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精选12篇)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1
摘要: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实践, 也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世纪社会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发展体育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等进行分析, 对我国体育在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育产业,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中, 体育产业的重要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世界各国都已把体育产业当作新世纪经济战中的重要战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 以及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开始的。在短短20余年中, 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吸引、消化和利用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定市场规模。
2 0世纪的中国体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创造了奇迹, 但是在体育与经济的融合上, 只是到了世纪末才开始显现。新世纪区别于20世纪的中国体育最大特征, 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体育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被誉为“本世纪最赚钱的产业”, 是以体育文化为基础, 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 是体育产品、服务的生产、分配、消费的总和, 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服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的所有产业门类。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 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 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 超过石油化工业 (533亿美元) 、汽车业 (531亿美元) , 占GNP的1.3%,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 年产值在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 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 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的特征
1. 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体育发展水平, 而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尚没有直接的、充分的表现。
体育,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正是因为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文化, 已经强力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不断壮大与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 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也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使体育产业边缘市场的经济附加值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这些相关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同步发展, 说明体育产业具有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的社会发展特征。
2. 市场潜力大
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当代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于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 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消费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即“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消费”。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人们经常把体育产业比喻为“朝阳产业”或“绿色产业”, 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因此, 从体育产业的社会生产、市场发展结构以及体育产品社会消费的方式和方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讲,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市场发展潜力大, 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实践。
3. 满足消费者的生活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体验体育运动, 是基于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追崇和对生命健康向往的文化基础。在人们从事社会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余, 以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消费价值取向, 成为当代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 不仅为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搭建了广阔的市场平台, 体育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理念, 也符合当代人们追求健康和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当人们以一种自觉的行动去体验和感受体育的精神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文化内涵时, 其行为表现,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影响下, 成为一种价值转化的消费活动。因此, 体育产业的发展, 具有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生活价值取向的社会特征。
三、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1. 经济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 是要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 没有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不可能的。因此, 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速度的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 “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在年均3.8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保持在年均5.32%, 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的报告, “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 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到那时, 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 即相当于1997年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 而GDP总量则可超过日本,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购买力计算, 则GDP总量可能接近当时的美国”。由此可见, 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2. 消费结构的改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 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 因此, 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 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 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 1992年~1997年的5年间, 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11元, 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1 9 9 4年~1998年, 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 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 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这种在20世纪末已经展现出来的趋势, 在新世纪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3. 新的体育消费群体促进体育市场的形成
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 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 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 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 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到21世纪中叶, 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 人口将稳定在15亿左右, 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算, 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 对增加居民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到那时, 富裕起来的15亿人, 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 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4. 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机遇
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 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 但是随后, 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 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 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目前,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 2%,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是通过市场化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 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包括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2) 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在体育产业中投资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 这就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3) 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将会出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四、结论
体育产业, 是近代体育在经济大潮强有力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 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并有着相同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影响下, 体育产业的发展, 反映了以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生产和各种市场服务的经济活动为载体的发展特征。
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社会文化, 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 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具有社会向心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市场发展平台。因此, 体育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 并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判断, 是有根据的。新世纪的中国体育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新世纪中国体育肩负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建英牛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生产力研究, 1997 (6)
[2]胡爱军:体育产业与投资策略.中国投资, 2000 (7)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2
对股市在我国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大背景: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开始下滑,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政治和军事大国来讲,最好的限制发展手段就是金融经济手段。西方国家有强烈的意愿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随着
全球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来说,融入全球经济体是一个历史大趋势,而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需要我们政府和老百姓审时度势,既能更快的融入,又要守护自己的利益,更好的融入。
本币升值对于中国好还是不好,利大还是弊大,经济学界早有争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不好都是同时存在的,我不想评论谁对谁错。客观的来讲,本币升值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基本是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贸易顺差拉动,而这种增长模式是依靠廉价的脑力体力劳动,廉价的资源能源,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换回来的。外贸行业火爆了几十年,顺差的不断增长,使得很多资本继续投向这些行业。这种增长模式我们牺牲的太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且不可持续。而本币升值能够起到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国内资源的作用。本币升值同时可以为进口型企业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资本的对外扩张投资等方面带来好处。
不好的一面也是有的,巨量的外汇储备因为本币升值而造成损失,大量的外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造成亏损,有可能引发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无风险套利国际游资的涌入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动荡甚至可能引发的泡沫,等等。
在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走向经济大国的道路上,政府担当着改革者和引导者的重任。汇率利率资本市场等等,都是改革的工具和手段。而与当年的日元升值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汇率利率的走向和幅度还是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希望看到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顺差减少,内需增加,低通胀的稳定增长,走节能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流动性过剩目前充斥着国内各个市场,最为明显得就是股市。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贸易顺差资本顺差造成的。为了抑制这种流动性过剩,在贸易方面国家打压出口降低出口退税,开始鼓励对外投资,做结构性调整。资本方面国家还是严格的外汇管制,希望通过控制外资进入总量,化解一定的金融风险。但是还是有很多地下热钱不断的涌入中国,特别是流动性好的股票市场。
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下,政府不希望过多的流动性涌入到生产消费领域,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市场就充当了部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蓄水池”。而为了不让这个“蓄水池”有太多的泡沫,政府的策略是扩容对冲泡沫。目前扩容策略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加速中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可以得到较高的溢价,同时还可以对冲泡沫。很多制度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比如融资融券T 0交易股指期货都在尽快推出,目的也就是想把这个资本“蓄水池”做大做深。
政府目前的加息提高准备金等调控手段,目的主要还是抑制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从调控股市这个较低层面出发的。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我认为大方向出来了,股票市场没有必要去猜测短期的事情。至于国家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调控,那是经济学家争论的事情,最后采取的措施是国家御用的经济学家们探讨得结果,要改革就一定要有某些人说了算的,在朝和在野的争论,对于我们的投资来说可能没有哪一方一定正确。
对于目前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我个人更倾向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主任刘煜辉先生的观点。原引他的一段论述:
“客观地讲,自2004年来,央行虽孤军奋战却始终无法摆脱流动性过剩和投资信贷扩张的“怪圈”,并且越来越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下旨在以压缩高位投资规模抑制流动性为主旨的宏观调控,是否奏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中国经济运行固有矛盾。众所周知,当下中国流动性泛滥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所谓“高储蓄、高投资”。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在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讲,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因果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我们制定政策时不能割裂和单立出其中某一个局部,必须动态地把握内外失衡之间地相互交织、相互转化。这或许是当下以收缩流动性和限制流动性运用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持续的根本因素。
即便是在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起作用的情况下(当然目前更为直接的效果是通过行政措施,如信贷控制)或许短期内能将过快的投资增长控制下来,但显然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内需替代,而中国进口基本取决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为进口的90是投资品,如机械设备、原材料和能源包括技术等,消费品进口比例已经下降到很低(这是当下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产业链不断
向中国转移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必然导致进口需求减速,而外部需求依然强劲的情形下,顺差增加只可能加速(我们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与进口增速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出口增速的关系不甚显著),此时投资消费的内部失衡就转化为国际收支的外部失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直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
人民币升值压力。事实上,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的情形便是如此,2004年以抑制投资过热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一个直接的效果是,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00多亿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05年的1000多亿。这种效应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后愈发显著,7月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减速,贸易顺差开始逐月扩大,当然其中不乏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和贸易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贸易部门企业行为的改变。随后必然是增加的贸易顺差又形成基础货币的供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的过剩,自我实现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热钱更快涌入,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市场利率低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泡沫开始急剧膨胀。中国的风险在于金融压抑使得金融市场发展极其滞后,资金基本靠银行体系,而当下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又主要是抵押贷款,资产快速升值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条件事实上的放松,实体经济的利率事实上的下降,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的效果又化为无形,经济中投资过热局面又可能卷土重来,如此循环使得中国的所谓经济周期的因素已经越来越难觅踪迹,每一次调控的效果保持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短,直至根本不起作用。”
宏观背景先说到这里,下面再聊一下股市。首先说一下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主要表示的是市场容量,也就是目前在股市的所有资金的总市值。自从06年大扩容以来,上市公司的数量,覆盖面以及上市公司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可以这么说过去的1400家上市公司代表不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因为过去市场容量小,公司覆盖面太小,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国内市场容不下,纷纷到海外上市融资。国内上市的公司由于利益所趋有很多也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也就是说过去的指数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国民经济情况。上市公司业绩跟不上指数上涨自然就有了泡沫。
说到股市不得不说07年基本结束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股改的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市场化全流通问题,并且把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与股价捆绑到一起。对于央企国企来说,可以大刀阔斧的整合置入资产,集团整体上市。股权激励政策的出台,更是部分企业业绩增长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有实力民营企业股改以后,由于利益所趋不再是以前的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而是将集团好的资产不断的放进上市公司,更好的透支未来。
股改本身就有对价,平均大约是30%左右。按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从05年股改汇改启动以来,上证指数从1000到17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股改白送对价+人民币升值;1700到30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扩容资产计入指数;3000到未来上涨主要因素:人民币升值+扩容后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目前很多业内人士争论的指数到底涨还是跌,到底有没有泡沫,我认为争论固然是好事,容易避免主观错误,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作为一名投资者来看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非要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没有正确答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历史不会完全相同的重复,我们的改革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个人认为对于股市健康上涨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要有充裕的资金流,而是上市公司质量业绩的不断提高。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速度能够跟上指数的上涨速度,并且偏离不大,那么上涨就是健康的,如果背离较为严重,那么股市的上涨就是泡沫。目前看流动性过剩的现状2到3年还不会有彻底改善。指数上涨有没有泡沫就要看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能不能跟上了。
很多分析人士人说,中国全民炒股了,太疯狂了,股市指数上涨太多有泡沫,要赶紧卖掉股票。这样的理由成立么?我不认为这种短期的供求关系能够影响到股市中长期的未来。有些人说要跌到2000点以下,有些人说要到800010000点,这样的指数争论对于投资者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冷静的分析当前的局势,听取各方的意见,思想上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客观公正的作出自己的判断,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前进。
个人认为指数中长期还是能涨的,只不过是50008000还是10000的问题。首先07年扩容仍然会继续。从全球化视野来看,中国股市总市值14万亿也不算多,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必须控股,名义上流通实际上不流通的市值。国际市场过剩的流动性资本支撑了有色金属等价格最近两年翻了几翻,国际期铜从一千多最高到八千多,可能即便是资深市场专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提前预计。很多机构每次做空,后来又不得不空翻多,在更高的位置上翻多。我们现在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流动性过剩,随着经济增长以及更多优质资产的置入,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趋势是向上的,稳步上涨符合政府意愿,符合多方利益。
在选择资产方面,还是要以实质性业绩或者成长性为主。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未来的市场将会是,指数上涨,业绩好的企业跑赢指数,价格不断创新高;业绩差的企业股价由于绝对价格低,往往受到新进入市场者的追捧,但只是短炒,潜在风险还是很大的,股价可能会在一个低位空间保持振荡。国企里面,很多有实际业绩的公司会成为大白马,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也不会甘于寂寞,通过置入优质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从而产生大黑马。
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3
关键词:体育;素质教育;作用
体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有健康的体魄,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与朝气,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记忆力,更能轻松地学习;二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还能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使人终身受益。体育是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人,成为每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近百年来民族体质衰弱所受的屈辱和当今强国振兴中华的呼唤,是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对教育的有力回答,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加之现代文明病日趋严重,学校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素质教育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新地位。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正如教育部吕副部长说的那样: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还能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还能培养孩子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能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长期体育实践表明,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使学生懂得健身与保健基本知识,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培养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要求完全一致。(2)培养公民意识。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集体特征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按照集体的共同要求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行动需要,使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运动场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等以及参与竞争、民主合作、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意识为学生所感知。大运动量的练习和比赛,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精神,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2、抓住重点全面开展体育教育。(1)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正确健身技术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2)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积极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达到“强身健体、育人”的目的。(3)要正确对待体育考试。由于个体的差异,考试成绩很难衡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分数高不一定就是体育好,体育好不一定就是身体好。只有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都强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人。
(4)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培训提高。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根本上实现“育人”大计。
三、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2、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發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切不可将德、智、体相互割裂、相互对立起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考核,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春敏.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 才智. 2013(34).
[2] 白燕生.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J]. 学周刊. 2013(12).
[3] 王牧野.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与现行课程融合的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2).
[4] 靳颖,江堃.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04).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4
关键词:体育经济,经济利益,作用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体现
(一) 体育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部分, 它满足了人民对国民经济发展多样化的追求, 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起到的缓解的作用, 随着自身经济价值被开发利用, 带动了一系行业的发展, 为社会很多人员提供了就业职位, 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 它既符合第三产业自身的利益, 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 各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 体育经济自身的文化价值更是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前经济的发展急需新的产业来注入新的血液, 在发达国家中, 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体育产业为这些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及其可观的。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广的空间。而如今, 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 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世界各国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 它的体育产业越发达,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它们的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大致是1%-3%, 最高的是瑞士占3。7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生气的一个产业之一了。尽管我们国家发展比较缓慢一点,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体育经济的反正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 根据相关部分的统计, 从1997年--2000年以后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创汇总额分别是38.8亿美元、45亿美元、53.97亿美元、70亿美元, 与1990年之前的相比增加的10倍以上。体育经济这么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大力支持, 国民经济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体育经济的不断壮大发展对国民经济也起着很大的推到作用。
(三) 体育经济自身的价值
从体育经济自身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来看, 它的的繁荣发展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兴旺发达,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体育产业本身的性质来看, 它的主要产品是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经济现在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性产品越来越能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一方面公共体设施的增加, 很多人可以在闲暇时间就近锻炼, 方便省时, 也可以增进邻里之前的感情,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一方面带动一系类体育行业的发展, 例如各类体育产品, 健身器材, 以及健身行业的兴起, 从体育经济的飞快发展, 证明的人们体育意识及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体育经济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一) 体育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分布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 第二产业的比较虽然目前还是有一些增长, 但总体看来是会逐步回落的,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画面, 体育产业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的。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势来看,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拉动整体经济的回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体育经济的支持和投入比例的非常大的, 而事实也证明体育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 当体育经济创造出了如此丰盈的利润时, 各国加大对其的投资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了。我国在其他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的时候, 体育经济的壮大发展可以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 虽然现在相比发达国家, 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不是很快, 但从其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健身、竞技表演已经运气器材的热情是很高的, 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力股。
(二) 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兴起, 扩大就业岗位
体育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支持, 而其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以奥运会的举办为例, 2008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北京, 带动消费, 奥运会带来的收益包括各赞助商的赞助、奥运会门票和奥运纪念品、各个电视台转播的收入, 间接性为旅游行业、广告行业、饮食住房等行业带来可观的收入, 潜移默化中也为各国的交流合作起到铺垫性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从2002年到2007年以来每年平均新增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累计增加190多万个新岗位。其中新增的岗位包括建筑行业、制造生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社会服务行业、文化体育产业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就业压力逐年递增, 体育经济带动发展起来的相关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分布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 第二产业的比较虽然目前还是有一些增长, 但总体看来是会逐步回落的,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画面, 体育产业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的。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势来看,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拉动整体经济的回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体育经济的支持和投入比例的非常大的, 而事实也证明体育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
(三) 体育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这个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也是体育爱好者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这句话看出, 体育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名次, 更是在享受体育运动给彼此带来的那种成就感、集体感、荣誉感, 有句话常常可以听到“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 不要因为比赛伤了和气, 这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体育经济的发展, 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文化与我们生活极为相近, 生命在于运动, 我相信只要愿意, 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的, 我们时常会被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们的拼搏进取、勇于挑战、坚持不懈以及顽强的毅力所感动, 而这些品格其实在我们被感动的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文化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量变的过程, 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的,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体育文化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我们更应支持关注体育经济的发展, 它对提高我们国民整体素质以及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推进的作用。
(四) 体育经济是增进国际间友谊合作发展的基础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布中可以说体育产业都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 奥运会、残奥会、国际马拉松等运动会的举办, 让世界各地的人聚在同一个地方比赛, 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间传播各国优秀的文化, 在相互交流中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可以说这是体育本身的魅力, 是其本身蕴含的价值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各国间相互合作发展, 在彼此合作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促进各国人们友谊和团结, 为推动世界和平做贡献。而这也正是体育文化所以传达的思想, 从而增进国际友谊合作创造各国共赢的局面。
(五) 体育经济的发展对GNP增长做了贡献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是指一个国家所在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体育产业在创造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这些途径的:如派遣教练或者优秀运动员到其他国家教学, 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和代言相关体育产品, 通过体育与旅游相结合, 还有就是出口体育产品等方式实现创汇的, 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十分丰硕的, 1997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创汇额高达38.18亿美元, 1998年为45亿美元, 近16&的年增长率, 大约是同期GNP增长率的2倍。而现在的发展更加快速, 为我国的GNP的增长真的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总体来说, 体育经济发展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的,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 体育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之一, 虽然目前发展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 但是只要我们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学习他们的方法, 不断的探索创新,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 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力量, 促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礼群.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2]韩京.关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9) :105-106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5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提法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政策、法律上的定性、定位, 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一、从历史经验中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今天的合理、合法地位, 历经波折, 教训沉痛而深刻。可以说,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历程的缩影。没有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大有作为的今天。回顾这一认识变化的过程, 对于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
1949年3月,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当时认为, 民主革命胜利后, 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共同发展: 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可能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应当说,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具有创造性, 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现实的。1956年, 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在此之前已遭到否定和批判。1956年, 党的“ 八大” 提出:“ 社会主义是实行集中经营的, 但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这里的分散经营只包括个体的手工业、商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并不包括其他的私有经济, 因为“ 三大改造” 之后, 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已基本不存在。然而, 不久社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些“ 地下工厂”、“ 夫妻店” 形式的私营经济。对此, 毛泽东又提出:“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他甚至提出可以雇工, 开私营工厂。实践表明, 把那些分散经营只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50年代末, 党内极“ 左” 思潮抬头, 分散经营更是被当作“ 资本主义的尾巴”。1961年, 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后, 这种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1962 年9月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89条明确规定:“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 恢复了“ 八大” 的提法, 又加上“ 必要的” 三字。但在“ 文化大革命” 中, 由50年代开始的“ 左” 的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在所有制上, 追求所谓纯而又纯的“ 一大二公” 模式, 幻想只要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 就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分散经营被消灭殆尽。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 开创了改革之路。1982年, 党的“ 十二大”提出:“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 , “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适当发展是公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 在原有提法上, 又加了“ 有益的” 三字。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 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提出“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1987 年, 党的“ 十三大” 又把多种经济成分的范围扩大到了完整的地步。但所有这些都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的提法。以上的论述表明:“ 十五大”之前,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主要在“对立面” 和“ 补充” 之间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非公有制经济经常被看作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异己成分, 是与公有制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改革开放以后,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开始得到有限度的承认, 但依然被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补充, 其地位只是定位在“ 拾遗补缺” 上。
直到1997 年召开的“ 十五大” ,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才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五大” 报告提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的保护没有什么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 “ 十五大” 报告则明确提出:“ 要健全财产制度, 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显然, 非公有制经济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同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同属我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在此之外的异己成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认识上升至法律的高度。可以预见,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宪法高度的定位, 必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二、从现实实践中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 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即使是同一区域, 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广东省, 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又有较贫困的粤北山区。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选择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形式。因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现实的基础, 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经济天然地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温床。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明晰的产权以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而非公有制经济强烈的利益驱动, 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实现, 产权明晰, 符合市场交易主体人格化、契约化的原则, 能够充分履行法律和市场规则所界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 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 必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历经二十年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下, 同步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756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则由1978年的316元上升至5160元, 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在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经济奇迹。而在这场经济变革中, 与体制约束多、包袱重的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国有经济相比较, 非公有制经济显然轻装上阵, 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增加。1978年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上升到 1997年的24%, 接近1/4。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这一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改革促进发展, 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 而二者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国有企业实行体制转轨, 大量国企职工下岗, 分流下岗人员主要靠非公有制经济。而广大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也主要依赖非公有制经济来吸纳。1997年底, 全国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850.86万户, 从业人员达5441万余人.私营企业96、07 万户, 从业人员达 1349.26万人。(2)大量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从事消费品生产和服务性的第三产业, 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服务, 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 非公有制经济在广州国税系统工商税收中的比重已与国有经济平分秋色。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税源有较大增加, 税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减轻了财政收入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 也使政府财政有条件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支持。(4)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涌现, 繁荣了市场, 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鞭策公有制经济改善管理, 提高效率, 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5)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为国有企业吸收内部职工持股、其他自然人参股以及社会法人入股创造了良好条件, 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促进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三、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在许多部门、行业都以生力军的姿态出现, 数量多, 规模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本不靠国家投入, 而且所占贷款比例也极小, 这一方面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很大发展余地, 可塑性极强。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6
【摘要】 二十世纪,农业最显著的变革是机械代替了人工,使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世纪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仍是重要角色,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 农机化 农业 农村 地位 作用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其次,农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农机化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种产品都与农机化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
第三,农机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结构调整需要农机化的支撑才能完成。
第四,农机化技术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机化的大力支持。
第五,农机化技术是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益的必然手段。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都要求农业劳动力从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转向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浅析经济建设中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篇7
1 只有加强会计监督, 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 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对财务计划、财经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会计监督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 目的是为了堵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漏洞, 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工作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工作, 通过企业的收入和支出, 通过检查各项综合性指标的执行情况等渠道去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例如, 利用成本和费用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情况, 利用流动资金指标去考核和监督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或商品的储备情况等等。因为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原材料、能源利用率低, 企业管理费用上升幅度大, 乱摊乱挤成本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应当说是与企业会计监督有很大关系的。因此,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及时检查财经制度执行情况, 不乱摊乱挤成本, 合理运用资金, 合理储备物资, 提高生产效益, 缩短生产周期, 加强市场预测, 克服盲目生产, 减少库存成品积压, 疏通流通渠道。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2 只有实行会计分析, 才能找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会计分析是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余、成本、利润等一些价值指标体系, 去考核企业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客观地评价某一时期的经营状况, 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和措施一般来说, 会计分析可通过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对比去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 通过本期与上期或先进水平对比[3], 去分析企业本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 找出与兄弟单位的差距等对发现的间题再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 就能鉴别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总结经验, 揭露矛盾, 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3 只有会计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 才能防止失误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企业从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向了生产经营型, 这就使企业的经济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今天, 企业要改革, 要推出名优新产品, 就必须进行预测前景, 然后才能进行决策。做这项工作是离不开会计的, 因为会计工作具有信息灵, 接触面广, 综合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特点;还可以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大量经济数据, 结合其它有关资料, 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 从而使企业决策不致于出现大的失误, 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企业准备“碱回收工程”项目, 当时只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 计划投资几百万元, 认为既可解决污染问题, 又能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全部投资只需五年即可收回。可是通过会计部门进行预测, 按照新生产能力、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产品销售情况、提取折旧费用等计算的结果。这项投资需二十年才能收回, 而不是五年如果再考虑到投资的现值等因素, 证明这是一项没有价值的工程, 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避免了决策失误。
4 会计的正确反映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和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迸行核算的, 既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 也是为了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所以说, 会计是和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密切相关的。试想, 一个企业本来管理的不好, 材料浪费, 人工浪费, 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 产品报废时有发生, 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准确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 生产中也没有真实的消耗记录, 那么这个企业怎么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去加强经济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呢?有的企业弄虚做假, 日积月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 企业要想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整顿好会计的基础工作, 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搞经济核算、改善经济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都离不开会计工作。
首先, 会计人员是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财经法纪中承担重要责任, 并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财务收支的“关口”, 对于维护投资人, 债权人。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那负有重要责任。他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 按统一的财政、财务制度办事, 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 又要依法维护本单位的利益, 为本单位的增收节支精打细算, 把关守口, 出谋划策, 提高经济效益权服务。其次,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会计工作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 精打细算开辟财源提高效益。会计工作不仅是事后的记帐、算帐、报帐工作, 而是要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 运用计划、预测、控制、监督、考核、分析等手段, 使资金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 以较少的支出, 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 改善经营管理[4]。最后, 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
对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而言,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 经营的重心在决策, 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是会计工作者的天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会计法》各项规定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为本单位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投资人、质权人等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 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 没有准确的核算资料, 在作决策、兴建设、振经济、搞分配上, 都将是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 没有不失策的。必然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成为空中楼阁, 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会计人员都要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基准, 以维护法纪的尊严为己任, 严格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 做到核算有据, 帐真表实, 有喜报喜, 有优报优, 不隐瞒歪曲, 不弄虚做假,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 经济管理通过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管理信息, 通过会计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能够促进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 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既然会计工作有如此重要的职能作用, 就必须尽快改变那种单纯记帐、算帐、报帐的老模式, 而着眼用现代化电算手段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财会人员要从过去的事后反映变成事前预测, 事中控制,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把财会工作深入到技术领域、生产领域、渗透到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去, 从技术改革中挖掘潜力, 讲求效益;从发展品种, 提高产品质量, 狠 (下转231页) (上接141页) 抓销售环节中去增加收入;从完善经济责任制,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中去调动生产积极性,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东予.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与国际接轨[J].北方经贸, 2002 (4) :87-88.
[2]巩亦平.浅论中国的会计特色及其国际协调[J].冶金财会, 2003 (6) :11-12.
[3]张立新.强化目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模拟核算管理的调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 10 (1) .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8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可以看出,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从事体育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是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股关键性力量, 目的是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
2 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虽起步晚, 却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了群众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 较之日本,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还不及日本专业从事人数的1/10。2011年, 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为1∶2000。这表明,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还很大,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若更细致的剖析数据便会发现:在工作年限上, 从事10年以上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较少;在性别上, 男性从业人数显然高于女性;在文化程度上, 大专及以下专业人才占据了专业从事人数的半壁江山。同时高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3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地位
3.1.1 法律地位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发展受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支持。1994年正式施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正式建立。1995年,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更是相继确认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法律地位。2001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员正逐步走向职业化。200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不可或缺, 更进一步指明了它的发展方向。2009年, 《全民健身条例》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的“牛鼻子”要有更加突破性的发展。2011年,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更加全面有力的保障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的壮大和工作的规范实施。
3.1.2 指导地位
群众体育是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 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正以燎原之势践行着全民健身计划, 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存在对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都呈现出它夯实的指导地位。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 人们认为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健身活动, 更是一项投资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3.1.3 服务地位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第一章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鉴于此, 体育主管部门会抽取一定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他们的工作补助。但是, 从实质上来讲,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无偿的服务于广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民群众。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参与群众体育活动人群的身体、服务于他们的精神、服务于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3.2.1 在动作技能上的传授与引导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功能就是活跃在不同的群众体育活动中, 对参加锻炼的人做到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中的成员对体育锻炼都没有专业性、科学性的认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单纯靠模仿别人的动作, 很容易出现拉伤、受伤等状况, 甚至有一部分成员对再次的体育锻炼充满胆怯等现象。鉴于此, 就有必要依托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体育活动的从事者给与技术上的指导和手把手的传授, 有效提升他们的健身效果, 避免错误后果的出现。
3.2.2 在体育活动上的组织与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和管理功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 它包括制定群众体育的发展计划、策划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类体育类研讨活动和技能培训、代表社区进行对外体育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等;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主要涉及每周或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的专题研讨、群众体育活动年会、节庆日群众体育竞赛项目的策划等。
3.2.3 对从事体育活动群众的鼓励与帮助
不论是一些不喜好还是没自信参加体育活动, 亦或者是需要体育康复的人们来说, 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传播科学的健身理念, 针对不同的体育锻炼者传授不同的锻炼方法, 制定不同的健身方案, 亲身演示, 因材施教, 鼓励和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 并带领找寻他们在体育群体生活中的乐趣和价值, 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贴心服务。
4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发展策略
4.1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
首先, 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从法规和制度方面重视他们的地位。其次, 国家要积极培养大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一支多元化的队伍, 无论是在不同的体育领域范围内, 不同的体育活动载体上, 还是地区发展和城乡结构上, 都能合理分配, 使他们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引导者。最后, 完善培养机制和考核评审制度, 使他们的数量和质量一体化发展。
4.2 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
在培训管理上,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要协同各地方社会团体、各组织协会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和统一考核、监管制度, 坚持培训质量和严格考核一体化。在培训内容上, 要更加注重专项运动技能上的实践培训。同时, 在培训的教材和方法上要根据体育指导者工作的地域、对象的不同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在他们的数量和文化程度上,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 最大化的培训出更多专业化、职业化又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4.3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
我国社区指导员具有公益性和职业性。无论是哪种性质, 付出了劳动就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交换方式。因此, 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要采取激励引导为主, “利益”诱惑为辅。对于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 在提高它们的薪酬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确保他们都能严于律己、恪尽职守。
摘要:该文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般概况、发展现状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最终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有效策略, 使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全民、更有力的发挥自身作用。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广义.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J].体育学刊, 2013 (6) :34-37.
[2]于善旭.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多元发展与创新[J].体育与科学, 2014 (35) :97-102.
[3]于善旭.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变化发展的深层动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 :1-6.
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篇9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 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这一观念, 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 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 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为表现形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批判, 是对唯智力因素教育的反击。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素质教育, 都离不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 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主要目标。
2 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2.1 高校体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人格包括性格、道德和社会品质。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坚定、顽强、忠实、合作等优良品格的培养。体育竞赛中有一个重要原则, 即“公平竞赛”原则。该原则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的核心是诚实守信。具体含义是“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通过竞赛,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协作、不畏艰难、诚实自控、拼搏奋进等优良品德, 另一方面, 能够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识。而这种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经验对于最终走向社会的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 它对社会规范将起到示范、改造的作用。而健康的社会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遵守社会规范、公平竞争的素质。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树立并追求着这样一种信念, 体育竞争是公平的、纯洁的和博爱的, 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那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迷人魅力, 融会在体育活动的对抗与对话、竞争与表演、胜利与失败、道德与利益、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性之中。所以说, 体育是学校德育中非常积极、主动、有效的手段。
2.2 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在体育教育中蕴含着健康教育、娱乐教育、安全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团队精神的教育、自然界“适应性”教育等, 这些教育内容无不可以让学生在即将进入社会环境付诸实践, 而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其他教育中,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文史、理工, 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应用之前, 是难以立即融入生活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不能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技术的传习与增强学生体质教育, 而是要看到运动是一种教育的载体, 其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社会实践的适应性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 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 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生活的现代人。
2.3 体育是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途径
在古今中外教育中, 体育之所以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是因为教育借助体育可以开发生命之潜能, 以便重新塑造人的心性、秉性、脾气, 使之更符合自然。万米赛跑与其说是体力的考验, 不如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竞赛不只是胜负问题, 谁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需要有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精诚团结, 同时还要学会让挫折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和突破自身,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需要坚强、需要合作、需要愉快的心情, 需要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 并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潜力。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及时的反馈, 正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特点。高校体育的教育过程, 实际上正是大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身心不断健康发展的过程。显然,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团结协作与开拓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2.4 体育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园地
具有理想素质的人才还应是审美趣味健康而高尚的人。审美教育, 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能力, 提高他们热爱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健与美的统一活动, 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体魄健康, 体型匀称, 姿态端正, 动作矫健, 这既是健康的标志, 也是人体美的体现, 而且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能涵养道德, 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提高思想境界。构思巧妙、设计精湛的动作是美的本质;美的形体、美的肌肤是美的表现;勇于探索, 不畏强手, 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 以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自信心是美的精神和灵魂。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审美素质具体的、可见的外在表现, 它是随着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体育课、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去发现、去感受体育运动中隐含的体育美, 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欢快、愉悦的心理感受, 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因此说, 体育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园地。
2.5 体育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学生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 其学习效率, 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决定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 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 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同时, 不同性质的运动动作, 能组合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刺激信息, 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通过各种课间体育活动, 有利于疲劳的消除, 使学生头脑清醒、精神焕发, 有效促进智力的开发, 并间接作用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
结语
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所在, 是21世纪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高校体育以其“多元”的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把素质教育渗透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体育,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N].1997-09-11.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10
计量与科学技术
计量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科学研究要依靠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和准确的实验数据, 事实上,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测量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数据最终也都是以量值来表述。实践证明, 通过测量活动对某个量有了新的认识, 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从而成为开创科研新领域的先导。测量的结果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依据, 测量的质量往往成为科学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 测量的对象已突破物理量, 扩大到化学量、工程量、生物量、心理量等新领域, 尤其需要重视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计量已成为各个学科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速发展计量科学技术已成为当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项紧迫任务。
计量与生产
生产的发展, 经营管理的改善, 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都与计量息息相关。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 是农业生产的“参谋”。计量器具是否准确, 能否正确使用, 关系到生产能否有序进行, 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就工业企业来说, 计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没有准确的计量, 就没有可靠的数据, 也就根本谈不上高质量的产品。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足以看出计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计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选种、育种、施肥、土壤成分化验、作物营养成分分析、农药剂量与效果及残留物分析、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检测、农资产品参数指标的检测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 都离不开计量。计量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
计量与社会经济秩序
计量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计量具有法制性。《计量法》规定, 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 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 废除非法定计量单位。科学统一计量单位制度, 是社会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计量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商品流通中, 不法分子利用计量器具有意作弊, 克扣群众, 有的定量包装商品分量不足, 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的失准失修,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 《计量法》规定, 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工作计量器具, 由政府实施强制管理, 必须经检定合格才允许使用。鉴于计量器具在保证量值统一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 《计量法》规定, 对计量器具新产品要经定型才能投产, 对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 进口、销售计量器具的各个环节实施法制管理。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计量与贸易
计量是贸易赖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可以说, 现代贸易若无计量保证是难以想象的。计量是把好贸易中商品数量关的重要手段, 贸易中很多商品都是根据商品的量来结算的, 而商品的量必须借助计量器具来确定。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 尤其是大宗物料的贸易, 影响就更为突出。计量也是把好贸易中商品质量关的重要保证, 任何一种商品的质量, 总是以若干个参数指标来评价, 而商品参数指标的科学测量都是依靠计量测试来完成的。通过把好计量商品的质量关, 还能增加商品的竞争能力。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迅速, 计量显得更为重要。在世界市场上成功的交易, 越来越需要复杂的测量、合格评定符合性试验、标准及标准物质。不相容的标准或者缺乏准确一致的计量, 都可能阻碍商品进入市场。全球市场贸易要求这些测量必须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 并且量值与国际一致。计量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要求商品的测量数据和检验结果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接受, 这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计量保障, 具有相互接受的一致的测量。在国际贸易中,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 我国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正在按国际标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和测量的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也正在按照国际标准推行对校准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 开展合格评定和国际互认。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现代测量能力, 一个实验室与另一个实验室、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测量可比性, 这是建立互认和相互接受的基础。由于存在技术壁垒阻碍贸易, 有些商品不能进入外国市场, 其部分原因是国家测量技术和标准不符合贸易伙伴的要求, 而测量和标准的改进与发展正是克服这些技术壁垒的关键。测量方法和手段不完善, 量值缺乏可比性、溯源性, 将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
计量与环境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政府就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对我们至关重要, 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努力控制环境污染, 防止环境质量恶化, 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多项环境保护措施中, 对环境的监测是重要环节。通过监测环境的变化, 确定这些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 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 成为有效地保护环境质量的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 海洋、河流、冰川、湖泊的水质条件对我们都很重要, 必须有规律地对水源进行测量, 监测温度、酸碱度、盐度和重金属含量。为了保护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 防止有害的太阳辐射, 必须有规律地测量空气、监测温室气体以及汽车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监测太阳辐射能的变化, 追踪天气、海洋温度和极地冰川融化速度的长期变化。土壤是食品生产的基地, 优良的土壤有利于提高食物的质量和数量, 保护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必须持续地检测土壤, 保证农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酸碱度和肥沃度。声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某些声音由于它的强度和持续性可能会损害环境, 危害人们的健康, 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噪声污染, 预防听力损伤;记录声波还常用来监测可能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对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的核辐射对人的污染和影响, 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当前我国正在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活动, 政府提出要严把普查数据质量关。在环境监测活动中, 存在着大量的测量活动, 而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正是通过国家基准、标准直至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来保证的。我国《计量法》规定, 对用于环境监测且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计量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11
摘 要 校园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扩大学生体育人口,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促进学校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建设;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本文对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 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
当前,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原来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拥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不需要体育职能部门的干预,靠大学生的兴趣自发组织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并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由于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体育社团都由学校领导、主任主管,建立了较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模式,加强社团及其会员管理,注重强调社团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提高,积极为社团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社团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1.体育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和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扩大了校园体育的内涵
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所以体育活动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因此,这些社团成员将成为大学生社团的二次媒介,把体育活动乃至其他先进文化的信息播撒在学校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的非社团成员的人群中。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培养了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健全的性格,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2.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繁荣了校园体育活动
社团活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社团体育活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利用体育社团形式多样、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优势,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生活具有非常积极、健康的作用和意义。
3.参与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频度,能够按个人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积极争取、创造各种满足个体需要的机会。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是以各单项体育社团为群体,自筹自办,自我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体育社团参与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体育社团成为一个较为宽松的团体,有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有不同形式的小型竞赛,而且是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下进行的活动。
4.体育社团成员的高层次,提高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品位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有着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只是满足于简单、传统形式的体育活动的重复,而是企盼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组织活动,创造出崭新的体育精神产品和活动内容,以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5.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以前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會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相当不错。体育社团通过组织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体育竞赛,使广大学生得到实战锻炼,使学生体育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可见,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1.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成为沟通系际、校际间的中介,为学校运动队提供了人才资源。
2.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要系统的将体育类社团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活动筑牢经济基础。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技术指导,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张伟.中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2] 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体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篇12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加剧。据相关数据统计和预测, 至2050年,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急剧老化, 其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占据如此比例的老年人, 是社会结构及家庭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胞。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努力, 老年体育便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及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因素。老年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它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老年人谋福祉, 为老龄化社会做贡献, 永远不能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 它应该也必须落实在具体关注和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上。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老年体育建设工作, 才能切实提升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 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句容市宝华镇位于长江南岸, 地处句容市西北部, 古人称其“东凌铁瓮, 西控金陵, 南负句曲, 北俯长江”,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优势明显, 辖内7个行政村, 2个社区居委会, 总人口2.35万人, 其中老龄化的问题日渐突出, 全镇有5400多老年人。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各村 (社区) 中的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极其单调、枯燥和乏味。他们没有太多的“健康”的娱乐休闲。对于他们而言, 在处理完日常家务之外, 要么就是无所事事地闲逛, 和邻居及亲友闲扯家长里短。要么就是“宅”在家里以电视为伴, 不停按动着遥控器, 显示了他们内心的空虚与焦躁。要么就是邀上三五好友, 搓麻打牌, 在斤斤计较中消磨着本来就不多的时光。如此乏善可陈的老年生活, 不仅与所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相距甚远, 并且长此以往,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不容乐观, 健康老龄化也很难实现。身心处于亚健康甚至病态状态下的老年人, 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 无法获得生活的真正乐趣, 在抑郁的情绪下空虚、落寞地煎熬。我们必须正视和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以构建健康老龄化的和谐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务生活, 使其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
1 改善老年人的体质, 增强抗病能力需要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
迈入老年, 身体各个器官和功能的衰老和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和青壮年比起来, 大部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这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长期积劳成疾等因素有关。某些大病动辄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巨额费用, 对于很多已经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病致贫的例子不胜枚举。健康对于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已饱经人生风雨和历练的老年人来说, 财富、权利这些外在的诱惑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他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 快乐的晚年。衰老和疾病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某些措施和途径延缓衰老, 抵御疾病的侵袭。运动是保持老年人身心愉悦和健康的最佳方式。科学、文明、现代的老年体育活动, 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 强化老年人的肌肉、骨骼系统, 增强老年人免疫能力。通过积极的体育运动, 老年人身心得到了全面的舒展和解放。
2 调节老年人的心态,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需要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
有时候, 心态的老化比身体的老化更可怕。尤其对于那些曾经拥有无限风光的老年人而言, 曾经的权势、地位都伴随着“退休”而光荣“退休”了。曾经的前呼后拥换来了最后的人走茶凉, 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再加上人到老年之后, 疏于运动等原因加剧了身体的老化。于是, 情绪变得异常敏感、焦虑。由此导致的负面事件屡见报端。因此, 在老年人中开展和普及体育运动非常必要。它可以让老年人有合理、正常的情绪释放管道。通过体育运动, 老年人可以重新实现自身价值, 可以在强身健体的运动中恢复自信和乐观, 从而保持豁达、健康的状态, 乐观、开朗地享受人生乐趣。
3 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 实现老有所为需要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 很多忙于劳作、工作的老年人集中住进了社区, 许多老年人很不适应这种改变, 他们显得很孤独, 在陌生的人际关系和陌生的环境下, 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时候, 社区的老年体育组织主动地、热情地上门把他们引进老年体育活动队伍, 通过晨练、晚练、打球、跳舞、练太极等各项集体活动, 使他们迅速熟悉周边的环境, 迅速改善陌生的人际关系, 扩大老年人的生活空间, 更是送给老年人的及时雨、雪中炭。以体会友, 寓体于乐, 促进了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使老年人产生了亲近、友好和相互理解、谦让的心理感受, 体育活动把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 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让老年人体验到新的集体的温暖, 更让老年人在心理上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我们的社区也因老年人的回归, 显得更加的成熟、理智、坚强。社区的各项集体活动也因老年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而开展得更加绚丽多彩。此时此刻, 老年体育活动已大大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
4 结语
和谐社会需要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老年体育运动。广场舞、空竹、腰鼓、太极、跑步、登山等一系列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正在宝华各村 (社区) 迅猛发展, 无论是红日东升时, 还是斜阳余辉中, 无论是盛夏酷暑, 还是寒冬腊月, 我们随时都会看到那么一群鹤发童颜的老年人。让我们所有老年人都调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各级老年体协的组织指导下, 快乐地参加科学的、适度的、安全的老年体育活动, 在和谐环境中获得更多、更大的幸福, 让“夕阳”更红、“夕阳”更美。
参考文献
[1]李岩.探讨体育健身运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5) .
[2]孙艳峰.新时期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初探[J].才智, 2011 (1) .
[3]马宏斌.老年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5) .
[4]郑志丹.健康老龄化视野下我国老年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5]眭小琴, 赵宝椿, 李田, 等.发展我国老年体育的意义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1) .
[6]李忠梅.新世纪我国老年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3) .
[7]常华, 周国群, 华宝元, 等.无锡社区老年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索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