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2024-10-09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通用8篇)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1

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是腹部外伤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受伤时情况及出血量的不同, 而无典型的临床表现, 确诊较困难, 临床上常与腹部脏器损伤相混淆, 往往术中才确诊, 使一些可以保守治疗的也进行了剖腹探查。我科自2001-2006 年, 应用CT检查, B超动态再查诊断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62例, 现就其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8例, 女14例。年龄5~48岁, 平均32岁。受伤部位:腰背部30例占48.3% (30/62) , 左季肋部16例占25.95% (16/62) , 右季肋部8例占12.9% (8/62) , 下腰部4例占6.45% (4/62) , 髂部4例占6.45% (4/62) 。

1.2 临床表现

腹部及腰背部疼痛48例, 单纯腹痛14例, 腹胀30例。腹部有压痛56例, 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者42例, 移动性浊音阳性12例, 肠鸣音减弱18例, 血压低于9.3/6.3Kpa8例, 脉搏大于100次/分32例。

1.3 CT、B 超检查

本组中患者就诊时病情较平稳, 行CT检查, 结果诊断腹膜后血肿50例, 可疑腹膜后血肿 8 例, 收入院或急诊科留观。行床头 B 超再查, 诊断腹膜后血肿38例, 可疑血肿 6例, 探不清者14例。CT检查 4例未见异常 , 病情加重再次来诊收入院, 床头 B 超均确诊为腹膜后血肿。 B 超复查时间根据病情从 1~6 h不等, 结果已确诊为腹膜后血肿其中26例血肿增大, 再次 B 超复查时有22例血肿稳定, 20例首次 B超检查可疑腹膜后血肿或显示不清, 再次 B 超复查时显示为腹膜后血肿。 B超最多复查 4次。

1.4 治疗及结果

本组中 4例 B超再查下血肿增大, 脉搏增快, 血压下降, 腹膜炎体征加重, 血红蛋白值降低, 腹穿有不凝血抽出, 行急诊手术, 术中见腹腔内有不凝血, 无脏器裂伤, 腹膜后血肿内有活动性出血, 给予止血, 术后10~15 d出院。其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7 ~18 d痊愈出院。

2讨论

2.1

外伤性腹膜后血肿多由于交通事故, 工地创伤所致, 由于受伤的轻重、受伤部位、出血量及速度的不同, 伤后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单纯性腹膜后血肿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 常与腹腔内脏器官损伤混淆, 手术探查, 术中确诊为单纯性腹膜后血肿。如能提高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确诊率, 就可以对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稳定型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2.2

CT应用于腹膜后血肿的检查后, 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本组中62例均行 CT检查, 诊断腹膜后血肿50例, 可疑腹膜后血肿 8例, 诊断正确率为 80.6% (50/60) 。有报道其诊断正确率为 100%[1], 当然由于受伤到行 CT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检查结果。外伤后腹膜后血肿出现则CT可清晰显示血肿所在的部位, 大小, 初步计算出血量, 如出血较少CT则不能确定血肿的存在, 本组中有8例CT 报为可疑血肿, 有的患者伤后马上就诊, 行CT检查, 可能出现未见异常的结果, 本组有 4例伤后半小时就行CT检查, 结果未查见血肿。

2.3

B超应用在腹部外伤的检查已广泛普及, 它也能准确地显示出腹膜后血肿的部位及大小, 而且探头可以随时变换部位及方向, 但有时也因肠腔内含气体干扰或出血量少, 而显示不清。本组中首次 B超检查确诊腹膜后血肿42例, 其中有 4例 CT报告未见异常, 再次来诊 B超显示腹膜后血肿的存在。诊断正确率为67.7% (42/62) , 低于CT 的诊断正确率, 但 B 超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多次检查, 动态地显示有无血肿的再发, 原血肿有无增大, 为诊治提供影像依据。本组中有26例再次 B超检查时显示血肿增大, 其中 4例为扩展型血肿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20例可疑腹膜后血肿或显示不清, 再次 B超检查时显示为腹膜后血肿, 提高了诊断正确率。腹膜后组织疏松, 出血易在腹膜后间隙广泛浸润而形成巨大血肿, 床头B超可减少患者的搬动, 防止了因搬动而引起血肿的增大。

2.4

每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其优点, 但也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 单凭一项检查来帮助确诊某种疾病 , 往往确诊率达不到理想的要求。CT对腹膜后血肿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但患者常伴有腰椎或骨盆的骨折, 搬动对病情的恢复不利, 因此CT不易反复检查, 对于受伤时间短, 腹膜后出血较少的患者, CT常不能显示影像, 当出血量到一定程度时, 则CT 诊断正确率较高。B超检查可多次进行, 能显示腹膜后血肿的变化及有无血肿的再出现 , 但对于有些患者行 B超检查不易侧身的, 常因腹内的气体干扰而显示不清, CT、 B 超联合检查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正确率为100 %。作者认为对腹部外伤的患者在有条件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先行CT检查, B超动态再查, 联合应用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有利于正确地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CT、B超联合在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外伤后病情允许的患者先行CT检查, 对确定或疑有腹膜后血肿者再行B超动态检查, 分析单项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情况。结果因血肿部位、大小及出血量的不同结果有差异, CT诊断正确率为80.6%, 不易反复查, B超诊断正确率为67.7%, 易多次查, CT、B超联合应用正确率为100%。结论CT检查, B超动态再查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CT,B超,单纯性腹膜后血肿

参考文献

[1]汪志明.腹部CT在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736-737.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2

【中图分类号】R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53-0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20岁,战士,训练中被车碾压胸腹部致疼痛伴胸闷2

天,伤后无意识障碍,在外院急诊查平片腰椎横突骨折,骨盆骨折,胸片无肋骨骨折,胸部CT右上肺可见多发空腔影,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

入科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胸腹部多处软组织伤,左侧骨盆压痛(+),胸廓无畸形,肋骨无压痛,右上肺叩诊浊音,右上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管性呼吸音,右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左肺呼吸音正常。

检查:入院复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内见大小约10*12cm密度增

高而不均勻类圆形阴影,伴少量积气,与伤后CT对比诊断考虑右上肺包裹性血肿,右下肺挫裂伤,左肺无明显异常。

治疗:入院第2天急诊开胸手术,术中见右上肺肺内大血肿,下

肺挫裂伤,常规行左上肺叶并血肿完整切除,切除后包裹性血块重达600g,同时内含血水约100ml,术后半月患者治愈出院。

2讨论:

肺内血肿的发病机制是胸部穿透伤或非穿透伤均可引起肺内血肿,肺内血管破裂出血后不能很好的引流至胸膜或支气管内,血液流入裂伤的肺组织内,由于肺组织良好的弹性回缩形成圆球形,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肺内血肿可单发或者多发,直径在1-14cm不等,没有继发感染的小血肿可在数周内吸收,对于较大的肺内血肿为了防止肺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往往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48例, 女性14例。年龄5~48岁, 平均32岁。受伤部位:腰背部30例占48.3% (30/62) , 左季肋部16例占25.95% (16/62) , 右季肋部8例占12.9% (8/62) , 下腰部4例占6.45% (4/62) , 髂部4例占6.45% (4/62) 。

1.2 临床表现

腹部及腰背部疼痛48例, 单纯腹痛14例, 腹胀30例。腹部有压痛56例, 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者42例, 移动性浊音阳性12例, 肠鸣音减弱18例, 血压<9.3/6.3kPa8例, 脉搏>100次/min32例。

1.3 CT、B超检查

本组中病人就诊时病情较平稳, 行CT检查, 结果诊断腹膜后血肿50例, 可疑腹膜后血肿8例, 收入院或急诊科留观。行床头B超再查, 诊断腹膜后血肿38例, 可疑血肿6例, 探不清者14例。CT检查4例未见异常, 病情加重再次来诊收入院, 床头B超均确诊为腹膜后血肿。B超复查时间根据病情从1~6h不等, 结果已确诊为腹膜后血肿其中26例血肿增大, 再次B超复查时有22例血肿稳定, 20例首次B超检查可疑腹膜后血肿或显示不清, 再次B超复查时显示为腹膜后血肿。B超最多复查4次。

2 结果

本组中4例B超再查下血肿增大, 脉搏增快, 血压下降, 腹膜炎体征加重, 血红蛋白值降低, 腹穿有不凝血抽出, 行急诊手术, 术中见腹腔内有不凝血, 无脏器裂伤, 腹膜后血肿内有活动性出血, 给予止血, 术后10~15d出院。其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7~18d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腹膜后血肿多由于交通事故, 工地创伤所致, 由于受伤的轻重、受伤部位、出血量及速度的不同, 伤后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单纯性腹膜后血肿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 常与腹腔内脏器官损伤混淆, 手术探查, 术中确诊为单纯性腹膜后血肿。如能提高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确诊率, 就可以对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稳定型的病人采用保守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CT应用于腹膜后血肿的检查后, 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本组中62例均行CT检查, 诊断腹膜后血肿50例, 可疑腹膜后血肿8例, 诊断正确率为80.6% (50/60) 。有报道其诊断正确率为100%, 当然由于受伤到行CT检查的间隔时间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检查结果。外伤后腹膜后血肿出现则CT可清晰显示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 初步计算出血量, 如出血较少CT则不能确定血肿的存在, 本组中有8例CT报为可疑血肿.有的病人伤后马上就诊, 行CT检查, 可能出现未见异常的结果, 本组有4例伤后半小时就行CT检查, 结果未查见血肿。

B超应用在腹部外伤的检查已广泛普及, 它也能准确地显示出腹膜后血肿的部位及大小, 而且探头可以随时变换部位及方向, 但有时也因肠腔内含气体干扰或出血量少, 而显示不清。本组中首次B超检查确诊腹膜后血肿42例, 其中有4例CT报告未见异常, 再次来诊B超显示腹膜后血肿的存在。诊断正确率为67.7% (42/62) , 低于CT的诊断正确率, 但B超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多次检查, 动态地显示有无血肿的再发, 原血肿有无增大, 为诊治提供影像依据。本组中有26例再次B超检查时显示血肿增大, 其中4例为扩展型血肿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20例可疑腹膜后血肿或显示不清, 再次B超检查时显示为腹膜后血肿, 提高了诊断正确率。腹膜后组织疏松, 出血易在腹膜后间隙广泛浸润而形成巨大血肿, 床头B超可减少对病人的搬动, 防止了因搬动而引起血肿的增大。

每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其优点, 但也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 单凭一项检查来帮助确诊某种疾病, 往往确诊率达不到理想的要求。CT对腹膜后血肿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但病人常伴有腰椎或骨盆的骨折, 搬动对病情的恢复不利, 因此CT不易反复检查, 对于受伤时间短, 腹膜后出血较少的病人, CT常不能显示影像, 当出血量到一定程度时, 则CT诊断正确率较高。B超检查可多次进行, 能显示腹膜后血肿的变化及有无血肿的再出现, 但对于有些病人行B超检查不易侧身的, 常因腹内的气体干扰而显示不清, CT、B超联合检查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正确率为100%。作者认为对腹部外伤的病人在有条件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先行CT检查, B超动态再查, 联合应用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有利于正确地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CT、B超联合在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外伤后病情允许的病人先行CT检查, 对确定或疑有腹膜后血肿者再行B超动态检查, 分析单项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情况。结果因血肿部位、大小及出血量的不同结果有差异, CT诊断正确率为80.6%, 不易反复查, B超诊断正确率为67.7%, 易多次查, CT、B超联合应用正确率为100%。结论CT检查, B超动态再查对外伤性单纯性腹膜后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CT,B超,单纯性腹膜后血肿

参考文献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2例, 男201例, 女41例;年龄4~71岁, 其中20~45岁青壮年192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2例, 压砸伤及坠落伤84例, 锐器伤26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65例, 开放性损伤77例。损伤部位:侧腹部106例, 腰背部42例, 会阴部37例, 下腹部 40例, 臀部7例。合并损伤:骨盆骨折118例, 肾损伤132例, 后尿道、膀胱损伤83例, 肝、脾实质脏器损伤63例, 肠道损伤167例, 脊柱骨折32例, 四肢骨折56例, 颅脑伤34例, 胸部伤21例, 腹壁伤23例。临床表现:腹痛241例, 腹胀238例, 腹肌紧张335例, 腰背痛103例, 移动性浊音73例, 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131例, 血压下降240例, 脉搏>100次/min227例, 血红蛋白降低者218例。

1.2 治疗

242例均经手术证实, 发现血肿位于盆腔腹膜后117例;两肾周围的121例。结肠外侧76例, 髂凹43例。本组病例未遇到1 例中央型腹膜后血肿。以马宏毅方法将血肿分为特大型32例 (失血量>2000 ml) , 巨大型149例 (失血量在1000~2000 ml) , 较大型61例 (失血<1000 ml) 。其中11例行髂内动脉结扎。

1.3 结果

除8例术后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 余23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3~12个月观察198例, 其中37例后遗腰、腿痛症状, 但更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讨论

2.1 创伤诊断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腹膜后脏器、组织、血管损伤的常见并发症, 因它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故又称为混合型、腹膜后血肿, 处理此类患者时往往注重于其他致伤脏器症状的诊断治疗, 而忽视腹膜后血肿的诊断[2]。据本组病例所见, 最多为合并骨盆、脊柱骨折、肾脏损伤、肝脾损伤及后尿道、膀胱损伤, 亦常因合并脏器损伤而施行探查手术, 此型一般能明确诊断, 不至于误诊, 而对不伴其他脏器伤的腹膜后血肿称为单纯型, 一般单靠致伤病史、体检及临床手段多难以确诊。对此类患者, 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非手术治疗, 一旦患者血压进行性下降、脉率加快、血红蛋白渐进性下降, 即应安排手术治疗。若对单纯型腹膜后血肿认识不足, 或误诊为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 势必导致不必要的手术。

腹膜后血肿除中央型外。在受伤后, 腹膜后的出血是渐进性发展, 早期多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若腹膜后血肿范围广泛而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其临床主要表现形式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腹膜刺激征。本组227例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致伤的原因、部位、合并损伤脏器不同, 伤后的早期、晚期症状表现因人而异, 所以决不可囿于某一临床症状表现而延误诊断治疗。一定要结合详细的损伤病史、综合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全面的化验检查结果, 详尽分析以明确诊断并给予恰当、适时的治疗。

腹腔穿刺常用于腹部闭合伤, 作为诊断腹内脏器损伤的主要手段, 据《黄家驷外科学》资料, 其准确率达90%以上[3]。一般认为腹腔穿刺抽出0.1 ml以上的不凝血液, 即可诊断腹腔脏器损伤出血。值得注意的是, 腹膜后血肿常可出现腹腔穿刺假阳性的结果, 可能是腹膜损伤破裂或误穿入腹膜后的缘故。如对此缺乏认识, 将会片面地误诊为腹腔内实质脏器破裂出血。本组有13例教训可资借鉴。临床上常对腹腔穿刺阴性者进行反复穿刺, 以求阳性结果协助确诊, 而很少对腹穿阳性者损伤出血相混淆而导致误诊误治。笔者认为, 对腹膜后血肿可疑合并肾或胸、腰段脊柱损伤者, 要在脐平面以下部位进行穿刺, 对疑合并骨盆骨折者, 宜在脐平面以上区域多部位反复穿刺, 再结合其他检验检查技术如B型超声波和CT等, 以鉴别并确诊。

腹膜后血肿的腹部X线检查, 有时可见腰肌轮廓不清, 血肿包块阴影, 无气肠段移位。但本组病例急诊经腹部X线检查, 无一例显示上述征象;选择性血管造影对盆腔区或腹胁区的腹膜后血肿诊断、定位颇有帮助。本组有83例可疑合并肾损伤者施行静脉肾盂造影, 亦显示出十分准确的诊断价值。但肾盂造影近年已被无损伤性、诊断准确性高、可定位定量的B型超声波和CT、核磁共振所代替。笔者在详细询问受伤病史及体格检查基础上, 利用现有设备B 超、CT, 结合其他检查, 对腹膜后血肿亦能做出准确判断。本组有92例就是因术前明确诊断, 得到及时正确治疗而康复。

总之, 鉴于腹膜后血肿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又无可靠的检查确诊手段, 昂贵的CT、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目前尚不能普及, 笔者对腹部外伤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后, 仍出现不明原因的内出血或低血容量性休克。在除外腹内实质脏器、损伤出血或血胸的可能时, 应高度怀疑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存在。

2.2 腹膜后血肿的治疗

腹膜后血肿目前尚未作为独立的外科疾病对待。又因其致伤类型复杂和出血来源不同, 因此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外科领域争议颇多。 Lilwin将腹膜后血肿的动态情况分为:①稳定型, 常见于一般腹膜后挫伤;②扩张型, 腹膜后有挫裂伤或血管损伤;③搏动型, 属于腹膜后的动态损伤。[4]将腹膜后血肿所在部位分为:①中央区, 常合并有十二指肠、胰腺、脊柱、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损伤;②腹胁区, 多见肾脏损伤;③骨盆区, 多累及直肠、膀胱、后尿道或骼血管;④混合区, 兼有上述区域的损伤。此动态类型和血肿分区符合临床实际。因为不同部位的腹部后血肿各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对腹膜后血肿的定位和动态观察, 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开放性腹部损伤常累及腹膜内、后脏器和血管, 所以对开放性的腹部损伤并发腹膜后血肿[5], 无论损伤原因如何, 在处理脏器伤的同时应一律探查有无腹膜后血肿。对合并有其他内脏损伤时, 在处理内脏伤的同时, 要探查腹膜后血肿。对不合并内脏或大血管损伤的单纯性腹膜后血肿, 在不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者, 可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对这类患者范围掌握宜窄不宜宽, 否则有贻误治疗的危险。在正确处理腹膜后血肿, 妥善处理合并脏器伤的同时, 还要及时纠正休克, 积极控制感染, 防止肾衰竭、呼吸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都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马岩毅.创伤性腹膜后大血肿81例临床报告.创伤杂志, 1989, 5 (3) :152-154.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942-958.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该医院2012 年6 月—2014年6 月间收治的92 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 伴有腰背部疼痛、肉眼血尿、失血性休克、腹部包块等症状。 大多患者伴有腹腔脏器损伤、血管损伤及盆骨骨折等。 术前诊断性腹腔穿刺不凝固42 例, B超检查51 例患者存在腹膜后血肿, 经X线和CT检查后显示, 92 例患者均存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 例。 观察组男27 例, 女19 例, 年龄19~67 岁, 平均年龄 (42.5±7.3) 岁;单纯性腹膜后血肿12 例, 多部位腹膜后血肿34 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12 例, 外力打击致伤患者8 例, 车祸致伤14 例, 外力挤压致伤12例。 对照男25 例, 女21 例, 年龄17~69 岁, 平均年龄 (43.1±6.8) 岁;单纯性腹膜后血肿11 例, 多部位腹膜后血肿35 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11 例, 外力打击致伤患者7 例, 车祸致伤16 例, 外力挤压致伤12 例。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在入院后行B超、CT、X线检查, 确诊后对患者血肿部位进行引流, 使用相应抗生素进行应对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 对需要的患者进行小肠修补、肝脏修补和不脏修补等手术修补。 在患者腹部进行Kocher切口, 探查第1 段和第2 段十二指肠, 并进一步探查全胰腺,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疗效判断标准如下[2]:显效:CT检查腹膜后血肿基本消失;有效:CT检查后腹膜后血肿部分消失;无效:CT检查后腹膜后血肿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19 例显效, 22 例有效, 5 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9.13%, 其中1 例死亡, 死亡率为2.17% ; 对照组12 例显效, 21 例有效, 13 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71.14%, 其中3 例死亡, 死亡率为6.52%。 观察组总有效率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71.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7 例, 发生率为15.22%, 其中多功能衰竭3 例, 膈下脓肿2 例, 胰瘘1 例, 肠瘘1 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 例, 发生率为19.57%, 其中多功能衰竭4 例, 膈下脓肿1 例, 胰瘘2 例, 肠瘘2 例。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创伤性疾病,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腹部损伤之后常见的并发症。 各种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频发使得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发生率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3]。 患者腹部受创后期腹膜后出血量的变化情况难以预计, 因此临床上对其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十分的困难, 加上腹膜后血肿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容易被复合伤的临床表现所掩盖,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容易将其忽略[3], 增加了其诊断和治疗难度。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关于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提高诊断率和治疗有效率意义重大。临床医师首先需要了解脏器或血管损伤的位置。 根据临床经验和查阅文献, 我们发现不同血肿部位常伴有腹膜后不同脏器的损伤。 比如双侧肾区血肿常合并肾脏和输尿管损伤[4], 上腹部正中部位血肿或伴有十二指肠和及大血管损伤, 骨盆区血肿容易合并盆骨骨折。 外伤后容易出现低血性休克, 当其他部位不能解释患者血容量降低的时候就要考虑腹膜后血肿的可能性[5]。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腹穿、B超、X线、CT等检查综合评定腹腔器官损伤情况。 其中腹穿损伤小、 准确率高、操作简便, 能够快速得到结果, 是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CT检查的诊断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患者病情严重, 无法进行辅助性检查时需要临床医师根据经验进行诊断。

腹膜后血肿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腹腔脏器损伤和脊椎、盆骨骨折具体的伤情进行判断, 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8], 准确判断患者伤情是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患者若为单穿性血肿, 病情稳定可进行保守治疗。 血肿较大而且不能确定是否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的情况下符合手术指征则进行手术治疗。 操作过程中加强对肝脾等重要脏器的关注, 进行对症治疗。 该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71.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 对症治疗加强了对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该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2%, 对照组为19.57%, 两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8], 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 与该研究有出入, 这可能是由于该研究样本过小或者护理工作开展情况有关。

综上所述,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腹穿、B超、CT、X线等, 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各种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92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 其中1例死亡, 死亡率为2.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4%, 其中3例死亡, 死亡率为6.52%,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2%, 对照组为19.57%, 两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腹穿、B超、CT、X线;对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进行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早期诊断,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时兢, 丁忠阳, 徐进宇, 等.创伤性腹膜后血肿75例临床分析[J].医疗装备, 2014, 27 (12) :692-693.

[2]黄向辉, 丘革新, 郑伟, 等.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治疗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4) :685-686.

[3]杨旭欢.超声波诊断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探讨[J].中外医疗, 2014, 33 (29) :51-52.

[4]杨彦楠, 姚小英, 皮白雉,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介入治疗对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 (9) :1421-1422.

[5]杨彦楠, 姚小英, 皮白雉, 等.不同类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介入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7 (2) :239-241.

[6]蒋凯峰, 杨雪伟, 单海燕, 等.CT检查在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医学信息, 2014, 27 (8) :672-673.

[7]方秀华, 张春芳, 姚小英, 等.介入止血联合剖腹探查在创伤性后腹膜血肿合并脏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6) :358-359.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6

关键词:剖宫产,并发症,腹膜后血肿

随着剖宫产手术的日渐普及和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 已引起产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手术并发症也在不断攀升。如近期的产后出血、脏器损伤、切口愈合不良、静脉血栓;远期的腹腔粘连、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瘢痕子宫破裂、胎盘植入等。本文就3年来收治剖宫产并发严重的腹膜后血肿5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22~37 (平均28.2) 岁;足月妊娠, 本院剖宫产2例、外院剖宫产3例。剖宫产原因:瘢痕子宫1例、疤痕子宫+巨大儿1例、巨大儿1例、产程停滞1例、社会因素1例。

1.2 临床表现

例1为疤痕子宫第二次剖宫产, 术中子宫左侧切口延长裂, 见组织活动性渗血至左膀胱间隙、阔韧带、后腹膜血肿。例2为巨大儿剖宫产, 子宫左侧切口延长裂, 术中缝合修补, 术后持续高热, 超声检查子宫峡部前方及左侧间隙不均质低回声区39mm×38mm×29mm、85mm×38mm×41mm, 其内可见液性暗区42mm×15mm、22mm×13mm, 左侧腹腔探及不均质低回声157mm×33mm×35mm。C反应蛋白146.6mg/L。例3、4、5为院外剖宫产术后转入。例3产程停滞, 术后腹部胀痛伴尿频尿急, 超声检查示:左侧髂窝不均质肿块127mm×98mm×91mm;例4瘢痕子宫, 巨大儿在当地剖宫产术中左侧切口延长裂, 修补缝合术毕回病房, 术后监测血压渐进性下降, 脉搏增快, 面色苍白, 四肢冰冷, 左侧下腹触及包块, 急诊转入我院。床边超声示:下腹腔不均质高回声团块129mm×92mm×85mm, 肝肾间隙及腹腔液性暗区。HGB 21g/L, PLT 70×109/L, WBC 16.8×109/L, PT>30″, APTT>100″, FIB 0.34g/L, TT>30″, DD 2566ng/ml, 3P (+) 。例5社会因素剖宫产, 术后高热、排尿困难, 妇科检查:阴道前壁极度膨隆呈紫蓝色, 宫颈无法暴露, 触及盆腔包块;超声检查:膀胱后方相当宫颈至阴道内、盆底探及液性包块115×88×66mm。5例病例剖宫产术前血象均正常, 术后并发症发生时复查血象见表1。

1.3 治疗与结果

例1在术中即行血肿清除, 结扎血管, 切口缝合修补, 术中出血1000ml。例3入院后再次手术, 见腹腔膀胱间隙, 左阔韧带紫蓝色水肿, 切开后腹膜取出血块及血液900ml, 子宫收缩差, 行B-Lynch缝合。例4入院时呈休克状态, 伴DIC, 急诊剖腹见膀胱区、左阔韧带高度水肿, 紫蓝色, 子宫异常增大, 宫腔积血1000ml, 其黏膜广泛渗血, 行子宫切除术;左后腹膜血肿上达骶胛上5cm, 下达左侧盆底及阴道间隙, 取出血块及血液1700ml, 术后腹腔引流管仍见血液, 纠正DIC后出血渐止。例2及例5采取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血肿及血液逐渐吸收, 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后出院, 经随诊出院后2~3周腹膜后血肿完全消失。5例病例均给静脉抗生素及支持疗法, 保守治疗的2例结合中药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及血肿吸收, 均得到临床治愈, 其输血量与住院天数见表2。

2 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 麻醉水平提高和手术技巧的改进, 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避免了过去复杂的阴道助产给母儿带来的损害。实践证明, 在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时, 剖宫产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围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产科医师带来极大压力和困扰;产前宣教和围生保健仍然不足, 孕妇及其家属对剖宫产的认识错位;生活水平提高, 孕妇营养过剩, 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再则当前处于生育高峰期等因素, 使得剖宫产指征放宽, 大大增加了社会剖宫产因素。我院剖宫产率从2000年28%增加至如今的40%, 多数医院为40%~60%[1], 在控制比较差的机构剖宫产率高达70%以上[2], 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剖宫产率必须控制在15%以下的规定, 许多医疗机构有了第一次剖宫产, 又具备了次次剖宫产指征。

剖宫产率升高带来了相应社会问题, 特别是近远期并发症, 产后出血、脏器损伤、切口愈合不良、静脉血栓、腹腔粘连、瘢痕处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瘢痕子宫破裂、胎盘植入等;而多次剖宫产给今后妇科肿瘤手术增加难度和损伤。本文仅收集5例剖宫产并发腹膜后血肿进行分析, 其中4例血肿均发生在左侧后腹膜, 究其原因可能与妊娠晚期子宫右旋, 手术时子宫下段左侧切口靠近子宫动静脉, 一旦切口延长裂即损伤到分支的血管。术中虽进行缝合止血, 但又当心损伤输尿管, 导致血管退缩不能有效的止血, 引发术后局部出血蔓延至后腹膜、盆底、膀胱阴道间隙。患者出现腹部胀痛、腰酸、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高热、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再次就诊、检查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例3开腹行腹膜后血肿清除止血时发现子宫收缩差, 按摩子宫, 静滴宫缩剂后子宫仍呈布袋样, 改行B-Lynch缝合保住了子宫。例4术后出血量多、休克, 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导致DIC, 再次手术时切除子宫挽救了生命。例2、例5术后发现腹膜后血肿, 生命征平稳, 给抗感染、止血、活血化瘀、支持疗法, 动态观察病情及超声复查, 临床症状缓解、血肿逐渐吸收保守治疗成功。

当前剖宫产指征已发生明显变化, 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成为产科讨论的关键问题。加强对孕妇的产前教育和围生保健, 让孕妇了解自然分娩的好处, 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做好分娩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指导孕妇合理饮食, 避免巨大儿的发生;及时纠正胎位异常。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感, 努力提高助产技术水平, 认真观察产程进展, 关心、理解、安慰、鼓励孕妇战胜分娩的疼痛;有条件医院可开展镇痛、陪伴、导乐分娩。手术时应注重子宫右旋的程度, 下段形成的高度与长度、厚薄、瘢痕愈合情况、先露高低;正确选择下段横切口长度10~12cm, 两侧稍向上弧形剪开, 避免损伤双侧子宫血管, 止血要彻底, 切口双侧角缝合时应向外延长0.5~1cm, 缝合第1针及最后1针[3], 关腹膜前重新检查缝合的子宫切口、膀胱区、双侧宫旁有否渗血及血肿。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尿量、阴道出血量及一般情况, 及早发现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目前, 对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者, 医患双方惧怕待产过程子宫破裂, 不愿承担阴道试产的风险, 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高达97.3%[1]。据文献报道, 前次为子宫下段横切口者, 阴道分娩的子宫破裂危险性为1%。郑彩微等[4]报道, 只要掌握阴道试产条件, 其成功率可达76.5%。可见, 并非一次剖宫产后须永远剖宫产。

参考文献

[1]王允锋, 郑淑敏, 李爱阳, 等.剖宫产2391例指征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7) :535-537.

[2]段涛.剖宫产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10) :721-723.

[3]范玲, 黄醒华.剖宫产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10) :729-732.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025例, 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12例, 发生率为0.6%。男7例, 女5例, 年龄52~78岁。其中9例术后行抗凝治疗, 10例于术后1~3 h股动脉穿刺处出现血肿, 并逐渐增大;12例术后低血压, 其中4例休克, 血压60~93/32~57 mm Hg, 12例患者都有腹部压痛、下腹部疼痛, 逐渐加重, 由下腹向上腹部扩展。经腹部超声或腹腔穿刺确诊为腹膜后血肿。血肿最小为7 cm×9 cm, 最大为20 cm×16 cm, 出血量450~1800 ml, 本组10例发现处置及时, 出血停止, 2例送外科行血管修补术。

2 RPH的预测因素[1]

2.1 女性

女性是RPH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 发现女性好像更容易发生RPH, 女性容易发生RPH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雌激素水平影响血管硬化程度;大多数女性患者已绝经, 血管脆性增加, 女性绝经后机体的凝血和纤溶机制发生变化;女性的股总动脉直径较男性小且短, 故穿刺难度增加。因此, 对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女性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 低体表面积 (BSA)

低BSA是RPH的另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这可能与低BSA患者的股动脉直径相对较小有关, 换用小号穿刺针可能减少并发症。

2.3 高部位穿刺

以股骨头为中心, 上以腹股沟韧带为界, 下以股骨头下缘水平为界, 为正确的穿刺点进行穿刺, 避免反复、多部位或高位穿刺股动脉、避免使用较大型号或旧血管鞘管, 避免术后“无谓”的长时间肝素抗凝[2], 从而减少RPH发生概率。另外, 穿刺鞘管越过腹股沟韧带则出血难以压迫, 容易发生腹膜后血肿。最后术者的经验是RPH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 尤其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及穿刺注意事项, 以避免RPH的发生。

3 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

3.1 临床表现

若冠脉介入术后患者一旦出现腰、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不易控制的心率快、出汗、血压下降等情况, 应高度警惕RPH, 血红蛋白短期内下降明显 (>2 g) , 更支持体内大出血, 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3]。

3.2 急救措施

3.2.1 快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二三条静脉通道, 保持通畅, 给予静脉留置管, 血压下降、血容量不足时, 加快补液速度, 同时快速抽取血标本送去配血, 做好输血的各项准备工作, 遵医嘱给予输血, 必要时加压输血。扩容要做到早、快、足, 30~40 min内可输血或输液1000~2000 ml, 以维持有效的循环。有条件可作中心静脉压测定[4], 根据测定结果, 调整输液、输血的速度, 以做好输液、输血护理。

3.2.2 拔除股动脉鞘管, 停用抗凝药物, 静脉注射鱼精蛋白25~50 mg对抗肝素

要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和抢救器械。备好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可达龙等急救药物。保持除颤仪性能完好, 备好临时起搏器及电极, 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及呼吸机。配合医生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找准动脉穿刺点重新按压和包扎, 力争一次成功, 找到动脉穿刺点, 压迫时间不少于20 min, 延长卧床制动时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低血压和休克发生[5]。

3.2.3 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腹膜后血肿的病人容易发生休克。要及时给予合适供氧, 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一般经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氧浓度40%左右, 并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尽快建立人工气道[6]。

3.2.4

必要时送外科手术修补止血。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

①给予平卧位, 避免体位移动, 注意保暖。②对腹胀严重者可给予胃肠减压、灌肠等处理。③做好心理护理:因病情突然变化, 患者常极度恐惧、紧张, 护士要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安慰患者, 使患者情绪稳定, 消除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从而配合治疗及护理[7]。

4.2 严密监测病情

①严密掌握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的动态变化, 常规测无创血压15 min 1次, 血压低及病情严重者, 调整测压时间为3~5 min 1次, 发现血压下降, 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进行抢救。②观察意识及尿量, 评估患者意识清醒程度, 如表情淡漠, 感觉迟钝, 说明病情加重, 如果患者从烦躁转为平静而合作, 或从淡漠迟钝而能对答自如, 都是循环改善的表现;记录每小时尿量, 注意心肾功能情况。③观察患者面色、皮肤及眼睑黏膜、甲床的颜色是否变苍白, 判断有无贫血表现, 及早发现休克症状及出血情况;持续吸氧每分钟四五升, 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低于85%给予面罩吸氧。定时抽血, 监测血色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电解质、心肌酶谱、肾功能、血气分析等, 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动态掌握病情变化。④判断腹膜后出血情况, 术后患者术侧肢体制动, 躁动者可使用肢体约束带, 密切注意股动脉穿刺处渗血的量及血肿大小, 用笔标记血肿范围, 密切观察血肿的动态变化, 测两侧大腿周径进行对比[8], 观察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 观察有无下腹部压痛、后背部疼痛, 判断腹膜后出血是减轻还是加重, 对不易控制的快心率和低血压, 要警惕腹膜后血肿的可能。

4.3 做好抢救准备

需要手术时,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备血、皮试、各项血液检查、留置导尿, 必要时留置胃肠减压。搬动病人协助检查时, 动作应轻柔, 使用铲式担架或软担架, 以减少进一步的出血, 护士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术, 及时做各项抢救准备工作, 协助医师抢救时应做到忙而不乱、快而有序。

5 讨论

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心导管介入术最常见的血管入路, 该入路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 有效地降低该病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 提高冠心病人生存率和生命质量。但是其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仍占一定比例, 穿刺血管损伤及其引起的继发性改变, 若不及时处理, 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 甚至死亡。腹膜后血肿是术后严重血管并发症之一, 若抢救处理不及时, 死亡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在冠脉介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积极预防、减少患者并发症特别是RPH的发生, 以提高病人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腹膜后血肿,预测

参考文献

[1]聂晓敏, 周玉杰, 谢英, 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9) :688-690.

[2]曹万才, 李丕宝, 徐庆国, 等.高龄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发腹膜后血肿1例.疑难病杂志, 2008, 10 (7) :584.

[3]苏轮, 薛俊仙, 陈听.冠脉介入术并发腹膜后血肿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0) :2484-2485.

[4]甘小惠.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急救护理.护理学报, 2007, 14 (5) :58.

[5]刘艳萍, 贾心平.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 (17) :92.

[6]项亚琴.外伤致隐匿性腹膜后血肿的急救护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 (5) :563-564.

[7]周云勤, 陈丽霞.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3例的急救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0) :4987.

外伤后腹膜后血肿 篇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地开通血管, 为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 显著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 减少了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经股动脉穿刺是PCI常见的血管入路, 该入路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仍占一定比例, 文献报道为0.1%~2%。其中, 腹膜后血肿是PCI术后严重血管并发症之一, 若抢救、处理不及时, 病死率较高。我科收治1例PCI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合并呼吸衰竭、肾衰竭病人, 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5岁, 因“反复胸痛3月, 复发半月, 加重1 d”于2011年7月8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 ℃, 心率62/min, 血压111/83 mmHg (1 mmHg=0.133 kPa) , 心电图提示ST- T改变, 入院后予抗凝、扩冠、改善心肌供血等对症治疗, 病人胸痛缓解。7月12日上午10:00病人在介入中心行PCI术, 并于回旋支中段、前降支中段、前降支开口分别植入一枚支架, 术毕于11:35安全返回心脏重症监护室 (CCU) , 术后常规抗凝治疗。14:00病人出现腹胀、腹痛, 左腹股沟区穿刺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好, 无渗血, 经镇静、镇痛等对症处理后, 症状缓解。16:10病人诉左季肋区、左下腹疼痛不适, 查体:心率78/min, 律齐, 血压100/65 mmHg, 左腹股沟穿刺处可见片状淤斑, 左下腹扪及约 6 cm×7 cm大小包块, 质硬, 压痛明显, 穿刺处无渗血。急查血常规报告提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 腹部超声提示:左下腹囊状液性暗区, 考虑腹部血管破裂致腹膜后血肿, 双肾实质回声略增强, 腹盆腔积液。立即行腹主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 提示左肾包膜下、腹膜后血肿, 向下延伸至左腹股沟区。18:00再次送病人至介入中心行外周动脉造影及股动脉自膨式带膜支架植入术, 术毕于21:00返回CCU。21:50病人血气分析结果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肾功提示:尿素23.1 mmol/L, 肌酐273.7 μmol/L, 尿酸450 μmol/L, 治疗上给予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输血、补液、水化疗法、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第7天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术后第10天病人肾功恢复正常, 术后第27天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评估

入院后完成护理身体评估和心理评估, 掌握病人的健康信息、饮食习惯, 正确引导良好的行为方式, 指导合理用药。

2.2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病人入住CCU病房,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1 h内15 min测生命体征1次, 正常后改为30 min或1 h测生命体征1次[1]。建立特护记录, 安排专人护理。定时评估病人意识, 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常提示病情恶化。如发现病人心率异常、血压降低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2.3 伤口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定时观察穿刺部位伤口包扎是否完好, 有无渗血、血肿、皮下淤斑等。观察足动脉搏动情况及患侧肢体皮肤温度, 重视病人主诉, 争取及时发现, 及时抢救。

2.4 术后指导

向病人说明术后平卧的重要性, 勿屈髋、屈膝, 指导病人床上排便, 如有便秘, 可使用缓泻剂。术后避免剧烈咳嗽, 咳嗽时用手紧压伤口, 以减少出血, 必要时使用镇咳剂。

2.5 抢救配合

护士要熟练掌握抢救流程, 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抢救过程。根据医嘱定时抽血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时间、血气分析等, 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2]。

2.6 呼吸衰竭的护理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严密监测呼吸形态的变化 (如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等) , 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有效咳嗽, 加强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 以利呼吸。此病人使用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所以护士在使用呼吸机前应根据病人年龄及文化程度详细介绍呼吸机工作原理, 正确选择呼吸机面罩, 使用中定时检查呼吸机参数, 正确调节湿化器温度, 观察痰液的性质、黏度和颜色变化。

2.7 肾衰竭的护理

卧床休息是首要原则, 饮食上应给予高热量、低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要了解术中用造影剂的情况, 术后如无心力衰竭,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及根据医嘱水化治疗,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减少肾脏的损害[3]。准确记录尿量, 根据医嘱正确使用利尿剂, 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2.8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及早了解病人的情况, 掌握病人的信息, 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和解释, 消除病人不安和焦虑等不良因素[1]。加强与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 取得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3 体会

预防及治疗腹膜后血肿合并呼吸衰竭与肾衰竭的并发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前宣教;②正确选择穿刺部位;③术后严密的护理观察为治疗争取有效时机;④护士积极的配合抢救可提高治疗效果;⑤及时诊断明确, 积极治疗, 精心护理, 缩短住院时间;⑥加强心理护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 避免一切有可能发生纠纷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唐礼丽, 贾秀丽, 谢国慧, 等.冠心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 2003, 5 (12) :66.

[2]甘小惠.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的急救护理[J].护理学报, 2007, 14 (5) :58.

上一篇:创造的人格下一篇:中招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