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2024-10-06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精选7篇)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1

我科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共收治137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其中38例发生应激性溃疡。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 所有病例受伤6 h后格拉斯评分 (GCS) <8分, 不论手术与否均算入其内。 (2) 所有病例均无重要脏器损伤及急性、慢性疾患病史, 均无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均无消化道系统疾患、无其他重大系统脏器疾病。 (3) 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合并伤。 (4) 排除颅底骨折、口鼻腔出血被吞入消化道的病例。 (5) 排除入院前有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史的病例。

1.2 一般资料

患者共137例, 其中男性87例, 女性50例, 年龄23~70岁, 平均43.5岁。车祸伤98例, 坠落伤23例, 砸伤16例。均行头颅CT平扫, 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121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16例;主要损伤类型:硬膜外血肿37例;硬膜下血肿19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6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15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8例。发生应激性溃疡38例, 无应激性溃疡99例, 出血率为28%。手术治98例, 非手术治疗39例。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颅脑外伤患者, 除给予适当的输液、抗感染、止血、纠正休克和酸中毒及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外, 我们还采用: (1) 留置胃管:即早期予胃管鼻饲肠内营养液, 若抽出胃内容物为血性, 则暂停流质, 抽空胃内容物。 (2) 静脉用药:静脉应用奥美拉唑。 (3) 不应用糖皮质激素。

1.4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胃内容物潜血阳性, 大便潜血阳性、呕血、黑便、便血。

1.5 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

伤后3d划分为急性期, 共有14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 伤后3d~三周划分为亚急性期, 共有6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 伤后3周划分为恢复期, 共有18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

2 讨论

2.1 临床干预在应激性溃疡的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临床上开始常规使用H2受体拮抗剂以抑制胃酸分泌, 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但出血率仍高达16%~47%[1]。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H2受体拮抗剂仍是最常用于防治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67%) , 其中西咪替丁占12%, 雷尼替丁占31%, 法莫替丁占24%[2]。有研究表明, 单用西咪替丁对GCS≥8分患者有效, 对GCS<8分患者效果不理想[3]。

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作为一种新型的抑酸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有研究发现, 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安全有效, 能有效的控制胃内PH值, 且安全无毒性。实验证实奥美拉唑还有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改善胃黏膜循环的作用, 其机制是其抑制胃酸分泌后引起血浆胃泌素水平的增高, 故在抑酸同时又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4]。故本研究对颅脑创伤患者静脉运用奥美拉唑, 预防应激性溃疡。

3 应激性溃疡发生时间的特点

既往研究发现,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性期, 受伤前3d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最高。随着人们对应激性溃疡认识的提高及抑酸药的早期应用, 其发生率大大降低。本组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8%, 在相关研究中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发现, 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在3d以内的急性期和三周以后的恢复期较高。笔者认为, 急性期应激性溃疡的减少可能和以下几种原因有关: (1) 抑酸药的早期应用有效减少了胃酸的分泌, (2) 早期流置胃管, 给予营养支持, 对黏液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3) 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减少了应激的强度。恢复期应激性溃疡的高发病率可能与此时期人们对应激性溃疡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还与患者意识由昏迷转为清醒, 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随着对应激性溃疡的认识的提高及抑酸剂的应用, 颅脑创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有很大的降低, 但对恢复期的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要有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梁维邦, 杨树源, 王明璐.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 10 (2) :104-106.

[2]Lam NP, Le PD, Crawford SY, et al.National survey of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J].Crit Care Med, 1999, 27 (1) :98.

[3]Chan K, Mann KS.Failure of cemitidine prophylaxis in neurosurgery[J].Aust N Z Surg, 1989, 59:133.

[4]Levy MJ, Seelig CB, Robinson NJ, et al.Comparison of omeprazole and ranitidine for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J].Dig Dis Sci, 1997, 42 (6) :1255.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2

关键词:醉酒,隐匿性颅脑损伤,急诊观察,护理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人一旦喝醉, 其运动功能和操作功能将会受损, 甚至昏迷, 容易掩盖颅脑损伤的典型症状, 造成误诊误治, 延误病情, 后果不堪设想[1]。因此, 对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加强急诊观察和护理是确诊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4例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24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4例, 年龄在25~72岁, 平均年龄 (36.12±2.34) 岁。所有患者伤前均具有大量饮酒史, 其中车祸伤12例, 打击伤5例, 跌伤4例, 坠落伤3例。病程0.5~15 h, 平均 (6.45±3.14) h。所有患者入院10 min~2 h内行头颅CT检查, 发现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广泛性脑肿胀1例, 合并脑挫伤5例。

1.2 观察和护理

1.2.1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对于单纯醉酒患者来讲, 其意识障碍程度不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逐渐恢复和减轻, 对于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来讲,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意识障碍程度会加重。护理人员应每隔15~20 min就巡视一次, 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观察, 预估患者醉酒的程度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如发现患者由不安逐渐转变成昏迷, 可能是颅内病情加重, 要及时报告医师, 做相应处理。同时, 要尽早应用纳洛酮催醒, 如3 h意识仍无好转, 甚至恶化, 多为颅脑损伤加重。

1.2.2 观察患者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更能客观反应脑损伤的程度。单纯性酒精中毒的患者, 瞳孔会呈对称性缩小, 合并隐匿性颅脑损伤的患者, 瞳孔会呈出不对称的散大, 这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方法。此外, 在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变化的同时, 还要使用光线照射瞳孔, 观察瞳孔的反应灵敏度, 判断患者受伤程度。

1.2.3 呕吐护理: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易恶心、呕吐, 尽量让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避免患者发生急性缺氧或窒息, 并尽快进行气管插管, 还可以为开颅手术做好准备,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治愈率。

1.2.4 呼吸道护理:患者在酒精作用下, 分泌物难以排出, 梗阻呼吸道, 应该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1.2.5 安全性护理:很多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表现为情绪激动, 烦躁不安, 可使用约束带帮忙固定患者, 避免出现坠床等二次损伤。

1.2.6 合并伤护理:患者在醉酒情况下, 对突发事件无躲避能力, 容易出现复合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全身进行仔细观察, 如有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要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观察期四肢活动情况, 避免偏瘫的发生。

1.3 评价标准[2]: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 (GOS) , 共分5个层次。5分为患者恢复良好, 或轻度缺陷但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4分为患者轻度残疾, 虽可独立生活, 但需要在保护下才能工作;3分为患者重度残疾, 虽清醒, 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2分为患者成植物人, 或仅有睁眼等最小反应;1分为患者死亡。

2 结果

本文24例患者经过观察和精心护理后, 使用GOS预后评分:5分患者5例, 4分患者6例, 3分患者8例, 2分患者4例, 1分患者1例, 治愈率为20.83%, 病死率为4.17%。

3 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饮酒过量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饮酒后, 大脑皮层内抑制过程减弱, 可出现意识模糊, 手眼不协调, 甚至昏迷等症状[3]。此时如发生意外, 机体对危险无回避反应, 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隐匿性颅脑损伤是指患者在初次CT检测时, 颅内没有发现血肿,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CT检测时, 出现血肿[4]。患者醉酒状态下, 发生颅脑损伤, 极易误诊。有资料表明[5], 醉酒引起颅脑损伤的误诊率高达40%以上。醉酒的恶心, 呕吐, 意识不清与颅脑损伤的典型症状相符, 增加了诊断难度, 不易分辨。本文对24例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 及时行头颅CT检查, 并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死率。

综上所述, 对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尤其是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 及时复查头颅CT, 争取短时间内确诊患者病情, 及时治疗, 降低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樊继军, 马彦, 段强, 等.急性乙醇中毒后重度颅脑损伤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8) :716-718.

[2]张维琨, 任士美, 熊志强, 等.醉酒后颅脑损伤的诊治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9 (3) :57-58.

[3]张佩玲.醉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急诊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4) :3161-3161.

[4]舒青.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2 (17) :322.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均经询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头部CT确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25.1±6.9岁;脑内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14例,硬膜外血肿17例;ASA分级:Ⅲ级28例,Ⅳ级2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24.6±7.2岁;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14例,硬膜外血肿18例;ASA分级:Ⅲ级26例,Ⅳ级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联合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密切观察。对入院患者进行必要的伤口清理,对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进行必要包扎,术前建立静脉通道,予以胃肠减压,密切监测患者身体状况;行气管插管全麻术,术前肌注肌肉松弛药阿托品0.5mg、异丙酚2.5mg/kg、芬太尼4μg/kg,咪达唑仑0.1~0.4mg/kg进行麻醉诱导,行快速气管插管,芬太尼4μg/kg进行麻醉维持,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术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情况,密切配合手术医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1.2.2 对照组

进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术,术前使用异丙酚2.5mg/kg、芬太尼4μg/kg、咪达唑仑0.1~0.4mg/kg,麻醉诱导下快速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效果[3]

显效:术后意识恢复迅速,无麻醉并发症;有效:术后意识恢复较快,无麻醉并发症,但存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效:术后意识恢复慢,出现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3.2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胃内容物返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肺部感染、胃内容物返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因素作用于头部所引起的颅脑损伤,常可引起颅内出血,进而形成颅内血肿,主要表现为意志障碍、瞳孔改变,肢体肌力减退,进行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呼吸深慢,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身心负担[4]。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一经确诊,即应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抢救。据报道,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及时、合理地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5]。研究表明,合理的麻醉处理方法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显示:合理的术前准备能有效降低麻醉风险,术前建立静脉通道能有效给予患者生命支持,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中胃内容物返流发生率,合理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联合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密切监测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降低患者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密切监测能有效提高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意识恢复快,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则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进行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密切观察,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胃内容物返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密切监测能有效提高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意识恢复快,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麻醉,效果,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乃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68-371.

[2]刘红章,周伟.急性颅脑损伤932例外科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2):55-56.

[3]杨少平.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和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2):74-75.

[4]李雪元,马林,王新军,等.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8):915-917.

[5]曹新建,王学军,赵琳.105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7):114-115.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的466例为入院时轻型进展为中、重型, 中型进展为重、特重型, 不包括入院时已是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例。其中男309例, 女157例。轻型进展为中、重型115例, 中型进展为重、特重型351例。酒后外伤116例, 车祸伤319例, 坠落伤96例, 打击伤29例, 跌伤22例。单侧开颅手术211例, 双侧开颅手术19例, 开颅手术后带气管导管回病房193例, 术后24h内拔出气管导管164例, 气管切开29例。上胃管37例, 上尿管211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85例, 使用呼吸机3例。

1.2 并发症

合并肺部感染29例 (均为气管切开患者, 深部吸痰病原学检查) , 尿路感染4例, 褥疮1例。

2 结果

按GOS分级[1,2]恢复良好396例, 中残58例, 重残11例, 植物生存1例,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

伤后禁食6h后视患者意识状况及复查头颅CT情况决定饮食, 抬高头部15°~30°, 以利头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以降低颅压[5]。保持气道通畅, 如血压正常除甘露醇快速输注外其他液体应控制速度, 不易控制的烦躁患者适当给予镇静。

3.2 管道护理

尿管留置每日更换尿袋, 注意尿道外口的消毒, 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 烦躁患者可适当给予约束带, 以防意识不清患者牵扯尿管造成尿道损伤。长期留置导尿患者要注意定时开放, 不然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引起患者烦躁而影响医师对病情的判断, 甚至会引起膀胱出血。鼻饲时及鼻饲完后可抬高床头15°~30°半小时, 谨防食物返流, 每日鼻饲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饲管, 以防食物残渣堵塞鼻饲管。有发热倾向患者尽早拔除深静脉导管。

3.3 神智瞳孔呼吸的观察

值班护士应勤巡查病房, 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有无变化, 一旦患者出现神智瞳孔的变化要及时通知值班医师。如患者出现鼾声呼吸或者小便失禁, 哪怕患者可以唤醒, 但仍提示有意识障碍。在患者伤后早期尤其是6h内, 颅内出血尚未稳定, 病情演变较快, 因此最多10min必须观察瞳孔1次, 幕上出血患者如瞳孔出现单侧变大则提示脑疝已经形成, 而后颅窝出血患者往往突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

3.4 生命体征的观察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生命体征比较稳定, 但一旦出现心率下降、血压升高、呼吸变慢则是颅内病情加重的表现。如血压持续不升或突然大幅下降, 则要考虑有无其他脏器的合并伤, 要及早通知医师。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较差, 一般给予物理降低体温, 最好的物理降温办法是大动脉冰敷、冰毯、冰枕、冰帽或者冰盐水灌肠, 甚至是输注冰盐水[6,7], 这样能迅速降低体温, 降低耗氧量, 减轻脑水肿, 保护脑细胞。

3.5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有应激性溃疡出血, 如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时, 要早期上胃肠减压管负压吸引胃内容物, 同时可以观察胃内容物的颜色, 待消化道出血控制后以便早期进行鼻饲饮食。

3.6 个性化护理

3.6.1 躁动的护理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较少, 但酒后轻型颅脑损伤、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多见, 躁动原因多为脑外伤导致的颅高压、呼吸道不通畅引

意识障碍是醉酒导致的, 还是因脑损伤加重导致, 还要仔细检查躁动原因并逐一解决, 切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防影响观察。当患者突然由安静转为躁动或有躁动转为安静时, 应观察患者是否有伤情恶化。对GCS13分以上的患者我们尽量不留置导尿, 因尿管的刺激可能加重患者的烦躁, 而且小便失禁极有可能是患者颅内病情加重的一个表现。

3.6.2 四肢的护理

脑外伤深昏迷尤其是脑干受损患者多有四肢肌张力强直, 因此昏迷患者要加强关节的运动, 以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对高龄、肥胖、高血脂患者, 还要加强肌肉的按摩, 谨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肢体瘫痪清醒患者, 要鼓励患者变被动运动为主动锻炼, 争取早日恢复肢体功能。

3.6.3 肺部感染的护理

对于高龄、吸烟患者, 长期卧床极易出现肺部感染, 再者昏迷患者不能自主排痰, 肺部感染率高达36%[8]。所以对于此类一旦发现患者呼吸道有分泌物, 要加强患者翻身叩背, 注意患者的痰量、颜色、黏稠度, 可预防性给予驱动雾化, 以利排痰, 保持气道通畅。

3.6.4 其他护理宣教

感觉性失语患者要经常收听自己平时喜欢的音乐, 运动性失语患者要从单字发音开始练习。外伤性癫痫患者发作时主要防治呕吐窒息

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给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给予整体护理的临床效2012年3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58例, 均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观察指数) 。结果护理前的BI评分为 (43.23±12.56) 分, 护理后的BI评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给予整高其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后遗症;整体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脑出血的患者由于多数昏迷时间较长, 且容易合并多种感染等并发症, 容易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 临床认为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能够对此类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观察探讨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给予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58例, 年龄缺氧、舌咬伤, 出院时做好宣教, 禁止高空、驾车、水边作业, 坚持口服抗癫痫药。颅骨缺损患者要注意保护好减压窗, 外出戴安全帽, 术后3个月尽快行颅骨修补。

总之, 进展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不是一个单一的护理模式, 对特殊患者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护理对策, 做到了细致入微的护理, 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医护人员在自己的领域里才能做出成效, 才能得到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84.[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84.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5.[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5.

[3]李会中.进展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23 (4) :16-17.[3]李会中.进展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23 (4) :16-17.

[4]田义江, 樊华, 冉羽.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29例分析[J].医护论坛, 2012, 19 (7) :187-189.[4]田义江, 樊华, 冉羽.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29例分析[J].医护论坛, 2012, 19 (7) :187-189.

[5]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409.[5]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409.

[6]kim F, Olsufka M, Carlbom D, et al.Pilot study of rapid infusion of2L of4degrees C normal saline for induc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in hospitalized,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o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 2005, 112 (5) :715-719.[6]kim F, Olsufka M, Carlbom D, et al.Pilot study of rapid infusion of2L of4degrees C normal saline for induc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in hospitalized,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o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 2005, 112 (5) :715-719.

[7]林春光, 沈岳飞.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保护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1) :96-98.[7]林春光, 沈岳飞.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保护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1) :96-98.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所有患者家属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2.20±1.25岁,病程1.5~6个月,平均病程3.25±0.50个月;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高处坠落15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4例、意识障碍17例、自理能力丧失19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2.14±1.16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50±0.25个月;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4例、高处坠落16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5例、意识障碍17例、自理能力丧失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创伤性颅脑损伤者;②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

①深度昏迷者;②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房环境营造、控制水肿,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肢体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家属保持患者各肢体处于功能位并定时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情形出现,每隔2~4h更换体位并清洁患者与床褥接触部位的皮肤,降低褥疮发生率。在病情稳定之后可开展肢体的被动锻炼(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并逐渐过渡至主动锻炼,如坐位、站立位、行走、上下楼梯、日常生活行为锻炼等[2]。②认知功能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可采取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图片、声音来刺激患者躯体感觉,促使其感知功能逐渐恢复[3]。同时引导患者家属与其开展聊天活动,积极鼓励患者张口说话,从而提高其语言功能区功能。随后可运动多种辅助性工具来锻炼患者理解、记忆和书学能力,并通过阅读报纸、杂志等途径拓展思维能力,巩固认知功能锻炼成果。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为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

1.5.1 MMSE评分

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满分共30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完善。

1.5.2 MQ评分

采用临床记忆量表分析系统对记忆力进行测定,满分共30分,得分越高,记忆越好。

1.5.3 Fugl-Meyer评分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测定,满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1.5.4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测定,满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4]。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干预前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无显著差异,经不同干预方案干预后,各指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生活质量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除了可以带来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之外,还会对脑组织中各个功能区的神经元细胞造成损伤,并且此种损伤往往会波及神经元本体,导致受损的神经元无法为神经纤维再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使得功能区神经组织逐步退化而丧失原有功能[5]。康复护理虽然不能够促使本体已经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再生,但是对于没有波及本体的神经元细胞功能的逐步恢复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各个功能区功能恢复程度,为其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保障。据结果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更能够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临床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可作为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中的预后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可作为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护理,预后

参考文献

[1]陈贞素,郑锦辉,方志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0(5):123-125.

[2]蔡真理,鄢琼,裴静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5(20):127-130.

[3]陈雪芳.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3(32):73-74.

[4]杨锦霞,章灵芝,苏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35(32):118-120.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于本院ICU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其中观察组中有1例于试验过程中脱落。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均为3~8分, 其中4分12例, 5分13例, 6分16例, 7分20例, 8分19例;入院后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 颅内血肿合并脑挫伤18例, 颅底骨折21例, 颅内血肿14例, 硬膜下血肿11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3.68±5.51) 岁, 平均GCS (5.62±2.36) 分;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4.75±5.58) 岁, 平均GCS (5.59±2.40) 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要点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病情观察、急救准备及配合、执行医嘱情况等, 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内容进行护理。有研究表明, 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1周左右, 最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 故在此期间护士要密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并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大小。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或者出现血压迅速下降, 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抢救; (2) 定期询问患者患者有无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如出现腹痛, 应详细询问腹痛的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如出现呕吐、腹泻, 应观察排泄物的性状、质地、颜色等, 如发现有异常, 应及时送检[4,5]。

1.2.2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

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带领全科医护人员, 参照国内外颅脑损伤护理常规及标准共同制定[6]。包括患者的饮食指导、用药情况、检测指标、检查项目、心理指导、康复训练、出院随访等。具体内容如下: (1) 准备好急救药品、抢救设备及急救绿色通道,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新发症状及病情变化, 如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向医生反应并积极抢救。在急救过程由专门的护士填写护理记录并签字, 护士长及主管护师定期检查护理记录。 (2) 编写颅脑损伤相关普及知识, 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由主管护士积极与患者或者家属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症开导, 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勇气。 (3) 预防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新发的症状与体征, 详细询问并记录, 做好上述并发症相关高危因素的评估,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出现上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 加强护理, 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4) 出院时, 由专门的护士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期护理知识普及, 主要包括用药情况、日常防护、饮食禁忌、功能锻炼、康复训练等情况, 以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5) 出院后由专门的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包括患者的康复状况及恢复程度, 用药情况及病情变化。

1.2.3 填写临床护理路径表

在科主任、护士长的带领下, 由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共同完成。按照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责任护士应每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执行, 评价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在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上, 对已执行的内容进行打勾并签名, 把没有执行的内容作为下一阶段工作中的重点, 记录并详细交班。护士长每日带领主管护师进行护理查房, 检查并监督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是否落实, 如发现不足之处应及时进行处理。出院前评价是否达到临床路径中的标准并记录偏差。出院当日由患者及家属填写“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并回收。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抢救相关费用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出院时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根据患者的评分状况将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及抢救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应激性溃疡3例, 未发生36例, 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中, 发生应激性溃疡12例, 未发生28例, 发生率为30.00%, 两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39, P<0.05) 。

2.3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现代研究发现, 颅脑损伤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胃黏膜血管剧烈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 进而促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同时重型颅脑损伤后, 若伤及下丘脑部位的神经中枢, 并使其处于兴奋状态, 植物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作用将进一步通过脑干传到胃肠, 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而发生消化道溃疡[7,8]。国内外研究均报道, 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危急重症, 出血率及病死率高达40%~70%, 故采取及时的措施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至关重要[9,10]。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明确的护理模式, 是为具有特定诊断和治疗的患者群体而制定的, 这种护理模式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 包含了护理学、循证医学、质量保证、药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管理思想[11,12]。临床护理路径是护理工作的时刻表, 按照临床路径表, 护士能够及时主动地完成对患者的护理内容, 避免了人为的延迟和工作的遗漏[13,14]。此外,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宣教内容量化、标准化,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颅脑损伤疾病相关知识及预后、康复护理的认知率, 从而取得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治疗护理的密切配合,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医疗费用, 减少并发症的出现[15,16,17]。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增加了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机会,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能给予患者更实用、更细致、更规范的指导, 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18,19,20]。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值得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 其中观察组有1例于试验过程中脱落。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病情观察、急救准备及配合、执行医嘱情况, 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内容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费用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值得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跌倒性颅脑损伤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伴有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且发病时间<24 h。排除标准: (1) 以往有神经、肢体运动、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 (2) 伴有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者; (3) 行手术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 (42例) 和常规护理组 (4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疾病类型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前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 心理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烦躁、焦虑、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耐心解答其疑惑, 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 康复护理:早期要使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 以肢体的被动运动康复为主, 活动强度应逐渐增强, 起到放松痉挛肌肉和预防关节肌肉挛缩作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被动活动锻炼逐渐转为主动活动锻炼为主, 可对患者进行进餐、穿脱衣服、坐位、立位、平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训练以及听说功能的锻炼。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7]。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7], 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四肢感觉恢复和关节活动5个项目。

1.3.2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8]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QOL) 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包括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4项, QOL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Fugl-Meyer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2。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 **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3。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 **P<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科常见的损伤, 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 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9]。创伤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治疗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尽早使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自理, 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以往对颅脑损伤治疗上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 忽视患者功能恢复的倾向, 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 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11,12]。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 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后尽早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者部分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 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及运动反射的重建, 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减轻患者的残疾, 改善其生活质量[13,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早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大多研究认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15,16]。李水清等[17]研究发现,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加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后遗症发生,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颅脑损伤残疾率。谭爱娇[18]研究发现,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降低残疾率,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 干预4周后, 康复护理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的幅度及FuglMeyer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 干预4周后, 康复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其预后[19]。

总之, 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 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 (n=42) 和常规护理组 (n=42)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4周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 (21.06±4.31) 、 (16.72±3.87) 分]均较干预前[ (25.52±4.87) 、 (25.13±4.65) 分]明显下降, Fugl-Meyer评分[ (80.62±8.12) 、 (86.47±8.92) 分]较干预前[ (74.29±7.24) 、 (74.05±7.12) 分]明显上升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可促进其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改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 减少致残率, 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上一篇:轨迹变化下一篇:策划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