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能力

2024-06-06

音乐创作能力(精选10篇)

音乐创作能力 篇1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占主导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修订的音乐大纲很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断能力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 在音乐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很多, 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音乐即兴创作训练, 包括音乐节奏的即兴创作、即兴作曲训练和即兴指挥与表演等训练。

一、通过音乐节奏的即兴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断能力

学生音乐思维的流畅、独特, 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节奏的即兴创作的训练, 是从模仿节奏开始, 在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能力提高后, 在进行变化排击节奏等训练, 可以这么说, 模仿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首先示范拍打节奏, 学生通过模仿, 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的能力。当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节奏型时, 我们可以加入拍手、拍脸、跺脚、捻指等律动, 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接着, 我们就可以进行变化拍击节奏的练习。在变化拍击节奏时, 要求学生在原基本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比如有的学生把比较平稳的连续几个八分音符的乐句改成切分节奏, 就为乐曲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情绪。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仅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后, 我们就可以进行音乐节奏的即兴创作训练了。即兴问答是较好的方式, 即兴问答是由两人表演, 一先一后, 形成问答, 后表演者根据前者表演的音型即兴答出下句。表演的双方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地即兴应答。对答式表演具有游戏性, 学生很喜欢这种活动, 尤其是不同表演方式的对答。例如, 一个学生不断即兴演唱上句, 全体学生始终用手和跺脚表演一个固定节奏型, 作为答句。又如, 一学生用竖笛吹奏上句, 教师用钢琴演奏下句, 通过在不同音区的回声模仿、经过句、摸进等技法, 有效地陪衬并激发学生不断演奏出新的乐句。这样,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通过即兴作曲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兴作曲, 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个很新鲜的课题。有的教师可能会问, 小学生也会作曲?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观念, 摆脱认为即兴创作神秘、艰深的束缚。达尔克罗兹曾在文章中谈到:“优秀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使儿童从墨守成规的人加在我们身上的所有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 根除周围世界灌输给我们的偏见。”

在进行即兴作曲训练前, 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铺垫的练习。如练习常用的节奏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等。然后教师根据歌词即兴创作一首小曲, 然后用钢琴边弹边唱, 使学生在所觉上对教师所创作的乐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大胆地去创作。比如, 我曾在六年级上过这么一堂即兴作曲课。我写的歌词内容是“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开始创作之前, 我让学生讨论歌词的意思。因为他们学过了这首诗, 所以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我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把诗句读三遍。接着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曲, 然后用钢琴边弹边唱。那柔情的旋律和富有磁性的歌声回荡在教室里, 学生都说太美了, 他们还说他们也要创作出这么美的歌。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 嘴里呼着旋律, 纸上沙沙沙地写着, 热闹极了。我把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逐一用钢琴边弹边唱, 他们兴奋极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说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在我的手指下是如此动听。接着我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 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最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画一幅画, 他们当中大多数都画得很好, 画面上有蔚蓝的天, 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当然还有牛和羊。

这种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和根据歌词组织音乐语言的能力, 并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在这种练习中, 学生把自己和音乐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而最重要的, 通过这种练习,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即兴指挥与表演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兴指挥与表演是指不经过事先的准各, 由个别学生即兴指挥, 其他学生跟随表演的活动。这种练习, 对于指挥者来说, 是培养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的能力, 即兴创造的能力, 以及用手势表情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对于表演者来说, 是培养迅速服随指挥者表现音乐情感要素 (如力度、速度、自由速度和艺术性处理等) 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即兴合奏能力。即兴表演与指挥包括以下几种练习方式。

1. 教师弹一首乐曲, 学生用心记住主要的节奏型和旋律,

然后请全班学生用某种动作表现节奏型或旋律, 要求用手势表现力度、速度的变化, 或是请一位学生出来当场指挥, 其他学生跟着指挥者的力度、速度的变化进行演唱。

2. 一个学生指挥, 请另一个学生即兴演奏键盘乐器或竖笛、口风琴以及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在这个练习当中, 即兴演奏的学生要根据指挥者的速度、力度等变化进行表现音乐;另一方面, 指挥者也受即兴演奏者的启发。他们之间进行的是艺术上的情感交流, 是互动的。

3. 放一首乐曲, 在学生欣赏完后, 请他们将感受到的乐曲结构用线条或图形表现出来。

如《小熊过河) 这一课, 曲式结构是ABACA, 学生们有的用三角形、圈形、正方形等来表示;有的用长短不一的线条来表示;有的还用了不同的颜色。

4. 放一首乐曲, 学生欣赏完后, 请一个学生或小组或全班

出来即兴表演律动, 可以用手势等身体语言, 也可以即兴跳舞, 用舞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音乐即兴创作的训练,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 并及时总结经验, 改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不断取得进步。

音乐创作能力 篇2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造练习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节奏类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所指的则是启发和诱导学生即兴进行节奏创作。在课堂实践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按节奏说白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节奏。教师可以预先给出一段节奏型,带领大家用手拍节奏的方法进行练习,直到熟练以后,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说话,每人的词语最好不要重复。可以用接龙的办法,既掌握了节奏,又创编了歌词,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节奏创作

(1)创编节奏。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已经学过的简单的节奏型,如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再由教师示范创编几种节奏型,教学生会读、会打以后,就可以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只需学会最简单的几种音符,就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节奏。学生在创编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节奏的形态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探索的过程更是十分美妙的。

(2)节奏重组。学生根据先前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型,这种准备活动是创编过程的延续,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自由排列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看谁创作的样式最多、最好。

(3)为歌词配节奏。在对基本节奏型进行多种组合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原有歌词内容和词组结构配合适的节奏,可作为朗诵和节奏训练之用。

二、歌词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曲调或自编曲调创作歌词,并采用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现音乐的情绪、风格等。此项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唱歌或欣赏教学课中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代换歌词

代换歌词,就是让学生在已学会的歌曲的基础上,用新的歌词来代替原来的歌词。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从较简单的、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词开始,如《送别》《雪绒花》等,对于熟悉的作品,学生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

2.填词配歌

歌词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填写歌词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力求做到简洁、顺畅,符合歌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还可以从班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已有诗歌里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题词配歌环节还可能涉及连音线、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问题,可以作为音乐知识点逐渐渗透。实际上,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基本能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歌词,有时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旋律类

即兴进行旋律创作,是中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前面的节奏创编中,学生已经体会到只要掌握了两种以上的节奏型就可以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旋律的创作更是如此,音符是高低长短都不同的,在组合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加多姿多彩的听觉体验,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更复杂的音乐要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节奏与旋律的补充

教师可以先提供一到两小节的节奏或旋律,再让学生进行补充或延续,可以采用填空或接龙的形式,所补充的内容只要符合基本的节拍特点即可。

2.运用既定的音进行旋律创作

教师给学生一组音,也就是所谓的动机,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过的基本节奏,自由设定小节和拍号,然后选填上各音构成旋律。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在钢琴上演奏或者演唱大家创作的成果。

3.原曲变奏

让学生在固定的乐曲上进行变化。变化可以是节奏、节拍,也可以是旋律、调式,素材的选择也建议先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目,如《小星星变奏曲》《青春舞曲》等,学生创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经过一番尝试,大家会发现原有曲目变成了一首更有新意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美妙的体验更是无与伦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涉及的曲目渗透变奏曲式教学内容,如《鳟鱼五重奏》《少女的祈祷》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4.简单的歌曲创作

这是音乐创作教学的最高层次,前提是学生已进行之前的节奏、旋律创作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要素。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降低难度,如学生先演唱出自己创作的歌曲之后,由教师帮助记谱,再让学生进行修改,反复揣摩的过程也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不断深化的过程。

音乐创作能力 篇3

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有一现象尤为明显———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作潜能, 我们几乎在每一堂公开课上, 都可看到即兴创作这一环节。于是, 在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创作"这个字眼儿成了一个时尚的话题。在教学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多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成熟的。它是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在这里可理解成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 包括图形图像, 音频, 视频, 文字的收集, 加工, 处理和再现, 使信息表达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MIDI音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 (唱) 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 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 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 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 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 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 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 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如欣赏二胡曲《赛马》时, 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后, 学生对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叹为观止, 也被屏幕中那美丽的草原景色所吸引, 有些同学不自觉的跟着音乐创作起了马蹄声为乐曲伴奏。有敲打出的马蹄声, 有用脚跟脚尖点地的马蹄声;有的弹舌, 有的捻指, 真是层出不穷。有一学生用碰铃, 方法是两个铃一扣一碰, 打出的双音节, 恰是惟妙惟肖的马蹄声, 博得师生的热烈掌声。他们还用"马蹄声"的不同组合及声音的强弱, 来创作表现马阵容的大小以及马蹄声的远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创造力不可能从阅读或听别人谈话中直接派生出来, 只能从他们作用于环境的动作中去构造, 只能从有关客体的经验中去获得。"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教唱《谁不说俺家乡好》这课时, 我将家乡的改革前后的面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朴实情感。绘画和音乐同属艺术范畴, 二者在形象感知、抒发情感上各有特色, 而绘画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达到相互渗透的艺术效果。

由上可见: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 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 音乐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 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 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同学们的创作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可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 学生学", 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 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 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某首经典乐曲, 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解、"欣赏全曲"和"分段听、反复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则可以把主旋律、和弦、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 (当然, 教师必须事先将乐谱输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之中) , 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 并进行再创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现在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MIDI音乐创作的软件特别多, 如CAKEWALK、音乐大师作曲软件等, 都能进行音乐创作。可有了CAKEWALK、音乐大师等作曲软件, 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 认识五线谱、欣赏音乐、进行音乐创作就成为一种可能。例如:在上《音色》一课时, 运用电脑多媒体MIDI音色多的条件, 教师可在电脑多媒体中预置一些旋律, 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让学生运用不同音色进行配器创作。如为巴赫的《小步舞曲》进行配器, 教师先在电脑上用CAKEWALK8.0软件制作一个音乐片段, 然后由学生来进行音色选用, 进行配器, 边欣赏, 边讨论, 再修改, 直至满意, 学生感觉这节课始终是在玩。既培养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和运用音色进行配器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乐队编制及音色运用知识, 也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音乐创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利用多媒体MP3功能, 我们可以在的电脑音乐网络中选择更多欣赏所需的音乐作品, 扩大了学生的欣赏视野。

利用多媒体声、形、光、色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把图片、音乐、文字融合在一起, 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 走进音乐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思想得到升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利用音乐软件中的"节奏变换"、"创作曲调"、"创编歌词"等训练, 使学生对作曲具有感性认识, 接触初步的作曲训练, 及时听到自己创作的乐曲、歌曲,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创作热情。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为充分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作潜能, 我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来教学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思想得到升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教育, 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创新,多媒体教学,音乐创作能力,兴趣

参考文献

[1].《音乐词典条目汇辑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学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3].《音乐教育学》曹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创作的启示 篇4

关键词:知觉期待;音乐欣赏;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268—02

一、音乐知觉期待简述

(一)音乐知觉期待

节奏、旋律、调式调性是音乐三种基本元素,三者不同组合,可创作无尽音乐作品,而音乐知觉期待是影响三者的重要心理因素。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对将来信息的一种预期和期望;它主要通过大脑机制、记忆、启动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音乐时间知觉而最终影响音乐时间操作。音乐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音乐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应;它主要对节奏等时间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编码进行研究;人对音乐中时间模式的知觉过程就是其对节奏等时间信息的主观感觉的形成过程[1]。音乐时间操作是个体对音乐时间模式进行实际演奏(唱),把音乐符号转化成声音效果的过程。

1.音乐知觉期待四要素。新近研究成果“音乐知觉期待模式”(Elizabeth,2005)认为,音乐知觉期待依靠三个基本的因素—稳定率、临近率、方向率,和一个次级因素—运动率。临近率和方向率出自Narmour 的I-R 理论,稳定率出自Lerdahl (2001)关于调式、调性音高间隔和旋律吸引的描述,运动率与知觉动力相关。音乐操作中某一个音(x)跟随前一个音(y)的期待率(z)遵循数学公式:Z=(s×p×m)+d。其中,s 代表音(x)的稳定率,p代表音(x)的临近率,d 代表音(x)的方向率,m 代表音(x)的运动率[2]。

2.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相关领域。主要有神经生理研究、音乐记忆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三大领域。

(1)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音乐知觉期待的神经生理研究主要采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范式,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揭示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脑活动的时间历程,比较不同条件下刺激是否诱发出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二观察在时间认知活动中被试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及其相应的变化,从而推理出时间知觉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及其特定研究范式下的反应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区域主要是前额叶[3~4]。(2)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研究主要采用“格式塔”范式。Boltz, Jones(1986)指出,知觉期待影响旋律记忆的原因在于知觉期待引导操作者及时地指向旋律中特定的点,从而提供了良好快速的信息解码而发现特定点中重要的结构性信息,这里的结构性信息主要指旋律的重音结构信息和段落结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利于记忆,因为在心理补偿的条件下最容易受到知觉的期待[5]。(3)音乐知觉期待与和弦启动效应的关系研究。主用运用了启动效应范式。其中,传输激活所引起的期待是具有内容整体效应(Global context effect)还是内容局部效应(Localcontext effect),为关注的焦点。在语言启动与和弦启动中,传输激活引起的知觉期待具有“内隐特性”。

二、音乐知觉期待特征对音乐创作的启示

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的根本目的,而音乐知觉期待的特征影响着音乐欣赏,最终影响音乐创作。以下从音乐知觉期待特征与音乐欣赏出发,提出对音乐创作的几点浅见。

(一)依据稳定率特点,应创作有调性的音乐

调性乃调式特性。以大小调为例。调性体现为,乐曲以哪个音为主音,音高位置所在等。稳定率主要表现在和弦音与主音方面不同的音有不同的稳定率。依据传统来看,一首歌曲主和弦确定以后,其他皆为起关系密切的相关和弦。歌曲的开头以主和弦引导,以主和弦结尾,前奏、间奏等的主要利用下属和弦、属和弦、属七和弦等,稳定在主和弦周围。倘若偏离了主和弦,则变得突兀,给人不和谐的感觉。以《童年》(罗大佑词曲,G调)为例。《童年》的主和弦是G和谐(主音G),C和弦为其下属和弦,D为其属和弦,D7是属七和弦,Em是其关系和弦。整首乐曲以主和弦G开始,接着为关系和弦Em、属和弦C以及属七和弦D7的不断重复,紧紧围绕主和弦G展开。我们在聆听《童年》的时候,感觉得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因为旋律优美,也因为整首和弦关系和谐稳定。

但是,现代和弦编排更加多样化,曲作者并不按照西方传统的和弦法推算法,而是有一定目的地组合几个音使之成为新和弦,比如JAZZ或者RAP-RIP等,更有甚者,随便几个音便成一个新和弦。笔者以为,当抱着宽容的态度来认识,并且尝试新和弦。

(二)方向率的启示

方向律主要出现在大、小音程前后连接的情况对乐音进行方向的影响方面,大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后退强烈的期待;小音程理论上产生音乐前进中等强度的期待。对于节奏感强的歌曲,利用小音程,可以产生前进的感觉,比如进行曲;悲伤的歌曲可以利用大音程,如耳熟能详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副歌部分,从G上升到C(歌曲为D调),上升了大四度。一般地,大三度是跳进,四度或者四度以上给人以明显的力度感。因此,应用于乐曲创作,如在悲伤类歌曲,更能给人伤感。当然,流行乐如此,在摇滚乐中则显得中规中矩。摇滚中音程的跨度更大,而且常用愤怒的情绪呐喊出来,比如唐朝乐队演绎改编的《国际歌》,从G音直接上升到E音,跨越6度,最高音甚至达高音D,超过highC,顿时把人的情绪调到顶点,反抗的力量深入骨髓,过耳不忘。

(三)音乐时间知觉之节奏节拍

音乐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音乐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应。音乐事件知觉过程实际上为主体对节奏节拍等事件信息的主观感受的反应。节奏为音乐的三大基本元素之一。

节奏与节拍关系密切,但有区别。节拍固定,节奏可变。如曲子为四二拍,节奏却可以依据情感表达适当扩大或缩小时值。如侗族大歌《欢迎您到侗寨来》的副歌,缩短为原来节奏的一半,营造更加欢快的气氛;如刀郎《再见了乌鲁木齐》,前奏使用了类似火车驶动一样的节奏,但事实上这是一首伤感歌曲,刀郎并没有按照缓慢象征悲伤的传统,而是加快节奏,使得音符产生一种不可抗拒向前的动力,反而加剧了离别的不舍。

节拍节奏与人类身心有重大关系,本质上,是自然界和谐律动的衍生。如二拍是节拍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一强一弱均匀交替,符合人类生理(如,呼吸、心脏的律动及行进等)与心理的自然感受和要求,被广泛使用。如郑钧改编的红色经典歌曲《松花江》。曲调即2拍,给人不断向前奔跑的力量。

此外,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并不简单地套用节拍与节奏相一致,而打“乱”后重组,如《那就是我》,不仅节拍变了,节奏也有变化,歌曲采用了5 / 4、3 / 4、2 / 4拍,完全依据情感表达需要而转换,不仅不凌乱,相反,给人十分真挚的情感流露。这是之经典的理由。

(四)利用传输激活特点

在歌词方面:任何一个词语都可以产生传输激活,差别在程度不同。歌曲中首先歌词须简练,而且入情,最好具体。其次,抒情类歌词,则应当符合人类心理认知结构,最好能引起共鸣或者共振为好,这是一般的作曲模式。比如流行广泛的《常回家看看》,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清晰明了,二者的和谐甚佳。这是因为,音符触动心中的某个节点(家、温暖等),接着激活与之相关的节点,记忆被唤醒,情绪产生,引起审美上的共鸣。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当节俭音乐素材(音符、歌词等),使之围绕中心有针对性、简洁且内涵。

(五)格式塔“异质同构”的启示

在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研究中,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符合知觉期待的旋律容易被记忆(Kruhansl,2003)。Wallace则认为,越不受知觉期待反而越容易被记住,因为,不受期待的旋律将被孤立出来,被明显化,从而被记忆。最后,Schmuckler(1997)研究发现,记忆与旋律的期待性密切相关,而期待性又与旋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紧密相连。笔者以为,“异质同构”可以更好解释音乐知觉期待与音乐记忆的关系,即当乐曲结构与个体心理结构相一致时,乐曲容易被记忆。因此,针对特定群体创作的歌曲须符合该群体心理结构。必须思考的问题有,首先群体心理结构如何定义、描述及分类,另外不一致是否同样具有效果。其二,何种情况下乐曲结构可引起心理结构的共振。

(六)利用音阶上行、下行

音阶上行,带来紧张度增长,易使人兴奋。创作中,最一般的模式即接近副歌的音阶基本上保持上行,这方面例子很多,不举;下行音阶则带来紧张度下降,比较适宜表达情感和缓与低沉,如梵语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音阶基本保持在小范围内的上行下行,给人波澜不惊、甚安详的感觉。音乐创作利用音阶上下行,可营造冲突,使人印象深刻。如在不断上行的同时,突然停止而且急速下行,引起音乐知觉期待的判断失误,增大艺术打击力量。当然,应当是和谐基础上的冲突。此涉及到音乐美学探讨范畴,不详述。

(七)音乐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知觉;和弦启动效应

期待使知觉容易,非期待使知觉困难。演奏者对旋律的熟悉,时间操作相对简单,否则困难。于听众,当旋律符合期待,则更愿意聆听。至于不符合听众期待的旋律是否同样具有吸引力,此方面缺乏实证研究。

在和弦启动方面主要应用启动效应范式。启动效应即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在反应时上的促进作用[6]。目前,听者究竟偏爱具有启动效应的和弦,或者不具备启动效应的和弦,同时,何种和弦对何种人格特质的听者具有启动效应,同样缺乏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2]郑茂平.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6):866-872.

[3]Besson M, Faita F.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study of musical expectan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5,(6):1278-1296.

[4]张志杰,黄希庭.时间认知的脑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44-48.

[5]Krumhansl C L.Rhythm and pitch in music cogni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159-179.

[6]郭桃梅,彭聃龄.从语义启动效应看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3,(4):750-746.

[7]郭秀艳,周楚,黄希庭.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29-34.

[8]蔡岳建,潘孝富,庄钟春晓.音乐的速度与调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7,(1):196-198.

[9]曾海平.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探微[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增刊,2004.

音乐创作方向探讨 篇5

音乐创作者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唯一途径是长期深入实际生活, 长期地学习艺术技巧和长期的艺术实践。懂得了并不等于已经做到了, 要做到并真懂, 对于音乐创作者是一条很长而艰难的路。音乐创作反映生活、表现理想, 通过创造艺术形式来完成, 思想与内容的局限性会影响创作方向, 我们应该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来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 深刻认识现实生活、采用民族音乐传统音调进行音乐创作以表现新的人民、新的生活, 适应新的美学趣味需要。要创造就必须继承传统, 没有传统就没有进行创造的任何立足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依托传承和创新。没有文化土壤, 出不了大师, 更出不了杰作。作品《梁祝》家喻户晓、走向世界, 艺术生命永葆青春。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不断被诠释的过程中得以传播和继承的。

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之一, 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世界音乐文化宝库的贡献。它真实的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中国人民极为丰富、广阔的精神面貌。人民精神启发我们在各个方面理解人民、理解生活, 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的感情。收集、整理、研究是建设音乐文化的不可缺的部分。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向前发展。优秀的音乐文化必然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 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既是因这个特点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欢迎, 但这个特点又不能硬搬于其他国家。所以, 学习外国音乐只能从本国人民的需要出发, 丰富自己的民族色彩而不能是代替民族色彩。学习的越多, 思想就越深刻, 创造力也就越大, 发展的道路会更加宽阔。艺术实践必须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但音乐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 生活实际也不等于艺术实践, 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特点就是艺术技巧。音乐技巧是作曲家艺术修养的综合性的整体, 包含着世界观、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多方面的艺术接触与基本技术等。没有这样的修养就无法用艺术形式表现生活。

研究中外优秀音乐遗产, 能够扩大创作视野, 在创作上有更多的借鉴, 但要注意要分析的学习, 不要似乎是在借鉴别人的特点, 结果却把自己的特点消失在艺术上不变的格调中。热爱生活的作曲家的艺术联想应是广泛而敏锐的, 应从各个角度来表现生活。对生活的接触面广, 理解就会深, 这样才能有现实意义表现方法的深厚基础, 因此创作题材也会丰富多样。在音乐创作中, 作曲家要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 这既是作曲家的艺术生命, 也是每一个作品的生命。走近人民的生活, 会赋予创作者丰满有力的艺术表现的翅膀, 是作曲家艺术创造力量的源泉。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是我们音乐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也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过去在变, 现在在变, 将来也要变。在过去能够创造传统, 现在和将来也一定能有新的创造。吸收宝贵的经验, 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继续前进,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音乐创作要提高创作思想、要做到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产生。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面貌的表现, 也是民族精神创造力的结晶、一个民族的人民思想感情之所系, 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作中体现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自信心和团结力。只有从艺术家受灵感所激发的精神深处流露出来的音乐作品才能感动、触动人。不管哪一个国家, 哪一个民族的艺术, 总是一方面高度发扬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 一方面又不断的吸收别的民族音乐艺术来补充和促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 既饱有强烈的民族性, 又努力向国际性发展。罗曼·罗兰说“事实上, 一个国家的音乐, 模仿他国的音乐艺术, 而忽略本国的民间音乐, 结果常会使音乐和大众游离, 招来了音乐家本身同大众的分裂。”音乐作品带有宣传性质, 听众会感受到创作者的思想、情绪, 以及作品的倾向度从而影响到大众心理。

民间音乐的历史时代背景, 有它特殊的民族色彩、独特性与现实性。深入民间, 搜集各省地的民歌, 与大众一起生活, 用记谱法记录曲调和歌词;参加民众的民间活动, 深刻认识他们的艺术。将所收集到的材料, 分门别类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创作, 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将它作为创作的参考资料与根据, 以吸收精华, 创作出丰富、有特色、民族性的音乐作品。“只有民族性的壮气, 才能启发整个民族的兴奋。”音乐创作者有了新的认识, 不要仅停留在口头上, 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音乐创作去身体力行。对一个作曲家来讲, 对作品题材内容的选择, 往往正是他对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的态度的一种表现, 从中也反映出它的世界观及艺术观。只有习惯于深刻地自我内省, 并珍惜自己思想感情每一个微小变化的人, 才会创作出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

我国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说:“只有真正生根于民族民间音乐, 而又掌握了近代的一些创作技巧, 精通创作方法, 融会贯通, 才能大成。”可见, 认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 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规律、特点, 使新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才会对中国乃至国际的音乐艺术有所贡献。

摘要:音乐创作中但凡独具特色、深受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深究其都会寻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影子, 它是音乐创作者从广阔的民间音乐土地上吸收养分、创新而成。研究中外优秀民族音乐遗产、扩大创作视野, 发展民族音乐, 坚定创作方向尤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创作,民族性,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凌.音乐艺术随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7.

[2]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4.

论音乐“创作”之感 篇6

一、感性诱发创作欲望

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 这些事物往往处于未加工状态的美与丑, 通过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 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触发了创作欲望。能引起这种创作欲望的, 不仅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美与现实丑, 也可能是其他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中的艺术美。作曲家的丰富的生活实践, 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素质, 以及各方面的修养对创作欲望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感情是极为关键的。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 贯穿在创作过程的始终。

与其他艺术相比, 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它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 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 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许更深入一步的生活中的某种意境、神韵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 这是由于音乐难于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 (现实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间接反映在音乐之中) 。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 只要这些艺术所反应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 以及由他们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同样, 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 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 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 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

二、创作冲动转化情感

作曲家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 即基本乐思的形成。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物质材料, 现实生活、具体对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 都要转化为由乐音为主所构成的音响。通常, 作曲家总是在以往的音乐成果中汲取经验, 对前人的音乐表现手段与各种手法进行分析、判断、提炼、通过自己的重新设计、安排、想象进行新的创作, 产生新的音响。因此, 对历史音乐文献的熟悉, 对民间音乐的领会, 对音乐语言特点的掌握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当代音乐作品, 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也很重要。这是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基本乐思的形成对创意起枢纽作用。基本乐思是乐曲家对所要反应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并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它转换成音乐时, 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 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一种两部对位的基本骨架, 但最常见的一种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 它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在出现基本乐思的同时, 会考虑到体裁、样式、曲式、模式等等具体的表现方式。可以说, 在创意的起始, 就已经同时设想了形象的塑造问题。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创作是难以截然分割的。

在创意的过程中, 突出的要求是: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为此, 作曲家常会反复吟唱 (演奏) 对所创作的音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 求得两者的最佳统一。在这种意义上, 创意就具有通过即兴创作与表演两者相互结合而使乐曲逐步定型的特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创作, 或可略做分析如下:1、器乐曲。通过不同的体裁, 将对现实的反映归纳为表现与造型, 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将主观对现实的情感体验纳入一定形式之中, 已求表现出处于深处的思想内涵, 对于标题音乐, 可强调通过标题的启示, 使现实与感情思想更易结合起来。2、歌曲。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 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 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3、戏剧性音乐。包括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如舞剧、歌剧等, 主要是对剧中人物性格、活动、反映做出创作者的主观评价, 转化为感情表现及体验, 并将其运动过程固定为具体的形式。这时, 音乐是另一种艺术的感情体现, 而该艺术就成音乐的具体形象表现, 至于其主次关系则因情况而有不同, 其思想性内涵往往由该艺术直接反映。

三、乐思转为形式美

在使内容化 (音乐化) 的过程中, 主要的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 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这就需要按照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 根据一定的音乐逻辑, 用适当的音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熟练的写作技巧, 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是至为重要的, 在形象的塑造时, 既需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 也会由于形式美的要求对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创作中, 最初的构思常常有多次被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过程。

音乐形象的塑造, 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 就是具有合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使音乐通过重复、变化、平衡、对比、层递等表现手段以取得多样的统一。这个基本原则随着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 在历史上呈现为不同的音乐结构, 多种的风格样式和各种变体。如何创作出具体时代风格、民族风格而又带有个性的乐曲, 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新意, 这常是作曲家为之奋斗的终身的目标。

四、情感理念化为创作形成

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家, 亦称为即兴表演最早出现于古代初创时期, 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国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即兴创作因时代、民族而有不同的传统。他是作曲家根据瞬间的感受, 使音乐内容具体形式的创作活动, 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因此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分成创作与演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当代演出实践中, 仍保存即兴创作的, 如东方某些民族的音乐以及西方的爵士音乐等。西方某些现代作曲家有时也强调即兴创作的因素, 如偶然音乐与一些先锋派的作品, 着意在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上, 其基本含义已有所不同。

因此, 不要企图通过做完本教程的所有练习, 即能成为成功的作曲家。作曲家不仅是个卓越的工艺匠, 而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悟的艺术家,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综上所述, 音乐是“动”的艺术, 只有把“感”与创作、表演、欣赏等律动熔为一炉, 将各学科整合, 使创作与表演相结合, 表演与欣赏相结合, 促使手、耳、肢等六官并用, 感悟音乐之魅力。因此, 情感是音乐生命的灵魂, 离开“感”, 音乐即将枯燥无味, 黯淡无光, 真正的音乐是以诉诸情感为主导的艺术, 赋予作品的永远是活生生的动力, 永远是情动心动的意境, 永远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及任何音乐艺术的共同特性是“感”。所谓“感”, 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支柱。感情, 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 它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上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创作即为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的生产劳动。它是一种艺术实践, 感受在其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着重的陈述“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情感与理念的结合, 直觉与智慧的结合, 领悟与记忆的结合。任何创作乐曲的技巧, 只能摸索技术, 而无法传启领悟。

关键词:转化,诉诸情感,创作,音乐

参考文献

[1]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1]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让学生爱上音乐创作 篇7

一、发掘学生音乐创作的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有动力。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 音乐创作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 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不要用“标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以愉悦的性情在实践中体验, 在想象中创造。让学生感到:原来我也能创作, 创作原来就是一件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学会歌曲《春游》后, 我让学生尝试当小小作曲家, 用“同头换尾”的方式作曲,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 好像在告诉我:“这个怎么做呀?”我看到他们无从下手的样子, 笑眯眯地说:“其实很简单。”我为他们做了示范, 并唱出来让学生讨论哪儿感觉还不太好听, 再作修改, 一首小曲子就作成了。学生看到作曲并不难, 个个都热情高涨地创作起来。

二、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 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

即兴创作没有固定限制, 事先没有准备, 可以激发学生灵感, 可以随时在课堂上进行。如:在教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时, 我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接着我问:还可以用什么为歌曲凳、用“啦”伴唱等, 这时, 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他张开嘴, 利用舌头和上腭发出了“哒哒”声, 我立即表扬了他, 许多学生也积极创作节奏, 为歌曲作了非常棒的口技伴奏。再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我不作任何介绍, 先让学生聆听, 并启发学生即兴表演。随着音乐的播放, 有的学生翩翩起舞;有的卷起课本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有的学生闭上眼, 去想象他对乐曲理解所表现出的画面……

三、重视创作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计多种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和实践, 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如学会《乡间的小路》这首歌后, 我把学生分成三组, 让每组学生自由讨论编排演唱形式并表演,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 学生不仅用了领唱、齐唱、轮唱等形式, 还用上了口哨、节奏伴奏 (拍手拍膝盖) 、伴唱 (“啦啦”“噜噜”) 等, 创作出非常美妙的效果, 也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

四、鼓励音乐创作, 尊重音乐创作

学生的音乐创作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根据其不同特点, 要给予适当肯定, 让学生感到自信, 体验到乐趣。如让学生为一首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有的学生很有表演才能, 而有的学生会感到难为情, 担心老师否定他、同学笑话等。这时, 我会对动作编得很美的学生说:“你真了不起, 编得很棒!”看到有的扭捏、放不开或是编得不太好的学生, 也应鼓励他, 对他给予肯定。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鼓励, 对他的关注,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浅析 篇8

20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纪, 音乐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20世纪的音乐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现代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新时代。在这个世纪里, 西方出现了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拼贴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等众多流派, 局面可谓错综复杂;在创作中, 作曲家将新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手法融汇其中, 新视听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本文所论述的当代音乐创作, 是指当代中国的专业器乐音乐创作, 尤指采用大、中、小型乐队编制演奏的创作作品。

尽管中国自20世纪初就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民族音乐完全不同的中西结合之路, 但其实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大陆才算真正跟上了现代音乐的发展步伐。此前, 西方曲式结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音乐理论;改革开放时期, 国内一批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及理论家等全面汲取西方作曲技术理论, 潜心研究西方音乐作品, 并对西方的乐器、乐队和音乐体裁广泛学习和接纳。与此同时, 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中国音乐理论, 使我国的音乐理论也得到了初步的积累, 从而拓宽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并陆续出现一批有成就的青年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特别以中央音乐学院77、78级的一批年轻作曲家为先锋, 越来越多的国内音乐家开始了对新音乐的探索。

当代作曲家在创作中越来越自由, 打破各种禁律, 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源于西方的整体序列化创作手法越来越严格地约束着音乐的进行。中国新一代作曲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 代表作品举不胜举, 如, 谭盾的《戏韵》《离骚》、何训田的《天籁》、陈怡的《烁》《气》、刘湲的《土楼回响》、郭文景的《蜀道难》等。这些作品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技术, 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这是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

二、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所体现出的特点

1. 创作思想观念的突破与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作曲家对我国现当代音乐的创作方向、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及审美理念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探索, 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的音乐作品在许多方式和层面上都好像要去填补空白, 作曲家逐渐向其他艺术方向伸展, 比如将民间音乐、爵士乐、其他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的音乐综合运用于创作中, 不同程度地使用各种现代和声、调式音阶、节奏以及音色等, 并且使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法结合自己的创作思想, 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样性风格的音乐作品。

2. 注重个性化语言的创造, 音乐体裁广泛、风格多样

作曲家为了表现内容、风格以及个性化语言的需要, 自由选用了各种音乐体裁。例如, 温德青的小提琴协奏曲《夏天的雪》, 是以“窦娥冤”为题材, 以微分音理论为基础而创作;杨立青的《荒漠暮色》, 以中国传统音乐《梅花三弄》为素材, 以中胡的苍凉音色与交响乐队混融、自创和声、自创结构的一部作品;唐建平创作的打击乐协奏曲《仓才》, 作曲家遵循西方交响乐的创作原则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刘庄为预制钢琴、长笛和大提琴而作的《风入松》, 也是运用西洋乐器以及现代创作思维来表现中国古代的文人气韵。

3. 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源自西方, 其中的音乐语言与我国传统音乐和审美观念存在差异。但是, 一部作品的成功, 必须是时代性与鲜明的民族性以及个人风格等各种因素的完美结合。在现代音乐创作中, 一些作曲家一直在探求、寻觅体现中国因素的手段和方法, 力求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 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作品表现对象的中国氛围, 为作品提供一个“中国”背景。

这种中国因素直接表现在对音乐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为了追求现代音乐“中国化”的目标、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曲家常以标题的方式直接点明作品与中国的某种联系, 力求表现深具中国韵味的内容。例如: (1) 借鉴戏曲中的韵白与古诗词中的吟诵体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韵味, 如陈其钢的《水调歌头》《蝶恋花》等; (2) 选择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地域特点和鲜明中国特色的题材, 如崔权的《弦思》、邹向平的《川腔》、贾达群的《蜀韵》和《巴蜀随想》等; (3) 涉及中国某一地点、某一历史时段或反映人文社会某一方面的作品, 如刘湲的《土楼回响》, 贾达群为小提琴、大提琴、中国笙、中国琵琶与打击乐而作的《漠墨图》, 就是以体现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写出的作品, 。

由此看来, 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中国当代作曲家群体正以各自独特的创作理念与新颖的创作思维, 并且在作品表现力上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 引导着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走向现代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新生代作曲家求新求变的音乐创作思想, 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许多作曲家参加国际性作曲大赛并取得骄人成绩, 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同传统音乐相比, 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音乐创作新技法的运用上。诸如上述的作品范例, 在中国当代的创作乐坛上可谓举不胜举, 在这些作品中, 西方现代的创作技法融入戏曲中的韵白与古诗词中的吟诵体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韵味, 中国调式音阶、中国的音色、节奏, 以及中国的哲学、教育思想等与新的创作思维技法完美结合, 充分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渴求, 是现代人精神面貌的展现, 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并坚持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多元化。

摘要:任何一种音乐的产生都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 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创作要素及理念, 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魅力不断前进, 呈现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为切入点, 简要将音乐创作体现出的特点及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加以论述, 仅希望对我们繁荣音乐创作和促进音乐教育起到些许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理念,现代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新音乐 (新版) 》,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1.

[2]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6.

[3]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77级》,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3.

隋唐音乐创作风格探析 篇9

关键词:隋唐时期;音乐创作;风格;探析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复兴趋势的日益推进,在我国的文化发展研究领域中,民族传统音乐与民族古典音乐研究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作为我国古典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隋唐音乐在其创作风格领域受到该时期文化特点因素的影响,具有极为特殊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在音乐实践中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l 隋唐整体艺术环境对音乐创作影响分析

我国的隋唐时期属丁经济与政治大发展时期,具有良好的艺术发展环境。这种艺术环境在李后主、唐玄宗等皇帝艺术家的带领下,为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空间与引领作用。在这种艺术环境下,隋唐音乐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1 开放式的艺术发展环境

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正是国家处丁高等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开发式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艺术间的开放式交流。在隋唐时期正是我国艺术的重要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间交流的情况极为广泛。如在著名的敦煌壁面中就有琵琶舞乐的内容。针对音乐创作而言,唐诗、绘画等艺术交流都对音乐艺术产牛了极大影响。二是对外文化交流。隋唐历史时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外来艺术因素对音乐艺术产牛了极大的应用。例如,在乐器方面,琵琶、羯鼓等外来乐器的引进以及胡旋舞等具有极大外民族艺术特点的音乐艺术的出现都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随着统治者对佛教等喜爱,佛教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引进,隋唐音乐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2 前期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推进作用

在我国的隋唐时期,特别是在隋以及唐朝发展的前期,稳定政治推动了经济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时期,因为受到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的高层环境中,音乐发展受到了社会高层的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音乐在社会高层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社会高层经常举行的宴会中需要大量高水平的音乐,这就对音乐创作发展产牛了极大地推进。如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出现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几堂前几度闻”的诗句,表现了盛唐时期上层社会对音乐的追求以及对音乐的推进作用。二是社会经济稳定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在盛唐时期,因为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民间对丁艺术的追求也是促进隋唐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阶段的发现的唐朝民间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敦煌考古中发现的《拜新月》《杨柳枝》等民间俗曲,还有唐朝诗人刘禹锡作的十余篇《竹枝词》。这些民间曲乐的出现,对丁隋唐时期因为创作产牛了极大影响。

1.3 艺术精英环境影响

在我国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艺术精英文化的理念。例如,在音乐领域出现了李龟年、董庭兰、念奴等音乐艺术精英人上。这些音乐艺术家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如在高适的《别董大》中就对董庭兰有“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当时的音乐精英中还包括了如唐玄宗、杨贵妃等高层人员,对丁音乐的推进也产牛了极大的作用。这种精英式的影响使得当时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爱好者,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1.4 专业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因为国家的统治者对丁音乐的重视,国家建立了专业音乐机构。如隋朝的“教坊”,唐朝的“梨园”、“太常寺”等音乐机构。这类专业音乐机构的出现改变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缺乏专业研究的情况,对丁音乐专业化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由于专业机构内集中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才,促进了音乐创作力量的集中,对丁大型宫廷音乐、舞乐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正因如此,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大型音乐作品。

2隋唐音乐创作风格研究

在隋唐音乐创作中,由于受到艺术环境与氛围的影响,其主要的音乐创作风格可以用大气、广泛、表现力强来概括。下面我们分别就以上的三个特点进行介绍。

2.1 大气的隋唐音乐创作

因为受到国家统治者的重视以及专业研究的影响,隋唐音乐出现了极为大气的特点。这种大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音乐内容的大气。在隋唐音乐中,国家机构对丁音乐内容的规定确保了音乐内容的大气。《隋书》记载,隋定音乐为“七部制”既已匕个国家的音乐特点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隋炀帝时改为“几部制”。到唐贞观十四年定为“十部制”,确定了音乐创作来源丁十个国家地区。这种及大成的音乐创作理念,保证了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内容的大气。二是音乐演出的大气。在隋唐时期,因为受到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统治者爱好的影响,音乐演出中的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气感。在国家级的宴会的演出中,经常出现人数众多,演出形式复杂的大型音乐演出。如在著名的唐朝舞乐《秦王破阵曲》中,就具有这一特点。根据史料记载,每次《秦王破阵曲》演出中,都必须动用军上百余人披甲执戟而舞。这个演出分为三变、十二阵、五十二编,采用的主要乐器为锣鼓,声腔乐调以秦声为主,杂有龟兹之乐,具有戏剧演出的特点。史书记载为:“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壮观雄威,慷慨激烈”。

2.2 广泛的音乐创作来源

在隋唐音乐创作过程中,其音乐的创作来源是十分的广泛的。这种广泛的音乐创作来源保证了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质量。其主要的音乐创作来源来自于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外来的音乐因素。在隋唐时期,开放性的艺术环境为音乐创作带来了众多的外来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的就是外来音乐的混合与再创作。就以《霓裳羽衣曲》为例,这一乐曲为唐朝舞乐的重要代表。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这一乐曲借鉴了天竺佛乐《婆罗门曲》中的音乐特点。二是民间的音乐元素。随着民间音乐的发展,隋唐音乐创作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重要影响。在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发现了大量“民间曲子”内容的记载。这就表明了当时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民间因素的广泛影响。

2.3 文化因素促进了艺术表现力强

在我们对隋唐音乐创作的研究中发现,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化因素对丁音乐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艺术因素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加入。在隋唐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到了音乐的相关创作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了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代表作《采莲曲》《清平调》三首等)、刘禹锡、杜甫(代表作《台城曲》等)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加入,保证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加强。二是艺术表现于段较多。在隋唐时期多种音乐因素的使用保证了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如西域、天竺等音乐因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为当时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来源空间。

3 结束语

电影音乐的创作探析 篇10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戏剧音乐形式出现, 无疑丰富了音乐形式, 其音乐形式与歌剧、舞剧、戏剧配乐有关。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的渲染对电影进行诠释, 所以好的音乐在电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中音乐的存在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其存在也被看作是理所应当, 电影音乐成为加深观众对于影片综合印象的一部分。作曲家可以通过音乐的要素构建不同风格和场景的需要, 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音乐风格引导观众的心理, 拉近观众与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所展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通过录音技术带给观众感受, 是20 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体裁。

作为学习音乐和爱好音乐的人们来说, 电影的配乐不单单是加强影片印象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一种感受由电影音乐带来的音乐感受和随之产生的审美体验。观者从电影音乐中获得的多少取决于观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力, 反之, 对于作曲家来说, 电影音乐的创作离不开作曲家对于影片的情节理解和创作技法的娴熟。

二、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好的电影配乐会给影片效果的表达以很大的帮助,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有配乐的影片高潮与没有配乐的影片高潮相互对比, 从而就会发现电影配乐在其中的作用, 电影配乐作用于影片气氛的烘托以及情感画面的刻画等。

电影音乐的具体作用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为影片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的刻画描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曲家需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 使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片有音乐特色。音乐可以左右观众的情绪, 这对于作曲家为电影配乐提供了便利, 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来表现和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或一些隐含的意义。通过音乐的手法来展现这些并不困难, 例如使用一个不协和的和弦将置身于情感世界的观众立刻带入情绪冷却的过程中去;将精心制作的圆号音乐片段置于影片中, 会给观众俏皮、引人发笑的感受;用一连串的切分节奏加之不协和和弦给观众营造出诡异恐怖的画面等等, 这些都是作曲家利用音乐对于影片潜在心理的提炼。通过电影音乐的加入, 可有效地推进影片在结构、情绪上的铺设, 具体音乐片段的创作巧妙地融合于影片, 揭示了影片中人物的情绪, 电影音乐同时还在影片的暗示线索和掩盖线索上提供帮助。

其次, 电影音乐起到填充空白的作用, 在影片的进行中会有一些影片结构内容所需的空白, 而这些空白需要电影音乐去填充, 这也是作曲家在进行电影音乐创作的难点。如何通过专业的作曲技术使音乐的填充带给观众意味深长、贴近电影内容和思想的情感世界, 除此之外, 在电影背景的填充过程中, 作曲家还需要再对白下编制自己的音乐线条。通常电影音乐的存在, 建立起了电影视频片段的连续性, 电影音乐在性质上容易脱节的电影片段连接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乐思, 使得一闪而过的镜头结合起来, 使其不显唐突和生硬。再者, 通过电影音乐营造的观赏趣味, 更加容易使观众和影片内容相融合。电影音乐创作与音乐会创作的方式不同, 音乐会创作的方式讲究音乐的旋律性和对位线条, 而音乐会的创作方式用在电影音乐时, 由于其内部构成容易使观者分心, 对于影片情节的描述和情感画面的刻画就不存在促进作用, 所以作曲家需要用些手法进行符合电影需要的音乐创作。

三、电影音乐与影片的融合

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服务于电影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电影音乐与影片的融合便是最关键的一步。当电影音乐创作和录制完成以后, 就到了电影音乐与影片结合的时候, 电影音乐与其录制时期不同, 因其要与影片对白、显示各种音响结合, 其音乐力度会有所改变, 以求达到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刻画情感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融入使得电影的艺术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加强了影片情感世界的描绘, 突出了影片情节戏剧性的表达, 给观众留下了饱满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审美乐趣。作曲家为电影所创作的音乐, 通过录音技术与电影中的对白、实际音响相结合, 在电影展现其视觉艺术的同时, 电影音乐也在默默地贡献其音乐审美艺术。在电影音乐与影片的结合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各种声音音响的融合过程中, 要切实地结合电影画面所需营造的气氛和氛围, 否则电影音乐将失去其意义, 不能使观者获得视听统一的审美感受。让观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 感受到电影音乐对影片令人信服的气氛刻画, 从中切实地感受电影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电影音乐作为20 世纪出现的重要音乐体裁, 虽仍然保持着音乐本身固有的艺术表现特征, 但在表现方式上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电影音乐在加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同时, 贯穿影片的发展, 帮助和明确电影的意义, 增加了立体感。

参考文献

[1]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 2007 (01) .

上一篇:新音乐课堂下一篇:自跟踪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