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转移性胃癌

2024-10-25

复发转移性胃癌(精选7篇)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在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治疗中采用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对其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经过联合治疗,患者完全缓解率为10.00%;部分缓解率为43.33%;稳定率为23.33%,病情进展率为23.33%,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骨髓抑制。结论 在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治疗中给予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较轻,具有耐受性,此治疗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替吉奥胶囊,紫杉醇,复发或转移性胃癌

胃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在近些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于胃癌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确诊时已经为晚期,有较低的术后切除率,很可能在术后发生转移或者复发,在临床上一般以全身化疗为主,然而现阶段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化疗方案[1]。 常规化疗一般采用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方案, 替吉奥胶囊作为一种新型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该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对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治疗中采用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为进一步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方便选择该院在2011 年10月—2015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30 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1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3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6 例男性患者和14 例女性患者, 患者中最高年龄为76 岁,最低年龄为50 岁,平均年龄为(62.9±5.1)岁,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胃癌经MRI或CT检查显示为转移或复发,可进行疗效判定的病灶;接受过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治疗, 有效时间在6 个月以下; 预计生存期在4 个月以上;KPS评分大于70 分;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为正常。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治疗第1 天,静脉滴注135 mg/m2紫杉醇,并常规给予甲氰咪胍、苯海拉明及地塞米松进程预处理[2];根据体表面积给予替吉奥胶囊, 具体剂量如下: (1)体表面积在1.50 m2以上,60 mg/次,2 次/d;(2)体表面积1.25~1.50 m2之间,50 mg/次,2 次/d; (3)体表面积在1.25 m2以下,每次给予40 mg,2 次/d,每日早晚餐后给予患者服用, 连续服用2 周后, 进行1 周的休息,1 个疗程为期21 d,2 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患者年龄超过65 岁,将其剂量降低20 mg[3]。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要定期检查, 以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耐受情况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药物剂量进行调整[4]。

1.4 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 目标病灶选择主要根据可准确重复测量性及可测量病灶的最大直径为依据,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均完全消失,维持1 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大于30%,维持1 个月以上;病情进展(PD):有新病灶出现或者病灶增加20%以上;病变稳定(SD):病灶有所减少,但是没有达到部分缓解,病灶有所增加也没有达到病情进展的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之和。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以上有效的治疗, 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治疗总率为53.33%,而少数患者病情进展,治疗效果确切,详见下表1。 30 例患者中完全缓解例数为3 例,缓解率为10.00%;部分缓解例数为13 例,缓解率为43.33%;病情进展的例数为7 例,病情进展率为23.33%;病变稳定的例数为7 例,稳定率为23.33%,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骨髓抑制,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

3 讨论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在近些年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对其进行尽早诊断是提升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其临床表现不明显,造成很难及早诊断,一旦确诊便已经中晚期,癌细胞已经实现了转移或扩散,手术治疗方法已经不适合,只能选择全身化疗方式,因此,对化疗药物进行合理选择的至关重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很关键[6]。 替吉奥胶囊作为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主要成分为替加氟、奥替拉西钾及吉美嘧啶,其功效为抑制代谢酶,对替加氟分解有抑制作用,提升在肿瘤组织及血浆中替加氟生产氟尿嘧啶的浓度保持时间,对胃肠道中氟尿嘧啶磷酸化进行抑制,将胃肠道毒性作用减少,增效减毒效果较好[7]。紫杉醇作为新型抗微管药物之一, 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应用广泛。 该研究结果30 例患者中完全缓解例数为3 例,缓解率为10.00%;部分缓解例数为13 例,缓解率为43.33%; 病情进展的例数为7 例, 病情进展率为23.33%;病变稳定的例数为7 例,稳定率为23.33%,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将两种药物联用,不但治疗效果有所提升,同时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耐受,该研究与党琦等[8]研究结果中治疗总有效率49.99%相近,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在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治疗中给予替吉奥胶囊与紫杉醇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较轻,具有耐受性,此治疗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浩,周岩冰,牛兆建,等.早期胃癌预后及复发转移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8):639-642.

[2]朱正纲.紫杉醇与替吉奥联合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0):979-982.

[3]仲飞,孙国平,顾康生,等.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加与不加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6):530-534.

[4]陈蕾,庄志祥,陶家龙,等.每周脂质体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肿瘤防治研究,2013,40(5):478-480.

[5]周恒根,倪敬中,刘兰芳,等.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2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3-4.

[6]刘文静,赵艳秋,胡秀峰,等.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783-786.

[7]张忠新,宫帅,王勐,等.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术后复发胃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3):40-41.

[8]党琦,杨红艳,刘杰,等.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1):93-94.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9例, 男53例, 女26例, 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54岁;治疗组79例, 男54例, 女25例, 年龄37~71岁, 平均年龄54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化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 其中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的给药方式采用静脉滴注。在第1天给药的时候, 奥沙利铂用葡萄糖液配制, 其浓度为130 mg/m2的奥沙利铂和5%的葡萄糖液共500 m L, 进行静脉滴注, 时间限制在2~6 h内完成;从第1天到第5天, 亚叶酸钙用生理盐水配制, 其浓度为120mg/m2的亚叶酸钙和生理盐水共250 m L, 进行静脉滴注[1]。在整个给药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如下:第一, 在给药前要避免碱性药物和生理盐水与奥沙利铂配伍或者接触, 同时禁止其他药物和奥沙利铂共用同一条静脉通道;第二, 在奥沙利铂的整个静脉滴注的过程中以及给完药后进行静脉冲洗时, 都要避免接触铝制品。

1.2.2 治疗组[2]:

治疗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 其中吉西他滨的给药方式采用静脉滴注, 而卡培他滨的给药方式采用口服。在第1天和第8天给药的时候, 吉西他滨浓度为500 mg/m2, 进行静脉滴注, 时间限制在40 min内完成;从应用吉西他滨治疗的前2周, 要给予患者口服卡培他滨治疗, 该药物适合于饭后的30 min服用, 其每天用量是1500 mg/m2, 分2次服用。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最少需要2个疗程, 而每个疗程需要3周的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70%以上, 并且连续4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有效:患者所有的病灶减少了30%以上, 并且连续1周都没有出现新的病灶;无效:患者经化疗治疗后, 病灶体系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还出现增加, 连续出现新的病灶。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1对照组:显效34例 (43.04%) , 有效23例 (29.11%) , 无效22例 (27.85%) , 总有效率72.15%。2治疗组:显效48例 (60.76%) , 有效24例 (30.38%) , 无效7例 (8.86%) , 总有效率91.14%。两组数据比较, 显效、有效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2.2 治疗后,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治疗后, 血液系统和消化道系统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血液系统有41例 (51.90%) 出现了不良反应, 消化道系统有29例 (36.71%) 出现了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 血液系统和消化道系统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血液系统有22例 (27.85%) 出现了不良反应, 消化道系统有18例 (22.78%) 出现了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位于榜首的疾病是胃癌, 并且男患者的数目是女患者的2倍。由于胃癌在术后具有转移复发率高的特点, 因此在临床上被视为比较棘手的疾病, 伴随着新药物的研制成功和临床应用, 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福音[4]。由于胃癌的癌细胞比较容易扩散和转移, 常常采用手术切除和化疗联合使用的方案治疗胃癌患者, 但由于手术后患者体内可能还有残存的癌细胞已经转移病灶, 很难完全的清除, 因此认为化学药物的治疗是弥补手术切除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尤其是使用联合化学药物的治疗手段。很多的化疗药物不仅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而且具有干扰DNA的正常功能的作用, 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要选择合理且有效的联合化疗治疗方案事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吉西他滨是一种嘧啶类的药物, 其治疗疾病的机制主要是在细胞内通过核苷激酶代谢产生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 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而将处于S期的细胞杀死, 同时抑制细胞从G期到S期的转变, 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特别是体外实验的结果证明:吉西他滨可以和DNA末端结合, 对很多实体瘤产生抗瘤的活性。卡培他滨是一种抗代谢氟嘧啶脱氧核苷氨基甲酸酯类药物, 主要用于抑制细胞分裂、干扰RNA和蛋白质合成, 口服使用, 通过胃肠道的吸收后, 可以代谢为组织分布能力强的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是第五代的铂类抗肿瘤药物, 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 其治疗疾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的合成而产生抗肿瘤的作用, 而亚叶酸钙为抗肿瘤药物的辅助药物。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后, 其治疗效果要优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治疗的对照组, 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因此, 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15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治疗, 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 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的治疗效果是显效34例 (43.04%) , 有效23例 (29.11%) , 总有效率72.15%, 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系统有41例 (51.90%) 和消化道系统有29例 (36.71%) 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的治疗效果是显效48例 (60.76%) , 有效24例 (30.38%) , 总有效率91.14%, 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系统有41例 (51.90%) 和消化道系统有29例 (36.71%) 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复发转移性胃癌,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周春梅, 李正翠, 方建芬.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工企医刊, 2012, 25 (1) :19-21.

[2]韩立春, 张雪莹, 葛凤娟.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7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236-237.

[3]张保虹.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胃癌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6) :1527.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52例, 女性46例, 患者年龄54~79岁, 平均 (59.83±1.13) 岁, 61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37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随机分为对照组 (49例) 和观察组 (49例) ,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 女性22例, 患者年龄54~78岁, 平均 (58.91±1.23) 岁, 30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17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 女性24例, 患者年龄55~79岁, 平均 (59.93±1.08) 岁, 31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18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性别比、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首先运用同等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化疗, 即多西紫杉醇+顺铂+5-Fu、5-Fu+奥沙利铂等, 完成化疗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止痛、止血、抑酸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方案, 口服1.0 g卡培他滨, 每天1次, 每周服用5 d, 4周为1个疗程。如果患者疾病进展或不耐受, 则停止用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消失, 原病理性淋巴结短径均在10 mm以下, 则评定为完全缓解;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所有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至少30%, 所有目标病灶长径总和增加至少20%, 长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至少为5 mm, 则评定为部分缓解;如果患者没有达到以上指标, 但病情也没有恶化, 则评定为稳定;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有新病灶出现, 则评定为进展。治疗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随访2年, 记录患者中位生存期及1、2年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 疗效及1、2年生存情况以%表示, 行χ2检验, 中位生存期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若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1.22%明显高于对照组36.7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1、2年生存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1、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卡培他滨属于一种细菌毒类药物, 是一种口服药, 能够完整地从胃肠壁通过, 分别经肝脏羧酸酯酶、肝脏和肿瘤细胞中的胞苷脱氨酶、胸苷酸磷酸化酶 (TP) 催化代谢、催化转化、催化为5'-脱氧-5-氟胞苷 (5'-DFCR) 、胞苷 (5'-DFCR) 、5-Fu[2]。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5'-DFUR没有细胞杀伤性, 但由于肿瘤组织内TP酶活性较高, 因此会造成5-Fu选择性释放在肿瘤部位, 这就能够最小化5-Fu全身暴露程度, 同时显著降低其毒性[3,4]。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1、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说明了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并延长患者术后生存率, 减少患者术后转移胃癌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刚, 柯贤胜.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09-110.

[2]孙习鹏, 陈燕, 杨黎, 等.卡培他滨联合铂类与替吉奥联合铂类治疗晚期胃癌的Meta分析[J].中国药师, 2014, 17 (10) :1707-1713.

[3]鞠文翠.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37-138.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4

关键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中医药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在我国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1]。由于胃癌起病比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临床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较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进展期胃癌,错过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死亡率较高,居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2]。目前西医治疗胃癌主要采用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基本方法,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为主要辅助治疗手段,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患者仍有发生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0%~80%癌症患者术后可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因此,防治胃癌术后的复发转移在胃癌的诊治研究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有关胃癌复发转移的基础研究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抗转移药物应用于临床。20世纪中期以来,中医药在胃癌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在治疗胃癌复发转移上可起到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已有研究显示,中医药在胃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 胃癌及转移的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胃癌指原发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因素、胃部疾病、环境因素及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胃黏膜遭到破坏,胃腺受到致癌物质的作用而逐渐变成胃癌[3]。中医学文献中虽无胃癌病名,但早有类似胃癌症状的记载,胃癌归属于胃脘痛、反胃、噎膈、积聚等范畴。中医上,孙桂芝认为脾胃虚损为胃癌发病最重要环节[4]。刘嘉湘认为,情志因素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因长期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内结而发病。蒋文照认为,气血瘀滞是胃癌产生的因素,主张胃癌治疗以泻浊导滞、活血化瘀为宜[5]。也有学者认为,痰浊是胃癌发病和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而胃癌发病的最终病理机制是痰阻、气滞、血瘀、热毒、正虚,其中正虚是形成胃癌的基础,而痰浊内阻是肿块最终形成的病机关键[6,7,8]。综合各家研究观点,笔者认为胃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劳倦内伤或感受外邪,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久病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凝结于胃而成最终发展成胃癌。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胃癌的复发转移,有学者认为癌毒遗留或传舍是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理过程,而正气亏虚、伏邪流注经络脏腑则是主要的病因病机。陈郭君[9]认为,癌症患者多因病程较长,且经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元气受损,外邪侵袭,脾胃受损,致使气血生化不足。胃癌术后仍易发生复发转移,说明患者体内存在产生肿瘤的物质基础,手术虽去除了局部胃癌肿块,但只是相当于祛除了胃癌高污染区,而此时整个残胃因机体代谢等因素使残胃细胞间质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残胃仍是污染区,在合适的条件下仍可造成胃癌的复发和转移,污染物质仍易聚而形成胃癌,或随气升降,或沿络脉播散转移他脏。综合各家观点,胃癌术后病理特点多是以正虚为本,以邪实为标,病变多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笔者认为,抗转移治疗应多从虚、痰、疲、毒等环节入手辨证论治。

2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

有研究显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有关,且多发生在术后2~3年内,术后5年以上复发非常少见[10,11]。西医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是否给予根治性手术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12]。而中医学上,根据证侯特点提示,胃癌术后患者多以脾胃虚寒为主。有研究发现,脾虚组与无脾虚组患者相比,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PMN分期及术后复发转移情况不同。胃癌术后诊治的相关研究显示,健脾中药对术后肿瘤的转移复发状况有一定影响,认为患者的脾虚状态是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一个因素[13,14]。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是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关键,有研究采用温中化瘀汤配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结果发现该中药配合化疗可降低胃癌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有研究显示,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15]。Aoy-agi、P53、CD44、VEGF和MMPs等物质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密切相关[16],其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指标。邓鑫等[17]采用胃宁颗粒配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160例患者,结果显示经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后,MMP-9、VEGF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提示MMP-9、VEGF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 中医药的治疗概况

目前,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方法主要有辨证论治、基本方加减、中医药配合化疗或放疗、针灸等。

3.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的治疗原则。多数学者认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学者认为,根据术后临床体征可将胃癌患者分为脾虚气滞型、脾肾两虚型、胃阴亏虚型、气阴两虚型和胃络瘀血型5型,以气阴两虚型及脾肾阳虚型为多见,分别给予以健脾益气,化浊和胃;健脾补肾;养胃生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18]。因此,胃癌术后采用辩证论法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

3.2 基本方加减治疗

基本方加减是中医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重要方法。胃癌术后患者,由于机体的创伤、生理功能的变化,致使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中医理论认为,胃癌术后患者脾胃损伤,而元气又不能及时补充,从而导致胃癌的复发转移。在该理论指导下,有学者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胃癌患者术后虽已切除肿瘤,但脾虚仍然存在,采用健脾益气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可使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有研究者以健脾为主的中药胃肠安治疗68例胃癌术后脾虚患者,结果显示中药组能显著改善患者脾虚证的症状,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中药组生存期和生存率明显升高[19,20]。

3.3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

从目前的临床胃癌医治情况出发,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术后给予中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术后患者的主要辅助治疗方法。胃癌患者本身有消化道功能减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经过手术打击后这些症状更加严重,而使部分患者不能进行化疗或难以完成整个化疗过程,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有研究显示,中药配合化疗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目前,采用中医药防治胃癌复发转移已逐渐成为优势。有学者将160例胃癌术后患者采用胃宁颗粒联合化疗,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化疗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对复发转移灶大小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联合化疗可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概率。有研究者采用OLF方案联合中药八珍汤加味辅助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动态观察T淋巴细胞核仁区Ag-NORs的表达活性,发现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g-NORs的表达活性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升高,且毒副反应明显减少,提示中药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免疫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毒副反应,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抑制复发转移。有学者分别采用化疗联合不同中药(艾迪注射液;香砂六君子丸等)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结果均发现中医药配合化疗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脾虚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控制胃癌术后的复发及转移[21,22]。华远铎[23]采回顾性方法分析了采用健脾制癌汤预防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使胃癌术后远期疗效有所提高。以上研究均提示中药联合化疗可显著降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在胃癌复发转移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3.4 不能接受化疗的胃癌复发转移患者以中医治疗为主

胃癌术后患者往往体质较差,或由于其他合并症、经济负担等原因,难以耐受化疗,此时中医治疗就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5 针灸治疗

针对胃癌患者,诸多常用针灸取穴有丰隆、血海、膻中等。胃癌术后多数患者免疫力低下,田氏等通过中医针灸治疗106例患者,发现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4]。提示胃癌术后给予适当的针灸治疗有待进一步推广。

4 中医药抗胃癌复发转移效应机制研究

目前,中医药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效应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显示,中药抑制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机制和作用比较复杂,可能多靶点、多途径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降低细胞毒性

余绍蕾等[25]研究发现,中医药芪丹煎剂可提高胃癌小鼠NK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毒性,抑制胃癌细胞转移。

4.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广泛表达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关系,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6]。董智平等[27]研究发现,中药白鹤冲剂可抑制胃癌局部或远处转移,以及转移组织中VEGF表达。因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胃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4.3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紊乱是肿瘤发生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有研究通过成功建立类似临床上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动物模型,采用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养胃抗瘤冲剂可以通过促进线粒体释放Cytc,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改变相关细胞的凋亡敏感性,最终引起肿瘤细胞凋亡[28]。提示中药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胃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4.4 对肿瘤基因的影响

最近研究表明,C-erb B-2和nm23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其表达高低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且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标志。研究显示,胃癌术后患者nm23H1表达降低,而若升高nm23H1蛋白表达则可以起到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并改善预后[29]。因此,笔者认为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肿瘤基因的表达,起到抑制复发转移的作用。

4.5 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细胞黏附分子在肿瘤侵袭与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CD44v6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跨膜糖蛋白,其表达高低与胃癌转移有关。最近Okayama等[30]研究发现,CD44v6可作为胃癌转移的一个预测指标,提示调节细胞黏附因子的高低可防治胃癌术后患者发生复发转移。

4.6 对端粒及端粒酶的影响

端粒酶是一种蛋白质与RNA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其作用是保证真核细胞染色体线性DNA的复制得以完全。端粒酶在正常体细胞中处于失活状态,其活化是细胞永生化或恶化的重要标志。端粒酶基因激活以后,肿瘤细胞中端粒的长度才能相对稳定,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梁寒晖[31]采用不同浓度蒙药巴特日对胃癌MGC-803细胞进行处理,以探讨蒙药巴特日抑制肿瘤生长是否与端粒酶活性有关,结果显示,蒙药巴特日可明显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31]。提示中医药可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活化,从而抑制胃癌复发转移。

4.7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肿瘤能力。中药对机体具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提示,中药抗胃癌的机制之一可能是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阻止肿瘤的生长、播散和复发。已经有研究证明肿瘤复发转移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互为因果关系。胃癌的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徐勇等[32]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力。蔡骏等[33]使用中药四君子汤联合肠内营养探讨其对胃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健脾益气中药四君子汤辅助的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提示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

4.8 对放化疗的保护作用

由于胃癌术后患者体质差,常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采用中药如参麦注射液等可对肿瘤术后放疗和化疗起到增减毒的作用,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并发症,并降低毒副作用。

5 展望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5

1.1资料:80例晚期以及手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人组标准:(1)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化疗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2)KPS≥60分;(3)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预计生存期大于3月。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3.3±5.4)岁,病程4-28个月,平均(16.2±4.2)个月。国际抗癌联盟(UICC)胃癌分期分期,Ⅲ期患者28例,Ⅳ1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2.1±6.2)岁,病程2-27个月,平均(15.1土5.7)个月。国际抗癌联盟(UICC)胃癌分期,Ⅲ期患者26例,Ⅳ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病程、性别等差异比较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治疗方案:本研究中行DCF(顺铂+多西紫杉醇+5-Fu)治疗患者共33例,行FP(顺铂+5-Fu)治疗患者共24例,行ECF(顺铂+表柔比星+5-Fu)治疗患者23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制药生产),用量1g/m2 BID连续口服14天,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

1.3统计指标:参照WHO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以及进展(PD)。总有效率=(CR+PR)/40×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均使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对照组有效率为25.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42.5%(P<0.05)。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者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统计结果见表2

3讨论

由于晚期胃癌患者已经丧失了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因此,其临床治疗主要目标是延长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1]。目前,有研究报道显示维持化疗方法可显著延长白血病、胰腺癌以及卵巢癌等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期,提高其生存率[2]。

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最为有效的药物是5一氟尿嘧啶,其应用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3]。近年来,口服化疗药物卡培他滨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卡培他滨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口服后通过肠粘膜被迅速吸收,在肝脏羧酸酯酶的作用下转变为5’一脱氧一氟胞苷,此后经胞苷脱氨酶作用转变为5’一脱氧一氟脲苷,最后在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氟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4]。与传统化疗方式相比,卡培他滨具有用药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高效、靶向性强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广泛,

参考文献

[1]冯永,夏晓天,仲琴.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2):497-498.

[2]胡蓉环,蔡婧,刘安文.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1,(03):15-16.doi:10.3969/j.issn.1009-8194.2011.03.008

[3]胡蓉环,蔡婧,刘安文.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03):15-16.doi:10.3969/j.issn.1009-8194.2011.03.008

复发性胃癌52例临床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3 0例, 女2 2例;年龄2 7~7 8岁。第一次手术情况:根治性切除3 7例 (7 1.2%) , 姑息性切除12例 (23.1%) , 单纯胃大部切除3例 (5.8%) 。第一次手术方式:远端胃大部切除32例 (61.5%) , 其中毕Ⅰ式20例, 毕Ⅱ式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8例 (34.6%) ;全胃切除2例 (3.8%) 。

1.2 病理类型及分期

52例第一次术后病理报告:印戒细胞癌18例 (34.6%) , 未分化癌13例 (25.0%) , 低分化腺癌8例 (15.4%) , 乳头状腺癌6例 (11.5%) , 黏液腺癌4例 (7.7%) , 管状腺癌3例 (5.8%) 。切缘阴性47例 (9 0.4%) , 切缘阳性5例 (9.6%) 。肿瘤分期:1期2例 (3.8%) , 2期1 7例 (3 2.7%) , 3期2 1例 (4 0.4%) , 4期1 2例 (2 3.1%) 。

1.3 复发类型

胃周淋巴结转移1 4例 (2 6.9%) , 腹膜种植转移12例 (23.1%) , 残胃复发7例 (13.5%) , 胃周脏器浸润5例 (9.6%) , 肝转移4例 (7.7%) , 肝门部转移3例 (5.8%) , 胰腺转移、卵巢转移、吻合口复发各2例 (各3.8%) , 肺转移1例 (1.9%) 。

1.4 复发时间

早期复发, 亦称奔马型复发 (胃癌术后2年内复发) 44例 (84.6%) , 中期复发 (胃癌术后2~5年内复发) 7例 (13.5%) , 晚期复发 (胃癌术后5年后复发) 1例 (1.9%) 。

1.5治疗方式

根治性手术切除1 2例 (2 3.1%) , 其中残胃全切、联合脏器切除各4例, 肝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各2例;姑息性手术切除7例 (13.5%) , 其中腹腔肿块切除3例, 卵巢切除、高位肠切除各2例;手术解除梗阻6例 (1 1.5%) , 其中胆道T字管引流2例, 吻合口支架扩张术、胆肠吻合、乙状结肠造瘘、空肠造瘘各1例;剖腹探查加活检5例 (9.6%) ;非手术治疗22例 (42.3%) 。

1.6 转归

手术治疗的30例术后生存期:<1年12例 (40.0%) , 1~2年10例 (33.3%) , 3~5年5例 (16.7%) , >5年3例 (10.0%) ;平均生存时间 (17.0±3.4) 个月。非手术治疗的22例, 最长生存2年。

2 讨论

2.1 复发性胃癌的原因

胃癌术后复发的因素较为复杂,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第一次手术时病变已处于进展期, 当时手术已达不到根治要求, 有病灶残留或癌细胞残留。 (2) 第一次手术切除范围不够, 根治术要求胃切缘至少距病灶6cm以上。 (3) 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够[1], 容易遗漏转移的淋巴结, 尤其是临床分期较早但可能伴有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或淋巴结微转移的胃癌患者。 (4) 第一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 胃癌患者一般不主张行毕Ⅰ式吻合 (易导致切除范围不够, 清扫不彻底, 术后易发生吻合口漏) 。本组2例行毕Ⅰ式吻合,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 术后5个月左右出现肿瘤复发。 (5) 残留胃内多个原发灶或癌前病变, 术后导致胃再发癌[2]。 (6) 第一次手术时已有微小转移灶。 (7) 患者本身已有腹腔种植或医源性腹腔种植。

2.2 复发性胃癌的类型

复发性胃癌类型复杂, 按照临床特点分类: (1) 局部复发 (残胃、吻合口复发) ; (2) 胃周手术野复发; (3) 肝及肝门部浸润转移; (4) 腹膜转移; (5) 淋巴结复发; (6) 复合型复发。以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复发、中期复发、晚期复发。复发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越长, 肿瘤生物学行为越好;再次手术切除率越高, 预后越好。临床上进展期胃癌大部分为奔马型复发[3], 本组占84.6%。腹膜复发在所有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中占29%~50%, 再次手术困难, 未经治疗者生存期平均6个月, 在各种复发形式中预后最差[4]。残胃吻合口复发多为晚期复发, 再切除率高, 预后也比较好。本组以胃周淋巴结转移所占构成比最高, 其次为腹膜种植转移、残胃复发。

2.3 复发性胃癌的术式选择

根治性再切除术仍是胃癌术后复发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性胃癌一旦确诊, 首先要考虑有无再次手术可能, 如有可能应积极剖腹探查[5]。术中根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家属意向选择不同的术式。无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手术, 能切除肿瘤预后比不能切除者好, 只有切除肿瘤才有可能长期生存。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可行姑息性或旁路性手术, 减轻梗阻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对不能耐受手术或已有广泛转移证据者, 应禁止再行手术探查。笔者认为再手术适应证为: (1) 首次手术时无明显转移; (2) 残胃或吻合口复发; (3) 出现肠道、胆道梗阻; (4) 胃周脏器局限性浸润; (5) 患者无腹水、无明显消瘦; (6) 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本组52例共行手术切除术 (残胃切除或者联合脏器切除加胃周淋巴结清扫) 19例, 其中行再次根治术1 2 例, 姑息手术7例。结果行再次根治术的1 2 例术后3年生存4例, 5年生存3例;而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3年仅生存1例。因此, 对证实胃癌复发病例, 只要有手术适应证, 术中发现肿瘤无法切除, 但出现吻合口或肠道、胆道梗阻, 应积极行减瘤造瘘、改道等手术, 尽力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Barbour AP, Rizk NP, Gonen M, et al.Lymphadenectomy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impact of adequate staging on outcom[J].Ann Surg Oncol, 2007, 14 (2) :306-316.

[2]朱正纲.胃癌术后复发的有关问题及综合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3) :181-183.

[3]Rohatgi PR, Yao JC, Hess K, et al.Outcome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ccessful gastrectomy[J].Cancer, 2006, 107 (11) :2576-2580.

[4]何裕隆.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8) :472-473.

复发转移性胃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2010年于我院住院的5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根据患者知情自愿选择原则,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55岁;中低分化腺癌共25例,印戒细胞癌3例。B组25例,常规手术治疗而未行125I粒子植入,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49~75岁,中位年龄61岁;中低分化腺癌共21例,印戒细胞癌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粒子源选择

本研究采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生产的125I籽源,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长度为4.5 mm,直径为0.8 mm,半衰期为59.6 d,平均光子能量为27.4~31.5 keV,组织穿透力为1.7 cm。

1.3 治疗方法

A组28例患者,术前或术中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订治疗计划,计算125I粒子量。其中,术中行胃癌根治术7例,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1例,胃空肠吻合术10例;术中依据TPS制订的剂量,在可能的淋巴转移通路、淋巴结清扫不彻底的部位、可能切不尽的肿瘤残端及肿瘤残余部位进行立体性植入125I粒子,间距为1.0 cm,如肿瘤及转移的淋巴结可切除,在肿瘤床、亚肿瘤区及淋巴引流途径中进行粒子立体性植入,间距为1.5 cm,距离大血管、空腔脏器等0.5 cm以上。28例共植入粒子数316个。B组25例患者,其中,术中行胃癌根治术5例,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胃空肠吻合术8例,所有患者均未行125I粒子植入。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化疗。

1.4 疗效评定

相关临床症状缓解程度;CT、B超、胃镜等监测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生存期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A、B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食欲增加、腹部胀痛不适减轻或消失)。A组患者1周左右12例出现腹部不适、恶心、纳差等轻度早期放射性损伤,6例出现腹痛、出血等并发症,经抑酸、止血等治疗后好转。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复查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显示无明显的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A组28例均未出现因粒子脱落出现的并发症。粒子脱落率为21.2%(67/316),可能与肿瘤坏死、胃肠蠕动等有关。

2.2 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复查CT、B超、胃镜等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经随访3年,两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生存期情况见表1、2。

3 讨论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中晚期,此时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局部淋巴结转移、肿瘤残留,甚至姑息性切除或无法切除的情况等原因导致肿瘤治疗的失败。而且胃癌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疗效差,胃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仅在10%左右。

肿瘤组织内的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2],通过肿瘤组织内植入125I粒子,发出持续低能量的γ射线和X射线[3]持续作用于肿瘤细胞繁殖的各个时相,对肿瘤组织造成有效杀伤[4],控制肿瘤局部复发和淋巴道转移疗效明显。本研究表明除了早期的轻度放射性损伤外,未出现其他明显的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如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粒子栓塞、放射性食管炎等)[5],与传统的外放疗相比具有局部适形放疗、副作用小的特点。手术切除联合125I粒子植入作为新的肿瘤治疗方案,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能较好地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延长生存期,且125I粒子植入安全方便、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6]。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植入125I粒子治疗及预防胃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取5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28例行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25例行常规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结果:A组患者1、2、3年的局部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17.9%、35.7%,生存率分别为92.9%、71.4%、46.4%。B组患者1、2、3年的局部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0.0%、48.0%、72.0%,生存率分别为80.0%、56.0%、20.0%。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胃癌可较好地控制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延长生存期,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术中,胃癌,复发,远处转移,125I粒子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吕进,曹秀峰.手术联合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107-110.

[3]张治民,郭宝明.胃镜下植入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疗胃癌[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4):250-251.

[4]何启明,伍晓汀.碘125籽源在胃癌术中植入治疗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09,24(2):509-510.

[5]林锋,冉鹏,肖家荣,等.术中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癌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1):104-106.

上一篇:关于酒店管理的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