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复合损伤护理

2024-09-20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精选12篇)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 篇1

本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100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病例, 对其护理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64例, 女36例。年龄3~82岁, 平均44岁。颅脑损伤情况:原发脑干损伤4例, 脑挫裂伤12例, 脑内血肿1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20例。合并伤情况:合并胸部外伤30例, 合并腹部外伤18例, 合并四肢损伤30例, 合并脊柱骨盆损伤10例, 合并颌面损伤16例。

1.2 护理

1.2.1 伤情评估

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生命体征等, 进行简单的体检, 初步评估伤情, 主要判断有无致命伤。首要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出血、休克三个方面, 重视有无呼吸功能不全及循环衰竭的状态, 在最短时间内明确危及生命的伤部和应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注意胸腹、骨盆、脊柱脊髓、四肢等有无损伤。

1.2.2 保持气道通畅

在伤情评估同时, 首要保持气道通畅和足够通气量, 吸纯氧。脑细胞缺氧6min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常因呕吐物混合血液, 血块容易误吸造成窒息, 所以应及时清除口鼻腔、咽部的呕吐物、血块等, 牵出坠下的舌或托起下颌骨, 取出活动性假牙, 及时充分给氧, 必要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行气管插管。本组100例中行气管插管42例, 有效地维持了呼吸道通畅。

1.2.3 补充血容量

严重的颅脑损伤或合并其他内脏出血、骨折、大血管撕裂出血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会出现休克状态, 应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留置针通道, 确保快速输液或输血及血代用品, 保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纠正休克。本组患者62例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经积极抗休克治疗, 存活58例, 另4例由于并发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8例发生心源性休克, 4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存活, 4例因心包填塞症死亡。

1.2.4 加强各专科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防止误诊、漏诊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时, 由于颅脑损伤外在症状较明显, 且医生多较为重视, 以及头CT的检查, 不易漏诊。但当患者严重颅脑损伤且昏迷时, 病情急、重, 无法配合采集病史及体检, 易漏诊其他部位的损伤。护理人员应熟悉各专科疾病的特点, 掌握观察要点, 细致地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本组1例患者因病因观察欠妥, 未及时发现腹膜后血肿而死亡, 1例漏诊关节脱位, 1周后发现, 但未造成不良后果。

1.2.5 严密监护

早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常规留置尿管,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 根据检测指标及尿量调节输液量、输液种类及速度, 以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脑水肿。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 痊愈54例, 占54%;轻残12例, 占12%;重残4例, 占4%;植物状态生存6例, 占6%;死亡24例, 占24%。

3 体会

3.1 及时准确的伤情评估

快捷有效的急救处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发生率为60%, 死亡率高达35%~40%, 伤员伤势严重, 伤情变化快, 应激反应剧烈, 多因窒息、休克、大出血、呼吸衰竭而死。护理人员迅速、及时而有效地配合抢救, 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蔽性伤情, 及时优先处理致命创伤, 有效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3.2 细致的病情观察, 精心的护理是降低致残的根本保证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死亡率、致残率虽高, 但是可通过细致的病情观察、早期识别与救治而降低。在病情观察的过程中, 应把各部位创伤看成一个整体,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将生命体征动态变化与各处创伤联系起来, 防止把注意点过于集中在某些表面现象而忽视更为隐匿、更为严重的创伤。如颅脑损伤时, 由于昏迷、休克等易掩盖腹部表现, 如骨折引起大血管破裂, 只考虑到骨折而未认识到大量失血的危险性。因此,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应不间断动态地监测血压、脉搏、尿量。不能一味地依靠B超、CT等仪器检查而定, 因为B超、CT只能反映某一时间内伤情, 是静止的, 而伤情变化是动态的。应及时将生命体征监测结果与患者全身状况结合起来作综合评估与分析, 为抢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摘要:目的 总结颅脑复合伤的护理体会, 寻求如何配合医生提高该类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护理。结果 痊愈54例, 轻残12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6例, 死亡24例。结论 及时准确的伤情评估, 快捷有效的急救处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细致的病情观察, 精心的护理是降低致残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颅脑损伤,多发伤,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一强, 郑斌.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救治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1) :1506-1507.

[2]陈靖, 杨瑞兰.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6) :132.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 篇2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测呼吸时应注意呼吸的节律、深浅、有无呼吸困难、暂停等情况;对脉搏应注意是洪大有力还是细弱不规则,注意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如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缓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细弱、心跳减弱,呼吸由缓慢变为潮式呼吸,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如突发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提示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如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体温逐渐升高且持续不退,提示继发感染可能;同时要连续监测血氧,定时做血气分析。

2.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可通过痛觉刺激、眼球运动以及角膜反射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如深昏迷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躲避动作或神志转为清醒,均提示病情好转。

3.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应15~30分钟观察一次,注意要使用聚光的光源,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和初次测定的结果作对比,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加重,提示脑组织受压或脑疝的可能。

4.尿量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多使用脱水药物,可通过尿量来观察判断降颅压的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出现并发症,应准确记录尿量,如应用20%甘露醇250 ml后4小时应有尿量500~600 ml左右,若平均每小时尿量<60 ml,则说明降压效果不佳,或患者有严重脱水;2~4小时无尿排出,考虑是否有尿潴留,或合并肾功能衰竭。对尿量减少的患者要及时寻找病因,报告医生,既要防止过量输液引起或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每日液体的输入量,同时对尿量异常增多者要警惕尿崩症。

5.脏器功能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对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影响很大,应使用心电监护,尽早发现心电图变化,定期监测肺功能及肾功能,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6.并发症的观察 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此应加强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的观察;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30%~50%[1],因此入院后即应留置胃管,每次鼻饲前均先抽吸胃液,定期检测胃液和大便性质;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消毒,定期检测小便性质;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以改善血液循环;通过积极的护理手段,有效的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常规及呼吸道护理 置患者于重症监护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时消毒,保证适宜的温湿度,严格控制探视,减少感染机会。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清除口鼻分泌物、血液及呕吐物。吸痰要彻底,动作要轻柔,头偏向一侧,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可常规给予雾化吸入,低流量(2~3升/分)氧气吸入,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通气导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如呼吸仍无改善,血氧饱和度<90%[2],痰多且黏稠,出现鼾声呼吸、呼吸道严重梗阻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估计意识障碍不能短时间恢复者,常规行气管切开,呼吸微弱,潮气量不足者,及时使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并作血气分析。

2.各种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引流袋应始终处于引流部位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和引流管密闭,并严格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卧位护理 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对伴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污物逆流至颅内感染,尽量减少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严禁手掏、堵塞鼻腔和耳道,头部垫无菌小毛巾或无菌纱垫,并随时更换。定时翻身叩背,更换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对意识障碍有好转出现烦燥不安患者,应使用宽布带约束四肢或安置床挡,防止坠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注意查明患者烦躁是否为非颅脑损伤,如体位不适、高热、尿潴留等原因所致。

4.低温疗法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缺氧,加重脑损害,用一般的降温药物效果不佳,应早期采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合剂,使其体温保持在36℃以下,以降低脑部耗氧量,缓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复温时采用自然复温法,整个复温过程持续24小时,以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引起缺氧和脑水肿。

5.使用药物护理 长期昏迷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加强护理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使用脑活素、纳洛酮、胞二磷胆碱等保护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对应用冬眠药物的患者易致神志障碍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须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长期静脉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20%甘露醇、20%脂肪乳、七叶皂苷钠等,注意保护静脉,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可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病变肢体输液,局部热敷,抬高患肢。

6.鼻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因昏迷时间长,不能由口进食,机体消耗量增加,无应激性溃疡3天即可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流质饮食请营养科配制,并加用肠内营养剂以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鼻饲时注意床头抬高至30°,开始以一次半量为宜,温度38℃~40℃为宜,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翻身叩背,不宜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每日口腔护理2次,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

7.康复护理 患者昏迷期间应坚持做肢体功能锻炼,每次30分钟,每天2~3次,以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护理。当患者病情趋向稳定,即可进行促醒疗法,如呼唤患者姓名,让家属与其交流,给予喜爱的音乐,配合针灸、理疗等措施,尽量减少后遗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出院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回到工作中去,避免因病成为家庭的累赘。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 篇3

[关键词] 颅脑损伤;开颅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27-0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0%~20%,但其死亡率居各类损伤之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急且多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需要认真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熟悉其护理特点,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抢救,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88例,男76例,女12例,年龄32~82岁,平均(56.6±8.2)岁。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按Glasgow昏迷评分法均在3~8分,由CT扫描定位,其中硬膜下血肿29例,硬膜外血肿27例,脑挫裂伤32例。

1.2 病情观察

1.2.1 生命体征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第5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30分钟检查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出现指征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急救措施。

1.2.2 意识状态及瞳孔观察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临床上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根据患者睁眼、语言及运动所得的GCS评分来进行评定,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13~15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2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2]。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见表1。

瞳孔的改变可以作为脑病情变化的可靠依据,尤其对已昏迷的患者,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以及对光反射的敏感性,若患者双瞳出现大小不等,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则表示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或者脑疝,应立即采取紧急降颅压处理或者进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双瞳扩散,对光的反射性消失并伴有重度的昏迷,则表示患者可能病危,应立刻采取相应的。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建议每15~30分钟观察1次,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

1.2.3 颅内压增高的动态度观察 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术后术后监测ICP结患者

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 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 h达高峰。因此,术后3 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3]。如患者颅压>1.76 kPa(180 mmH2O)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措施。

2 结果

88例患者,其中昏迷29例,中度意识障碍46例,轻度意识障碍10例,清醒3例。经术后护理,10例患者死亡,占11.36%。56例患者好转,占63.64%,22例患者治愈25%。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多器官衰竭。

3 护理措施

3.1 体位及低温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采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待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头部进行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降温前先行人工冬眠(常用l号即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待患者反射消失、进入冬眠状态后再开始降温,降温速度不宜过快,应以每小时1℃为宜,患者体温应控制在32~35℃之间[4],一般持续3~7 d。护理时应注意冬眠期间不宜翻身或移动体位,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2 呼吸道护理

由于患者意识障碍或手术全身麻醉的原因,术后常易出现舌后坠、吞咽反射迟钝,呕吐物误吸导致呼吸道堵塞,引起患者窒息,因此术后护理应时刻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采取生理盐水+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吸痰时应注意正确的吸痰方式,严禁一插到底,以免将外部痰液带入到深部的气管,到达一定深度时,要轻轻旋转再慢慢的退出进行吸引。一定不要做上下抽吸,切忌不要有太大吸引的压力,否则容易引起黏膜的水肿、出血及血痂的形成。已有呼吸道感染者,可从气管切开套管处用喷雾器喷入(生理盐水20 mL,α-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2 mL,2~3 h/次,以达到局部抗炎、解痉及稀释气管分泌物等作用。

3.3 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一般会放置1~2根引流管,应时刻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压叠松动,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流量大小,做好详细的记录。若出现引流液增多,颜色由淡红变为鲜红,则表示患者脑内可能出现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及时更换引流袋,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渗湿的量及渗出液的颜色,渗出量多时及时换药,防止颅内感染[5-6]。

3.4 加强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室采用鼻饲营养支持疗法,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术后3~5 d给予鼻饲,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饮食配置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胃肠道感染,同时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棉签清洁口腔数次,以防止口腔炎症发生。

3.5 脑脊液的护理

有血液及脑脊液从耳道及鼻腔流出时,抬高床头,防止逆行感染,切忌填塞,并应用消毒棉球擦洗,保持清洁或在外耳道放无菌纱布,随时更换[7]。

3.6 躁动的护理

躁动患者要有专人护理,防止坠床,但不宜加强约束,否则患者会因反抗外力消耗能量而衰竭。必要时遵医嘱肌注镇静药物。

3.7 泌尿系护理

留置导尿管患者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每日用0.05%碘伏液消毒尿道口,注意保持阴部清洁,定期擦洗会阴,随时观察患者的尿道口黏膜、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并做好记录。及时更换无菌引流袋及导尿管,若出现尿液浑浊或血尿,可用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2次/d。

3.8 皮肤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病情严重,患者卧床时间长,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运动障碍[8],长期卧床导致皮下血液循环受阻,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所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充气式气垫床,每1~2小时翻身1次,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同时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进行有效地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元清洁无皱,如有污染处及时更换。

4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术后极易产生并发症,应采取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牢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预见性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爱国..57例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2):72.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9-370.

[3] 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重症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20.

[4] 李真兰,刘玲,熊艳梅.重症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护与预后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1999,14(2):69.

[5] 王青,苏素.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改变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5):284.

[6] 陈惠珍,巴明.56例老年性颅内血肿血糖变化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5):273.

[7] 赖兰萍.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持续负压引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27.

[8] 江基尧,朱诚.1例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5):3l7.

(收稿日期:2011-12-01)

(上接第103页)

为原研发单位,在国内外同类上市的产品,占主导地位,其质量稳定可靠。试验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抵消了试验周期和个体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批随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7,质控样品均在真实值的基础加减20%,因此本试验的结果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结论是可以信服。通过本方法质量控制实验,说明提取方法可行,能够考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

[参考文献]

[1] 乔逸,彭洁,贾艳艳,等. LC-MS/MS法测定美托拉宗血浓度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师,2011,14(5):606-6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转正标准西药第三十七[S].169-170,47册:74-76.

[3] 刘锡钧,陈鹭颖,杨正管,等.国产富马酸比索洛尔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6(1):40-42.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的复合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患者为26例, 男患者为23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6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9岁, 平均年龄为 (46.3±2.8) 岁;体质量40~86 kg, 平均体质量为 (67.2±1.3) kg;其中有12例患者因交通事故所致, 有13例患者因从高处坠落所致, 有15例患者因打击所致, 其他所导致受伤的为9例。

1.2 复合伤类型:

其中腹部闭合性损伤主要包括:有4例患者为后腹膜血肿、有6例患者为肾损伤, 有5例患者为胃肠破裂, 有14例患者为脾破裂, 有16例患者为肝破裂, 有18例患者为膀胱破裂, 有13例患者为脊椎骨折, 有16例患者为骨盆骨折, 有34例患者为四肢骨折, 有7例患者为锁骨骨折, 有8例患者为肋骨骨折, 有9例患者为锁骨骨折。其他类型损伤包括:有10例患者为颌面损伤, 有11例患者为尿道损伤, 有6例患者为血气损伤, 有9例患者为脊髓损伤, 有35例患者为休克。

1.3 GCS评分:

所有患者在受伤后处于昏迷情况, 入院时GCS评分, 3~5分的患者占22.25% (11例) , 6~8分的患者占77.55% (38例) , 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有22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有27例, 单侧瞳孔扩散有11例, 双侧瞳孔扩散有4例。

1.4 急救方法:

所有患者均依照自身情况, 在入院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工作, 如:抗休克、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气管插管等有效合理的抢救措施。其中49例患者均进行颅脑手术, 有12例合并伤的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 有11例合并伤的患者将手术延期。有21例患者进行了胸腹部手术。对于休克的患者治疗措施包括:快速的补液、输血、合理的使用活血药物等。颅脑损伤合并严重的复合伤具有伤情复杂、变化迅速等特点, 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中, 护理人员需要第一时间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患者的意识、呼吸、瞳孔、四肢的温度、伤口出血、血压等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 例如:气道是否出现堵塞情况、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幅度、血压、末梢循环、脉搏、血氧饱和度、判断出血部位等。

1.5 急救护理措施

1.5.1 保持呼吸道畅通:

通气障碍是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导致患者发生窒息的原因有很多种, 如:呕吐物、血凝块、黏痰阻塞、舌后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用手或者是吸引器对患者口腔中的残留物进行及时的清理, 并取出患者的假牙, 对于舌后坠的患者要使用舌钳拉出, 然后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避免发生误吸情况。并且给予患者吸氧面罩缓解窒息情况。如果应用上述情况患者均为缓解, 可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

1.5.2 抗休克:

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很容易出现休克或者脑疝, 首先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置管, 确保患者大量输液与输血, 建立4条静脉通道, 通过补充血容量而达到抗休克的目的。然后选用甘露醇 (浓度为20%) 与利尿剂进行早期的降颅压而改善脑疝。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利尿、升压等治疗, 在维持患者血压的情况下, 对液体的输入量进行控制, 避免患者发生肺水肿与脑水肿等。

1.5.3 控制活血性出血:

对于闭合性损伤的患者需要尽快的进行手术, 而开放性损伤的患者需要使用敷料填塞止血, 加压包扎、止血钳止血等工作。在止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压迫部位的血流情况, 防止肢体坏死。颅底骨折的患者会出现鼻、耳出血、脑脊液溢出等情况, 需要保持患者的鼻腔清洁、外耳道清洁, 禁止对患者鼻冲洗与塞耳。腹部存在刀伤的患者需要观察有无肝脏损伤, 若出现肠管脱出情况, 禁止将肠管回纳腹中, 需要用无菌纱布进行包裹后, 送进手术室中。

1.5.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除了对患者的瞳孔、意识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还需要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血样饱和度与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然后根据患者测得的血氧饱和度对患者的缺氧程度进行判定, 随时对患者的吸氧程度进行调整, 然后在根据尿量与中心静脉压情况掌握患者的滴速与补液量。严格观测患者的胸部及腹部的体征变化, 如果发生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向医师汇报。

1.5.5 骨折的急救:

护理人员不能随意的搬动患者, 避免出现不适当的搬动而导致患者二次出血情况。患者在进行翻身时需要顾及到身体所有的受伤部位, 避免压迫患肢。骨盆骨折的患者会出现膀胱、子宫、尿道损伤, 需要及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尿痛、血尿等情况发生, 及时排除尿道损伤的可能。然后留置导尿管,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泌尿损伤, 同时也可以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尿量。

2 结果

49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急救护理后, 抢救成功的患者占89.8% (44例) , 死亡的患者占10.2% (5例) 。其中5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有1例患者因为脑干功能衰竭, 有2例患者出现休克, 有1例患者为多脏器衰竭, 有1例患者发生脑疝晚期。在44例抢救成功的患者中, 有8例患者出现残疾, 其中轻残的患者占8.16% (4例) , 重残的患者占6.12% (3例) , 植物人占2.04% (1例) 。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严重性复合伤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 护理人员应有预见性, 需要及时发现, 尽早的急救、合理的护理才可以有效的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发生。接诊的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反应速度与良好护理质量, 在极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安排相关治疗, 如果延误治疗时间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3]。在多发性伤病中比较严重的是颅脑损伤, 其中脑部病情较为复杂, 会引发各种器官功能出现紊乱, 最终因无法抑制而死亡。待患者的病情得到确诊后, 需要第一时间汇报医师拟定救治方案。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一名护理人员清理患者的呼吸道, 另一名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记录好病情。抢救的思路要清晰, 避免出现抢救混乱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具有灵敏的反应、娴熟的操作技能, 同时还需要具有合理的急救护理程序, 才可以确保抢救成功率。

总之, 对于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复合伤的患者必须要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才可以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秀霞.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性复合伤的急救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8) :319-320.

[2]陆治强, 强群, 钱良涛,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31例救治体会[J].贵州医药, 2013, 42 (9) :796-79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5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18104)黄银晓

[摘 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期间的监测与护理要点。方法: 严密观察32例实施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加强对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给予营养支持,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 按GOS恢复评级: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亚低温治疗期间结合正确的护理, 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及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亚低温(32~35 ℃)治疗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 1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疗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科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护理此类患者32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岁。32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值均≤8分, 均经颅脑CT检查证实有脑挫裂伤,有手术指征者则先行手术,术后再行亚低温治疗。结果:按GOS恢复评级: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2 亚低温治疗方法

降温方法及时程:所有病人均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冰毯冰袋全身降温,静脉注射复方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ml+异丙嗪100mg+氯丙嗪100mg用微量注射泵24 h持续泵入),肌松药用万可松(首次静注6-8mg,维持剂量每次给药2mg或用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静注), 冬眠肌松药物用量及速度依据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等调节,将患者肛温降至32-350C,维持1-7天,颅内压正常后停止降温。复温:采用缓慢自然复温,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并逐渐减少肌松药及冬眠镇静剂用量至停用,恢复自主呼吸。3 护理要点 3.1 病室环境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因冬眠药抑制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其自身调节体温功

能减弱,病室温度应尽量减少波动,一般室温控制在20~24 ℃左右,室温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病人体温的稳定。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限制探视,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条件的能在层流病房进行亚低温治疗最好,这样可以减少感染。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变化,每班定时行GCS值评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定期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肢端循环等变化,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肢端发绀、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或体温过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改善微循环,以维持血压在相对正常水平;颅内压维持在20mmHg以下,当颅内压持续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当颅内压无明确原因(如寒战、抽搐等)突然升高应排除迟发颅内血肿。3.3 体温控制

严密观察降温毯显示屏肛温变化,必要时测量腋温进行对照,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合理使用冬眠肌松药物结合冰毯全身降温,一般6~8小时可将患者肛温降至35℃以下。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2~35℃,此时降颅压效果最佳。若体温超过36℃,则效果较差,若低于32℃,易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体温过低者,应适当减少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暂停使用,并予加盖被子、热水袋等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寒战,寒战时耗氧量可增加100% ~300%,并产生热量,对降温不利[ 2 ],并且会使颅内压升高,因此要及时控制。当患者出现寒战时,要及时调整肌松药、冬眠合剂用量。3.4 呼吸检测及人工气道护理

亚低温治疗由于镇静药的应用可抑制咳嗽吞咽反射,分泌物易潴留,易引起肺部感染及呼吸道不通畅,导致患者缺氧,不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可直接或间接地加重脑水肿,从而进一步引起颅内压升高,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因此,应做好以下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工作:(1)保持气管切开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随时更换纱布,加强翻身拍背及胸部电按摩促使痰液排出,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给予纯氧,防止脑缺氧。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吸痰前抽5~10 ml

生理盐水冲洗气道,进行灌洗后吸痰,以便于将痰彻底吸出。(2)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给予雾化吸入Q6 h /次, 雾化吸入器加排痰药(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糜蛋白酶等),防止痰痂形成。定时更换及添加呼吸机湿化瓶的蒸馏水和倾倒呼吸机管道集化瓶的液体,调整好湿化温度(32~35℃)并保持机械通气通畅,防止阻塞、脱管等,每三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一次。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气道阻力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此时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5 循环系统的观察

严密观察循环系统的功能,其中主要有中心静脉压、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等。氯丙嗪有扩张血管作用,冬眠过深可出现心率快、血压下降等表现,此时应减慢冬眠合剂的输注速度,加快补液。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正常的脑血液灌注,有赖于正常的平均动脉压与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成人收缩压应稳定120mmHg左右,不低于90mmHg,保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才能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3],维持脑血流灌注,减少脑缺血缺氧的发生。3.6 加强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和亚低温治疗均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加强亚低温治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营支持途径包括胃肠内营养及胃肠外营养。由于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全身感染,有利于免疫功能的调控[4],伤后48~72小时后即给肠内营养。为了让肠道逐渐适应,初始肠内营养仅给总能量的1/3,肠道适应后逐渐增量;为减少不良反应肠内营养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输入,输液恒温器加温.肠内营养供能不足时采用胃肠外营养补充,胃肠外静脉给予脂肪乳、复方氨基酸及复合维生素制剂等;重型颅脑损伤机体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所以鼻饲前应回抽胃内容物判断是否有胃潴留或胃出血,胃潴留> 60 ml应减少鼻饲量延长鼻饲间隔时间,消化道大出血时应鼻饲止血药、冰盐水等,同时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做好配血输血的准备,以防发生出血性休克。3.7 加强基础护理

由于冬眠镇静药的应用,病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护理。留置导尿管者每天两次行会阴抹洗、用碘伏消毒尿道口,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热、痛,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每月定时

更换一次尿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每天行口腔护理2次,防止口腔溃疡感染。降温毯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1~2 h翻身拍背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常规使用气垫床,防止冻伤和压疮的发生;采用头高15~300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同时注意妥善管理各种管道,保持各管道通畅,以防牵拉、扭曲、受压等造成引流不通畅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组织继发性害。特别是降温毯肛温传感器,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保持大便通畅,2天未解大便予使用缓泻剂,必要时进行保留灌肠。3.8 复温护理

一般颅内压正常后开始复温,目前多采用缓慢自然复温法。方法是:停用肌松药,将降温毯设置温度升高,采用每1~2日恢复1℃的缓慢升温方式,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0.1℃。温度在35~36℃时,一般需稳定2~3日,让体温自然恢复,逐渐减慢至停用冬眠药物。复温过程注意观察颅内压变化,若颅内压反跳升高明显应停止复温;若体温不能自然恢复,可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恢复体温。4 讨论

亚低温可以降低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减轻脑水肿,使患者安全平稳的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减轻由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本组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可以观察到亚低温治疗有明显的降颅压作用,说明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水肿。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一般不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要复杂些,但从本组资料看若结合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安全的,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篇6

【关键词】 颅脑损伤;临床观察;护理

我科自2010年1月份——2013年1月份共抢救护理颅脑损伤病人57例,从这些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我体会到,现将颅脑损伤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57例颅脑损伤的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5岁。GCS9分以上41例,GCS7分以下16例。开颅手术者36例,死亡5例。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除做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外,如持续心电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监测、防止褥疮、防止肺内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发生。

2.1 意识状态观察 在观察颅脑损伤病人时,患者若感到头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频繁呕吐,特别是由抑郁变为躁动时,常考虑有颅内血肿形成的可能,如清醒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清醒转为抑郁,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不安。虽然病人尚未昏迷,但这常是由于病人脑受压可能为颅内血肿的表现,应予以注意。本组病人中,有3例患者来时神情语明,GCS12-14分,自诉头痛剧烈,恶心呕吐数次,半小时后出现问答不切题,表情淡漠,逐渐进入昏迷,经开颅手术证实为急性硬膜外血肿,住院4周后痊愈。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脑损伤重要的定位症状。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则说明颅内血肿在相应的一侧;双侧瞳孔交替变化,忽大忽小,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并伴有昏迷,常是脑干损伤的症状,这些情况都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2.3 颅内压的观察 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在没有颅内压监护仪器的条件下,也可确定颅内压的高低,主要靠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头痛、呕吐等症状来了解颅内压的高低。颅内血肿病人如有脉搏宏大而慢,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常表明颅内有增高,清醒病人头痛剧烈,呕吐呈喷射状,GCS计分下降,昏迷程度加深,均应考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给予脱水治疗。

2.4 呼吸的观察 呼吸的明显改变,或伴有痰鸣音的慢而深的呼吸是脑干损伤;快慢交替的潮式呼吸,说明呼吸中枢即将衰竭;长吸短呼的点头样呼吸常为濒死的表现。急救时,首先要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 开颅术后护理

开颅术后病人除以上观察外,还应重点观察以下几点。

3.1 顱内引流病人的观察 ①术后头部抬高15度-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及引流。②保持引流管通畅,每日挤压引流管数次,以防血液凝固而堵塞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折曲、受压。③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2 颅内压的观察 术后48-72小时内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 生,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40-60滴/分,但高渗液(20%甘露醇)必须在15—20分钟滴完,同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3.3 术后3天仍不能进食宜鼻饲。由于创伤,术后禁食,患者处

于负氮平衡状态,待肠鸣音恢复后,给予足够营养物质,利于康复。鼻饲时间较长者,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4 肢体的功能锻炼与语言训练 1术后昏迷病人,病情稳定后

每天做上、下肢及手、足被动申曲运动,按摩肢体肌肉,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失语患者,指导其用喉部发音,耐心训练。

4 讨 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了解、配合医生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再以行之有效的护理可确保病人的康复,大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5例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 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明确诊断。入选标准[2]:存在显著的神经系统阳性表现, 无肺部结核性空洞、气胸、纵隔气肿、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肿瘤等禁忌证, 无出血性疾病和明显活动性出血, 无脑脊液渗漏和脑疝迹象, 氧敏感试验阳性。其中男31例, 女24例, 年龄 (49.6±12.8)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 (4.3±2.2) h。颅脑损伤病情:硬膜外血肿18例 (32.7%) , 硬膜下血肿17例 (30.9%) , 脑内血肿7例 (12.7%) , 广泛脑挫伤并多发性颅内血肿6例 (10.9%) , 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 (7.3%) , 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 (5.5%) 。受伤原因:车祸伤28例 (50.9%) , 高处坠落伤20例 (36.4%) , 重物击伤7例 (12.7%)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6~8分37例 (67.3%) , 3~5分18例 (32.7%)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30min常规留置尿管, 肌注0.5 m g阿托品, 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后给予面罩吸氧,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同时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护。麻醉方案为静吸复合全麻, 具体如下:芬太尼3~5μg/kg、咪达唑仑0.05~0.10mg/kg、维库溴铵0.1~0.2 m g/kg、丙泊酚1.0~1.5 m g/kg静脉推注, 快速诱导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12次/min, 呼吸比l∶2, 潮气量10ml/kg) , 间歇过度通气, 术中以微泵注入丙泊酚2~4 m g/ (k g·h) , 按需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及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术中输液以代血浆和平衡液为主, 必要时输入红细胞悬液。若颅内压较高, 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0.25~1.0g/kg, 酌情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手术方法:行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31例 (56.4%) ,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16例 (2 9.1%) , 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8例 (1 4.5%) 。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期间患者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虽有所波动, 但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术后5 1例 (92.7%) 顺利出院, 死亡4例 (7.3%) , 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肺部感染1例。由于病例出院时间短, 未统计病残率。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了本身病情严重外, 手术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继发症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损伤部位在大脑, 除了脑部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等导致的脑疝外, 由大脑控制的神经系统障碍导致的呼吸循环障碍风险也会相应增加[3]。因此, 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 主要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改善患者生理状态, 为顺利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并减少术后继发性损伤[4]。

由于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剂可造成二氧化碳蓄积, 导致颅内压升高, 所以我们在术前仅给予阿托品。因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呼吸抑制、颅内高压等脑组织低灌注造成的继发损伤, 很难对插管进行有效配合, 为了在麻醉同时保证供氧, 保持循环稳定和改善脑灌注压, 我们采取静吸复合全麻。咪达唑仑消除半衰期短, 起效迅速,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配合芬太尼对插管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丙泊酚可降低血清中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 降低继发性脑损伤[5]。异氟醚具有改善血氧浓度、保护脑组织的作用。目前的静吸复合全麻药物组合较多, 不管选择何种药物组合, 均应以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并能最大限度改善已发生的脑损伤, 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为基本原则。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 单纯的麻醉药物常不能保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因此在术中麻醉管理中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颅内压, 如抬高头位15°并保持中立位置, 以利于静脉回流;间断过度通气, 以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 暂时性减少脑血流量;使用脱水药、利尿药和扩容等, 这些均需要麻醉医生参考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准确选择干预方式、用药顺序和用药速度等, 使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手术期。

从本文观察资料来看, 手术期间患者HR、SBP和DBP虽有所波动, 但并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 提示麻醉管理方案是可行的。术后死亡4例 (7.3%) , 其中1例在术后3天内死亡, 3例在术后2周内死亡。我们认为, 与继发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相关应激反应有关, 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病情本身的严重程度所致, 而与麻醉无关, 但是若麻醉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合理性, 更好地改善继发性脑损伤, 患者的术后死亡率能否降低呢?值得我们思考。总之, 我们认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复杂,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案是较可取的。

摘要:目的 总结静吸复合麻醉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资料, 均应用静吸复合麻醉。结果 手术期间患者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虽有所波动, 但并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51例 (92.7%) 均顺利出院, 死亡4例 (7.3%) , 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肺部感染1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复杂,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案是比较可取的。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预防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急诊,静吸复合全麻

参考文献

[1]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12) :1505.

[2]金光辉.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8) :118.

[3]唐进辉.重型颅脑损伤79例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广西医学, 2009, 31 (10) :1502.

[4]王红霞.6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1) :93.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79例颅脑损伤患者, 男57例, 女22例, 年龄4岁~74岁, 受伤后来我院就诊时间0.5 h~9 h.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37例 (47%) , 高空坠落伤13例 (16%) , 硬伤10例 (13%) , 打击伤15例 (19%) , 跌伤4例 (5%) 。

2 急救护理

2.1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凶险危重, 变化迅速, 常因颅内压

突然增高导致脑疝死亡, 也可由于昏迷、舌后坠、呕吐物或血块堵塞咽喉部, 引起呼吸不畅, 以致加重组织缺氧, 甚至窒息死亡。应迅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或血块, 拉出舌头, 给予侧卧位防止舌后坠, 保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的变化。开放伤转闭合伤, 伤口应立即给予清创处理后无菌敷料包扎, 包扎应有一定压力, 以利于止血并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颅脑损伤后易出现脑水肿, 需脱水减轻脑水肿,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治疗原则:先抗休克后脱水, 因为休克时灌注量不足容易导致脑缺氧, 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 如疑有脑疝形成, 应在20 min快速滴完20%甘露醇250 m L.需手术者, 快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包括备皮、抽血、备血、导尿、更换手术衣等。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1) 瞳孔。患者如出现一侧瞳孔

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高热、抽搐, 生命体征紊乱者, 要警惕颅内出血先兆, 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准确应用脱水药物并观察效果, 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颅内压升高, 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2)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各项指标, 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保持各种引流通畅,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色, 防止管道位置不当、扭曲、脱出, 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查标本,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3) 呼吸道的护理。深昏迷患者防止舌根后坠阻碍呼吸道,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每次吸痰<15 s, 防止颅内压突然升高。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定时翻身、叩背, 叩背后平卧, 吸入高浓度氧气5 min后, 吸痰效果较好。

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

3.1 预防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并发症, 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易引起坠积性肺炎。有效护理措施为: (1) 翻身叩背1次/2 h, 以利于小支气管分泌物排出。 (2) 气管切开患者要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保持内套管清洁, 消毒1次/8 h, 防止痰液堵塞气管。 (3) 对吸氧的患者, 注意湿化瓶及导管的消毒, 更换鼻导管1次/h.

3.2 预防尿路感染

颅脑损伤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导致尿潴留, 长期留置尿管者易引起尿路感染, 应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每日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防发生逆行感染。同时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 耳鼻症的护理

有血液及脑脊液从耳道及鼻腔流出时, 防止逆行感染, 切忌堵塞, 用消毒棉球擦洗, 保持清洁或在外耳道处置无菌纱布, 随时更换。

3.4 预防胃肠道出血及感染

严重颅脑损伤时有80%的患者都会发生应激性溃疡, 但只属于临床期, 多数不发展为出血, 因而防止已有的黏膜病变不再恶化成为重点。预防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减少胃内酸性程度增加胃黏膜屏障, 如抗酸药、氢氧化铝凝胶、甲氰咪胍等, 甲氰咪胍能抑制组织胺和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使用方法400 mg每8 h静脉注射1次。

3.5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1) 药物止血:去甲肾上腺素32~48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遵医嘱口服, 凝血酶1 000~2 000 U溶于5~10 m L盐水中, 每2 h~4 h口服1次, 垂体后叶素10~20 U加入10%葡萄糖500 m L中静点或静点洛赛克。 (2) 胃内降温止血:通过胃管以10~14℃的冷盐水反复冲洗胃腔, 通过冷却使胃内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并使出血部位的纤维蛋白溶解存活力减弱,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3) 积极补充血容量:出血时建立2组静脉通路, 尽早输全血, 以新鲜血为宜, 补液量应根据失血量多少而定。 (4) 若用各种方法不能止血或反复出血, 病情允许, 可考虑手术治疗。 (5) 留置胃管的护理。在应激性溃疡出血中留置胃管的意义:a) 可以观察出血是否停止;b) 抽取胃内容物减轻胃的压力及减少存在于胃内的血液, 减少吸收热或氮质血症的发生;c) 抽出胃液降低胃酸值, 防止凝血块被消化, 有利于止血;d) 通过胃管给药。 (6) 口腔护理:因大量出血的患者口腔内有陈旧血液残留, 口腔内有腥臭味, 细菌极易繁殖。因此, 每日须用洗必泰清洁口腔, 每日2次。 (7) 皮肤护理:出现柏油样便的患者, 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防止糜烂, 每日便后用温水洗净, 用鞣酸软膏涂在肛门周围。

3.6 预防脑疝危象

避免因呼吸道梗阻、高热、便秘、癫痫发作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因素。躁动不安者, 及时查找原因, 给予处理, 避免不良刺激, 忌强制性约束。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吸氧以改善缺氧, 降低脑血流量, 选择2人翻身法确保患者安全。

3.7 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高热时, 一般可用冰袋置于患者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 切勿将冰袋直接置于患者皮肤表面, 要用毛巾包裹, 以防冻伤。对于头部有伤口的患者, 要保持毛巾的干燥, 防止敷料潮湿引起伤口感染, 对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必要时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4 加强营养

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病程长, 由于修复创伤、感染及高热等原因, 机体消耗量增加, 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以促进损伤修复,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篇9

1.1 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 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 术后常应用冬眠疗法[2]。因此, 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 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 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 (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 , 提示病情好转。

1.2 瞳孔

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窗户。一侧瞳孔进行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 血压升高, 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无意识障碍[2], 应加以区分, 不能混淆。

1.3 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 (二慢一高) 常提示颅内压升高, 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 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 颅内压的监护

长期以来, 临床上把颅内压 (ICP) 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 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 目前颅内压监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 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 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 H2O (1cm H2O=01098k Pa) 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特别在颅脑手术后, 结合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 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h达高峰。因此, 术后3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2]。李珍兰等[4]主张伤后或术后连续监护ICP的同时监测脑灌注压 (CPP) , 认为同时监测ICP和CPP, 不但能了解颅内压, 同时还能了解脑的血流量和脑组织的含氧量。监护一般约1周左右。在ICP、CPP的监护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 可避免滥用脱水剂而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观察ICP、CPP发现, ICP〈20cm H、CPP>95cm H2O的病人预后良好;ICP〉82cm H2O、CPP〈68cm H2O者预后较差。

3 持续心电监护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重、病势急, 通过床边心电监护发现, 心电图 (EKG) 的改变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脑外伤越严重, 心电图异常发生越早, 病死率也越高[1]。颅脑损伤急性期 (伤后7d) EKG变化最显著, 且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出现明显的变化[5]。颅脑损伤EKG异常改变是由于脑循环障碍而影响心血管系统。重型颅脑损伤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等不同程度影响循环。为保持脑血流量的相对恒定, 机体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来调节, 早期代偿性动脉压增高、每搏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脉搏有力, 以提高脑血流量;晚期失代偿性全身血管加压反应丧失, 出现心率加快。急性期受脑水肿、颅内压的影响, 脑血流受阻, 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体液紊乱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的复极化, 引起明显EKG异常改变;加上受伤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儿茶酚胺增加及电解质紊乱均可导致EKG不同类型的异常改变。

4 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

有资料表明:脑外伤后血糖升高与脑损害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 即伤后血糖值越高, 脑组织损伤重, 预后越差[6]。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其机制可能为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脑干原发或继发损伤所致。该区域损伤后交感神经2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而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同时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前者使肝糖原大量分解, 血糖增高, 后者降低了血糖的转换功能。又因脑外伤后生长激素增高也可使血糖升高。因此, 应对新入院者急查血糖后, 每隔1-3d复查1次, 以便动态观察血糖值, 了解颅脑损伤程度。对血糖明显增高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治疗, 控制血糖升高[6], 以防加重脑损害。

5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人病情不稳定或随时有呕吐者采取平卧头偏向健侧, 病情稳定后, 将头部抬高15-30°, 以利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对去骨瓣减压者避免骨窗处受压, 如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手术者, 宜取侧俯卧位, 8h内禁用枕头, 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 引起枕部受压, 引起枕骨大孔疝[7]。每2h翻身1次, 并按摩皮肤受压处, 同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防止发生褥疮。

6 加强呼吸道护理

6.1 吸痰

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1]。为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采用翻、拍、滴、吸、喷结合的护理方式[8]。翻:每2h翻身1次, 使痰液不至于淤积, 从而达到顺位引流;拍:通过外力震动背部, 使痰液从小支气管流入大支气管易于吸出;滴:吸痰前滴入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 使其刺激咳嗽稀释痰液, 帮助排痰吸痰:吸痰时由浅入深, 先吸近后吸远处, 避免将痰液推下, 选择比较柔软的一次性硅胶管, 以防黏膜损伤, 吸痰一次换吸痰管一根, 防止交叉感染;喷:用生理盐水加A2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2次qd。吸痰后听诊肺部, 评价效果, 观察痰的性质、颜色及量、粘稠度。若痰量增多、色黄或绿且伴有体温升高时, 应考虑有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应留痰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6.2 给养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养, 应确保有效供养, 一般供养浓度在30%~50%, 保持血养饱和度>0197[3]。

6.3 加强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昏迷病人往往张口呼吸, 口腔黏膜干燥, 唾液腺及口腔黏膜易发生感染。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3~4次。气管切开要严格无菌操作, 气管内套管每4h消毒更换一次, 外套管用无菌盐水纱布遮盖, 注意切口消毒。

7 脱水治疗的护理

用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 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 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 1次q6~8h, 交替使用, 脱水治疗期间记录24h出入量, 脑肿胀高峰期控制输液量<2000mlqd, 伤后3d内保持轻度脱水状态[7]。每天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 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甘露醇和不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要注意保护静脉, 甘露醇对组织刺激性强, 若渗入皮下, 可致组织坏死。护士要勤观察, 发现穿刺处皮肤肿胀, 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或封闭, 并更换另一肢体静脉穿刺。

8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 轻、中度低温 (35~30℃) 治疗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 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9]。降温越早越好[7,10], 须抢在脑水肿发生前开始, 以阻断恶性循环, 保护脑细胞。应保持较低的室温 (18~20℃) , 降温前先行人工冬眠, 待病人反射消失、进入冬眠状态后再开始降温。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 降温标准以肛温32~35℃为宜, 一般持续3~7d。冬眠降温期间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 防止冬眠所致低血压发生, 防止降温所致局部冻伤。做好基础护理。

9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重型颅脑损伤常出现较长时间昏迷, 出现吞咽及进食困难。由于伤后病人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 能量消耗急增, 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常用的营养供给方式有肠外营养 (TPN) 和肠内营养 (EN) 两种[11]。经动物及人体实验证明, EN和TPN均能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 对代谢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TPN的费用高, 适应症要求严格, 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病人难以长期使用;EN的使用方法比较安全、简便、经济, 费用仅为TPN的1q10[12], 且EN对维持胃肠功能较TPN有较多的优越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绝大多数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健全, 因此应首选EN。早期进行EN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一般伤后或术后48h内置鼻胃管[13]。周小波等[14]认为长期留置鼻胃管可导致鼻、咽、食道黏膜糜烂、出血, 主张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行经皮胃镜下胃造漏术肠内营养。定时从胃管或造漏管灌注或持续滴注匀浆膳、混合奶、要素膳等肠内营养液。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抽取胃液, 灌注后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便秘、呕吐、食物返流等, 一旦出现不良反映, 应对症处理, 并根据血液检验调整营养配方。如抽出的胃液为咖啡色或病人排柏油样便,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3,15], 冲洗干净后注入氢氧化铝凝胶, 1次q6~8h, 每次30~50ml, 同时注入5%碳酸氢钠, 使胃酸ph值>4[15]。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面色的改变, 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

1 0 预防尿路感染

颅脑损伤病人常因伤后尿失禁或不能自行排尿而留置尿管, 然而留置尿管易发生尿路感染。陈汝纯[16报道, 颅脑损伤留置尿管发生菌尿率41.16%, 而且留置尿管时间越长, 发生菌尿率越高。并观察到多饮水的病人菌尿率明显低于少饮水的病人。因此, 男病人可安置阴茎套或外接尿袋;对病情需要必须留置尿管时, 要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 选择大小适宜的尿管, 插管时充分润滑,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黏膜;维持密闭式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在病情允许时鼓励其多次饮水;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用0.15%~1%活力碘棉球擦洗尿道外口, 2~3次qd;早期进行膀胱训练。

1 1 强恢复期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鼓励病人及家属树立信心, 并将有关功能锻炼的常识交给病人及家属, 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达到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 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要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全面地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同时, 加强营养支持,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减少并发症的饿发生, 提高治愈率。并应加强功能锻炼, 提高病人自理能力, 降低致残率。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 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重度颅脑损伤的术后护理 篇10

1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送往ICU监护室, 同时应将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呕吐物阻塞气管, 引起窒息, 常规吸氧, 进行特级护理。

2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按医嘱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通过患者对外界的刺激, 如语言刺激反应, 疼痛刺激反应、生理反应以及检查的配合等来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瞳孔大小, 光反射情况, 注意脉率节律及呼吸的深浅度, 观察伤口渗血或出血情况, 术后引流是否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等, 并做详细记录。按医嘱给予止血药、抗生素、脱水剂等以防颅内压升高, 预防颅内感染。

3注意眼睛及口腔的护理, 预防角膜及口腔溃疡

部分患者眼睑不能闭合, 为保护角膜可涂红霉素眼膏, 并加用凡士林纱布或消毒纱布遮盖。昏迷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细菌生长, 预防口腔溃疡。

4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1 预防褥疮 每2~3 h翻身一次, 经常更换体位, 翻身动作要轻, 避免擦伤皮肤, 避免头部活动过大,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 经常按摩受压部位,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4.2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昏迷患者保留导尿, 要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更换尿袋1次, 每4 h放尿1次, 每日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1~2次, 尿道口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2次,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4.3 对病情好转的患者要帮助其做肌肉按摩和关节活动, 以免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僵硬。

5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给予相应的护理

脑外伤后引起的中枢性高热, 可用冰袋放置在两侧颈部、双腋下及腹股沟、双腘窝、双足踝部等, 还可以用低浓度酒精擦浴, 进行物理降温或阿司匹林保留灌肠, 必要时采取冬眠疗法。对体温不高的患者, 要注意保暖, 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温度和湿度适宜。

6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者头应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昏迷患者因呼吸功能较差, 长期卧床,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所以应予勤翻身, 捶背有利于痰液排除, 并及时吸净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对痰液粘稠的患者, 可雾化吸入, 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 注意痰液的性状、颜色、如痰量增多, 且有体温升高, 应考虑有呼吸道感染, 及时做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以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7保证营养注意患者饮食护理

昏迷患者因机体消耗, 一般禁食不能超过72 h, 要及时加强营养。给鼻饲饮食, 胃管给予营养液每天6~8次, 每次50 ml, 慢慢增加到200 ml, 以促进机体康复, 清醒后能进食的患者, 鼓励其多食各种高营养、高蛋白及高维生素的食物, 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可给予静脉高营养。

8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8.1 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多关心、抚慰患者,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耐心细致说明, 使患者认识到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利害关系, 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心态。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8.2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要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体能锻炼, 并逐渐增加活动量和难度, 直至自理能力恢复。

颅脑损伤术后气道通畅的护理 篇1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男19例,女7例,年龄30~63岁。6例行气管切开术,14例行气管插管术,6例行机械通气。

重型颅脑损伤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缺氧窒息,从而加重脑水肿及颅内高压。上呼吸道梗阻是重型颅脑损伤通气不足而致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如出现舌后坠、口鼻出血、气道分泌物过多,因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所引起的呕吐物误吸,应迅速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护 理

防止口鼻内异物误吸的护理:颅脑伤患者呈平卧位,头部处于自然位,转向一侧。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或呕吐物。对需行鼻饲的患者在鼻饲前先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后将床头抬起30cm,鼻饲完毕后40分钟放平床头。

机械通气时呼吸道护理:人工呼吸机高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和排除气道阻塞的原因,及时吸尽口鼻分泌物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瓶内水位保持在水平刻度线,以保证通气的湿润。及时倾倒水罐内废水,防止呼吸机工作时产生的管道内积水被吸入气管。气囊充气适宜,不要漏气,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及气管压力。如充气过量,套囊压力易致气管黏膜压迫坏死,气囊每次吸气前吸净口鼻分泌物。防止痰液坠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用生理盐水20ml+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配好,每小时滴入气管套管4滴左右,以保证气管套管内的湿化;痰液黏稠时可行雾化吸入,每半小时吸入1次,10分钟后再吸痰,插入气管套管深部,吸净深部痰液然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盖在气管切开处。

口腔插管后的护理:保持导管通畅,给患者翻身时要保持导管的正常位置。不要扭曲受压,及时吸痰而且干净,吸痰管要长于气管导管插入的长度2cm,否则导管远端的痰液不易吸出。但应避免过度刺激气管,气囊充气量10~13ml。每3小时放气1次。每次给气10~15分钟,每次给气前吸净口、鼻分泌物,防止痰液坠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32岁;交通事故10例,钝器伤1例,坠落损伤2例,酒后跌倒伤2例,撞击损伤4例,挤压伤2例,塌方砸伤1例,打架斗殴5例,其他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31岁;交通事故11例,钝器伤2例,坠落损伤1例,酒后跌倒伤1例,撞击损伤3例,挤压伤3例,塌方砸伤2例,打架斗殴7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为:脑挫裂伤12例,硬膜外血肿14例,颅脑骨折5例,脑挫裂损伤6例,颅内血肿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颅骨骨折6例,脑干损伤7例,硬膜下血肿4例,脑疝2例。所有患者的损伤均为复合伤,类型可分为:伴失血性休克l0例,面部损伤3例,血气胸10例,胸部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3例,腰椎骨折12例,肋骨骨折7例,肝、脾破裂1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伴呕吐13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11例,有意识障碍者10例,偏瘫5例,高位截瘫6例,意识神志清楚、瞳孔反射正常、四肢活动如常的9例。我院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辅以减压术,对于严重的患者实施了气管切开术,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急诊抢救护理:

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时间,了解伤者的症状、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无其它部位的损伤,事发地点及联系方式,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在3min内迅速出车,期间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状况,电话指导在场人员做好急救措施,到达现场后,初步估计患者的伤情,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对于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行气管切开术,并及时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以改善脑部缺氧症状。实施抢救前,应保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医护人员在安置好患者后,应根据当时条件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迅速建立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在患者运送途中,应保持静脉通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尽量减少颠簸,随时做好准备抢救工作。

1.2.2 呼吸道护理:

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在受伤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出现顺应性减退,患者会因肺部呼吸功能不全,引发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当患者肺部气体交换障碍表现较为严重时,可出现脑缺氧、脑水肿,因此,如何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院前抢救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必要时行负压吸引,首先,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稍抬高下颌,操作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动作轻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对于负压吸出的分泌物,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2]。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昏迷,昏迷严重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底严重骨折出血,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时,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人工机械通气,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

1.2.3 颅内高压护理:

脑疝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造成脑疝,因此,医护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确保在到达事发现场后15min内快速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 L,以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症状,预防脑疝的发生。对伴有颅脑损伤的患儿,应用甘露醇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性减量给药,若患者出现休克,应待休克症状改善后,再使用甘露醇。

1.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0分测量1次患者的脉搏、呼吸、瞳孔,做好详细记录,严重颅脑损伤病情复杂,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对脑外伤的诊断和伤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瞳孔变化的特点,及时发现瞳孔的改变,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及时诊治颅内血肿,为抢救提供正确依据。如:伤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对侧肢体偏瘫,表明颞叶回沟疝。若患者受伤早期瞳孔表现正常,瞳孔散大表明病情加重。通过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一般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焦躁、嗜睡、朦胧状态,病情严重者可从浅昏迷发展至中度昏迷,甚至深昏迷。对躁动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当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应加强警惕,找出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因此,护士须掌握各个时期意识状态的表现,以便及时报告患者病情,告知医生实施抢救。伤后双侧瞳孔缩小,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所致。当患者在受伤后昏迷程度稳定或逐渐清醒,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好转。若患者昏迷加重,则表示患者的病情恶化,如昏迷逐渐加深,则表示患者伴有颅内血肿形成[3]。医护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如患者醒后有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向协助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1.2.5 体温的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机体产热平衡遭到破坏,体温出现升高,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增加氧耗,加速脑细胞的破坏,在应用药物降温的同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给予冰袋、冰枕、冰帽冷敷。

2 结果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症之一,护理的关键是严密观察病情,出诊及接应的急诊护士应认真观察,现场急救措施迅速有效,及时详细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意识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脑损伤越重,因此,在现代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急性期病情变化多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护士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做到有序从容,提高抢救成功率,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综合护理对提高护理疗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争取例最大的抢救时机,降低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较佳的状态,做好现场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培养护士敏捷、镇定、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确保正确分类,迅速、准确地开展抢救,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遵循急救护理原则,加强急性期护理,注意加强转运途中的体征观察与护理,为治疗提供时间保障和临床依据,各项检查、急救、术前准备应同时进行,紧密衔接,让患者身心感受到舒适,增加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为抢救赢取宝贵时间。避免盲目性和局限性,争取最佳的急救时机,树立战胜病情的信心。因此,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且对于预防早期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科学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取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1]袁秀丽.87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9-40

[2]郎黎薇.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195

上一篇:经济增长绩效下一篇:化学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