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场景音乐创作(精选3篇)
现代场景音乐创作 篇1
罗艺峰教授的演讲《跨越千年的对话——文化变迁中的西安鼓乐》, 在了解了西安鼓乐的发展传承引申到文化变迁的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与此同时, 也引发了我对电子音乐发展的一些思考。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 在继承、吸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同时, 增添更为丰富的新元素。
从观念及音响特征来“观察”电子音乐与传统器乐创作让我们对电子音乐创作与传统器乐创作的各自特征做一个简要的归纳。
一、创作材料的来源
传统器乐创作的声音来源主要是:声学乐器正常演奏的乐音以及部分非常规奏法形成的噪音, 另外还有声乐作品, 也是限定在人声的正常发声范围内, 它们的声音材料选择必然受其自身的物理条件所限。实际上, 大多数的作曲家都是在器乐的自然发音范围内“寻找灵感”, 使用的多为乐音。
电子音乐打破了以往音乐创作中的声音使用界限, 同时激发作曲家了创造声音的潜质。即它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遵循传统使用原则的, 以乐音为主的声音材料;自然生活中已存在的一切乐音和噪音材料;通过电子设备人为制造出的全新声音材料。作曲家拥有了如此丰富的声音资源库, 选择范围大大扩展, 更加能够凸显自我个性, 追求创新。
二、音乐组织的方式
传统器乐创作可以归纳为“编织音符”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以节拍的形式构成节奏, 以音高的形式构成旋律, 以音阶的形式构成调式体系, 以和声的形式构成纵向的多声部体系, 以复调的形式构成横向的多声部体系。序列音乐, 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法则将半音化音高纵横组织在一起, 达到无调性的效果, 避免传统调性感的目的, 但它并没有解决音乐中其它因素的组织问题。
电子音乐则以全新的非线性方式来“组织声音”。从开始的声音录制采样, 或是人工生成音色, 到接下来的声音加工处理, 对声音进行变形、拼贴、分裂、合成等, 音乐的时间因素可以按空间图形拼接做任意的安排。就这一特点而言, 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打破了音乐的时间顺序, 通过可见的声音图形空间对不可见的音乐时间做立体化安排。声音材料在组织过程中, 通过密度的浓淡、规模的大小、运动的趋向等方式形成众多块状分布的音响群体。
三、构建曲式的主导观念
从音乐发展历史来看, 到20世纪初期为止, 之前的音乐创作都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上, 那就是调性。尽管作品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 但原则还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统一基础上所创做出的作品, 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什么样的音乐语言形式, 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具体音乐元素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突破这一共性的束缚, 作曲家们通过整体序列思维找到了音高、节奏、力度等参数的设置和乐曲中句逗、段落之间组合的新方法, 使原本以调性为主导的一元式的曲式结构构建模式, 开始走向多元化。然而, 这虽然帮助作品摆脱了传统调性的束缚, 却使音乐创作又陷入了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去。
电子音乐的出现为现代音乐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领域。作曲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对音色的处理, 这对于寻找能够代替以往调性地位的其他因素来控制结构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曲家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音乐材料的组织方法上来, 通过某几种音乐参数构成作品的音响特征和作为贯穿乐曲发展的结构力, 音响属性的各个音乐参数在作曲家的处理过程中自然生成作品的最终结构形态。由于在电子音乐制作过程中, 可视化的声音空间分布可以直观的对音响做时间上的任意调配和特殊安排, 所谓乐思的陈述、展开、收拢等特性也不再固定于其传统结构中位置, 呈现出音乐结构的开放性特征。多元化的结构构建方式, 使得在进行创作时更加强调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正如瓦莱斯说的那样:“曲式是过程的结果。”
四、作品的最终形态与传播方式
想象中的声音用书面符号——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只要这种书面的乐谱完成, 作曲的过程也就结束。通过乐谱这种书面符号形式作为中介的音乐创作模式, 特征之一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作曲家完成乐谱写作仅属于一度创作的完成,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没有演奏家的二度创作, 似乎也只是“半成品”而已。对于作曲家而言, 即使有再好的内心听觉, 在创作时恐怕都迫切渴望可以随时听到真实的音响, 以便于更直观的把握整体效果, 毕竟作曲家不可能是乐器演奏的全能。
电子音乐创作, 实现了创作、演奏、传播一体化的全新体验。不仅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 同时也因技术手段的改变而改变了创作方式, 并因而产生了与以往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创作观念, 颠覆了先有乐谱后有音响的固有模式。电子音乐以音响的形式存在, 作曲家往往是通过音响反过来再去整理乐谱, 而电子音乐的音响特殊性, 导致了记谱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器乐作品的标记来实现, 因此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形式, 其中以图形居多, 同时还有大量的数字参数标记。而实际上, 这写谱子已不是作为演奏而用, 它的存在更多是为了给音乐分析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电子音乐的传播是通过扬声器来实现, 这为听众的享受带来了便利, 同时更是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直观的音响依据, 可以随时“演奏”作品, 并且直接做调整, 声音从此回到了其原本的存在和传播形式。
如果说电子音乐在发展初期就吸收了传统创作方式的种种观念和技术手段, 那么在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如何将这一“高科技”音乐与传统音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 特别是与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值得探究。
中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 如果将这些素材与当代“高科技”的电子音乐能够很好的碰撞、融合, 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许多作曲家在创作中都非常积极主动的想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 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出发点都非常可贵, 但在实际运用或处理这些“民间素材”时, 中, 一些现代的专业技术手法反而消弱了民间音乐本身, 失去了其原有的感染力。这就提醒我们创作者,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作的时候, 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要慎重、要巧妙, 让各类音乐要素产生“共鸣”。
音乐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于不断的创新, 层出不穷的创新意识来自众多思维方式的碰撞, 所谓“碰撞产生火花”。
现代场景音乐创作 篇2
然而现代电子音乐的产生并非偶然, 而是几千年来音乐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质变与量变的结果, 作曲家的理念是去需找新的素材, 开发新的音乐元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等这些音乐巨匠由于他们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的追求, 使音乐从单音节的雏形时代逐步成长为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音乐体系。传统的音乐素材与技法、音乐声响及音乐表现力已经不能满足20世纪的作曲家的需要, 于是他们大胆突破传统调式调性的束缚, 锐意求新, 改变以往的音乐思想、形式、观念、工具、语言、方式方法等, 他们从调性到无调性、从音高序列到整体序列、从有量记谱到时间记谱、从音高到音响、从语义到语音、从预制到随机。甚至放弃了主观上对音乐的控制, 使音乐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将很多偶然性因素引入创造过程中或演奏过程中。他们尝试着去改变乐器的发声方式, 演奏方法, 去追求一种全新的音响效果。比如在钢琴琴弦中进橡皮、铁钉、纸张等物件, 用挤擦、猛击等种种奇怪方式发出声音。电子音乐摆脱了传统音乐创作对音色的局限性, 使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融入音乐中, 声音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 包括乡村的“人间烟火”和“自然风貌”、“生活场景”, 城市的“工业噪音”等。这些声音都是传统音乐中无法演奏出来的, 这些声音通过电子音乐制作出来之后, 比传统音乐的乐曲更加的深入人心, 更加的感受到音乐对自然界的纯粹描述, 大量的内心独白式的音乐语言诉说、极大地丰富了展现了声音的独特色彩、表现力和亲和力, 强化内在的张力, 让我们感受到电子音乐具有人文关怀的深层感悟, 给了现代作曲家极大的信心, 用更新的语言去扩大作曲家的音色库, 让作曲家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在音乐创作理念的方面, 电子音乐彻底的打破了传统音乐千百年来固有的、已经形成的“固定”的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模式, 这种转变从音乐的内容到音乐的形式, 从音乐的创作方法, 表现形态到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传播方式, 从音乐结构的整体组织到音乐的发展逻辑, 从传统音乐音色的局限性到电子音乐现实生活中实录的真实声音和无穷无尽的电子音色等。这些方面都在使电子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进行着影响。
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线条性思维的方式来组织音符, 以音高的形成方式来做出旋律, 以节拍的律动方式来构成音乐的节奏, 以和声的排列形式来形成纵向的多声部的音乐, 以音节走向的组合形式来构成乐曲的调式, 以复调的编写方式来构成横向的多声部音乐。”而电子音乐的创作理念的基本特点则完全不同, 电子音乐创作是以非线条性思维创作的方式来创作音乐, 最开始的声音录制、音色采样和声音的处理, 以各种电子化的方式来处理声音, 是声音发生变形, 产生裂变。局部的剪切、拼贴, 后期的总体合成来创作音乐。
“数百年来, 传统音乐的创作主要依靠作曲技术, 作曲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作曲技术理论的进步, 以传统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和对位法等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建立。”其次依靠发声体, 如器乐和人声本身的开发和演奏技巧的发展, 乐器制作技术的逐渐完善, 演奏技巧的创新以及乐器之间组合的多样化等, 如重唱、歌剧、重奏、室内乐、和交响乐等一系列的表演方式。这两个方面互相促进, 互相配合, 使古典音乐达到自身的辉煌。而电子音乐在创作技术方面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制作音乐的方向, 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 全新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模式, 通过电子设备发出声音或直接选择录制和加工生活中的真实声音, 用声音来创作新的音乐。电子音乐在全面的掌握传统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也要掌握录音技术、电子音乐合成器的演奏方法、音乐声学和计算机的应用与软件的操作等方面的知识。电子音乐真正的成为了当代音乐领域中科学技术含量最高的音乐艺术。■
论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 篇3
场景速写的特点及表现
场景速写又称为生活场景速写, 主要以人物活动场景为描绘对象, 以气氛渲染、动态刻画、矛盾激化、情节拓展为主要目的, 其重点及最终效果在于追求风物人情的高度和谐与融合统一的关系。场景速写有别于风景速写、人物速写及建筑速写的单一性诉求, 在绘画技法上更多着墨于人物的活动与静态的环境之间所形成的比对关系, 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速写形式。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整体控制能力和艺术概括能力, 能较好地把握与表现场景的情节发展和动态呼应等内在关系。对美感形式的把握及创作者敏锐的艺术触觉, 将直接影响场景速写的终极品质。一幅优秀的场景速写不仅仅是对人物风景的描摹, 对技术手法的执著, 且要具有语序式的铺陈效果, 是建立在疏密有致、动静交互的艺术手法基础之上的、全景式叙事语序的架构。
场景速写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 大到宏观的战争场面, 小到小商小贩的街边吆喝, 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工地。嬉笑怒骂的生活场景是场景速写创作的直接源泉, 感同身受的现实生活最是可以用来渲染场景速写的气氛与格调的。从生活的现实出发, 描绘老百姓的常事常态, 一个站姿、一个烟圈、一个转身、一场聚会, 场景速写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影片剪辑式的纪录与再升华。
场景速写从构图到整理, 始终围绕主题, 突出中心, 彰显全局观念。其内容包罗万象, 一个场景中往往囊括了人物、动物、风景、建筑等多种性质各异的对象。它摒弃了单一的形体表现, 对自然界的一切进行有机的穿凿与组合。场景速写集各类速写之大成, 融会贯穿人物速写、动物速写、建筑速写、道具速写、风景速写等诸多速写的表现形式, 表现技法不拘一格。其特点还在于取景范围的开阔, 作画步骤的自由, 道具与背景的全局观及对动态速写的倚重, 对情节的推导与控制。场景速写全景式摄入对象对构图形式、布局安排、画面结构、主题突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场题材合理的取舍与组合及背景在形式上服从和强化主题的要求都丰富了场景速写的表现。场景速写整体架构力求结构紧凑、主次有序, 气氛渲染上强调现场感, 突出趣味中心, 利用矛盾冲突、动静对比等因素推导情节发展。
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延展
场景速写的作画步骤因人而异, 应景而作。可以由点及面, 亦可以先确定轮廓。不可或缺的是作画前对构图的深入分析, 对场景气氛与格调的领悟。场景速写以人物为中心,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表现的是时空里稍纵即逝的存在状态, 需要创作者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整体控制能力, 不可拘泥于琐碎的细枝末节, 而忽视了大的关系。
(一) 构图分析
初学者常常忽视构图的重要性, 随意截取和摆放场景中的物象, 直到调整时回过头来收拾局面, 才发现不是人物太大, 就是景致与人物关系脱节, 更谈不上主题中心的突出了。构图是实现艺术蓝图的第一步, 确定构图的大势, 有序地组织安排, 概括地勾勒出人物与人物, 人物与场景、道具的关系, 突出呈现场景的主要部分, 能为整个速写过程打下坚实稳定的基础, 从而实现构图的目的。场景速写常见的构图形式有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C形构图、满构图及疏构图等。在构图时要进行适当的取舍, 突出主体对象, 在适当的位置处理辅助景物, 使近、中、远景层次分明, 主宾关系清楚, 画面效果协调。
(二) 确定轮廓
轮廓一般由线条元素来表现, 是物体形态的抽象和艺术概括, 是物象在时空凝固的瞬间停留在画布上的外沿分割线, 既可确定物体的形态, 也起到层次划分、画面分割的作用。要求表现人物动态准确、神似, 用笔有浓淡、疾缓之分, 轻重、精放之别, 做到抑扬顿挫, 符合场景的节奏与格调。先要确定画面的视平线, 描绘出人物、道具、风景、建筑物等元素的画面位置与轮廓。而后, 勾勒出各种元素的结构关系, 根据需要表现轻重虚实的效果, 并进一步深入刻画细节, 如图1所示。
(三) 推敲细节
深入表现人物神态、须眉意气, 渲染场景的气氛, 乃至对物体质感的表现, 纹理的处理都是细节刻画推进作品艺术升华的重要手段。细节刻画应避免不分主次、僵化于概念的毛病, 不可过于理性而抛弃最初对场景的感知, 完全听凭规律的约束, 也不可因留恋于某一细节的精彩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 拘泥于一道衣纹, 一点花饰会使作品失去生气与应有的气质。
(四) 整理画面
对画面的调整并非速写的最后阶段,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交流并获得反馈才算告一段落。出于全局观的考虑, 场景速写要求在整理阶段对艺术形式进行归纳与调整, 对整体色调等方面作协调统一的处理。应返照落笔的感受以获得对场景的感性回归, 正如柯罗 (Corot Camile) 所说:“要珍惜最初的感觉”。
场景速写的构成美与艺术处理
场景速写具有较强的创作性, 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表现上强调审美形式与审美意识的统一。对于基本形态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对形式美感的发掘都旨在将客观物像转化成艺术形象。在布局构成的过程中将自然形态进行艺术概括和处理, 以前后空间关系、人物动态呼应及形体转折来体现构成美的韵律。根据表现主题的不同, 场景速写有目的地运用比例、空间、对比、节奏等因素;利用人物与人物,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呼应迎合的关系, 物象与物象的堆叠、组织、穿插、拼合、位移等手法来实现构成美的感官体验, 并深入内在精神即审美意识的分析。
场景速写的构成美形式既是对所涉及的空间、形体与结构的概括梳理, 又是对现实空间, 材料质地的剥离和抽象。合理地处理场景速写中的局部与局部,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节奏等关系将有助于体量感和空间梯度的表现;有助于形体结构的转承与架构。场景速写通过物像的大小、调子的浓淡、空间的抑扬或落笔的急缓与轻重等获得优美的韵律效果, 利用空间透视、构图布局、线条构成等来体现端庄肃穆的会议现场与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上的迥异志趣。
场景速写对于空间美、节奏美、对比美等的追求既是建立在构成美的基础之上的美感形式, 又可独立于用笔的直曲与急缓等技术层面因素之外, 其结构形态、现场感的表现、趣味中心的凸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形式效果, 而艺术处理的终极目的不外乎是实现对场景氛围的感官再现与心理体验。总之, 只有遵循对立统一的最高审美法则, 方能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与美感体验。
场景速写创作与教学的要点
在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中心突出的原则, 通过由点及面的铺陈展现场景要素及素描语言, 始终围绕场景中的人物活动而展开, 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其创作与教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要注意整体协调效果, 局部服从整体, 在风格塑造上要求完整统一。 (2) 要讲究深入浅出,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始终围绕主体元素。 (3) 要落笔有意, 能从一开始就把握场景的气氛和所传递出来的气息, 从而获得最真切的视觉效果呈现。 (4) 要放收有致, 能虚实结合, 收放自在, 营造一种景物一体却又各自存在的意象。
场景速写不仅是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 是诸多艺术名家一生都在探索的艺术形式。只有真正体悟生活, 汲取自然的营养, 融入生活的热情, 才能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最真诚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场景速写是锻炼学生造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涉及风景、道具、人物、动物等。在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中, 既要强调速写的技法, 也要注重场景气氛的渲染。深入人物的内心, 掌握场景内在流动的气息, 从场景速写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并营造出生活的本真, 赋予作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艺术品质, 是在场景速写创作与教学中贯穿始终的任务。
关键词:场景速写,人物,构成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波.速写之我见[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4) .
[2]吕青.自由的速写[J].美术界, 2009 (9) .
[3]吕纯良, 代琇, 庄辛.她没有被压倒——詹萍萍速写 (连载之二) [J].电影评介, 1986 (8) .
[4]张甲凤.三湘城乡速写 (二章) [J].中国民政, 1996 (10) .
[5]孙增弟.报纸版面的闪光亮点──新闻美术速写漫谈[J].新闻战线, 2000 (7) .
[6]张鹏.关于速写[J].美术向导, 2002 (5) .
[7]龙健才.论速写的艺术语言[J].湘南学院学报, 200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