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2024-09-27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共12篇)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1

音乐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使得幼儿对音乐容易产生兴趣, 也更容易接受到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激发幼儿的潜能, 并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平台, 应当重视学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从而使幼儿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阻碍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的桥梁, 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成效如何都会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学校的教育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对应, 导致人才技能出现偏差, 其次是教学目标往往过于落后, 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内部结构的变革, 第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和封闭,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往往会受到局限。学前教育专业的诸多问题导致了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阻碍, 除此之外, 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也导致音乐能力培养难上加难。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招生往往是第四、五批次的学生会被录取, 这些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 让音乐教育难以进行。剩下的也有诸多次要原因, 如学校的教学模式成人化, 专业性不强;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的方式导致艺术表现力出现偏差等问题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阻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我国幼儿教师的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核心, 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身心的发展, 那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便是一项重要任务。音乐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也能够教授幼儿一定的技能, 提高幼儿的审美观, 让幼儿的心理生理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学前教育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音乐素养呢, 首先是感受音乐的能力, 能够理解音乐, 并且指导幼儿对音乐进行赏析;其次是音乐表演能力, 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 和乐器演奏的能力, 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带领幼儿学习音乐。

三、如何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1.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音乐学习应当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授音乐时, 应当重视对音乐魅力的发扬, 让学生更愿意感受音乐, 接受音乐。在教授音乐的不同阶段, 学校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更具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除此之外, 教师本人对于音乐的热情也能够打动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加强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何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手段,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时, 应当注重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带领学生聆听音乐, 加强对音乐的体验, 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对音乐抒发见解与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乐感, 对其音乐表演有着巨大的帮助,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让其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将音乐教学艺术运用的更加娴熟。

3.注重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同时也要努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因此, 在学生音乐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具有价值的音乐作品, 而且难易度应当适中, 不能过难导致学生无法驾驭, 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了表现的欲望。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不同的音乐活动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艺术修养。

4.努力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对音乐的创造力是学习音乐的一个高级目标, 学生掌握了这以能力便表明其具备了相当高的音乐素养。因此, 教师也应当努力教授学生创造音乐的技能, 从编写节奏开始, 带领学生不断联系, 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结构。之后是旋律的构成, 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将一段旋律编写, 之后反复修改, 让其能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音乐中融入感情,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音乐素养普遍偏低, 那么感情因素便显得尤为重要, 融入感情对创造音乐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5.提高综合音乐能力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 最终应当成长为一个专业过硬, 并且具有综合素质和创造精神的人才。音乐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注重综合能力, 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乐感, 懂得鉴赏音乐, 创作音乐, 表现音乐。更应当以此为基础能够演奏乐器, 演唱歌曲, 并且将其它专业课知识与音乐结合起来, 对幼儿进行教学。弹唱作为幼儿教学中的最佳手段, 是基于教育者过硬的综合音乐能力而产生的, 学生拥有这一能力, 便能够驾驭音乐教学工作。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 虽然许多教授都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 音乐教育却依然需要加强与发展。学生学习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使其成为更加合格的幼儿教师, 提高其教学效率, 为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更加重视音乐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 这类学生的培养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这关键性作用, 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便是学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音乐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之一, 学生拥有较高的音乐能力会使其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本文首先探讨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做出总结, 最后探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李旭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田刚余.幼师音乐教学现实矛盾状况探析[J].甘肃教育, 2006 (6) .

[4]戴寿美.幼师音乐教育探讨[J].青海师专学报, 2006 (3) .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2

关键词:音乐;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Abstract:Mus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s sentiment ,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This articl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aesthetic elements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learning field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aly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aesthetic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and prospect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Key words: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ability 一、绪论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此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美育推上了教育新高潮。国务院将美育课程范围解释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其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美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体验为过程,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育始终。

笔者在论文撰写前期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在中国知网中将“中学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的文章仅有12篇。这些文章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探索,一种是从某一具体音乐教学领域来对审美能力的探索。本文从最新教育动态入手来分析中学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本文核心,是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具体措施的分析;

而第三部分是对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要素分析 音乐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在于它的审美元素,不管是其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教师本身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1.音乐内容美 音乐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实施的参照依据,以音乐教材和课外音乐补充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从音乐历史长河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人们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不管是欣赏作品还是表现作品,或者是创造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作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无不蕴含着旋律美、曲调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声美、结构美、伴奏织体美、配器美等等。在演唱作品中还富含歌词的立意美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这些都是音乐内容所蕴含的审美元素,音乐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对音乐内容所有审美元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浓厚兴趣和对审美的渴望。

2.音乐教法美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非单一讲授模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学习方式,对应这些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法就显得非常的多样化。音乐学科区别于别的学科,它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因此它的教法一般都是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美。音乐又是实践的艺术,它以实践表现的形成呈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会采用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在这种表现行为中,教师的精湛技术和丰富情感会给学生美的享受,而学生的表现演出则更进一步深化审美体验,使其更自然地融入音乐之中。同时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让音乐课堂绽放艺术之花。此外,教师还会运用实践活动、音乐游戏、情境创设、交流探讨、自主探索、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效率。

3.音乐教师美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在长期形成的对音乐完美性的追求,也致使她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散发着审美元素。首先,音乐教师在仪态上是美的,仪表大方,服装美观,举止稳重,表情亲切,给学生以优美感。其次,音乐教师受音乐规律的影响一般语言都非常有韵律性,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容易使学生如沐春风。再者,音乐是一门饱含文化的艺术形式,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具备娴熟的音乐技能,还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姊妹艺术、人文科学等,这些内在的精神财富会外化为聪慧、自信的外在气质,给人一种气质美的感觉。总之,音乐教师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时刻给予学生美的引领。

4.音乐教学环境美 音乐教学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之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定,也就是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如在墙上挂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各种艺术表演的照片,或者进行桌椅的摆放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创设的环境美。除此以后教师还以运用语言、光线、色彩搭配、多媒体视频音频、香味喷剂等营造一种虚构的、通过想象获得的、丰富多彩的软件环境。这些环境的创设会帮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教学音乐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表现、创造的能力,而且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完善阶段,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些音乐的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都有所提升,下面笔者将依次具体分析: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的形式将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众人面前。一首音乐作品不是写成乐谱就完成了音乐的全体过程,它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奏和欣赏者的聆听后,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美的感受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审美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管是欣赏课、表现课还是创造课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而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形成对审美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变化、和声的色彩、调性的变换等,在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各自代表不同的音乐情绪,我们可从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激动、热情、愤怒等多样的情绪(如小调代表忧伤情绪、大调代表明亮情绪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形成音乐思维,并建立起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相互对应和关联的感知概念,最终形成审美感知。

例如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李老师就对其主题进行了分析(见谱例1),这里的弱起是三个大跳,从四度到六度到八度,最后再上行二度。李老师从音乐的本体大跳不断的加大中对比分析出音乐情绪的不断起伏,让学生体会到怒火火焰的高涨,从而让学生从根源和本源上获得审美的感知能力。

谱例1 2.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提出运用各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审美体验。然而体验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运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学生以肢体律动、声势、哼唱、绘画、图形谱、自然音源、模拟乐器演奏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参与到音乐当中,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并体验音乐的情绪变化。如某教师在上《梁祝》欣赏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小提琴家,模拟小提琴进行表演,这样既把握住了音乐的走向,体会了音乐的音色,也体验了音乐的情绪。在演唱和演奏课上,教师则通过名音乐家音频视频、教师自身示范、同伴相互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获得体验。著名音乐家的演唱和演奏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教师娴熟的示范也可以给学生美的听视享受,同伴之间的表演则更体现出同伴教育的可贵,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创造课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音乐的分析,运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旋律美、节奏美等音乐本体美和学会表达音乐的情绪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就能够直接体验的,必须通过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同时,音乐又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像美术一样有固定参照物,它是凭空产生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音乐,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在进行学生审美想象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应该更多的进行鼓励,只要学生说的出他的正确理解都应该给与支持。如在某教师欣赏刘天华《空山鸟语》这首作品的时候,事先没有告诉同学没这首作品的名字,让学生们在聆听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这首作品取一个名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很多同学都联想到了相关的鸟、大自然等内容,但是有位同学却取名为“捉鸡”。其他的同学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哄堂大笑,但是教师却没有,她温柔的问这个同学他取名的理由。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农村转学过来的,在他的过去熟悉的都是乡村景象,他觉得这首作品像老奶奶追鸡,一下飞到这,一下飞到那,老奶奶就是抓不着。这位同学说的非常的形象生动,完全是贴合音乐的,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美。而这位老师做的非常好,她没有纠正这位同学,并且对他的这种想象给予支持,保护了这位同学的音乐审美想象。音乐是抽象的、是模糊的,我们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想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审美想象。

4.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保护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对音乐的内容理解,对音乐背景的理解,对音乐的作品形式的理解、对音乐中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等等。教师们在进行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包括对基本乐理、基本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包括音乐作品与其同时代姊妹艺术的联系、与其同时代人文学科的联系,在深化音乐内容和社会意义之后,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学时代,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要更多的运用非陈述性语言,要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探索中锻炼学生的审美理解。如某老师在上三种演唱唱法的课上,他首先让学生听了张雨生的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民族演唱歌曲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以及美声演唱歌曲《夜后咏叹调》,该老师并不运用讲述的形式来介绍这些作品,而是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形成对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风格特征把握,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

5.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包括审美演唱、审美演奏和审美综合艺术表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有表情的进行表演。如在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在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情绪来表现乐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等;

在综合艺术表演方面,则要培养学习小音乐剧、小话剧、小戏剧的表演能力,将音乐孕育于综合表演形式之中。

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导向性评价;

表现的内容页应该循序渐进,难易合适,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得到”的表现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表现的愉悦感。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中学的创造领域主要包括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其形式主要都是即兴性的创作活动。这种即兴性创造不需要过多的排练,也具有较少的技术负担,形式比较多样,自由灵活,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训练,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作用。

在中学音乐创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自身特点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让学生运用音乐模仿现实中的自然音源,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歌词接龙或旋律接龙,对现有歌曲进行节奏重组或者旋律改编,根据内容进行歌曲或乐曲创编等等。总之要避免一种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结果,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强美育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教育,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动力,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并将美育思想融入各个学科实行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1.兴趣培养——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先导,也是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基础。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引导,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如在进行古典音乐欣赏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感兴趣。而第五届优质课的胡萍老师《永远的莫扎特》一课,却选择用SHE的《不想长大》作为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首作品古典的原版产生好奇,从而在对比中听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著名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也发现了作品的美,并知道它美在何处,因何而美。其实再高深的音乐也是美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激趣,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在音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2.课内课外一体化——让学生沉浸审美熏陶 音乐课堂的审美提升不应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结束了,它应呈现出辐射的状态,即以一堂课为基点,在课外进行辐射,让课内外形成一体化,从而使学生生活在整个审美熏陶之中。

课内外一体化的形式就是将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在课外举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之美。而另一种形式就是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一定的审美熏陶。如笔者曾看到一节瑞士的音乐课,课的主题就是《什么是音乐?》,老师首先给出六段音乐,有交响乐的,有纯打击乐的,有钢琴的,有无调性的,有现代流行演唱的,还有夹杂着海鸥叫声和大海潮汐声的音响。老师问学生哪些是属于音乐?哪些不属于音乐?为什么?并总结出什么是音乐?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说纯打击乐不是音乐,因为它都是噪音;

有的说无调性音响不是音乐,因为听不懂;

有的是大海潮汐声不是音乐,因为没有音符只有自然音;

还有的说这六段都是音乐。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说的有道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大家以为老师会揭晓答案,但是老师说她也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再探索,下节课大家再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结果下课以后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有的主动查阅资料,有的主动请教专业人士,有的咨询音乐爱好者等。笔者相信在课后很多学生肯定会去听大量的音乐,然后来寻找答案,哪怕最后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课外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依然追寻着审美追求,依然受到审美的熏陶。

3.美育思想的学科渗透——让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有很多外围的音乐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支撑。所以笔者觉得在美育思想下实行学科综合是很好的途径。如北京三十五中现在在实行人文主题下的艺术综合教育,也就是以一个人文主题为核心,用其他学科来综合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以《黄河》为人文主义,将音乐学科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等,《黄河》舞蹈作品,美术《黄河》作品,黄河的历史、黄河流域的地理、人文、衡量、黄河流域的动植物等等,所有的学科以音乐形式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五、结论 21世纪是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学环境都具有美的因素,时时刻刻都能为学生提供每的熏陶。在众多审美元素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小学生 音乐能力 培养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音乐能够很好的表达情感,因此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知识的开始阶段,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通过对小学生的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合作意识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讨论音乐,让小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得自身的音乐能力有进一步提升,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一、小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是非常具有表现性的一门艺术,通过音乐可以让人们的情感、愿望得以抒发。小学阶段作为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对他们未来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在新理念教学模式下,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逐渐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意识、个性和兴趣,积极鼓励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发挥小学生的个性和特征,从而真正发挥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二)激发兴趣与动力

提高小学生音乐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压力,让学生真正对音乐学习感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小学音乐能力的提高可以刺激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欲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信心和建立音乐能力,从而形成了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动机。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阶段也是小学生对音乐能力进行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逐渐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意识,鼓励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过程。在音乐的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小学生之间的积极配合与高度协作精神。为了培养小学生高度的团队精神,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努力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能够增强每一名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五)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音乐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通过各种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在音乐活动中,对小学生心态、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演奏和表演正是这种价值得到体现的结果。音乐表演方面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成长。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其集体观念、拼搏进取精神、个人荣誉感以及竞争意识,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小学音乐能力评价持开放性原则,这也是评估和评价标准的形式多样化的体现。从多个方面去考察小学生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多视角的发现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努力找到学生的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和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让小学生自身的优点能够被及时的肯定,将优点继续放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客观标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达到同样的标准,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由于个人差距太大,让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兴趣,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也很难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允许一部分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可以多花费一些时间来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識,让学生通过提高音乐能力来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专业。

(二)过程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逐渐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他们一开始的音乐实践可能是幼稚、粗糙、不是完美的,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音乐探索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然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需要注意在小学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需要音乐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要给予积极评价。成人的心理和能力与孩子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衡量他们的表现,认真体验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只要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评价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以促进学生的原则最终达到目标,不局限于考试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评价得出优点和缺点,并在理解的前提下给学生很好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健康成长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积极寻找最好的学习教育方式,放大他们的优点来积极鼓励小学生,将他们的个人表现作为参考,使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也要不断调整视野,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

nlc202309081127

三、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措施

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小学音乐的欣赏和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智力、想象力和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分析研究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小学音乐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兴趣而对音乐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刻意或者强迫的说教,形象和新颖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通过文字、图像等方式让小学生建构一个丰富多彩的声音和音像画面,使小学生可以在进行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图像来调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获得更多的兴趣。小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年纪小,他们的个性都较为活泼好动,对于音乐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增加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与学生聊天交流等方式,看看学生目前对音乐学习、音乐能力培养方面有什么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来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图片等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让学生真正热爱音乐。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倾听习惯

通过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倾听习惯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通过倾听让学生内心关注到音乐的本身,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小学生自己的音樂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倾听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试着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音乐,脑海里不要有杂念,感受音乐美妙的韵律,将一切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聆听音乐上,从最初的仅仅运用耳朵到慢慢地调动其他的感官,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强调小学生以倾听和欣赏为主的同时,将时间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音乐中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和音乐蕴含着的美妙,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音乐所特有的语言和表述,从而通过倾听来引起自身的共鸣。

(三)引导学生去感受和谈论音乐

积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在音乐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地体验和感知音乐,只有自己的感悟才能对音乐能力形成一个质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用心去感受音乐所创造出的画面,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真正沉淀自己的内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听觉和感觉等因素结合起来,发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思想、节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沟通,用灵魂去感受音乐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谈论自己在音乐中的发现和感悟,在谈论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使得自己的音乐能力有所提升。

四、结语

当前社会是飞速发展的,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必然就离不开音乐的发展。音乐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对思想和精神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处于学习成长的初始阶段,更要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配合,让音乐真正发挥出作用。本文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烦请诸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日]高萩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郑增仪主编.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大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4]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金世余.皖西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4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 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声中能够带动人们内心情绪的提高, 并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音乐, 也是易于幼儿接受的教育科目, 对于丰富幼儿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诠释音乐的独特魅力。但是, 就目前高校学前专业音乐能力培养工作来说, 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 非常了非常多的问题和不足, 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音乐能力培养课程内容问题

音乐能力培养课程要力求新颖和专业, 并且具备足够的针对性, 但目前音乐能力培养课程却有着非常大的不足。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应该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内涵, 并传授给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手段, 这是音乐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但就目前我国音乐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来说, 过于泛泛, 缺乏针对性, 音乐课程涉及的音乐形式多样, 但能够提升学生教学水平的却很少, 造成了音乐能力培养课程欠缺实际意义。

音乐课堂气氛问题

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都是经过应试教育及高考后选择这个专业的, 他们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对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厌烦情绪, 认为音乐课程是非重要科目, 大可不必重视, 而且由于应试教育过程中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导致音乐课教学水平明显不高, 老师不专注教, 学生也不认真学, 最终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程没有太多兴趣, 甚至是厌烦音乐课, 这就使得高校在开展音乐能力培养课程时困难重重, 需要在课堂气氛和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学生理解能力问题

一般来说, 学前教育专业多在高职专科院校范围内开设, 而这类院校内的学生同本科类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 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源质量较差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重大问题, 由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理解能力有所不足, 艺术素质方面也参差不齐, 导致教师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从而影响到音乐能力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水平的有效建议

学前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培养对象是未来幼儿教师, 因此, 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幼儿成长学习水平。以下, 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所提出的几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水平的合理建议, 希望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水平。

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

音乐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内容, 既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文化水平,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更应该针对于学生的未来工作方向来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首先, 音乐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中应该注重学生歌曲演唱、乐器操作等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乐器使用和歌曲演唱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教师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因此, 必须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和教学, 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其次, 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让学生懂得如何开展音乐教育工作, 如何同幼儿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 解决学生“如何教”的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且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同时,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趣味性,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多媒体技术应该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 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 多让学生去了解学前教育工作的意义, 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去感受幼儿机构的温馨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同时, 我们应该针对于学生年龄段, 改善教育模式, 比如要多开展音乐活动, 如歌唱比赛、乐器比赛, 并且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 可以播放音乐元素较多的微电影, 在观看当中理解音乐的内涵,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学校方面应该同附近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学习和实践, 一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 让学生去亲身感受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同时, 还能够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加以整改和完善,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总结:

学前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好坏, 将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身心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一定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寻找工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进行及时修改, 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快速成长,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学前教育工作对于幼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是保证我国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就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展开分析, 指出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 希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能力培养,建议

参考文献

[1]、靳晓莉.论新形势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 2007, (01) .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5

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述白己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会逐步提高,能自觉地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作 者:苏义勒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音乐 教育 大学 审美 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 艺术美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之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之美,对丰富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生活环境中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构建新教学模式,激发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要特征,严重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为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例如,在讲授简谱常用记号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其涵义、形状、书写方法,只能给学生一时的记忆,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但通过相关学科,如美术中的绘画形式,把相关记号进行优化组合,勾画成一幅图画,这样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深刻。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槟榔榄树下摇网床》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围绕主题意境,自行设计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笔下,从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到歌曲应以轻柔、优美、舒缓的声音进行表现。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激发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优化重组,在鉴赏中激发创新

教学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教师在鉴赏乐曲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会听赏,而且还要通过积极联想,运用视觉、触觉去感受,将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表达,激发学生创新。在教学时,笔者采用按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体裁进行组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鉴别来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像茉莉花一课,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萨克斯曲《茉莉花》组合,通过比较、分析、实唱,让学生感受、体验、鉴别不同作品的独特美。对同一体裁作品的组合进行鉴赏,如进行曲这一体裁,将中外经典之作《拉得斯基进行曲》《军队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加以组合,让学生在领略不同进行曲的同时,体会这一体裁的特点与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法,在实践中引发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更新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新。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和创造,使他们在智、情、意、行中得以协调和谐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启发式与问答式兼备

在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教,失去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受阻,失去了拓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一堂课上只是教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成为地道的“满堂灌”。笔者在讲授三和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其音色性质,先让学生听辩大小三和弦的音色,然后通过大小三和弦音响效果的辨别,运用相应的颜色,如白色或红色代表明亮,用灰色或紫色代表暗淡。前者表示大三和弦,后者表示小三和弦。然后通过表现三和弦,创编成三声部,再通过乐曲伴奏、乐器演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实践中完成讲授

在鉴赏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回顾电影《卧虎藏龙》的场景音乐,激起学生渴望感受作品欲望。然后提出问题:作品是借助什么完成的?运用了哪些乐器?作品的意境表现形式如何?听赏后留给人们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其次播放作品的录音资料,学生边听音乐老师边提示,结束听赏后将学生分组小议,再由各组代表谈感受,教师归纳板书。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实践,利用沙、豆、纸等物品,编创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对现有事物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事物。在音乐教育中,其方法不拘一格,是多样化的,教师要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体系,更好地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7

2016年2月2日, 福建省教育厅颁布了 “关于实施 ‘二元制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 (闽教职成〔2016〕10号) 。 根据文件精神, “转变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 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由行业 (企业) 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 (企业) 参与率达到100%”。

我校是一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的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近三年来排在专业招生数的前三, 是本校的主干专业。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音乐能力培养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不对接的情况, 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 通过科学论证, 决定实施“校” (中职学校) 、“园” (幼儿园) 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二、“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能力本位教育认为:“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 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 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

所谓“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即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按照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 明确幼师生的音乐能力培养目标, 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 在模拟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幼师生以“准幼儿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观摩、听课, 或者直接参与音乐教学实践, 幼师生在“学生” (中职学校) 和“准幼儿教师” ( 幼儿园) 的 “ 二元” 身份中提高自己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实现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三、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等, 综合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包括幼儿乐理视唱、音乐活动课、弹唱活动课、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 前者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 后者强调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实践, 鉴于二者的区别, 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 培养目标缺明晰, 能力定位不准确。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 音乐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她们具备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而不是未来的音乐家、钢琴家、歌唱家、舞蹈家等。 以我校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只强调基础理论学习、 基本功训练、 应付竞赛等, 忽视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学习与就业缺乏必然联系, 不是建立在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上。

(二) 课程设置高大上, 能力要求不对接。

我校音乐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 授课大多采用“学院派”、“高大上”的教学手段, 过于强调技巧性、专业性。 以声乐课为例,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位置、共鸣、咬字、表情等, 但幼师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实践历练, 出现实习时授课不会使用这些技巧, 或者应用过于夸张吓着幼儿的窘态, 殊不知, 幼儿教师“银铃般”, 充满童真的“天籁之音”才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在处理教学内容上, 各学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 教材处理方式单一乏味。 以学校视唱练耳课为例, 两个升降号内的视唱曲目就有280条, 而音乐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手段, 即教师弹唱-幼师生模唱-教师纠正-幼师生再唱, 日复一日的这种授课方式, 幼师生的耳朵早已经“长茧”, 对上课的兴趣也“渐行渐远”, 闹出实习时连简单幼儿歌曲《数鸭子》拍子数都不清楚的笑话。

(三) 教学评价较片面, 能力评价不对接。

学校对于幼师生音乐能力的评价采用单科考试办法, 成绩高低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工作能力, 是否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出现了“高分低能”, “低分高能”的“怪”现象, 即音乐成绩突出的不一定能很好地组织幼儿课堂教学, 组织能力突出的音乐成绩一团糟, 因而在能力评价上单一片面。

鉴于存在这些问题, 我们研究采用“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四、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优点

中职学校与幼儿园通过合作机制, 联合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 提高办学质量, 幼师生以“学生” (中职学校) 和“准幼儿教师” (幼儿园) 的“二元”身份参加教学实践, 实现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 疏通了幼师生就业渠道, 保障了“校” (中职学校) 、“园” (幼儿园) 、“生” (幼师生) 三方互利共赢, 如图1。

五、“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德国著名作家、 诗人歌德说:“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 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 以便使它转向外界。 ”歌德尚有中国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情怀, 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执掌教鞭的音乐教师呢?

“ 校” 、 “ 园” 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明确音乐能力培养目标, 优化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 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一) 联合制定培养机制, 明晰培养方向目标。

“教学模式”实施前, 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 与多家幼儿园讨论合作培养的利弊关系, 在充分交流和论证的基础上, 最终统一意见, 以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为契机, 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 以联合培养幼师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入手, 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准幼摇儿摇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基础、就业渠道、师生激励机制、经费保证等方面签订培养合同书, 保障“校” (中职学校) 、“园” (幼儿园) 、“生” (幼师生) 三方互利共赢。

(二) 合作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即“自己动手”, “在做中学”。 “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摇, 摇重视音乐教师“双师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1.下幼儿园参加教学实践, 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音乐教师应按要求主动下幼儿园参加实践, 深入研究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 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观摩课, 虚心邀请幼儿园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听课评课, 总结教学经验, 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介绍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感受, 撰写详细实践报告,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 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国外摇先摇进音乐教学法, 比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 培养幼师生“自己动手”、“做中学” 的良好教学观。 以乐理视唱练耳课为例, 音乐教师在上第一堂课介绍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时, 要结合柯达伊手势与幼师生进行课堂互动, 并鼓励幼师生运用到将来的岗位工作上。

(三) 优化音乐课程设置, 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 以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 以培养幼师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良好儿童观和教学观为原则、就业为指向等, 确定对接音乐课程设置上实施项目教学, 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1.以幼儿园音乐课程为内容, 实施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 以幼儿园的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游戏活动课、弹唱活动课、幼儿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课程内容作为项目实训内容, 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等, 实施项目实训教学。 以幼儿音乐活动课《粗心的小画家》为例, 如表1:

2.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 对接实践能力。

实训项目自我幼儿园教师平均学项号目姓实名践教学上, 以“专项目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总实分训”名称评价评价评价分数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定期聘请幼儿园专业带头人、学科代表、教研组长方法等能到力学20%前教15育专业18模拟17实践16室.7里现场《粗心的示范K-, 2 1中王职玲音社会能力20%17 16 18 1784.3小乐画教家》师定期组织幼师生到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实践, 通过立体、交叉的项专目业实能力训6, 0促%进4幼8师生53教学实51践5能0.力6提高。

3.构建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 完善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能力, 也称为从业实能训力项目音乐活动课《粗心的小画家》, 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构建通幼过师模生拟教音学乐, 娴能熟力掌培握幼养儿评园价音乐体活系动, 课教注学重基幼本流师程生及音教学乐方实训目的法。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岗位能力对接过程性评价、个人总结性评价三方面主相讲结:王合玲原;钢则琴伴奏:李丽;保育员:赵婷;音乐道具制作:杨敏;幼任务安排儿角色扮演, 第一, 分学习别探由究中小组职学校音乐教师评价、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等组成, 结果作为幼儿园择优录用依据1.导入新课:师, 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螃蟹有几条腿吗?。同时2.欣赏, 中儿歌职:请学小校朋根友们据说幼一师说生歌中的的实故际事告情诉况我制们什定么针道对理呢性?项的目“实转训差过”程教3学.学策唱略儿歌, 保:读证歌词幼、师教唱生、动全作员创就编、业分组, 疏表演通…就…业渠道, 如表2:4.课堂小结。

总之, 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保障“校” (中职学校) 、“园” (幼儿园) 、“生” (幼师生) 三方互利共赢,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 实现幼师生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疏通幼师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

[2]张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探析.

[3]杨平.能力本位教育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的尝试.

浅析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8

一、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中, 即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 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目的, 如贝多芬《英雄》、《命运》, 肖邦《钢琴协奏曲》等, 学生认真的聆听音乐, 并感受音乐的韵律, 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从而和作者达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共鸣, 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味听老师讲解, 课堂气氛比较低沉, 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同学都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观点,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音乐的学习。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又让学生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还使个人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优美健康的音乐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感,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音乐, 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你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情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 积极亢奋的音乐会让我们产生斗志, 对未来充满希望, 忧伤的音乐会让我们很悲伤难过, 由此可见, 音乐在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是不一样是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2]。

二、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让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 美感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知, 是心里的直觉, 每个人对审美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通过音乐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作, 加强学生对审美实践的训练。

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音乐天才和歌星, 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获得对音乐审美的体验,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慷慨激昂的韵律,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 从而想象出革命先辈在打江山中所受的苦, 让学生能够牢记历史, 警钟长鸣,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老师充分利用好音乐的美, 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想象力, 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 那是一种对美的深切的感悟。

一首音乐作品是一个作者的情感表达, 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 老师要对人物以及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 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 选择他们偶像的音乐作为教学过渡, 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古典乐曲之前, 播放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音乐, 比如李宇春的《蜀绣》, 周杰伦的《青花瓷》等, 先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观, 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偶像, 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 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偶像一样优秀的人, 能够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给学生提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3]。

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手机等,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通过这些学习渠道了解最新的音乐知识, 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断丰富,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拓展, 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 并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想象, 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当学生的对美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提高。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 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 对音乐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 老师要有能力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教材相互融合, 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 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 因人而异, 让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 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表面含义的理解, 还要让音乐触碰到自己的心灵, 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一鸣.浅析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 2015, 28 (12) :265.

[2]孙丽丽.浅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 02:26.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9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审美能力呢?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分析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实施环节。《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 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力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及时表达个人的情感。有经验的教师每一节课心中都有着明确的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搭配, 与全体学生有机结合, 创作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水平存在差异, 教学设计也应有层次。教师心中要装有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 掌握他们的知识状况、学习方法、音乐水平、按其实际能力和水平划分组别, 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老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知晓课程的知识结构, 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作品, 学会表达感受, 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 使热爱艺术, 热爱美的观念深入其心。在音乐课堂上, 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 将美术、文学、舞蹈、文学、影视、摄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内容都按照适当的比例与方式整合到音乐教学中来。这样, 能够让学生站到一个更为广阔坚实的艺术角度来认识音乐, 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可能会更加深入。

音乐艺术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 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才能声情并茂, 以情感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 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 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 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 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 教师应把握好“情”, 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只有老师动之以情, 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精彩的课,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悦, 而且学生学到了有用的音乐知识, 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反之, 学生没有学到知识, 能力还在原地踏步。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摆正自己的位置, 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实践, 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可以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 可以让通过自制节奏乐器, 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乐曲, 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 表现其感情;通过即兴表演, 或对主题哼唱, 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达到创造美, 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3.学校中相关部门要创新工作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 确保审美教育取得实效。学校按计划进行基本的音乐设施建设 (音乐活动室、音乐欣赏室、音响资料、音乐书籍等) , 组建合唱团、器乐合奏团, 举办各种主题的音乐比赛。

4.可以建立“美育讲师团”, 邀请校内外在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定期开课;还可以邀请校外的文艺团体到学校演出, 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较快地普及。

5.鼓励学生们多实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音乐课在高中属于一门副课。大部分学校对于这门课都很不重视。甚至有时候发生主课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在这种现状下, 除有效合理进行课堂的教学之外, 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时间。鼓励学生们在课外参加各种活动, 尽量多地进行音乐的实践。在这里, 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尤其是文艺类学生社团在普及美学常识、培养审美情趣方面的积极作用。应该重点扶持文学社、话剧社等文艺类社团, 指导它们利用与广大学生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 坚持社团的品牌活动, 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 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艺术的魅力, 从而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在表现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 就是要对作品作仔细的琢磨与研究, 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 悉心指导,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使情感得到深化, 才能达到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目的。学生通过音乐的实践活动, 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培养这三种能力, 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 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6.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除了音乐理论及相关审美理论的学习, 更多的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和欣赏, 才能达到逐步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艺术是相通的。作品的赏析不要仅仅局限于音乐作品, 任何相关的艺术门类如美术、文学、舞蹈、文学、影视、摄影等方面的艺术作品, 都可以用来作为音乐审美的培养。

7.老师积极引导, 学生努力配合。学生本人应该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 主动接触文艺作品, 积极参加文艺活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无论学唱歌曲或是欣赏乐曲, 学生都要用耳用脑专心聆听, 去除任何杂音, 让心安静下来。同时, 音乐也是抽象的艺术, 丰富的想象力是听赏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听赏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动作与听觉相结合, 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尽情的表现, 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现美妙的音乐。

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音乐兴趣, 提高文化素养, 陶冶高尚情操, 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辨别、感受、记忆音乐的能力和辨别、理解、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必须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 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 在听的基础上进行, 离开了“听”, 就无法学习音乐, 离开了“听”, 音乐也就不存在了。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就是音乐知识的传授, 也必须是首先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首先感知与音乐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音响效果, 进而反过来从实际音响效果中感知和理解、认识和掌握那些富有生命和灵魂的音乐知识。

音乐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 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 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 让

筅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付婕

其欣赏一些经典之作, 以净化心灵。我们在欣赏乐曲的同时, 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音乐美的熏陶, 自觉地抛弃那些粗俗的杂念和情感, 使心灵得到净化, 让教育与自我完整融为一体。

音乐鉴赏教学就是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教师为学生建一座沟通音乐的桥梁,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聆听为主要手段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性。音乐, 将耳朵唤醒;耳朵, 将心灵唤醒。

二、在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手段, 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歌唱活动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演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歌唱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通过演唱, 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 表达内心情感, 享受美的愉悦, 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演唱, 能丰富情感体验, 提高音乐素养,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齐唱、合唱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培养团结向上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演唱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组成部分, 是通过歌唱形式实践审美体验的。由于歌唱既是情感的抒发, 也是情感的体验;既是情感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升华。因此, 演唱教学必须要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目标。当然, 这种情感不是一般生理上的喜怒哀乐, 而是进入艺术领域的审美情感。我们的演唱教学必须要确立情感教育的价值观, 将审美情感像一根红线一样,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教师的示范性演唱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审美情感展示, 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喜爱歌曲教材,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因此, 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将自身的演唱纳入备课内容, 而且在课堂上要达到表演层次的基本标准, 即:面对全体学生准确而富有表情地演唱, 可以边弹边唱, 也可以清唱, 但必须要与学生有情感交流。如果我们演唱教学的范唱真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那必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必定使学生受到歌唱艺术的感染, 也必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唱的强烈欲望。显然, 这就是演唱教学的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效能的一种表现。

当然, 演唱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调动他们的歌唱兴趣和热情, 并使其保持于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增强学生对演唱好歌曲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喜欢所学歌曲、想学唱所学歌曲的心理基础上, 树立起演唱的信心和勇气。在歌谱教学中应该注意曲调本身所蕴涵的音乐美, 不管是听唱还是视唱, 都要注意乐感的培养和体现, 歌谱演唱本身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必须将识谱能力的培养结合审美体验进行, 并与音乐表现有机地融合于整个演唱教学之中。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演唱之后, 必须要进行一些艺术的加工和处理, 从速度、力度, 乃至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 使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

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 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作为音乐表现的演唱教学还应该在歌唱表演上开展一些艺术实践, 以更深刻地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感情, 最大限度地发挥歌唱的审美潜能。

三、在音乐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 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 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 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普通音乐教学中, 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 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 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音乐知识的教学中, 不能沿袭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 要把整个音乐概念同感悟某个音乐对象相结合,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始终都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 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的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等教育固然重要, 但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 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 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

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 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 这些都是以音乐的感悟为基础和前提的。音乐课的教学重在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的相互交流, 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能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学生能否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 这是衡量一堂音乐课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 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 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某首歌曲内容时, 不需要长篇大论花上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及随之引发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等审美以外的东西, 而应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 音乐教学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不能忽视。

四、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创造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在教学中应通过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创作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掘学生的审美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归宿。学生音乐创造才能的培养和发展, 都需要在丰富的音乐欣赏活动和音乐表现环境中得以实现, 激励学生表现音乐, 发展其音乐创造才能, 不但创造出多彩的音乐世界, 而且也创造出具有丰富情感的音乐审美主体, 同时又是对学生是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判断的极好检验。挖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 使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的情感, 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 篇11

一、发挥音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

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是陶冶公民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实施健康的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加强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对于完善人格的形式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对中职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我国自古有之。《乐记》上记载:“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像德矣。”这说明“乐”的作用是对人们实行教化,用来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实践证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中,大力广泛教唱、传唱革命歌曲,革命音乐就成为党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激发人民的革命斗志及革命热情,自觉献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有力武器。同样,在中职学校中教唱革命歌曲,健康优美的音乐一样可以有效地在中职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效地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热情;有效地激发他们自觉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三、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1.编创中职学校音乐教材

笔者认为改革中职学校音乐教材,首先要树立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新观念,增加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如确定选择海南当地流传较广、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歌;汉族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等。其次要简化现有教材中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基础知识,多选择贴近中职学校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中职学校学生鉴赏音乐的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中职学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法与别的学科教学法相比是更为复杂的一种教学法。因为它把认识过程同实践技能一起来进行,也就是智力与感情,感情与动作统一起来。笔者推广“构建主义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互动教学,教师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培养其对学习的责任心和自主感来促进学习过程。

(1)提出任务,讲明理由。教师示范性歌唱,对歌曲内容和音乐—美学成就的评价。一首新歌的教学分为听唱和教唱两个阶段。听唱阶段的教学中心是教师的范唱。有人说,练唱歌曲的教学是否成功往往完全依靠教师最初的示范,如范唱得充满感情,具有魅力,教师的演唱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内心就会被动员起来,就有克服学唱歌曲中一切困难的准备。为使教师的范唱能对教育有价值,教师必须在正式范唱前后,运用生动活泼的讲授方式,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歌曲。

教师讲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从说明学习这一首歌曲的目的着手;也可以把所学的歌曲与过去已学过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其他生活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讲述与歌曲有关的新的音乐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

范唱后启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有意识、生动地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喜爱和学好它。

(2)按照乐谱教学生学唱歌曲。①掌握歌词的节奏;②通过教师歌唱或在钢琴上弹奏,或让学生弹奏来记住歌曲各部分;③已学会的各部分连起来唱;④分析错误并纠正;⑤教师听并讲评学生的歌唱。

(3)学生独立带表情地唱。其任务是学生在家、在集会上和其他场合上唱所学的歌曲。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反复实践才能够达到对歌曲形象的深刻的理解。

4.综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综合运用和课件制作创造更为生动的课堂,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5.实现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素质教育的一体化

学习—实践—结果整个过程的训练内容完全相同。每门课程要在理论基础与技能训练上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内外训练使用同一本教材。学校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课外艺术团体选修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通过必修综合化课程和选修一体化课程的实践,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浅谈音乐教育对个人能力的作用 篇12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可分为生理及心理两个层面。

生理方面:音乐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 而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等。轻柔的音乐可使人体脑中的血液循环减慢;活泼的音乐则会增加人体的血液流速;高音或节奏快的音乐会使人体肌肉紧张, 低音或慢板音乐则会让人感觉放松。

心理方面:音乐可使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的自主反应, 而使情绪发生改变。

我国音乐教育是启蒙性质教育, 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今天, 音乐教育者们所面对的是约占全国人口1/3的少年儿童,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教育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影响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

下面分几点来谈谈音乐教育对个人能力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提高记忆力、协作能力、智力、一般能力 (礼貌等)

音乐训练能强化我们对音调、节拍、音色等方面把握的敏感性, 而提高我们识别语气, 学习母语和外语的能力, 识别抽象刺激的规律性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 这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美妙的音符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达到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净化心灵, 美化行为, 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音乐教育可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音乐的启发”。

现在, 有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好多同学只会老师怎么讲他们怎么做, 表面看上去成绩不错, 让他们独立思考就不行了, 显而易见, 这种亦步亦趋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才很难担负起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重任的, 因为任何发明家、艺术家缺乏创造力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而通过音乐教育则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 达到启蒙智慧的目的, 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毅力、注意力、想象力, 逻辑思维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 它通过音符表现出背后蕴藏着无限意义。可以给孩子的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解释自己心中的音乐, 因而学习音乐对提高大脑各方面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音乐的日常练习中, 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对音乐锲而不舍的追求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音乐教育可提高孩子的气质与生活品位, 能够更好的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大多数人看到学习音乐的孩子总会评价有气质有品位,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生活方面处处展现出对艺术的品位与价值。所以学习音乐的孩子的生活质量绝对超过那些没接触音乐的孩子。音乐学习的目的培养理性思考与感性思维的能力, 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音乐, 正是因为如此, 学习音乐的孩子会更早的学会理性思考, 更早的学会保护自己, 以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五、音乐教育还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使孩子从中获得力量。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对美的享受, 还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歌曲能把人带入另一个天地, 听歌可缓解情绪, 释放压力, 跟着歌词进入美妙的状态, 会想到一段音乐或许有一个故事, 一个道理, 或是一段情。

欣赏振奋人心的音乐, 人们都会感到情绪的变化, 当听到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 往往感受到激励而热情奔放, 斗志昂扬;当听到低沉、悲壮的哀乐时, 往往感觉到悲痛, 怀念之情涌上心头。健康的音乐欣赏能够调解情绪, 陶冶情操, 培养意志。当受到挫折、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 选择轻快的音乐来欣赏, 能够帮助人们振奋。

总之, 音乐教育的作用有很多, 不仅仅表现在提高记忆力、协作能力和对人有礼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毅力、注意力、想象力, 提高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陶冶情操等方面, 还有许多许多的作用。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音乐教育, 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必备武器。大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 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所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

上一篇:创伤性颅脑损伤下一篇:机械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