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拉动作用

2024-08-20

经济拉动作用(精选12篇)

经济拉动作用 篇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消费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态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内需看, 今年经济出现企稳回升, 内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 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7%, 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在谈到这一数字时, 李晓超强调, 我们要看到, 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消费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告诉记者, 据初步测算,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则用更丰富的数字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说,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监测, 今年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0.6%, 比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在节假日市场, 今年元旦、春节、“五一”期间城乡市场消费旺盛, 全国千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3.8%和9%。国庆长假8天时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 日均零售额同比增长18%。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农村消费加快增长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数字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1013亿元, 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663亿元, 增长16%。这表明,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变化,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提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 农村市场消费加快, 说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以来,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组织化程度。

而且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 对农村的投资逐步扩大, 农村市场消费基础越来越扎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投资角度看, 前三季度投资虽然增长快, 但投资的重点有3个, 一是农村地区, 二是投资到了中西部地区, 三是投放到第一产业。这些都为农村消费继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不过专家提出, 在看到前三季度总体形势积极向好的同时, 要认识到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外需不足依然严峻, 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专家分析, 既要从宏观层面继续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稳定城市非户籍人口消费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也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进行认真部署。

从促进农村消费来看, 要搞好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民消费。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但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在扩大城市消费中, 要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合理建设, 增加社区消费。在促进消费手段上, 要鼓励换代耐用消费品销售, 促进升级消费。

经济拉动作用 篇2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此理由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最后政策倡议论述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对我们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就业理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就业弹性 就业效应

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而今,就业成为了困扰各国政府的世界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就业的增长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能带来就业增长,两者是正相关的,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国际上,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三个首要目标。

如何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理由之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而另一方面就业理由却日益严峻起来,最新消息说未来五年我国为就业最严峻时期。

因此加强对我国经济增长下就业理由的研究,倡导建立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就业的增长。

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理由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实证性分析。

其研究策略包括:(1)采用计量模型,估计就业率或失业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以研究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失业率的变动情况;(2)计算平均就业弹性,说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3)通过对劳动人口参与率的估计进一步估算我国的真实失业率,从而说明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4)通过对各产业就业弹性的估算,研究不同产业产出的就业效应。

二、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劳动力资源富裕的情况下,资本驱动的经济取得了几十年的长期发展,GDP增长率一直属于较高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经济的不断繁荣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但是这种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不会是经济的常态,而是常常出现在一个国家的初步发展阶段。

长期看来,生产要素总是稀缺的,生产最终以来的只能是技术。

经济发展最终会向高技术高产率转化。

但是这个转化过程是曲折风险不断的,而且受一国的具体条件限制。

资本、劳动、技术、制度、资源等因素均可能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约束条件。

而我国目前正是走到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经济起飞时一个很大的挑战。

国家正在引导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调整,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式生产转化。

经济增长与失业正是矛盾的突出表现,究竟如何解释这一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一)变量与模型。

根据就业弹性的含义,它是指每增长1%,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应。

一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对就业需求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变化和资源禀赋条件。

以下的分析将撇开人口因素,凭借逻辑推理就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就业弹性的应先展开分析,为构建计量模型创造理论起点。

变量选取、数据口径及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Y:用来表示GDP的就业弹性。

结构因素X1:选取历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构成比例。

制度因素X2:选取有一定难度,这里选择两个指标,一个是经济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用X21表示;另一个为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用X22来表示。

资源禀赋X3:也选取两个指标,一个资本要素稀缺性以资本价格即利率来表示,这里用X31来表示一年期的实际存款利率;另一个指标X32表示劳动的价格即工资。

X4选取历年的人均GDP。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解释变量X1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技术进步程度,因此技术进步未被列入模型。

(二)计量结果。

从回归输出结果来看,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良好。

(三)计量结果分析。

1.关于资源禀赋

从理论上讲,实际利率是资本的真实价格,反映了资本的稀缺程度,从而影响微观经济活动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选择行为,进而对形成产业或产品生产的不同就业需求效应。

2.关于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关,代表社会居民的生活富足状况。

收入水平对就业弹性是有一定影响的,较为可行的解释可能是收入水平提高,使得社会人口获得教育的范围扩大和受教育时间延长,收入水平提高还带来居民休闲时间增加,这些方面,对于就业弹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3.关于结构因素

回归输出结果较为满意。

这预示着我国当前时期,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特别是工业化的持久推进,会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

4.关于制度因素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制度或体制因素变革对就业的重大影响是毫无怀疑的。

三、政策倡议

由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解决就业的一些措施:

(一)调整经济增长以创造就业为导向,保证就业与经济的同步增长。

我国的失业并不是短期的摩擦型、周期型,而是长期的菲自愿失业。

相对于我国比较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经济的容纳能力有限,在过去及未来的几十年中,失业理由恐怕是我国发展中最大的经济与社会理由。

我们应该把解决就业理由放到战略地位上来,把我们以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目标的经济增长。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创造新的增长源泉。

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不只与其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有关,还与经济增长的模式和质量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的投入,而资本的就业弹性却在不断下降,其对就业的拉动越来越弱,我们应该把经济尽量转换到依靠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要素上来。

(三)增强政府考核的全面性。

政府在解决失业理由上不仅要用经济政策同时也要用政治手段。

国家应该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以此激励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对增长与就业理由兼而顾之,从而对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我国目前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就业结构转换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因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双重目标的最有效捷径。

(五)调整分配收入政策,提高消费比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出发点。

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地区之间、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要逐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降低积累率,逐步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趋于协调,引导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我们要建立统一完善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社会保障的分割局面,考虑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筹全国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对福利公积金等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范围而不是地区发挥再分配功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统筹范围,把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均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尹秀娟.青海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压力理由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2]杨淑华,鄂咏红.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深思[J].经济纵横.,(06).

经济拉动作用 篇3

高速公路;经济发展;拉动作用

现在很多人出差,越来越喜欢选择自己开车了,因为全国各地的交通如此发达,尤其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开车出门更便捷了。“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多年前大家就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对公路的意义进行了生动而通俗的说明。近几年来,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对于拉动全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世界已有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速公路的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等特征,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自从1984年,我国建成了上海——嘉定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后,我国各地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始陆续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1万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而“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又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形成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而且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了高速公路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区域间的合作、投资环境的改善、交通出行的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速公路对交通运输业的直接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100公里左右,这是普通公路的1—2倍,直接缩短了运输时间;由于路况好,路面开阔平整,交通流量加大,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减少对车辆的损害,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了运输质量;最后,则是高速公路的技术等级高,全立交,无混合交通干扰,全天候运行,安全优势是相当明显的。据统计,高速公路事故率为一般公路的一成左右。当然,也有人因为路况好放松精神,由此发生的意外也不少见,因此,高速公路要严禁疲劳驾驶。

由于高速公路的以上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一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而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

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带来的资金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征地拆迁费2、各种原材料的购买3、沿线庞大的工程队伍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将直接刺激当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4、建设队伍的收入,当地人员不可避免地将参与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来。所有这些,都将对当地工业、农业、餐饮业、房屋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按照施工段分布,资金存取方便的规律来看,会有一部分工程款在当地的银行内存放。这些工程款放在当地银行暂存所发挥的货币乘数效应,对解决资金紧缺有极大的作用,并增加了当地的有效信贷收入。高速公路的建成,必将为当地的货物运输、人员往来带来便利,这将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成,有效地降低了沿线地区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为发达国家的2—3倍。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成本过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的建设则能显著地降低当地企业的物流成本。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有效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为城市间的往来带来了方便,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优势得到加强,在招商引资上更具有吸引力,改善了投资环境。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的升级。

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 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高速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沿线商业的繁荣。高速公路为促进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基础条件。高速公路缩短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减少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方便人员来往和技术交流,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商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视野。

沿线旅游业也在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得到了推动。高速公路不仅促进了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且促进了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加。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也使每年的自驾游车队数量与日增多,渐成规模,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拉动作用 篇4

一、我国当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

1. 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 外贸顺差过大, 投资增长过快, 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都是较低的,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截至2007年12月,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 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 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五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5年的27年间, 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 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

2.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社会消费发展不足,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这种增长格局从长远上看,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

正是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存在, 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消费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圈:

微观: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宏观:消费不足——流动性加大——投资冲动 (投资房地产、重工业) ——房地产价格上升、消耗资源和环境——消费不足 (城市人房奴, 农民失地。) 、可持续发展困难。

首先这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蕴涵着经济危机;其次投资增长很快, 规模很大, 但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资源浪费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 消费需求不足对出口的影响。

30多年来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环境、资源问题;收入差距问;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那么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贸易磨擦增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国内企业选择生存的一个主要途径——出口。据统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9.8%, 2000年43.9%, 2006年攀升至67%, 2007年达到71%, 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近几年大量的贸易顺差遭到世界上责难声不断, 对我贸易设置种种壁垒。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量的顺差, 美国逼我们人民币升值, 将会增加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人民币升值, 会带来热钱的进入, 热钱进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 就会增大资产泡沫, 经济发展会面临风险。

影响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CPI上升 (2月7%, 点多, 3月8.1%) 上升, 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由经济过快到过热、由价格结构性上涨到通货膨胀”, 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10次, 达到15.5%, 存贷款利率6次, 达到4.14%。我们一方面加息降CPI, 另一方面过大的顺差→外汇增加→流动性过剩 (外汇占款) →资产价格上涨 (股市、楼市) →CPI指数上涨, 所以对冲了政策效应, 使中央紧缩政策的实施进退两难。

因此, “三驾马车”的换挡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步骤。

二、大力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意识

从政府层面看, 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充分认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经济中,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增强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充分认识扩大内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 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 强化节约意识, 树立全民的科学消费观念, 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 在促进消费中, 应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 辨正地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在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下, 处理好扩大消费与持续消费的关系, 不断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的发展, 更新消费观念, 增加消费时尚, 提高自己的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2.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努力发展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尽可能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获取收入的机会与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中居民个人分配的比重, 提升和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通过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基本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化。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篇5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原因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激化。从初级产品到汽车之类复杂技术产品以及半导体芯片,几乎所有的成熟技术都出现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并在实质经济领域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大规模的金融资本在国际间迅速流动,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运行严重脱节,大大增强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对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各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但由于各国之间复杂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绝非易事,短期内难以见到实质性突破。可以说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发展都会处在相当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就更为必要。

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的优势所在。总需求中以国内需求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点。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出口商品最多的国家,其产品琳琅满目,外贸国家遍布世界,但其出口总额仅占国内生产总额的12%,其余88%都是靠国内需求完成的。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经济突飞猛进,当时外贸总额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主要原因也是其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与此相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由于本国产品内销比例小,外销比例份额大,而当外部买方市场相对萎缩时,其产品就也只好积压。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货币得不到有效回笼,产生恶性循环,经济、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而东南亚的一些金融危机国家,主要因为本国市场狭小,资金弱拟部分较大,再加上国际金融炒家的推波助澜,使这些曾一度繁荣的“亚洲四小龙”经济陷入了困境。

中国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过程中,尤其在质的提高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这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也是外资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需十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当国际市场环境不利时,我国仍可凭借国内市场潜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减轻国际经济风险的影响。同时,我国目前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预计在今

后相当长时期内应保持30%以上的高储蓄率。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利用外资,但全球投资资金80%以上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不是靠借外债来扩大国内需求的。

第三、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若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必须扩大国内需求,繁荣国内市场。20年来我国吸收外资4000多亿美元,世界第二,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为什么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我国?有人说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资源丰富。那么试想,他们为什么不到最不发达的非洲贫穷国家投资呢?那里的资源更丰富,劳动力价格更便宜。我看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看中了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既然一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都要挤占我国市场份额,那么我国中央政府就更应该抓紧制定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使国内企业首先抓住国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第四、农村市场前景广大,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我国有12亿5千多万人口,农村有9亿多人口,占市场份额比重相当大,所以农村市场前景广大。由于农民生活水准偏低,购买力相对下降,影响了工业的扩大发展。而以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靠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放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差无几,靠提高粮食价格想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已无力可挖。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幅较其他行业明显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购买力的下滑,防碍了市场工业品的销售,加大了产品库存积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都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购买力。

二、开拓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市场机制愈来愈大地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对全局的经济影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广泛深刻。

第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发育滞后,开拓农村市场将使国内市场的空间大大扩张。一是市场容量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是人口构成的主体,可见居民消费的主体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容量将日益扩大。二是需求增长的空间大。1997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3199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仅1569元,如果农民达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每年可形成600亿元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民消费层次的差别,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形成了需求增长的广阔空间。三是城乡之间存在的“消费断层”,使农村消费潜力转化为有效需求的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城市居民已经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尽快促使农民消费填补上城市消费饱和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是支撑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迫切要求。

第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拓农村市场就是开拓城市市场,必将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现在不少地方同时出现工业品“卖难”和农产品“卖难”,这两个“卖难”都不是孤立的工业问题或是农业问题,就工业论工业或就农业论农业,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此必须开拓农村市场,使城市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料、输送技术和资金的渠道畅通,促进农村生产、消费水平的变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城市企业从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农村农副产品、乡镇企业的产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进入城市

市场,以满足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双向交流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第三、开拓农村市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代新人。农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民群众直接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市场风雨的洗礼,必然促使农民进一步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和生产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介入市场活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必然促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学科技、学文化,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了,农村和社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对农村市场需要的再认识

我们现在面对的农村市场,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市场,认真分析研究这个市场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提。从有关方面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市场正处在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其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很快,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差异明显,整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一些地区农村的消费水平大致出处于三个不同层次:第一类是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郊区的农民,基本处于小康型消费水平。第二类是城郊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区的农民,基本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型消费水平。第三类是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和重灾区的农民,基本处于温饱型消费水平。主要消费一些生活必需品、基本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一些中低档耐用消费品,以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我们开拓农村市场潜力所在。

二是农民自耕自食的消费模式已经打破,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但尽管农村市场上货源充足,却缺乏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只盯住有限的城市市场,开发的产品大都偏重于城市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乡市场商品结构趋同,不少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使本来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实现。一些工商企业甚至把城市滞销的库存商品向农村推销,把农村当成了“过剩产品收购站”,结果中是“库存易位”,进不了消费环节。这是影响农村商品消费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尽管农村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有很大变化,但还是大大落后于城市。改革开放20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从绝大多数农村来看,消费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方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台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由于电价太贵、缺自来水、商品标识多采用英文以及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差等因素,不少农民对家电仍是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用不好”的窘境。特别是文化娱乐设施落后,这一部分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启动。加上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较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使一些潜在购买力难变为现实购买力。

四是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周期,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要转为现实购买力。农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即期和远期消费需求旺盛,多数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正处在上升

期,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发展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了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农业物质和社会化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可以预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栽培种植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农产品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一轮的农村建房热的兴起,也将使建筑、建材、家具等成为农民的消费重点。可以说,全面开拓农村市场的总体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就可以大有作为。

四、扩大内需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影响

要想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完成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加他们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首先,扩大内需是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五届三中会明确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路。一旦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地在全国蓬博发展起来了,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那么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呢?一是靠国家政策扶持;二是靠投入,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增加资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靠科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要把这三方面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完成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其次,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业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关系,不断增长产业链条,向产业化经营目标迈进。与此同时,非农业的发展还应继续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空间。只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才能处于良性循环。

第三,要搞好国企改革、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关键是要扩大内需。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小。而农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导致购买力的下降,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而一旦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他们除了解决必要的生活资料所需之外,势必要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和必要的精神生活消费品。当农村这个巨大市场搞活了,工业品的销售渠道就畅通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就能够有所增长。国家通过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当前实行扩大内需的道路是解决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

“小”钓具拉动“大”经济 篇6

从亚运村起步,经怀柔的“集贸市场”式展会再转战到廊坊国际展览中心,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历练下,经过了18年的精心打造,现今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的碧海钓具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及时尚钓具展示、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钓具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品牌创造价值这一理念与事实日益被重视的今天,碧海钓具展销会积极利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加以廊坊国展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会馆设施,吸引了丸九、吴羽、法莱、峻业、钓鱼王、龙王恨、达瓦、钓鱼郎、科星等国内外知名钓具厂商成为展会的“常客”,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展商参加进来,给展会补充新鲜血液,使每一届展会都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在本届展会上,不仅传统的钓具及相关配套物品一应俱全,各参展商还都重拳出击亮出了各自的最新产品,“高、精、新”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使得展会的专业性、潮流性、全面性得到充分体现。

发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碧海钓具展销订货会在2004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偏向销售的“集贸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娱乐的意识不断加强,这种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钓具行业的发展需要。在经过多方考查之后,2004年碧海钓具公司与廊坊国际展览公司签订了3年合作协议,使碧海钓具展销订货会的规模比原来扩大了数倍。同时,展销会一改以前的“重销轻展”粗犷模式,加大了“展”的力度,以展带销,以展促销,使得参展商在展会中不仅拿到了丰厚的订单,更扩大了自己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本届展会突出了室内室外展位并存、高中低档产品合理搭配等特点,极大的方便了采购商和钓鱼爱好者的问询与购置。据统计,展会现场的成交额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而展会带来的无形效益与后继效益则更加无可估量。

自从2004年移师廊坊以来,碧海钓具展销会凭借明确的展会定位,展会前细致的筹划与准备,展会中优质的服务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合作经典与营销案例,不仅使自己跻身国内同类展会的先进行列,而且还给廊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展会带动了廊坊市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会展旅游业的繁荣,同时也让更多客商通过参与展会了解,认识了廊坊,提高了廊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碧海钓具展销会能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并通过举办展会所呈现出可喜的“双赢”局面,是与廊坊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各界朋友的鼎力帮助和承办方的尽责用心是分不开的:在展会举行之前,廊坊市政府多次强调,要给与会客商创造一个良好的会展环境,提供一个周到的会展服务,公安,消防、交通、城管、卫生防疫等一些部门的通力配合,也使得展会从开始到结束颇为顺利,与此同时,廊坊国展中心双管齐下,不但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相关的会展服务也进一步完善,处处为展商、采购商、钓鱼爱好者着想,大到像展会整体设计、展位布局独具匠心,小到像设立会展中心到宾馆的班车,细心关照每位来到展会人员的衣食住行。这些都为碧海钓具展销订货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有力的保障。

论旅游产业对山西经济的拉动作用 篇7

一、山西旅游产业现状

山西省坐落在太行山西,东临黄河, 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主体就是山西省,这也延续到现在山西简称为 “晋”。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的积淀造就了山西省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如关羽庙、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五台山、古城平遥以及一些闻名遐迩的寺庙和宫殿。这些景观不但标志了山西,更是山西重要的历史遗迹。

目前山西的古建筑保有量位居全国的首位,并且享有了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建筑就有50处,省级的保护建筑多达400余处。其中,作为我国重要佛教圣地的五台山,其寺庙建造密集程度之高、规模之大全国闻名,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及坐落于此。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是我现存三座完整古城之一;山西云岗石窟成为目前我国的三大佛教石窟其中之一,其气势非常的雄伟,雕刻也是相当的精细。此外,山西省有着光辉的革命传统,是历史上我国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有关中国近现代的革命遗迹也成为山西重要的旅游资源,较为著名的有山西八路军总部旧址,刘胡兰纪念馆和表现革命时期八路军军工的兵工厂等历史景点。

政府层面,山西也逐渐重视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财政资金对山西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如公路、卫生、饮食等相关产业进行规划和整合,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不但吸引了游客,也引来了省外对旅游产业的投资热情。

二、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作为全球的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国内旅游人数作为旅游的重要客源。再加上目前我国实施的是每周40小时的双休日工作制,并且还有“端午”“中秋”、“十一”和 “春节”等小假期,这就使得我国居民有了一定的闲暇。同时,随着山西省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正在逐渐由温饱型的社会需求转向了小康型的社会发展诉求。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的发展旅游产业对优化山西省的经济结构不协调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并且其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也是非常大的,如何大力地发展山西的旅游产业,如何充分的利用山西省的自身竞争优势,来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

对外开放给我国的山西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新机遇。入世之后,我国政府已经逐步兑现了加入WTO时候的相关承诺,并且已经逐步放开了旅游产业的市场与经营。在山西省,目前已有了多个外国旅行社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到了山西市场,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功运作的一些经验,但是也冲击了山西省本地的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山西的旅游产业可以在面临竞争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成功的经验,并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发展适合山西省旅游规则的运行和经营机制, 保持山西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山西旅游经济面临的挑战

山西省目前的旅游产业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和其他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目前山西的旅游产业多数还隶属于山西的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或者一些行政机关, 这种关系使山西的旅游产业存在地方保护和非公平竞争的保护之下,这就使得山西的旅游产业能够在旅游管理与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发展水平比较的低,其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也比较的弱。再加上目前我国其他的省份相继开展了较为强烈的竞争攻势,使得山西一些外资的旅游企业仅仅凭借管理经验、 人才培养、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就来争夺山西本地的旅游市场,这些外资旅游企业给我们带来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对手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局面,这也成为了山西旅游产业需要面临的生存现实。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重工业基地和煤炭行业的发展,山西正在面临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和缺水的现象。由于旅游行为是消费者能够在体验中感受到快乐的一个活动,即使是山西的旅游景点建设得再好,如果消费者在去景点的路上与离开景点这样一种的过程中,看到的是被污染的环境,呼吸的是浑浊的空气, 那么游客对景点的游玩经历快乐会被严重的减弱。

山西省的旅游产业目前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关键是要逐渐的转变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对旅游产品的结构也要有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改变,并且重新的组合称一种新型的特色产品,探索出一些新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三、旅游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的作用

建设旅游新兴市场是山西省的地方政府目前确立的总体目标,但是随着目前山西省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山西的一些地区旅游开发崛起的战略也在被实施,山西的旅游产业发展要紧紧的抓住这个好机会,来逐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把山西的旅游产业作为山西本地的一项支柱性的产业来培育和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使山西的旅游产业在发展水平与整体竞争实力等方面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加强旅游产业规划,构筑新型的大旅游格局

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规划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建设山西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质量,这也是山西的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一个态势。对山西的旅游规划,只有在进行了科学与合理的规划指导之下,才能制定出非常符合目前山西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旅游产品,并形成自身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与管理体系;并真正的落实山西旅游产业“以人为本”的一种发展要求,为了能构建起来和谐的山西旅游经济,建设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根据目前山西省旅游规划的设计方案,要切实的抓好旅游路线的设计、旅游景区和重点项目的规划。从目前山西的旅游产业规划与景区规划建设等方面来考虑,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与 “大旅游”经济这样一种发展的理念,并要不断坚持山西省的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不断加强山西的旅游市场主体方面的培育,然后再把旅游经济和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研究,将山西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任务与其中心工作两者结合起来开展, 特别要重视的就是要对山西的太行山和晋西北的革命老根据地进行旅游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不断的体现出目前设计的旅游线路精品与特色。

(二)推动旅游法规的建设,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山西省的各级旅游部门要将依法行政来作为目前和今后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并且要将其列入到目前的一个重要工作日程中来抓紧和抓好。首先, 要通过推动依法行政的政策,来切实的加强和改进旅游产业程序和经营管理手段,从而能够不断地完善旅游协会和旅游中介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在市场中的指引与监管的能力,才能够切实的将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作为山西目前一个主要的市场发展主体来创造。其次就是要根据目前市场经济方面的要求,围绕打造旅游精品路线这样一种思路,来对景区景点的名称、旅游产品的商标注册与产品登记等进行一些精心的策划。并且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各级的旅游部门要不断的加快职能方面的转变,注重对工作的调查和研究, 向本级的政府提供一些决策方面依据, 并为指导工作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

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前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根本所在。按照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来确定的空间布局方面来看,将线路作为一个重要的接触点,来整合山西的旅游资源是关键。

(四)强化旅游市场开拓,打造主体形象和品牌上的突破

旅游市场经济的开拓要根据现代化的旅游新趋势,进行理念的创新与手段的整合,并继续把“华夏古文明和山西好风光”作为山西旅游的一个主题,把旅游形象和整体形象塑造结合在一起,以推动营销上的战略发展,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有针对性与冲击力的一种旅游新形象。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发展山西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山西本地的产业结构,服务于山西的社会与人民,这中间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面对这种现状,山西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为改变山西的经济环境,迎接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带动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 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必将不断攀升。具体到山西省,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节节攀升,研究旅游产业对山西的经济整体拉动作用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谈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篇8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投资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的稳定增长, 平衡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抑止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 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公路投资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公路投资本身能够拉动国内需求总值, 能够增加有效地经济需求, 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 由于公路的增加, 使得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交通运输的费用, 节省了客货车在运行途中的时间, 以及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这种种的改进使得公路使用者直接的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其中尤其是推动了高速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和改进了高速交通运输的效率,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 改善了投资的环境,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种积极地、持久的。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指公路投资本身所增加的国民经济。这其中包括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贡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其中支出法是指一定时间内将居民的消费、政府的支出、以及固定资本加存货和净出口, 即GDP=居民消费+政府开支+资本形成额+净出口。而收入法是指计算工资、利润、生产率和折旧, 即GDP=劳动者的工资+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公路建设属于社会基础建设, 所以其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 因而公路建设属于政府支出, 属于最终使用产品, 根据支出法的计算公式, 公路建设费用应该计入GDP中。

1、公路建设的首轮拉动作用。

公路建设对经济的增长的首轮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的增加, 根据统计, 每亿元的公路投资就会提供大约20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而相应的为其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达到公路建筑业本身的就业机会的2.43倍之多。此外其的拉动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1) 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工资、利润、折旧和税收等增加值。2) 在公路建设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水泥、木材等材料, 这使得这些材料的生产者在提供材料的工程中也相应的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增加, 而水泥等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消耗矿石、电力等源头材料, 这又使得这些原料的供应商创造了相应数目的经济增加。

2、公路建成后的二轮拉动作用。

公路建成通车以后对国民经济的二轮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行业中:1) 道路运输行业。这其中包括客货运输、运输服务业、汽车维修以及搬运业等。2) 商业, 在新建成的道路一般连通着商品市场, 有意无意的就会形成相应的商品流通网络线。3) 公路沿线的产业带, 公路建成后, 为了运输方便, 很多的工厂和企业等都会沿着公路建设, 形成公路沿线的产业带。4) 房地产业, 商业、沿线产业带等地形成相应的就一定会拉动房地产的发展, 使其土地的价值上升。5) 汽车制造业的滚动发展。

此外公路投资还会促进直接或间接技术经济的增加。国民经济再生产中必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此联系也被称为产业链。在产业链的衡量中影响力系数是其主要的指标。当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 相应地会影响国民经济的中其他各个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若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 表示这个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对其他的部门的影响会超过社会的平均水平, 相反小于1时, 其的影响就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当然, 影响力系数越大, 其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三、公路投资建设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保障体系

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来维护其的正常的运行。

1、科学规划公路。

公路建设的地点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 在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地方投资建设公路是不会起到经济拉动作用的, 相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 在公路投资之前要对公路的建设项目、线路、路面的建设标准等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专家的论证后全方面的评定其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科学规划施工建设。

在公路建设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顺利的进行以及原料的合理的分配使用。

3、规划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

政府在公路建设的时要做好沿线经济的发展规划, 预测可能的经济发展模式, 统一部署制定。

4、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公路正常施工和建成后正常运营的条件。在公路建设快速进行的今天, 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不断的完善。

5、行业行政保障体系。

不予则不立。道路投资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是不会主动自发的形成的, 它需要正确的行业管理加以规范和保障。而这种管理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实际的效果和效益。其中行业保障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1.道路建设投资的行政管理;2.道路建设施工工程的行政管理3.公路养护的行政管理;4.路政管理;5.道路运行的行政管理6.公路征费的行政管理等。

通过这些行政管理使得公路投资从开始到运行都有法可依, 依法管理, 使得公路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有质量, 高效率的运行。

总而言之,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全方面的, 为了进一步拉动公路的国内需求, 运行部门还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1) 加大对高额利润运输领域的投入, 放宽运力的投入限度;2) 配合商品市场, 努力形成统一的、通畅的、有序的运输市场;3) 加强公路运输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的调研, 决策和宣传的力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运行机构, 紧紧抓住工作重点, 制定一套完善的资料收集、统计、总结、上报制度, 使国家在投资决策和行业规划化中有据可循4) 建立健全的运行立法制度, 使之依法运行。总之, 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会持续, 有效地发挥作用,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无疑很好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而研究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此, 本文以研究投入产出原理对平衡经济的作用方式及结果为切入点, 得出分析结果。以期待为优化投资, 加速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公路投资,国民经济,拉动

参考文献

[1]张恩英, 杨静, 杨猛.黑龙江省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10)

公路建设对拉动经济作用之微探 篇9

一、公路建设有效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具有鲜明的特征, 以下, 笔者简要就其主要的特点加以论述。第一, 缩短耗费在路途的时间, 提高行车效率。一般情况下, 公路建设可以让车辆的时速达到一百公里左右, 这是普通公路所无法企及的;第二有效节省了车辆运输的成本问题, 更好的保障了公路运输的质量。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该区域范围的公路平整度较好, 视野开阔, 这对于提高行车效率, 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进而一定程度的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1. 公路建设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一般情况下都有相当庞大的投资作为支撑, 而且其所产生的效益是长期的、潜在的, 尤其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牵动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平均每一元公路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大约在三元左右,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有四毛钱, 而且公路建设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 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路建设投资资金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公路建设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该区域内施工, 势必需要支付征地拆迁费, 这是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方面;⑵施工进行时, 需要大量的原料来有效保证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 而这也为该区域内原料供应商提供给了一个好的发展契机;⑶对公路建设沿线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推动。按照通常情况下资金的存取方便这一规律来看, 在工程施工期间会有一定的工程款存放于当地银行, 这些存款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有效解决资金的紧缺问题, 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当地的信贷收入水平。⑷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势必会有诸多车辆进进出出, 不仅有效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方便, 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同其他发达地区的交流, 吸收经验, 发展本区域经济。

2. 公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建设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支出, 更好的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于其他国家相对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物流运输行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倘若其成果过高, 那么则势必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因此这就需要对物流成本问题加以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则很好的解决了物流成本的过高问题。公路建设对于公路沿线的工业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诸如诸多工业园、工业区的建立和发展等等, 借助于公路建设的交通优势可以有效加强我国各类工业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对于调整园区内的工业结构, 优化产业配置,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交通建设发展重要意义和影响

经济活动的频繁和加强, 则会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而这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需求增加以及流动人员的不断增多, 进而进一步的刺激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则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上升, 对于运输供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区域交通事业具有着较强的指示作用。尤其是进行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乡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而这也使得用于交通建设中的资金日益增加。而公路网是交通事业发展的一项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势必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社会经济与公路交通事业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1. 公路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探究

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较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公路交通事业与社会经济两者之间有着交互的作用。公路交通建设的有效发展需要社会大环境所提供的良好的契机, 也就是需要社会经济系统较高程度的开放性、系统中非平衡性的增大以及系统非线性作用机制的有效加强, 进而凝聚更为集中的力量, 有效提高社会经济的效益和水平。

⑴公路交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

公路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以下简要就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较为主要的影响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一, 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在公路建设过程中, 公路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这就间接的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进而有效协调区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第二, 公路建设竣工之后, 有效完善了公路沿线的环境, 尤其是逐步对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此外也助于推动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优化和组合。第三, 公路交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可以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公路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开发的重要影响

公路项目的发展对于区域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以下笔者具体就公路项目的建设施工对于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加以介绍。

第一, 对资源开采进度的推动作用。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完成之后, 资源的运输渠道被打通, 这就为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有效支持, 有效推动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的进度。此外, 交通条件的完善, 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且由于成本的降低, 资源购买方势必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这就间接的刺激了自然资源的需求, 最终刺激和推动了自然资源的开采。第二, 提高土地价值,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公路的开通, 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路沿线区域的交通条件, 其基本的公共设施日趋健全, 这种日趋完善的区域环境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高, 提高了沿线的土地价值。第三, 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促进旅游资源的的开发。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势必会使得一些原来较为偏僻的旅游资源逐步走入大众视线, 增加旅游景点的观光者,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⑶公路项目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影响

第一, 有效提高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项目对于区域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医疗水平的提高, 卫生条件的改善, 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第二, 推动广大居民群众传统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运输条件的改善势必会拓宽一个更加宽阔的交际空间, 这就增加了不同区域之间居民的交流和合作, 也间接的拉近了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 进而有效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的一些经验, 更好的发展本区域的经济。

三、结束语

经济拉动作用 篇10

一、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1、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 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有序进行。首先,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稳定;其次, 它也是一种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不同阶层的利益, 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大, 以保证经济平稳有序的进行。

2、凯恩斯主义理论

1929-1932年, 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 美国经济遭到重创, 工业生产下降了44.7%, GDP下降了28%。生产严重过剩, 物价持续下跌, 86000多家企业破产, 4/1以上的劳动人口失业, 居民收入持续下降, 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面对社会经济一片萧条, 当时刚当选为总统的民主党罗斯福采用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政策,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即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新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复兴、救济与改革, 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尤其是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案》使1937年美国私人消费水平就回升到6297亿, 1940年攀升至6880亿, 1945年达到8084亿, 到1998年, 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逼近70%, 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

这一时期, 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 它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使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 导致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它还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依靠国家干预, 它还进一步认为社会保障是克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干预和提高消费倾向与实现充分就业是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 凯恩斯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 通过扩大财政支出, 强调社会保障的重要地位, 强调就业问题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有效扩大社会需求”的理论对现在经济不景气状态下的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保障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意义

1、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体现

由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与资本增长两个方面, 在资本增长一定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据数据统计, 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达三年来最高水平 (人保部) , 9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 大约300万企业岗位的流失, 尤其是80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和1100万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 可以说严重的考验着中国的经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 一方面, 中央财政将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另一方面, 要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 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 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此外, 中央政府现已公布将从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一部份, 以失业救济金的形式发放给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为稳定社会和提振内需打好基础。上世纪30年代,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的《联邦紧急救济法》,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对贫民和失业人员进行救济;还有《社会保险法案》等关键的社保制度的实施使其失业人口减至800万, 这很好的稳定了社会的动荡, 为其走出萧条, 实现经济繁荣, 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因此, 如何很好的利用社会保障来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走出“寒冬”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体现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一是推进制度建设, 二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三是提高社保待遇, 四是继续提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金标准等。其目的在于从完善社保体系入手提振消费, 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认为, 社会保障能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升级就是扩大内需。只有老百姓安心、放心了, 才能大胆消费。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 仅仅给20%的最低收入群体多增加一项社会保障覆盖的话, 在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 可以增加100亿元的直接消费, 因此, 社会保障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质的影响。据调查, 到2008年底, 我国参保人数仅为2亿, 享受养老保险的只有约2.2亿人, 失业保险仅覆盖1.24亿人, 而发达国家参保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一般在50%以上, 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还有很大的空间, 如果这项工作做得好, 将对扩大我国居民消费与拉动经济增长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现在提出的大幅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促进社保体系改革, 并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 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 这可极大地提升百姓的参保与投保的热情与信心, 让其无后顾之忧, 放心消费与投资, 这对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3、在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体现

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有序进行。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的稳定,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以“减压器”和“安全阀”惯称的社会保障, 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 社会保障制度可通过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济济与社会优抚, 对各社会阶层实施救助、扶贫和扶持, 调节收入差距的过大, 以缓和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其次, 社会保障可通过养老, 医疗, 卫生事业与福利和慈善机构的完善与发展将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较大波动的情况下,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 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相关机构与事业的发展, 使社会保障制度能真正起到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这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增加居民消费期望, 稳定就业, 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当前经济安定有序, 平稳健康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保障在提振经济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注意“适度”原则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保在许多方面的确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但也不能无休止的提高社保水平, 要注意适度原则, 首先, 大幅提高社保水平, 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支付能力与承担压力, 虽然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只有10%左右, 还远远落后于加拿大的39%和日本的37%, 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还很低, 经济实力还有限, 因此, 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应立足于低水平, 广覆盖, 而不能盲目跟风, 盲目开支, 要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其次, 大幅提高社保水平, 不是盲目高速度, 高水平的提高, 要注意积极稳妥的推进, 不能过于激进与冒进, 社会保障是一项大工程, 非常复杂, 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就要求大幅提高社保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循序渐进, 平稳过渡, 要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匹配, 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双赢”。

2、大力破解社会保障的“瓶颈”问题

不可否认,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还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与“双轨制”问题。首先, 各具特色, 种类繁多的“碎片化”状态, 使得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公平原则无从谈起;其次, 机关事业单位的高社保待遇, 如相关数据显示,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大约是企业退休人员的3到5倍, 可以说这完全没有体现社保的互济功能与公平原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尤其是面对当前经济转型时期, 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维护与平衡各方利益, 真正让社保做到低水平, 广覆盖, 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因此, 公务员的社保待遇可以是中高水平但一定不能是最高水平, 这样才能在减轻财政压力, 维护政府的形象的同时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的稳定,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大力发挥政府“主心骨”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与消除, 如农民工的“退保”问题, 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 社保制度的“碎片化”, “双轨制”与“大一统”的争论以及前不久出现的长春“黑心”养老院问题等等, 都严重的考验着人们对社保工作的信心。而这些问题若不妥善处理, 将会对我国经济的提升产生极大阻力与负面影响。

因此, 必须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心骨”与“保底兜底”作用。一方面, 要大力提振国民信心, 温家宝也曾多次说过,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但首先政府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信心, 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给民众一个强有力的依靠, 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的干预力度, 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 当前经济形势是完善社保体系的一个绝好机会。如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就是来源于70年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法》的制定与颁布, 因此, 政府必须加大对社保的关注度与重视度, 面对经济的增长情况, 及时的, 有针对性的调整与跟进社保的相应措施与政策, 让社保能真正的有利于当前经济平稳过渡中三保, 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摘要:面对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也遭到了重创。为了应对当前严峻形势, 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幅度提高社保水平并以此提振经济,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了关注与思考。在这里文章从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出发, 对其在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对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障以及经济发展的走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三架马车”,内需,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2009.

[2]陈达夫、白月:反危机:回溯罗斯福新政[J].当代金融家, 2005 (6) .

[3]郭士征、钟仁耀:社会保障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4]华中炜、毕晓雯:焦点:中国拟大幅提高社保水平并以此提振经济[Z].2009环球网论坛.

引导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篇11

建议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坚定地打破垄断,地方政府应对照国务院文件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来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精神,废止阻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展的地方性政策规定,让民间资本更加顺畅地进入更多的投资领域。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问题,对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没有完全做到一视同仁,民资进入重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还存在种种障碍,准入门槛高,扶持政策少。必须及时清理或修订带有所有制差别的政策规定,比如:在工商登记、项目核准、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土地使用、规划选址、环评审批、税费征收、水电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待遇,不得对民间投资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综合性服务机构,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产业结构、行业布局进行引导,为民间投资提供信息,人才、技术等社会中介服务。

民间投资基本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融资,利率高,加上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负担不断加重,盈利空間变窄,活力减弱。政府应通过减税、减费,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使其增强活力。

这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企业减税政策,2014年二季度打出了为企业减负的组合拳: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由年应纳税得额6万元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并将政策截止限制延长至2016年年底;将2013年底到期的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并提高了征税扣除额上限,增加了扣减税费种类;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以增加下游企业进项税抵扣,使更多企业获益;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企业收费,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提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项目,把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从2014年7月1日起,将自来水、小型水力发电等特定一般纳税人使用的增值税由6%、5%、4%、3%四档征税率合并为一档,统一执行3%的征收率,每年将为相关企业减税约240亿元。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必须狠抓落实,确保尽快落地,不让政策“放空炮”,使中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这场“及时雨”,从而增强成长活力。

民间投资有较高热情,增速也较快,但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较为单一,规模普遍较小,“小而散”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投资研发意愿不高,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服务与指导。

经济拉动作用 篇12

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目前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利发展难以实现良性运行的困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怎样的眼光审视水利,水利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发展,这是江苏省水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基础产业和提供基础设施的水利行业,其发展必须适当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1 水利投入与经济产出的关系

水利投入占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能够反映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国民经济对水利投入的承受能力[1]。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指标是将水利投资与决定国民经济状态的其他重要变量联系起来,使判断和结论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反映水利投入的单位变化对国民经济产出指标的影响。

为了分析1996~2007年江苏省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指标,就必须分析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产出指标的相关关系,因为只有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才有意义。鉴于资料情况,笔者选择水利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反映水利投资的分析变量,从产出方面分析,与水利产出存在较密切联系的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及社会总产值等,如表1所示。表1中的水利投资额是水利资金投入(图1(a))和水利劳动投入(图1(b))之和,假设劳动薪酬为每年每人5万元。

由于以上国民经济产出指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笔者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及财政收入作为分析变量。对水利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及财政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经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判断。相关系数ρ的计算公式[2]为

ρ=i=1n(xi-x¯)(yi-y¯)i=1n(xi-x¯)2i=1n(yi-y¯)2(1)

式中:ρxy样本的相关系数;xix样本的第i个观测值;yiy样本的第i个观测值;n为样本数;x¯x样本的平均值,x¯=1ni=1nxi;y¯y样本的平均值,y¯=1ni=1nyi

注: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

由式(1)计算可得,水利投资与GDP的相关系数是0.969 5,表明水利投资与GDP是强相关的;水利投资与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61 8,表明水利投入与财政收入也呈强相关。分析结果反映出水利行业虽然本身的财务收益不是很高,但是作为基础产业,水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与国民经济产出(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十分密切。

2 水利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1 有关历史数据

一定时期的资金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由于流动资产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其数据不易获得,国家以及各省都没有将此作为统计的内容。水利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较高,所以笔者重点对固定资产中的基本建设投资进行了分析。对于就业人员,笔者采用的是在岗职工人数,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从在岗职工人数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对各个行业的重视程度;②1996~2000年的统计年鉴列出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2001~2007年的统计年鉴中只有全国在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各省在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但是在岗职工人数在各个年份均有相关的数据。

1996~2007年江苏省水利投入曲线[3]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水利资金投入总体是逐年上升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大的洪涝灾害使得江苏省对水利投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2004年投资有一个回落,这是因为在2004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受到一定遏制,控制了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特别是第一产业的投资,总体比上年下降了37.3%(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加大了,以能源和电气机械为首)。“九五”和“十五”以来,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上升的,水利行业的投入也随之上升,特别是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得到加强。

水利的劳动投入稳中有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取代了一部分劳动力,另一方面是随着工程项目的一一建成,需要的劳动力,特别是基本建设需要的劳动力也在逐渐减少。

2.2 生产函数以及产出弹性系数

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投入有着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建立扩展的Solow生产函数表述如下[3]:

Y=F(X1CX1LX2CX2LXiCXiLXnCXnL)(2)

式中:Y为GDP值;X1C,X2C,…,XnC分别为第一个行业的资金投入,第二个行业的资金投入,…,第n个行业的资金投入;X1L,X2L,…,XnL分别为第一个行业的劳动投入,第二个行业的劳动投入,第n个行业的劳动投入;F为可微函数。对式(2)两边求微分,得

dY=YX1CdX1C+YX1LdΚ1L++YXiCdXiC+YXiLdXiL++YXnCdXnC+YXnLdXnL

两边同时除以Y,并令YXiCXiCY=αiCYXiLXiLY=αiL,同时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得

ΔYY=α1CΔX1CX1C+α1LΔX1LX1L++αiCΔXiCXiC+αiLΔXiLXiL++αnCΔXnCXnC+αnLΔXnLXnL

若用GY表示GDP的增长速度,GiC表示第i个行业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GiL表示第i个行业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以EiC表示第i个行业资金投入对GDP的贡献,EiL表示第i个行业劳动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则有

EiC=αiCGiCGY=αiCΔXiCXiCYΔYEiL=αiLGiLGY=αiLΔXiLXiLYΔY(3)

2.2.2 用灰色关联度求解αiC和αiL

将逐年的GDP设为参考数列:

X0(tk)={X0(t1)X0(t2)X0(tΤ)}(k=12Τ)(4)

n个行业的2n个投入(资金与劳动)设为比较数列:Xj(tk)={Xj(t1),Xj(t2),…,Xj(tT)},其中j=1C,1L,2C,2L,…,nC,nL。

a. 计算关联系数λ0j(ti)[4]。

λ0j(ti)=Δmin+ξΔmaxΔoj(ti)+ξΔmaxΔmin=minjmink|X0(tk)-Xj(tk)|(5)Δmax=maxjmaxk|X0(tk)-Xj(tk)|(k=12Τ;j=1C1L2C2LnCnL)

式中:ξ为分辨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0.5,灰色分辨系数是直接影响关联分析分辨率的一个因子,它的取值直接决定着灰色关联度的分布状况,为了提高分辨率,这里取ξ=0.05[5]。

b. 计算面积关联度rj。面积关联度实际上就是关联系数的时间平均值,即

rj=1Τi=1Τλ0j(ti)(6)

rj就是参考序列对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当j=iC时,代表第i个行业的资金投入与GDP的面积关联度;当j=iL时,代表第i个行业的劳动投入与GDP的面积关联度。

c. 计算系数αiC和αiL。

αiC=riCj=1rjαiL=riLj=1rj(i=12n)(7)

由此可算出n个行业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2.2.3 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应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分析江苏省1996~2007年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指标。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参考数列式(4):

X0(tk)={X0(t1)X0(t2)X0(tΤ)}

式中:X0(t1)为2007年的GDP;X0(t2)为2006年的GDP;…;X0(t12)为1996年的GDP。

n个行业的2n个投入(资金与劳动)设为比较数列:

Xj(tk)={Xj(t1)Xj(t2)Xj(tΤ)}

式中,j=1C,1L,2C,2L,…,nC,nL。这里1C,1L分别为农林牧渔业的资金和劳动投入;2C,2L分别为采矿业的资金和劳动投入;…;6C,6L分别为其他行业的资金和劳动投入。

数列无量纲化处理,Δ0j(ti)=|X0(ti)-Xj(ti)|,计算各行业的资金、劳动投入与GDP的面积关联度计算等(略)。

由以上计算步骤可求出各个行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利业、其他行业)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如表2所示。表2中列出的5个行业均是基础行业,都需要以国家支持为后盾,具有可比性,其他行业以“其他”列出。

由表2可以看出,各行业资金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差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所选取的行业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

2.3 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以及相关结论

根据表2中江苏省各行业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可计算出江苏省各行业投入对GDP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九五” 期间,江苏省水利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巨大的,为24.27%。该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腾飞阶段,江苏省经济就是在相关政策和国家扶持计划的支持之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这5年里,全省水利建设基本投入达到364亿元,为“八五”期间投入的5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投入力度最大、减免灾效益最为显著的时期,对拉动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江苏省兴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具备了抗御较大水旱灾害的物质基础,大江大河的防洪保安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1997年大旱以及1998年和1999年长江、太湖洪水中,水利设施都充分发挥了作用。

“十五”期间,江苏省水利投入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所占比重仍较大,为6.92%以上。在这个时期,江苏省虽然重大水利建设投资183亿元,实现了直接减免灾效益409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水利抗灾效果[6]。江苏省虽然遭遇了2001年和2002年淮北干旱、2003年淮河大洪水、2004年淮河特大污水、2005年“麦莎”、“卡努”两次强台风袭击等灾害,但是多年建设形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的抵御灾害的作用,按照工程防洪、专业防洪和科学防洪的要求,成功地抵御了历次水旱灾害。1996~2007年,江苏省水利行业的投入对GDP的贡献率为10.13%。

3 结 语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各行业息息相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控制力,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研究水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计算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分析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水利投入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关系密切,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如果水利投资偏低,则不利于水利产业的发展,并且会影响水利投入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郑垂勇.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理论.模型.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94-95.

[2]卢小广.统计学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0-221.

[3]葛久研,严濛濛,葛亦姜.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的数学模型[J].水利经济,2004,22(1):36-37.

[4]杨文慧,吴建华.一种新的灰关联系数表达式[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40-43.

[5]申卯兴,薛西峰,张小水.灰色关联分析中分辨系数的选取[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68-70.

上一篇:镇江模式下一篇:黄牛肠阻塞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