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形态

2024-08-13

卵巢形态(精选5篇)

卵巢形态 篇1

子宫全切术对治疗因子宫病变引发良性或恶性肌瘤有着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会患者的生殖系统及内分泌代谢造成一定影响。为分析子宫全切术对卵巢功能形态及阴道形态的影响,本文选取最近三年内在我院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未行该术式的患者40为对照组,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6-42岁,平均年龄(39.3±2.1)岁;其中子宫肌瘤35例,子宫腺肌症17例;手术方式为经阴道全宫切除术(10例)和经腹部全子宫切除术(42例),术中均保留双侧附件;记为该组选取对象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患有宫颈炎、阴道炎、外阴炎但未作手术者作为对照组,本组选取对象均未绝经;年龄36-43岁,平均年龄(39.5±2.2)岁;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对象

①排除宫颈癌患者;②排除子宫内膜癌患者;③排除术前及术后服用大量激素类药物;④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者;⑤排除存在重症肺部或呼吸道疾病患者;⑥排除盆腔内存在肿块、存在家族性卵巢早衰病史患者;⑦排除不配合本院调查就不愿接受随访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52例选取对象在行子宫切除术前,均给予常规经阴道镜检查或经宫颈细胞学检查或宫颈活检查,排除宫颈癌患;对于阴道存在不规则流血患者,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癌。观察组52例患者依据自身病症及手术指征,行经阴道全宫切除术或经腹部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同时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接受内分泌水平检测及阴道彩超检查;对照组患者同样在上述三个时间段给予免费内分泌水平检测和阴道彩超检查。两组在接受随访1年内,均叮嘱其未经过本院允许,不得擅自使用激素药物,均按时复查。

1.4 观察指标的测定

1.4.1 性激素的测定

①仪器:全自动Eleesyslolo型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生产),配套试剂;②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清中E2、FSH、LH含量水平进行检测,均于晨时取血,静置30min后,离心1500r/min,持续8min,去血清,对对其中E2、FSH、LH含量水平进行检测。

1.4.2 阴道长度、阴道壁厚度测定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阴道长度及阴道壁厚度进行检测,探头频率设定为7.5MHz;测定前,叮嘱患者排空膀胱,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叮嘱患者放松,将阴道维持在自然形态,以免因膀胱压迫导致阴道变形;术前经阴道超声扫描时,将探头置于阴道后穹隆处,用食指标记阴道探头和引导口后壁接触点,待阴道探头抽出后,测算顶端至接触点之间的距离,该长度记为术前时阴道长度;术后测量阴道长度时,将探头置于阴道残端处,测量方法同上。在测量阴道壁厚度时,同样将阴道探头缓缓在阴道中推进,直至阴道中断,采取纵切面测量阴道探头上方阴道壁厚度。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随访1年间,发生月经量稀少、稀发或周期延长等月经异常情况的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s)表示,t检验;(%)表示,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卵巢功能变化

两组患者术前E2、FSH、LH三项性激素检测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半年两组间上述性激素检测水平指标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在在术后1年后两组间性激素检测水平指标对比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2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发生月经不规律的人数分别为0例、15例和23例,所占比例依次为0%、28.85%和44.23%;对照组40例患者在以上三个时间段出现月经不规律的人数分别为0例、4例和8例,所占比例依次为0%、10.0%和20.0%,两组间术前月经不规律对比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时月经不规律发生情况对比上有明显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2.2 阴道形态变化

对照组40例患者阴道无明显变化,观察组52例患者,1年后观察组阴道长度较术前缩短1-1.2cm,阴道壁厚度变薄。

3 讨论

子宫全切除术作为妇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其主要应用子宫病变引发的多种病症,如子宫肌瘤等病症,尤其是子宫或附件的恶性肿瘤,该类病症应用子宫全切术治疗有着其他术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子宫全切术对治疗因子宫病变有着明显的疗效,但该术式同样会患者的生殖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子宫通过血管、内分泌、神经等方式与其他器官紧密相连,而在实施该术式后,必然会对女性的其他功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

郝素青等人研究分析表明,采取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在术后会对患者卵巢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下降[2];而侯锐等人研究同样也表明了切除子宫后,患者的卵巢功能会受到影响[3]解剖学角度上,卵巢位于子宫底的后外侧,与盆腔侧壁相接,同时其动脉主干常位于卵巢门外的骨盆漏斗韧带内,同时卵巢的供血与子宫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切除子宫后,会对卵巢的正常供血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卵巢合成和分泌的雌性激素主要作用于子宫,子宫一旦切除,必然会对雌性激素的分泌造成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对观察组52例患者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后,该组患者E2、FSH、LH三项性激素检测指标水平明显异常,这说明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同时该组患者阴道长度缩短,阴道壁变薄,这都说明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患者卵巢功能及阴道形态产生影响,因而临床上应把握该手术指征,慎重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子宫全切术对卵巢形态功能及阴道形态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作手术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进行监测,观察卵巢功能,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阴道长度及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E2(雌二醇)、FSH(促卵泡激素)、LH(黄体生成素)监测水平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半年、1年上述三项激素含量水平监测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时观察组52例患者月经不规律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观察组阴道长度较术前缩短,阴道壁厚度变薄。结论 对妇科疾病患者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内分泌功能会下降,雌性激素分泌量下降,会对卵巢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同时阴道长度会缩短,阴道壁厚度也会变薄,临床上行该手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卵巢功能,阴道形态,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吉红,谭海平.经阴道与经腹腔镜行卵巢囊肿剥除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0):45-46.

[2]郝素青,贾玉玲.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全切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1):64-65.

[3]侯锐,赵福杰,林蓓,等.腹腔镜下处理残留卵巢的不同方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5):455-457.

卵巢形态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1. 1. 1实验动物21日龄幼年Wistar清洁雌性大鼠60只,体质量( 50 ± 5) g,均在21日龄断乳[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 SCXK( 京) 2012-0001]。

1. 1. 2试验药物助仙丹配方颗粒: 茯苓15 g、陈皮15 g、白术9 g、白芍9 g、山药9 g、菟丝子6 g、杜仲3 g、甘草3 g( 购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颗粒药房) ;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商品名: 达英 - 35,拜耳先灵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303031) ; 左炔孕酮硅胶棒 ( 上海达华药业有限公司,规格: 75 mg,生产批号: 20121128) ; 血清睾酮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 普博欣试剂公司) 。

1. 1. 3试验仪器电子读数分析天平 ( 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高速离心机( 博励行仪器有限公司) ,普通手术器械,显微镜( Olympus) ,酶联免疫检测仪( Tecan) 。

1. 2 方法

1. 2. 1动物模型的建立60只大鼠于室温18 ~ 22℃ 环境下适应2天,并按实验动物使用的3R原则给予人道的关怀。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8只,造模组5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喂以普通饲料,正常饲养,于27日龄始每天颈背部皮下注射与实验组等量生理盐水,共9天。造模组52只大鼠按照朱亮等[2]的方法,适应性喂养3天后于24日龄开始,用1% 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皮下埋植左旋18-甲基炔诺酮硅胶棒,3 mm/只,27日龄开始皮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 5 U,2次/天,共9天,35日龄连续阴道涂片2个动情周期[( 4 ~ 5) 天 × 2]。观察到阴道涂片染色( 阴道涂片染色后观察显示无规律动情周期,见大量白细胞,偶见少量角化细胞,处于动情间期时相,提示无排卵,见图1A) 。阴道涂片提示无排卵则符合PCOS大鼠模型, 不符合者剔除。对照组连续阴道涂片2个动情周期全部呈现完整的动情周期,见图1-B。

A 图提示大鼠处于动情间期; B 图提示大鼠处于动情期

1. 2. 2分组及给药方法对照组8只,从造模组中挑选出造模成功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助仙丹组10只、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10只。助仙丹组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于35日龄开始,于每天18: 00药物灌胃,助仙丹组给予助仙丹配方颗粒水溶液( 将助仙丹颗粒2袋溶解于50 m L水中配得含生药1. 38 g /m L药液) ,每只大鼠予生药8 g /kg助仙丹药液灌胃;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12 g /片,加水50 m L溶解配置0. 24 g / m L药液) ,每只大鼠予药液1. 4 g / kg,连续给药14天。模型组10只以及空白对照组8只,每天以0. 58 m L/kg蒸馏水灌胃,1次/天,连续14天。所有大鼠试验期间均在标准环境内合笼饲养,室温18 ~ 22℃ ,相对湿度50% ,颗粒饲料自由择食,保持每天光照14小时。

注: 与模型组比较,aP < 0. 05。

1. 2. 3标本的收集与处理将49日龄大鼠禁12小时后称重后,予1% 戊巴比妥钠0. 3 m L/100 g腹腔麻醉,打开腹腔,腹主动脉 取血 ( 2 ~ 3 m L) , 3000 rmp离心,分离血清,- 20℃ 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性激素的水平,由普博欣试剂公司完成检测。摘取双侧卵巢,去除卵巢表面脂肪组织,称取卵巢质量( 湿重) ,用10% 的多聚甲醛液固定,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泡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卵巢的组织形态改变、 卵泡的大小发育情况等。

1.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大鼠灌胃前后体质量变化、卵巢质量及大鼠雄激素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本实验数据方差齐,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大鼠一般情况

4组大鼠治疗前后均发育良好,体毛润泽,行为、体征变化无明显差异,反应灵活。4组大鼠治疗前后质量变化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服从正态分布; 数据具有方差齐性; 用ANOVA分析,F = 4. 753,P = 0. 007 < 0. 05,可以认为四组治疗前后质量变化值有显著差异。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比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用药前后体质量增加显著减少( P < 0. 05) 。结论: 助仙丹颗粒配方组、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用药前后体质量的增加均小于模型组,其中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更少,说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对于多囊卵巢模型大鼠体质量具有明显降低作用,两组相比,助仙丹组大鼠体质量变化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无差异( P > 0. 05) 。

2. 2 卵巢质量及血清雄激素水平

大鼠卵巢质量及血清雄激素水平变化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质量明显增加 ( P < 0. 05) ; 与模型组比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卵巢质量降低明显( P < 0. 05) ,模型组大鼠卵巢湿重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卵巢湿重,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助仙丹组大鼠卵巢湿重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大鼠血清雄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 = 0. 726,P = 0. 544 > 0. 05,认为四组大鼠血清雄激素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具体见表2。

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 < 0. 05; 与模型组比较,bP < 0. 05。

2. 3 卵巢光镜结果

空白组可见处于不同分化等级的卵泡,颗粒细胞层较厚,排列整齐,卵巢组织可见正常成熟卵泡、 黄体以及白体; 模型组大鼠卵巢内罕见成熟卵泡, 卵巢内有数量较多的闭锁卵泡,卵泡内颗粒层薄 ( 2 ~ 3层) ,卵巢组织内少见黄体及白体;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卵巢切片可见成熟卵泡及处于不同阶段的卵泡,闭锁卵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颗粒层细胞数较模型组稍有增厚,但明显少于正常组; 助仙丹颗粒配方组大鼠卵巢中可见成熟卵泡及一定数目闭锁卵泡,颗粒细胞层较模型组及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均明显增加,接近空白对照大鼠颗粒层数目,但排列欠整齐,卵巢内可见正常一定数目的黄体及白体。

A: 空白对照组大鼠卵巢切片; B: 模型组大鼠卵巢切片; C: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卵巢切片; D: 助仙丹组大鼠卵巢切片

3 讨论

PCOS是妇科内分泌临床常见病,在排卵功能障碍不孕患者中占90%[3],育龄妇女患PCOS的概率为5% ~ 10% ,约占妇科内分泌临床病例数的20% ~ 60% ,在闭经妇女中占25%[4]。PCOS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其病理生理也较为复杂,除对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外,还易出现不孕症、高胰岛素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5]。而且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儿童期和青春期肥胖发生率的增高,青春期PCOS的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因此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等的相关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又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效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其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PCOS已显示其优势。助仙丹选自著名的女科专著《傅青主女科》,原方被用来治疗“经水数月一行”,傅青主评价此方“健脾益肾而不滞,解郁清痰而不滞”。而中医对于PCOS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为脾肾两虚、痰湿阻滞、肝郁血瘀等。 助仙丹中菟丝子、杜仲可温补肾气,肾气足自可化浊,茯苓、山药、白术等补脾气,脾气足则不生痰,痰浊即去,白芍可解肝郁、舒肝气,方义与现代医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较为一致,所用药物均为妇科常用药物,平补而不滞。

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性改变、稀发排卵是PCOS较为特征性的改变,本研究就血清雄激素、卵巢形态等多方面研究分析助仙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效果及机理初探。结果表明,助仙丹可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排卵并增加卵泡颗粒细胞层细胞数目、黄体组织数目,减少囊状卵泡数目; 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相比,助仙丹药效较为温和,对于增加颗粒细胞数有明显优势,但在改善体重、卵巢湿重方面效果不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明显。本研究表明助仙丹对PCOS大鼠卵巢形态、体质量、卵巢湿重等具有改善作用,尤其对颗粒细胞层数增加有明显作用,颗粒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从而降低血清雄激素的含量,纠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雄激素血症,进而促进排卵、改善症状。本研究提示助仙丹加减对PCO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确切的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本实验仍有一些方面有待改善: ( 1) 大鼠PCOS模型不够持久,且造模成功率低,其造模结果与人类PCOS仍有不同; ( 2) 助仙丹药味少,各药剂量小,作用也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弱,考虑按照不同证型的PCOS,调整助仙丹剂量,并可设立高、中、 低剂量组,寻找助仙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最佳有效剂量; ( 3)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与助仙丹比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在促进排卵方面占优势,助仙丹在促进卵巢形态恢复、增加颗粒层细胞的数目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西药联用是否有更好地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 4) 因实验经费及周期的限制,实验所用血清学指标较少,可进一步研究更多的性激素改变的结果,以求为助仙丹临床应用取得更多证据。

摘要:目的 观察助仙丹对多囊卵巢大鼠模型卵巢形态和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8只,另52只大鼠采用避孕硅胶棒联合皮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方法进行造模,连续监测两个动情周期,选出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助仙丹组(10只)、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10只)、模型组(10只),称重,记为用药前大鼠体质量,助仙丹组、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分别给予助仙丹配方颗粒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灌胃,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14天后再次称重,记为用药后体质量,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雄激素浓度,并摘除双侧卵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用药前后体质量变化,卵巢质量变化,及血清雄激素浓度变化,并观察闭锁卵泡数量、颗粒细胞层数目,卵泡发育状态等卵巢形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治疗前后体质量增加值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组大鼠卵巢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大鼠雄激素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助仙丹颗粒配方组大鼠卵巢切片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闭锁卵泡数量减少,卵巢颗粒细胞层数明显增加,可见正常发育阶段卵泡及成熟黄体组织。结论 助仙丹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形态、促进正常排卵。

卵巢形态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1~12月由于母亲或社会因素于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我院”)行妊娠终止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前列腺素进行引产。收集孕24~32周引产的女性胎儿卵巢组织18例。其中24~27周(中期妊娠)胎儿卵巢8例, 28~32周(晚期妊娠 )胎儿卵巢10例 。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收集的胎儿卵巢组织也均得到胎儿母亲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卵巢组织投入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经脱水、 浸蜡、包埋。 最终切成3 μm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经脱蜡浸水后,常规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胎儿卵巢组织。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罗氏公司,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用荧光显微镜拍照后,二氨基联苯胺-过氧化氢显色,设立阳性对照(用DNA酶处理切片)和阴性对照(用PBS代替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 结果判断:荧光显微镜下阳性细胞呈黄绿色荧光,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后阳性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核、细胞浆同时着色,呈棕黄色。

2结果

2.1HE染色结果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24~27周胎龄卵巢原始卵母细胞较多,颗粒细胞少,且大部分并未围绕卵母细胞形成原始卵泡,但是随着胎龄的增加,颗粒细胞围绕卵母细胞数目增多,原始卵泡形成开始增多。 27~28周胎龄,已有部分原始卵泡形成。 28~32周胎龄原始卵母细胞明显减少,颗粒细胞增多,原始卵泡形成。 随着孕龄增加,原始卵泡愈发完整。 见图1(封三)。

2.2凋亡细胞观察

阳性凋亡细胞的细胞标记为黄绿色荧光小体,主要见于未形成卵泡的卵母细胞及早期原始卵泡。 卵泡越成熟,凋亡发生越少见。 孕中期卵巢卵母细胞明显多于孕晚期,且凋亡主要发生于未形成原始卵泡的卵母细胞(图2,封三)。 部分孕晚期的胎儿卵巢中,凋亡主要发生于颗粒细胞(图3,封三)。

3讨论

卵泡发育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 在妊娠11~ 12周时卵原细胞开始向初级卵母细胞转化 , 在妊娠20周时卵母细胞总数达高峰 ,然而 ,有2/3的卵母细胞在出生前被丢失[2]。 因此,细胞凋亡是卵巢功能和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在生物胚胎发生、器官形成发育、成熟细胞新旧交替、激素依赖性生理退化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卵泡的凋亡可能发生于卵母细胞或颗粒细胞,最终导致卵泡闭锁。 有学者认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闭锁主要是由卵母细胞凋亡引起,而在生长卵泡中,颗粒细胞的凋亡起主导作用[5],但也有学者认为两种凋亡同时发生于卵泡生长发育的任何一个阶段[6]。

本研究发现,孕中期(24~27周)胎儿卵巢发育与孕晚期(28~32周)胎儿卵巢有明显区别。 在孕中期胎儿卵巢组织,主要由多量的原始卵母细胞密集排列构成,卵母细胞较小,核圆形深染,胞浆不多,颗粒细胞较少,卵巢间质不明显。 随着孕龄的增加,颗粒细胞增多,逐渐围绕原始卵母细胞,形成原始卵泡。 在孕27~ 28周的胎儿卵巢中,已可见部分原始卵泡形成,卵巢间质开始增多。 在孕晚期胎儿卵巢,原始卵母细胞明显减少,多数已被颗粒细胞包绕,随着孕龄增加,原始卵泡体积增大,卵母细胞核圆形,增大,胞浆丰富红染,围绕颗粒细胞增多,卵巢间质增多,血管增生。 随着孕龄增加,卵母细胞进一步减少,仅剩形态结构清晰的原始卵泡。 TUNEL染色发现,细胞凋亡主要存在原始卵母细胞,颗粒细胞也存在凋亡现象。 随着孕龄增加,卵巢发育进一步成熟,原始卵泡形成,数目逐渐减少,凋亡细胞相应减少,且主要发生于颗粒细胞。 说明在胎儿卵巢发育过程中, 卵母细胞的数量持续减少,原始卵泡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从而提示对于原始卵泡形成阶段,卵细胞的减少多由于卵细胞本身的凋亡,而对于原始卵泡形成后,卵泡闭锁可能基于颗粒细胞的凋亡。

近年来,对人胎儿卵巢细胞凋亡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有研究者[7]利用TUNEL法观察孕中、晚期胎儿卵细胞,发现部分卵细胞出现阳性反应,即发生凋亡,而且孕中期胎儿卵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晚期, 且发现Caspase-3在胎儿卵细胞内广泛表达,而且与卵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提示Caspase-3可能参与卵细胞凋亡的调控。 另外,胎儿早期卵泡的颗粒细胞内未见Caspase-3表达,TUNEL法检测亦未见阳性颗粒细胞,提示早期卵泡闭锁始于卵细胞凋亡。 De Pol等[8]采用TUNEL法观察到了孕18~20周的人类胚胎卵巢内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并且还证实,这个时期的胚胎中只有生殖细胞发生了凋亡。 这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说明在人胎儿卵巢的发育过程中,在卵细胞的选择性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关键作用。

女性卵母细胞储备量一出生就已确定,在女性一生中只有少数卵泡能完成排卵。 妇女在其成年期大约可以排400个卵母细胞[9,10],在早期卵泡闭锁过程中 ,卵母细胞首先发生凋亡,卵泡颗粒细胞由内层向外层逐渐凋亡;而生长晚期的卵泡,颗粒细胞首先凋亡,诱导卵母细胞凋亡,触发了卵泡闭锁[11]。 胎儿时期卵母细胞的凋亡、每个卵泡周期非优势卵泡的清除以及植入前胚胎细胞的凋亡,均保证了卵巢、卵泡、卵母细胞和胚胎的正常发育,为获得优秀后代提供了保障。 卵巢内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的凋亡不仅是引起卵泡闭锁的原因, 而且凋亡与卵巢正常或异常的功能相关。 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就是卵巢早衰发病的主要原因[12]。 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病因进行了研究,无论从组织水平、分子水平,还是基因水平,都发现有颗粒细胞的凋亡[13,14,15,16]。

因此,研究卵巢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凋亡,对改善和提高女性生育能力, 保持卵巢功能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人胎儿卵巢发育过程、 卵泡凋亡和闭锁的机制研究,将为最终实现对人卵泡发育的调控提供线索, 将有助于了解卵母细胞发育机制。 通过人为诱导,延缓或促进卵母细胞凋亡,开发利用卵巢内卵泡资源有重要意义,可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辅助生殖技术提供基础研究方向, 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

孕 25+5周,主要为原始卵母细胞,荧光标记为黄绿色荧光,DAB 显色阳性主。原始卵母细胞大量显示凋亡,少许颗粒细胞也有显示凋亡

孕 31 周,主要为原始卵泡,荧光标记为黄绿色荧光,DAB 显色阳性主要定位。原始卵泡未见凋亡,少许颗粒细胞荧光染色阳性)

摘要:目的 探讨人胎儿卵泡的发育形成过程及卵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1~12月于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行中期妊娠及晚期妊娠(24~32周)引产的女性胎儿卵巢组织18例。其中24~27周(孕中期)胎儿卵巢组织8例,28~32周(孕晚期)胎儿卵巢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胎儿卵巢卵泡发育及形成过程及该过程中卵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孕中期胎龄卵巢原始卵母细胞较多,卵巢间质少,颗粒细胞较少。随着胎龄的增加,颗粒细胞逐渐增多;围绕卵母细胞,原始卵泡逐渐形成并开始增多,卵母细胞数量减少。孕晚期原始卵母细胞明显减少,原始卵泡形成,数量进一步增多,随着孕龄增加,原始卵泡愈发完整。TUNEL染色观察见阳性凋亡细胞多见于未形成卵泡的卵母细胞,卵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在孕晚期可见少许凋亡,卵泡内卵细胞未见阳性染色。孕中期卵巢卵母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孕晚期,且凋亡主要发生于未形成原始卵泡的卵母细胞。结论 胎儿卵巢发育过程中,原始卵母细胞数量逐步减少,原始卵泡形成,其发育过程中原始卵母细胞不断发生凋亡,导致生殖细胞丢失。

卵巢形态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选取60只3月龄SD雌性清洁性大鼠,体质量180~200 g。未曾交配,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为:SCXK(沪)2007-0005。动物适应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A、B

2组,其中A组为假手术组,共20只,不切除双侧卵巢; B组为模型组,共40只,切除双侧卵巢,手术操作同A 组。3月后2组各取10只大鼠进行骨密度检测确定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处死,提取骨标本保存。将A组余下的10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B组余下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雌激素组,每组各10只。

1.2 动物造模制作

用3%戊巴比妥钠(按0.1 ml/100 g)经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于背部正中切口进入腹腔背侧,完整摘除双侧卵巢后,仔细止血,逐层缝合。假手术组取腰椎旁背侧切口,进入腹腔,切除一段小肠系膜后,立即止血缝合。动物手术后给予抗生素3 d,防止感染,自由摄食,饮水。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组:

大鼠不作麻醉,在自己设计的鼠架上进行针灸操作。选穴:(1)关元、三阴交(双侧);(2)肾俞、后三里(双侧),每日选取其中1组穴位,2组穴位交替进行,取穴方法按华兴邦氏的方法实施,用细美容针刺入穴位后,接韩氏电针仪(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电针刺激,其刺激参数为:连续脉冲波、频率3~4 Hz、强度4~5 mA,以动物局部轻度抖动为度,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月。

1.3.2 雌激素组:

造模成功后,按人鼠剂量换算,每只大鼠以0.1 mg/kg,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周1次,连续3月。

1.3.3 假手术组与模型组:

不作任何处理。

1.4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

1.4.1 四环素活体标记与不脱钙切片制作[4,5]:

大鼠处死前14 d腹腔内注射1%四环素生理盐水30 mg/kg,处死前4 d腹腔内注射1%钙黄绿素5 mg/kg,进行活体荧光标记。3月后,用10 g/L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并断头处死大鼠,取其左侧股骨下段干骺端长约1 cm骨组织,置于4 ℃ 70%乙醇中固定, 再经梯度酒精、丙酮脱水、脱脂,将标本经二甲苯透明后浸透包埋于甲基丙烯甲酯、丁酯及过氧化苯乙酰的聚合物中,置于4 ℃冰箱中聚合,用Jung K 型重型切骨机切成8 μm的厚骨片(用于测量松质骨动态参数)和4 μm的薄骨片(用于测量松质骨静态参数)。薄片行von Kossa及Giemsa染色封片,厚片不染色作荧光观察。

1.4.2 骨组织观察及测量参数:

采用半自动数字化图像分析系统和测量软件(OsteoMeasure;OsteoMetrics, Inc,USA) 在距骺线1 mm处至远端3 mm范围内进行松质骨的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测量。测量的指标有:静态参数:(1)骨小梁面积分数(Tb.Ar);(2)骨小梁数(Tb.N);(3)骨小梁宽度(Tb.Wi);(4)骨小梁分离度(Tb.Sp)。动态参数:(1)荧光周长百分率(L.Pm);(2)矿化沉积率(MAR);(3)矿化延迟时间(MLT);(4)类骨质周长百分率(O.Pm);(5)骨吸收周长百分率(Er.Pm);(6)骨形成率(BFR/BS)各参数意义及相关计算公式见文献[6]。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电针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静态参数的影响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后,模型组Tb.Ar,Tb.N及Tb.Wi均显著减少,Tb.Sp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在去势后骨量显著下降,骨小梁间结构破坏,骨质疏松形成。见表1。

经3月连续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雌激素组Tb.Ar,Tb.Wi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Tb.Sp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在雌激素组中Tb.N与模型组相比亦有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中Tb.Ar,Tb.Wi显著低于雌激素组,而Tb.Sp则明显高于雌激素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雌激素组比较,▲P<0.05

2.2 电针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动态参数的影响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Pm、MAR、O.Pm及Er.PM、BFR/BS均显著增加(P<0.05,P<0.01),MLT明显缩短(P<0.05)。表明模型组大鼠去势后,新骨形成和矿化的速率加快,骨转化活跃,骨形成与骨吸收都增强,呈现高代谢状态。

经3月连续治疗后,电针组L.Pm、MAR均有明显升高,Er.PM、MLT下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O.Pm和BFR/BS较模型组而言,变化不明显;雌激素组中,与模型组相比,L.Pm、MAR均有所下降(P<0.01),Er.PM、BFR/BS也明显减少(P<0.01),而O.Pm、MLT则无统计学差异。电针组中L.Pm、MLT、BFR/BS较雌激素组明显升高,而MLT则显著下降(P<0.01)。见表2。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雌激素组比较,▲▲P<0.01

2.3 各组大鼠骨组织形态学表现

假手术组骨小梁较粗,排列密集而整齐,连续性好(图1)。模型组去势后骨小梁排列稀疏,骨小梁间连接差,出现大量骨小梁盲端(图2)。经电针治疗后,骨小梁密度增大,骨小梁数目增加,但仍不如正常结构,小梁间连接性差(图3)。经雌激素治疗后,骨小梁数目增加,小梁间连接增多,排列有序,仍未达正常结构(图4)。

3 讨论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是利用体视学原理,将形态学观察到的骨组织结构改变用定性、定量的计量方法进行计算[7]。不仅能够精确地测量骨组织微细结构和骨组织形态学及总体骨量的变化,而且能够通过“四环素标记”的骨计量学技术将时间因素标记在骨形成期的矿化过程,能动态观察到完整的激活-吸收-形成-静止过程的改变,了解其产生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与代谢的信息状况[8]。因此在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药物疗效的评价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9]。将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运用于针刺研究中,不仅能从静态参数中对骨组织水平的质(骨结构)和量(骨量)进行客观评价,而且可以通过测量其动态参数,了解骨组织形态细胞水平的动态特性,因此,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对客观评价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进一步阐明针灸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手段。

本次实验采用摘除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因其骨量丢失与绝经后妇女相似,国内外报道均认为是比较合适的[10,11]。在本实验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骨量明显下降,骨小梁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动态参数分析,骨吸收活动增强,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同时机体通过破骨-成骨偶联作用,使成骨细胞活性增强,数量明显增多,分泌类骨质功能增强。这些变化显示模型组大鼠去卵巢后呈现较高的骨转换率,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强,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致大鼠股骨骨量下降,骨结构稀疏,骨质疏松形成,造模成功。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两脏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故以补肾健脾为治疗原则,选取肾俞、后三里、关元、三阴交等穴[12]。经电针治疗后,从动态参数上看,与模型组比较,L.Pm增加显著,说明电针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生成,加速骨的形成。MAR增加,MLT减少表明电针能使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矿化功能增强,BFR/BS与模型组相比虽然其差异无显著性,但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明骨形成增加。在骨吸收方面,Er.Pm比模型组明显减少,表明破骨细胞功能受到一定抑制,其活性减低,致使骨吸收下降。从静态参数上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b.Wi明显提高,Tb.Sp显著减小,Tb.N与模型组相比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整体也有增加的趋势,表明骨小梁间形态结构得到改善,Tb.Ar较模型组也有明显增加,骨量得到维持。由上述分析可知,电针能够增加成骨细胞数目和活性,促进骨形成,并且对破骨细胞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使骨吸收减弱,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雌激素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确切有效的药物[13],本次实验采用雌激素作为对照,旨在比较针刺与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及作用机制上的差异。本次实验结果与以往报道的相同[13],雌激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降低高骨转换率,即同时减缓骨吸收和骨形成(以抑制骨吸收为主),从而纠正骨代谢负平衡,达到减少骨量丢失,改善骨结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电针能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骨组织形态学指标,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使骨形成大于骨吸收而呈正平衡状态,从而使骨量和骨结构明显改善,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针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 60只3月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和假手术组,3月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雌激素组。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大鼠,取右侧股骨进行骨组织形态分析。结果 去卵巢大鼠经电针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荧光标记百分率、矿化沉积率升高,矿化延迟时间显著升高,骨小梁分离度、骨吸收周长百分率降低(P<0.05或P<0.01),骨小梁数目、类骨质周长百分率及骨形成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增加去卵巢大鼠股骨下段的骨量,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

卵巢形态 篇5

关键词:更年期/中医药疗法,大豆异黄酮/治疗应用,更年期/病理学,基因表达,大鼠

大豆异黄酮 (soy isoflavones, SI) 是一类来源于大豆及其制品的植物雌激素, 结构与雌激素非常相似, 能结合并双向调节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 , 分别发挥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效应, 即在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时, 能与ER结合而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 而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竞争性结合ER而显示出抗雌激素活性, 因此又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 [1,2]。大量研究表明, 大豆异黄酮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的症状, 改善衰老卵巢的功能, 上调卵巢FSHRmRNA表达, 防治骨质疏松, 被认为是雌激素的天然替代品[3,4,5,6]。关于大豆异黄酮作用于衰老卵巢的分子机理, 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富含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SPARC) 是一种Ca2+结合的多功能糖蛋白, 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关于卵巢SPAPC表达与衰老卵巢微循环不良之间的关系, 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选用初老大鼠建立围绝经期动物模型, 采用光镜HE染色、电镜分析及逆转灵-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形态及SPARCmRNA表达的影响, 旨在探讨大豆异黄酮作用于卵巢的可能机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大豆异黄酮:黑龙江省粮食科研所提供, 药物纯度69.45%;尼尔雌醇: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药品均溶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水溶液。Trizol:Invitrogen公司;BcaBESTTM RNA PCR Kit:Takara公司;引物:上海英骏生物公司合成。

1.2 主要仪器

PTC-100型PCR扩增仪:MJ Research Inc;DYY-III-II型稳压稳流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GIS凝胶图像扫描及分析系统:上海天能生物软件公司;UV-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电研究所。

1.3 实验动物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12月龄50只, 体重 (310±20) g;3月龄 10只, 体重 (210±10) g;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 (黑) 2005-0001。

2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采用自然老化法[8,9]。1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 采用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连续观察15天, 选择动情周期紊乱的初老大鼠42只作为围绝经期模型动物[6]。42只初老大鼠随机分为5组, 初老组 (模型组) :10只, 0.5%CMC溶液灌胃 (ig) ;低剂量SI处理组:8只, 50mg/kg SI溶液ig;中剂量SI处理组:8只, 158mg/kg SI溶液ig;高剂量SI处理组:8只, 500mg/kg SI溶液ig;雌激素组:8只, 0.15mg/kg尼尔雌醇 (NI) 溶液ig。处理同初老组。给药体积均为10ml/kg, 每日1次, 连续给药8周, 给药过程中低剂量组动物死亡1只。另选取3月龄动情周期规律的大鼠10只作为青年对照。

2.2 取材及处理

末次给药24小时后, 断头处死大鼠, 迅速取出双侧卵巢, 冰上仔细剥离表面被膜后, 一侧卵巢部分经4%多聚甲醛 (PFA) 磷酸盐缓冲液固定24小时, 制成石蜡切片, 用于HE染色;部分经2.5%戊二醛固定72小时以上, 用于电镜标本制备。另一侧卵巢经液氮速冻后于-70℃冰箱冻存, 用于总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组织形态学变化

卵巢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取小块卵巢组织, 2.5%戊二醛固定72小时以上, 0.2M的PB冲洗, 1%钅我酸溶液再固定, 丙酮逐级脱水, 环氧树脂618包埋, 半薄切片定位后制成超薄切片 (约50nm) , 醋酸双氧铀和枸椽酸铅双重电子染色, JEM-1220E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颗粒、黄体细胞及间质形态。

2.3.2 卵巢SPARCmRNA的检测

采用RT-PCR法。采用GIS凝胶成像系统进行条带灰度分析, 目的基因与β-actin灰度的比值即代表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实验重复3次。

2.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q检验。

3结果

3.1 各组大鼠卵巢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3.1.1 光镜观察结果

青年组大鼠卵巢发育成熟, 皮质、髓质层次分明, 其中各级卵泡及黄体数量均较多, 卵泡液丰富, 可见少量闭锁卵泡及间质腺。模型组大鼠卵巢萎缩, 发育较差, 髓质增多, 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均明显减少, 颗粒细胞排列不规整, 可见颗粒细胞的崩解, 未见典型的成熟卵泡, 闭锁卵泡数量增加;成熟黄体数量也较少, 而退化黄体数目增多;间质腺少而疏松, 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或崩解, 血管数量减少, 小动脉管腔狭窄、堵塞。各SI组和NI组大鼠卵巢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数量均有所增多, 偶见成熟卵泡, 间质腺略有增多, 闭锁卵泡和退化黄体数量则有所减少。NI组和小剂量SI组成熟黄体数量有所增加, 而中、高剂量SI组成熟黄体数量增加则不明显。

3.1.2 电镜观察结果

青年组卵巢原始卵泡丰富, 卵母细胞体积较大, 核质均匀、核仁明显, 周围单层颗粒细胞的核不规则, 核膜内有薄层异染色体;生长卵泡中可见透明带增宽, 颗粒细胞呈多层分布, 核大淡染, 核仁明显, 染色质均匀, 细胞器完整, 轮廓清晰, 胞质中细胞器丰富, 可见分泌颗粒;细胞间有窦状间隙。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中有较多空泡, 分泌颗粒减少, 其中可见致密物, 滑面内质网不丰富, 细胞间的窦状间隙增大;间质可见纤维、基质溶解。NI组和各SI组卵巢颗粒细胞核中偶见分裂相, 核仁清晰, 线粒体较丰富, 管状嵴清晰可见;滑面内质网增多, 呈一定程度扩张, 胞质内含大量脂滴;粗面内质网及散在核糖体增多, 卵巢内分泌超微结构呈分泌旺盛改变;间质细胞也较多, 可见板层体, 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见图1。

3.2 各组大鼠卵巢SPARCmRNA表达的测定

见表1。各组大鼠卵巢组织均扩增出一条清晰的、大小约为455bp的 SPARC特异片段, 见图2。

M:DNA分子量标准 (bp) A.青年组 B.模型组 C.NI组 D.低剂量SI组 E.中剂量SI组 F.高剂量SI组

与青年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NI组比较○P<0.05

表1及图2电泳条带的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NI组和各SI处理组SPARC mRNA的表达量则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5或P<0.01) 。SI对初老大鼠卵巢SPARC mRNA表达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 其中高剂量SI组卵巢SPARC mRNA的表达与青年组相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 造成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调, 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累及全身多器官的临床综合征[10]。雌激素替代疗法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 由于可能导致某些妇科肿瘤如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患病几率增加[11], 已威胁到女性的生活健康。因此, 寻求更安全有效的雌激素替代药物, 已成为当前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植物雌激素 (phytoestrogens, PE) 是从天然植物提取的化合物, 在人类饮食中主要是来自豆类及其制品中的异黄酮, 其中尤以大豆异黄酮倍受重视。

研究证实[8], 12月龄前后的雌性大鼠开始出现动情周期的紊乱, 血清学及卵巢相应的生化指标等均显示, 该阶段大鼠卵巢的生殖功能呈进行性衰退改变, 与女性围绝经期表现极为相似, 可用作围绝经期卵巢衰老研究的动物模型。因此, 本实验选用12月龄初老雌性 Wistar大鼠50只, 通过连续阴道细胞学观察15天, 有84%大鼠的动情周期出现了延长及紊乱表现, 包括动情周期延长, 之后持续动情, 反复假妊娠, 符合围绝经期动物模型的阴道细胞学筛选要求。

本研究通过卵巢形态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 与青年组相比, 围绝经期模型大鼠卵巢微血管数量减少、管腔狭窄, 卵巢内各级卵泡和成熟黄体数量明显减少、闭锁卵泡和退化黄体增加、颗粒细胞凋亡增多。各剂量SI均可使衰老卵巢中各级卵泡的数量明显增多, 闭锁卵泡和退化黄体数量及颗粒细胞凋亡明显减少, 说明其具有改善衰老卵巢形态作用;可使卵泡细胞中的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的量增多, 说明大豆异黄酮可改善衰老卵巢细胞的激素合成功能, 但各剂量SI组大鼠卵巢中成熟黄体的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 这是否说明长期应用大豆异黄酮也可能会对黄体的功能存在抑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卵巢衰老的机制十分复杂, 其中微循环血管功能与卵巢衰老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血管新生相关因子SPARC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 完整的SPARC具有抗血管新生功能[12], SPARC mRNA在成年大鼠卵巢的鞘膜和黄体细胞中呈高表达, 在调节黄体血管新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7]。本实验结果发现, 围绝经期大鼠卵巢SPARC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 提示卵巢衰老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SPARC表达的下调有关。由于SPARC可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活性, 抑制由VEGF等诱导的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13], 并且本研究在前期工作中发现[14], VEGF在围绝经期衰老卵巢呈过高表达, 因此推测, 随着卵巢的衰老, 在VEGF代偿高表达却无助于微循环血管新生的同时, 卵巢自身可能通过下调抗血管新生的SPARC的表达, 以减轻对VEGF促血管生成作用的进一步抑制。本实验中, 经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处理后, 衰老卵巢的SPARC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 并且前期研究也证实[14], 大豆异黄酮可剂量依赖性下调衰老卵巢VEGF mRNA的过表达, 由此进一步推断, 大豆异黄酮能抑制衰老卵巢过高的VEGF表达的原因之一, 也可能是通过上调SPARC的表达实现的, 这对于改善衰老卵巢微循环血供和氧供都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高中物理的趣味记忆论文下一篇:国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