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作

2024-06-18

学生创作(精选12篇)

学生创作 篇1

调查采访对象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为古风娱乐化的主要受众。在知识结构与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作者也是最具创作活力和热情的创作力量,所以大学是古风歌词创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以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的古风歌词创作者为调查对象,对近50名学生歌词创作者的古风歌词创作现状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70% 以上的创作者已有三年以上的歌词创作经历,现就采访记录和调查问卷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研究。如下 :

古风歌词与古风诗词

古风歌词在传承发扬古风诗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质疑就是关于古风歌词的文学性。很多人认为,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歌曲的商业性致使歌词创作呈现出语言狂欢化、取材平庸化的倾向。大量粗制滥造的古风作品披着“歌词”的外衣流入市场,古风诗词自身结构精妙、意境宛然的优美性荡然全无。但在调查过程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古体诗的爱好者,古风歌词创作只是表达对古风诗词喜爱的一种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有68% 的创作者坚持古风歌词必须注重语言的诗词化,结构上更应注重对仗、韵律等修辞技巧,音乐应随歌词做出调整。有24% 的创作者则认为古风虽应坚持语言的诗词化,但结构上要根据音乐作出调整。只有8%的创作者认为歌词大致涉及古代事件体现古风即可,结构和语言并不重要。可见,在大学生的创作中,语言和结构技巧才是评价古风歌曲的首要因素。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创作者在创作之前有翻阅诗词集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烘托氛围与意境,更为了让自身尽快适应古代人说话的习惯与语法,从而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也使文思更加清晰、流畅。

古风歌曲与读者

读者对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往往考量不足,而随着古诗词的娱乐化走向,在网络的平台下,读者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问卷结果显示,约有25% 的创作者认为入乐发布很重要。然而却有30% 的创作者表示自己并未主动将作品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过。还有10% 的创作者表示自己通常只会自我欣赏、自我改进。大部分创作者选择与同好者交流,然而他们只将视线放在网络平台的行为,又割裂了读者这一群体。说明重视读者的作用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读者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关于网络发布平台,大部分学生创作者会选择贴吧,创作者坦言虽然贴吧自由、开放,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只有一些高端的贴吧才存在资深的创作家甚至学者,才能进行有价值的交流。所以,学生创作者们呼吁创建校园的古风歌曲交流社团,都表示很期待校园的社团为他们提供更纯净、更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古风歌曲的网络平台与商业化之路

追溯古风歌曲的源起,是非专业爱好者以兴趣为出发点随性创作,单纯的动因下未有更高的追求与标准。在受到更多关注后,从前期编曲到后期装帧都有了更精致化的追求,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做保障,商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然而,商业模式的产物不仅是更加精美的作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关于古风歌曲未来发展平台的选择问题上,由于网络平台更自由,创作与流通成本都相对较低,有49% 的创作者希望网络成为古风歌曲发展的永久基地。42%的创作者认为应两条线兼顾,线上作为创作平台,线下作为传播途径。只有9% 的创作者认为线上只是寄居所,只有商业化发展才有前景。

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创作者表示如今从身边社团内跃身商业圈的事例已屡见不鲜,然而商业化涉及包装、版权等诸多问题。体制内的创作者不仅自由度大大降低,时间与利益也变得难以协调。因此,商业化的创作者最终往往脱离读者摇身成艺人。商业化的弊端不胜枚举。但作为学生想要扛起古风歌曲创作的大旗,独立承担古风歌曲完整“生产”的,资金的确是最大的阻碍。因此追求独立与利益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古风歌曲优缺点与未来展望

关于古风诗词在当今社会娱乐化的优势和弊端,创作者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娱乐化激发了人们对古风诗词的创作兴致,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古风歌曲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低准入,低成本,自由度和广泛度大大增强,使创作大众化成为可能。然而,准入门槛过低以及经营资金过于有限使得古风圈作品良莠不齐,作品的专业化处理和包装的高质量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质的飞跃。

然而,大多数创作者对于古风歌曲的发展前景都充满信心,高速快捷的网络为作品的创作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全方位发展平台,同时,古风歌曲对于抒发传统文化情结,唤起传统文化内心共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未来古风歌词的文学体式会日益规范化,为音乐文学带来新的春天。

总结

项目组宏观的把握了学生群体现阶段的创作境遇与需求,也更加细致地了解了大学生群体在古风歌曲创作中的体验与现状。目前,吉林大学的学生群体创作热情较高,在校园内也掀起了创作交流热潮。同时,学生创作者对于创作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创作前景持乐观态度。总体来说,古风歌曲正从兴趣爱好中逐步升华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这对于学生群体有着非常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学生创作 篇2

我是“黄蛾阴阳蝶”。我的双翅形状、色彩,不像我的同胞们的翅膀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因为我的稀少,所以一千万只才能发现一只。我的亲戚“蓝屿黄裙凤蝶”哥哥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它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这种色彩在全世界的蝴蝶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同胞还有“大红纹凤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蛇头蝶”呢!

每年的三月到八月,是我们这些蝴蝶家族繁殖生长的黄金季节。在高雄县的‘’黄碟幽谷“我们在一年之内就能生长出200万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呢!我们常常成群结队的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就像片片彩霞在空中飘荡。人们来到这里,都啧啧称赞呢!

我们的活动区域可广了,主要在南投县的埔里和雾社及阿里山的山林地带。此外,在屏东县和高雄县还发现了十多处我们的家呢!我们的家是个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的地方。我们家族每年一入冬,成千上万只五光十色蝴蝶就像候鸟迁徙一样浩浩荡荡地飞进”家“过冬。

学生情感与艺术创作 篇3

关键词:学生;情感;艺术创作;影响

一、情感与艺术

情感是在事物的刺激下,怀着某种态度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是内在的深刻的,千变万化且各式各样的,每个学生根据家庭遗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层面的不同会出现情感特质的差异,有些人天生情感丰富、敏感多情,观察客观事物比常人更细微敏锐,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动情于色。而面对相异的现象和事物也会产生有差别的情感,例如面对美景会开心、愉悦、舒畅,面对灾难会惧怕、无助、难过。甚至有些人产生情感的反应更为强烈,林黛玉落泪葬花的多愁善感,蔺相如与玉俱毁的怒发冲冠,都是情感激烈显露的表现。

艺术美学研究对象包括主体审美活动前后的审美体验,这里的审美体验即情感和理想,在艺术美学中对情感的解释是“情感是画者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创作需要的心理反应,客观对象和画者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情感,从而驱使其采取不同形式以符合其需要”。语言已经不能成为人表达情感的唯一桥梁,艺术便作为另一种形式适时出现了。艺术作品是表现人类情感本质的一种形式,艺术品是语言无法完成且可以呈现人的情感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表示:“一个人曾经心里唤起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这之后用色彩以及线条等所能传达的形象来表现使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创作”、“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活动经由具体的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及艺术语言得到抒发与释放,呈现情感最为生动的语言恐怕就是艺术创作了。

二、学生情感激发的创作动机

潜在情感是最难以掌控的,有时正向积极,有时负面消极,对人的创造行为也是激励和抑制的双重作用。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说,情感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和情境给发泄出来,心理学曾经研究出具有某种天赋的人确实容易比正常人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也更为感性和敏感,喜好胡思乱想,对事物产生痴迷的热情。学生这类特殊存在的单纯群体更容易出现情感的堆积,而且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研究的发现,孩子天生所具备的艺术气质、细腻活跃的情感以及单纯朴实的观念能很好地转化成创造力,给他们天真无邪的艺术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宝藏,所以我们伟大画家毕加索也常说“绘画要像儿童们学习”。有些心理学家还提出并实验了艺术疗法,让画画的人把潜意识情感通过创作显现,在“自我欣赏”的成就感中满足心理需求。经研究学生情感下的创作动机大致归为两大类:泄情动机和成就动机。

1.“借画泄情”

首先学生对绘画本身十分敏感和青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首先产生了强烈兴趣情感,学生往往在绘画时能得到好奇心和新奇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绘画行为里添加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印象,他们绘画时可以充分释放天性,表现创作力,陶冶情操,情感境界得到升华,在情感宣泄中身心得到发展与平衡。一个人总处于一种很平淡或者压抑的生活状态时,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敏锐的直觉和激烈的心理。学生长期在学习压力中不能得到合理调节,将情感宣泄在创造的艺术作品中,换句话说是一种精神慰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大部分人对绘画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绘画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技能,需要人去教去传授,其实经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多数的学生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想法和方式去创作,他们其实就是自己在创作视觉符号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憧憬愿望,绘画可以说是他们的交流工具,表现看法感受的。曾听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个学生的父母总是吵架,后来父亲离家出走时发狠说了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我才回来,爸爸走后,这个孩子便画了一幅画,画上太阳从西边升起的。这个案例中的学生就是用画画这种方式在诉说他的愿望,表达他的情感。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从文化角度分析,当人在遇到生活中很刺激人心理的事件后,内心情感会不受控制地做出异常的举动。歌德曾说自己由于失恋痛楚写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因而童年的生活、过去的心灵体验都可能给情感造成绝大影响力。面临现实生活,体验更加强烈,为满足自我需要,对生活思考增多,心理意志改变,长期储备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独具绘画艺术风格的作品。生活经历其实都是创作的动机,主体对体验具有被刺激性,在作品创造的笔下,情感都被发泄了出来。

2.“心满意足”

文学家雨果说:“人心是复杂神秘和无边的,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内心世界”。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情,拿我国古代文人水墨画为例,这类画作应该是最能表达士大夫们超然自得,抒发自我情怀和体现广阔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家面对宇宙洪荒,想到自己透心彻肺的悲痛,又在大痛大悟中奋发,进而投身创作,似乎感慨人生初而恐惧接着痛定思痛,以一种大无畏的超世精神获得人生和精神的新的更大意义。拿文人画为例,他们强调用情于笔墨和放怀于笔墨中,不拘泥于物象,注重思想感情的宣泄。学生因为好奇心再产生求知欲,这种力量让学生对创作产生兴趣,进而热爱,积极求索,满足认知的需要,同时每个学生都是平凡又渴望突出的个体,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提高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实现理想的梦想,所以在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创作,学生经常能在绘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表现得到肯定、鼓励和表扬,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在创作后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也就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受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例如老师的激励,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都可以成为一种外界驱动,或者看见别的同学优秀作品时,学生产生创作的动力,有画画的欲望,学生自发的去画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动力让学生去创作。

三、结论

让学生爱上音乐创作 篇4

一、发掘学生音乐创作的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有动力。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 音乐创作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 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不要用“标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以愉悦的性情在实践中体验, 在想象中创造。让学生感到:原来我也能创作, 创作原来就是一件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学会歌曲《春游》后, 我让学生尝试当小小作曲家, 用“同头换尾”的方式作曲,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 好像在告诉我:“这个怎么做呀?”我看到他们无从下手的样子, 笑眯眯地说:“其实很简单。”我为他们做了示范, 并唱出来让学生讨论哪儿感觉还不太好听, 再作修改, 一首小曲子就作成了。学生看到作曲并不难, 个个都热情高涨地创作起来。

二、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 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

即兴创作没有固定限制, 事先没有准备, 可以激发学生灵感, 可以随时在课堂上进行。如:在教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时, 我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接着我问:还可以用什么为歌曲凳、用“啦”伴唱等, 这时, 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他张开嘴, 利用舌头和上腭发出了“哒哒”声, 我立即表扬了他, 许多学生也积极创作节奏, 为歌曲作了非常棒的口技伴奏。再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我不作任何介绍, 先让学生聆听, 并启发学生即兴表演。随着音乐的播放, 有的学生翩翩起舞;有的卷起课本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有的学生闭上眼, 去想象他对乐曲理解所表现出的画面……

三、重视创作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计多种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和实践, 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如学会《乡间的小路》这首歌后, 我把学生分成三组, 让每组学生自由讨论编排演唱形式并表演,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 学生不仅用了领唱、齐唱、轮唱等形式, 还用上了口哨、节奏伴奏 (拍手拍膝盖) 、伴唱 (“啦啦”“噜噜”) 等, 创作出非常美妙的效果, 也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

四、鼓励音乐创作, 尊重音乐创作

学生的音乐创作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根据其不同特点, 要给予适当肯定, 让学生感到自信, 体验到乐趣。如让学生为一首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有的学生很有表演才能, 而有的学生会感到难为情, 担心老师否定他、同学笑话等。这时, 我会对动作编得很美的学生说:“你真了不起, 编得很棒!”看到有的扭捏、放不开或是编得不太好的学生, 也应鼓励他, 对他给予肯定。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鼓励, 对他的关注,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浅谈学生时期怎样创作舞蹈. 篇5

一、舞蹈创作简介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由于每个舞蹈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用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就有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格式,可以说舞蹈创作对舞蹈家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但是,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否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不能存活,或是短命的失败的命运。我们研究和把握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舞蹈创作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独特的创造精神,能够顺利地达到成功和胜利的彼岸。舞蹈作品,一般都是由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亲密无间地交融在一起所组成的。所以,舞蹈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舞蹈艺术形式的规范,取得驾驭舞蹈艺术形式的能力,表现出给舞蹈家的心灵以震撼、熔铸了舞蹈家情感和思想的生活内容。从舞蹈作品的内容来说,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感、思想、感觉、潜意识以及围绕着这些所形成的情节、事件、矛盾、冲突等等;而从舞蹈作品的形式来说,主要是舞蹈的种类、体裁、样式、舞蹈语言以及各种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的创造和运用。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从总体上看,都是来源于生活――直接的生活或间接的生活,有人把生活比作艺术创作的土壤,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但是,有了源泉,有了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如有了土壤并不就等于能长出庄稼,就能结出果实一样。生活是浩瀚的海洋,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美、丑„„对于舞蹈作者来说,只有那些在情感上引起共振的生活素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进入舞蹈作者情感世界的那一部分,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其次,要把舞蹈的题材内容,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舞蹈体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反映和表现的生活内容投放到一定的舞蹈形式的审美规范之中。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舞蹈变现手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规范的要求,才能创作除充分发挥舞蹈本体表现力,体现出舞蹈艺术规律特点,在艺术上比较完整,具有艺术魅力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优秀作品。学生时期的舞蹈创作,是社会舞蹈创作的未来和积淀,我们务必要使学生时期的舞蹈创作得到标准的规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茁壮的发展,为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学生在舞蹈创作及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当前学生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什么都不像,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作为舞蹈艺术创作者,应当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惟此他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社会理想才能崇高;应当具有宽阔的视野,惟此他才能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应当具备娴熟的创作技巧,惟此他才能把先进的哲学观念转变为栩栩如生的舞蹈艺术形象。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其运动方式及审美规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和心智发展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创作受文化坏境影响,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学生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具体手法?学生要想开展舞蹈艺术创作,除了要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通过充分感知、体验舞蹈的艺术美,在丰富的舞蹈艺术审美经验积淀的基础上,掌握舞蹈艺术自身的表现规律和创作规律外,还应当具备一下三方面进行。

(一)从理论知识方面舞蹈理论是指导舞蹈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南。要想进行舞蹈艺术创作,必须首先积淀丰厚的舞蹈理论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基本要素、形式内容,以及舞蹈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等。与舞蹈艺术相关的其他门类的艺术知识,也应当详细占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丰富的社会历史、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丰富和支撑创作者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做文化知识型编导。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二)从舞蹈实践能力方面拥有丰厚的舞蹈创作理论是舞蹈创作的前提,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实践能力,包括对舞蹈美的深层次感知和丰富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是舞蹈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这种感知和实践是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表演而获得的。古人云:“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道出的正是艺术创作厚积薄发的定律。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三)?从创作心理素质方面从事舞蹈艺术创作活动,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外,还应当具有适宜舞蹈艺术创作的健全心理素质。

1、兴趣?舞蹈家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动力之一。如果人们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的体验,更谈不上针对这一事物的创作活动。对于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者对于舞蹈艺术的兴趣,变“我们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使他们自觉探求舞蹈理论知识,刻苦学习、认真训练,努力掌握各种舞蹈表现技能,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创作教育的预期目标。

让学生“乐”于音乐创作 篇6

【关键词】“乐”于音乐体验;音乐表演;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快乐地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其重要。《龟兔赛跑》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这课,我在安排了欣赏三段不同的音乐,还有三组不同的小动物:第一组是兔子、小鸟和小猫;第二组是乌龟、鸭子和小羊;第三组是大象,小熊和老牛。第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旋律表现了哪一组小动物呢?第二步问为什么你会认为是这组小动物呢?此时学生会根据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象的腿很粗,它走起路来很笨重,所以它的音乐听上去很强也很沉重,而乌龟呢,它爬得慢,但身体没有大象那么庞大,所以音乐听上去很平稳。而小兔子呢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乐听上去很轻松,也很活泼。第三步让学生聆听音乐模拟这一组动物走路的情景。之后,我选了三组同学分别模仿表演了三组动物走路的样子,学生很开心、很快乐。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就感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1.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第九册《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创作 篇7

一、场面和演员调度策略研究

场面调度和演员调度是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影像表达方式, 它兼具长镜头客观、真实还原现场和蒙太奇画面组合多变意义丰富的特点, 通过演员或机位的调度, 来实现长镜头拍摄前提下的“蒙太奇剪辑效果”。例如, 同为表现宗教类题材的《云上佛童》和《圣城的呼唤》, 其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 《圣城的呼唤》更多地是通过格里尔逊模式介绍了藏传佛教喇嘛间严格的分工和寺庙森严的清规戒律, 而《云上佛童》展现的则是一对孪生活佛的日常生活, 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细节, 将两个天真无邪的少年活佛呈现在观众面前, 充满生活化的场景设置让神秘莫测的寺院生活变得亲切可感。《云上佛童》开篇是清晨分散在各房间的小喇嘛们懒散地聚集在一起, 漫不经心地念着经文, 随后用字幕的形式介绍了这对孪生活佛随师傅来寺庙创办学校, 收养周边牧区失学儿童的背景, 紧接着就是一段华丽的乐章。在这一桥段中, 导演就运用了场面调度和演员调度, 辅以轻松、欢快的音乐来体现儿童天性活泼, 天真烂漫的特点, 很显然这一场景更多地是展现孩子的童真而非寺庙庄严、肃穆的氛围, 与之前散漫地读经文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以此来凸显佛童这样一个主题。

二、影视视听语言在纪录作品中的应用

影视视听语言运用得准确与否, 是否有创新, 可以说对整部影片风格的建立和导演主题阐释和表达是否精准到位, 能否引起观众共鸣, 能否最大限度减少影视语言在意义传递过程中歧义的出现至关重要。也基于此, 影视视听语言常作为考量导演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备受关注, 尤其是新锐大学生们在创作中常常体现出有意识地使用视听语言技术表现作品意图。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田长乐等人执导的纪录短片《城失》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综合使用了各种视听语言技术, 令人目不暇接。在开场布满白色网格线条的黑场画面衬托下, 用屏幕的半幅展现一组街道、高楼和路灯的画面, 本身就构思新颖。随后匆忙行走的脚步, 飞速穿行的车辆和各种各样的交通指示牌同时以多视窗效果呈现, 这样的一种视听语言的表达, 一下子就产生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再辅之以解说的配合, 城市交通拥堵、混乱的现状瞬间就能抓住观众并使其产生共鸣。随后城市布局不合理, 城郊辅助设施缺乏配套, 导致每天人流的大迁徙等种种深层原因, 就像剥洋葱似的清晰、生动、立体地一层一层地剥离开来。这种视听语言的运用, 既符合现代影视受众的审美需求, 也和现代化都市生活节奏和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完美地结合成一体, 使得这部纪录短片显得自然、流畅而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其后导演又以玻璃和建筑框架自然分割出来的黑色线格为背景, 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处展现列举的图表, 不仅使人工创意和自然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图标上下两侧空出的玻璃, 呈现出真实场景快进车辆变形、动感的效果, 观赏之余, 不能不感叹导演的匠心独具和影视语言运用的炉火纯青, 虽然最终这部作品无缘奖项, 但其仍不失是一部精品。《两个摔跤手》选择在世界仅存三块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拍摄,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共有两种与主题相关联的色彩, 即金色的胡杨和黑色的怪树林。胡杨无疑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而枯死的怪树林挣扎、桀骜不驯的“个性”又让人触目惊心。其次另一主角生长、博弈的场所是一望无垠、辽阔无边的草原, 绿色是这一场景最显眼的色彩。金色、黑色和绿色, 在视听语言表现方面, 在人物情绪的烘托和叙事的推进上, 都有独具一格、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大学生纪录作品立意新颖的后期包装

在影视创作中, 如果说演员或场面的调度、镜头景别的转换、光线的处理以及剪辑思路的表现, 考量的是大学生对相关技能运用熟练程度的话, 那么对即将成形影片的后期包装, 体现的就是大学生的创意。以《城失》为代表的纪录短片, 就是通过运用后期动画的设计、制作, 来凸显一些用现实影像较难阐释的抽象概念或过于宏观的场面。

和学生分享“创作谈” 篇8

我不但“显摆”“豆腐块”的内容, 也“曝光”“豆腐块”的制作过程。

我之所以跟学生“显摆”我的“豆腐块”, 是想告诉他们:我并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还身体力行呢;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当自己的作品发表了, 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是想让学生认同我、亲近我,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跟我学, 才能学得更好!

我之所以跟学生“曝光”我的“豆腐块”的制作过程, 是想引导学生从中悟到一些写作方法、写作规律, 明白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以我的一篇“豆腐块”《羊倌的智慧》为例。

羊倌的智慧

我上高中时, 二叔是生产队的羊倌。

夏天, 看到二叔每天早晨从家走, 都要带个塑料袋子。我很好奇, 便问起塑料袋的用途。

二叔一笑, 说:“咱家没有雨衣, 披上它, 衣服淋不湿。”

我看了看塑料袋子, 又打量了一下五大三粗的二叔, 无论如何也不相信, 那小小的塑料袋, 怎么能裹住二叔那高大的身体呢?可不相信又不行, 因为不论白天下多大雨, 每次放羊归来, 二叔的衣服从来没有被湿过。

……

我很惊讶地问:“大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你赤裸的身体, 你能忍受得了吗?”

二叔答道:“是很难受, 但这样等雨停了就有干爽的衣服穿呀。要不, 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 那更不好受。”

二叔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管不了老天爷什么时候下雨, 也没条件置备雨衣,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思维。思维改变了, 也能给自己撑起一片晴空。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这样的:我早晨去登山, 大家谈笑间, 同去的一个人说到了过去农村放羊的羊倌。他说, 夏天羊倌放羊时怕下雨, 早晨从家走时要准备一个塑料袋子。山上没有别人, 下雨了, 他就把衣服脱下来装进塑料袋子里。等雨停了, 再把衣服穿上, 衣服不会淋湿。我当时听了这个故事感觉很有趣, 但没思考出这个故事里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我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怕忘了, 便在素材本上写下了“羊倌放羊”四个字。过了几天, 我又琢磨这件事, 觉得这个故事里蕴含着羊倌的智慧:改变不了环境, 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思维改变了, 有时也能把事情做成功。思考成熟了, 我就写了这篇文章。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更容易打动读者, 第二稿我决定用第一人称来写。这篇小文首发《扬子晚报》, 后被《意林》《少年文摘》《开心作文》《南国都市报》等报刊转载。

我把这篇文章给学生读了, 并谈了这篇小文的写作过程, 至少可以告诉学生下面几点: (1) 平时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处处都有材料。 (2) 要对生活融入思考, 才能找到写作材料。如若不然, 好的写作材料也会熟视无睹, 不能为我所用。 (3) 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这篇文章的“故事核”是真实的, 具体的情境是我虚构的。学生写作也允许这样虚构, 这跟胡编乱造完全是两码事。 (4) 写文章以含蓄为美, 但有时候在结尾发表一点议论点出主题, 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若不然, 读者读了会摸不着头脑, 不知你要表达什么。 (5) 写完作文要认真推敲, 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好文章是作者用心修改出来的。

学生创作 篇9

立体主义美术大师毕加索曾经在参观儿童画展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儿童一样。”由此看来儿童画创作中主要表现的是艺术的“朴”与“真”。

“朴”不是随便和简单, 而是返璞归真的“朴素”。儿童画中“朴”的培养, 即是培养还在创作中表现的稚拙美。在孩子的世界里, 不存在画面的结构感, 不存在内容的形式感, 不存在色彩的协调感, 他们的眼中只有最直观的世界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可能一条线对他们来说是一列飞驰的火车, 一个点对他们来说是外星来客。

儿童观察、分析、表达事物的方法都比我们成人来得简单和直白, 所以他们笔下的造型、色彩、构图都有自己的特点, 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来配合创作的。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恰当引导他们创作是教师首要完成的重点。

一、贴近生活, 激发想象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往往是儿童画的主角。一棵大树, 一朵小花, 甚至是一粒大米, 都能引来孩子创作的热情。

一次课堂, 和孩子们一起练习椭圆形的事物, 孩子们想象椭圆形是鸡蛋, 是饼干……“是大米”一个孩子快乐地告诉我。“为什么是大米?”我很好奇他异于其他孩子的想法。“我每天都在观察它们, 我很好奇为什么人、动物都要吃它呢?”“那是为什么呢?”我适时地将问题抛给了下面的孩子。孩子告诉我:“因为它有营养”, “因为它是甜的”……“那我们怎么把它的这么多优点画出来呢?”我逐步引导孩子进行创作联想, “可以把米分成很多格, 一格是甜的, 一格是香的……”“可以是很多圈圈, 它有很多的营养!”“可以是粉红色的, 它跟草莓一样美味!”……

到这里孩子的创作思维完全被打开了, 虽然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将大米进行营养成分的完整分析, 可是他们就用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了这个平凡无奇的事物多姿多彩的一面。

二、故事情境, 拓展思维

童年是个多梦的时期,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指导创作时这也是极佳的方法, 引导孩子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烂漫的画跃然纸上。那各异的想法、多彩的情节是我们成人无法预料的。

在一年级《机器人来了》这一课中, 用《机器人的故事》来导入:“从前, 有一个巨大的工厂。有一次, 这个工厂制造了一个聪明、能干的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一个椭圆形的脑袋, 一双眼睛圆溜溜地转着, 说话的时候嘴巴一张一合, 小小的鼻子‘长’在眼睛和嘴巴之间。哦!对了, 它还有灵活、有力的四肢, 干起活儿来一点儿都不比我们差。这个机器人乐于助人, 经常帮助森林里的动物们, 交了许多好朋友。……”

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思考之后告诉我:“我设计的机器人比他的厉害, 它有更多的功能, 有好多的手, 好多的脚……”“我的机器人是彩色的, 它是用各种水果做的……”果然, 孩子的画面表现出了溢彩的童趣。

儿童画中的“真”即是儿童纯真美的培养, 是他们在画中的情感表达, 是他们用线条色彩编织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梦。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在逐渐具象化。在孩子眼中美是那么丰富多彩、无拘无束, 儿童画就是孩子对美的最好表达, 是他们个性与天性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培养儿童画创作中的“真”就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保护儿童个性发展, 不以成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作品的好与坏。在儿童画创作中, 许多教师会以范画和教材为例, 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所以, 一般情况下我不提倡让孩子模仿此类范画。如果强迫模仿, 他们会成为范画的依附者、模仿的工具, 自己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 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 从而使孩子失去绘画活力, 谈何创造力?所以要抛开范画, 培养孩子自主作画的能力。我会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不同题材的作品供儿童欣赏。如名人作家的绘画作品, 别的儿童优秀的作品等, 儿童在欣赏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 也会自然地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着重引导儿童欣赏画中朝着不同方向开的向日葵, 有的儿童提出:“我们画的向日葵都朝着一个方向开, 为什么他画的向日葵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呢?”孩子对此争论不休,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朝着一个方向的花好看, 还是朝着不同方向的花好看?”由此儿童终于明白, 作品中朝着不同方向排列的花朵让画面构图更漂亮。

(2) 尽可能启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进行创作, 鼓励儿童大胆创新, 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更多地给孩子一些自由想象、自由绘画的空间,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去探讨、去发掘他们自己的世界, 才能使他们的绘画能力得以提高,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学生绘画创作教学之我见 篇10

技法切入, 感受绘画语言的形式美感

在小学美术创作课教学中, 不但要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表情来吸引、启发学生, 还要做必要的技法演示, 以此来打消他们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 如在教学《春游》一课时, 用轻盈的线条画出杨树柳树那生气勃勃的姿态, 小小的圆形画出田地里那毛茸茸的嫩叶, 以不同的曲线勾画小蜜蜂采蜜的情形, 用色彩轻轻地点出盛开的迎春花, 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片好像棉絮般的白云等, 用简单明了但形象有趣的技法切入, 好像把学生带进了春游的情景之中, 唤醒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给我们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春游图, 如鲜艳美丽多彩的植物图、广阔美好的乡村景色、富有童趣的风筝图等。尽管技法、构图是那样的幼稚, 但却表现得纯真可爱, 体现了少儿绘画语言的美感。

欣赏诱导, 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

美的情感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表现生活中的美, 是小学生绘画创作的一个方面, 如《我们爱劳动》一课, 打开课本, 不同劳动情景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 想象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及当时的劳动场面, 使学生感悟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美, 感悟用绘画创作赞美生活的魅力。生活中很多细小的事、常见到的、做过的却易被我们忽视的事情, 都蕴涵着美, 都是绘画创作的素材, 于是学生画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活气息的《浇水》、《今天我值日》、《我帮妈妈做个菜》等作品。正如罗丹所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 而是缺少发现。”

拓宽思维,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绘画是学生绘画创作的又一种形式, 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应注意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想象绘画创作时, 用儿童语言、肢体语言引导他们, 强化想象训练, 在抓物象基本形的基础上常做一些添加变形练习, 如对正方形进行添加, 可以变成手绢、窗子、电视等, 进而对它进行夸张的变形, 可以联想到火车、大桥、楼房、大象等。另外,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画科幻、梦幻想象画, 通过讲解, 看科普视频资料, 如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多功能的机器人……, 这种贴近生活、富于幻想和色彩感染的方法, 诱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幻想, 在他们的画笔下, 形态各异的的《机器人》、奇妙多彩的《星座的联想》等绘画作品, 充分表现了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 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开阔了创作的思路, 激发了创作的兴趣。

赏识点评, 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绘画创作教学中,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充分看待所有学生的亮点, 提高学生创作的自信心。对于学生作品, 不能过分苛求, 不能完全用色彩效果、画面层次、甚至“像不像”来评价, 有些学生的创作, 虽然画法上有缺陷, 可仔细欣赏, 你会发现他们画面中往往有如超越了时空、怪诞的结构、扭曲的线条、随意的主体等, 这些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要对学生这类绘画创作给予赏识鼓励。因此,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 我们必须多角度地看、审、评, 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也才会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展示自我, 感受绘画创作带来的喜悦。

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 篇11

对联创作功用探究

利用对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源于对联这一特定文学形式的功用:

其一,一般来说,对联篇幅不长,创作起来看似简单,学生的抵触情绪不会太大,容易在班级中有效推广;另—方面,对联内容丰富,其简洁词句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对联词句所需要的高度概括性,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极为有益。

其二,优秀的对联常常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文字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联的此类特点,使其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这些特点对于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综合表达很有价值,甚至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他本人所喜爱的某种风格。

其三,为避免合掌对,对联上下两联往往选用截然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两个角度,这对于学生选取创作角度的思维训l练极具价值。这种创作角度选择的思维训练,容易深化到学生的一般写作实践中去,能提升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总之,这是一个简洁、适用而极具训练价值的文学样式。

对联训练策略

我们注意训练形式与训练要求策略的选择。训练形式上,主要有三项策略:

其一,同一内容,全员参与。要求本班学生全员参与对联的创作。为保证对联讨论时矛盾集中,我限定全班同学每次只就同一内容,自由选取角度进行创作。

其二,集中展示,轮流评说。对联作品集中上交给一位同学整理,在班级展示交流。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强同学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对联冲击力”,让同学们在相互对比、相互欣赏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进步的动力。本项活动由全班同学轮流负责,每次—人。

其三,集中印发,总结回顾。每两周,我会将同学们创作并经过评析的对联集中印发,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共同回顾,继续推动下一阶段的对联创作。这项工作,也是一次阶段性总结,能帮助同学获得成就感。

其四,长期坚持,反复锤炼。婴儿学习说话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模仿练习与内化的过程,中学生书面语言训练的过程,模仿之外,大约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练习与内化过程。因此,对联创作只有经过长期坚持,反复锤炼,语言训练的效果才会显现,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实践证明,在经过了.一个半月的连续训练之后,训练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训练要求上,主要有以下三项策略:

其一,温故求新,趣味保护。为了让同学们在对联创作与评说起步阶段“有话可说”,我们要求同学们从高一年级所学课文入手,每次选取一篇课文,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创作。为保护同学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我们鼓励学生自由选取创作角度,并在评说时尽量给予积极评价。

其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在对联创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对联基础知识”。在最初一周的评说修改中,我们把修改的重点放在对联的形式上,主要针对“仄起平收”的要求,因为这是学生最初阶段常有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忽略“仄起平收”这一类形式上的要求。后来的创作事实证明。“仄起平收”这一类形式上的要求实际上促进了学生遣词炼句的热情,他们为既能准确表达又能满足这一形式上的要求而骄傲,他们愿意玩一玩这种“技巧”。创作形式要求落实以后,我们最终把创作与评说的重心放在了对联的内容神韵与情感表达上。

其三,积极扩展,主动突破。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目的在于书面语言训练,而不在于对联本身。为此,在学生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创作练习以后,我们要求学生适当增加对联的长度,本学期最后两次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努力创作一副不少于30字的对联。虽然我们没有明确告知学生我们要将对联的创作逐步“散文化”,渐渐突破对联形式的限制,但我们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始终清晰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书面语言训练。

对联创作实践成果

我们采用“课下独立创作、课堂集中评说”的方式开展创作与交流活动。同学们在课下独立进行对联创作,至少提前一天将作品提交给负责整理评说的同学,材料整理完成后,以课堂十分钟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展示评说。

本学期三十次对联创作与评说活动,涉及所学七位作家、二十三篇课文。

总结同学们一个半月学习创作对联的实践活动,有如下事实:—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对联创作的前后变化,来看这一活动的成绩。在开始阶段,同学们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有的同学忽略了对联的“仄起平收”要求,要么仄起仄收(相如以口舌完璧归赵,廉颇凭诚意负荆请罪),要么平起平收(科举屡试不中,音律无师自通),甚至平起仄收(太史令才上术学,金龙降灵珠;河间相心下社稷,宝蟾承天命)。有的同学忽略了上下联的语法对仗,形容词对名词(阳嘉元年,地动仪出代代赞;机智巧算,政事之学样样通),偏正短语对主谓短语(楚天清秋阔,几逢花落;残月晓风情,梦断愁肠),等等。有的同学被对联的形式束缚住了,削足适履,或者言语费解,或者改变诗词名句(江南女子,执红牙板歌耆卿曲,晓风残月;关西大汉,持铜琵琶唱东坡词,大江去东),或者上下联没有关系,只是凑字数(酒醒处,孤独岸,风情千姿弄;周王土,温柔乡,烽火戏诸侯),等等。

经过一个半月的训练后,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对联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所谓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了。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

①楚江怀三闾,天地念离骚——觉思宇

②目断,偕一片琵琶;缄默云丝间,几缕哀叹音回,衔几世孤苦;翩跹月圆时,一曲轻愁——孙小婷

③仰观宇宙,顿悟时光流逝之迅速,悲喜相伴;俯察品类,难料生命消亡于无形,阴阳两隔——张安莹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例子中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对联的“仄起平收”要求,上下联基本上是对仗的,不再让对联的形式给束缚住了。一个半月来,同学们在对联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联创作已经入门了。

另—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话语中看出这一活动的意义。

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使得我每天都能拿起笔,写一些东西。——觉思宇

掌握了写对联的基本方法,书面语言有所提高,获得了许多乐趣。——孟祥瑞

在写每篇对联的时候,会对其内容、人物性格、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重新进行思考,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对已学课文的理解。——贾香子

虽然每次会为一字半句耗费不少的时间,但事后对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感到欣慰。——洪雁

有的同学回忆了自己的进步:

一开始不愿写,也总写不好,后来在每次的练习中渐渐有些会写了,也对诗词、对联、古文这些有了更深的感受与认识。——韩岩

写对联的过程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记得刚开始写古文的时候,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我全无灵感,觉得才华无从在对联中施展,看到大家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我很自卑。后来,讲《再别康桥》时,有几位同学开始了创新,把对联写成歌词和诗,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雷雨》的对联是我写的第一副让我满意的对联,还被觉思宇放在第一个讲,之后的对联我就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文艺了。特别是遇到能激起共鸣的篇目,我的对联创作就是一种享受。——袁梦

有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困惑:

写景说理的文章,觉得对联没什么感觉,仅是辞藻或文章道理的概括。而对于抒情的文章,则觉得有的可写。——贾香子

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希望:

下学期还可以在内容深入性与针对性上下工夫,更加注重质量与精神内涵,以带动相关综合能力的提升。——魏勐

从同学们的收获和进步、困惑和希望,我们看出了这一活动的意义。这将教励我们带领同学们继续前进。

学生创作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调研,问题,策略

据2013年数据统计, 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 总播放量达30亿, 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创作也在火热地进行,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针对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真实有效的高校微电影创作调研, 围绕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 为微电影的再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问卷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看法, 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分析其发展方向。

二、实地方法

在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地点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回答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收回率100%。

三、数据分析

(1)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 66%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微电影, 其中近30%的受访者经常或定期收看微电影, 没看过的受访者仅占4%。由此可以看出, 微电影在大学校园中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分量。66%的比例只是看过, 表明大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还比较浅泛, 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也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2) 微电影短小精练能满足受众文娱碎片化的需求。收看微电影的受访者中52%的人选择在短暂的闲暇时间, 大部分的受众属于主动接受, 少部分大概18%的受众属于被动接受。在这些人群中, 大家收看微电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闲暇或休息时等零碎的时间段。微电影微时长、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被大家接受。

(3) 在微电影吸引你的要素中, 受访者对具有创意的剧情编排和摄影手法更感兴趣, 倾向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微电影作品;有一部分希望名导或者大牌明星的参演微电影, 一些导演和明星们也正在涉足微电影制作,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 观众对微电影的期待, 并不因其小制作、短周期而降低对微电影质量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微电影自身特点的表现:微电影在满足文化快餐“碎片化”的同时反映大众的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 表明观众的观影心态和对微电影更高的期待:希望微电影在娱乐欣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处于发展期的微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微电影作品越来越多, 精品越来越少, 很多作品只是小打小闹, 粗制滥造、难成大器。故事情节老套、缺乏创意, 也成为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作品表达不清晰, 观众始终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意图。而微电影相关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剧本资金不足和导演与演员对作品的表现欠缺。所以认识微电影现状、解决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由调查数据显示:微电影的故事选择、主题表达和制作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些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5) 在调研中, 因微电影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近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其中大概4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微电影的制作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的制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更多的人参与到微电影中, 微电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微电影数量庞杂, 精品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6) 各因素的占比分析。内容为王, 剧本决定着整个剧的走向和水平。微电影创作中好剧本的缺乏成为微电影创作最大的担忧。

(7) 校园微电影的分类。根据数据百分比显示, 校园微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校园生活, 大学生身边的动态 (青春回忆、校园情感、人生梦想等) 依然是大家的焦点, 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大胆创新。

四、大学生微电影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草根化、板式化、低俗化的倾向。创作团队专业度不足, 粗制滥造, 缺乏创意, 落入板式化的困境;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 监管不完善, 一些低俗的作品在网络上大肆流行。针对微电影产生的以上问题, 我们从对微电影的研究分析中找到以下几个入手点:

(一) 内容为王, 创新表达

微电影剧本既要有好的灵魂, 又要有表现灵魂的皮肉。相同主题, 不同的作品由于关注点和导演风格不同, 演绎出不同的风味。“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电影用微小见证深刻的寓意, 以小搏大实属不易, 所以更需要微电影的创新表达。以热播的系列电影《福尔摩斯》为例:新版的《福尔摩斯》依然套用原来的老故事, 可是在此基础上加了21世纪的新元素——故事放在21世纪的伦敦, 用现代的镜头语言和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包装, 人物选择和形象设计也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和口味。表达和技术上的创意, 使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

(二) 精雕细琢

微电影是视听化的艺术,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精品意识, 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首先, 创作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 深入生活, 挖掘作品深度。其次,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视野的限制, 作品在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节奏的把握。业界有说:好的电视广告, 画面出现的前5秒就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 抓住观众眼球, 微电影节奏的把握不可小觑。在影响微电影节奏的故事情节设计、光影色彩和音响音效等诸多因素中, 情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微电影的节奏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品《收起手机让距离变得有温度》, 短片一开始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背景音乐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吊起观者胃口, 从始至终观众探个究竟。

(2) 精品意识。现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4K技术在视觉效果传达上的应用, 使得影视作品的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大大的提升。为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视觉体验要求, 微电影的光影和画面效果更要做得细致, 除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的指导外, 要求创作团队对每个环节严把关。光影效果、调度、角度等在分镜剧本中做好安排,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做分镜画板, 前期充分而细致的准备会使得后面的实施拍摄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 同时又能获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不放松每个细节, 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3) 整合营销。1) 随着技术的进步, 运用大数据采集, 根据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分析他们的喜好表达和预期, 按照他们的偏好设计剧本和情节, 提高视觉体验。《小时代》上映前, 通过微博和网站数据分析就获得了票房的数据预估和观众分类的满意度情况的大致了解。大数据有利于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属性、运营的精准化和电影的准确定位, 在未来微电影的发展中将大展拳脚。2)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目前以网络为主。网络电视和交互式电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可以通过与观众的网络平台的话题互动, 引起“滚雪球”效应, 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抛开制作的水平, 单看观众网络平台评价对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贡献率, 功不可没;另外《小时代》则是通过粉丝的追捧和传播, 撬动了票房收视, 赢得较高的人气和收益, 带动整个微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商业、娱乐与文艺相结合。一直以来文艺片都没有太好的收视率, 而校园微电影又因其特殊的环境多出文艺片。近期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可圈可点。《同桌的你》借助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青春怀旧的主题, 利用毕业季和五一小长假的天时地利人和, 成为继《致青春》之后又一个小制作的电影票房“黑马”。鉴于以上电影作品的成功, 微电影的营销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制作精品的同时, 积极利用提高微电影收视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通过博客、网络等多种渠道实施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模式。另外, 还可以借鉴好莱坞开发衍生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商业与文艺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二元结构, 两者应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实现商业与文艺的二元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2]赵宵玢.商业微电影的艺术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会议旅游下一篇:生理学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