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

2024-12-02

CT检查(精选12篇)

CT检查 篇1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CT设备也日趋普及。CT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上腹部的检查也随着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平扫加双期法,双期扫描是在CT检查中为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显示密度的差别,使断层扫描图像更加清晰,对一些疾病在CT扫描同时静脉注入造影剂作CT增强检查,根据对比剂在血液中流动的特点,根据药物到达组织内的位置进行扫描的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亚秒级十六排螺旋CT,造影剂欧乃派克75mL非离子造影剂。

1.2 检查方法

根据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于上腹部的增强25s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扫描条件一般采用130kV,75~140mA,层厚5mm,螺距1~1.5,重建间隔3~5mm,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器以2.5m L/s快速由手背静脉注入。扫描前应禁食禁水6h,造影前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增强扫描前先平扫,以初步了解检查上腹部脏器的病变情况,以确定增强扫描的范围,方式和增强扫描参数。

2 结果

通过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对部分图像质量不高的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3 讨论

3.1 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为保证CT扫描的成功,CT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强烈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X线、CT解剖知识,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CT操作上岗证书。扫描时应认真阅读申请单,了解临床要求,扫描部位,确定扫描部位、范围、层厚和间隔、是否增强扫描,并注意重点部位。熟练应用CT各种功能,掌握各部位的窗值及CT值的测定等。

3.2 扫描前的准备

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增强扫描都是第一次,表现的心理反应为焦虑恐惧、多疑、抑郁、紧张、敏感等,检查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病人的紧张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好呼吸训练,上腹部的移动伪影主要来自呼吸的移动,告诉病人呼吸幅度的控制和屏气的时机,以保证平扫、动静脉期的同层位置;去除身上能产生扫描伪影的异物;口服稀释过的造影剂使其充盈肠道,能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有效地区分病变与肠道组织,提高诊断正确率。

3.3 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是增强扫描成败的关键

螺旋CT双期扫描是目前检测肝脏敏感技术之一,尤其是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上,造影剂总量为7 5 mL或按体重1.5mL/kg体重计算,以3mL/s的流量检查时造影剂注射器就是必不可少的。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在开始注射后25s可获得显示肝脏动脉期的最佳图像,70s左右获得显示肝脏静脉期的最佳图像,扫描时机的选择是根据对比剂的注入以及药物动力学选择的,所以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扫描成败的关键之一。

3.4 扫描参数的选择

CT机的扫描参数一般都是已经设置好的,只要认真的选择好扫描部位即可。现在对病人的辐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人们正在应用能够满足常规临床诊断需要腹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案,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多种,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层厚、扫描容积、是影响病人所受辐射剂量的主要参数,辐射剂量与管电流、扫描时间及扫描容积呈正比例线性相关,减少CT辐射剂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降低MAS及增加螺距。Hopper等使用80~125mAs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350mAs的普通CT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低剂量CT除腹壁、腹膜后及食管裂孔疝的显示质量低于常规CT外,对肝脏器官的显示,两种扫描方法无显著性区别。也可以根据体重来选择扫描参数。

3.5 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窗口技术:窗宽窗位的调整是数字图像后处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内容,又是图像显示技术中最重要的功能。正确选择和运用窗口技术是获得优质图像和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图像放大:为观察微小病变和细微的解剖结构,可采用放大技术。采集到容积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利用MSCT的强大后处理功能对一组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使病灶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多方位和三维重组作为图像的后处理方法,实际上它们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经图像后处理后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一种功能。一般根据需要,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方位重组,多方位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观察到特定的解剖结构,其次是能够帮助确定病变或骨折等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为正确诊治疾病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依据。

摘要:上腹部的CT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平扫加双期法,通过几年的工作中的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T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如何提高上腹部的CT检查质量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多排CT,上腹部

参考文献

[1]任庆云,赵增仁,李敬玉.腹部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95~496.

[2]Hopper KD,Keeton NC,Kasales CJ,et al.Utility of low mAs1.5pitch heliacl versus conventional high mA ab-dominal CT[J].Cliniacal Image,1998,22:54~59.

[3]朱娟芳,岳士华.腹部CT检查口服造影剂的规范化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2):58~60.

[4]谭彩琴,曾玉英,甘汉娜.心理干预对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2006,22(17):2637~2638.

[5]刘晓辉,宋立疆.全自动造影剂注射器在腹部螺旋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3~14.

[6]刘国玉,周玉娥.提高技师综合素质与降低CT摄影废片率[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2):97~98.

CT检查 篇2

CT检查申请单

CT号:

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 住院号:科别:病室:病床号:电话 简要病历及检查:

临床诊断:

最近是否作过钡造影检查:是、否、日期 如复查请带老片比较

X线、超声及其它特殊检查结果:

此次检查主要目地:

申请检查部位:

医师: 日期年月日

预交费: 补交费: 医院:

放射检查告知书:

欢迎您在我院进行健康诊疗,由于X线具有核辐射性,长期大量接触X线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如果您已怀孕,请及时告诉医生,祝您身体健康!

CT代替不了气管镜检查 篇3

一个月前,50岁的张先生因咳嗽、咯痰去医院,因胸部X线片提示左肺有炎症,医生诊断他患了肺炎,给予抗生素输液治疗。然而,抗生素的作用似乎并不大,张先生的咳嗽迟迟不见好转。为了搞清病因,医生让他做了一次胸部CT检查,报告提示其左肺下方有一个“小结节”。张先生吓坏了,怀疑自己患了肺癌,连忙去大医院复诊。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为明确诊断,最好能做一次气管镜检查。然而,当张先生付了款、预约了检查时间,从护士手中拿到气管镜检查须知后,却不愿意检查了。因为他发现,做气管镜要冒很大风险,严重时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于是,张先生返回门诊,要求医生给他开个“更高级”的CT或磁共振检查,只要不做气管镜就行……

医生的话:不少病人对做气管镜有顾虑,当看到检查须知上罗列的种种并发症,特别是看到检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时,往往都不太愿意做。有些病人认为,做不做气管镜无所谓,胸部CT一样能“看得清”。胸部CT能否完全取代气管镜检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什么是纤维支气管镜(简称气管镜)检查、它能帮医生解决哪些问题谈起。

什么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是一种内窥镜,由一个总控制部件和一条柔软、细长的轴干组成。检查时,总控制部件与冷光源相连,轴干外径为3.5~6毫米(成人气管直径一般在20毫米以上),内有用于抽吸痰液、灌注溶液或插入其他器械(如活检钳)的空腔管道。柔韧的轴干能通过鼻腔、咽喉、声门,深入到气管、支气管。

气管镜检查通常在局麻下进行。检查时间的长短与是否需要活检以及活检的位置有关。检查时,病人取仰卧位,尽可能放松,当气管镜插入气道时,尽量哈气,不要发声,以免损伤声带。如检查过程中感觉特别不舒服、难以忍受,可按事先约定的方式(如举手,拍打检查床等)告知医生。顺利的话,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检查。

CT能代替气管镜吗?

胸部CT是一种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CT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不但可以清楚地显示肺和纵隔各个横断面的细微结构,还可借助造影剂(增强CT)显示出病灶的血供情况。与X线胸片相比,胸部CT可发现胸片不能发现的小病灶,以及被正常组织遮盖(如心脏后、与脊柱和膈肌重叠处)的病灶。

不过,CT检查也有局限——无法定性。就像“以貌取人”会犯错一样,即使医生的经验再丰富,也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比如,有的病灶从CT片上看像肿瘤,其实是炎性假瘤、结核或真菌感染;有的病灶从CT片上看像肺炎或结核,其实是肺癌。气管镜检查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定性。医生不仅可以在镜下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异常,还可采样进行病原或病理检查,明确病灶性质。

通常情况下,胸部CT和气管镜检查是相辅相成的。医生一般会根据胸部CT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若怀疑是普通炎症性病变,通常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炎治疗,随后复查。若复查后发现病灶吸收,则无需做气管镜检查;若复查后发现病灶未吸收,则需做气管镜检查。若胸部CT检查提示病灶恶性的可能性很大,或高度怀疑是特殊感染(如结核、真菌感染),抑或是经验治疗效果不佳时,则应尽早做气管镜检查。

气管镜检查安全吗?

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篇4

关键词:老年人,CT影像,特点

1969年亨氏 (Hounsfield) 首先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 为此, 亨氏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这种检查方法开始仅用于头部。1974年莱氏 (Ledley) 设计成全身CT装置, 使之可以对全身各个解剖部位进行检查。四十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CT装置、扫描技术和软件应用的不断更新完善, 先后研制成功单排螺旋CT (SCT) 、多层螺旋CT (MSCT) 、电子束CT (EBCT) 等, 并投入临床使用。当前CT检查的特点是扫描时间短、爆光剂量小、图像清晰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因此, 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样带动了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 老龄化问题自然摆到我们面前。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 具有患病率高、就诊次数多的特点, 因此老年人接受CT检查的机会较其他群体多。笔者根据自己十余年CT诊断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一些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供同道及临床医生探讨, 具体观点和看法如下。

1 老年人脑组织改变特点

1.1 脑萎缩改变

脑萎缩为不同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体积缩小和容量减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增宽、扩大。60岁以上健康老人脑室、脑池、脑沟等均较正常成年人宽大, 属生理性改变, 无临床意义,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加重。但这里有一个特点, 既幕下改变不明显, 也就是说没有小脑萎缩或很轻。因此, 笔者认为在诊断老年人脑萎缩方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临床提供信息。 (1) 虽然有轻度脑萎缩改变但不伴有其他异常, 可以为临床提供正常头部CT诊断信息。 (2) 虽有比较明显脑萎缩而不伴有其他改变, 可以为临床提示脑萎缩, 并且告知注意年龄因素所致, 即“老年性脑萎缩”。 (3) 对特别明显的脑萎缩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软化灶等, 这种脑萎缩就是病理性脑萎缩, 也就是说这种脑萎缩是继发性脑萎缩或步入老年之前就存在了。

1.2 脑白质改变

主要是脑白质缺血改变。 (1) 脑白质变性:正常老年人由于脑血管退行性变, 造成脑白质供血不足。CT影像特点是脑白质区域对称性低密度改变, 而无其他改变, 且无高血压病史。这种现象属于老年人的退行性改变, 即脑白质变性。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为脑白质区域出现对称或不对称低密度改变, CT增强无强化, 边缘不清, 双侧侧脑室扩大, 脑池、脑沟增宽, 并伴有脑梗死、脑软化灶等。具有上述表现老年患者且临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可以考虑此诊断。

2 老年人脊柱影像特点

2.1 生理曲度改变

正常脊柱存在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而老年人的颈曲、腰曲曲度过大。 (1) 负重因素:颈椎支撑头颅、腰锥是人体重心, 长期负重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2) 活动因素:颈椎重复低头、仰头、旋转运动, 腰椎重复弯腰、直立、旋转运动, 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3) 退行性因素:由于慢性劳损, 造成韧带弹性减弱、松弛, 使其牵拉固定作用减弱, 造成生理曲度过大。胸曲及骶曲则变化不大, 原因是胸椎受胸廓保护, 而成年骶椎已融合为一体。

2.2 骨质增生、疏松改变

老年人脊柱多呈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改变, CT表现为轻者椎体前上下缘磨角样或唇样改变, 重者可形成骨赘、骨桥, 小关节则增生肥大。其特点为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胸、骶椎则较轻。而老年女性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其原因是内分泌代谢紊乱, 造成激素水平失衡。脊柱骨质疏松易造成压缩性骨折。

2.3 椎间盘特点

老年人的椎间盘多呈退行性改变, 其CT特点是不同程度的椎间盘膨出、突出、真空现象、钙化等, 其形成原因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 造成髓核亲水性降低、体积减小后, 纤维环松弛、撕裂, 造成上述改变。这些退行性改变以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而胸椎发生少或较轻。

2.4 脊柱退行性滑脱

由于椎间盘萎缩吸收、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变脆膨出、椎体周围韧带及椎间关节囊松弛, 造成椎体退行性滑脱 (或称假性滑脱) 。其特点如下: (1) 腰椎和颈椎常见, 且上段多向后滑脱, 下段多向前滑脱, 腰4椎体最常见。 (2) 椎弓峡部和关节突是完整的。 (3) 滑脱程度一般不超过Ⅰ度。

3 老年人胰腺、肾脏、前列腺 (男) 影像特点

3.1 胰腺萎缩

正常胰腺外形呈狭长弓状, 老年人常见胰腺逐渐缩小且有退行性脂肪变性, CT值明显降低, 但中央仍可见羽毛状或网状结构, 胰管亦比年轻人为宽, 尤其是60岁以上者, 其形成原因是结缔组织代偿性增多所致。

3.2 肾脏萎缩

正常肾脏呈外形光滑或略有分叶的结构。老年人肾脏体积缩小, 表面分叶程度加重, 肾脏实质结构变薄, 肾盂、肾盏结构增宽、扩大,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窦脂肪增多等。3.3前列腺增生肥大60岁以上老年男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肥大, 且好发于前列腺的中间叶或外侧叶, 上缘超过耻骨联合上缘10mm, 且往往伴有钙化。上述原因是由于性激素失衡有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应与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相鉴别。

CT检查规范及流程 篇5

第一节

CT室规章制度

预约常规

1.预约时首先应仔细阅读申请单,熟悉病人的病情,了解其检查部位与检查要求。按不同检查部位的具体要求,核对申请单内容是否合乎标准,并将申请单补充完整;

2.嘱咐病人来检查时携带有关的病史资料,如既往的病历、超声、X线、放射性核素、MRI和以前作过的CT检查等各种资料和照片,以备参考;

3.预约时应视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检查顺序,优先安排急重病人;

4.发给附有“病人须知”的预约单;

5.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询问其有无过敏史,了解其心肾功能,记录于检查申请单上,并向其解释签署《接受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志愿书》的要求;

6.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其家属陪同来检查。危重病人需要有关医护人员监护;

7.对于部分儿童或神智不清、检查不合作者,应通知其检查前使用镇静剂或作基础麻醉;

8.胸部或腰椎间盘CT扫描的病人,要求检查时带一周内拍的胸部或腰椎正侧位片来;脊椎外伤作CT扫描的病人,要求检查时带三天内拍的脊椎正侧位片来;腹部或/和盆腔CT检查的病人,要求其一周内不服含重金属的药品,不做胃肠钡剂检查。已作钡剂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行检查;

9.询问并登记病人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或转诊医院的地址和住院号。

接诊常规

1.登记员将当天预约好的申请单预先交给医师;

2.医师应仔细阅读申请单,熟悉病人的病情,了解其检查部位与检查要求;阅读病人所带来的病史资料和超声、X线、放射性核素、MRI及以前作过的CT检查等各种资料和照片。审核申请单并根据检查和诊断要求将申请单和病史资料补充完整;

3.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提前作好碘过敏试验,并请家属在《接受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志愿书》上签字;

4.医师根据临床的要求和疾病诊断的需要制定扫描计划,包括扫描前的准备、扫描体位、范围、观察野、层厚、间隔和X线剂量等;同时确定增强扫描病人使用造影剂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方法。

CT扫描前准备常规

1.预先让病人了解检查过程,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向作胸、腹部CT扫描的病人耐心陈述屏气的重要性,并训练1~2次,直到病人掌握要领为止;

2.扫描前务必除去检查部位的金属或其他高密度物品;

3.眼眶CT扫描前嘱咐病人直视前方,闭上双眼,扫描时不眨眼或动眼;

4.喉部CT扫描前嘱咐病人检查过程中不作吞咽动作或咳嗽; 5.胸、腹部,盆腔和胸、腰椎CT扫描者应将双手上举抱头; 6.腹部、盆腔CT扫描或其他部位需作增强CT扫描者于检查前须空腹4~6小时;

7.腹部和盆腔CT扫描者应于扫描前口服1.5%~2%复方泛影葡胺500~1000ml,造影剂的服法和剂量因部位而异; 8.腹部CT扫描者如扫描前有腹痛或腹泻,应在无禁忌征的情况下,适量使用止痛药或解痉剂,以减少肠蠕动所产生的伪影;

9.盆腔CT扫描前应嘱病人饮水,待膀胱胀满后再检查。如为女性已婚病人,扫描前应放置阴道塞子。对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检查前应清洁灌肠,再用生理盐水或1.5%~2%复方泛影葡胺150~300ml保留灌肠。

扫描常规

1.检查过程中值班医师应根据图象显示情况指导技术员,是否增加扫描层面或改变扫描体位;是否要作增强扫描以及扫描是否已完成;

2.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前必须再次核实病人碘过敏试验是否为阴性,应履行的手续是否齐全。核实病人确无禁忌征后方可注射造影剂。心、肝、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和老年病人应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造影剂时和整个检查过程中,医师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立即组织抢救;

3.如为复查,应尽量采用同前次一样的显示野扫描,以资对比; 4.技师应认真作好扫描记录。

照片常规

照片是CT扫描的永久性记录,图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因此要求照片图象清晰,对比度好,能满足诊断要求。

1.照片前医师应协助技师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必要时医师应亲自照片;

2.照片时一般根据解剖顺序排列,有时也可以按扫描时间顺序排列;

3.应将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CT值等测量数值标示于图象上,并照相;

4.复查病人照片时应尽量与前次的窗宽、窗位一致,以便对比; 5.对于细小结构或病变应加照放大像;

6.照片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保存,另一份给病人或临床医师。

报告书写常规 1.逐项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病床号、CT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急诊病人尚应填写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具体到小时与分钟);

2.写明片序、检查部位和方法,包括扫描范围、层厚、间隔、所用造影剂名称、剂量和给药方法;

3.报告内容要分清主次,描述有一定顺序。先描写主要病变,包括病变部位、形状、境界、大小和密度等,接着描写病变对周围的影响。如有增强扫描,再描述增强后病变的变化。最后描写其他与主要病变无关的所见和有鉴别意义的征象; 4.恰如其分地作出结论。

CT检查基本方法

1.普通CT扫描(平扫):先扫侧位或正位定位像,再确定基线、扫描范围、显示野、层厚、间隔和X线剂量等技术参数,然后完成扫描。

2.增强CT 扫描:所用造影剂为水溶性碘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分别为60%复方泛影葡胺和300mgI/ 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等),用量为1.5~2ml/kg(毫升/每公斤体重),一般成人总量为100~150 ml。目前大部分医院使用团注动态扫描,即经静脉一次快速注入造影剂全量,注射完毕后立即行快速连续扫描。动态扫描又分为进床式动态扫描和同层动态扫描。前者以发现病变为主要目的,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脏器(如肝脏)。后者主要研究病灶的增强特性,鉴别其特性,常应用于肝癌、血管瘤和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

3.造影CT检查 :先作X线造影后再行扫描。如脑池造影CT(CTC)、胆囊造影CT、肝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血管造影CT(CTAP)、脊髓造影CT(CTM)等; 4.特殊检查:

(1)冠状面扫描:一般用于头部扫描,病人仰卧或俯卧,头部尽量后仰或前伸,扫头部颅侧位定位象。确定基线,使其与听眦线(或鞍底)垂直,层厚与间隔视具体部位而定;

(2)薄层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可用于小器官、小病变或细微结构的显示和图象重建;

(3)重叠扫描:间隔小于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可减少小病变的漏诊,尚可用于图象重建;

(4)靶扫描:对小范围兴趣区的放大扫描。放大的重建图象因仍保持普通图象象素而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用于岩骨、蝶鞍和肾上腺等小结构和小器官的检查;

(5)压颈扫描:将血压计带缠于病人颈部,加压至40mmHg(5.33kPa), 再行横断面扫描。主要用于眶内静脉曲张的检查;

(6)CT导向穿刺活检:用于抽吸少量组织作细胞学检查,取得病变的细胞学诊断。

第二节 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及其预防和处理

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

CT造影剂的毒副反应可分为轻、中、重三类,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轻度反应 有全身热感与发痒,结膜充血,少量红疹,头痛头晕,喷嚏咳嗽,恶心呕吐等;

2.中度反应 全身出现荨麻疹样皮疹,眼睑、面颊、耳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音嘶哑,肢体抖动等;

3.重度反应 面色苍白,四肢青紫,手足厥冷,呼吸困难,手足肌痉挛,血压骤降,心搏停止,知觉丧失,小便失禁等。

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预防

1.对每一个需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均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药; 2.可在造影前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为了提高预防效果,对于个别可疑高危病人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前给予口服扑尔敏 4mg和强的松10mg;

3.心脏和肝、肾功能有损害者应尽可能予以短期纠治后再作增强扫描。上述病人、婴幼儿和老年病人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4.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一旦有反应,立即停止注射,进行抢救,这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

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处理

1.轻度反应:应使病人安静休息,吸新鲜空气或给氧,并观察发展动态;检查结束后大量饮水,服用扑尔敏或苯海拉明,或再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 2.中度反应:

(1)对于无高血压、心脏病和甲亢的病人用肾上腺素0.3~0.5ml皮下注射;

(2)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50mg;

(3)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100mg加5~10%葡萄糖盐水;

(4)给氧;

(5)注意保暖;

(6)喉头水肿者加用地塞米松5mg、肾上腺素1支(1mg)做喉头喷雾。

3.重度反应:

(1)同上述方法处理,并立即通知有关专科或急诊科参加抢救处理;

(2)对血压下降、心跳微弱者用盐酸肾上腺素、阿拉明、新福林、多巴胺等,必要时另开一条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250ml;

(3)对喉头水肿严重,窒息、青紫者应考虑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CT室登记、统计和病例追踪等与传统X线室相同。

第三节

传统CT检查 头颈部CT扫描 颅脑CT扫描

【 适应征 】

1.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 2.颅脑损伤; 3.脑血管病; 4.颅内肿瘤;

5.颅内感染性疾病;

6.髓鞘形成异常和脱髓鞘疾患。【 禁忌征 】

平扫一般无禁忌征,但颅内有金属异物时,可因金属异物伪影影响图象质量,而无法作诊断。增强扫描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普通扫描(平扫)

(1)横断面扫描: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间隔8~10 mm,一般扫9~12层; 4)对小病灶可做2~5 mm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

(2)冠状面扫描:

1)病人仰卧或俯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头部尽量后仰或前伸;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扫描线与听眦线垂直;

4)层厚和间隔与横断面扫描相同。2.增强扫描:

(1)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了解其有无过敏史和高危因素,向其说明增强可能出现的问题,征得病人同意,并签署《接受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的志愿书》;

(2)于造影前3日内作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30%水溶性碘造影剂1ml,观察15分钟,无反应方可作增强扫描;

(3)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空腹,检查前4~6小时禁食。

增强扫描所用的造影剂为水溶性碘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前者为60%复方泛影葡胺,后者为300mg/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等)。小儿用量按1.5~2ml/kg体重计算,成人一般为60~100ml。常规使用静脉团注法,即将预定剂量的高浓度造影剂加压快速注入肘静脉或前臂的静脉,给药后立即进行扫描; 3.照片窗宽、窗位:W90~100Hu L35~50Hu。

【 注意事项 】

1.头部位置摆正及制动极为重要,对躁动或不合作的病人可用制动带固定。如无效,应请临床医生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作基础麻醉。如仍难控制活动者,应暂缓检查;

2.对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可只作平扫;对疑有颅内转移性肿瘤、颅内肿瘤术后复查或只有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病变的病人可只作增强扫描;一般病人常规先平扫后再作增强扫描;

3.为减轻造影剂毒副反应,增强扫描前可静注地塞米松10mg,为了提高预防效果,对于个别可疑高危病人可于静脉注入地塞米松前服用扑尔敏4mg,强的松10mg,以加强预防效果;

4.对于高危病人(包括肾功能减退、哮喘、荨麻疹、多种药物过敏、糖尿病、失水状态、心脏、肝或肾功能损伤者、60岁以上老年人及1岁以下婴儿等)应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但非离子型造影剂并非绝对安全,故使用时亦应注意观察,不能麻痹大意。

垂体和鞍区CT扫描

【 适应征 】 1.垂体瘤;

2.鞍区其他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瘤、脊索瘤、软骨瘤、畸胎瘤、动脉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 3.鞍区感染性病变。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冠状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摄取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与听眦线或鞍底(垂体微腺瘤时)垂直;

(4)扫描范围:前床突至后床突,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扩大扫描范围;

(5)层厚、间隔均为3~5mm,显示野160~180mm;

(6)照片窗宽,窗位:W240~320Hu L 35~50Hu。2.横断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扫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平行于鞍底;

(4)扫描范围:自鞍底至第三脑室水平或后床突(用于检查垂体微腺瘤);

(5)层厚、间隔均为3~5mm,检查垂体微腺瘤层厚应小于3mm,最好作重叠扫描(如层厚2mm,间隔1mm),显示野160~180mm;

(6)制定好扫描计划后,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立即进行序贯动态扫描;

(7)作冠、矢状面图像重建并摄片。照片窗宽、窗位:W220~280Hu L30~50Hu。

3.增强扫描:对脑垂体病变一般不需要平扫,直接行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冠状面扫描应常规摄取骨窗片以显示鞍区骨质有无改变。骨窗窗宽、窗位:W1200~2000Hu L150~250Hu。

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CT扫描

【 适应征 】 1.听神经瘤; 2.脑膜瘤;

3.三叉神经鞘瘤; 4.室管膜瘤; 5.化学感受器瘤; 6.脑干肿瘤; 7.表皮样囊肿; 8.蛛网膜囊肿。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检查。

【 操作要点 】

1.常规用横断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摄取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与听眦线成向足侧20°角;

(4)扫描范围:自颅底至天幕;

(5)层厚、间隔均为5mm;

(6)摄片时常规照软组织窗,照片窗宽、窗位:W120~150Hu,L35~40Hu,两侧内听道区域照骨窗显示骨质有无改变,骨窗窗宽、窗位:W1000~2000 Hu,L200~250Hu。2.增强扫描:同颅脑CT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同颅脑CT扫描。

颞颌关节CT扫描

【 适应征 】

1.先天性发育畸形;

2.外伤、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等); 3.肿瘤性疾病。

【 禁忌征 】

无特殊禁忌征。【 操作要点 】

1.常规作横断面扫描;

(1)病人仰卧,体位同颅脑CT扫描,使其听眶下线(即外耳道上缘至眶下缘的连线)与台面垂直;

(2)扫头部侧位定位像;

(3)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扫描平面,使基线平行于听眶下线,自下颌关节盂顶向下颌方向扫描,层厚和间隔为1.5mm,连续18~20层,上下范围约3cm。扫描野160~180mm;

(4)可以选择性应用冠状位和准矢状位;

(5)照片窗宽、窗位:软组织窗W 300~400Hu L 30~50Hu,骨窗 W1000~2000Hu L150~200Hu。

2.增强扫描:对怀疑炎症或肿瘤的患者,可作增强扫描,方法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1.检查时嘱病人勿讲话;

2.注意应用高分辨率技术,即用512×512矩阵,骨算法; 3.摆位时应注意两侧对称。

眼和眼眶CT扫描

【 适应征 】 1.眼眶内炎症;

2.甲状腺性眼球突出;

3.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静脉曲张,颈动脉-海绵窦瘘); 4.肿瘤(包括眼球肿瘤,眼眶内球外肿瘤,眶壁和副鼻窦肿瘤); 5.眼眶外伤和异物; 6.视网膜脱离。

【 禁忌征 】

无特殊,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横断面扫描(为常规扫描方法)

(1)仰卧位, 头部摆正固定,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作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

1)与听眶下线线平行;

2)平行于前床突(或鞍结节)-眶下缘连线。

前一扫描平面适于检查大部分结构,为常规采用方法;后一扫描平面使视神经在同一层面显示。此外,由于幼儿视神经管与颅基平面交角较成年人为小,检查视神经管时扫描平面以与颅基平面呈-10°~-20°为宜;

(4)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和邻近范围;

(5)层厚3~5mm,间隔3~5mm,连续扫描,显示野(FOV)160mm;

(6)照片时应包括软组织象和骨窗象,前者窗宽为300~400Hu,窗位为30~50Hu;后者窗宽为1500~3000Hu,窗位为100~200Hu。2.冠状面扫描(非常规扫描方法)

(1)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情况,可使用冠状面扫描方法;

(2)体位同颅脑CT扫描;

(3)扫描基线与听眶下线垂直;

(4)扫描范围:从眼睑至眶尖或中颅窝;

(5)层厚、间隔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3.增强扫描:对肿瘤、血管病变和有颅内侵犯病例,常规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4.压颈检查:眶内静脉曲张需行压颈检查,将血压计袖带缠于患者颈部,摆好位置,加压至5.33Kpa(高于静脉压),再行扫描检查。

【 注意事项 】

1.扫描过程中嘱咐患者向前凝视不动,以保持眼球固定; 2.如要检查眼球和视神经的细小病变,可用1.5~2mm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

耳和颞骨CT扫描

【 适应征 】 1.先天畸形; 2.外伤; 3.肿瘤;

4.炎症性疾病。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横断面扫描(主要显示外耳道前后壁,锤砧关节,鼓室的前、后、内、外侧壁,乙状窦壁及颞颌关节);

(1)体位同颅脑横断面CT扫描;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以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自外耳孔中心向头侧15mm;

(5)层厚和间隔均为1~2mm,显示野(FOV)16cm,512×512矩阵,骨算法重建;

(6)照片窗宽3500~4000 Hu,窗位200~300 Hu;对细小结构也可作图象放大摄影;

(7)如怀疑听神经管内较小肿瘤,可采用碘造影剂或空气脑池造影CT检查,选用1mm或1.5mm超薄层技术。

2.冠状面扫描(主要显示鼓膜嵴、上鼓室、脑板、水平半规管、卵圆窗、内耳道横嵴、听小骨的衔接关节以及鼓室底壁与颈静脉球窝的关系)。

(1)体位同颅脑冠状面CT扫描;(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大致与上颌窦后壁平行;

(4)扫描范围:自外耳孔前缘开始以2mm层厚向后连续扫描,一般取8个层面即能包括中耳腔及乳突。

3.增强扫描:对富有血管的病变、肿瘤、炎症和与颅底、颅内有关的病变,常规应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检查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1.在进行耳和颞骨检查前,应了解临床资料和目的要求,针对需要观察的特定解剖和病理改变,采取适当的检查方法、体位、层面和扫描条件。

2.对婴儿等不能合作者,需使用镇静剂。

鼻和副鼻窦CT扫描

【 适应征 】 1.肿瘤;

2.感染性疾病; 3.外伤;

4.先天畸形。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检查。

【 操作要点 】 1.横断面扫描:(1)仰卧位,扫描平面与听眦线或听眶下线平行;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范围:上颌骨齿槽突至额窦上方;

(4)层厚、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5)照片应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宽300~400Hu,窗位用30~50Hu,骨窗宽1000~2000Hu,窗位100~200Hu。2.冠状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或俯卧头部后仰位;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眦线或听眶下线平行;(有时由于颈部限制头部仰伸或为避免扫描层面通过金属假牙产生伪影,难以达到标准冠状面扫描,可调节头位和扫描床架,尽可能获得近似冠状面扫描);

(4)扫描范围:额窦至蝶窦;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5)照片要求同前。

3.增强扫描:操作要点与平扫相同,造影剂的使用方法、浓度和剂量与颅脑CT增强扫描相同。

【 注意事项 】

1.病人检查前应除去金属假牙和耳饰;

2.若需了解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可扩大横面扫描范围。

鼻咽部和咽旁间隙CT扫描

【 适应征 】

1.肿瘤(鼻咽癌,咽旁间隙内的原发性肿瘤,颞下窝肿瘤,脊索瘤等);

2.炎症(鼻咽增殖体肥大,咽后壁脓肿)。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横断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位,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2)摄取头颈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眶下线平行;

(4)扫描范围:鼻咽下缘(即软腭水平)至颅底海绵窦水平;

(5)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欲了解颈部淋巴结情况,应向下扫描至第三颈椎下缘水平,层厚和间隔可为10mm。2.冠状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位,使听眦线平行于台面;

(2)摄取头颈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眦线垂直;

(4)扫描范围:从翼突内外板的前缘至第一颈椎的前缘;

(5)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照片应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前者窗宽300~350Hu,窗位30~40Hu,后者包括颅底从蝶骨体到鞍底之层面(共3~4张),必要时可扩大范围,窗宽1500~2500Hu,窗位200~300Hu。

3.增强扫描:为显示颈部大血管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某些血管性病变,可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同颅脑CT扫描。

喉CT扫描

【 适应征 】

1.肿瘤(喉癌,喉乳头状瘤);

2.非肿瘤性病变(息肉,囊肿,喉膨出,会咽炎,喉炎)。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常规作横断面扫描:

(1)仰卧位,头部轻度后伸;

(2)摄取颈部侧位像,扫描平面与声带平行,如无法确定声带走行方向,扫描平面可与中部颈椎间隙保持一致;

(3)扫描范围:舌骨上会厌上缘至声门下区以下(即环状软骨下缘以下),相当于第三颈椎上缘至第六颈椎下缘;

(4)层厚、间隔均为3~5mm,若要显示真、假声带和喉室,需用1~2mm的薄层扫描;显示野160mm;

(5)如怀疑声带有小的占位性病变,或声门运动障碍时,应在声带和声门下区范围内作2~3mm的薄层扫描,亦可作英文字母“E”发声时扫描;

(6)查梨状窝病变时,可在扫描时让病人作Valsalva动作,使咽腔扩张,更好地显示腔壁改变;

(7)照片窗宽、窗位:W300~400Hu,L30~45Hu。

2.增强扫描:为显示颈部大血管,与淋巴结肿大鉴别,以及肿物与大血管的关系,可选择应用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1.患者应自然放松,两肩下垂,以减少肩部造成的伪影; 2.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勿作吞咽动作,不咳嗽,平静呼吸; 3.医师应在监视器上调宽窗观察喉腔有无细小病灶。

甲状腺CT扫描

【 适应征 】 1.甲状腺癌;

2.弥漫性甲状腺肿; 3.甲状腺结节; 4.甲状腺囊肿; 5.甲状舌管囊肿。

【 禁忌征 】

同颅脑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常规用横断面扫描:

(1)仰卧位,头部轻度后伸;

(2)摄取颈部侧位定位片;

(3)扫描平面与颈部长轴垂直;

(4)扫描范围:甲状软骨中部至第六气管环,具体视甲状腺大小而定;

(5)层厚、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照片窗宽、窗位:W320~450,L30~45。

2.增强扫描:常规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 注意事项 】

同颅脑CT扫描与喉部CT扫描的注意事项。

胸部CT扫描 肺部CT扫描

【 适应征 】

1.肺部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部真菌感染等);

2.肺肿瘤(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肉瘤、类癌、转移瘤、错构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 3.胸腔及胸膜疾病(如胸膜增厚、胸膜粘连与钙化、间皮瘤、转移瘤、包裹积液、胸腔内游离液体等);

4.气管支气管病变(如肺不张、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5.其它疾病:(如胸部包虫病、胸部外伤、肺部弥漫性疾病、肺内动静脉畸形等)。

【 禁忌征 】

1.一般无禁忌征, 当肺内或胸壁存在金属异物时会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

2.肺部增强扫描的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普通扫描(平扫):

(1)病人仰卧,两臂上举抱头,使胸部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在同一平面上。对于驼背或脊柱强直的患者可采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或下颌朝下, 其它同仰卧位。有时为了解胸水的流动性,鉴别包裹性积液或背部肺组织内坠积改变时可采用俯卧位或其他特殊体位;

(2)摄胸部正位定位像;

(3)扫描范围常规应包括肺尖至肺底, 如X线胸片上已发现病灶或可疑病灶,可先作全肺扫描,然后针对病灶部位作补充扫描。层厚10mm, 间隔10mm;

(4)对肺内小病灶或分析病灶内部结构及边缘性状, 可行2~5mm间隔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2.增强扫描:(1)应于静脉团注造影剂后行快速连续扫描。一般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300mgI/ml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小儿用量按1.5~2ml/Kg计算;

(2)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进行的, 原则上扫描层面应与平扫保持一致。必要时对病变局部或需要鉴别血管变异与淋巴结的部位作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

【 注意事项 】 1.照片应包括肺窗和纵隔窗。窗宽、窗位 :肺窗 W1600~2000Hu L-800~-600Hu,纵隔窗W300~400Hu L30~40Hu;

2.对肺内小结节或肿块病变, 要测其密度及病灶的大小,并标示于图象上一并照片,测量病变大小一般应在肺窗图象上进行; 3.要做好患者屏气训练,一般于平静呼吸的吸气末屏气扫描。

纵隔CT扫描

【 适应征 】

1.发现胸部平片上不能检出的较小的纵隔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病人有无胸腺瘤或胸腺增生,肺癌病人肺门与纵隔有无增大的淋巴结和食管病变等);

2.纵隔病变性质的鉴别; 3.纵隔增宽原因的鉴别; 4.心脏大血管病变和变异。

【 禁忌征 】

1. 一般无特别的禁忌征,当肺或纵隔内存留金属异物时会明显影响图像质量,以致无法诊断; 2.增强扫描禁忌征同前。

【 操作要点 】

普通CT扫描和增强CT扫描方法同肺部。

【 注意事项 】

与肺部CT扫描的注意事项相同。

腹部和盆腔CT扫描

病人一般准备

腹部和盆腔CT检查病人的准备要求基本相同,在此先作叙述。1.检查前禁食4小时,最好于前一天晚上起空腹;

2.一周内不服用含重金属的药物,不作胃肠钡剂检查。已作钡剂检查的病人,须待钡剂完全排空后方可进行,必要时于CT扫描前行腹部透视或摄片观察胃肠腔内有无钡剂残留; 3.检查前务必除去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 4.需作增强扫描的病人,提前做好碘过敏试验,并请家属在《接受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志愿书》上签字;

5.预先让病人了解检查过程,耐心讲解正确屏气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合作,并训练1~2次;

6.携带有关的病史资料,如病史、超声、化验、放射性核素、MRI和已作过的CT检查等,以备参考;

7.如病人有腹痛、腹泻,应在无禁忌征的情况下,适量使用止痛药或解痉药,部分儿科病人欠合作者,需使用镇静剂;

8.应通知病人家属陪同检查。危重病人需要有关医护人员监护。

肝、脾CT扫描

【 适应征 】

1.恶性肿瘤(原发、继发);

2.血管瘤及其它良性占位性病变; 3.脓肿、寄生虫病; 4.肝、脾弥漫性病变; 5.血管病变; 6.外伤;

7.先天畸形与变异。

【 禁忌征 】

一般无禁忌征,增强扫描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30分钟口服2%复方泛影葡胺500~800ml,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将产生伪影; 2.平扫:即增强前扫描或普通扫描。

(1)常规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如有特殊需要可辅以左、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如采用右侧卧位可较好地显示左肝外叶;

(2)扫腹部正位定位像;

(3)扫描范围包括全肝,脾脏检查应包括全脾,从肝脏膈顶部至肝下缘为止,甚至包括整个上腹部或全腹部,视病情而定;

(4)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小病灶宜改用薄层(2~5mm)。3.增强扫描:即注射造影剂后扫描。

增强扫描的目的和优点:

(1)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病灶;

(2)根据病灶的增强特征鉴别病灶性质;

(3)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4)显示轻度扩张的肝内胆管更为清晰;

(5)肝门结构显示更清楚。

增强扫描方法较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可根据设备情况和病情灵活选用:

(6)快速滴注增强扫描:通常以1ml/s的速度快速滴注60%复方汽影葡胺或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的造影剂 160 ~180ml,注入造影剂50ml后开始扫描。此法增强效果一般,现已较少使用,但如CT机扫描速度慢,仍较合适。

(7)团注非动态增强:注药速度2~3ml/s,总量国人以80~100ml为宜,即在40~50s内将所有造影剂注射完毕。此法时宜于扫描范围小或扫描层面不多的病例;如扫描范围大、层面多,可采用改进的方法,即团注与滴注相结合效果较好。此法需采用CT增强注射器。方法是采用2~3ml/s的注射速度,将前50ml注射完毕即开始扫描,以后改用1ml/s的速度将剩余的30~50ml造影剂注射完毕。

(8)团注动态扫描:团注解决了造影剂进入血液和脏器快的问题,动态扫描又同时解决了短时间完成扫描的要求,增强效果较理想。此法又分两种:进床式动态扫描和同层动态扫描。进床式动态扫描以发现病灶为主要目的,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肝脏;同层动态扫描主要研究病灶的增强特性,即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增强表现特性,此法最好使用螺旋CT。此外尚有改良式同层动态扫描,适用于1~2cm直经的小病灶。

(9)CT血管造影:是将CT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率高,定性较准确,又分CT动脉造影(CTA)和经动脉门脉CT血管造影(CTAP)。此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均较高。

(10)延迟扫描:目的是为了提高肝内小病灶的检出率。方法:在常规增强或动态增强扫描以后,4~6小时后重复作全肝扫描,但一次注射造影剂量必须足够大,用60%(或300mgI/ml)的造影剂,150~180ml造影剂碘含量50~60g。

4.经肝动脉碘化油和乳化碘油注射扫描(碘油CT):有机碘具有趋肿瘤性,将碘油经血管注入病灶可显示病灶,并兼有治疗作用。5.照片窗宽、窗位:W150~190Hu L40~50Hu。增强扫描窗位可适当提高。

【 注意事项 】

1.除有禁忌征者外,肝脏CT检查应常规作平扫加增强扫描; 2.病人屏气要求深度一致,一定要在扫描前反复训练至熟练掌握为止。这对于小病灶作动态增强扫描尤为重要; 3.增强扫描注意事项同前。

胆道系统CT扫描

【 适应征 】

1.胆囊炎和胆道结石; 2.胆囊息肉样病变; 3.胆囊癌、胆管癌; 4.胆总管囊肿; 5.胆道炎症和出血。

【 禁忌征 】

无特殊禁忌征,增强扫描禁忌征同肝增强扫描。

【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30分钟口服2%复方泛影葡胺500~800ml,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将产生伪影; 2.常规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

3.扫描范围应从膈顶至胰腺钩突部位,常规层厚、间隔10mm,重点部位和胆囊区改用5mm;

4.增强扫描有以下三种方法:

(1)静脉团注造影剂80~100ml,常规增强扫描;

(2)静脉内滴注60%胆影葡胺20~30ml,此法显示胆囊和胆道较好。但阳性结石病例不宜使用此法;

(3)口服胆囊造影剂CT扫描,可用于某些胆囊疾病的检查,如胆囊位置异常、鉴别胆囊癌与肝癌时。剂量依胆囊功能不同而不同,功能正常者口服碘番酸0.5g即可,功能差者口服3g或6g,12小时后扫描。

【 注意事项 】

同肝脏CT扫描。

胰腺CT扫描

【 适应征 】 1.胰腺肿瘤;

2.急、慢性胰腺炎症; 3.CT引导下胰腺穿刺;

4.低位胆道梗阻性黄疸查因; 5.胰腺外伤。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30分钟口服2%~3%复方泛影葡胺 500ml,临上床前即刻再服 500ml;对于扫描时间较长的CT设备,扫描前20分钟肌注654~220mg抑制肠蠕动,但螺旋CT则不受肠蠕动影响。

2.病人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必要时辅以右侧卧位有助于更好显示胰头部;

3.平扫范围应从膈顶至胰腺全部显示为止,常规层厚与间隔均为10mm,自胰腺显示起改用3~5mm薄层扫描;

4.增强扫描常规采用快速团注法,造影剂为60%复方泛影葡胺或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按1.5~2ml/kg计算,注药速度为2~3ml/s,注射完毕15s开始扫描;

5.螺旋CT或超高速CT可行移床式薄层动态团注增强扫描; 6.照片窗宽、窗位:W280~360Hu L30~45Hu。

【 注意事项 】

急性胰腺炎病人服用碘造影剂非禁忌征,但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应控制造影剂总量,且造影剂中不宜添加糖类。

肾CT扫描

【 适应征 】 1.肾脏肿瘤;

2.肾脏感染性疾病; 3.肾结石和尿路梗阻; 4.先天性异常;

5.肾移植和术后并发症。

其中平扫的适应征为:

1.肾、输尿管钙化或结石; 2.肾内或肾外出血。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口服2%~3%复方泛影葡胺液500~800ml;

2.病人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屏气扫描;

3.扫描范围应包括双侧全肾,常规层厚与间隔均为10mm,小病灶加扫3~5mm薄层。如发现有输尿管病变,应向下扫至盆腔; 4.增强扫描使用的造影剂种类和浓度与胰腺增强扫描相同,主要有两种方式:

(1)快速团注法:造影剂50~80ml;

(2)快速滴注法:经肘静脉或足背静脉快速滴注造影剂100~150ml。可行普通增强扫描或连续动态扫描。

5.照片窗宽、窗位:W180~210Hu L30~40Hu。增强扫描可适当提高窗位至肾实质显示清楚为止。【 注意事项 】

肾内肿瘤大多数与正常肾实质呈等密度,故平扫对局部较小占位病变价值不大。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病变和确诊,应作为常规。如发现肾脏形态或位置异常,医生应亲自调节窗宽、窗位观察并照片,避免肾脏或腹膜后脂肪密度病变漏诊。

肾上腺CT扫描

【 适应征 】

1.肾上腺原发和继发肿瘤;

肾上腺CT扫描的应用指征:

(1)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生化检查阳性;

(2)其它检查发现肾上腺区域有肿块存在;

(3)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有肾上腺病变可能;

(4)已知原发癌的病人的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了解有无肾上腺转移;

(5)肾上腺肿瘤术后复查。2.肾上腺增生。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病人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30分钟口服阳性造影剂500~800ml;

2.体位取仰卧位;

3.扫描范围应包括肾上腺上方至下方的一部分区域,如临床上怀疑嗜铬细胞瘤,且肾上腺区域未发现病变,扫描范围应扩大到整个腹腔甚至盆腔,必要时加作纵隔扫描;

4.常规先作平扫,层厚与间隔均为10mm,出现肾上腺后即改为5mm层厚和间隔;

5.常规作团注增强扫描。若病灶≤1cm,应用2~5mm层厚无间隔重叠扫描。若平扫或超声发现病灶较大,增强扫描采用常规5~10mm层厚即可,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种类、浓度与胰腺增强扫描相同; 6.若肿块较大不易区别其来源,应在病灶与临近器官交界区加扫薄层,并作冠状和矢状位重建图像;

7.照片窗宽、窗位:W340~420Hu L30~45Hu。

【 注意事项 】

当临床提示嗜铬细胞瘤时,注射造影剂的速度应适当放慢,以免发生高血压危象。

腹膜后间隙CT扫描

【 适应征 】

1.腹主动脉病变; 2.下腔静脉病变; 3.腹膜后肿瘤; 4.腹膜后纤维化; 5.腰肌病变。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检查前一小时口服 2.5%复方泛影葡胺溶液 800~1000ml,扫描前15分钟再服 300ml;

2.扫描范围应从剑突向下至髂嵴水平,层厚10mm,间隔10mm或20mm,必要时加薄层;

3.常规采用团注法作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观察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等血管性病变特别有价值,可分同层动态和移床式动态两种扫描方式;

4.建议窗宽、窗位:W340~420Hu L30~45Hu。

胃肠道CT扫描

【 适应征 】

1.胃的非肿瘤性病变(如慢性肥厚性胃炎、胃粘膜巨肥厚症、卓-艾综合征、胃溃疡病、胃底静脉曲张、胰腺疾病影响等); 2.胃良、恶性肿瘤; 3.十二指肠肿瘤; 4.小肠非肿瘤性疾病; 5.小肠肿瘤; 6.结肠肿瘤。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一般准备同前; 2.胃和十二指肠:

(1)禁食6~8小时,检查前10分钟肌注Glucagon或654-2等低张药;

(2)口服造影剂800~1200ml;

(3)取常规仰卧位,病情需要可改变体位;

(4)自剑突扫至脐部,部分病人视病情可扫至盆腔,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

(5)应常规作增强扫描影。3.小肠:

(1)检查前1~2小时口服造影剂,尽量多饮;

(2)取仰卧位;

(3)病变不明确者应做全腹扫描。4.直肠和结肠:

(1)充盈方法有二:一是扫描前1~2小时口服800~1200ml造影剂,二是用生理盐水作保留灌肠;

(2)常规取仰卧位扫描。

5.照片窗宽、窗位:W300~400Hu L30~50Hu。【 注意事项 】

造影剂的选择:

1.高密度造影剂:疑有胆石症者不能用。如2%~3%泛影葡胺,或1%~2%硫酸钡混悬液;

2.等密度造影剂:以水的密度为标准。如饮用水或其他饮料; 3.低密度造影剂:有脂类和气体。

盆腔CT扫描

【 适应征 】

1.盆腔内脏器(包括膀胱、前列腺、精囊、睾丸、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直肠和乙状结肠)起源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2.炎症; 3.外伤。

【 禁忌征 】

同肝CT扫描。

【 操作要点 】 1.检查前12小时及3小时分别口服2%泛影葡胺1000ml和500ml,使消化道,尤其是回肠和结肠近段充盈造影剂;

2.扫描前用1%复方泛影葡胺300ml灌肠,使直肠和远段结肠清楚显示。对于疑有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的病人,最好于检查前清洁灌肠,然后用生理盐水150~300 ml保留灌肠;

3.已婚女病人,扫描前应放置阴道塞,以明确阴道和宫颈的位置;

4.检查前嘱病人饮水,待病人有尿意时再扫描;

5.病人常规取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一致,两臂上举屈肘抱头;

6.扫下腹部正位定位象。扫描范围从耻骨下缘扫描至髂嵴水平。特殊病例如发现盆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隐睾病人盆腔内未曾发现等情况,应扩大扫描范围至肾门水平或以上。常规用10mm层厚与间隔,发现小病变时,可加3mm或5mm薄层扫描。部分病人需要时改用俯卧位或侧卧位;

7.根据不同检查目的,可平扫或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方法多采用团注法;

8.照片窗宽、窗位:W300~400Hu L50~75Hu。

【 注意事项 】

照片时常规使用观察软组织的窗宽和窗位(如上述),特殊情况应加骨窗或根据具体情况变换。

脊髓和脊柱CT扫描

【 适应征 】

1.脊椎退行性改变和椎管狭窄; 2.椎间盘病变; 3.肿瘤; 4.外伤; 5.感染。

【 禁忌征 】

1.一般无禁忌,当脊柱或背部软组织内有金属异物时会影响图象质量和诊断;

2.增强扫描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禁忌征相同。

【 操作步骤 】

1.常规取仰卧位,颈椎取头屈曲位,腰椎取双膝屈曲位; 2.摄脊柱侧位定位像;

3.颈、胸椎间盘层厚1~3mm,腰椎间盘层厚3~5mm,扫描线与椎间盘平行,可行横断面连续或重叠减薄扫描,其技术参数要一致,可用于冠状面、矢状面重建。通过椎弓根层面,每个椎体扫一个层面,层厚5mm,扫描线与椎间隙平行,用于测量椎管正中前后径。对其它病变,一般取5mm层厚连续扫描;

4.一般平扫即可,但要诊断椎间盘疝或椎管内其他病变,或鉴别椎管内占位病变时,可作增强扫描;

5.图像要局部放大。为了显示骨结构或软组织,需用不同的窗宽、窗位照两套片。骨窗为W1000~4000Hu L200~400Hu。软组织窗为W300~500Hu L30~50Hu。

【 注意事项 】

怀疑脊髓病变、脊髓损伤或椎管内其它病变时,可作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CT是把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硬膜囊内后扫描的方法。造影剂浓度为170~240mgI/ml,伊索显用量5~10ml。也可在常规X线脊髓造影后4~6小时后再作CT扫描,这段时间病人宜取头高足低位避免药物进入颅内。

四肢及软组织CT扫描

【 适应征 】 1.外伤;

2.关节病变;

3.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4.感染;

5.软组织肿瘤。

【 禁忌征 】

同脊髓和脊柱CT扫描。

【 操作步骤 】

1.常规取仰卧位,背部软组织小病变时,取俯卧位加标记。2.做正位或侧位定位像。

3.层厚8~10mm,间隔8~10mm。可依据定位像,适当倾斜扫描机架,以利于观察正常解剖。如病变较小,或虽然病变较大但需要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时,则应薄层扫描,间隔可根据病变大小而定。如需要作冠状面或状面图像重建时,则应作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4.扫描骨的病变,一般应包括周围软组织,四肢扫描时最好有双侧对比,扫描时要尽量双侧肢体对称,至少包括一个关节。5 有下列情况时需做增强扫描:

(1)疑有等密度肿块;

(2)了解血管受侵情况;

(3)了解软组织肿块内的血供情况;

(4)需根据强化特点帮助定性或进行鉴别诊断。增强扫描多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射后对感兴趣层面作连续动态扫描。

【 注意事项 】

应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两种条件照片,照片窗宽、窗位:骨窗为 W2000~3000Hu L100~400Hu,软组织窗为 W300~400Hu L0~20Hu。

第四节

螺旋CT和高分辨率CT扫描 螺旋CT扫描

目前螺旋CT设备有单螺旋和双螺旋两种,前者较为普及,螺旋CT扫描一般多用于垂体、肺、肝脏、胰腺等脏器。因为不同的螺旋CT机型使用的各种技术参数(如窗宽、窗位、增强扫描时所用造影剂的剂量、延迟扫描时间等)不尽相同,笔者介绍的技术参数仅供参考。

垂体螺旋CT扫描

【 适应征 】

与垂体传统CT扫描的适应征相同,尤其适用于垂体微腺瘤。

【 禁忌征 】

与垂体传统CT扫描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横断面直接增强扫描后做冠状面、矢状面图象重建。以听眶线为基线,自蝶鞍底向上扫至鞍上池,层厚1mm,床速1mm/s,重建间隔0.7mm。如垂体肿瘤较大,则应包括肿瘤的上下界;层厚3~5mm,床速3~5mm/s,重建间隔5mm;显示野160~180mm。3.照片窗宽、窗位:W200~250Hu L45~50Hu。

【 注意事项 】

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浓度为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或 60%(复方泛影葡胺),用量为1.5ml/kg(1.5毫升/每公斤体重),注射速度为2~3ml/s(2~3毫升/每秒),延迟扫描时间为90秒(即静脉注射开始90秒后启动扫描)。

肺部螺旋CT扫描

【 适应征 】

1.肺内小结节病变; 2.气管、支气管显象; 3.胸部血管显象; 4.肺癌。

【 禁忌征 】

与肺部传统CT扫描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病人取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一致,两臂上举屈肘抱头;

2.扫胸部正位定位象;

3.自肺尖向下扫至肺底,层厚10mm,床速10mm/s,在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吸气后屏住呼吸。一般需作两次螺旋CT扫描完成全肺扫描。如用于肺内小结节病变的检查,则应将层厚控制在结节直径大小的一半以内,对病变局部作层厚2~5mm、床速2~5mm/s扫描,用1~2mm的间隔经病灶中心进行重建处理;

4.照片窗宽、窗位:W1000~1500Hu,L-500~-700Hu。

【 注意事项 】

如需作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浓度为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或 60%(复方泛影葡胺),用量为1.5ml/kg(1.5毫升/每公斤体重),注射速度为2~3ml/ s。如欲作肺动脉造影,延迟扫描时间为10秒;如欲作主动脉造影,延迟扫描时间为15秒。

肝脏螺旋CT扫描

【 适应征 】

与肝脏传统CT扫描的适应征相同,尤其适用肝内小病变的检出与定性诊断。

【 禁忌征 】

一般无禁忌征。增强扫描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检查前一般准备、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同传统的肝脏CT扫描; 2.自膈顶向下扫至肝脏下缘,层厚8~10mm,床速8~10mm/s,在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适当吸气后屏住呼吸。如病人一次屏气时间达24~30s,则扫描的范围可包括整个肝脏,如果病人一次屏气时间为12~15s,则需要作2次螺旋CT扫描完成全肝检查;

3.一般应常规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以3ml/s的速率静脉注射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或 60%复方泛影葡胺100ml,延迟扫描时间为25~30s,可得到动脉期图象;延迟扫描时间为60~70s,即得到门脉期图象;

4.照片窗宽、窗位:W150~200Hu,L50~75Hu,增强扫描窗位:75~100Hu。

【 注意事项 】

如肝内病变需与血管瘤鉴别,则应进作更长时间的延迟扫描。

胰腺螺旋CT扫描

【 适应征 】

螺旋CT不仅可作高质量的横断面扫描,而且可作多方位(冠状面、矢状面)和立体重建,其图象十分清晰,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血管、脏器的相互关系,所以,螺旋CT扫描对于胰腺癌、其他胰腺肿瘤和胰腺炎症的检查均优于传统CT扫描。

【 禁忌征 】

一般无禁忌征。增强扫描禁忌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征相同。

【 操作要点 】 1.检查前一般准备、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同传统的胰腺CT扫描; 2.层厚4~5mm,床速4~5mm/ s或4 mm 层厚,2mm重叠技术连续扫描30层,一口气屏息完成多层次的连续螺旋扫描;

3.一般应常规作平扫和增强扫描。以2~3ml/s的速率静脉注射300mgI/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或 60%复方泛影葡胺100ml,延迟扫描时间为25~30s;

4.照片窗宽、窗位:W280~360Hu,L30~45Hu。

【 注意事项 】

疑有胰头病变者可作右侧卧位扫描,使口服造影剂更好地充盈胃窦和十二指肠,并使胃和十二指肠与胰腺分开,从而使胰头部轮廓更好显示。

肾脏和肾上腺螺旋CT扫描

CT及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篇6

但是一次成功的检查,除了与机器的性能、诊断人员的水平与经验有关外,患者的细致准备也十分重要,常常直接影响到诊断的可靠性,而不少细节又容易被忽视。

▲CT扫描注意事项

1,要带上病历、x线片、B超报告、化验检查服告等材料供参考,特别是过去的CT片更有重要价值。

2,危重患者应有医护人员陪同,以便需要时采取急救措施。

3,腹部及盆腔检查(如妇科病、泌尿科病)须空腹,即早上禁饮食。检查前一周做胃肠钡餐透视(或灌肠)。避免吃含金属的药物,如铋剂、硫糖铝、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

4,盆腔检查需空腹、憋尿。

5,颅脑、胸部、脊柱检查无须禁食,随时可查。

6,由于CT检查仍有辐射损害,一般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检查。

7,孕妇、儿童不宜做CT,除非医生认为必要。

8,对于性腺(男、女生殖器)、甲状腺等射线敏感部位,除非病变所在必须检查外,一般应加防护,可向CT室提出要求。

▲MRI检查注意事项

MRI与CT不同,它是将磁场与射频脉冲信号经计算机处理成像的,所以没有辐射损害,但易受到金属、磁场影响。注意事项与CT的第1、2、4项相同,除此之外还有:

1,检查前取下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件及电子器件,如手表、眼镜、假牙(眼)、饰物、纽扣、皮带、钥匙、助听器、随身听、手机等。

2,带有心脏起搏器、心脏换瓣者禁做MRI,妇女有金属避孕环的要取出后才能检查。体内其他部位有金属碎片、金属关节时,不能做MRI。

3,处T3个月之内的孕早期者不宜做。

4,胸腹部检查时要保持呼吸平稳,不要咳嗽及做吞咽动作。

5,MRI对饮食、药物无特别要求。

58例小儿癫痫脑CT检查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儿癫痫,CT检查

小儿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1]。原发性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综合症状, 一般发病时间在小儿10岁之前, 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阵发性的脑部功能的紊乱, 进而导致各种临床症状[2]。在临床表现中具有突发性以及能够自然缓解等基本特征。发作时临床表现一般为意识障碍、肌肉抽搐, 并出现感觉和神经功能异常情况[3]。小儿癫痫的发作对于患儿智力发育等有较大影响, 因此应该尽快治疗, 长期坚持正确和系统的治疗, 可有效缓解和控制疾病发展, 甚至治愈[4]。且探明癫痫病因对于癫痫病的诊断、治疗等至关重要。为分析CT扫描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8月对该院诊治的小儿癫痫患者58例, 进行脑CT检查并对小儿癫痫患儿的脑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以确定患儿的病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小儿癫痫患儿男31例, 女27例。1岁以内3例, 1~3岁13例, 3~6岁15例, 6~8岁13例, 8岁以上14例。58例患儿均有过不同程度的癫痫病发作史, 经神经内外科全面检查后确诊为小儿癫痫。

其中原发性癫痫19例, 继发性癫痫14例。原发性癫痫诊断标准为:无产伤及新生儿发作病史;发病前无颅内感染史及明显外伤;无代谢功能障碍;发作前智力正常;体检无脑损害或功能障碍的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原发性小儿癫痫患儿有癫痫家族史者11例, 围产期异常者8例。如不符合上述表述则为继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病因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史者5例, 脑外伤者1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者有1例, 脑瘫者有2例, 脑部发育不全的者5例, 外伤1例。有25例患者无明显的病因。

发作类型分为肌阵挛性发作18例, 婴儿痉挛症2例, 部分性发作演变为全身性发作3例和其他分类2例。

1.2 方法

对58例患儿进行脑CT检查, 进行常规头部扫描。扫描时需将头部固定, 不配合的儿童应给予镇静和麻醉。必要时进行脑电图检查。

对于发病者应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 丙戊酸钠初始用量为10~15 mg/ (kg·d) , 再逐渐增加药量至20~40 mg/ (kg·d) , 3次/d[5];托吡酯的初始用量为0.5~1.0 mg/ (kg·d) , 逐渐增加量达4~8 mg/ (kg·d) , 2次/d。

2 结果

进行脑CT检查后58例患儿中脑CT阳性者34例, 占58.62%。检查结果异常者表现为脑萎缩13例 (占38.24%) , 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 脑沟增宽, 有的两者都有 (即广泛性脑萎缩) , 有的具其中之一 (即部分性脑萎缩) 。颅内炎症11例, 包括脑脓肿、皮质下炎性肉芽肿、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肿瘤5例, 占14.71%, 包括后颅窝肿瘤3例、三脑室内脉络丛肿瘤1例、幕上室管膜瘤1例。脑积水3例, CT检查显示为不同程度的各脑室轻度扩大或正常、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颅内钙化1例, 脑内缺血性改变1例。CT扫描正常者24例, 占41.38%。

将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应用于小儿癫痫患儿的治疗, 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 不良反应较少, 耐受性较好[5]。

3 讨论

小儿癫痫俗称“羊儿风”, 小儿时期多发, 它是由于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 从而导致短暂性大脑机能失调的一种慢性综合征[6]。由阵发的暂时性脑功能紊乱所致。小儿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3%~0.6%[7]。小儿癫痫在发作时, 常有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抽搐、恶心呕吐、呼吸暂停等症状, 多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发作[8]。有文献[9]报道, 癫痫患儿脑CT阳性率为45.8%, 该组为58.62%。说明进行CT检查对于确定患儿脑部病变有重要意义。

小儿癫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障碍和肌肉抽搐。其反复发作对小儿的智力及精神发育有严重影响。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继发性癫痫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11,12]脑CT对小儿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率高达90%以上[9], 因此对癫痫病患儿进行脑CT检查对于确定小儿癫痫病因有重要意义。

食管癌的螺旋CT检查价值 篇8

1资料和方法

本组26例食管癌患者均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63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均行16层螺旋CT胸部平扫和增强检查, 层厚3~7mm。先常规平扫, 然后增强扫描,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造影剂100ml (300mI/ml) , 注射速度为3~3.5ml/s, 扫描延迟时间为28s。

2结果

26例食管癌癌肿中位于食管中段10例, 中下段14例, 上段2例。其CT主要表现为食管管壁增厚, 形态不规则, 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 增强后肿块均匀中、轻度强化, 有3例可见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与纵隔内其他结构粘连, 26例中23例未见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3例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双肺内均未见有转移结节灶。

3讨论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以鳞状上皮癌多见, 腺癌或未分化癌少见, 偶见鳞癌和腺癌并存的腺鳞癌, 腺癌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食管中下段多见, 上段较少见。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以往X线钡餐透视和食道镜检查只能观察和显示食管内部情况, 不能显示食管肿块向周围侵犯情况, 给临床分期和手术治疗带来了不便。螺旋CT检查为横断面图像, 能较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大小、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更有助于评价肿瘤在纵隔内是否有侵犯, 有无淋巴结转移肿大, 同时观察有无胸部、双肺内转移灶。因此螺旋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食管癌的术前分期, 螺旋CT检查不仅对早期食管癌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一些晚期食管癌患者, 进行螺旋CT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探查手术, 而采取其他合理的治疗方法。 (2) 手术后随访了解有无复发转移。 (3) 放射治疗或化疗后的疗效评估。

小儿头颈部CT检查技术优化研究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接收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7例, 女31例。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 (4.3±1.4) 岁;身高61-155cm, 平均 (113±21) cm;体重6.9-44kg, 平均 (21.4±6.9) kg;心率104-122次/min, 平均 (113±6.3) 次/min。

1.2 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通道螺旋CT;电压120 k V, 电流60 m A, 准直层厚0.75 mm, 重建层厚1.0m m。患者仰卧位, 固定, 先行头颈部平扫;自右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碘帕醇 (370mg I/m L) 。采用颈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 当右侧颈总动脉CT值达到100 Hu, 延迟4 s自动触发CT动脉期扫描。

其中顺位扫描患者为顺血流方向扫描, 即自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 小剂量测试监测层面为颈3、4椎体水平。逆位扫描患者为逆血流方向, 即自颅顶至主动脉弓, 小剂量测试监测层面为大脑中动脉水平。两组患者除扫描起点和方向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1.3 研究方法与评价标准

观察重建后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 及颅内大脑中动脉、降主动脉等主血管的高密度残影, 分为5个等级。Ⅰ级:无伪影, 计1分;Ⅱ级:仅主干的某一段 (<1/2) 有模糊伪影, 不影响诊断结果, 计2分;Ⅲ级:主干超过1/2产生模糊伪影, 尚可做出诊断, 计3分;Ⅳ级:大面积伪影, 诊断受限, 计4分;Ⅴ级:减影失败, 无法诊断, 计5分。

观察患儿重建的固定方式及伪影的得分, 对患者的体重、心率进行测定, 对重建所有注射剂的剂量以及注射的速度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观察。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探讨扫描中的最佳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伪影得分以±s表示, 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伪影分级以构成比表示, 行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顺位扫描和逆位扫描的图像伪影分级比较

图1为扫描重建图, 同一部位顺位扫描重建图伪影较重。逆位扫描重建图像的伪影分级显著低于顺位扫描 (P<0.001) , 数据见表1。

2.2 影响伪影因素分析

患儿固定方式、体重、心率、注射剂剂量、注射速度等均为成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P<0.05或P<0.01) , 见表2。

注:顺位扫描与逆位扫描总得分比较, Z=-4.112, P=0.000

A1、B1、C1是逆位扫描重建图,A2、B2、C2是顺位扫描重建图,顺位扫描重建图静脉伪影较重。

3 讨论

3.1 小儿头颈部CT检查扫描方式的选择

与常规血管病变相比, 小儿头颈部血管的CT扫描具有以下难点:⑴从扫描距离来看, 头颈部扫描需完成自颅顶至主动脉弓水平的多次扫描[6], 耗时长;在较长的曝光时间内, 保持强化程度均一, 为其首要难点。⑵从血管特点来看, 一是贴骨血管多[7], 除了颅底血管以外, 还有双侧颈椎侧椎动脉, 去骨操作复杂;二是头颈部同行动静脉距离近[8], 多为同行血管, 相互之间存在干扰。⑶从发病群体来看, 小儿好动, 配合度低, 头颈部制动效果差, 重建图像易产生伪影。基于以上难点, 常规顺位扫描在强化扫描期间, 注射侧静脉内残留造影剂常常造成放射线硬化伪影, 影响正常血管的诊断。逆位扫描原理有效利用了造影剂顺血流流动的时间差, 当扫描范围自颅顶扫描到达主动脉弓水平时, 造影剂已基本脱落注射侧静脉, 从而避免了放射线硬化伪影的干扰。本研究结果显示, 逆位扫描重建图像的伪影分级显著低于顺位扫描 (P<0.001) , 为目前小儿头颈部血管CT扫描的理想方式。

3.2 小儿头颈部CT检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儿固定方式、体重、心率、注射剂剂量、注射速度等均为成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 良好的固定为扫描成像稳定的首要条件[9], 患儿自控力差, 配合度低, 其自主呼吸、造影剂注射刺激、情绪紧张等主、客观条件都能够导致头部不自主移动或震颤, 造成成像伪影, 降低成像质量。本院对部分患儿采取强化固定, 即在头部三带固定的基础上, 行全身固定;较常规固定方式相比, 图像质量可取得显著优化 (P<0.01) 。

其次, 多螺旋CT的成像原理依赖于造影剂在血液中的流动, 其成像质量与造影剂在血液中的浓度控制及患儿循环时间的精确掌握密切相关[10,11]。目前, 注射剂用量多根据患儿体重调控, 其注射速率以快为佳;因造影剂入血后, 存在一个迅速稀释的过程, 一次性高浓度注入可最大程度降低其稀释倍数。然而, 考虑到患儿的耐受力, 注射速率不易过高, 本院控制于3.5-4.5m L/s, 研究结果显示, 4-4.5m L/s为多数患儿的可耐受范围, 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另外, 本组病例中, 高心率患儿图像质量相对较差, 分析心率过快患儿, 循环时间短, 平扫时间和增强扫描时间均需作出相应调整。一方面避免平扫时动脉血管出血造影剂干扰;另一方面避免动脉期扫描时出现静脉显影干扰。因此, 对于心率过高患儿, 可适当加快球管转速和造影剂注射速率。

综上所述, 同步减影CTA技术可完成小儿头颈部血管扫描的重建, 借助于逆位扫描, 又可克服扫描距离长、曝光时间短及头颈部制动性差等原因造成的图像伪影, 为小儿头颈部血管的最佳扫描方式。扫描过程中, 在固定稳定的基础上, 根据患儿体重、心率等个体情况合理设置扫描参数和扫描条件, 为优化其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效能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冯美琼, 李庆明.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扫描技术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10) :68-70.

[2]Chang-jie Pan, Nong Qian, Tao Wang, et al.Adaptive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sequence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dual-source CT without heart rate control: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J].Exp Ther Med, 2013, 5 (2) :636–642.

[3]张丽娟, 吕发金, 谢惠, 等.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02) :201-204.

[4]刘壮盛.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作用:与传统CT血管成像比较[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 (06) :598.

[5]史恒峰, 韩萍, 吴发银, 等.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09) :1274-1277.

[6]陈新, 顾海峰, 周长圣, 等.双源CT颈部CTA扫描方案选择原则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1) :56-59.

[7]王辉, 杨国庆.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J].华西医学, 2009, 24 (05) :1196-1198.

[8]刘昌盛, 查云飞, 李茂进, 等.头颈部CTA两种扫描方式及其辐射剂量的比较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12) :1364-1366.

[9]陈平, 吴发银, 郑庆生, 等.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安徽医学, 2011, 32 (04) :504-506.

[10]林丽红, 韩丽萍, 胡毅, 等.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优化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03) :594-595.

PET-CT检查的护理配合 篇10

关键词:PET-CT,护理配合,难点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PET-CT) 作为一种高科技无创伤性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已成为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 它一次扫描即将PET与CT有机结合, 将病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信息有机结合, 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由于PET-CT检查的特殊性, 其有诸多检查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需要予以护理配合, 若配合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检查结果误差, 甚至检查失败[1]。作为PET-CT中心的护理人员, 必须针对受检者检查前后相关流程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护理配合及措施, 避免各种干扰因素对PET-CT图像的影响, 从而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 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8月于本中心行PET-CT检查的受检者共3 775例, 其中男2 274例, 女1 501例;年龄12岁~95岁。

2 难点分析

2.1 心理状态

受检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对检查的认知和耐受性产生影响。由于许多受检者对检查的适应证、检查过程、注意事项了解甚少, 以及注射放射性显像药物对人体有无伤害等一系列问题不甚了解, 检查费用昂贵, 检查过程长加之检查前禁食, 许多受检者会因饥饿和等待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和情绪, 而这些不良情绪心理会引起肌肉紧张, 导致FDG摄取, 出现肌肉显像伪影, 影响图像质量。

2.2 依从性差

依从性与受检者对检查的态度、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受检者依从性的因素有: (1) 预约方式:未到科室预约;熟人代约;电话预约。由于受检者与家属未与我们直接联系, 护士交代的检查前准备由代约者讲述, 而代约者未能完整的传递给受检者。 (2) 受检者自己不理解, 按自己主观意愿做。 (3) 家庭因素:因检查费用昂贵, 家庭不支持, 检查犹豫不决, 检查前准备不到位, 不依从发生率增加。

2.3 特殊受检者

糖尿病血糖未控制者;既往无糖尿病, 但检查前发现血糖异常升高者;沟通障碍不配合者;生活不能自理者。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了解受检者各方面需求, 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 (如:健康体检者担心肿瘤被检出;疑诊肿瘤者害怕被确诊;肿瘤手术后病人害怕复发和转移;担心检查有无放射性损伤等等) 加强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1) 检查前要耐心细致解释, 说明检查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介绍检查流程, 告知示踪剂的用途及此类示踪剂衰变时间短, 体内代谢快, 用量少、辐射剂量小等特点, 以减少受检者的心理压力,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 (2) 对一些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的受检者, 在检查目的、检查价格、检查结果等方面适当保密, 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影响检查顺利进行, 询问病史及检查后结果可直接与家属进行沟通。 (3) 预约时大致安排检查时间, 可增加检查效率, 减少受检者等待时间过久而产生焦躁心理。

3.2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整个检查, 提高受检者检查的依从性。 (1) 护士熟练掌握检查的适应证、检查要求及检查流程、原理, 并耐心向受检者介绍, 发放书面检查预约单, 注明姓名、受检时间, 列出具体检查前准备事项, 并在重点要求下加注重点符号, 以视重视。 (2) 当地门诊受检者尽量要求本人或家属亲自到科室预约, 由护士当面交代检查前准备, 并交书面文字介绍;住院受检者接受电子预约后由病区护士打印检查注意事项告知受检者, PET-CT护士在其接受检查前一天再次打电话与病区确定, 了解检查相关事项的告知情况;对于代约的受检者, 要求代约者留下受检者的联系电话, 由前台接待处电话告知受检者检查准备及注意事项, 并让其复述, 核对。 (3) 尽可能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预约检查过程由家属陪同与参与, 护士可向家属详细交代检查准备内容、注意事项, 使受检者顺利完成检查。 (4) 检查前耐心倾听受检者的每一个问题, 主动介绍环境, 再次介绍检查流程, 告知PET-CT检查反映的是组织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水平, 任何影响葡萄糖代谢的因素都会干扰显像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显像剂摄取分布阶段如走动、视物、咀嚼、说话、情绪紧张等可使局部肌肉显像剂摄取增高形成伪影, 从而影响图像质量。为保证图像质量, 注射显像剂后要嘱咐受检者少说话、少走动, 少用眼, 安静休息, 按要求饮水、如厕;上机检查时保持体位固定, 下机时动作缓慢,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及长时间禁食引发的低血糖而跌倒, 必要时予以搀扶;对需要做延迟显像者, 予以安抚, 耐心解释, 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 (5) 受检者从等待、上机到检查完成整个过程, 护士必须在监控视频上监控受检者情况, 可通过对讲、电话安慰并鼓励受检者, 必要时进入注射后候诊室巡视, 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3 检查前后的护理配合

PET-CT检查的显像剂18F-FDG是葡萄糖的衍生物, 所以血葡萄糖浓度对显像剂分布影响最大, 对葡萄糖代谢标准摄取值 (SUV) 的影响也最大[2]。如果体内血糖浓度过高, 其会对18F-FDG产生竞争抑制作用, 使肌肉和脂肪等软组织本底摄取显像剂增加, 图像信噪比减低, 影响了疾病的诊断。为了保证血糖异常升高的受检者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 检查前后的护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1) 护士在预约时询问有无糖尿病史, 目前血糖控制情况, 是否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2) 糖尿病病人, 既往空腹血糖>8.3 mmol/L (150 mg/dL) 者, 在检查前要尽可能调整好血糖[3]。提醒糖尿病病人检查前晚照常使用降糖药, 检查日早晨停止用药, 并随身携带降糖药、糖果及点心, 予以备用。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既要保证显像要求, 又要节约药物成本, 最大限度减少辐射损害及低血糖发生。 (3) 对既往无糖尿病, 但检查前发现血糖异常升高者, 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延长其检查前等待时间, 使其血糖自然下降,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定时检测血糖, 观察血糖下降情况。血糖>8.3 mmol/L~11.1 mmol/L (150 mg/dL~200mg/dL) 时, 如条件允许宜重新安排检查时间。本中心有一例曾因血糖过高而重新安排其受检时间, 该病人血糖控制后PET-CT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要求。 (4) 对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的受检者, 加强巡视, 注意观察其有无心悸、乏力、出冷汗、饥饿感、震颤、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 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汇报医生并予以处理。本中心曾有一例受检者检查完毕后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等症状, 予葡萄糖口服10 min后症状缓解。

4 特殊受检者护理

(1) 烦躁不安者, 检查过程中可使用约束带, 并注意松紧适中, 放好衬垫, 检查时家属留在身边陪伴, 以便观察, 防跌伤。 (2) 呕吐、不能饮水者,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遵医嘱不饮水, 适当延长注射显像剂后等待时间, 降低图像本底代谢, 提高信噪比。 (3) 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者:提醒其家属陪伴, 饮水时避免呛吐, 排尿时勿污染衣裤, 以免产生伪影, 一旦污染及时擦除, 更换衣裤。

5 体会

PET-CT作为一种新型的显像技术, 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费用昂贵, 受检者和家属对此项检查期望值较高。检查前、中、后各个环节诸多基础工作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将影响最终的显像结果。因此, 合理、优质、高效的护理工作对获得理想的PET-CT图像, 对疾病的最终诊断显得至关重要。工作中护理人员抓住了PET-CT检查的特点及护理配合的难点, 工作细致到位, 克服了因护理配合不当而影响PET-CT检查的图像质量。本组3 375例受检者有1例因血糖过高、4例因检查前进食, 1例因消化道钡剂未完全排空而未能及时接受检查;其余均顺利完成显像, 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和学习体会, 作为一个PET-CT中心的护士, 除了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高超的业务技术外, 还要学习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学等相关知识, 掌握沟通技巧, 同时根据每个受检者的特点因人施教、因人施护, 把人性化护理贯穿至整个检查的每一个细节, 消除受检者的焦虑、恐惧、怀疑、多虑、陌生心理, 改善受检者及家属和工作人员的关系, 提高检查的依从性, 减少影响检查的干扰因素, 从而顺利完成检查, 保证图像质量, 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鸿丽, 王立红, 史莉萍.PET-CT检查的护理配合[J].现代护理, 2011, 8 (9) :104-105.

[2]曹建飞.离休老干部PET-CT检查的护理配合[J].临床医学杂志, 2011, 15 (12) :91.

CT检查 篇1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患者(均行KUB加IVP、CT、输尿管镜及CT仿真内镜检查)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1~78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和腰痛,无症状体检发现泌尿系积水4例。其中先天性输尿管发育异常1例,肾盂输尿管炎性狭窄2例,术后输尿管狭窄1例,输尿管结石6例,先天性输尿管狭窄并结石1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病变导致肾积水2例,输尿管恶性肿瘤1例。CT仿真内镜重建使用肾盂排泄期,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2.0、重建层厚2.5mm;电流200~250mA、电压120~140kV。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2.5~3.0ml/秒,总量90ml。动脉期延迟25~30秒,排泄期延迟5~10分钟。所有排泄期影像数据均送到工作站后处理行MIP和仿真内镜成像重建,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4例输尿管狭窄病变中,CT仿真内镜检查可观察到不同病因引起肾积水、输尿管扩张及其扩张程度,CT仿真内镜图像显示了被造影剂充盈良好的肾盏、肾盂、输尿管的内壁、内腔及其病变的三维结构,能以任意入路、角度和方位获得与观察其影像,增加了常规断面影像的信息。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对比,CT仿真内镜诊断符合率71.4%,见表1。

`讨论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是一种三维后处理虚拟内镜检查,输尿管仿真内镜技术图像质量取于CT横断面扫描的影像质量,泌尿道充盈高密度造影剂是保证三维仿真成像技术成功关键。静脉给药需了解肾功能状态,肾功能不良或尿路梗阻时需延迟图像采集时间,以确保后期处理的图像质量。CT输尿管镜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输尿管狭窄部位、形态,以及近端、远端的输尿管情况。仿真内镜与传统内镜相比是无创伤的检查,同时也比排泄性尿路造影更具有优越性[2]。

本组输尿管病变CT输尿管镜的灵敏度是71%,有学者统计CT输尿管镜检查敏感度较高81%[3]。本组CT输尿管镜无法充分的显示外压性病变及炎性病变及壁浸润深度;本组漏误诊率29%,可能与病例数少引起的统计误差或重建技术操作不当有关,需要今后不断地积累、摸索和提高。

CT仿真内镜在显示两处正常输尿管蠕动与收缩性狭窄改变及在显示内腔解剖和病变细节方面无纤维输尿管镜清晰,此亦为本组漏误诊的原因之一;CT仿真内镜不能反映出尿液的性状如脓性、血性,无法真实展现内腔病变的颜色及黏膜下血管,无法显示输尿管出血等病理改变,更无法进行镜下活检和手术。经尿道膀胱镜逆行插管虽然亦能达到这一目的但属于一种微创技术,患者有一定痛苦、并存在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可能[4]。CT仿真内镜作为无创的泌尿系统检查手段,克服了IVP、MPR、CPR、VR图像及纤维输尿管膀胱内镜的不足,能多方位显示和观察病变全貌[5]。单独应用可准确测量输尿管长度,对于局部病灶性质的判断仍以传统的横断面扫描强化特点为主。仿真内镜对病灶定位不足,需与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Fenlon HM,Bell TV,Ahari HK,et al.Virtual cystoscopy:earlyclinical experience[J].Radiology,1997,205:272-275.

2 Liatsikos EN,Siablis D,Kagadis GC,et al.Virtual endoscopy:navigation within pelvicaliceal system.J Endouro1,2OO5,19:37-40.

3 謝欣.泌尿道仿真内镜技术的现状[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7,27(3):368.

4 张旭.泌尿内镜检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2-98.

5 陈耀华,胡凌,裴宇文,等.MSCT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5,20(11):1203-1205.

CT检查 篇12

郑家强说:“有人认为体检是有利无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他介绍, 英国医学杂志在3年前做了一个系统综述报告和数据的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成年人体检并不会降低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与癌症。

美国:每年CT致2.9万例恶性肿瘤

美国曾经做了一个调查, 发现CT检查被滥用, 他说:“美国有些急诊室内病人在看医生前要做CT检查”。这样, 医生是省事了, 但对病人造成的危害, 据了解, 现在最好的CT拍一次也相当于700张胸片。郑家强说:“美国过度的CT检查, 每年的CT检查引起2.9万例恶性肿瘤。”他称也发现中国出现了CT被滥用现象。我国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体检扩大化和过度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很容易对病人或体检人造成伤害。他称:“中国用了许多医疗资源放在健康定期检查上, 我觉得需要反思一下。如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确实可以降低目标人群死亡率约20%, 但也发现乳腺癌19%的筛查是过度检查。”

他说:“10 000名50岁以上妇女在20年里每3年接受1次乳腺癌筛查, 发现仅能预防56例乳腺癌死亡发生, 另外有9 944名妇女在年检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这里面还有168名妇女为过度检查, 所谓过度检查就是说如果不做筛查的话, 这个肿瘤是一辈子不会发现的。”

因此, 我们说每预防1例死亡, 就有3例过度诊断。他也坦言:“不是说乳腺癌筛查不值得做, 但这种筛查绝非有利无弊。其他例子包括男性甲状腺癌、前列腺癌, 一些肿瘤标志物筛查没有很大的循证医学证据。所以要慎重。

小编寄语:

上一篇:船舶AIS监控系统下一篇:急性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