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能力

2024-07-15

创作能力(通用12篇)

创作能力 篇1

在电视新闻实际创作过程中, 新闻记者往往陷入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 原因在于没有拍摄到与新闻主题相吻合的新闻画面, 导致不能真实反映新闻事实, 为此应从写作、摄像、培训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新闻记者创作能力的培养, 使记者熟练掌握电视新闻创作的基本技能, 逐渐提高新闻创作能力。

一、写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传媒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传媒格局、传播介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多样化需求日渐增多, 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日渐增高,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新闻记者必须扎实地掌握基础的写作基本功底。

1. 写作能力的培养原则

电视新闻写作与一般写作不同, 除了具有一般写作的基本原则外, 还要有自身独特的写作原则, 为此, 了解和掌握写作能力的基本原则是提高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前提。第一, 交代清楚新闻的“五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第二, 尊重视觉规律,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构思、画面顺序进行写作;第三, 既要反映新闻画面内容又不能简单地重复画面内容;第四, 分清主次, 清楚交代新闻主体;第五, 通俗易懂, 避免产生歧义;第六, 用词力求生动、朴实;第七, 掌握节奏, 使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在一起。

2. 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策略

(1) “扒新闻”, 了解与掌握电视新闻写作的要点和技艺

“扒新闻”是在观看电视新闻的同时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写下来, 认真、仔细分析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特点、要点和技巧, 对电视新闻写作进行深度剖析。另外, 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不尽相同, 因此“扒新闻”不能专注于一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 应对各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训练, 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记者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 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2) 新闻改写, 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的写作水平

通过改写新闻, 培养与发展记者的写作能力, 使其熟练应用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写作技巧。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有所不同, 报纸新闻是用来“读”的, 电视新闻是用来“说”的, 即使电视新闻的字幕可以用来读也是转瞬即逝的, 在观众脑海中的印象是浅显的, 因此电视新闻解说词要力求简短、通俗易懂, 不要使用倒装句, 应尽量达到观众不费心神便可领悟新闻内容。为了让记者深刻领悟到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 使其熟练应用各种新闻题材或体裁的写作知识, 需要利用新闻改写来实现。

二、摄像能力的培养

电视新闻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 除了培养记者的写作能力外, 还要培养记者的摄像能力, 只有具备一定摄像能力的记者才可以在新闻现场抓拍与新闻主题相符合的画面, 真实、客观地将新闻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 使观众听到、看到、感觉到, 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魅力。

1. 培养抓拍意识, 确保新闻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

与艺术摄影相比, 电视新闻摄像更加注重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速度是保证电视新闻时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如今这个通讯手段、媒介介质如此发达的时代,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电视新闻时效性要求, 摄影速度必须要快, 抓拍质量要有保证, 这就要求掌握一定水平的摄影技巧, 才能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抓拍到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2.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逐渐提升新闻敏感度

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内抓拍、抢拍到有价值的新闻画面, 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记者的创作能力。古人曰“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 培养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度关键在于日常积累和勤于思考。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 因而电视新闻记者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电视新闻创作过程中, 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积累。在新闻现场, 电视记者要对拍摄对象、拍摄角度具有一定判断能力, 才能以合理的画面构图、色彩分布表现新闻主题, 捕捉到关键的细节画面。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 进而提高其对新闻对象、新闻线索及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 更需要缜密的分析与判断, 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新闻。

三、全面培养与发展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电视新闻创作是一项实践活动, 其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与训练活动中完成。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仅靠单独的写作训练和摄像训练将难以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 为此必须进行综合训练, 使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在训练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 比如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实践或训练基地, 定期组织实习记者开展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训练活动, 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大家充分交流学习心得, 互帮互助, 逐渐提升彼此的电视新闻创作能力, 然后在具体工作中检验实践成果、检验自身的新闻创作能力, 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创作能力 篇2

美术创作就是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体验等审美认识,经过大脑的提炼、加工形成审美意象,贮存于大脑之中,然后运有各种表现技法使这种审美意象物化,成为可视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美术作品的过程。美术创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画什么,二是怎样画。美术创作课的教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提炼、概括能力;形象记忆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等多种创造性素质。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提出了运用创作课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课题研究思路,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美术创作课是如何综合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画什么”是指创作的素材问题,观察是素材收集的重要手段。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一桩事件时,首先是观看。这事物或事件如果是我们感兴趣的或与我们的某一活动有关,它就有可能继续吸引我们的视线,我们就会用心去观看,这就叫做观察。想要延长观察的时间,提高观察的效率,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事物的兴趣,也就是说尽量使这一事物或活动与我们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或事件扯上关系。我们的创作就是一项与观察有着密切关系的活动,如果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为我们的创作服务,我们就会不断的去观察,从中获取对创作有用的信息,多次重复这一过程,逐渐就形成了观察的习惯。创作给观察以源动力,观察为创作提供生命力。如:学生在接到《家乡的民居》这一创作课题时,就会对自己天天从它们身边经过,但从不曾认真看过的房屋,进行仔细的观察,为能顺利完成这一创作打下物质基础。后来即使这一创作过程已进行完毕,学生们仍保留着观察身边事物这一习惯。这难道不是培养了一项对各科学习以及现实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创造性能力吗?

2、抽象、提炼、概括能力的培养

观察得到的物体和现象毕竟是一些表象,表象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抽象、提炼、概括,使之成为可储存的主观意象。主观意象经过大脑的处理,与观察到的形象就有了区别,区别的大小在于抽象的程度,因为我们的大脑不能象照相机一样完整的、一丝不变的确输入表象,而是根据主观意愿部分的输入。输入过程中有可能剔除主观上认为的一些细节,枝节;或是把诸多表象揉捏成一个与观察到的表象完全不一样的新形象;储存时又与大脑中本身已有的一些信息相混合,综合。输入与储存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在这个反应的进行中,大脑的抽象、提炼、概括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3、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

我们观察了的事物是不是永远的装在我们记忆的仓库里,不会遗失也不会改变?当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这些信息是否被利用,我们通常会慢慢的遗忘掉一部分观察到的表象,和一部分经过大脑处理过的主观意象。但有的人大脑经过训练,时间过了很久,也还能记住事物的.大部分特征,包括一些细节,也能记住一桩事件的整个过程,这种训练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我们所开设的创作课就能很好的训练我们大脑的形象记忆能力,因为观察到的事物不一定马上能为我们所用,想用的物体不一定又能马上观察得到,所以我们只能在现有的、观察到的储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中进行搜捕,看哪些素材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有利价值就拿来用。那些过去观察的事物都储存在大脑里,为了保证随时用随时拿,就只有把我们过去观察到的物象储存得牢牢的,观察了再观察,记忆了再记忆,我们的形象记忆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强化。

4、美术表现能力的培养

创作的最后产品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占有一定空间的,也就是说有再好的想法没表达出来就不能叫做创作作品。想要我们的创作构思完美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美术表现能力的提高就成了必经之路。美术表现能力的提高有许多方法,创作是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当学生接受某一创作课题时,观察、收集资料、思考等都只是在做准备工作,用美术技法把它表现起来才是最后、最关键的一步。创作者明白这一点后,就会尽全力用自身已掌握的美术表现能力来表现心中的想法,也就迫使自己会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美术表现能力。当然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的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基础比较差

创作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创作;兴趣

一、把握学情,广泛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积累

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低的实际,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交友,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情感爱好、语文基础,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提高自身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在下笔写作时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察看祖国山水、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蛙鸣,感受山河的壮美、泥土的芬芳、青松的挺拔、白雪的纯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见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汲取生活知识,增强感知能力,丰富创作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写作技能,丰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好读书、书读好、读好书”,为习作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选择一些《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宜儿童阅读的读物,让学生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引导学生通过影视媒体观看新闻联播、儿童节目、《动物世界》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思想、丰富学生情感,指导、布置学生在阅读中摘录优秀素材,熟读名篇佳句、撰写读书笔记,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会方法,放宽要求,提高学生的创作写作技能

习作是一种综合训练的过程,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借用、仿写、想象是习作训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文教学往往会感到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水平一时难以提高,未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教师经常会局限于为了作文而习作,让学生在主题、体裁、结构、命题、字数的制约下而作文,作文会表现出千篇一律、缺乏灵气、缺少活力,都是一些应试作文,欠缺一种我以我情荐轩辕的豪情。面对这样的窘境,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和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会方法、指导习作的同时,放宽要求,让学生天马行空,尽情创作,写想写的,说想说的,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乐于创作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田野中驰骋,抒肺腑之言,表真情实感。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拟题内容尽量兼顾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知实践,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多数学生下笔容易,写得轻松,有血有肉,主题突出,思想深刻。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时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信从容,捍卫自身的人格尊严,我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段,结合生活实际、写作文要求进行练习,由于没有条条框框,学生在受到作品的文学思想熏陶的同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文,初步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技巧。

三、培养习惯,体会成功,增强学生创作写作的信心

教师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名胜古迹、名篇名著、名山大川、名人逸事中学习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技能,指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让学生写作过程中厚积薄发,下笔如神,体验成功,放飞梦想。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汲取“养料”的方法,奠定学生写作的基础,让学生学习写作,写出佳作,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作文的乐趣,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作《我的母亲》一文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典型事例抒发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和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学实践中,我跳出作文而作文,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大胆创新,一题多作,不限体裁、不限篇目、不限结构,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身独特的见解,让别人读出自己母亲的形象就是好作文,学生立意新颖、别具一格,写成了散文、诗歌、小小说等不同体裁,一篇篇感情真挚、文质兼美、个性张扬的习作品跃然纸上,不但催生了学生的写作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鼓励学生把一些优秀的习作向《中小学生作文网》《小学生作文报》等媒介投稿,还真有發表的优秀作文,我把发表的作文在全班宣读,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写作兴趣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教师要把握学情,教会方法,引导成长,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促进学生快乐作文、整体进步。

报纸编辑再创作能力初探 篇4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报纸传递内容的整体策划和宏观把握

编排思想是版面的灵魂。每个版都集中反映着编辑在提倡什么或是反对什么, 一篇稿件、一幅图片、一篇评论, 以什么样的风格呈现, 怎样恰到好处地体现报纸特色, 如何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些都是报纸编辑需要事先考虑成熟的。

二、对稿件的甄选、加工与强化

报纸编辑在大量的稿件中寻寻觅觅, 像“淘金者”一样对稿件进行分析, 精心挑选出既符合自己媒体特色, 又满足特定受众群体需要的稿件, 然后再经过加工与强化, 使所采用的稿件更具有新闻价值。对稿件的甄选与加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其复杂之处在于, 既要有所改、又要有所不改。就一篇稿件而言, 不能就稿改稿, 而要综合考虑整个版面甚至整个报纸的需要。

三、对稿件进行完美的搭配

如何将报纸设计得“高、大、上”, 既体现外观的精致、易读, 使人产生美感, 又不乏内容的充实、文字的魅力, 考验着报纸编辑的再创作技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甘险峰, 曾经把报纸的版面比作一张人脸, 他说, “这张脸是不是漂亮, 要看编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美容师’。一个成熟、合格的编辑, 应该具有美容师的能力, 能把一个版面‘打扮’得或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或清纯宜人、淡雅得体。”

报纸编辑工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报纸编辑不但要有很好的眼力和广博的知识, 还要掌握新闻的各种表现手段, 不但要会编稿、作题、组版, 还要会写、会评、会摄, 这是报纸编辑再创作技能的保证。那么, 作为报纸编辑, 如何提高自己的再创作技能呢?

首先, 创新意识强烈, 思路卓尔不群。编辑工作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创造性劳动, 一份报纸的办报水平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创造性, 这就要求报纸编辑既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又要新颖地解决问题, 借助多种思维形式,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运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 对报纸形成卓尔不群的策划思路。

其次, 博览群书阅历丰富, 勤于写作技高一筹。修改好一篇文章往往难于写一篇文章, 编辑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倚马千言的写作速度, 才能够在再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 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 没有丰富的阅历几乎是不可能的。曾经先后担任过《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一个人文笔的好坏取决于文化功底的深浅厚薄。”丰富的阅历能够使人见多识广、思维敏捷, 胸有丘壑自成章,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第三, 百科知识融会贯通, 语言修养锦上添花。要出色地完成报纸编辑的再创作, 报纸编辑的知识覆盖面就应该比一般人表情广博, 这种广博不是广义上的杂家, 而是应该有所侧重, 比如一个经济信息类报纸的编辑, 就必须对财经、证券、创业、致富、市场、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信息甚至是专业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总之, 不同学科的知识与其工作需要相关的越多、相关程度越大, 再创作的可能性才越大, 没有技高一筹的雄略, 且莫谈再创作。另外, 不能忽视文字的作用, 编辑必须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 用最简洁、最明晰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 “言不在多, 达意则灵”, 同时还要适当讲究文采。孔子说,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新闻语言不是要将文采拒之千里, 而是要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使版面锦上添花。

第四, 以专业知识论成败, 美学素质不可少

报纸编辑通过版面语言表现版面思想, 从确立设计思想、把握版面信息量与用稿量, 到配置稿件、计算篇幅、处理版面误差等, 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才能办出出色的报纸。

掌握了专业知识, 并不意味着再创作的成功, 对于报纸编辑来说, 再创作也是一个产生美的过程。报纸编辑要懂得版面美学, 要充分调动版面的整齐、对称、平衡、韵律、比例、色彩等诸多因素, 提高版面的审美价值, 既要让红花绽放, 也要使绿叶葱茏, 这样的版面才能生动活泼、异彩纷呈。

第五, 善于沟通、识大局。新闻编辑不是一项独立工作, 要善于同记者、通讯员沟通, 引导其完成适合版面风格及意图的要闻、消息、图片等新闻稿的采写。同时, 要与本部门上下协调,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办好报纸共同努力。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过程复杂而艰辛, 单单了解其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还不够,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其一, 报纸编辑的再创作一定要把握好度, 比如改稿时不能违背作者的原意, 或改变其风格。再比如, 讲求文采时一定要适当, 切忌过分卖弄。

其二, 再创作贵在新, 要力求内容新颖, 要在读者熟悉的基础上不断植入新元素, 保证读者的新鲜感, 从内容到形式, 都应力戒陈陈相因。

其三, 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再创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绝不是主观臆造, 随心所欲地改稿不是再创作, 必须认真提炼、打磨、润色直至成品, 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创作能力 篇5

小学手工课是今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手工活动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根据一定的图片,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出有一定主题的手工艺术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手工课教学中,我只能按照传统的教法要求学生“跟我学,跟我做”,学生是被动地模仿与接受,思维想象空间有限,他们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感于此,如果上课时全班不确定一个相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提问。能不能以自己所喜欢的图片为原型,对其进行想象、创意加工制作出一个手工作品?然后思考“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任务,以这样真实、具体的任务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地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创造的快乐,达到真正地创新能力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带着这样的设想,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并能够在进行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力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仍然精力充沛。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与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小学低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感到很新鲜。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室、新的教材„„样样都新,他们仍然保持幼儿园对美术活动那种浓厚的兴趣,鲜艳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在他们眼里像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到了二年级,只要你细心点,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作业多了,做手工和画画的时间少了,浓厚的兴趣淡了,没有那么认真了,想象也没有以前那么丰富了,积极思维回答提问的少了。那怎样保持他们这种浓厚的兴趣呢。在小学低年级手工教学中,我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可难以保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鉴赏作品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我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引入。如“我的家”,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然后把孩子们带来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孩子们欣赏后谈谈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感受,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引出孩子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讨论怎样用我们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构建我们的家。然后再出示课件“我有一个温馨的家”让孩子们模仿幻灯片里面的家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现在和未来的美丽家园。由于孩子们有了直观的视觉欣赏,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时间教室变成了“工棚”,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设计自己的“家”。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幼稚可爱的笑脸,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献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孩子们有了兴趣,而且又像在玩游戏,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向往的,师生互动,富有朝气。我们搜集了孔雀、欧洲乡村雪景、渔场农家等美丽照片。我们是这样来教学的:教学开始,以猜谜的形式设置悬念:“头戴花冠鸟中少,身穿棉袍好夸耀,尾巴似扇能收展,展开尾巴却爱瞧。”学生们来了兴趣,积极举手回答。学生很快染上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出示课件“孔雀图”)提问:孔雀美不美?学生都回答:美!教师顺势将上届学生根据“孔雀图”用塑料汤勺制作的“孔雀开屏”手工作品投影出来;问学生作品美不美?学生有的说不美,有的说美,产生了两个派别。教师引导论为不美的同学谈谈不美的原因,学生有的说颜色单调,有的说做的呆板。教师问:难道这幅作品就一无是处?学生开始肯定好的方面了,如有的说创意好,有的说制作精细,有的说材料选得巧妙等。按照这种方式连续作了七八次训练:先投影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片可以制作出一幅什么样的手工作品?”这时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想。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之后,我展示本校前几届学生制作的与此有关的优秀作品的图片,看到一幅幅创意新颖和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连平时最高傲的同学也在点头赞叹不己。

在学生的感叹、惊讶之际,教师开始总结,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如果我们不借鉴任何资料只是凭空的去想可以吗?不行,我们要多看,看到还应多想,想到了就应尝试着去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拥有的“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资料的主要来源。

老师“适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找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图片。

二、利用网络环境搜集资料,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二节课,学生进入电子阅览室。老师向学生交代上网目的:查找自己喜爱的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方面的图片保存在电脑中,作为下节课动手制作准备创作原型。

学生很认真地上网,很熟练地找到了相关网站,然后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对它进行设想,看能否以此为原型制作出作品。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请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喜欢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教师布置任务: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思考你要根据它制作什么?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请课后准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氛围,老师体验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管理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这种教学不是从教师、从书本出发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不是跟在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的策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督者,需要把教学内容、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三、利用活动室实现自己的手工作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入劳技活动室,要求学生作好的准备有:一是从电脑中打开自己所选定的创作原型--图片,二是制作用的材料。

活动室设备多存在的安全隐患多,学生进入活动室一旦开始动手制作以后就往往忙于手里的活而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话了。所以在课前一定要注意事项、要求及安全要领交代清楚。

学生定位落座后,清理好工具和器材,开始自己制作起来。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创意作品有点印象不深刻,可以上到讲台前的电脑打开自己的图片观察一下。此时教师在活动室中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还对一些安全隐患予以排除。

教学计划安排第二节课来完成手工制作。由于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作品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加上学生准备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很快,只要一节课就能完成。对于这部同学,教师可以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验收,应重点肯定他们的成绩,肯定他们在创意上的长处,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学生可以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可进一步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制作较慢的和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进度,又达到了“增进同学友谊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的德育效果。

经过二节课的动手制作,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虽然不一定每件都是精品,但是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一些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性评论,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校有专门的“劳技学科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劳技课题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作品鉴赏、相互评价的场所,更是师生进行劳技作品设计技术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在学生电脑教室进行,时量为一课时。主要目的是: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相互赏析,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工作:将学生每件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上传到学校《劳技学科专题网站》,给每幅作品编上序号(目的是为了进行匿名评选,保证网络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制作成单独网页,内容包含每幅作品成品图片、创作原型图片、作者创意图、选用材料、作者自评等。将全班的作品以缩略图的形式在一张网页上,在点击每张缩略图时,会打开相应作品的网页而浏览到详细资料。学生进入电脑室,教师交代有关要求和评分细则后,学生进入相应网站浏览作品,点击每幅作品查看详细资料,还可以对作品发表评价,并评出等级。每幅作品的最终成绩由全班同学通过网络评价决定。就按照这样“网页浏览、网上评价、各抒己见、老师点评”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作品欣赏和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把自己的作品提高,更多的是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开拓了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大大提高。另外,大大缩短了作品的评析时间,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

课后,老师把电脑自动平分结果统计出来,对全班作品进行排序,给出一、二、三等奖,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浅谈小学美术审美修养与创作能力 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修养;美术创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28-01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一 美术欣赏的特性

1.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不是每个艺术品都能被人们所接受,也并非所有的受教者都能获得相同的感受。受教者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审美情趣、受教层面就不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它祥和、谐美的意境,神秘莫测的微笑,使人们静心自省,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然而,性格禀赋的不同也会导致艺术接受的差异性。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受教者的欣赏过程中,流连险山奇峰的是性格雄奇勇敢者;驻足高山流水的是清纯天真者;畅怀大河广漠的是苍凉雄浑者。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使不同性格的受教者产生共鸣,受教者的接受出现不同的层次、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提升个性化的审美修养的内因,进而才会有不同的美术创新。

2.不确定性和含糊性。艺术品不是客观世界的精确对应物,它的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空白点可以激发、召唤受教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去补充、确定,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因此,导致艺术教育的施教者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被解读,形成对同一艺术作品的不同审美结果。因为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不确定性和含糊性,即没有一个标准去欣赏某艺术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解读艺术品,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不同的共鸣点。

3.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审美教育接受的发生需要欣赏者和艺术品的相互作用,意境丰富的艺术作品只是为审美创造提供可能性,而审美教育接受的实现,还有待于欣赏者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4.共同性和一致性。上述三个特性设计的都是艺术欣赏的差异现象,但实际上艺术教育的接受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受教者在接受相同的审美对象时,必然会产生对这部艺术作品以及其中相对确定的艺术形象或相似的观点、思考、启示。所以,欣赏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修养是有共同作用的。

二 美术欣赏课的具体实施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不可忽视,让学生学会自己造型。学生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画下去。学生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学生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教育者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学生会感到画画是一种压力,减退画画的兴趣。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③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提升感悟能力激发创作冲动 篇7

关键词:提升,感悟,激发,创作

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 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就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 激荡着的是动人的情思;隐秘的深山里, 却孕藏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 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情与理, 才能提升作文的品位。

1、感悟生活真实, 创造艺术真实。

所谓真实, 就是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古人讲“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就是在强调文章的质朴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 才能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这种感悟就会入我眼, 出我手。如学生习作《遇见更好的自己》高二年级的二次军训虽是短军训却给了学生更多的感悟, 这感悟来源于身体与精神成长:

“这并不是第一次军训……上气不接下气的加速跑, 大太阳下站到眼花的军姿, 来来回回的行进立定……看似简单, 却在毒辣的阳光和长时间的重复中变成了折磨, 疼痛, 疲惫, 严格的要求……每一条都可以是放弃的理由, 然而, 有人说, 如果不经历一些磨难,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另一个自己的样子, 永远不知道你以为的软弱可以变成坚强、执着, 可以承担烈日的炙烤和困乏的考验……”

2、感悟生活矛盾, 求得立意新颖。

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矛盾, 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 而又生动感人。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 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其实, 琐碎的细节、家庭的冷暖, 正是构成生活矛盾的基本条件, 平凡中孕育着令人意外的惊异。一位学生用父亲的语气写了题为《儿子, 当你摔门后》的习作:

“儿子, 我们不明白, 为什么你的身姿俨然已是一位大小伙儿了, 却还是学不会“换位思考”。尤其是你那摔门的一个动作, 让我们又看到了你的小时候。只不过那时候的你会在大哭一场之后雨过天晴, 现在却是冷冰冰, 似乎我们日益衰老的手, 再也捂不热你的心。

儿子, 你曾经要求我们为你考虑, 改掉我们的一些毛病。你难道没有发现吗?当你考试成绩不佳时, 爸爸已经很少责罚你了。因为我会想, 如果我是你, 考场失利本来已经让人情绪低落了, 再加上父母的责罚, 是不是会让志气一蹶不振?于是我的话变成了“没关系的, 爸爸相信你的实力”。

如果你为我们考虑, 就会知道我们多么希望你能进步你能成功, 然后你静下心去学习;如果你能站在我们的位置上, 想想妈妈每天奔波洗衣做饭的劳累, 想想爸爸每天陪你复习到深夜的疲惫, 然后你到口边的伤害我们的话变成一句温暖的安慰;如果你为我们着想, 给洗碗的妈妈搭把手, 给工作的爸爸倒一杯水;甚至如果你站在我们的角度上, 体会此时我们的难过, 然后关掉CD机, 从你的房间里出来, 看我们的眼睛里带着歉意, 带着暖意, 带着情意……儿子, 你才会理解我们的心。”

文章的可贵在于以生活中的细微言行折射出父母与孩子渴望彼此理解的的心态, 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下难以解脱的无奈。

3、感悟生活底蕴, 诱发写作冲动。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 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 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 就不可抑制地产生了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

如一位异地求学住校生的习作《谎言和真话》:

“……我坐在墙角的位置上, 嘴里塞满饿了食物, 还是止不住的泪流。“真不像个男人”我在心里狂吼着。

……每次考试都在退步, ……母亲打电话来问:“考得怎么样?第几名?”我就昧着良心说:“不错, 前十名”。其实, 那时的我已经在二十名之后了。

小时候我很讨厌母亲的虚荣心, 但现在, 我, 一个男儿, 堂堂七尺, 连母亲的虚荣心都满足不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男儿还能做出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

我依然在真话和谎言之间徘徊, 一边是道德, 一边是母亲的期待, 我……

我想唯一调和的方式就是加劲读书, 这样既可以说真话, 又可以使母亲欢喜。纸是包不住火的, 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无论这谎言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 譬如为了爱, 为了善意……

我仍在哭, 一个虎背熊腰的男儿在向隅而泣, 但我忍不住, 真的……

为了向母亲讲真话, 我只有不断进步。此刻, 我希望母亲在身边, “儿子, 不哭啊。”

这样的写作, 是从胸中流淌出来的文字, 真诚生动, 荡涤人心。

关于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 篇8

一、电视新闻创作方面的不足

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 电视新闻是由解说词、画面、声音等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一门综合艺术, 这就要求,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创作能力。但是, 有些新闻记者,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对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认识模糊, 始终不得要领;对新闻画面拍摄取舍不定, 重点、中心不突出。从而造成所制作出的新闻信息内容单一、解说词长篇累赘、画面主题不明, 这样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引发电视观众的厌烦感, 会阻碍电视媒体事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创作内容单薄, 当前很多电视新闻都是将新闻事实作为核心的主体, 不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普通大众在关心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还会期望加入一些其他内容的东西进入。所以在进行一些新闻调查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对于一些社会调查的关注, 将新闻和社会调查进行有效的融合, 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重新将观众的目光吸引过来[2]。

二、电视新闻创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首先就需要详细的知晓和把握电视新闻写作的关键点和技巧, 多阅读理论书籍, 同时, 多观看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不断深入的研究电视新闻文字稿中的写作特征以及技巧, 进而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加有用的信息。挖掘新闻的目标就是借助不断的实践练习和操作, 分析出电视新闻写作的特征, 规则和它的重点, 逐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新闻写作的综合素养。当然由于电视新闻的题材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因此其自身的写作规则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挖掘新闻应该从不同形式的电视新闻入手, 对不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 电视新闻记者在不断的学习递进过程中, 才可以更加把控和熟悉差异化体裁电视新闻的写作总体规律, 以此提升自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其次就是进行新闻改写, 不断的提升电视新闻写作水平。挖掘新闻通常都是对当前电视新闻写作知识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无法真正意义上让记者拥有较为全面的电视新闻写作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 必须要进行改写新闻, 培养和全面发展记者的写作能力, 让记者更加熟稔的应用差异化形式的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则以及技巧。电视新闻同报纸新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报纸新闻通常都是读, 而电视新闻一般是说。即便电视新闻的字幕也能够进行读, 不过时间非常短, 无法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电视新闻解说词必须要言简意赅。必须要最大限度的让观众听得真切明白, 快速的知晓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记者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电视新闻同报纸新闻写作的差异, 更加熟练运用差异化的新闻题材以及相关体裁的写作知识, 通常情况下, 都需要借助新闻改写来完成相关的目标。最后就是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能力的培养, 其中非常关键的就是提高记者的抓拍意识, 确保新闻的即时性和现场感。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时间是确保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关键点。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信息大爆炸, 大量信息蜂拥而至, 对于新闻的即时性方面标准不断的提升。因此为了能够达到电视新闻即时性和现场感的标准, 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性和新闻预期性, 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记录下有价值的视频, 充分反映客观事实。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潜意识中就具有抓拍的敏感, 同时学习和把控一定水平的摄影技巧, 只有这样的话, 在新闻现场中才可以抓拍到更加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3]。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创作出现的不足入手, 最终提出一些提升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手段。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属于一种时间较长同时艰巨的工作, 对于其培养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 因此记者必须在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和联系中不断的培养。培养写作能力以及摄像能力也是培养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重要前哨战, 所以必须要实施不同的高效手段和方式, 按照一定的原则以及自身的努力, 逐渐的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欣影.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工作中创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 :123-125.

[2]赵玉琴.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3) :111-115.

浅析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篇9

一、扎实理论, 锻炼过硬的知识技巧

编舞的技法有很多种, 但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可以灵活地应用在一起。编舞的理论知识和编舞技巧也要双管齐下地掌握, 在排练实践的时候注重编舞技法的练习, 私下也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做到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 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舞蹈作品。

舞蹈编导过程中编舞法的种类有很多, 像动作元素编舞法、音乐编舞法、即兴编舞法、交响编舞法等等, 这些编舞都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 所以掌握理论知识十分重要。若是没有到专业院校学习舞蹈的条件, 有兴趣的可以搜集一些和编舞相关的书籍资料, 或者通过视频、现场的观摩, 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 尝试着编排一些舞蹈节目, 以此来积累经验,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实力的编导。

二、多措并举, 增强丰富的想象表现

要想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 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作品更具艺术性, 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也更理想、更强烈、更有集中性。可以这样说, 想象力是舞蹈编导的创作源头, 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创作出感人的舞蹈。所以舞蹈编导要加强自身想象力的培养, 尽可能地在舞蹈创作中施展无限的想象。舞蹈想象力的来源非常广泛, 但大多数主要来源于编导者对事物的客观观察, 以及现实生活的实践体验, 这些平凡普通的东西都是想象力的灵感来源。舞蹈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将自然变得人格化, 将抽象的感情、模糊的意念变得具体化, 更能将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因果关系表现出来, 所以舞蹈离不开想象。

开发想象力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练习。A. 对人物、植物或者动物及物的想象:把自己拟人化或拟物化, 进行“假如我是……”的想象练习, 像“假如我是一枚随风摇曳的蒲公英”、“假如我是一把燃烧着的熊熊怒火”;B. 进行空间想象练习:通过自己的想象, 把空间物体的方向、大小及位置想象出来, 尽量把握精准一些, 这样才能更加真实;以准确、可信的动作将想象出来的东西表现出来, 像“想象在高空中走钢丝”, 编导出来的舞蹈动作要体现走在钢丝上的身体状态;C. 进行“影子”的想象练习, 两名舞者互相进行模仿, 发挥想象, 就像“影子”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一样。

三、联系音乐, 加强对应的节奏培养

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 几乎是水乳交融的存在。舞蹈编导与音乐的合作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先构思舞蹈作品的立意, 明确想要表现的内容主旨, 然后和作曲家进行沟通, 让作曲家根据舞蹈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创作出与之相符的音乐;第二是选择一个音乐, 根据音乐的特点和魅力编排出漂亮的舞蹈。所以舞蹈编导要对音乐的节奏十分敏感, 要不断增强音乐节奏的培养。

培养乐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首先是加强编导节奏感的培训, 多做音乐节奏的相关练习。编导要尽可能地了解不同的节奏形式, 将每个节奏特点认真地区分出来, 可以将身体各部分运用到音乐节奏的循环体现, 结合身体组合出最连续的节奏动作;其次是了解各种音乐的风格特点, 对音乐旋律做出适应练习。音乐旋律可以将音乐的氛围展现出来, 将所有的情绪投入到旋律中去, 并伴着旋律即兴舞蹈, 用动作将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诠释出来;最后是进行命题音乐小品的练习, 音乐小品的练习要与音乐的表现形式相对应, 即节奏、和声以及旋律等, 还要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 便于舞蹈技法的提炼。

四、观察生活, 培养生活的概括能力

舞蹈编导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很多种方式, 最基本的就是认真观察生活, 将生活中的细节用舞蹈表现出来, 这样更容易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所以编导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概括能力, 将周遭的人和事用最简洁、生动的舞蹈语言呈现出来, 要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其他人看不到的艺术细节。首先是观察人物的情感表达, 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具体表现形式准确判断, 并思考如何将其以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是观察事件的进展全貌, 对事物的发展脉络全面地掌握, 在编舞时也会注重故事的连续性;最后是要求观察做到精准细致, 对观察对象要深入了解, 确保搜集的资料更实用、更真实。

五、结语

舞蹈创作的模式是十分固定的, 编导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从舞蹈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一切。总而言之, 舞蹈编导要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能力, 从各方面多加学习, 积极探索, 完善自身能力和素质修养, 以此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舞蹈。

摘要:做好舞蹈的编导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 还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对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作能力,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巍, 吴华, 张雷.浅谈当代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作家 (中外文艺版) , 2015, (5) .

谈群众舞蹈的实践与创作能力 篇10

一、群众舞蹈的审美特征, 强化作品的时代性。

1、群众性

(1) 表演者的群众性。群众舞蹈故名思议, 表演者都是来源于群众的, 他们职业各不相同。在“群众舞蹈”中, 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 (2) 表演形态的群众性。舞蹈的表演形态分为单人、双人、三人、群舞、组舞、歌舞等。在群众舞蹈中以群舞的表演形态为主要特征。 (3) 表演观众的群众性。群众舞蹈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 其自娱自乐和休闲健身的功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极大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友谊, 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

2、多样性

(1) 参加人员的多样性。无论幼儿少青、成人、老人, 也不论工人农民、医生军人、教师学生等等, 群众舞蹈的参加人员极为多样。 (2) 舞蹈种类的多样性。群众舞蹈的舞蹈种类几乎涉及所有的舞蹈种类。从情绪舞到情节舞;从民族舞, 到现代舞都能在群众舞蹈中体现出来。? (3) 舞蹈风格的多样性。既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古典风格, 还有西方风格。 (4) 舞蹈功能的多样性:群众舞蹈除了艺术表演以外, 还有审美愉悦、休闲娱乐、强体健身、人际交往、社会交际等多种功能。

3、民间性群众舞蹈大多是在人民群众中间长期流传的舞蹈,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 长期以来, 以口头形式代代传承,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民间性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4、普及性

(1) 简单性。群众舞蹈的动作都简单易学,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学起来也很容易, 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 (2) 短小性。群众舞蹈短而精, 很少表演大型舞蹈和舞剧。 (3) 平民性。群众舞蹈是民间舞。其主要目的在于群众自娱自乐, 在表演中享受快乐, 感受美德教育。

二、群众舞蹈发展的方向

群众舞蹈发展的方向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发展, 群众舞蹈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思想及审美需求。作为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和深厚群众基础的群众舞蹈, 一切从群众出发应是创作的核心和根基, 包括群众对舞蹈的审美意识, 要对群文舞蹈的本质特征、个性特点、社会功能等都要有足够的认识, 把握住作品的个性呈示, 要着意调整自己的创作观念, 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又具有普及性和社会适应性, 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群众舞蹈观念的创新群众舞蹈作为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摆脱“舞蹈只是歌唱演员的陪衬”这一错误观点, 根据时代的要求, 更新观念, 适应当今群众对舞蹈审美的新需求, 进一步开阔艺术视野, 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创新, 并能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前提下,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上, 去把握自身的工作实践, 去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舞蹈新品种、新样式。2、群众舞蹈从形式上的创新体现出群众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一面, 它本身对社会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在部分群众舞蹈的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或文艺特长, 根据这一情况, 群众舞蹈编导要摆脱地域和地区性束缚, 在内容和形式上, 吸收不同民族的舞蹈精华, 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3、群众舞蹈机制的创新任何种类的文艺创作其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的形成, 除了与它表现的客观对象有一定的关系之外, 与编导的工作机制, 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也密切相关, 特别是对于发现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概括生活的艺术表现能力, 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 群众舞蹈编导要创作出优秀作品,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要创新机制, 它也是群众舞蹈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机制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 要符合群众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 群众舞蹈工作者要把是否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列为机制建设的最高检验标准, 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和促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上。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要根据群众舞蹈参与者舞蹈的实际水平, 因人而异, 科学管理, 开展不同的群众舞蹈活动。同时, 要对于群众舞蹈的性质、地位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 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专业舞蹈编导的专业知识及其丰富的创作经验, 要自我激励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 要适应新世纪文化建设的形式需要, 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吸取养料, 而且要根据群众的审美心理去艺术地表现群众的生活, 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群众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2]、平心《试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 (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创作思维

小学新课改中,“创作”这个词成了一个时尚的话题。然而,创作教学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许多教师甚至还不曾尝试过创作教学。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歌词、旋律等方面的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和创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的。

一、创编歌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或者改写少量的歌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那么如何根据歌曲的旋律、内容,引导学生来创编歌词呢?

1.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歌词创编

教师不难发现,新教材从第一册到第七册,对“歌词的创编”内容,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编者们对这块内容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这也完全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2.挖掘教材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兴趣创编

新教材中有许多的歌曲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有许多生活经验成了他们创编的题材,因此他们对这些歌曲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非常愿意对歌词进行创编。

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新歌词:“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能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动物来为歌曲创编一段新的歌词,来歌唱、赞颂它们吗?”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歌词精彩无限。如学生创编的:

活泼的羊儿爱吃草,勤劳的小猫爱吃鼠,可爱的熊猫爱吃竹,小小的我们爱舞蹈。

我对学生创作的新歌词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让学生进行修改,然后找出好的作品让学生演唱。

二、创编旋律,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

旋律创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是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并能在训练中注意利用各种方法,由易到难,学生完全可以创编出缤纷斑斓的音乐旋律。

1.利用例句添音让学生创作旋律

5( )32-,有的学生添上了65,有的学生添上了35,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做完这样的练习后,教师可以给定学生几个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创作。

2.指定音高和节奏创作旋律

在给定五个音do、re、mi、sol、la中,按xxxxx节奏进行接龙游戏,即兴唱出旋律短句,开头的音必须与前一位同学唱的最后一音相同(即鱼咬尾),例如,11123|32323|356—|6—5—|53221‖。学生在游戏中反应敏捷,临场发挥灵活多样。

3.巧妙利用故事创作旋律

教师巧妙运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更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如小鸡的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着小鸡神气十足地向草地上走来……”

首先,出示主题旋律:情绪——神气十足的。

先让学生按照音乐主题情绪的提示来进行演唱,唱熟练后,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创作要求:根据第一个主题来创作一个新的旋律,音调不变,可以变换节奏或节拍,要按教师的语言提示来创作。开始让学生创编主题旋律一:情绪——兴高采烈地。语言提示:“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玩耍。”(学生看到内容和情绪的提示,很快就创作出了新的主题旋律,他们争先恐后231‖,学生把主题旋律中的四分音符节奏变成了八分音符的节

奏,旋律自然变得比较欢快、活泼,表现出小鸡在玩耍时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接着让学生创编第二个主题旋律,语言提示:“不好了,老鹰来了,它要把小鸡抓走。”情绪——紧张害怕的。再接着创编第三个主题旋律,我适时用语言创设情境:“同学们,鸡妈妈在大象、小狗、小熊们的帮助下,救出了小鸡,赶走了老鹰,于是它们快乐地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情绪——抒情优美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作出不相同的旋律。音乐是流动的,通过音符不同的组合,带给学生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

总之,音乐创作教学并不神秘,教师在创作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预期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面向全体学生,不用正规的答案束缚学生,重视学生从心底里迸发出的音乐,对学生的即兴创作多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音乐创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梁宝华.创造力与音乐教育:国际趋势和发展(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5(1).

创作能力 篇12

关键词:电子线路,创新,实验,技能

1 传统电子线路教学遇到的瓶颈

从目前电子线路教学的现状来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教师和学生互动不足。

(2) 对专业的学习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认为课程难学, 导致缺乏兴趣,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此专业的积极态度。

(3) 教材理论脱离教学实际, 较少反应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 未能突出技能的应用, 严重偏向理论教学。

(4) 教学缺乏连续性, 这也和陈腐的教材有一定关系, 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的连贯, 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混乱。

(5) 部分学校对该专业缺乏重视, 使用陈旧的、廉价的教学器材, 导致学生更加难以产生兴趣。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 电子线路教学并不是教或学单方面的原因, 而是体制的缺乏、观念的陈旧, 导致教学停滞难以发展, 创新更无从谈起, 所以电子线路教学的改革必然越来越被重视。

2 电子线路教学新思路

(1) 全新课程体系。

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试行稿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目前, 新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也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实践。

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学思路也从从以往单一的“线式教学”, 拓展到如今更立体、更具像的面式教学, 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从“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专门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 使勇于创新的学生得到充足的发挥空间,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也进一步带动了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在电子线路教学的课程设置中, 常常会发生学科间内容重叠的部分, 这种现象不但会令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 一部分学校专门设置了“综合课”, 有些还自编课本, 对重叠部分的知识进行集中讲解, 不但节约课时,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电子线路学科研究范围广阔, 但课本容量有限, 不能穷尽全部。尤其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依靠课堂、教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与创造欲望。因此, 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 来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 不断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 锻炼自己的电子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素材,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实验情景式教学。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求知欲的最大动力之一, 作为教学工作者, 需把握学生的猎奇心理, 从实验中使学生产生兴趣, 从而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实验情景式教学, 就是提升学生兴趣, 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电子线路的课程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等特点,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 需要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这是进行实验情景式教学的初衷。情景教学需要结合多媒体演示, 继而学生亲自到实验室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应精选基础且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 例如可选择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中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实验项目。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深刻的印象, 并增强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由于电力电子电路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特点, 要特别据实验内容及要求进行预习, 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 注意考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出线路连接和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答, 防止学生机械接线, 敷衍了事。另外, 还应在运用新设备实验时, 注重介绍, 以加深学生印象。

实验结束后, 可以课程设计作业, 可将电力电子技术及其他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面地结合起来, 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 审阅设计方案, 检查设计进度, 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重视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

3 结语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以及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需要科学系统的耐心引导, 使学生具备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勇敢精神, 成为我国电子学科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书玲, 阴丽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硅谷, 2009 (2) .

[2]陈武.浅论电子技术教学创新[J].科技风, 2009 (2) .

[3]张先富.浅谈高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时空, 2009 (2) .

上一篇:社会信息学下一篇:绿色增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