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2024-10-23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精选12篇)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当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经济的理念, 其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结果, 由于其是结合而形成的体制, 其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同时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以下简要分析体育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基本特性。

一、体育精神和其价值意义

体育精神是一种多功能的社会精神现象, 体育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之外, 其本质是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 这是体育的深层次的体现。体育精神的文化让人们看到了不但超越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公平竞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竞技运动的灵魂所在是体育精神的价值的体现, 相应的体育运动决定了体育精神的独特性。体育运动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应的体育精神表现了不同民族的国性, 其是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的体现。我国传统的体育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为基础, 主要的是追求人和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体现了民族独立创造性。体育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虽然体育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不同, 但是其主体都是人, 体育运动的发展的思想价值观的体现的是以人为主的时代精神。体育精神是相应的体育运动多层次动态发展的本质上的反应, 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其还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体育精神随着人们的进步和发展, 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体育的本质是具有鲜明的创造性, 体育运动以身体的运动为基本组成, 通过各种战术的应用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 实现了自主创造的本质, 相应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体育精神

1、体育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其基础, 以消灭压迫和剥削,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其主要的目的。其要求社会提倡团结和服务人民的原则, 其表现在道德建设上主要的是要求人们要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在竞技体育运动当中, 运动员和教练员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的精神, 是当前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体育精神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运动的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给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当前体育竞技已经成为鼓励人们斗志和激发人们奋进精神的原动力。所以弘扬体育精神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的精神动力, 其对于人们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体育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建设和运行, 对于人们当前的经济生活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其会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的变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让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并且还能够增强其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竞争精神;其次市场经济的以利益为优先的特性也会给人们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 当前一些人的心态是比较浮躁的, 没有了相应的信仰, 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想滋生, 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始终的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升华, 当前我们不能回避其所存在的问题。当前体育精神的主要的目的是育人为主, 其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正确的价值观, 让人们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其可以最大程度上挖掘人的创造力和潜能, 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弘扬体育精神可以很好的抵制和克服当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利的消极因素, 整体的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发展。

3、体育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新的经济体制的建设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还处在无秩序的状态。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需要有强力的法律手段来进行控制, 依靠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 体育运动的规则和制度是社会法律的缩影和模拟, 无论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有何等差异, 在体育运动的竞技场上都是平等的。这就表示体育比赛中的胜负是公平竞争的结果, 具有相应的不可争辩性, 体育运动的这种公平竞争的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应用, 可以促进其良好快速的发展。弘扬体育精神的保障市场经济稳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筑的良好的基础, 其对于人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可以有效的增强人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 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

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 其能够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使人们能够产生良好的共鸣。体育精神的弘扬需要各种有效的宣传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宣传, 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良好的宣传, 可以鼓舞人们, 给其相应的教育和激励,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整体的道德品质的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使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所提升, 并且更能够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相关工作, 减少了不少事件的发生, 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2、有助人们积极向上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精神风貌的加强

体育精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是人们之间和谐的理想的支撑, 现代人们的生存已经离不开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之也不断的提升, 人们的业余时间也在不断的增加, 这样人们就迫切的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 体育成为保持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的手段。省会中的各个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等各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 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人们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可以实现不同的需求, 比如:健康需求、健美需求、长寿需求等, 其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充实, 实现自我需求的目标。所以弘扬体育精神就必须提高全民族对于体育价值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是人们在参加相应的体育活动的时候能够自觉的培养其体育精神, 在观看相应的体育节目的时候, 本身也会受到鼓舞, 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3、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体育精神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共同所创造的精神上的财富, 体育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应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在以物质利益为基础, 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这是对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肯定, 也充分的体现了市场经济当中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相关的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促使更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当前国家体育事业做出贡献。所以要抓好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便他们进行自我的约束, 促进其向榜样靠拢。这样就需要相应的更重管理机制的完善, 运用多种的教育方式, 以便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是体育精神成为时代的精神, 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应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体育精神的支撑, 体育精神有助于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的提升, 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增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快速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体育精神的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相应的体育精神的弘扬。以下就主要的探讨体育的本质、体育精神以及其价值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并且对如何弘扬体育精神做探讨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赵云娇.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1, 04 (07) :14-19.

[2]杨琳琳.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2012, 01 (06) :67-71.

[3]陈榕, 黄丽涵.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 2011, 06 (01) :97-104.

[4]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08 (05) :147-154.

[5]张杨.如何在大学体育课中培养体育精神和意志[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07 (05) :37-45.

[6]徐琳.论现代体育竞争精神的人文价值[J].作家, 2009, 14 (16) :10-18.

[7]郭湛.公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J].理论视野, 2011, 02 (12) :46-54.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2

摘 要:体育精神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从我们日常的锻炼到奥运会,几乎每一个体育运动的环节都融入了音乐的元素。我们都知道,体育精神讲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体育精神往往会通过音乐来表达出来。那么音乐是如何融合在体育精神中的呢?这里我将试做探讨。

关键词:音乐;体育精神;高度融合

一、体育与音乐的内在融合和相互作用

体育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崇高的理想。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不断的劳动中繁衍进化,在繁重的搬运工作时,人们喊出“嘿呦……嘿呦……”的劳动号子来统一动作,以求完成工作。慢慢地,这种劳动号子成了现代音乐的雏形。而体育同样也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远古时期的人类还不懂得种植畜牧业时,为了获得生存,必须要与野兽赛跑、搏斗……这种搏斗的技术和奔跑的能力,都与现代体育项目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难看出,音乐与体育他们俩同时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刻起,它们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音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感化人心,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而体育给人健康的体质,强壮的体魄,使人充满活力。音乐和体育的结合能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在体育中融入音乐,使运动自然流畅,更具动感,如行云流水,达到美与力的和谐统一。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如人们伴随着美妙的歌声,漫步于夕阳西下的西湖畔,心旷神怡,情趣盎然。

音乐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和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采用。音乐的运用,增加了体育运动的美感和表现力,并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伴奏能够提高运动成绩,因此音乐已成为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健康等有着很大影响,因为它本就同健康紧密相连,优美的旋律能消除疲劳,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体育锻炼中,音乐能激发学生身体神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音乐与体育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是体育的灵魂,是其美的根本之所在。运动员表达感情的主线就是音乐,而体育则是感情的表达方式,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充分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和体育的意境,使体育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更生动。同时音乐也让观众融入到运动员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使人心驰神往。

体育运动同时也促进音乐的`发展。由于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那些精美绝伦,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也常被运用到音乐中作为背景材料,如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使多少人为之倾倒。这种令人亢奋,神往的音乐的产生,是离不开体育的奉献的。

音乐与体育相互依赖而存在,音乐为体育提供素材,体育靠音乐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音乐与体育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它们共同发展的意义所在。音乐与体育他们有着诸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音乐带入体育课,使体育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当然,音乐与体育的相互融合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研究表明,音乐基本上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一个良好的促进效果。例如,在体育动作的创造过程中,音乐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优美动人音乐能够使运动员迅速进入训练的状态,同时还能减轻疲劳,缓解压力;在体育表演的过程之中,音乐在协调动作的节奏,激发运动员的潜力,提高表现力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三、音乐与运动会

在现代社会音乐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艺术形式,只不过跟其他类型的音乐不同,体育音乐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专门为某个体育项目或大型运动会创作的音乐,因为其目的是通过音符展现出这种体育项目或某个运动会的特色,将竞技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泪水、勇敢与超越跟观众的情绪结合起来,因此必然要求符合该体育项目或运动会的特性。比如说,对于那些强调力量和速度的运动,绵软无力的音乐显然就不合适。而最符合奥运会要求的音乐,当然就像奥运精神一样,也是“更快、更高、更强”!每一次的奥运会,音乐赋予体育以灵魂,它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体育运动的表现形式,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采用。音乐的运用,增加了体育运动的美感和动感,而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恰当地运用一些音乐伴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成绩,因此,音乐已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不朽之神,美丽、伟大而正直的圣洁之父……”18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盛大开幕时,当古老的《奥利匹克圣歌》唱响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现场,音乐与奥运它们之间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刻,音乐与体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刻,音符与汗水共同承载着人类的奥运史。现场,人们载歌载舞;赛场,运动员奋起拼搏。如果说《奥林匹克圣歌》见证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么,历届奥运会的主题歌,则用美妙的音符维系着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情感。

作为体育史上非常成功的主题曲之一的《亚洲雄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宣传曲),这首歌唱出了亚洲人民的精神、也唱出了体育的精神。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旋律好听的《亚洲雄风》才是真正的主题歌。

四、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的体育事业已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也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当再接再厉,奋勇直前,增加音乐与体育的融合,使音乐与体育精神相得益彰,创造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贾少强.深圳商报[J]. .

[2]张霞.音乐与体育精神的内在融合――体育学校的参与式音乐教学探微[J].科学大众, (8).

体育运动文化与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文化;人文精神

一、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

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并将研究出来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成果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去,这也将极大地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体育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体育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将体育科学和体育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就体育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体育人文精神。

二、人类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

我们知道,人类竞技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但是,这些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其实,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每一天生活以及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各种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平、理解和文明,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快乐,这才是现代人类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科学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在兴奋剂或者自然科学领域里研究竞技运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掌握人类体育运动发展最本质的要求——“运动的原始要求”,即人类的生活、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三、人类运动与体育科学

在科学界,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够正确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努力去学会控制事物,利用一切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和资源来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地更好。

“使自己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充分地利用它们……”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区别现代和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活动。

四、体育人文精神

世界上,人的生命是重要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寿,能够有意义,所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

其实,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正视社会,改造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而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或许会让人类的生活十分的疲惫。所以,许多安排好的科学研究和事情必须要根据这个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问题最终将被人类所克服。

体育人文精神应该是正视社会,改造社会。所以,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只是有意义生命中的一种运动的文化,使人的生命能够得到有效的延长,使人能够更加健康。

五、校园体育文化

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提高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呢?这是体育运动文化科学中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所有原来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都要发生改变。甚至是运动训练、运动健身和运动医学方面。例如,我们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改变原来科学意义上的人体活动的定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形式去“读懂”人体,而不再仅仅是从字面上或想象中去认识。人体和活动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体育人文也要依赖于利用人类的智慧来进行科学的揭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学习原始人类体育活动的目的。人类运动的文化将是未来15~20年中运动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但是,在政治方面,我们很难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完完全全地贯彻下去。我们很难将传统文化中的体育运动形式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如:击剑、芭蕾、音乐、舞蹈等等。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运动文化和人体智慧都将很难被认为是体育文化。生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人类身体最基本的文化。

一个推动体育文化的实验证明,一切俱乐部或者体育学校都在不断地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互相交流、健康教程、休闲、舞蹈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足球、排球、体操、田径等等项目都不在这个定义范围之内。

因此,大学校园体育是重新认识体育文化的最好的地方,虽然现在它的形式还是比较陈旧和落后的。大学校园体育应该进行科学的讨论、研究与实践,这样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形式。其实,在德国,校园体育文化早已被人们重视并进行研究,主要是由德国大学体育联合会(ADH)进行研究,从哲学、公共关系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六、结论与展望

当我们分析和认识体育和体育文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体育人文精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它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意识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在人类生活和人类智慧中产生的人文精神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加以研究和探索。所以,体育人文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清人类身体活动的原始动力;其次,重新认识人类生命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再次,总结人类在求得生存和有意义的生命运动的形式与经验;最后,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继续研究和发展人类在求得长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志冲.心灵的慰藉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5).

[2]谢凌宇.略谈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个性特征.体育与科学,1990(5).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4

1 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1.1 奥林匹克运动萌发了爱国热情

体育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文明社会的普遍道德价值取向。

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融合, 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和共同财富, 其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仅来自强健体魄的现实需要, 更源自人类对其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和不懈追求。《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 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 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系列口号、格言如“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公平竞赛”等等, 从不同角度, 引导、激励、教育人们奋斗进取, 团结协作, 恪守规则, 摒弃偏见, 放弃暴力, 公正平等地交流、竞争, 释放和表现人类最美好的品行, 促进建立基于崇高道德水准之上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体育精神的国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体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体育事业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激励着人民群众勇敢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的品质和意志, 培养着人民群众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特别是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

2.1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有效发挥了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积极功效, 为移风易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屡创佳绩, 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誉。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义勇军进行曲雄壮地奏响时, 澎湃的爱国热情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汹涌而起。“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博”、“从零开始”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警句、格言和故事, 被人们经久传诵, 成为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许许多多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和英雄集体, 表现出的顽强斗志和良好道德风尚, 创造并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工作。

2.2 审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运动不仅受到大众广泛喜爱, 热情参与, 而且其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进步的价值观, 所以成为大众精神寄托和道德追求的特殊载体。正因为如此, 那些优秀的体育人物成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楷模, 那些激动人心的体育故事令人热血沸腾, 感染、浸润着人们的道德情怀。但是, 我们也必须对一些负面的问题高度警觉, 形形色色的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也渗透到体育领域, 侵蚀着体育的肌体, 伤害着大众的感情。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之下, 个别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无视国家、集体的荣誉和群众的利益, 见利忘义、虚假比赛, 不择手段、寻衅滋事, 甚至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 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些违背体育精神、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但破坏了体育秩序, 损害了体育形象, 更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时刻提醒我们务必警钟长鸣,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把体育道德作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2.3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体育工作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 心系群众, 服务人民;要高举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旗帜, 激励运动员团结协作, 努力拼搏, 为国争光;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倡导科学健身、科学训练, 把握规律、积极创新;要坚持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 文明参赛, 公平竞争。要坚决打击弄虚作假, 徇私舞弊;努力克服娇骄二气, 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要高度警惕、坚决打击愚昧、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借体育之名迷惑群众, 戕害百姓。我们要在体育实践中, 知荣辱, 明是非, 坚决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 夯实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道德根基, 并在维护社会公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 切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3 实现现实意义的措施

第一, 完善竞赛制度, 弘扬体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大型体育赛事应当成为外树形象, 内聚人心的社会活动。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赛事, 在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 必须承担起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第二, 要充分认识公平、公正是体育的灵魂。第三, 要充分认识体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 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第四, 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中的作用。

总之, 认真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 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体育工作的任务, 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要坚持一个原则, 就是不管什么竞赛制度, 不管什么样的记分办法, 其宗旨都是弘扬体育精神, 提高竞技水平, 培养新人,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任何与此相背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 使国内竞赛更好地调动全国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更好地弘扬团结协作, 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为建设小康社会,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 6.

[2]王蔷.组织行为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5

[论文摘要]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独立的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5).

[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6

【摘要】 独立的人格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本文将重点论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近年来,据部分就业单位的反馈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素养水平都有待提高。究其根本,除了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以外,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格教育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笔者深觉责任重大,因此在本文中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精神塑造学生人格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下,希望与各位读者同行共勉。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1.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道德、审美水平的标志,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是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具体表现为体育的面貌、风范、心态等等。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1)体育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都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面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力。同时还应使体育规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使学生能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2)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挖掘体育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德育内容加以提炼、升华和利用。指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体育活动,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1.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优势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其品德也必自然提高。”说明了人格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人格教育是对学生心理、行为进行协调,使其知、情、意、行日趋健全、完善,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时候几乎涉及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体育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大学体育教学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形成。奥尔波特以七条标准衡量健康的人格:①专注并真正参与某些活动;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高校体育教学的群体性、竞争性特点培养了学生与队友、同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的人格的形成。独立人格是有独立意识,自主强,能独立思考、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能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人格。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再全程指挥,学生的自尊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同时教会了学生给予他人尊重,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3)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完整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它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高校体育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作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应视对学生人格教育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并以其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雪.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7

1 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 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 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 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2 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 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感到我国的技工体育教学, 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 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 离不开身体锻炼, 这不容置疑, 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 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 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技工学校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 是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3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 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 它是低层次的, 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 人的意识的层面, 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 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忽视体育的教育功能, 一再明确地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 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忽视, 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 个性的发展, 个人行为的规范化, 责任感, 与同伴的合作精神, 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 公正的看待问题, 遵守规则和规定, 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 比赛方法, 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 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 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4 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发展社会认知, 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 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 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 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 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4.2 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培养积极参与意识, 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 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 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 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 发展个性, 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4.3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 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 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 辨别是非, 不斤斤计较, 不小肚鸡肠, 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 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 错的就批评屏弃, 培养学生爱憎分明, 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4 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

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 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 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 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实事求是, 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 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 靠真正实力, 靠智慧技巧, 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 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 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4.5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 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 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 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 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坚强意志, 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 有待我们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关键在于我们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 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 我们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严格要求自己, 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 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 使我校的体育教学迈进一个新阶段, 使我们培养的技工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要:技工学校体育课是技工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8

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1.1 体育教学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如果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活动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时,这种现象或活动就是不成熟的低层次的活动。只有当它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和意识层面时,对人的心理、人格、行为以及意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时,才算真正步入了科学的成熟阶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都在强调体育教学的功能,并且要重视并加强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因为,体育教学对人身心的影响与教育是很独特的,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1.2 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贯穿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在体育运功中对人的发展具有影响和启迪作用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作风。对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是中学体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挖掘出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潜在体育精神。

2 如何运用体育精神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行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的人格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心理品质。中学体育教学就是要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1.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培养他们在体育社会交往中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因此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而体育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因此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社会交往活动,从某方面上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接触、认识体育的本质,进而得到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自爱、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精神。无论是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还是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教师都用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和其他人,严格遵守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和规范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风尚和道德行为。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调动他们的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进行独立的观察和判断,并且能够很好地独立应对赛场上突如其来的变化,有效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培养自身个性的发展,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体育运动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活动,它需要在专业规则的严格要求下进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准则,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来理解认识和解决问题,避免斤斤计较、投机取巧现象的发生。例如,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会,是奥运健儿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公正公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灵魂所在,是全世界人们梦想的奥运会。在这个舞台上,当奥运健儿们将用他们的实力战胜自己的对手,从而赢得的比赛的胜利时,他们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博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与喝彩,他们是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4. 注重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接触、了解社会与自然现象的首要观点,是对个人行为控制和调节的最高参照。而体育运动自身是一种对抗性的游戏,是人的意识、身体、智慧及心理上的对抗,同时也是体育战术和技术上的对抗。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学会客观、辨证地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做到实事求是,自觉遵守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懂得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自己的实力与智慧来挑战对手,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们,从而取得真正的胜利。

5.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及不怕苦难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的顽强意志

在体育运动的比赛和教学训练中,都需要参加的人员付出相当大的心理和身体能量,更需要接受大量艰苦的磨练。科学、合理的大量运动训练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教师要让学生在科学的运动中感受并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坚持,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不退缩,正确面对失败,从容应对。

3 总结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教学认知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在行动中实现。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素养,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对体育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使人格教育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完美结合,让从而让中学体育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摘要:如何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来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人格精神,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本文探讨把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华.论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周萍.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9).

[3]张军.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8(16).

论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篇9

1 体育精神的定义

体育精神被定义为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以挑战征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健康愉快为标准的一种思维活动和精神状态。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精神, 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体育运动多是由西方世界向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 因而我们拥有的体育精神也带有西方色彩。他们有系统的举办体育赛事的仪式、程序、规范, 经过磨合与再造, 体育运动中就拥有了英雄主义、人本主义、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高尚精神, 这也是体育精神的内涵所在。体育精神具备社会性和民族性, 因其在发展中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传递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同时, 体育精神也带有时代性, 时代不同, 体育精神也会有所调整, 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2 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

2.1 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是时代的产物, 时势造英雄。通过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神话和传说, 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对英雄的渴望和推崇。英雄形象往往都是高大魁梧、体格壮硕、一身豪气的, 是力和美的结合体, 他们都具有不畏险阻、锄强扶弱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内在和外在的气质也正是体育运动所要求的。体育运动中的英雄主义也是从历代英雄的模式下顺承而来的。古代的战争、动乱成就了很多英雄人物, 但在和平年代, 希望成为英雄的人们却没有这样的时势, 而体育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很多普通人借助体育运动成就英雄梦想。

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在勇于拼搏、顽强刚毅、敢于挑战、不惧抗争、冒险牺牲等几个方面。在竞技场上运动者就要拿出拼搏的精神, 不断接受挑战、不轻言放弃, 哪怕承受着巨大的风险, 也要有不怕牺牲的品质。这些都体现着运动者的崇高精神。

2.2 人本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是其他体育精神的基础。它重视人的权利、尊严和自身价值, 参与者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友爱, 彰显运动家的风范。

体育运动是在人们自主选择后自愿参加的活动, 不具备强迫性, 在激烈的赛事竞争中勇于追求冠军, 光明正大地获取胜利, 是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 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都可由此获得。人作为运动主体, 不但可以在这项活动中强健体魄, 更可以建立自立、自强、自爱的独立人格, 挖掘潜能, 实现个体价值。体育活动追求的是带给人愉悦的情绪, 展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即便有挫败和病痛之苦, 但追求身心健康的自信乐观状态却一直存在。运动者之间通过体育活动架起桥梁, 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理解、尊重和友爱才是运动家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因成功沾沾自喜, 不为失败垂头丧气, 具有这样的广阔胸襟才能是真正的运动家。

2.3 公平竞争精神

无论在哪项人类活动中, 我们都提倡公平, 而真正能够体现公平竞争的也只有体育运动。它是公平的标杆, 为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范本。公平竞争的起源是中世纪的骑士精神, 骑士们注重公平分配和公平交易, 被借用到了体育运动领域, 与平等自由的欧洲社会环境融合而成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公平竞争想要在体育运动中真正实现, 需要有诚信、规则、开放、民主、进取等意识与之匹配。参与者道德高尚、讲究诚信、不易卑劣手段获取成功就是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尊严。所有竞赛的开展都有规则, 规则是为了保证所有参与者都在同一水平参与竞赛, 以其权威性产生约束力, 净化一切不轨行为, 当然规则的建立必须合法、规范、有序。体育运动不应将任何一个有参与精神的人拒之门外, 不应有种族、政治、地域、宗教的限制, 这种开放是很有深度的。民主意识在体育中则体现在可以自主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 竞赛时也可在不超越规则的情况下自动退赛, 体育运动的公开透明也决定了比赛必须是民主的, 参与者都有选择与被选、参加与退出的民主权利。锐意进取是公平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有了公平竞赛的保证, 运动者想要取得成绩就必须不断进步, 向更快、更高、更强发起挑战, 不断创新训练手段和理念, 争取最大突破。

2.4 团队合作精神

成绩的取得并不能只靠一人之力, 团队的力量在这里就显得弥足珍贵。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保证, 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更是需要队员们共为一体, 为团队成功拼尽全力。

运动员的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是密不可分、高度一致的,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比赛胜利所有队员都欢欣鼓舞, 比赛失败则会感到沮丧, 这就是荣辱与共的表现。比赛过程中每一个队员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 比赛能否取得胜利与团队的协作互助是分不开的。在参赛时, 运动员要全力投入, 容忍彼此在团队中的位置差异, 原谅小的过失、追求整体利益、大局为重, 全力以赴地为整个团队的荣誉努力。

3 体育精神的价值标准与取向

3.1 价值标准

3.1.1 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标准

英雄主义的价值标准包括:用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行为来接受困难与艰险的挑战;用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德来征服人与自然。

3.1.2 人本精神的价值标准

人本精神的价值标准包括:充沛体力带来的生命活力;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运动姿态所形成的形态优美;身心强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的身心健康;肉体和精神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享受。

3.1.3 公平竞争精神的价值标准

公平、竞争就是这一精神的价值标准, 具有自由、平等、规范这3个特性。自由代表体育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 只有大众的广泛参与, 才能成就自由竞争。体育竞赛必须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赛场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只有速度与耐力的较量。规范是体育竞争必须遵守的, 参与者遵守秩序和章程、服从判决, 才能使规范有尊严可讲。

3.1.4 团队精神的价值标准

团结合作是团队精神的价值标准。注重的是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和密切协作。体育竞赛即讲竞争又讲合作, 是一种良性活动。团队成员应有共同的目标, 为同一目的的达成而奋斗,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成员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排挤、不孤立任何一个人, 独木不成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让所有队员都满意的结果。

3.2 价值取向

3.2.1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提升人的价值

人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 发明体育项目、制定项目规则、实践项目、指挥发展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要从竞争力、生存力、创造力各个角度来提升人的素质, 完成人价值的提升。

3.2.2 张扬生命力

旺盛的生命力量通过体育运动很好的展现出来, 欢呼、呐喊、痛苦等真情表达都十分酣畅, 生命和青春的活力也由此得以彰显。生命意识得到重视, 生命意义也得到尊重。

4 结语

体育精神是一种使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类都同样适用, 值得推崇。体育精神的高妙使其一直得到推崇并得以传承散播。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2]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4) .

体育学术精神概念内容与方法研究 篇10

1 体育学术精神的概念

想要研究体育学术精神的概念, 首先需要分别了解体育精神和学术精神的概念。而所谓的“精神”, 其实就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称, 唯物主义者将其当作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从时间角度来看, 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 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并且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体育是人类进行自我潜能开发和身心状态改善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人类为了适应社会与自然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 有着不同的层面价值。所谓的体育精神, 就是体育价值最集中的体现, 展现了体育主体的价值标准、取向和需求。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不同国家的体育精神带有着各自的体育特征和色彩。而从我国近代体育发展情况来看, 体育精神主要包含了“爱国精神、乐观自信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 以“国家强盛、健康快乐、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价值标准。

所谓的学术精神, 其实就是进行学术活动、事务开展, 并进行学术成果获得与应用的一种内在精神, 可以为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规范。而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 还要创造性的进行知识的发现和规律的探寻, 以便将学术成果传递下去。就目前来看, 学术精神主要包含了“学术自由精神、学术创新精神、学术责任精神”。其中, 学术自由精神指的是研究者不仅有接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自由, 同时也有发表和讨论学术意见的自由[1]。学术责任精神指的是学术研究者应该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 需要通过学术研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为学术研究者不仅要发现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的传播, 还要加强对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 以便推动人类的发展。而学术创新精神指的是学术研究的目的应该以创新研究为出发点, 以便体现学术研究的意义。只有通过学术创新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见解, 才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 从而使学术研究者承担起自身责任。

作为体育精神与学术精神融合的产物, 体育学术精神其实就是人类进行体育学术研究的一种精神, 是人类通过学术研究促进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拥有着独到的学术价值。因为, 体育学术精神的存在, 可以对体育学术的发展进行引领, 并对体育精神进行传承与守护, 同时也可以进行体育学术公信力的塑造。而随着社会历史时代的发展, 体育学术精神将在体育学术活动的学术宗旨、方法、价值、特征和风格中以精神文化形态显现出来[2]。无论是我国传统体育学术传统的积淀还是外来体育学术文化的影响, 都会在体育学术精神中留下印记, 从而进行人类体育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体育学术精神的特征

从体育学术精神的特征上来看, 我国体育学术精神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间接体现了体育学术精神的发展性、传承性和渗透性的特征。

早在20世纪初, 我国倡导的是弘扬习武精神。在这一阶段, 体育学术研究较少, 主要围绕如何弘扬习武精神的话题进行。但是, 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进入, 国内体育学术界开始出现两种思想, 即主张“正当体育”和“倡导国术”。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 为了树立新中国形象, 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大的重视。但是, 由于国家经济和文化水平落后, 国内体育学术的研究者较少, 主要进行了国外体育学术的引进。而在这种发展背景下, 我国传统体育的理论实践和学术研究一度被迫中断, 以至于传统体育学术精神遭受了一定的冲击。1950年, 毛泽东同志将中国第一份体育杂志提名为“新体育”, 确立了当时“新体育”的学术研究思想[3]。在这一时期, 体育学术精神主要以“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基本体育思想, 与过去的体育学术精神有了一定的区别。而为了进行我国体育内容的充实和创造, 国内通过印刷刊物和学习资料进行了苏联体育理论、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传播, 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苏联以“劳动与卫国”为目的发展体育的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 我国体育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56年2月, 我国举办了第一次体育科学讨论会, 提交了30多篇学术研究报告。在这一时期, 体育界开始向现代科学进军, 从而使我国体育学术精神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 体育学术精神开始有了变化, 不再致力于单纯研究和学习苏联的体育理论, 而是开始研究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问题。在“百家争鸣”方针和“向科学进军”号召得到提出的情况下, 体育学术期刊讨论的氛围成功的营造了出来[4]。在这种背景下, 体育学术研究开始拥有了容纳不同观点的精神, 允许研究者进行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 并且可以进行不同意见的发表。与此同时, 体育学术界还对如何消除研究者顾虑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从而促进了体育学术精神的不断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体育科技事业再一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继而使一大批体育学术期刊得以涌现。从1978年到1985年, 体育学术期刊数量从22种发展至106中。其中, 许多刊物是综合性学术刊物, 紧紧围绕着当时的体育科技精神进行办刊, 使得体育学术精神得以在多个领域渗透。1995年以后, 体育学术期刊进入到“规范”“提高”的发展时期, 建立了“以科技兴体”的目标。在这一时期, 体育学术研究者开始拥有发展体育的责任精神,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素质的体育科技队伍,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就目前来看,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有56种, 与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交集。而通过分析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伴随着着体育学术研究的发展, 体育学术精神也逐渐得到了树立和完善。同时, 随着体育学术理论在体育教学、体育事业建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体育学术精神也在体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此外, 虽然每个时代的体育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各个时期的体育学术研究者的研究都是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所以也继承了相应的体育学术精神。因此,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体育学术精神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渗透性和传承性[5]。

3 体育学术精神的内容

体育学术精神是体育精神与学术精神的融合产物, 不仅对体育精神和学术精神的创新应用价值进行了再认识, 还对体育教学精神的创新价值进行了再认识。体育学术精神的存在, 赋予了体育学术以价值, 体现着体育学术研究者的学术行为风格和学术意识, 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体育学术研究者的一种精神文化状态。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国体育学术精神主要包含了“爱国主义体育研究精神、以人为本体育研究精神、体育学术研究责任精神”。

爱国主义体育研究精神指的是体育学术研究者需要致力于促进国家体育的发展, 以便通过促进体育的发展来使国家更加富强。为此, 体育学术研究者需要进行自强不息的体育理论的探索, 并且致力于进行体育学术研究的创新, 以便取得创造性的体育研究成果。而体育学术研究的意义, 原本就不在于进行体育知识量的积累, 而是在于进行人类体育知识和思想发展的推动。

以人为本的体育研究精神, 其实指的就是体育学术言论自由的精神。因为从本质上来讲, 人类有自由进行知识接受和运用的权利, 而这种权利也是促进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体育学术研究上, 学术自由是体育理论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探索的内在要求, 并不受其他思想的规制和威胁。实际上, 从发展认识角度来看, 体育学的进步必须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 所以需要容纳多种知识结构和认识, 以便取得快速的发展[6]。如果体育学术界一直处在封闭状态, 将难以取得自我的发展。而近年来, 我国的体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不仅对我国传统体育学术理论进行了传承, 还引进了西方的学术研究理论, 从而使我国的体育学术研究得到了丰富, 并形成了自由的学术精神。

体育学术的研究同样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精神, 以确保体育学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一方面, 体育学术研究仍然应该尊重真理, 而不是成为政治的风向标, 同时也不是个体实现美好生活的砝码。因为, 一旦拥有了功利性的理论研究价值, 体育学术的研究成果将出现“范”“大”的特点, 无法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另一方面, 体育学术研究需要担负引导社会文化价值的使命, 所以需要致力于培养更优秀的学术研究人。而能否较好的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 直接关系着未来体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少, 并会影响到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7]。因此, 在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者需要承担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学术责任。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学术研究者则需要寻找有效途径进行体育科学知识的传递, 并将体育理论应用在实践中。

4 体育学术精神的树立方法

4.1 坚持创新体育研究思想

为了承担起促进国家体育发展的责任, 体育学术研究者需要坚定创新体育研究的思想。而新的体育学术思想的形成, 主要依赖学术创造的积累。所以, 体育学术研究者需要进行学术作品创新的新路径的构建, 以便完成体育学术思想的创新。具体来讲, 就是学术研究者本身应该进行创作的积累, 并且拥有能够将积累知识组合、提炼成新知识形式的能力, 以便寻求学术研究的突破口。而一般的情况下, 体育学术研究者总是进行知识量的积累, 却并没有完成知识形式的突破, 所以导致了一些伪学术作品的出现[8]。因此, 为了进行多个学术作品创作路径的构建, 有必要进行伪学术作品的打击, 并且鼓励原创学术作品的创作, 从而使体育学术研究变得更强。

4.2 坚持创新体育研究方法

为了进行体育学术精神的坚守, 应该坚持创新体育研究的方法。而想要进行体育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者就需要有足够的学术自信。因为, 大多数体育学术原创作品都来自于学术精英的创作。而学术精英不仅需要有天赋进行学术知识的学习和碰撞, 还要有能力和自信以最合理的形式进行学术观点的提出, 以便完成原创学术作品的创作。但实际上, 很多青年体育学术研究者并没有足够的学术自信, 以至于只能将视野局限在文本解读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学术研究者即使拥有学术研究天赋也无法进行原创作品的创作。所以, 很多学术研究者只是进行前人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复, 并没有使体育研究方法得到创新[9]。因此, 对于体育学术研究者来讲, 需要有充足的学术研究信心, 并且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 从而更好的进行体育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

4.3 坚持创新体育学术观点

作为一个体育学术研究者, 应该承担起创新体育学术观点的责任, 以便为促进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根本上来讲, 体育学术观点的创新并非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 而是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只有拥有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坚定的学术研究态度, 体育学术研究者才能够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并进行自己提出的学术观点的维护[10]。而新的学术观点的形成, 主要依靠学术研究者的勤学深思, 需要研究者能够正确进行学术研究方向的把握, 并坚持科学的研究态度。在此基础上, 体育学术研究者还要具有锲而不舍的体育学术精神, 以便通过实践研究获得一定的学术的研究成果。

5 结语

总而言之, 体育学术精神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体育学术精神的概念、特征、内容和树立方法, 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研究体育学术精神的价值。因此, 该文对体育学术研究概念、特征、内容和方法展开的研究, 可以为体育学术研究者正确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指导。

摘要:体育学术精神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 直接会影响到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 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会促进体育学术精神的提高。因此, 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弘扬体育学术精神, 以便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使中国体育学术研究的发展观得到正确的树立。为了对体育学术研究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文对体育学术精神的概念、特征、内容与方法展开了研究, 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学术精神,概念,特征,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吕灏.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5 (2) :63-65.

[2]程一军.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的缺失与回归[J].高校教育管理, 2010 (6) :63-66.

[3]王海燕, 姜君, 张宇峰, 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城市体育文化塑建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2) :22-26.

[4]路云亭.体育的贫困——关于体育学的成长性问题[J].体育与科学, 2013 (6) :16, 28-31.

[5]于可红, 张俏.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J].体育学刊, 2014 (3) :80-83.

[6]李勇勤, 俞大伟, 张晓义.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5) :21-25.

[7]王庆军.聚焦南京青奥会交锋体育价值观——“后奥运时期南京青奥会与中国体育发展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 2011 (4) :23-27.

[8]熊文.体育社会科学的定位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7) :5-11.

[9]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 :134-137.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职责;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28-01

一、问题的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 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 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 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 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 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 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 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 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 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 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 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 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 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 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 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 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 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 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 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 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 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 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 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 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 教师的深耕细作。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12

一、中西文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根基, 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 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 因而很少有很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 身体运动大体是以内部为主, 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 其目的是健身、养生、益智。 我国古代人认为运动要适宜, 量不可大也不可小, 运动量大了会伤害身体, 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了,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 所以中国体育文化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人崇尚“力”与“美”的体现, 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 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 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 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 追求个人主义, 追求的体育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 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地挖掘、发挥出来, 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及竞争的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孕育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平、关爱与尊重”的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 重在参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体育精神的内涵

柏拉图曾提出体育精神是最为高贵的精神, 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接受教育, 即人们从事身体锻炼, 可以净化灵魂, 获得道德上的提升, 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

联合国秘书长体育发展与和平特别顾问、 瑞士前总统奥吉有句名言:“体育是人生最好的学校。 ”体育竞技更是道德发展的试金石, 金牌可以不要, 但不能不要道德发展、高尚慎独和公平规范的奥林匹克精神, 不能不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内涵是指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是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 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 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 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作用

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在体育训练和赛事中, 参加者要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 接受艰苦的磨炼, 而不怕苦, 不怕挫折和奋勇争先应是大学生人格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大学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 是在特定的人群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内容。 大学体育精神以体育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运动为载体, 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及人格培养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 完善人格发展;培养大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与同伴的合作精神, 竞争、拼搏、荣誉意识, 引导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 遵守规则。

但近几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呈明显趋势, 表明大学体育精神培养和体质现状不容乐观。 最新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 大学生身体素质近十年来一直在下降。 与1985年相比, 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健康意识相对淡化时, 体育精神的功能逐步凸显, 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注重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作用, 是时代的需要, 大学急需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 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改变大学生体质下滑窘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大学生身体素质本应该得到提高。 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 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缺失。 大学生们错误地将个人的体育锻炼当做外在形象工程, 不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帮助, 因而觉得可有可无, 甚至将体育锻炼当做是一种折磨加以拒斥。 中国青少年连续28年体质的下滑,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忽略体育精神培养的恶果。 加强体育锻炼, 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已成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质素质的当务之急。

其二, 体育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品德的需要。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普通体育运动都有一定运动的规则、要领, 这需要参加运动的人认同。 遵守规则是运动者的一个首要的性格特征, 体育精神是规则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建构大学生良好性格的作用。 另外, 任何一种体育竞技都会有胜负, 胜不骄败不馁是参与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 通过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 竞争意识得以提升, 在体育竞争中对待输赢、克服自身局限、不断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自我挫折教育, 由此形成的体育精神能够成为人成长的精神食粮, 让人永久保持活力, 拥有不服输的进取心。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 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 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 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 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 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 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 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 因此,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公德心和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

其三,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 具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功能,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 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 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 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 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 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 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取得了积极成效; 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 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体育精神培养途径

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 除了专门的体育课程设置外, 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可以丰富体育生活, 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 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进而传递体育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 现代传播载体的加盟可以为体育精神的传播增添活力和色彩。 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文化, 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

首先,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发挥体育精神的渗透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参与体育运动, 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 进而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 当前, 各院校都在开展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文化节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运动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并深得学生的喜爱。 这些活动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提供了舞台, 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掌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形成崇尚体育、追求健康的良好风气, 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二, 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文化。 目前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文化, 并与社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因此, 创新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形式, 寻找并逐步解决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 对丰富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 发展学生个性, 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并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摆脱目前体育社团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切实在社团组织建设、场地供给和经费支持上取得实效。

其三,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将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 应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体育精神的要点, 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将其细化加工成具体的教育内容, 并设置相对应的体育活动形式, 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把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 潜移默化地体验、理解和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 这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感悟能力。

其四, 构建体育评价标准体系, 彰显体育精神价值。 作为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 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体育活动时间,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构建科学的体育评价标准体系,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使体育评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体育研究, 2012, 2.

[2]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 2012, 1.

[3]张新.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10.

上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下一篇:压力-状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