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增长

2024-07-25

拉动增长(精选12篇)

拉动增长 篇1

今年以来, 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 投资拉动收窄, 出口持续低迷, 消费市场也表现出增长乏力, 给辽宁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部署带来极大挑战。积极拉动消费, 事关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全局, 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

一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收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 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是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住房消费, 加快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积极培育汽车消费, 组织开展好各类汽车展销活动, 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出台鼓励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 扶持文化产业, 引导旅游消费, 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

四是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消费在全省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还不高, 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需要释放。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

五是促进投资转化为消费。民生工程是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要增加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投资, 把突出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努力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 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六是认真组织好夜间消费。夜经济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推出一批购物街、小吃街等消费场所, 打造一批夜间购物、休闲、餐饮的夜经济商圈和品牌。同时作好商家和公交延时营业, 保证夜经济安全有序。

七是促进旅游服务消费。近几年旅游正在成为辽宁省消费的增长点, 我们要因势利导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利用“十二运”、“世园会”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打造品牌。重点把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沟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好。

八是有效改善消费环境。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安全的快速反映机制, 继续完善信用体系, 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拉动增长 篇2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利石材、澳洲树熊、银基鞋材市场等一大批生产性项目建设;两年全县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265个,完成投资5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 %,对拉动我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4、资金来源渠道明显拓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镇(街道)党政正职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和“项目在镇、责任在镇、利益在镇”政策以及提高税收增量分成激励措施的出台,强化了责任,增强了信心,调动了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效地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主体地位日趋明确,自主投资的积极性提高,民间投资成为我县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状况已大为改观。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其中,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3%,而且资金以自主筹集为主,到位率比较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第一,农业投资比重偏小。近年来,由于长期偏重于发展二、三产业,大量的资金投向二、三产业,导致农业投资比例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第二,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2007-2008年,我县房地产总投资17.6亿元,两年增长1.3倍。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恰遇“金融海啸”,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沉淀,楼盘空置增多。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需进一步加强。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土地等资源约束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项目用地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影响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三是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减弱。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需求减弱,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利润空间收窄,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削弱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四是缺乏大型生产性项目支撑。大型项目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引进的大项目仅有平海电厂、巽寮旅游等,而且项目还在建设中,还未形成生产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富挑战性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国外需求继续减弱。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内需,保增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短期内扩大内需,主要还是扩大投资需求。因此,加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统一部署,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保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达40%以上,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的目标。建议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一)坚持把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在扩大投资拉动增长上求突破。经济发展靠项目,项目是投资的载体,要集中力量抓项目。一是积极谋划一批项目,特别是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大项目对投资乃至全县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为保持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确保“十一五”期间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大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结合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为优化经济结构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千方百计推进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在批项目抓攻关,促进度;在谈项目抓跟踪、促落实”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突破项目用地瓶颈,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鞋材生产基地和民营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加快大岭自来水厂、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全县健身广场等投产项目建设,确保早计划投产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加快巽寮旅游项目、平海电厂、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两馆一中心、稔山污水处理厂、盐洲跨海大桥、飞鹅岭森林公园等续建项目建设,加速在建项目进度;力促国鑫汽车、厦深铁路惠东段、平多公路改造项目、平山黄排二河桥至白花广惠高速路口公路改选项目等早日动工建设;认真抓好东山海风力发电、熔盛造船、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国家石油储备库等在谈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项目落户,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把确保投资增长的主攻点放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上,在资金“瓶颈”上求突破。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74亿元以上,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构建融资体系,促进银企合作,促进项目资金到位,帮助支持工业企业度过难关,破解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一是要利用好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扩内需,保增长”,是今年工作重点,国家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投资4万亿元搞大项目建设,省新安排十大工程共安排222个项目,总投资2.37万亿,同时,市也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安排市重点项目87宗,计划投资220亿元。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加快在建的大项目建设,谋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产业扶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政府投资的融资源道,完善中小企业行业担保机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确保我县今年安排的投资项目特别是40宗计划投资达52亿元的重点项目尽快建成。二要利用好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在招商方式上,要体现灵活多样性,推进产业招商、上门招商、节会招商和以商引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在项目选择上,要注重项目规模和质量,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财税贡献大的带动型骨干项目,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项目的攻关上,要坚持“一切为大项目服务”的宗旨,要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要跟踪落实在谈的大项目,促成国家石油储备库、东山海风力发电、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熔盛重工等大型生产性项目的早日落户;在投资项目的引导上,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保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组建集团,盘活资产存量,做好企业增资扩产工作。

(三)坚持把投资的落脚点放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在优化投资结构上求突破。在扩大投资需求时,应强调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重视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行引导投资。一是加强市场引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特别是要做强做大鞋业、服装、电子、旅游等产业,通过市场引导投资,把资金引向二三产业。二是加强政府引导。要大力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突出抓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珠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珠三角地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沿海清洁能源和船舶制造工业基地、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通过制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投资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小等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经济高效益增长。重点要有“三个追求、三个力求”: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重点是要把项目建设资金放在刀刃上,确保资金有效利用;追求发展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力求避免规模大、效益低的投资,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追求发展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有利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重点是重视民生事业项目的投资。

(四)坚持把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优化投资环境和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上求突破。经济提速,基础先行。要围绕扩大城市骨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的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园区、供水、供电、通讯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城镇服务功能仍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投资,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投资加以改进。一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解决好村道硬底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五通、五建、六进村”;着力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三农”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双十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大力推行BT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督办力度,推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环城北路、飞鹅岭森林公园、大岭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委党校、县广播电视大学、县老干活动中心、县武装部,加快“两馆一中心”、县城汽车客运站、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

继续扩大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篇3

热点综述

2009年8月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全年以来,全国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其中,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GDP增长的7.1%中,最终消费拉动了3.8个百分点。为了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努力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理论分析

1努力扩大消费的意义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3)消费调节着生产。(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努力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中央提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扩张性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让消费继续“提速”,必须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

(1)积极发展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强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2)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3)实施积极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改善就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4)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面对资源短缺现状,我们应重新审视以往的消费观念,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疑难点拨

1倡导信贷消费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吗?

点拨:不能简单认为信贷消费就是超前消费。信贷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自己未来经济收入及偿还能力基础上的适度超前消费;而超前消费则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或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消费。

2消费结构是一成不变的吗?

点拨: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重在解决温饱,发展资料消费重在提高素质,享受资料消费重在身心愉悦。(由低级到高级不断递进)

例题导入

朋友见面打招呼,从过去的“你吃了吗”到现在流行的“你乔迁了吗”“旅游了吗”“进修了吗”的变化反映出( )

A物价水平的下降

B收入差距的扩大

C恩格尔系数提高

D消费结构的改善

答案与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活消费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从题干中要提炼出的关键词是“问候语内容的变化”,才能迁移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一内涵。提炼材料和迁移归纳是考生必备的能力。

复习建议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采取掩上教科书和复习资料回忆的方法,以“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扩大消费的原因(为什么);扩大消费的措施(怎么做)”为主线在大脑中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联网知识的最大好处是能在大脑记忆储存的网络中迅速准确地搜寻到为己所用的有效信息,從而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随意、丢三落四或乱点鸳鸯谱。

新题训练

1要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体现了( )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D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2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家调控的具体经济手段通常是( )

A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B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

C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D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3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体现的唯物主义道理是(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坚持适度原则

C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D一分为二的观点

4在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根本之策是( )

A支农惠农,开拓农村市场

B降低利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C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

D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

5从长远来看,保企业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消费。从经济学上讲,这主要说明了( )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B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消费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发展

C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D经济发展了,就业和消费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6国家财政资金的注入不仅直接扶持了企业发展,而且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更大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两拨千斤”蕴涵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C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重视贸易对增长拉动作用 篇4

11月18日, 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 面对今年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形势,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措施,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沈丹阳介绍, 仅在商务领域, 为充分发挥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采取了至少五个方面的措施。

稳定出口也鼓励进口

“首先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与开放, 比如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的简化。其次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这是很不容易的。实际上,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 过去是投资第一位。第三, 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无论出口还是进口, 虽然增速可能还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 但中国外贸的表现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好的。”沈丹阳表示。

沈丹阳介绍, 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仅利用外资平稳, 而且对外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后, 加强多双边开放合作, 达成了一系列新的自贸协定。完成了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的实质性谈判。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 实现了居民消费稳步增长, 进出口增速企稳回升,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从而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作出了贡献, 实际上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沈丹阳表示, 经济增长是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核心关注问题, 2010年多伦多的峰会上就提出了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目标。今年澳大利亚作为主席国, 进一步提出将未来5年额外增长2%作为二十国集团的增长目标, 以进一步提振全球经济。各成员为此也都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落实路径。

中方也认真准备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增长战略报告。比如, 非常重视贸易对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增长战略报告中作出了全面的贸易领域政策承诺, 既稳定出口, 也鼓励进口, 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提出鼓励进口的。既包括货物贸易, 也包括服务贸易, 既有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也有贸易模式的创新。像跨境电子商务就是属于贸易模式的创新。沈丹阳认为, 中方在促进贸易发展方面的承诺, 将有利于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目标, 这同样充分体现了中方对20国集团的贡献和支持。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贸流通成“稳定器”

沈丹阳表示, 当前我国经济“三期叠加”, 下行的压力加大, 内贸流通等服务业一直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 发挥了“稳定器”的关键作用。

沈丹阳表示, 在投资和出口下行或者增速回落的情况下, 内贸流通等服务业一直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 发挥了“稳定器”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51号文, 要求进一步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 对当前进一步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 因为无论对扩大消费还是引导生产, 无论对改善民生还是拉动经济增长, 内贸流通都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沈丹阳表示, 据商务部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 到2013年底, 我国内贸流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4亿人, 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其实所有服务业中吸纳就业的就是内贸流通领域。从税收贡献来看, 2013年流通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已经达到了1.1万亿元, 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16%。内贸流通的发展对保障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已经提高到50%,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背景和原因, 我们必须进一步来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FIC

拉动增长 篇5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03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

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9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

拉动增长 篇6

经济增长格局变化不大

1、东部领先增长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

2002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影响下,东西部差距呈缩小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稳定。2003年,在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东西部差距(经济增幅)进一步拉大。以工业增加值为例(月报口径),2003年3月份,东西部(这里的西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界定的12省、市、自治区)增幅差距为5.06个百分点;4月份为6.68个百分点;5月份,由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受非典疫情影响相对较轻,增幅差距缩小为3.87个百分点。西部各地区工业增幅在全国的排名除内蒙古、四川外,普遍不高,而排名后几位的均为西部省份。从增加值累计增速看,2003年以来发达地区经济增速与2002年12月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往往是在经济增幅较低的时候,地区之间的差距趋小;而在经济高涨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呈扩大之势。2003年以来的地区经济运行态势仍然体现了这一特色。

2、经济增长整体态势不错

尽管4、5月份非典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但是各地区坚持“两手抓”,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化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总体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如1-5月:陕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1.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6.3%,第三产业增长5.4%;广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4%、12.2%和9.5%;青海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0.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19.8%和5.9%;重庆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10.2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比1-4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2%。5月份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至5月GDP达到2311.8亿元,同比增长11.6%等。

总的看,各地区近两个月来经济增速均不同程度略有回落,但工业支撑作用仍然突出,三大需求的拉动作用比较有力,年初以来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各地区经济仍处在一个较高的增长平台。

3、长江三角洲增长活力较强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因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发展高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观察近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格局,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三个经济活跃带,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发展态势也决定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过比较起来,长江三角洲增长的活力更强一些,其经济增幅已全面超越珠三角。

数据表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量上,江苏已超过广东。江苏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万亿元,逼近了广东。特别是广东投资总量15年来首次让出榜首位置,让江苏夺去了“第一”。说明从加入WTO引发的“长三角热”开始,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已经充分显现。同时加上去年底以来,广东、北京前后遭遇非典疫情,而长三角却在提前释放申博效应,此消彼长,更显示出长三角地区的增长活力。

从工业增加值(月报口径)占比看,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占全国25%左右,工业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3--5月当月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49、2.04和1.93个百分点。显示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明显领先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带已然形成。

4、受疫情影响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疫区(包括广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与非疫区相比,5月份同比增幅与3月份的差距,疫区降幅要略小于非疫区,但5月份同比增幅与4月份的差距,疫区进一步扩大、非疫区则呈缩小趋势。

从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工业增长降幅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同比增幅对比看,5月东部地区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而中西部地区5月份增幅出现回升态势。但有的地区影响明显,比如广西工业生产明显回落,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比上月回落9.6个百分点。据测算,在5月份回落的9.6个百分点中,有8个百分点是非典造成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有本来东部地区增幅较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大,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中西部,而在疫情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同时由于东部地区企业市场意识比较强,在疫情不明朗、预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出口的滞后影响显现。比如广东,5月全省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增速较上年同月回落12.5个百分点,较4月回落4个百分点。出口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降低了8.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同步震荡疫区影响更大

从全国各地区情况看,消费品零售市场普遍呈现四大热点:一是汽车销售迅猛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成为部分相对富裕家庭追逐的目标。加之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促销活动不断,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购车欲望,汽车市场销售火爆。在汽车零售中,私人购车的比例逐步提高,私家车消费成为最亮的消费看点。二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度增加。昔日作为财富与身份象征的移动电话,如今也沦为寻常百姓必备的通信工具。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大幅增长。三是家用电器零售量销售增势强劲。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用电器商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使家电商品销售保持较高增长幅度。四是购买住房多,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在此影响下,2003年初,各地消费品市场普遍比较活跃,增幅提高。但由于去年“五一黄金周”基数较高,加上非典疫情的影响,5月份全国各地消费品市场普遍降温,消费增幅下降。

由于今年取消了“五一”长假,各旅行社暂停了旅游业务,居民取消了出游计划,餐饮、购物骤减,对全国各地市场冲击都比较大。比如上海市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上月下降4.2个百分点,为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增速。其中餐饮业零售额下降了27.9%,降幅比4月份扩大15.6个百分点。浙江省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比4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吉林省消费品零售额进入5月后,非典的负面影响体现明显,增幅仅为2.5%,为三年来各月的最低纪录。湖北5月份零售市场也明显趋淡,增长7.3%,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比1-4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单月增幅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黑龙江5月份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1-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1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安徽、江西、湖南5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仅为3.4%、3.3%和4.9%。

相对而言,疫情比较严重的几个地区的消费受到的冲击更大。天津市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54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餐饮业受影响最大,下降18.6%。1-5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71亿元,增长11.7%。河北省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响,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4%。北京市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为2001年3月以来月零售额最低值,比上年同期下降9.6%,为1984年以来月增速最低点。内蒙古自治区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4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山西省5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虽然非典疫情使消费品市场出现波动,但随着非典疫情被控制,消费品市场将趋向稳定。因为居民收入和潜在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现代营销企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日益壮大,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步增强,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非典疫情作为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只能是表面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不可能影响市场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根本。特别是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历练,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自身运作机制。

根据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于5月31日——6月1日进行的一项338个样本的电话调查结果,北京的消费市场正在强劲恢复中,节日消费高潮有望延后出现,健身保健消费长期看好。就大件商品的消费预期来说,尽管调查人群中非典期间,实际购买大件商品总消费金额只有原计划的11.16%,但暂时没有付诸行动者中有近94%表示仍会实施消费计划,只有旅游消费损失一时难以弥补。非典对零售业的冲击主要是使消费者信心受挫,压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预计非典疫情控制之后,消费者被压抑的心理将得到释放,零售业将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外来消费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旅游一时难以恢复正常水平,各地区的消费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些对旅游业依赖比较大的地区将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农民收入问题受非典影响更为严峻。一是对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影响较大。据5月份广西全区农村住户快速调查得到的结果,返乡人员如果继续在外务工,平均每人每月可得到506元收入。由此推算,由于外出劳动力返乡,导致广西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仅3-5月就减少收入21元。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问题。二是对农产品出售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广西调查,今年4-5月份,农户的家禽出售价格大幅度下跌,平均每公斤价格为5.45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生猪的出售价格降幅较少,平均每公斤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6%。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将对消费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从市场消费热点看,尽管支撑西部市场消费增长的消费热点,如汽车、房地产、通信器材的旺销势头不减等,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它的比重偏低,不足以弥补其他方面消费下降带来的影响。

总的看来,今年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有所拉大。

投资增幅西高东低区域间投资趋于活跃

一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硬环境逐步完善、软环境不断优化,各级投资建设主管部门服务意识增强,减少投资项目审批事项,一定程度激发了投资主体的热情。二是新开工项目增多,规模扩大。三是建设资金较充足。资金到位数和增长速度高于投资完成额和增速。四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期,各经济主体扩张的愿望比较强烈,特别是非国有单位投资增长强劲。比如天津市,1-5月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7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4%,高于同期投资增幅28.3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1.3%提高到37.6%,上升了6.3个百分点。福建1-5月全省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8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增速比国有单位快22.7个百分点;非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55.2%,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辽宁省前5个月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16.3亿元,增长66.2%,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3.8%上升到62.9%,提高了9.1个百分点。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全国各地区投资增幅普遍较高。

2003年以来,从投资增长的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大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带动作用大,政策也积极鼓励。今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和西部债券继续发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和民间投资政策全面启动等。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投资快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西部地区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幅高于东、中部。

从非典疫情的影响看,范围和程度较小。疫情对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项目前期工作如项目的论证、贷款的评估以及勘测设计工作受到了影响;近期准备开工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因非典疫情推迟,开工时间将延后;部分在建项目由于民工返乡、现场施工力量不足,以及一些设备和材料来自其他特别是北京、广东等疫区,采购和运输出现困难,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但总的来讲,受冲击不大。不过由于为防范非典疫情,疫区的投资增长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也与广东、北京地区本身基数大、投资增幅不高有关。

从各地反映情况看,非典疫情对上半年投资影响不大,由于非典已经得到及时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对三季度和全年投资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域间投资开始活跃。如江西省横向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内资增速不减。据江西省合作办统计,在1-4月全省实际引进内资247.17亿元、同比增长204.3%的基础上,5月份实际引资8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0.4%。引进内资项目开工率达95.9%,竣工的超亿元项目有5项。其中工业项目4项,总投资7.78亿元,实际引进资金7.66亿元。内蒙古1-5月份全区引进国内资金到位70.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7.26%,比去年同期增长55.64%,实施项目731项。其中5月份到位资金38亿元,实施项目367项,引进资金数和项目数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出口增幅较高疫区影响有所显现

2003年1-4月份,西部地区出口增幅达到34.7%,增幅高于东、中部,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今年以来各地区出口增幅普遍较高,加入WTO、加快出口退税和下放经营权的效应比较明显。但出现疫情后,疫区出口开始逐步受到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重要出口基地——广东而言(大约占全国比重的35%左右),这种影响已经显现。从疫区与非疫区划分看,疫区出口在非疫区出口增幅上升的背景下,3、4月份同比累计增幅连续下降。由于前期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国外客户提高了对我国特别是疫区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因此,工业品海外市场的开拓难度将加大,对疫区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并有可能由疫区逐步扩散至其他地区。

问题与建议

1、尽快恢复正常交流,减少非典滞后影响

非典疫情对投资建设领域新开工项目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一是一批新开工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建设。二是非典疫情造成一些在建项目材料设备采购不能正常进行、物资调运时间延长和劳动力供求短缺,从而也影响了建设项目的正常进度。三是由于人流、物流不畅,部分建筑材料涨价,加之劳动力供求短缺造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及施工单位卫生防疫等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导致项目建设成本增加。建议从管理角度出发,在有效防非典的同时,尽量减少物流、人流的限制和约束,使发达地区经济的高增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波及不发达地区,促进其交流、融合,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2、发挥地区特色,形成合理分工

不发达地区的共同点之一,就是经济诸要素没有形成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市场相接轨的有机结合,而处于各自游离状态。一旦按照经济规律和资源特点进行布局、整合,经济发展潜力就会冲决樊笼,产生飞跃。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生产的地域分工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生产是处于绝对优势还是处于绝对劣势,各地都应当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通过外贸或内贸,进口或调进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地区和全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组合。地区之间的发展才会比较协调。

3、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各地区财政在防治非典疫情方面发挥了超常支付作用,再加上因非典政策性减免税收较多,全年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对中西部地区各省份而言,财政压力更大。因此,应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适当倾斜,减免相关税收,同时在中央项目的布局上特别是公益性项目的选择上优先考虑不发达地区,能在今年上马要在今年上马。一方面解决落后地区的长期发展问题,一方面解决当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4、对不发达地区的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着力推动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篇7

一、甘肃消费支出的现状

(一)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2000-2008年, 甘肃生产总值增长2.02倍 (支出法, 现值) ;其中投资增长3.32倍, 最终消费增长2.07倍, 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消费增长速度。同时,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2001年的91.85%下降为2008年的70.84%, 2006年仅为49.58%。

(二) 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消费

2000-2008年, 全省居民消费支出从496.35亿元增长到1276.99亿元, 8年间增长1.57倍;而同期政府消费支出从139.37亿元增长到672.84亿元, 增长3.83倍, 政府消费支出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消费支出。从最终消费的结构看, 2000年, 居民消费支出占78.08%, 政府占21.92%;到2008年, 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下降为65.49%, 政府消费支出上升到34.51%, 政府推动消费增长的趋势明显。

(三) 农村居民消费低于城镇

2000-2008年, 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206.07亿元增加到443.21亿元, 增长1.1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290.28亿元增加到833.78亿元, 增长1.87倍。从居民消费结构看, 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为41.52:58.48, 到2008年变化为34.71:65.29,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呈明显减弱趋势。

二、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 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产生制约

凯恩斯认为, 随着收入的增长, 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 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即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甘肃人民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呈现增长趋势, 但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明显不同, 低收入人群消费率明显高于高收入人群, 随收入增加, 消费率呈现递减趋势。以农村为例, 2008年甘肃农村人均纯收入2723.80元, 消费率88.15%。其中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5841.40元, 低收入户人均1124.77元, 两类人群收入相差4716.63元, 前者是后者的4倍多。从支出情况看, 低收入人群处于负债消费状态, 其负债率高达34.36%;而高收入人群消费率仅为71.49%。全省60%左右的农村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种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低收入群体对消费需求产生抑制、高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进而使得全社会消费受到限制。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居民消费信息不足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城镇非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面还很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 农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已经建立, 但补偿标准依然很低。同时, 随着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各项改革的深入, 城市居民自己承担部分越来越多, 消费者对未来预期支出在增加。虽然各项改革基本到位, 但不确定因素增加 (如医疗、教育) , 居民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 致使民众不得不选择高储蓄来应对意外事件的发生, 即便是在征收利息税和低利率前提下, 仍为求规避风险, 满足未来预期消费。因此, 量入为出, 增加储蓄仍将是多数居民的选择。随着民众储蓄的持续增加, 即期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

(三)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不足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 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将广大的农村居民拒之门外, 使他们不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权利, 甚至在消费权利等方面也受到歧视。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因面临农业收入、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失地补偿等方面较多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增加预防性储蓄, 也使得农村居民收入虽有所增加, 但其有效消费需求却不足。

(四)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与全国一样, 长期以来, 甘肃实行的是高积累高投资和低收入、低消费政策,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 积累率、投资率偏高, 最终消费率下降, 导致社会总产品的使用结构出现失调。2000-2008年, 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16.25元增加到10969.41元, 增长1.23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84.00元增加到2723.80元, 增长1.51倍;但与GDP增长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就直接造成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循环过程发生阻滞, 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发挥。

三、激励消费, 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一)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的手段, 扩大消费亮点

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居民消费的多与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 当前扩大消费首先就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首先要采取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全国各地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以促使企业相应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 甘肃同样应该在考虑省情的基础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推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同时, 要按照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农民增收六大行动”,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当前消费品中含有的税收比例过高,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高于群众可承受水平, 因此, 通过“让税”等举措切实增强居民可消费能力, 从而推动消费的增长。三是要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就业, 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 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四是要通过有效手段增强财富二次分配的公平性, 在有效控制高收入人群收入的基础上, 大幅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推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

(二) 着力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当前, 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或限制了人民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 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锐意改革创新, 不断扩大开放, 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例如,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如果这些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将不仅增加广大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强其消费能力, 而且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进而释放其消费能力。

(三) 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大幅度提升农村消费能力

长期以来, 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广大农村居民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调整城乡经济结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生存发展成本、扩大农村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扩大农村消费, 必须更新发展观念, 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壮大县域经济, 突出县城所在地和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特殊地位, 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及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以此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努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首先应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标准。此外, 还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 破除消费断档, 培育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热点

当前消费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于消费结构的断档, 供给和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 面向高收入人群的豪宅、豪车、高价医疗等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 而需求不足;另一方面, 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房产、医疗等消费品和服务严重匮乏, 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 大多数人群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 政府要加大引导, 一方面, 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对高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进行限制和引导;另一方面, 要通过政策引导, 扩大供给主体, 着力培育住房消费、乘用车消费、农村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消费热点, 突破困境, 满足各层次人群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 推动消费的迅速增长, 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 对甘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甘肃消费支出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制约甘肃消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了推动消费增长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经济增长,消费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J].统计研究, 2007 (3) .

[2]刘进军, 伏竹君.试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6) .

[3]姜惠芬.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潜力探讨[J].消费经济, 2008 (3) .

拉动增长 篇8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民要力量,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和超过50%的财政收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超过50%,对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对民间投资这个反映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进行认知显得非常必要。

基本情况

所谓民间投资,指的是政府投资(国有独资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投资)之外的投资。在我们国家,民间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5%,所以与消费、就业和整个经济增长有很密切的关联,国家对此一贯非常关注。在系列客观因素影响下,近两年来民间投资出现了回落现象,2014年全国民间投资增长18.1%,2015年增长10.1%,2015年增速出现迅速下滑,2016年1—5月增长首次低于10%,2016年上半年只增长2.8%,这给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重要影响。所以今年5月、6月、7月,李克强总理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国务院还派出9个督导组到全国18个省进行调查,如此密集和隆重地围绕一项工作开展工作非常少见,可见民间投资这个事情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出现大幅下滑,一些中西部省份、东部地区下滑更为明显,辽宁更是出现58.1%的负增长,但广东一枝独秀,依然保持了19.6%的高增速,深圳增速则更高。

原因分析

广东民间投资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广东比较早地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简政放权和注重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给地区带来了投资空间拓展的机遇。但是从前面全国数据来看,国内民间投资确实在下降,那么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这两年一路高歌的民间投资脚步突然有所放缓?民间投资面临着什么样的拦路虎?

一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家未来投资信心缺乏有关。虽然民营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融资环境都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是这几年国际汇率市场频繁波动、金融市场动荡、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实业利润下降收益周期长、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各种挑战相互交织的因素对民营企业家信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大规模“去产能”有关。今年1月,国务院制定了未来3—5年的剩余产能处置计划,一些生产属于技术落后、产能过剩产品的民营企业可能因此削减生产甚至关停生产线,但一下又难以将资金投资到其他不熟悉的领域。

三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有局限性有关。目前市场对民间投资的准入设置了种种限制,一些属于国家垄断的特殊行业,以及许多竞争性行业不准私营投资进入,“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即使有的领域对民营资本放开了,但也设置了很严格的审批制度。所以,民间资本能进入的市场新领域仍然有限。

四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融资不畅有关。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金融机构的信贷对民营企业支持很有限,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4000多万户中小企业中,真正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服务的不足10%。资金紧缺是制约民间投资持续增长的严重障碍。

五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本身能力不足有关。早些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多领域很多同类产品民营企业一拥而上,但普遍缺乏竞争力,仅能赚取少许利润,缺乏先进组织管理架构和商业模式,之后想转型升级,但又不知道转向何方、怎样转。

六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国有企投资上升有关。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地方平台公司更容易得到银行支持,在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刺激力度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占比上升,这样可能在数据上显示下降。

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民营企业本身要善于抓住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服务消费、国际化等系列机遇增强发展制造业的信心和扩大投资,各级政府也要营造出良好投资环境、尊重市场规则为民营企业保障护航,携手克服种种困难,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扩大民间投资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垄断性行业,营造开放公平合理的投资环境。

二是形成国有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协同效应。政府应当努力培育带动民间投资参与的新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或民间资本原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三是构建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困扰民营企业多年,需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

四是提升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民营企业本身也要不断完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及内部治理机构,致力于改革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如此容易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基于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路径探讨 篇9

一、消费成为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可靠方式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 能够拉动中间需求即投资需求,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姜作培, 2008) 。如果最终需求不足, 一味扩大投资不仅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还会造成产能过剩的反效果。因此, 降低经济增长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 提高居民消费率, 才是解决近一个时期以内中国经济增长难题的路径之一。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缓解当前人为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更可以减少外贸出口摩擦和由于外贸顺差不断增长而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和出口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三者之间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足 (姜作培, 2009) 。

二、中国社会消费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关于拉动内需, 很多人说, 要让中国老百姓有钱, 要让中国老百姓能够消费, 这样才能形成“供给-消费”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 摆脱对出口的依赖, 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但是, 如何真正做到拉动内需?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消费?中国的问题是储蓄率太高, 老百姓把钱攒着不敢花。2011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8%, 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水平一般为70%, 连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印度都能够达到55%。因此有专家建议, 可推出一些短期措施来刺激消费, 如发行消费券。然而, 如果消费券能够购买生活必需品, 那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就会真地使用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 而把本来应该消费的钱攒起来, 这样还是不能产生增量效应, 达不到刺激效果。而如果发耐用品消费券, 如买车券, 首先受惠人群将非常有限, 其次又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现实相冲突。中国的消费水平低下, 靠消费券拉动, 只能在表层起到有限的短期效应, 而若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就要找到导致消费水平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追根寻源, 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多重约束。

(一) 城乡居民的收入较低。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 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 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一直在50%以上, 这个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49.6%, 2005年降至41.4%, 2006年更降至40.6%。居民收入低、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成为有效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 城乡居民未来支出预期持续增加。

在城乡居民对收入预期抱悲观态度的同时, 还需承担巨大的改革成本。高消费支出预期与低收入预期相叠加, 形成抑制消费的强烈动机。如住房制度改革后, 由福利分房改为货币购房, 市场化后的房价不断攀升, 并且有市场恶意制造刚性需求的趋势, 同时政府的保障措施有限, 使得居民为购得一处安身立命之地, 不得不压缩现期消费, 成为房奴;医疗制度改革后, 政府应当提供的医疗产品严重不足, 医疗保障水平未见大幅提高, 价格却突飞猛进, 加大了居民不确定的消费预期;而教育制度改革后, 大学持续扩招, 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的同时, 学费开支高涨, 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开支压力, 大部分家庭为了积累子女未来的高额学费, 而减少现期消费;养老制度改革目前尚处在推进过程当中,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倒金字塔”状的家庭结构,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 居民的养老风险增加, 城乡居民均处于尽量减少当期消费的状态, 以为养老做充分打算。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作为拥有占总人口70%的人口数量的农村, 应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然而多年以来, 城市与农村间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投资政策等多种政策差别巨大, 导致农民收入低,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非常明显, 这样的“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需求形成了深层抑制。

(四) 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我国目前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低, 广大低收入人群平均消费倾向虽然较高, 但是由于收入低, 只能维持基本消费需要。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持续恶化, 收入不断地集中于少数人群当中, 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必然降低。

三、未来的路径选择

有专家指出, 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 对于当下来说, 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然而美国式的消费主义, 无视社会整体的基本需求、资源供给和环境状况, 在市场经济下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不同个体的消费欲望, 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反过来, 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之后, 在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之后, 市场经济又不得不更加依赖消费主义, 不断地刺激、人为制造消费需求, 以维持市场经济畸形的生存。对于我国而言, 建立美国式的消费社会, 庞大的资源和环境将无法持续支撑, 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将无法合理, 大多数人的财富将被掠夺, 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广大城乡居民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福利保障, 即“生、老、病、死, 衣、食、住、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就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居民这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获取最大的资源, 提供最大的供给, 并尽可能保证公平地在13亿人民中予以分配。因此, 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广城乡居民未来的支出压力与支出预期, 才能使扩大即期消费成为现实。

(一)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减小收入分配差距。

首先, 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 一次分配注重效率, 二次分配才考虑公平问题, 正是这种效率高于公平的分配方式使得资本性收入不断增加, 而普通居民的工资收入长期止步不前, 遏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对于拉动消费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 “十二五”期间力争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第三,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确实提高农民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第四, 加快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迟福林, 2011) , 这一政策目前政府正在努力落实当中, 未来应进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 使居者有其屋。

(二) 降低城乡居民的改革成本。

一是要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吸纳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要努力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保障办法, 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姜作培, 2009) ;四是要继续深化医疗制度的改革, 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性质, 更要注重增加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 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五是要改革中、高等教育制度, 勇于承认历史失误, 建立合理的中、高等教育体系, 商讨制定面向普通家庭的教育收费制度。

(三)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公平分配。

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保障方面的消费需求, 属于基本消费需求, 不能纳入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下, 更不能为制造GDP而恶意地制造刚性需求;而对于人民群众的高端消费需求, 应较大比例地向精神领域的健康方向引导, 向含有高科技成分的方向引导。这样, 才能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经济、合理的消费模式, 在富民的基础上强国。

四、结论

总之,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突出问题。因此, 现阶段必须加紧研究如何通过扩大消费, 通过建立低耗高效的科学消费方式拉动经济增长,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近年来, 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 在一段时期以来高度依赖于现行的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十二五”期间, 能不能初步实现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的方向转型, 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为广大城乡居民“卸包袱”, 使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这既影响短期内宏观经济的态势, 又决定着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因此, 以盲目做大GDP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应当适时改变, 同时摒弃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 而应尽快归还历史欠账, 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编辑:何乐)

参考文献

[1]姜作培.扩大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2]郑新立.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7) .

[3]姜作培.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J].理论建设, 2009 (, 2)

[4]迟福林.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J].决策与信息, 2011 (, 8) .

拉动增长 篇10

一、我国当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

1. 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 外贸顺差过大, 投资增长过快, 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都是较低的,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截至2007年12月,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 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 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五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5年的27年间, 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 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

2.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社会消费发展不足,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这种增长格局从长远上看,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

正是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存在, 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消费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圈:

微观: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宏观:消费不足——流动性加大——投资冲动 (投资房地产、重工业) ——房地产价格上升、消耗资源和环境——消费不足 (城市人房奴, 农民失地。) 、可持续发展困难。

首先这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蕴涵着经济危机;其次投资增长很快, 规模很大, 但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资源浪费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 消费需求不足对出口的影响。

30多年来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环境、资源问题;收入差距问;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那么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贸易磨擦增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国内企业选择生存的一个主要途径——出口。据统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9.8%, 2000年43.9%, 2006年攀升至67%, 2007年达到71%, 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近几年大量的贸易顺差遭到世界上责难声不断, 对我贸易设置种种壁垒。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量的顺差, 美国逼我们人民币升值, 将会增加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人民币升值, 会带来热钱的进入, 热钱进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 就会增大资产泡沫, 经济发展会面临风险。

影响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CPI上升 (2月7%, 点多, 3月8.1%) 上升, 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由经济过快到过热、由价格结构性上涨到通货膨胀”, 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10次, 达到15.5%, 存贷款利率6次, 达到4.14%。我们一方面加息降CPI, 另一方面过大的顺差→外汇增加→流动性过剩 (外汇占款) →资产价格上涨 (股市、楼市) →CPI指数上涨, 所以对冲了政策效应, 使中央紧缩政策的实施进退两难。

因此, “三驾马车”的换挡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步骤。

二、大力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意识

从政府层面看, 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充分认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经济中,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增强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充分认识扩大内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 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 强化节约意识, 树立全民的科学消费观念, 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 在促进消费中, 应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 辨正地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在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下, 处理好扩大消费与持续消费的关系, 不断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的发展, 更新消费观念, 增加消费时尚, 提高自己的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2.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努力发展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尽可能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获取收入的机会与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中居民个人分配的比重, 提升和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通过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基本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化。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拉动豪华车市增长,关键要看信心 篇11

今年一季度,全国车市出人预料的火热,特别是1.6L及以下排量车型,更是增长迅速。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豪华车市场,尽管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但是一些品牌增速大幅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扩大内需,国家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刺激政策。小排量车型已经深受其惠。那么,豪华车市场的拉动是不是也需要相关政策支持一下呢?上海车展期间,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林堂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认为,在中国,对于豪华品牌而言,国家提高内需的直接作用并不大,关键还是要看消费者有没有信心。

对中国来说,高端豪华品牌车的传统市场是那些以出口经济为支柱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下滑对豪华车的销售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很多企业都把销售重点转向以内需经济为支柱的地区,期望能搭上國家拉动内需的“顺风车”。

但雷克萨斯似乎对此并不看重。曾林堂表示,国家拉动内需对拉动豪华品牌市场来说直接作用不大。国家针对车市的拉动计划是面向中低端车型的,高档、豪华品牌车因排量原因,多不在其内。“无论是国内也好,北美也好,还是欧洲也好,豪华车市的关键还是看消费者有没有信心。如果消费信心能够得到维持或者改善,那就会拉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豪华车市来说,每个国家都要强化当地消费者的信心.,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今后车市的变化,曾林堂表示如果国际经济形势好转,那么豪华车市还是会有良好表现的。“我相信中国豪华车市场在第三、第四季度应该有比较强的增长。我对下半年有一个比较好的期待。”

除了消费信心的因素,中国汽车消费结构的特征也为豪华车消费的发掘提供了很大潜力。曾林堂对记者说,中国车市有自己的优势。中国汽车消费以直接资金支付为主,包括豪华车市也不例外,而北美、欧洲则是以信贷消费为主。“北美市场70%的消费者用贷款买车,但中国贷款买车者只占汽车购买者的17%,我们雷克萨斯也只有7%的销售是靠贷款的。所以中外汽车消费结构差异非常明显。”

他继续说,“反过来理解,只有7%的人贷款买车,就等于93%的人用现金买车。如果内需持续提高,消费者信心很快提升,同时我们得到丰田金融的全力配合,就可能提升贷款购车的比率。市场潜力很大。”

他总结道,这是一个心理问题。“消费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肯定不会被北美市场、欧洲市场的不理想状态扰乱的。”

对于雷克萨斯一季度的表现,曾林堂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提问。他只是说,一季度的业绩超过了他自己设定目标的9%。“(年初时,)我预计今年中国豪华车市有3%-5%的增长。根据一季度的走势,现在来看增幅可以达到5%左右。不过,我看的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数字。我认为,竞争不是一个月、也不是一年的事。我们大家的眼光都应该长远些,要有勇气面对各种挑战。”

“我们做营销的控制不了市场整体的走势。但是,我个人对市场还是很有信心的。我认为,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务实地面对现实。虽然我控制不了这个市场的大小,但是我可以用最大的努力,争取更多的份额。”

拉动增长 篇12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现状及趋势

(一) 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仍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总量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4258.11亿元, 比1990年的119.32亿元增长了34.7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为10.6%, 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而同时期的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增长了49.6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达13.3%, 快于居民消费支出2.7 个百分点。 可见, 1990年以来, 尽管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明显, 但依然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水平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为28492元, 比1990年的1338元增长了21.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速8.1%。而同时期的人均GDP增长了30.2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10.9%, 快于居民消费水平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也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 城乡居民消费全面增长但差距明显

数据显示, 2014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分别是1990年的39.5倍和19.6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城镇居民年均增速为10.9%, 快于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总量都取得了大幅增长。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2014年,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1.8∶1, 比2000年的2.6∶1明显缩小, 但从绝对差额看, 2014年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额为10551元, 比2000年扩大了6823元, 城乡居民消费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三) 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与20年前相比, 在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中, 占比下降最快的是食品, 分别比1994年降低19.4和22.6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4年的50%以上分别降至32.7%和33.8%。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20年来, 天津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步入相对富裕阶段。

从消费结构看, 20年前, 天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 农村居民消费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居住, 居民消费以衣、 食、 住、 用这些基本生存需求消费为主。 消费支出中50%以上都是食品支出。 到了2014年, 天津城镇居民居住、 交通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迅速提升, 分别达到21.9% 、 13.1% 、 8.3% 和7.1% , 合计占比过半, 为50.4%, 比1994年提高了30.1 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在这几个方面的消费占比也达到50%, 比1994年提高了26.9个百分点。 可见, 随着食品这一基本生存型消费占比的降低, 改善、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天津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消费规模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边界。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提升消费水平。从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2004-2014年,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5.5%, 平均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为了从数量关系上求证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 课题以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 构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回归关系:

其中, G为地区生产总值, C为居民消费支出, x0、 x1为回归系数, Ut为随机扰动项。

将1990-2014年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5, 证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相关性很高; 判定系数为0.968, 拟合度较高; 标准差为0.214, 误差较小。 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知, 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居民消费支出越多, 经济增长将越快。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每增加1个单位的居民消费, 能影响天津市GDP增长4.735个单位。 因此, 消费是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应千方百计破除消费障碍, 寻找开启居民消费的动力之钥。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天津市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投资增长, 消费率波动不前。 2000年以来, 伴随着投资率从47.7%上升到2014年的76.5%, 消费率持续下降, 从49.6% 下降到2014年的39.8%, 居民最终消费率由35.1%下降到2014年的27.1%。 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入分配制度欠合理使得居民 “没钱可花”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保障, 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 消费就不可能明显增加。 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收入占比仅为40.1% , 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59.9%, 比居民收入占比高19.8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长期以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状况没有改变, 其直接结果就是天津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与经济增长。 特别是2000年以来, 天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年均增速达14.5%,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 扣除物价年均实际增速仅为9.2%和8.8%, 分别低于经济增速5.3个和5.7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财政收入增速长期以经济增速1-2倍的速度增长。 在经济运行中, 政府、 企业是投资生产的主体, 居民是消费的主体。收入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得不到合理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率的下降。

从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看, 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6, 比2000年的1.85仅缩小了0.01, 而绝对差额扩大了2.84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54.8%上升到2014年的80.8%, 高于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是平均消费倾向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收入已成为继续扩大消费的瓶颈。 按不同收入层级的收入与消费情况分析, 以城镇居民为例, 高收入户年收入增长额是低收入户的2.8倍左右, 差距在扩大, 而最高收入水平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为61.9%, 比最低收入户的79.5%低17.6个百分点, 低收入户的消费率已经偏高, 消费潜力基本用尽, 而高收入户虽然收入高、 增长快但更容易转化为储蓄和投资, 也不利于促进消费。

(二) 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使得居民 “有钱不敢花”

近年来, 尽管在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 天津市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有较大提升, 但与居民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差距。 这使得居民支出负担加重, 预期消费增加储蓄意愿增强, 挤占了居民对一般消费品的消费。

从医疗看, 2014年, 天津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是2000年的6.4倍, 其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是2000年的4.8倍而同期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2.9倍, 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快过居民收入增长。

从住房看, 在房价上涨的带动下天津市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快速提升, 由2002年的13%提高到2014年的21.9%, 超过了教育文化娱乐消费, 成为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014年天津市房价收入比达到9.6, 高于国际标准4-6的合理区间范围, 居民的住房支出负担较重。

从教育看, 尽管义务教育免除学费, 但是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 提高班、 兴趣班均收费不菲, 大多数收费在一小时50-200元不等, 有的精品班或一对一培训收费更高, 而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花费高, 仍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

由于住房、 教育、 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消费不断增加, 老百姓不得不挤占当期消费, 增加储蓄。 2000年以来, 天津市居民储蓄存款以年均14.6%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8 年增速还高达29.1% , 远超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到2014年底,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16.90亿元, 占GDP比重达50.3%。

(三) 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使得居民 “有钱难以花”

供需矛盾是指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所说的供需矛盾, 多是指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的供给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百姓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而现阶段, 在生产力迅速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 我国的供需矛盾呈现出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库存积压, 价格下行; 另一方面是内需外流日趋加快, 海外商品热度持续升温。 海淘、 海外代购这类新兴购物方式日益壮大, 购物需求也从原来较为集中的国外奶粉、 名牌包逐步扩大到普通食品和日用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去价格因素, 更多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商品的质量、 品质、 品牌的消费需求日益提升, 与我国当前产品检验标准较低、 质量不够高、 假冒伪劣时有发生、 国际大品牌匮乏的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 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次, 海外旅游消费超过1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30%, 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从天津市情况看, 2015年上半年, 百盛百货、 远东百货、 津乐汇百货、 海玛特等多家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超市相继停业、 关闭;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天津国展中心开业的进口商品直营店销售火爆, 节假日购物结账有时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以上。

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居民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

扩大居民消费最基础和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为此, 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 加大初次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力度,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工资提高的集体协商机制、 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 监督和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 严查部分企业以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 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强制性要求在企业推行, 使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 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改善一线职工工资低、 增长慢的现状。 其次, 加大二次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力度, 缩小收入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加快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个人所得税,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征收, 有计划的开征遗产税、 大额财产税等税种, 充分发挥税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打破行业壁垒, 破除垄断,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为企业和劳动者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升能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 从而增强消费信心, 开启消费闸门, 实现高储蓄向高消费的转化。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深化住房、教育、 医疗等关键领域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和调控, 保持房价合理增长。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除了进一步提高养老、 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还应建立 “多层次、 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高龄老人、 婴幼儿、 残疾人、 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设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救助, 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房建设投入,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缓解 “夹心层” 群体的住房压力。 三是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三)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改善供给结构,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供给不仅可以满足需求, 还能创造需求。 扩大居民消费, 不仅要在消费端创造条件, 更应该在供给端生产出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 用供给去引导消费。 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 行业标准要与消费需求同步提高, 形成一个质优价美、 货真价实、 层次丰富、 服务完善的消费环境。 为此, 政府应强化市场管理,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严厉打击生产、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 虚假打折等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及时根据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 规范产品质量, 并加强监管, 满足人民对商品品质的需求;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 对生产新兴、先进、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产品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和定向补贴, 对消费者也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 以鼓励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消费热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扶持自主品牌建设, 把 “ 中国制造” 变成 “ 中国品牌”; 利用天津市自贸区和天津港的双重优势, 大力发展海外商品的直营销售模式, 把消费需求更多的留在本土, 促进天津市商贸发展和经济提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城乡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 结合经济发展数据, 尝试探索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深入剖析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居民消费, 提升消费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上一篇:体育社区教育下一篇: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