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CT检查(共7篇)
128层CT检查 篇1
0 引言
头颈部CTA可以清楚地显示颈部及颅内外的血管图像, 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检查,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辐射剂量的相对增大。近年来, 由于CT辐射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1,2]。管电流自动调制 (CARE Dose 4D) 技术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 保证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本研究通过CARE Dose 4D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与常规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对比, 探讨128层螺旋自动毫安调节方式在降低头颈CTA检查中辐射剂量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 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92例, 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8~84岁, 平均年龄53岁。为了研究不同的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将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 每组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 B组在扫描一栏中勾选CARE Dose 4D方式。使用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VCT扫描机。术前, 在患者静脉预埋静脉留置针, 采用日本COEUR双筒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为370优维显, 用量为60~80 m L, 生理盐水用量为50~70 m L。增强对比剂与生理盐水的注射速率均为4.5~5.5 m L/s。位置摆法:患者仰卧, 用绑带分别固定额头及下颌, 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水平至头顶。扫描参数:层厚0.6 mm;螺距1.2;准直宽度0.6 mm;管电压120 k V。A、B 2组均采用造影剂团注智能追踪主动脉触发, 对比剂浓度达到100 Hu阈值时启动扫描。将数据图像传至西门子工作站, 采用多平面重组成像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血管拉直、管腔分析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和图像质量分析。
1.2 射线剂量评估方法
记录机器自动测量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 (CT DIvol) 和剂量长度乘积 (dose length product, DLP) , 根据DLP计算有效剂量 (effective dose, ED) , C为换算因子, 在头颈部CTA扫描时取值为0.002 3。
1.3 像评价和分析
由2名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横断面图像和后处理 (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组) 图像进行评分, 采用5分制:图像质量优质为5分, 图像质量良好4分, 基本满意3分, 图像质量尚可2分, 不满意1分。对2组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分, 结果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对A、B 2组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以及CT DIvol、DLP、ED的组间差异进行评价,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种扫描均能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头颅各主要血管及血管分支全程的动脉期图像。A、B 2组成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指标分析见表1。2组扫描方法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1±0.92及4.22±0.68 (P>0.05) , 说明2种方式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 均能满足诊断要求。2种扫描方式的CT DIvol、DLP及ED比较, P均<0.05, 说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B组的3个考察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常规A组。
3 讨论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CT在医学影像学的扫描、采集、重建和显示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检出和诊断效果。目前, 128层CT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率等性能不断提高,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日益发挥出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CTA头颈联合检查可以一次完成从主动脉弓到头部的扫描, 能完整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 避免分段扫描的不足, 因此, 其在探测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的供血、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 由于头颈扫描范围较大, 且体位的厚度、组织结构的密度相差很大, 所以放射剂量也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能在日常工作中, 尽量减少患者的受照射剂量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影像学工作者都应充分重视的问题。
CT辐射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管电压 (k V) 、管电流 (m A) 、曝光时间、螺距及准直大小等。日常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扫描参数, 以达到合理的辐射水平。降低管电压可减少射线辐射剂量, 但射线的穿透力降低, 势必要加大管电流 (m A) , 最终还是会增加对患者的放射危害。X线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之积, 即管电量 (m As) 的大小决定了CT输出的有用线束X线的多少, 其对受检查者照射剂量影响很大。国内孔曙兵等[3]都报道过当其他参数固定不变时, 辐射剂量与管电量 (m As) 几乎呈正相关, 管电量 (m As) 降低50%, 辐射剂量随之降低50%。所以, 降低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是降低管电流, 当采用固定毫安扫描技术进行头颈部CTA扫描时, 则要兼顾部位的厚薄才能获得足够好的信息, 会使颈部等较薄的部位扫描曝光过度, 增加局部尤其是对甲状腺的辐射危害;而对头颅和肩关节等较厚部位又会曝光不足, 使图象噪声水平不一致, 甚至影响诊断。
CARE Dose 4D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病灶大小以及沿人体轴向通过侧位或者上下位的定位像来确定长轴向各个位置的衰减, 从而根据这个衰减分布来调节电流, 其调制技术包括角度管电流调制及轴管电流调制[4,5]。在密度较高的头颅和肺尖左右径及前后径等厚度相差很大的部位增加管电流的输出, 在颈部等较薄的部位降低管电流的输出, 以获取目标噪声相对一致的图像。该技术实现了患者个性化适应性曝光, 使得每个层面使用的毫安值均可不同,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管电流, 已达到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 实现了辐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的最优化匹配[6]。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CARE Dose 4D扫描组比常规扫描组的DLP降低20.2%, 与Lee、蔡武等[7,8]报道的CARE Dose 4D技术应用于常规头颈部CTA研究中DLP降低的结果基本一致。杜煜[9]等认为增强后的颈动脉血管属于高对比度组织, 较低的管电量引起的噪声增加和低对比分辨率的下降对其图像质量影响较小。本研究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ARE Dose 4D组ED较常规组降低17.9%。故CARE Dose4D技术在进一步改善图像质量的同时, 也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10], 符合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倡导的患者剂量“合理、可接受、尽可能低 (as low as possibly achievable, ALARA) 的辐射原则”, 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害。
综上所述, 应用CARE Dose 4D行128层螺旋头颈部血管CTA扫描与常规扫描相比, 图像质量没有明显下降, 可以满足诊断需求, 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却有明显的降低, 有效辐射剂量降低17.9%, 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快速、准确及安全的检查方法, 减少了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其作用值得肯定, 应作为日常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Amis E S Jr, Butler P F, Applegate K E, 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white paper on radiation dose in medicine[J].J Am CoilRadiol, 2007, 4:272-284.
[2]Kalra M K, Maher M M, D′Souza R V, et al.Detection of urinary tract stones at low-radiation-dose CT with z-axis automatic-tubecurrent modulation:phantom and clinical studies[J].Radiology, 2005, 235:523-529.
[3]孔曙兵, 周文辉.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J].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2, 2 (16) :165-166.
[4]徐晓东, 邵军明, 孔军, 等.西门子多排螺旋CT新技术[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15 (2) :22-27.
[5]吴爱琴, 郑文龙, 许崇永, 等.CARE Dose 4D技术降低成人胸部扫描剂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 (2) :98-101.
[6]刘昌盛, 查云飞, 李茂进.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扫描血管成像中对甲状腺剂量的降低[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 (8) :486-488.
[7]Lee E J, Lee S K, Agid R V, et al.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between fixe, 1 tribe current and combined automaticTube current modulation in cramiocervical CT angiography[J].A J N R, 2009, 30:1 754-1 759.
[8]蔡武, 龚建平, 钱铭辉, 等.64层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46 (8) :744-747.
[9]杜煜, 时高峰, 王亚宁, 等.颈动脉双源CTA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比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 18 (6) :557-558.
[10]张晓锦, 董健, 崔斌, 等.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6) :1169-1172.
128层CT检查 篇2
关键词:128层螺旋CT,常规X线,小儿,支气管异物
小儿支气管异物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 其主要由于异物堵塞支气管, 小儿可能因窒息导致死亡[1,2]。早期对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小儿支气管异物病例影像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3月影像科诊治的小儿支气管异物病例3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 (2.2±1.1) 岁, 临床症状:患儿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和呛咳史, 其中肺部听诊异常者15例, 哮鸣音者10例。30例患儿家属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进行本项调查, 分别通过128层螺旋CT与常规X线检查。
1.2 方法
X线检查:患儿仰卧体位, 患儿家属扶正, 对其胸部透视, 且分别点胸部吸气、呼气相X线片。128层螺旋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28 CT机:调整扫描参数:电压120k V, 电流200~250m A, 矩阵为512×512, Pitch=1, 层厚1.0mm, 重建间隔0.7 5 m m。患儿仰卧体位, 患儿家属扶正, 从颈部开始到肺底部为止, 扫描结束后将图像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处理。通过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组 (CR) 和CT仿真支气管内镜成像技术 (CTVE) 对气管和支气管进行重组, 观察异物的所在位置, 大小、形态、数目及支气管狭窄程度, 同时对肺不张、肺气肿、纵膈移位情况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128层螺旋CT与常规X线检查和镜检结果符合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8层螺旋CT与常规X线检查和镜检结果符合情况 (如表1) 128层螺旋CT气管、左支气管、中间段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X线检查符合率,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支气管异物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 由于患儿的喉返神经功能和咀嚼功能不是很完善, 很容易将异物呛入气管, 从而引起患儿咳嗽、气喘、发热、面色发绀、窒息等临床症状[3,4]。因小儿误吸入气管的异物和支气管肺炎相似, 且临床体征复杂多样, 给临床及时诊断带来较大难度。普通的X线胸片重叠较多, 并且分辨率较低, 对于肺透亮度改变不是十分敏感, 如果阻塞性肺气肿较轻, 容易出现漏诊[5]。128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可以更好的显示异物形态、大小, 其中MPR可以对支气管、气管在三维空间内任意方位进行有效的观察, 其扫描速度快, 其较强的图像处理技术, 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立体的显示异物。并且可以利用MPR将层面和气管保持在一个纵切面上, 使异物和所在气管的近段和远段显示在同一个层面上, 其中的旋转切线调节角度来显示异物的具体特点和支气管腔狭窄程度;CR可以把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气管、支气管重组在同一个平面上, 更好的显示异物和支气管腔的关系;CTVE重组计数可以对显微支气管镜观察效果进行模拟, 使支气管、气管腔内的异物显示更加直观, 为临床内窥镜取管腔异物的操作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本研究采取以支气管、气管为中心的冠状扫描, 其优点是对支气管树的连续性相对较好, 扫描的范围小, 时间短, 不会出现漏层, 图像清晰、全面, 对于患儿的辐射剂量相对较小。通过128层螺旋CT与常规X线检查符合率情况比较, 结果表明, 128层螺旋CT气管、左支气管、中间段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X线检查符合率。提示128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显示直接征象, 同时对于气管、支气管异物阻塞引起病变侧呼气性阻塞性肺气肿、纵膈移位、阻塞性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能够准确的显示。
综上所述, 128层螺旋CT检查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承东, 卢彦.胸部X线和螺旋CT在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21) :6508-6509.
[2]李玉林, 程凤燕, 于昭.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 :66-68.
[3]郭少华, 钟福兴, 廖志莹, 等.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5) :371.
[4]陆兴继, 邵燕惠, 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 2009, 18 (3) :256-260.
128层CT检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3 年3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疑似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 随机抽取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3 例, 女47 例, 年龄4~70 岁, 平均 (35±2.3) 岁。
1.2 影像学方法
扫描机器:64 排128 层纳米螺旋CT, 出自PHILIPS Brillance公司。扫描方法: (1) 常规层厚为1.25 mm, 层距为1.25 mm, 部分层厚为0.625 mm, 层距为0.625mm; (2) 检查过程须在患者的一次性屏气中完成。最后进行一系列的后期分析, 包括三维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组 (CPR) , 采用剪切技术完成整个扫描检查过程。
1.3 诊断标准[3]
经常规的X线检查未发现患者的骨折部位, 但是经过螺旋CT扫描以及后续的重建图像等技术便可清楚、准确的判定骨折的各方面信息。完全骨折:整个肋骨皮质的骨折线被完全贯通, 且具有轻微的嵌插, 成角或错位的断端。不完全骨折:断裂、凸起或凹陷骨皮质伴有一定程度的局部软组织的水肿或胸膜反应。
2 结果
通过应用128 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 共139 例肋骨骨折患者获得较为清晰、全面的受伤部位图像, 其中多发性123 例, 单发16 例;87 根为完全性骨折, 186 根为不完全性骨折。此外, 共有11 根不完全性骨折被漏诊。3~4 周后的CT复查结果显示,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部位均会出现骨痂影。
3 讨论
目前, 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率已逐渐提高, 其中, 最为敏感的方法之一非多层螺旋CT莫属。CT检查主要分为普通和多层螺旋两种, 普通CT是单独层面的扫描, 具有一定的层面间隔性。因此, 具有层面错位和遗漏两个弊端。但是, 多层螺旋CT则弥补了以上的缺陷, 可一次性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检查部位, 可最终形成三维图像。
3.1 分析漏诊原因
隐匿性肋骨骨折是一种较为轻微的骨折类型, 其具有断裂的皮质, 但是不存在明显的成角、错位, 甚至是畸形。此外, 肋骨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 其与多个组织结构相重叠, 如锁骨、肩胛骨和心脏等, 其产生的重叠影会影响检查结果, 造成一定的漏诊率。常规的X线检查并不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且投射方向较小, 不利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明确诊断[4,5]。
3.2 螺旋CT的优点
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 其扫描方式是连续性的, 且可以快速地诊断病情, 其是一种分辨率较高, 数据容积性较强的检查措施。此外, 螺旋CT还具有一系列后续的头像处理措施, 可以从任意角度、多方位的重组采集的图像, 使骨折的部位可以完整、清晰地显现在诊断医师面前。同时, 螺旋CT还可对骨折之外的组织进行观察, 包括肺、纵隔、胸骨和胸椎等, 为准确的诊断奠定理论技术基础。后续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技术, 将不足的空间分辨率再一次完美提升, MPR、CPR两种技术相辅相成的将肋骨长轴清晰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隐匿骨折线的垂直走向。
综上所述,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 应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 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确诊率, 并大大减少骨折的误诊、漏诊, 特别是3~4 周后进行复查, 漏诊率更低,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尤其是基层医院检查手段单一, 更显重要, 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危险。
参考文献
[1]郑玉飞, 朱丽丽, 王卓群, 等.128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5) :341-342.
[2]李剑明, 王晓明, 辛军, 等.肋骨骨折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2) :144-147.
[3]郭满涛, 马宁强, 董志坚, 等.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1) :15-18.
[4]刘彪.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04.
128层CT检查 篇4
1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护理的重要性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性高、理想的检查手段, 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方面已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128层螺旋CT可适用的心率范围更大, 使冠脉病变的CT检查更具优越性[2], 在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应用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这项检查是否成功与患者的成功配合有着很大关系, 检查前及检查中, 指导患者配合检查和成功注射对比剂以及图像后处理是取得优质、清晰图像的关键因素[3]。因此重视128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护理问题, 获得满意的造影图像,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严格筛选有关碘过敏反应的高危患者因素。
以往曾经发生过碘过敏反应、过敏体质 (包括对药物、食品、花粉、油漆等过敏) 、哮喘病史、糖尿病、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和冠心病等) 、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既往病史 (包括甲亢、多发性骨髓瘤、嗜铬细胞瘤、血液病等) 。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检查技术不了解, 对环境不熟悉及检查前要填写知情同意书, 造成患者紧张、焦虑, 情绪的波动反应性的引起心率改变, 会影响到检查中的配合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 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检查过程中的有关要求, 以及造影剂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让患者对此检查有所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放下包袱, 配合检查。同时争取家属支持, 让他们多关心和安慰患者, 通过亲切、耐心的心理指导,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心理, 顺利完成检查。
2.1.3 控制心率。
接诊时先测量患者的心率, 让患者认真阅读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知情同意书, 同意检查的, 让其在同意书上签字。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要食用含有咖啡因类的食品, 避免引起心率升高。检查当天应提前30min到达候诊室休息, 以免心率的波动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如果患者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 使成像不能完全在舒张期内完成, 则重建后图像易呈现血管模糊、中断和阶梯状伪影。要取得良好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心率至少应控制在65~70次/min以下[4,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6], 而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7]。128层CT扫描1圈只要0.33s, 因此最适合的心率是控制在60~70次/min以下, 且尽可能平稳心率, 减少心率上下波动幅度。对于心率平稳的患者, 扫描时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心率若大于70次/min, 没有哮喘等禁忌证的患者可在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50mg, 30min后测量, 心率在70次/min以下的方可检查;如心率仍不降的患者, 嘱其先回家, 口服倍他乐克2d, 1次/d, 每次50mg, 待心率<70次/min后再来院检查;另外心律不齐者扫描时数据采集往往不能和心脏运动同步, 因而图像错层及伪影产生几率大,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进行人工干预, 待心律平稳后再来检查[8]。检查室中必须备有一线急救用药和仪器, 如氧气、血压计、听诊器、呼吸囊、吸痰器、注射器、地塞米松、异丙嗪、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等。
2.1.4 碘过敏试验。
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 (优维显370) , 这类造影剂属低渗性药物,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9]。虽然药品说明书上都没有使用前做过敏试验的要求, 但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应仍然坚持术前做过敏试验。为了防止严重过敏现象发生, 进行碘过敏试验前, 在使用对比剂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哮喘、荨麻疹、肝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10], 让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增强扫描同意书, 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用造影剂原液1ml于套管针静脉推注, 并观察20min, 无任何不适, 碘过敏试验阴性者, 才能造影。
2.1.5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穿刺技术是确保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术一次成功的关键。由于冠脉CT检查时注射速率很快, 为确保注射速率达到5ml/s, 且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坏死, 所以采用18G (18mm×29mm) 的静脉留置针, 并仔细选择血管。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以及护理人员是否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静脉穿刺技巧熟练程度都将影响到检查的顺利进行[11], 最好选择右上肢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 避开有皮肤疤痕、破损、红肿以及关节等不利于注射和固定的部位[12]。操作者穿刺时心理要放松, 穿刺时疼痛较明显, 应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2.2 检查中护理
2.2.1 体位及心电门控机连接。
让患者解除带金属的衣物及紧身内衣, 防止图像伪影的产生。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脚先进, 双臂举至头上, 分别在两锁骨下、两上腹 (约为腋前线) 区放置电极片, 粘贴电极片处皮肤要保持清洁, 用75%乙醇棉球清洁皮肤以利于图像的传导。电极要连接在心脏扫描范围之外, 以避免伪影的产生, 并给患者盖上薄毯。连接好心电门控机, 监测心率。
2.2.2 屏气训练。
连接好心电门控装置后, 开始进行屏气训练。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MSCTCA的重要因素[13]。若患者在扫描过程中未屏气会使重建图像模糊, 不进行屏气训练, 常因屏气时间不够影响检查效果, 控制呼吸运动, 可以减少伪影产生及提高诊断准确率[14]。因此良好的屏气配合与图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检查前指导患者练习屏气, 嘱患者每次吸气要均匀, 像平时一样呼吸, 不要刻意地深吸气后再屏气。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做吞咽动作等, 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反复训练, 使患者能很好配合扫描时扬声器的屏气指令。对于年老体弱患者, 嘱患者或家属捂住患者口鼻协助完成屏气步骤, 必要时给吸氧处理, 以提高屏气耐受力[15]。并使用专用腹带固定腹部, 有助于患者在屏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 还可以避免患者呼吸幅度过大, 而影响心电基线干扰心电图形。
2.2.3 对比剂注射。
屏气训练结束后, 排尽双筒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内的空气, 并在显示屏上调出测试界面, 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与静脉套管针 (A筒为造影剂优维显370, B筒为氯化钠注射液) 。告诉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的周身发热、口干等均属正常现象, 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或肿胀要及时报告以便迅速停止注射。先以6.0ml/s的速率, 按测试键快速推注生理盐水20ml进行测试, 确认局部无渗漏、推注通畅、阻力不大, 并注意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有效的避免造影剂皮下渗漏。测试后, 在扫描前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嘱患者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听语音指令做好屏气配合, 以顺利完成检查。调节好高压注射器, 速率5.5ml/s, 注射剂量70ml, 程序设定好以后, 操作技师在操作台上操作, 按压注射和扫描按钮, 进行注射和CT扫描。注射造影剂时, 通过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观察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是否通畅或渗漏) 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询问患者并结合心电监护波迅速判断是哪种情况并采取果断措施。
2.3 检查后护理
扫描结束后, 再次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有不适及时处理。去除心电监护各导联, 分离高压注射器与患者套管针, 门诊患者拔除静脉留置针, 住院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嘱患者慢慢起身, 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拔针时用棉签顺着皮肤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按压, 避免血液外渗, 防止局部皮下淤血。嘱患者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在候诊室休息30min才能离开, 如有不适, 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对有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地塞米松5~10mg湿敷, 并抬高患肢, 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在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成像时, 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心理护理、屏气训练、心率控制, 是提高检查成功率关键部分。因此, 进行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 尽量减少或控制干扰因素, 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等是此项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28层CT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放射线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收诊断的胸外伤15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3±8.5)岁。致病原因包括工伤和跌倒摔伤、交通事故和打架斗殴及高空坠落等。
1.2 检查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先采取临床急救,随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予以观察,等正常稳定后,予以患者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及胸部X线平片。
X线平片:实施医疗专用X线机,其型号为500 m A,将胸部斜位与正位片摄取,必要时对切线位片加照。64排128层螺旋CT:选择64排128层GECT机器,其扫描规格为:-31743~+31743是扫描范围,定位像长度≥1900 mm,扫描视野FOV:25~50 cm,输出管最高电流≥800 m A,输出管最低电流≤10 m A,80~100~120~140 k V为输出管电压范围。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并叮嘱患者在扫描期间要屏气,待结束扫描后,实施重建技术,其中包括:表面遮盖法与多层面重建术等,严密观察骨及软组织结构,并对切割方位予以不同选取,以便将骨折全貌显示出来。
2 结果
在本研究150例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现象有234处,经X线平片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16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70.51%,发现有10处骨折现象较为可疑;经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21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91.88%。由X线平片检查发现10处骨折较为可疑中,通过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有6处已被确诊,与64排128层螺旋CT比较,其他匿名性骨折13例,线性骨折20例与肋骨小头骨折17例,均是在X线平片诊断中漏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肋骨具有弯曲、细和扁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胸廓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肋骨的走行特点为前低后高,与胸骨及胸椎间相连接,共12对,具有较小的活动度,如果患者出现胸外伤现象,易造成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加大[2]。据统计在所有胸外伤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患者能达到61%~90%。由于每例患者的外伤因素不同,使得骨折特点也各有所异,如因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胸部受前后挤压等,多发生在肋骨中段,断端移位至胸外位置,导致胸壁软组织被刺破;因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击打胸部等,断端会移位至胸内,导致肺部、胸膜和肋间血管被刺破,形成气胸或者血胸等现象,若诊治不及时,则会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
把肋骨和肺部相对比,其密度差异显著,因此对肋骨骨折病症诊断时应用X先平片,是其首选及常规检测方法,同时也是当下临床中,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最直接与最简便方法[3]。和多层螺旋CT相比较来看,X线平片的诊断费用较低,不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经济费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是,此诊断方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X线平片的投照是经普通X线,有较低的密度分辨率,外加一些生理结构特点(肋骨显示弓形走行、胸腹部组织重叠等)和其他因素(患者受伤后难忍疼痛使配合度降低)的影响,实施X线平片进行胸部检查时,会出现较多的结构重叠现象,易将轻微骨折线在肋骨骨折中所忽略,而且,肋骨前段还具有薄跟扁的特点,特别是后肋段中下部位置,其下缘骨质更薄,它的密度经平片显示更淡,而且边缘有模糊现象,从而能使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受影响,导致患者在诊断时,往往会遗漏一些比较隐匿性骨折病症包括:胸肋关节处、肋弓转折处及膈下肋骨等[4]。另外,因其他因素影响,易导致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现象,其中包括:腹部脏器和体位、环境和投照角度等。所以,医护人员对患者诊断检查时,除了要对易出现骨折现象的第4~7肋骨进行诊断外,还要对不易出现骨折现象的部位予以检查诊断包括:锁骨之后的第12肋与第2肋、第1肋与第11肋等。在实施扫描时,医护人员应当把所有肋骨包含其中,从胸廓入口直至髂骨翼上缘,这样能防止因漏诊出现严重后果[5]。随着当下肋骨骨折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医疗机构越来越高要求肋骨骨折诊断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因此降低漏诊率和保证诊断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诊断期间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能有效将X线平片诊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现象克服,例如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等,可使检查风险降低,缩短检查时间。此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还能降低因疼痛或者伤者不能屏气等因素造成的移位伪影现象出现,是检测准确度提高。从上述结果中可看出,64排128层螺旋CT的应用,能提高图像分辨率,使诊断结果更具准确性,从而能大量节省危重和急诊患者的救治时间。同时还能将影像重叠的干扰现象降低,有助于显露骨折部位,弥补了X线中存在的漏诊和影像分辨率低等局限性,提高对肋骨骨折病症的评估与诊断,减少患者骨折疼痛现象。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检测具有数据一次性采集、无间断容积扫描和扫描时间短等优势,能将骨折断裂信息以多角度和直观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骨折检出率提高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徐清珍,郭俊,于佳根.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63-65.
[2]赵学雷,林涛,毛艳蕊,等.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52-52.
[3]张鹏,孙百胜,都基权,等.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11-1213.
[4]刘五嵩,王庆兵,郭玉芳.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20.
128层CT检查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36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17例, 年龄5~78岁。均为车祸、高空坠落、摔伤、砸伤等急诊就诊。临床主要表现:轻者, 咳嗽或呼吸时疼痛, 重者, 呼吸困难、咳血、胸部一侧出现反常呼吸以及紫绀甚至休克。体检:表现局部压痛和胸廓挤压痛。
1.2
(1) 检查设备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 VCT 128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时患者呈仰卧位, 双臂上举, 行头先进, 嘱患者屏气, 扫描范围从肩峰至肋骨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 自动m A, 层厚5mm, 采用肺窗和纵隔窗显示。 (2) 重组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扫面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横断图像进行标准重建, 重建层厚0.625mm, 然后将薄层图像传至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在工作站上获得MPR、VR等多种模式的二维、三维图像。
2 结果
肋骨骨折136例。其中单发骨折21例, 多发骨折108例, 肋软骨骨折7例。肩胛骨骨折43例。肩胛体骨折10例, 肩胛颈骨折6例, 肩胛盂骨折2例, 肩胛岗骨折3例, 混合型粉碎性骨折22例。胸骨骨折11例。胸骨体部骨折7例, 胸骨柄骨折3例, 还有1例剑突骨折。锁骨骨折35例, 31例为单侧性, 4例为双侧性骨折。本组48例胸椎骨折, 其中单纯椎体骨折12例, 椎体并横突骨折8例, 椎体合并棘突骨折6例, 合并棘突骨折4例, 单纯横突骨折18例。
3 讨论
3.1
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所致的胸部外伤较多,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X线平片诊断, 因肋骨的骨结构单薄, 呈半环状, 拍片时肋骨大部分不能贴近胶片等诸多因素导致细微处骨折不能显示, 导致漏诊或误诊, 肺部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损伤等更不能满意显示[1]。
3.2
普通CT虽然也多用于胸部外伤检查, 尤其是在胸部诸骨骨折诊断中较平片更准确, 可发现细微骨折及肺部损伤情况[2]。但由于扫描时间长, 患者疼痛不能有效的配合等限制, 使胸部骨的骨折显示不尽人意, CT横断扫描获得的仍是二维图像, 缺乏立体感, 当骨折线与扫描平面平行时, 骨折线显示不出。
3.3
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 成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减少了呼吸及运动伪影, 且能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 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 充分显示肺部解剖结构及胸部骨的立体结构, 便于观察胸部病变的各种直接、间接征象, 检查成功率高,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强。
胸部在瞬间受到强大的直接或间接冲击, 在强迫性体位改变作用下, 肋骨是最易发生骨折的地方。VR图像立体感强, 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并能准确定位第几肋及有几根肋骨骨折[3]。MPR图像对于分离、移位不明显者, 尤其是青枝骨折, 显示较佳, 能清楚显示细微的骨皮质凹陷、凸出及断裂。对于肋软骨可用MIP重组, 能清楚的显示肋软骨及骨折线, 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也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4]。
对于胸廓组成除肋骨外, 其他骨骼由于解剖上的特殊性, 胸部结构重叠较多, X平片难以准确、全面、立体地显示骨折范围和程度, 很容易漏诊及误诊。多层螺旋CT通过MPR及VR图像可清楚呈现骨折线影, 骨片分离、移位情况。利用后处理裁剪、切割技术, 可将肩胛骨、胸骨单独分离出来, 多方位显示, 能够客观、立体地反映骨折情况, 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5]。MPR通过滑动能在各个平面连续动态地演示观察, 对于胸椎滑脱、错位能清楚显示, 还能了解椎管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锁骨骨折较易诊断, 但需采取多位置显示。对于细小骨折可通过MPR发现。利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能够显示三维的胸部诸骨结构影像, 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骨折部位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 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 可以进行多种回顾性的CT影像。科学合理的利用二维和三维重建的技术, 可以明确的诊断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形态, 对各型的骨折的诊断准确性高。为临床及时科学制定治疗整复计划具有肯定的应用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6例胸部急诊外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重组。结果:136例胸部外伤患者, 其中肋骨骨折136例, 肩胛骨骨折43例, 锁骨骨折35例, 胸椎及附件骨折48例, 胸骨骨折11例, 均诊断准确。结论: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的诊断中, 快捷、方便、准确, 尤其对骨折的显示明显。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胸部急诊外伤
参考文献
[1]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8-261
[2]高艳, 陈新晖, 徐均超, 等.胸部创伤的X线CT诊断 (附69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 32 (3) :179-181.
[3]钟四安, 熊卫国, 张向美, 等.MSCT及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 14 (10) 61-63.
[4]庄玉忠, 方佩君, 葛箐芳, 等.MSCT三维成像在急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5, 20 (11) :996-998.
128层CT检查 篇7
关键词:异物,气管,支气管,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辐射剂量,儿童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危疾病之一,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的意外死亡病例中40% 为呼吸道异物所致,由于支气管异物很难自行咳出、儿童病史采集的特殊性及支气管异物并发症相对危险,迅速准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1,2],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胸透及X线平片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本研究拟探讨128层螺旋CT重组成像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以合理应用及快速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朝阳市中心医院经硬支气管镜手术证实的2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2.77±1.51)岁;病程2 h~1个月。22例有明确异物吸入史,1例异物吸入史不明确,2例进食时跌倒。临床症状:呛咳23例,咳嗽15例,喘憋4例,呼吸困难3例,发热2例,口唇发绀4例,吸气时哨鸣音8例,呼吸音粗糙18例。
1.2仪器与方法
患者扫描野以下范围以铅围裙遮盖,颈部加盖铅围脖;不能配合的患儿待入睡后或经肛门注入10% 水合氯醛0.5 ml/kg待安静后扫描;平静呼吸。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水平至膈顶水平。扫描参数:层厚5 mm,球管电压80~100 k V,电流30~50 m A,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算法采用标准算法和骨重建算法。
1.3图像后处理
所有图像及结果均由2 名主治医师以上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于工作站行多种重组方式显示气管支气管,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IP)、透明成像(Reysum)、仿真支气管内镜(CTVE)。MPR分别采用腹窗、肺窗及多窗宽窗位观察,并根据具体病例采用不同的阈值调节,采用双盲法阅片,2名医师意见达成一致后计入结果。
2 结果
2.1 CT与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
23例患儿的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CT征象见表1及图1~4,CT直接征象为异物本身。其中植物性异物17例(73.9%),阴性异物21例(91.3%)。异物最大2.00 cm×0.87 cm×0.81 cm,与硬支气管镜结果比较,128 层螺旋CT支气管成像的病变定位诊断23 例均正确,正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正确21例,正确率为91.3% ;另外2例分别为伪膜及痰栓。
2.2 CT图像后处理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
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均正确诊断1例气管异物、5例右主支气管异物、10 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 例叶及右肺中间支气管异物,横断面图像漏诊2例多发异物,Min IP及Reysum分别漏诊1例多发异物,MPR及CTVE与支气管镜对异物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均为100.0% ;横断面图像与支气管镜的诊断符合率最低,为91.3%。
图1 男,2岁,误吸花生米1 d。Min IP 示左主支气管远端见结节高密度影(箭),上叶支气管可见部分气体通过,下叶阻塞性肺气肿(A);CTVE 示下叶支气管阻塞(箭,B)
图2 男,1岁,误吸兔骨2 h。表面遮盖见右主支气管远端截断(箭),下叶支气管可见气体通过(A);CTVE 清晰显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明显狭窄(箭,B)
图3 男,10岁,误吸笔帽3 h。Min IP 及 Reysum 可清晰显示倒置笔帽的形态及位置,直观立体地显示阻塞情况(箭,A、B)
图4男,1岁,可疑13 h 前误吸橘皮,硬支气管镜检未发现外源性异物,仅见大量分泌物。Min IP 及 Reysum 示气管右侧壁(箭)及左主支气管下壁(箭头)宽基底附壁混杂密度影,内见小泡状低密度影(A、B)
3 讨论
3.1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CT诊断
目前临床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明确的异物呛咳史为重要诊断依据,支气管镜检查是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首选检查及治疗方法[3,4],但是支气管镜检查有较高的风险及难度,其围术期死亡率为1.28%[5],6%~8%会发生气胸、气管撕裂、喉头水肿、心跳暂停等严重并发症[6]。
目前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透、X线平片及CT。胸透及X线平片辐射低、费用低、快捷,但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漏诊率约为40%[7]。多层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发现各种异物、显示并发症,对于硬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的III级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及IV级支气管以远部分也可显示,同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异物,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8]。本组病例CT与硬支气管镜检定位诊断符合率达100.0%,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1.3%,可见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定性及定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组中定性错误的2例均为内源性异物,分别为支气管痰栓及伪膜,定性诊断均误认为外源性异物。内源性异物包括呼吸道产生的痰液、痰栓、伪膜、痂皮、干酪样坏死物、血块、结石等,这些病变同误吸进入气道的外源性异物一样也会产生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目前儿童内源性异物缺乏重视,相关报道[9]亦少见。
3.2儿童CT检查的辐射及降低辐射的方法
儿童对射线的敏感性是成人的2~3倍,相同的辐射剂量下,儿童产生癌症的风险敏感性是成人的10倍以上[10]。儿童胸部CT检查降低辐射的方法包括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减少照射时间、加强屏蔽防护。
目前降低辐射剂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扫描时的照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即毫安秒,本组采用30~50 m A,平均有效剂量为3.21 m Gy,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为正常未采取质控措施X线平片的10.56倍[1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降低管电压,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其他参数不变时,管电压由120 k V增加到140 k V,辐射剂量将增加30%~40%,儿童体型小,缺乏自我过滤,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影响更大。相对于成人,儿童可采用更低的管电压80~100 k V[12],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另外,增加螺距也会减少辐射剂量,螺距由1.0增加到1.5,辐射剂量会减少33%。缩小扫描范围也是降低辐射剂量可行的方法之一,儿童可选择最小的扫描野(如GE公司的25 cm),其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如对于怀疑主支气管单发异物的患儿,可以仅扫描主支气管范围,对于大多数患儿可由胸骨柄水平扫描至膈上水平,缩小扫描范围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较喉到肺底的扫描范围至少降低50% 的辐射剂量。临床常见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基本都在IV级(亚段)支气管以上,支气管镜仅能达到III级支气管,故扫描范围的局限化相对可行,但有待临床验证。
3.3多种图像重组技术的特点
横断位图像作为扫描的原始图像,其提供的信息最真实,但缺乏立体及直观性,要求诊断医师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密度较高的病变显示较为优越,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相对不佳。MPR图像可以多角度观察病变,显示病变长短轴,同时利用曲面重组于同一平面显示病变整体,方法简单、成像速度快。Min IP是选择一定层厚叠加显示图像中的最小密度影像,去除不必要的干扰组织,但无法显示高于规定阈值的异物,同时受人为层厚设定的限制,漏诊率较高。Reysum可直观显示透明的气管支气管束,直接显示异物形态及气管支气管狭窄程度,但重建处理较复杂,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欠佳,无法显示肺内情况。CTVE仿真内镜模拟支气管镜观察管腔情况,可从远近两端双向观察,可达亚段,但无法确定异物性质。本研究结果可见,MPR及CTVE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率最高,MPR方法简单、可显示肺内病变,对异物显示最好[13]。
3.4 CT气管支气管成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由于辐射风险及耗时较长,CT检查仅作为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补充检查,其适应证包括:①确定或怀疑高难高危气管支气管异物,可能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X线平片不能明确诊断者;②支气管镜无法取出或首次取出失败,不取异物会带来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手术取出者;③长期反复咳嗽,合并固定部位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者;④异物取出后症状不缓解者。相对禁忌证包括:①误吸病史明确,X线诊断明确的异物;②病情危重,应以抢救为主,待平稳后再检查;③患儿躁动无法配合;④胸部有金属固定伪影等。
3.5 CT支气管异物成像的局限性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肯定,但由于具有较大的辐射性,需要患儿配合及后处理时间均较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部分基层医院盲目扩大检查人群,导致滥用。临床需更好地掌握检查适应证,合理降低辐射风险,进一步研究更为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