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2024-10-05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共12篇)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1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是与传统的老师讲授包办、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它是以继承好的传统为基础, 以发展完善我国教育实现科教兴国为目的, 以培养适应和推进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是每位教师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儿点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 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 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 抓好基础训练,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 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 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初中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 体会到初中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 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 所以, 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类比联想,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 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 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 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 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数形有机地结合,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把数形结合起来, 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更能由感而发, 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 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 总结失败的教训, 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 所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 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借题发挥, 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 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 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把一合适题目进行变化, 可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 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 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其卞要日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初中数学, 获取知识, 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从而体会到初中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 要生动有趣, 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 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 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的问题, 如果有征服的欲望, 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 “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 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 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初中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主动运用初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能自觉地用“初中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用“初中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的看来, 搞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 门道颇多, 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2

在初中时期,数学学习进入到新的阶段,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点,内容也比以往深入了许多.但是,由于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的存在,让数学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加上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使得课堂互动难以展开.而新课改实践证明,数学教育想要取得良好的成绩,绝不能忽视对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分析

1.教学目标

初中的学生,如果能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对他们的一生极为有用.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的观念,讲究实际,联系各种条件,耐心求证,从而得出最准确最客观的结果.

2.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介绍与实践四大领域.初中数学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知识点,也增加了许多种解题的方式,教学内容多且复杂.

3.教学对象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象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对于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好时期.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波动很大.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对于他人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能耐心接受.一些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因而在主观上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压力,甚至有的会失去信心,干脆破罐子破摔.

2.教学方式守旧枯燥

传统教学多为讲授式的教学,教学的方式守旧,没有改革和创新的观念.理科类的东西往往是一板一眼的,数字和公式等都讲究准确,这个特点就容易导致教学时课堂变得严肃沉寂.

3.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会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当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或者理解不了的几何知识时,教师也很少会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往往忽视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课堂气氛变得呆板压抑,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遇到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时,挑选学习情况好的同学上台给大家进行演示,从而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去求知与探索.此外,一个数学老师,更应该投入极大的热情到数学中去.青春期的学生最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日复一日,他们也会跟着老师一起开始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展教学手段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手段的创新.例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讲解几何题或应用题时,利用生活中的实物事实来进行举例,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采用竞赛的方式,在完成当堂习题的环节,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解答数学题目,然后上台进行阐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也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新颖的课堂板块,来促进课堂气氛的提升.在讲解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动图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图形或几何体,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讨论的环节.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互动的.机会,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能用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点.

4.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当前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兴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要注意改变教学观念,把主导变为陪伴,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剖析,由此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题目,要先用一些简单的例子为他们讲解知识,在他们理解消化以后再慢慢增加难度,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开展教学评价创新

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4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 端正教育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 改变陈旧教学模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 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 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扬。我们成年人都会有这种体会, 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视或褒奖, 特别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视, 往往会发挥得更加充分。学生更是这样, 如果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成绩, 而老师对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顾, 那么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老师的一句话比父母的十句话都顶用, 确实是经验的总结。学生听到表扬的话, 做事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尤其是老师的赏识, 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更加用功努力。那种怕学生受到表扬会骄傲自满的担心, 是不正确的观念。事实上, 我们对学生是表扬太少, 指责太多。而赏识教育使学生得到了爱, 得到了尊重,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使学生向着更高一级发展。因此, 作为老师, 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你的一句赞美, 可以使后进生恍然猛醒奋起直追。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勇于探索,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 探索数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5岁, 处于青少年期, 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好奇心。如, 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 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 后来就使用了, 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 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 开拓创新教育的广阔空间, 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 培养学生的兴趣。新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数学教育中, 有大量的几何图形, 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 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 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 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 生活空间的设计, 创选图形美的欲望, 使他们去创新, 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中学教材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材, 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也可以介绍中国历史和当代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和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 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 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 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教学应依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完整的学习成就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 (人教版) 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 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 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 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篇5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一种现代认识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概念、规则、命题以及问题等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转化为主题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详细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依靠自身对旧知识和原有经验的积累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但打开了他们思维的线索,同时把他们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促成其完成更新的知识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既有探索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使新内容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使其经过努力才能达到。

二、深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问题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始终基于对教师的模仿而不能超越,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实际应用能力远远低于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应从数学问题的提出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唤起创新意识与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节好的课是在提出问题中开始,又在提出问题中结束的,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培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应根据他们的认识特点、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不应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起共鸣,并让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问题的特征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且通过思考能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指导或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合作的基本上独立完成。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景,应注意几方面的原则:坚持问题情景与知识内涵的相关性;坚持情景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坚持问题情景的直观启发性;坚持问题情景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实例来设景;通过数学故事、趣题来说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冲突,揭示矛盾本质来设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组合点”来设景。体验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发。只有当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当中,才能培养和提高其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70-01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而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只能围绕着教师、课堂和教材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度缺乏,压抑沉闷、缺少生气的课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顺应当前的教育潮流、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一、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的弊端

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进行教学结果评估的参考标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始终把教师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上,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的主导优势,他们在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的情况下,自行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教育系统安排的初中数学课程存在“难、偏、繁、旧”的问题,这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形成恐惧的心理,而且学习的内容全都是乏味的公式、定理,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必须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和定理,采取做大量的练习的方式巩固这些知识,这就使原本丰富有趣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1、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数学问题如果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趣味十足,不但能引起学生在认知规律上的共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数学问题,这无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在准备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让知识变成能力的教育观念,按照以下原则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第一,设计的问题情境需要和数学问题的内涵有关联;第二,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三,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乐趣、有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设计问题情境的初始愿望。这样就有效的联系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对称图形的知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原始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于其他科目,数学显得更加繁杂枯燥、索然无味。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应该得到初中数学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在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综合使用各种视听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让学生感觉身在其中。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采用始终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不能有效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教育者应该考虑教学的客观条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断创新的、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学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而且也应该注意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而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讨论问题,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生活中的朋友。

4、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在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中更适用于对学生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难以进行评估。而定性评价则能按等级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倾向和行动表现进行评价。

(2)终结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结束时一般会进行像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类的终结评价,以此考察学生该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终结评价更看重教学效果,会根据学习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而过程评价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和进步。

(3)诊断、形成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诊断评价应在每学期的开始进行,以便掌握学生现在的学习水平。形成评价是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的,它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教育方法及态度和学习方法及态度出现的问题,并及早纠正。在学期的最后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

总而言之,新的教育体制下的数学教学对整个教育模式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是素质教育不变的主题,进行数学教学的创新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不容忽视的环节,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辱使命,积极努力创新,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云.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发展性学生评价探索[J].科技信息,2011.

[2] 黄忠.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教研,2012.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理念 篇7

一、传统教学的弊病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以下不足之处:1.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以一个演讲者的姿态面对学生, 机械性地讲解课堂内容, 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信息, 却很少进行思考,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效果不理想;2.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乏味, 使学生上课主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低;3.教学内容无新意, 并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创新理念

1. 教师的创新理念

教师的思想创新是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能将计算机运用于教学活动, 使之成为现代电教手段的一种, 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丰富课堂内容, 充实课堂知识。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充分运用数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新成就, 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数学教学特点, 进行创新教育。

2. 学生的创新理念

初中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需求被逐步激活后, 他们才会认识到创新活力的奥秘与神奇, 从而愿意探索和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理念呢?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教师应正确认识创新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着活跃、变通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教师还需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解题过程中, 要使学生能展开思路, 放开思想地去发现、去发散、去创新。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随着对问题的探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1. 创造新的课堂条件,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营造一种欢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对数学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感, 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学会温故知新,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学会联系生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有明显的提升, 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学会运用科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积极向现代科技靠拢,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 营造浓厚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教会学生新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第一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积极运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才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数学教学, 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以一组探究性的课题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 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共同进步。

3. 开拓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经常开展有关数学知识竞赛, 通过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起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教师可以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将一些对数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让学生的数学个性得以施展, 然后感染其他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有效地将数学运用起来, 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总的来说, 创新理念呼唤教师的激情, 创新理念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 既需要教师的引导, 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发挥, 找到师生最完美的结合点,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解放思想, 紧跟潮流, 大胆改革, 努力探索,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作为一门基本且重要的学科, 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将呈现出良好的事态。如果能够将创新理念融入进教学中, 我们坚信, 初中数学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高红利.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2 (1) .

创新教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8

那么以创新教育为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深层次上激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 除了在课堂上正面引导和鼓励之外, 教师应该在课下多与学生探讨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放胆就有关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以趣味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 并提出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大家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有了问题意识之后, 就应进一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课本上所给习题几乎多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为有利。比如, 购物中的价钱问题, 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建筑中的土石方问题等等。有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抓住问题本质, 转换问题形式和内容, 编制有血有肉的应用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有一些数学问题, 若就题论题, 会觉得枯燥无味, 若联系实际, 扩展开来, 将会觉得它丰富多彩, 趣味无穷。

四、教师要努力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仅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 只是创新科学涵义中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中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所以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创新。那么, 在创新教育中, 作为当代中学数学教师, 在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1. 专之深, 面之广, 路之多。

“专之深”是指一个数学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 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之广”指的是一名数学教师除了专业到位之外, 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路之多”指的是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措施, 既把握全局, 又随机应变;课堂上老师既能有条理地完成教学计划, 又能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猜测学生思维方向, 把握捕捉启时机, 做到启而得法, 启而能发。与此同时, 课下数学教师还应具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活动的能力。

2. 创设“新情境”, 运用多功能。

创设“新情境”是指一名教师应能够把一些枯燥的数学运用“问题情境”加以引导,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数学的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参与实际, 从而在情境中升华数学的思维, 提高数学能力。此外, 现在数学的发展, 还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

3.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智力源于情感, 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人的成功而言, 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为重要。因此, 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数学情感去调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2)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亲身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3) 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 体味成功的喜悦; (4) 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思考 篇9

创新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基础性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精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求知欲,能探索实践真知,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创新能力是拓展创新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 创新人格则是侧重意志力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打造,塑造个人抗挫能力,培养顽强的性格,坚持做到开拓创新,作出成果.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在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教育中能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中获得新的思想,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 应该说它有三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成为初中学生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创新教育[1]. 创新教育能着眼于数学思想、日常生活的案例视角和创新体系的研究.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我思考,保持跳跃的思维,通过知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基本的教学程序是 “巩固知识———提出问题———假设分析———计划实施———案例教学———得出结论. ” 二是可通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同数学息息相关,如果能学会变通和创新,将数学应用规律融入到其他学科, 特别是物理和化学应用中. 三是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开阔视野,有效创设第二课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教学知识,平时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资源、图书馆及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案例和信息,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氛围,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寓教于乐、传道授业解惑上下工夫,帮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学习.

三、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也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1]. 在设置教学场景中,尽可能列举周围发生的事情去说明,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场景,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为了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引入案例话题“盖房子时在窗框还没有安装好前,木工往往会在窗框上斜斜的钉上一根木条,有谁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案例分析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缺少稳定性这一结论. 又如在介绍杠杆原理中所蕴含的变量关系,可以拿出一个奶粉的瓶子,让学生提出想法如何打开未启封的奶粉瓶?并引出杠杆原理加以定义解释和问题解决. 在创新意识培养中,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许会有一些错误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后加以改进, 形成符合个人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例如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要学生证明AB = CD,AD = BC这一结论,这种情况下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采取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方式来证明对边是相等的,告知学生在没有三角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的问题转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也能突破重难点.

(二)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缩短解决数学问题的时间,获取更多发现数学奥妙的机会[1]. 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学习让学生寻求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勇气和信心,在探索中创新思维. 例如几名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有四条道路可以从A出口到达B出口,能否找出两地间最短的道路? 这样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有了洞察力才能更好的发现数学规律,更好的推导公式,掌握数学原理. 同时也要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题,开动脑筋,打破常规. 例如帮助学生准确画出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新知,可以采用“上下纵、左右横、正减负加”口诀的方式让函数巧妙实现平移,上下纵就是上下平移中要变纵坐标,左右横就是左右移动的时候变横坐标,正减负加就是坐标轴的正方向就是为减的,负方向为加的,这样在做函数平移的题目上就能做到简单快捷.

(三)创新学生品格,注重情感教育

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沟通的世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健全人格,推动创新教育的稳步发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进行关注,帮助学生制定教育学习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问,对不同问题展开发问,勇于实践和验证处理好师生关系,理性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一系列“难题” 的应对. 教师也可以开展同体验数学快乐有关的趣味活动,如几何图形绘图设计比赛、数学技能竞赛、数学笑话你来讲、数学推理故事演说、数学家故事演讲等活动,延伸教学的第二课堂. 在情感教育中也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介绍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的《九章算术》对世人的贡献,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吴文俊的感人事迹, 介绍陈景润华罗庚、 杨乐等著名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他们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转变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

要想创新教学,就要做到温故知新,只有帮助学生牢牢记熟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拓宽思维, 对问题有新的认识, 进而获取新知.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实现层次教育,帮助学生做到了解知识、把握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中要注重类比思想、分类对比、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图像法、列举法、分类法、论证法、对比法等方法展开教学,将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师要应用化归思想,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合理处理各种数学信息,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中有不少方法都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思想,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思想,深化知识点的理解,有效学习. 例如在介绍“圆”这一章节时,就要探索圆的性质,处理好圆、圆与有关位置的关系、圆与正多边形、弧长和扇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圆与垂直弦的关系,可列举海洋馆中景观问题引出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也可列举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的问题进而引出垂径定理,由投掷硬币引出数学概率问题等,达到统揽全局,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创新学生思维,完善学生人格的综合过程,在情感、意志和意识培养中需要注入感情,在初中数学中只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摘要:创新教育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达到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在介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学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若干实践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10

一、营造氛围、活跃课堂, 激励创新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课堂上只有营造轻松、积极的无压力的环境, 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 勇于异想天开。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的特点,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激趣创新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是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活动, 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进而形成创新的动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质疑创新

新教材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探求知识、寻找规律, 在探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试一试、议一议、评一评, 对复杂问题做到教师设点, 学生画线;教师铺路, 学生爬山。教师用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去创新, 当学生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 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创造, 让学生多动脑、动口, 引导学生经历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 学会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 不是被动吸取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拓展思路、诱发思维, 变式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的“导”, 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得到主体智力发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对同一个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 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开放问题的出现, 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 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领悟教材、捕捉生活, 实践创新

驾驭教材, 不做教材的奴隶, 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线索的前提下, 从学生生活题材入手, 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 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应充分认识到, 学习不是接受, 而是生活、生长;不是等待观望, 而是生动的参与。应超越知识本身, 积极领悟教材的教育因素,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的关注。所以说在生活中学数学, 到生活中用数学, 才是数学教学和学习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影子,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 挖掘数学内涵并能举一反三, 那么, 就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出示徽标、枫叶蝴蝶等图形, 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含的轴对称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 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从各个实例中, 提炼出数学内涵, 感受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总之,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 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应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创新性的活动, 去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 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新过程, 感受创新的乐趣, 激发创新的欲望,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品质, 让课堂教学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摘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敢于创新, 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 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新过程, 感受创新的乐趣, 激发创新的欲望,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品质, 让课堂教学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开展 篇11

一、从兴趣入手,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1.善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提高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兴趣入手。如何才能让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呢?初中生正处于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年龄阶段。只要老师们能对初中生的这种年龄特点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老师们要侧重于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不要急于指正,让学生在错误中试着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在兴趣的培养中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

2.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不局限于现有成果,往往另辟蹊径才能海阔天空。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才能运用固定的数学公式来解决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呢?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有了敏锐的观察,才能观察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高斯不就是凭着自己的洞察力才发现了求和公式吗?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观察出来是没有用的,必须把看到的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算是创造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让更多的学生开动脑筋,寻找更多独特的解题方法,来锻炼学生打破常规,解放思路,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解决更灵活的数学问题。

3.用適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同样的叛逆心也强,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采取“怀柔政策”,对学生犯得低级错误要有耐心,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发现,并让他们尽量自己找到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学生的叛逆心理阻挡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从意识入手,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

创新意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猜想,最终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所讲授的知识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我们面临的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臆想,假设、猜想都要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推理。而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原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应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或实践创新思维。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如何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又如何将兴趣转化为创新意识,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题多解或是提问等方法应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动脑筋,积极观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运用创新思维发现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除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要急于批评或是其他,要营造轻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或是得出正确的结果都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能独立自主完成数学问题。所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回到正确的解题道路上,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正确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要想让学生拥有独立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仅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还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创新思维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培养出来的。但是老师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提一些基础知识性的问题,要将问题问到关键处去,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看看学生能否运用创新思维自己解决他刚刚提出的问题。如果解答不出来,老师也要给与引导,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

三、结语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12

发展创新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发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顺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潜力, 通过教学工作, 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 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相关教学策略的采用, 而采用这些教学策略,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促进师生互动, 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氛围, 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正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 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转变思想观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 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例如,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并敢于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 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在学习新课之前, 可以利用与新课相关的情境、活动等,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第二、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 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更好进行交流与学习,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3. 肯定学生学习进步, 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中, 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 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进而影响创新教育的运用.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 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于学生一些新奇的意见和看法, 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 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 对学习成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要善于肯定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4. 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推行创新教育.

一方面, 要重视对优秀的, 创新能力强的任课教师的引进工作, 不断充实教学队伍.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今后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发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 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工作, 并提高初中数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氛围,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高俊琴.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J].吉林教育, 2010 (12) .

[2]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闫冰.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6) .

上一篇:定量反馈控制下一篇:石油开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