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音乐创作(精选10篇)
群众音乐创作 篇1
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历时悠久, 文化形态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审判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戏曲文化似乎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从创作的角度看, 我国传统戏曲无论调式风格, 还是文化韵味, 都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 而且戏曲艺术一直以来都拥有较强的群众根基。
一、戏曲音乐在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一) 戏曲音乐在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应用现状
将戏曲音乐应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上, 并不是近几年来开始的,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就有很多音乐家尝试着将戏曲音乐应用于群众歌曲创作当中。但是这种应用和借鉴大都浅尝辄止, 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 能够流传下来的此类歌曲数量较少。但是现在的群众歌曲创作, 在对戏曲音乐进行借鉴方面几乎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而且也有很多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着更加深入的研究, 为群众歌曲创作向戏曲音乐借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戏歌”这一歌曲流派成新时代的潮流性音乐。目前我国群众歌曲在应用戏曲音乐元素方面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成绩, 并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比如由作曲家冯世全运用京剧等元素创作的《北京的桥》、由作曲家周大风运用越剧元素创作的《采荼舞曲》等等, 都是将戏曲音乐应用于群众歌曲创作的优秀范例。笔者多年来, 也在群众歌曲创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 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并先后结合婺剧曲牌、绍兴地方戏绍剧高腔等戏曲音乐, 创作了《岀去走走》《金猴》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
(二) 戏曲音乐在群众歌曲创作中应用的意义
群众歌曲创作同其它歌曲一样, 需要标新立异, 需要在符合群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其艺术空间, 以保持群众歌曲长久而新鲜的艺术活力。传统戏曲音乐在当代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正好满足了群众歌曲创作空间拓展的需要。戏曲音乐与群众歌曲的艺术融合, 打破了歌曲与戏曲之间的界限, 使戏曲音乐的应用更加充分、灵活, 也改变了以往群众歌曲创作的单一性, 极大的满足了当代社会普通群众的审美要求。比如李玉刚的《花满楼》、《新贵妃醉酒》, 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用安徽黄梅戏写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著名的歌剧《江姐》里面的《红梅赞》《绣红旗》等等, 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都大量的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 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独特的中国风味。
二、戏曲音乐在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 戏曲音乐素材在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很多戏曲还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因此戏曲音乐相对于其它音乐, 更富有情感色彩, 也更能够打动人心。在群众歌曲创作过程中, 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戏曲的曲牌, 或者充分利用戏曲的故事性, 便能够使群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更加充满魅力, 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歌曲。比如传唱度较高的《中国功夫》、《桃花扇》、《牡丹亭》等, 都是运用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戏曲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这些群众歌曲, 不仅具有较强的传唱性, 还极具地方色彩, 既能够让听众耳目一新, 又能够迅速的在群众间流行起来, 可谓雅俗共赏、魅力无限。
(二) 戏曲音乐元素对群众歌曲意境的烘托
由于戏曲音乐的故事性较强, 能够让人们快速融入到音乐意境当中。所以在群众歌曲创作方面, 可以适当利用戏曲音乐元素的烘托作用。将戏曲音乐元素融入到群众歌曲创作当中, 可以让听众快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不仅有利于人们对歌曲的理解, 也能够增加群众歌曲的艺术性。笔者发现目前很多群众歌曲都缺乏艺术价值, 不具感染性, 就像是不带任何情感的对白, 这就很容易使群众歌曲脱离艺术层面, 并逐步走向低俗。
(三) 戏曲唱腔在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现代群众歌曲的创作, 已经非常流行运用戏曲唱腔。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有《花田错》、《说唱脸谱》、《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这些群众歌曲大多将一些现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与戏曲唱腔进行完美融合, 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也适应了群众歌曲的流行化发展需求, 已经逐步成为现代群众歌曲创作的经典范例。从笔者的研究来看, 这种对戏曲唱腔进行借鉴的群众歌曲创作趋势, 已经呈现出了持续发展并不断繁荣的趋势。
三、结论
我国传统戏曲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不可多得的珍品。我们在进行群众歌曲创作时, 应该充分意识到戏曲音乐所持有的独特魅力, 并懂得如何去借鉴和运用戏曲音乐艺术精华, 使戏曲音乐能够与群众歌曲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群众歌曲创作与戏曲音乐传承的“双赢”, 创作岀既接地气并富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优秀群众歌曲。
参考文献
[1]朱媛媛, 关于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 2011.
[2]王磊, 徐琨, 张小军, 当代歌曲创作向传统戏曲借鉴的美学意义[J].中国音乐, 2012.
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若干思考 篇2
关键词:群众文艺;精品;创作
群众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表达主流价值和大众情怀的。就目前我国的群文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等。这就提醒身为文艺创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提高群文创作的质量,要突出特色,在创作传递群众诉求、表达群众情感的群文作品时要升华思想,多创群文精品。那何为群文艺术精品?如何创作群文精品?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群文精品的内涵解读
群文精品的主题思想必须是传递正能量。好的群文作品应该宣传的是先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谱写人间道义,弘扬真善美。其次,群众文艺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群众文艺精品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创作群文精品就要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人民精神需要出发,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并能够广为人民接受,为人民喜爱,为人民传承的艺术精品。
2 群文精品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作不够走心
只有贴近群众生活,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群文作品才会吸引群众观看,才会是有生命力的优秀群文作品。但是,许多群文创作者从院校毕业后,没有深入过基层,很难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创作的群文作品过于“艺术”,脱离了百姓生活,专业性太强,群众较难驾驭与表达。其次,有些群文工作者有时为了评职称或工作任务的需要,创作的多为应景应时之作,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再者,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的群文作品虽是有感而发,但多是自娱自乐的消遣之作,主题缺乏艺术性,结构形式单一。
2.2 创作经费不足
群众文艺创作除了一剧之本的概念之外,还包括了制作、培训、辅导、展演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资金的支撑和保障。要创作出群文精品更是如此。但在一些地方文艺创作经费有限,创作者有想法但未必能实现。其次,组织专家举办讲座、开展作品的研讨会都常因为经费原因或搁浅。再者,有些地方群文创作投入不足,较少开展文艺采风活动,创作者“闭门造车”,思维固定。这些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的热情,影响了群文精品的创作。
2.3 创作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于群文作品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而一些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安于现状,知识更新缓慢,所创作的群文作品不能被群众接受。其次,群文精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以往的群众文艺创作形式主要是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但久而久之也失去了新意,因此,创新文艺创作形式也至关重要。
2.4 创作缺少交流平台
首先是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有些年轻的群文创作者虽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对群文创作规律并不熟悉;老一辈的创作者有一套专属的套路,但对时下的新鲜热点不够敏感。创作者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联系互动较少,不利于群文精品创作的沟通。其次,群文精品是源于百姓的,但因演出场地、舞台相对固定,观演群众只是小部分,受众面影响不大,未能全面的服务群众。
3 群文精品创作的努力方向
3.1 创作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垠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因此,要创造群文精品首先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第一,了解群众所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这样切合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才有可能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群众接受并喜欢,才能创作出群文精品。第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进行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就是要从群众角度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时代精神,关注群众的艺术表达形式与表达能力,创作出群众能够驾驭的群文精品。第三,团结群文创作队伍。业余文艺爱好者也是群众创作者中的一员,要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倾听业余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专业上及时给予业务文艺爱好者指导与帮助,对作品适当进行艺术加工,共同创作出群文精品。第四,不忘初心。群众文艺是美丽而圣洁的。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群文精品创作者要保持定力,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要保持内心的纯粹和童真,才能可能创作出群文精品。
3.2 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
群文精品创作需要营造一定的创作氛围,包括人、财、物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备。首先要巩固群众文艺创作者及组织群众文艺创作的人才,可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他们进行群文创作,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其次要有创作所需的费用,为创作者提供设施、场地、设备等保障。再者,创新学习培训机制。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创作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文艺新人到院校深造,定期举办文艺采风活动,以拓宽创作者的视野,加强精品的交流和展示。
3.3 要加强创作互动
创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品的打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群文创作精品,必须建设有利于群众文艺作品进行交流的文化园地,例如加强区、市级文化馆的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媒体文艺板块,以特色专刊、专栏为载体,传递更多真善美的精品力作。再者,多举办群文创作比赛、精品展演活动,例如“省内巡演”“省际交流”“区域联动”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群文精品的展演展示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更利于打磨精品。笔者曾观摩过群星奖的展演活动,深切感受到了这些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的优秀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感动。不单欣赏了颇具时代感、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精品节目,更明确了群文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精品与群众共享,真正做到用艺术反哺群众,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引导和鼓励群众自觉、自发参与文化创造。
3.4 群众文艺精品推广网络化
当代社会科技发达,群文精品不应该仅局限于过去的群众文艺汇演、会展和报纸杂志等纸媒为主的展示平台,可以转变为以互联网文学网站、个人博客、QQ空间、微信朋友圈、网络直播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网络这片虚拟天地展示群文创作精品。例如:通过微信公共发布平台,及时更新精品打造进度,吸引粉丝关注。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网络视频平台发布创作精品,鼓励群众留言,听取群众意见,使作品有进一步提升。再者,通过在网络直播平台的传播与推广,与群众实时互动交流,打造“网红”精品。
4 结语
群众音乐创作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对措施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安排专项音乐创作模式的方法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实际开展过程中音乐创作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阻碍了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本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新形势下完善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专项音乐创作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一) 缺乏专业音乐创作人才
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面对广大的群众, 为提高音乐创作效果, 需要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及专业设备。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及具体要求, 在确保音乐符合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音乐创作;音乐创作人员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是确保音乐创作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但基层的文化馆单位因为自身规模限制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缺乏专业的人才及设备, 进而影响了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 群众音乐需求的差异性
目前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总体还是满意的, 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 对音乐需求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影响了音乐创作工作的开展, 比如:在一些基层文化活动中, 如果背景音乐选用的是传统的戏曲, 虽然会吸引一定的年龄偏大的群众参加, 但却会让年轻群众对音乐背景感到不满意, 甚至产生厌烦。这样长时间下来, 也会对音乐创作人员的创新信心及动力产生影响, 造成创作水平下降, 进而陷入一个恶循环的怪圈子中, 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 地区差异影响音乐创作
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群众中除了存在个性差异外, 还存在较大的地域文化差异, 影响音乐创作工作的开展, 比如:广东地区的基层文化活动中, 群众倾向于流行文化、民俗音乐以及地方戏曲等, 因此如何在音乐创作中将这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新的音乐有机体, 就对音乐创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了音乐创作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
(一) 引进专业音乐资源
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是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主力, 但也是基层文化组织中比较缺乏的资源。传统的工作模式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上级文化部门指派专业音乐人才, 这种方法造成音乐人才来源单一而且基层单位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部分基层文化组织开始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 比如:在文化活动中使用音乐志愿者, 这样不但可以宣传志愿活动, 还能提高音乐创作的质量;除此之外, 还需要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力度, 基层文化组织除了利用上级拨款外, 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力量, 最常见的就是与企业、学校及社会等进行文化共建, 实现音乐资源共享, 进而促进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做好基层文化调研工作
前文说过基层群众个体差异及地域性差异影响文化活动音乐创作, 为了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在文化活动开始前, 基层文化组织及音乐创作人应该做好开展区域的文化调查工作, 了解群众对音乐及文化的需求方向。以此为基础做好文化活动策划工作, 确保音乐作品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实际需求;当文化活动结束后, 基层组织还需要做好二次调研工作, 找出音乐创作作品的不足, 方便下次改善。实际中调研工作可以通过直接对话、问卷调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
(三) 发挥业余音乐人员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中, 除了发挥专业人士、专业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能力外, 还需要充分借助业余音乐人员的力量, 这些业余人员包括文化组织辖区内的音乐爱好者、民间艺人以及退休音乐教职工等人员。虽然民间艺人的专业理论或许赶不上专业音乐人士, 但他们更贴近生活, 因此更明白基层群众的音乐需求, 而且会让音乐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 更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可, 最终实现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的目的。
三、结语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 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 实现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目的。虽然工作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及困难, 但相信所有的音乐创作人员都会克服困难, 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进而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严荣发.试论群众业余音乐创作团队的组织与辅导[J].通俗歌曲, 2013, (10) :11.
[2]廖国富.分析群众文化工作中业余音乐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品鉴, 2015, (03) :46.
群众音乐创作 篇4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美术创作;辅导策略
群众美术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美术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群众美术辅导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当前群众美术文化创作现状
当今社会美术培训机构大体分为:高考培训、少儿兴趣培训、成人兴趣培训、各种美术技能培训。其中高考美术培训和美术技能培训所占比例最大。一些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利用不实的极具诱惑力的旗号招揽生源,完全把美术培训当成贏利的手段,对所有培训对象按照同一模式,生搬硬套。行业美术培训,只讲技术,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涉及极少。
岁月辗转,随着老一代民间艺术家逐渐逝去,专业辅导干部流失较为严重,群众画家文化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美术创作发展大多为作坊式的成批量生产,作品越画越不完整、色彩日益显得艳丽,出现了高度模仿、复制、僵化、雷同的不良倾向,商业性逐步的取代了原生性,由原来的纯朴、粗矿、夸张逐步转向精致、细腻、写实。事实上,美术向产业化发展,确实给部分画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不应当忽视在艺术创作中出现的缺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文化应运而生,社会群众美术活动在社区空前兴盛,尤其是老年书画展、老年大学活动举办的热火朝天,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不可阻挡,怛是每次展览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大部分以传统的花鸟画、山水画居多,以描摹传统水墨画为其主要绘画形式,把休闲、娱乐、作为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儿童画培训班、儿童画大赛、儿童画考级活动举办进入了高潮。然而,由于辅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不排除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问题,如在儿童画比赛活动中,出自一个学习班的作品,如同一人所作,缺乏个性特征,特別是国画作品,肓目的描摹传统模式,使儿童画成人化。教学中的模仿式教学、单一化教学、填鸭式教学、成人化教学等,均有悖于儿童画教学的客观规律,严重制约儿童画的发展,从而扼杀儿童智力的开发。作为群众美术工作者应当认真地去认识、思考、研究儿童画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美术创作辅导网络已经处于瘫痪状态,而且作品质量从形式到内容均表现出观念落后、形式单一,相对保守,而且对专业语言、技法的应用也缺乏创新,整体个展览缺乏时代特征及冲击力。
2.新时期群众美术辅导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确定了群众美术辅导的总体方针。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总体方针和当前群众美术辅导现状,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好群众美术辅导工作。
2.1提高辅导工作者综合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者也,倘若辅导工作者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创作水平,缺乏应有的热情与满腔的爱,不了解和忽视研究辅导的职责,必然不能够胜任群众美术创作的辅导工作,特别是高层的辅导干部。因此,我们辅导工作者应当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地区各大高校建立高泛的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讲课、交流、实践,极大程度的拓宽视野、提高素养、激发群众美术工作者献身这一事业的热情。
2.2明确群众美术辅导、创作目标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美术辅导、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群众文化辅导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无疑成为进行传播辅导的最好手段,但这也只限于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书面方式比较适用,要根据辅导目标和辅导对象,编写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免费赠与或低价出售给一些辅导对象,增加他们对美术创作的了解。
2.3探索群众美术创作新理念,拓宽创作新路子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务必摒弃跟风、模仿、雷同这些缺乏个性的作品:明确的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以上是群众美术创作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艺术创作者们有的强化原生性、民间性,有的着重强化装饰性、生活性、纯朴性,而有作品则侧重于追求的是理想中的样式与生活。无论从何角度,在当前,在创作理念上,要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作品中。县级文化部门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使广大公民的理想信念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作品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优秀传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4促进群众美术文化可持续发展,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倾向
社区群众美术活动是新生事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的成分不像农民那么单纯,是由各种阶层、各种职业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在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尝试让他们从单纯的休闲、娱乐、描摹发展为创作,也不失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新选择。但在社区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中,要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角度入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社区群众美术创作还应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上,激发群众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热情,创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作品,如社区新生活、家庭生活的变化,社区文化活动等,适当传授给群众一些技能,使他们的创作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 篇5
有人士认为, 基层创编人员受到经费、时间、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创编人也大多只有一定的舞蹈基础, 较少受过正规、专业的编舞理论与创作技巧的系统性培训, 常常依靠个人的经验或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创作, 其作品水平偏低难以创作出优秀之作是必然的结果。然而, 笔者认为, 如果基层创编人员能够善于利用自己丰厚的阅历资源, 勇于开拓创新, 与基层文艺团队精诚合作, 也能够打造出叫得响的优秀舞蹈作品。
笔者是名基层创编人员, 所编导的舞蹈曾获全国性专业舞蹈奖项荷花奖。尽管基层创作的舞蹈作品拿到奖项并不容易, 但是基层的舞蹈作品既然能够榜上有名, 就说明基层的创作团队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舞蹈作品, 也可以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梦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基层的文化馆中, 拥有一批熟悉当地群众生活、了解当地历史变迁的创编队伍, 其中不乏舞蹈创编人员, 他们大都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 也积累了不少的个人创作经验。艺术高于生活, 倘若能够发挥好这些“人生资本”优势, 勤于思考, 用敏锐的艺术判断力来捕捉平凡生活中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元素, 通过精心构思创编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 作品就容易出彩。这是基层创编人员在创作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题材选择。
作品要抓地方特色, 但要注重采用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编排, 包括演员的姿态造型及技巧运用等, 都要有时代感, 甚至是时尚感。优秀的舞蹈作品会带给人美的意境, 而舞蹈主要是依靠动作、姿态、步伐及整个身体的律动来抒发情感, 表达意境。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的肢素完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 能够吸引人们百看不厌, 使作品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
事实上, 舞蹈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基层创编人员的追求, 专业的创编人员亦是如此。舞蹈的意境美不单单是形式美, 更重要的是内容所引起的观众心灵的审美。因此, 笔者以为, 最能表达自己在作品所赋予的思想感情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是最好的艺术形式。基层的舞蹈创编人员在追求意境美时, 要特别注意所有为我所用的艺术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 否则就成了满足观众视觉的廉价需要, 难以打造优秀之作。
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浓郁的文学性, 基层的舞蹈创编人员往往忽略这一点。当前, 有些舞蹈作品存在着贵族化倾向, 舞美、服装、灯光、音响追求豪华排场, 像宫廷的仪式一般, 而作品的文学性较低, 也离民间舞蹈越来越远。基层的舞蹈作品在普遍缺乏经费的情况下, 不应该存有这样的追求目标, 而应该强调作品的文学背景。
基层创编人员排练作品, 碰到的现实难题是没有专门的演出团体, 经费缺乏, 参与人员业余加盟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编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比别人更能吃苦, 还要拿出最好的创意, 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作品要求新、求奇、求特, 标新立异, 才能脱颖而出。需要指出的是, 标新立异不意味着削弱舞蹈感觉, 不要停留在抄袭模仿别人的作品层面, 而要用自己的原创构想,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特别是要挖掘所塑的舞蹈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从近几年舞蹈的发展来看, 舞蹈艺术在表现上不断提高, 而且向本体逐渐开拓, 同时也在向审美底层贴近。舞蹈《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的出现及走红, 观众所折服的是其深刻内涵和多变法所形成的特有魅力。舞蹈, 并不乏基层观众, 也没有远离群众, 而深刻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舞蹈作品, 不仅能够进入优秀作品行列, 也更能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也是基层创编人员肩上担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审美特征论 篇6
一、题材的广阔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 因其参与创作的主体人数多、职业多、年龄构成与文化层次多种多样, 因而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的鲜明审美特征。
题材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 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 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与处理, 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也受作者思想、情感、艺术理念、美学追求的制约。
题材的选择对于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 有着不可少视的作用。虽然“题材选好了, 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未必科学准确, 而“题材决定论”还曾遭受到批判。但是, 谁也无法否认, 题材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 的确起到“占尽先机”的基础作用与前提作用。
群众文学创作因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 便形成了鲜明的题材广阔性的审美特征。即每一位群众业余文学创作者, 都选取自身十分熟悉的题材进行文学创作。这里仅以黑龙江省的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为例, 如熟悉农村题材的双城市“农民诗人”张希彦, 就以农村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又如熟悉工业题材的上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黑龙江三大工人作家”——吕中山、郭先红、韩统良, 都以工业题材为主进行小说创作, 且均取得显著成就, 以至后来三个人都成为专业作家。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题材广阔性的审美特征, 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主题的自主性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是作品所有要素的辐射中心和术手法的不同, 也会影响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虽然“主题先行论”作为极“左”文艺思潮已被淘汰出局, 但是如同倒脏水不能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 我们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主题的重要性, 更不能陷入“无主题”的怪圈与误区。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因其“业余性”特点, 便形成了主题自主性的审美特征。当然, 这种“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浅薄, 而是同样可以做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选材要严, 开掘要深”。
从本质意义上考量, 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也是一位“业余作家”, 而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却开拙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深刻而宏大的主题, 使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之一。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主题自主性的审美特征, 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三、形象的真实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另一大审美特征, 是形象的真实性。这是因为业余文学创作主体在塑造艺术形象时, 常以自己身边的人物为原型, 真实性成了其文学作品的先天性艺术基因。仍以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为例, 小说中的贾宝玉, 显然有作者“夫子自况”的痕迹。其他人物林黛玉, 薛宝钗等等, 也都是作者所熟知的人物, 因此便具有了真实性的审美特征, 从而打破了中国小说“叙好人一切皆好, 坏人一切皆坏”的传统, 塑造出众多丰富复杂的典型形象。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形象真实性的审美特征, 也是绝对“真实”的。
四、体裁的多样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 因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 也决定了体裁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即“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 每一位创作者都根据个人的偏好与特长,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于是总体上便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多样性审美特征。小说 (长篇、中篇、短篇) 、诗歌 (旧体诗、新诗、词、歌词) 、散文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游记等) 、戏剧 (话剧、歌剧、舞剧、戏曲) 剧本等等, 有人还创作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体裁多样性的审美特征, 也是勿庸置疑的。
摘要: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与专业文学创作相对应, 共同构成整个文学创作的整体, 各占其中的“半壁江山”。同时, 二者又各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研究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 既有助于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理论思考, 又有助于其具体实践的参考。本文以题材的广阔性、主题的自主性、形象的真实性、体裁的多样性为四大理论视角与理论层面, 构成“四轮定位”的框架, 对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
浅谈如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篇7
然而, 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当前的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首先是创作人才匮乏。艺术素养高、群文活动经验丰富的老文艺工作者队伍有散失之虞, 青年人才只占基层文艺创作队伍中的较小比例, 一些作者因缺乏创新意识和艺术修养, 其作品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是创作环境不佳。长期以来, 很多地方在群众文艺创作上投入不足, 缺乏群众文艺创作扶持经费、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培训经费、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经费。基层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大多都是非职业的创作人员, 他们受工作、生活条件所限, 接触社会范围比较小, 缺乏交流和专业上的提升。同时, 创作观念落伍也是重要原因。一些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安于现状, 知识更新缓慢, 特别是在群众对文艺作品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 一些创作者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创作出来的作品群众很难接受。在群众艺术部门, 很多文艺创作人员有时因急于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 不能沉下心来创作出高质量作品。
面对当前严峻的创作形式, 应如何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 促进群众文艺创作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推出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作品。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基层群众文艺作品应具有内容形式接地气、传播范围广、亲和力感染力强等的特点。丰富的群众文艺作品是开展好活动的基础, 当前有必要认真研究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厚植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土壤, 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呈现活跃繁荣的生动局面。
二要培养文艺创作人才, 夯实文艺创作基础。繁荣文艺创作,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面对群众文艺创作人才的断层, 建设一支有才情、有活力、接地气的文艺创作队伍是当务之急, 应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手段, 不断充实业务人员队伍。同时充分整合文艺资源, 通过引入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学校的艺术人才乃至区域文化名人, 增强文艺创作实力。另外, 还要积极发挥业余文艺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的创造力, 为他们提供文艺创作展示交流平台, 激发群文创作活力。
三要增加投入, 改善文艺创作条件。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文艺精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增加对文艺创作的投入, 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点题材创作生产的投入, 要从文化投入、阵地建设、营造环境等方面入手,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培育精品, 全面提升文艺创作的质量。
四要健全文艺创作机制。在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 要制定考核指标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措施。面对目前群众文艺创作付出大、回报小、报酬少、待遇低的现状, 要拨出专款, 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实行奖励, 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打破年龄、学历和身份的限制, 对一些德艺出众的文艺人才应破格提拔使用。要创新学习培训机制, 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创作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文艺新人到院校深造, 定期举办文艺采风活动, 以拓宽创作者的视野, 加强文艺作品的交流和展示
五要鼓励文艺创作者下基层。为了创作更加鲜活动人的文艺题材, 群众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基层开展文艺采风活动, 争取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展示福建发展成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或者从基层寻找最能反映最基层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 如开展“一市县一歌”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搜集一些在群众基层反响强烈的作品, 这些从基层中来的歌曲, 风格多样, 时代感强, 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既展示了各地的人文风情, 更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六要创新创作形式。群众文艺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要能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要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往群众文艺创作的形式主要就是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等, 虽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但是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新意。为此创新文艺创作的形式也至关重要。小戏小品就是目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新形式。它生动鲜活, 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 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 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 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说群众想说的话, 讲群众能懂的话, 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群众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 也是培养文艺人才的必由之路。基层和实践是锻炼队伍、成就人才的沃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基层、深入实践, 热情投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 把文艺创作活动与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的群众发展主题结合起来, 在基层中积极参与、勤于汲取、善于积累、关注现实、潜心创作, 增强对艺术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在群众中锤炼作风、增强能力、提升境界。
摘要: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毛泽东曾指出,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 只有联系群众, 表现群众, 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 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应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群众文艺创作中要坚持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 探索建立文艺服务群众的体系和机制, 多创作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 要坚持以群众为评价主体, 制定科学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文艺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经得起群众和市场的检验。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进行了粗浅论述。
关键词: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参考文献
[1]张伟.如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J].大众文艺, 2013 (10) .
[2]肖丁城.浅谈山区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05) .
[3]范静莹.浅论群众文艺创作[J].大众文艺, 2009 (06) .
[4]张敏.浅谈群文舞蹈创作及表演心得体会[J].大众文艺, 2012 (08) .
浅议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推广 篇8
一、时刻补充知识, 常学常新, 创作的主体贴近生活, 取材可以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保障。要想创作出大家喜爱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编导必须深入生活, 细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 取材当今生活中比较时兴的现象, 或取材于本土文化, 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加以提炼。作为普通的群众舞蹈工作者, 我们不是艺术表演家, 我们真正的职责在于将群众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介绍给更多的群众, 壮大群众舞蹈队伍。
其次, 要提高创作能力。群众舞蹈源于生活, 群众舞蹈是一种开放型的艺术形式, 它的创作需要汲取各家之长、各类之精。又要有属于自己的独到之处。遵循这样的思维, 继而把创作根基扎在群众, 着眼于基层, 着眼于普及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战略, 实行“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深入农村”的战略, 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和普及率。在社区、企业或者农村, 辅导舞蹈面对的都是业余的舞蹈爱好者。他们没有什么舞蹈功底, 动作一定要简单易学, 动作幅度要掌握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 设计舞蹈动作时不宜过于复杂, 应考虑舞者的水平条件和接受能力的特点尽量设计出形象鲜明、新颖大方、动作简洁等适合的舞蹈动作, 并通过突出队形的变化、道具、服装色彩的完美搭配来晕染整个作品才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动作太难就会影响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不利于普及, 所以, 动作在设计上一定要避免过于复杂, 要简练而不失韵律美感。同时, 可以组织表演、文艺晚会等, 还可以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 多形式、多渠道的对那些有兴趣但又不擅长的群众进行培训, 普及群众舞蹈文化的教育, 让群众了解基本的舞蹈知识, 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因为群众创作和排练出优秀的舞蹈节目, 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二、选择合适的群众舞蹈音乐, 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把手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通过音乐节奏来限定舞蹈动作的速度,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创作, 音乐和舞蹈的巧妙结合, 体现了艺术灵美的极致。因此, 在关注舞蹈创编人员的创作能力之时, 也不得不提到群众舞蹈音乐选择的问题。
首先, 群众舞蹈音乐的选择要紧跟时代步伐。群文音乐既要具有流行因素, 又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伴随着群众舞蹈类型的增多, 群文音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音乐, 流行音乐、网络音乐、专业高雅音乐也愈来愈多的渗透于群众舞蹈中。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往往成为编导选择的对象, 有些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 有些把歌曲做一些略微的改编, 有些则选取歌曲的一个片段, 以歌曲的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来进行编舞, 按照音乐节奏的特点和歌词的意思来编排设计舞蹈动作。
其次, 群众舞蹈音乐的选择要灌输新鲜血液。音乐的更新速度通常超过舞蹈的更新速度。不同的群众舞蹈搭配不同的音乐便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效果。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也可使群众舞蹈的参与者产生新鲜感, 从而缩短其疲惫期。
三、提升群文参与者的群文意识, 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群众舞蹈还是群文音乐, 其核心都在于群众。群众舞蹈的开展其首要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 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 最终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
群文参与者们, 往往职业五花八门, 只因情牵舞蹈才汇聚一团。在这里, 舞蹈和音乐似乎和生活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 他们在舞蹈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是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他们彰显着作为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 同时也闪烁着他们精神文化追求。群文参与者们往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水平有限, 均属业余爱好, 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排练对他们而言, 显得更为困难。因此, 作为群文参与者, 首先要建立群文意识, 要有学习群众舞蹈和群文音乐的意识。其次, 要多渠道的学习相关知识, 增强自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最后, 要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活动。只有多实践, 才能越练越熟。尽管群文参与者们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自娱自乐加入群众舞蹈这个大集体, 但这同时也成了广大民众精神世界和生活历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群文参与者们通过学习和实践, 其水平必会有所提高, 最终促进群众舞蹈的大发展和大进步。
试论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创作的思考 篇9
关键词: 社区群众 特色文化 创作 思考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社区群众特色文化
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主要从文化内部入手,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发动农民收集、整理传统的民间文化,提倡过传统的节日,婚庆、丧葬都提倡按传统程序进行,以此增进农民之间的感情,来达到村级文化建设目的。
1、重视扶持民间文化发展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这是因为:
一是民间艺人是建设社区文化的骨干。民间艺人散布在社区,他们生在社区,长在社区,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民间艺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能激发社区自身的文化活力。
二是民间文化是建设社区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产生于本土,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反映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中,有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不重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就会处于弱势,不重视民间文化的发展,民间文化就会被“边缘化”,进而使社区群众特色文化脱离社区的实际。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彻底改变对民间文化的偏见,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
2、发动农民建设民族社区群众文化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同一社区群众内的家庭往往具有亲密的血缘宗族关系,有很强的共同意识和利害关系。以一定社区群众共同体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体制、观念和心态,统称为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
由于历史、地理的作用,贵州形成以下几个各具特色的社区群众文化体系:一是以清水江流域为主的苗族、侗族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为建设象征,以各种不同服饰、银饰、桃花剌绣、歌谣、舞蹈、神话传说突出不同社区群众的文化个性;二是以沆江流域为主的东部苗族方言区及土家族社區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青砖黑瓦的木架民居建筑为象征,以不同的歌舞艺术,大量傩戏傩祭民俗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三是以都柳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等第二语区及苗、水、瑶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仍以木质吊脚楼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民间歌舞、古老文字(水书)、独特的节庆活动,人生礼仪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四是以南、北盘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第一土语区及苗、回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干栏式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乐古中西合璧、民族长诗及歌谣,民族戏剧等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五是以黔中(贵阳、安顺等)为主的布依族、屯堡人(俗称老汉人)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以干栏式石头民居为建筑象征,以丰富的礼仪民俗、地戏(军傩),多神信仰、蜡染艺术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六是以黔西北(毕节、六盘水)为主的彝族、西部苗族方言区为主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多以瓦顶(或茅草顶)“干打擂”(土墙)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傩(撮泰吉等)、古、杂技性舞蹈(滚山珠)、规模性民族舞蹈及节庆文化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七是以黔北乌江流域为主的汉仡佬文化社区群众集群,他们以丰富的石雕、木雕装饰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打闹歌(薅秧锣鼓)、哭嫁歌、傩戏、酿酒文化等突出自己的社区群众文化个性。
社区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处在不断嬗变之中。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衰变为一种弱势文化,因为受到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社区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的欣赏群体在逐渐减少,它的影响逐步缩小,社区群众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提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因为社区群众建设在文化上具备如下功能:第一,教育、求知功能,能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第二,娱乐功能,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第三,健身、休闲功能,能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健身活动的要求,满足农民日常休闲的需要。
二、如何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建设当中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式农民。一是要普及社区包括九年义务教务在内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及农民的文化修养,改变以往只顾生存、不顾其他的陈旧观念,构建新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农民的综合技能。
其次,要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文化消费能力。当前,贵州社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还比较低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只有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才能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农民要想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必定要以增加收入为基础。归根结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问题。
再次,各级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以农民为念,以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念,并将各种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落到实处,是农民在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从内部根本造血,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大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新社区建设当中,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贵州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寻找文化亮点,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从外部进行造血工作,助推贵州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发展。此外,贵州各级党和政府更应该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在内部造血,推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输血与造血两方面的结合,必将迎来贵州新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金培、蔡万进.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实事求是,2006年第2期
[2]赵颖.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理论前沿,2007年第1期
关于我国群众歌曲创作特点的探析 篇10
关键词:群众歌曲,创作特点,探讨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群众精神与文化一直紧密相连,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特别多样,在这时期,艺术工作者创作风格与思想贴近自然,艺术工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与实际经验谱写出反映时代发展的歌曲。
一、音乐题材与风格的多样选择
(一)以历史的发展为主,将时代的旋律进行谱写
在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主流的文化精神,积极探索与建设是那一代人毕生的追求,在作品的呈现中,具有时代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歌曲的形式风格与相关内涵主要与国家富强与繁荣紧密相连,例如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歌曲有《青春啊青春》,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风格[1]。在歌曲的内容方面,主要对青春以及祖国的未来进行了歌颂,在题材的选择上虽然具有较强的政治气息,但在创作风格的选取上,却选用较为朴素的歌词与清新的旋律直接反应了歌曲的艺术灵性,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各类歌曲都不一样,这个时期的歌曲都有着一种解放天性与释放自我的情绪,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还比如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主要阐述的是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音乐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上都比较符合大众的需求,展现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艺术田野。在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年代,歌曲的发展是应运而生的,歌曲也是人们对生活以及情感的特别需求,那个年代的歌曲,或是抒情风格,或是令人昂扬向上的歌曲风格,这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正确的价值观,艺术家心怀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将这种责任直接通过歌曲来进行描述,歌颂时代文化的主旋律[2]。
(二)以心灵的情感为主要引导,感叹人生百味
在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化与港台文化的不断渗透,导致听众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观众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需求,关注个人情感,叙写人生的百种姿态,因此这个时期的歌曲就主要是迎合大众的口味来进行创作的,这一类歌曲主要以抒情风格的居多,描写身边的大事与小事,在歌声中谱出自身的情感,娓娓道来的曲风。例如谱写于改革初期的歌曲《我的小路》就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人们内心较为深沉的情感,人生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在歌曲中表露无遗,这个时期的歌曲风格基本突破了政治与革命的局限,最多的关注是人们的情感与命运。
(三)以艺术作为主要手段,追寻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歌曲中就蕴含着大量的哲思,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将艺术家更为深层次的追求与探索表达出来,在歌曲中,具有“大我”和“小我”,牺牲“小我”,将“大我”进行表达,以及其中的精神文化,最终个人价值在大集体中得到完美呈现,这一类歌曲就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上升到精神层面,凸显了一种美学精神。
二、歌词与曲调的有机结合
(一)歌词中的含义表达了歌曲的精神气质
每一首歌曲都会有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思,最好的体现就是在歌词的呈现中,那些饱含情感的歌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动,从而迸发出对艺术创作的欲望。根据歌词的特点然后来进行创作,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来表达情绪,例如歌曲《走向复兴》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我精神的延续,与歌词进行融合,音乐的开始部分由弱起拍开始,利用局部的特征连接具有和声感的旋律,从而创作出具有非常深层的力度感,从而创造出来了歌曲中的坚定意志。
(二)歌词的自然感觉谱写歌曲的写作基础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关注歌曲的歌词、语势轻重以及声调起伏等方面,作曲家要全面的将原因进行协调好,让歌词与主要的旋律进行融合,既能表达歌词中的相关内容,又能将情绪进行释放,例如歌曲《在灿烂阳光下》,词作家在开始进行创作时就利用比较直白的歌词来进行创作,而作曲家就领会歌词的主要内涵以及外在形式的表达,将整体旋律与歌词的语势进行协调,构成了一个音乐整体。
(三)歌曲的特殊创作技巧将歌词进行更好的表达
歌曲中的音乐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歌词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创作给予了富有灵气的生命力量,两者经过融合,共同塑造同一个艺术形象。首先是旋律的直接移动或平行,例如在歌曲《我的小路》中就有着具体的体现,其次是乐曲的起承转合,全面概括的音乐段落,此种音乐结构主要呈现了音乐内容的全部呈现,所谓起句,就是指音乐内容的初步呈现,承句就是利用变化与重复的手法进一步巩固已经产生的乐思,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转句的作用就是将之前的情绪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延续,而合句就是对整个乐曲的总结。
(四)歌曲旋律的呈现与歌词完美的融合
从歌曲旋律中发泄完整的情绪,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完美融合,从乐思的萌发到乐曲材料的铺展,以及到高潮的预示,最后到歌曲的结尾,作曲家会持续关注歌曲旋律的呈现与歌词的融合,将这两条线进行高度的统一与融合,有层次的安排音乐材料的陈述与结尾。
三、结束语
由于群众歌曲正对于当下大环境背景下,主要代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对特定的人和事有一个特定的音乐形式的表达,将各种形象进行塑造,群众歌曲的创作与传播是全方位的,多样化的语言和创作题材对音乐创作风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群众歌曲的发展大致就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张诚,王明辉,谢晶晶,黄艺欧,范进德.《音乐艺术》校友文章摘要总汇(1979-2007)[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3:12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