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膜炎

2024-09-23

急性腹膜炎(精选11篇)

急性腹膜炎 篇1

初生羔羊腹膜炎是新生羔羊败血症的局部表现之一, 临床以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为特征, 若诊治不及时, 常使病羔死亡。笔者在长期的羔羊疾病诊疗中收治过52例。治愈48例, 治愈率达92%, 现介绍如下。

1 病因

初生羔羊免疫功能低下, 抵抗力差。断脐后, 脐带消毒不严格, 致病菌从脐带断端侵入血液, 经血液循环扩散至腹腔, 引起腹腔发炎而发病。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病初病羔精神不振, 不愿运动, 磨牙, 起卧不安, 出现肠臌胀, 腹部臌气, 腹壁紧张, 腹式呼吸消失。触诊腹部, 病羔表现疼痛, 后期病羔卧地不起,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眼球下陷, 脱水, 呼吸急促, 可视黏膜发绀, 肠音减弱或消失, 腹部下垂,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和败血症征状相似, 难于区别。

采取腹腔试验穿刺, 若抽出淡黄色或淡红色混浊腹水, 或淡黄稀薄的脓液, 即可确诊为急性腹膜炎。这是区别于败血症的惟一方法。

4 治疗

抗菌消炎:青霉素20万单位, 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 或用庆大霉素3~5毫克/千克, 加入到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200毫升中, 静脉滴注, 每天2次。

腹腔穿刺冲洗:腹水较多时, 进行腹腔穿刺放液。用0.1%雷佛奴尔溶液充分洗涤腹腔后, 注入青霉素20万单位, 链霉素50万单位。

制止渗出: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10毫升, 或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 每天1次。

纠正脱水, 维持电解质平衡:脱水病羔要及时静脉补液,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 补液总量按病羔脱水程度适当掌握, 轻度脱水病羔按20~50毫克/千克剂量补给, 重度脱水按50~100毫克/千克剂量补给, 中毒症状明显的病羔用5%碳酸氢钠3~5毫克/千克加入补液中一并输入。

强心:病羔出现心力衰竭时, 若病情无明显改变或好转, 用毒毛旋花子甙K 1毫克, 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混合后静脉缓慢注射, 注射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 4~6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加强护理:将病羔放于安静场地, 注意保暖, 禁止吃奶1~2日, 以减轻胃肠负担。为了预防羔羊消化不良, 给予助消化药, 如胃蛋白酶0.3克, 胰酶0.3克, 乳酶生0.3克, 混合一次口服, 每天2次。

急性腹膜炎 篇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肝病或肾病腹水,非腹内脏器感染引发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可能与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损害、吞噬细胞活性减低、调理功能减弱、腹膜防御细菌能力降低有关。肝硬化门脉高压时,细菌在肝内清除减少,肠道细菌透过肠壁进入腹水所致移位感染也有可能,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其次为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诊断】

1.病史典型者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发热多在38.5°C以上,腹痛多无定位,腹膜刺激征不如急腹症时腹膜炎那样明确。患者多有肝硬I化或肾病腹水。

急性腹膜炎 篇3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88-01

急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1],多数是继发性腹膜炎,原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诊治的58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病例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58例病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4.6±17.1)岁。由腹内脏器穿孔引起者42例,其中以急性阑尾炎穿孔最为常见,有25例,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其他还有胃癌穿孔2例、结肠癌穿孔1例、胆囊穿孔2例、炎症性肠病和伤寒溃疡穿孔2例;肠道和腹内脏器炎症引起者13例。如阑尾炎引起4例、憩室炎引起2例、坏死性腸炎引起2例、Chron病引起1例、胆囊炎引起1例、胰腺炎引起1例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化脓性炎症引起2例等;腹部钝性或穿透性损伤致腹内脏器破裂或穿孔引起者1例;机械性绞窄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2例,其中肠扭转1例、肠套叠1例。

1.2诊断

1.2.1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

可观察有无胃肠穿孔所致的膈下游离气体,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的X线表现。腹内疝绞窄时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襻,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状阴影。腹膜外脂肪线模糊或消失则直接提示腹膜炎症。

1.2.2 诊断性腹腔穿刺

如抽到脓性液体,甚至点滴液体在高倍镜下观察发现多量白细胞或脓细胞,便可确诊。

1.2.3腹痛以中下腹部为主,应进行直肠指检

如指套染血性物则提示肠套叠、肠扭转、炎症性肠病或肿瘤性病变。直肠子宫或直肠膀胱陷窝有触痛、饱满感,提示有炎症或积脓。已婚女性尚可经阴道后穹窿穿刺抽脓。

1.2.4B型超声波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可了解腹内相应的脏器有无炎症改变。

1.3手术治疗

由于继发性腹膜炎大多为多菌怀混合感染[2],故应联合应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常用的方法是氨基甙类抗生素或氨苄青霉素与甲硝哒唑联合应用。或应用对上述两种细菌都有治疗作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和头孢羟羧氧酰胺。继发性腹膜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手术治疗,去除病灶、修补穿孔、吸去脓液,必要时引流腹腔。腹部切口和麻醉方式依原发病灶的部位而定。

腹腔冲洗原则上局限性腹膜炎不行腹腔冲洗[3],以免感染扩散。弥漫性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或有胃肠内容物等异物。吸尽冲洗液后,必要时可用1%新霉素溶液500ml冲洗腹腔,但应注意病人的呼吸是否受到抑制。或将1%碘伏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用1000ml稀释的碘伏冲洗腹腔,但患甲状腺机能亢进、肾功能不全或对碘过敏者禁用。腹腔引流应视病变的性质和手术处理的方式而定。弥漫性腹膜炎,病灶已彻底清除,腹腔清洗干净者,原则上不放置引流。病灶处有感染坏死组织,或虽经处理但很难保证不发生胃肠道瘘,则应放置引流物,如烟卷引流、硅胶管、或双套管。

1.4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急性腹膜炎的特点,科学设计实验方法、保证质量及对患者的保密性。

2 结果

58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56例,患者效果满意,1例例好转。1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治愈时间为8~24天,平均10天。

3 讨论

胃肠道中的内源性细胞常是继发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最常见的为在肠杆菌,其次为肠球菌、粪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对厌氧菌的研究表明[4],末前几天回肠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数目大致相等,而结肠内两者之比超过3000∶1。故细胞性腹膜炎常是多细菌性混合感染。腹膜受细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后,腹膜充血,由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渗透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富于中性白细胞、补体、调进理素和蛋白质的液体。细菌和补体及调理素结合后就被吞噬细胞在局部吞噬,或进入区域淋巴管。间皮细胞受损伤可释放凝血活酶,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素。纤维素在炎症病症的周围沉积,使病灶与游离腹腔隔开,阻碍细菌和毒素的吸收。如果感染程度轻,机体抵抗力强和治疗及时,腹膜炎可以局限化,甚至完全吸收消退。反之,局限性腹膜炎亦可发展成为弥漫怀腹膜炎。

继发性化脓型腹膜炎起病方式因原发疾病而异,如胃穿孔表现为中上腹突起持续性刀割样疼痛,迅速向全腹扩散。急性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而手术后腹腔感或吻合口瘘则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和肠麻痹。当炎症累及壁层膜时,便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以原发病灶处最为明显,向周围扩张。其程度与病因、病变程度、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有关。如胃穿孔时,由于胃酸和胆汁的强刺激,腹肌呈板样强直。腹式呼吸运动减弱,甚至消失。如伴有腹腔内大量游离气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年老体弱者虽有腹膜炎,体征可不明显,容易耽误诊断。

清除腹膜炎之病因是手术治疗之主要目的,从本组58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治疗效果来看感染源消除的越早,则预后愈好,原则上手术切口应该愈靠近病灶的部位愈好,以直切口为宜便于上下延长、并适合于改变手术方式。综上所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多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变化快等特点。因此,病因诊断要明确,手术力求简单、有效、安全。

参考文献

[1]黎沾良.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思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459-460

[2]所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机及术式是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469-47l

[3]伍晓汀,张明鸣.普通外科腹部切121选择和正确操作[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30-32

62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治疗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0例, 女22例。60~69岁39例, 70~79岁18例, 80~87岁5例, 平均67.3岁。发病至就医时间2h~6d, 平均30.8h。均于入院后8 h内行急诊手术。

1.2 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腹胀。

1.3 辅助检查

腹部X线、B超、腹腔穿刺、结肠镜、C T、直肠指检, 通过辅助检查提高了腹膜炎的诊断符合率。

1.4 术中病因诊断及治疗

化脓性阑尾炎33例 (53.2%) 均行阑尾切除, 21例放置引流。胃十二直肠溃疡穿孔9例 (14.5%) , 修补6例, 胃大部分切除3例。胃癌穿孔2例 (3.2%) , 根治1例, 姑息切除1例。化脓性胆管炎3例 (4.8%) , 均切开胆总管并引流。绞窄性肠梗阻6例 (9.6%) , 均行肠切除, 其中1例肠造瘘。肠破裂4例 (6.4%) , 肠修补3例, 部分肠切除1例。。胆囊穿孔2例 (3.2%) , 胆囊切除1例, 胆造瘘1例。膀胱破裂1例 (1.6%) , 行修补并引流。坏死性胰腺炎2例 (3.2%) , 行清创并置多管引流, 其中空肠置营养管1例。

1.5 并存病

本组术前有并存病39例占62.9%。病种达12种, 其中心血管病最多为20例占51.3%、呼吸系11例、糖尿病10例、神经系7例、肾功能不全3例、肝硬化6例。39例中17例同时有2~3种并存病。

2 结果

治愈55例, 治愈率88.7%。14例 (22.5%) 发生并发症, 其中多脏器衰竭4例、感染性休克3例、切口裂开3例、腹腔脓肿4例、术后出血1例、胃肠吻合口瘘2例、肠瘘2例、肠梗阻6例、心肌梗塞2例、肺部感染7例、尿路感染5例。二次手术3例 (4.8%) 。死亡7例 (11.3%) 。

3 讨论

3.1 老年生理老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老年人组织细胞和器官功能发生退变, 免疫力低下, 生理性储备能力减退, 从而对炎症的应激反应迟钝, 使得老年病人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对疼痛反应性差, 体征与病理变化常不一致, 病理变化要比临床表现严重得多。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有3个特点: (1) 发病至就诊时间长, 平均达2d, 增加了病情复杂; (2) 腹部体征不典型、难以分辨、定位困难, 不利诊断; (3) 病史叙述含糊不清, 可靠性差1时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临床表现去推断病理变化而延误诊断和治疗。为了提高术前确诊率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详细采集病史避免主观性; (2) 认真仔细地全面体检避免片面性; (3) 强调辅助检查的重要地位, 有选择性地进行腹部透视、B超、腹腔穿刺、内窥镜、CT检查; (4) 一时难以确诊者进行细心动态观察; (5)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3.2 积极治疗并存病

老年病人并存病多, 半数以上共存有内科病, 又以心血管病占首位, 并存病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本组5例手术本身无并发症, 却因共存病的严重发作, 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因此重要器官功能必须得到保护、改善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3 急性腹膜炎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

因老年人器官退变, 防御力低下, 抵抗力差, 继发性腹膜炎多不能自愈, 必须手术治疗去除病灶才有可能消除病因, 挽救生命。不能过分地强调只有明确原发灶的诊断后才能实施手术, 这势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各种检查, 既加重了病情又耽误了手术时机。伴有休克的腹膜炎老人原则上休克纠正后再行手术, 但对难以纠正的休克应边抗休克边手术, 只有去除病因才能得到有效治疗。老年性腹膜炎手术进腹后不要急于处理原发灶, 应先清除腹腔炎性物和异物, 尽快解除因毒物吸收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待病情趋向稳定后再去除病因, 这对老年患者无疑是重要的。术式选择以有效为原则, 力求简单、可靠和安全, 尽量减少手术的创伤。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污染的腹腔应进行彻底的清创和冲洗, 尽量去除污染物和失活组织, 并放置引流管进行充分的引流。

3.4 做好术后的监护和相应的并发症处理

严密观察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 及时了解心肺肝肾功能,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动态检测酸碱、电解质及血糖。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作到尽早、及时处理保护生命。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 尽早恢复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老年性腹膜炎手术进腹后不要急于处理原发灶, 应先清除腹腔炎性物和异物, 尽快解除因毒物吸收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待病情趋向稳定后再去除病因, 这对老年患者无疑是重要的。

关键词:老年,急性腹膜炎,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基础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34~338.

警惕结核性腹膜炎 篇5

什么是结核性腹膜炎呢?让我们先熟悉一下腹膜吧。平常我们讲的腹部就像一个密闭的“盒子”,前面、侧面是腹肌,后面是脊柱,顶面是横膈膜(把胸腔和腹腔分开),“盒子”里装有胃、肠、肝脏……等器官,在这些脏器间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膜,这层膜又反折到腹肌内面,形成一个大口袋样结构,此膜就是腹膜,口袋空隙称腹膜腔。平时腹膜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减少肠-胃、肠-肠、肠与腹壁间的摩擦。腹膜上分布有血管、神经。若把腹膜摊开,面积可达两平方米。

病人体内如有结核病灶,如肺结核、肾结核、骨结核时,结核杆菌可随血流到腹膜;如果病人有肠结核,或女性患有盆腔结核,结核杆菌可直接蔓延到腹膜致病。

和其它结核感染一样,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由于结核菌产生的毒素的作用,可有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有的病人则“说不清楚,就是全身不舒服”。此外,由于结核病灶在腹膜,所以,病人常有腹部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结核灶还可引起肠道间发生粘连,导致肠梗阻,病人会形象地告诉医生,“肚子一痛就起气包,并有咕噜咕噜的肠鸣音,呕吐或放屁后气包消失”。有些病人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或便秘,或腹泻。有的腹胀是因为产生了腹水。有的病人可在腹部摸到大小不等的包块,有经验的医生检查结核性腹膜炎病人腹部时,常有柔韧感,就像搓揉硬面团一样,这虽非结核性腹膜炎所特有,但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

目前医学对结核病已有特效药物治疗,完全能够根治,关键是要及早就诊。由于本病早期症状很一般而且不重,所以常被忽略。那么出现哪些情况要特别警惕有无结核性腹膜炎呢?

1已有其它器官结核病,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女性盆腔结核病人、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人尤应注意);

2有结核中毒症状和“原因不明”的腹痛病人;

3原因不明的腹水病人;

4原因不明的腹部包块或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病人;

结核性腹膜炎病人在治疗中宜进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时保持精神愉快,注意休息,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用药,剂量要够。由于结核杆菌可多年存活在病灶内,所以用药时间要长,对于本病,抗痨治疗要进行2~3年。有人作过调查,用药2年者,结核杆菌再活动能力为2%;用药3年者为1%。由于长期用药,服药患者每1~2个月应复查血象和肝功,以及早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只要做到这些,结核性腹膜炎是可以治愈的,患者应有充分的信心,不必顾虑重重。

急性腹膜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0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 男性46例, 女性24例, 年龄23~63岁。所有患者均具有腹痛、呕吐、恶心、压痛反跳痛等临床症状,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心脑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神经疾病的影响,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予以患者半卧位, 进行吸氧治疗, 期间服用消炎痛, 每次10g, 3次/d, 持续用药4周以上。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术前禁食, 并对胃肠进行减压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采取硬膜外全身麻醉, 根据患者病情, 单纯缝合病灶或者切除病灶, 并将腹腔内遗留的渗液有效清除, 术后使用2 000~3 000mL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 以此减少术后再次感染。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进行相同的抗菌护理和营养护理[2]。疗效评价方法:患者临床症状减退, 炎症完全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部分减退, 炎症缓解效果良好为有效之和;临床症状无变化, 或者炎症恶化为无效, 临床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同时检测患者内毒素与白细胞含量,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等相关信息。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对照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11例, 无效9例, 临床有效率74.3%, 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临床有效率94.3%,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而且实验室检测内毒素与白细胞含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且其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作为临床急腹症之一,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前者是由于化脓性细菌通过血液或渗透感染直接造成的炎性反应, 后者主要来自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肠坏死等疾病造成的混合感染[3]。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但是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本组探究通过对照治疗的方法, 发现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更为突出, 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的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发现, 手术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 而且相关检测指标的下降幅度与住院时间也显著占优。笔者认为, 手术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 进而缩短药物治疗的起效时间, 而且所采取的微创手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简便性, 既可以避免术中出血的现象, 还可以通过多次腹腔清洗来降低二次感染的几率。而且对于混合感染的患者, 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进而减轻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龄患者的临床意义更为显著。

总而言之, 对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 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并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 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7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 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完善相关资料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治疗后,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4.3%,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3%, 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而且观察组患者内毒素与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取手术疗法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有效降低内毒素与白细胞含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捍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5) :1009-1010.

[2]赵水浪.急性化脓性腹膜炎31例治疗方法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293.

急性腹膜炎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50例, 女22例, 男28例, 年龄17~74岁, 平均44.6岁。其中, 胃溃疡穿孔9例, 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2例, 外伤性肝破裂2例, 外伤性空肠穿孔6例, 急性阑尾炎9例, 绞窄性肠梗阻8例, 急性胆囊炎4例。患者主要症状:发热43例 (86%) 、恶心呕吐38例 (76%) 、腹痛34例 (68%) 、压痛反跳痛48例 (98%) 、腹肌紧张42例 (84%)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患者临床表现: (1) 腹痛: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主要的临床表现, 疼痛的轻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体质、发病原因都有很大的关系[1]。患者临床表现不愿移动身体位置, 原因是每次移动身体都会给患处带来剧烈疼痛。原发病部位的疼痛会不断蔓延至整个腹腔, 随患病时间增长疼痛加剧。 (2) 恶心呕吐: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因肠麻痹后产生的肠内容物增多, 肠内压力增高导致呕吐, 重症患者呕吐物中甚至含有下消化道内容物[2]。 (3) 中毒感染症状: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与病情的发展, 患者会出现脉搏加快、发热的症状。年龄偏高体质较弱的患者一般会脉搏速度加快, 体温正常;若有脉搏加快, 患者体温明显下降情况发生, 则是患者病情恶化的征兆。随时间发展患者进一步会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细微弱、神志恍惚、脸色苍白、四肢发凉, 重者会出现感染性休克。

方法:对照组要求其取平卧位, 严禁饮食, 进行持续性胃肠减压。观察组在治疗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急性腹膜炎手术时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原发病脏器决定手术切口位置, 若不能确定原发病脏器位置, 以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和正中切口为最佳方法。做好切口后首先将腹腔内渗液吸净, 原发病患处为浑浊液体或大网膜包裹渗液的积存处, 待清楚患者腹膜炎发病原因后, 立即制定下一步处理办法和接下来手术实施方案。穿孔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可以选择胃部大面积切除。若有穿孔时间过长、腹腔内已经受到污染或患者全身状况急剧下降现象发生, 此时只能对患者进行穿孔修补术手术。若患者腹腔局部发炎程度严重, 身体情况不能接受实行复杂深入手术时, 应选做应急处理, 例如胆囊造口术以及腹腔引流手术等。已经坏死的小肠部分, 应尽可能的为患者做切除吻合手术, 若坏死结肠部分做不到切除吻合, 可以外置切除坏死部分肠段。手术完成关闭腹腔前, 用甲硝唑溶液重复冲洗做到彻底清理腹腔, 为防止腹腔囊肿的产生, 须利用引流物将腹腔残留液和后续产生的内脏渗液充分引流排出体外。双腔引流管与橡胶管是常用的引流物, 使用前要在引流管尖端剪出多个小孔, 放在盆腔底部与病灶附近。少数引流物要放在结肠旁沟或者膈下。所谓保守治疗方法及非手术治疗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病情发展不严重, 患病时长超过24小时, 且有病情减轻趋势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及过程可作为术前准备工作[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对本组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 显效5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总有效率52%。观察组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96%。完成治疗后在内毒素以及白细胞含量等方面, 观察组下降程度较为显著 (P=0.0263;χ2=11.468;t=9.820) 。见表1。

讨论

临床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则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清楚腹腔中的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 并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营养平衡, 加强抗感染治疗[3,4]。对于医护人员来讲, 首先要掌握患者发病原因, 根据原发病的性质来选择治疗方式, 可以采用修补吻合口漏、切除炎症或外置病变结肠等方式治疗, 以免延误患者的最佳诊疗时间。病情较轻患者一般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 例如:吸氧、半卧位、禁食、肠胃减压、广谱抗生素、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对于继发性急性腹膜炎患者, 制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进行救治, 及时进行腹腔探测、充分引流、处理原发病患, 是最为有效的医治办法。手术治疗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 直接抵达病灶[5,6]。

本组的结果表示,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获得的效果非常显著, 并且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住院时间缩短, 有关检测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从上述数据来看, 内毒素 (511.6±84.6、811.6±88.1) 、白细胞含量 (3.6±1.7、7.7±3.2) 、住院时间 (24.3±5.5、14.5±2.9) 及总有效率, 均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这与赵水浪[6]在文章中所指出相似, 证明此次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临床治疗工作, 总结治疗效果, 分析治疗方法。方法:收治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50例,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对比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52%,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结论:患病初期及时就诊,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选择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是极高的。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中惠, 梅永红.腹腔注药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6, 20 (6) :58.

[2] 林怀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1 (23) :115.

[3] 张斌, 万谟彬, 王灵台.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9, 3 (3) :173.

[4] 陈志忠, 梁子明.手术治疗75例阑尾周围脓肿[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5 (12) :118.

[5] 陈昕.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J].江苏医药, 2011, 15 (13) :128.

急性腹膜炎 篇8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

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阑尾炎, 腹部外伤或腹部手术史;询问有无嗜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发病前有无饱食、剧烈活动等诱因;询问有无肝炎等传染病接触史。对小儿要特别注意有无肾病、猩红热等, 抵抗能力降低及营养不良的情况。

1.2 身体状况

评估急性腹膜炎的病情程度:如患者抵抗力强或原发病变轻, 炎症局限于病灶局部或不超过腹部的两个象限, 即为局限性腹膜炎。患者抗病能力差, 病变严重或治疗不当时, 感染迅速扩散, 腹膜刺激征表现超过腹部两个象限 (腹大部) 或累及整个腹腔, 即为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可因病情的进展而扩散为弥漫性腹膜炎, 弥漫性腹膜炎也可因患者的抗病能力增强或在治疗下转化为局限性腹膜炎, 并逐渐吸收, 炎症消散、痊愈。

急性腹膜炎时, 由于恶心呕吐, 腹腔炎性渗出, 常使患者呈现渗性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甚或失液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可能致感染性休克。

在病情观察中, 发现下列情况说明病情恶化, 应与医生联系, 考虑中转手术。 (1) 腹膜炎病因不明, 无局限趋势。 (2) 腹腔内原发病变严重。 (3) 经8~12 h严格的非手术治疗, 病情不缓解反而加重。 (4) 全身情况差, 腹腔积液多, 尤其有休克表现者。

评估急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如果渗出液不能完全吸收并局限于某一部位, 则形成腹腔脓肿, 临床上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 膈下脓肿:位于膈肌之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上的间隙, 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重, 绝大多数表现为患侧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叩痛及胸部下方呼吸音降低。X线检查患侧膈肌抬高, 活动受限, 肋膈角模糊或有少量积液。B超等可确定诊断。 (2) 盆腔脓肿:最常见, 全身中毒症状轻, 主要表现为直肠或膀胱刺激征。直肠指诊可见肛门括约肌松弛, 直肠前壁处饱满, 有触痛。 (3) 肠间脓肿:脓液积聚在肠管、肠系膜与网膜之间。多有腹痛或肠梗阻的表现。可能触及境界不清的痛性包块。X线检查可见肠壁间距增宽及部分肠胀气[1]。

心理状态与社会状况由于急性腹膜炎病因多、病情重, 患者除疼痛外, 可有焦虑、烦躁甚至精神症状。当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或因病变严重而决定急诊手术时, 更易产生恐惧、不信任或不安全感。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定期测定血电解质, 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补液量等。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 对重症患者应监测每小时尿量, 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腹痛、腹胀情况。遵医嘱抽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2.2 生活护理

(1) 体位:无休克的患者宜取半卧位, 因其能减轻腹痛, 有利于炎性渗出物向盆腔局限, 减轻中毒症状, 并能改善呼吸。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2) 禁食:一般患者入院后均暂禁饮食, 尤其是胃肠道穿孔患者, 可减少胃肠内容物溢入腹腔。 (3) 补液和营养支持:维持体液平衡, 必要时输入新鲜血, 采用营养疗法。

2.3 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甲硝唑, 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诊断不明仍需观察或治疗方案未确定的患者, 禁用吗啡、哌替啶等强力镇痛剂。

3 对症护理

(1) 术前常规准备:包括皮肤准备、备样本、药物试验、给氧等。 (2) 胃肠减压:持续胃肠减压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 可减轻胃肠道胀气, 减少消化液继续外溢, 减轻对腹膜的疼痛刺激, 减少毒素吸收, 降低肠壁张力, 改善肠壁血液供给, 利于炎症局限病促进胃肠道蠕动恢复。出现肛门排气后停止减压。 (3) 引流管护理: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 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或受压,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对负压引流者保证有效负压;保持引流通畅。 (4) 对诊断明确, 治疗方案已定的患者适当给予镇定、止痛、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

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树立患者治愈病症的信心;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 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或恐惧心理。

5 健康教育

根据急性腹膜炎发生的不同原因, 做好健康指导。注意加强营养, 进食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普食, 忌生、冷、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当活动, 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时, 应及时来院复诊。

参考文献

急性腹膜炎 篇9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并发症,感染,分析

急性腹膜炎是指腹膜壁层和/或脏器层因受到损害或者刺激发生的急性炎症性反应, 该病具有发病急、病势进展迅速和病情严重的特点, 属于临床腹部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1,2]。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多样, 包括感染、物理损害和化学物质 (胆汁、胃液、胰液、肠液等) 刺激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细菌感染[3]。临床实践表明急性腹膜炎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腹膜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腹膜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患者年龄为8~79岁, 其中男42例, 女18例。依据术前经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腹膜炎并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均出现不同类型的并发症。60例患者中有53例为局部性并发症, 包括39例切口感染, 8例肠梗阻者, 4例腹腔脓肿和2例切口裂开;7例为全身性并发症, 包括3例中毒性休克, 3例失血性休克和1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并休克。

1.2 方法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包括如下。

1.2.1切口感染

是急性腹膜炎术后最常出现的并发症, 原因主要是切口受细菌或腹内脓液或内容物污染引起的。临床诊断: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共同表现外, 还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及坏死程度, 及早判断有无并发症, 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萎靡等, 以及是否有感染性休克征象。为预防切口感染, 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切口进行隔离保护;引流管不从原切口置入, 以免二次污染;对于肥胖患者在切开脂肪层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切口要用甲硝唑、碘伏或清水大量冲洗。

1.2.2 感染

是造成腹腔脓肿的主要原因, 救治腹腔脓肿患者主要采用引流技术, 传统开放式引流会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 并且增加切口受感染的几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界研究的深入,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负压吸引式或B超下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法引流;另外选择合适的引流体位不但可以减少引流引起的切口感染, 还可以减少肠间脓肿或膈下脓肿发生率;手术过程中充分冲洗腹腔也能够减少腹腔脓肿的产生。

1.2.3 术后产生肠梗阻

是因为胃肠蠕动功能失调, 或者腹腔受到感染。临床症状为阵发性腹痛, 伴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为预防肠梗阻, 术后应持续胃肠减压、防治感染、维持酸碱、电解质的平衡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必要时注射奥曲肽治疗。

1.2.4 腹部切口裂开

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在腹部外科发生率为1%~3%, 发生时间在手术后4~10 d, 一般在腹部缝线拆除后切口裂开。切口裂开的危险因素包括麻醉因素与手术操作因素, 此外, 感染严重或患者抵抗力下降时, 亦导致切口愈合延迟或感染。为预防切口裂开, 需同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腹壁切口缝合时选用全层减张式缝合法, 可以有效预防切口裂开。

1.2.5 全身性并发症产生

主要是因为患者原发病病情或合并症严重, 手术时部分脏器已经功能不全, 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为预防全身性并发症, 术前应及时处理合并症, 在患者可以承受范围内进行手术治疗, 降低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得数据核对无误和输入Excel表格,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经过救治, 53例局部性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全肠梗阻者、腹腔脓肿和切口裂开) 患者均得到成功救治;7例全身性并发症患者中3例因病势较重死亡, 包括2例中毒性休克、1例失血性休克和1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并休克, 详情见表1。

3 讨论

3.1 急性腹膜炎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有如下分类。

3.1.1按照感染途径

可以分为继发性腹膜炎与原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原先不存在病变, 致病菌通过腹腔外部病灶经淋巴扩散或血液运行进入腹腔内部并感染腹膜,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主要出现在免疫功能较低的婴幼儿、肾病综合征和肝硬化患者中, 基本无需手术治疗;继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器官受到感染, 外伤损害或坏死等引起的腹膜感染, 多继发于腹腔内的脏器穿孔, 脏器的损伤破裂, 炎症和手术污染[4,5,6,7]。主要常见病因有阑尾炎穿孔,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急性胆囊炎透壁性感染或穿孔, 伤寒肠穿孔, 以及急性胰腺炎, 女性生殖器官化脓性炎症或产后感染等含有细菌之渗出液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和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引起肠坏死, 细菌通过坏死之肠壁进入腹腔[8,9]。导致腹膜炎。其他如腹部手术污染腹腔, 胃肠道吻合口漏, 以及腹壁之严重感染, 均可导致腹膜炎[10]。临床上大部分腹膜炎是继发性的, 约占总数的98%, 多采用手术治疗。

3.1.2按照致病原因

可以分为细菌性腹膜炎与非细菌性腹膜炎两种, 非菌性腹膜炎主要是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等造成胰液、肠液等渗入腹腔, 对腹膜造成刺激导致的腹膜炎, 但多数非菌性腹膜炎在一段时间后会发展为细菌性腹膜炎[11,12,13]。正常胃肠道内有各种细菌, 进入腹腔后绝大多数均可成为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多见, 其次为厌氧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 还有肺炎双球菌, 淋病双球菌, 绿脓杆菌。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混合感染。多种细菌的同时存在可发生协同的病理作用, 极大地增加了感染的严重性, 故毒性剧烈。

3.1.3 根据炎症的范围

可以分为弥漫性腹膜炎和局限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临床症状多样, 包括腹部压痛、腹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 并伴有发热、脉搏过快、低血压、腹胀、恶心、呕吐、白细胞增多等, 并且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中毒反应, 如果救治不及时, 就可能恶化为中毒性休克, 最终死亡[14,15]。

3.2 腹部手术

是外科手术中实施次数比较多的手术, 腹膜炎对患者的康复影响颇大, 同时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很大, 甚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腹膜炎术后出现全身性并发症的患者, 死亡率很高。本次研究中7例全身性并发症中3例死亡, 包括2例中毒性休克、1例失血性休克和1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并休克, 其中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并休克患者死亡率为100%。

小儿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分析 篇10

临床资料

误诊36例小儿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6~12岁,平均9岁,病程15天~6个月,其中有结核密切接触史者18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腹疼、腹胀25例;发热18例;食欲下降20例,乏力、盗汗12例;恶心、呕吐15例;大便异常19例;腹部膨隆、叩诊有移动性浊音17例;腹部柔韧感11例;腹部压疼30例;有包块9例。

辅助检查:结素纯蛋白衍化物(PPD)实验36例均为阳性,其中23例为强阳性。X线胸片示肺部有结核病灶21例,肋膈角变钝3例,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19例,B超检查发现腹水26例,肝穿刺活检免疫组化及 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结核,进而结合临床诊断为肝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1例,腹腔手术后大网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5例。

误诊疾病:误诊为胃炎11例、急性肠炎6例,慢性肠炎5例,其中2例治疗中发现腹部包块行剖腹探查术;误诊为阑尾炎7例;非结核性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胆囊炎2例,败血症1例;亚硝酸盐中毒后遗症1例。

讨 论

结核性腹膜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其误诊率相当高,国内报告在8%~12.3%,有达34.3%[2]。在全球范围结核性腹膜炎占全部结核病的0.1%~0.7%[3]。

小儿结核性腹膜炎较少见,我院近8年共收治小儿结核性腹膜炎75例,其中有36例曾误诊,误诊比例(36/75,48.00%)显著高于上述统计数字。

误诊原因分析: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误诊为败血症,发热是败血症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者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未进一步分析原因,因此,一旦小儿感染经长期正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就必须分析原因,询问接触史,并做PPD、胸片检查等检查以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腹痛、腹胀误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行胃肠减压,禁食,抗炎,补液,中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经超声检查发现腹水,腹腔穿刺抽液检查、PPD试验强阳性,PCR-TBDNA阳性,小儿腹痛、腹胀经常规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时应及时腹腔超声探查;一例腹痛误诊为阑尾炎,术中发现腹腔广泛粘连,取大网膜活检病理诊断大网膜结核,进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腹痛患儿手术前超声探查腹腔可有效减少结核性腹膜炎被手术的可能。1例患儿亚硝酸盐中毒后12天出现高热、腹疼、腹胀、恶心、呕吐,体检及B超发现腹水,PPD试验强阳性,胸片肋膈角变钝,肝功异常,根据病史先入为主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后遗症,转我院后经肝穿刺活检免疫组化及病理确诊为肝结核,并结合临床诊断为肝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

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基层医院受技术水平和检查措施所限,未考虑到或无法做进一步检查,有些患儿家长不愿让孩子做检查,只要求用药,36例中仅12例做PPD试验,11例做X胸片检查,7例做X线胸透,14例做腹腔B超检查,5例做腹水常规及病理检查,在未明确诊断时即对症治疗,致掩盖病情,延误诊治。

临床经验教训:①详细询问病史,尤其小儿腹疼、腹胀、腹泻、发热,用常见病不能解释时,应想到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有资料显示,近1/3的腹腔结核患儿有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患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4]。启发式询问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及卡介苗接种史,可为诊断提供参考。②体检、检查尤其重要,辅助检查应全面。全面仔细体检,发现阳性体征,及时作相关检查,对疑诊结核病的小儿应普遍做PPD试验及胸部X线和腹腔超声等检查,如发现肺部结核病灶有助于确诊,胸片正常也不能随便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正确全面分析结果,可减少误诊的发生。③治疗应针对病因,尤其对诊断未明的腹水及腹疼患者不能滥用利尿药及止疼药,以免造成假象,延误病因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406.

2 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8-441.

3 Corbett EL,Watt CJ,Walker N,et al.Antigens secreted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Identification by proteomics approach and test for diagnostic marker[J].Arch Intern Med,2003,163(9):1009.

急性腹膜炎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间收治的, 临床确诊为急性腹膜炎的患者共68例, 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 每组患者34例。腹腔镜手术组中, 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54岁, 平均37.6岁;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8例, 阑尾炎穿孔患者3例, 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2例, 胃肠穿孔患者6例, 宫外孕破裂患者3例, 外伤患者2例。开腹手术组中, 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3例;年龄24~56岁, 平均35.9岁;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0例, 阑尾穿孔患者2例, 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3例, 胃肠穿孔患者4例, 宫外孕破裂患者2例, 外伤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发病原因方面通过统计学比较, 无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腹腔镜手术组

采用经静脉全麻后气管插管, 待腹壁肌肉松弛后, 在脐部上方建立气腹, 通过腹腔镜确定原发病部位后决定手术的主、副操作孔建立位置。阑尾、小肠及宫外孕手术的主、副操作孔建立于左、右下腹部, 胆囊手术的主、副操作孔建立于剑突下及右肋缘下, 胃十二指肠手术的主、副操作孔建立于右肋缘下及左腹直肌上段, 外伤患者根据其损伤部位建立主、副操作孔。术中操作采用钳刮及电剪、电钩锐性结合法分离病变组织。手术结束时常规予彻底清洁腹腔并充分引流, 必要时留置引流管。

12.2开腹手术组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气管插管, 待腹壁肌肉松弛后, 选择手术切口。阑尾手术选择麦氏切口, 胆囊手术选择右侧肋缘下切口;胃十二指肠手术选择上腹正中切口;宫外孕手术选择下腹正中切口;小肠手术选择右中腹切口;外伤患者根据其损伤部位选择手术切口。术中操作采用钝锐结合法分解病变组织。手术结束时同样常规予彻底清洁腹腔并充分引流, 必要时留置引流管。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后的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留置引流管拔管时间, 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本观察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用表示, 组间比较方法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数据用%表示, 组间比较方法用χ2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情况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为 (50.46±6.58) min短于开腹手术组的 (69.43±8.12) min, 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留置引流管拔管时间分别为 (16.57±4.14) h、 (22.98±3.74) h和 (50.46±10.02) h均短于开腹手术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 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并发症仅出现腹腔感染1例, 为小肠穿孔患者;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出现腹腔感染1例, 为小肠穿孔患者, 切口感染1例, 为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或术中大出血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P>0.05,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腹膜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腹腔脓肿、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本病并发各种类型休克的病死率极高[3]。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 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长期以来, 开腹手术都是外科手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但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 开腹手术有着手术切口大、患者创伤大、感染概率大及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虽然目前临床上还在使用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本病, 但是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临床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腹腔镜手术技术来治疗本病。

腹腔镜手术技术自引进我国以来, 现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普外科及妇科等的各种手术当中。其不但可以用于临床治疗, 还有着协助诊断的作用[4], 且诊断率高, 不易漏诊[5]。在临床使用中发现, 腹腔镜手术在急腹症治疗中有着以下优点: (1) 辅助诊断, 避免了剖腹探查的大切口; (2) 手术切口小、创伤小, 切口感染概率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愈合; (3) 术后下床活动及排气时间短, 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胃肠道功能, 对于术后粘连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的预防作用。由此可见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手术优点突出, 值得临床应用。

本观察结果也显示, 对于急性腹膜炎患者, 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 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留置引流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开腹手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腹腔镜手术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临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 我院收治的急性腹膜炎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各34例,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治疗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手术组, 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

参考文献

[1]罗丹, 雷若庆.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3) :332-334.

[2]王宏, 冯宁.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6) :511-513.

[3]李茂良.急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症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 :125-126.

[4]梁平.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在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6) :471-473.

上一篇:桥面铺装维修养护技术下一篇:自然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