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通用10篇)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1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继发病变[1], 一般多由车祸、打架、跌伤等伤及头部所致, 其病情急、重、复杂多变, 治疗和护理困难,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手术清除血肿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兹就我院2000~2006年收治并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86例患者开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男性58例, 女性28例, 年龄最小11岁, 最大55岁, 本组病例均行开颅置管引流术, 住院时间最短25d, 最长61d, 除有1例合并肺部严重挫伤于术后第2天死亡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 并记录护理单。
2.2 建立静脉通路, 快滴20%甘露醇250ml (小儿按体重计算) 以降低颅内压。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 氧气吸入, 以改善脑组织氧的供给。
2.4 用无菌纱布保护伤口的同时, 剃除头发、配血、导尿。
3术后护理
3.1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除了做好生命体征、体位、饮食、出入量、口腔、皮肤、泌尿道、大小便的护理外, 更重要的是做好以下的护理。
3.2 头部切口敷料的护理:敷料固定牢固, 有渗出及时清洁伤口, 更换敷料。
3.3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本组病例均置头部引流管, 通过引流管引流可了解颅内压及颅内出血情况。
3.3.1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如发现引流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 则说明有颅内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应严密观察或报告医生处理。
3.2.2 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固定稳妥, 不可受压、扭曲、堵塞、松动脱出。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 翻身及护理操作时, 避免牵拉引流管。
3.3.3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记录引流量, 要遵守无菌原则, 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血肿分泌物流入颅内。
3.3.4 拔管前1d应夹闭引流管, 以便观察颅内循环是否通畅, 颅内压是否再次升高等情况, 夹管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有否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无以上症状通知医生可行拔管。颅脑损伤手术后仍有脑水肿继续加重或再次出血的危险[2], 拔管后仍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有1右侧硬膜外血肿病例, 术后第2天神志已清醒, 引流液量逐渐减少, 试闭管后无颅内压增高迹象, 于术后第8天拔管, 拔管后6h病人出现呕吐, 双上肢抽搐。测血压为150/100mmHg (1mmHg=0.13332kPa) , 左侧肢体偏瘫未恢复, 右侧瞳孔直径3.5mm, 对光反射迟钝, 左侧瞳孔直径2.5mm, 对光反射灵敏, 伤口周围肿如鸭蛋大, 病人意识模糊, 立即报告医生, 考虑为再发性颅内血肿, 再次行颅内减压引流, 引出血性液量约80ml, 经有效引流5d后, 拔出引流管, 经治疗痊愈出院。
3.4 呼吸道的护理:将病人头偏向健侧, 常规给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吸痰。本组有1例术后第5天出现喉头痰多, 呼吸变慢, 6~8次/min, 给气管切开, 以利于通气和吸痰。气管切开后, 套管固定松紧适当, 内套管每4h煮沸消毒1次, 每天更换消毒吸痰用物1次, 吸痰管每次更换, 吸痰时轻柔操作, 吸痰后用两层无菌纱块覆盖内气管套管口上, 并用 (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滴在纱块上, 保持纱块湿润, 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每2h用 (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 2~4ml从内套管内滴入, 使痰液稀释, 利于吸痰, 并应严格无菌操作。
3.5 恢复期的护理:病情好转神志清醒后应加强病人的语言、肢体的功能锻炼, 并配合理疗、针刺等措施促使功能恢复。同时须注意心理护理, 热情与病人交谈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加速患者机体的康复。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姜寿葆, 主编.外科学及护理[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33.
[2]高德彰, 主编.外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110.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2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3
关键词:综合护理,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外伤性颅内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 在脑组织和颅骨或者脑内的血管破裂后, 血液就会在脑组织和颅骨之间或者脑内集聚, 会对脑组织产生压迫, 从而形成颅内血肿[1]。颅内血肿会使患者的颅内压增高, 从而引发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在对患者实施血肿清除术时, 若不能在围手术期护理中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 就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2]。本研究中, 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为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促进了治疗效果的提高,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 (48例) 与对照组 (48例) 。观察组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23~55岁, 平均 (46.21±1.07) 岁, 车祸撞伤19例, 爆炸伤6例, 钝器伤12例, 高处坠伤11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9例;年龄24~55岁, 平均 (46.62±1.18) 岁;其中, 车祸撞伤20例, 爆炸伤6例, 钝器伤11例, 高处坠伤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1.2.1术前 (1) 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加上对手术的了解不全面, 极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等负面情绪, 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将手术目的、方法、步骤及其重要性对其进行讲解,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以使其恐惧心理得以消除。还可将治疗成功的案例向患者进行介绍,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2) 环境护理:将医院的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介绍, 使其减少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保持患者病房的卫生清洁, 定时开窗通风;将病房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提醒探访者避免在病房内大声喧哗。 (3)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因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出现血块阻塞呼吸道和分泌物等现象, 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护理人员要对其呼吸道中存在的异物进行及时清理, 必要时可使用机械通气。同时, 还要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瞳孔变化、疼痛反应以及各项生命体征。
1.2.2术中对术中所需要的臂架、各种急救器械等进行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合理调节;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瞳孔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如有异常, 则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有效处理。
1.2.3术后 (1) 并发症护理:对患者的胃液颜色和大便性状进行观察, 检测其血压、心率、体温及胃液p H值等。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脑水肿、头痛、头晕等问题, 有无意识障碍发生, 颅内压是否增高, 是否存在脑出血等情况, 若发生以上情况则须立即通知医生。 (2) 康复护理:对于存在肢体、语言和记忆等功能障碍的患者, 待其病情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敲打、理疗、拿捏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按摩服务, 以使其肢体功能得以恢复, 但是要注意对按摩力度的控制;对于存在记忆、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可通过播放音乐、阅读报刊或鼓励亲人多与其进行对话等方式刺激其记忆与语言功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自制护理服务评价表, 请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有护理人员的态度、衣着和对专业知识、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3], 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字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95.83%vs 8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颅内血肿极易引起颅内压升高, 可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4,5], 因此, 在对其进行手术清除时, 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综合护理是一项以患者为中心, 为其提供全面性、综合性干预的护理措施, 将其应用于围手术期护理中不仅能促进手术效果的提高, 对患者的康复也具有积极意义[6,7]。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对外伤性颅脑血肿患者实施心理、环境、病情观察、并发症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 令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 从而减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8]。另外, 与常规护理相比, 综合护理还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友好建立,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 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立萍.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操作配合要点探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4, 31 (3) :12-13.
[2]史优波.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整体护理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2 (3) :142-144.
[3]岳菁.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2) :2284-2285.
[4]Yad Ram Yadav, Moneet Agarwal, Hemant Namdev, et al.Rapid resolution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Indian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11, 8 (1) :45-47.
[5]张清颜.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64-65.
[6]张永青, 艾叶.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7) :129-130.
[7]廖伟华.综合护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3) :1997-1998.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4
【关键词】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术期;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27-01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且影响预后生活[1]。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规手术,对颅脑损伤、颅脑闭合伤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以我院80例进行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常规护理与围术期整体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受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46.7±18.4)岁;膜下血肿22例,膜外血肿18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4.7±16.6)岁;膜下血肿23例,膜外血肿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检查、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吸氧或气管插管;出现不良事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2实验组
1.2.2.1术前护理①了解患者基本信息,观察患者基本症状,了解患者入院前的治疗史;生命体征监测、畅通呼吸道、吸氧,常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初步评估患者病。②不可随意搬动、摇晃患者躯干,避免加重病情;患者病情危急则准备好抢救设备、血液及药物。③常规术前宣教,告知家属患者目前的基本病情,提醒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后续的治疗进程,明确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优势,可让患者家属探望几名手术成功患者,增加治疗信心。
1.2.2.2术中护理①安抚患者不安情绪,开放静脉通道、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监测。②术前备皮,剃除手术区毛发,碘酒及酒精反复消毒后,无菌巾包裹;准备、清点手术器械、用品、急救药物,检查抢救设备功能。③帮助患者摆放合理手术体位,肢体受压部位放置软垫;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监护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2.2.3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体温;保证引流管畅通,记录引流液颜色,如现鲜红液体则怀疑颅内出血。②患者上身垫高促进静脉回流,按摩患者四肢,促进血液循环;清理口腔分泌物,帮助患者翻身,叩击患者背部,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必要时可吸氧或行气管插管。③应用对光反射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适当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不适,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思维能力,判断颅内是否出现继发性血肿。④创口定期消毒更换敷料,查看愈合情况;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定期通风、消毒,预防感染。
1.3评价指标应用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内容包含护理态度、专业水平、护理管理、健康教育4个维度,各3个条目,各条目根据三级评分法分为1、2、3分三个等级;总分≥28分为满意,总分≥20分但<28分为一般;总分<2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一般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28例,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21例,护理满意度为80%。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手术情况比较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镜血肿清除术可避免将大面积的脑组织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减少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2]。常规术后患者多会出现不良反应,不但影响手术效果,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可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围术期整体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细致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3]。对患者实行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避免损伤扩大化,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研究结果证实,整体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死亡的发生率。
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亚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1,(3):139-140.
[2]周凌.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中华护理学会,2011:2.
[3]龙俊芳.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昏迷期的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2239.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27例, 女19例, 年龄39岁~81岁。病起时患者均有头痛、呕吐, 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等。均行微创清除术, 其中3例同时行脑室穿刺术, 术后存活44例, 放弃治疗1例, 死亡1例。1年后随访, 完全恢复生活能力21例, 部分恢复生活能力17例, 扶拐6例。
2 术后护理
2.1 微创引流的护理
2.1.1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 头部穿刺针外口在无菌操作下
置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宜低于头部15 cm~20 cm, 以防反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头部制动, 因硬质引流管与头皮之间无缝合固定点, 故要时刻保持患者头部相对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拔出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1.2 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 每日在穿刺皮肤口滴少许酒精,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每天更换1次无菌敷料,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无菌操作。
2.1.3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引流速度;
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 是否脱落。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呈淡红色,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继续出血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引流出脑脊液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引流不畅, 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或血凝块阻塞, 并定期振荡引流管。如为血凝块阻塞,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 m L冲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冲洗后夹闭引流管1 h~4 h.开放引流管期间, 手由下而上轻轻挤压引流管, 1~2次/d.为防止管腔阻塞, 可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 切记冲洗出入量要均等。患者外出检查时, 先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内, 减少感染机会。
2.1.4 注意观察硬质引流管对穿刺点周围头皮的压迫情
况,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引起头皮局部少许坏死, 穿刺点周围头皮颜色发灰发暗, 经采取及时、少许拔除引流管的方法短期内得到了改善。
2.1.5 视病情遵医嘱拔管。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颅内感染, 如引流液不多, 引流物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情况好转, CT复查后颅内无血肿或血肿基本清除, 4 d~6 d后可拔除穿刺针。拔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拔除后应加压包扎伤口, 必要时创面缝合。一般每2 d换药1次, 如敷料不干燥则须寻找原因并随时换药。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仪每30 m in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4 h测体温1次。严密检测血压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再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窒息。体温超过38.5℃者, 常规头部置冰枕, 减轻脑水肿。
2.2.2 意识和瞳孔的监测每1 h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
活动变化状况并记录,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缓等改变,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及早报告医生做降颅压处理。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 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抢救
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可能昏迷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 要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便于排痰, 利于呼吸道的管理。 (2) 定时做痰液培养。 (3) 气道湿化、吸痰与翻身相结合, 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3次/d, 口鼻或气管切开处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 病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每天紫外线消毒, 减少感染机会。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1) 早期鼻饲十分重要, 有利于加强营养支持,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且也有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等药物[2]。
除上述专科护理外, 我们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瘫痪肢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等, 以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硬质引流管及呼吸道通畅, 尤其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预防感染, 重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有效遏制并发症。结果 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都有明显降低,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张国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11.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住院病人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24岁~78岁 (53.5岁±8.6岁) ;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 慢性硬膜外血肿3例, 出血量20 mL~48 mL;脑出血35例, 其中基底核区26例, 丘脑6例, 脑室2例, 颞叶1例, 出血量30 mL~80 mL。入院时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评定[1], 中型25例, 重型14例;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结果:术后复查CT, 血肿清除时间1 d~3 d, 平均2.5 d。独立活动, 无需帮助指导10例, 能活动9例, 但需帮助指导15例, 需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 死亡5例 (中枢性衰竭2例、肺部感染2例、肾衰竭1例) 。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诊断明确后,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适合做颅内血肿穿刺术, 立即和家属进行交谈, 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和要求。一般病人均有恐惧、焦虑心理, 思想负担较重, 求治心情迫切, 医护人员应抓紧时机向病人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病情发展、变化, 做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方法、效果, 告知预后及术中的注意事项, 使其有心理准备, 昏迷病人要向其家属介绍主治医生、护士, 讲清手术的方法, 告知预后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让其做好思想准备, 积极配合医护进行抢救, 并让家属签字。
2.1.2 确定血肿部位
在CT扫描诊断为脑出血, 并具备血肿穿刺的条件时, 即在扫描片的比例确定血肿部位及出血量选择穿刺血肿的中心点与头皮表面穿刺点的距离, 做好标记。
2.1.3 物品准备
无菌冰盐水、2%利多卡因、尿激酶、盐酸肾上腺素、肝素、一次性注射器、无菌颅穿术1包、无菌手套等急救物品和药品。选择型号适宜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1套, 充电电钻具1副, 准备单间病房并行紫外线消毒。
2.2 穿刺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摆好体位。穿刺方法:严格按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进行操作[1]。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打开颅穿包, 铺洞巾, 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部位行局部麻醉, 根据血肿位置选择进行钻孔术, 手术时, 手术者站立于床头顶侧, 钻头与选定部位垂直, 钻透头皮、颅骨、硬脑膜达血肿部位, 有落空感即停止, 将钻头与钻具分离, 并拧松针体钻盖取下, 接引流管与三通管针体引流口上, 进行血肿引流, 遇有凝血块时, 可用注射器进行轻轻抽吸, 血肿块多时, 用注射器抽取液化剂 (盐水+肝素+尿激酶) , 与引流管上的针形血肿粉碎器连接推注, 经过针形血肿粉碎器上特定分布的微孔喷射药液, 可对血肿空间进行全方位的冲刷、粉碎、溶解, 连续多次交替抽吸及推注冲洗, 至冲洗引流液为淡红色, 即可注入血肿液化剂 (盐水+尿激酶+肝素) , 夹闭引流管保留4 h后开放引流, 取出针体、盖帽, 消毒创口周围皮肤, 盖无菌纱布, 接引流袋引流, 在治疗中为了不使颅内压增高每次冲洗注入量应小于或等于抽出液体量。
2.3 术中护理配合
根据穿刺手术部位摆好体位, 一人扶住头部, 防止晃动, 另一人扶好病人四肢, 避免躁动, 做好多参数心电监护。当颅内血肿穿刺开始时, 配合医生行局部麻醉, 注意无菌操作, 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 在血肿穿刺成功, 血凝块被引流出即将备好的血肿冲洗液抽出注入血肿腔内进行冲洗, 专人记录抽出与注入的液量,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当引流液呈淡红色时, 即可注入血肿液化剂, 夹住引流管, 保留10 min, 头部再次消毒, 行无菌包扎,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如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随即做好抢救的准备。
2.4 术后护理
术后卧于健侧, 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穿刺部位, 持续监测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 并做好记录。病房保持清洁、安静,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0 min, 预防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进行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溃疡, 定时翻身、叩背,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同时做好泌尿系统的管理;加强营养, 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昏迷者予鼻饲。护理过程中注意引流管及引流袋不得高出头部, 以免引流液回流引起颅内感染, 每日根据病情和引流液的颜色再次冲洗封管、引流, 用血肿液化剂封管, 创口周围消毒包扎, 术后12 h复查CT。如无新鲜出血, 术后48 h~72 h可考虑拔管。
3 体会
颅内出血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 单纯药物治疗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血肿所致的占位效应, 因而死亡率和病残率很高[2]。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床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操作简单, 抢救迅速, 确能缓解和解除脑疝压迫, 是一个有效的抢救措施, 且是病人易于接受的手术方法[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根据病人脑出血的部位选择穿刺针型直接穿入血肿部位, 用配制的血肿冲洗液反复冲洗, 再用血肿液化剂封管。护士在抢救过程中, 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生命体征的观察, 备好急救物品, 做好抢救准备。术前做好解释工作, 讲清颅内血肿穿刺的先进性, 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恐惧心理及思想负担。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可迅速缓解病情, 穿刺时间约需要10 min~15 min。床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面积小, 血肿清除及时, 减轻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 因而能有效地促进病人意识清醒和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4]。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111.
[2]严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28.
[3]马少彬, 何燕红.紧急钻颅救治特急性颅内血肿双侧瞳孔散大病人14例[J].广西医学, 2007, 29 (3) :368-369.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性脑出血2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1.6岁, 高血压病史1~22年, 平均12年。外伤性颅内血肿9例,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7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男8例, 女1例, 年龄4~72岁, 平均36.7岁。症状与体征: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 失语13例, 脑疝4例, 偏瘫18例, CT所示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8例, 位于皮层下3例, 破入脑室6例, 血肿量25~160ml, 平均62ml。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均有头痛、偏瘫2例, CT所示血肿量15~160ml, 平均66ml。发病时间:高血压性者6h以内10例, 6~24h10例, >24h 1例。外伤性者24h内1例, 6d内6例, >6d2例。
1.2 手术方法
依据CT定位, 确定最大血肿层面血肿中心的体表定位,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ml+肝素12500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U) , 夹管1~2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
2 结果与预后
本组定位穿刺结果均能命中靶点, 穿刺成功率100%。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80%~100%,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率100%, 高血压脑出血昏迷14例中有10例在1~7d清醒, 失语、偏瘫肢体于5~10d基本恢复功能, 由0~2级恢复至3~4级。外伤性颅内血肿者头痛在1~3d内消失, 偏瘫肢体在7d内恢复功能。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病死率、致残率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方法简便、定位准确, 局部麻醉, 不开颅, 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创伤极轻, 一般手术能在半小时内结束, 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环境, 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大大提高适用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破裂出血的血管多在2h内停止, 血肿不再增大, 但重症者因急性出血挤压周围脑组织致脑疝发生,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故血肿清除越早继发性损害就越小, 功能恢复也就越好。本组超早期手术10例, 首次清除率及术后恢复优于其他期。超早期清除血肿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 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血肿破入脑室者, 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可引流血性脑脊液。
手术前后血压的良好控制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所在。术前血压过高先降压再穿刺, 对血肿周围有水肿, 有明显颅内压升高者, 应适量应用甘露醇。对术后再出血者, 观察尤为重要, 引流管一定要开放引流。对入院时已有严重脑疝发生者应慎用该技术。
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期, 出血不易短时停止, 血肿量大, 多有脑疝发生, 不主张应用微创清除术, 对亚急性和慢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出血已停止, 血肿量恒定, 病情稳定, 应用该技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YL-1型穿刺针合适长度者, 局麻下穿刺血肿中心, 退出钻芯后接引流管, 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 尽量吸净, 若为凝血块抽出一定量后用肝素液冲洗, 有继续出血者开放引流不夹管, 其余常规作首次注入血肿液化剂 (生理盐水5 ml+肝素12500 U+尿激酶1万U+透明质酸酶1500 U) , 夹管1~2 h开放引流, 术后用肝素液冲洗2~3次/d, 破入脑室者用尿激酶液冲洗。术后3~7 d常规复查CT, 决定是否继续粉碎液化引流, 一般于3~8 d清除大部分血肿拔针。结果 本组死亡6例, 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病死率为20%, 死亡原因:脑疝4例, 再出血2例。本组治疗良好率90%。结论 应用微创清除术清除血肿彻底, 且避免开颅手术, 疗效好, 值得推广。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4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5.35±7.73)岁,37例为高血压性的脑出血,4例为损伤性的颅内出血。出血量15~48 ml,平均出血量(36.7±7.9)ml。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46.32±8.08)岁,21例为高血压性的脑出血,2例为损伤性的颅内出血。出血量17~46 ml,平均出血量(37.2±8.1)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该组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选择YL-1型一次性的颅内血肿穿刺针,根据患者层距、基线等CT片确定血肿中心颅表定位,拍摄CT前可在耳尖部位使用胶布对U型金属丝固定标记会增加准确度。采用合适的穿刺针,将钻芯套入到穿刺针中,经针尾螺丝固定一起,针钻一体进入血肿中心,将钻芯退下,把3 mm内径的不锈钢穿刺针在颅骨上固定,项端退出血肿1/2或者2/3处停止。将含有1~2万U的尿激素的生理盐水注入到血肿腔中,剂量为3~5 ml,达到液化血肿的效果,保留4 h。手术结束后1、3、5、7 d进行身体情况的CT复查,观察针位和血肿的残余量,若患者的残余量较大,可选择针形血肿的粉碎器将血肿粉碎,然后给予液化引流。若患者的血肿破入脑室,单纯破入一侧脑室的患者仅给予血肿穿刺,通过穿刺针使血性脑脊液流出,破入双侧脑室而且三、四脑室铸型者可以进行双侧室的穿刺引流。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要进行脱水的颅内降压,使用20%的甘露醇,剂量为125 ml/次,静脉滴注,1次/4 h。止血并给予不间断的吸氧,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1.3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患者治疗后意识清醒,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肢体的肌力测评在Ⅲ级及以上;治疗有效:患者的意识处于清醒或者半清醒,且肢体肌力的测评不足Ⅲ级;治疗无效:患者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意识模糊。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治疗有效)/总例数×100%。NIHSS评分:0~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患者在入院,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相关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20例基本治愈,17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患者中6例基本治愈,10例治疗有效,7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9.5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NIHSS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评分为(35.16±2.46)分,治疗1个月评分为(16.24±6.10)分,治疗3个月评分为(12.86±0.23)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评分为(35.15±2.28)分,治疗1个月评分为(25.73±2.63)分,治疗3个月为(22.44±2.62)分。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1个月和3个月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血肿患者很多都有高血压病史,形成血肿后,颅内压的增高会出现脑疝,在早期给予及时的治疗,会使预后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会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等症状,血肿本身造成的意识障碍是因为脑疝造成的,一般在数小时内或者1~2 d内出现,若原发性的脑损伤程度较轻,昏迷时间较短,若原发性的脑损伤情况较为严重,或者血肿迅速形成,中间则没有清醒期。传统治疗中仅给予常规内科的保守治疗,疗效一般,目前可对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的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该种方法的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压迫。该手术的实用性强、操作方便,仅需将3 mm直径的针具刺入血肿,治疗过程中手工就可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有CT机的医院都可应用该治疗技术。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早期将血肿清除,能够缓解身体症状,同时使神经功能的领域得到有效恢复,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术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实验组患者各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和好转。颅内血肿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的治疗,血肿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9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4-02
高血压脑出血,其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1]。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尤其是中、重度脑出血临床表现危重,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影响其生活的质量。近几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种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降低其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高血压脑出血认同的诊断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比观察疗效。其中,男性70例,女性56例,年龄为40-86岁,平均年龄为(60.8±6.2)岁。两组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组 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常规合理使用止血剂止血;脱水剂(甘露醇或/和速尿)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应激性溃疡和感染,保护心肺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处理。
1.2.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组 治疗组入院后行常规治疗的基础,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使术前血压控制在150-160/110-120mmHg。在头颅CT引导下精确定位:以血肿的中心为穿刺靶点,避开脑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以头皮距血肿中心最近的点为穿刺点,确定穿刺深度和方向。穿刺点用紫水做标记。用2%利多卡因3ml局部浸润麻醉后,选合适长度的YL-1型粉碎针,在电钻的驱动下缓慢地从定位点处钻入,钻透硬脑膜后,去掉电钻,然后拔出钻芯,插入塑料钝头针芯,再将穿刺针推至血肿中心,拔出针芯并盖好帽盖,从侧管用5ml注射器缓慢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冷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等量置换。如果发现血肿不易吸出,则以含低分子肝素钙之溶液进行喷射粉碎血肿,同时接负压引流管,使进出量保持平衡。负压引流后向血肿腔内注入2万-5万U尿激酶及2ml无菌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2-4h后打开引流管继续引流,每日冲洗2-3次。对于那些因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应积极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在必要时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当发现引流液已无明显红色或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基本清除约为80%时,可夹管24h后将引流管拔除。一般引流时间为3-7d。微创治疗组治疗期间,与内科保守治疗组比可以适当减量脱水剂降颅压,其余可相同。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院内死亡出院者定为死亡;对于术后3个月存活出院者,采用牛津残障评分法(OHS)[2]进行残疾评级:4级(重度残疾)、5级(严重残疾)以及6级(出院到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者)均评为重残。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的存活率和重残率的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微创治疗组存活率84%(53/63),重残率22%(14/63),保守治疗组存活62%(39/63),重残率40%(25/63)。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而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而发生的一种自发性出血反应。脑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危重病,在所有脑卒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发病原因主要有:①由于长期高血压促使基底神经节处的脑小动脉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则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就有可能会突然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②长期高血压也会引起脑部小动脉发生痉挛,造成脑组织由于缺氧发生坏死,最终会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③脑动脉本身管壁的外膜和中层膜结构相对比较薄弱,易破裂从而形成脑出血。由于以上原因所以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所以对于特别是出血量大于30ml高血压脑出血者,如何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残率备受临床工作者关注。早期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是由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关,即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从而产生水肿,这在脑出血后1-2h偏可出现,并呈进行性的加重,一般24h达高峰,多持续4-5d后才开始缓慢消退。另外血块收缩以及血肿内释放出来的一些血液成分如凝血酶等也可导致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还有在中、晚期进程时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均对脑水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3]。脑出血特别是对于大量出血者,积极尽早清除血肿以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进行性压迫,以及减少血肿成分及其分解的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毒性反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随着微创技术应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血肿清除快、存活率高、致残率低;它使颅内血肿清除更加安全和精细;而且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等优点。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
[2] 陳康宁,李露斯.神经统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10
1 巡回护理要点
1.1 术前物品准备
1.1.1 手术间的准备
选择较大手术间, 室温调至23 ℃~26 ℃, 湿度50%~60%。手术显微镜、单、双极电凝器放置相应位置, 准备好头架或头圈, 中心吸引器准备2个, 检查是否通畅。
1.1.2 特殊物品的准备
气管切开包1套, 人工硬脑膜、颅骨连接片、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骨蜡、脑棉片、显微镜保护套、动脉临时阻断夹、动脉瘤夹、各种体位垫等。
1.1.3 术中用药准备
复方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20%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及抢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1.2 病人的准备
1.2.1 保护病人
病人剃好光头后, 巡回护士用推车将病人推到手术间, 搬至手术台上时, 采取“四人搬运法”, 三人分别负责搬肩、腰、臀、膝, 一人负责搬头, 四人齐用力, 成一直线将病人搬至手术台上, 应保护好头部与颈部, 防止头颈扭曲。用约束带固定好病人, 防止躁动而坠床, 必要时守候在床旁。手术床上的布单必须平整干燥, 防止压疮。
1.2.2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以保证手术快速补充液体、血液、麻醉药等, 一般选择大隐静脉, 采用18号~20号3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对于静脉难找者, 采用序贯法浅静脉留置术[1],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对于穿刺极困难者则尽快采用中心静脉留置术。
1.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及时清除口、咽喉、鼻腔分泌物, 协助麻醉师或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以确保有效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
1.2.4 摆放手术体位
平卧位时, 注意头部稍高, 应高于心脏平面, 颈部不扭曲以免气管受压[2]。手术床上的布单必须平整干燥, 防止压疮。
1.2.5 其他
将红霉素眼膏涂于睑缘上, 再用剪好的3L黏贴手术巾, 将眼裂完全遮盖, 平整地贴于眼部皮肤即可[3]。耳朵内放置干棉球, 防止消毒液流入耳内引起灼伤。
1.3 术中护理
①随时调节灯光, 保持视野清淅, 使用显微镜时, 提醒旁边的人勿碰撞显微镜, 以免影响医生的操作。保持吸引器的通畅。②手术开始前, 巡回与洗手护士仔细清点器械、针、脑棉的数目, 详细记录于护理记录单, 术中增加的要及时记录, 关颅腔前, 必须两人清点准确无误方可关闭, 缝合完毕, 再清点1次并由巡回护士认真记录。③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以便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了解手术方案, 对术中潜在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数,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④手术结束后, 协助医生包扎好伤口, 引流管固定好。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送病人到病房, 并将术后注意事项、液体入量、输血情况认真告诉病房值班护士。
2 小结
急性颅内血肿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 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积极地抢救。因此, 要求手术室护士在最短时间内备齐所需物品, 熟悉和掌握手术的方法、程序和步骤, 做到规范化的配合,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以达到挽救生命, 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利平, 陈小萍.序贯法浅静脉留置术在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03) :41.
[2]赵淑妹.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