已不胜重负, 但决不能寄希望于逃避这个历史进程、甚至通过赞同“反城市化”思潮、希望“回归自然与乡村”或严格限制城市人口等去获得解脱。那么, 促进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 让民族、民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认为, 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农村文化都应该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实施“文化自觉”行为, 不仅要“各美其美”, 还要“美人之美”, 更要“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l985, 1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调查报告 篇5
一、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果
显著成果之一:培育并不断弘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张家港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这一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以来,不仅揭开了张家港市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使张家港市一举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而且对整个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亲笔为张家港精神题词。10多年来,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创造了三个文明建设互动并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辉煌业绩,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宝贵“市魂”。
显著成果之二:以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为内涵,成功塑造了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并以此为依托,全面提升了文化活动和设施的建设水平,探索出一条新兴城市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新路子。
张家港市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在全市形成了河阳、香山、沙上三个各富特色的区域文化空间。近年来张家港将组织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设施作为工作抓手,全面整理和推广了河阳文化、香山文化和沙上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张家港还深入挖掘唐代鉴真大师在本地古黄泗浦成功东渡日本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了东渡文化品牌。04年以来,张家港又搭建了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为主的流域文化交流平台,首创并践行“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文化建设理念,逐步打响了长江文化品牌。由此,经过系统规划建设,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已被成功塑造为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以此为依托,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中国(张家港)河阳山歌节、张家港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影响深远,长江文化博物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东渡遗址公园、香山风景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锣密鼓。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证明: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得到了广泛拓展,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显著成果之三:深入持久推进系列文明创建工作,各类创建活动成为张家港培育文明市民、提升城市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广大市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主体,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城市文化品牌得以确立和成熟的基础。张家港市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同时,以系列文明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等,并实现了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和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满堂红”。2005年,张家港市又成为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2008年,张家港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并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创建思路、力度、举措、成效在全国闻名,各地前往张家港市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人士络绎不绝,正是在这样一种交相推动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创建的品牌效应日益放大,这座新兴的城市建置时间虽短却声名远扬。
二、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
第一层推广:组织密集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直接有效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2002年以来,张家港市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和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先后确定以“天堂苏与杭,人间张家港”(2002年)、“黄金口岸,人居典范——中国张家港”(2004年)、“现代港口城市、文明和谐家园、生态宜居福地——中国张家港”(2008年)、“文明张家港,人居新天堂”(2009年)等为城市形象宣传语,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发专题形象片推广城市形象,取得良好效果。张家港还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和推广城市标志,拍摄并播出城市组歌的音乐电视作品,建设城市精神展示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及长江文化博物馆等设施,编撰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文化品牌丛书等多种手段,推动了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的固化与强化,营造出城市形象宣传的浓厚氛围,推广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增加。第二层推广:凭借公益性城市文化事件与活动,加快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各级各类传媒的良性交流平台,灵活丰富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从1995年10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联合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至今,中央新闻媒体多次集中宣传报道张家港市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与时俱进的张家港精神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而将报道内容拓展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城建等诸多方面,塑造了城市形象,推介城市文化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至今,张家港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长江文化艺术周(节),每年艺术节期间,海内外有上百家媒体刊发有关新闻报道和专题栏目,盛赞张家港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在保护灿烂长江文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本地文化建设水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港的文明创建经验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05年10月,张家港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海内外各大媒体更是聚焦张家港,深入介绍张家港十年创建取得的喜人成果,赞誉了张家港以创建工作推动城市人文素质升级的成功经验。与传媒的良好互动,使得发生在张家港市的城市事件和活动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从而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记,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第三层推广: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之中,科学系统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年来,张家港以城市文化品牌战略为指导,开始探索持续科学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途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的实施已被纳入了张家港市“十一五”规划。有关部门正在探讨如何全面拓展长江文化品牌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以顺应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潮流,实现交流共赢的发展愿景。目前,张家港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正在探讨制订中。凤凰镇、锦丰镇、金港镇和塘桥镇也分别将对河阳文化、沙上文化、香山文化和东渡文化的培育和推广,纳入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稳步推进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认识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张家港市城市文化品牌将继续在更深层面和更广范围内得到张扬和发展。
三、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
当下,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仍然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需加强理论的探索与指导;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还应产生更大的引领辐射效应;三是系列文明创建需要继续向常规化、机制化方向推进,进一步突出主线,做优特色;四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与构架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建议之一:在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构建方面要有大发展。要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加强对文化品牌建设的科学定位与整体规划,品牌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城乡一体、文明、和谐、生态等优势,做到“少而精”,多下力气做强做优做重点。要注重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与拓展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空间。要加强对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理性思考,研究新时期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工作的科学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建议之二:在弘扬城市精神方面要有新措施。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为张家港精神赋予率先、科学、和谐等方面的新内涵。要进一步加大对张家港精神的宣教力度,不断增强市民在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过程中的主体意
识,应避免用口号灌输等简陋方式宣传城市精神,而应强化城市精神的人文内涵,探索应用谱曲传唱、网络论坛、短信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扩大张家港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建议之三:在建设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方面要有新突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向海内外推介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要继续组织专门力量,推动对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专题研究和整体策划,搞好有关的挖掘整理、载体建设和展示宣传等工作;要以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丰富内涵为依托,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提升相关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建设水平。通过高水平的设施建设,将城市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固化展示,并以此推动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区公益文化设施使用价值;通过提高有关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水平,多在内涵和新意上下功夫,将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继续做大做强,并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形式丰富、参与面广的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议之四:在城市文明创建方面要有新目标。要加强系列文明创建的常规化管理,使创建活动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扎根人心。要放大张家港市城乡一体的鲜明特色,让各类创建不断由城市向农村辐射。要以制度为保障,继续推动城市大环境整治等工作向长效管理转变。要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新市民”素质,使他们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整体氛围之中。
建议之五:在城市形象宣传方面要有新成绩。要从战略高度,制定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计划,加大投入,提高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的密度和质量。要加大特色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张家港市的港口特色和文明特色,探索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新优势和新亮点。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窗口建设,集中展示文明服务形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张家港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牌宣传的良好局面。(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文化品牌:城市旅游新推手 篇6
近些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各地都在大力挖掘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旅游项目,旅游业面临着一场大跃进,大量具有相似性的旅游项目一一浮现出水面,令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同质化问题,而游客想要看到的则是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景点,以及具有独特吸引力的风土人情,体会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对于青岛来说,只有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才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而作为提升城市旅游品位的必要手段,城市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则在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同时,成为青岛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就青岛而言,给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就等于构建一座精神的建筑,这既是一项持续长远的投资,也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结的竞争。
正确的品牌定位将是青岛发展旅游文化品牌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青岛作为一座海洋奥运城市与道家发源地之一,要首先明确开发的目标,即以自然风景为基础,以人文为辅助制定青岛的文化品牌,注重对于青岛人文特色的填充与丰富,使得品牌围绕它所固有的特色进行传承与发展,不断汲取历史文化,只有这样青岛才会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更好地吸引游客。
青岛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海面上的点点白帆也将成为青岛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以此为依托开展青岛旅游品牌的塑造,“帆船之都”作为青岛新的城市品牌一定会享誉世界。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不仅需要有城市自然资源优势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城市居民的认可。只有得到了城市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才会形成全民参与塑造品牌的氛围,提升人们塑造品牌的热情,才能强化旅游城市品牌。因此,在创建和维护青岛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居民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城市独有文化的意识,从而塑造鲜明而富有生机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城市品牌效应。
更好地塑造城市旅游品牌离不开正确的营销、策划、包装与宣传。在我国各项宣传与营销工作中都拥有政府的身影,因此想更好地发展青岛的旅游品牌,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政府的市场营销能力。想要提高政府的市场营销能力,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政府的理念。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服务大众传播青岛文化为对外开辟旅游市场的突破口,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以服务市民与游客为导向,制定相关计划,在规划与改造中向国际化的领先大都市学习,在规划与发展中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国际化都市的优点,取长补短,同时政府需要在各种场合应用各种手段进行城市文化的宣传,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品牌的宣传不仅要通过各种旅游广告,网络信息,同时还要设立立体化、大规模的宣传,同时政府还要进行不懈的公关努力,力求扩大青岛文化品牌的传播广度,在现有的传播途径上大力开辟品牌传播的更多途径,促进旅游品牌的扩大。
拥有了品牌后对于品牌的维护也是重中之重。前不久,以自然风光著称于世的海南陷入了公关危机,各式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一一被媒体曝光。天价饭、宰客等一系列的负面新闻重创了海南的旅游业。前车之鉴,要求我们对于旅游品牌进行细致地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要保守与积极并用,这要求我们要拥有极强的危机公关能力与品牌维护力,切不可因为缺乏危机公关能力,致使多年来塑造的旅游品牌毁于一旦。同时在维护现有的品牌基础上,开发者还要积极探索,发展新的旅游项目,开创商机,不断丰富品牌内涵,使青岛的旅游文化品牌得以健康发展。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建设 篇7
一、文化资源与文化品牌
(一) 城市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资源是人类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质与精神文明总和, 它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性、典型性文化内涵。以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为依据, 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 (文物) 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城市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二) 城市文化品牌。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 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 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 可以成为品牌, 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 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 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一些学者从城市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就是城市“特有资产”或者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他们认为城市管理者通过识别和传播能够体现城市价值和特色的要素, 如城市标识、城市口号、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自然风光、城市历史等都可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
根据卡瓦拉兹和阿什沃思的观点, 从城市角度提炼的城市要素本身是不足以形成品牌的, 因为品牌与顾客感知的价值和质量相关。他认为从顾客角度来看, 品牌是顾客对价值和质量的感知, 是联想和感觉的集合。威菲尔德也指出要定义城市文化品牌, 必须考察城市的旅游者、市民、来访者。凯文·莱恩·凯勒认为成功的城市品牌要能够给公众以美好的印象和联想。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本文认为城市文化品牌是指整合城市文化资源, 在功能定位和公众认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的能够识别城市, 引起联想, 带来附加价值的城市形象要素的组合。
(三)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系。
城市文化资源是形成文化品牌的前提条件, 城市文化资源决定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定位是建立文化品牌的关键, 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 都需要深入研究本地方的文化个性与特色, 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 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 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文化品牌来展现出来。城市文化品牌开发需要城市文化资源的烘托。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 各个城市均加大了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 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 真正给人们长久印象的还是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文化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核心标识。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品牌调查
(一) 基于城市角度的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调查。
依据前文的概念界定, 我们首先从城市角度出发对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保定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 本文将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划分为三个类型: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形成于特殊年代的红色抗战文化资源。本文参考保定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保定市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确认了21项知名度高, 比较有代表性的保定城市文化资源项目。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包括: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满城汉墓、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清西陵、大慈阁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包括:保定老调、安国药市、徐水舞狮、孙氏太极拳、定瓷传统烧制、雄县古乐、子位吹歌等。红色抗战文化资源方面包括:狼牙山、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此外, 还有保定独具特色的饮食, 如驴肉火烧、槐茂酱菜、刘伶醉酒、直隶官府菜、白运章包子。
(二) 基于顾客调查的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
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开展了“保定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活动, 考察社会公众 (顾客) 对上述21项文化资源知名度的认知。此次问卷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发放和街头随机发放的形式, 共收回有效问卷326份。其中, 男性181人, 占样本总数的55.6%, 女性145人, 占样本总数的44.4%。调查样本的年龄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 其次是26~35岁的中年人, 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88.3%;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 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11.7%。调查的职业类型中, 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 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其他类型的构成较为复杂, 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医生等多种职业类型;教师和公务员也占有一定比例。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保定市的人口结构。保定高校云集, 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数量偏多, 加之近些年保定的经济快速发展, 商业/企业数量猛增, 增加了员工数量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二是因为相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18~35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社会的主体, 他们外出次数较多, 活动范围较广, 接受调查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受到调查时间和调查条件的限制, 公务员和教师的样本数量较小。本次调查的样本中保定市市民占样本总量的44.4%, 河北省其他省市占总量的36.2%, 京津地区占5%, 其他地区占14.7%。
在我们所调查的21项保定市文化资源中, 公众认同感排名前5位的是:直隶总督署、驴肉火烧、狼牙山、白洋淀和古莲花池。 (表2、表3)
如表2、表3所示, 保定市市民对各项文化资源的认同程度都要略高于非保定市市民, 但整体顺序相似。但是, 非保定市民对清西陵的认同度要高于保定市民。在众多的物质文化资源项目中, 公众对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的认知程度较高, 而清西陵、满城汉墓、保定军校认同程度较为一般, 对大慈阁的认同程度偏低。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繁华地段,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优势公众更为熟悉。其中, 直隶总督署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省级衙署。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 增添了直隶总督暑的知名度。
如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保定市市民与非保定市市民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整体不高。这与文化资源管理的力度、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程度以及当前曲艺整体不景气有密切关联。与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相比公众对保定老调的认同度较高。
公众对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高的, 如表4所示。 (表4) 尤其是白洋淀和狼牙山的认同度较高。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著名的红色旅游项目, 早期拍摄的影视作品, 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让这些文化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荷花淀》、《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被收录于中小学课本, 增加了公众对白洋淀、狼牙山的认同感。白洋淀与狼牙山也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魅力倍增。
由于饮食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公众对保定市的饮食文化资源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如表5所示。 (表5) 从调查结果来看, 公众对驴肉火烧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饮食文化资源, 而且非保定市市民的认同度高于保定市市民。经过保定人民不断发展和推广, 驴肉火烧已经成为保定悠久的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保定的驴肉火烧连锁店众多, 并且已经将分店开到了周边城市, 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名吃, 提升了非保定市的公众对它的认知度。
三、对保定市城市品牌的建议
保定市在建设自己的城市品牌时曾拥有过若干不同的品牌定位表述。如“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燕赵文化之都”、“红色文学城”、“游泳之乡”、“冠军之城”、“太阳能之城”等等。但推介没有聚焦于最适合传播的品牌, 都不能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与调查结果, 本文对以下四方面城市品牌的建立提出建议:
(一) 物质文化方面。
保定文化遗产众多, 但是保定缺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本文认为保定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最佳品牌是直隶衙署文化。直隶总督署, 具有浓郁的时代风采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而且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 随着公众对李鸿章等人功过的认识更加客观, 直隶总督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可以以浓缩中国近代荣辱史的百年直隶总督署为载体, 总结以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传统文化, 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所综合得出的特色文化体系。
(二) 非物质文化方面。
本文认为对于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应首先重点发扬保定老调。通过对保定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 发现保定老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老调作为保定市特有的戏曲种类, 是保定人民的艺术结晶。将保定老调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应当推动保定老调的市场化运作。探索保定老调与商业运作、旅游业的结合。与传统礼仪节庆仪式相结合, 与保定饮食文化、红色旅游相结合, 将戏装、玩偶、脸谱等开发为纪念品出售, 结合传统的文艺演出, 将保定老调打造成知名品牌, 并成立相关公司, 组织跨地区展演。
(三) 红色抗战文化方面。
古城保定的确是一座带有深刻革命烙印的红色城市, 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查、评价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 积极扶持和重点建造数个红色旅游精品, 实现保定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大发展。可以重点建设狼牙山和白洋淀。
(四) 饮食文化方面。
保定饮食文化积淀丰厚, 历史悠久, 应重点打造这一品牌。保定于2006年推出第一批直隶官府菜, 之后直隶官府菜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公众对其认同程度不高。而驴肉火烧由于更贴近公众的生活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因此, 我们可以先打造驴肉火烧这一饮食文化品牌, 以点带面, 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保定的饮食文化资源, 再逐步发扬保定的直隶官府菜系, 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目前, 保定驴肉火烧这一饮食文化品牌已初具影响力, 正在向周边城市辐射。但是仍然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商业品牌, 漕河驴肉, 袁家、永茂、老驴头、好滋味等品牌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 但规模都差不多, 不能形成规模经营, 集团化运作, 有待进一步的整合。
摘要:文化是一种资源, 文化建设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出发, 从城市和顾客两个视角调查分析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 挖掘其形成品牌的文化项目。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李乃和译.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
[2]Mihalis Kavaratzis&G.J.Ashworth.City branding: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6.2.
[3]Mihalis Kavaratzis&G.J.Ashworth.City branding: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6.2.
论城市文化品牌构建 篇8
城市文化是一种地域形态的组织文化, 是一定自然与人文历史背景下, 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其他多种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土壤。每一个城市都会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程度、民俗传统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
阿克认为品牌是关于产品、服务、企业或城市的、在公众头脑中共同作用并生成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功能、情感、自我表现等战略性 (识别) 要素的多维组合。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的价值在于它能在消费者心中塑造独特、良好、令人瞩目的形象, 从而实现商品价值的转化和增值。
当我们从品牌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文化的时候, 就诞生了城市文化品牌的概念。所谓城市文化品牌, 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外貌、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氛围等所形成的鲜明特性, 代表这个城市的、在国内外和社会公众心中形成总体印象和评价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一种城市文化要想在受众心中形成独特、美好、持久、令人瞩目的形象, 也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 形成一个有区别性的文化标志, 借助品牌效用提升城市形象, 形成城市文化吸引力。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中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 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研究城市发展时必须调查和研究的问题。
二、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
一个城市的文化纷繁复杂, 它深深地植入了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看似无形, 实则无处不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要构建城市文化的品牌, 首先要明确该城市拥有哪些可以用来形成品牌的文化资源。
(一) 保定市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保定之名, 寓“保卫京都、安定天下”之意。春秋战国时划的燕国、中山国, 西晋末年的后燕都曾在保定辖区内建都。元朝设郡, 明朝建府, 清康熙年间成为直隶省会。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区域性政治中心。保定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市,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 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 省级重点保护单位89处;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 600余处, 馆藏文物8万余件, 其中不乏国之珍宝。世界文化遗产易县清西陵、西汉靖王满城汉墓、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古莲花池、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美誉的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衙署直隶总督署等几乎已经成为了保定的文化名片。
(二)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阳石雕、徐水狮舞、安国药市等15个文化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沟泥塑、后山文化、燕子古乐等21个文化项目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 保定会馆推出的直隶官府菜, 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餐饮业项目, 并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保定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现状。
保定是一块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早期革命家摇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 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 发生了中国北方最早农民运动“完县五里岗暴动”和“高蠡暴动”, 中国较早学生运动“‘七·六’二师学潮”, 是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保定境内的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革命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保定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 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在全国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中, 保定市占有5家;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 保定占有2条。
三、构建保定市城市文化品牌的途径
明确了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之后, 应将这些资源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整合, 寻找和开发资源之间和资源里具有鲜明特色的部分, 对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使之成为可供形成品牌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保定文化资源现状, 保定城市文化可以形成三大品牌:
(一) 保定市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构建。
保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众多, 但是保定缺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结合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保定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最佳品牌是直隶衙署文化。
直隶总督衙署位于保定市中心, 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也是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的省级衙署站,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谓直隶衙署文化品牌就是以浓缩中国近代荣辱史的百年直隶总督署为载体, 总结以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传统文化, 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所综合得出的特色文化体系。首先, 直隶衙署文化作为保定城市文化的总称涵盖了市区内的古城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等亚文化, 这些文化大都有其传承载体;其次, 组合文化精品序列。遴选各类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 在组成各具特色亚文化序列的基础上, 形成直隶衙署文化精品序列, 形成直隶衙署特色文化精品的开放体系;再次, 要做好文化合纵连横工作。保定市文化载体点多面散, 但可以在直隶衙署文化体系中有机整合, 这就给现有和可能打造成的文化景点以多种合众联横的可能。同时, 要把目前和未来可以列入直隶衙署特色文化精品文化序列的文化载体, 用文化旅游图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并用必要的交通设施予以串联, 形成一目了然的直隶衙署文化体系。
(二) 保定市红色抗战文化品牌的构建。
保定是一座红色的城市, 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查、评价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 积极扶持和重点建造数个红色旅游精品, 以点带面, 实现保定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大发展。重点建造的精品工程包括: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及纪念馆、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白洋淀雁翎队红色旅游风景区、易县狼牙山红色旅游风景区。这些精品工程大多已经借助革命军事题材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是这些文化品牌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联度还不够, 而且各文化品牌基本是以散点的形式存在, 缺少优势互补、合作管理的一体化规划模式, 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投资导向以及宏观调控, 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进行引导和推动。
(三) 保定饮食文化品牌的构建。
除个别项目外,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程度被限定在特殊群体或者特定范围内, 受众范围较窄, 无法进行大规模品牌化的市场推广, 必须由政府适当保护, 才能得以存续。而饮食文化, 作为文化中最“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可以进行品牌化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定饮食文化积淀丰厚, 历史悠久。直隶官府菜又叫直隶衙门菜, 是对古代直隶衙门官府制作的供直隶官僚阶层享用的菜肴流派的统称。清代保定府官衙众多, 以直隶总督为代表的历代官宦为享乐和应酬, 极为重视饮馔, 直隶总督署的官厨不仅要掌握直隶总督祖籍菜品口味, 更要融合宫廷菜式, 满足政治交往的需求, 长此以往, 形成了不同于宫廷菜的直隶官府菜雏形。
直隶官府菜是我国“冀菜”菜系的杰出代表。保定会馆经数十年之努力, 成立直隶官府菜研究会, 挖掘研究直隶官府菜及其饮食文化, 于2006年推出了第一批直隶官府菜, 之后直隶官府菜被列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直隶官府菜作为河北省唯一餐饮业代表入驻世博园中华美食街。
直隶官府菜已经成为保定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一张饮食文化名片, 在这张名片里有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也有现代生活的创新与浸染。但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在政府倡导, 政策鼓励的良好氛围里, 只有更多的餐饮从业者都产生了挖掘和保护饮食文化的意识, 保定的饮食文化才会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品牌战略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增) .
[2]倪鹏飞等.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国保文物单位数量全国第一[OL].保定文化网, 2011.7.1.
张轶:跨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篇9
张轶:目前80%的公关公司都自称有城市营销的项目, 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太大, 营销一座城市涉及的维度太多, 它是以居民为基础的营销体系, 再围绕区域的产业、贸易、投资、人居配套等综合体系来支撑, 最小的城市都要比最大的企业运营来得复杂。我们都知道, 城市规划并不是公关公司擅长的事情, 需要借助于跟一些学院的合作, 另一方面, 我们在跟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对话时, 更多的是站在传播的角度。我们能为一座城市做些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更擅长的无非是服务品牌, 也就是城市品牌。为什么聚焦于文化?有一个熟悉的词叫“城市名片”, 但是这个概念太宽泛, 可以以工业或自然风光等命名, 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当大家都说自己的山水好时, 山水好就不再成为一种优势了。作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来说, 不可复制的是文化, 也最具唯一性。这几年, 我们一直在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名城或以文化为核心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做服务, 从实际业务出发, 视袭传播提出了“建设城市文化品牌”的新思路, 从城市的核心文化品牌打造入手, 为城市注入灵魂, 从而塑造整个城市的品牌。
《国际公关》:您是怎么理解“城市文化品牌”这个概念的?
张轶: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就是通过城市文化资源开发挖掘和属地人文精神的凝练和提升, 输出并彰显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 并通过品牌营销系统来实现其社会化的价值变现。在中国城市或区域去工业化、去地产化的趋势下, 旅游和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对外释放、对外输出最有效的途径。
就拿我们做过的项目来说, 法门寺是基于佛文化, 大明宫是基于盛唐文化, 楼观是道文化, 视袭传播做城市文化建设和推广主要包括4大版块:城市区域文化品牌的规划、文化产品的定制、文化事件营销、文化品牌传播。例如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的景区开业及大佛开光法会, 这是一个半宗教半社会的活动, 听起来好像跟我们的工作没什么直接关系, 如果你深入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就会发现, 我们做的大多数工作都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但它需要一个专业的事件营销运营体系和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去实现其推广,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将开光仪式的一部分做合理的升级和视觉上的提升, 会更有利于传播, 我们拍出来的片子会更漂亮,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 人们在接触这种文化时会抱以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尊重。此次活动的盛大感和仪式感一方面代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另一方面需要植入更多看点, 更多文化彰显的内容和形式, 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如何用系统、严谨的流程来管理先锋的艺术创作, 是我们这些年一直摸索的事情。我们在为城市品牌服务的过程中发现, 任何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在做品牌时, 对全案系统的服务有着强烈的要求, 视袭传播正是相对早地尝试多元化、全面解决城市文化品牌系统化供应的一个传播机构。
《国际公关》:“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在当今的中国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张轶:在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之下,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竞争, 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是, 近年来,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重物质轻文化”的现象, 比如前段时间北京梁启超故居被拆事件, 还有此前昆明城市改造中出现的对人文历史的破坏, 等等。
很多非物质文化的东西需要传承, 需要传播, 时下的人们更关注GDP而非文化。我们希望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真正打造一些优秀的文化品牌, 进行有效的输出,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是有价值的尝试。希望在未来少一些工业重镇, 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名城、文化古都, 而不是单纯地挂一个牌子, 是系统配套的文化产品的输出, 是文化体验的升级。
《国际公关》:视袭传播如何看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前景?
张轶:在中国,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已经开始引起各方关注, 很多城市也开展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比如丽江由一个边远小城到文化旅游胜地的变迁, 西安盛唐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等。很多人看到这种趋势并开始投入其中, 但目前还处于疯狂地树牌子甚至抢牌子的状态, 相对混乱和粗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缺乏对城市文化系统、全面的思考和规划, 二是对城市文化品牌的理解还比较狭隘, 大多仍然只是局限于文化景点开发和文化旅游方面, 没有从城市品牌定位和城市灵魂的角度去看待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问题。
真正的中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不是树立一个招牌, 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输出, 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解读, 包括古为今用的延展和开发, 还包括体验经济带来的如何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让现代人更有效、更直接地接触和体验文化的精粹,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扬, 这应该是未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一个趋势。
《国际公关》:视袭传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张轶:视袭传播是国内最早提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这一概念的, 也是这个领域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我们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的案例非常丰富, 标志性的有法门寺文化景区佛教文化品牌的打造、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盛唐文化的打造、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文化的打造, 等等。通过为这些知名文化景区的服务, 不仅为所在城市打造了文化名片, 也使得这些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文化品牌的标志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跨界整合, 因为要面对很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结合。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价值, 应该深深植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根脉, 而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 我们应该帮助城市去挖掘它、解读它、释放它, 这需要开阔的视野和高度的整合能力。
法门寺文化景区佛文化艺术展是我们跨界整合的一个案例。我们举办的这个佛文化艺术展, 是与当代艺术家的结合, 通过他们对佛文化的理解和体悟呈现出现代作品, 包括油画、雕塑等, 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日月大明宫》是我们跨界整合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它不是一个剧目, 而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大明宫遗址公园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 一半是实物展出, 另一半是我们打造的多媒体立体历史展呈空间, 综合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舞剧等表演形式, 完成了跨界融合的舞台表达, 将文化、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 创造了全新的“盛唐穿越体验”, 生动再现了大唐的恢宏盛世和人文情怀, 让大家在观演的同时体验唐朝文化, 融入历史。我们把城市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现出来, 扎根生活, 贴近生活, 成为西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国际公关》:您认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张轶:首先是文化责任感。我们始终认为, 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文化是不可生造的, 而是从骨子里开发出来的。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提出“城市文化双螺旋”的概念, 一条线是其本身拥有的历史遗存及文化内核, 另一条是我们作为专业的服务商可以供应的工具方法, 即文化的研究开发和规划呈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文化品牌一定是积累的过程, 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把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 展现出来, 发扬出去。
其次是基于公司自身的优势, 将落地工作做实。有的公关公司善于做危机公关, 有的善于做美术创作设计, 无论长项是什么, 把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做好很重要。
试论打造衡水城市文化品牌 篇10
一、衡水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城市精神缺失。一个国家需要拥有民族精神, 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没有城市精神, 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 就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然而, 衡水迄今仍然没有挖掘出一个既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城市精神。
二是物质文化空间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衡水的城市道路、城市边界、城市区域、城市标志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缺乏特色, 不能体现出衡水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由于对衡水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又缺少开发性、高起点的产业化运营, 资源优势没有转换成产业优势, 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产业, 严重制约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二、打造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途径
1、挖掘水文化资源, 打造衡水生态绿色品牌
衡水以水资源为环境基础, 形成突出的自然景观;以水文化为民族特征, 形成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衡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建、因水得名, 也会因水知“名”。衡水因滏阳河似玉带穿境而过, 取“水路通达, 风水衡存”之意, 而得名。滏阳河是衡水市的母亲河, 自西南向东北穿过市区, 市区段长约20.68公里。衡水湖, 一直是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名片。俗称“千顷洼”, 又叫“千顷洼水库”, 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2003年6月, 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市政府对“重经济轻环境”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力图借助自然优势, 做足生态环境这篇大文章, 倾力打造北方滨湖休闲度假城市。滏阳河综合改造和衡水湖保护开发显然成为重头戏。衡水市开发、改造滏阳河将重点突出生态、景观、娱乐、休闲功能, 建造湿地公园、文化中心、历史古韵等一系列人文景观建筑, 以清新、优美的自然水景为衡水市营造出一道现代而时尚的城市生态景观走廊。衡水湖因其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湿地资源、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具有开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为此, 通过对衡水湖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综合治理,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居民乐业、经济发达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为具有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内外湿地保护的示范区。衡水水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领略滏阳河岸、衡水湖畔风景的魅力, 欣赏衡水丰富的水系历史文化, 了解由古至今的河系开凿历史情况, 发展水上休闲旅游项目以及体现参与性的旅游发展趋势, 全面展示展示衡水的“城水”文化特色。
2、挖掘历史资源, 打造衡水古城文化品牌。
对于历史悠久、文蕴深厚的古城衡水, 挖掘衡水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其历史文化尤为重要。衡水, 地处京畿, 历史悠久。大禹治水, 划天下为九州, 冀州为九州之首, 今日之衡水, 即古冀州之腹地,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衡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县“封氏墓群”和“开福寺舍利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县的“周亚夫墓”、“高氏墓群”, 故城县的“庆林寺塔”, 深州市的“马君起造像碑”、“大冯营汉墓” (即李佐车墓) 、“深州盈亿义仓”, 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等。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才能成就今天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厚实基础, 也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几分浓郁的历史神秘感。衡水桃城区通过开放宝云寺, 打造安济桥商业街、十八酒坊景观长廊, 建设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但是衡水缺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历史文化品牌。为此笔者认为应着力打造冀州古城。冀州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后冢墓”、““西元头汉墓”、“西堤北石塔” (即震雹塔) 、“双冢汉墓”、“孙郑李大墓”、“东元头大墓”“竹林寺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冀州旧城址的基础上, 通过建设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九州仿古商业街、博物馆、艺术街区等项目, 打造文化旅游区, 以展现悠久的冀州文化。
三、发掘民俗文化, 打造衡水民间文化品牌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 篇11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载体,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与历史发展阶段,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提高市民素质、引导和规范市民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城市文化的蓝图中,建设与人民大众需求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扩张和提高群众文化的总量和质量,强化并丰富全民审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是群众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以创造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一流的活动、一流的效益为基本战略。
一、扩大、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档次,确立群众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广泛的社会性,二是以满足群众自身生活需要为目的。这两点正是塑造市民形象的最佳切入点。群众追求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品味,而适应这些需求就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文化设施,只有这样,市民才能在现代的、先进的群众文化场所中求知、求乐、求美,活动才有吸引力、凝聚力。
由于群众文化的特征带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在群众文化的设施上不仅要建标志性的也应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建设总量上有一个增长。这个增长首先应着眼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方面。目前城市群众的文化设施的重点应放在社区上。社区现在已是城市行政隶属的基层单位、市民活动的重要区域,因此每个社区都应该有一个或两个有特色的、比较先进的、以社区为中心的、能够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文化中心。它的规模与档次应该是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淘汰,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与生命力。
仅城市文化设施的数量还不足以形成规模,只有辐射到农村,在农村的乡镇中也建设起具有和城市相类似的设施,才能算形成规模。目前大连农村以硬件为主要标准的优秀达标文化村、镇的数量为全省第一,但总量较少,如果能辅以综合的工作指标,开展文化名镇、文化名村的评比,在社会上才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才能把精神生活贫乏的农民吸引过来。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设高雅、先进的文化场所,丰富职工与学生的文化生活。净化人的情感,实行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文化设施的建设重点还应放在群众文化事业部门上。这一群体是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它们的发展与兴衰直接关系到对城乡的辐射、示范与带动。因此加强群文事业部门的设施建设是提升全市文化品味的关键,应当对它们的馆舍面积、设备、文化活动室的面积有高标准的要求与投入,政府对此应有一个规划。
二、创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打造文化强市
活动是群众文化的血脉,有了繁荣的活动,就标示着群众文化的旺盛的生命力。创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是关系到大连能否成为文化强市的大问题。当经济产品步入追求正品、追求质量、追求名牌时,文化也在追求高档次、高品位、高精尖。以大连为例,近几年来群众文化在文化活动质量上追寻着向精品化发展的道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优秀的群众文化作品来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抓精品、抓名牌、抓本地特色,挖掘本地民间文化精华,适应了群众文化的意志与文化趣味,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如曾获得国际金奖的金州龙舞、获群星奖金奖的群舞《捻船汉子》、小品《寒夜》以及相声《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走在了东北三省各城市的前列,充分显示了大连群众文化创作和表演的水平。大连国际服装节、狂欢节、啤酒节、高雅艺术进广场活动、烟花爆竹迎春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广场文化活动等等都使大连这座城市熠熠生辉,对提高大连的城市文化生活质量产生了强大的效应。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大大连”建设中的群众文化事业应在活动上造品牌,用时代的理念做好四个系列的工作:一是开展系列活动。如开展“大连之春”、“大连之夏”、“大连之秋”、“大连之冬”的四季活动,在时空上没有“艺闲”。二是推举系列人才。培养群文事业的人才,是提高活动质量的重要条件。系列人才可分为管理人才、表演人才、绘画人才、产业人才等。管理人才是事业发展优劣的关键,优秀的管理人才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表演人才是活动质量的关键,活动有人才也就有了质量,造就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活动质量才能持续提高。三是建设系列队伍,造就一批以大连地域特色为名字的队伍。如建立星海合唱团、星海乐团、星海模特队、少儿星海管乐队、少儿星海合唱团等。四是举办系列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等。如大连民间剪纸艺术展览、皮影演出、大连民间器乐演出、大连民间戏曲演出、大连民间绣艺展演等。
品牌是一种优势文化。在活动中要发挥城市文化的资源优势,用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才创造自己的作品,以展示城市的文化风格。
三、发展文化优势产业,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 篇12
一个城市的品牌是该城市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融合, 并通过无形资产的形成进行呈现, 对于城市长久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每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的历史, 对于自身历史悠久的城市, 历史文化资源将更丰富;而经营城市的品牌, 就必须深入挖掘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并同时挖掘属于自身文化的特色, 特色文化不仅是城市品牌重要的生命力, 而且还是城市最具价值的明信片。一旦城市的文化形成一种特色, 就会稳固城市发展的知识产权。同时, 还能增强市民城市归属感, 增强他们对城市发展信心, 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提高城市的正面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核心竞争力。
一、城市文化与构建城市品牌
构建城市品牌是当前市场营销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即是产品品牌在目标市场中通过树立一定的良好产品形象, 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和立足, 并区别其他的竞争者。城市品牌的构建关键在于城市的定位, 一个不可替代的城市个性定位将大大增加城市品牌的价值。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构建城市品牌的主要源泉, 同时文化作为城市的明信片, 可以使得一个城市更加形象、省的、亲切, 通过文化才能使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 同时才能成功塑造城市的品牌。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人文古迹、现代人口规模、城市的文化环境、民俗风情、城市特色语言等都属于城市的品牌文化要素, 因此在构建城市品牌时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并从中选出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并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要素, 以作城市品牌的定位。
二、城市文化的发展将有效促进城市品牌的构建
一个城市品牌的构建在于人、文化、城市三者之间的互动, 且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呈现出的是一种人造城市, 同时城市又改造人;人造文化, 同时文化又感染人;城市造文化, 文化同时造城市, 这样一种三者相互牵制、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的机体。一个城市注重城市文化的发展, 不仅有效促进城市品牌的构建, 而且有效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 城市文化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城市品牌的定位
一个城市的品牌定位首先必须结合城市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意识等城市多方面内在的脉动, 然后结合文化资源优势、地方特色以及城市性质, 选择和确立要打造的城市品牌。这一过程由此来看, 是从整体层面来看城市所蕴含的文化资源, 从城市层面来看, 文化也即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定位。
(二) 城市文化丰富了城市品牌内涵
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 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构成才行, 其文化资源越丰富, 历史渊源越久远, 其品牌中所蕴含的内涵就会越耐人寻味。例如海滨城市青岛的品牌定位为“文明青岛、宜居海湾、蓝色之都”文明青岛, 青岛政府要求文化部门仍继续推进帆船之都、音乐之岛等一些具体的文化品牌打造, 除此之外各职能部门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及职能, 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特色街区文化、风景区旅游文化等, 切实为城市品牌的构建提供好支撑和服务。
(三) 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品牌, 必定得到社会的认同, 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日益加剧, 城市的物流、人流以及信息流也开始日益频繁, 城市品牌中蕴含的文化将带动城市区间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通过扩大城市品牌外延的影响力, 其城市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将可以感染、辐射、影响到临近区域的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
(四) 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有效延续
人类各种文明成果中, 文化始终是城市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不夸张的说, 找不到任何一种没有文化的城市, 就算随着时代的变迁, 朝代的更改, 造成了一些城市的消失, 但城市文化中所蕴含的城市品牌始终沿袭至今。例如昔日繁华的古城西安, 虽历史已久远, 但千年之后它的城市品牌形象仍深刻在人们心中。由此可见, 丰富的城市文化使城市的品牌的生命力将更加顽强。
三、定位城市的特色文化, 塑造城市的品牌 (以杭州的城市品牌构建为例)
杭州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的省会, 是中国江南最复苏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 被誉为“东南第一州”。它不但是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的中心, 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杭州同时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2011年6月24日, 闻名世界的“杭州西湖”被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一) 剖析杭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1. 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
杭州的历史比较悠久, 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县城到首都:春秋战国时期, 杭州地区先后属于吴、越、楚国。秦朝设县, 汉武帝时设郡, 隋代始设杭州。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和南宋先后定都杭州, 这是杭州历史上最繁荣显赫的时期。此后杭州一直是两浙一带的首府, 解放后仍为浙江省省会。
杭州文化孕育了众多为国家、为家乡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民族英雄等, 他们为杭州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华章, 构成了杭州“文化之邦”的品味和形象。
2. 杭州的西湖民间文化
西湖古称钱塘湖, 位于杭州市的老城区, 它三面环山, 中涵绿水, 波平如镜。自古以来, 西湖都是以西湖山水、名胜古迹为背景, 其题材包括歌谣、故事、传说、谚语等。最大特色就是与风光绮丽、山明水秀的西湖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由《断桥相会》、《镇压雷锋》等桥段组成的《白蛇传》故事。这些“诗情画意”的景观, 造就了中国审美情趣的产生。
3. 西湖龙井之杭州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味醇、香郁、形美”四绝著称, 是名茶中的少有珍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在清代时期被指定为皇室的贡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被列为国家的礼品茶。然而好茶还需好水泡, 由此“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杭州的双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西湖龙井都大加赞誉, 如苏东坡、唐韬的绝句“如此湖山归的去、诗人不许做茶农”, 可见历史文人对西湖龙井茶的喜爱。众所周知, 西湖龙井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 除了其本身的品质好以外, 还离不开龙井本身渊源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国, 西湖龙井茶不仅是茶的价值,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
(二) 结合杭州地方特色文化, 提升杭州的城市形象
西子湖畔的美丽古城自古就被称作“人间天堂”, 她的美丽及魅力更是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在国内大掀城市品牌化发展的大浪中, 杭州城的定位和规划同样引起了千层浪, “生态城”、“休闲之都”、“山水城市”、“爱情之都”等。各方学者和机构都给出了众多的答案和方向。
笔者以为“文化能够造就城市形象, 构成城市的品牌”, 结合杭州城的各种文化, 似乎“休闲之都”、“山水城市”、“爱情之都”等都具有合理性, 但缺乏系统的定位。借鉴中国发展网给出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决定将杭州定位为“美丽之都、智慧之都”则更为科学。
“美丽之都”首先包括了杭州“休闲、爱情、山水、生态”等各种系统概念, 听到美丽之都自然而然让我们联想到杭州的人美、山美、水美, 同时还有美食、美衣等, 更有美德城市精神和风貌。以“美丽之都”为城市的品牌发展战略, 同时还可以将表演、服装、音乐、旅游等美丽产业聚焦杭州, 从而引起联动效益, 在品牌的构建中同时宣传了城市文化, 可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牵制, 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而大大提升杭州的形象。
(三) 改革和完善杭州的文化资产管理机制
科学的运作城市的文化资产, 使城市的文化资产得以良性的发展, 实现长盛不衰的目的, 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 同时也是推进城市品牌建设的保障。2009年杭州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加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为保护杭州的历史“宝贝”提供了一把“尚方宝剑”, 以促进杭州文化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 要想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 除了要充分利用城市区域的地理条件以外, 凭借城市的地理基础、规模建筑等为基础条件, 还必须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的文化, 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挖掘城市的潜在文化。文化以人为核心, 以发掘人的潜能以及满足人性的最高需求为原则, 通过城市的行政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相互综合形成的合力, 将对城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催化作用, 并最终塑造出自己的城市品牌。
摘要:城市品牌对内具有凝聚力和渗透力, 对外具有辐射力和感召力, 同时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提升和推动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已纷纷开始注重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独有品牌和特色, 而城市文化也是彰显一座城市独有魅力, 也是在城市品牌构建过程的核心和关键。杭州的品牌文化被大家所熟知, 文中笔者结合杭州城市品牌构建为例, 浅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对城市品牌构建过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品牌,构建,品牌形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锐韧.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管理哲学 (第三卷)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8.
[2]蒋丽娟.国际化城市品牌建设要以文化发展为重[N].深圳特区报, 2011-12-13.
[3]申振东, 乔姗姗.基于文化力的城市品牌塑造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1 (05) .
[4]李文同.城市品牌塑造及其类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04) .
【石家庄城市文化品牌】推荐阅读:
石家庄市城市市区供水管理办法11-05
石家庄艺术生文化课高考培训班民进学校文化课怎么复习11-29
幸福石家庄08-01
石家庄创业故事07-30
石家庄会计培训 石家庄美东国际附近会计培训 暑假培训班11-14
石家庄私立小学排名07-21
石家庄函授大专报名09-12
石家庄活动执行公司10-09
石家庄工程信息学院12-21
石家庄铁道大学优秀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