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形态

2024-09-09

新闻形态(精选9篇)

新闻形态 篇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提供了社会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可能性,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发布新闻表达观点。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网络已经形成, 传者受众一体化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

1 新闻超市的产生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很多时候, 群众参与新闻节目的积极性不断增高, 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电视报道进行互动。传播者与受众一体化成为新闻的一个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电视新闻的主导者, 究竟如何报道新闻, 成为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超市是电视新闻形态的一种变革, 是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它的特点是:第一, 有很多的信息进行组合, 不仅花样多, 而且内容很丰富, 品质也不一样, 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第二, 这种新闻形态的形式比较简单, 且比较生动活泼, 更加类似于新的新闻窗口进行组合成为一体化的新闻内容;第三, 这种形态的新闻内容里面的资讯内容比重加大了, 更加服务百姓的口味, 也更加人性化, 服务性更强。

例如2002年开播的《江苏新时空》电视新闻节目, 就是新闻超市的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个节目采用的是版块分割的形式, 将不同的内容分在不同的版块内, 例如, 时政要闻、写真、综合性的新闻等, 都是不同的版块内容。而每一个大版块里面又含有许多细节的内容, 每个版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通过主持人的连续承上启下的播报, 将不同版块的内容引出来, 把主要的信息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观众若是对新闻内容有兴趣, 则会继续观看, 就像是超市的导购一样, 把重要的信息透露给消费者, 消费者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选择相应的产品。这种形态的新闻内容, 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权, 对新闻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比较灵活的新闻模式, 与传统的新闻形态相比, 有了很大的不同。

2 新闻超市存在的意义

新闻超市的出现, 是传统新闻形态的一种彻底改变, 无论是对于观众, 还是新闻从业者, 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简单些说, 新闻超市汇集了很多新闻信息, 将这些信息糅合在一起, 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相应的节目内容进行观看。这给群众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新闻节目的受关注度也会有一定推动作用。

首先, 新闻超市的出现, 电视新闻的中心由传播者变为受众。

新闻超市形态出现之后,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 仍然是传播者在播报, 而观众在观看, 但实际上是一种传播者播报, 观众选择的模式, 新闻的传播者是在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提供。新闻信息被经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之后, 都要出现在观众面前, 只要是符合观众需求的, 都可以在新闻节目的范围内进行更广的宣传和传播。与超市进行类比, 货架上有各种各样的物品, 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品。在新闻的世界中, 观众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选择进行观看, 并且参与到其中的互动中去, 促进新闻质量的提高。

这种形态与传统的新闻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新闻形态都是观众听着传播者的播报内容, 而这种模式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新闻的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对新闻进行加工, 比起传统的先加工后展出, 更具有针对性和大众性。这种模式下, 观众成为新闻节目的中心, 他们的需求是新闻业务开展的依据。比如, 新闻超市形态下的新闻内容, 无论是在选题, 还是选题的表现上, 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甚至是对新闻的根本进行变革。

其次, 新闻超市的出现是信息过剩时代的一个产物, 因此, 要加强新闻的服务观念。传统的新闻观念中, 大多是认为大的事件、有影响力的人物、传统意义上认为好的故事才是采访播报的重点, 而其他的与民生相关的服务性报道反而显得微不足道。新闻超市观念的出现, 导致新闻行业也发生巨大的改变。观众的观点逐渐成为影响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新闻中的时效性、显著性等特征渐渐会被淡化一些, 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不考虑。随着观众的参与越来越多, 对新闻的根本性质进行理解、评价等, 比新闻的传播更加重要。只有真正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才能对新闻行业里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剔除, 从而产生真正适合时代发展的新闻业务。

新闻超市形态的出现, 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电视新闻发展朝着服务性和以人为本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这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深化应用, 将来会有更多类似性质的节目出现, 也将带动电视新闻行业的产业化过程。

3 结论

随着信息的逐渐增多, 我国的各种媒介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对传媒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不仅会对媒介的经营管理层面发生一定的冲击, 对新闻的业务流程等方面, 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新闻形态通过整合和重新组构, 就形成了新的新闻形态, 新闻超市的出现, 使得电视新闻的发展更加人性化, 更加具有服务理念。而这种模式, 也将不断普及深化, 促进新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亚茹, 罗忆.国内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 2012 (10) :137.

[2]李建秋.观众取向与电视频道专业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156.

[3]李明伟.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D].河南大学, 2002.

新闻形态 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生产形态;内容;技术

[作者单位]赵平喜,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李均德,新华社河南分社。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微博舆情中的情绪化传播及其引导与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预言,新的电子媒介将把我们引向新的部落时代,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指出,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等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国内学者指出,媒介融合主要包括媒体战术性融合的媒介互动、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的媒介整合以及不同媒介形态在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的媒介融合。从媒介产业链角度看,媒介融合还可以指媒介作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跨媒介、跨产业融合。媒介融合使人类新闻生产活动的观念、形式、内容以及技术等结构性要素和形态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观念

1.跨界合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和发布中的各种新理念、新思维不断涌现,跨界合作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潮流。以前,传统媒体主要通过自采、交换和购买等方式来获得新闻和新闻线索。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新闻生产竞争真正进入合竞时代,跨界合作兴起,只竞争、不合作现象逐渐减少。在美国,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如ProPublica之类的非营利新闻网站,它们在多数纸媒体不得不成规模、成建制地削减记者数量的情形下,积极和主动地承担起延续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的使命,并根据非商业、无衍生条件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还无偿地向其他报纸和新闻网站提供其全部内容。作为回报,这种合作策略使得许多报纸和网络媒体上都出现了ProPublica记者的名字。康卡斯特、《纽约时报》等新兴或传统媒体也都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增加其影响力。

2.混搭穿越。多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将新闻媒体区分为电视、报纸、电台和网络等几大类。现在,这一界线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当用户使用iPad或其他平板电脑的时候,发现其实很难弄清楚雅虎、《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的差别。新闻采集、报道和发布的新闻产品都离不开文字、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各种社交媒体形态,并都能通过点击而轻松观看。手机、电脑和电视等各种电子媒介之间的分界线已经变得空前地模糊起来,各类电子产品融合、共栖、混搭和穿越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从最初的上网本,到平板电脑,再到互联网电视等新型家庭娱乐产品,只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至于电子产品的种类究竟是什么则退居其次,甚至已经无关紧要了。

3.收费订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人报纸、个人电视等特色化、个性化媒介出现,搜索引擎、播客、虚拟社区等新媒体、自媒体满足了人们传播私人化、私密化信息的需求。RSS、Gmail、微博、手机报和数字电视等个性化新闻生产方兴未艾。比如,凤凰新媒体以凤凰网为旗舰,以各类WEB图文资讯、宽带音视频流媒体、WAP 移动服务、手机彩信,凤凰时事周刊与评论等跨平台产品组成多媒体门户平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凤凰宽频栏目的受众建立了自己的客服资料,设置个性化签名、头像和好友圈子并评选自己最喜爱的栏目和节目主持人。凤凰宽频客服则建立账户管理系统,受众可通过注册成为会员,在线订阅并付费收看。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形式

1.融合策划。“事件性新闻不需要太多策划。然而,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之后,策划成为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中心和各报编辑部都是重要策划者”。比如,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争夺战中,央视新闻频道发布以“遥控器”和“广角镜”为关键词的奥运资讯频道战略,做出“7+1”的奥运报道战略布局,把新闻频道作为奥运资讯频道,并把其打造成为赛事资讯最快发布、奥运新闻集纳荟萃的第一平台。新闻频道据此与央视网台网联动,奥运期间每天傍晚,双方演播室互通互联,联合推出60分钟的大型互动节目“今日我之最”。

当时没有获得电视转播权的凤凰卫视与凤凰网协同作战,除现场回应网络留言的节目之外,凤凰卫视的几乎所有其他电视节目都是从网络取材,与网民互动。凤凰网将凤凰卫视文本新闻、图片、节目视频直播和点播等所有报道都搬上网络。让电视热点在网络上持续地发热发酵,电视节目24小时播报结合过往报道,时刻在观众和网民中循环流动。央视和凤凰的奥运新闻策划实践都表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策划应该是适应多媒体新闻大容量、多终端及实时互动性强等要求的。

2.创意表达。如何有创意地综合运用融合媒介所特有的多媒体新闻生产手段,使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融合新闻一经到达目标受众就牢牢吸引和粘住受众眼球,在跨媒体超级互动平台上有效、新颖和完满地生产、呈现、展示、讲述和表达新闻,这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形式方面也应该着重考虑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样,仍以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争夺战中的表现为例,央视和凤凰在创意表达方面各有高招,别出心裁。

新闻频道和央视网在所有拥有奥运门票和彩信手机的观众中征集“2008奥运手机观察员”。这些“奥运手机观察员”身穿新闻频道的T 恤,佩戴胸牌,观看比赛时用手机随时拍摄与奥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通过央视手机网传送至新闻频道奥运直播节目中。这种方式为普通人提供了新闻参与表达的展示平台。

3.数字营销。当下的新闻生产竞争已经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竞争,注重对新闻生产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科学管理,重视对媒体品牌及其附加值、衍生物等无形资本的营销公关。这种竞争将有利于提升媒介核心竞争力,打造新闻生产的新名片、新亮点。比如,随着自制节目的增多,凤凰卫视以资料库的方式,实行节目的多次售卖,并有计划地把资料库有偿许可给其他电视、网络及媒体经营商使用,这成为凤凰卫视的又一收入渠道。

这种对新闻资料库、网络数据库等附加值、衍生品的数字化开发和市场营销完全合符媒介产业化进程中市场配置资源的通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形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的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使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新闻资料库、数据库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仿真化方面发展。合理开发和使用新闻资料库、网络数据库等数字资源有助于媒体从业者了解相关背景信息,生产有特色的报道,而且这种方式还是新闻生产形式竞争中值得效仿和推广的一种新的赢利模式。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

1.聚合重组。面对碎片化、模糊化的受众,媒介融合背景下单一媒体的报道已很难到达目标受众,必须根据不同终端载体的介质差异,将新闻内容生产进行多样化汇聚和组合,使新闻内容整体性、系统性与差异化、个性化融合共生、相辅相成甚至相得益彰。比如,凤凰传媒在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内容生产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在集团所属的电视频道、凤凰网、《凤凰周刊》等媒体中多次汇集、聚散和重组。“即时新闻”板块第一时间发布即时的新闻内容; “新闻今日谈”“时事辩论会”、凤凰网“凤凰宽频”等栏目则在已有新闻内容生产基础上重新解读,形成专题和深度报道;如果遇到有特别价值的新闻内容再反复提炼、挖掘、压榨和萃取,出版书籍或制作成DVD等。

2.分类筛选。媒体内容选取和编排长期以来一直经由传播者层层把关后才推出,媒体生产什么样的内容,受众就看什么样的内容。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新闻内容生产“我的地盘我做主”已成为一种潮流。公民记者等普罗大众主动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对以往传统媒体整齐划一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造成巨大挑战。在我国,约80%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就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公众通过网络社区等生成的公共话语,成为社会问题的晴雨表,也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提供了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在国外,面对信息饱和与超载,用户借助新媒体技术,根据自身需要自动对新闻进行分类、筛选和转发。

3.调整转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也由传统媒介主导的垂直、单一、纵向传播的新闻内容生产,转变为由专业媒介组织和广大公民记者共同参与完成的分享式、互动式和横向发展的新闻内容生产。对话沟通、民主协商和自我赋权等各种互动和反馈使得广大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成为新闻内容生产的分享者、参与者和提供者。传播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传者和受者各自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也在融合媒介中可以随时调整和转换。比如,凤凰新媒体加入大量的Web2.0概念,强调网友管理由网友们生产的内容,其大量节目来自于凤凰网博客、论坛的互动,并搜集了很多网友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节目素材和报道内容。

在国外,每日电讯报社迁到新址后,改用大平台来办公,报纸编辑和网站编辑一起工作,不仅做报纸,也做网站、无线下载、视频和其他交互式内容,旨在推广“一个内容、三种介质”,即报纸、网站、短信的“一拖三”联合运作模式。每天清早,印刷版开始投递到用户手中,到了下午,网站上发行主要针对青少年的在线下午报,用户可自己打印,也可在线阅读。这种即时更新、媒介联动和整体作战的新闻内容生产链成功实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界面、输出终端以及产品形态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调整和转换。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技术

1.硬件技术。传播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闻生产形态的革命。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技术手段相对有限,各家媒介形成自己的新闻生产链和工艺流程。比如,各家媒体的记者分头行动,造成同一新闻事件可能被多次重复采访报道,而且媒体与被采访报道者之间也存在着多次协调,这样既浪费资源,又浪费人力。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派出的专业记者团队能够为集团组织中所有媒体采集发布新闻。对于较小型的新闻生产活动,只需要派出一名身兼文字、摄影、摄像的“背包记者”、多媒体记者或全能记者带上摄录设备和传输设备,把文字稿和画面第一时间传回媒体总编辑部。对于大型的新闻生产活动,只需派出一个专业小组,带上摄录设备、转播车、接受设备、传输设备和转换器等专业生产设备,就可完成发稿任务。

2.软件技术。媒介硬件技术设备的融合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而手机、QQ、BBS、BLOG、XML和云计算等多种信息交互技术和新闻内容聚合技术也属于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尼葛洛庞帝指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数字化技术使电话、数据和图像信号通过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新闻生产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成为统一的比特流,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电信、广电及信息三大领域的界限划分,使得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的“三网融合”成为可能。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打破了媒体之间的界限,使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各种新闻生产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网络、中介或渠道来传输、交换和处理。如今,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迅速传遍全球,新闻生产者只需携带拥有少数轻便的新闻生产技术装备就能够把新闻第一时间传回融合媒体的总编辑部,提高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产制的时效性和便利性。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宋昭勋. 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其内涵[J]. 现代传播,2006(1).

[3]许颖. 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 国际新闻界,2006(7).

[4]王菲. 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5]陈国洲,王大千. 凤凰新媒体发展战略分析[J]. 青年记者,2008(36).

[6]张垒. 一个新闻事件的全媒体采访体验——全媒体运作过程分析[J]. 中国记者,2009(5).

[7]刘晓丽. 简析CCTV新闻频道北京奥运报道策划要略[J]. 新闻世界,2009(1).

[8]汪睿婷,董天策. 凤凰卫视报道奥运会的特色探析[J]. 现代视听,2008(1).

[9]王亿本. 凤凰卫视:“把骨头嚼碎了做节目” [J]. 新闻与写作,2008(2).

[10]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新闻侵权的形态与防范 篇3

所谓新闻侵权, 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 通过新闻传播媒介, 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 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 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 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新闻侵权形态主要包括:

侵害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对其名誉所享有的权利。名誉权内容包括名誉保有权、名誉维护权、名誉利益支配权。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在:①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作者未经认真调查核实或道听途说, 导致报道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②新闻报道评论不当。有的稿件, 尤其是批评、揭露性稿件, 由于激动或愤懑, 语言偏激, 分寸掌握不当, 出现丑化他人形象的字眼, 因而构成侵权等。

侵害肖像权。肖像权, 是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权利。肖像权的内容包括制作专有权、使用专有权、许可使用权和利益维护权。侵犯肖像权主要表现在:①未经本人同意, 使用他人肖像做广告, 进行商业宣传;②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失真、变形的肖像;③利用新闻报道恶意丑化、侮辱他人肖像;④报道中肖像所配文字说明失实;⑤肖像与报道内容配置错误或不当等。

侵害隐私权。隐私权, 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权利。其基本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侵害隐私权主要表现在:①在传播内容中未经本人同意公布、宣扬他人隐私, 如个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缺陷和残疾状况;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私人日记、信函;生活习惯;出生秘密等。②在采集信息的活动中侵入私生活区域。

侵害姓名权 (名称权)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其基本内容包括姓名决定权、姓名变更权和姓名使用权。新闻侵害姓名权主要表现在:①未得到他人允许而将他人姓名刊登在报纸等媒体上 (除有关法律豁免的除外) ;②应正确使用他人姓名而不按他人要求正确使用。

侵害著作权。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享有的权利。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内容。新闻侵犯著作权主要表现在:①在新闻报道中擅自发布他人讲话的内容或未经发表的作品, 侵犯他人的作品发表权;②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不注明出处, 侵犯他人的署名权;③未经他人同意随意删改他人作品的内容, 甚至破坏原作品的完整性等。

认清了新闻侵权的各种形态, 关键是如何防范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新闻工作者要知法守法,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 这既是出于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需要, 也是保障新闻业正常、合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新闻单位应当对新加入的从业人员进行岗前法律知识培训, 将《民法通则》、《著作权法》等法律, 以及涉及人身权、著作权的司法解释作为重点内容。要不定期地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学习新出台、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法规, 注意法律知识的更新, 使他们在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同时, 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严谨规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新闻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要严格执行行业有关管理规定, 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不得为单纯追求名利和个人、单位的利益而编造新闻, 或者任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 或擅自公开、散布他人的隐私。新闻工作者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过程中应实事求是, 做到不猎奇、不媚俗,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 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 涉及的人或单位都要采访, 报道时尽可能采用采访对象的原话或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涉及他人名誉问题的采访, 应尽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以便核对事实。要防止采用“青天式”手法, 只顾自己出气, 影响了客观对待批评对象。要防止在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时, 未作任何调查就进行所谓的合理想象, 增加想象的情节, 增添想当然注解。更要防止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吸引眼球”, 而不惜编造假新闻的行为。

善于获取权威消息。交代新闻来源既是显示新闻依据、提高新闻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进行法律防范和正当防卫的有效举措之一。一般来讲构成权威消息来源时, 媒体不承担责任, 而是由相应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责任。所以, 新闻媒体要善于从可靠的渠道获得权威消息, 用权威消息来源来对抗对于其侵权责任的追究。

正确把握语言分寸。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通过舆论监督伸张正义, 首先要熟知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新闻职业方面的有关规定, 做到叙述平实, 不夸大事实、不添枝加叶、不妄加评断, 而这一切均是通过文字的控制和表达, 语言文字的规范尤为关键。所以新闻工作者用语要非常谨慎, 要多用事实说话, 少用评价性、结论性的话, 尽量避免使用渲染性、描写性的词汇以及结论式的判断语, 坚决不用侮辱性的、有损他人人格的词语;要对整个监督稿件的逻辑性和语言文字上的逻辑性进行把关, 注意前后时间、事态发展、同一方多个被采访人的语言是否矛盾;要注意严格使用法律、技术等专业术语, 准确使用字词语汇, 消除不符合法律规范、技术规范的用语, 以免降低媒体影响力, 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谨慎使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尚属空白。新闻工作者在公共场合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 不存在“偷拍偷录”的侵权行为, 可以免责;但是在私人场所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 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 否则即为侵权行为。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公开场合进行采访, 对人们在车站、列车、广场等公开场合的行为进行报道, 对向公众开放的空间进行拍照。但对隐性采访, 新闻工作者必须严格按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 只有对那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 又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收集材料的, 而且如果暴露记者身份就难以反映真相的, 才能使用隐性采访。在暗访中, 新闻工作者不应装扮成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违法犯罪的“嫌疑人员”、改变其固有自然性别角色的人员。新闻工作者应以观察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 不应成为新闻事件的决定性力量, 更不能干涉事件的发展、影响事件的进程 (制止犯罪除外) , 不能有制造新闻的嫌疑, 以免影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重点核实批评稿件。批评性稿件和揭露性稿件涉及某个人或某群体、某单位、某地区的名誉, 稿件中的大小事实乃至细微的情节都要完全真实, 议论要客观, 观点要正确。要分清错误的性质、程度, 掌握批评的分寸。批评性稿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闻侵权, 引发新闻官司, 因此, 对这类稿件要重视调查核实, 彻底查清并听取有关方面包括当事人的意见, 以保证批评不出纰漏, 准确无误。

及时更正错误报道。新闻作为“易碎品”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及时更正是防止新闻诉讼的有效途径。法律赋予了媒体改正的权利, 只有不改正的才构成侵权, 改正了就不侵权, 而且也容易得到被侵权人的谅解。所以媒体不能以老大自居, 不能漠视群众的权益, 不能对群众投诉不理不睬, 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避免矛盾升级、事态扩大。

注意收集保存证据。新闻工作者要学会自我保护, 增强证据意识。证据是诉讼之王, 案件的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有效的证据, 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侵权诉讼, 新闻媒体应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请被采访对象对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做出书面认可, 并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归档保存。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新闻法》, 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没有可供新闻媒体及新闻作者遵循的一整套规则,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对新闻报道采访、写作、编辑、审核等各个环节予以全面规范, 并着力强化法务部门的职能, 使其承担起建立、完善新闻媒体日常法制管理与法制监督的任务, 以减少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汤璇:《新闻侵权的防范》, 《青年记者》, 2008 (12) 。

[2].赵海霞:《新闻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分析》, 《法制与社会》, 2009 (6) 。

新闻形态 篇4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一、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新闻分析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把语言的纯理功能(或叫做元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及物系统是概念功能在语义系统的表达;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判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体现出来;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将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统一的语篇,这种机制的实际的言语区别于一系列随意的句子。

二、 实例分析

高考作为筛选人才的资格标准,能够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人生方向,因此长久以来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方的抨击。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托,择取《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官网上刊登的一篇题为“Putting Chinese Students to the Test”的针对中国高考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借助量化分析,深刻地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批评语言学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是韩礼德的概念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中心,常被用来挖掘隐藏在表面上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文字语篇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揭示出撰文者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引导读者的思维。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及物性 物质过程-87 ,百分比77% 。心理过程-5,百分比 4.42%。关系过程-4,百分比3.54%。行为过程-0,百分比0%。言语过程-14,百分比12.39%。存在过程113,2.65%

分析上表的数据不难发现,该新闻中涉及的物质过程(77.00%)和言语过程(12.39%)占据了主导。物质过程具体表现为做某事的过程。该新闻大量地使用物质过程,其手段主要表现在大篇幅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事件的参与人的描写,对该事件的关联事件的描写以及对事件本身的详细描写。例如,文章的第一句“They’ve been at it for years now, 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 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作者不计版面空间花费大量笔墨来描绘考生的“悲惨遭遇”,其目意图无非是想说明高考给考生造成的生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句子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词语,但是仔细揣摩之后便能发现其中的讽刺意味。通过“cramming for China’s annual college-entrance exam”,“some of them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等物质过程的描述,作者狡猾、迂回地对中国的高考进行了讥讽。而文章中涉及的14个言语过程则起到了辅助作者进行抨击的作用。通过对该新闻的及物性分析,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的立场,态度和偏向,也就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具有代表性的,强加给受众的意识形态。

2、语篇分类系统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词汇的选择是种有意识的,主观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词汇之间的区别在于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文体,新旧等方面。词汇的选取是Halliday提出的三种语言功能的一个比较直观的表征。

文章中,作者使用的含有褒贬情感意义的词语主要跟学生,家长,高考以及相关机构有关。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褒扬性的词语,相反整篇文章充满了贬义性的表达。谈及家长的时候,作者使用的是force, outfit, lavish等词,目的是要说明家长对孩子要求苛刻,在考试中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提到学生的时候,则使用fake achievements, proudly, hooked up to oxygen canisters and intravenous drips of amino acids during late-night and weekend study marathons这样的描写,其意图无非是想指出学生对高考的盲信心理,同时也暗指出高考形式的严峻。作者还提取了“9.1 million”,“6.85 million”等数字,主要是为了说明考生数量的庞大,再一次暗示出中国高考的严酷。当论及高考的时候,作者的个人情感更是明显。“cram”,“cheating”,“rampant”等词语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对中国高考强烈的鄙夷和反感的态度。而冠以“concocted”,“aggressive”之名的机构在作者看来则是中国高考催生出来的副产物。

通过对语篇的词汇选择,我们能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窥探到语言背后的操纵者的意图。作者通过攻击中国的高考制度来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而达到宣扬本国的教育乃至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这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应当学会警惕。

三、结语

通过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及语篇分类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语篇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客观、公正,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掺杂了语篇生成者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语篇时,要批判性地透过语言去发掘潜藏在背后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的意识形态。借助批评性语篇分析,读者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又是如何来传播和强化特定意识形态的,从而提高对新闻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6(4).

新闻形态 篇5

新闻播报形态很难进行准确的划分和界定, 但为了研究的方便, 以历史为轴, 以新闻播报形态的微妙变化和新形式的出现作为重要标志,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人民广播创办的延安时期开始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第三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今天。这三个阶段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与中国新闻业态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种联系既有新闻适应时代需要的根本性要求, 也有新闻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重要的是通过新闻播报形态的划分能够分析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发展和趋势, 并就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的论证。

第一阶段:民生新闻是否已经诞生存在争议

侯迎忠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 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 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 根据侯迎忠总结的民生新闻范畴, 可以逐一对照分析, 中国民生新闻到底是一个全新的新闻形式, 还是一个有着传统与现代不可分割的新闻延续。

第一阶段起始于延安时期, 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不同时期, 在各个时期新闻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该阶段新闻传播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政治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前, 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广播系统主要围绕统一战线宣传、战争战况报道等, 这些新闻信息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播报的主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 电视开始进入百姓家庭, 虽然还未普及, 但是电视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侯迎忠所说的“现代传播手段”, 电视应该算是现代传播手段的重要载体之一, 当时播报的内容受新闻组织机构规模、新闻采访水平、设备技术现状的限制, 还不能大范围关注百姓民生等问题,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新闻播报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宣传, 主要集中在国家大政方针上, 涉及民生方面的新闻内容偏少, 但是这不能说这个时期就没有民生新闻, 一些涉及国计民生新闻题材的电视新闻深入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 但是内容少、涉及面窄, 没有形成气候。

该阶段, 新闻播报的形式受战争、意识形态的影响, 宣传的作用大于新闻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 口号式的播报方式时常出现, “高、平、空”的语态也成为当时播报的重要形态, 这些受当时环境的影响, 形成了中国早期播报的独特形式。

第二阶段:民生新闻的准备期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 新闻传播机构快速增多, 新闻内容不断拓展, 整个新闻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时期新闻播报形态也在不断调整, 但是这种调整总的格局变革不大, 究其原因:一是播报的新闻语言样态源于新闻稿文字的语言特点, 新闻稿写作要求结构严密、布局合理、语言精练、以书面语风格为主, 播报的声音形态要和新闻稿风格相一致;二是从新闻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 新闻信息的传递要保证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 能够准确无误, 这要求新闻播报要“准确、清晰、迅速”;三是我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后, 虽然有所放宽, 但是新闻的社会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依然重要, 这也使得我们的播报形式虽然相比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变, 但是还不能从根本形态上有所突破, 这也是此阶段新闻语言播报形态的根本特征。但是这并不是说受众就感受不到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各项事业趋于放宽, 民主、自由气氛渐起, 新闻播报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从新闻内容上开始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闻稿, 平常的生活口语开始增多, 书面语开始减少, 导致播报上日趋生动, 贴近生活, 注重沟通交流, 播报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 而是互动的信息传播, 这要求播报要“平等、贴近”普通百姓。

学界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是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这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的:首先, 平民化色彩, 民生新闻把民生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 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报道, 以人为本。然而, 改革开放之后到1998年这个时期, 新闻报道并没有脱离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 尽管这个时期不存在专题类的像《南京零距离》这样的节目, 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平民的角度播报有关平民生活的琐事也并不是没有, 而且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兴起。其次, 民生新闻服务性强, 从服务的角度阐释民生新闻的特点, 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新闻本身具有服务功能。《南京零距离》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具有民众性和地域性特点, 才被界定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民生新闻的服务主体是平民, 是社会的广大公民, 其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二阶段新闻业态关于此类的服务也并不是没有, 《夕阳红》、《半边天》等服务类的节目也具有类似的服务功能, 有些地方台也开始了一些服务类型的节目, 并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最后, 报道领域比较宽泛, 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 不可否认, 第二阶段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当时新闻报道能力和记者队伍远没有今天这么庞大, 新闻报道的内容还不能涉及太具体的民众生活。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在第二阶段已经开始出现苗头, 并且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第二阶段的播报形态预示着全社会民生新闻时代的到来, 这为后来的民生新闻出现、发展、成熟提供了播报形态上的准备, 不可否认, 新闻播报形态的调整为新闻平民化提供了平等和贴近受众的可能, 这种可能推动了民生新闻在21世纪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从这个时刻开始, 中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熟, 他们的新闻意识开始觉醒, 学会了用新闻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阶段: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至今。改革开放20年之际,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信息类节目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更加细化的分工、更加专业的划分, 民生新闻成为改革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和赢家。这个时期的播报风格在第二阶段调整之后, 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语言表达也更加具有个性。

1998年香港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 主持人陈鲁豫的“说新闻”开始引起业界的关注, 陈鲁豫播报新闻的语言样态在新闻播报领域变革比较大, 从语言样态看, 她开始运用口语化处理新闻内容, 新闻叙述保持了简练紧凑的语言风格, 受众能够更加贴近地去聆听新闻信息, 而这一形式更加引起了内地电视台一些节目的关注, “说新闻”的特点也开始适用在民生新闻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说新闻”能够缩短传授双方的距离, 播新闻和说新闻不是一种语言状态, “说”是讲给你听, 是以接受者为主, 是把接受者作为自己目的语的初衷, 民生新闻正是需要这种语言的播报状态, 同时也是民生新闻的趋势催生出了“说新闻”这种样式, 两者在共同推进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一致的。第二, “说新闻”要融入主持人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这种理解和把握角度性很重要, 主持人站在哪个角度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倾向性, 民生新闻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报道新闻, 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有鲜明的平民化意识, 这也是“说新闻”这种播报形态对民生新闻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三, “说新闻”表层语言特点为口语化色彩较重的“告知”式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贴近麦克卢汉强调的“人际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要求信息的双方是平等的, 是信息的双向流动, 而且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方式。“人际传播”是民生新闻的重要传播理念, “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具有更强的新闻感染力, 但是要实现“人际传播”的效果和功用, 单纯依靠现有的传播技术是不能完成的, 还需要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立场等, 因此, “说新闻”的诞生和完善, 直接推动了“说新闻”中“人际传播”形式的发展, “人际传播”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业态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也逐渐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推崇。

1998年, “说新闻”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播报形态的重要节目样式, “说新闻”的目的、角度、样式都迎合了正在快速崛起的电视民生新闻业态, “说新闻”看似简单的播报形态变化, 却为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在21世纪新闻变革时期, 播报形态上的先行先试为各种新闻样式的探索创造了空间, 民生新闻是趋势、是潮流, 但是更需要形态上的助推, 这种推力使得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要看到, “说新闻”要求主持人对新闻题材、内容、倾向性的把握具有较高水平, 会播新闻, 但是不一定会“说新闻”, “说新闻”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还必须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驾驭, 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 一些更加新颖的民生新闻形式对主持人“说新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直播民生新闻、互动民生新闻, 要求主持人反应灵活、知识面广、新闻敏感度高, 这些新的要求对民生新闻主持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需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适时提升自己“说新闻”的水平, 更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

新闻播报形态将继续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将伴随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前行。新闻播报形态从传统、严肃的播报形态到今天的“说新闻”, 甚至是“唱新闻”的出现, 都说明新闻播报形态正在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播报形态探索的重要试验地, 已经出现了很多民生新闻播报形态。

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与试验, 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样, 电视民生新闻的开拓与创新, 需要播报形态作为其前行的重要工具, 新闻播报形态的工具性价值毋庸置疑, 新的新闻播报形态探索为电视民生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性, 电视民生新闻除了新闻内容的采集、加工外, 还需要主持人对内容有效的嫁接, 才能够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化效果, 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全方位发展。

摘要:新闻播报形态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它直接影响着、预示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走向。近几十年, 民生新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得益于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通过对新闻播报形态的三阶段划分, 揭示出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对民生新闻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播报,民生新闻,“说新闻”

注释

1[1]付程、罗莉编:《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9页。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走向刍议 篇6

1. 电视新闻频道产业化发展走向

进入21世纪, 人类获取信息的三个电子途径:电视迅速走向融合。这种融合在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 且主要战场是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如著名的迪斯尼公司与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等, 这种融合使得这些跨广播电视、跨国界的公司集双方之所长, 实力越来越雄厚。这一切都有赖于电视产业的结构调整。

电视新闻频道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产业, 它是新闻传播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结构在现有的基础之上, 必然面临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正积极采取二级办台、局台合一、台网分离等方式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集团化运作和结构调整, 包括资产重组、品牌重组等, 这有利于电视新闻产业进行资源优化, 使电视媒介之间的竞争更加趋于合理化、程序化。使全国的各电视新闻传媒和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一体化, 实现各电视新闻传媒的优势互补。

2. 电视新闻节目频道化发展走向

电视新闻节目频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新闻本身特点的需要, 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以受众为主体的电视新闻传播的结果, 也是优化新闻资源配置的必经之路。中国的电视新闻从发展初期仅有《新闻联播》到全天整点流动播出, 在栏目设置上不仅有传统的新闻, 还出现整时段的新闻杂志如《东方时空》等, 中国的电视新闻发展迅速。尽管如此, 中国电视新闻播出量仍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人们期待媒体对信息加以整合, 提供给人们更准确、更及时、全方位的报道和评论, 这使得电视新闻需求量成倍增加。因此, 建立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纯粹新闻频道, 实现对信息整合的规模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目前的全新闻频道还很少, 中央电视台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 因此, 建立中国具有权威性的全新闻频道迫在眉睫。

3. 采用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方式

中国的现场直播发展较快, 水平也较高。目前, 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包括时事政治、文化生活、军事体育、科学技术等等。1997年被称为中国的现场直播年, 中央电视台相继完成了漠河日全食、香港回归、中央十五大召开、长江三峡截流等多次大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后来中国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 如对新世纪来临之际的现场直播、建国五十周年的阅兵式、美国总统克林顿来访现场直播等。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得到了传媒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但是同时, 我们也看到这些大型的现场直播都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新闻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性、不可预见性,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意义在与亲眼探求未知的新奇感和以第一时间获知结果的满足感。因此,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应面向未知事件领域挑战, 这就是要加强日常性新闻和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加强日常新闻的现场直播, 可以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 对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可以让中国的电视出现更多独家报道, 既满足观众的需要, 又有利于确立中国电视新闻传媒的国际地位。

4. 促进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地方化

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 促进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和地方化, 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并让世界观众为之感兴趣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节目选题要有针对性, 在对外宣传的选材方面, 强调本土化, 尊重“民族精神, 世界眼光, 传统精髓, 现代意识”的原则。国际新闻节目不能一味报道中国落后的一面,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不能神秘化, 要报道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所思所想所为。除此以外, 在制作上, 也必须地方化、国际化。要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新闻节目必须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在采访、写稿、编辑、出镜和配音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要遵守国际上通行的一些节目的制作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国外观众的不同的观赏习惯和收视特点在节目包装、节奏处理、画面选取等方面做以改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收视结果, 达到国际新闻的传播目的。

5. 发展中国的互动式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是电视新闻传播的趋势, 这种融合使互动式电视新闻的发展成为可能。互动式电视新闻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种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中国的互动式新闻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 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但还没有真正的互动式电视新闻节目。希望不久的将来, 互动式电视新闻作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体现国家电视新闻水平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努力让中国观众的参与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让观众真正地畅所欲言。■

参考文献

[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新华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丁柏铨.《论新世纪新闻媒体的竞争》[J].《新闻记者》, 1998年第六期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篇7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家庭式媒体的代表, 具有日常生活性, 其叙事形态也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并且电视媒体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提前占领了生活化的叙事形态特征, 进而有效引导观众认识现实社会, 逐渐减少了电视影像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越来越促进影像与生活融合为一体。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生活化特征引起很多观众的注意, 然而21世纪互联网络及移动网络等的快速发展, 不断冲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媒体, 加强贯彻现场直播的电视媒体基本理念, 并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互动, 不断探索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 不断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要求。

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

21世纪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不断冲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 使电视媒体新闻报道面临很多现实危机, 如电视观众快速分流、新闻时效性弱、缺乏互动交流等, 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正确认识现实情况, 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互动, 不断探索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 才能保证电视媒体不被时代所淘汰, 才能促进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具体如下:

1.电视观众快速分流

互联网络及移动网络等的发展, 造成电视观众快速分流的现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的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社会, 将社会推动到了网络媒体时代, 它们以其独有的双向互动、个性化服务、不受时空限制、高时效性等特点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给我国的媒体传播带来重大变革。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使得电视媒体受到重大冲击, 电视观众快速分流, 电视媒体市场被占领, 还威胁到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在社会快速转型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形态受到很大的影响。

2.新闻时效性弱

互联网络及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的兴起, 具有高时效性、双向互动、个性化服务、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网络的兴起使新闻报道进入一个及时更新、自由播报的阶段。具体来说, 网络的兴起使网民能够自由播报新闻。举例来说, 2010年上海静安大火时, 有很多网民在微博上发照片、视频及一些现场的情况说明, 新闻与所发生事件同时更新, 每个网民都成为记者, 新闻在微博等一些网络平台中抢先出现和及时更新新闻动态, 使人们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因此叙事形态对电视新闻报道是十分重要的。就电视新闻报道而言, 事件新闻越新观众就越感兴趣, 同样新闻报道不及时, 观众的兴趣就会降低, 这就给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加强现场直播的基本理念, 及时更新新闻信息, 准确把握新闻的时效性。

3.缺乏互动交流

新兴媒体的发展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 网络新闻的报道能够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及快速传播, 只要上网,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实现新闻媒体的双向互动交流, 这也是电视媒体所缺少的特征。虽然电视媒体也有互动交流的部分, 如电话热线等, 但电视新闻的叙事主要为独白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疏远了与观众的关系,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当电视媒体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时, 观众会转向其他新兴媒体, 尤其是现在迅速发展的网络, 新闻更新快, 网民可以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新闻商讨中。

二、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

菲德勒说, 新媒体形态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从传统媒体中产生的,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代表传统媒体的灭亡, 而是指传统媒体不断演进及发展, 进而慢慢适应新媒体, 尤其是现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合作发展, 使其叙事手法变化多样, 凸显了电视直播的独特魅力。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超文本链接

新媒体出现后, 电视媒体与网络、电信等新媒体进一步互动合作, 突破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文本单一性, 成为近似于网络媒体的超文本链接方式, 有效提高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播报频率, 拓宽了电视新闻消息收集及播报新闻的平台。从形式上看, 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消息发布的唯一方式, 属单一文本, 而随着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 电视新闻报道变成了一个新闻中转站, 慢慢成为超文本链接, 人们能够遵从自己的兴趣连接到自己喜欢的新媒体中, 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动态。

2.实时播报

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必须贯彻现场直播的基本理念, 把日常生活及新闻情节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现场直播中, 日常生活与新闻情节的关系会体现出来, 如日常生活是多变的、多种可能的、不能被定型的;新闻情节是节目组设定好的、是被定型的, 这样的电视新闻直播就体现了真实生活与艺术情节的结合, 可以让观众看到生活的真实性, 感受到新闻的情节, 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同时清楚地发布了新闻真相, 这种独特的实时直播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电视新闻报道有着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具有实时直播及高公信力的特征, 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 电视媒体可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 准确无误地还原新闻真相, 具有公信力, 能有效防止谣言的产生, 正确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

3.动态结构

在以前, 新闻节目的接受者称之为观众, 而现在则称之为用户, 这个称呼上的转变, 说明观众在新闻节目中主体意识的恢复, 而网络媒体的出现, 为人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便利平台, 人民能够参与到新闻的讨论建构中, 人民的这种需求也越来越强, 主要原因, 一是如今社会面临转型期, 缺乏主流媒体及主流价值观, 出现对新闻报道的不信任现象, 使观众越来越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 越来越希望寻找到一种新方式来获取新闻及表达见解, 二是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我国媒体语态中民主性的逐渐提高, 使电视新闻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 受这两大原因的影响, 观众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新闻的创作中, 希望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话语表达平台。随着人民话语表达权的提高, 人民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分享新闻, 利用关注、转发、点赞等方式快速扩大新闻传播, 导致传统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冲击, 使得新闻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发生变化。

结语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着电视媒体叙事形态的变化, 促进了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向有超文本链接、实时播报、动态结构三方面,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各界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各种需求, 另外要加强贯彻现场直播的电视基本理念, 并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互动, 利用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不断发展更多的观众,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探索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日益增多环境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越来越开放的话语空间正在慢慢形成, 这需要我们加强贯彻现场直播的电视基本理念, 并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互动, 利用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 不断发展更多的观众, 不断探索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变化, 就此本文展开了对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转化的研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转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兴维.《时效就是新闻的生命——从两次网络直播看新媒体给记者采访带来的挑战》[J].《军事记者》, 2014年第3期.

[2]马骏.《数据、互动与体验——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受众策略转型》[J].《当代电视》, 2014年第12期.

[3]凌小萍、邓伯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比较与融合》[J].《理论月刊》, 2015年第4期.

[4]葛艳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生产及流程的转变与坚守》[J].《传媒》, 2015年第20期.

新华社探索多媒体新闻播报形态 篇8

日前, 新华社多媒体中心音频部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中, 为多媒体形态融合打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据悉, 多媒体中心此次试运行中, 首次采取以权威发布的新闻稿件作为解说、配合相关视频资料进行报道。同时, 将权威发布的新闻图片进行视频化处理, 将有关信息通过横走滚屏字幕的形式加以呈现, 使得原本单一的文字报道立体化、声像化。

该中心还尝试用主持人的播报、解读作为串联, 对可以采取电话连线的当事人进行连线采访, 在播报中插播最新收到的图片、视频稿件,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编辑、上传至网络及用户, 实现了多种媒体的立体互动与融合。

新闻形态 篇9

新闻报道中大量充斥着引述他人的话语 (也就是引语) , 而非报道者本人的话语, 而且其中许多部分仅仅是这样标注为引用而已。1980年由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进行的调查发现, 有将近20%的新闻报道部分是引语。这说明新闻报道在创作新闻时主要倚重别人对事件的描述。

正如Fishman指出的那样, “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可以这样描述:事件是这样是因为有人这样说而已, 新闻制作者是从别人的描述中选取事实。”

然而, 新闻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更是一种社会实践, 是各种社会冲突的场所和工具, 报道者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中会受预有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和左右。

本文将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 以“加纳村事件”为背景, 从冲突双方[黎巴嫩 (阿拉伯) 和以色列]的主流媒体英文网络版选取8篇新闻报道作语料, 其中代表黎 (阿) 方的Arab News, YALIBNAN;代表以方的HAARETZ, The Jerusalem Post各选取了两篇, 用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 分析在“加纳村事件”发生后, 黎 (阿) 、以双方的新闻报道中引语报道模式的使用策略, 探究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引语模式的运用, 而引语模式的使用又是如何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的。

“加纳村事件”背景。2006年6月30日, 以色列空军袭击黎巴嫩南部地区, 导弹摧毁了加纳村的几座民居, 许多睡梦中的人被压在坍塌房屋的瓦砾下, 空袭造成至少50名平民死亡, 其中包括37名儿童。事件发生后, 各国媒体广泛报道, 当事双方的黎巴嫩政府包括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政府对事件的发生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引语报道模式

引语报道的五种模式。过去20年来引语报道模式在文体学中被广泛研究, 但最容易接受的理论介绍当数Leech和Short的话语理论。Leech和Short区分了4种引语:直接引语 (DS) , 间接引语 (IS) , 自由直接引语 (FDS) , 言语行为叙事转述 (NRSA) 。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基本语义区别在于:当我们用直接引语报道某人的话语时, 我们一字不差地引用言者的话语;而间接引语是对原话用自己的话进行的一种解释。下面是语料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例子:

“Qana always pays the price.”he said. (DS)

(他说:“付出代价的总会是加纳村。”)

Israel said Hezbollah had fired rockets from near the building into northern Israel. (IS)

(以色列说真主党曾从附近建筑物内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发射火箭。)

言语行为叙事转述是一种比间接引语更为间接的转述方式, 句中仅说明发生了一个或多个言语行为, 转述者无需承诺完全说出言者的意思, 更不必顾及话语的形式。下面是语料中言语行为叙事转述的例子:

An official spokesman, meanwhile, denounced the Israeli massacre. (NRSA)

(与此同时, 一位官方发言人谴责了以色列的屠杀行为。)

除了上文提到的模式外, Leech和Short还提到一种称之为“Slipping”的混合引语模式, 指出在叙事话语中“它允许作者从叙事陈述溜转到本质的刻画, 而读者没有注意到这种转换, 而且读者除了相信叙述者的观点之外别无选择, 此时角色和叙述者也浸入到这种方式当中而往往也接受角色的观点”。因此, Slipping是一种操纵读者观点的微妙方式。这种模式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请看下面语料中属于Slipping的两例:

He said Hizbullah also might have prevented the civilians from leaving the collapsed structure“in a cynical and brutal way.” (The Jerusalem Post)

(他说真主党或许可能以“一种愤世嫉俗和极其野蛮的方式”阻止平民从坍塌的大楼里离开。)

Israeli Prime Minister Ehud Olmert said Israel“is not in a hurry to have a cease-fire”before it achieves its goals of decimating Hezbollah. (Arab News)

(以色列总理胡德·奥尔默特说以色列在达到清剿真主党武装的目标以前“并不急于停火”。)

在《马克思主义及语言哲学》中, Volosinov探讨了他所称之的“预设直接引语” (PDS) , 其修辞或会话功能与“slipping”非常相似。“预设直接引语”是指出自直接引语, 并带有说话者强加的施为色彩的直接引语的一种形式。Volosinov认为:“即将产生的直接引语可以由语境及作者的意图所预示。”经过这样的处理, 引语话语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下面是语料中预设直接引语的例子:

Ali supported the demonstrations that led to the attack on the UN headquarters in Lebanon.“Secondly, the attack might give the world an idea of how frustrated we are.We do not have anything against the Jewish people but we are asking the world to stop and to stand up to these bloodthirsty governments led by Bush”headded. (Arab News)

(阿里支持导致袭击联合国驻黎巴嫩总部的游行示威, 他补充道:“第二, 袭击可能会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现在多么绝望。我们并不反对犹太人, 但是我们呼吁世界阻止并抵抗布什领导的残忍政府。”)

因此, 本文将5种引语报道模式作为研究手段:直接引语 (DS) , 预设直接引语 (PDS) , Slipping, 间接引语 (IS) , 及言语行为叙事转述 (NRSA) 。

报道者对5种引语报道模式的控制力大小如下图所示:

报道“干扰”梯度

如图1所示, 随着引语报道模式从DS到IS, 报道者对报道内容的控制力度逐渐增强, 到NRSA时控制力达到最大。

然而, 有一点需要指出, 5种引语报道模式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报道者的干扰和控制, 即便直接引语也不例外。这是因为, 引用什么以及引用谁的话是由报道者决定的。

数据分析。8篇新闻报道中5种报道模式的数据统计如表1。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4 份报纸在引语报道模式的使用方面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 与HAARETZ和The Jerusalem Post相比, Arab News和YALIBNAN使用更多的直接引语。4份报纸都在关注两个话题:一是关于“加纳村事件”残酷场景的描述;二是关于事件发生后各方的反应。其中, 《以色列屠杀男童》及《沙特阿拉伯人及外籍人士强烈谴责以色列在加纳村的暴行》主要是关于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的。事件冲突双方中, 作为入侵者的一方, 以色列的行动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特别是在伤亡情况被报道后, 世界多数国家的舆论都同情黎巴嫩遇难者。因此, 在这些新闻报道中, 黎 (阿) 方报道更多使用直接引语, 达23% (Arab News) 和35% (YALIBNAN) , 这更符合黎 (阿) 方利益;以方报纸直接引语分别占8% (HAARETZ) 和11% (The Jerusalem Post) , 明显低于黎 (阿) 方。

第二, 相比Arab News和YALIBNAN、HAARETZ和TheJerusalem Post在报道中较少使用直接引语。因为事件发生在黎巴嫩领土, 以方是事件的实施者, 公众舆论不利于以方。当他们使用直接引语时, 也是首先选择有利于己方的引语来源。

第三, Arab News和YALIBNAN都更多使用Slipping, 分别为23%和15%。因为事件中, 世界舆论有利于黎 (阿) 方, 特别是许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都表达了对事件的谴责, 报道者很容易从这些舆论中找到利于己方的言辞, 经过铺陈后为己所用。

第四, 最能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两份以色列报纸的报道中都使用了大量的间接引语, 占所有引语报道模式的50%还多。正如图1所显示的那样, 说明这两份报纸的报道者对引语有很强的控制力, 旨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

第五, 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现象是:Arab News (黎阿方) 和HAARETZ (以方) 在报道中都使用了相似比率的NSRA, 前者占18%, 后者占17%。如图1所示的那样, 报道者使用NSRA时, 对报道的控制力达到最大。这表明, 两份报纸一份代表阿拉伯世界, 一份代表以色列一方, 都清晰地反映出各自的意识形态背景, 这也是意识形态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有力证据。

结语

通过上文对新闻报道中引语报道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方在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时, 选择报道什么、如何报道, 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报道模式的选择决不是随意的, 选择的背后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报道者可以在自己的话语和别人的话语之间划一个清晰的界限, 也可以不同程度上把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比如通过选择各种不同的间接引语模式) 。不管用何种方式引述他人的话语, 他总会对这些话语施加控制以使其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交际目的来解释或展示这些话语。

参考文献

[1].Fishman, M.Manufacturing the New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0:92.

[2].Geis, M.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87:80, 130-132.

[3].Leech, G.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 1981:318-340.

[4].Volosinov, V.N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New York:Seminar Press, 1973:134.

[5].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46页, 第173页。

【新闻形态】推荐阅读:

形态指标07-14

审美形态07-15

元素形态07-18

地域形态05-29

形态特性06-02

形态分析06-24

显微形态06-25

作品形态07-04

知识形态07-04

形态研究07-07

上一篇:教育科研的选题方法下一篇:优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