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再创作

2024-10-03

音乐再创作(通用10篇)

音乐再创作 篇1

摘要: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二度创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强,特别是表演者和听众,构成了不同的实践主体,对“二度创作”的探讨,除了表面上对音乐表演本身的探讨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其指明了人类音乐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人类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表演,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多重含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对于音乐欣赏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声乐在音乐现场演唱会中属于一种比较关键的内容。这种音乐模式就是通过人声进行音乐欣赏内容的传递,人声的演唱形式可以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将音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赋予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量。在音乐表演中,二度创作问题作为核心要素,值得所有表演艺术对其深究。

一、二度创作的多重含义

(一)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由于二度创作的存在,能够实现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完美诠释,从而实现对原作品创作意图的创造性解读,给大家带来完美的听觉感受。也就是说,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二度创作,能够让作品展现出原本不具有的特点,从而使作曲家的作品得到升华。

另一方面,即使是不出色的音乐作品,如果交给出色的演奏者,就容易发挥出高水平的艺术效果,从而在观众中大受好评。也就是说,对于中等的音乐作品,二度创作能够有效提升音乐作品表演的成功几率,是成功表演的灵魂。此时,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就显得不言而喻。在实践中,表演者通过自身所具备的高超技艺,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领悟能力,以富有说服力的音响样式,给予听众完美的音乐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二度创作的重要作用。

(二)二度创作的多重含义

根据音乐美学家张前的观点,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的重要途径,通过二度创作,可以赋予音乐作品活的灵魂,从而让音乐作品变得血肉饱满。在二度创作中,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表演的创造力,对原作品进行充实和丰富,让音乐作品焕发光彩,焕然一新。其实,在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中,单纯将其定位为“再次创造的原义”,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中不断叠加的多重含义。如果说音乐作品是以作曲家给定的音乐符号和表演者的创造性音响来呈现,那么,还有一重模式,就是听众对于音乐作品的解读。为此,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听众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其中。在音乐表演实践中,人们借鉴刺激—同化—反应模式(S—A—R模式)应用于音乐表演实践,反映不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其中,时间变化是常态,空间迁移则造成了音乐作品跨文化解读中新意义的衍生,从而导致不同表演流派、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地域风格的产生,从而丰富原创音乐的内涵和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音乐表演中,二度创作的实践主体具有多重性,除了作曲家、除了表演者,除了听众之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区域空间,来自不同民族的表演者和听众群体也构成了二度创作的实践主体,充分展现出了其多重性。

二、二度创作本质属性的内在价值分析

对二度创作的探讨,最终还是将目标定位在了人类音乐艺术的未来走向问题上。人类的艺术行动,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类对已有事件的本能性模仿和再现,音乐表演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靠熟练的技艺,进行艺术表演。随着人们自身技艺的完善,社会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模仿本身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单纯依靠技艺性模仿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艺术活动便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而且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为此,在音乐表演中,二次创作可能是对作品的技艺性模仿,也可能是全新的艺术性诠释。

因此,在音乐表演实践中,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必须践行其创造性使命,通过既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展现不同的表演范式,从而引领新技法和新思潮的产生,并对音乐作品给出新的诠释方式。为此,在音乐表演中,二度创作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二维和三维空间,而是逐步扩充,成为了多维空间。同时,二度创作也成为了音乐表演中约定俗成的概念,开启了音乐表演实践的时间、空间等象限的多维创造模式,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不同的解读差异,为人们感悟音乐作品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理解空间,让人们真实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实在性,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索。也就是说,二度创作的本质的内在属性在于:不论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还是在音乐日渐繁荣的当今时代,音乐作品通过二度创作,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意义的美好的作品,首先要经过自我否定和扬弃,同现有的“风格”决裂,才能产生。

三、结语

在音乐演唱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的方法延伸,可以充分展现演唱者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作品的表述方面有全新的内容突破,并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有全新的发展,勇于创新,为声乐演唱的发展进行有力的推动。也正是因为二度创作,音乐表演在不断造型与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发展,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原作,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薇,杨日芳.歌唱中如何把握二度创作的艺术魅力[J].剧作家,2012,05:148-148,150.

[2]郭华.器乐表演在二度创作中的联想功效[J].音乐创作,2014,05:138-139.

[3]黄丽珠.适度地诠释与表达——声乐演唱情感问题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88-91.

[4]林苹.对音乐作品一度与二度创作的再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4:80-82.

体育摄影的再创作 篇2

游弋

鉴于上述原因,尽管不合时宜,我还是想讲讲暗室后期制作在体育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搞过体育摄影的人都知道,竞技体育摄影区别其他类别摄影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快速性和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快速性是指无论摄影者还是被摄者,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快速运动着。摄影者从大脑反应开始,到预见和判断,到取景构图,再到按快门一刹那,无不体现着一个“快”字;而被摄者亦是在快速运动中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当然个别项目例外,如射击、射箭和棋类等)。瞬间的不可重复并非指每个瞬间绝对不重复,因此,再高明的体育摄影家也不敢夸口不漏拍每一个精彩瞬间。

水上飞鹰(三底合成)

暗室后期加工制作,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能弥补照片前期拍摄中的不足,使作品显得更精神;第二,对原照片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加工处理,使之更趋于完善。

自行车是深为人们喜闻乐见且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特别是赛场自行车,快速、紧凑、一气呵成,集速度、耐力于一体,在较小的空间(就自行车而言)和较短的时间里,充分显示极速的特点,拍摄时采用了纵向变焦追随的手法。A底和B底,便是现场拍摄的两张原照片,经过选择和初步构图,做到心中有数。放大时先将A底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构图常规放大,曝光时将底片的右上部分用手遮挡一下以后,相纸不动,将B底换上,再将B底中所需要的影像部分曝光在刚才遮挡的位置上,曝光时用两手将四周遮住,只留需要的部分,两底的曝光时间为:A底20秒、B底5秒。经过显影后,一幅两底合成的作品便问世了。制作合成相片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在选择合成底片时要注意两底的一致性。虽然艺术创造允许后期加工制作,但也应本着真实、自然的原则,因而在光线的变化、人物上下左右的角度及前后的大小比例等方面应特别注意,多底合成时更应注意这点;第二,放大换底片时,要注意两底片衔接处尽量不要有明显痕迹,衔接处尽量能使之虚化,不能虚化的影调一定要相差不多。具体放大遮挡的手法要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后再开始操作。曝光时根据底片的密度应预先做好试条,记住每个试条的曝光时间,同时应根据手遮挡时的虚化程度,适当增加一些曝光时间,以求得多次曝光时的一致性。

冲刺(A+B) A B

给人快速流畅、若即若离感觉的冰上运动,既是一项竞速比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比赛的弯道和滑行时,运动员们鱼贯而过,犹如一条条水中欢畅漫游的鱼。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我创作《游戈》这幅作品时采用了两底叠放制作技术:拍摄时,先用慢速追随法拍摄几张运动员滑行时较虚的影像,之后,选出两张比较合适的底片重叠构图,确定后再将影像较虚的底片用局部减薄法,减去底片的下半部分直至透明,水洗干燥后与另一底重叠,用胶条固定即可放大制作。

报纸编辑再创作能力初探 篇3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报纸传递内容的整体策划和宏观把握

编排思想是版面的灵魂。每个版都集中反映着编辑在提倡什么或是反对什么, 一篇稿件、一幅图片、一篇评论, 以什么样的风格呈现, 怎样恰到好处地体现报纸特色, 如何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些都是报纸编辑需要事先考虑成熟的。

二、对稿件的甄选、加工与强化

报纸编辑在大量的稿件中寻寻觅觅, 像“淘金者”一样对稿件进行分析, 精心挑选出既符合自己媒体特色, 又满足特定受众群体需要的稿件, 然后再经过加工与强化, 使所采用的稿件更具有新闻价值。对稿件的甄选与加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其复杂之处在于, 既要有所改、又要有所不改。就一篇稿件而言, 不能就稿改稿, 而要综合考虑整个版面甚至整个报纸的需要。

三、对稿件进行完美的搭配

如何将报纸设计得“高、大、上”, 既体现外观的精致、易读, 使人产生美感, 又不乏内容的充实、文字的魅力, 考验着报纸编辑的再创作技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甘险峰, 曾经把报纸的版面比作一张人脸, 他说, “这张脸是不是漂亮, 要看编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美容师’。一个成熟、合格的编辑, 应该具有美容师的能力, 能把一个版面‘打扮’得或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或清纯宜人、淡雅得体。”

报纸编辑工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报纸编辑不但要有很好的眼力和广博的知识, 还要掌握新闻的各种表现手段, 不但要会编稿、作题、组版, 还要会写、会评、会摄, 这是报纸编辑再创作技能的保证。那么, 作为报纸编辑, 如何提高自己的再创作技能呢?

首先, 创新意识强烈, 思路卓尔不群。编辑工作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创造性劳动, 一份报纸的办报水平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创造性, 这就要求报纸编辑既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又要新颖地解决问题, 借助多种思维形式,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运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 对报纸形成卓尔不群的策划思路。

其次, 博览群书阅历丰富, 勤于写作技高一筹。修改好一篇文章往往难于写一篇文章, 编辑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倚马千言的写作速度, 才能够在再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 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 没有丰富的阅历几乎是不可能的。曾经先后担任过《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一个人文笔的好坏取决于文化功底的深浅厚薄。”丰富的阅历能够使人见多识广、思维敏捷, 胸有丘壑自成章,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第三, 百科知识融会贯通, 语言修养锦上添花。要出色地完成报纸编辑的再创作, 报纸编辑的知识覆盖面就应该比一般人表情广博, 这种广博不是广义上的杂家, 而是应该有所侧重, 比如一个经济信息类报纸的编辑, 就必须对财经、证券、创业、致富、市场、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信息甚至是专业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总之, 不同学科的知识与其工作需要相关的越多、相关程度越大, 再创作的可能性才越大, 没有技高一筹的雄略, 且莫谈再创作。另外, 不能忽视文字的作用, 编辑必须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 用最简洁、最明晰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 “言不在多, 达意则灵”, 同时还要适当讲究文采。孔子说,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新闻语言不是要将文采拒之千里, 而是要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使版面锦上添花。

第四, 以专业知识论成败, 美学素质不可少

报纸编辑通过版面语言表现版面思想, 从确立设计思想、把握版面信息量与用稿量, 到配置稿件、计算篇幅、处理版面误差等, 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才能办出出色的报纸。

掌握了专业知识, 并不意味着再创作的成功, 对于报纸编辑来说, 再创作也是一个产生美的过程。报纸编辑要懂得版面美学, 要充分调动版面的整齐、对称、平衡、韵律、比例、色彩等诸多因素, 提高版面的审美价值, 既要让红花绽放, 也要使绿叶葱茏, 这样的版面才能生动活泼、异彩纷呈。

第五, 善于沟通、识大局。新闻编辑不是一项独立工作, 要善于同记者、通讯员沟通, 引导其完成适合版面风格及意图的要闻、消息、图片等新闻稿的采写。同时, 要与本部门上下协调,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办好报纸共同努力。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过程复杂而艰辛, 单单了解其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还不够,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其一,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一定要把握好度, 比如改稿时不能违背作者的原意, 或改变其风格。再比如, 讲求文采时一定要适当, 切忌过分卖弄。

其二, 再创作贵在新, 要力求内容新颖, 要在读者熟悉的基础上不断植入新元素, 保证读者的新鲜感, 从内容到形式, 都应力戒陈陈相因。

其三, 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再创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绝不是主观臆造, 随心所欲地改稿不是再创作, 必须认真提炼、打磨、润色直至成品, 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新闻播音;再创作;策略研究

新闻播音本身就属于一种创作行为,指的是以语言和声音为载体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新闻播音自身有着一套较为完整且系统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然而,新闻播音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简单朗读稿件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在开始播音之前,播音员需要对新闻稿件进行全面详细地准备和理解,整体把握稿件的核心内容,并准确定位稿件的报道基调,从而为新闻播音过程中保持新闻稿件的真实内涵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播音员还应合理控制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停连、重音、节奏和语气等重要环节,而这些都属于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再创作”。

1 新闻播音中“再创作”的作用

第一,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能够提高节目的质量。新闻主持人的风格通常应该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相适应,且主持人自身特征与节目的风格之间应该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对于部分新闻节目来说,通常可能会选择风格不同的多个主持人,且各个主持人之间都具有各自的人格和形象魅力,但是,不同风格主持人之间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且这些相通性应该充分体现出节目的总体特征。不同特点的主持人,其所表现出的个人魅力和主持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基本内涵,这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特征是节目获得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1]。

第二,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是主持人形成个人魅力和风格的基础。新闻主持人通常具有自身独特的主持风格,这也是其形成自身人格魅力,以及展示个人才华的基础。在大部分人们所熟知的新闻主持人当中,有些主持人风格抑扬顿挫、情感细腻、形象庄重;有些主持人风格质朴自然、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各种不同风格的主持方式,成就了大批个性特征明显的优势新闻主持人[2]。

第三,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新闻播音员对于新闻内容的“再创作”需满足人格化、个性化和亲和力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时代发展对于新闻播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需要新闻播音员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利用自身的风格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特定的处理[3]。

2 新闻播音“再创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盲目追求亲和力,造成热情过度。部分新闻节目在定位自身特征时,比较关注观众需要和喜好,这就需要新闻播音员能够以一种较为亲切的方式和态度来向观众传达信息,而不能产生生硬和刻板的感觉。然而,若播音员掌握不好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和程度,则会产生过度热情的问题,且观众得不到相应的回应[4]。

第二,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忽视新闻稿件的准确性。目前,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对于信息量的追求,但是,若新闻节目仅仅追求信息量,而不注重播音节奏的控制,就会导致播音员出现读稿不走心的问题[5]。

第三,盲目追求公正性,而不关注表达的态度。传播新闻的主要目标包括传达相应的社会理念以及传递新闻信息。尽管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客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若播音员对于新闻信息过于客观,则就会成为信息的传声筒,进而失去了再创作的意义[6]。

3 新闻播音“再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闻节目播音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观点和情绪的影响。而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会受到播音员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播音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提炼、综合、体验、分析和观察,并通过艺术方法和手段加以表现,并将新闻再创造的内容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第二,具有较强的现场采访驾驭能力。对于新闻播音员来说,采访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新闻节目主持人或是播音员自身应不断加强知识的积累,扩展自身视野,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广泛地与社会各界人士相互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社会和人生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新闻洞察能力。通过新闻现场的采访实践,新闻播音员能够深化自身对于新闻时间的人士,及时捕捉和发现社会热点事件,从而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提炼和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

第三,专业的新闻素质。新闻专业素质指的是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最为基本的专业能力,是外在能力与内在能力的相互结合。因此,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注重内外兼修,提高自己对于语言和声音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语言使用技巧。由播音员的外在修养来看,其应具有较强的语气、节奏、音重和语调调节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播音过程中;从内在素质来看,其应具有感情真挚、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等特征。

4 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方法

第一,新闻制作的细节化。真实性是新闻节目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新闻的细节内容则是其血肉。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需要对新闻的内涵与价值進行准确且迅速的判断,并准确抓住新闻信息中的细节价值。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新闻的真实发生背景和意义,才能够及时捕捉新闻信息的价值,准确快速地掌握其细节。

第二,节目风格的个性化。一档新闻节目若想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一项基本的条件就是具备观众易于接受的播音员,因此,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个人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节目获得成功的一项主要条件。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应在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中充分与采编人员相互交流,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工作,增进播音员与编辑和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使采编人员更加了解和适应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个人风格与播音方式,再对节目进行定位。

第三,表达的口语化。通过亲切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播报新闻,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亲切感,而且会更加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同时,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符合新闻节目自然、亲切的节目定位,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有助于实现新闻制作者与观众时间的沟通。相关的新闻播报实践表现,口语化的播报方式更加能够吸引观众,并深化其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诗慧.论新闻播音的个性创作[J].决策管理,2009,1(9):6465.

[2] 许红艳,张启浩.论广播通讯语言的在创作[J].声屏世界,2008,1(1):5657.

[3] 李莉.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J].科技向导(下),2010(6):313314.

[4] 杨帆.真实亲切逻辑——播音必须坚持正确的在创作道路[J].文教资料,2009,1(8):9798.

[5] 周庆华.浅谈新闻播音的再创作[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0,1(04):100102.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 篇5

1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实际意义

1.1 还原事实真相

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而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对这些稿件进行整理和加工。通过再创作,编辑新闻内容,把握细节内容的分析,通过不同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线索,对重要线索展开细化分析,让新闻重点内容得以放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的实际含义,有利于人们认清事实真相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信息的传播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目的就是让现有的新闻得以更加快速地传播。新闻编辑对已经再创作完成的稿件,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让更多观众了解到最新最热门的信息内容。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深入家家户户,新闻行业得到最快速的传播。新闻再创作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FLASH动漫、特效、图文等,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观众眼球,从而达到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最大化。

1.3 加深信息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闻信息取代旧的信息。而如何让观众记住重要的新闻信息,就要依靠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说服力和对新闻的渲染能力。对于某个头条消息,除了依靠有效的传播模式,还要依靠新闻编辑者对新闻再创作做出润色和改进,对重点部分做出分析和主观臆测。当一条信息焦点引人注意、既生动又情感色彩丰富的新闻播出,通常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再加上媒介的不停播放,必然会让观众在无形中印象加深,产生一定的思考与传播。

2 新闻编辑再创作具备的技能

2.1 尊重事实真相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经常会对某件新闻在主观意识上做出过度渲染,在编辑过程中,会对一些细节过分凸显,导致新闻报道有失事实真相。作为一个新闻工作,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尊重事实真相,对于新闻信息不能武断判断,随意编造,必须根据事实真相,做出合理播报。这样才能创造出让观众喜爱的新闻。

2.2 敏锐的洞察力

通常一条新闻信息能否成为头条,是依靠新闻编辑工作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决定的。在大量的成稿中,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自己专业的职业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然后通过整合、编辑、再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信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发布,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新闻编辑者要时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样在新闻筛选中才能有效地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3 具有策划能力

通过媒介平台的融合与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各个媒介在掌握新闻资源方面并无区别,而如何使自己的新闻信息在众多无差别化的资源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新闻信息的策划和挖掘上重点着手。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再创作,让更多观众更加详细明白地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策划能力有利于在众多媒介中脱颖而出,提高新闻信息收视率,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2.4 全面的新闻编辑能力

在新时代新媒体的新闻行业中,仅仅拥有新闻编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掌握工作流程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整个新媒体的业务技能。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信息进行再创作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图文处理、动画和音频剪辑、文字编辑等综合技能。随时应对不同类型的新闻信息,提供多种多样的编辑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新闻编辑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固有的模式中发展,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平台越来越广泛,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再创作”能力决定着新闻信息的质量和价值。一条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体现了新闻编制工作者对新闻“再创作”强烈的敏锐度,以及全面的新闻编辑能力。

摘要: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速度及途径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电脑、手机等途径,得到最新最快的新闻内容。而新闻编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对现有新闻的整合和编辑,让现有新闻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容易传播。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再创作”不仅能够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而且能够让新闻信息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本文主要针对新闻编辑“再创作”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闻编辑,再创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旭亚.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J].视听纵横,2006,(2).

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思考 篇6

1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媒行业迅速崛起,新媒体层出不穷,大量信息全方位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有电视、网络、手机、微博及微信等。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时间有价的观念越来越强,新闻受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加挑剔,他们更希望从权威媒体那里随时得到已经整合精炼过的有用信息,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独家发现,不在于以前单纯靠记者个人智慧寻找线索并独自采写新闻,而在于独到的开发和配置,在于集体智慧选择线索,整合新闻信息的群体行为,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向更快、更活、更深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开发与“再创作”,体现了当今电视新闻节目的内涵式发展,符合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深加工的需求。诚然,“再创作”不能任凭自己主观臆断,随意发挥,胡乱编造,必须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编辑技巧只有在遵循编辑思想,服务编辑内容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如果过分追求编辑技巧,而忽视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把握,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能力

2.1对主题的全新组织和深度升华

主题高度概括新闻稿件内容的思想,新闻编辑人员要根据栏目编辑方针,编辑思想精确提炼出对新闻内容有概括力的主题。并且,当前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了解新闻动态,更希望新闻报道为他们解惑答疑、引路导航,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事实的传达上,进一步赋予更充分的背景,前景和相关信息的分析,给受众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他们对事件内容、意义的了解,提高新闻报道的前瞻性。这方面,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绝对现场》就是成功范例,这当然与现场记者精湛的业务素质有关,但也与后方的编辑对信息的整合和梳理分不开。

2.2严把文字稿用词关

文字稿的编辑,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口播新闻的文字稿;二是图像新闻的解说词。文字编辑工作首先要修改文稿中用词不准、搭配不当,文句不通的地方,并注意文字新闻稿是否可听、易听,修改不适合口播的语词和句式,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规范化。电视新闻文字新闻稿在词语用法上要遵守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规范。尽可能减少使用方言、土语。电视新闻是一种大众传播,而方言、土语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有一定的排他性。当然,同期声中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但要配合字幕使用。在语言语法上要注意语序合理,层次清楚,关系明确。但因为解说词和画面相伴而行,不能单纯凭借语言完成,需要根据电视新闻画面的特点,与画面及其他表现手段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所以,判决解说词语法规范与否,最重要的是解说词与其他表现元素的配合协调。

2.2.2形象化。“形象高于一切”,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画面编辑中,也要体现在新闻文字稿中,编辑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从平民化视角着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尽力排除受众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使解说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2.3口语化。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属于“一次性消费”,因此,电视新闻文字稿的语言要适合听众的听觉习惯,让受众容易听、愿意听,在修改文字稿时,要尽可能将不怎么听得懂的书面语改为口语词。如,将“函”改为“信”,“即”改为“就是”等。注意汉语中同音异字的现象存在,比如“全不(全部)”可以改为“全都不”,以免产生歧义,影响新闻效果。采用明确和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能使用短句的不使用长句,能使用肯定句式的不用否定句式。

2.3精心编排

节目编排是节目编辑对每条新闻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摘要、节目串联词的写作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一档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可视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节目的编排形式。完善的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和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在编排过程中,对于内容相似、形式单一的稿件,编辑可以把这些新闻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论述,以一种整体的优势使新闻增值,造成一定的传播强势。例如,央视新闻联播近期播出的《向抗战老兵致敬》新闻简讯,从南昌、北京、平顶山等地走访健在的抗战老兵讲述烽火岁月中驱除敌寇的英勇事迹,激起人们更加珍视和平的情怀。对于一些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新闻稿件,新闻编辑要把它们分类别地组合在一起,然后对比其不同之处,再加上相应的主题,让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既有新鲜感,又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对于没有先后关系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闻,编辑可以通过主题、地理关系等连接在一起,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使一档新闻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以增强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同时,也可以用相应的编排技巧进行烘托,比如,在提要和串联词中予以强调,配发编者的话等,显示内容的重要,引发受众的收视兴趣。

2.4把握新闻特点及规律,选准头条新闻

新闻媒体只有科学把握新闻特点和新闻规律,了解受众心理,才能突出新闻主题,增强媒体的影响力。电视新闻线性播出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收视心理,决定了头条新闻在一档新闻节目的份量。它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编辑的意图,直接决定受众能否耐心看下去。电视新闻要想在众多媒体中立足,必须精心选择头条新闻。选择头条新闻,首先要看新闻价值的高低;其次,还要看新闻栏目的定位特点,比如地方电视台,除对全国性的重要新闻做出安排以外,一般按照当地新闻、临近县区新闻的顺序播放内容。当然,还要考虑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因此,新闻编辑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头条新闻,并及时地进行“再创作”,之后将新闻进行有效传播,力求贴近受众,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

2.5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对新闻的理解力

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是自己对新闻工作能有全面的了解,清楚新闻制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过程方法的把握。新闻编辑在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对以下几点有所把握。首先是熟悉多种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这样对概括新闻主题和增加新闻趣味有很大帮助。新闻的表现力不仅在新闻事件本身,还需要有音乐、美术、图像、字母等元素的配合。其次,努力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程度,科学把握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特别是民生新闻,要把握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新闻带给受众的思考与感受。最后,注意保持新闻语言风格的变换。新闻分为很多种,不同种类的新闻,需要编辑拥有不同的转换能力,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把新闻现象和新闻评价同时播放给新闻观众。

3结语

电视新闻的整体创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新闻编辑的工作,责任重大,作用突出,所以,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需要编辑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不断加强自己的“再创作”思维、强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这样才能让“再创作”思维对电视新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才能把最真实的新闻展现给观众。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同题、同质化新闻竞争中开发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这是每一位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都面临的问题。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要带着自己的“再创作”思想进行工作。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田茂瑜.“巧”当电视新闻文字编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2]刘佳.刍议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3]周慧洁.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科学导报,2013(16).

[4]张海波.分析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篇7

一、良好的朗诵训练有助提高作品内涵

古云:“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朗诵歌词可以让我们比较直接地接触作品的表达意图。语言是歌唱的前提, 没有语言变难成歌唱, 古语“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便是真切的表述了语言与歌唱的关系。

归韵是朗诵与歌唱的共性所在, 都是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朗诵前需要做个有心人, 如遇不能确定的读音, 应及时查找并标注清楚。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表达的准确、饱满、及时。字头要“咬”住, 字腹保持, 牙根放松, 整个过程“紧”而不“僵”适时收住, 自然从容。通过有效的朗诵歌词训练, 可以体会韵律, 感受词作者的表达意图, 联想歌词所表达的丰富意境, 从而更有助于在歌唱中发挥歌曲情感。

古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意大利也有“歌唱是呼吸的艺术”之说, 而朗诵对调整歌唱的呼吸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声乐中的呼吸有别于说话, 也有别于通俗唱法, 一首成熟的声乐歌曲表演要求换气处固定, 在朗诵的时候, 根据句意可安排好合适的换气点, 吸入气息并非越多越好, “吸气勿过满, 呼气勿过尽”, 气息的保持贵在控制, 可以保持歌唱的状态和习惯来练习朗诵, 二者呼吸的方式是相通的。在朗诵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保持歌唱的共鸣状态, 尤其是头腔的高位置体现, 如此的调节训练将有利于歌唱中各个腔体的共鸣。

二、歌唱节奏的美感可展现丰富的歌唱魅力

声乐的节奏美在歌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节奏的快慢、强弱、长短等变化处理上, 有着丰富的表现。歌唱中, 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表现不同, 对歌唱旋律的长短和强弱也有着不同的把握。节奏的力度上体现出歌唱状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 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感觉。有抑扬对比, 也有时间的段落, 歌唱进行中保持理论上的字断气不断, 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节奏的速度是声乐演唱的“生命”之所在, 音乐中的速度有机械的划分, 如:快速、中速、行板、慢板等, 是我们演唱的依据, 但也不可以刻板硬套。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变化对比, 生动地展示速度中的各种节奏变化使其在旋律中表现出丰富的审美作用。这些速度的表现就如同绘画中的调色, 好的表现会是听着展开无限想象。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如施光南作品《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 陆在易的《祖国, 慈祥的母亲》, 他们在歌谱上就已经给了我们做出了细致丰富的力度和速度指向, 帮助我们在演唱中无限延伸自己的歌唱想象力, 让人感觉, 无论自己如何表现, 似乎都没有展现出作品最完美的境界, 节奏的美感是音乐的源泉, 它对歌唱艺术来说永远是非常重要的。

三、歌唱中应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特质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模仿学习中可以绕过生硬的理论说教, 更为形象地接近正确的发声方式。但是随着歌唱技巧的不断成熟, 演唱者必须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 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并且根据自身歌唱条件充分发挥特长,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凝聚着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积淀, 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火花。演唱者依据歌曲的创作意图和思维, 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就如同通俗歌手, 一味地模仿必将阻断自己艺术的道路。声乐作品的广泛推广, 除了创作者的优秀才华, 演唱者的再度创作亦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如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会想到才旦卓玛, 听到《我的太阳》我们会忆起帕瓦罗蒂。这些成功的演唱着会让我们极力去模仿, 可是盲目的模仿, 只会“扼杀”了自己前行的脚步。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生前曾指出:“每个人的歌唱乐器有自己生理上的特点, 唱出来的声有不同的音质音色。要用歌唱乐器来歌唱, 就要学会重新制造它、理解它、使用它、爱护它, 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歌唱乐器的最好功能, 保持它的持久耐用, 唱的动听、感人”。因此, 我们要在声乐训练中突出自己的声音的个性, 并依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地分析作品的内涵, 以更广阔的视野, 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和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意图。表现出真正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有着鲜明个性的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歌唱可以抒发各种类型的情感, 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在声乐作品的再次表现、创作中, 我们需要通过调动一切手段, 为所要表现的音乐塑造一个完美的, 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形象, 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众, 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篇8

1. 新闻编辑的意义

新闻编辑主要要做的工作是, 对于新闻采访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合成, 其创作的过程既是对于前期的采访素材进行程序化整理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其工作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查看素材、对于文字稿进行相应的修改加工、对于影像画面和声音进行编辑、对于特效和动画以及字幕进行编辑, 其编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2. 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2.1 对于主题的二次升华

要做好新闻的编辑首先就要当一名好的记者, 因为新闻的编辑不仅要有文字上的能力和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 同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大量的处理工作。如果其对于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 这样就很难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素材进行修改。新闻编辑要对记者发来的稿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要对主题进行提炼, 并且在编辑完成之后能对新闻的主题进行升华, 这样就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引发观众的思考。

2.2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更加地重要, 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这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在编辑时, 将内容相似的稿件进行综合叙述, 把单一内容的稿件进行有效的组合, 使其内容更加地丰富, 这样既增加了信息量, 同时也增强了信息的厚重感。在进行稿件编排的时候, 可以运用对照的方法将稿件巧妙地衔接, 起到相辅相成、相互烘托的作用, 在编辑内容不同的稿件时, 要分类进行重新的组合。同时, 在再创作的过程中, 要根据事实来进行, 不能凭空想象, 主观地进行臆断, 更不能胡编乱造。另外, 编辑的技巧要服务于信息的内容, 不能一味地追其技巧的运用, 而忽略了消息内容的发掘和消息真实性的追求, 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

在对节目视频进行剪辑时, 也要运用纯熟的技巧, 节目的剪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单条消息剪辑成片、多条信息组合成片以及后期的切换导播, 这些工作都是要由编辑来完成的。新闻画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息的内容和形式, 画面优先是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编辑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懂得、理解图像, 在进行编辑的时候要遵循声音和画面的同步, 画面出来之后, 声音跟着出来, 这样讲解的声音才不会干扰到画面, 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将一则新闻讲述得更加生动, 缺乏了同期声的运用, 其新闻就缺乏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2.3 加强创新的意识

编辑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式, 新闻的报道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创新化的发展。新闻报道要深刻, 根据新闻的内容可以进行专题性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使其内容更加深入、影响更加广泛。在编辑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使新闻节目更加具有节奏感, 精心的编排组合, 长短、快慢进行合理的安排, 张弛有度地安排节目的内容, 使其传播的效果更好。

2.4 加强在新闻传播中的组织和策划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传统的电视新闻大多都是以记者为主导, 完成选题、采访和写作的过程, 编辑只需要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行, 这样的方式, 容易造成新闻质量缺乏保障, 也难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新闻节目主题。所以就要强化编辑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节目整体的组织和策划, 编辑要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当中, 协调好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新闻节目的定位和整体的优化。另外, 新闻编辑还要做好新闻的策划工作, 要保证其在导向上的正确性, 找到正确舆论的观点, 不能只为了新闻的轰动, 而忽略了大局的考虑。还要选择最佳的时期、最有利的时机推出相应的新闻, 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 新闻编辑在新闻的创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使其编辑的节目内容更具有看点, 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新闻的整体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

[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

[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

音乐再创作 篇9

一、《红楼梦》网络再创作动机与特点

(一)《红楼梦》网络再创作的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虽然网络文学创作者不能用作家相称,但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创作动机。概括起来讲,网络再创作的创作动机有如下三方面:

1、以精神自由获得心理宣泄

“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功利的写作,绝大部分网络写手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宣泄和自娱。网络写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决定了网络写手轻松的写作心态。在网络写作中,文学的“载道”功能趋于消解,自我的表达欲望和宣泄动机得到了强化。正如网络文学名家痞子蔡所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而网络就提供了这样的自由,加上匿名的性质,写的时候,便少了一些顾虑。”“我通常是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写作的……写作是很好的排遣,没有动机的写作是真正的创作。”[1]痞子蔡的这种写作动机也正是很多网络写手们的动机,没有动机实际上蕴含了一种更深层的动机。现在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这种舒服的感受实际上就是情感得以宣泄后的轻松感觉。

2、以文字游戏方式分享快乐

传统作家的创作是基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生命经历,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并物化成文本形式。但网络写手们则不同,他们的写作多数是出于一种游戏、玩乐的态度,虽然也有人承袭传统的写作路子,但更多的人却是在书写自己的“心情故事”,让更多的读者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被誉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就曾经说过,他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而写,影响他人的需要为写而写,为练打字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2]另外,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在大部分网络作者看来,网上写作只是自娱与娱人的文字游戏。作品主要也不是供发表,而是写着玩的。因为“玩”总是很随意,而且在网络文学里,几乎是不需要负责任的。网络文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消解了文学的崇高与神圣。网络文学爱好者们以游戏的方式,以娱乐休闲的姿态在网上冲浪,没有考虑到传统,也没有想到文学的经典定义,甚至还没有想到他在文学之中。网络文学的存在,使人们在创作中获得轻松、自由,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游戏所具有的快乐和创造的心理满足。

3、以对文学的热爱担当传承责任

在《红楼梦》的网络创作群体中,也有一些作者创作动机具有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勇担传承经典的责任意识。譬如wiki版创作者将《红楼梦》视为一部全面的、有深度的作品。他们将原著改成电子版并加入许多评论,以有利于大众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领悟。总体来讲,《红楼梦》网络再创作的创作动机既有宣泄情感、玩文字游戏以放松心情的一面,同时也不乏出于对文学热爱而勇担传承经典责任的一面。不过从现有的作品数量来看,以前两者作为创作动机的作品数量远远多于以后者为创作动机的作品数量,以心理宣泄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分享快乐的创作动机占网络再创作的主导地位。

(二)《红楼梦》网络再创作的特点

《红楼梦》网络再创作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有如下三个方面:

1、语言生动新颖、幽默搞笑

相对于书面语言,网络语言显得简朴粗糙。通俗化、速食化的“网络文学”,使网络写手不会过多地去讲究文句的修饰,也不太考虑表达方法,语句构成简单。再加上网络阅读是一种“在线阅读”,因此,就要求写作者在创作时必须使语言尽可能地生活化。生活化最首要的要求就是语言要口语化,口语化就意味着轻松自然和亲切。其次,由于网络文学是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语言具有生动新颖性。比如在云过风的《红楼梦之网络版(一)》里就有一这样的句子:“‘晴雯,去看看谁打的传呼!’‘二爷,是薛蟠打的!’‘TMD,一定是上次打星际争霸被我踩了,不服气,想找回场子,这次找了一高手来单挑!切,Who怕Who呀!可是现在回不了呀,我在上网哒!’……”[3]从这段文字看,“网络语言”很口语化,又十分新颖,这在传统的文学作品里是不容易看到的。

幽默搞笑是网络文学语言的又一重要特点。例如下面如云过风的《红楼梦之网络版(一)》中这一段就很幽默搞笑:“‘靠,又掉线了!’宝玉狠狠地说到。心中暗想如果他日高中状元,电信一定是第一个整治腐败的部门……” [4]这一文段里,滑稽、调侃和戏谑的味道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显示出网络语言“粗俗”特征。按常理来讲,粗俗是与艺术沾不上边的,但实际上在网络语言中,粗俗的语言却“优雅”地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在云过风的《红楼梦之网络版(一)》里的“TMD”实际就是很粗俗的语言,它其实就是汉字“他妈的”的网络语言代号。之所以说这种粗俗的语言“优雅”地沾上了艺术的边,就是因为它用代号来表达而非直接用汉字,这样就表达形式而言就要文雅些。

2、内容诙谐有趣、雅俗共赏

面对为了读者这样的阅读选择和阅读方式,网络写作出来的作品就必须拒绝过分理论化和深奥难懂,而且要尽可能有趣,才能吸引网友们的眼球。在《红楼梦》的网络创作作品中,当然不乏诙谐有趣的作品,如云过风的《红楼梦之网络版(二)》里:“‘宝二爷,手机!’嚼着满嘴核桃仁的袭人从50米开外将手机扔了过来,宝玉按下了薛蟠手机号码的同时,语重心长的对袭人说道:‘拜托下次不要用手机碎核桃,OK?’”[5]这文段很有趣,但同时却又显得比较“俗”。是不是在《红楼梦》的网络再创作作品里就没有“阳春白雪”了呢?当然不是。Wiki版的红楼梦内容就很“雅”。因为在这个版本里,它大体上是忠于《红楼梦》原著内容的,不同的是它加入了许多评论文章。如第一回是这样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侧: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侧:荒唐也。无稽崖甲侧:无稽也。炼成高经十二丈、甲侧: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侧: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侧:合周天之数。蒙侧: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侧: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6]从这段文字形式看,它是用的脂评形式,其内容应属相当“雅”了。

3、篇幅短小精干、言简意赅

我们通常说网络阅读是一种在线阅读,是一种在线写作。因此,就要求网络写作产生的作品除了语言上生活化、口语化等以外,还不能写太长。网络文学名家李寻欢曾就网络文学的长度说:“一个贴子超过5K就很少有人看,就是说字数两三千左右,如果是长篇小说就得连载。”[7]所以,一般来讲,网络文学作品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如云过风的《红楼梦之网络版(一)》全文共1614字、《红楼梦之网络版(二)》全文共1240字,而冷月葬花魂的《红楼梦2000之网络版》全文共1530字,蝶恋88的《超级搞笑网络版红楼梦》全文共1674字。当然也有例外,如wiki版红楼梦,他的字数就有好几十万字了。但网络文学作品大体上还是十分短小精干的。另外,网络版《红楼梦》在表达意思上又是言简意赅的。如在冷月葬花魂的《红楼梦2000之网络版》中,一首拟《好了歌》:“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网费受不了。终朝聚敛恨无多,一旦上网花光了。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网速受不了。慢如蜗牛且不说,关键时候掉线了。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美眉忘不了。网上日日说恩情,网下又随谁去了。世人都晓网上好,个人主页忘不了。夜半无眠常维护,旁人却道谁见了。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黑客防不了。木马冰河入机来,邮箱不知谁炸了。”[8]短短161个字就把上网族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红楼梦》网络再创作对《红楼梦》原著的正读与误读

接受心境,简单来讲,就是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前一段时间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所处的一定的情绪状态。接受心境对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成败影响极大,会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阅读现象:即“正读”与“误读”。每个读者在文学阅读鉴赏中都在进行再创造,《红楼梦》网络再创作版的接受者也不例外,他们阅读文本所得体验影响其网络再创作水平,尤其他们对《红楼梦》的“正读”或“误读”必然影响网络改编文本接近或远离原著《红楼梦》小说文本的程度。

(一)对《红楼梦》原著的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作家的主观意图大致吻合,读者在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正是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综观《红楼梦》网络再创作诸多作品,笔者认为wiki版是能使读者正读《红楼梦》原著的一个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讲,wiki版红楼并不是《红楼梦》的网络原创,它大体上是纸质文本的网络化。但与纸质文本不同的是,wiki版里加入了许多背景资料和评论等,加入的背景资料如利用网络技术的超链接特点,添加了许多人物相关链接,而加入评论除了有学术大家的评论如脂评外,还有许多网络读者自己的评论内容,也可以说是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之所以认为wiki版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作品和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是因为这个版本里,所沿用的文本大体上是忠于原著内容的。如第一回内容是这样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眉: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而去,方是巨眼,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9]从上述文段可以看出,wiki版是用的脂评本,当然又不完全是,因为其中还加入了网络读者的评论,但总体来讲不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多大程度的误导。原著内容的保留,人们就可以在阅读后,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即使在后来阅读别人的评论中产生差异,顶多也只会带来新一轮的论争罢了。因此,wiki版《红楼梦》的广泛传播,不仅扩大了《红楼梦》在大众间的知名度,而且对《红楼梦》这部作品中作蕴含的思想精华的代代传承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红楼梦》原著的误读

所谓误读,就是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不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获得的鉴赏结果并不是作家创作这个作品的原始意图。在《红楼梦》网络再创作作品中,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误读的作品数量远远多于能使读者产生正读的。如网名为恋蝶88的网络写手的《超级搞笑版红楼梦》里这样写到:“……耳边只听跛道人和癞和尚唱《好了歌2000》云: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网费受不了。终朝聚敛恨无多,一旦上网花光了。世人都晓网上好,只有网速受不了。慢如蜗牛且不说,关键时刻掉线了。……新脂砚斋评曰:昔曹雪芹先生自嘲为‘满纸荒唐言’,但比之文本之荒唐犹有不及。但文本也不是一味荒唐,我等可以莞尔之NO想到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深。读者诸君请思之。不然作者大哭著对大家说:都云作者有病,谁解其中味!!!”[10]在此段前半部分的文字中,与原著《好了歌》内容大相径庭,作者对这段文本的再创作完全脱离了原著。但在此段的后半部分,作者巧设了新脂砚斋评语,道出了他创作此超级搞笑版的目的只因为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深。但总体来说,这些作品会使大众阅读后产生一定的误读,因为读者据所读内容而得的感悟与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了。

对《红楼梦》原著的正读与误读之所以在《红楼梦》的网络再创作的广泛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明显失衡,即对《红楼梦》原著的“误读”远远超过“正读”,取决于一个重要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即文学消费观念的被接受与接受水平的低俗化。文学消费属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文学消费是他个人所有消费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学消费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消费中的“精神享受”特性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存在精神提升的严重不足现象。即注重其物质消费或浅层精神消遣的一面而无视其精神审美享受的一面。

结语

《红楼梦》的网络再创作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极大地促进了《红楼梦》的普及,这与互联网独特的传播载体是紧密相关的。当然,也绝不能过分地夸大网络再创作及其传播的普及意义。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它们各有其特点,其审美方式也有差异,彼此既不能互补也难相互取代。将纸质原著文本改编成网络版,本身就面临着如何最大程度地传达原始文本信息的问题。然而事实上,《红楼梦》的网络再创作的各种体裁几乎都与原始文本不相符合,其调侃戏谑的语言,简单媚俗的主题思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经典名著思想及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这对民族经典名著的传承是极为不利的。由于网络传播媒介具有虚拟性,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这就使得绝大多数有作品的人有了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创作者的队伍里增加了大量的普通人,这样,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也不再神圣而遥不可及了。但值得说明的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人,并非人人都可以称为“作家”的,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网络写手”。网络写手这一身份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像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文本的审美性,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大都是很浅显内涵不深刻,其文学价值往往不高。而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主要出于消遣、娱乐、游戏和休息需要的网络再创作有待于提升其文学的审美价值,使网络作品阅读可以而且应当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不仅充实读者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而且使网络再创作的文学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其作为一种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文化消费的水平。

[1]马永利:网络文学的心理和休闲特质[J].固原师专学报.2004.(9).

[2]马季: 蒙面交心的网络写作[J].网络时代.2006.(4).

[3][4]http://culture.163.com/edit/000809/000809 40278.htm

[5]http://culture.163.com/edit/000811/000811 40349.htm

[6][9]http://mymedia.cn/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diff=prev&oldid=17982

[7]张英:网上寻欢[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8]http://www.chinamr.org/bbs/bbs detail.asp?bid=5&aid=4253.

当代新闻播音的再创作研究 篇10

新闻播音再创作是从播音者的声音层面对新闻稿件的再次创作, 与播音前稿件的编写同等重要。原始的新闻素材需要经过新闻编辑人员进行适当的整理和修剪才能够形成新闻稿件, 新闻稿件在经过播音员播音时, 也需要播音员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才成为正式的新闻播音内容, 听众才得以正确全面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涵。新闻播音再创作对于整个新闻播音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进行新闻播音再创作具有以下两点突出意义。

第一, 新闻播音再创作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时代在不断前进, 经济快速发展, 各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听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新闻播音员在进行新闻播报时也需要更加人性化, 更具亲和力, 形成自身独特的播音风格, 这样才能使播音形式为人们所记住、所喜欢。

第二, 新闻播音再创作可以显著提高节目质量。新闻播音并不是要求完全严肃和认真的, 实践表明, 轻松活泼的氛围和多样化的新闻播报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节目的反响也更好。一些新闻通常会考虑采用风格不同的多个主持人, 如有的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抑扬顿挫、情感细腻、形象庄重, 有的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质朴自然、挥洒自如、气势磅礴, 这些主持人在个人魅力和主持方式具有差异性, 因此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节目的质量更高。

2 新闻播音再创作中的误区

2.1 过分追求亲和力

一些新闻节目在进行自我定位时, 往往考虑到收视率和节目长期生存的问题, 对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发现, 相对于传统的古板的新闻播报方式, 受众似乎更加喜欢具有亲和力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新闻播报。在进行新闻编辑时, 没有从新闻播报的内容出发, 而是将新闻播报的亲和力寄希望于播音员, 导致一些对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及程度掌控不好的播音员在播音时过度热情, 反而使受众反感, 弄巧成拙。

2.2 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的价值主要在于一个“新”字, 也就是新闻的时效性,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时间是新闻的生命线, 因为一旦失去播报的时机, 新闻也就失去了价值。新闻播报人员往往会以最早播报新闻内容为荣, 快速的新闻播报反映了一个新闻节目播报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但是有的新闻节目为了追求在最快的时间内播报某条新闻, 没有认真核实新闻的准确性, 不注意控制新闻的播音节奏, 导致新闻失真。

2.3 新闻播报完全客观化

一些新闻节目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理解不够, 认为新闻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真实客观, 反映实际的新闻内容, 因此一味地传递原始性的新闻材料, 逐渐沦为了新闻信息的传声筒, 完全没有考虑到新闻再创作的意义。殊不知, 传播新闻的主要目标既包括传达相应的社会理念, 也包括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播音员需要适时地表达观念, 才能正确引导群众对新闻内容的认识, 引起受众共鸣。

3 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策略

3.1 注重细节处理

人们通常说真实性是新闻节目的骨架, 支撑起整个新闻事件, 而新闻的细节则相应被描述成血肉。新闻播音员要善于抓住新闻信息中的细节, 准确全面地分析新闻发生的真实背景, 这样才能够把握新闻的价值, 通过自己对细节的叙述加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感知度。

3.2 形成一定的节目风格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 新闻播报节目越来越多, 受众们也是众口难调, 一个新闻播报节目显然难以使大家都感到满意。而一个新闻播报节目若想在残酷的竞争中长久地生存, 就必须要形成有一定受众群的节目风格, 掌握一部分固定受众。对于节目整体风格的把握需要播音员与采编人员相互交流, 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工作,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然后对节目进行风格定位。

3.3 表达可以适当的口语化

一些受众在收听新闻时, 对于新闻中的专业词汇并不太了解, 这就需要播音员对播报语言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者调整。新闻播报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新闻播报这一过程, 而是要尽可能使民众了解事情的真实面目, 适当的口语表达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亲切感, 还易于被受众所接受, 深化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帆.真实亲切逻辑――播音必须坚持正确的在创作道路[J].文教资料, 2009 (22) .

上一篇:母乳喂养工作的体会下一篇:运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