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状态

2024-09-26

精神状态(共12篇)

精神状态 篇1

大学是知识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大学人以理性的精神生活、鲜明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滋养和丰富着大学精神文化,并对共同体生活给予引导和熏陶,促使个体精神世界不断发展完善,具备自觉追求理想家园,超越世俗生活束缚的能力。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推动大学办学的重要力量,与教学科研人员、后勤人员共同担当起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能的过程中,更应该深刻体悟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践行大学精神,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发挥管理育人、文化塑人的重要作用,以独特的职业精神状态来折射大学的精神品格。

一、大学管理人员精神现状审视

根据2013 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全国共有2,491 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为31.6 万人,所占比例为全部教职工的13.61%。高校行政人员,不应单纯视为大学雇员,应该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要素。高深知识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布鲁贝克认为:“无论学院还是大学,都不是一个政治团体。它的职责不是行政管理,而是发现、发表和讲授高深学问。它的管理不是根据人数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以知识为基础。”[1]因此,本文用“管理人员”指代“行政人员”,是为了突出大学的学术本性,强调基于知识生产管理的特性,并据此与政府机关或企业的管理工作做出区别。

精神状态,一般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亦或作为类人或个体的精神外射状况。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状态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下,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围绕着知识、育人和文化传承开展的办学实践,推动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形态变化,扩张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引发了关于“大学精神的失落”的争议,甚至有国外学者称之为“大学正在走向废墟”。[2]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遮蔽因体制机制弊端,对大学人精神状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高校教师群体生存状态引发了各界关注。“青椒” “工蜂”等成为指代教师生存压力的流行词。腾讯教育等机构2014 年组织的系列调查,认为无论从社会地位感知还是压力情况来看,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状况。“八成以上教师认反映工作压力大,近三成教师处于疲劳状态。”[3]同样,作为高校重要群体的管理人员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呈现出整体陷于因职业倦怠导致的精神懈怠趋势,突出表现为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和精神追求的失落。高校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性质及个体精神追求的向度息息相关,通常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本身带来的自我满足感,管理人员自觉的主体意识构成了精神状态的主态;二是外部激励的导向作用,如岗位提升、薪酬增加、奖励评价等,增进管理工作的积极心态;三是精神文化的蕴涵,受大学文化熏陶,管理人员通过实践完善个体精神、形成群体性精神文化,反作用于大学共同体。郭俊等人进行的调查研究,[4]表明管理人员也面临着因“职业倦怠”带来的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等问题。一言以蔽之,处于精神懈怠状态。从服务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岗位意识带来的自我满足感正在减弱

高校作为探究高深知识的平台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成建性组织体系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大学管理人员因此通常具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但是,经过大规模扩招之后,大学已经从“神圣殿堂”走入“寻常大众”。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高校管理人员对于工作岗位的高满足感已经下降,加之科层管理体制和官僚行政文化的影响,原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正在消溺,逐渐从心理上把管理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特别是与教师相对单纯的教学科研工作相比,管理人员的工作界限相对模糊,岗位意识不明,自我价值感与学校整体发展认同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日益强化的工作模块化意识,使得基层管理人员与师生进行交往,与基层学术组织发生联系时,因工作分工的异化凸显了身份区别。“去个性化得分较高,表明管理者对工作和工作对象呈现出消极、冷漠、厌倦状态,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5]面临社会认知和高校内部认知差异的对冲,大学管理人员原本作为教师一体的身份意识显然已经失落。

(二)岗位工作带来的自我提升动力感不足

当下,职位的发展和升迁仍然是衡量高校管理人员价值的重要标准。与政府机关相比,高校封闭性较强,管理人员流动几率小、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提升发展机会较少,科层化管理内附的天花板效应尤其明显。正在探索实施的高校职员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管理人员的身份、资历等因素束缚,难以衡量管理人员在推动知识发展和服务育人方面的效用。由于不同岗位考核标准的同一化,考核激励不到位,许多管理人员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墨守成规,思维固化,趋于“情感衰竭”。“程序化单调琐碎的工作,压抑了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变得缺少工作热情,身心疲惫。”[6]目前,高校管理人员被超负荷的工作束缚,工作的异化感较为强烈。根据聂伟进对江苏十一所高校的调查,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较大。[7]与国外高校相比,国内高校需要处理的事务和领域极度膨胀,主要是以有限的管理人员承担了诸多无限责任,面临着复杂性和多维性的需求。大学治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高校基层管理机构承受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自由与管理秩序的矛盾张力,加之不同部门间的松散状态及教师劳动的个体性,更增加了目标整合的难度,致使行政工作难以获得师生的理解和尊重,成为一些缺陷性政策或“长官意志”的替代品,承受了校园师生乃至社会多方面的不满和抱怨。

(三)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对脱离

大学管理是一门学问,大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尤其是教务、科研、学科、学生管理需要通晓相关的专业和前沿性知识。随着大学“中心论”的兴起和“边界意识”的模糊,高校创新管理的要求得以强化,迫切需要管理人员开展专门研究或交叉性交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到具体的管理方式都在变革之中,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层次的双向研究。管理人员理应是高校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的重要群体,但是无论从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还是从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来看,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有的高校不鼓励、不支持甚至是反对管理人员从事相关研究,导致了基层管理人员缺少研究平台、中高层管理人员精力不逮的窘状,与大学管理研究的学术场域相对疏离。与大学教师相比,大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因工作的异化难以体悟因学术探索产生的精神场域魅力。

二、大学管理人员精神困境溯源

高深知识是大学创立的基础,创造和运用知识也是大学实施职能的根基。大学人的生活主题就是围绕着以知识的生产为主的科学研究,以知识的传递为主的教学工作,以及以道德和精神提为目标的育人活动。从知识的生产、传递、运用的内在逻辑链条分析,大学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因知识分化带来管理人员学术情结的失落

西方首开高等教育先河,在大学的管理和管理人员的聘任和使用方面,基本秉承着“服务学术、服务师生”的原则。“管理人员从中世纪大学形成以来就处于从属地位,是师生共同体的衍生物。”[8]大学的管理权是为了保障独立办学、学术自由的目标,按照“权力让渡”和“协商管理”的方式,从学术权力分化而来。这正是大学管理的合法性本源所在。管理人员的权力,因知识权力的部分让渡而实现。大学发展初期,办学规模较小,由教授委员会或教授按照学术造诣及其影响力推选管理人员,尤其推选校长、校董等高层人员,代表学术共同体实施自为自治。此时,管理人员与专职教师具有学术的同一性。随着德国洪堡和“威斯康辛理论”等理念的提出,大学功能不断拓展,从教书育人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大学与社会结合更加密切,催生了“规模大学”乃至“巨型大学”的诞生。此时,管理人员完成了从“业余型”向“专职型”的演变。随着知识的细化,大学组织作为同行联合的松散型形态,已被因学科制构建的精密型组织形态所取代,促使共同体内部进一步分化,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两大群体,由于知识壁垒塑造了不同的话语体系。群体分化的背后,代表不同利益,或者是基于服务知识的生产而产生的权力。大学管理人员因掌握一定资源和权力,主体意识的强化,沉溺于权力的支配,容易滋生相对优越的群体心态,造成了过高的自我定位和期望值。因服务知识生产的效用不同,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角色意识发生矛盾。这反映着一种趋势,即大学的核心发生了从学术向行政的偏移,作为保障大学组织目标的管理却游离于学术价值之外,忘却了原本存在的目的。

知识的分化,导致了共同体内部的分化。一方面是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分化。“追求身份认同的职业尊严及不甘落后的心态,是高校教师工作与心理压力凸显的主要内因。”[9]教师的职业压力,随着学术成就和职称待遇的提升,相应予以缓解。与教师相比,管理人员难以通过学术提升或者转岗实现个人价值,加之管理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使得中低层管理者更难从教师、学生那里得到认可与尊重,导致自身成就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内部的分化。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是学术出身,尤其是“双肩挑”干部身份的双重性与模糊性,使他们占据了行政和学术的双重优势,不仅挤压了基层管理人员晋级发展的空间,还对职业满足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术本位与官本位的价值冲突,以及金字塔式的管理分布,打击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忠诚度,进而对学校健康运转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追求知识和育人而生成的大学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纬度影响着大学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大学的精神品格影响着管理人员的精神追求。大学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大学品格的内在蕴涵,也反映了社会对待知识的态度。当下媒体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大学人精神品性的期待。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性带来的物质至上,不断将科学知识的功用予以神化。工具理性进一步张扬,知识的商品物化和市场化,大学显现出功利化的一面,甚至被人戏称从“知识分子的家园”向“职业培训基地”转变。大学精神面临世俗利益和技术至上的冲击,大学的管理也浸染着追求效率、效益的科层组织文化气息。知识的分化,加剧了学术与行政、大学与社会的二元化现象。大学管理人员作为承担大学与社会交往的重要一环,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社会的世俗文化必然影响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作用于大学人的精神外现。总之,知识形态的变化,以及科层文化的冲击,使得教育的崇高感悄然失却。教育的世俗化倾向,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管理人员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二)因知识的追求不满足引发了管理人员精神的懈怠

大学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术、服务育人工作。实施管理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高校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无论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还是师资、资产、校园文化,都需要相关的专门知识进行支撑,需要从业人员接受过专业教育,具有相应的履职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知识的生产,大学管理人员首备要素,即能够感受知识的魅力和美德的力量。作为大学精神核心的学术精神,源于对高深知识的追求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完善,源于探究真理产生的理性提升、心理体验及自我精神的满足感。获取新的知识,主要通过工作实践与科学研究而得。

当下,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系统科学,其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即理论的探寻和实践的取向。前者主要由高校下属的基层学术组织,如教育科学院(系)、高等教育所的教师或专职人员承担,围绕大学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探索,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性。后者侧重于实践取向,主要来自大学管理实践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经验性认识,重在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推动管理水平提升,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书育人。大学管理工作的特质在于工作的研究性,要以研究式工作体现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如何提炼共性问题,进一步凝练升华实践经验,是问题的关键。因从事的工作不同,职责不同,遇到的实践问题也不同。大学管理研究群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以党委书记、校长为代表的高级管理人员撰文较多,主要涉及整体办学理念、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管理的主体是职能部门或二级学院的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处于一线,能够掌握工作的难点重点与瓶颈所在,却不愿撰文进行理论总结。应该说,管理人员的“专职化”不等于“去学术化”。当下,各个高校基本不鼓励、不反对管理人员从事研究,且职称评聘、待遇兑现、岗位聘任等方面均无明确政策,造成了管理人员学术研究劲头的低落,亦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学术精神的坚守和自觉。

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介于教师和机关人员之间,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发展方向。是向专业教师还是高级教育职员发展?这两个目标都有现实的瓶颈。根据高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特殊性而言,高校管理人员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更要提及的是,大学管理目前不是纯粹的因学术而管理,而是大学办学规律、政府行政意志、社会利益需求三者的相互调和妥协,带有“不自由的办学意志”及“功利性的目标导向”的特征。大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实质在于如何掌控知识生产的方向。各种利益的交锋,容易遭到师生的沉默式抗争。大学行政化现象已被社会所诟病,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出于政绩和考核的需要,消解了大学管理文化的学术理性。高校管理强化了工具理性,不仅有害大学自由独立的学术氛围,而且工作模式的相对流程化与工作方式的固化,加剧了大学管理人员身份意识的失落、精神追求的退化。管理人员面临知识储备与现实需要的张力,“自身的知识储备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消耗殆尽的状态,使人感到失落,很难维持长期。”[10]管理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的制定,需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学校整体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系,需要融合协调各方面的“知识式关系”。大学基层管理人员缺乏宏观视野,制定政策多从“部门利益”或“单位主义”出发,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师生的抵制或不满,从事管理工作本身应然的“快乐感”与实践的“挫折感”相互交织。

(三)因知识向智慧转化路径不畅影响管理人员精神提升

大学承担着批判性保存和发展人类知识和价值的传统使命。大学管理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在于大学本身负载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合格、成熟、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积淀、敏锐的理解能力、宽广的视野,更需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社会良知和健康的生活态度。”[11]大学管理人员要学会从实践中提升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是构成智慧的前提。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智慧,是可以学习和习得的经验性收获,自然包括专业知识在内,另外一种是理论智慧或哲学智慧,是对生存、生活的提升,是大学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精神的过程。

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宗旨,即丰富和完善人的心理、道德和精神追求,必然要求自己进行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知识和智慧转换的过程,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知识直接作用于大学育人实践,二是将知识运用与个体精神的完善相结合。大学管理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压力。既有社会和学生对大学教育效果的过高关注和期望,由此带来的失落感会变成对管理人员的不满;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压力,也会转移传递给管理人员;高校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教育的个性化与工作模式化的冲突,使得管理人员面临诸多挑战,已非普通的行政性工作可以比拟。高校管理人员如何调节工作压力、应对生存压力,极其考验他们的智慧,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从理论而言,大学管理人员具备岗位履职相应的知识储备,并且利用工作平台可接触所需的前沿知识,更应该能够秉承大学精神追求。但现实的精神懈怠状态令我们警醒,大学精神为何对大学管理人员失去了功效?说明了高校行政化习气的浓厚与深刻。大学与世俗机构管理的趋同化,过多借用政府、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围绕于大学的工具理性开展工作,不仅冲淡了大学管理的学术底色,而且产生了“唯工作而工作”的低价值影响,原本服务教书育人的神圣感逐渐被消解。总之,大学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取决于其身份定位和自我价值感。知识的分化,割裂了大学管理人员与学术共同体的血脉联系。缺乏与师生直接的精神性沟通,大学管理人员难以在工作中找回尊崇学术的神圣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三、高校管理人员精神提升与实施路径

大学管理集工作的世俗化与精神的追求完善于一体。管理人员的职业精神,经大学教育实践生成,既受学校整体精神气质和工作性质岗位的影响,呈现出富有特色和标志性倾向的组织气象,又与他们工作实践产生的情感认知、心理体会有关。如何提振大学管理人员精神状态,让大学管理回归神圣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从三条路径进行探索:

(一)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承,增强对大学学术本位和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认同

克拉克认为,大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工作、信念和权力,围绕知识特性进行的劳动分工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分化,必然要求管理体现精细化和专业化。因此,大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尤其要精通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具备组织协调、沟通学习、决策执行等多种能力素质。根据管理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积累,按照学科专业对口安置到相应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保持与学术专业领域的联系,让他们积极融入知识的发展,体会到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快乐。发挥研究的激励作用。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和重大问题,采取课题负责制的方式进行探讨解决。实施分层分类分级评价,对普通管理和研究性管理岗位设计不同的发展路线。普通管理岗位可按照日常职级发展,研究性管理岗位可进入教学科研双轨制。完善管理岗位考核评价内容,细化量化评价指标,与学校发展的总体绩效相结合。鼓励专业性管理岗位人员积极参与研究,体现大学研究式管理的特色。同时,构建外部激励与内部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长效机制,缩小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差别,从成果奖励、绩效管理上予以体现激励作用。

(二)推动管理知识向管理智慧转变,促进日常工作与个体精神的同步提升

根据知识与道德提升、精神历练的关系,要立足现实生存际遇与发展要求,增强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增强服务育人工作的神圣感。从大学学术精神衍生出来的思考和批判意识,应为成为机关人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的职能是进行“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12]要用培养整体性的人、完整的人的观点来审视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管理工作融入高校育人功能,突破单一的工作职能、工作职责的限制,围绕知识生产形态的分化,塑造集体合作精神,实现管理的联动。一是以师德为基,提升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大学是伦理共同体,要求大学人具有超越社会普遍性的道德水平。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立德树人”先立师德。管理人员既要遵守教师应有的道德要求,又要树立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能够在管理中维护正义、公平、效率,维护理想和信仰,即守卫善与真的精神。即“包括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追求言传身教、行为世范、铸造灵魂的崇高境界。”[13]二是进行工作转化,实现自我提升。教育管理的职业精神,因服务教书育人而生成的超越性、人本性,体现为由教育事业而生的仁爱精神、因崇高追求而生的人格精神以及科学与人文而生的大学精神的集合体。大学管理人员要有“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理想与追求”,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在履行责任中培养实现价值自我的内源性追求,主动提升“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凭借隐藏内心的意识活动和激情尽职尽责,”[14]把大学管理实践工作与修身立德、管理职业与道德人生的结合,推动“从谋生到事业、到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15]做到敬业、悟业、乐业,体会到非功利性深层次的内生性幸福。

(三)深化组织内部改革,为管理职业精神的孕育与勃发提供良好的场域

大学组织的学术本质特征,决定了学术权力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行政权力则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大学组织的存在与发展。[16]如何实现布迪厄所说的“体制化的学术资本”和“纯粹的学术的资本”的和谐,即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各安其位,能为大学精神的维护和发展提供组织体系的基本保障。为此,适应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分化趋势,使大学内部管理以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为“轴心”,必须推动大学从管理学术型到学术管理型的转变,改变用行政运作方式代替学术运作方式的状况。[17]目的在于把“松散的结合系统”变成“因追求知识而产生的信仰有序状态”,把大学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协调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的关系,即美国管理专家圣吉所认为的“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线,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学会如何共同学习。”[18]力图建立一个能够把共同体精神转化为管理实践激励的精神场域,促进管理人员职业精神的超越性与扎根性的统一。

精神状态 篇2

应对“四个考验”

应对考验,必先认识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对我们的考验,是历史的考验,时代的考验。应对考验,就要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就要有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引领社会进步。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执政使命依然长期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了“赶考”意识,“不能当李自成”;要使党的先进性形象永远无愧于人民的选择,使党的执政能力永远无愧于其承担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是仍在深入推进且未知领域尚多的浩大工程,改革开放的考验是事关当代中国命运的大考验。必须看到,当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许多难题亟待突破,这些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新时期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今天面对改革开放的新考验,仍然要有当年“那么一股气,那么一股劲”,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抉择,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业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的空间,市场经济的考验需要极高政治信念和发展智慧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在极大激发社会活力、带来丰厚社会财富的同时,其固有矛盾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运行风云跌宕,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急需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中可能发生的金钱财富诱惑考验着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有前人未有的信念、信心、力量和智慧;要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和变数,外部环境的考验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警觉,审慎应对。当下国际风云变幻,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笼罩全球,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再起;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建设,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考验,而首先是对党应对外部环境能力的考验。

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理念

防范“四个危险”

如果说“四个考验”主要是历史进程的考验、时代课题的考验、民族使命的考验,而“四个危险”的告诫在关键性的意义上是关注来自自身的危险,关注自身失去先进性的危险。党内同志曾提倡读《阿房宫赋》,就是要求大家记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历史教训。最大的危险来自自身。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正是自身失去先进性的危险。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理念,从根本上防范“四个危险”。

精神懈怠,首先要提起警觉的是政治上精神懈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审度倦怠、是非反应迟钝、时事研判肤浅、政治界线含糊,甚至对敌视社会主义的东西随声附和。这种政治上的懈怠会带来严重祸患。事业上的精神懈怠特别表现在“庸、懒、散”,躺在功劳簿上盲目自大,看不到危险就在脚下,浑浑噩噩,无意上进。当然也有“五加二”、“白加黑”式的苦干,这种能拼硬拼的劲头难能可贵,但是如果思路仍然是沿袭旧规,工作依然是过时套路,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目标新理念一片茫然,实际上可能是一阵瞎忙,赢不来真正的发展,赢不来群众的真心赞扬。这种看上去的苦干硬拼,掩盖着改革创新上的精神懈怠,尤其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少了点“杀出一条血路”的气势。这是更需警惕的一种精神懈怠。应该牢牢记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死路一条”。要按照“七一”讲话要求,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这样才能在政治上勇立时代潮头,事业上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改革开放中敢于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

能力不足,应是任何时候都要不懈应对的危险。世情、国情、党情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一种做法能够包医百病,能够永不失灵,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江苏正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有新目标新要求,也有新问题新挑战。如果能力不足口气大,功夫不深架势大,主意不多脾气大,情况不明决心大,势必成事不足而麻烦大。急功近利而生浮躁之气,这是当下能力不足的重要成因。忙于应酬,无暇学习;好做表面文章,疏于实际才干;乐于人际周旋,轻于事理深究,这些现象阻碍着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提高。经验证明,不解决“本领恐慌”,就会带来事业恐慌。要按照“七一”讲话要求,注重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我们的事业中来。尤其是年轻干部,更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是“七一”讲话的再一次郑重告诫。作为执政党,应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否则,如果以物为本、以我为本、以政绩为本、以金钱为本、以权力为本,我们就会遭遇执政中的“最大危险”。有人自己不把群众放在心上,却要群众把他放在心上;自己不把群众当亲人,却要群众把他当亲人,这是一种官僚式的蛮横,亦或是贵族式的傲慢。所以要坚持“七一”讲话中的一个根本观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篇3

党的十八大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精神懈怠的危险,是因为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了精神懈怠的危险,这种危险甚至有滋长蔓延之势。倘若听之任之,就会损害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所以,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自身的精神塑造,素来重视精神因素的巨大作用。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拼搏精神的最早诠释;而中国最古老的著作《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塑造了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动力的源头。宋朝王安石《读史》诗中有一句名言叫“丹青难写是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精神、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惜时精神,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锲而不舍精神,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博大的精神财富,才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没有断代的古代文明,从中也使当代人充分认识到,始终保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精神状态,是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志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情态。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好,就会群情激昂,群策群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不好,则会暮气沉沉,一盘散沙,对工作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结果错失机遇、贻误发展。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是塑造干部形象的重要体现,又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推动者,也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干部风气和干事氛围的影响者和引领者,其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干部的工作状态,反映队伍的作风形象,决定工作的效率质量,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什么是良好的精神状态呢?简单地说,就是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科学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充足扎实的工作和学习干劲。方向、方法和干劲,是构成精神状态的三要素。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志、智、气、勇、情。

志,就是志向、目标、理想、方向。这是一名党员干部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及具有怎样一种精神状态的根本所在。“立志、立德、立言、立功”中,立志非常重要。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生命可贵,人活一世,总要有理想有目标,不可糊里糊涂过一生。如张横渠说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东坡曰:“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基本动力和坚韧程度。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有志向和没有志向,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是非常明显的。有志者,则干劲足、效率高,言行的质量都比较高;而无志者则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反对志大才疏,但也坚决反对胸无大志。汉光武帝说:“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说,人只要有了志向,并坚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智,即智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在古今中外所有哲学中,智慧都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推崇“智慧”的。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其实都在阐释“智慧”,教人如何智慧地生存、智慧地发展。智慧的人,闭于一室而知天下事,身处帏屋而能决胜千里,知一叶而能察秋毫。有知识不等于智慧,要转识成智,转智成行,也就是说要把知识变成智慧,成为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的方法。

气,即朝气、锐气、正气。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中国精神”的一把钥匙。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进入“突显期”,要继续保持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没有一股子士气、朝气、锐气,是绝对打不开局面、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需要的。党中央一直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勇,即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勇于直面问题、勇于剖析自我、反省自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当前,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矛盾随行,干事创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群众的领头人、主心骨,领导干部有无担当精神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只有大胆负责、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带领群众有所作为。勇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能否敢于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它无情地检验着我们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党性信仰。勇于担当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政绩的大小、功劳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能力素质,取决于他理想的远度、雄心的高度、信心的深度、行动的力度、决策的科学度。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勇于担当的素质,增强勇于担当的意识,提升勇于担当的能力。担当精神是一种境界追求、一种素质要求,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责任体现、一种行动自觉,还是一种勇气智慧,一种能力反映,更是一种拼搏意志,一种牺牲奉献。

nlc202309040329

情,即情感、情怀,即心情、激情。党员领导干部的“情”,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坚持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其次,是工作上要保持激情。激情是一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心血都倾注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用心干好每一项工作,努力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在攻坚克难、推动发展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真正感受到工作带来的身心愉悦和无比幸福,才能滋养出绵绵不断、历久弥坚的工作激情。

“志、智、气、勇、情”五要素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志为先导,智是基础,气为根本,勇为关键,情为保障。 精神状态问题,是个胸怀问题、觉悟问题、追求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的干部队伍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创造佳绩。那么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哪里来呢?

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会有昂扬的斗志和忘我的投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有了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会自觉地将个人的追求与现实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旺盛精力,就不会出现精神滑坡、萎靡不振。志存高远,肩负道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然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所立下的壮志才能实现,所肩负的使命才能完成。

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人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态度上。事业心、责任感是一个人前进途中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有些人之所以精神不振,就是因为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会积极地投入到自己负责的工作中呢?事业是生命之盐。领导干部大都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主心骨,是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立足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责任感就是对工作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工作的精神状态。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干部不可能把工作干好。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党员干部就会自觉地提高工作标准,主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同在的关口,在非常时期尽非常之责,用超常之功作非凡之为,唯有勇于担当!正所谓“危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岗位,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勇气。

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知识决定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实践证明,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不学习是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勤奋的学习态度就是一种好的精神状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后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学而后知荣辱、存天理、明人伦;学而后积素养、蓄正气、累才干。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新知识,养成爱学习的习惯。要“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广学、思考、实践、总结、历练、提高,厚积薄发。康德说,有学问、然后有智慧、然后有先见、然后能力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学习,就有收获,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路开阔了,眼界放宽了,思维超前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把握问题、驾驭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向实践和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良好的修养和人格。为什么萎靡不振,懒散松懈呢?为什么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呢?为什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呢?为什么贪图安逸,害怕吃苦呢?为什么盲目乐观,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问题,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呢?又为什么对转变作风无动于衷,而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套却乐此不疲呢?精神状态问题,实际上是党性修养问题。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领导干部就是要冷静地、有长远眼光地面对每一次胜负得失,宠辱不惊、荣辱不改,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遇事想得开、放得下,唯此才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所怕,有所敬畏,谨慎一点总是好的”。领导干部要常思法纪之威严,常想监督之严厉,常虑舆论之可怕,自觉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自觉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意识,要有“见贤思齐”的宽阔胸怀,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胆识和勇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律意识,努力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实践过程,要将思想建设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造主观世界寓于改造客观世界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个健康的、阳光的心态,真正做到不为权力所累,不为享乐所困,不为名利所惑,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坚守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操守。

新的一年需要的精神状态 篇4

过去一年的收获自然是可喜的。因为得来太不容易了。下行的压力那么大, 调整的任务那么重。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合理的区间, 继续实现中高速增长, 物价平稳, 就业增加, 生活继续改善, “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 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奋斗过程中许多新的创造, 为继续前进奠定了好的基础, 有许多新的经验, 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

新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现在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愈来愈近了。这是令人鼓舞的, 也使我们感到肩负的责任之重。在这样的时刻, 不但要明确做什么, 知道怎么做, 还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几个字值得注意。

第一个字是干。世上一切成果都是干出来的, 一切困难都是通过干克服的, 不干什么都没有。不干, 一切好主意、好办法、好机会、好条件都等于零。新的一年, 前景是很鼓舞人的, 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所谓前所未有, 就是说许多困难是过去没有碰过的, 甚至对有些企业来说是没有想到过的。所以一开始就要准备付出更多的努力。企业的领导, 每一位员工都需要有付出更多努力的思想准备。

第二个是变。所谓变, 主要是要创新。新的机遇, 只靠老办法抓不住。新的困难, 只靠老办法克服不了。互联网时代, 开拓了和正在开拓着无限的可能性, 无限的商机, 同时也冲击着、淘汰着许多原有的、过去成功的做法。新的、潜在的市场需求, 需要用新的眼光去发现, 用新的方法、新的渠道去满足。新的产品和服务, 呼唤着新的技术、新的流程、新的管理、新的经营。这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到处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些机会只会给予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动; 却把危险无情地留给墨守陈规者。

第三个字是学。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流通方式迎面扑来。我们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原有的观念不能适应了。落后就会被淘汰, 被抛弃。我们不能等着别人照顾。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 才能迎头赶上。创新也要新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别的地区、别的企业、其他劳动者已经有新突破、新创造, 我们除了敬佩、羡慕, 更重要的也是学习。见贤思齐, 才是赶上先进的正确途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 已经说了好多年了。现在再不化为实践就走不下去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 包括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经济新常态需要精神新状态 篇5

过去一年,有一个词很热:新常态。它告诉我们,当下经济形势已经进入了三期叠加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每7年差不多就翻一番,GDP年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面对当前的“新常态”,少数人无所适从,看不清方向;也有人害怕创新,担心多做多错;还有人认为好日子过完了,唉声叹气。这三种现象,既是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反应,也是需要关注与疏导的负能量。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需要良好的精神新状态,才能应对自如,赢得这场挑战。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平常心。

中国已经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就像一朵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花,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已经为我们进入换挡期准备了条件。我们应该从追求速度转向追寻幸福。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更为重要。并不是经济发展越迅速,幸福指数越高。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常识:一户人家有钱,并不等于这户人家幸福。国家国家,国也和家一样。2014年,英国一家机构调查“全球最快乐国家”,排名前10位的与经济排名关系不大。所以,我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GDP数据,明白数据不等于幸福,就能面对**有定力,遇到难题能合力,从容不迫。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进取心。面对结构调整的阵痛,许多人会用“适应”这个词应对。适者生存,但新常态更呼唤创新。在经济发展迅猛的时候,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做事更多是粗放型。新常态下,有的事坚决不能再做了,比如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有的事再做也没用了,比如一些已有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所不为,是要有所作为,需要用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新常态下,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判断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一方面要加强前期调查研究,判断事情该不该做、该怎样做,一方面在决策之后,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过硬的工作作风去持续推进,创造性地做。正如有人说的:“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胜过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要实现健康的经济转型,要让经济发展这朵花在花期结束之后,迎来再次绽放,就必须勤劳地浇水施肥,精耕细作。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自信心。

处于前期政策的消化期,会部分影响到新政策的推行、新局面的打开,这是必然的。但是,同样半杯水,悲观消极的人看见的是空了半杯,乐观积极的人看见的是满了半杯,有信心和没信心所看见的事物不同,所做出的行动也不同。在经济发展放慢步子之后,有自信心就能够懂得向内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就能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的空间。无论是国内市场的开拓,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产品的输出,都可以有所作为。只要我们不在自卑与自傲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坚定地扎根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又四方广泛汲取雨露阳光,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独特又美好的产品,并且赢得经济发展之花的再次怒放。

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篇6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从政道德

[中图分类号] F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5-0031-02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应该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勤政廉洁”的20字要求。践行这个要求,真心“服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我们党员干部要弘扬敢争“领头雁”、敢做“急先锋”、敢啃“硬骨头”、敢为“拓荒牛”、敢治“太平官”的精神。

一、敢争“领头雁”,就是要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争一流。如今,如果我们因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沾沾自喜、自我满足;凡事求稳,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创新的冲劲和求突破的锐气。党员干部应该看到,无论是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根据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都需要我们目标盯着“一流”,抛开既有的思维定势,抢抓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心无旁骛谋发展。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勇于创新、敢争“领头雁”,跳出习以为常的思维框框,从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从静态直观思维转向动态变革思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忘我奉献的精神面对事业。这个不能靠“上级指示”,更不能抱着坐收渔利的心理,寄希望于“让别人先动”、“看人家怎样做的”,一味被动等待,紧守着老一套,就会坐失良机、固步自封,谈何改革攻坚、谈何引领创新?

党员干部必须主动作为、自觉而为,敢为天下先,敢于负责任,敢于担风险,只要对改革发展和人民福祉有利的事,都要抢着去干。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勇气,有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觉悟,有敢闯敢试、主动改革的魄力。

二、敢做“急先锋”,就是要保持抓铁有痕的执行力

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也要有建功须有我担当责任的气概,对待政绩要提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境界。凡是党委政府决定的,都要变成具体行动和实际效果,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始终牢记,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进步,以想干凝聚力量,以敢干展示气魄,以会干增强本领。

“急先锋”的价值就在于提升执行力。执行力往往体现在较真碰硬、不怕得罪人。如拆违拆到党员干部家里,还敢不敢拆下去?党员干部要回答:“公字头”立起来,违法建筑倒下去。如有企业想钻政策的空子甚至明显的违规,有人打招呼,还敢不敢严格执行?党员干部要回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如何向群众兑现承诺?党员干部要回答:要将整改措施具体化,以准、狠、韧的劲头,一项一项抓,一件一件改,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等不拖。我们要形成干部执行力理性和畅通的监督渠道与氛围。

三、敢啃“硬骨头”,就是要保持不畏艰险的昂扬斗志

面对兰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社会现状,焦裕禄斩钉截铁地说:“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这种面对困难与挑战而自然流露的坚定决心,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在新形势下,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依然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群租成灾,治安问题突出;应拆未拆房多,私拉电线等安全隐患严重;一些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新兴产业少、高污染企业清拆任务重,转型升级的压力极大;导入人口多、调控难度大,乱设摊、乱招贴、乱倾倒和居改非等城市管理顽症依然较多,市容市貌改善难等等。面对这些“硬骨头”,需要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只要为民的情怀不游移,困难再多也不畏惧,“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苦干实干就没有翻不过去的高山。“硬骨头”凸显一个“难”字,唯其难,更要只争朝夕、锐意进取。步子不快、动力不足,就将难以闯过激流险滩,不进则退。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和能力水平,敢不敢啃“硬骨头”是重要标尺。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上到底是知难而上,还是躲躲闪闪,专挑容易的、好出政绩的事干,干部形象如何显而易见。人生最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组织将自己安排在一定的岗位上,承载着群众殷切的期盼,党员干部理当用攻坚克难的勇气、深入实干的作风成就一段光辉岁月,把辛劳刻在年轮上,把承诺落在行动上,才能交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答卷。

四、敢为“拓荒牛”,就是要保持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

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是基层干部形象的生动写照。“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从来都是改革发展的大敌。

“拓荒牛”精神就是坚守于默默无闻的耕耘和付出。在新形势下,产业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居民文明程度的提升还长路漫漫;民生领域服务型的社会组织培育还尚需时日;市容市貌亟需形成综合性管理体系,这些都需要保持定力,一步一个脚印打基础,需要只争朝夕的劲头,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拓荒牛”精神,就是面对困难险阻保持一以贯之、矢志不渝、永不退缩的意志品格,保持孜孜以求、勇往直前、不畏辛劳的道德操守,保持和发扬吃苦耐劳、负重奋进的精神。

五、敢治“太平官”,就是要保持公平正义的从政环境

有抱负、敢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最起码的为政之德。不过,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心思不在工作上,有的丧失工作激情,得过且过,草率敷衍,消极懈怠,满足于交差;有的放松自我要求,公事松松垮垮、私事急急忙忙,拖拖沓沓,不思作为;有的与老板交往过密,想着法子为老板在政策上“打擦边球”;有的疏于学习提升,自我标准降低,把许多时间放在搓麻将等低层次的感官享乐上;有的对不良现象安之若素,测评人人打优秀,访谈人人说好话,将这种“选择性失明”当作为人“大气”,一心想当“太平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太平官”的根子就在私心过重,倘若“藏着小九九用权,捂着乌纱帽做官”,怎么可能践行党的宗旨?有公心者方为公仆,治“太平官”是对大部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干部的肯定,也是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之从政环境的需要。治“太平官”正是为了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省,方能不负组织的培养、百姓的期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当中流击水,不进则退,形势迫人、时不我待,更需要党员干部奋发进取、闯关夺隘。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没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敬业奉献,没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勇毅笃行,怎能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也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要按照严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敢字当头、干字在前,敢于负责、敢为人先,就能穿越激流险滩、抵达胜利的彼岸。

总之,敢争“领头雁”是内在动力,敢做“急先锋”是客观需要,敢啃“硬骨头”是群众期盼,敢为“拓荒牛”是毅力展现,敢治“太平官”是从政底线。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镇长

精神状态 篇7

抓落实是实现正确决策的生命线。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 成就一项事业, 精神状态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效。良好的精神状态, 是攻坚破难、成就事业的强大力量。只有以振奋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 狠抓落实, 在落实中创新, 在创新中前进, 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坚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就要围绕主题抓落实。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是学校工作的主题, 抓落实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与“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握, 把使命变为责任, 把信心转为动力, 把主题化为实践, 形成围绕主题抓落实的浓厚舆论氛围和工作氛围, 在思想上增进共识, 在行动上增强自觉, 在工作上增添合力。符合主题的事情就全力以赴,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革。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坚持上下互动, 协调一致, 把主题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突出重点抓落实。

抓落实, 要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咬定不放的韧劲, 抓好急事、要事、难事。要狠抓当务之急, 树立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对必须立即着手的事情, 雷厉风行、紧张有序地推进。要狠抓当务之重, 分清主次, 区别轻重缓急, 集中抓好影响全局、关系根本的重点工作。要狠抓当务之难, 对工作中的难题进行梳理, 细化措施, 集中攻坚。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完善机制抓落实。

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通过机制创新解决不落实、不认真落实和落实不好的问题。要完善目标责任机制, 促使层层抓落实, 人人抓落实。要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让肯干事的人有机会, 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干成事的人有荣誉。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转变作风抓落实。

坚持以良好作风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培育良好作风, 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坚持实事求是, 说实话, 出实招, 办实事, 求实效。既要拓宽思路、积极进取, 又要防止盲目攀比、脱离实际;既要只争朝夕、又好又快, 又要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既要坚持快速发展, 又要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 以服务师生的作风推进和谐发展, 以敢闯敢试的作风推进创新发展, 以奋发有为的作风推进跨越发展。

精神状态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22岁~45岁, 平均年龄33.5岁。12例患者入院时均处于紧张性木僵状态, 双眼凝视前方, 无任何表情, 似带着面具一般, 问话不答, 推之不动, 刺之不躲, 肢体无论摆成何种姿势, 都会保持长时间僵直不变。将其放倒在床, 抽掉枕头, 脑袋仍与床保持一定距离, 毫不劳累。经检查患者均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 无明显抑郁情绪及器质性的躯体疾病作为发病诱因, 根据《CCMD-3》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状态。入院时6例患者营养缺乏, 呈恶病质, 2例患者大小便失禁, 2例已并发Ⅱ度褥疮, 2例收住及时体质较好。平均住院天数为120 d, 治疗效果:以紧张性木僵状态及并发症全部消失而痊愈出院12例。

2 护理体会

2.1 安全护理

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 应列为精神科Ⅰ级护理, 安置在隔离室内护士易于观察到的床位上, 最好不离视线[2]。病房内不可放置危险物品, 如玻璃杯、碗、筷等, 以免发生意外。室内光线柔和, 温湿度适宜, 同时还应避免其他患者的干扰和伤害, 此类患者有突然转为兴奋的可能性。本组中1例患者, 在夜间突然出现冲动行为, 用身体撞门并大声喊叫, 经工作人员及时制止, 并给予四肢约束, 肌肉注射氯硝西泮1 mg后稍安静, 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 特别是在夜间, 更应提高警惕。

2.2 心理护理

在精神科护理中, 心理护理占着主导地位, 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 不同于一般的意识障碍患者, 他有丰富的内心活动, 医护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治疗护理效果。所以应该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正确对待患者的病态行为, 定时探望,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多关心、多体贴, 使其充分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 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前, 必须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 给予必要的解释, 提高各项操作技术的准确率及成功率, 动作要轻柔, 手法要熟练, 随时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及其他不利于患者的事情, 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疏导。同时, 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根据家属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给予不同的启发和支持, 改变他们对患者的不正确看法, 督促他们多关心患者, 特别是在自知力恢复时, 应该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 有助于减轻顾虑, 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2.3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是攻克这一病症的关键, 也是考核临床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护理。

2.3.1 饮食护理

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不能主动进食, 经口喂食也很难做到, 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需要,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主要通过鼻饲进行补充。主要食物有猪肝、瘦肉、蛋黄、蔬菜等研磨成的半流食及各类米糊。同时间歇地给一些果汁、牛奶、蔬菜汁等饮料, 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热量, 维持能量代谢平衡。鼻饲时应特别注意: (1) 确定鼻饲管的位置及胃内残余量。此类患者对各类刺激都不敏感, 一定要防止鼻饲管误入气管而造成严重后果。 (2) 注意胃肠道反应。本组中3例营养缺乏的患者, 对配方饮食不能耐受, 我们采取了少量多餐制, 尽量减慢推注速度, 减少入量, 增加稀释度, 从而缓解了症状。

2.3.2 口腔护理

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 因长时间不能由口进食, 唾液分泌减少, 自洁作用差, 极易引起口腔黏膜感染, 每日必须进行常规口腔护理。因此类患者有一特殊症状———长时间将口水含在口腔内, 不吐不咽, 为细菌孳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组中3例患者因口水潴留, 造成口腔黏膜溃疡, 口角发红, 并有皲裂。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给予了如下处理: (1) 每日增加1次口腔护理; (2) 每隔1 h轻压患者两腮, 观察有无唾液潴留, 如口腔内积液较多时, 可用注射器抽吸; (3) 加用2%的硼酸溶液擦拭口腔内部, 用1%的龙胆紫涂擦溃疡表面, 口角处涂红霉素软膏。经上述处理后2 d~3 d溃疡面基本愈合, 口角炎消失。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有: (1) 由于患者肌张力高, 开启牙齿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造成损伤; (2) 消毒棉球蘸擦拭液不可太饱满, 以免误吸入气道。

2.3.3 大、小便的护理

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 因长期卧床, 不能自由活动, 常可出现尿潴留或便秘等症状, 故应定时检查并记录大、小便的情况, 加强会阴部的护理。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 我们顺着结肠走向进行腹部按摩, 以刺激增加肠蠕动。同时将番泻叶5 g加水300 ml煎成药汤, 通过鼻饲进行导泻, 一般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出现尿潴留的患者, 首先采用各种方法诱导排尿, 也可按摩膀胱, 无效时可行导尿术。此类患者基本不能控制大小便, 便后也不会讲出来,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 定时放置便器, 培养患者定时排便排尿的习惯。

2.3.4 皮肤护理

患者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 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加气垫。勤洗澡, 勤换衣服被单, 如遇衣服被单有污染时, 要及时更换, 防止褥疮的发生。本组中2例患者入院时已并发Ⅱ度褥疮, 我们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 除常规创面消毒处理外, 配以中药红花30 g加水500 ml煎汤, 湿敷创面10 min~15 min, 后将血竭、冰片研磨成末, 撒在创面上,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每日换药1次, 1周后创面痊愈。

总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要经常观察病情变化, 耐心细致地巡视患者, 认真做好护理工作, 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目的介绍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状态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2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12例典型患者在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方面的临床护理实践, 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木僵状态得到缓解, 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是提高本病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木僵状态,护理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46

精神状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10月收治的3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门诊部及住院部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实验组患者的资料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4~60岁,平均(42.80±10.88)岁;受教育的年限8~16年,平均(10.02±2.38)年;病程1~22个月,平均(11.23±2.34)个月;患病期间所有患者均已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达2个月。对照组成员与实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教育年限均需在8年以上,且年龄须分布在20~60周岁。所有纳入的患者均自愿加入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性疾病、严重体能衰退、药物滥用、过度兴奋及色盲和色弱的患者排除。正常对照组须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滥用及一级亲属中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本次研究为横断面式的调查研究。两组成员在相同时间内按相同的顺序测评,测评均由同1名精神科临床医生进行。

1.3.1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评(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SCT)

威斯康星卡片分为4张刺激卡和128张反应卡,受试者对所持卡片的顺序及分类标准均未知,整个测评过程均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思维在电脑程序下进行,每张卡片分类完成后,电脑均对受试者的判断进行评判。工作人员统计正确分类的卡片数、完成的卡片数、持续错误的情况数及随机错误数[4]。

1.3.2 持续操作测评(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电脑屏幕每次仅随机出现0~9中的1个数字,当前、后两次的数字和为10时,受试者须尽快并准确按键,其余情况均不按键。工作人员统计受试者做出的正确反应数及所用的平均时间。

1.3.3 可反复使用的神经及心理状态的测评工具(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

此测评工具共计12类题目[5]:(1)受试者复述工作人员依次朗读的10个词组,每个词组朗读4次,同时由工作人员记录受试者复述正确的词组数。(2)受试者复述工作人员朗读的小故事,工作人员朗读2次,每读1次后受试者复述1次,由工作人员记录其复述正确的关键词数。(3)受试者在4 min内临摹给定的图形,由工作人员评定。(4)受试者根据线条表述出与其位置对应的数字。(5)受试者给10幅简单图画分别命名。(6)受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说出尽量多的蔬菜或水果的名称,以测评其语义的流畅性。(7)工作人员每秒随机递增读出2~9的1个数,受试者进行复述。(8)受试者根据图形与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在90 s内对图形进行编码。(9)受试者尽可能地表述出测试时读的词组。(10)受试者辨别听到的词组是否来自于工作人员朗读过的20个词组。(11)受试者复述工作人员朗读过的小故事,其中每1个关键词记为1分。(12)受试者回忆工作人员画过的图形并将其画出。

(1)与(2)的总分计为即刻记忆分数,(3)与(4)的总分为视觉广度分数,(5)和(6)的总分计为语言功能分数,(7)和(8)的总分为注意力分数,(9)、(10)、(11)与(12)的总分计为延时记忆分数,最后得出测评总分。

1.3.4 Stroop色词测评

此测评分为4个部分[6]:A.红、绿、蓝、黄共30个黑体字;B.由颜色命名的红、绿、蓝、黄色块共30个;C.读取30个字义与打印色不对应的字;D.按打印色读取30个色字。工作人员记录受试者读取30个字或者30个色块的时间和读取错误的数量。其中C的反应时间减去A的反应时间,计作颜色干扰时间。D的反应时间减去B的反应时间,计作字义干扰时间。

1.3.5 精神状态的评定

由2名精神科的临床医生进行,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受试者的精神状态。PANSS量表共包括30个基本条目,5个因子,具体包括阳性症状因子、阴性症状因子、兴奋敌对因子、焦虑抑郁因子和认知缺损因子。由本院接受过培训的医师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行Fisher方法检验。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测评得分与PANSS的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测评比较

WSCT测评中完成的卡片数、正确分类的卡片数、持续错误的情况数及随机错误数;CPT测评中的正确反应数及所用的平均时间,RBANS测评中的视觉广度分数、即刻记忆分数、注意力分数、语言功能分数及延迟记忆分数;Stroop测评中的颜色干扰时间、字义干扰时间及四部分的错误数量,及其总测评分数,实验组均明显比对照组差,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测评比较(±s)

2.2 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与PANSS的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在WSCT测评中的随机错误数与PANSS阴性症状中的情绪退缩等条目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CPT测评中做出正确反应所用的平均时间与PANSS阴性症状中的情绪被动、退缩、淡漠及交谈时自主性不足等条目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即刻记忆分数与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及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淡漠、被动及抽象思维不足等条目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RBANS测评的总分与阴性症状中的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交谈时缺乏自主性及被动、淡漠等条目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troop测评中字义干扰时间与阳性症状的分数、阴性症状的分数、PANSS的总分及阴性症状中的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交谈时缺乏自主性、抽象思维障碍等条目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颜色干扰时间与抽象思维障碍等条目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测评得分与PANSS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T.总分数;P.阳性症状得分;N.症状得分;G.精神病理学症状得分;N1.情感迟钝;N2.情绪退缩;N3.情感沟通障碍;N4.淡漠;N5.抽象思维不足;N6.交谈时缺乏自主性及被动;N7.抽象思维障碍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以上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PT中的即刻记忆分数、RBANS的总分和Stroop测评中的字义干扰时间的回归方程均有意义,3个模型都可作为阴性症状自变量,而上述指标作为因变量。见表3。

表3 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与PANSS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该病患者均存在持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障碍,即脑功能受到损害,涉及言语、知觉、思维、注意力、学习记忆、逻辑推理等过程的功能缺失[7],从神经影像学中可看出其涉及大脑前额叶与扣带回等脑区。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WCST、CPT、RBANS、Stroop测评中差于对照组,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均发生了障碍,而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执行过程与前额皮层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患者如前额叶皮层发生损伤则会导致其组织、策划及判断的能力降低[8]。

注意力损害主要涉及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患者常常出现加工信息障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额叶受损有关。本次研究采用Stroop色词测评测定患者的抗干扰及注意力集中能力,采用持续操作测评CPT可测定患者的保持与转换的能力[9],可看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集中注意能力、抗干扰、转换等方面均受到了损害。

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评定工具很多,比如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评、持续操作测评、可反复使用的成套神经及心理状态的测评工具、Stroop色词测评、伦敦塔测评(TOL)等。其中国内外对WCST的应用最为广泛[10],要求患者对卡片分类,同时记录分类数目、持续应答数、正确的应答数及持续错误数等,相对于TOL测评,其操作的规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可信度较高,更具有敏感性,可很好地反映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

综上所述,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障碍与阴性症状有密切的关系,与阳性症状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本次研究未考虑药物对患者学习能力及其执行能力的影响,须进一步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后的变化情况。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与其精神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10月收治的3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即相应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评(WSCT)、持续操作测评(CPT)、可重复使用的成套神经及心理状态的测评工具(RBANS)、Stroop色词测评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评定其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及精神状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除Stroop色词测评中的卡片A(字)、B(色)、C(字色)的错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心理测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多项心理测评成绩如WSCT测评中的随机错误数、CPT测评中的正确反应时、RBANS测评的瞬时记忆分和总分、Stroop色词测验评中的字义干扰及颜色干扰时,均与PANSS的精神状态评分呈相关性(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执行力、记忆力及言语能力均发生了障碍,其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与其精神状态均呈相关性。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成,孙金荣,沙维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3):156-158.

[2]KIM Y K,MYINT A M,VERKERK R,et al.Cytokine changes and tryptophan metabolites in medication-naive and medication-f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J].Neuropsychobiol,2009,59(2):123-129.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Washington DC:APA,1994:1-943.

[4]谢杏利,邹兵.抑郁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疗效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6):627-630.

[5]van VENROOIJ J A E M,FLUITMAN S B,LIJMER J G,et al.Impaired neuroendocrine and immune response to acute stress in medication-na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sis[J].Schizophr Bull,2012,38(2):272-279.

[6]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7]张凤凤.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0.

[8]van VEELEN N M J,VINK M,RAMSEY N F,et al.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ysfunction in medication-naive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10,123(1):22-29.

[9]李国华,李继荣,吴秋霞,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GFAP与认知功能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1):19-21.

精神状态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58~82岁。

1.2方法:由于大部分病例来自于住院部,一直使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评定及痴呆病例行为量表(BEHAVE-AD)评定[1]。有22例患者MMSE<24分,BEHAVE-AD≥8分,6例患者症状不明显,根据BEHAVE-AD评分表分类,对偏执与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情感障碍、焦虑与恐惧进行评分。对用药的患者在入院进行一次评定,用药一年的在进行一次评定。

2结果

2.1痴呆患者出现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即BPSD的进行入院、用药一年和用药两年三次分析入表1。

2.2选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奥拉西坦胶囊、石杉碱甲、银杏叶片。奥拉西坦胶囊,为促智药,是环GABOB衍生物。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促进脑代谢,透过血脑屏障对特异性中枢神经道路有刺激作用。改善智力和记忆;石杉碱甲是从草药蛇足石杉中分离出的生物碱,脂溶性高,分子量小,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后较多分布于大脑的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为中枢胆碱脂酶抑制剂,能增加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2]。银杏叶片改善心脏血流、保护缺血心肌的功能,可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某些指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3]。

3结论

通过表1入院时BPSD发生率最高为攻击行为20(71.42%),偏执与妄想14(50%),行为紊乱12(42.86%),日夜节律紊乱12(42.86%),情感障碍10(35.71%),幻觉7(25%),焦虑与恐惧2(7.15%)。用药一年BPSD发生率最高为攻击行为20(71.42%),偏执与妄想14(50%),行为紊乱13(46.43%),日夜节律紊乱12(42.86%),情感障碍10(35.71%),幻觉7(25%),焦虑与恐惧2(7.15%)。用药两年BPSD发生率最高为攻击行为18(64.28%),偏执与妄想13(46.43%),行为紊乱11(39.28%),日夜节律紊乱10(35.71%),情感障碍10(35.71%),幻觉7(25%),焦虑与恐惧2(7.15%)。轻度血管性痴呆在治疗过程中BPSD减轻。

4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三次检测中BPSD为78.57%,偏执与妄想最高,其次是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情感障碍、幻觉、焦虑与恐惧,与沈伟等[4]相一致,是该类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在吃药一年后,轻度血管性痴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减轻,中重度血管性痴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得到一定缓解,没有加重病情。奥拉西坦胶囊、石杉碱甲、银杏叶片三药联用在治疗过血管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痴呆程度。

摘要:目的 对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精神状态的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符合MMSE诊断标准的28例进行入院、用药一年和用药两年三次分析。结果 BPSD的发生率78.57%,其中以行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偏执和妄想其次。结论 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非常高,以攻击行为、偏执和妄想为主。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BPSD,三次分析

参考文献

[1]盛建华,陈美娟,高之旭,等.阿尔茨海默病病例行为评分表性度和效度[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2):75-77.

[2]席绪明,蒲亚岚,冯盛.石杉碱甲在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2,33(32):7021-7022.

[3]商丹,彭飞,赵艳芳.银杏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4):1584-1585.

精神状态 篇11

【关键词】术后;早期精神状态;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20—01

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如未及时治疗可发展成更严重的肝脏疾病,乃至肝癌。到肝病后期,手术切除肝脏往往是较为可行和必然选择的治疗方案[1]。肝切除术后易出现的早期精神异常又可分为抑郁、焦虑、谵妄等。其中谵妄属于急性意识障碍,主要因过度兴奋而引发中枢神经急性失调,常与疼痛、紧张、高龄、术中出血等因素有关,如不及时处理影响疾病预后[2-3]。因此术后及时评估患者精神状况并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本院肝胆外科收治32例患者,均可行肝切除手术,术后评估患者早期精神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和心理介入治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肝癌3例,肝硬化10例,肝炎15,其他肝病4例。所有患者均满足手术所需的相关指标和条件要求[4]。

2 评估

2.1 评估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四版(DSM-IV)為参考诊断标准[5],术后早期精神异常多发生在术后3天之内,首次发作多集中于夜间,持续2~6 d。依据其病情不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情况[6],其中轻度主要为意识不够清楚,存在幻听及反应迟钝等问题,唤醒后意识可逐渐变为清醒,表达相对正常;而中度为言语较为混乱、躁动不安、意识较差,对外界反应不明显,不能辨别昼夜或与人正常交谈;重度则为在中度基础上更为躁动不安,常伴有持续失眠,同时还可偶尔出现暴力和自残倾向。

2.1 结果 术后32例所有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为15.6%(5/32),焦虑症发生率为25%(8/32),而谵妄的发生率为34.4%(11/32)例,其中男6例、女5例;轻度8例,中度3例,重度0例;平均谵妄持续时间为3-6 d,且夜晚较白天发生频率更高,白天因家人照顾,环境因素及护理相对集中及时,患者注意力有所分散,精神状态相对较好,因此发生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应加强夜间对患者的相应护理和干预。

3 护理

3.1 环境营造及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出现早期精神异常可能与其心理及身体状况较差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手术前后期间,应更为关注肝切除患者心理健康(如紧张,焦虑或抑郁等),了解是否有精神疾病史或家族遗传性精神科问题。可以及时预防和提前准备必要的心理辅导及药物介入治疗与相应护理。与此同时,为这类大手术患者提供较好较为舒适优雅清新且洁净的病床护理环境,避免强光直射及周边严重噪音。让患者有个平和清静的环境与心态。

3.2 疼痛护理 术后应及时关注和询问患者病情,给予实时监护和察看,尤其需要留意术后出血、感染及疼痛等相关症状及问题。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剂补充,有助于其健康恢复和病情稳定。同时,加强与患者经常沟通,可以尝试以小团体活动等形式分散患者注意力,让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必要时予一定止血和防感染护理,或服用镇痛及消炎药物。

3.2 用药安全护理 全程记录患者病况及用药情况,避免患者忘记服药及服错药物的情况。除术后并发症外,患者服药后有任何身体不适等情况均应给予关注,记录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与医师及时沟通。必要时,应果断停止服药或依据情况多种药物交错服用。

4 小结

早期精神异常是一类术后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由于肝脏疾病及相关的肝功能障碍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对麻醉药的代谢影响显著,也是谵妄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为直接,因此护理人员对于该类手术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防易感因素。医护人员对护理风险的判别是有效防止谵妄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加强培训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护士临床急救和临时应变综合能力。除了常规的影响因素如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生活护理等因素外,针对肝脏切除术本身的特点,患者对于肝脏切除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及对手术风险的忧虑是诱发术后谵妄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对症治疗,尤其是肝脏切除、肝功能损伤后,多种原本经过肝脏代谢的药物体内作用效果可能已经发生显著改变,建立与患者机体相适应的给药方案则显得尤为突出。

针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谵妄的发病率。而对于已出现精神异常症状的患者,通过实时系统的人性化护理,数天后精神异常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无早期精神异常所致的其他不良并发症,6 d后所有患者均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复发状况。

参考文献:

[1] 闭永浩,向宏市,方富义.手术切除大肝癌87例分析[J].肿瘤学杂志,2007,13(4):313-314.

[2] 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谵妄的识别与处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5):445-446.

[3] 李静,李长青.谵妄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1):68-70.

[4] 赖佳明,梁力建.肝切除相关的几个问题[J].腹部外科,2008,21(5):269-271.

[5] 邹姮婧,梅伟,张传汉,等.重症监护谵妄评定方法在术后患者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1):1046-1047.

精神状态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15例, 所有的精神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一诊断标准》。其一级亲属 (配偶15人、 父母24人、姐妹5人、公婆16人) 共60人, 男:27人, 女:33人,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41.5岁, 文化程度为文盲至大专学历不等。本次住院时间9~23d。所有家属均无精神病家族史, 患者配偶为正常人。

1.2 方法

所有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治疗及护理。当患者入院时, 临床护士热情接待, 向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住院制度、主管医师和护士。临床护士对患者家属在常规护理手段的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等干预手段, 具体如下。

1.2.1 普及精神病及妊娠知识。

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入院后, 采取发放宣传单与集中培训等方式向其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普及精神病的相关常识, 可根据家属的学历与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启发与指导, 对学历低的家属主要采用通俗语言, 而对学历较高的家属可适当使用专业术语。告知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病的特点, 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 正确对待和接受患者病态言行, 让其知道在住院期间有精神科医师指导下及妇产科医师、护士共同努力下, 合理用药、选择分娩方式、指导婴儿哺乳、做好生活护理, 减轻家属的焦虑心理。

1.2.2 指导精神病治疗及讲解妊娠、分娩知识。

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在患者的治疗、妊娠、分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必须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在向床位医师了解治疗方案后, 应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 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 尤其是妊娠、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其解决方法。还应向家属讲解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 有利于预防患者病情的复发。对于怀孕期服药的患者, 新生儿有可能出现畸形, 而且精神病有很高的遗传性, 要婉转的向家属交代清楚, 使家属有思想准备, 妊娠期随时监测胎儿情况, 征求专家意见, 最后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要尽到告知职责,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护士向家属讲解时, 态度应和蔼, 尊重安慰家属, 尽可能地争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力争使患者在治疗、妊娠、分娩后康复过程中达到最佳状态。

1.2.3 心理疏导, 做好护患沟通。

护士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家属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应谅解某些心理状态不佳的家属的过激言行, 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使家属信任护理人员, 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护理、分娩后的康复。对于厌烦、责骂患者的家属应进行心理疏导, 督促其关心患者。有些心理状况不佳的家属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所致[3], 护士应关心体贴这部分人群, 尽可能帮助排忧解难。护士应向医师联系, 可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缩短住院的时间, 降低其住院费用;采用价格较低, 合作医疗或医保可报销的药物;也可协助家属寻求社会帮助, 适当解决其经济负担。精神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由于分娩时不配合, 部分产妇采取剖腹产, 术前医师及麻醉师向其交代手术中、手术后的各种风险, 且要求家属签字时, 家属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之前, 护理人员更应该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 协助做好患者的各种基础护理, 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由于产后体内一些激素 (包括雌激素、黄体酮等) 水平突然下降, 加上分娩时高度精神紧张, 体力消耗, 疲劳以及胎儿性别不如意等因素都易致原有精神病复发, 而抗精神病药物大多能通过乳汁分泌, 为避免病情发作对婴儿不利以及药物影响, 对精神病患者应给以退奶, 采用人工哺乳。人工哺乳有许多缺点和不便, 同时增加家庭的负担, 此时, 护理人员更应做好母婴的护理来减轻家属的负担。

1.3 判断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所有家属均经专业人员指导, 采取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填写, 对于文盲的家属, 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填写。分别于患者入院后2d内和患者出院前2d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所有家属评估其焦虑情况。评定工具: (1) SAS评定焦虑症状, SAS粗分乘以1.25标准分, 以SAS总分≥50为存在焦虑症状。 (2) 自行设计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心态调查表, 内容包括: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担心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担心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入眠困难, 紧张恐惧, 希望得到帮助。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 (没有症状) 到“5” (极严重) 分为5级, 2级以上均为阳性。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r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干预后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SAS结果比较见表1。

2.2 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心态调查表见表2。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 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实施护理干预后SAS评分较干预前低;自行设计调查表各项观察指标均低于干预前。说明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当引起关注, 加强干预。15例患者的家属实施护理干预后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无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 均顺利分娩, 康复出院, 随访胎儿目前正常。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 护理对象由单纯的患者扩大到包括正常人[4]。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特殊, 且易反复, 加上患者合并妊娠期, 部分精神病患者不具备个人料理能力和家庭管理能力, 社会功能差, 给其家属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认知这一点, 将患者家属纳入护理对象中,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文献表明[5], 精神病患者家属会存在多种心理障碍, 而以焦虑最为常见。影响家属的心理状态的因素通常包括应激状态、缺少精神卫生知识、社会的偏见歧视、家庭负担加重等。因此,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的考察发现, 临床护理干预可提高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家属消除顾虑, 减轻心理负担。同时, 护理干预也提高了家属对我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质量,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关银, 罗玉玲, 陈锦成.护理干预对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效果观察 (J) .护理研究与实践, 2008, 7 (8) :8-10.

[2]李明, 赵宏斌, 郭襄平.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的负担、需求与政策回应-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4) :246-258.

[3]华文球, 张程赪, 覃宗厚.精神分裂症家庭负担状况调查 (J) .临床身心疾病杂志, 2008, 14 (3) :214-215.

[4]张培芳.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4 (12) :39-40.

上一篇: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下一篇: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