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护理(精选12篇)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篇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 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 其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 治愈率低, 护理复杂, 创伤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我科2002年10月—2009年11月共抢救和护理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颅脑损伤患者, 男57例, 女22例, 年龄4岁~74岁, 受伤后来我院就诊时间0.5 h~9 h.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37例 (47%) , 高空坠落伤13例 (16%) , 硬伤10例 (13%) , 打击伤15例 (19%) , 跌伤4例 (5%) 。
2 急救护理
2.1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凶险危重, 变化迅速, 常因颅内压
突然增高导致脑疝死亡, 也可由于昏迷、舌后坠、呕吐物或血块堵塞咽喉部, 引起呼吸不畅, 以致加重组织缺氧, 甚至窒息死亡。应迅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或血块, 拉出舌头, 给予侧卧位防止舌后坠, 保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的变化。开放伤转闭合伤, 伤口应立即给予清创处理后无菌敷料包扎, 包扎应有一定压力, 以利于止血并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颅脑损伤后易出现脑水肿, 需脱水减轻脑水肿,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治疗原则:先抗休克后脱水, 因为休克时灌注量不足容易导致脑缺氧, 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 如疑有脑疝形成, 应在20 min快速滴完20%甘露醇250 m L.需手术者, 快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包括备皮、抽血、备血、导尿、更换手术衣等。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1) 瞳孔。患者如出现一侧瞳孔
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高热、抽搐, 生命体征紊乱者, 要警惕颅内出血先兆, 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准确应用脱水药物并观察效果, 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颅内压升高, 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2)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各项指标, 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保持各种引流通畅,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色, 防止管道位置不当、扭曲、脱出, 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查标本,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3) 呼吸道的护理。深昏迷患者防止舌根后坠阻碍呼吸道,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每次吸痰<15 s, 防止颅内压突然升高。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定时翻身、叩背, 叩背后平卧, 吸入高浓度氧气5 min后, 吸痰效果较好。
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
3.1 预防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并发症, 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易引起坠积性肺炎。有效护理措施为: (1) 翻身叩背1次/2 h, 以利于小支气管分泌物排出。 (2) 气管切开患者要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保持内套管清洁, 消毒1次/8 h, 防止痰液堵塞气管。 (3) 对吸氧的患者, 注意湿化瓶及导管的消毒, 更换鼻导管1次/h.
3.2 预防尿路感染
颅脑损伤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导致尿潴留, 长期留置尿管者易引起尿路感染, 应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每日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防发生逆行感染。同时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 耳鼻症的护理
有血液及脑脊液从耳道及鼻腔流出时, 防止逆行感染, 切忌堵塞, 用消毒棉球擦洗, 保持清洁或在外耳道处置无菌纱布, 随时更换。
3.4 预防胃肠道出血及感染
严重颅脑损伤时有80%的患者都会发生应激性溃疡, 但只属于临床期, 多数不发展为出血, 因而防止已有的黏膜病变不再恶化成为重点。预防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减少胃内酸性程度增加胃黏膜屏障, 如抗酸药、氢氧化铝凝胶、甲氰咪胍等, 甲氰咪胍能抑制组织胺和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使用方法400 mg每8 h静脉注射1次。
3.5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1) 药物止血:去甲肾上腺素32~48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遵医嘱口服, 凝血酶1 000~2 000 U溶于5~10 m L盐水中, 每2 h~4 h口服1次, 垂体后叶素10~20 U加入10%葡萄糖500 m L中静点或静点洛赛克。 (2) 胃内降温止血:通过胃管以10~14℃的冷盐水反复冲洗胃腔, 通过冷却使胃内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并使出血部位的纤维蛋白溶解存活力减弱,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3) 积极补充血容量:出血时建立2组静脉通路, 尽早输全血, 以新鲜血为宜, 补液量应根据失血量多少而定。 (4) 若用各种方法不能止血或反复出血, 病情允许, 可考虑手术治疗。 (5) 留置胃管的护理。在应激性溃疡出血中留置胃管的意义:a) 可以观察出血是否停止;b) 抽取胃内容物减轻胃的压力及减少存在于胃内的血液, 减少吸收热或氮质血症的发生;c) 抽出胃液降低胃酸值, 防止凝血块被消化, 有利于止血;d) 通过胃管给药。 (6) 口腔护理:因大量出血的患者口腔内有陈旧血液残留, 口腔内有腥臭味, 细菌极易繁殖。因此, 每日须用洗必泰清洁口腔, 每日2次。 (7) 皮肤护理:出现柏油样便的患者, 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防止糜烂, 每日便后用温水洗净, 用鞣酸软膏涂在肛门周围。
3.6 预防脑疝危象
避免因呼吸道梗阻、高热、便秘、癫痫发作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因素。躁动不安者, 及时查找原因, 给予处理, 避免不良刺激, 忌强制性约束。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吸氧以改善缺氧, 降低脑血流量, 选择2人翻身法确保患者安全。
3.7 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高热时, 一般可用冰袋置于患者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 切勿将冰袋直接置于患者皮肤表面, 要用毛巾包裹, 以防冻伤。对于头部有伤口的患者, 要保持毛巾的干燥, 防止敷料潮湿引起伤口感染, 对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必要时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4 加强营养
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病程长, 由于修复创伤、感染及高热等原因, 机体消耗量增加, 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以促进损伤修复,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做好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除了躯体上的痛苦, 大多数还有心理压力和行为的改变, 这是由于健康突然受到损害, 预想不到, 不知所措, 一时难以接受打击, 患者常常伴有焦虑、紧张、忧郁、恐惧, 担心经济困难, 担心今后留下后遗症等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心理, 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易激惹或沉默不语等。所以护理时应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了患者, 一切服务于患者, 视患者如亲人,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篇2
文章来源:中国护士网 发表时间:2005-03-10 11:39:00 关键字: 颅脑损伤 低温 护理
摘要 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低温疗法(34~36℃)治疗30例。低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及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基础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褥疮及感染。结果,痊愈11例,轻残6例,中、重残4例,死亡9例,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低温治疗可使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减小,病死率降低。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low temperature nursing care
据报道,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一般低温(34~36℃)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0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2例,机器压伤2例。入院时体温36.8~39.4℃;深昏迷14例,中昏迷7例,浅昏迷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5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6例。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血肿6例,后颅窝血肿3例。入院后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5例。
降温方法
5例保守治疗病人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25例术毕即予降温。30例均用RC-2000 Ⅱ型降温毯(简称冰毯机),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本组25例肛温<38.5℃者应用冰毯机,同时1次/8h肌注复方冬眠灵50 mg,24 h后15例肛温降至36℃以下;10例肛温36~37.3℃,经加用冰袋冰敷2 d后肛温控制在35.2~36℃。5例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冰毯机,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加冬眠Ⅰ号半量,1次/12 h,并加用冰袋冰敷,48 h肛温仍在37℃以上,经胃内注入冰盐水60 ml,1次/4 h,2 d后肛温控制在36~36.8 ℃。
病人颅内压正常达24 h,生命体征平稳(P 60~120次/min,R 14~24次/min,BP 12~17/6~13 kPa)3 d后,停止低温治疗。先撤除冬眠药物和冰袋,将冰毯机温度调至36~37℃,使用2~3 d,让其自然复温,再撤除冰毯机。3 结果
30例病人用一般低温治疗2~3 d后,其中25例肛温达到目标温度(34~36℃),5例肛温维持在36~36.8℃。停止低温治疗1 d后,14例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12例体温有所上升(37.4~38.8℃),持续使用冰袋冰敷3~8 d后8例体温正常,4例仍高热;4例体温不升。复查头颅CT:21例病人颅内血肿较前吸收好转,9例较前增大。30例病人住院7~603 d,痊愈(恢复劳动力)11例,轻残(活动有障碍)6例,中、重残(生活部分自理,不能自理或植物人)4例,死亡9例。低温治疗后病人病死率30%,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46%)下降了16%。
临床观察与护理
4.1 温度的观察 min巡视病人1次,了解冰毯机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冰毯机温度过冷过热。病人体温<34℃时可引起反射性冠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2],应及时调高冰毯机温度,并予热水袋保暖。如病人体温>36℃,需加用冰袋。
4.2 意识的观察
颅脑损伤病人的意识变化往往早于瞳孔和其它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当病人由嗜睡转为浅昏迷或四肢原来能屈动,现在四肢伸直内翻或无反应,表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当病人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说明病人在恢复之中,预后较好。本组中16例病人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现象,由于及时发现,均得到相应的救治。
4.3 瞳孔的观察 min观察瞳孔1次,如双侧或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另一侧瞳孔缩小,均表明脑疝已经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如一侧或双侧瞳孔回缩,则表示病人正在恢复之中。
4.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本组30例均采用美国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护,每30 min自动测血压1次,做好详细记录。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表现为“两慢一高”的规律,即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升高[3]。因杜冷丁与冬眠灵均有降压及抑制呼吸的作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如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或停止使用该药。
4.5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正常值为0.67~2 kPa,超过此值即属颅内压增高。25例手术病人术后均置颅内压探头进行颅内压监护。如颅内压超过2 kPa,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当颅内压波动明显时,应检查纤维探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因病人体位变动牵拉探头等;如颅内压持续升高,提示脑肿胀、脑水肿严重。本组9例颅内压持续升高,经脱水降脑压等处理无效死亡。
4.6 呼吸道护理
冬眠后病人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下呼吸道,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气管内套管60 min,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做细菌培养1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前从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5~10 ml,吸痰后再滴入10~15滴。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本组26例气管切开中5例发生肺部感染,经用庆大霉素溶液连续灌洗3 d后感染被控制。灌洗方法:用注射器从气管内快速注入庆大霉素溶液30~40 ml后,立即翻身拍背,1~2 min后吸出液体及痰,2~3次/d,至肺部感染控制为止。如病人呛咳,即吸出液体,以免引起窒息。
4.7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神经源性、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大出血可导致休克与衰竭。因此,30例病人均于入院后第1天置胃管,每2 h 1次观察胃液性质及量,常规应用制酸药。当吸出浅咖啡色液体时,提示少量胃出血,须做好止血准备;如吸出深咖啡色或红色液体,示出血量较大,立即从胃管内注入冰生理盐水60 ml加凝血酶2 000 U或加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8 mg及吉胃乐凝胶40 g,1次/3 h交替注入,出血控制后停药。重病人胃出血往往反复发生,须密切观察。出血之前病人多有呼吸异常、缺氧、呃逆等现象,如发现以上变化应查明原因。本组10例吸出浅咖啡色液体,4例吸出深咖啡色液体,2例吸出鲜红色液体,经以上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
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探讨 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护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71-02
院前的急救护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病人的病情,掌握相关的重要信息,调度相应的专业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在快速询问、检查的同时,对急危重症病人积极进行生命支持等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及转运是急救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危重,早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减少其死亡率及致残率[1]。
1现场急救措施
迅速检伤、早期做出初步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常有其他部位的合并伤,伤情判断急救医务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而丰富的预见性。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意识状态、脉率、呼吸的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有无昏迷及呼吸道梗阻情况,这是其一;其二,准确判断患者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射有无,可确定患者颅内压的高低;其三,判断有无重要脏器损伤,而做出果断处理;其四,要了解损伤原因和暴力情况、受伤时间,还要注意发现的体位和出血量,以协助判断伤情,指导治疗。
2急救处理措施
2.1急救医护人员迅速将患者脱离致伤现场迅速排除可以继续伤害的原因,将患者迅速安全脱离危险环境,搬运时动作要轻,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
2.2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及维持有效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因此窒息是现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原因有咽部被呕吐物、黏痰阻塞,昏迷患者舌后坠、下颌骨骨折等。在没有吸引器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用手将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迅速掏出,托起下巴,用舌钳将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马上解除,否则患者可以在短时间窒息死亡。
2.3及时正确的止血与伤口处理颅 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头皮活动性出血及开放性颅骨损伤,应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以适当压力包扎。伤口内异物或凝血块不要随意去除,以免再度发生大出血。有外露的脑组织禁忌回纳入伤口内,以免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部。有颅骨骨折片时,包扎应用敷料或其他布类物品做一大于伤口的圆环放在伤口周围,然后包扎,以免颅骨骨折片在包扎时陷于颅内。如果现场没有现成的无菌敷料,或伤口较大出血量较多时,也可暂用洁净的毛巾、衣服布类覆盖创面,外用绷带或布条包扎。
2.4积极抗休克失血致低血压休克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或脑复不成功的重要因素。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严重骨折及胸腹部损伤出血所致低血压,不但直接影响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也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及预后[2]。因此,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确保输液、用药通畅,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尽快纠正休克;转运途中与相关科室联系,确保急救绿色通道通畅,以便到院后及早施行相关检查和会诊,这样既减少患者的搬动,又能快速明确休克原因及伤情,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2.5减轻脑水肿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以及激素的早期应用。甘露醇是目前最好的脱水剂,不仅可以形成压力梯度脱水减压,且可减低血液黏稠度,疏通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推迟血脑屏障损害,保护脑组织。
2.6转运途中的处理采取适当的体位:可抬高头部15~30cm,头部与车行方向一致,避免因车的惯性作用而引起脑压升高,有呕吐或昏迷患者取平卧头偏向健侧位,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利呕吐。对颅脑损伤昏迷者,应将头转向一侧,以防舌后坠或将舌拉出。抬担架时,患者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上救护车后应头在前,下肢在后,以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表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缺氧等。担架员应步调一致、平稳,防止前后左右摆动上下颠簸而增加患者痛苦。路途中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颅骨骨折伴有脑脊液耳漏鼻漏者,要注意耳鼻部的清洁,切忌填塞冲洗。耳漏者应采取患侧卧位,预防颅内感染。
2.7心理支持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一种突发的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生活事件,患者家属往往陷入混乱状态,从而出现忧郁不安、害怕、焦慮、紧张等情绪。车祸发生往往多人受伤,患者没有亲属陪伴,往往表现出无助、绝望。医护人员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要给患者恰当的安慰,增加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减少无效刺激,指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我们的行动,为患者赢得抢救治疗时机。
3讨论
3.l急救目的和任务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保护患者,避免加重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迅速扼要准确地判断伤情。处理紧急情况,首先保证有效通气,积极抗休克治疗。有大量出血者及时加压包扎止血。
3.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院前救护人员的素质 急救医务必须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德才兼备方可胜任,并接受过严格的急救训练,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对病情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抢救技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紧张有序地参与院前急救。在现场要快速有预见性地安排抢救,主动实施初步救护计划。首先立即做出判断,是致命的还是非致命的。特别要抓住创伤患者1h内的黄金时机,如果是致命的,要立即给氧,打开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心肺脑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3.3重型颅脑损伤伴发颈胸腹或四肢损伤因其伤情复杂,损伤严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及时发现各种危险征象,以确保急救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4车用抢救用物的完好是院前急救成功的首要条件,抢救药品、物品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管,随用随补。包括供氧装置,急救箱(常用药品、用物和器械),心电监护仪,气管内插管器械,简易呼吸器、吸引器。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3.5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患者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且现场急救一般远离医院,常受到家属及围观人员的监督和无形干扰,致使医务人员产生紧张及不安全感,影响抢救技术的发挥。医护人员在途中应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突发脑疝、血压骤降及呼吸心跳骤停[3]。在途中输注特殊药物时,一定要随时观察,切忌不能外渗如甘露醇、升压药等,以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患者烦躁不安时,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药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小斐,李冬梅,何满红,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06):19-20.
[2]陈绮坚,吴秀娟,唐君,等.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3):129-131.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是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5岁~67岁, 平均年龄33岁。车祸25例 (52%) , 摔伤13例 (27%) , 重物击伤10例 (21%) 。入院时G CS评分3~5分13例 (27.1%) , 5~7分18例 (37.5%) , 7~9分17例 (35.4%) 。
1.2 损伤类型
脑挫裂伤23例, 硬膜外血肿11例, 硬膜下血肿7例, 脑内血肿7例。
1.3 治疗情况
手术治疗41例, 非手术治疗7例。气管切开6例。
2 结果
治疗结果良好29例, 中等残疾6例, 重度残疾3例, 植物生存状态2例, 死亡8例。
3 护理要点
3.1 密切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1.1 瞳孔变化
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应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应。如两侧瞳孔不等大, 一侧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并伴有意识障碍, 则提示有脑受压或脑疝, 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散大侧;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 对光反应差, 为脑干损伤的特征。
3.1.2 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 准确判断其程度有利于指导临床救治, 挽救患者生命。意识可分为清醒、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可通过对话、角膜反射及对疼痛的刺激反应, 观察患者对深、浅刺激的反应, 观察有无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等情况来了解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3.1.3 生命体征的变化
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 间接或直接的脑干损伤使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的功能紊乱, 而引起呼吸深慢或浅快、血压下降或升高、脉搏减弱或慢而有力等, 因此应定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的变化, 病情严重者应每15 m in~30 m in测量1次, 并详细做好记录。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患者抢救的关键。由于呕吐、口鼻分泌物、无效吸痰、舌根后坠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畅的原因, 易加重脑水肿,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呕吐物、分泌物, 解除舌根后坠, 若已出现分泌物阻塞上呼吸道, 又无法立即清除, 应将患者头部稍偏低于一侧, 以免分泌物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对深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以及痰液黏稠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时做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应做好以下护理: (1) 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注意气管切开伤口局部有无出血、皮下血肿, 如出血较多或有皮下血肿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保持气管套管通畅, 采用一次性硅胶气管套管, 每日更换伤口敷料, 防止切口感染, 套管口覆盖双层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 以保持吸入空气有一定湿度, 并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 (3) 定时吸痰, 吸痰操作应轻柔, 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 防止损伤气管黏膜, 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 (4) 室内空气宜新鲜, 定时通风、消毒。
3.3 做好术前及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术前主要观察病情变化及病灶的定性定位, 同时加速脱水、备皮、实验室检查、配血, 准备好抢救药品及术前用药等。一切护理操作均快速、准确, 为手术救治争取时间;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操作工作量大, 观察时间长, 难度高, 对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术后护理重点应注意有无血肿再发和防止脑水肿与肺部感染, 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 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 应留置导尿管, 定时开放, 以训练膀胱的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管, 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应定时更换尿袋, 每日消毒会阴2次, 每周更换尿管1次, 必要时可用1∶5 000的呋喃西林液每日行膀胱冲洗2次。
3.5 褥疮护理
长期昏迷的患者, 血液循环差, 受压部位尤其是骶尾部易发生褥疮, 因此应定时翻身, 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压迫;勤按摩, 在翻身的同时, 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勤擦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6 胃肠道营养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禁食、营养失调应给予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在伤后3 d~5 d肠鸣音正常时可插胃管给予胃肠道营养, 注意鼻饲液的温度及速度, 防止腹泻和反流。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减少机体能量贮备和骨骼肌组织丧失, 还可减轻继发性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病死率[3、4]。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可常规使用雷尼替丁, 如有出血征象, 应停止鼻饲流质, 可给予洛赛克治疗。
3.7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最大的威胁, 由于开放性损伤, 口、耳、鼻漏, 各种体腔内管道、高热、皮损, 损伤机体本身应激性反应等原因, 极易导致患者的多渠道感染。 (1) 颅内感染:预防主要是清创彻底,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更换渗血、渗液的敷料, 随时保持清洁干燥。 (2) 眼部护理:每天涂抗生素眼膏2次, 并以凡士林油纱布覆盖, 保护双眼, 防止角膜炎的发生。 (3) 口腔护理:每天用10%硼酸盐水或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2次, 口腔内分泌物或痰液要及时吸出。 (4) 脑脊液鼻漏者应保持鼻腔清洁, 抬高床头卧位, 严禁堵塞, 吸痰或插胃管不从鼻腔进入。脑脊液耳漏者, 严禁清理耳道, 外耳廓常规消毒处理, 消毒时棉球不可过湿, 避免逆行流入耳内, 可在外耳道松松放一无菌干棉球, 并及时更换。 (5) 高热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损伤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 故常伴有中枢性发热, 从而发生谵妄抽搐, 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注意用冰袋时切忌冰块直接压迫颈部引起呼吸困难[5]。
3.8 亚低温治疗的监护[6]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于伤后24 h降温治疗效果最好。患者肛温一般维持在31.5~34.9℃, 脑温为32~35℃, 持续1 d~7 d。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能显著地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减少脑组织细胞耗能, 减轻神经毒性产物过度释放, 预防严重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降低病死率。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 变化迅速、并发症多,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充分认识到观察病情的重要性, 抓住护理要点, 护理时如能细心、周到、全面、准确地实施治疗护理方案, 就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病残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方绍龙, 范润金, 傅登礼, 等.急性重型颅脑创伤1024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 22 (1) :92~94
[2]刘敬业, 只达石, 靳永恒, 等.急性重型脑损伤53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 (3) :142
[3]Roberts, PR.Nutrition in thehead-injured patient[J].New H oriz, 1995, 3 (3) :506~517
[4]W eeks E, Elia M.Observation on the patterns of24-hour energy expenditure changes in body com position and gastric em ptying in headinjured patients receiving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J].Journal of parenteralofand EnteralNutrions, 1996, 20 (1) :31~37
[5]甘海鹏.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2000, 2 (9) :275~276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篇5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夏冬灵2315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要求和就医过程中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医学科学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疾病诊断的经验性、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疾病发展与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及药物治疗与毒副反应共存的属性,还有病人体质的差异性。使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风险[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创伤部位特殊,病情复杂多变,护理操作多,属于高风险护理。本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一切的护理风险,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79例。男50例,女29例,年龄6~77岁,平均年龄49.93岁,平均住院16.75日。对病例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 79例护理病例中的护理问题
排序项目出现频次百分比(%)1脑组织灌注异常79100
2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79100
3知识缺乏79100
4自理缺陷79100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7594.94 6营养失调6582.28 7有感染的危险4658.238有受伤的危险4556.96 9肢体废用综合症3544.30 10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240.51 11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2227.85 12呼吸模式改变67.59
13组织灌注不足56.33护理风险分析
2.1 疾病方面
2.1.1 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多有关。脑组织灌注减少加重脑细胞缺氧,脑细胞水肿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有脑疝发生的危险,危及生命。
2.1.2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意识不清、呕吐、咳嗽反射障碍有关。因此会有窒息、气体交换障碍、肺部感染等危险。
2.1.3 知识缺乏: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颅脑损伤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及配合治疗护理等方面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2.1.4 自理缺陷:与意识不清、卧床有关。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及其他的生活。若护理不到位,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1.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长期卧床及汗液、大、小便刺激有关。主要是肢体屈曲部、臀裂、骨隆突处。
2.1.6 营养失调:与意识不清不能进食,及颅脑损伤后营养消耗增多有关。急性期由静脉补给,伤后及早鼻饲营养,有利于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促进康复。
[2]。若鼻饲饮食类别、量、温度不适会出现鼻饲并发症。
2.1.7 有感染的危险:主要表现有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各种侵袭性操作有关。如:开放性颅脑损伤,颅内手术;肺挫伤、肺部痰液淤积、吸痰及保留导尿等。
2.1.8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有关,此类病人易发生坠床或出现新的创伤,不正确使用热水袋会发生烫伤。外伤性癫痫抽搐时有舌咬伤的风险。外伤性精神症状所致的创伤。
2.1.9 肢体废用综合症的危险:颅脑损伤后常有四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早期若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而影响其功能。
2.1.10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早预防。
2.1.11 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体温高不易退,常需要物理降温,甚至应用冬眠。若观察或护理不当会出现冻伤或其他意外发生。
2.1.12 呼吸模式改变:与无自主呼吸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关。此时患者病情危重,病人家属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稍有不甚,就会发生纠纷。
2.1.13 组织灌注不足:与多发伤、复合伤大量失血致休克;或循环中枢受损有关。组织灌注不足,局部缺氧出现多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在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时,升压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或坏死。
2.2 病人及家属态度方面
病人及家属对病情的复杂性及严重性缺乏了解,而且有些病人住院时间长,花费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使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当病情发展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医护人员的责任、过错。另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都系纠纷、车祸,事出突然,病人及其家属情绪激动甚至无理取闹,把矛头指向医院及工作人员而造成不良影响。
2.3 护理人员方面
另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首先,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中不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或不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原则去做,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出现发错药、打错针。其次,护理人员不足,加上护理人员怀孕请假、产假、探亲假.造成上班人员明显缺编,不能满足护理工作需要。遇到危重或抢救病人,由于人员少往往顾此失彼,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再次,近几年低年资护士增多, 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 工作没有预见性,甚至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2.4 其它方面的影响
留置针的应用给机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菌操作不严格、留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另外有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尼莫地平的使用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护理对策
3.1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严格遵守《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查房、会诊制度》,建立《护理给
药差错登记》、《皮肤压疮观察记录》、《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处理程序》、《各种导管防滑脱管理》、《病人防跌倒管理》、《呼吸机应用与管理》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是一种既保护患者又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2 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血压、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15~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1次。伤后六小时复查头颅CT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重症病人行B超、CT、MRI等辅助检查,在运送、检查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需医务人员陪同以便采取应急措施;重症病人密切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状、色泽,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
3.3 保持呼吸道畅 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不能自行咳嗽、咳痰者在无菌操作下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同时加强呼吸道湿化管理,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专人管理,备齐各类急救药品及器械,做好停电等特殊情况时的各种应急准备。
3.4 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根据病情确立高危人群,加强基础护理、补偿生活护理,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响应的措施,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卧床者予生活护理、基础护理;鼻饲依据患者的个性化特征[3],选择鼻饲的种类、温度;呕吐频繁者,注意清理呼吸道预防误吸;躁动者使用约束具防止坠床;昏迷、年老、消瘦者预防压疮的发生;肢体活动障碍者,早期肢体予功能位,并加强肢体功能被动运动;留置针的应用要严格消毒,留置时间不超过3~5天。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损害。
3.5 加强卫生宣教,减少危险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意识、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生活自理情况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体位,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
3.6 要求每位护士掌握科内常规用药的药理知识,包括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对特殊用药、新特药及时查阅说明书,护士药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士用药风险意识的强弱。如甘露醇应用的速度、频次与效果的观察;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应有意识地、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小结
护理风险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 ,从病人入院开始,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痛苦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护士应对本科室疾病的护理风险进行确定、评估,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或消除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重型颅脑损伤术前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术前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多数患者需通过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来挽救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为手术赢得时间。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3例,其中手术治疗30例,存活27例,存活率90%。现将自己在术前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60岁,平均31岁。于受伤后30分钟~1天入院。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钝器伤4例,坠落伤8例。损伤部位: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骨骨折并发颅内血肿4例。GCS评分3~8分。均经颅脑CT确诊。以上病例均无胸、腹部及四肢合并伤。
护 理
接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床单位,迅速备好吸引器、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等,同时通知值班医生。
根据CT结果需急诊手术者,可不必过床,将平车推至抢救室,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一般认为幕上急性血肿超过20~30ml,幕下急性血肿超过10ml,即可产生症状而需手术处理[2]。
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快速清除口腔内血块、呕吐物、假牙等。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置开口器。对于大量呕吐及口鼻内有血块的患者,专人吸痰,并随时用手指挖出呕吐物。必要时通知麻醉科医师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如口腔内出血注入气管,病人又牙关紧闭,或有躁动不安,存在窒息危险,则应当机立断行气管切开术。自主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人工呼吸、并呼吸机辅助呼吸。
高流量吸氧(6~8L/分),有血块堵塞鼻导管时,及时给予更换。
监测生命体征,充分暴露上肢和胸部,便于测量准确,对于秋冬季穿着较厚的患者可用剪刀剪开衣服,避免因脱衣而搬动患者。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3],血压升高,呼吸深而慢,脉搏缓慢时提示颅内压升高。
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20%甘露醇、速尿、止血剂。为了确保甘露醇快速输入体内,应采用输血器输液。对于躁动患者,最好用留置针,可避免多次穿刺而贻误抢救时机。
随时观察意识和瞳孔情况。如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
为患者剃头,理发师需经过专门培训,注意保护头部,防止头部过度活动;动作要干净利落,尤其对躁动患者要防止刮伤头皮;头部有开放性伤口者,先用敷料保护。
给予留置尿管,静脉采血,急查血糖、凝血系列、血常规,备红细胞悬液2~4U、血浆400~800ml,急查心电图。
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讲解手术方式、目的、愈后等,使其认识到手术的必须性和迫切性,积极配合治疗。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术前护理强调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护士长应安排多名护理人员,合理分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上各项操作可同时进行。在以上的各项护理中,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首要,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另外,科室护理人员必须熟知抢救程序及病情观察的要点,熟练掌握负压吸引、心电监护、呼吸机等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
2 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创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创伤,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车祸伤、建筑工地意外伤、井下作业受伤等, 合并创伤的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呈明显上升趋势。患者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复杂、变化快、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 迅速有效的急救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收治58例合并创伤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男49例, 女9例, 年龄7~56岁, 平均年龄37岁, 合并胸部损伤17例, 合并空腔脏器损伤穿孔5例, 合并实质脏器损伤6例, 合并脊柱骨折6例, 合并四肢骨折24例, 合并2个以上损伤部位19例。其中车祸伤32例, 坠落伤9例, 井下砸伤及坠落物砸伤17例。治愈51例占87.9%, 死亡7例占12% (其中严重脑挫伤及脑干损伤死亡5例, 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 因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 。
2护理
2.1 急救护理
2.1.1 畅通呼吸道
迅速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 病员常因意识障碍, 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而导致呼吸道梗阻, 应置病员于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托起下颌, 开放气道, 应尽快用手抠或吸引器清除口腔的分泌物、呕吐物、异物、血块等, 立即吸氧4~6 L/min, 必要时配合医生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呼吸减弱或潮气量不足者, 应及时准备呼吸机辅助呼吸。
2.1.2 纠正休克
建立双组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是有效纠正创伤性休克的关键措施。选择18-22号静脉留置针, 选择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必要时可选择颈静脉, 一般先输晶体液, 再输胶体液, 急诊合血、输血。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变化, 动态监测脉搏、呼吸、血压、CPV、尿量与尿比重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根据情况调整补液量。要避免在受伤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开放性损伤及有活动性出血者给予包扎、压迫止血, 并进一步行清创处理。
2.1.3 迅速判断伤情
协助医生尽快询问受伤经过、查体, 邀请相关专科会诊、参与抢救。抽取血标本, 在患者无紧急致命的的情形下, 尽可能做出重点的辅助检查。迅速留置尿管, 安置床旁心电监护。
2.2 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等变化。颅内血肿表现为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脑疝早期, 一侧瞳孔先缩小继续而又散大, 光反应差, 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当有颅内血肿体征出现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并快速静脉滴注20 %甘露醇250 mL降低颅内压, 积极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 送手术室行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有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者, 应立即包扎伤口, 压迫止血, 并进一步配合医生清创缝合。严重脑挫伤、脑干及丘脑下部损伤可出现中枢性高热, 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高热, 以降低脑代谢和脑耗氧, 防止脑水肿[1]。在亚低温应用过程中, 特别要重视呼吸机应用及呼吸道管理,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颅内压监测。
2.3 合并创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2.3.1 合并胸部损伤
重点监测病员有无呼吸困难、面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低、脉搏快弱、四肢冷、血压下降气促等情况, 以及早发现有无气胸、血胸、心包填塞、肋骨骨折等。必要时协助医生做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行胸腔闭式引流者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管道滑脱,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保持呼吸道通畅。
2.3.2 合并腹部损伤
要严密观察面色、血压、脉搏、腹部体征, 及时采取血标本, 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 必要时协助医生做腹腔穿刺、腹部B超检查等, 以及时发现有无实质性或空腔脏器损伤, 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做好相应术前准备, 及早行剖腹探查术。
2.3.3 合并管状骨骨折
应妥善固定, 尤其是股骨骨折, 妥善稳固的固定, 不仅能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也能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的损伤、患肢血循环情况。如患肢肿胀加重, 远端发生血循环障碍, 应警惕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要立即报告医生, 并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本组发生筋膜室综合征1例, 经及时切开减压后好转。
2.3.4 合并脊柱骨折
应观察肢体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 对于颈椎骨折并有脊髓损伤的患者, 尤其要注意体温和呼吸的变化, 妥善固定颈部, 加强基础护理, 翻身时要防止脊柱扭曲, 使用轴线翻身法, 每2~3 h翻身1次, 预防压疮的发生。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 应遵医嘱及早使用雷尼替丁、西米替丁氢氧化铝凝胶等药物预防出血, 注意观察病员有无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解柏油样大便、腹胀、肠鸣音消失等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例, 经及时处理后, 出血停止。
2.4.2 肺部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后, 因肺实质多有淤血水肿, 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 加之吸痰操作, 机体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易发生肺部感染, 严重肺部感染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危及病人生命[2]。表现为体温升高、痰多甚至脓痰、肺部听诊有湿罗音、氧饱和度低等。因此, 应随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血块, 以免呼吸道堵塞;行气管切开的病员,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应分别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尽鼻腔、口腔及气管内的痰液, 避免将鼻腔、口腔的细菌带入气管和肺部;每2 h翻身、扣背, 以利痰液松动, 容易吸出。应每日听诊肺部,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痰液性质颜色、气味及量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病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 经有效吸痰、雾化吸入、及时调整抗生素等治疗, 治愈2例, 死亡1例。
2.5管道护理和基础护理
2.5.1 管道护理
患者常安有多根引流管, 如脑室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创腔引流管、尿管等, 应准确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折叠、扭曲, 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更换引流袋,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
2.5.2 落实基础护理
积极预防口腔感染、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及压疮等。每日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2次, 每2 h翻身、扣背, 保持皮肤及床单元清洁、干燥, 气管切开者, 应加强气道湿化, 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气管导管, 定时向呼吸道内滴入湿化液, 每日行超声雾化吸入2次, 以稀释痰液, 易于吸出。
3小结
合并创伤的重型颅脑损伤, 病情严重、复杂、多变、死亡率高,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通过积极有效的抢救、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精心周到的护理, 才能即时抢救生命, 减少并发症,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丁玉兰, 金颖, 段杰.实用神经外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66-36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 GCS<8分,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年龄17~61岁, 平均年龄38.1岁。车祸79例, 摔伤10例, 重物击伤1例。经颅脑CT证实:脑挫伤30例, 硬膜外血肿31例, 硬膜下血肿16例, 脑干损伤13例。气管切开35例, 气管插管30例, 机械通气23例。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护理方法:①预防处于昏迷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压疮。每2 h翻身1次, 更换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骨凸处应加棉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②加强呼吸道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 意识障碍患者各种反射如咳嗽反射, 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致使痰液不易排出, 有利于细菌的滋生, 积聚黏稠分泌液又可阻塞呼吸道, 同时因外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肺部感染, 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脑继发性损伤, 病情加重进而恶性循环。为了及时清除痰液, 应及时吸痰, 必要时应进行气管切开,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60%~70%, 温度在20~25℃, 注意通风, 定期空气消毒。使用无菌湿纱布覆盖气管切开处, 定时更换。保持吸入的空气湿润, 防止吸入灰尘。进行吸痰操作时手法轻柔, 准确记录痰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吸痰时患者的反应,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③颅脑损伤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患者会出现高热现象。体温在38.5℃以下时可使用物理降温, 将冰袋置于浅表的大动脉处, 并注意保暖, 防止患者着凉。当体温达39~40℃时, 单纯应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 可使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药物治疗。 (2) 观察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同对照组,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①对脑疝及脑水肿的观察。在患者脑受损、受压及创伤的过程中会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 可使患者迅速出现脑水肿, 严重的脑水肿使颅内压急剧增高, 形成脑疝导致死亡。②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随时呼唤患者的名字, 并压迫患者的眶上神经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 嘱患者家属经常同患者交流, 消除其紧张的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③观察瞳孔的变化。瞳孔大小和反应异常是颅脑损伤的重要体征, 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表示病情严重, 短时间内可发生死亡。在检查瞳孔的同时应注意观察眼球的运动情况, 濒危时两眼球歪扭或完全固定。④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胃黏膜血管痉挛, 胃酸分泌增多, 造成缺血甚至坏死。⑤心理护理方法:对待患者及其家属应态度和蔼, 认真解决患者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护理操作熟练、迅速, 消除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因素,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为: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 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继发性损害, 在无血肿的损伤后24~36h, 会出现急性细胞毒性水肿, 也有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 这些都是导致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判断损伤程度。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重要标志之一, 若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且伴有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 (两慢一高) 的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生, 提示可能发生脑疝。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 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知识及护理要点。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 在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基础上, 还应解决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焦虑,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颅脑损伤高热的患者, 在给予降温的同时应加强营养, 促进损伤的修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患者加强营养, 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卧床, 基本的生活需要家属的照顾, 这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本文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护理, 并加强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然会, 姜艳.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 (4) :390-391.
[2]谢培增, 睦秋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0, 6 (2) :124-125.
[3]张国新.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7 (5) :462.
[4]李丽敏, 谢忠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黑龙江医学, 2005, 29 (3) :220.
[5]田淑华, 姚敏, 陈忱, 等.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J) .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3) :78-79.
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要点 篇9
1 做好急诊接诊接待
详细了解受伤情况和时间, 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呕吐、肢体活动情况以及有无其他部位的损伤, 如:内脏破裂及骨折等。
2 观察意识的改变
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的意识状态标志着脑损伤的程度, 反映病情变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 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护士应掌握意识障碍的各期临床表现, 如:患者的烦躁不安、嗜睡、朦胧状态、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的演变预示病情的发展变化。伤后昏迷程度稳定或逐渐清醒, 常为病情好转的反映;若原发性昏迷加深, 说明脑损伤严重;昏迷逐渐加深或有中间清醒期后意识障碍加重, 说明脑水肿加重或颅内血肿形成。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 (特别是收缩压升高) ,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先兆症状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及时与医师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
3 瞳孔的改变
严重颅脑损伤病情复杂, 变化多端, 瞳孔的改变对脑外伤的诊断和伤情的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颅脑损伤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护理脑外伤患者时, 及时发现瞳孔的改变, 对于早期诊断脑疝, 及时诊治颅内血肿等尤为重要。观察瞳孔时, 要用聚光集中的电筒对准双眼中间照射, 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圆等大, 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双侧瞳孔中央, 观察瞳孔的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注意对光反射是否灵敏。重型颅脑损伤的瞳孔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如:伤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伴有对侧肢体偏瘫和意识障碍, 则是颞叶回沟疝的典型表现, 多为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压迫所致, 一旦发现双侧瞳孔明显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已属于脑疝的中晚期。有的患者受伤早期瞳孔表现正常, 瞳孔散大说明病情加重。另外, 颅内血肿清除术后, 其瞳孔的再度变化临床上亦经常出现, 大多数为继发血肿或脑水肿的表现。伤后双侧瞳孔缩小, 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所致。如双侧瞳孔极度缩小, 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 则为桥脑损伤。
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表现, 如:患者深昏迷, 一侧瞳孔散大, 脉搏变慢, 呼吸慢而深, 血压升高, 即可疑为颅内血肿, 若脉搏快而细弱, 呼吸不规则, 血压下降, 应高度怀疑有严重的复合伤, 如:内脏破裂出血, 骨折大出血等引起休克。在接诊中,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5 尿量的观察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注意观察尿量, 详细记录24h尿量, 尿量明显增多, 出现尿崩, 常为蝶鞍区功能受损的表现。对于运用甘露醇脱水的患者, 应注意监测尿量及尿比重、肾功能, 发现尿量减少应及时通知医师。
6 治疗与护理
6.1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纠正休克。
休克常见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大面积的头皮撕裂伤, 或其他部位的复合伤, 如:脏器损伤、骨折大出血等, 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必须及时处理休克。
6.2 保障肺部气体交换
脑组织完全缺氧6min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 保障气体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首位。昏迷患者口腔内有血性分泌物或呕吐物均能因误吸造成窒息, 应及时清除。在现场急救中, 病员应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半俯卧位, 有利呕吐物流出, 防止误吸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人性肺炎。昏迷患者短期内意识不能恢复并有呼吸道梗阻者, 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彻底清除气管内异物及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中枢抑制导致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 应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耳鼻道有出血或脑脊液流出者, 应保持引流通畅, 禁止在鼻腔内吸引, 以免造成颅内感染。
6.3 解除脑受压
脑疝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 常因脑水肿或颅内血肿造成。因此, 应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使用脱水剂, 降低颅内压。最常使用的降颅压药是甘露醇, 甘露醇降颅压效果取决于药剂在血液内保持的有效浓度, 亦即与用药速度有关, 应在20min~30min内输完一次剂量, 以保证药效。
6.4 处理复合伤
在抢救患者的开始便须注意复合伤的问题, 以免在处理过程中造成新的损伤。对于疑有颈椎损伤患者检查及搬动时要小心, 四肢骨折搬运时要固定好伤肢。发现患者血压下降, 而没有开放性伤口者, 应考虑有胸腹内脏器破裂, 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6.5 注意体温变化及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中枢性高热应及时进行处理, 采用头部持续冰敷, 每2h测一次体温。肺部感染引起的高热, 应及早使用抗菌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严重颅脑损伤常致机体机能发生变化出现应急性溃疡而出现消化道出血, 对于有呕血或便血者, 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10
1 护理体会
1.1 监护
对气管切开特别是昏迷患者, 实施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气管切开后的最初几小时, 应有专人守护, 随时吸出血性分泌物,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 观察呼吸情况是否改善, 意识不清、烦躁患者需约束双手, 以防抓落套管。
1.2 预防呼吸道感染
患者住单人抢救室, 由专人护理, 保持病室通风,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应严格戴好口罩、帽子, 穿隔离衣, 房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房间内物品和地面用5%“84”消毒液湿抹2次, 以降低空气的细菌密度, 减少肺部感染。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及时吸出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 吸痰时, 先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 但不宜过深, 然后启动吸痰器, 吸引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不超过15 s, 以免强烈、持续地吸引造成呼吸暂停;吸痰管要每次更换。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性质及量, 必要时留取痰标本进行检验。
1.4 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患者须每6 h进行1次雾化吸入, 常用雾化液为生理盐水30 m L, 地塞米松5 mg, 糜蛋白酶4 000 U, 庆大霉素8万U, 从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30 min/次, 每6 h~8 h 1次, 既预防感染又湿润呼吸道。血氧饱和度低需持续吸氧的患者,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8页) 在超声雾化吸入同时应给氧并注意雾化器喷嘴距气管套管口6 cm~10 cm, 以免过于接近时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雾化前应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也可经套管滴入少许抗炎药物, 以稀释黏稠的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结痂阻塞呼吸。气管切开处敷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块2层, 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黏膜或异物坠入。
1.5 气管套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气管套管扭转或脱出, 有无堵塞。外套管固定也要适宜, 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够穿过一指为宜, 过松套管易脱出, 过紧压迫颈部血管, 易刺激患者反复咳嗽。切口周围纱布垫每天更换1~2次,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套管周围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内套管常规6 h~8 h清洁消毒1次, 临床常用煮沸消毒法和3%双氧水浸泡法, 煮沸消毒时间长, 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宜超过30 min, 长时间分离易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 堵塞气道, 影响通气, 所以需备一型号大小相同、消毒过的内套管以便更换;浸泡比煮沸节约时间, 在气管切开患者较多时运用。内套管取出前后要彻底吸痰, 擦拭套管内外。戴内套管前应吸净痰液, 戴好后将活门关好, 防止脱落。气管切开后应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转动, 防止脱落而发生呼吸困难或套管移位碰伤气管引起渗血。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篇11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重症监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0-02
重型颅脑损伤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笔者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报告如下。
1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症状观察及护理首先了解病人受伤时间、原因、病情发展过程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特别应注意病人有无休克、颅内出血、脑疝、机体其它部位的合并症。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脑疝病人立即静脉滴注脱水药;对疑有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应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放置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纠正休克,开放性颅脑损伤时引起失血性休克,应使病人保持平卧、注意保暖、补充血容量。当病人休克得到初步纠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送;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和骨折时,应先初步处理合并症再转送,转送中应准备好急救物品,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2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有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坐卧位;有脑脊液耳漏者,以头偏向患侧为宜,以便引流,防止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常规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严禁阻塞,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每日测体温4次,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感染或脑干损伤均可引起高热,应查明原因。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圍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按时给予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躁动病人谨慎使用镇静药,应由专人看护,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冬眠疗法是采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广泛脑挫裂伤,脑干、丘脑下部损伤伴有中枢性高热者,采用此疗法,以达到镇静、安眠、降低脑组织新陈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以保护受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
3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4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
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护士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护理人员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做好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血、配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5做好意外事件评估与预防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篇1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 (GCS≤8分) 患者25例, 男18例, 女7例;年龄17~62岁, 平均39岁;车祸伤16例, 坠落伤7例, 其他伤2例。广泛性脑挫裂伤9例, 颅内血肿11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5例, GCS评分3~8分, 平均6分, 伤后6 h内使用亚低温治疗8例, 伤后6~24 h使用亚低温治疗14例, 伤后24 h后使用亚低温治疗3例。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3~10 d, 平均5 d, 19例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建立了人工气道。治疗105 d后随访:临床治愈14例, 好转6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3例。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
脑干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直接进行亚低温治疗, 颅内血肿经开颅血肿清除后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电子降温毯、降温帽、亚低温治疗仪 (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HGT-200) 及冬眠药物 (氯丙嗪、异丙嗪) 复合降温。先用生理盐水5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静脉微泵注入, 30 min后开启冰毯, 设置水温4~10℃。肛温33~35℃, 待肛温降至35℃时减慢冬眠药物泵入速度。以使患者处于昏睡状态, 四肢肌张力无增高, 皮肤毛孔无收缩, 无寒战, 生命体征稳定的最小剂量维持, 疗程3~7 d。
2护理
2.1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2]。治疗开始降温阶段, 冬眠药物泵入速度可稍快 (8~12 ml/h) , 严密观察体温下降的速度, 一般每2~4 h降低1℃, 在6~8 h将肛温降至所需水平。治疗期间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3~35℃[3]。应严密观察记录治疗仪上的肛温数值, 随时调节冬眠药的泵入速度, 禁止体温忽高忽低。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①气道湿化:本组除2例患者使用面罩给氧外, 余19例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 破坏了人体上呼吸道固有的加温、加湿吸入气体的功能。要常规进行气道湿化, 使流经人工气道入口的气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②吸痰:低温加上脑损伤本身的因素, 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论患者是否建立人工气道, 均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每1~2 h吸痰1次。为防止吸痰过程中低氧血症, 在每次吸痰前后均应吸入纯氧2~3 min, 预防低氧血症发生。冬眠合剂中的异丙嗪具有抗组胺作用, 能引起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吸痰应与翻身、拍背相结合, 以增加排痰效果。
2.3 观察病情变化
亚低温治疗中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HR、R、BP、SaO2的变化。①监测血压:亚低温治疗中血压常偏低, 常用小剂量儿茶酚胺微泵注入, 维持血压在95/65 mm Hg以上, 保证脑组织供血, 防止肾脏缺血;②密切观察呼吸状况:亚低温治疗期间由于冬眠药物的影响, 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大多数病例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采用A/C模式或PSV模式, 根据SaO2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各参数。对以自主呼吸为主者, 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 若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或快慢不一, 且胸廓运动幅度减小, 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 应减慢或停止使用冬眠合剂;③观察颅内压高低:伤后3~5 d是脑水肿的高峰期, 防止脑疝发生。严密的临床观察, 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赢得抢救时机, 弥补监测条件的不足。
2.4 加强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期间, 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易并发呼吸道感染。除使用抗感染药物外, 及时翻身、拍背, 促进痰液的排出十分重要。低温治疗期间, 患者与冰毯的接触面为整个背部、臀部, 低温引起局部血管收缩, 血液循环障碍, 易发生冻伤、褥疮等并发症[4]。应每1~2 h翻身1次。本组患者无冻伤、褥疮发生, 1例于伤后7 d出现腹泻、大便失禁, 持续7 d, 通过精心的护理, 患者肛周及臀部皮肤保持完整。另外, 在使用冰毯时应注意随时观察机器运转情况, 有无管道脱落, 低温治疗仪显示屏上水位是否过低, 及时添加纯净水。
2.5 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 先停用物理降温, 然后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一般采用自然复温、升高毯面温度复温, 同时适当提高室内温度, 以每4 h升高1℃的速度缓慢复温, 在10~12 h内将肛温升高到36.5℃~37.5℃, 切勿复温过快, 本组17例采用自然复温, 4例升高毯面温度复温。复温过程中由于外周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少, 可引起复温性休克, 而持续性低血压将引起脑血流灌注减少, 加重脑水肿。因此, 在复温过程中仍须密切观察T、BP、HR的变化。本组除2例未进入复温期外, 余病例均未发生意外。
3讨论
实践证明, 亚低温治疗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正确使用降温仪器, 合理预设肛温、水温参数,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确保呼吸道通畅, 及时调整冬眠药物速度,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加强复温期管理, 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达到亚低温治疗的预期效果[5]。
参考文献
[1]周成武, 敏胜德, 窦洪元, 等.亚低温与盐酸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 (1) :65-66.
[2]段杰, 王庆珍, 金颖.神经外科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222-226.
[3]姚蕴伍.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190.
[4]田永明.低温治疗的护理配合.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6) :560-561.
【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推荐阅读: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05-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06-06
重型颅脑损伤09-04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01-07
重型颅脑损伤气道07-1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09-11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08-10
特重型颅脑损伤08-29
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05-10
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