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2024-10-23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共12篇)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篇1

摘要:创新源自于探索, 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利用多媒体, 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激发联想, 激励探索,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就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以及教师本身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 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 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 让他们兴奋起来, 从而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 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 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 能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 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 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 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 但由于实物不透明, 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 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 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 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 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 抽象于实践, 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 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 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 同时开阔了视野, 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指导学生学生探索方法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远离经验来源, 一直处于‘抽象的’近亲交配之中, 一门数学学科将有退化的危险。”在数学教学中, 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 于是造成了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 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是靠运用多媒体来实现的, 特别是CAI, 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 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 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 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 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 学生也因此容易走入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 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 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寓教于乐的特点, 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同时, 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 (1) 观察函数变化 (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 探索Px Py的变化情况, 且分析函数变化 (结合X、Y的对应值表) , 探索函数变化实质; (2) 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这样, 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这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能力, 同时这也是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 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 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 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 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 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 使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 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 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结果, 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了是刘微独创的割圆术, 它比德国的托勒密计算的圆周率要精确一些, 比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方法要简单, 并因中国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又如, 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 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 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 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 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其动手能力, 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 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 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篇2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须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而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利用了多媒体展示落日与地平线的关系;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因为这一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在练习方面进行拓展,加大了容量;在《正比例函数》利用了投影,把一些总结归纳、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教学中,设计一个人在路灯下的影长成比例,随着人向不同方向行走,图形会有什么变化?一盏路灯和两盏路灯又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三、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兴趣就越浓,越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并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技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传授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出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改进数学教法,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获得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范式教学为创新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参与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五、培养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技术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意识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进行创新教育。2013年1月笔者成功申报并获得立项省级规划课题《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研究》,选取了两个基层学校作为课题调研基地,尝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概述

1.创新教育的由来。创新教育起源于美国。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一个后来颇具影响的重要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人类研究创新能力、创新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创造学的正式诞生。1948年,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即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推进创造教育。之后美国的创造教育(也称创新教育)随之兴起。

2.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43年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身体力行,主张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办教育的目的。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教授把创造学引入我国。随后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多名教授学者,除进行创造教育的实践外,从创造学原理、创新文化、创造技法、创新教育等多层面、多角度地对创新和创新教育理论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目的在于把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创新上来,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3.创新与创新教育。创新是创新系统(包含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过程与创新时空四个基本要素)中的各个要素通过人的创新意识,对创新对象实施创新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获得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创新成果的过程。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发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尝试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尝试教育理念创新。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生物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创造性地运用它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尝试创新。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创新灵感,不放过任何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就是要把这种创新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总之,只有理念创新,在生物教学中才能进行创新教育。

2.在生物教学中尝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育技术越先进,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教育技术已从小黑板、挂图这种简单教具和投影仪、幻灯片等电教设备发展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这就是教育技术的创新,它为教学所带来的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些色彩绚丽的生物图片,使人印象深刻;而那些拍摄精美的视频,又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设计严谨的课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谁能说生物课不是一种享受呢?

3.在生物实验教学上尝试创新。(1)做实验要遵循课本的实验步骤,但不被课本所束缚。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觉得按课本染色慢,直接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稀碘液,然后制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的染色效果更佳。学生虽然没按课本做实验,但从实验结果看,这个实验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改动,我们尊重课本,但不应被课本所束缚。(2)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实验材料和用具,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适合做家庭小实验的药品或实验材料。食品包装中经常用氧化钙(生石灰)作为干燥剂。把这种易得的实验药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家庭小实验。一位学生讲解了自己做家庭小实验“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过程。这位学生找来上述干燥剂、透明的饮料瓶和较长的吸管作为实验材料。首先制作澄清的石灰水。把干凈的饮料瓶剪成杯子(大杯子),倒入纯净水,然后加入生石灰,搅拌,静置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找来小的干净的透明饮料瓶也剪成杯子(小杯子),将静置后的大杯子里的上清液倒入小杯子,这样澄清的石灰水就制作好了。接下来他用长吸管向小杯子里吹气,于是大家看到小杯子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小实验很成功。通过这件事,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浅议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4

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是每位教师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儿点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 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 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 抓好基础训练,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 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 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初中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 体会到初中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 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 所以, 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类比联想,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 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 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 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 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数形有机地结合,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把数形结合起来, 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更能由感而发, 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 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 总结失败的教训, 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 所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 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借题发挥, 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 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 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把一合适题目进行变化, 可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 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 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其卞要日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初中数学, 获取知识, 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从而体会到初中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 要生动有趣, 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 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 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的问题, 如果有征服的欲望, 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 “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 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 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初中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主动运用初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能自觉地用“初中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用“初中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 篇5

一、转变师生角色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根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探究知识。尤其是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的构建,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将数学课堂开展得丰富多彩,还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置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问题意识。

二、数学创新教育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新课程标准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领会课标精神内涵,构建全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将其贯穿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具有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必须要对课程改革有良好的领会能力,找准新旧教材变革的不同之处,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材的要求,全面转变数学教学的方法,将新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新教材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要具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而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的进步情况等。只有在总结和反思中,教师才能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弥补漏洞,积累经验,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观察和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积极转变数学教学手段

首先,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逐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数学知识的框架中去把握教学内容,从而设置最佳的教学方案。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开展,教师要事先设想好学生可能掌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依靠,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数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以及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试题来锻炼学生。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比较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的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高。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较低,在安排试题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简单一些,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不感觉吃力。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实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通过数学教学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期待的效果。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就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将学生逐渐引导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最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学习存在一种心理障碍,不愿意主动学习,对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瑕疵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影响学生,这对学生的以后的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更新教学思想,用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篇6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数学作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结合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教师只有实行民主教学,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学生才能逐步的形成独立的人格。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被嘲讽和挖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学习兴趣

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我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把课本例题稍作变化,创设了如下情境:我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同学们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精神马上振奋起来。然后我就说:有A、B两地,中间被池塘阻隔,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你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帮老师求出A、B间的距离吗?若能,请设计出具体方案。同学们积极思考设计出如下方案:首先,在平地上任取一点O,试点O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点B;其次,连接AO并延长到C,使OC =1/20A,连接BO并延长到D,使OD=1/20B;最后,连接CD测出CD的长,则AB的长为CD的2倍。此外,同学们还积极的想出了利用全等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等四、五种解决方案。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问题情境中,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他们积极的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师想办法,都感受到用自己独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堆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位寻求解答和见解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和近几年出现的“开放题型”都属于这种范畴。

(1)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意识。一题多解可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比如,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点,E、F分别是OA、OC的中点,请说明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讲这道题时,我做了这样的启发:到现在为止,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学了几种方法了?你能分别用这些方法解答此题吗?请同学们直接说思路,不写过程,有困难的同桌可以商量。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四种解法应运而生:思路一:证DE=BF,BE=DF,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思路二:证DE//BF, BE//DF,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思路三:证DE=BF,DE∥BF,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思路四:证OB=OD,OE=OF,所以四边形BFDE平行四边形。然后,我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思路四),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启迪学生: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解决方法不唯一,我们要善于从多方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择优选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放题型——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有条件开放的、有结论开放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对所给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大胆猜想,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如,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为什么?讲完这道题后,我将它稍作改动,得到如下的开放题: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连接EF交AD于O,根据以上条件,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开放题的设置,激活了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陆续说出了七、八种结论。通过开放题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成就感,成绩差的学生可说出一些浅显的结论,有时也能说出较深刻的结论;成绩好的学生能说出独特的、新颖的、具有创造性的结论。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探究 篇7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师生角色, 不能单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 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将数学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彻底掌握, 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另外, 学生自身应该对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应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 而不是仅仅听从教师的讲解。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获取知识, 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追求乐趣的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发创造力

初中数学具有概括度高、形式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开创学生的创造力。

2. 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 在教学创新中指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指导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 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使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与学生一同进步。

三、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由于教学中针对的学生的条件不同, 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 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这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给予学生的空间不够大, 因此, 教师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数学与其它理科科目一样, 要以习题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 可以寻找一些质量较高的题, 对这些习题进行难易分类,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习题演练。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需求,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巩固重点难点, 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 可以通过习题练习, 重新理解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

四、突出创新, 重点在探究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 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生活实际例子, 突出数学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从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贴切性和有趣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时期,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 扩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训练创新思维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引进进行巧妙安排,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 从“学生听”到“学生参与”, 从传授变为探究, 促使学生尽早进入思维创新状态,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规律, 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知识, 并能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入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 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形成一套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 组织课外数学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 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组活动, 通过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乐意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益于学生在知识探究中注意力的集中。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需要, 通过对其心理的了解, 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教师也应当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发展迅速的现今社会, 创新存在于各个领域, 创新教育也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学生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容.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理念 篇8

一、传统教学的弊病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以下不足之处:1.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以一个演讲者的姿态面对学生, 机械性地讲解课堂内容, 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信息, 却很少进行思考,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效果不理想;2.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乏味, 使学生上课主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低;3.教学内容无新意, 并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创新理念

1. 教师的创新理念

教师的思想创新是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能将计算机运用于教学活动, 使之成为现代电教手段的一种, 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丰富课堂内容, 充实课堂知识。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充分运用数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新成就, 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数学教学特点, 进行创新教育。

2. 学生的创新理念

初中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需求被逐步激活后, 他们才会认识到创新活力的奥秘与神奇, 从而愿意探索和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理念呢?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教师应正确认识创新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着活跃、变通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教师还需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解题过程中, 要使学生能展开思路, 放开思想地去发现、去发散、去创新。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随着对问题的探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1. 创造新的课堂条件,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营造一种欢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对数学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感, 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学会温故知新,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学会联系生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有明显的提升, 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学会运用科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积极向现代科技靠拢,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 营造浓厚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教会学生新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第一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积极运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才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数学教学, 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以一组探究性的课题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 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共同进步。

3. 开拓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经常开展有关数学知识竞赛, 通过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起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教师可以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将一些对数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让学生的数学个性得以施展, 然后感染其他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有效地将数学运用起来, 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总的来说, 创新理念呼唤教师的激情, 创新理念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 既需要教师的引导, 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发挥, 找到师生最完美的结合点,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解放思想, 紧跟潮流, 大胆改革, 努力探索,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作为一门基本且重要的学科, 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将呈现出良好的事态。如果能够将创新理念融入进教学中, 我们坚信, 初中数学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高红利.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2 (1)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9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促使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可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建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 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 扩大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创新教育

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实际例子,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

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教师注重对数学教材巧妙安排, 对问题巧妙引导, 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式的过程, 可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第三, 加强创新技能的培养。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思考 篇10

创新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基础性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精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求知欲,能探索实践真知,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创新能力是拓展创新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 创新人格则是侧重意志力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打造,塑造个人抗挫能力,培养顽强的性格,坚持做到开拓创新,作出成果.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在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教育中能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中获得新的思想,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 应该说它有三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成为初中学生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创新教育[1]. 创新教育能着眼于数学思想、日常生活的案例视角和创新体系的研究.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我思考,保持跳跃的思维,通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基本的教学程序是 “巩固知识———提出问题———假设分析———计划实施———案例教学———得出结论. ” 二是可通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同数学息息相关,如果能学会变通和创新,将数学应用规律融入到其他学科, 特别是物理和化学应用中. 三是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开阔视野,有效创设第二课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教学知识,平时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资源、图书馆及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案例和信息,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氛围,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寓教于乐、传道授业解惑上下工夫,帮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学习.

三、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也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1]. 在设置教学场景中,尽可能列举周围发生的事情去说明,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场景,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为了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引入案例话题“盖房子时在窗框还没有安装好前,木工往往会在窗框上斜斜的钉上一根木条,有谁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案例分析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缺少稳定性这一结论. 又如在介绍杠杆原理中所蕴含的变量关系,可以拿出一个奶粉的瓶子,让学生提出想法如何打开未启封的奶粉瓶?并引出杠杆原理加以定义解释和问题解决. 在创新意识培养中,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许会有一些错误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后加以改进, 形成符合个人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例如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要学生证明AB = CD,AD = BC这一结论,这种情况下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采取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方式来证明对边是相等的,告知学生在没有三角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的问题转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也能突破重难点.

(二)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缩短解决数学问题的时间,获取更多发现数学奥妙的机会[1]. 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学习让学生寻求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勇气和信心,在探索中创新思维. 例如几名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有四条道路可以从A出口到达B出口,能否找出两地间最短的道路? 这样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有了洞察力才能更好的发现数学规律,更好的推导公式,掌握数学原理. 同时也要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题,开动脑筋,打破常规. 例如帮助学生准确画出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新知,可以采用“上下纵、左右横、正减负加”口诀的方式让函数巧妙实现平移,上下纵就是上下平移中要变纵坐标,左右横就是左右移动的时候变横坐标,正减负加就是坐标轴的正方向就是为减的,负方向为加的,这样在做函数平移的题目上就能做到简单快捷.

(三)创新学生品格,注重情感教育

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沟通的世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健全人格,推动创新教育的稳步发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进行关注,帮助学生制定教育学习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问,对不同问题展开发问,勇于实践和验证处理好师生关系,理性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一系列“难题” 的应对. 教师也可以开展同体验数学快乐有关的趣味活动,如几何图形绘图设计比赛、数学技能竞赛、数学笑话你来讲、数学推理故事演说、数学家故事演讲等活动,延伸教学的第二课堂. 在情感教育中也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介绍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的《九章算术》对世人的贡献,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吴文俊的感人事迹, 介绍陈景润华罗庚、 杨乐等著名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他们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转变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

要想创新教学,就要做到温故知新,只有帮助学生牢牢记熟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拓宽思维, 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进而获取新知.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实现层次教育,帮助学生做到了解知识、把握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中要注重类比思想、分类对比、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图像法、列举法、分类法、论证法、对比法等方法展开教学,将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师要应用化归思想,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合理处理各种数学信息,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中有不少方法都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思想,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思想,深化知识点的理解,有效学习. 例如在介绍“圆”这一章节时,就要探索圆的性质,处理好圆、圆与有关位置的关系、圆与正多边形、弧长和扇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圆与垂直弦的关系,可列举海洋馆中景观问题引出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也可列举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的问题进而引出垂径定理,由投掷硬币引出数学概率问题等,达到统揽全局,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创新学生思维,完善学生人格的综合过程,在情感、意志和意识培养中需要注入感情,在初中数学中只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摘要:创新教育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达到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在介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学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若干实践思考.

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篇11

国际上把二十一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现代教育的主题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初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弊病。笔者现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浅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有创新意识和素质,才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才能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标新立异,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提到创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原始问题,让学生随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或是否有新的进展,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是否有技巧性,是否具有不同于他法。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生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更多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台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笔记,存在 “满堂灌”“一言堂”等问题。这样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学生无法开口说、开阔思维,也就更谈不上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首先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充当“老师”。对于数学题目,很多是多种解法的。让学生上台讲,把自己的解法讲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判。这样虽然前期会有很大的时间投入,但是对于学生却是不会忘记的。也就减少了复习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就能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三、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同时,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四、结合实际,联系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数学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正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要注重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的创新有事实依据。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方法,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数学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可以交待学生课外找出有关的活生生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

略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篇12

一、以教材为本转向学生为本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与传统数学教学中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产生了矛盾。以学生为本, 即以人为本;实行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传统的数学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人人达标、过关。教师安排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和作业, 而课堂上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标则提出, 初中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则根据这些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并结合学生个体的特征, 布置作业与练习, 更重要是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重视心理变化

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尤其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信息公开、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 初中学生的心理普遍都出现了早熟的现象, 学生的想象也非常前卫并占了主要地位, 因此,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 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氛围, 多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让学生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各抒己见, 学生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发挥。

比如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4次运算, 它工作1013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具体步骤如下:1.如何列出算式?2.1014的意义是什么?3.怎样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计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研究, 即兴回答, 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的表现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重视兴趣的培养

数学活动是教与学两个主体的活动, 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作为教师, 则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采取灵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过程, 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主动索取知识, 以积极投入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帮助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上各种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都是现代教学领域中发展的新产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从而改变数学教学传统的枯燥模式, 运用形象的图片、影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趣, 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常识, 让学生挖掘身边的数学现象。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 运用白板演示赵爽弦图的图形证明, 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勾股定理。所以, 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透彻。

五、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培养的素质。新课标对数学应用树立了重要的目标, 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 并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复习课中有道题目:为预防感冒, 学校对教室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 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药量y (毫克) 与时间x (分钟) 成正比例关系, 药物燃烧后, y与x成反比例关系。现测得药物8分钟燃毕, 此时室内空气的含药量为6毫克 / 米3, 请根据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 药物燃烧时, 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_____,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药物燃烧后, 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

(2) 研究表明, 当空气的含药量低于1.6毫克 / 米3时, 学生方可进入教室, 那么从消毒开始, 至少需 ______ 分钟后, 学生才能进入教室。

(3) 研究表明, 当空气的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 / 米3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时, 才能杀死空气中的病毒, 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六、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张扬, 创造力需要激励、挖掘、培养。所以老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而新课标要求必须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关注过程的表现, 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判断学生的思考能力, 这都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 并采取多鼓励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市场形态下一篇: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