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2024-09-26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精选8篇)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在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现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 治愈61例, 好转26例, 无效死亡3例, 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发生感染, 给予治疗后好转, 未见其他问题发生。结论 临床中给予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精密的监测及全面综合的临床护理, 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临床护理,重型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在临床中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种疾病。有关数据显示, 在我国创伤致死的患者中, 60%左右与颅脑外伤有关[1]。因此, 有效的临床治疗、精密监测及全面护理水平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就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共90例, 其中男59例, 女31例, 年龄在20~70岁, 平均年龄 (44.8±5.3) 岁。导致颅脑外伤的原因:59例交通意外、11例最高处坠落、20例重物创伤。另外本组资料中有35例是脑挫裂伤, 有27例为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和脑内血肿各14例。全部患者均由CT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本组患者从手上到入院就诊的时间为0.5~12.0h, 平均 (4.9±0.4) h。

1.2 方法

一般临床药物治疗变采用纠正脱水、消炎抗炎等, 主要有血管扩张剂、甘露醇、降压剂等, 用药周期一般为30d左右。临床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普遍采用开颅清创手术、清血肿手术等[2]。

1.3 效果判定标准

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恢复效果可分为3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表现均消失, 且生活可以自理则为治愈;临床症状及表现大部分消失或者是有明显好转则为好转;临床症状及表现没有变化或出现恶化则为无效。

2 结果

在本组90例患者的调查资料中, 有87例患者应用手术治疗, 3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治愈6例, 占67.8%;好转26例, 占28.9%;无效23例, 占3.3%。本组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有感染的问题, 处理后好转, 未见其他问题发生。

3 讨论

3.1 病情监测

3.1.1 生命体征的监测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重, 变化快[3]。所以, 在临床中应对患者的呼吸、体温、心率等各项问题进行监测。本组的90例患者全部给予24h生命体征监测。患者血压出现高且呼吸沉慢, 则怀疑是否是颅内压;患者脉搏、心律不齐, 则怀疑是否发生脑疝;患者体温出现异常, 怀疑是否出现感染等问题。

3.1.2 意识的监测

患者的主观意识情况, 可以直接说明患者的病情发展, 患者的意识障碍包括视觉、听觉、反应能力等, 全面判断患者的意识问题, 侧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 帮助选择治疗方法。若患者反复昏迷, 考虑是否病情加重;若患者在深度昏迷中出现明显反射意识, 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3.2 临床护理

3.2.1 常规护理

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常规护理主要有: (1) 皮肤护理。给予患者干净干燥的床褥, 每小时辅助患者进行一次翻身, 定期擦洗患者会阴及隐蔽部分; (2) 口腔护理。每天给予患者两次生理盐水漱口, 患者的义齿及时清理, 帮助清洁呼吸道杂物; (3) 饮食护理。患者手术2d后进行饮食, 先给予每日1500ml补液, 手术后4d左右插管鼻饲, 选择流质饮食。

3.2.2 对症护理

(1)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颅脑外伤容易导致患者体温的调节能力下降, 引发高温, 会加速脑细胞的坏死, 所以, 应给予高温患者及时降温护理, 采用冰袋、注射低温液等物理降温法。 (2) 消化道护理。颅脑损伤患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在治疗中过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更易造成胃黏膜损伤, 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 而其现象不突出, 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进行即时监测, 若出现不明原因突然下降, 则怀疑是否是消化道出血, 应给予插胃管进行冲洗, 并注入肾上腺素和凝血酶剂等。 (3) 肺部护理。中毒颅脑外伤患者由于长期的头部反射, 导致呕吐、咳嗽等症状, 另外药物注入等均会导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残留增多或堵塞, 造成炎症发生, 为避免出现肺部炎症, 在临床护理中, 患者取侧卧位, 每2h翻身一次, 并帮助患者拍背, 辅助吐痰、咳嗽, 帮助及时清理呼吸道残留[3]。注射护理等环节注意无菌操作。

总之,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极其严重且易恶化, 死亡率高, 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应以患者生命健康为基础, 进行精密的监测和全面综合的临床护理, 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韦可聪.手术治疗68例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10) :1361-1362.

[2]陈立坷.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5) :3148-3149.

[3]曹宇辉.105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10 (9) :2490-2491.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2

【关键词】流程管理;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14-01

为了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迅速及时实施手术治疗治,使得其生命得到挽留,为其生命质量保障,所以,需要将流程管理实施于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病患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里,并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 70 例,30是交通事故导致,42例高处坠落所致。这其中男性一共 52例,女一共 例,平均年龄 44. 83 ±2. 27 岁。不同病患受伤状况, 开放性的头部外伤伴随颅内血肿病例4 例,硬脑膜下血肿病例 16 例,脑内血肿病例 50例,双侧颅内血肿情况有 9 例,小脑血肿情况有 2 例,开放性的四肢骨折一共 6例,其他部分部位损伤一共 16 例。这些患者都被由急诊室通知过,直接送往手术室,开展急诊手术治疗。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行全身实施复合麻醉下,将气管插管。依据手术部位设计手术体位,常规的手术消毒铺无菌单,实施颅内血肿去除去颅骨板的减压术。患者彻底止血后,放置硅胶引流管行术后,对病灶短暂不断引流,然后逐层接缝切口。在手术后,护理人员护送患者进行复查全颅 C。如果有脑内血肿情况,需要再次手术。如果没有血肿存在,就护送患者到神经外科,开展行损伤后,再一次的治疗以及护理。

2.具体流程管理内容

2.1 人员准备流程。 手术室需要检查固定电话以及急诊手机是否畅通。接听电话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有所,了解重点是患者伤势,以及致伤部位。需要在在第一时间内,告之麻醉医生开展麻醉情况会诊,准备好麻醉准备工作。 注意手术室需要常备急诊工作人员。白班主要由护士长设置相关人员,完成开颅手术前的准备。夜班和节假日,全体手术室护理人员一定确定通讯设备的畅通。所有人员手机号码,需要录入急诊手机内。

2.2 器材准备流程。

2.2.1手术物品准备。手术室护士在接到通知之后,在很强的急救意识指导下,安排好有工作人员,要转被好相对大的手术间,足够的活动空间可以为抢救患者提供更多手术便利。

2.2.2卫生处理流程。尽量去除病人身上被污染的衣物,降低手术感染主要来源。迅速设置两条以上静脉的通道,保障整个手术需要。使用用22~24号的脉针穿刺留置,主要采用四肢大静脉为主。

2.3 巡回护士配合流程

2.3.1接受患者流程。 当病患送到手术室以后,应向护送的医生以及护士熟悉病患病情,严格转接病患姓名和性别,以及年龄、诊断、患者交叉配血的试验结果,病人的检查化验报告单。将病患送到术间,并且搬移到手术台之上。这个环节预防其颈部扭曲以及头部震荡。加强保护复合受伤处,防止损伤再度。同时做好保暖和安抚家属工作。因为患者遭受意外,使家属身心被巨大的打击折磨。护理人员要具有同情心,稳定他们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3.2麻醉抢救流程 当患者入手术室以后,需要为其进行心电监和吸氧护理。根据患者输液通畅状况,采取新的开放静脉通路措施。需要保持吸引装置的通畅,处理分泌物和呕吐物,穰治誤吸中呼吸道堵塞,使得患者颅内压升高。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医生开展静脉穿刺,监测效果要有效。

2.3.3安全转送流程 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第一时间电话通知 CT室以及接收科室,交代做好患者接收的准备,交代电梯在手术室等待接待患者等术完毕之后,处理患者口咽部以及气管分泌物,平稳移转送到平车上,并维持途中不同管道通畅。

2.4 器械护士工作流程。 器械敷料清点流程 工作前需要提前洗手,整理无菌器械手术台,耐心检查器械的关节以及螺丝有没有无松动,并且与巡回护士一起清点棉片和缝针,做好记录。根据手术入路,将常用器械以及专用器械依照手术顺序放置[4]。电钻、和铣刀等,需要提前安装好。

2.5术中止血流程。 颅脑血量丰富,整个手术中手术止血是关键,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在铺好无菌手术单之后,检查连接电刀、双极电凝,并且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采用一次性头皮夹进行止血,并且用弹簧拉钩翻开皮瓣,电钻骨板开成骨窗时,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去大骨瓣后,对骨窗边缘采用骨蜡止血,过程中需要用大棉片保护。

3.结果

术中麻醉时间为 60 ~ 480分钟,手术时间大概为 45 ~450 分钟。在手术治疗中输液、输血量大概为 1 000 ~ 4 500毫升。手术完毕后,需要复查 CT, 开展行颅内血肿去除的有16 例。护理人员对患者留置气管的导管,并且转运脑外 ICU 开展再次的监测治疗。

术后有所好转的数量为,治愈患者 24 例,好转患者 32 例,未愈患者5例,死亡患者 11例。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主要病情伤势重。需要在伤后数分钟远离生命危险,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地抢救病人,每个环节都需紧密配合,建立绿色通道,最快的速度进入手术室,减压挽救病人生命。在手术室前后,护士的术前准备和具体术中配合工作,决定着整个手术的成败。应引起手术室人员强烈重视。所以,手术室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素质,高度责任心以及娴熟的护理技术,在应急和快速能力国人。手术的方法熟悉和掌握,医护人员既分工又需要相互合作。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医生同一起进行,实现默契配合。如果在手术中遇到突然情况,要淡定,急中求稳。在最短的时间,齐收集到需物品。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认真检查,暴增手术顺利进行。从整体上,增强了重型颅脑损伤病患在抢救中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胡珍芳,滕灵方.闭合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4(6, 2): 136.

重型颅脑外伤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35例。其中颅内血肿的患者33例, 脑挫裂伤的患者15例, 颅底骨折的患者20例, 脑疝患者1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2例, 复合脑损伤的患者9例。

1.2 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

1.2.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患者的意识状态与病情的轻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护士可以呼唤患者、给与患者一些刺激以及患者的睁眼情况、肢体的活动情况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的程度。如果躁动的患者突然出现昏睡以及安静的状态, 则提示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或者曾经使用过镇静类的药物;对于那些昏迷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果出现吞咽反射常常提示病情有所好转。

1.2.2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急性期的患者一般每15~30min观察一次并且要做好记录。对于脑疝的患者在损伤后的一段之间内出现一侧瞳孔缩小, 但是很快就出现一侧或者两侧的瞳孔散大同时对光反射变得迟钝或者消失。脑干损伤的患者两侧的瞳孔不等大, 不圆而且时而大、时而小, 对光反射变得迟钝或者消失, 生命体征遭到破坏, 并伴有中枢性的高热[3]。

1.2.3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压可以反映患者的颅内压的变化, 如果患者的血压逐渐升高、脉搏减慢并且有力、呼吸变得深大则常常提示颅内高压;如果呼吸次数变得很慢, 并且出现叹息、鼾声常常提示病危;如果体温升高常常提示发生感染或者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

1.2.4 监测颅内压

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中, 大约有一半以上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对于昏迷的患者尤其要进行检测, 在手术后的3d以内进行检测非常重要。

1.3 护理

1.3.1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多数意识障碍, 呕吐物很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 容易导致窒息。所以对于呕吐的患者应该将其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及呕吐物;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负压不要过大, 时间也不要太最好长<15s,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以及吸氧[4]。

1.3.2 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颅脑外伤的患者容易烦躁, 不配合治疗, 采取多种抢救措施时都需要静脉给药, 所以提前建好静脉通路非常的重要, 最好用静脉留置针以便固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合适的静脉, 比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该选择粗的、直的、易穿刺的血管;胸部损伤的患者应该选择下肢的大隐静脉等。

1.3.3 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预防颅内感染

首先应该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切口处出现血性渗出同时引流量减少, 应该发生引流不畅;及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量, 保持引流管插管部位干燥、清洁, 预防感染。

1.3.4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

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一般采取鼻饲法, 开始时少量多餐, 胃肠功能适应以后逐渐增加, 配置饮食的过程无菌操作, 餐具要进行消毒, 营养液使用时间不超过24h, 在灌之前充分加热, 一般灌注温度为38~40℃, 每次不超过200m L。

2 结果

10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抢救成功93例, 抢救成功率为93%。

3 讨论

颅脑外伤的特点是起病比较急、病情比较严重、变化比较快以及病死率比较高的特点[5]。因此早期对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以及治疗, 成为了抢救颅脑外伤患者的重点。这就要求在急诊观察的过程中, 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操作技能, 及时而又准确地对病情做出判断, 并且能够迅速而又准确地对患者实施抢救, 尽可能地为抢救赢得足够的时间, 使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对颅脑外伤的患者的病情迅速地作出判断, 抓紧一切世间快速而又准确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进行吸痰、吸氧, 必要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包扎止血, 并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以及病情的发展变化, 及时做好术前准备,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6]。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急性颅脑创伤的手术规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2) :155-156.[1]江基尧.急性颅脑创伤的手术规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2) :155-156.

[2]张皓, 张小年, 张通.刨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4) :244-246.[2]张皓, 张小年, 张通.刨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4) :244-246.

[3]牛淑香, 孙爱芹, 郭娜, 等.重型颅脑损伤高热患者的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0 (8) :590.[3]牛淑香, 孙爱芹, 郭娜, 等.重型颅脑损伤高热患者的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0 (8) :590.

[4]李晓婷, 林顺英, 李妹, 等.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 2008, 14 (11) :23.[4]李晓婷, 林顺英, 李妹, 等.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 2008, 14 (11) :23.

[5]汤娟.颅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5 (30) :100-101.[5]汤娟.颅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5 (30) :100-101.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84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病人, 男56例, 女28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60岁~90岁, 平均70.2岁;其中60岁~70岁49例, 71岁~80岁27例, 81岁以上8例。

1.2 损伤类型

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31例, 脑内血肿合并颅骨骨折4例, 多发脑内血肿5例, 脑内血肿10例, 硬膜下血肿10例, 硬膜外血肿6例, 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10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

1.3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33例, 非手术治疗 (采用脱水、激素、止血、抗菌药物、神经营养等治疗) 51例。

1.4 结果和预后

治愈51例, 中残13例, 重残9例, 自动出院8例, 死亡3例。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严密细致地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

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的观察重点, 在护理中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 同时注意有无原发昏迷史、中间清醒期及昏迷时间的长短。运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来判断病人意识的好转或恶化, 其中瞳孔的变化是反应颅脑损伤病人是否有脑疝形成的关键之一, 正常瞳孔为等大、等圆, 对光反应灵敏, 若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应由灵敏转为迟钝甚至消失, 对侧肢体活动障碍, 意识恶化, 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形成。若双侧瞳孔大小多变, 不等圆,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伴中枢性高热, 去大脑强直, 伴生命体征紊乱, 提示有脑干受损。由于老年人具有生理性脑萎缩, 60岁以上脑重减轻10%~17%[1], 而且, 老年人脑萎缩后颅内代偿容积增大, 早期血肿形成脑受压的症状不明显。因此要严密、动态监测病情, 15 min~30 min观察记录1次,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及时处理。同时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要灵活观察, 为病人做治疗和护理时随时观察, 为同病房其他病人做治疗和护理时顺便观察。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由于老年人脑血管脆性较强, 遭受暴力打击后容易致伤, 损伤出血后难以自行停止, 因此较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则短时间内病情突然恶化而形成脑疝。临床上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 注意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的变化, 血压升高, 尤其是收缩压升高, 脉压大, 呼吸深而慢, 脉搏洪大缓慢, 提示有颅压增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性期发热很常见, 观察的重点是寻找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隙出血引起, 可采用物理降温, 如头枕冰袋、乙醇擦浴等, 感染性高热时, 根据药物过敏试验使用抗生素, 同时进行物理降温。

2.3 颅内压的监测

动态监测颅内压和意识、瞳孔变化, 可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水肿。因此在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的基础上, 采用动态监测颅内压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2,3]。正常成人颅内压为70 mmH2O~200 mmH2O, 超过200 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若术后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或病情加重, 需及时进行CT检查,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4 呼吸道护理

老年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再加上重型颅脑损伤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 致使病人缺氧窒息, 从而加重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是老年颅脑损伤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持续吸氧2 L/min ~3 L/min, 使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护理, 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4.2 加强翻身叩背

叩背时手呈空心状, 运用手腕的力量自下而上有节奏地叩背, 以促进痰液的松劲, 每2 h 1次, 每次扣背后病人置舒适体位。

2.4.3 雾化并吸痰

生理盐水10 mL+氨溴索30 mg雾化吸入, 每天2次。每次雾化吸入后即叩背, 并及时吸痰, 吸痰时应避免因深部吸痰引发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鼓励清醒病人咳嗽, 自行排痰。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按时按量使用, 控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持病房安静, 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禁止有呼吸道感染人员进出。

2.5 加强对原发病的监护, 减轻叠加效应

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救治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详细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病人, 控制输液速度, 除脱水药物外, 其他补液应维持在30 gtt/min左右, 以减轻心脏负担, 并合理调整搭配输入的液体和药物。高龄病人由于动脉硬化, 血液黏度增加, 使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效果, 血压不应降至正常范围, 而是在伤前基础血压的范围内下降20 mmHg~30 mmHg, 以保证脑供氧充足。对于伤前有糖尿病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 应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及用药情况。脑外伤后血糖升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 血糖升高与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 病人入院后常规检查血糖, 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另外, 老年人胸部呼吸活动度减低, 肺活量减少, 易缺氧, 这样更加重了脑缺氧和脑水肿, 因此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同时监测血氧饱和情况, 并且予持续吸氧2 L/min~3 L/min, 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 保证吸氧有效。

2.6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与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在应用激素治疗时, 要常规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及早进食, 恶心呕吐频繁者可予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以缓解症状, 对昏迷不能由口进食者可鼻饲流质, 注意补充营养, 如牛奶、豆浆、炖鸡蛋、米汤加巧克力、蔬菜汁等, 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及康复能力, 减少消耗衰竭, 亦很大程度影响病人的预后。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吸胃液, 观察颜色, 若疑有消化道出血应抽取胃液作胃液隐血试验及pH值测定, 并观察大便颜色, 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及尿量的变化。

2.7 肾功能的监测与护理

老年病人大多都有动脉硬化, 肾动脉硬化使肾单位数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下降。甘露醇大剂量快速静脉输注可在肾小管沉淀形成高渗性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 而导致急性肾衰竭。而甘露醇又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 因此, 在护理上应严密观察尿量、颜色, 详细记录24 h尿量, 定时复查肾功能。

2.8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护理并发症

老年病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以及长期卧床, 应加强基础护理, 给病人翻身、叩背, 每2 h 1次, 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 睡气垫床, 给予翻身枕头, 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 防止压疮的发生。对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 予膀胱冲洗每日2次, 会阴部护理每日2次, 每天更换引流袋, 引流袋应低于耻骨联合, 以防逆行感染, 并夹闭导尿管, 定时开放, 以训练膀胱功能。另外, 对于禁食和鼻饲病人应每日口腔护理2次, 以保持口腔清洁, 消除异味, 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有无真菌感染, 为治疗提供依据。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并发深静脉血栓, 清醒者鼓励床上适当活动, 昏迷者被动活动。输液时注意滴速, 合理安排输液, 防止心力衰竭发生。并定时抽血了解内环境情况。

2.9 康复期的护理

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引起偏瘫和失语, 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48 h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指导下,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运动量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 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语言训练可从单音节开始过渡为词、句的训练。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 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 对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要求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重视原发病, 严密观察病情, 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降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用神经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78:445-446.

[2]解东, 戴维松, 宋丽华, 等.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应用快捷护理路径急救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6A) :1420-1423.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所有患者术后均于ICU监护治疗。其中男性52例, 女性44例;年龄17~79岁, 平均年龄46岁。致伤原因:发病原因中车祸50例, 高空跌落27例, 重物锐器打击9例, 其他原因10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疾病种类:硬膜下血肿30例, 硬膜外血肿24例, 脑出血17例, 脑干损伤16例, 脑肿瘤8例。

1.2 方法

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多项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进行监测, 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观察病情, 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发现情况及时处理。监护天数l~10d, 平均5d。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神经外科治疗。

2 结果

经过术后精心的ICU护理, 有78例患者痊愈, 10例患者病情好转, 共计78例患者治疗有效, 植物生存6例, 2例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监护期间发生院内感染5例, 感染率为l%。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ICU的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会出现烦躁、郁闷、恐惧、依赖、绝望, 出现紧张综合征。特别是各种仪器声、报警声、周围患者的呻吟声, 均会增加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在急救工作中, 加强护患交流, 主动与患者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 并尽可能安排家属探视, 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和鼓励, 从而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3.2 基础护理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每日常规口腔护理2次, 尿道口用碘伏棉球消毒2次, 每2d尿常规检查1次, 每周做尿培养1次。维持膀胱正常的生理功能, 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必须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反流, 预防泌尿系感染。 (2) 因术后各种管道多, 尤其是有术腔引流的患者更为重要, 操作时一定严格无菌原则,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衣、鞋、帽, 戴口罩。工作人员在检查、治疗、护理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4) 体温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要采用亚低温治疗, 从而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 降低颅内压和防止脑水肿。当温超过39℃时, 机体基础代谢增高, 增加氧耗, 加速脑细胞的破坏, 应及时降温, 物理降温无效需配合药物治疗。如果是中枢性高热、脑干损伤或严重脑组织挫裂伤引起的发热, 要使用降温毯, 同时也可配合冬眠疗法。 (5) 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周围要按时清洁, 更换引流袋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定时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体积。 (6) ICU患者大多意识障碍, 自主活动能力差, 对于神志不清、剧烈烦躁的患者, 都采用约束带以保护性制动。由于使用不当, 患者不配合, 常会发生骨隆突出皮肤水泡或破损, 特别是极度消瘦的患者, 骨突部位明显, 卧床时易受压, 而引起的约束部位皮肤损伤。

3.3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ICU患者由于需要长期输液、输入血制品、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等, 中心静脉置管是较好的选择。一般选择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不作为首选, 在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要做好以下护理: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防止导管堵塞。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及局部炎症反应,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严密注意输液的速度及留置针是否通畅, 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导致堵管, 每次输完血液、甘露醇、脂肪乳、碳酸氢钠等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后再给其它药物或封管, 起到清洁导管内壁作用。做好管道日常维护, 免导管脱落。

3.4 严密观察病情

(1) 监测意识。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护士可根据GSC评分表中的睁眼、语言、运动等将患者的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等这5种状态。瞳孔变化是最重要的观察重点。护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记录双侧瞳孔的变化, 急性期时每15~30min应观察一次[1,2,3]。注意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射的情况。如果双侧瞳孔不对称, 且出现呼吸和心率变慢, 血压和颅内压升高时, 则要高度警惕脑疝。通过过对话、呼唤和疼痛刺激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精神状况。 (2) 生命体征的观察: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患者血明显下降, 脉搏变快、变弱, 心跳变弱, 呼吸频率慢且不规则, 后护理要格外注意。则有可能出现脑干功能障碍。一般血压保持在140~150/70~80mm Hg, 脉搏70~80次/min, 呼吸18~20次/min。伤后数日出现高热常提示有继发感染。中枢性高热可使用冰毯降温。 (3) 护理过程中检查患者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 检查有无感觉障碍, 辅助判断病情。 (4) 其他并发症检测:颅脑损伤后早期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的改变, 多发生应激性溃疡、胃出血较为常见。因此应做好胃肠道并发症监护。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变化, 针对性采取措施。

3.5 护理道护理

(1) 减少人员流动, 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探视, 保持室温在18~22℃为宜, 相对湿度50%~60%。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有无阻塞, 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 判断有无呼吸困难及咳嗽反射等, 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 (3) 昏迷患者宜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抬高床头15°~30°, 防止误吸。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应及时彻底消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凝血块等。定时给予翻身拍背。 (3) 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吸痰不及时或吸痰操作不当会造成许多并发症, 因此严格掌握吸痰时机, 当患者出现咳嗽有痰, 呼吸不畅, 呼吸机高压报警, 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需要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 造成缺氧。准备吸痰盘护理盘, 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当呼吸道较干燥, 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可行超声雾化, 根据需要每日做4~6次, 雾化液配制为:生理盐水100m L, 庆大霉素8万u, α-糜蛋白酶4000u, 地塞米松5mg。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3.6 康复期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 因此应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护士一开始要辅助被动功能锻炼, 先锻炼大关节, 再锻炼小关节, 运动幅度逐渐加大。开始因疼痛患者不愿活动, 此时应安慰鼓励, 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 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 先行被动运动。对失语患者运用姿势性言语, 眼神, 手势等进行交流。智能训练过程, 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

4 小结

重症脑外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 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差,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基础护理、做好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的护理以及各种管道的护理, 降低患者感染的概率,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4]。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各项相关指标, 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观察护理结果和总结经验。结果 经过术后精心的ICU护理, 78例患者痊愈, 10例患者病情好转, 共计78例患者治疗有效, 植物生存6例, 2例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监护期间发生院内感染5例, 感染率为l%。结论 加强ICU病房的基础和专科护理,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良好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ICU,护理

参考文献

[1]陆翠玲, 陆晓玲, 郭娜娜, 等.ICU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4 (16) :16-17.

[2]龙秋瑚.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与评价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9 (11) :24-26.

[3]王敏丽.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2-3.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护理

颅脑损伤作为临床外科较为危重性病症之一, 其病症具有发病危急、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等特点[1], 加之患者因机体颅脑受损可导致机体各处组织诱发并发症, 稍有不慎将引发患者死亡。目前临床外科主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其中又属去骨瓣减压术最为常用于急性脑损伤或颅内血肿清除手段[2]。不过手术治疗仅仅属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第一步, 紧随而后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是减少致残致死率及保障手术疗效的关键。对此该研究回顾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探讨总结去骨瓣减压术后护理要点,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1例, 男性47例, 女性24例, 年龄29~69岁, 平均年龄 (49.6±5.3) 岁, 全部患者均行头颅CT检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制定的颅脑损伤诊断标准[3], 均属于闭合性损伤, 格拉斯哥GCS评分均在5~8分, 为重症型, 其中脑内血肿24例, 硬膜下血肿11例, 脑挫裂伤36例。该研究均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及该院伦理委员会签订同意书。根据患者采用的护理措施的差异性分为观察、对照两组, 其中35例单纯应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服务 (对照组) , 男性23例, 女性12例, 年龄29~68岁, 平均年龄 (50.3±4.9) 岁, 脑内血肿12例, 硬膜下血肿5例, 脑挫裂伤18例;另有36例患者则在去骨瓣减压围手术期实行预见性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全面监测体征病症, 加强体位、呼吸道护理, 提供饮食指导, 重视患者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 (观察组) , 男性24例, 女性12例, 年龄30~69岁, 平均年龄 (49.1±5.8) 岁, 脑内血肿12例, 硬膜下血肿6例, 脑挫裂伤18例。两组患者对比GCS评分、伤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的颅脑损伤护理方式给予服务, 遵照医嘱行通气支持、体征监测、静脉治疗以及颅内控压等护理。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围手术期实行预见性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全面监测体征病症, 加强体位、呼吸道护理, 提供饮食指导, 重视患者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

(1) 术前护理。由于颅脑损伤可造成继发性颅内血肿, 诱发脑疝等危急并发症, 因此及时发现颅脑血肿及妥善处理可有效挽回患者生命。颅脑损伤48 h内属于伤情重要监测节点, 通畅意识行为可在一定程度反映患者颅脑受损程度, 多表现为昏迷嗜睡等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在术前需密切观察患者状况, 全面掌握患者意识障碍情况, 适当采取呼唤、感觉刺激等了解患者意识行为是否异常变化, 连续记录1~7 d, 注意定期记录 (1~2 h记录) , 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对患者瞳孔若患者体征变化剧烈, 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突发性散大, 即表明颅内形成血肿[4], 对此护理人员需重点关注, 加强甘露醇的应用, 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急诊手术处理准备。行术前常规准备, 如抽血、静脉留置针、插尿管、床边心电图等。

(2) 术后护理。①基础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8 h, 随后可适当抬高床头, 注意患侧头位变化, 保护骨窗行无菌巾防护。对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加强引流护理, 注意引流液颜色、性状;对鼻饲患者加强口腔清洁, 减少预防口腔秽物或分泌物影响气管通畅, 引发物质误吸情况。②术后生命体征观察:当患者术后意识仍旧未改善或伴有加重迹象, 则表明颅内再次出血或伴有脑水肿;若患者瞳孔散乱且光感较弱或无光感则表明颅内高压;通过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症状表现对其给予合理预见性分析, 确保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病情判断, 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同时在去骨瓣减压术后需重点观察骨窗状况, 可轻触去骨瓣区域, 动作轻柔感受骨窗张力, 查探恢复情况, 若张力较强或异常性外展, 可能存在血肿, 需明确诊断处理。③呼吸道的护理:重点护理患者呼吸道通畅度, 定期清洁口腔及咽喉部位痰液及分泌物, 细致清洁呕吐秽物;对头颈部位做好防护, 避免颈部拉伸。若患者意识尚不清晰可行雾化吸入药物化痰, 行翻身拍背咳痰;对机械通气或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护理, 适当湿化气道, 避免痰栓结痂。④术后饮食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清醒24 h之后可流质食物喂食, 随后第2~4天可行半流食逐步过渡至常规饮食, 以高热量、丰富维生素、蛋白质丰富且清淡食物为主。若患者意识昏迷或难以吞咽者, 可检查明确无消化道出血后行鼻饲流质食物加强营养, 注意鼻饲单次减量, 增加鼻饲频率, 可在胃肠得到适应后逐步增加鼻饲流量;在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 且控制最大食量不可超过200 m L, 加强胃管护理, 注重清洁。⑤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普遍会导致患者头部外观改变, 造成患者心理压力负担过重[5], 对此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 让患者正确客观接受事实, 对今后生活有全面的评估及认识, 加强心理情绪疏导, 增加面对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正性的状态来面对后期治疗, 让患者治疗依从性保持良好。护理人员可安排患者与其他颅骨修补术后患者交流, 重拾信心走向社会。最后加强出院指导, 安排患者术后复查时间, 可适当应用抗癫痫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GCS评分改善情况及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其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选择项。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后格拉斯哥GCS提升为 (9.6±0.8)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0.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387, P=0.0000)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12.2465, P=0.00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高达88.9% (36例) ,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仅为65.8% (23例)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3106, P=0.0001)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医疗理念不断转变, 临床医疗也越加重视护理治疗的作用, 众多学者也由此提出各类护理理念, 其中预见性综合护理理念得到广泛应用发展, 通过护理人员科学、合理、精细化对日常护理工作进行预判评估, 从而制定更为个体化针对性护理服务, 以此来减少医疗风险, 将过去传统的被动式护理变为主动型模式[6]。颅脑损伤则是近几年较为多见的外性损伤, 其病情普遍危急, 难治愈, 预后情况较差, 死亡率高等特点, 为护理治疗带来较大的挑战。因此在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 护士需根据患者病情状况, 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对患者临床中高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及预防, 降低颅脑损伤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率, 提高预后效果, 促进患者恢复。李冬梅[7]研究报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对此该院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症特点, 重视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采取具有精细化、预见性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服务, 护理人员通过细心、周到的护理, 优质的技术保障来提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 同时将患者围手术期各类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确保患者在医疗就诊期间安全性。该组研究结果也充分证实精细化综合护理科有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 与张庆[8]在52例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观察与护理中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提升至 (9.3±0.6) 分, 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下降至18%以下, 这一结果也与本组研究中采用去骨瓣减压围手术期实行预见性综合护理模式服务的观察组患者预后格拉斯哥GCS提升为 (9.6±0.8) 分, 并且并发症率仅为13.9%, 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高达88.9%, 结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服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围手术期实施预见性综合护理模式, 通过细心、周到的护理, 提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 减少围手术期危险, 确保患者在医疗就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管穗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z1) :200-201.

[2]刘洁.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早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9) :710-711.

[3]杨松, 吴海春, 廖光查, 等.常规骨瓣与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比较[J].微创医学, 2013, 8 (6) :689-691, 713.

[4]徐明娟, 何欢.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早期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2 (6) :49-50.

[5]周琪.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理亚健康的调适[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12) :83.

[6]郑新媚.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9) :1101-1102.

[7]李冬梅.25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护理[J].大家健康, 2014 (7中旬版) :241-242.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5例, 女31例, 年龄9~73岁, 平均38.6岁;其中脑胸复合伤63例, 脑腹复合伤31例, 脑胸腹复合伤12例。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67例, 高处坠落伤29例, 打击伤7例, 其他伤3例。受伤后入院时间20min~22h。手术治疗62例, 非手术治疗44例。

2 结果

治疗结果采用受伤后6个月按国际 (GOS) 评定, 恢复良好44例 (41.5%) , 中度残疾18例 (17.0%) , 重度残疾9例 (8.5%) , 植物生存1例 (0.9%) , 死亡34例 (32.1%) 。死亡原因:中枢性衰竭22例, 伴失血休克死亡6例, 呼吸衰竭3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3 临床观察

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胸腹伤的患者应做到细心全面检查, 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进行临床观察。

3.1 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

24h专人护理, 持续用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进行定时监测, 并认真做好记录。根据人体生理指标设定报警装置,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早期, 多有一过性血压升高, 若出现血压升高, 脉搏慢, 呼吸深慢, 提示颅内压增高, 应警惕颅内血肿, 或脑疝形成, 这要及时配合抢救。

3.2 心肺功能的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对心脏的影响极为严重, 且易伴发水电解质紊乱, 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 及时用药、及时抢救、预防心衰、心律失常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发生。胸部挫伤或脑干损伤, 两者均可有呼吸困难, 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鉴别诊断, 前者多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伴有口唇发绀, 甚至咯血;后者表现为呼吸不规律:长叹样、叹息样呼吸, 颅内压增高时呼吸深而慢。此外, 应认清两者间恶性循环特点:肺挫伤可致呼吸功能丧失加重脑水肿和脑损害,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又进一步加重肺功能损害, 它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之一。

3.3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 对决定手术有定性意义。应15~30min观察1次并作记录。需要强调的是, 双侧瞳孔的对比及动态观察较一次单侧的观察更有意义。此外, 应对全麻术后或使用镇静药所表现为双眼瞳孔缩小加以鉴别[2]。

3.4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的变化是判断病情轻重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指证之一, 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关键是早期作出颅内血肿的诊断, 在脑疝出现之前及时手术。其观察与判断方法, 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的刺激、还可通过对患者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及精神状态, 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估计。

3.5 认清颅脑损伤与胸腹合并伤在症状上互相掩盖的规律

重型颅脑外伤所致的昏迷掩盖闭合性胸腹伤的主诉和体征。颅脑外伤与复合伤所致的休克相互掩盖, 严重的复合伤多伴有休克, 致脑灌注减少可暂时缓解颅内压增高, 从而掩盖了颅内出血病变。反之, 颅内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可放射性引起血压升高, 从而掩盖了休克的表现, 护理人员要做出认真详实的观察和记录, 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以防漏诊延误治疗, 增加致残致死率。有资料报到, 颅脑伤合并多发伤漏诊的发生率高达33%[3]。

4 护理体会

4.1 抗休克

主张早期扩容, 休克患者采用16~18号静脉套管留置针建立2~3条深静脉通道, 快速输液、输血, 积极抗休克治疗, 做到及时、迅速、有效、足量的恢复循环血量。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易导致继发性肺部感染, 严重者造成气管堵塞而窒息。因此, 要适时翻身、拍背、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要保证空气湿化。

4.3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外伤开颅术后均放置引流管, 要妥善固定颅腔引流管及引流袋并保持通畅, 防止滑脱或被患者躁动时抓落。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若引流量大大超过CT报告, 要考虑是否有继发出血的可能, 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4.4 脑脊液耳、鼻漏的护理

保持正确的卧位, 减少脑脊液流出, 并予头下垫无菌治疗巾, 渗湿后随时更换, 避免阻塞。及时彻底用酒精棉球清除鼻腔、外耳道、眼部周围、面部的血液及污垢。切勿堵塞耳、鼻, 防止脑脊液流出不畅而逆流引起颅内感染。

4.5 躁动的护理

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加床栏以防坠床, 专人守护, 必要时使用手套式约束带以防意外事故发生。如患者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自躁动转为安静、嗜睡, 应提高警惕, 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

4.6 合理营养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促进脑组织的恢复、降低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采用静脉输入及鼻饲2种方法提供营养支持。凡昏迷患者, 常规3d后置鼻饲管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 保持热量在2.5~3Kcal左右, 鼻饲流质一般现用现配, 温度38~40℃, 量每次不超过200mL, 4~6h/次。

4.7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易伴发应激性溃疡, 尤其是有溃疡病史及应用大量皮质激素的人更易于发生。每次鼻饲前观察抽出的胃内液, 观察有无黑便及生命征变化, 发现情况及时报告。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 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 同时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 并记录其量和性质, 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等变化

4.8 高热的护理

对有高热患者有效地降低体温, 可减轻脑的耗氧量、代谢率和脑水肿。降温方法有:头戴冰帽, 全身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使用冰毯或遵医嘱用冬眠药物疗法。

4.9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口腔、皮肤及泌尿系的感染, 对于长期卧床和昏迷患者尤其重要。我们严格做到七勤、六洁、三防, 特别是防止褥疮的发生。

4.1 0 健康教育

为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的健康, 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我们应因势利导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功能锻炼, 护士应多安慰、多鼓励患者, 同时还要鼓励患者的家属树立信心, 并掌握必要的护理常识,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车东恒, 王晋东.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腹腔脏器损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 (1) :75.

[2]张爱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9 (9) :569-570.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Glasgow昏迷评分 (GCS) 3分~8分; (2) 病人均经头部核磁共振成像 (MRI) 或CT确诊; (3) 病人家属知情并同意我科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包括接受ICU病房的常规治疗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循证护理措施, 对于在治疗期间可能产生的额外风险表示理解并接受, 并表示需要了解治疗期间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同时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慢性疾病终末期病人、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性心力衰竭者、脑血管疾病者、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病人。其中男68例, 女56例, 年龄18岁~75岁 (63.53岁±4.36岁) , 病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为21分~44分 (30.32分±3.47分) , 入院时GCS 3分~8分GCS (3.52分±1.02分)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病人入院后立刻给予抗感染、解痉、护脑、降压、止血、维持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相应治疗, 并对病人做好相关检查, 同时应加强病人营养, 提高病人免疫力。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进展, 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抢救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成立脑外科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护士及主治医生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主治医生向护理人员讲授脑外伤相关知识, 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脑外伤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2) 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对重症脑外伤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讨论,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3) 循证支持:通过查阅万方、知网及国外相关网站对提出的脑外伤护理措施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最佳的护理措施。 (4) 循证实践及应用:循证小组密切留意病人病情变化, 遵医嘱加强病人病情护理, 及时发现病人存在的不良反应。完善基础护理,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湿润及口腔卫生清洁, 强化雾化吸入及病人体位护理, 及时排除气道分泌物。对意识清醒病人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焦虑、抑郁的情绪, 并指导病人家属给予病人足够的情感支持, 鼓励病人自主排痰。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治疗的信心。

1.2.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病人满意度评分表进行测评, 总分为100分, >90分为满意, 分值越高评分病人满意度越高。两组病人于入住ICU及转出ICU时记录两组SOFA评分、APACHE评分Ⅱ及GCS评分。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率采用χ2检验, 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由于病情严重, 病人容易发生中枢性神经紊乱, 使得肺泡表面物质减少及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从而引起病人神经源性肺感染及肺水肿[3]。此外, 麻醉及手术会导致小气道分泌物沉积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引起病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 病人一旦出现肺部感染不仅增加病人住ICU的时间, 而且会导致病人出现低氧血症、肺部不张、呼吸衰竭等症状, 从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4]。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对促进病人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准确地、审慎地及明智地应用目前已知的最佳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护理经验而对病人实施的专科性护理[5]。循证护理是充分考虑了病人的个性化需求而提出的护理方案。目前不少研究表明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病人护理质量, 降低病人并发症[6]。本研究通过应用循证护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颅脑外伤专科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 查找符合本院实在需求的护理方法, 并结合病人病情, 综合性地对病人实施护理,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循证护理组病人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切口感染、颅脑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结果与过月萍等[7]研究结果一致, 从而表明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颅脑外伤病人并发症。SOFA评分、A-PACHE评分Ⅱ是用于评价危重病病人病情进展及预后的评分工具, 而GCS评分是用于评估脑外伤病人意识恢复情况, 可作为病人预后的评价工具[8]。本研究中循证护理组SOFA评分、APACHE评分Ⅱ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而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表明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病人生命体征, 有利于病人预后。此外, 循证护理可缩短重型脑外伤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ICU重型颅外伤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病人预后,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提高病人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 (ICU) 颅脑外伤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收治的124例重型颅外伤病人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2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切口感染、颅脑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前后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SOFA) 、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 (APACHEⅡ) 、格拉斯哥评分 (GCS) 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切口感染、颅脑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循证护理组SOFA评分、APACHE评分Ⅱ、Murray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而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ICU重型颅外伤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病人预后,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提高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重症监护室,重型脑颅外伤

参考文献

[1]蒋燕.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1) :123-124.

[2]祝志梅, 毛秀英, 俞英英, 等.ICU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1) :2313-2314.

[3]孙动梅.循证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并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0) :2771-2772.

[4]赵太秀.循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12) :332-333.

[5]仲悦萍.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病人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4) :115-116.

[6]骆琼芳, 孙金梅.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老年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8 (11C) :973-974.

[7]过月萍.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急诊急救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33) :110.

上一篇:敬畏与恐惧下一篇: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