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开颅术

2024-10-23

颅脑外伤开颅术(精选7篇)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1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 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影响较大,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直接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愈合效果以及生命安全。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 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治疗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82岁, 平均 (45.3±5.2) 岁。CT表现:通过颅脑CT检查显示, 患者硬膜下血肿18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5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5例, 脑挫裂伤4例, 患者脑内血肿3例, 患者硬膜外或者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5例。

治疗方法:为患者实施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 其中在切开硬膜的时候发生脑膨出21例, 并采用20%甘露醇250m L快速静脉滴注, 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同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降低患者的血压。患者同侧脑内血肿8例, 患者对侧硬膜外血肿8例, 患者对侧硬膜下血肿3例, 为患者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尽快关颅。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呼吸以及颅内压具体情况。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将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0例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中, 迟发型颅内血肿18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0例,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6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6例。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恢复良好18例, 中残10例, 重残4例, 死亡8例, 见表1和表2。

讨论

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原因: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直接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加强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十分重要[1]。当前在临床治疗中, 主要发生的原因有迟发型颅内血肿、缺血再灌注、严重广泛脑挫裂伤、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等[2]。常见病因: (1) 术中出现继发血肿:当大骨瓣去除, 硬脑膜剪开, 颅内血肿清除后, 压力填塞效应突然消失或者减轻, 颅内容迅速移位, 形成颅内血肿, 使脑组织迅速膨出。脑组织疝出骨窗外, 造成骨窗缘脑组织裂伤及血液回流障碍, 加重脑膨出, 形成恶性循环[3]。外伤时血管受损, 伤后, 由于损伤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积, 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 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 形成迟发性血肿。 (2) 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长时间严重缺血、缺氧也是造成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手术前出现失血性休克以及与颅脑同步进行其他相关科室手术所致的低血压, 加上患者本身的颅内压增高, 使得脑灌注压降低, 脑血流量减少, 脑缺血缺氧加重, 加重脑水肿、脑肿胀。 (3)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严重广泛脑挫裂伤导致颅脑组织水肿、移位等继发性损害易损伤血管运动中枢, 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弱或丧失, 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大, 形成弥漫性脑肿胀[4]。 (4)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手术操作致静脉窦受压或损伤, 或手术中静脉损伤过多, 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急性脑膨出;脑挫裂伤后, 多种化学物质的释放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致脑肿胀, 从而累及患者的下丘脑以及脑干等中枢神经系统, 造成患者脑血流量快速增加, 进而引发急性脑膨出[5]。

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和处理: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 对于患者的身体和生命伤害较大。在手术的过程当中, 如果观察到患者存在硬脑膜质地坚硬、张力较大以及搏动较为薄弱, 应进行紧急处理。在手术治疗中要注意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 开展有针对性的抢救工作。采用20%甘露醇250 m L快速静脉滴注, 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同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降低患者的血压, 通过适度的通气、降血压或者快速脱水等紧急处理, 降低颅内压, 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P<0.05表示与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 加以及时的治疗, 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将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方式。方法: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型颅内血肿18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0例,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6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6例。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恢复良好18例, 中残10例, 重残4例, 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加以及时的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急性脑膨出

参考文献

[1]韩艳, 周维广, 李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特点和救治方法[J].当代医学, 2015, 21 (2) :34-35.

[2]王国良.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7) :331-33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29.

[4]王勇.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J].四川医学, 1999, 20 (5) :446-447.

[5]谢贤生, 刘胜初, 廖驭国, 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4, 43 (5) :162-164.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医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0例, 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研究组60例患者, 男性患者为36例, 女性患者为24例, 年龄分层于21~68岁, 平均年龄为 (42.85±5.8) 岁。对比组60例患者, 男性患者为37例, 女性患者为23例, 年龄分层于22~73岁, 平均年龄为 (43.85±5.9) 岁。病患在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其方法为在患者的额颞顶部取“”字型切口, 起点为耳屏前1 cm颧弓上, 沿着耳廓向后上方, 过顶结节, 沿中线止额部发际处。而研究组则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实施治疗。其方法为切口起于耳屏前1.0 cm, 在耳廓上方斜行向上到顶结节下方, 然后转向前, 终止于中线旁开2~3 cm。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骨瓣类型, 一般多为大骨瓣, 根据血肿位置及脑压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硬膜外血肿需尽快清除, 如果为硬膜下血肿, 需缓慢打开硬脑膜, 放出部分硬膜下血肿, 缓解高颅压, 特别是对冲伤患者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快速放出全部血肿, 这样极易引起对侧迟发性血肿。脑内血肿需吸除血肿及失去活性脑组织, 反复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清亮无出血后修补硬膜, 根据术前情况、清除血肿前及清除血肿后脑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除骨瓣减压。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的术后情况、满意度评分、预后情况、术后并发症这3个方面进行对比治疗的效果。其中术后情况是根据心电图变化、呼吸变化、颅内压下变化、意识好转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同时满意度评分的总分为5分, 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4分表示轻度残疾;5分表示患者明显好转。预后则是根据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明显好转的例数进行评定。另外术后并发症包含切口脑脊液漏、脑积水、外伤性癫痫、颅内感染、切口疝等病症。

1.4 统计方法

把数据输入SPSS 22.2统计学软件, 使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n (%) ]表示, 由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如果出现P<0.05的情况,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1所示。

2.2 两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经过两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3所示。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4所示。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是比较常见的脑科疾病, 随着各种人为或者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逐渐提高, 使得我国的颅脑外伤患者数量也随之不断提升[2]。导致重型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多为暴力袭击患者的头部, 并且如果患者在受到重击昏迷的时间超过6 h, 或者出现间断昏迷的情况, 则可以将病症确定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之后, 容易出现意识模糊、食欲不振、行动困难等症状, 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大脑强直或者鼻漏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3]。一些受伤严重的患者, 还可能引发现脑疝,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患者致残或者死亡[4]。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其手术方法是在患者的额颞顶部取“?”字型切口, 起点为耳屏前1 cm颧弓上, 沿着耳廓向后上方, 过顶结节, 沿中线止额部发际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患者的脑部血肿进行清除, 改善脑组织氧分压以及脑血流, 但是手术过程不够细致, 许多细节无法顾及到, 容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 使患者的身体受到损伤,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如果术后处理不当, 也引发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 严重影响了预后效果, 增加了致残率, 最终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手术满意度[5]。为了弥补传统手术所存在的缺陷, 临床上将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改良后, 细化了手术的过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也可以减少血肿对脑部的压迫, 使得患者的脑血流可以保持畅通,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由脑血肿引发的各种术后并发症, 保障患者的安全。经过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清楚地证明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之后,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并且也有效清除患者的脑部血肿, 降低了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同时在研究当中,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可以知道通过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使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加快, 从而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另外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充分显示了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表现了患者明显好转的例数明显比较高,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 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发现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 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对比,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6]。同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以明显减少病情过重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而且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只要按照严格的手术方法进行操作, 即可有效有效降低各种手术并发症, 可以在各地进行推广使用,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7]。但是因为在医学上对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报道病例数相对许多常见手术来说比较少, 如果主治医生的手术操作不过关, 仍然会引发一定程度的致残率[8]。所以在进行使用的时候, 仍然需要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确定手术的细节, 减少出现手术意外的几率, 依次来说进行证明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明显降低, 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少, 患者恢复速度加快, 有效有效提高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 因此值得临床上提高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通过探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具体过程, 了解其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在2006年2月—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0例, 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患者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 研究组则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实施治疗, 通过了解两者的区别, 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法。结果 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使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同时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少,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 因此值得临床上提高推广使用。

关键词: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重型颅脑外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江生, 宋明浩, 李红萍,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加扩大硬膜成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5 (27) :88-89.

[2]章剑.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对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32) :120-121.

[3]苏放文, 李海波.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13) :96-97.

[4]童仲驰, 李志峰, 谭彬,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10) :452-453.

[5]张元峰, 王剑.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3) :472-473.

[6]朱钦龙, 王安顺, 罗坚,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5, 25 (11) :88-89.

[7]李军, 胡国清, 赵飞,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外伤[J].安徽医学, 2015, 25 (2) :27-28.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均≤8 分, 受伤至手术时间<12 h。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5 例) 和对照组 (33 例) 。观察组患者中, 男24 例, 女21 例, 年龄20~65 岁, 平均 (34.2±2.6)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h, 平均 (6.2±1.0) h;致伤原因:车祸32 例, 高处坠落8 例, 撞击5 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20 例, 颅内血肿15 例, 脑干损伤7 例, 其他3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8 例, 女15 例, 年龄22~70, 平均 (35.0±2.5)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h, 平均 (6.3±1.1) h;致伤原因:车祸24 例, 高处坠落5 例, 撞击4 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15 例, 颅内血肿12 例, 脑干损伤4 例, 其他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常规经颧弓上耳前方1 cm处行手术切口, 并延伸至耳廓后上方直至顶骨结节部位, 然后沿正中线延长切口至额部发际处, 分别于额骨颧突后方、耳前方尽量靠近颞底、额突眉弓下方靠近中线部位各取1 钻骨孔, 然后在切口内再取2~3 个钻骨孔, 以充分暴露额底部, 在暴露额底部过程中将蝶骨嵴外侧1/3 部分咬除, 同时扩大至颅窝底部, 清除硬膜外血肿。常规经颞前部将硬脑膜按照“T”字型切开, 充分暴露顶叶、颞叶、额叶、颅中窝以及颅前窝, 彻底清除硬脑膜下血肿以及颅内血肿, 并予以止血。术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 可将颞极及额极切除, 并进行内减压。术毕对硬脑膜尽量行减张缝合, 如果因颅内张力较大而无法缝合硬脑膜, 则采用腱膜或取其他组织进行修补缝合。

1.2.2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骨瓣开颅术, 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明确血肿位置后, 经额颞顶部做一直径略大于血肿最大直径的“马蹄形”皮瓣, 术中根据脑水肿严重程度确定是否缝合硬脑膜或行骨瓣还纳。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于术后3 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 进行评估, 5 级为恢复良好, 4 级为轻度残疾, 3 级为重度残疾, 2 级为植物生存, 1 级为病死。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比较开颅前,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3、7 d, 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脑切口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急性严重创伤疾病, 多因坠落、车祸、撞击等暴力直接损伤, 患者常伴有恶性颅内压升高以及严重脑挫裂伤等, 具有较高致残率及病死率。手术减压是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方法, 也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手术视野暴露是否充分、术中颅内肿瘤及血肿清除是否彻底、坏死组织清除是否彻底是预防继发性脑出血以及脑水肿、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常规骨瓣开颅术主要是在额颞顶部开骨瓣进行减压, 骨窗直径略大于血肿, 约8 cm×10 cm, 骨窗较小, 虽然创伤相对较小, 但常因颅底组织暴露不充分, 导致减压不充分以及直视下止血难度增大, 甚至可出现切口部位脑膨出, 诱发切口疝等并发症, 临床预后不理想[3]。

虽然,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于头皮以及颅骨损伤较常规骨瓣开颅术更大, 但其在开颅后对颅脑组织损伤并不大, 且术野暴露充分, 能够彻底减压、解除脑水肿、清除血肿, 从而保护受累脑组织[4]。同时,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便于直视状态下止血, 可更好地控制颅中窝、颅前窝等部位出血, 预防继发性脑水肿及血肿形成。术中彻底减压有利于颞叶沟回疝复位, 术中咬除蝶骨等有利于脑疝自行复位, 并可打开颅底诸池以及侧裂池, 促进血性脑脊液排除, 减轻脑脊液刺激所致血管痉挛[3]。术毕尽量减张缝合有利于预防硬膜外渗血至蛛网膜下腔中, 从而降低颅内感染风险, 预防组织粘连以及脑组织膨出等。刘见希[4]前瞻性研究显示, 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患者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后1、3、7 d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脑切口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陈小军和黄军[5]的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减压彻底, 术后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宋飏.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5例临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 10 (2) :171-172.

[2]张云侠, 周修玉, 刘传建,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26) :68-70.

[3]陈金良, 龚江标.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1) :11-12.

[4]刘见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11) :48-49.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4

关键词:颅脑损伤,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颅内压,治疗结果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型颅脑损伤, 若手术治疗不及时, 继发颅内血肿而引起双侧颅内压不均衡, 且伴有不同程度脑组织挫裂伤, 极易导致脑疝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脑系科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5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住院患者, 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确诊, 符合江基尧等[2]《现代颅脑损伤学》中关于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 排除存在手术禁忌证和无法判定疗效等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42例, 男23例, 女19例;年龄21~58岁, 平均 (41.6±5.5) 岁;交通车祸致伤32例, 高处坠落致伤8例, 自行跌伤2例;入院格拉斯哥 (GCS) 评分3~8分, 平均 (5.1±0.6) 分。双侧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年龄22~59岁, 平均 (41.5±5.5) 岁;交通车祸致伤33例, 高处坠落致伤8例, 自行跌伤2例;入院GCS评分3~8分, 平均 (5.2±0.6)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和入院GCS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立即完善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诊断,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等药物治疗[3]。在此基础上, 单侧组给予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保持骨窗最大 (12×12) cm2, 快速清除血肿组织以降低和控制颅内压。双侧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 切口从颧弓上耳屏到中线旁位置, 然后向前至前额发际, 骨窗向前到额极, 向后到乳突位置, 保持骨窗最大 (15×12) cm2, 对侧行同法小骨瓣减压术, 硬脑膜行减张缝合术以降低和控制颅内压。观察患者颅内压变化和随访3个月末预后情况。

1.3 观察指标

(1) 颅内压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颅内压变化情况; (2) 手术疗效[4]:患者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者为恢复良好;患者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 肢体功能存在轻度缺陷者为轻度残废;患者术后颅内压基本控制, 肢体功能存在中度缺陷, 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者为中度残废;患者术后颅内压基本控制, 肢体功能存在重度缺陷, 需家属照顾日常生活者为重度残废;植物生存;死亡; (3) 手术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压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双侧组颅内压均低于单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1mm Hg=0.133k Pa

2.2 手术疗效

双侧组术后恢复良好率 (55.81%) 高于对照组 (33.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单侧组比较, *P<0.05

2.3 手术并发症

双侧组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单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冲性颅脑外伤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一种, 多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损伤, 而损伤类型取决于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 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5]。原发性损伤包括神经组织和脑血管损伤,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纤维断裂和传出功能障碍, 继发性损伤包括脑缺血、脑血肿、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等病理生理学改变, 而继发性损伤可加重原发性损伤, 加快疾病进展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临床对颅脑外伤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颅脑外伤的手术术式越来越多, 目前临床以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为主[6]。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颅骨和脑组织等不同程度机械性损伤, 若及时行开颅手术, 术中颅压控制相对困难, 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能够通过骨窗面积和位置等快速降低颅内压, 但术中剪开硬脑膜并清除血肿后, 骤变的颅内压极易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 从而导致脑组织二次损伤, 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效果确切, 术中能够减轻脑血管压力, 降低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从而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改善脑供血障碍, 最终改善预后[7]。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均能够降低颅内压, 但双侧组降低和控制颅内压幅度明显高于单侧组, 术后恢复良好率 (55.81%) 明显高于对照组 (33.33%) , 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侧组, 表明双侧组在降低和控制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改善预后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侧组, 与雷尚国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颅内压, 促进功能恢复, 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尚需临床采用大样本、长时间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维涛, 杨海贵, 路丕周, 等.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0 (5) :457-458.

[2] 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128-129.

[3] 廖启伟.24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相应的治疗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0) :171-172.

[4] 裴明和, 梁振强.颅脑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65例并发症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20) :99-100.

[5] 郭耀东, 曹亮.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治疗对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4) :58-59.

[6] 李宋浩, 蔡小康.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 :54-55.

[7] 王威, 刘国龙.双侧去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应用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7) :3012-3013.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阳市中医院脑病科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85例确诊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符合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3], 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 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单侧组42例,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22~61岁, 平均 (41.50±5.52) 岁;车祸伤33例 (78.57%) , 坠落伤7例 (16.67%) , 跌伤2例 (4.76%) ;入院格拉斯哥 (GCS) 评分3~8分, 平均 (5.11±0.62) 分。双侧组43例, 其中男25例, 女18例;年龄22~63岁, 平均 (41.51±5.53) 岁;车祸伤34例 (79.07%) , 坠落伤7例 (16.28%) , 跌伤2例 (4.65%) ;入院GCS评分3~8分, 平均 (5.12±0.63) 分。两组患者一般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数据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单侧组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施术者在术中保持骨窗最大 (12.0×12.0) cm2, 清除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血肿组织。双侧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 切口选择位置从颧弓上耳屏到中线旁, 然后施术者向前到达前额发际, 骨窗向前至患者的额极位置, 向后到达患者的乳突位置, 保持骨窗最大 (15.0×12.0) cm2。对侧同法行小骨瓣减压术。同时, 施术者采用硬脑膜行减张缝合术达到降低与控制患者颅内压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1) 颅内压:记录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术前、术后1 d末和术后7 d颅内压变化。 (2) 综合疗效:颅内压控制和肢体功能恢复接近外伤前, 判定为恢复良好;颅内压控制稳定, 肢体功能恢复接近外伤前90%, 判定为轻度残废;颅内压控制稳定, 肢体功能恢复外伤前70%~90%, 判定为中度残废;颅内压控制稳定, 存在重度肢体功能障碍, 判定为重度残废;植物生存;死亡。 (3) 手术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4) GCS评分: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 当GCS评分≥10时表示预后良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手术前后数据, 致伤原因和综合疗效等采用χ2检验;颅内压和GCS评分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压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比较

两组术后1、7 d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1 mmH g=0.133 k Pa。

2.2 手术疗效

单侧组恢复良好14例, 轻度残废12例, 中度残废10例, 重度残废3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1例;双侧组恢复良好24例, 轻度残废8例, 中度残废8例, 重度残废2例, 植物生存0例, 死亡1例。双侧组术后恢复良好率55.81% (32/43) 高于对照组33.33% (26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GCS评分双侧组术后GCS评分

(10.24±1.36) 分高于单侧组 (6.78±1.02)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分析, 见表2。

3 讨论

对冲性颅脑外伤属于常见的一种重型颅脑损伤, 发病原因多由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5], 造成脑组织不同程度机械性损伤, 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其中继发性损伤可加快疾病进行性加重[6]。

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与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是临床治疗对冲性颅脑外伤的重要手术手段。部分学者认为[7]单侧开颅手术过程中颅内压下降可能引起脑组织移位或复位不理想等情况, 存在脑疝和脑位移等风险。双侧开颅手术在有效降低颅内压的同时, 可有效减少继发行损伤的发生。因此, 笔者认为双侧严重脑组织挫裂伤或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硬膜下血肿, 甚至脑疝患者可行该术式;对于单侧硬膜下血肿患者, 伴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合并对侧血肿, 且脑疝已经形成的患者可立即实施该手术;影像学显示患者单侧血肿, 甚至显示严重脑膨出的患者可行该术式。部分学者[8]还认为弥漫性脑肿胀、单侧颅内血肿和单侧术后对侧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等患者也要行该术式。该研究显示双侧组降低和控制颅内压的预后效果优于单侧组, 术后恢复良好率55.81%明显高于单侧组33.33%, 巩勇[9]研究结果显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后总有效率接近60%, 与该研究结果55.81%接近。该研究双侧组GCS评分 (10.24±1.36) 分优于单侧组 (6.78±1.02) 分, 与李宋浩[10]研究结果, 改善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显著。由于该研究例数较少, 且随访时间不足, 尚需通过大样本和长期追踪, 对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的手术效果进行追踪评价。

综上所述,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预后效果明显, 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颅内压, 在改善预后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对双侧术式的效果进行大样本和长期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维涛, 杨海贵, 路丕周, 等.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0 (5) :457-458.

[2]廖启伟.24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相应的治疗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0) :171-172.

[3]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128-129.

[4]方挺.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2 (14) :53.

[5]郭耀东, 曹亮.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治疗对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4) :58-59.

[6]雷尚国, 黄国涛, 孟庆锋,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9) :31-33.

[7]王威, 刘国龙.双侧去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应用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7) :3012-3013.

[8]裴明和, 梁振强.颅脑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后65例并发症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20) :99-100.

[9]巩勇.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 :112-113.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5例;年龄35~70岁, 平均 (52.3±2.5)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 车祸伤10例, 暴力伤5例;经头颅CT扫描, 额颞顶20例, 颞顶5例, 额颞硬膜下薄层血肿5例, 均伴有侧裂区脑损伤, 其中合并侧脑内小血肿21例, 其他部位裂伤9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10例;年龄30~65岁, 平均 (51.3±1.5)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4例, 车祸伤10例, 暴力伤6例;经头颅CT扫描, 额颞顶15例, 颞顶10例, 额颞硬膜下薄层血肿5例, 均伴有侧裂区脑损伤, 其中合并侧脑内小血肿19例, 其他部位裂伤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全麻状态下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顶、顶枕及额颞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 并使用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 以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为手术切口, 并从耳廊上方向后上方延伸到顶骨正中线, 再从正中线向前延伸到前额部发际下, 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3 cm左右, 将蝶骨嵴外的三分之一除去, 保持颞叶和部分额叶向外突出。在颞前部呈T字形将硬脑膜切开, 暴露颞叶、顶叶、额叶及前颅窝和中颅窝, 如果出现颞叶钩回疝则行脑疝复位术, 防止发生并发症。将硬脑膜敞开后行去骨瓣减压术, 查看同侧大脑中静脉及血栓情况, 清除硬膜下的坏死组织和血肿, 切开侧裂蛛网膜, 降低对侧裂血管的压迫。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和综合治疗, 给予镇静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状态;3分为重度残疾;4分为中度残疾, 可独立生活;5分为预后良好, 日常生活基本恢复, 存在着轻度缺陷[2]。CT测量患者的脑水肿大小及中线移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 d, 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7 d, 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注:与治疗后1 d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7 d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中主要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患者, 以降低颅内压来改善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预后。侧裂区与蝶骨嵴相邻, 周围侧裂区有丰富的静脉丛和导静脉。当侧裂区受到外力冲击后, 易造成脑挫伤, 引发侧裂区内血管痉挛, 导致脑血管阻塞脑组织而发生缺氧、缺血。因此, 开颅术降低颅内压, 可有效促进侧裂区血管的通畅和供血, 恢复静脉回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额颞入路、顶骨入路及颞顶入路的大骨瓣开颅术在清除血肿上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局部的骨窗不能将坏死的组织和血肿清除干净, 颅内减压不足, 造成进一步的脑组织挫伤和回流障碍, 加重患者的病情, 影响预后。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效果明显。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7 d后, 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 效果显著。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重度颅脑外伤,单侧脑肿胀

参考文献

[1]顾有明, 孙桂良, 陈法兵,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4) :148-149.

颅脑外伤开颅术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7月收治颅脑外伤出血患者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3~61岁, 平均 (45.2±10.3) 岁;致伤原因:钝器击伤4例, 高空坠落或跌伤12例, 车祸致伤24例;临床表现:昏迷、偏瘫、双侧瞳孔不等大、抽搐和头痛。本组40例患者镜颅脑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硬膜下血肿4例, 硬膜外血肿9例, 露骨骨折25例;40例患者中出血量>30 m L 14例, 出血量>50 m L 4例。

手术方法: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根据患者的颅脑CT资料定位血肿, 找到血肿量最大平面并以此为中心选取距头皮最近的地方做好标记, 选择不同手术的切口入路。根据是否需要减压进行颅骨钻孔开窗, 然后采用十字形切口切开硬膜, 避开血管, 切开皮层, 打开通路位置, 吸引器到达血肿腔内, 将血液和血凝块全部吸出, 并采用显微镜对边缘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 以保证最大程度地将血肿清除。需要特别注意一点的是, 在该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以免出现新的出血状况, 对于一些清除难度比较大的血凝块, 可以进行选择性的保留, 确认血肿腔内无活动性出血后, 对患者进行止血包扎,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判断是否放置引流处理以及去骨瓣减压。所有操作完毕之后, 于手术后24 h对患者行CT复查, 并控制患者的颅内压, 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中存活患者共计36例 (90.00%) , 根据ADL评定标准为基准, 其中Ⅳ级7例, Ⅲ级10例, Ⅱ级11例, Ⅰ级8例;4例患者死亡 (10.00%) ;术后复查CT, 显示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血肿清除率均超过80.00%, 整体治疗效果高于预期, 见表1。

讨论

结合文献记载资料来看, 强大的外界暴力因素造成患者的头部损伤称为颅脑外伤, 可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 根据出血部位的差异可以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2];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抽搐、呕吐和头痛。就目前的临床研究程度来看, 关于该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血肿压迫和水肿, 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危险, 防止出现脑疝等严重不良后果。结合本次研究来看, 脑出血6 h后, 患者脑组织就会出现海绵样变性并逐渐坏死[3], 如果此时实施手术,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脑功能恢复, 因此,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应该尽可能安排在脑出血发生后的早期,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

开颅显微手术能够借助CT定位血肿部位, 了解患者脑部血肿的压迫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以快速降低颅内压并消除血肿, 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围脑组织损害, 以改善患者预后。另外, 在镜下直视状态进行手术, 能够帮助手术者清晰观察到患者的出血的部位, 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

术前准确定位血肿是开颅显微镜手术的关键, 如无需减压, 尽量选择最大血肿面的近头皮位置做切口, 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避开血管功能区。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地保持耐心, 尽量做到每一个动作都轻柔, 以从中心向四周的顺序在显微镜状态下清理血肿。其次, 颅脑外伤出血患者常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 手术过程中还应该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地监控[4], 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 应优先进行针对性处理, 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研究表明, 大多数患者在脑出血发生30 min内就会形成血肿, 并停止出血[5], 但依然会有少部分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 因此,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 不仅要彻底清除血肿, 还要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止血。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开颅显微手术的另一大优势是能够使得医务人员在患者受伤后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这样就最大程度地节约了抢救的时间。从某种程度来说, 这也对提高患者的抢救率有很大的帮助。其次, 开颅显微手术相对于同类型的其他手术方法来说, 操作也相对交单,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得到开颅并清除血肿减压。再者, 该方法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小, 运用于一些特殊年龄阶段的患者, 如老人、小孩、孕妇等也不会造成过大的伤害, 而且患者手术过后的恢复时间也相对较短, 客观上来说也降低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患者又提供了更多一层的保障。

随着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我国颅脑外伤出血的患者近几年也明显增多, 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界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 我们得出结论, 在颅脑外伤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采用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不仅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 而且血肿清除率高, 综合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该方法经过临床试验,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韦树德, 韦廷求, 蒙智恩, 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6 (11) :801-802.

[2]汪翔.Ⅲ~Ⅳ级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研究 (续) [D].暨南大学, 2012, 3 (10) :198-100.

[3]孙立.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 1 (10) :139-141.

[4]仪新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Ⅲ-Ⅳ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D].暨南大学, 2012, 3 (12) :111-112.

上一篇:耐候保护层下一篇:语文课堂中的情商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