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形态

2024-10-23

市场形态(通用5篇)

市场形态 篇1

在我国加入WTO后, 对于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很大作用。不仅国外的企业要被引进, 中国自己的企业也要走出去, 去参与国际上的竞争, 来提高自己的实力。面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 对于国内保险公司来说, 不但要考虑国内市场之间的竞争, 要更注重与国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合作的基础上将中国保险市场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 目前, 国内的保险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 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他们有自己长期的客户, 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代理点。相比较而言, 国外的保险公司在地域和内容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这些限制被逐渐取消, 国内保险公司具有的地域优势也渐渐消失了。例如:中美世贸双边协议规定, “外国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可立即在中国全国进行高风险项目的保险业务, 并在五年内在未来的营业牌照上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中国将在五年内逐步扩大外国保险商的业务范围, 使之包括占保险费总额85%的集体、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所以,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 国内保险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渐下降。

(二) 另外, 国内保险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较薄弱的阶段, 在风险管理、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设计创新和人才素质等方面都与国际保险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 外资公司的加入,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在已经存在的保险市场中, 外资公司由于其资金雄厚, 以其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比较先进且快捷的手段以及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迅速在竞争中露出头角, 占领市场, 迅速获取了较大的利益。另一方面, 在未开发的保险市场, 外国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新客户, 在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大。而且, 目前各国都在向金融、保险、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于我国来说, 对国内保险企业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 还有外国银行和其它金融公司。

(三) 最后, 由于中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规范, 从而使客户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大, 尤其存在许多兼职机构与个人的短期操作行为中, 使得骗保费、擅自扩大承保范围、撕毁保险单以及埋单等现象层出不穷, 在理赔时由于缺乏独立的公估机构, 引起保险市场的混乱。所以, 要制定出有效的规范, 来培育专业的保险中介市场, 从而树立国内保险业诚信的好形象, 才能增加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力, 使其能够与外资保险业相抗衡。

二、中国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目前来看, 国内许多的保险公司一味乐观、盲目经营, 甚至忽略企业的风险控制与企业的财务方面的管理, 从而使企业对业务的控制管理能力下降以及偿付能力的降低;一直以来由于过分的依赖于投资带来的收益来支持保险业务的增加, 所以, 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 保险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致使保险业务在扩张时较为困难;还有一些资历较大的保险公司, 由于他们的体制比较老, 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和引进一些新鲜血液, 所以没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 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中, 常常违背保险业市场发展规律, 从而如下的一系列问题总会出现:只注重业务的扩张, 而忽略公司文化的内涵发展;盲目的跨大规模, 不能做好预算, 致使承保利润下降程度很大;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发展模式, 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 忽略其自身承受能力;公司内部体系不够健全, 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度不够, 时有发生重大的经济案件。

(三) 另外, 银行、证券等金融业的主体企业也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保险业竞争, 争夺客户。从而将普通大众产生的风险保障意识与需求又转变为对其他有关的金融产品的需求,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资金融控股公司一定会引进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工具, 提倡金融服务一体化。所以, 其他对于保险市场来说, 其他金融替代产品会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力。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的当前整个保险行业形成了集约化经营趋势。特别是人保、国寿、平安等特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在海外上市以后, 形成行业的“标杆效应”, 这些企业的规模与效益成为了整个保险行业关注的焦点。

三、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形态分析

在当前的的中国保险市场中, 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渐增多, 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 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另外, 国内的大集团和民营资本在利益的推动下, 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 开始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保险公司加快了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保险主体的大量增加导致将来竞争各方在市场、客源、人才以及资本的投入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 各个保险公司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

未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格局有以下特点:

(一) 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充分认识到,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 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束缚, 所以要通过海外上市等方式着手实施体制改革, 并且集中公司的优势来争夺优质市场, 推行在大中城市的大力发展。其会对市场造成如下威胁:体制改革成功后, 其依靠扎实的业务水平与新的经营体制, 一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从以往的例子来看, 在改革中依然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会造成业务以及人才的流失, 从而为对手创造了机会;在它集中优势开发大中城市时, 竞争对手可以采取较好的策略进攻其防守薄弱的方面。

(二) 大型股份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逐渐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同时还在资金、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一直保持着优势。以市场为主导, 重点发展中心城市, 从而使其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来确保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大型股份制有限公司对市场竞争存在的威胁:大型股份制有限公司相对来说是国内保险市场中较早的系统引入差异化营销理念与实践的公司群体;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多即人力资源丰富, 特别是在国内保险业的经理人阶层;由于其已经基本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雏形, 在某些方面起跑较早, 例如:多元化、资本营运等方面, 所以相对来说经验丰富;同时其也为市场带来了机会:由于之前盲目追求扩张, 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少的隐患, 所以在海外上市后整个行业对经营效益的关注最终会对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

(三) 一些经营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保险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时, 往往结成战略联盟, 他们以资源共享为联盟的基础, 结成战略联盟是为了克服这些小公司在各方面的局限性, 从而来增加他们自身的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才能与大公司和外资公司进行抗衡。另外, 具有区域性特点的保险公司以及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加速了扩张的步伐, 竞争区域也不在只是局部区域, 而是向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扩张, 这些小规模的保险公司的雄心也不可小视。

(四) 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市场重点当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及中部一些重要城市。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 优质的产品, 便捷的服务为先导;他们的竞争优势也主要依靠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和国内股东在业务上的大力支持。

对于外资保险公司选择国内大型优良企业为合作伙伴的说明:

首先, 外资保险公司会首选能够进一步扩充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 一方面说明了它有进一步扩张的愿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外资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其次, 外资选择具有网络点密集且具有广泛客户基础的国内机构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说明外资保险公司考虑成本与利润因素较多, 另外也说明了外资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愿望。

最后, 外资保险会选择中国在某一行业处于龙头地位的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在某一地区或是某一险种的垄断局面。

(五) 外资保险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预测

1、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分析, 欧美国家中的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大部分都在20%以下, 其中寿险公司对市场的占有率就更低了。所以, 外资要想全面占领国内保险市场难度非常之大。

2、从亚洲范围来分析, 欧美外资保险公司在整个亚洲市场的地位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国内保险公司日益关注盈利能力及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从而确保业务和财务状况的长期可持续性。标准普尔曾经发布名为“尽管面临挑战, 但多种因素推动中国保险业向前发展”的报告称, 中资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日益与国际惯例接轨, 且专业化程度不断上升。

3、从入市最早的上海市场来分析, 十几年来, 国内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外资企业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综合以上的的分析, 总结出在短时间内, 外资保险在国内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结语

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对保险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有利于保险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要逐渐健全有关保险的法治,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再就是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渐增多, 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 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 要从中心城市入手, 带动周边的城镇发展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以及市场内部竞争力量的多元化和竞争策略的多样化, 种种都预示了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金融服务的一体化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卓志著.人寿保险的经济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2.

[2]裴光著.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 0 0 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4]郭红珍, 李莹.保险市场总量的国际比较[J].中国统计, 2002, (3) :29-30.

[5]邹平刘虹著.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8.

[6]吴定富主编.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6.

市场形态 篇2

价值的性质形态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选择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价值具有物趋于人或价值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创造性体现的`主观性,也具有来源于客体或外部世界或实践的客观性.价值评价的主观形态有愿望、兴趣、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价值评价的客观形态须满足对客体状况与主体需要的科学正确认识.随着拜金、拜权、拜名主义等西方流行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传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选择出现了金钱至上、个人第一、崇洋迷外的选择困惑.正确的选择应是: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对个人价值适当定位;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作 者:孙春飞 俞悦 Sun Chunfei Yu Yue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年,卷(期): 12(6) 分类号:B018 F045.5 关键词:价值   性质   形态   市场经济   选择  

市场形态 篇3

两年多来,北京总部基地在海内外都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这个地方位于北京西南四环,占地1000多亩,预计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5年之内要计划建设500栋独立总部楼。它是换汤不换药的房地产,还是有着更深内涵的“新品种”呢?二年的实践证明,北京总部基地,是一种市场创新下的新经济形态。

总部基地不是简单的“总汇基地”

目前从外表来看,总部基地只是一群咖啡色的建筑:现已建成300多栋独立的总部楼,银行、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各种配套逐渐成型,这不就是房地产吗?然而,这里的“业主”才是总部基地真正的“筋脉”——已经签约入驻的160多家海内外颇具实力的企业总部,以及在未来3到5年内,这里的企业总部将达到400至500家。“总部聚集”才是总部基地的“眼”。

近几年来,总部经济日渐红火,将北京的总部基地称为新的经济形态并不过分。去年年初,美国哈佛大学专门邀请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去演讲,就是一个例证。另外,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20多个大中城市,都将发展“总部经济”列进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支持这种新生事物。更令人饶有兴趣的是,“总部基地”目前已成为一个类似“功夫”的通用名词,各种内容的总部基地不断出现,但有许多都只是“总汇基地”,并不是以“企业总部”聚集为主的“总部聚集区”。

对于类似“总部基地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质疑,北京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说:“作为一个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总部聚集区,总部楼只是一个舒适的贵宾座位。把总部基地打造成一个国内外成熟、高端企业之间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共存、共赢、共荣,这才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原动力。”

“总部聚集”意义非凡

说到“总部聚集”,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曼哈顿”、“香港”、“新加坡”等等字眼,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市场经济就是做生意,生意的本质是合作,合作的本质是信任,信任的本质是了解,了解的本质是沟通。总部基地就是这样一个便于企业不断交流、沟通和感应的平台,它的社会学意义是将产生一种新型的“总部文化”,而它的经济学意义正在于资源优化与合理配置。

为了解释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的功能意义,许为平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创造条件让500个少男、少女聚集在一起,一定会发生许多故事。那么创造条件让500个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且都是一些成熟有实力、寻求更大发展的企业,那将会产生什么效果?因此,他曾经在宣传推广中用过这样的广告语“总部基地搞经济”。有人质疑说,是不是太空泛了,许为平笑着说,入驻总部基地的企业涉及行业上百个,围绕为这些总部服务的各种业务,今后还会有上千个提供各种服务内容的公司入驻,这些“核聚变效应”所产生的能量,才是真正的总部经济。

“总部产业”启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从北京总部基地几年的实践来看,“为总部服务”带来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早已存在,只不过是总部经济作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归纳而已。这种以企业总部为专门服务对象的市场,包括贸易、信息、金融、科技、人才、咨询、财会、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面的服务并不是一般性质的资料提供,而是具有创意性、建设性的高级智力型服务。也就是说,由总部经济理论和总部基地实践所衍生出来的“总部产业”,将是一个资本和知本高度密集的产业。

市场形态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航空公司,市场营销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逐步推广应用,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5年李克强总理更是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在工业、金融业、交通、民生、医疗、教育、旅游、通信等行业的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互联网+工业,通过将工业机器生产等设备设施直接接入互联网,就能形成一个新的物联网系统CPS,加快了不同设备间的信息传递、分析、整合,在便于统一管理的同时,也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再如,互联网+交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滴滴打车、快的打车APP软件逐渐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出行的首选,网上订购火车票、飞机票,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避免了排队购票的难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航空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加快市场营销步伐,会给航空公司带来奇妙的化学效果。

2 航空公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分析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其销售的产品就是座位,即机票销售。我国航空公司的市场营销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①最初航空还没被大众所熟悉时,机票销售多通过政府或航空公司自己提供完成。②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航空公司,逐步进入市场化,形成了机票分销渠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价格战的拉开,进一步促进了航空公司的发展,并打破了原有的航空营销一体化局面。这给机票代理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与航空公司签订代理协议,就能进行机票销售,并且航空公司还需根据协议给代理人返还一定的代理费,无形中增加了航空公司的成本费用。③2000年后,航空公司实现了集团整合,对分销渠道进行了重组整合,纷纷转而发展网上直销渠道,在各大城市开设了自己公司的机票售票处,同时也建立了电话订票服务中心,客户不仅可以从航空公司官方订票网站直接购票,还可以通过电话实现购票。当然,大力推广机票直销,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不仅大大降低了航空公司代理分销成本,更有利于提高航空公司经济效益。然而从近年航空公司市场营销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现在航空公司并不能完全取缔机票代销,多采用直销与代销相结合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机票代理商的营销意识更强,在一些城市更是形成了机票代理联盟,给客户提供了打折、酒店和机场免费接送等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机票代理销售占整个航空公司的7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航空公司对代理依然存在着相当高的依赖性。

众所周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认同。鉴于“互联网+”模式的盛行,航空公司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背景,将市场营销方式逐步互联网化,最大化地利用B2B、B2C等电商平台来扩大网络直销渠道,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加大对航空公司的宣传力度,为网络直销提供更多便利,争取进一步提高航空公司的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互联网+”模式下的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3.1 树立平台化思维,抢占更多网络销售入口

所谓的平台化思维,是指互联网本身是不具有价值的,而是单纯架构起了畅顺的网络帝国,只有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得到用户肯定时,才能展现出其价值。航空公司为了快速抢占互联网直销渠道,必须树立平台化思维,依据公司现有的资源,进一步构建多方共赢的机票营销圈。当然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要从航空公司的航线、服务等方面着手,将客户资源、支付中心、旅游景区、机场、媒体、政府等众多信息进行进一步整合,实现数据的综合共享,缩短航空公司与客户间的距离,便于客户进一步深入了解航空公司多方信息。

当然,与现有网络平台进行跨平台强强联合,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让航空公司的机票营销入驻天猫、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让消费者在关注天猫、京东、淘宝的时候,顺便了解航空公司的资讯;或是与百度、腾讯、360等诸多网络平台合作,共同搭建共赢平台;携程与去哪儿是近年发展快速的专业销售平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航空公司也可以积极与其寻求合作,提高对机票的销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2 开发自身平台,增加宣传推广

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实现强强合作,对于航空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致力于自身平台的打造,从根本上增加竞争资本。航空公司对于原来的内部平台,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进行重建或升级完善,尤其是“金字塔”式的内部架构,需要逐步转向“扁平化”发展,是他组织转化为自组织的重要途径。同时这样的内部平台构建,也进一步保证了航空公司的安全,减少了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对客户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便于效益的提升。

同时,航空公司也可以建立客户云,开发适合自身的APP,向多元化的移动平台发展,尤其是微信使用人数大量增加,航空公司可以大力推广自己的公众微信号,加大对公司的宣传推广。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客户的注意,航空公司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可以推送系列的运输产品或附加服务,以提高自身的关注度,逐步树立品牌效益。

3.3 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

对于航空公司市场营销来说,客户是最重要的,必须时刻以客户为中心,结合客户对航空的需求,竭力进行调整完善,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航空公司可以根据云系统,进行客户需求大数据分析,真正了解客户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并逐一提出解决之道。当然,客户所关心的问题多种多样,如航班时刻准不准、会不会延误、中转方便与否、性价比高不高、改签手续麻不麻烦、飞机餐好不好、座椅是否舒适等都是客户选择航空公司的标准。

在充分了解到客户的关心点后,航空公司需要对症下药,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公司内部资源,以客户需求为杠杆,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拉近客户与航空公司间的距离,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增值服务,尽可能地保证客户航空出行的一切需求。如在客户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空中WIFI、安检、登机、机上餐饮、行李费等服务,在乘机以外,还能为客户提供酒店、租车、旅行社、餐饮、保险等产品服务。这样的服务模式,既突显了一站式的优势,又有效的增加了软捆绑销售,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捆绑服务,便于客户更轻松的出行。这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航空公司在完成运输业务营销的同时,也获得了附加产品服务的盈利,对于航空公司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4 结论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航空公司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抢先占据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是航空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尤其是在航空公司逐步强调发展网络直销的时候,“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如一股东风,加快了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网络化的进程。通过网络平台,航空公司可以实现强强联合,抢占更多的直销渠道,加大对航空公司本身的宣传推广,打响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同时结合客户需求,进一步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更是航空公司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参考文献

[1]徐向辉.中国民航客票销售多渠道策略有效性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2]谢泗薪,陈群.4R理论视角下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创新:提升营销竞争力[J].空运商务,2013(9).

[4]丁磊.中国航空货运市场形式研判与策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5(15).

市场形态 篇5

一、公有制是一种理论形态的所有制理论

高度重视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那里,所有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基本范畴,是指从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来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所有权的有机统一,是生产关系和法权关系的统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公私混合所有实质上是前两种形式的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组合。公有制和私有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力、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从理论上看,公有制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是由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我们通常称之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源上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其他私有制以后建立起来的。马、恩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在最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诞生,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 将建立起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社会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公有制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它适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需要,应该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所以,公有制应视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如果能够真正确立,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

从实践上看,马、恩设想的公有制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无论是前苏联实行的公有制,还是以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公有制,都不是马、恩所设想的公有制。他们所设想的公有制,是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而不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但是,20世纪的“东方社会主义”是在未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跨越”式地出现的,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因而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或很不发达基础上建立的公有制。而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仅有所有制的变革,是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便是公有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实际运用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后来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各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运动必然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全面素质极大提高, 直接形式的劳动将不再是社会财富的巨大的源泉的未来新社会到来时, 市场经济将被全社会的有计划生产所取代。西方学者通常是在两种情况下谈论市场经济,一种情况是在讨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时涉及市场经济概念,另一种情况是在进行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比较时使用市场经济的概念。国外学者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社会以何种方式来使用或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西方学者认为,资源的配置通常有三种解决方式,即传统的或自然经济的解决办法、命令的或计划经济的解决办法、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的解决办法。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完全由市场调节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这实际上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再有一种就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就历史演变来讲,市场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完全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中说:“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人为仿制的。问题仍然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大多数西方学者都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从实践上看,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阶段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实际运用。无论是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源配置方式,还是市场调节方式,甚至就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并被视为一种经济制度而实际运用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运行过程中,虽然在其间也经历过“黑暗”的时期,但经过二三百年的实践,特别是一系列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内到国际都建立起了成熟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仅仅是刚刚起步,离成熟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初步证明是可以成功的,但还没有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充分证明的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地发挥主导作用,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现实形态的市场经济应与现实形态的经济体制相统一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总是和一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 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学术界也纷纷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消亡理论进行重新认识,从必然性和适应性上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对立, 可以相互兼容且可以相互促进。有的文章说,市场经济解决效率问题,公有制解决公平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似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制度和最好的经济体制。

但是,无论从经济学说史,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上,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联系的。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应当与私有制相结合,西方社会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结合,而坚决否认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可能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中,西方经济学代表人物米塞斯和哈耶克断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 而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马克斯·韦伯更指出,公有制经济模式在其运行过程中难以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只能是以独立的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协调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典作家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更是对立和否定的。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在之后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公有制的对立面,并在实践中实施这一观点。由此可见,尽管西方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相去甚远,但他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能与公有制相兼容的。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实质上并不是两者能否相容的问题,而在于公有制建立的前提和实行的基础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着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问题的实质其实非常明显,无论是作为经济制度的公有制,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两者都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都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阶段, 私有制失去存在的条件,没有需要了, 公有制才得以真正确立,计划经济也才能与之发生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落后是基本事实,这是无法跨越的。选择市场经济正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需要,这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就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的新社会的水平。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那么,作为生产关系最重要方面的经济制度的选择就更应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 通过对“传统认识”的否定, 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问题上, 多持“兼容”主张。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现实形态及其实践却变得日益复杂, 实践中也遇到诸多深刻问题。公有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形态而非现实形态, 现实形态的市场经济应与现实形态的经济体制相统一, 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现实形态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九辑) [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60-67.

[2]黄范章.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计划经济问题的论战[A].黄范章选集[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5.

【市场形态】推荐阅读:

形态指标07-14

审美形态07-15

元素形态07-18

地域形态05-29

形态特性06-02

形态分析06-24

显微形态06-25

作品形态07-04

知识形态07-04

形态研究07-07

上一篇:不平衡补偿下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