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

2024-12-02

急性颅脑损伤(精选12篇)

急性颅脑损伤 篇1

事故外伤造成的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突发疾病之一,往往发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各异,病情危重,来势凶猛,尤其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常伴有其他组织及器官的复合伤,护理起来存在难度,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1]。该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临床上对于事故造成的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和监护水平都有很好的提高,我院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细致观察,进行及时的救治和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有效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很好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将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32岁;交通事故10例,钝器伤1例,坠落损伤2例,酒后跌倒伤2例,撞击损伤4例,挤压伤2例,塌方砸伤1例,打架斗殴5例,其他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31岁;交通事故11例,钝器伤2例,坠落损伤1例,酒后跌倒伤1例,撞击损伤3例,挤压伤3例,塌方砸伤2例,打架斗殴7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为:脑挫裂伤12例,硬膜外血肿14例,颅脑骨折5例,脑挫裂损伤6例,颅内血肿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颅骨骨折6例,脑干损伤7例,硬膜下血肿4例,脑疝2例。所有患者的损伤均为复合伤,类型可分为:伴失血性休克l0例,面部损伤3例,血气胸10例,胸部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3例,腰椎骨折12例,肋骨骨折7例,肝、脾破裂1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伴呕吐13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11例,有意识障碍者10例,偏瘫5例,高位截瘫6例,意识神志清楚、瞳孔反射正常、四肢活动如常的9例。我院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辅以减压术,对于严重的患者实施了气管切开术,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急诊抢救护理:

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时间,了解伤者的症状、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无其它部位的损伤,事发地点及联系方式,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在3min内迅速出车,期间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状况,电话指导在场人员做好急救措施,到达现场后,初步估计患者的伤情,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对于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行气管切开术,并及时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以改善脑部缺氧症状。实施抢救前,应保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医护人员在安置好患者后,应根据当时条件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迅速建立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在患者运送途中,应保持静脉通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尽量减少颠簸,随时做好准备抢救工作。

1.2.2 呼吸道护理:

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在受伤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出现顺应性减退,患者会因肺部呼吸功能不全,引发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当患者肺部气体交换障碍表现较为严重时,可出现脑缺氧、脑水肿,因此,如何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院前抢救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必要时行负压吸引,首先,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稍抬高下颌,操作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动作轻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对于负压吸出的分泌物,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2]。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昏迷,昏迷严重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底严重骨折出血,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时,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人工机械通气,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

1.2.3 颅内高压护理:

脑疝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造成脑疝,因此,医护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确保在到达事发现场后15min内快速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 L,以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症状,预防脑疝的发生。对伴有颅脑损伤的患儿,应用甘露醇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性减量给药,若患者出现休克,应待休克症状改善后,再使用甘露醇。

1.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0分测量1次患者的脉搏、呼吸、瞳孔,做好详细记录,严重颅脑损伤病情复杂,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对脑外伤的诊断和伤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瞳孔变化的特点,及时发现瞳孔的改变,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及时诊治颅内血肿,为抢救提供正确依据。如:伤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对侧肢体偏瘫,表明颞叶回沟疝。若患者受伤早期瞳孔表现正常,瞳孔散大表明病情加重。通过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一般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焦躁、嗜睡、朦胧状态,病情严重者可从浅昏迷发展至中度昏迷,甚至深昏迷。对躁动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当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应加强警惕,找出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因此,护士须掌握各个时期意识状态的表现,以便及时报告患者病情,告知医生实施抢救。伤后双侧瞳孔缩小,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所致。当患者在受伤后昏迷程度稳定或逐渐清醒,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好转。若患者昏迷加重,则表示患者的病情恶化,如昏迷逐渐加深,则表示患者伴有颅内血肿形成[3]。医护人员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如患者醒后有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向协助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1.2.5 体温的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机体产热平衡遭到破坏,体温出现升高,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增加氧耗,加速脑细胞的破坏,在应用药物降温的同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给予冰袋、冰枕、冰帽冷敷。

2 结果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急症之一,护理的关键是严密观察病情,出诊及接应的急诊护士应认真观察,现场急救措施迅速有效,及时详细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意识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脑损伤越重,因此,在现代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急性期病情变化多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护士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做到有序从容,提高抢救成功率,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综合护理对提高护理疗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争取例最大的抢救时机,降低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较佳的状态,做好现场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培养护士敏捷、镇定、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确保正确分类,迅速、准确地开展抢救,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遵循急救护理原则,加强急性期护理,注意加强转运途中的体征观察与护理,为治疗提供时间保障和临床依据,各项检查、急救、术前准备应同时进行,紧密衔接,让患者身心感受到舒适,增加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为抢救赢取宝贵时间。避免盲目性和局限性,争取最佳的急救时机,树立战胜病情的信心。因此,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且对于预防早期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科学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为6%,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取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1]袁秀丽.87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9-40

[2]郎黎薇.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195

[3]周士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7):59

急性颅脑损伤 篇2

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

(331409)

【摘要】 目的 总结手术室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的作用,提高手术室护士应急及配合能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死率。方法 对77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护理程序、要点、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抢救成功69例(89.61%),死亡8例。结论 手术室护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监测技术和急救技术,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应急反应能力,及时熟练配合医生进行麻醉和手术,对手术抢救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手术室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病死率较高,多见于车祸、外伤、意外事故等,常因病情发展迅速继发脑疝而死亡,因此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组织的急性受压是挽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1]。我室自2002年~2010年共接收急性颅脑损伤手术病人77例,手术配合顺利安返病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77例中,男64例,女1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3岁,平均34.5岁。全组病例均经行CT扫描确诊:其中硬膜外血肿42例,硬膜下血肿19例,颅内出血合并颅底骨折、广泛性脑挫裂脑疝形成11例。手术抢救成功69例(89.61%),死亡8例,主要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继发脑干损伤,导致中枢性衰竭死亡。手术室护理

2.1保持呼吸通畅,防治缺氧

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多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及排痰的反射机能也减弱或消失,有时发生声门痉挛,引起呼吸困难、缺氧。脑组织缺氧,又加剧脑水肿、脑损伤,使呼吸遭受抑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呼吸困难,纠正缺氧是护理的重要环节[2]。

用吸引器清除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引管通过口腔至咽部,尽量不经鼻腔入吸引管,以免有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时导致颅内感染,鼻腔的分泌物用棉签轻柔清除。2 h翻身、叩背1次,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头偏向一侧,痰液黏稠可雾化吸入。对严重颅脑损伤深昏迷,气管内分泌物阻塞;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有胸部、颜面等合并伤引起呼吸阻塞者,宜尽早进行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通道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补充液体、脱水、输血、止血、升压、降压、麻醉等药物均由静脉通道进入。我们一般常选用16-18号套管针进行大隐静脉穿刺,因静脉较大能短时间内输入血液及脱水剂。如果血管难以穿刺,应果断行静脉切开,固定好穿刺针头和肢体,确保静脉的通畅。

脱水药物的应用:①20%甘露醇25-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20分钟后改善症状,若用药四小时内,尿量不足200毫升时,应检查肾脏有无合并伤和有关疾病;②速尿20-60mg肌注或静注,有利尿快和抑制脑脊液生成的作用;③20%白蛋白20-50毫升,静脉滴速<2毫升/分,能利尿、平衡机体渗透压和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颅内高压的病人,有轻度的血容量不足时,常会被颅内高压的症状掩盖。除非合并股骨、骨盆骨折、内脏破裂等内出血的病人,才明显出现低血压、休克。所以对颅脑损伤的的病人不要忽视低血容量的存在,治疗上不可盲目脱水。考虑病人血容量不足时,输白蛋白、碳酸氢钠平衡液,全血或右旋糖酐,但须控制晶体溶液的入量。当血压加升至正常范围,脉率减慢,呼吸平稳,尿量≥30毫升/小时后,则要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纠正低血容量时忌过快,以免导致脑水肿在术中、术后发生和加重。

2.3 改善躁动不安状态

颅内压增高、呼吸道不通畅、有合并伤存在、尿潴留、大便干硬等原因均可引起躁动。昏迷病人躁动不安,应寻找并解除引起躁动的原因,不要盲目使用镇静剂或强制性约束,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适当加以保护以防外伤及意外。若躁动病人变安静或由原来安静变躁动,常提示病情变化。所以必需要先查明原因并逐个解除,再进行开颅手术。所以常规留置导尿管,避免术中因输液或使用甘露醇大量利尿,导致膀胱充盈,引起病人的躁动而妨碍手术进行,同时也便于观察尿量,便于医生作补液参考。

2.4手术体位的选择

根据患者不同病变部位而决定。急性小脑幕上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颞侧,一般多采用平卧位,头偏向健侧略向后伸。头部体位固定好后,在保证心脑有效循环及手术医生操作满意的情况下,将手术台头端抬高,一般抬高头胸部约15-20°,此种手术体位,不仅能预防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而且明显减少了脑部手术的出血,我院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大多采用了这种体位,效果观察较为满意。

2.5 洗手护士的配合

洗手护士应提前洗手上台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台上所有物品,并把所用器械置于功能位置。医生常规消毒术野后,洗手护士熟练有序地传递器械和所需物品,配合医生铺巾、逐层切开皮肤、组织,用止血钳止血,牵开器牵开头皮,骨膜起子剥离骨膜,开颅电钻钻孔,线锯锯开骨板形成骨窗。钻孔和锯骨板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用冲洗器抽吸生理盐水冲钻孔处以降温[3]。用已搓成黄豆大的骨腊封闭骨窗边沿以止血。递脑膜剪剪开硬脑膜,检查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出血点,用电凝止血,清除血肿。吸引器头应经常用盐水吸洗,保持吸引管通畅,用生理盐水不断地冲吸残留血块,至冲洗干净为止。根据需要予明胶海绵、带线脑棉或银夹止血。检查无活动出血后逐层缝合,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引流。关颅前洗手护士应提醒医生检查颅内有无遗漏带线棉片,并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器械、带线棉片、缝针、敷料等数目,无误后方可关颅。在手术全过程中,洗手护士除应熟悉解剖及手术步骤外,还需掌握脑部手术操作的特点,操作时密切注意手术野,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传递器械要准、稳、快,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争分夺秒为手术赢得时间。小结

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伤势重、病情急,可在伤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室护士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并具一定的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熟悉和掌握手术的方法、程序和步骤,既分工又相互合作。手术过程中要与医生同步进行、默契配合,遇事要镇定、急中求稳,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使病人安全平稳地度过手术关,并控制和减轻术后脑水肿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促使病人能早日康复和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篇3

急性颅脑损伤主要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与开放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和颅内血肿,按脑损伤的病理改变,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继发性脑损伤主要为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血肿和脑疝引起。近两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加,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也明显增加,因而,探索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是必要的。

引起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暴力,其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暴力的直接作用引起的颅脑损伤;二是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有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钙超载、氧自由基的损害、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基因的改变等到生物化学改变及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增长和脑疝。因此,院前急救和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外部损伤,阻止或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颅脑损伤往往多种颅脑损伤并存,下面将颅脑损伤的单一病种的表现与诊断表述如下:

1.头皮损伤 其表现及诊断容易,因头皮血管丰富,损伤时出血往往较多,易发生休克;院前急救时应注意压迫或综合止血,预防休克的发生。

2.颅骨损伤 包括骨盖骨折和颅底骨折,主要表现为颅骨内陷、外耳道或鼻腔流血,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

3. 原发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

3.1 脑震荡 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昏迷,同时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慢而瞳孔散大,肢体松软等,旋即恢复。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近事遗忘等,但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CT或MRI检查无明显异常。

3.2 脑挫裂伤 伤后初期常有脑震荡相似的症状,但昏迷时间较长;常有神经系统局燥症状和血型脑脊液,生命体征也可出现变化。CT或MRI可示脑挫裂伤部和水肿及出血灶。

3.3 弥漫性轴索损伤 患者常昏迷较重,脑挫裂伤症状复杂,可致早起死亡或后期植物人状态;CT或MRI常显示胼胝体、脑干上端背外侧、大小脑的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及脑室周围等出现脑挫裂伤和出血灶。

3.4 脑干损伤 中、桥脑和延髓受外力直接损伤及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引起的继发性脑干损伤。主要表现为深昏迷、去大脑强直、颅神经损害征及生命体征改变。CT或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4.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多发性血肿和迟发性血肿。

4.1 硬膜外血肿 患者早期仅为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的表现,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CT显示硬膜外凸形高密度血腫灶。

4.2 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3天内出现脑受压症状,进展快而重,常有意识障碍,无明显中间清醒,有的可出现中间好转期,继而昏迷加深而形成脑疝。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伤后4~21天出现症状加重。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伤后数周或数月之后缓慢出现脑受压症状。CT示硬膜下新月形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

4.3脑内血肿 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相似。需行CT或MRI检查明确脑内血肿的部位和大小。

5.开放性颅脑 分为火器伤和非火器伤。火器伤又分为切线伤、盲管伤和贯穿伤。伤口和伤道出血较多,常有休克症状;大多有意识障碍、脑挫裂伤的神经局灶征、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创口处可有脑膨出,颅内有异物,常继发颅内感染。非火器伤症状较火器伤轻,可无意识障碍,常有毛发、骨碎片、异物进入颅脑内。CT或MRI可助诊断。

二、院前急救与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往往急且较重,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正确与否,对病人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下面就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浅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1. 密切观察病人的瞳孔、脉搏、呼吸、血压;采取心理疗法,减轻或解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促使病人配合诊断和治疗。

2.综合止血和预防休克的发生,主要采取压迫止血,必要时给予输液。

3.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给氧,昏迷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同时注意吸痰,避免呕吐物误吸,造成的呼吸道阻塞。

4. 脱水治疗 可应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激素,以减轻脑细胞内外水肿,防止脑疝的发生。

5. 早期应用硫酸镁 近年来研究表明,镁除有镇静、降压等作用外,镁还是天然的钙离子通道阻塞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1L—1β的产生,并能保持细胞膜和血脑障碍的完整物,从而保护神经元和减轻脑损伤。有人认为镁可以减轻脑水肿及脑损伤;张迅报道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1L—1β表达增加,硫酸镁可以通过抑制伤后1L—1β表达,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由此可见,早期应用硫酸镁可起到减轻颅脑损伤及脑水肿的作用。

6. 对颈部疼痛、高处坠落或者昏迷患者应行颈部制动,防止颈椎损伤。费力等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颈椎骨折在早期极易漏诊,而不稳定性颈椎骨折如不及时诊断、处理后果非常严重;并提出了在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中,对有颈椎疼痛或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受伤机制较复杂的车祸伤、或高处坠落伤者应常规行颈部制动。

7. 对于烦躁患者,可以应用短期镇静剂如安定等;这样可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氧耗,有利于病人的恢复。

8. 其他 应用于制酸药物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迅,李栓德,毛小林等.硫酸镁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中学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82—84.

急性重度颅脑损伤61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 其中男35例, 女2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40min~3d;其中车祸伤31例、跌伤14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4例;颅脑CT或MRI证实颅脑损伤多为颅内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及脑挫裂伤;闭合性颅脑损伤32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29例;单纯颅脑损伤28例,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33例:其中四肢骨折17例, 胸部伤9例, 腹部伤7例。

GOS评分:3~5分23例, 6~7分3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双瞳孔散大, 无光反应8例, 单侧瞳孔散大3l例, 双侧瞳孔不规则变化7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到达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腹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心跳停止者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1]。

住院病例共57例,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 据患者情况行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颅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积极处理其他部位合并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动态监测意识、生命体征、电解质、肾功能等。非手术者, 采用规范化综合药物治疗, 早期营养支持,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3]。

2 结果

在抢救室死亡2例, 失血性休克、原发性脑干损伤各1例。有59例急诊抢救初步成功, 其中住院手术治疗57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 按GOS的等级划分标准:死亡4例, 植物生存1例, 重残5例, 中残20例, 恢复良好31例。

3 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数患者被送达医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 病情危重, 死亡率极高。

通过本组病例的救治分析, 我们体会到:快速正确判断病情, 积极诊治, 有效缓解颅内高压, 去除加重或引起继发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制止大出血、纠正休克及积极心肺复苏,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致残率。

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 主要依靠CT及有关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严重的脑挫伤、颅内血肿及各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颅内血肿及脑损伤, 具备手术指征的应积极尽快手术清除, 如术前广泛脑挫伤、中线明显移位、环池极窄或消失的, 或术后脑水肿加重、颅内高压不能缓解, 则行去骨瓣减压[2], 或行小脑幕切开, 防止形成脑疝或利于脑疝复位[3]。

积极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有效通气, 对有呼吸困难的, 呼吸道分泌物多, 胸廓及肺部有损伤的可酌情行气管切开术, 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对血气胸患者, 可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1,3]。对大出血者, 有效止血, 积极抗休克, 维持血压正常、稳定, 保证大脑有效血液灌注, 能减少因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继发脑损害。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脑水肿, 进而加重脑组织缺氧, 高压氧能促进脑代谢, 减轻各种继发性损害, 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4], 因而有条件的可行高压氧治疗治疗。

规范化综合治疗也是降低颅脑损伤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因素[3~5]。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肾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 是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病, 应严格正规治疗。糖代谢对脑神经细胞代谢及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 因而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防止糖代谢紊乱。积极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是保证有效血氧饱和度的基础。合并休克的患者, 积极抗休克[6]。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引起肾功能损害一切因素, 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颅脑损伤急性期渡过后, 进入康复期, 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继续高压氧, 规范化综合治疗, 积极防治并发症, 加强营养支持, 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李小东, 陈礼刚, 李定君.68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6) :642~643.

[2]刘万军, 罗晟.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25 (6) :27~28.

[3]姚开立, 李新桂, 陈锦镜.基层医院救治重型颅脑损伤104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4) :50~51.

[4]薛加记.高压氧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104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12) :1316~1317.

[5]王正元.100例重症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3 (24) :50~51.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处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13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抢救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和及时有效的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

随着颅脑损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重型颅脑损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其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及重点。因此,如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已经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现对1月~205月期间抢救的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2例,女45例,年龄3~86岁,平均41.7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4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92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时行CT检查,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1 cm116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3例,9~12分32例,6~8分75例,3~5分17例;入院时伴有呼吸困难72例;急诊行气管切开47例,气管插管12例,放置口咽通气导管13例;伴低血压34例;合并伤情况:四肢骨折46例,胸部损伤27例,腹部损伤43例,颈部损伤12例,泌尿系损伤9例;本组病例保守治疗43例,手术治疗94例,其中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72例,去骨瓣15例,保留骨瓣57例;血肿穿刺引流术18,脑室穿刺引流术4例;二次手术清除血肿2例。

1.2 治疗方法:GCS评分3~8分的92例患者直接入住重症监护室。9~15分的45例患者入监护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均有病情加重至GCS≤8分的情况,其中有26例因病情恶化而转入重症监护室。对入住监护室的患者,立即开通静脉输液通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止血、预防感染等处理。对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如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及低氧血症情况,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及控制呼吸。对伴有休克的患者,在处理原发出血灶的同时加强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在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的同时,积极行相关术前准备,尽早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行脱水、止血、预防感染、支持、神经营养等治疗。多发伤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处理。所有患者后期均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循环及活血化瘀等治疗,有条件的患者增加高压氧仓治疗。

2,讨论

由于颅脑损伤发病率的日趋增多,颅脑损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死亡率在30%~50%之间。其根本原因是颅脑损伤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极为严重及复杂[1]。虽然颅脑损伤的救治是一项从现场处理及转运到院内急救、术前、术中、术后及恢复期处理的`系统工程,但及时有效的早期处理能阻断和延缓颅脑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为进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为后期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脑疝可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外伤出血、脑脊液漏等均可造成误吸而导致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低于95%死亡率为80.0%,而高于95%死亡率为28.1%[2]。低氧血症可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引起继发性低碳酸血症及呼吸性碱中毒。有资料证明,缺血、缺氧是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诸多文献证实,创伤早期阶段性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明显增加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对于有呼吸道梗阻及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的患者,适当控制过度通气、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呼气末正压给氧来对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有益。本组病例中有59例患者因伴有低氧血症情况而紧急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笔者认为,对于伴有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指征适当放宽,当患者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倾向时,应迅速果断地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阻断低氧血症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根据患者伤情,尽早进行手术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均可危及生命。在救治过程中,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出血性休克和解除急性脑受压。对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及中线偏移>2 cm的高颅压患者,尽量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处理。对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不太明显及中线移位<2 cm的患者,可根据血肿情况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处理。对于伤情复杂且严重的患者,尽量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避免复杂手术操作引起的继发性损害。

3 参考文献

[1] 王怀瓯,泰 力,许 璟,等.影响颅脑外伤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18(10):630.

急性颅脑损伤 篇6

关键词:核磁共振;CT;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比较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23-02

在医院的急诊科室,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急重症中的一种,患者头部受到外力后导致重伤,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急性颅脑损伤的创伤复杂,并且多为脑组织血肿及其他部位骨折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造成预后较差[1]。临床研究显示,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目前,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方式主要是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检查两种方式。本文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6例行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判断损伤部位及血肿厚度,分析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0.6±4.7)岁,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9±6.8)岁,采用CT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在受伤72h内进行检查,确诊金标准以《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为标准。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仪器为荷兰飞利浦(1.5T)磁共振机,在患者的病灶部位行横轴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参数设定为6mm,间隔0.1mm,扫描过程中在病灶部位进行2~3次扫描[3]。

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检查仪器为日本东芝公司螺旋CT全身扫描仪,在患者的病灶部位行轴位扫描,层厚参数设定为6mm,层距为2.5mm,扫描层数为128层,对于部分患者的病灶部位可以行薄层扫描,层厚设定为2.5mm[4]。

1.4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情况,计算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对颅脑损伤部位及血肿部位进行判断,并进行统计学比较[5]。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例数为32例,准确率为92.1%,观察组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例数27例,准确率71.1%,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判断情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枕叶30例,额叶21例,颞叶17例,轴外1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枕叶21例,额叶12例,颞叶8例,轴外3例,对照组患者核磁共振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的明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的判断情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小于1.5mm16例,1.5~6.0mm23例,6.1~9.0mm26例,大于9.0mm11例,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2%、74.2%、100.0%、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小于1.5mm9例,1.5~6.0mm19例,6.1~9.0mm15例,大于9.0mm11例,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4%、61.3%、57.7%、100.0%,对照组判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颅脑内部血肿,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脑水肿、脑疝[6]。核磁共振与CT影像学是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常用手段,核磁共振检查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发生共振现象,以脉冲激发磁共振信号,然后采集磁场中患者体内的信号,进而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再经过后期分析,对损伤部位、血肿厚度进行判断,在临床诊断上具有准确率高、判断损伤部位和血肿敏感度高的特点。CT影像学检查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用X线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之后把采集的信号经过后期处理成像,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上,CT影像学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成像迅速的特点,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颅脑部位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但王晋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对于少量积血或积液的诊断漏诊率较高,并且症状明显患者CT检查诊断出仍会出现阴性结果[7]。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临床准确率分别为92.1%、71.1%,对照组的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颅脑损伤部位明显高于采用CT检查的观察组,同时对照组采用的核磁共振诊断血肿厚度小于8.0mm的临床准确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与陈家志研究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准确率高,能够有效判断损伤部位及血肿部位,适合小血肿诊断;而CT检查则具有诊断迅速、定位准确等优势,因此,在临床检查时,医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远望.急性颅脑损伤中CT与MRI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70-71.

[2] 许凤娥.磁共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6):394-395.

[3] 梁金瑞.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4,(33):187-188.

[4] 张伟.CT与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6):172-172.

[5] 范淑俊,薄锋.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4.

[6] 何蓉,胡莹.核磁共振与 CT 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9):313-313,315.

[7] 王晋,张新堂.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对比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5):102-103.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急性脑损伤患者90例, 女34例, 男5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41.2岁。导致患者出现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以及坠落等, 由于坠落而受伤37例, 由于交通事故而受伤43例, 另有患者由于其他原因受伤10例。

麻醉方法:在手术之前采用0.5 mg阿托品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 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具有畅通的气管, 并且彻底清除患者口腔、鼻腔以及咽喉当中的血性液体和分泌物, 将静脉通道打开, 同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血压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甘露醇对于伤情严重的患者进行肌注, 从而使患者的脑水肿得以降低[2]。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确定在手术过程中是否需要提供输血, 在本次研究当中, 全部选择气管插管方法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采用0.03~0.05 mg/kg咪达唑仑, 2.0 mg/kg异丙酚, 0.1 mg/kg维库溴铵以及3~5μg/kg咪达唑仑对患者实施快速的诱导插管。患者可能在拔管与插管的时候受到一定的刺激, 因此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加深麻醉, 以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反应为根据对异氟醚和维库溴铵进行追加, 同时还要经静脉注射的时候连续不断地注入瑞芬太尼与异丙酚。按照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药剂使用量, 在手术之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 对输液的速度适当调整。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之后能够很快地恢复清醒。其中患者在手术之前呼吸正常60例, 仍具有意识, 也能够在手术之后很快地清醒, 还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 并未发生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

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患者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在后期由于并发症死亡11例, 达到1.22%的病死率;术后发生肺部感染7例, 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8例, 另有植物人4例。其余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 均已康复出院, 具有高达83.3%的治疗有效率。

讨论

在受到暴力撞击之后, 头颅往往会出现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患者很可能会发生意识方面的障碍,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大脑皮质功能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手术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其能够使患者的颅内压得以有效降低, 并且还可以将坏死的脑组织清除掉。尽管手术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因为颅脑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病情以及较多的并发症, 因此仍然具有很高的病死率[3]。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 必须要将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好, 同时还要将围手术期的临床麻醉处理工作做好, 这样才能够使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保证[4]。

在本次研究当中, 由于一些患者存在着并发症的情况, 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手术之前, 必须要将一些初步的治疗工作做好, 比如对休克患者实施输液处理, 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包扎。大多数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昏迷情况,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麻醉之前, 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肠胃减压, 从而能够将反流物全部吸出来。在手术之前还要对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情况予以密切的监测, 将阻碍患者通气的障碍因素去除掉, 同时还要对患者的身体损伤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手术当中医护人员应该将实时监测工作做好, 及时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在手术当中经常会出现颅内压升高、输血过多以及缺氧等各种情况, 所以医生必须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最终能够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90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之后能够很快地恢复清醒;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在后期由于并发症死亡11例, 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7例, 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8例, 另有植物人4例。其余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 均已康复出院, 充分证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维猛.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4) :105.

[2]邓蓉, 胡守震, 踪念峰.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麻醉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8) :923-924.

[3]肖仙丰.浅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87-188.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 男105例, 女75例, 患者年龄18~70岁, 平均 (45.67±2.91) 岁。导致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125例, 高处坠落患者34例, 硬物击伤患者21例。临床诊断: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7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88例。合并症:四肢发生骨折患者54例, 血气胸患者12例, 合并脑疝患者62例, 伴有严重腹腔脏器损伤患者34例,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有肾损伤及泌尿系统损伤患者有18例。临床手术治疗前, 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对患者进行临床GCS评分, GCS评分<6分56例, 评分6~9分84例, 评分>9分40例。

方法:本研究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临床手术过程中, 确保患者气管畅通, 彻底清除患者鼻腔、口腔、咽喉等处血性液体、呕吐物, 开放静脉后, 对患者的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 必要时静脉滴注甘露醇, 有利于降低脑水肿。手术过程中, 万汶与林格氏液按照1:2比例使用, 依据患者临床病情选择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 全局麻醉主要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进行, 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5mg/kg、芬太尼4μg/kg、咪达唑仑0.05mg/kg快速诱导插管。利用呼吸机控制患者呼吸, 将潮气量控制8 m L/kg。另外, 插管、拔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刺激, 必要时需要加深麻醉。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反应适量追加维库溴铵、异氟醚, 静脉注射时持续注入瑞芬太尼、异丙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麻醉药剂量, 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调整。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 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未死亡。手术治疗后, 合并伤较严重或病情变化快且严重的15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13.89%, 其中死于肺部感染9例, 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其余155例患者均康复而出院。

讨论

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 调查显示当前颅脑损伤的发病率较高, 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当前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火器伤等。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瞳孔变化等, 生命体征方面表现为脉搏浅弱、血压下降等[3]。

若生命体征紊乱时间延长, 且无恢复迹象, 表明脑干损伤严重;若伤后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 随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 提示颅内有继发血肿[4]。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的时间较长, 导致并发症增加。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h或再次昏迷的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5]。

为了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 需要从术前工作开始准备, 充分处理围术期的临床麻醉工作, 确保手术临床效果。①术前准备:术前初步治疗患者并发症, 包括输液、创面包扎等;麻醉前给胃肠减压, 充分吸出各种反流物;术前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6]。②麻醉诱导:确保麻醉诱导过程平稳, 避免发生呛咳、憋气等现象,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麻醉药物。③术中监测:术中出现输血过多、缺氧、颅内压升高等现象, 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利用甘露醇等降低脑血管内血碳酸的浓度, 降低颅内压力。④输液、对症处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全面检查, 及时做好输血、输液工作, 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对症处理[7]。

参考文献

[1]张炜.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6 (30) :2247-2248.

[2]罗永温.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0 (18) :3742-3743.

[3]董维猛.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16 (4) :105, 107.

[4]王礼春.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7 (24) :109-110.

[5]李林.麻醉处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2 (24) :175-176.

[6]马树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措施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0 (2) :134-135.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 男51例, 女31例;年龄14~76岁, 中位年龄40岁。损伤原因:车祸40例, 重物打击11例, 高处坠落18例, 跌伤8例, 利器伤5例。颅脑CT检查:其中脑挫裂伤28例, 硬膜外血肿12例, 颅内血肿18例, 硬膜下血肿14例, 颅骨骨折合并弥漫性脑损伤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8分, 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2]。

2 临床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 消除脑水肿, 预防和处理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2.1 意识

意识障碍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 意识障碍的程度、出现的迟早和有无继续加重可辨别颅脑损伤的轻重。通过语言反应、疼痛刺激以及大小便自主程度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浅昏迷: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 除对强光、尖锐声音反应外, 对周围事物无反应, 呼之不应, 随意运动消失, 对痛觉尚有反应, 有躁动、吞咽反射及角膜反应。深昏迷: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呼吸深浅快慢不一。

2.2 瞳孔

瞳孔的变化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 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对称, 对光反射来判定颅脑损伤的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 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皮质强直, 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表现;双侧瞳孔大小多变、对光反应消失, 伴眼球分离或异位, 多为中脑损伤。

2.3 生命体征

患者颅脑损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应注意呼吸的节律和深度、脉搏快慢和强弱以及血压和脉压的变化。如果血压上升, 脉搏缓慢有力, 呼吸深慢,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警惕颅内血肿加重或脑疝发生;枕骨大孔疝患者可突然发生呼吸停止。体温方面, 伤后早期由于组织的创伤反应, 可出现中等程度的发热;若损伤累及间脑或脑干, 导致体温调节紊乱, 出现体温不升或中枢性高热;伤后即高热, 多为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伤后数日体温升高, 常常提示有感染性并发症。

2.4 骨窗压力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骨窗张力及其改变情况。若患者术后张力不变或者张力降低, 则提示病情好转。

2.5 其他

观察患者有无脑脊液漏、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 有无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征兆。发现则应立即与医师联系, 防止发生脑疝。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术前常规护理, 保持患者绝对卧床, 维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术前检查并给患者头部备皮, 留置导尿。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同时给予止血和降颅压药物。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体位:

全麻未清醒前去枕平卧, 术后6h若血压平稳, 则应将床头抬高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 头部过伸或者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 不利于降低颅内压。对颞部、额部、顶部开颅术后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3.2.2 吸氧:

在患者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 保证患者充足的氧气供给, 持续给予吸氧, 氧流量3~5L/min, 以改善脑细胞的代谢, 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降低颅内压。恢复期可行高压氧治疗, 10d1个疗程。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者侧卧位, 以利口腔内分泌物排出。定时翻身叩背,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 每天2次。深昏迷患者应抬起下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道, 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 要加强气道湿化, 防止痰痂形成, 可采取持续气管内滴药, 以输液泵控制, 每小时4ml。

3.2.4 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接心电监护仪, 生命体征的变化是患者病情发展的重要标志, 术后24h是颅内再次出血的高峰期, 术后1周内为脑水肿的高峰期, 因此应持续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瞳孔、体温的变化, 如果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和再出血的征兆, 应立即报告医师, 采取有效措施。

3.2.5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位置固定, 通畅, 每2小时定时挤压引流管, 勿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搬运患者时, 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颅内压急剧变动或引流物倒流。引流袋悬挂高度脑室引流管入口处高于外耳道10~15cm,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应根据颅内压情况放置于床面或者遵医嘱进行调整[3]。引流管周围敷料保持干燥, 有渗湿时及时更换。记录每日引流量, 观察其颜色、性状, 引流管一般保持48~72h, 如引流量减少, 复查CT后可拔管。

3.2.6 加强营养:

术后应及早给予全身支持治疗。静脉应用脂肪乳、氨基酸的同时, 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 高维生素饮食。对于昏迷或者无法进食者采用留置胃管的方法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鼻饲后用温开水冲管, 防止管腔阻塞。

3.2.7 预防并发症:

(1) 预防压疮。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建立翻身卡, 每2小时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用气垫床。 (2) 预防应激性溃疡。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应激性胃黏膜病变[4]。除预防性应用H2受体拮抗剂以外。护理方面强调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或鼻饲饮食。 (3) 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每天2次;加强引流管护理, 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者, 每天2次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 每周更换尿管, 保持会阴部清洁,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3.2.8 心理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 且患者多为青壮年, 容易情绪激动, 产生悲观和抑郁情绪, 护士应认识到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多与其沟通, 给予热情的关怀、安慰、和鼓励, 介绍成功病例, 使其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3.2.9 康复训练:

当病情好转, 生命体征稳定后, 一般在3~5d后即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先行轻微按摩, 逐渐过渡到关节的运动, 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等, 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要求对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活动, 同时可配合理疗等措施促使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文.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7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84.

[3]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201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3.

急性颅脑损伤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 男20例, 女4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18个月, 接到出诊通知至到达现场时间为10 min~60 min。

1.2 临床表现头颅开放性损伤3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21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其中, 合并胸部损伤 (含肋骨骨折) 2例, 腹部损伤2例, 长骨骨折4例, 出现休克症状者6例, 血压低于9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甚至测不到。

1.3 诊断 (1) 开放性颅脑损伤伴颅骨骨折, 闭合性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 。

(2) 颅脑损伤伴其他部位复合伤或休克。

1.4 处理措施

1.4.1 抢救生命第一, 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迅速对伤情轻重作出初步评估。

2例重伤员已心搏、呼吸停止, 立即行心肺复苏, 予胸外心脏按压, 畅通气道、吸氧, 同时开通静脉通道, 应用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1例抢救无效死亡, 1例心搏呼吸恢复, 继续生命支持治疗。单纯重度颅脑损伤, 立即视病情给予20%甘露醇脱水, 对症处理;对合并休克的患者, 均给予吸氧, 立即开通一路或两路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并尽量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

1.4.2 对创伤专科初步处理, 原则为先颅脑后其他。

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脑膨出者, 用无菌碗覆盖布巾包扎, 避免受压和污染;脑脊液耳鼻漏, 鼻口腔出血者4例, 无菌棉球擦拭, 保持周围清洁, 尽量避免填塞和逆流。长骨骨折给予超关节固定, 开放性伤口局部无菌下敷料包扎。2例气胸, 有1例呼吸困难, 给予锁骨下穿刺抽气缓解后胶布封闭伤口。

1.4.3 运送患者。

所有患者给予畅通气道、降颅压、纠正休克等对症处理后, 酌情轻搬轻放, 迅速转运。运送过程中避免颠簸,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等情况, 有变化时立即处理, 必要时通知院内相关科室做好接收或紧急专科治疗准备。

2 结果

经过以上院前急救, 24例患者中, 1例到达现场复苏无效死亡, 1例现场复苏成功, 5例脑疝形成, 6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经上述处理, 均平稳返院, 接受专科治疗。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人体最危险的创伤之一, 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 急诊首诊医师的正确处理是使伤者增加存活机会, 减少残疾发生的关键。在基层单位处理脑部创伤时要快捷地根据简明扼要的病史、受伤机制及生命体征、瞳孔情况, 对伤情轻重作出初步判断。本组病例24例, 颅内高压形成者, 立即畅通气道、吸氧、20%甘露醇125~250 ml快速静脉点滴;5例脑疝形成者, 加用地塞米松20 mg静脉点滴, 速尿20 mg入壶, 西米替丁0.4 mg入壶;合并休克者, 迅速开通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去除诱因, 转运途中尽量保持平稳, 避免增加再损伤。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11

【关键词】 颅脑损伤;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6-01

据统计,我国颅脑损伤的年发生率为55.4/10万[1],患者多为青壮年,如何使这部分患者回归家庭、重返社会,成为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急须解决的任务,我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共诊治149例颅脑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制定康复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半年后23例重返社会,29例生活能自理,8例仍需他人照顾生活起居且肌肉无明显废用性萎缩。

1 临床资料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男占45例,女占15例,年龄13-75岁。入院时,昏迷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积分3-8分,均属重型颅脑损伤,头颅CT扫描,脑干损伤15例,脑挫伤并血肿15例,硬脑膜下血肿20例,硬脑膜外血肿10例。

2 制定护理措施

2.1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鼻饲流质,为高维生素,富含优质蛋白,维持正氮平衡,于1-2天排便一次。②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继续静脉输注促醒药物和促进神经细胞恢复的药物,可行高压氧仓治疗。③运动功能障碍训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定时翻身、预防感染,伤后第4至7天起,如病情稳定可逐渐行功能锻炼: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的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切忌粗暴。④语言障碍训练,尽可能及早开始,虽然失语,但仍需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每次训练应注意合适的训练环境、训练时间,要考虑患者注意力、耐力及兴趣,可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选择训练内容,如失语患者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

2.2 中、后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患者苏醒后,改为主动运动,尽量将处在疾病同時期的患者安排同室,互相鼓励,共同进步,逐渐教会患者及家属协助积极的进行自我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护士及时给予评价、指导。②言语障碍康复,失语患者接着进行阅读理解力训练,以后逐渐同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及书写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及时给予鼓励表达。③给予营养,如患者勉强能自己进食,鼓励其自己进食,不要过分依赖鼻饲流食,仰卧位床头抬高30-60度,对有精神症状患者,护士需要掌握其平日进食量,进行耐心开导启发,设法把预定量的食物在协助下摄入。④心理康复护理,颅脑损伤常因突然发生的意外原因所致,患者从过去的健康身体、正常工作、生活情况下突然转为肢体功能障碍,需要他人照顾,心理上面临强大的打击和压力,常表现出消沉、抑郁、悲观和焦虑,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及其异常的行为举止,因此,尤其是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常与其交谈,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同情,行动上设法为其改变困难处境,对患者进行矫正疗法,通过不断学习,消除病态行为,建立健康行为,使患者面对现实,学会放松,逐步消除恐惧、焦虑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学会生活自理。⑤康复教育,颅脑损伤患者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难的,因而坚持不懈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同病患者,由康复成功者自己介绍经验,特别是如何配合训练的体会,及时提供科学护理和协助锻炼的方法,让患者提出心理上的疑点、难点,适当给予回答和解决。

参考文献

急性颅脑损伤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7年3月~2009年11月收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 男38例, 女12例, 年龄8~76岁, 平均31±6.8岁。其中脑挫裂伤20例, 颅脑血肿16例, 颅脑骨折8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除有4例因出现脑疝和病情预后差, 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外, 其余46例患者家属均克服各种困难,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平安度过急性期。患者家属60位, 男22位, 女38位。调查对象为患者配偶、父母、子女。均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1.2 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家属的不同心理行为反应, 进行分析归纳, 采取相对应的心理疏导, 再通过观察和向家属询问心理压力的缓解程度。

2 结果

2.1 家属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恐惧感占67%、紧张感占70%、极度悲伤占58%、愤怒感占40%、抑郁感占34%。

2.2 心理护理后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57例 (占95%) 家属表示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缓解。60位患者家属中无一例发生意外和护理投诉。

3 心理反应分析

3.1 恐惧、紧张

脑损伤患者多属意外, 事发突然、病情重, 家属缺乏思想准备, 尤其是年轻或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患者, 家属往往不能面对现实[1]。因此家属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感。表现为高度紧张, 对患者病情的微小变化都极度敏感, 希望医生医术高明使患者立刻清醒。要求医护人员能时刻在患者旁边守护, 希望患者能快速好转。也有些家属表大声哭喊、怀疑等。

3.2 极度悲伤

面对病重的患者, 家属无法面对现实, 常表现为过度哭泣、悲伤、甚至给医生下跪, 特别是女性家属, 她们较男性心理承受力差, 易发生全身抽搐、甚至晕厥。

3.3 愤怒

急性期患者需要抢救, 多住在重症监护室, 病情不稳定, 医疗费用高, 而家属的期望却很高, 家属的焦虑、紧张感越来越重, 这种心理需要宣泄, 表现为向护理人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借此缓解内心的痛苦, 指责医务人员漠不关心病人、个别家属甚至出现过激行为[2], 辱骂、甚至殴打医护人员。极易产生纠纷和投诉。

3.4 抑郁

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 医生告知病重, 救治希望不大后, 家属无法承受, 常萌生自杀念头, 表现悲观厌世情绪。

4 心理护理

4.1 恐惧、紧张家属的护理

(1)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 详细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受伤过程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患者及家属的性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针对患者病情需要, 快速准确的实施各项紧急护理措施, 如吸氧、静脉通路的建立等。及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有关病情信息, 耐心做好解释, 减少家属的恐惧不安情绪。在使用仪器和进行操作前前, 应对家属讲清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征得同意。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各项护理操作, 耐心倾听家属的诉说, 细心观察家属的情绪反应, 及时给予安慰, 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满足。

4.2 极度悲伤家属的护理

(1) 对于极度悲伤的家属, 应让其离开抢救现场, 护士给予心理安慰。提供休息场所, 必要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防止意外发生。 (2) 抢救同时, 及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有关患者的信息, 让其及时了解患者的整个病情变化, 减少盲目恐慌, 坚强地面对现实, 沉着应对, 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4.3 愤怒家属的护理

(1) 医护人员要以亲切、温和、诚恳的态度与语言和家属交谈。这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也是相互沟通的桥梁[3]。对家属表示同情, 对其发生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 (2) 由科室领导或经验丰富的护士出面劝阻, 稳定家属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向其介绍疾病的发展、转轨。病情要及时告诉家属。介绍一些逐渐康复的病例, 以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3) 与护士争执时, 护士应及早避开, 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4.4 抑郁家属的护理[4]

抑郁者常萌生自杀念头, 故对抑郁情绪者应了解有无厌世情绪, 密切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症状, 防止自杀意外。一旦确认家属有抑郁情绪,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 与家属保持密切接触, 随时观察其言语及行为, 耐心听其诉说, 让其压在心底的郁闷尽情宣泄。了解产生的原因,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家属以心理支持,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治疗。介绍一些逐渐康复的病例, 以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强调目前治疗的重要性, 并说明中断治疗对患者病情造成的影响。对经济比较困难的, 帮助家属寻求社会多方支持, 以减轻其心理及经济压力。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将其抑郁情绪尽量控制在最轻程度。

5 讨论

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者, 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和转轨, 因此关注家属的心理问题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注意家属这一身心健康人群的心理反应, 针对家属的心理特点, 给予心理支持及心理疏导。不仅改善家属的健康状况而且对患者急性期的安全度过及改善医患关系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项玉兰.急诊死亡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7, 6 (6) :420~421.

[2]于红霞.车祸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10 (29) :68.

[3]张向荣.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4) :2217~2218.

上一篇:CT检查下一篇:中职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