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腹膜炎

2024-09-23

复发性腹膜炎(共9篇)

复发性腹膜炎 篇1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 (peritoneal dialysis, PD) 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D技术失败和患者住院并和患者死亡相关,因此腹膜炎的预防与治疗受到广泛关注[1]。虽然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是它依然是腹膜透析的首要并发症。反复的腹膜炎可导致超滤失败及硬化包裹性腹膜炎,使腹膜透析者被迫退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国际腹膜透析学会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推荐指南中对腹膜炎的初始及后续治疗提出了相应建议,并针对难治性腹膜炎诊治原则进行了一些阐述。但是在临床中仍有很多棘手的问题[2]。如表皮葡萄球菌或金葡菌等葡萄球菌感染的腹膜炎病例中,常会因细菌在腹透管内定植而导致复发性腹膜炎。本院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尝试性应用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联合治疗葡萄球引起的复发性腹膜炎,取得初步疗效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腹透中心治疗的5例腹透患者,共发生13例次金葡菌感染复发性腹膜炎,均为植入直管,采用Baxter公司双联系统腹透液进行透析。导致肾衰竭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肾病3例 (60%) ,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 (20%) ,良性肾小动脉硬化1例 (20%) ,其中男3例,女2例,透析时间4~47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第2次腹膜炎,3例患者发生第3次且符合诊断复发性腹膜炎而入组。

1.2 腹透患者腹膜炎诊断标准为 (1) 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液出液浑浊; (2) 腹透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6/L,多核细胞≥50%; (3) 腹透液培养有病原菌存在。3项中满足2项即可诊断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2]。

1.3 葡萄球菌相关的复发性腹膜炎是指停用抗生素后4周内重新出现的同一致病葡萄球菌引起的腹膜炎。

1.4 治疗方法结合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致病菌为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或金葡菌) ,均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敏感,故采用诊断复发性腹膜炎后发作期 (或急性期) 应用万古霉素1.0 g留腹1次/5 d×5~7个周期+利福平0.15 g, 1次/d口服治疗,缓解后应用口服利福平0.15 g长程抑菌 (3个月) 治疗。

2 结果

5例腹透患者,共发生13次金葡菌感染且诊断为复发性腹膜炎,经过接受该种治疗后每例患者观察至少6个月均未再复发,均坚持进行腹膜透析,未有需重新更换腹透管者,也未出现死亡病例。

3讨论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常常导致腹膜损害和患者死亡,研究表明频发腹膜炎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腹膜炎发生次数的增加,死亡危险不断增加,腹膜炎发生率每增加0.5次/年,死亡危险增加4%。同时腹膜炎与心、脑血管事件也有相关性[3]。葡萄球菌感染的腹膜炎中,容易发生细菌在腹透管壁定植生长,导致复发性腹膜炎。因此,如何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处理复发性腹膜炎对保证腹透患者能够持续腹透、减少患者死亡率非常重要。

首先要严格规范腹膜透析操作,减少因为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腹膜感染。对腹膜透析患者和家属要进行腹膜透析注意事项的培训,文献显示[4]家属的操作不当可引起腹膜炎;此种腹膜炎发生情况下,葡萄球菌的发生机率较高,其生物特点决定了它容易附壁生长,也就是容易出现复发性腹膜炎,我们跟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发现无论表皮葡萄球菌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都还是比较敏感的,于是参考文献使用万古霉素和利福平联合治疗,在腹膜炎症状控制后仍需要继续口服一段时间利福平,以防止复发。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效果不佳,应该及时拔除腹膜透析管以保护腹膜,减少损害腹膜,因为持续损害腹膜会伴随患者营养及全身状况的恶化,增加血液透析的困难及死亡的风险。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诊断其为葡萄球菌相关的复发性腹膜炎后采用急性期联合应用万古霉素和利福平,缓解期应用利福平长程抑菌治疗的方法,疗效肯定,5例患者均能继续进行腹膜透析,每例患者观察至少6个月均未再复发,未拔管,为腹膜透析患者的复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处理思路。

参考文献

[1]Szeto CC, Chow KM, Won TY, et al.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polymicrobial peritonitis complicating peritoneal dialysis a series of140 consecutive cases.Am J Med, 2002, 113 (9) :728-733.

[2]Piraino B, Bai1ie GR, Bernardini J, et al.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infections recommendations:2005 update.Perit Dial Int, 2005, 25:107-131.

[3]Fried L, Bernardini J, Johnston JR, et al.Peritonitis influencesmortality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J Am Soc Nephrol, 1996, 7:2176-2182.

[4]林建雄, 张小丹, 胡丽琼, 等.改良腹膜透析换液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效果.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59-60.

[5]Rigby RJ, Hawley CM.Sclerosing peritonitis:the experience inAustralia.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8, 13:154-159.

什么是复发性多软骨炎 篇2

答刘某读者:

复发性多软骨炎主要损害部位常见于耳、鼻、喉和全身的软骨及眼球,其表现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类似炎症的损害,临床较为少见且极易漏诊和误诊。发病原因不明,多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受累部位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如鼻部软骨受损,可有鼻尖、鼻翼红肿、疼痛、破溃、软骨坏死、鼻中隔穿孔、鼻翼塌陷或瘢痕闭锁;耳廓可出现红肿、软骨坏死、挛缩、畸形;喉及呼吸道软骨受损,可发生咳嗽、声音嘶哑、呼吸不畅或瘢痕狭窄;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及视网膜、脉络膜炎,重者可失明。

本病软骨受累之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急性期)、中期(软骨溶解或破坏期)和晚期(萎缩期)。目前国内有关此病的诊断意见为:①以“排他法”排除其他疾病;②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软骨有复发性炎症,其中包括一个特殊器官;③偶然或突然发现“鞍鼻”或鼻中隔软骨穿孔;④有耳廓软骨损害表现;⑤一侧眼炎或伴有类型眼炎;⑥血沉和尿酸性粘多糖明显升高;⑦损害软骨,活检为炎性细胞分隔之软骨岛;⑧一般症状有发烧、体重减轻和贫血。

复发性腹膜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 男13例, 女5例, 男女比例2.6:1, 年龄24~69岁。复发腹膜后肉瘤位于右腹膜后者9例, 左腹膜后者7例, 位于中上腹者2例。首次复发的腹膜后肉瘤直径4~24 cm, 平均直径9.6 cm, 其中复发瘤体<8 cm者5例。首次复发距第一次手术间隔时间3~10年。本组统计腹膜后肉瘤复发1次者9例, 复发2次者5例, 复发3次者3例, 复发4次者仅1例。且对多次复发的患者给予动态追踪观察及随访, 发现每次间隔的时间逐渐缩短, 本组对4次复发的腹膜后肉瘤患者进行追踪观察, 其每次时间间隔逐渐递减, 根据详细统计分别为14、9、7.5、4.5个月。

1.2 病理类型

本组中针对18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的病理分类, 其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分化的脂肪肉瘤7例, 低分化的脂肪肉瘤1例, 黏液性脂肪肉瘤3例, 平滑肌肉瘤2例, 神经纤维肉瘤2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恶性间皮瘤、小圆细胞肉瘤各1例。对6例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病理类型都是脂肪肉瘤, 其中, 低分化1例, 中高分化5例。对复发4次的腹膜后肉瘤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分析, 其病理类型为黏液性脂肪肉瘤。

1.3 治疗情况

根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病理类型, 对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治疗, 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每次复发都给予手术治疗, 18例首次复发性腹膜后肉瘤中9例 (50.0%) 给予完整的肿瘤切除, 部分瘤体切除5例, 瘤体包膜内切除2例, 2例给予手术探查活检。本组中共有6例患者分别在首次 (2例) 、2次 (3例) 和3次 (1例) 给予包括肿瘤在内的联合脏器的完整切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一般状态进行适当的放、化疗。对瘤体包膜内切除2例、瘤体部分切除3例以及2例行探查活检的患者, 手术后各自给予剂量不同的放疗及化疗。在本组患者当中, 只有1例出现了骨髓抑制现象, 2例出现肝肺转移, 但于以后治疗的3年内死亡, 另2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行瘤体部分切除的间皮瘤和黏液脂肪肉瘤患者, 已带瘤生存分别为5年和7年。

2 结果

对18例患者进行6个月~12年的随访, 其中10例 (55.6%) 死亡;3例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10年以上;2例已分别随访2~4年, 现仍存活;1例术后并发低位小肠瘘, 经治疗6个月后痊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4.9%和42.3%。

3 讨论

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解剖特点, 根据作者十几年的临床观察, 早期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来院就诊时, 肿瘤普遍较大, 手术切除肿瘤较困难, 即使可完整切除的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有40%~70%, 但由于受切除范围的局限, 有近45%患者术后复发。Kilkenny等[2]报道64例腹膜后肉瘤患者, 术后有复发30例 (46.9%) 。本院近十几年来共手术治疗37例患者, 其中18例 (48.6%) 复发, 与此文献报道接近。

3.1 对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患者再手术以及围手术期的临床处理

对腹膜后肉瘤再次治疗的观点虽然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是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方法。Kilkenny等[2]报道, 对30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 给予再次完全切除肿瘤25例 (83.3%) , 生存率达5年以上为46.5%。在本组临床观察当中, 腹膜后肉瘤再次完整切除9例 (50.0%) , 5年生存率为42.3%, 其中生存5年以上3例, 生存超过10年2例。根据临床观察作者认为, 再次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 有的肿瘤虽然已经侵犯肿瘤周围临近的脏器及组织, 根据作者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在不影响其组织及脏器功能的前提下, 行手术探查, 有的肿瘤虽然很大, 但经过仔细分离, 如果肿瘤能够完整切除而不损伤重要脏器, 则行联合脏器的切除是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在本组临床治疗及观察当中, 有6例患者一期给予切除肾脏、脾脏、胰尾、结肠。同时手术后给予追踪观察, 这6例患者生存时间都在4年以上。在临床治疗及观察当中, 有1例患者术后14 h死亡, 是由于肿瘤体积过大 (11.5 kg) , 失血过多 (4000ml) 。因此在外科手术前后, 尤其是拟行给予联合脏器切除术的患者, 围手术期的处理及观察以及必要的心肺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应进行细致的心肺功能评估, 对一般状态及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术后需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 以免发生意外情况。同时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应请相关科室会诊及配合, 同时加强全身的营养支持, 从而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患者的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组观察中, 手术后3周出现结肠瘘有1例患者, 术后经3个月的完全胃肠外营养, 最后痊愈, 到目前为止已经存活超过3年。因一般状态差或肿瘤边界不清, 肿瘤不能予以完整切除的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 根据患者的状态, 应给予肿瘤最大限度的部分切除, 这样不但可为放疗、化疗疗效创造良好条件, 还可以减轻较大瘤体对周围组织及脏器的压迫。另外, 经术前认真评估, 对能够接受手术的多次复发的腹膜后肉瘤患者, 应积极的考虑予以手术切除治疗。作者在本组治疗及观察中, 有1例多次复发性脂肪肉瘤的患者, 因其一般状态良好, 心肺功能正常, 无糖尿病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 在第一次复发时给予切除肿瘤, 肿瘤为6.5 kg, 该患者在9年后再次复发腹膜后肉瘤, 第二次经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探查右半结肠局部被侵犯, 术中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目前已观察生存11年, 没有出现肿瘤的再次复发以及转移。

3.2 对部分患者放射治疗以及化疗治疗复发性腹膜后肉瘤的疗效进行评价

根据作者近十几年的临床观察, 结合国内及国外相关资料报道, 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近些年来国外有报道, 术中采用照射能产生一定的疗效。Christopher等报道, 对一组首次和再次复发性腹膜后肉瘤的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 认为放疗和化疗对部分复发性腹膜后肉瘤瘤体有局部控制作用, 进而能为再次切除手术创造好的条件, 增大切除的可能性。有部分专家及学者认为:放射治疗和化疗对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起很大作用, 而对生存时间的延长效果不十分明显。本组研究当中, 经化疗治疗和放疗者6例, 3年内死亡者有5例, 其中1例出现骨髓抑制, 2例出现肝肺转移, 但于以后治疗的3年内死亡, 另2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行瘤体部分切除的间皮瘤和黏液脂肪肉瘤患者, 已带瘤生存分别为5年和7年。因此, 即使多数腹膜后肉瘤患者对化疗和放疗不十分敏感, 但是经临床观察, 有部分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 特别是病理类型为分化程度好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 给予适当的化疗和放疗, 观察其效果发现, 患者治疗后能长期生存。因此, 根据作者这十几年的临床治疗及观察、随访, 认为对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 根据其全身状态及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给予相应规范的手术以及因人而异的放射治疗和化疗, 临床效果是非常满意的。

3.3 临床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 对于复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 其临床病理类型与患者治疗后的恢复存在一定的关系, 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3]: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 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多半是分化程度较差的肉瘤。所以, 对某些恶性神经鞘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等分化差的肉瘤应给予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本组死亡的患者当中,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2例、黏液脂肪肉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小圆细胞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2例。生存年龄较长的患者的病理类型多数为脂肪肉瘤, 因此, 病理类型为脂肪肉瘤, 尤其是分化较好者, 其治疗及预后好于其他类型的腹膜后肉瘤。

3.4 对治疗后腹膜后肉瘤患者应重视随诊

根据临床观察及分析, 结合腹膜后肉瘤的病理类型, 腹膜后肉瘤复发多在2年内, 所以对患者的及时随诊及追踪观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认真的随访, 作者认为肿瘤经完整切除的患者, 更应该加强随诊观察, 特别是术后头2年内, 应做到每次随诊的时间间隔不应该长于4个月, 有的腹膜后肉瘤, 肿瘤侵犯较重, 切除边界不十分满意, 尤其是病理类型为分化差的肉瘤, 更应加强随诊和观察。在本组观察当中, 有1例患者, 在其肿瘤第一次复发的时候 (手术后已超过3个月) 肿瘤的直径平均已达8.7 cm, 因肿瘤较大, 这样对完整切除肿瘤增加了手术难道, 因此肿瘤完整切除的比率大大降低。9例患者给予肿瘤的完整切除, 分析这9例患者, 其中肿瘤直径不超过6 cm的患者有6例, 占完整切除组的66.67%, 可见复发性腹膜后肉瘤在其较小的时候及时确诊, 其再次完整切除的率有明显增加。

摘要:目的 对复发性腹膜后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18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18例患者进行6个月12年的随访, 其中10例 (55.6%) 死亡;3例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10年以上;2例已分别随访24年, 现仍存活;1例术后并发低位小肠瘘, 经治疗6个月后痊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 54.9%和42.3%。结论 提高复发性肉瘤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及时的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及具体情况, 给予包括肿瘤在内的周围联合脏器切除, 能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 适当的放化疗对肉瘤复发可起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高分化脂肪肉瘤者, 其治疗效果好于其他病理类型肉瘤者。

关键词:腹膜后肉瘤,肿瘤,复发,预后

参考文献

[1]师英强.软组织肉瘤的诊治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 :323-325.

[2]Kilkenny JW, bland KI, Copeland EM.Retroperitoneal sarcoma: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experience.J Am coll surg, 1996, 182 (4) :329-339.

复发性腹膜炎 篇4

[关键词] 一贯制责任护理;结核性腹膜炎;从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61-02

结核性腹膜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结核病中的重症,一般并发有结核性多浆膜炎、粟粒性结核,其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一贯制责任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腹腔置管注药开始到引流、出院,整个过程中负全部责任,将按照医生一贯制医疗服务模式执行[2]。采用这种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优势,进一步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临床一贯制责任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5~45岁,平均(40.3±4.2)岁,病程15 d~12个月,临床症状:发热33例,腹胀30例,腹痛30例,恶心呕吐20例,便秘22例。8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1)入院指导;(2)健康教育指导;(3)有规律的安排作息时间;(4)加强护理巡视;(5)加强饮食指导;(6)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主要从患者对于环境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和能力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护理管理满意度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从医行为情况 从医行为完全: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行为符合率>95%;从医行为不完全: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符合率(50% ~ 94%);从医行为完全不从: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符合率<5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統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从医行为情况的比较(表2)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属于较常见的腹膜炎[3]。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腹泻、腹部肿块、腹水及结核毒血症等[4]。本研究通过一贯制责任护理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和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1)患者从入院开始,向患者耐心讲解医院的救治环境,科室内医生、护理人员的资质、阅历,一方面保证患者病房的舒适、整洁、安静,给患者以宾至如归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医护人员个人情况的了解,使其加强对于临床治疗的信心和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5]。(2)通过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耐心的讲解结核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化疗方案。并且讲解结核性腹膜炎传染病、传播途径,使患者自觉遵守隔离制度。使患者了解即使在正规方案治疗下,也有可能出现耐药菌株和结核性腹膜炎复发的可能性。患者要坚持遵守医嘱、早期、联合、规律的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事先向患者讲解,给患者以心理准备[6]。(3)患者急性期要保证卧床休息,减少日常活动,保证患者的病房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休息过程中保证患者病房内安静、整洁,从而利于患者机体代谢降低,减少毒素的排出和吸收,缓解毒血症等发生率。如果患者的体温、腹水均降至正常,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散步。休息过程中要保证身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尽可能做到最彻底的休息,保证体力、心理、脑力各方面休息。(4)通过定期护理巡视,对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体征进行观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主要包括有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肌是否紧张,腹部是否有揉面感。(5)结核病患者自身的能量、营养消耗较大,同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又会出现贫血等症状。患者饮食需要应用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6)结核性腹膜炎病情容易反复,治疗过程较长。患者出院后腰保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避免活动过多引起劳累。戒烟限酒,忌暴饮暴食,注意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一贯制责任护理应用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患者满意度和从医行为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邹丽艳,乔玉兰,等.结核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1):68-69.

[2] 万宏伟,侯燕文,洪莉华.对孕产妇实施一贯制责任护理的成效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10):46-48.

[3] 肖慧林,段翠香.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12):945.

[4] 姚秀英.结核性腹膜炎护理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 (3):182.

[5] 侯燕文,万宏伟,洪莉华.产科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70-71.

[6] 张羽梅,朱妹媛,邓国防.一贯制责任护理对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65-66.

结核性腹膜炎误诊1例报道 篇5

患者, 男, 18岁, 主因发热、乏力、右下腹痛3个月余入院就诊, 本次就诊前曾在我院门诊按“上呼吸道感染”等治疗无效。查体:体温37.8℃, 呼吸22次/min, 脉搏86次/min, 血压120/78 mmHg (1 mmHg=0.133 kPa) 。患者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痛苦面容, 自动体位, 皮肤黏膜无黄染, 心肺 (-) , 全腹软, 压痛以右下腹为主, 反跳痛 (±) , 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无异常。腹部透视未见异常, 血常规正常。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给予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治疗2周后病情无变化再次就诊, 病史及查体同前, 做结核菌素试验, 48 h后呈强阳性反应, 至此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 1周后发热、腹痛明显缓解, 继续抗结核治疗2周后症状全部消失。在上学期间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 至今无复发情况发生。

2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一般多见于青少年患者, 起病多缓慢, 有发热、乏力、腹痛等症状, 但腹痛一般均能耐受, 且随两层腹膜之间液量增多, 致使两层腹膜隔开, 不再随呼吸摩擦而疼痛。结核性腹膜炎时发热常见, 以低热或中等热多见, 通常体温在38℃左右, 在渗出型或干酪型患者常有弛张热, 体温可高达40℃, 伴有明显的毒血症状。大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乏力、全身不适、盗汗、消瘦、水肿等症状, 腹痛是结核性腹膜炎常见症状之一, 慢性腹痛比急性腹痛多见, 前者常固定在某一部位, 后者往往是全腹性。腹痛多呈持续性隐痛或钝痛, 少数可有多发性剧痛。部分患者有腹泻, 粪便多呈稀软、糊状, 无黏液, 一般每天2~4次。

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 篇6

1 临床症状

患病鸡初期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嗜睡, 产蛋率由原来的85%下降至70%。随着病情发展, 病鸡产软壳蛋、畸型蛋、沙皮蛋等, 有的甚至停产, 卧地不动, 羽毛蓬乱、无光泽, 肛门周围羽毛上糊满了带有蛋清或蛋黄碎块的粘性排泄物。大部分病鸡出现体温升高, 排稀糊状粪便, 脱水、消瘦、眼球下陷, 喙、噗发黄及干燥等全身症状, 发病后期常衰竭死亡, 病程一般3~7d。

2剖检变化

可见大部分鸡腹膜及输卵管呈弥漫性出血, 有的输卵管与肠系膜粘连、坏死, 腹腔有大量散在绿豆粒至玉米粒大小的卵黄, 腹膜上也有粘有淡黄色污浊恶臭的液体和破碎的卵黄, 有未成熟的卵子呈凝结状干酪样物。3实验室检验

(1) 无菌随机取病死鸡肝、脾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有单个或多个堆积在一起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 无菌取病死鸡肝、脾组织接种肉汤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h, 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混浊, 管底有灰白色沉淀。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均匀一致、边缘整齐、光滑隆起的亮红色菌落。 (3) 用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 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 产酸产气。靛基质阳性, v-p试验阴性, 不产生H2S。 (4) 药敏试验:丁胺卡那霉素抑菌圈21mm (高敏) , 痢特灵16mm, 新霉素11mm。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检验结果, 确诊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发的产蛋鸡卵黄性腹膜炎。

4防制措施

病鸡用丁胺卡那霉素饮水, 重症鸡注射丁胺卡那霉素, 对全群鸡进行常规消毒。病死鸡进行深埋处理。采取以上措施, 使鸡群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收稿日期:2011–05–24)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马铃薯中毒

保广财

(青海省祁连县默勒镇兽医站810400)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8-0099-01

2010年3月, 祁连县八宝镇某农户饲养奶牛1头死亡、3头发病, 经过现场诊断确定为马铃薯中毒, 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诊疗方法综述如下:

1临床症状

马铃薯中毒的主要症状是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机能混乱, 中毒程度不同, 其临床症状各异。

1.1 重度中毒

患牛呈明显的神经症状。病初兴奋不安, 表现狂暴, 向前猛冲直撞, 后转为沉郁, 后躯衰弱无力, 运动障碍, 步态摇摆, 可视黏膜发绀, 呼吸无力, 心脏衰弱, 瞳孔散大, 全身痉孪, 1~2d内死亡。

1.2 轻度中毒

多呈慢性经过, 病牛呈明显的胃肠炎症状。病初食欲减少, 瘤胃蠕动微弱, 反刍废绝, 口腔黏膜肿胀, 流涎, 呕吐, 便秘。当胃肠炎急剧时, 出现剧烈腹泻, 粪便中混有血液, 患牛精神沉郁, 肌肉弛缓, 极度衰弱, 体温时有升高, 肛门、尾根、四肢内侧和乳房等部位发生皮疹, 口角周围发生水疱性皮炎。

2 治疗方法

一起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 篇7

1 发病情况

2008年8月, 某养户饲养的10 000只210日龄产蛋鸡发病, 病鸡精神不振, 食欲饮水减退, 个别鸡出现黄白色下痢、肿头、鸡冠头部发绀, 羽毛松乱、腹部膨胀下垂等症状, 应用“氟哌酸”、“杆菌长泰”等治疗3 d, 效果不明显, 5 d内死亡40多只, 产蛋率也有所下降。1周后送检10余只病死鸡来中心门诊进行诊断。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 蹲伏地上, 鸡冠头部发绀, 羽毛松乱, 颜面部退色消瘦, 全身颤抖, 肛门周围被浅灰色污秽腥臭的排泄物粘附, 腹部膨胀下垂。

3 剖检症状

心包肥厚浑浊, 附着多量绒毛状浓性渗出物, 与胸腔及心肌粘连, 呈纤维素性心包炎症状。气囊肥厚, 表面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表面附着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腔内充满腥臭的浑浊液体, 并混有破损的卵黄。腹腔器官表面附盖有灰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各脏器互相粘连。初步诊断为卵黄性腹膜炎。

4 实验室诊断

4.1 染色镜检:无菌取腹腔纤维素性内容物涂片, 进行革兰氏染色。见红色 (阴性) 短杆菌。

4.2 分别应用普通琼脂斜面和麦康凯氏培养基进行纯培养, 在琼脂培养基上长出中等大小、半透明、露珠样菌落, 在麦康凯氏培养基上见红色菌落。

4.3 生化试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 产酸产气, 不分解蔗糖, 不产生硫化氢, V-P试验阴性, 利用枸橼酸盐阴性, 不液化明胶, 靛基质及MR反应为阴性。

经以上步骤确定此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5 预防治疗

5.1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通风换气及饮水消毒。发病期间应用百疫杀和丰强消毒液交替进行环境消毒, 每天1次。

5.2 考虑到养户日常饲养中经常使用“双黄连”等药物预防输卵管炎而产生抗药性的因素, 在对药物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后应用“卵管小护士”+“科尔蛋鸡宝”+“科尔氨基维他”给药, 连续应用3 d后, 再无死亡出现。5 d后症状完全消失。

6 体会

6.1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变化、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分离培养等综合手段可以准确诊断本病。

鹅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 篇8

1 流行特点

本病广泛流行于各种鹅群中, 尤其在产蛋高峰及寒冷季节多见。鹅群中一旦出现病鹅即可陆续发生, 鹅群的产蛋率显著下降, 病鹅所产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明显降低。种母鹅大肠杆菌全身性感染时, 部分大肠杆菌经血液到达输卵管, 患有该病的公鹅与母鹅交配也可传播给母鹅。这两种情况均可使母鹅输卵管发炎, 引发腹膜炎。当母鹅产蛋停止后, 本病的流行也告终止。

2 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种鹅产蛋率明显下降, 产异形蛋、小蛋、软壳蛋直至停产;病鹅精神沉郁、逐渐消瘦, 常常离群呆立或卧地不动, 怕下水;病鹅腹部膨大, 肛门周围羽毛上沾有污秽, 排泄物多呈蛋花汤样, 并混有蛋清或卵黄小块;后期由于并发腹膜炎, 体温升高, 最后衰竭死亡, 病程1周左右。公鹅阴茎肿大, 部分阴茎外露, 不能回缩, 失去交配能力, 但很少发生死亡。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 刨开腹腔, 可见腹腔内充满黄色腥臭的液体或破坏了的卵黄。肠系膜发生炎症, 严重的引起肠黏连, 肠系膜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卵巢变形萎缩, 呈灰色或酱色等不正常色泽, 未成熟的卵子凝结成干酪样物。卵黄积留在腹腔时间较长的凝固成硬块, 破裂的卵黄则凝结成大小不等的小块或碎片。输卵管黏膜发炎, 管腔内有破裂的卵组织, 如小块蛋白、蛋黄等。公鹅的病变局限于外生殖器, 阴茎肿大, 发病严重的公鹅阴茎脱垂外露, 表面有灰黑色坏死结痂。

4 实验室检查

据病原分离、涂片镜检、生化试验确诊病原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因各场不同。

5 治疗措施

1) 本病严重流行的种鹅场, 可利用从本场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免疫种鹅。将病鹅及疑似病鹅全部隔离饲养。平时应经常查看公鹅阴茎, 并淘汰重病鹅。药物治疗应在发病早期进行。但须注意致病性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 建议发病鹅场最好能做药敏试验, 选择高敏药物。

2) 对鹅舍、用具及环境用广谱消毒药喷洒消毒, 用火碱对地面消毒, 1次/d, 连续1周。粪便随时清理, 定点堆积, 避免二次感染。对病死鹅, 有条件的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条件的要采取深埋。

6 讨论与小结

1) 卫生条件差, 营养失调, 阴冷潮湿, 气候骤变等都能引起本病的发生。

2) 大肠杆菌有众多血清型, 而血清型间的保护效果甚差, 虽然有的鹅场也注射了疫苗, 但是保护力不好。

3) 得了大肠杆菌卵黄性腹膜炎的病鹅不会自愈, 而且还会垂直传播疾病。

综合治疗结核性腹膜炎68例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68例, 其中男26例, 女42例;年龄18~75岁, 平均35岁。发病时间8 d~6个月。有明确核病史4例, 以腹胀、发热、腹痛、腹水征多见。经胸片、彩超、结核菌素试验 (PPD) 、腹腔镜、腹腔积液化验等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

1.2 影像表现

少量腹水需要B型超声检查才可发现。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可提高结核性腹膜炎诊断准确性, 对腹部包块性质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胃肠X线检查可发现肠粘连、肠梗阻、肠外肿块及腹水等征象。腹部X线平片检查可见腹部散在钙化阴影。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活动性结核病灶。腹腔镜检查主要用于腹水型, 可见腹膜壁层、大网膜和胃肠浆膜面分布有粟粒状灰白色结节, 数量多少不定, 数量越多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性越大。腹腔镜可直视下取标本行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 阳性率明显提高。腹膜广泛粘连者忌做此项检查。

1.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发热期间, 应绝对卧床休息, 注意营养, 必要时给予肠外全营养。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给予合理、足够疗程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以达到早日康复、避免复发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应注意, 对一般渗出型病例, 由于腹腔积液及症状消失常不需太长时间, 患者可能会自行停药, 而导致复发, 故必须强调全程规则治疗;对粘连型或干酪型病例, 由于大量纤维增生, 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应有浓度, 病变不易控制, 故应加强抗结核化疗的联合应用, 并适当延长抗结核的疗程。如有大量腹腔积液, 适当放腹腔积液可以减轻症状。并可在放腹腔积液后注入异烟肼及氢化可的松, 减轻中毒症状和腹腔粘连, 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2 结果

经治疗, 68例患者中, 痊愈42例。好转26例, 随访1.5~3年, 患者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 排气排便通畅, 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 高调肠鸣音消失, 腹部平片显示气液平消失。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多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直接蔓延而来, 可发生局限性腹膜炎或弥漫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可能是全身血行播散的一部分, 或由于肠结核直接蔓延到浆膜或因肠黏膜溃疡、穿孔而引起;另外, 干酪化的肠系膜淋巴结破溃、大量结核菌散布于腹腔内, 使腹膜被感染。结核性腹膜炎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 其临床表现各异。一般起病缓慢, 症状较轻, 常有微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以及轻微腹痛腹胀, 常于发病后数周以至数月才就医诊治;少数骤然急性发病, 以急性腹痛或高热为主要表现;有时由于起病隐匿或无明显症状, 可因其他腹部或妇科疾病施行手术而偶然发现。腹腔内有原发病灶者早期往往有明显的局部压痛,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全腹压痛, 病情严重者可有反跳痛[2]。腹部包块多见于粘连型及干酪样坏死型, 包裹性积液也可形成腹块。包块大小不一、表面不平、形状不规则、不易推动、按压疼痛。渗出型者可见腹水, 中等量以上腹水者可有移动性浊音和液波震颤阳性。腹部柔韧感, 约半数患者有腹壁柔韧感 (揉面感) , 原因为腹膜受结核分枝杆菌刺激增厚、粘连、触诊时腹壁紧张度增高。癌性腹水的患者也可出现此征。

在没有开展腹腔镜及CT检查以前误诊率很高。患者多为青壮年, 尤其是女性;伴有腹膜外结核或有结核病史;缓慢起病;发热的同时有乏力、纳差、消瘦、腹痛、腹胀和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腹壁柔韧、肠鸣音活跃、伴或不伴腹水、腹块、有压痛等体征, 腹水为渗出性;腹部超声波检查发现腹水或不规则的液平, 与分隔征或腹腔穿刺获得渗出性腹水, 或找到抗酸杆菌, 或其他实验室检查阳性发现;胃肠钡餐X线检查及腹部平片有肠梗阻、肠粘连、散在钙化点等现象;CT扫描发现结节及渗出征象, 经皮腹膜活检发现肉芽等也可作为参考;诊断时要注意有无合并肠梗阻、肠穿孔, 及其他腹腔脏器结核。

抗结核治疗对本病的疗效一般比溃疡型肠结核略差, 因此宜联合、足量、规范及全程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于结核性腹膜炎来说,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适应症是腹水型、急性粟粒型的病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配合下, 可以迅速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退热, 增进食欲,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改善病人的一般状态。对于腹水型病人, 还可以减少渗出, 加快吸收, 减少粘连。当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人其腹水趋于结核性化脓性时, 应该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因肾上腺皮质激素无助于脓汁的吸收。在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结核时, 也应视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禁忌症。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要慎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因为这个类型的病人腹腔内以增殖性改变为主,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促进病变的吸收, 一旦并发肠结核也可造成肠穿孔, 导致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发生[3]。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也应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禁忌症, 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干酪性病变能促进液化和溶解, 而且又能掩盖肠穿孔的症状和体征。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 应立即停用, 或在严密观察下减量使用, 在无特殊的情况下不要骤然停药, 因为这样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有些病人可因此而感到倦怠, 食欲下降, 甚或体温回升, 再度出现发热。即使在正常应用情况下的减量过程中, 也要注意体温的反跳问题。一旦在减量过程中病人出现发热, 要认真查明原因, 在排除其他诱因的情况下, 可适当再增加激素剂量, 增加的量可以达到最末一次减少的药量, 待病人体温稳定后再行小量递减的方法。此外, 注意休息与营养, 以调整全身情况, 增强抗病能力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卫生, 王英年, 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

上一篇:模式转换下一篇:篮球攻击性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