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颅脑损伤

2024-09-27

创伤性颅脑损伤(精选9篇)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1

创伤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新生儿颅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脑损伤疾病。主要是因产伤引起。新生儿机体发育不成熟, 其生理调节和适能力差, 一旦受伤后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早产发病率较高, 预后较差。做好其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很大的作用[1]。现将新生儿监护病房 (NICU) 收治的1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出生1d, 胎龄34周, 体质量1900g。2013年5月28日在乡镇卫生院顺产, 5月29日出现表情淡漠, 眼球上翻, 前囟隆起, 轻度黄疸, 随即送来我院NICU。病史记载胎头过大, 多次吸引器助产, 其余病史不详。CT提示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 硬膜下血肿。诊断为中型原发性脑损伤。诊断依据: (1) 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 硬膜下血肿; (2) 意识丧失达1.5h。患儿住院天数32d, 治愈出院, 出院CT提示脑挫裂伤恢复期改变。半年随访, 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改变及颅内高压

患儿入院5h后出现兴奋状态, 不易入睡, 哭闹不安, 脑性尖叫随即出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嗜睡或昏迷现象。同时我们对患儿的囟门进行了观察, 发现无前囟饱满状态。对患儿进行动态观察, 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 报告医师, 并做详细记录, 给予相应的处理, 使患儿转危为安。

2.2 瞳孔情况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 双侧瞳孔扩大, 对光反应和各种反射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

患儿入院以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变化, 及时给予心脑监护, 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变化。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均表示病情危重。注意体温变化, 如有体温不升或高热, 表示病情危重需及时报告医师, 积极配合抢救。

2.4 呕吐及吃奶情况

患儿恶心、呕吐提示颅内压增高, 注意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因患儿常有呕吐及拒食, 甚至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消失。故应观察患儿热量及液体摄入情况, 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3 护理[2]

3.1 环境的准备和合理喂养

室内保持清洁卫生, 定时通风, 温度保持在18℃~24℃, 湿度50%~65%。体位适宜, 抬高肩部, 头偏向健侧, 避免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者, 应给予鼻饲, 少食多餐, 每天4~6次, 保证患儿热量及营养的供给。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喂奶, 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记录24h出入水量。

3.2 绝对保持安静

入院后3d内除了臀部护理外免除一切清洁护理, 护理操作要轻、稳、准, 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 静脉穿刺选用留置针, 避免头皮穿刺输液, 减少噪声, 以防止颅内出血加重。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出现面色紫绀, 呼吸节律不齐是提示有痰液堵塞,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机械吸痰, 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支气管及肺部感染。合理氧疗, 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易发生损伤, 采用头罩吸氧法, 2~3L/min, 呼吸停止者给予气囊加压给药, 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同时要注意氧疗的不良反应。

3.4 药物使用的观察

3.4.1 镇静:

患儿出现烦躁, 尖叫、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 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安定、鲁米那钠、水合氯醛等。用药的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半小时后效果不佳, 可根据医嘱重复用药或交替作用, 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3.4.2 降低颅内压:

可用呋塞米静脉推注, 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20%甘露醇。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囟门皮肤弹性、尿量及颜色变化, 以防脱水过度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4.3 止血药物:

选用维生素K1, 肌内或皮下注射, 每次1mg, 8h后可重复给药;酚磺乙胺 (止血敏) 0.125g/次, 1次/d。用药过程中, 如出现恶心、皮疹、面部潮红、出汗、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速, 均为过敏反应, 及时停药并进行抗过敏处理。

3.5 健康教育

指导长期母乳喂养;家长加强患儿监护, 注意患儿安全, 防止意外伤害, 3个月后门诊复查。向家长讲解颅脑损伤的严重性, 可能出现的后遗症。鼓励家长坚持治疗和随访, 发现并发症时, 尽早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

关键词:创伤,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 周增娥.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4:56.

[2] 康桂芝, 高岸英.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6) :463.

小儿重型颅脑性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篇2

【关键词】小儿重型颅脑损伤;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9-01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室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儿35例,现将该组病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5岁,其中交通事故26例,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2例。伤后原发昏迷为16例,瞳孔改变14例。35例均有不同程度呕吐、偏瘫、高热9例。临床及CT?GCS 3-8分、昏迷时间>6小时,其中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4例,脑挫裂伤29例,合并颅骨骨折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并发应急性溃疡3例,肺部感染4例。入院后有脑疝7例,痊愈17例,好转11例,死亡7例。

2病情观察

2.1生命体征

在观察患儿病情时按R→P→BP,最后测意识状态,注意呼吸、脉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常规予以心电监护,0.5-1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积极寻找原因,如高热、SPO2下降、肢体强直等均可引起呼吸、血压、脉搏变化。若出现二慢一高现象即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减慢时,为颅内血肿或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干受压表现,应及时行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或开颅清除血肿等。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患儿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征象时应注意有无内脏出血如肝脾破裂,应急性溃疡等。脑外伤出现高热,多为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引起的中枢性高热,应予以冰敷、冰帽等物理降温措施,防止因高热增加脑组织耗氧量,加重脑水肿,不利于疾病恢复。[1]

2.2 意识状态

重型颅脑损伤后立即意识障碍、昏迷程度及时间取决于脑组织损伤的部位与范围,即与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本组病例伤后昏迷时间均大于6小时,有明显持续状态长达数月。脑外伤后掌握意识障碍的多期表现及变化规律,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若伤后意识状态稳定 或由昏迷逐渐清醒,为病情好转的表现,若伤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躁动时突然安静昏睡则提示病情加重。小儿表达能力差,从哭闹不安、拒乳到无反应,均提示意识障碍加重,要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出现。判断意识障碍程度,可用问话或压眶反射,疼痛刺激及GCS评分的方法。

2.3 瞳孔变化对颅脑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及光反射灵敏度,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若一侧瞳孔散大,应排除视神经、动眼神经的损伤,以及药物因素如阿托品等。外伤后一段时间再出现瞳孔散大,无对光反射,说明有脑疝形成,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病人,可以出现两侧瞳孔极度缩小或大小多变,形状不规则,光反应迟钝。本组有4例病人入院后一侧瞳孔散大,经CT确诊及时行开颅减压术转危为安。我们的体会是在小儿重型颅脑伤入院72小时内应勤观察,多分析。每隔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有助于及时发现小儿颅内发生迟发血肿及脑疝形成。[2]

3 护理

3.1 呼吸道的护理

昏迷患者頭偏向一侧,畅通气道,防止误吸,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须湿化气道,勤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每天行雾化吸入3-4次,病房每日行紫外线照射1小时。[3]

3.2 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30度以利静脉回流,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脑水肿,72小时控制液体入量,记录出入量,使机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脱水剂配合利尿剂可以显著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同时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变化,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静脉补液不宜过快,以防颅内压升高。

3.2.1 做好皮肤护理

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深昏迷病人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做好“五勤”即勤翻身、勤更换、勤按摩、勤整理,勤擦洗,防止压疮发生。

3.3. 对留置导尿管加强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

3.4做好口腔护理。

3.5康复期加强心理护理

神志恢复的病人存在偏瘫,失语,耳鸣,复视给予解释,并指导进行功能锻炼,树立康复的信心。

3.6 营养

颅脑损伤2天后. 胃肠功能恢复后遵医嘱留置胃管,鼻饲流食,或胃肠外营养,有利于改善营养,增强体质与抵抗力。

结论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严密观察及细致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降底死亡率、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04,68

[2]童孜蓉.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管理[J].江苏医药,2006,32(3):296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60 例于2010 年7 月-2015 年7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35 例, 女25 例, 患者年龄24~45 岁, 平均 (35.5±6.2) 岁;损伤原因:车祸、外物击打、坠落伤各20 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两组患者年龄、男女比例、外伤类型、外伤严重程度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就诊后第一时间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根据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即行颅脑CT, 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手段。入组患者常规给予吸氧、处理外伤, 辅以减轻脑水肿、预防肺部感染、补液、预防休克等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上述方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开颅手术治疗, 方案按照第7 版外科学。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亚低温治疗, 具体为:控制患者体温, 使其在2~14 d维持在32 ℃ ~35 ℃, 然后给予阿曲库铵 (10 mg/ 支, 国药准字H20060869,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00 μg+ 氯丙嗪注射液 (25mg/ 支, 国药准字H41021053, 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 100 mg配成500 ml溶液按照30 ml/h静脉滴注, 同时予以呼吸肌辅助护理, 将颅内压控制在20 mm Hg以下。定期监测直肠的温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通过治疗后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残疾:患者通过治疗后身体留有残疾, 借助外力帮助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重度残疾:患者经过治疗意识清楚, 但是身体功能障碍, 不能生活自理和工作;植物人:患者通过治疗虽然可以清醒和睡眠, 但是无意识;死亡[5]。其中总有效包括有效和中度残疾。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0%, 植物人及死亡率为3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 植物人及死亡率为53.3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我国工业建筑与交通行业的发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每年的发病率为10~15/10 万, 死亡率为50%[6]。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 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仍会留有残疾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亚低温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7]。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脑肿胀的原因及防治要点。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治疗方法与效果,分析患者颅脑损伤的原因、瞳孔情况、GCS计分、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血肿清除术等,明确其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完全治愈15例,生活基本自理12例,重度残疾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2例。经过研究发现,瞳孔散大、GCS计分、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血肿清除术和预后关小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肿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脑肿胀;原因;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05-02

创伤性脑肿胀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导致原因主要有高处坠落、打击跌倒、交通事故等[1]。在广泛脑挫裂伤、脑损伤之后,经常发生急性继发性损害,患者在受伤后2—4小时一侧或者双侧脑组织出现肿大,并且处理难度大,病情发展快速,可能因为颅内高压的无法控制,导致患者死亡[2]。本文主要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患者20例,男患者30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9±4.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打击跌伤3例,交通事故37例。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

对患者呼吸系统障碍与循环系统障碍予以及时处理,插气管或者使用通气管,保证患者气道顺畅。對患者伤口予以止血、包扎,并且对患者头部、颈椎、四肢、脊柱等予以有效固定,安全运送到医院。对患者予以补液,保证患者血压正常。在运送途中,给予患者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进入急诊科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有关检查。

1.2.2手术治疗

对需要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止血、降压等。针对脑肿胀伴有一侧额颞部颅内血肿患者而言,实施单侧标准的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针对脑肿胀伴有双侧额颞部颅内血肿患者而言,实施双侧标准的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手术过程中,切开患者颞部头皮与肌层,并且作一小孔,切开硬膜,放出部分血肿液体,实现降低效果;在开颅手术中,切开患者颞底部分硬膜,清除颞部血肿液体、挫伤组织,避免脑中线受压,之后切开患者额部及顶部的少数硬膜,清除血肿,利用电凝进行止血,最后清除额叶脑内血肿与挫伤组织。针对脑肿胀伴有双额部颅内血肿患者以及双侧肿胀并且血肿量少的患者而言,可以实施冠状双额颞开颅手术,在患者伤重一侧进行钻孔,切开硬膜,放出血肿液体,实现降低目的,之后在另一侧钻孔,切开硬膜,放出血肿液体,进行开颅手术。

1.2.3生命体征监测

如果患者没有手术指证,需要对患者瞳孔、肢体活动、意识、生命体征等情况予以密切监测,并且对GCS计分小于8分的患者进行颅内压变化观察。如果患者ICP超过3.33KPa的时候,需要再次实施CT检查;如果GCS计分超过8分的患者,在安静条件下发生意识障碍加重或者收缩压显著提高的情况,需要进行CT检查。

1.2.4术后观察

在完成手术之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予以密切监测,并且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气管切开、预防感染、降颅压、辅助呼吸、引流、维护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对术后1小时到1天的患者进行CT检查。

1.3观察指标

探讨治疗方法与效果,分析患者颅脑损伤的原因、瞳孔情况、GCS计分、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血肿清除术等,明确其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 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卡方检验,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患者中,完全治愈15例,生活基本自理12例,重度残疾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2例。经过研究发现,瞳孔散大、GCS计分、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血肿清除术和预后关小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所示。

表1 预后有关因素分析

3.讨论

本组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脑肿胀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37例),占有比例为74%,其次为高处坠落(10例),占有比例为20%。此类创伤致伤生物力学机制比较复杂,经常导致出现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其中包括弥漫性轴索伤[3-4]。原发性脑损伤重度患者预后相对比较差,本组研究中,瞳孔散大、GCS计分不大于5分的患者预后不良,说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有着密切联系。在本组研究中,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血肿清除术也是影响脑肿胀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此,在院前急救与转运过程中,必须给予患者有效的救治,尽可能防止患者出现低血压或者低氧血症;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分析是否需要进行血肿清除术,尽量避免手术对预后效果的影响,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进而早日康复。

总而言之,充分分析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肿胀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万少兴,江浩,郑孟军,等.创伤性脑肿胀的治疗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2,36(08):578-582.

[2] 万少兴,江浩,刘敏,等.创伤性脑肿胀患者术中术后脑膨出的防治探讨[J].西部医学,2012,24(10):1917-1919.

[3] 朱丹.急性创伤性脑肿胀临床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0(12):108-108.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5

关键词:大脑浅静脉,颅脑损伤,骨折,脑梗死,顶后

颅脑损伤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并不鲜见,但文献报道不多。2006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660例,合并经手术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36例,因受损大脑浅静脉共42支。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摩托车伤16例,汽车撞伤8例,坠落伤8例,其他4例。人院时GCS情况:3~5分10例,6~8分22例,9~10分4例。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14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瞳孔正常16例。

1.2 方法

分析36例患者的CT影像(颅骨骨折、脑损伤、颅内血肿及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情况)、术中所见大脑浅静脉受损情况、血管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术后6个月按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预后较佳组(恢复良好、中残)及预后不佳组(重残、植物生存、死亡)。

2 结果

2.1 发生率

660例颅脑损伤中,合并经手术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36例(5.46%)。

2.2 合并骨折情况

合并颅骨骨折24例,其中颅骨骨折位于血管损伤同侧18例,对侧6例;无颅骨骨折12例。

2.3 血管损伤情况

本组36例,均有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0例,均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有脑内血肿者,同时行脑内血肿清除。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共42支,其中大脑中浅静脉26支,Labbe氏静脉8支,大脑上静脉4支,中央沟静脉4支。

2.4 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情况

所有病例均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梗死局限于1个脑叶24例,梗死波及2个脑叶12例。

2.5 损伤血管处理方式

以生物蛋白胶喷注及明胶海绵压迫血管挫裂伤部位止血22例,因血管挫裂伤严重,压迫止血无效而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外侧裂区血管挫裂伤则同时行额颞叶底部及外侧裂周围挫碎失活的脑组织清除,以达到血管周围充分减压。

2.6 预后

按伤后6个月GOS评分,本组36例中,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死亡的8例中均并发有2个脑叶的脑梗死。受损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中预后较佳2例,预后不佳12例;受损血管以生物蛋白胶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22例中预后较佳8例,预后不佳14例。

3 讨论

原发性脑损伤通常指脑挫裂伤及轴索损伤,而脑血管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发现,脑血管损伤可以导致恶性脑水肿、脑肿胀及创伤性脑梗死等,现就其发生机制、继发脑损伤机制、对预后的影响及处理方法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3.1 发生机制大脑浅静脉位于大脑表面及脑底面,位置表浅,血管壁薄,无论是冲击伤、对冲伤,还是剪切伤均易导致浅静脉的挫伤、裂伤,甚至断裂[1]。位于额顶部的大脑上引流静脉及颞枕部的大脑下引流静脉损伤多由于局部颅骨骨折后的冲击伤所致,而位于外侧裂区的大脑中,浅静脉既可因颞骨骨折冲击伤所致,也可因对冲伤或剪切伤所致[2]。本组36例中,合并颅骨折24例(高达66.7%),其中18例位于大脑浅静脉损伤同侧,6例位于大脑浅静脉损伤对侧。因此,临床上对存在颅骨骨折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存在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

3.2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创伤性脑梗死归咎于颅脑创伤后脑内大动脉机械受压、扭曲牵拉致血管内膜断裂,致使脑动脉产生附壁血栓性脑梗死,而笔者认为,临床上的创伤性脑梗死有很大一部分是静脉性脑梗死。脑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后脑实质损害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静脉压力高,血脑屏障破坏所致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及出血性静脉性脑梗死[3]。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区别在于静脉性脑梗死发生于受损静脉临近区域,即脑挫裂伤相应区域,而非脑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性梗死灶周多模糊,而动脉性梗死灶周边界相对清晰。静脉性脑梗死多伴有出血点,即出血性脑梗死,而动脉性脑梗死多不伴有出血灶。

Gotoh等[4]认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脑浅静脉闭塞后脑血容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增加,颅内压增高,脑血容量减少,从而造成缺血性脑损伤。而缺血性脑损伤,无论是全脑还是局限性的,都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普遍和重要的因素。

3.3 继发脑损伤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大脑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的皮质和髓质的静脉血,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三组。正常情况下,大脑上、中、下静脉之间相互吻合,使静脉回流更完善,其中有大脑上、中静脉之间的上吻合静脉(又称Trolard氏吻合静脉)和大脑中、下静脉间的下吻合静脉(又称Labbe氏吻合静脉)等。浅静脉挫伤后,由于血管内膜的损伤及周围血肿的压迫,易于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浅静脉的裂伤和断裂则可直接导致血流中断,因此,浅静脉的直接损伤势必引起区域脑组织血流的引流障碍,出现静脉淤血性脑梗死,从而导致区域脑功能的丧失[5,6]。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脑梗死会进一步导致或加重脑水肿、脑肿胀,而且静脉淤血性脑水肿、脑肿胀临床上处理极为棘手,脱水效果极差。这是导致恶性颅内高压从而导致死残率高的重要原因[7]。本组18例,预后不佳(包括死亡、植物生存及重残)13例,预后不佳率达77.8%。

3.4 大脑浅静脉损伤的处理由于大脑浅静脉管壁薄、脆、张力高及伸缩性小的特点[8],在现有条件下尚无法行血管损伤显微手术修复术,因此,对于完全断裂的大脑浅静脉是难以修复的。对于挫伤或裂伤的浅静脉,笔者的处理体会是:(1)切忌轻易电凝切断或闭塞静脉,若完全闭塞或断裂则丧失再通的机会。而应尽可能以生物蛋白胶喷涂静脉受损区止血,或许有静脉血流再通的可能存在。本组36例中有22例以生物蛋白胶喷涂加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其中有8例获得较佳的预后;而36例中有14例因静脉血管挫裂伤严重压迫止血无效而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其中有12例预后不佳。尽管本组36例最终均并发创伤性脑梗死,但笔者认为,以生物蛋白胶喷涂组之所以能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可能系此种情况的脑梗死不是伤后或术后立即出现,而是继发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脑梗死,在静脉完全栓塞前有部分侧枝引流静脉代偿的可能,而静脉直接切断组因侧枝静脉来不及代偿因而脑梗死出现急而严重。(2)要彻底清除受损浅静脉周围已挫碎失活的脑组织,尤其对于外侧裂区的血管损伤要行额颞叶底部及外侧裂周围挫碎失活的脑组织彻底清除,以达到血管周围充分减压,防止血管周围脑组织肿胀,进行压迫引流静脉。(3)对于合并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的患者要及早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及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尽早缓解颅内高压,以利静脉血液的回流,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有可能缓解受损浅静脉区域的脑梗死及脑肿胀。术中开放蛛网膜,术后下腔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血管痉挛。(4)及早使用诸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有可能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综上所述,大脑浅静脉损伤应视为一种比脑挫裂伤和轴索损伤更严重的原发性损伤,极易导致脑梗死等继发性脑损伤,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病残率,临床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而寻求及时有效的诊治方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hoton AL.The cerebral veins.Neurosurgery,2002,51:159 -205.

[2]江基尧,高立达.原发性颅脑损伤//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431.

[3]查云飞,孔祥泉.脑静脉血栓形成后脑实质损害的MRI研究.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1):4-7.

[4]Gotoh M,Ohmoto T,Kuyama H.Experimental study ofvebous circulatory disturbance by(Jural sinus occlusion.Acta Neurochir(wien ), 1993,124(4):120 -126.

[5]Jan S.Current concepts: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4):1791 - 1798.

[6]于长久,杨佳勇,杨春水,等.30例急性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57-58.

[7]Sakaki T,Kakizaki T,Takeshima T,et al.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from intravenous thrombosi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venous collateral flow in bridge vein injury during surgery ? an experimental study.Surg Neurol,1995,44(2):158-162.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 男64例, 女21例;年龄6岁~65岁, 平均30.5岁;急救半径4 km~45 km, 平均15.5 km;反应时间5 min~40 min, 平均16.7 min;现场救治时间10 min~30 min, 平均15.3 min;途中转送时间4 min~30 min, 平均13.8 min。

1.2 创伤原因、部位、临床表现

交通伤80例, 坠落伤5例, 有明显的头部外伤史, 伤后24 h GCS计分6分~8分。院内CT确诊脑挫裂伤35例, 硬膜下血肿30例, 硬膜外血肿16例, 多发血肿4例, 合并胸部损伤6例, 四肢骨折3例, 骨盆骨折5例, 腰椎骨折2例, 均合并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血压均低于90/60 mmHg (1 mmHg=0.133 kPa) , 血压测不到6例, 心搏骤停6例, 一侧瞳孔散大18例, 双侧瞳孔散大5例, 瞳孔多变3例。

1.3 院前抢救护理经过

根据85例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抢救护理措施, 如对心搏骤停者立即配合医师行CPR, 呼吸困难者立即开放气道, 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并吸氧, 插口咽通气管通气, 必要时协助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对开放性损伤者立即协助医师给予有效止血, 无菌棉垫填塞, 加压包扎, 减少出血, 并妥善固定四肢骨折。休克一旦确立, 立即建立两路静脉通道,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1]进行液体复苏, 用中等量液体1 500 mL可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在8 kPa~90 kPa。颅内压增高者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 静脉输注20%甘露醇, 静脉推注呋塞米。胸部外伤有张力性气胸者协助医生紧急穿刺排气, 脊柱损伤怀疑骨折者平行搬运, 争分夺秒, 迅速转送医院。转送途中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给氧, 注意损伤体位, 保护创面, 同时通知接诊科室做好准备。

2 结果

接到呼救电话后, 白天5 min内出诊, 夜间10 min内出诊, 一般5 min~40 min到达现场。病人经过初步急救处理, 转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抗休克治疗85例, 纠正休克66例, 心肺复苏6例, 成功1例, 因颅脑损伤严重, 现场抢救无效死亡4例, 转运过程死亡1例。

3 讨论

3.1 重视现场急救护理技术

赶到现场后, 应迅速配合医生作出伤情判断, 为病人入院前早期“黄金1 h”[2]赢得宝贵时间。急诊护士应熟练掌握CPR技术及气管插管技术, 对于心搏骤停病人及时配合医师行CPR抢救, 并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在喉镜直视下经口气管插管, 易于操作, 节省时间, 成功率高, 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重视监护技术:在现场及救护车上全程使用多功能监护仪, 动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变化。无创检测技术简单、实用, 有助于为院前医生对伤情作出更细致、准确、有效的诊断、救治。重视液体急救治疗护理:尽管对创伤病人的输液争议颇多, 但当严重创伤因失血和重型颅脑损伤威胁伤者的生命时, 抗休克治疗, 脱水利尿, 降颅内压[3]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决定性措施, 为避免开通静脉通道对转运伤员回医院时间的影响, 要求护士在测量血压后的2 min内必须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3.2 重视技术性操作的急救护理

正确配合医师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转送, 防止继发性损伤, 快速转入院内救治, 转运过程中强调脊柱、骨盆、胸廓骨折病人的正确搬运和固定。

3.3 重视改善急救模式

转运途中及时与颅脑创伤专科联系, 针对病情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第一死亡高峰为伤后数分钟, 此类病人往往无法抢救, 属于院前死亡范畴。第二死亡高峰是在伤后进入急诊科诊断、检查、抢救的时间里, 有人将68 h之内[4]称为“黄金时刻”, 在这一时间里, 病情变化快, 病人多数在医院里, 在医生的监护下, 我科免去了伤者在急诊科滞留的做法, 直接通知颅脑科及创伤专科接诊, 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 解救病人。本组80例病人是在这一时刻手术的, 虽然伤重且复杂, 由于抢救及时到位, 有69例伤员抢救成功,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杨祖清, 杨敬宁, 杜娟,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第一应用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11) :1032-1034.

[2]Gao J M, Gao YH, Zeng JB, et al.Plytrauma with thoracic and/or abdomiral injuries:Experience in1540cases[J].China J Trauma-tol, 2006, 9 (2) :108-114.

[3]刘君厚, 王广山, 彭景涛, 等.程序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 14 (1) :50.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7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创伤性湿肺,救治策略

重型颅脑损伤往往来势凶猛, 病情变化快, 发展迅速, 病死率高达30%~50%。尤其合并有创伤性湿肺病死率更高。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的救治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1例, 女性11例, 年龄8~70岁, 平均39岁。车祸伤30例, 高处坠落伤8例, 暴力伤4例。

1.2 临床表现

1.2.1 神经系统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部分患者有脑干伤表现、瞳孔改变、偏瘫、癫痫等神经缺失症状。入院时GCS评分均<8分, 6~8分23例, 3~5分6例。

1.2.2 胸部

进行性呼吸困难20例, 有痰鸣音及水泡音17例, 呼吸音弱26例, 合并肋骨骨折23例, 皮下气肿18例, 肢体骨折5例, 其他脏器损伤5例。

1.2.3 辅助检查

头颅CT示脑干损伤3例, 弥漫性脑肿胀5例, 脑挫裂伤12例, 硬膜下血肿9例, 硬膜外血肿8例, 脑内多发性血肿8例, 颅骨骨折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了胸片检查, 不同时间均行了胸部CT检查, 表现为渗出型19例, 间变型6例, 实变型4例。

1.3 抢救与治疗

首先维持生命体征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行X线、CT检查及必要的其他部位检查。对无急诊手术指征者, 送ICU病房监护及救治;有手术指征者, 及时行开颅及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其他脏器另行处理。术后处理:送ICU继续对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颅内压监测, 利用冰帽及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加强脑保护。适当限制液体入量, 脱水降颅压减轻, 减轻肺水肿, 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 大剂量化痰治疗, 预防并发生症;尽早营养支持;注意心、肝、肾重要脏器保护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需要行气管切开者早期行气管切开。

2 结果

42例患者治愈好转32例 (76.4%) , 植物生存2例 (4.7%) , 死亡8例 (19.4%) 。死亡原因:脑干衰竭、严重肺部感染, 消化道出血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创伤性湿肺者临床上不少见, 病死率相当高。创伤性湿肺是指胸部损伤引起的肺组织充血, 间质水肿或出血的综合性病变[1]。笔者体会到在注重颅脑损伤的同时, 对创伤性湿肺应需要有足够的认识。临床医师往往在处理颅脑损伤的同时, 忽视了创伤性湿肺的存在。

3.1 维持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者大多生命体征不稳定, 维持生命体征是首要条件,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伤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其中痰液及血性分泌物潴留是主要因素, 进而加重创伤性湿肺引起的呼吸困难及肺部感染。因此, 给予大剂量化痰药物, 以利痰液稀释, 便于咳出以及吸出。对于咳痰不利昏迷者, 尽早行气管切开, 以保障呼吸道通畅, 有利于抽吸痰液和血性分泌物, 从而降低呼吸时气道阻力, 减少因痰液阻塞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预防ARDS的发生。对于严重胸部外伤致急性ARDS时采用机械通气。其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分析比传统机械呼气末正压通气效果更好, 可增加氧合, 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2]。本组病例均在确诊72h内行了气管切开术及使用化痰药物, 显着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3.2 限制液体入量, 应用脱水、利尿剂

颅脑外伤发生后, 可触发一系列循序加重的生化和病理过程, 使原发损伤灶周围的细胞遭受继发性损害, 导致病灶及其周围大量的神经元死亡, 其中Na+过度内流造成细胞内Na+浓度严重升高被认为是继发性损害的始动因素之一。肺损伤后可使细胞内钙超载, 这是造成创伤性湿肺后期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在限制入量 (液体量在1500~2000m L) 的同时, 适当的应用脱水剂, 即可抑制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 同时也减轻了肺水肿、脑水肿, 降低了颅内压。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或阻止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其中对并发休克者尽可能纠正休克, 防止再次出现脑缺血缺氧, 以及过多输入晶体液出现肺水肿, 扩容以胶体液为主, 采用无创性颅内压监测, 作为脱水药应用的依据。

3.3 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冲击治疗

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免疫力低下, 所以需要积极预防感染治疗。针对发生感染者行痰培养和血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若药敏结果没有报告者, 笔者认为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一种喹诺酮或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较为合理。其中痰培养加药敏试验每3~5d一次。糖皮质激素虽然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临床上争议大, 但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细胞膜的破坏, 减少血管扩张, 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防止间质水肿, 保护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 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所以可明显减轻炎性渗出, 改善肺通气功能。选用地塞米松10~40mg或甲基泼尼松龙15~30mg/ (kg d) , 连用4~5d。常规质子泵抑制剂等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3.4 注意处理高血糖

采用中效与短效胰岛素相结合方法, 视血糖水平调整剂量, 临床观察到血糖能越早控制在正常水平预后越好。

3.5 亚低温冬眠治疗

近年来亚低温冬眠治疗引起关注[3]。亚低温治疗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动物实验和基础研究。亚低温冬眠可通过抑制脑损伤后IL-6的大量分泌, 阻断由IL-6介质的脑损伤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提高脑灌注压,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但亚低温冬眠治疗常见并发症使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心律失常, 免疫功能下降, 并发呼吸道感染, 可能是这类患者进行低温冬眠治疗的主要障碍。笔者就其中随机抽取8例有亚低温冬眠治疗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 治疗效果满意, 但其中3例出现较明显心肺功能衰竭而终止亚低温冬眠治疗。

3.6 护理

护理上绝不能忽视, 其中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有利于减少肺部感染, 改善肺通气, 同时减少褥疮发生, 非常重要。

笔者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认为, 应采取互相兼顾, 综合护理治疗的原则, 才能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陈颖, 梁熊烈, 林万里等.创伤性湿肺98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26-27.

[2]杨颈松, 刘一骐, 唐镜明等.胸外伤后ARDS的呼吸机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3) :2029-2030.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128例儿童颅脑损伤患者中, 78例为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占50例;患者的年龄在4个月~12岁之间, 其中0~3岁患者有54例, 4~6岁患者36例, 7岁以上的患者有38例。使患者出现颅脑损伤的原因与例数为:高空坠物砸伤或摔伤的患者为60例, 由车祸造成的车祸伤为60例, 打击造成患者损伤的为6例, 其余2例患者造成损伤的病因不明。患者的纳入标准:对患者进行MRI或CT检查, 确诊为颅脑损伤或明确有颅脑损伤史;患者有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 第一次住院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年龄在14周岁以下。排除的标准:患者因其他原因住院不到1周;患者有其他中枢神经类疾病, 如颅内感染和精神发育迟滞等症状。患者发生颅脑损伤的原因详细见表1。

1.2 研究的方法

对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康复治疗的时间;康复治疗项目;意识情况;受伤原因;运动障碍类型;治疗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

1.3 评价的方法

(1) 对意识状态的评分:患者年龄在4岁以上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定表, 4岁以下的采用Hahn改良的小儿GCS评分。轻型为13~15分, 中型为9~12分, 重型为3~8分。 (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30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评定, 总共有96例, 占75%。 (3) 治疗效果的评定:治愈的标准:患者没有意识障碍, 症状全部消失, 患者的生活能力、语言表达、智力达到了同龄孩子水平。显效标准为:患者意识障碍消除, 其肌力与肌肉萎缩出现明显改观, 肌力>3级;肌张力≤1级;患者的生活能力、语言表达、智力稍等于同龄孩子的水平。有效的标准: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后, 意识障碍的评分提高1分以上, 患者得以改善其肢体活动障碍,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表达、智力水平与同龄儿童相比较明显落后。无效的标准: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临床情况

本次进行完整的急性期伤后GCS评分资料为100例, 占总例数的78.13%;GCS评分为8.13分;其中重型患者有66例, 占66%。

2.2 颅脑损伤状况

对病患进行MRI或CT检查, 其损伤类型主要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颅骨骨折。

2.3 手术情况

46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其中开放性血肿清除手术患者为18例, 12例患者进行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和去骨瓣减压手术, 10例患者采用了脑内腹腔引流手术, 开发性骨折清创手术为8例。

2.4 并发症

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有: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梗死;外伤性癫痫。

2.5 康复治疗情况

患者意识状态。对患者治疗前, 无意识障碍患者74例, 有意识障碍患者54例。其中有44例患者的意识状态恢复到正常, 清醒率为81.48%。运动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四肢瘫;单瘫;双瘫;三肢瘫;偏瘫等。康复介入的时间。进行康复介入的时间平均为15.4d, 最早的为5d, 最迟的为150d。康复住院的时间。患者的康复住院时间为6~140d, 平均住院时间35.6d。

3 讨论

颅脑患者在急性期的病情越严重, 发生致残的概率越高[3]。对患者及时的抢救后, 仍有一些患者存有意识障碍后遗症。在影响患者颅脑损伤康复的诸多因素中, 年龄小和介入时间迟是其主要不良因素。

总之, 对于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颅损伤患者, 损伤程度越重, 病情越复杂, 在进行康复治疗时, 越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大力开展康复治疗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 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4]。

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相关因素, 探讨和分析对其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 一共收治了128例相关患者, 回顾并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并对其进行有效总结。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占据比例较大, 比例为66%;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占42.19%;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主要是以偏瘫为多, 占51.67%;患者在受伤后的1个月内, 主要对患者进行高压氧和运动疗法加之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患者在住院后的苏醒率为81.48%;患者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总有效率为90.63%。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后, 可以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 加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伤患者的年龄越大, 就应该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效果也会更加的显著。

关键词:康复,创伤性颅脑损伤,儿童

参考文献

[1]徐慧英, 李爱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 (5) :489-491.

[2]孙广娟.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3) :232-233.

[3]张海东, 张宝良, 雷平, 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对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长时程抑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2011.

创伤性颅脑损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本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150例,男100例,女50例;年龄13岁~71岁;脑干损伤33例,脑挫伤、颅底骨折78例,脑震荡、软组织挫伤39例;格拉斯哥(GCS)评分3分~5分34例,6分~8分56例,9分~13分37例,13分以上23例;死亡5例,其余病人均为好转或治愈出院。

1.2 家属的一般资料

家属的纳入标准排除了神经精神疾病及药物依赖病人,有能力自行回答问卷。

1.3 方法

采用Neuman系统模式理论对家属进行评估分析, 判定家属对压力源侵袭作出的反应及家属处于何种防御状态得出护理诊断;提供三级预防干预[3],及时对症处理,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维持基础结构和正常防御功能,帮助家属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或减轻心理压力。具体方法从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判定压力来源;加强家属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帮助家属提高对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家属介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相关疾病和护理知识,并进行相关护理方面技术的培训,以方便家庭护理;提高家属的注意力,强化“照顾者角色”;建立随访制度, 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1.4 研究工具

采用SCL-90量表作为研究工具, 分别由专人于采取干预措施前与干预措施后进行测量。将干预前家属的心理压力水平与常模[4]比较,将干预后家属的心理压力水平与干预前、常模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检验方法使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常模比较(见表1)

2.2 干预后病人家属SCL-90总分与干预前及常模比较(见表2)

3 讨论

Neuman系统模式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人,人在与周围环境接触中, 由于周围环境中应激原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此时会采取干预措施尽量保持人内外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家属在遇到病人这一刺激源时,身体和心理会进行调整以维持正常的状态。但如何对身体和心理进行调整以维持正常的状态是不容易的。本研究显示,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前较差,SCL-90得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为了降低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使其快速适应各种压力,投入到对病人的照顾中,护士应关注家属对环境中各种应激原的反应;从人的整体性出发, 采用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来给予干预,促使人的整体系统能保持和重新获得稳定性, 并处于健康状态。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严重影响人的食欲、睡眠, 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5]。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人家属突然面对创伤事件,其生活次序出现混乱,家庭的稳定性出现危机,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以及面临失去亲人的危险,使家属陷入焦虑、抑郁中。如果家属不能调整好状态会影响病人的心理及疾病治疗和抢救。有研究者指出家属的高危型和激动型心理由于焦虑和抑郁等在抢救治疗可能造成危害,甚至贻误抢救时机[6]。在临床中,以往家属只能得到一些关于病人病情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安慰,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调试作用。本研究利用Neuman系统理论,针对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变量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合理的护理诊断,明确了解家属的需要,因人而异采用特殊的指导和综合的措施相结合,使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本研究结果可见,家属在病人伤后立即测量所得的SCL-90评分较高,说明家属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经过对研究组采取Neuman系统理论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干预后,病人家属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心理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利用Neuman系统理论来指导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家属的护理的优越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采用Neuman系统模式理论来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家属对压力源的侵袭作出的反应, 给予合理恰当的三级预防干预措施, 如进行心理疏导, 满足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帮助病人协调各种关系, 给予情感支持; 并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纠正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及相关手术的错误认识, 做好解释和社会支持工作, 能减轻病人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协调护患关系和病人与家属的关系,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为了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方法]对15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家属采用纽曼系统模式理论进行护理干预,采用SCL-90量表对病人家属进行评分,将干预前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水平与常模比较,干预后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水平与干预前、常模比较。[结果]干预前病人家属的SCL-90得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干预后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干预前、常模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纽曼系统模式对病人家属进行干预可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更好地照顾病人,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纽曼系统模式,创伤性颅脑损伤,家属,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琦,阎成美,李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0,7(5):52-5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27.

[3]MeuMan B.The nurse theorists:21-century updates-betty neu-man.Interviewbyjacqueline fawcett[J].nurs Sci Q,2001,4(3):211-214.

[4]张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18.

[5]马搏击,李中琦,马志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抑郁情绪和细胞免疫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49-50.

上一篇: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下一篇:音乐能力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