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卵巢转移

2024-09-22

胃癌卵巢转移(精选4篇)

胃癌卵巢转移 篇1

患者, 女, 41岁, 已婚, 汉族, 主因间断性下腹痛7d于2013年6月27日23时58分入院。患者7d前无诱因出现下腹疼痛, 间断胀痛, 伴腰酸, 无转移痛及放射痛, 无发热、腹泻, 无阴道不规则出血。自行口服消炎药 (具体不详) 治疗, 症状稍有缓解。于我院急诊行B型超声示:右髂窝可见大小约11.5cm×6.7cm低回声, 内可见多个无回声, 较大者约6.3cm×6.0cm, 宫体左后方可见大小约14.5cm×6.7cm低回声, 内可见多个小无回声。入院查体:T 36.5℃, P 74次/min, R20次/min, BP 146/84mm Hg, 心肺未见异常, 腹部平坦,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未触及明显包块, 叩鼓音,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正常存在, 无亢进和减弱, 未闻及气过水声。阴道检查: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通畅, 黏膜光滑, 无充血及出血点, 宫颈光滑, 子宫体前位, 正常大小, 质中活动, 无压痛, 子宫体后方可触及一大小约15cm×10cm×10cm肿物, 质囊实性, 活动, 有压痛, 双附件触及不清。初步诊断:盆腔肿物性质待查—卵巢瘤?由于盆腔囊性肿物, 直径>5cm, 有手术指征, 积极完善术前检查, 其中肿瘤标记物CA 125166.6U/ml, CA 199 80.1U/ml, AFP 13.97ng/ml, CEA 3.13ng/ml检查均高于正常, 不除外恶性肿瘤可能, 进一步行超声提示:腹腔积液 (少量) , 肝、胆、胰、脾、双肾、双侧输尿管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无手术禁忌, 向其交代, 肿物性质不确定, 术中送冰冻, 若为良性, 患者较年轻, 剔除卵巢瘤, 保留子宫及附件;若为恶性, 需扩大手术范围, 术后可能需辅助放化疗, 预后不良, 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于2013年7月3日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 术中所见:盆腹腔少量积液, 色清亮, 子宫体正常大小, 表面光滑, 左侧卵巢可见一大小约10cm×8cm×8cm肿物, 右卵巢可见一大小约15cm×12cm×10cm肿物, 两侧卵巢肿物均质硬, 包膜完整, 无明显正常卵巢组织, 双侧输卵管未见异常。切除双侧卵巢送冰冻, 结果回报: (双侧) 卵巢考虑库肯勃氏瘤。术中请胃肠肿瘤科主任上台会诊, 探查见:胃小弯处挛缩, 被肿物充满, 胃周可触及多个肿物, 双侧结肠沟内可见多个转移肿瘤结节, 考虑肿大淋巴结。向患者家属交代:患者为胃部肿瘤转移至卵巢, 预后不良, 进一步手术需行全胃切除, 患者家属要求切除双侧输卵管, 不进一步手术。遂行双侧输卵管切除, 手术顺利, 术中出血约50ml, 术后予补液、预防感染、支持治疗, 腹部切口间断换药, 切口甲级愈合, 术后病理:双卵巢低分化腺癌, 考虑转移。7月16日行胃镜检查, 活检病理回报:胃体腺癌。7月23日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 出院。

讨论

卵巢癌病死率极高。由于卵巢所处位置为盆腔深处, 早期症状不明显, 发现时多数已属晚期, 5年生存率仅为30%~40%[1]。本例患者, 初中文化, 系下岗职工, 无预防保健意识, 自16年前外院住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至今, 未曾到医院行健康体检, 且其家族史中, 父亲患“胃癌”于11年前死亡, 未引起足够重视, 直至胃部肿瘤转移至盆腔, 引起腹痛才来院就诊。故育龄妇女健康体检特别重要, 尤其是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癌症病史, 尤要提高警惕,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例盆腔肿物由于缺少典型的消化道临床表现, 术前很难确诊, 常易误诊为卵巢瘤蒂扭转、子宫肌瘤变性等。当患者肿瘤标记物异常时, 应考虑到原发病灶有可能来源于其他部位, 从而更加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马彧, 李艺, 崔恒.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4) :244-246.

胃癌卵巢转移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03至2010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12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5岁。

1.2 方法

对本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临床表现、B超检查、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预后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胃癌卵巢转移患者多发生于青壮年,原发肿瘤常常不明显,缺乏相应的症状体征,而卵巢肿瘤常常较大,常引起腹痛、腹胀、腹部增大及腹水,由于转移癌可引起间质黄素化,少数病人临床有雌激素或雄激素性内分泌表现如月经紊乱和子宫内膜增生,临床上较易误诊,发现时均为晚期,本组主要临床表现(表1)。

2.2 胃镜检查及病理表现

(1)胃镜特点:原发胃癌多在胃窦及胃体,以BorrmannⅢ及Ⅳ型等弥漫性胃癌常见,本组病例中弥漫全胃5例,胃窦3例,胃体2例,贲门1例。弥漫型胃癌皮革胃镜下可见癌组织弥漫性浸润,胃壁增厚、僵硬、蠕动差、胃腔变窄,胃黏膜粗大呈结节状,可见充血糜烂,易与胃炎混淆,活检时宜注重活检的部位、质量、手感及活检块的观察以避免漏诊误诊[4],内镜诊断困难时可结合超声内镜、CT及消化道造影综合考虑。(2)病理表现:胃癌原发灶病理特征:胃癌原发灶的组织学类型以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为主,本组病例病理学诊断76.20%为印戒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是1965年Lauren定义分类的[5],是由孤立的或呈小团的、包含有细胞内黏液的恶性细胞组成的一种腺癌,肿瘤细胞有5种形态:a.核被推至细胞膜,形成经典的印戒细胞形态;b.其他弥漫性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于组织细胞,有少量或无核分裂像;c.细胞小并且呈强嗜酸性,但胞质内含有明显且微小的中性黏液颗粒;d.细胞小,有少量或无黏液;e.退行发育的细胞有少量或无黏液。这些细胞混杂在一起,以不同比例存在。印戒细胞癌在胃癌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有浸润性,恶性细胞相对较少但间质纤维化非常显著,这与胃镜多表现为皮革胃相符,提示患者容易发生腹腔转移。

卵巢转移瘤(krukenberg)病理特征:卵巢一般保持原形,呈肾形或长圆形,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切面为实质性,半透明胶质样,部分肿瘤纤维间质呈纤维样改变,可见大量弥漫性或集聚成团的印戒状腺癌细胞,散布于增殖的梭形卵巢间质细胞之间。卵巢转移癌病理为印戒细胞癌者明显多于胃,说明胃癌卵巢转移后恶性程度多有提高,即使原发胃癌不是印戒细胞癌,其形成的卵巢转移灶中仍可出现印戒细胞。有的学者认为卵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转移癌至此可发生黏液样变而构成印戒细胞癌[6]。

2.3 超声检查特点

本组12例卵巢转移性肿瘤中93%为双侧性,超声共同特点为肿瘤中等大小,实性回声多呈肾形或长圆形位于子宫两侧,包膜欠清内可见小囊及中等回声颗粒,可见星点状血流,均伴有腹水。

2.4 治疗及预后

胃癌卵巢转移一经发现均为晚期,目前治疗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多采用手术为主结合化疗的综合治疗,预后极差,平均寿命不足一年。

3 讨论

3.1 概述及一般特点

本组选择12例病例原发灶均为胃癌,有文献报告,胃印戒细胞癌多发生于女性和年轻人,印戒细胞癌的肝转移率低,而女性患者的卵巢转移率很高。krukenberg瘤是指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卵巢腺癌,以充满黏液的多形性印戒细胞为明显组织学特征。1896年由德国学者库肯勃Krukenberg首先发现,此后有作者把源于消化道的卵巢转移瘤统称Krukenberg瘤或Krukenberg瘤当作卵巢转移瘤的同意词,丛概念上造成很大混乱,1960年Woodruff and Novak为了澄清这个混淆的命名提出并经世界卫生组织公认卵巢Krukenberg瘤的组织学标准[7]:1肿瘤生长在卵巢内;2镜下可见印戒状黏液细胞;3卵巢间质伴有肉瘤样的浸润。Krukenberg瘤中以胃癌最多见60%~70%,第2位是结肠癌占15%~18%,其次乳腺、胆囊、阑尾、子宫输卵管和膀胱[8],主要转移途径为种植及淋巴转移。

3.2 误诊原因分析

胃癌卵巢转移多见于绝经前妇女,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35岁,由于体内原发肿瘤与继发肿瘤同时存在,症状可以相互干扰、掩盖,一般情况下继发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常比原发肿瘤症状更为明显,下腹部有肿块,生长迅速伴有腹痛、腹胀、晚期可出现腹水或伴胸水,多数患者因盆腔包块及月经紊乱就诊,初诊医师常满足卵巢肿瘤的诊断而忽略详细的病史询问及必要的消化系统检查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3.3 防范误诊措施

(1)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为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对卵巢肿瘤患者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尤其要追问有无消化道症状,对女性胃癌患者,要询问月经史,仔细进行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当发现盆腔肿物时,要高度警惕卵巢转移的可能。对每位患者进行规范的详细的体格检查,在推广循证医学的今天良好的体格检查基本功和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对发现患者新的病情演变也有重要作用。(2)对女性胃癌、乳腺癌患者除定期复查胃镜外应常规检测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卵巢手术时应常规探查胃肠道,反之,女性胃癌手术时也应常规探查卵巢,避免术中漏诊。(3)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胃癌卵巢转移属于晚期病例。预后很差。提高胃癌卵巢转移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常规行B超、CT、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一旦确诊,应积极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代震波,毛伟征.胃癌卵巢转移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现代外科进展,2006,9(2):20-21.

[2]山雪华,杨婷,陈亮,等.Krukenberg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1):133-140.

[3]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08.

[4]张集昌,王贵齐.现代消化内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

[5]Stanley R,Aaltonen HA.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51.

[6]王莹,吴俊伟.胃癌卵巢转移亲和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7):13.

[7]Woodruff JD,Novak ER.The krukenburg tumors,study of 48 cases from the ovarian registy[J].Obstet Gynecol,1960,15:351-360.

胃癌伴肝转移的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50~75岁。低分化腺癌15例, 乳头状腺癌10例, 管状腺癌5例。伴有腹水表现10例, 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所有患者的转移情况均经CT、B型超声确定。

1.2 方法

其中5例行胃癌根治术 (全胃切除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 +肝转移灶切除术, 15例行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 (DCF) 方案化疗, 10例行、肝动脉栓塞治疗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ECF方案表阿霉素 (EPI) +顺铂 (DDP) 或奥沙利铂 (OXA) +5-Fu。药物用量:EPI 40~60mg, MMC 8~16mg, DDP 60~80mg (或奥沙利铂100~200mg) 。栓塞剂:国产40%碘化油或超液态碘化油4~20ml。

2结果

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以腹胀、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为主, 化疗治疗及介入治疗患者以出现纳差、乏力、四肢疼痛等症状为主。5年生存率:手术治疗患者为10%, 化疗治疗患者为20%, 介入治疗患者为15%。

3讨论

胃癌发病率在当前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4位, 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4]。肿瘤复发及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 其中胃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 占5%~29%[5,6], 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针对胃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的讨论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针对多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几种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结出以下几点。

3.1 手术治疗

胃癌肝转移是胃癌晚期患者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临床已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中, 多数已有肝内多发转移, 因此适合行肝切除者少, 多数文献报道不超过20%[7], 而且在已行肝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调查中发现愈后多数较差, 术后生存率不令人满意。同时发现胃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条件较为苛刻, 术前应仔细的进行临床分期, 对患者的病情做总体的评估, 其中包括手术风险与患者愈后的评估, 因为通过同样临床分期的胃癌肝转移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愈后的对比发现, 有时非手术治疗的愈后好于手术治疗。目前对胃癌肝转移切除的适应证有较严格的界定:原发癌能根治性切除, 或原发癌切除部位无复发;肝转移灶局限于一叶, 单发灶直径≤4cm或多发灶<3枚;无腹膜种植转移;无远处淋巴结和无肝外其他脏器转移[8]。肝切除分规则性和非规则性;根据原发肿瘤的部位行远端胃大部或全胃切除, 同时进行D2或D3淋巴结清扫。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肝内复发, 62%~79%的患者在术后2年内发生肝内复发, 提示这类患者手术时肝内已存在的微转移, 只是未发现而已[9], 肝内丰富的血供为肿瘤的微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术前无法对肝内微转移做出准确的评估, 因此胃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后的愈后好坏与否目前仍不明确。

3.2 化疗治疗

手术对治疗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好坏与否目前仍不明确, 且手术适应证极其严格, 能够行手术治疗的胃癌肝转移的患者数量较少, 因此认为对多数胃癌肝转移患者, 全身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胃癌化疗的常用药物仍为氟尿嘧啶为基础, 联合紫杉类或铂类为主的联合方案, 对于HER-2过表达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HER-2单抗) [10]。在临床中常用与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的化疗药物有5-Fu及其前体药的口服剂 (卡培他滨、替吉奥) 、紫杉类 (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铂类 (顺铂、奥沙利铂) 、拓朴异构酶Ⅰ抑制剂 (伊立替康) 。针对晚期和转移性胃癌, SPIRITS (Ⅲ期) 试验已经证明:同S-1单独投药相比, S-1联合顺铂治疗患者的MST明显延长[11]。FLAGS (Ⅲ期) 的结论是:S-1联合顺铂疗效不亚于5-FU联合顺铂, 同时安全性优于后者[12]。基于上述结果以及我们在临床中的数据总结, 目前S-1联合顺铂方案有望成为晚期及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

3.3 射频消融治疗

在影像 (如CT、B型超声) 的引导下, 采用物理 (如射频、微波、冷冻) 或化学 (如无水酒精) 手段灭活肿瘤, 是替代手术的流行方法。优点: (1) 即使接受了“治愈性”手术, 患者预后仍然较差; (2) 涉肝手术较复杂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3) 消融治疗相对简便、易行、有效且风险低, 并可重复实施。常见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 (RFA) 、微波消融 (MWA) 和冷冻消融[13]。主要适应证:对胃癌肝转移不宜手术切除者, 肿瘤的大小是决定能否彻底消融的最重要因素。采用射频消融时, 当病灶直径<2.5cm时, 病灶被完全摧毁的可能性为90%;当病灶直径>2.5cm时, 病灶完全消毁的几率不足50%[14]。

3.4 介入治疗

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区域肝动脉灌注化疗, 介入治疗有以下优点:利用细胞毒性药物的首过效应, 提高肝转移灶局部药物浓度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化疗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 起到静脉化疗的作用;降低外周血最大药物浓度和浓度原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 减轻全身不良反应[8], 而且此种治疗方法创伤小 (多为局部麻醉, 静脉穿刺) , 术后恢复快, 手术适应证较为宽泛。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介入治疗手段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 (HAI) 、肝动脉栓塞治疗 (TAE) 及经动脉化疗栓塞 (TACE) [15]。

胃癌卵巢转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所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并排除了患有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免疫系统抑制患者。其中晚期胃癌患者为86例,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为34例,Ⅲ期患者为66例,Ⅳ期患者为5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36±5.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9.03±5.2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单药化疗,剂量为130mg/m2,第1天,每21天重复。试验组患者则采用卡培他滨口服治疗,卡培他滨口服剂量为1000mg/m2,服用方法为餐后30min后口服,2次/d,第1~14天,每21天重复。每组患者均完成6个周期化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别随访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中,1年生存患者为40例,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患者为31例,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患者为29例,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中2年生存患者为19例,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毒性、神经系统毒性以及手足综合征等,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3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40%左右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痊愈[1],需要患者通过化疗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与转移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消灭远处转移的癌细胞,并防止癌症的复发,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的重点[2]。近年来,紫杉类、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提高了疗效,客观缓解率大多超过40%。然而,对于大多数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因年龄大、体质弱、病期晚、基础疾病较多以及器官功能储备差等原因,而无法耐受强烈的多药联合化疗,故多考虑行单药化疗,在过去40年里,氟尿嘧啶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其单药有效率小于20%[3],而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是近年来常用于胃癌中的新型化疗药物,是胃癌单药化疗中的常见选择。

奥沙利铂是一种新型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癌细胞DNA分子链上的G点结合,通过铂化DNA化合物而抑制DNA的合成与修复,造成DNA的损伤。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选择性氟尿嘧啶甲氨酸盐抗肿瘤药,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此药以原形自胃肠道吸收,通过肝脏和肿瘤内经羟酸酯酶,胞苷脱氨酶,形成两种中间产物脱氧氟胞苷及脱氧氟尿苷,在肿瘤细胞内经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催化转变为5-氟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肿瘤组织中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活性约为正常组织的3倍,从而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口服给药可以相似甚至超过其他5-氟尿嘧啶类药物持续给药的效果,而又减少了药物的全身毒性。日本和韩国的Ⅱ期临床试验[4,5]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分别达25%和34%。这两项研究均未观察到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只有约10%的患者出现Ⅲ度以上的手足综合征。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适用于老年体能状况较差的晚期胃癌患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卡培他滨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奥沙利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体验,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好处。

综上所述,服用卡培他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疗效显著,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静脉化疗,试验组患者进行卡培他滨口服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2年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小,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晚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卡培他滨,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胡欣,文世民,李爽,等.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43):70-72.

[2]贾果珍.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25(25):137-138.

[3]Tsai JY,Stfran H.Status of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JJ.Curr Oncol Rep,2003,5(3):210-218.

[4]Kondo K,Chin K,Sakamoto J,et al.A multicenterphaseⅡtrial using 4-week cycles of capecitabine in advanced metastaticgastric cancer(AGC)[J].Proc Am Soc Clin Oncol,2003,22:321(Abstract 1289).

上一篇: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下一篇:负外部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