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外伤

2024-10-19

急性颅脑外伤(精选10篇)

急性颅脑外伤 篇1

现阶段我国人口年龄呈现出了老龄化趋势,加之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事故日益频发,老年人的颅脑外伤病例的数量,在临床上越来越多[1]。与年轻人不同的是,老年人的急性颅脑外伤预后不良的比例较高,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院于2010年~2011年收治老年急性颅脑外伤患者150例,笔者就其救治方面做出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110例,女性40例,年龄59~79岁;受伤的原因为跌伤48例,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致伤80例,暴力打击损伤14例,还有3例为其他原因。其中交通事故伤占全部病例的53.3%。受伤部位为面部、额部、颞部、枕部各不相同。患者收治入院的时间均在48h之内。其临床表现有5例在救治检查过程中昏迷,92例在受伤后持续昏迷,53例处于清醒期。其GCS评分情况,5~10分者103例,4分及以下者47例。出现恶心,头痛,呕吐者99例,口鼻耳道出血者51例,呼吸衰竭者21例,肢体瘫痪者46例,有精神症状者27例,有癫痫发作者15例,血压持续下降者12例,血压升高者14例,体温升高出现高热者12例。对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有中重度脑损伤者140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4例,单纯脑干原发性损坏12例,颅腔内出现血肿者127例,弥散性脑轴索部位受损18例,颅骨骨折50例。此外,腹腔内出现血肿5例,肋骨受创骨折引起气胸者15例,四肢长骨骨折36例。患者病史情况有高血压病史者72例,有糖尿病病史者45例,有心肌梗塞病史者6例,38例肺部出现了感染,40例产生了应激性溃疡,52例产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肝功能不全者92例。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中的73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先进行清创,行开颅手术,清除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脑内的血肿,进行骨瓣减压术。对其他的77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止血、给氧、注射镇静药、维持呼吸,其中21例进行了气管切开。同时,运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

2 结果

死亡49例,植物状态生存15例,中重度残疾41例,恢复良好45例。运用统计学方法,以及运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P≤0.05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于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反应相对迟缓,运动协调性不足,脑血管质量下降影响脑部的血供调节,以致头晕目眩,而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又日益频繁,因此发生颅脑外伤的几率很高。老年人在发生事故时,颅骨骨折的发生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老年人颅骨的板障发生了钙化,无机质较多而有机质较少[2]。但正是由于这一点,颅脑的弹性与年轻人比相对较差,其缓冲力变差,所以脑组织和脑血管更易损坏,脑组织的受损波及面积更大。由于脑萎缩,老年人在发生颅内压升高时,其代偿能力较大,因此在创伤早期症状不典型。这样,相对于颅内病变的发生,颅脑的临床症状出现相对延迟。当其超过了容积-压力曲线的临界值,则很快会发生脑疝,救治相当困难。因此,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3]。

对于急诊期的处理,首先要清除呼吸道异物、分泌物、呕吐物、及时给氧,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供氧对于脑细胞的保护十分重要,因为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差。另外,要防治休克,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建立多条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输血、补液、改善脑部血供。同时,要防治脑水肿,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利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防治脑部血管痉挛,预防脑梗塞[4]。

对并发症的救治,如肺部感染,除充分给氧及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外,在护理时应注意经常拍打后背、翻身、祛痰。对于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应在服用西咪替丁防治的同时,服用去甲肾上腺素以止血,服用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并发症的防治尤为重要[5]。

老年人颅脑创伤的外科手术禁忌症较少。当脑内有血肿或颅内压过高时,就提示应进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以防止脑疝的形成。然而,对于年龄过高的患者,手术应慎重,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尽量减小手术范围,注意对麻醉的监测控制。条件允许时,尽量行微创手术,例如硬通道钻孔引流;如果患者状态、体质过差,则尽量采取内科保守疗法。

参考文献

[1]梁建峰, 曾白云, 岑宇翔, 等.29例老年急性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5) :599-600.

[2]黄文丽.老年急性颅脑外伤的护理特点[J].福建医药杂志, 2002, 24 (6) :179-180.

[3]李艳伟, 夏天, 王文胜, 等.老年人急性轻型颅脑外伤术后帕瑞昔布钠镇痛对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29 (2) :144-146.

[4]张秀山, 张彦, 田首元, 等.应用微透析技术对老年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期液体治疗方案的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29 (7) :587-589.

[5]Joy HM, Anscombe AM, Gawne-Cain ML, et al.Blood-stained, acute subdural hygroma mimicking a subacute subdural haematoma in non-accidental head injury[J].Clinical Radiology, 2007, 62 (7) :703-706.

急性颅脑外伤 篇2

【摘要】目的:探究高渗盐水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急诊救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7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37例,对参照组患者行以甘露醇注射液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以8%高渗盐水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数、心率指数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指数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心率指数也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渗盐水治疗急性颅脑外伤疾病的效果较佳,对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都具有稳定的作用,且提高了急性颅脑外伤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渗盐水;甘露醇;急性颅脑外伤;急诊救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5-01

急性颅脑外伤是由于外界的暴力撞击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部使头部损伤而引发的病症,由于急性颅脑外伤疾病变化较快,病情复杂,因此,临床上一般采用急诊救治方法。在急救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对患者进行前期治疗,虽然甘露醇注射液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据研究表明,高渗盐水能够在急性颅脑外伤疾病的早期起到控制病情、改善颅内受伤状况的作用,且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在临床治疗中使用[1]。本文对高渗盐水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急诊救治效果进行探讨,并得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7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37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34.67±8.45)岁;平均体重(69.97±8.42)kg;性别:男19例,女18例;婚姻状况:未婚12例,已婚25例。参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3.28±7.26)岁;平均体重(70.03±9.28)kg;性别:男21例,女16例;婚姻状况:未婚20例,已婚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间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以25%甘露醇注射液治疗,每隔8小时使用一次,一日3次,共治疗1周;

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行以8%高渗盐水注射液治疗,每隔8小时使用一次,一日3次,共治疗1周[2]。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数、心率指数和治疗的有效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针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其临床相关数据均行以SPSS19.0软件包检验,临床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若两组患者研究所得的数据经过统计,P<0.05,则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0min后的血压和心率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0min后的血压和心率( ±s)

組别例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

实验组3787.9±25.857.3±22.594±7

参照组3773.2±11.141.1±7.2113±13

P值 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n,%)

组别例数显效

n(%)有效

n(%)无效

n(%)有效率

n(%)

实验组3720(54.06)16(43.24)1(2.70)36(97.30)

参照组3714(37.83)13(35.14)10(27.03)27(72.97)

P值 P<0.05

3 讨论

急性颅脑外伤的病情极其不稳定,极容易引发休克和抽搐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急性颅脑外伤的症状主要为头皮外伤、穹窿部骨折、颅底骨折、脑震荡以及脑挫裂伤等等,会引发患者急性期的精神障碍、后期的精神障碍,还易应发外伤性癫痫,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而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急救药物通常为甘露醇注射液,有显著的渗透利尿疗效,虽然治疗效果较佳,但是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给患者增加痛苦[3]。而研究表明,渗透疗法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作用明显,使用高渗透盐水能够将患者脑组织内的部分水分和脑脊液输送到血液中,从而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减轻脑水肿现象。高渗盐水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治疗效果优于甘露醇注射液,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4]。

本次研究中,使用高渗盐水注射液的实验组治疗效果较佳,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的数值在治疗30min之后都逐渐趋于正常,水平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高渗盐水治疗方法的疗效较佳,能够有效提高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存活率,为急诊救治中的较佳治疗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高渗盐水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急性颅脑外伤疾病的治愈率,提高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无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实验组患者在治疗30min之后的血压和心率都逐渐恢复正常,且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参照组相比较高,可见,高渗盐水治疗方法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初期救治效果较佳,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詹又佳,龚健,梁碧先.高渗盐水用于急性颅脑外伤初期急救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04):145-147.

[2]王涣群.复元醒脑与活血通腑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3]王耿焕.硫酸镁联合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1.

急性颅脑外伤 篇3

关键词:急性颅脑外伤,急救,护理体会

颅脑外伤主要是头部撞击物体或受物体撞击后导致颅骨骨折以及脑组织的挫伤、出血、裂伤、肿胀等病理变化[1]。急性颅脑外伤病情变化快、病情危急, 而且并发症多、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颅脑创伤患者数目位列全身各系统创伤第二, 但病死率却居首位。能否抢救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护理是否到位。所以,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迅速、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处理, 关乎到是否可以赢得抢救所需的宝贵时间, 增加抢救患者的成功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资料, 探讨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178例。其中男102例, 女76例, 年龄11~72岁, 其中以青壮年多件, 平均36.8岁。患者脑外伤的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12例, 高处坠落伤41例, 重物撞击伤25例。颅脑损伤情况:单纯颅脑损伤129例, 多发伤49例。入院时全部患者的头部均有明显伤口出血现象, 且伴有不同程度头部并发症。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 178例惊醒颅脑外伤患者成功抢救149例 (占83.71%) , 死亡29例 (16.29%) 。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

现场急救是颅脑创伤患者抢救成败的关键;急救重点是开放性脑伤的紧急处理及生命支持。对入院的患者, 护理干预应当短时间内开始。创伤脑伤患者急救时, 应注意呼吸是否通畅、心血管功能是否正常、意识障碍程度、有无局部的出血。

2.2 呼吸道处理

保持呼吸道否通畅, 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重点[2]。其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因为短时间脑细胞缺氧 (>6 min) 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其二:对于颅脑创伤的患者, 由于意识障碍和频繁的呕吐导致了咳嗽和吞咽等反射消失, 致使呼吸道积聚大量的分泌物、胃内反流物和血块等堵塞气道, 容易引起患者窒息。急救时首先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 保证呼吸道通畅, 然后给予患者吸氧, 保证脑组织耗氧量。

2.3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粗略的检查患者的血压和脉率, 用手触摸颅脑外伤患者的颈部来检查颈动脉, 或者是检查患者的桡动脉, 若感觉不到患者的颈动脉搏动, 则说明患者的收缩压降到了60 mm Hg以下;若触摸感觉不到患者的桡动脉搏动, 则说明收缩压降到80 mm Hg以下[3]。此时, 应快速的建立静脉通道 (可以建立多条通道, 使药物在短时间内进入体内) , 补充血容量, 防止患者出现早期休克;若感觉颈动脉充盈肿胀, 则说明有颅内高压, 应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 立刻给予20%甘露醇250 m L。

2.4 意识的观察

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是患者意识的变化。若伤后意识逐渐恢复, 则预示病情好转;若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 则预示硬膜外血肿;若伤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 则预示进行性脑受压, 颅内血肿持续或脑水肿加重。若进一步判断则需要对患者进行Glasgow昏迷评分, 评分标准包括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 三者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 最高15分, 表示意识清醒, 8分以下为昏迷, 最低3分, 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2.5 处理伤口。

头部血管非常的丰富, 即使损伤是小创伤也可发生较大出血。当患者出现头部开放性外伤时 (如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 , 尽量保持有伤口的患者的头部不动,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伤口进行止血。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点, 应立刻钳夹止血, 而后行伤口包扎;包扎时, 应剪短伤口周围头发, 将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 外加干纱布。对于创面或伤道内异物, 谨慎处理, 避免造成进一步的脑组织和血管损伤[4]。对于头皮损伤广泛出血, 必要时可采取暂时性压迫颞浅动脉、枕动脉等头皮血供主干来减少出血。

3 体会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 急救医学做为其一部分, 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急诊科护士在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 因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娴熟的急救技术, 良好的心理素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资料。通过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后, 178例患者中成功抢救149例 (83.71%) , 死亡29例 (16.29%) 。急诊科护士应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急诊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迅速、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处理, 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增加对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财秀.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 2011, 1 (11) :687.

[2]朱丽芬.63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2) :2728-2729.

[3]汤波静.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4) :373-374.

从刘海若的颅脑外伤谈起 篇4

5月1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委托办公室给凤凰卫视打电话,转达他和夫人对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的关切,并通过凤凰卫视向刘海若及其家人转达深切的慰问,祝愿海若早日康复。

5月25日,刘海若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达到14小时,呼吸平稳。

5月28日,英国女王向刘海若发出慰问信,对海若的伤情表示关注。

6月8日,在国际SOS救援中心的帮助下,经过长途飞行,刘海若抵达北京,顺利入住北京市宣武医院接受继续治疗。北京市卫生局金大鹏局长召集多家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会诊。制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治疗的重点为积极地降低颅压和控制感染的发生等。

6月13日,刘海若经过宣武医院检查及综合治疗,已能自己将脚提高五厘米,对父亲的说话已有反应,显示病情向好的方面进展。

刘海若的颅脑外伤为什么能引起意识改变呢?她在昏迷中的一举一动又说明了什么?她在今后的治疗护理中重点在哪里呢?

首先让我们把人的大脑想象成一个完整的核桃仁,在中心部位的相当于人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等,外层相当于大脑半球。一般来说,大脑半球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受损只是影响患者的意识状态,而呼吸、心跳、咳嗽反射和肢体的反射性活动是由大脑中心的脑干以及脊髓控制的。刘海若在车祸发生后的初期,曾一度呈深度昏迷,不仅对各种生理刺激无反应,而且还要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说明她的脑干很可能也受到了损伤。

后来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海若脱离了呼吸机。这是因为在颅脑外伤的恢复过程中,皮质下中枢及脑干由于位于大脑的中心部位,通常会因受损较轻而先恢复。这时的患者表现为一种类似于清醒状态的昏迷。说它清醒只是表面现象,患者仅是貌似清醒,能睁闭眼睛、能注视周围的人,不过这些均是无意识的反应,患者也可有觉醒与睡眠周期,但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直到6月13日,刘海若才终于对外界刺激有了一些简单的反应,这意味着她的大脑半球损伤也在逐渐恢复。

那么医生都使用了哪些治疗手段呢?

首先是降颅压。颅脑外伤后由于脑组织弥漫性的肿胀,颅内压会明显升高。成人颅腔中的容积约为1400ml,颅内压的调节主要依赖于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流改变,以及脑脊液的吸收加快,但这是十分有限的。一般而言,允许增加的颅内容积仅为5%。严重颅内压增高一方面严重的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死亡,另一方面颅内高压还可以把脑组织向压力相对较低的部位积压推移形成脑疝,如天幕疝或枕骨大孔疝可直接导致呼吸心跳的停止。所以防止颅压升高是非常重要的。这时最常用的是脱水疗法,当然脱水的同时需要注意体液的水电解质平衡,例如大量脱水常常可以引起钾的流失需要及时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可减轻脑组织的水肿,一般可大剂量短疗程使用,此时应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发生。当药物对颅内高压控制不满意时,也可选择外科手术。

除了降低颅内压、使用神经营养剂外,医生们还需要防治各种合并症尤其是感染的出现。因为患者昏迷以后,小便失禁,需要行尿道插管辅助排尿,而尿道的插管本身就可以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同时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肺深部的痰难以通过呼吸道主动排出体外,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一旦出现感染,不仅会引起体温升高,机体免疫力下降,而且严重的肺部感染还会影响血氧交换,造成低氧血症从而加剧脑组织的缺氧。所以说预防、控制肺部和尿路的感染,也同样是治疗颅脑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急性颅脑外伤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82岁, 平均 (45.3±5.2) 岁。CT表现:通过颅脑CT检查显示, 患者硬膜下血肿18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5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5例, 脑挫裂伤4例, 患者脑内血肿3例, 患者硬膜外或者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5例。

治疗方法:为患者实施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 其中在切开硬膜的时候发生脑膨出21例, 并采用20%甘露醇250m L快速静脉滴注, 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同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降低患者的血压。患者同侧脑内血肿8例, 患者对侧硬膜外血肿8例, 患者对侧硬膜下血肿3例, 为患者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尽快关颅。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呼吸以及颅内压具体情况。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将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0例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中, 迟发型颅内血肿18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0例,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6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6例。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恢复良好18例, 中残10例, 重残4例, 死亡8例, 见表1和表2。

讨论

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原因: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直接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加强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十分重要[1]。当前在临床治疗中, 主要发生的原因有迟发型颅内血肿、缺血再灌注、严重广泛脑挫裂伤、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等[2]。常见病因: (1) 术中出现继发血肿:当大骨瓣去除, 硬脑膜剪开, 颅内血肿清除后, 压力填塞效应突然消失或者减轻, 颅内容迅速移位, 形成颅内血肿, 使脑组织迅速膨出。脑组织疝出骨窗外, 造成骨窗缘脑组织裂伤及血液回流障碍, 加重脑膨出, 形成恶性循环[3]。外伤时血管受损, 伤后, 由于损伤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积, 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 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 形成迟发性血肿。 (2) 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长时间严重缺血、缺氧也是造成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手术前出现失血性休克以及与颅脑同步进行其他相关科室手术所致的低血压, 加上患者本身的颅内压增高, 使得脑灌注压降低, 脑血流量减少, 脑缺血缺氧加重, 加重脑水肿、脑肿胀。 (3)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严重广泛脑挫裂伤导致颅脑组织水肿、移位等继发性损害易损伤血管运动中枢, 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弱或丧失, 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大, 形成弥漫性脑肿胀[4]。 (4)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手术操作致静脉窦受压或损伤, 或手术中静脉损伤过多, 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急性脑膨出;脑挫裂伤后, 多种化学物质的释放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致脑肿胀, 从而累及患者的下丘脑以及脑干等中枢神经系统, 造成患者脑血流量快速增加, 进而引发急性脑膨出[5]。

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和处理: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 对于患者的身体和生命伤害较大。在手术的过程当中, 如果观察到患者存在硬脑膜质地坚硬、张力较大以及搏动较为薄弱, 应进行紧急处理。在手术治疗中要注意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 开展有针对性的抢救工作。采用20%甘露醇250 m L快速静脉滴注, 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同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降低患者的血压, 通过适度的通气、降血压或者快速脱水等紧急处理, 降低颅内压, 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P<0.05表示与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 加以及时的治疗, 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将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方式。方法:收治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4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型颅内血肿18例,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0例,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6例, 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6例。随访6个月,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COS评分) :恢复良好18例, 中残10例, 重残4例, 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加以及时的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急性脑膨出

参考文献

[1]韩艳, 周维广, 李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特点和救治方法[J].当代医学, 2015, 21 (2) :34-35.

[2]王国良.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7) :331-33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29.

[4]王勇.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J].四川医学, 1999, 20 (5) :446-447.

急性颅脑外伤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1月ICU收住的颅脑外伤合并急性房颤患者30例 (心室率>120次/min, 发病时间<7d患者) ,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20~81岁, 平均50.5岁, 体重≥50kg。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颅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本组患者均为首发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d, 具备发作时间>48h者由于所有患者均存在颅内出血, 未予正规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功能≥Ⅲ级,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心率<50次/min, 房室阻滞 (二度及以上) , 有尖端扭转室速发作病史, 收缩压<90mmHg或>180mmHg, 舒张压<50mmHg或>110mmHg, 血钾<4.0mmol/L, QTc≥440ms,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床边心电监测确诊。

1.2 方法

胺碘酮组首剂150mg, 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 注射药物时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 如无效可在10min后行第2次注射, 剂量仍为150mg, 无论是否转复, 均给予胺碘酮1mg/min静脉滴注, 6h后改为0.5mg/min, 持续24~48h。静脉用药前化验肾功能, 甲状腺功能, 电解质, 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 胸片, 超声心动图检查, 用药后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每日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记录并测量PR, QT间期, 计算QT离散度 (QTd) 。以后每月复查心电图1次, 3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 半年后复查胸片1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后在48h内转为窦性心律;有效:动态心电监测显示频发房性早搏;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恶化: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显效8例 (66.6%) , 有效2例 (16.7%) , 1例因为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停药, 无效1例, 4h内转复窦律5例 (62.5%) , 24h内转复窦律为3例 (37.5%) , 总有效10例, 有效 (83.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 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40~50次/min, 1例出现低血压, 停药1 d后恢复。窦性心律用药后心率明显减小, QT间期轻度延长, QTd明显减小。随访期间有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 由于停药, 再次随访转为正常。随访期间胸片无明显异常, 无肺损害发生。

3 讨论

目前主张新近发生房颤的治疗目的是如何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因此快速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率是减少房颤急性并发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环节。胺碘酮是一种独特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主要是III类但也有有力的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 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尽管4类抗心律失常药都对房颤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与其它药物相比, 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的总体疗效较其他药物要好, 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 故适应于多种临床情况。胺碘酮静脉给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在给药后即刻出现, 持续20min~4h , 注药后5~30min血药浓度最高, 2h明显降低。由于静脉给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很快下降, 故几乎无肺毒性、甲状腺及肝功能的损害。此外, 胺碘酮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平滑肌, 增加冠脉血流量, 可降低主动脉压和外周阻力, 负性肌力作用很轻, 对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合并房颤的患者来说, 胺碘酮较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安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减慢静脉推注速度、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或正性肌力药物可以预防。本研究中, 胺碘酮2例出现心动过缓, 1例出现低血压, 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未出现QT间期延长病例。因此, 采用胺碘酮治疗颅脑外伤合并急性房颤是安全的, 且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 评价胺碘酮治疗颅脑外伤转复房颤的效果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房颤患者12例, 胺碘酮组首剂150mg, 无效可10min后第2次150mg静注, 后予胺碘酮1mg/min静滴6, h后改为0.5mg/min, 持续24~48h, 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 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急性首发房颤患者, 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1.5 mg/min维持, 房颤能被有效终止。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颅脑外伤合并急性首发房颤患者效果满意, 安全可靠。胺碘酮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62.5%2, 4h内转复窦律为37.5%, 该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

关键词:胺碘酮,颅脑外伤,急性房颤,复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 (2008)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9) :769-773.

急性颅脑外伤 篇7

本文对5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 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结合GCS计分和严密监测血自细胞、血糖水平变化, 分析认为自细胞及血糖值升高与颅脑外伤的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组病例由于诊断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处理及时, 护理措施到位,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急性颅脑损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笔者采取观察生命体征, 结合GCS计分和血白细胞、血糖水平的变化, 发现它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评估很有判断价值。经有效治疗, 及时控制高血糖及积极抗感染, 并加强针对性护理, 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护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3年1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 对其白细胞与血糖变化进行了观察。其中, 男41例, 女9例, 年龄3~71岁。本组病例中颅骨骨折4例, 脑震荡3例, 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17例, 颅内血肿2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脑挫裂伤3例, 手术治疗31例, 保守治疗19例。入院时GCS计分>8分30例, ≤8分20例。

1.2 方法

急性脑外伤患者入院后建立静脉通道前先采集电解质、交叉配血、血型、和血糖、血常规标本, 同时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GCS计分, 并与化验室联系好及时回报结果, 凡发现血糖及白细胞升高者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不用或少用糖水, 同时及时准确地加入胰岛素的用量。可胃内灌注白开水1500~2000 ml, 遵医嘱使用降糖药和低糖饮食。

2结果

2.1 按入院时格拉斯歌昏迷评分GCS进行分组, 各组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值见表1。

注:*P<0.05, 分别与3、4组比较;**P<0.05, 分别与2、3、4组比较

2.2 随访6月~2年, 平均1年。

依随访情况及GCS评分进行评定和定组, 各组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值见表2。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往往可导致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值升高, 其升高的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1]。本资料表明, 颅脑损伤的伤情越重, 白细胞与血糖值越高, GCS3~5分及6~8分组的颅脑损伤患者白细胞数均值与血糖均值超过20.00×109/L和8 mmol/L。与GCS9~12分及13~15分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②与患者的预后有关。本资料表明死亡值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值明显高于残疾组和良好组。提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值的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4护理体会

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 我们不仅要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及准确进行GCS评分, 加强呼吸道、消化道、各种引流管、基础护理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还要依病情对血糖、血常规进行监测,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生素, 并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 不用或少用糖水, 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如有低血糖反应或过敏反应要及时处理纠正。对鼻饲及能进食的患者还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及生理状态来计算每日总热量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配给, 告诉患者不饮用含糖的饮料及食物, 并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观察水、电解质平衡, 以达到控制高血糖。如发生高渗性昏迷则应每隔1~2 h从鼻饲管喂食冷开水150~200 ml。

5小结

在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 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抽取血标本, 及早发现异常。本组病例由于诊断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处理及时, 护理到位,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vlias A, Kotsou S.The blood leukocyte count and its prognosticsignificance in severe head injury:urg Neurol, 2001, 55 (2) :190-196.

急性颅脑外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1例, 女4例, 年龄为21~56岁, 平均 (45.04±1.32) 岁。纳入标准: (1) 有明确的外伤史; (2) 入院时昏迷、深昏迷, GCS评分3~8分; (3) 经CT检查显示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 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肿胀、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脑内的各脑室、脑池受压变形或消失, 中线移位; (4) 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严重心肺和肝肾疾病、无糖尿病。

1.2 手术方法

在头额顶颞处头皮划线, 即在额顶颞作大弧形切口, 始发于发际内中线旁2~3 cm, 与上矢状平行向后达顶结节, 再弧形向下转向前到颞部, 在耳垂前1.0 cm垂直向下达颧弓水平, 头皮切口可直达颅骨, 形成肌皮瓣, 将其翻向下方, 暴露出颅骨的额颞顶区。骨窗下界至颧弓, 前界到达额顶点, 后界达到乳突前, 将蝶骨嵴外侧、中颅窝外侧骨质咬除, 切口直至中颅窝底部, 将前、中颅底的额极、颞尖充分暴露, 甘露醇快速脱水+过度换气, 降低颅内压, 然后切开硬脑膜, 逐步将膜下淤积的血肿、脑内血肿或 (和) 膨出挫伤坏死的脑组织清除, 观察脑的搏动情况, 缓慢降低颅内压, 尽快彻底止血, 尽快行脑膜与颞肌筋膜减张缝合, 行膜下、皮肌瓣外置管引流。

1.3 疗效评定

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GOS) 对每位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评分评定。GOS评分标准:治疗后患者可正常进行生活, 但是存在较轻的神经缺陷为5级;治疗后患者可自理生活, 可独立乘坐交通工具, 在特定条件下可从事部分学习活动或工作为4级;治疗后患者恢复清醒, 但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躯体或精神残疾, 生活无法自理, 需家属照料为3级;患者长期昏迷, 可睁眼, 处于周期性“觉醒-睡眠”状态, 呈去大脑状态或去皮质状态为2级;死亡为1级。疗效评价, 显效:GOS 4~5级;有效:GOS 3级;无效:GOS 1~2级。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只行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对患者的GOS评分进行评价、记录, 其中4例患者GOS评分达到4~5级, 7例患者GOS评分达到3级, 2例患者GOS评分为1~2级, 2例死亡, 有效率为73.33%。

3 讨论

急性脑肿胀是广泛脑挫裂伤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主要是伤后继发脑水肿、脑膨胀, 脑体积增大、脑脊液循环受阻及颅内压急剧增高, 最后形成脑疝,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去骨瓣减压术是拓宽颅腔、降低颅内压、解除脑及脑干受压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 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进行合理的术后监测, 综合治疗, 是预后转归的关键[1]。结合本组病例, 本人对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有如下体会: (1) 明确诊断后要当机立断, 尽快予以手术开颅减压, 减少脑的受压、缺血、缺氧时间和酸性产物滞留时间, 由此可减少不可逆性损害的发生[2]; (2) 减压骨窗要够宽大, 蝶骨嵴外侧和中颅窝外侧骨要咬除, 才能达到有效减压; (3) 术中切开硬脑膜前维持血压稳定和气道通畅, 快速静滴甘露醇和速尿, 过度换气以降低颅内压, 可减少或延缓切开脑膜时出现恶性脑膨出[3]; (4) 脑膜剪开沿颅底剪较好, 适当留边 (约1 cm) 以便缝合, 这样有利于保护中央前回等重要功能区, 保护脑浅静脉, 也有利于发生脑膨出的快速关颅。

手术只是众多治疗措施中的一个环节, 手术也不能逆转晚期脑疝、脑细胞损害的功能恢复[4], 如何提高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艾子敏.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5) :46-47.

[2]路长宇, 焦铁鹰, 夏吉勇.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2) :62-63.

[3]郑荣.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脑肿胀[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56-2757.

颅脑外伤术后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篇9

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一般较重,在手术之后为了防止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往往需要进行引流,以防止出血或血肿现象的发生,引流对于由于外伤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起到控制病情加速恢复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术后的引流方式一般有4种,即脑室引流、创腔引流、硬膜外引流以及硬膜下引流[1],放置引流管之后应当时刻观测患者的颅内压以及引流物的量、颜色等,防止血肿以及再出血,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尽早拔管,防止感染的发生,合理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对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四种引流方式的护理要素提出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脑室引流

此种引流方式是经颅骨钻孔进行脑室穿刺后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这种引流方式能够将血性脑脊液引流出脑室,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膜刺激征,对于脑膜粘连和蛛网膜颗粒闭塞现象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对于术后脑水肿的发生高峰期能够起到预防脑疝发生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中需要注意的是放置引流管和接通引流瓶时必须严格保证无菌操作,将引流瓶悬挂于床头安全的位置,确保引流瓶高度在患者头顶10~15cm处确保颅内压得以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当颅内压增高时脑脊液就会通过引流管达到引流瓶中,使得颅内压平缓下降。脑室引流时应当注意引流速度不宜扩快,术后初期可适当将引流瓶悬挂在稍高的位置,确认患者的颅内各个压力平衡之后重现将引流瓶放置于正常位置。由于脑脊液是由脑室脉络丛分泌的,大约人体分泌400~500ml/日[2],所以每天引流量不宜>500ml,但是如果患者存在颅内感染现象,则脑脊液分泌会相应增多,引流量也可适当增加,引流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引流量过多很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现象的发生,应注意补液。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引流液的形状,正常的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无沉淀,在术后初期患者的脑脊液中可能略带血性物质,后转为橙黄色,如果发现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颜色日渐加深则应当考虑脑室出血现象,及时反馈给医师进行手术止血;如果引流时间过长则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观察瓶内有毛玻璃状或絮状物时应当警惕感染发生,保持引流的同时应当将脑脊液取样送检。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被扭曲、压迫、断裂等,因此在悬挂时应当注意放在患者不宜触碰的地方,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要随意调整,如果有不适感可告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如果发现引流不通畅的现象应当立刻查明原因进行排除。定时更换引流瓶,并记录每天引流量,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发生,在更换引流瓶时应当加紧引流管防止脑脊液逆流。在术后的3~4天之后由于脑水肿高峰期已过,患者的颅内压开始逐渐下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拔管,拔管之前先尝试关闭引流管,看脑脊液循环正常则可拔除。

创腔引流

创腔指的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异物在移除之后会在颅内留下腔隙,将腔隙内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则成为创腔引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填充于腔隙内的气体或血性液体进行引出,促使创腔迅速闭合,加速恢复。在护理中应当注意在术后的24~48小時内应当将引流瓶放置于创腔的同侧,避免造成引流阻力,同时应当确保创腔内有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在术后初期引流时应当将引流瓶放置在一个较高的位置,避免腔隙内液体被大量引流出而造成脑组织的移位,形成血肿。在术后48小时之后可将引流瓶逐渐放低,将创腔内的液体迅速引流出来,避免在脑水肿的高峰期引流不良造成脑组织膨大并加重颅内高压现象。对于和脑室相通的创腔引流时应当在术后初期提高引流量,并尽早拔管,避免形成脑脊液漏。

硬膜下引流

此种引流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除脑受压和脑疝现象,术后迅速排空囊内血性积液以及血凝块,促进脑组织恢复。在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慢性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由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包膜,包膜内血肿液化,可采用颅骨钻孔或血肿钻孔的方式进行引流,术后在包膜内放置引流管进行持续引流,将包膜内的血性积液以及血凝块迅速放出,加速脑组织恢复并消灭死腔,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冲洗。术后患者需采取平卧位或脚高头低位,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加速引流,可将引流瓶放置于患者创腔下的30cm处。术后不需要控制水分摄入或使用脱水剂,主要是由于低颅压会导致硬膜下腔隙闭合困难。引流管在术后的2~3天引流赶紧之后拔除。

硬膜外引流

此种引流方式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头部的疼痛感,降低颅内高压,将血肿和血性积液排出。在护理时应当注意术后保持患者的平卧位,将引流管放置于患者头部下20cm处,嘱咐患者尽量将头偏向患侧确保引流彻底,引流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造成感染,一般在术后的1~2天内拔除。

颅脑外伤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手术固然重要,术后的引流是否恰当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恢复速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必须重视引流的护理工作和管理,确保引流通畅并及时将引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值班医师,配合治疗,预防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2-237.

急性颅脑外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患者46例, 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53.5岁。其中, 26例为交通事故伤, 8例为坠落伤, 7例为斗殴伤, 5例为砸伤。

1.2 手术方法

46例患者均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根据患者腰穿的腰穿测压为其选择不同的压力分流管, 其中低压管2例, 中低压管19例, 中压管22例, 高压管3例。为患者进行全麻, 在外耳道后方及其上方4cm处作4cm长直或者弧形的小切口, 行颅骨钻孔在硬膜作一小切口, 在导芯引导下将脑室管送至侧脑室内5~7cm, 将分流管泵阀安置在耳后的乳突后上方皮下, 使用皮下隧道器做一皮下隧道, 将分流管埋入其中, 由腹壁切口将腹腔管置入25~35cm, 尽量将远端置于盆腔, 然后缝合伤口。除脑室端外的分流管均为固定, 术后遵医嘱进行1周左右的抗感染治疗[2]。

1.3 护理方法

1.3.1 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

由于受到麻醉的影响, 术后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应会迟钝或者消失,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 对光反应可逐渐恢复至灵敏, 应注意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瞳孔的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能由于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而损伤动眼神经, 导致瞳孔的一侧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术后应注意区别与颅内压升高而导致瞳孔变化的不同, 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进行综合的判断。术后搬动患者可导致血压升高, 待患者平静30min后再测量血压, 一般均恢复正常, 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叮嘱其遵医嘱服药。如果患者的血压持续性升高并伴有心率及呼吸减慢, 则应警惕为颅内压升高, 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3.2 密切观察意识

术后应准确的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 是昏迷、模糊、清醒、麻醉未醒, 应主动与麻醉师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麻醉程度、麻醉剂量及患者的耐受性[3]。如果患者术后清醒, 但不久意识发生昏迷并呈进行性的加重, 应及时的通知医师, 进行复查CT, 以排除颅内出血和脑积水的发生。

1.3.3 头痛呕吐的观察

部分患者术后由于麻醉而引起呕吐, 吐后不适感减轻, 呈缓慢状。急性脑积水引起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呕吐时呈喷射状, 吐后不适感不会减轻, 频繁呕吐并伴有剧烈疼痛, 应注意患者头痛是颅内胀痛还是切口疼痛。

1.3.4 引流管及肢体护理

应密切观察头部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 一般无液体引流增多的现象。术后,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肢体活动障碍, 动态判断肌力和肌张力的变化, 认真做好记录。如果患者突然进入安静状态或者躁动不安则可能提示病情发生潜在变化, 其中, 躁动要区别于患者由于留置导尿管而引起的不适、烦躁。

1.3.5 饮食护理

急性脑积水的患者常常伴有呕吐、发热、多汗、缺氧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应用利尿剂和脱水剂很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故保证营养供应及水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不能进食的急性脑积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营养与水分, 当患者的病情减轻, 意识比较清醒且无吞咽障碍时, 可进食少量的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饮食, 以清淡为主, 不宜过冷或者过热, 少食多餐, 如果有必要可进行鼻饲喂食。

1.3.6 并发症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急性脑积水, 应遵医嘱给予250m L 20%的甘露醇及20~40mg的呋塞米, 通过静脉推注, 同做好脑室外引流术的术前准备。引流的时间不宜太长, 防止发生颅内感染而影响以后的手术;同时严格的掌握引流袋放置的高度及流速, 正常的引流管口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 以维持脑室压力, 如果有必要可根据颅内的压力或者医嘱进行高度调节。如果引流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颅内压降低而出现疼痛, 引流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呼吸、血压、体温、脉搏及瞳孔, 是否出现强迫体位, 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 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 应及时的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 结果

经过严密的监测与早期观察, 患者的症状均得到及时的治疗, 其中2例患者出现言语障碍, 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功能障碍, 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脑水肿一般发生在外伤后的半个月内, 如果是血块堵塞导致发病, 最快可在半小时之内发病, 外伤性脑积水是颅脑外伤患者伤后持续昏迷、高致残率、病死率的重要原因[4]。患者通常出现意识障碍并呈进行性的加重, 如反应迟钝、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现象。有的患者术前已经出现意识障碍而术后程度加重, 应警惕为病情恶化。我院通过对颅脑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患者进行密切的早期观察, 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门旭乔, 王清波, 刘赛.颅脑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早期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8) :2626-2627.

[2]王鹏先.外伤性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7 (13) :77-78.

[3]王正梅, 孙春霞, 葛东明, 等.颅脑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早期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0) :956-957.

上一篇:反对邪教下一篇:信息行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