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2024-09-30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共12篇)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篇1

摘要:从2010年到2012年, 微电影从零散无序的萌芽状态到爆发式的持续增长, 经历了关键期的蜕变, 朝着更加清晰明朗的产业方向发展。高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微电影的创作仍存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问题。现针对上述现象, 研究者通过实地有效的调研, 探究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为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调研,问题,策略

据2013年数据统计, 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 总播放量达30亿, 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创作也在火热地进行,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针对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真实有效的高校微电影创作调研, 围绕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 为微电影的再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问卷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看法, 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分析其发展方向。

二、实地方法

在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地点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回答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收回率100%。

三、数据分析

(1)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 66%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微电影, 其中近30%的受访者经常或定期收看微电影, 没看过的受访者仅占4%。由此可以看出, 微电影在大学校园中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分量。66%的比例只是看过, 表明大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还比较浅泛, 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也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2) 微电影短小精练能满足受众文娱碎片化的需求。收看微电影的受访者中52%的人选择在短暂的闲暇时间, 大部分的受众属于主动接受, 少部分大概18%的受众属于被动接受。在这些人群中, 大家收看微电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闲暇或休息时等零碎的时间段。微电影微时长、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被大家接受。

(3) 在微电影吸引你的要素中, 受访者对具有创意的剧情编排和摄影手法更感兴趣, 倾向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微电影作品;有一部分希望名导或者大牌明星的参演微电影, 一些导演和明星们也正在涉足微电影制作,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 观众对微电影的期待, 并不因其小制作、短周期而降低对微电影质量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微电影自身特点的表现:微电影在满足文化快餐“碎片化”的同时反映大众的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 表明观众的观影心态和对微电影更高的期待:希望微电影在娱乐欣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处于发展期的微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微电影作品越来越多, 精品越来越少, 很多作品只是小打小闹, 粗制滥造、难成大器。故事情节老套、缺乏创意, 也成为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作品表达不清晰, 观众始终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意图。而微电影相关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剧本资金不足和导演与演员对作品的表现欠缺。所以认识微电影现状、解决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由调查数据显示:微电影的故事选择、主题表达和制作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些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5) 在调研中, 因微电影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近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其中大概4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微电影的制作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的制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更多的人参与到微电影中, 微电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微电影数量庞杂, 精品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6) 各因素的占比分析。内容为王, 剧本决定着整个剧的走向和水平。微电影创作中好剧本的缺乏成为微电影创作最大的担忧。

(7) 校园微电影的分类。根据数据百分比显示, 校园微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校园生活, 大学生身边的动态 (青春回忆、校园情感、人生梦想等) 依然是大家的焦点, 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大胆创新。

四、大学生微电影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草根化、板式化、低俗化的倾向。创作团队专业度不足, 粗制滥造, 缺乏创意, 落入板式化的困境;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 监管不完善, 一些低俗的作品在网络上大肆流行。针对微电影产生的以上问题, 我们从对微电影的研究分析中找到以下几个入手点:

(一) 内容为王, 创新表达

微电影剧本既要有好的灵魂, 又要有表现灵魂的皮肉。相同主题, 不同的作品由于关注点和导演风格不同, 演绎出不同的风味。“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电影用微小见证深刻的寓意, 以小搏大实属不易, 所以更需要微电影的创新表达。以热播的系列电影《福尔摩斯》为例:新版的《福尔摩斯》依然套用原来的老故事, 可是在此基础上加了21世纪的新元素——故事放在21世纪的伦敦, 用现代的镜头语言和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包装, 人物选择和形象设计也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和口味。表达和技术上的创意, 使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

(二) 精雕细琢

微电影是视听化的艺术,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精品意识, 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首先, 创作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 深入生活, 挖掘作品深度。其次,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视野的限制, 作品在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节奏的把握。业界有说:好的电视广告, 画面出现的前5秒就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 抓住观众眼球, 微电影节奏的把握不可小觑。在影响微电影节奏的故事情节设计、光影色彩和音响音效等诸多因素中, 情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微电影的节奏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品《收起手机让距离变得有温度》, 短片一开始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背景音乐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吊起观者胃口, 从始至终观众探个究竟。

(2) 精品意识。现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4K技术在视觉效果传达上的应用, 使得影视作品的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大大的提升。为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视觉体验要求, 微电影的光影和画面效果更要做得细致, 除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的指导外, 要求创作团队对每个环节严把关。光影效果、调度、角度等在分镜剧本中做好安排,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做分镜画板, 前期充分而细致的准备会使得后面的实施拍摄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 同时又能获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不放松每个细节, 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3) 整合营销。1) 随着技术的进步, 运用大数据采集, 根据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分析他们的喜好表达和预期, 按照他们的偏好设计剧本和情节, 提高视觉体验。《小时代》上映前, 通过微博和网站数据分析就获得了票房的数据预估和观众分类的满意度情况的大致了解。大数据有利于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属性、运营的精准化和电影的准确定位, 在未来微电影的发展中将大展拳脚。2)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目前以网络为主。网络电视和交互式电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可以通过与观众的网络平台的话题互动, 引起“滚雪球”效应, 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抛开制作的水平, 单看观众网络平台评价对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贡献率, 功不可没;另外《小时代》则是通过粉丝的追捧和传播, 撬动了票房收视, 赢得较高的人气和收益, 带动整个微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商业、娱乐与文艺相结合。一直以来文艺片都没有太好的收视率, 而校园微电影又因其特殊的环境多出文艺片。近期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可圈可点。《同桌的你》借助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青春怀旧的主题, 利用毕业季和五一小长假的天时地利人和, 成为继《致青春》之后又一个小制作的电影票房“黑马”。鉴于以上电影作品的成功, 微电影的营销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制作精品的同时, 积极利用提高微电影收视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通过博客、网络等多种渠道实施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模式。另外, 还可以借鉴好莱坞开发衍生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商业与文艺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二元结构, 两者应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实现商业与文艺的二元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2]赵宵玢.商业微电影的艺术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瞿新忠.浅谈高校大学生公益微电影的创作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 2013 (08) :188-189.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篇2

为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参与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微电影的镜头记录菁菁校园里的青春故事,大力营造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活跃气氛,近日,机电工程学院“记忆印象,绽放光影”微电影创作大赛落下帷幕,经过近两个多月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评审等环节,最终《张小七的爱情故事》获得此次比赛一等奖。

此次比赛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学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共有近300名同学参与了微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拍摄微电影20余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凭借一个DV、一个梦想和一点创意,采用微时放映、微制作、微平台播出的形式,通过镜头和影音创意的电影短片展现了科大学子的在花样年华中的喜怒哀乐,内容新颖,格调高雅。既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有略带青涩美好的爱情故事,也有现实和理想的冲撞展现,影片朴实但感情真挚。《张小七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从满心期待寻找到灰心失落被拒,重新燃起希望又到再度遭到重创,最后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三年后我们或许的别离》,取材真实,意味励志,激励同学们珍惜短短四年大学时光,提醒大家兄弟情谊的珍贵;《宿舍故事多》来源于现实大学生活,幽默搞笑但却耐人深思„„这里没有明星大腕加盟,也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专业的剪辑,但是这里告诉你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大学生不是“网瘾族”、“手机族”,他们珍惜友情,感恩亲情,思考前行路,用心演绎每一天。

微电影是近年来在网络上热传的新兴传播媒介,意在通过一段耗时短、规模小、意境深的视频给观影者更多的思考。微电影是信息时代下广泛流行的新颖艺术创作手法,同时也是大学生诠释各自校园生活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次比赛将“微电影”的概念引入校园,作为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创作观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别样风采,营造了“青春浪潮”的美好校园氛围,用微文化的力量来映射和见证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成长。

从微电影《客居》谈剧本创作 篇3

关键词:微电影 剧本创作 故事与情节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05

在《客居》创作的初期,我曾经试图问自己,到底意识流、散文化的讲述模式,是否可以运用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一般来讲,谈及到电影、微电影,所有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结构完整、故事成熟、人物往复杂但却紧凑有序的印象,就像是一本有滋有味的小说,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我们作为读者或者作为观众,其实是在被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语言、行为呈现出来更多的东西所牵引,但作为创作剧本的人来讲,就是要将一个个的人物、事件或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影片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一、剧本的前期思考

“电影界对主流的意义和定义有两种,其一是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主流电影,另一种则是市场意义上占据主流的电影。”

在创作初期,我曾经一度担心《客居》这样一个散文化的电影,是否能够运用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到底我的情感诉求能否通过这样一部七分十五秒的短片实现成功,而在了解了所谓的“主流电影”的概念、定位、范围后,我认为,《客居》是主流的,它的情感也是主流的。

在为观众呈现一个影像观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我们到底想要呈现、表达什么。《客居》是有着独特风格与态度的题材,它在以上的众多题材中独树一帜,只是因为它的态度与传达的观念是独特的。

《客居》这个故事,其实可以是对我们每一个的写照。世界不是永恒的,每个人都是客居,而永恒,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在《客居》这个剧本的开端是一个老人的声音: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古风》,诗句本身就带有一种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再通过沙哑老人的诵读,无奈与悲凉之情更是让观众对《客居》这部影片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剧本的中期创作

构建剧本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谁的故事。很明显,《客居》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家。接下来这个主人公要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又将要以怎样的方式与观众对话?又以什么样的形态把我想要表达的感情诉诸于众呢?所以,在创作的中期阶段,我会和她对话,我想从她那里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想通过我表达什么,并且我会与她进行角色的交换,我要倾听她的心声,要注意她说话的语气,因为她说话的语气决定与牵引着故事的发展。

在《客居》的写过过程中,我会把主人公想象成自己,此时我会分裂出两种人格:如果我的生活已经到了年过七旬,生命中逝去的速度越来越快,能握住能感受到的事情越来越少、越来越敏感,我要怎么做?我会说出怎样的话?当最依赖的老伴与居住几十年的房子离开自己后,我说出来的话到底是什么?我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就要求了我要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不要去虚构它,因为那样会变得很糟。此时,我的心要比我的大脑更加灵活睿智,因为这时候的剧本就已经步入正轨了,而且我要从内心底揭示人物。这样我的人物不会是只在纸上的东西。

在构建完我的人物之后,下一步,我的人物是谁?我知道了解的她,到底有哪些?我对她是否真正的了解?她想要什么?她有没有什么遗憾?我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把这些特质通过一部简短的影片表达出来。人物的刻画有很多,语言、动作、表情。而我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与儿子生活在一起,话说的越来越少,情感越来越迟钝,那么,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呢?想了很久后,我才决定用第三人称客观的叙事方法,不介入她的生活,只是安静地把这样的状态呈现出来。

人物的实质是动作。你的人物实际上是他所做的事。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个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在家中的戏份中,一个窗口、一双患有帕金森的双手、一个人独居时的状态、与家人时对话的状态,这一系列动作的展现,都无一例外地把这个老人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画面的另一曾表象中,又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在这部微电影《客居》里,我是用叙述的方法,采用第三人称客观的叙事角度串联起这个故事,由老人的思绪转变作为讲述点与转折,把老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与动作,通过老人的讲述与最平淡的日常动作进行了主题的阐述与挖掘。

任何一个故事一定要有情节点。而所谓的情节点就是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特指一个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而在这个《客居》中,老人的每一个想法都是转折点,我们没有办法保证与强制主人公在看到某一个事物时的想法与情感,它是流动的、不动声色的、意识流的、散文化的,同时也是迟钝的,不易被触碰到的感情,所以我们异常珍惜与珍重这样的感情。

三、剧本的后期处理

初期的构画与中期的完善和成熟设想后,整个《客居》的剧本雏形基本已经出来,接下来就是要进行细致的修改了。在创作《客居》之前,我先把这个微电影的剧本创作了出来,它的原型是来自一封信,这封信是我看到一个孤苦老人后写出来的,在和他进行交谈后,我把他的感觉写了出来,从而进行再创作,与当下的现实进行修正,把主人公特地进行了调整,而整部片子的创作也是基于这封信进行展开与完善的。

“门前的道路会在不久的时间内被强制扩建,高达十几层的摩登住宅区会取代咱家这个老朽的小区,破旧的报刊亭会被拆除,估计那几颗百年老松不是被移植就是被砍掉。”这个段落与影片开始的平行蒙太奇相匹配,都是在渲染一种萧条的未知的孤独感,此外剪辑的速度上也相对的慢了下了,从而更符合《客居》想要表达的主题:一种不可奈何的时光逝去。

“人的情感实则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它的脆弱可能超过了你的想象,一个鸡蛋的破碎、一块玻璃的打碎、一个茶杯的摔碎,都比不过人心破碎的时间,”这个段落对应《客居》唯一一条故事主线,只不过信中的内容被替换成了卖房的事情,而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即:情感是一件很脆弱的东西。把当下老人的情感状态也展现的一览无遗。

剧本的创作是一种艺术,微电影剧本的创作更是一种简练与细致。对于剧本的创作,最后的结尾我应该当一个读者,而不是作者,要把文字具化成图像印在脑子里,并且想象观众在看影片时的心理。

就像《城南旧事》营造出来的氛围带给人最深的感触一样,写完这部《客居》,笔者也难以平复,脑中的画面让自己忧伤空洞。时光毕竟是无垠的,而我们只是其中一员,永恒只在心中生长。

参考文献:

[1]刘阳.“《建国大业》票房4.1亿,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教科书”人民网-文化频道.

[2](美)悉德·菲尔德著,钟大丰,鲍玉珩 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微电影创作与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篇4

一、微电影的定义

微电影已成为热门而又熟悉的词汇, 但对其定义却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顾名思义即微型电影, 简称微影。微电影仍是一种电影形态, 是融入了新媒介、具有自身特质又具备传统电影内核的新形态电影。一般认为, 微电影的播放时间为30到300秒之间,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适合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平台上播放, 内容主题多种多样。

二、微电影的特点与校园微电影的可行性

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那么它究竟哪些因素吸引了大众?微电影走入校园又有哪些优势呢?

(一) 时间短

与传统电影相比较, 微电影一大明显的特点便是“时间短”。首先在制作时间上, 传统电影规模较大、气势恢宏, 需要较长时间的制作与拍摄, 少则几个月, 多则几年。而微电影的制作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其次, 在播放时间上, 传统电影的放映时间普遍在一两个小时之间。而微电影的放映少则30秒、多则3000秒。

(二) 成本低

传统电影的制作与拍摄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微电影的成本很低, 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拍摄的内容、场景, 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

(三) 草根性

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 并且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微电影写剧本、拍摄微电影, 出演微电影等等。大多数微电影都是普通百姓创作的, 其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知名的作品, 比如尽人皆知的筷子兄弟, 他们的《老男孩》为大众所喜爱。微电影的草根性降低了制作微电影的门槛, 这便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圆了明星梦、演员梦、导演梦。

(四) 便捷性

首先在拍摄设备上, 传统电影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而微电影只需要简单的录制设备, 手机、摄像机都可以。其次, 在播放平台上, 传统电影基本都要借助电影院来放映, 受到场地的制约。而微电影只需要依托大众传播媒介, 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将作品展现给受众。普及度高, 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微电影的上述几个特点, 为大学生制作微电影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变成微电影的创造者、演绎者, 贴近生活的内容与主题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制作微电影的行列中来。

三、微电影创作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作微电影主要包括明确主题、组建团队、准备设备、拍摄制作和后期制作五大步骤。对于大学生来说, 每个环节都是一个锻炼的契机, 培养能力的过程。

(一) 沟通能力

微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离不开沟通交流。从最初组建制作团队便要经过沟通、磨合。再到开始写剧本、确定微电影的主题就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 一起努力把主题变得深刻、内容变得更加完整, 只有团队成员对内容和主题都满意, 才能共同尽全力拍摄出与预期相符的优秀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 整个团队要一起配合, 需要寻找拍摄场景、购买所需道具。每个镜头、每个灯光、每个动作、每件服装, 都需要总导演说给演员听, 也需要演员和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商讨, 以求拍摄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后期制作阶段, 也需要大家共同欣赏, 每一分每一秒地共同剪辑, 认真比较。讨论从哪个点切入更好, 删除哪些镜头、保留哪些镜头, 什么地方需要加背景音乐, 一起把关才能把片子剪好, 达到最完美、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学习能力

微电影的创作虽然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呈现平民化, 但是它还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拍摄技巧和技术。拍摄时, 无论使用高端的摄像器材还是普通简单的手机、相机, 都要掌握好拍摄角度, 顺光、逆光都要有所考虑和选择。而处理好这些问题, 并不只是凭借感觉就能处理好的, 而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在制作后期就更加需要技术, 拍摄出来的视频基本都要经过处理, 说错台词的、笑场的、不用的视频都需要减掉, 整理好的视频还需要重新剪辑、排列顺序, 这个时候就离不开视频剪辑的软件技术。此时, 需要耐心刻苦地学习。

(三) 实践能力

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都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每个镜头需要在什么地方拍摄, 想好沟通一致后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一部短短的微电影需要在很多不同的场景来拍摄。而微电影团队的人并不是太多, 很多时候, 大家会既做演员又当摄像, 没有镜头的就扛起摄像机。编剧、导演也会来做演员等等。团队成员都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拍摄微电影会很有乐趣, 行动非常积极, 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四) 创新能力

创作微电影首先需要确定题材, 这需要创作者观察生活、总结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某个主题。这个过程就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从最普遍的现象中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主题确定后, 会有多种表现主题的角度, 又需要创作者把新意融入进去。微电影创作给大学生们极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题材和主题, 选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 只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的思维, 就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为观众所喜爱。

结语

微电影看似是渺小的, 但其本质却是精妙的, 是一种文化。微电影走进校园, 使大学生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拍摄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体现校园文化的微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们的思想, 可以加强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 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投身此项“平民活动”, 使得校园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课堂。

注释

微电影创作 篇5

微电影创作

拍一部好电影,一部能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电影,一部能抓住观众想象力的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强而有力的想法——影片的思想,叙述的思路。观众渴望精心构建的故事——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塑造有趣的人物。对于那些预算低而无法支撑昂贵的场面和高科技技术的微电影来说,尤其如此。拍摄微电影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但是一部高效的短片制作,可以用经济实惠的表达方式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旨在帮助你创造一部颇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微电影。

电影的取材来自于自然或是社会生活,其导演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出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微电影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微电影的创作怎样高于生活,它总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是导演或编剧从自身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综合囊括了现实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生活来说,微电影还是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取材、构建情节,只能是无线的接近生活。这种无限接近生活的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对生活现实的断章组合,而是有艺术性创造“生活”,这种生活既有我们在现实中熟悉的一面,又有我们不同于现实而又使我们好奇的一面,这就是微电影创作的内质,也是其创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创作微电影,这不仅仅应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为,当然,中国的微电影出现的诱因就是商业性,以赚取利益为重。但仔细揣摩,微电影的来源还是生活,是在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人率先有了影视短片的创作,然后,才有商家鼓动影视短片与广告的结合,形成今天所说的“微电影”。至此,不能仅仅凭经济的攒动而使微电影发展,真正能使微电影发展的内因应该是其自身的“灵魂”,也就是微电影的精髓。微电影真正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受众,而微电影创作源于且高于生活,其艺术性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美”,只有美才会让人去乐于接受、深于欣赏,所以,“微电影又是捕捉时间消逝与空间跳跃性的美的艺术”。当然,这里的美体现了很多种,因人而异,通俗的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或记忆的都可称其为美。

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微电影;特点和功能;现状分析;发展思考

1 高校微电影的含义和功能

所谓高校微电影,主要是指由大学生们拍摄,以反应大学生活为主,且主要在高校范围内流传的微电影。近年来,随着微电影的兴起和影视话语权向民众的回归,高校微电影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成为了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多个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功能。

首先是娱乐功能。校园微电影和普通电影一样,都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学生在观看校园微电影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影片所表现的情感融为一体,获得情感触动和宣泄,这对于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急速发育的大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次是教育功能。传统大学生活中,多以说教的形式来传达诸多认识和价值观,其效果十分有限。而通过微电影,则能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其效果是传统的说教所不能比的。再次是认知功能。认知包含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校园微电影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通过对电影的观看,能够了解到丰富的信息,经过选择后将新的认知添加到自己的头脑中,并不断消化和完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最后是文化传承功能。电影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作为高校微电影来说,其本身会受到拍摄者身份、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也恰好是作品的特色所在。比如每个高校都有自身有特色校园文化,高校所在地也有地域文化,都会在微电影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既丰富了电影本身,也使这些文化获得了一个新的传承渠道。

2 当下高校微电影创作和发展存在问题

首先是作品整体质量不高。每个人都可以拍摄,每个人也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拍摄器材,这是当代校园中微电影拍摄的现状。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的容易性,使校园内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之作,艺术价值十分有限。其次是传播范围有限。因为是大学生的原创作品,所以大学生活成为了他们重点表现的对象,传播范围也仅限于校园中,加之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使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再次是运行困难。一部优秀作品的拍摄,必然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拍摄者和团队都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资金来源多是学校部门的播款和商家赞助。前者因为在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经常缩水或延迟,后者因为受众规模小而不被商家看好。这种资金上的欠缺,使很多创意难以得到实现。最后是人才培养落后。每一个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年都会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特别是一个团队中骨干力量的离去,将给该团队带来本质上的影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起来。所以如何建立起一个有着良好继承性的培养体系,也成为了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

3 高校微电影创作和发展建议

3.1 加强创作创新性

前文中提到,在当代高校校园内,只要稍作准备,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拍摄出一部微电影,由此也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之作。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继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具体来说,创作者要树立起一种自我意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去认知和感受,借助于自己的创意和执行力,利用作品表现出这种认知和感受。这样的作品一定是创新的,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看到别人拍什么,自己也拍什么,盲目地跟风。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并不等同于偏执,一些学生为了保证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在影片中实现,排斥各方面的建议,甚至拒绝专业教师的指导,这就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所以应该善于创新,理性创新。

3.2 给予更多支持

虽然高校微电影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在对微电影创作和发展的支持上还存有很大不足,特别是资金方面,更是成为了高校微电影发展的瓶颈所在。对此需要探索出一个有效的机制,形成一个完善和健康的创作和市场环境。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校园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在具体的资金使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力求获得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社会来说,电影拍摄和发行机构、电影协会也应举办一些优秀作品的展演,并给予创作者一定的奖励,邀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等。既满足了实际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发展储存了后备力量。

3.3 提升专业水平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微电影的迅速普及,让很多创作者都片面地认为,只要会讲好一个故事,由此拍摄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一部好电影,忽视了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也导致了作品的逻辑混乱、叙事拖沓、节奏掌控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很多大学生都是非影视专业的,很多作品都是一时兴起的率性而为,作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对此还是应该以认真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微电影创作。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电影拍摄知识,虽然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学的十分深入,但是起码要掌握电影拍摄的基本规律和技术。另一方面,则要树立起一种长远意识,多一分扎实沉稳,少一分急功近利,在每一次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眼光长远,放眼于未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进,才能够拍出令自己和观众满意的作品。

3.4 创建微电影社团

校内社团的建立对于满足学生的兴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有着的积极意义。在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中,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规范社团管理。考虑到微电影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划归为艺术教育中心等相关机构管理,然后设置创作部、宣传部、后勤部等多个部门,并选出社团主席。在社团主席的引领下,每一个部门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使之成为校内微电影爱好者的大本营。其次是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对此社团应该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如微电影创作比赛、微电影展演、微电影知识讲座等,力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最后是打造精品品牌。要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集中优势和力量,打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并予以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微电影的兴起,影视话语权开始逐渐向民众手中回归。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广大学子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一方面,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知,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去创作和反映为大学生所喜欢的作品,极大丰富了当代影视创作的内容;另一方面,微电影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获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虽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微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难,所以要在正视当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直至最后的成熟和的完善。这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更是为之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汤幼鸿.高校微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篇7

微电影 (Micro film) , 即微型电影, 又称微影, 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 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 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它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 内容短小、精练、灵活等性质。

学习微电影创作为小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电影艺术之门, 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反映他们自己真实的内心, 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们健康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有很大帮助。

本着以上理念, 我尝试着在学校3~6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微电影社团活动。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的观察与思考, 微电影社团主要围绕定格动画 (stop-motion Animation) 的形式, 对学生们微电影创作进行引导。

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放映, 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微电影制作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制作人员门槛低, 需要投资的成本也相对低廉,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便可以直接上手制作, 持续制作的周期时间也适合学生们知识的积累。微电影社团选择使用一张张数码照片来完成前期定格动画的基础, 后期可以加入音乐、对白,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 这种动画形式非常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在创作上可以给学生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借助电脑绘画软件也可以为定格动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和脚本

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就是一部定格动画的基础。由于定格动画的拍摄制作过程比较烦琐, 往往不适合情节复杂的鸿篇巨著, 但并不意味着短小定格动画情节就不够精彩, 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就是定格动画的魅力所在。

所以, 在制作每一个定格动画前, 我要求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重视故事内容。很多学生最初缺乏故事素材, 这时我会引导他们在读过的书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寻找思路, 无论学生们选择哪些故事进行创作, 只要确定主题以后就可以开始搭建故事框架, 并不断丰富其内容, 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认为, 创作作品不是主要目的, 了解创作过程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在完成剧本创作后, 要进行分镜头脚本设计。每个镜头的机位、时间、景别变化和人物动作都要仔细设计。在这一阶段, 我们可以采用电影故事板的形式先用铅笔把分镜头脚本画出来。分镜头脚本并不需要多么精美, 但是有了前期精心的准备, 后期的拍摄才能顺利开展, 从而避免在草草开拍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拍摄器材和服装道具

对于学生来说, 普通家用数码相机就可以成为拍摄定格动画的利器。它的优点是成本低且携带方便, 家长也比较放心让学生们使用。在拍摄过程中, 一般一个镜头的拍摄需要一气呵成, 因为相机、角色和道具总是或多或少会发生位移, 所以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的即可。

服装道具则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剧情自行设计制作 (倡导学生们的节约意识与材料循环利用的意识, 使用废旧材料制作) 。

拍摄和制作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即可进行拍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 我们借助之前准备好的分镜头脚本, 按照脚本所描述的动作进行照片拍摄。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往往和最初设计的脚本是有些出入的, 所以要求学生们注意人物动作的设计, 影片中的每一个静态角色, 都需事先定位, 如果出现与脚本冲突的地方, 需要团队及时进行协商调整。由于是逐张拍摄, 在设计动作时, 一定要先考虑好角色在镜头前的站位、动作幅度、相机焦点等因素。例如, 如果角色只是站在原地表演并且动作幅度不大, 则只需考虑相机对焦是否准确, 站位是否合理;如果是近景且角色动作丰富, 则一定要注意角色的“表演空间”是否足够。这样, 一个画面拍好后, 将人物动作稍作移动, 拍下一个画面, 每次只拍摄一张。在拍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动画的连贯性, 有的团队在实际拍摄时每张照片之间的动作衔接不到位, 画面看起来跳跃性太大, 从而影响了整个动画的播放效果。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感觉, 我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们设计了一个《慢动作》的小游戏, 让每一位学生以自己最慢的速度进行各种动作, 使他们感受动作轨迹与规律。

画面的构图与色调也是拍摄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小学生对于摄影知识了解甚少, 在拍摄过程中基本就是拿起就拍, 而不会注意周围环境、人物位置等因素。所以在每次课程结束前我们都要将照片收集起来, 以便及时地点评照片的优缺点与改进方法, 同时简单地教授一些摄影知识, 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指导能够使学生们的知识更加牢固。

由于定格动画的拍摄耗时较长, 在学校内制作定格动画周期就比较长, 所以每次拍摄时要注意现场的环境光, 在室内拍摄时注意场景与光线的一致;在室外拍摄时注意天气变化, 最好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段, 天气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完成拍摄, 否则“穿帮”会很严重。

拍摄完成后及时将照片存储好, 并及时对照片进行处理, 调整明暗度。在调整过程中, 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流行的图片编辑软件, 如光影魔术手、Photoshop等, 在照片上加上特殊效果使作品看上去更丰富。在后期合成过程中, 可以选用会声会影等简单易学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 使学生们对微电影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体会到了创作微电影的乐趣, 同时也感受到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创作上的艰辛。

在进行定格动画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本着因繁就简的原则。在剧本定位上, 教师应该给出合理的建议, 初学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没有故事情节的小动画;在掌握一些技术后可以拍摄一些情节较简单的小故事;在获得相对多的经验后, 就可以开始练习拍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品了。这时指导教师应该参与到剧本设计中, 及时给予学生们建议。在剧本中, 对于难度较大的情节要合理控制, 不要因为剧本设计过难, 使学生丧失创作信心, 应该让学生们能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践, 让学生们不断超越自己, 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篇8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而言, 传播学专业下设两个方向, 广播电视方向和新媒体方向, 涵盖了传播学技术、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效应, 广播电视方向的人才, 主要培养电视方面的制作编播人员;新媒体方向主要培养新媒介环境下的不同媒介表现形式制作和设计, 在共同课中, 则涉及到了媒介经营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培养, 因此传播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目前微电影产业运作的雏形, 虽然比起专业的市场运作会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 能够独立完成影片的编写、制作、发布、运营等全方位的锻炼, 不得不说是一件可以继续执行的一种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 有学生自行独立分组, 分工明确, 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主观意愿愿意承担的工作, 比如导演、编剧、摄像、灯光、宣传、制片、声音、化妆道具等等, 均是影片的主创人员, 责任落实到个人, 各司其职。导演承担的责任比较重,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 就已经开始了创作工作, 在剧本题材的选择上, 一般会选择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相关熟悉的题材, 这样对于创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导演而言, 比较容易把控。例如, 《再见, 你好》的摄制组, 题材是大学生对于青春期爱情的读解,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戏内戏外跳出的手法表现, 影片的剧本改编自一段网络小说, 原作本身在故事结构上并不完善, 加之导演自身经验不足, 给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剧本沟通阶段, 反复推敲, 经历了一个月之久, 才完成了仅仅9分钟的爱情故事的叙述。再创作初期, 由制片人在资金方面寻找出口, 求助社会资源, 通过自身的才能, 换取酬劳, 虽然过程比较辛苦, 但也让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孩子了解到了社会就业压力和经济市场的法则, 再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看问题的角度, 能够从大局把握事件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微电影的创作是需要团队精神才能够完成的事情, 非个人利益的取舍, 再创作的过程中, 有任何一个人由于私人情感、个人得失而放弃影片, 都无法完成创作, 尤其的是主创人员, 导演不仅仅是要从影片制作的角度去创作, 同时还要协调剧组工作人员, 合理分配工作进度, 掌控创作节奏, 把握演员情绪, 因此有时, 对于导演的情商要求较高, 为期一个月的影片创作, 从前的剧本筹备、到中期的影片拍摄、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 环环相扣, 中间还要安排剧组的宣传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 可为高压工作, 很多学生学会了担当, 能够牺牲小我, 成全剧组。如《再见, 你好》剧组在创作过程中, 由于导演是女孩, 自身性格比较温婉细腻, 与队员的沟通过程中, 会有拘谨的做事风格, 创作初期团队协作并不顺利, 工作人员不能按时到位, 摄像无法完成导演需要的拍摄画面, 而教师在此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调整全组工作人员的态度, 恩威并施,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加上导演自认坚韧执着的态度, 顺路完成了影片的创作, 再影片公映之时, 大家相拥而泣, 为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收获喜悦, 这种心理历程, 不仅仅是影片自身所带来的结果, 而是团队创作的魅力。

三、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微电影的联合创作, 不仅仅是停留在影片创作本身, 其中还包括影片的宣传和发布, 在创作结束之后, 专业会提供给学生展映的平台, 再影院小范围上映, 并举行展映礼, 而展映礼部分, 则是由下一届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为其举办, 在举办的过程中, 所有的操作都是由学生完成, 模拟院线影片的运作模式, 从资金引入、冠名赞助、出品宣传、展映节目、主持、演出形式、展映现场的采编播全线流程, 都有学生独立承担并完成, 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辅助作用, 一年年传承下来, 带给没毕业学生的是一种希望,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是一种“成人礼”, 再这个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与教师的沟通、与学校的沟通、与社会的沟通, 而且这种沟通是可以触摸到并见到成效的, 因此实现了学生的价值感、存在感,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是一种模范和标杆。

四、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桥梁

联合创作由于是集中实践, 教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 几乎为24小时, 为期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影片的前期拍摄, 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 极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亲力亲为指导学生的创作,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 尽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投入心血, 学生为之动容, 往往影片创作完之后, 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朋友, 在今后学生的人生道路上, 影响深远, 多年回忆之后, 其师生情谊、朋友情义历历在目。

联合创作实践课程, 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 旨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学科、多艺术门类、多媒体融合创作的课程实践体系。这对于传播学人才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创新意义, 符合时代对于教育的宗旨, 大学教育, 究其根本, 是育人, 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专业所能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走向社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 因此, 对于联合创作这种学习模式, 不仅仅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实践总结, 更是对于学生的走向社会前的一种精神洗礼, 学生意识到,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 而是全方位、多样化的人格储备, 这样的人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晶晶.现代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李伟.借鉴、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综合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 (03)

水利微电影的创作浅谈 篇9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水利行业中进行微电影创作, 需要走进基层治水人群中, 讲好水利人的故事、传播水利人的声音、展示水利人的形象, 将水利宣传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更加有效地传递国家治水理念。

一、策划

对于微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来讲, 策划是重中之重。只有选定并确定题材, 然后提炼出主题, 才能进行剧本创作。策划是整个微电影的灵魂所在, 没有思想的微电影就跟一杯平淡的开水一样毫无味道, 不能带给人们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响, 就一定要细心策划, 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将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 微电影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明确地体现主题, 将重点问题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

在水利微电影策划中, 要贴近水利方面的内容, 要注重基层民生、生态水利、构建人水和谐, 这就要求创作者一定要具备“水利意识”“民生意识”。例如, 可以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 再现家乡小河从丰沛到干涸、从清澈到污浊的场景, 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丽河湖的珍惜。

二、剧本创作

微电影短小,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创作一部好的微电影剧本,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能力, 善于对台词和细节进行捕捉和表达。在讲述故事时, 避免故事过于复杂或干扰因素过多, 避免脱离故事主线进行过多的铺垫、渲染。微电影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去铺垫剧情, 所以剧本一定要干净利落。

其次, 在创作剧本时要善于讲故事。所谓讲故事, 就是把戏剧矛盾整合成一个爆发点, 再围绕这个爆发点进行必要的铺垫。

再次, 在剧本创作时, 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语言, 一个戏剧冲突呈现出的节奏, 在创作的时候就要能想象、设计出最终的节奏。这样在创作和把握题材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能预料最终片子是什么样子。

三、现场拍摄

微电影的拍摄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可简要分为准备摄影器材、寻找拍摄场地和演员现场拍摄。

(一) 准备摄影器材

微电影一般都短小精悍, 所需拍摄的器材要根据微电影的预算来决定。在拍摄前, 要列好需要的拍摄设备, 并且考虑到运用的程度。例如, 拍摄水利微电影时, 通常在水边、河边或者湖边, 拍摄场景多、天气变化快, 可以考虑Sony全能便携式摄录一体机等专业广播摄影器材, 其拍摄速度快、画质清晰度高, 能够满足高清播出的需要。如果没有广播级的摄影机, 也可以考虑佳能5D3等专业的摄影器材来代替。

(二) 寻找拍摄场地

场地的选择要适合微电影的剧情, 做到情、景、剧结合。在拍摄水利微电影时, 可以利用一些河流、公园、湿地等环境, 更能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展现我国水资源、水生态的现状, 唤起民众对水环境的珍惜和对河湖江川的爱护。如果有足够的资金, 还可以进行一些布景。

(三) 现场拍摄

在拍摄微电影之前, 要做到人员齐、分工明确, 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来分配, 其中演员是最重要的部分。拍摄水利微电影, 参加人员大部分是单位职工, 没有专业的演出经验, 这就需要演员事先背好台词, 并对拍摄的画面根据台词进行预演, 尽量减少现场拍摄时的紧张感。在拍摄的过程中, 要多给演员讲戏, 培养他们的镜头感, 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拍摄出质量好的作品。

四、后期制作

微电影的后期编辑制作, 可分为剪辑画面、录制声音、制作特技和混合录制。

(一) 剪辑画面

画面剪辑是后期制作的第一项工作。一般我们将剪辑简要地分为两步:初剪和精剪。初剪工作完成后, 留给剪辑师的只是一堆原料;精剪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要求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具备蒙太奇思维, 通过剪辑创造最佳的画面叙事效果。通常剪辑微电影可采用Adobe公司的Premiere cs6、After Effects, 或者采用苹果的Final Cut。

(二) 制作声音

后期声音制作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录制对白、录制音响效果、制作音乐。

在录制对白时通常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 在拍摄现场与画面同步录制完成。有时拍摄时环境噪音大, 录音效果不理想。例如, 在水库附近录制时, 水声经常会大过人说话的声音, 这就需要在现场补录, 或者留到后期录音时再进行补录和加工。

录制音响效果一般在现实环境中采录, 在现场实录声音效果真实、震撼。而一些动作效果则采用在录音室中拟音的方式。

音乐的起伏能有效地带动剧情发展, 制作音乐是微电影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微电影中, 通常会选用早已录好的音乐, 用Adobe Audition软件进行后期制作。

(三) 制作特技

在微电影制作中, 特技通常在画面全部编辑完成之后再添加。字幕特技的制作主要包括制作片头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和剧中人物的对白、独白。在水利微电影制作中, 很多人物对白有当地方言, 这就要求我们在后期敲打字幕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字形、位置、大小等按要求制作, 不能出现错字、别字。

(四) 混合录制

混录合成是将微电影中所有的声音、画面按照对应的位置、效果混合录制完成, 影片最终的面貌就定型了。这样, 一部完整的微电影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金德龙, 杨才旺.中国微电影2014-2015[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134.

浅谈校园微电影的剧本创作 篇10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生活,剧本创作

1 校园微电影的概念与艺术特点

微电影(Micro Movie),即微型电影,时长三五分钟到三五十分钟不等,具有故事性和可观赏性。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电影表现形式,是电影的微缩,与传统电影相比,在制作规模、投资、时长上都比较小,但制作精良。

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创作者资质参差不齐。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者不都是来自电影、传媒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业余爱好者,因此,创作者资质良莠不齐,差别比较大;二是校园微电影通常以叙事和模仿为主,大部分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情节以叙述为主,或者用类似MV的手法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以叙事为主的校园微电影中,可以明显看到创作者对于经典电影结构、某些情节、拍摄风格的模仿;三是存在演员短板。校园微电影中基本是非职业演员,这与其发源于校园,业余爱好者居多不无关系,使校园微电影创作者必须要在演员之外的部分下功夫,如特效、拍摄技巧等,从而突出主题。四是选题范围小。校园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相对狭窄,多以校园爱情为主题,或者创作者又出于猎奇、投机心理,选择另类题材,这些题材超出创作者自身生活,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简单的理解不无关系。

2 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要点

剧本是制作微电影的前提,没有剧本,摄制微电影便无从谈起。好的微电影离不开好的剧本,因此,好的剧本对微电影来说十分重要。为了使校园微电影内容得到更好的表达以及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应对校园微电影剧本进行谋划。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放映平台”“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微电影剧本创作与传统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有所不同。在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中,编剧者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主题,选好题材

主题思想是整个微电影的灵魂所在,没有思想的微电影,就跟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不能带给人们视觉和精神的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响,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将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对微电影进行合理地定位,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地努力,制作出效果理想的微电影。制作出的微电影能在观众看完之后,引发其深思,而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拍摄任何一个对象,选材很重要。校园微电影内容要正面健康,不能庸俗、低俗,要表达真实的情感,有思想的深度,引人思考,传播社会正能量。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微电影要善于挖掘其中有意义的故事。记录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主题鲜明,内容要有正面效应,反映学生的积极的思想,以小见大,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各方面中让人感受其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时,给其他学生带来启示,让他们产生情绪上共鸣,从而达到传递正能量的目的。例如,微电影《为你着迷》讲述了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色盲而性格孤僻,不善交际。一位女孩通过不懈的努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找回自信,敞开心扉面对生活。该片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为你着迷》传播了大学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大学生的坚强、自信等,让观影者能更加了解校园里的人、事、物。再如,微电影《我的青春不言败》,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遭遇家庭变故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变得自闭、沉沦,同学和朋友们向其伸出援手,她找回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一方面告诉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败,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挺起腰板儿,感恩于自己所走过的路;另一方面,积极地传播着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2 故事要有创意

有创意的故事能吸引受众观看,进而评论与转发。创意是微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校园微电影的特殊性,大部分以校园真实生活或周围环境为创作题材,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为表现对象。因此,可对校园故事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2.3 内容要新颖,故事要精炼

微电影必须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眼球,并使之有兴趣持续观看下去,这就要求微电影的表现内容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新鲜有趣,不能旧调重弹,缺乏新意。微电影,主要在于“微”字,因此,在微电影剧本编写的过程中,语言运用一定要精炼,除篇幅不能太长之外,多余的话语和句子,尽量不要出现。微电影的剧本不同于小说,不可能通过上千上万字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成员等各方面内容,微电影整个剧本加起来才那么几千字,所以故事一定要浓缩、精炼,才能将整个故事表述完整。

2.4 剧情要矛盾凸显

微电影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短时间之内,将整个故事完整表达的同时,将剧情矛盾尖锐的凸显出来,才能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因此,微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一定要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模式来写,由于微电影时长有限,故事冲突要短平快,有些环节可略写或不写,着重于写矛盾冲突的高潮。例如微电影《一触即发》省去了情节的开端,直接进入高潮。

2.5 演员语言要口语化、生活化

微电影主要通过画面的叙事功能来表现内容,不像电视剧一样,可以通过剧中人物长时间的对话来表现内容。所以在写剧本时,要用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类的修饰语言。优秀的微电影剧本,往往都是少对白,强画面,这样可视性就越好,再加上演员间的对白口语化、生活化,就能接地气,深受观众喜爱。

2.6 人物言谈举止要富有个性

微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值得编剧仔细研磨,思考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在微电影的人物性格表现上,也应该充分凸显90后特有的“个性”,以此来吸引受众。

2.7 编剧要有画面意识

写剧本不像写小说,小说的对象是读者,剧本的对象是编导、导演及演员,所以写剧本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实时联想到一幅画,将他们带到影像的世界里。剧本创作多用写实句子,多用动词叙述事件过程。肢体语言的内涵及表现力远比对白要强得多。微电影文案的写作,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写剧本要注意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例如,“她长得像花儿一样漂亮,心地善良”,这些内容无法用镜头语言来表现。因此,编剧要有画面意识,要用画面思维来写作,时常想到自己写出的内容能否用于实际拍摄。

3 结语

微电影时长短,它不可能像传统电影或电视剧那样展现复杂的故事,因此,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策划和拍摄校园微电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更多的校园本身独有的一些特色和元素。

参考文献

[1]于欣彤.浅谈校园微电影的制作模式[J].戏剧之家,2014,(9).

《LIZE彩妆刷微电影》创作谈 篇11

产品:化妆刷

制作目的:提高品牌价值与关注度

故事梗概: 此片以一位怀揣梦想的女孩为线索,她推开了一家专门造型店的大门,拿出手中的画报,希望造型师们为她塑造成画报里的人物。化妆师与发型师拿出了珍藏的工具为女孩精心刻画,女孩手握化妆刷,抚摸刷毛,脸部同时感受着化妆刷带给她清风拂面的感受,慢慢进入了她的想象空间。当她睁开双眼的时刻,发现自己已经摇身变成了画报里的人物,她微笑地满意离去。此时出现广告语:LIZE彩妆刷为您梦想添彩!

关于滤镜:

EOS 5DⅢ的日光模式在烛光下还是很漂亮的,比5DⅡ好看许多,带有微微的金色质感。

这次拍摄我选择了雾镜类的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

为了强调梦和现实的区别,所以只有烛光段落使用了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

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的使用诀窍:

顺光和散射光拍摄时会出现一些脏脏的旧的气氛,此滤镜会在高光和点光源的环境下产生晕圈似的眩光,烛光段落充分利用了此滤镜的优势。会用此滤镜的多不顺光拍摄,因为顺光的主体面部的亮度大于背景光的亮度,滤镜的效果就被吃掉了。但这款滤镜的设计初衷还是利用光渗和光晕的扩散来出一些浪漫的气氛。为了强调此滤镜的优势多不在顺光下使用,所以选择不同的滤镜会决定你打光方法。

关于灯光:

这次拍摄灯光选择的是常用的800W钨丝灯,和一只40W的灯泡,烛光段落只用了这只40W的灯泡。用遮光的方法来打光。遮光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光区来突出主体。

烛光我们选择了一款亮度较高的蜡烛来拍摄,现场ISO最高用到640,因为我们决定要用烛光拍摄(微光环境下),我们选用了佳能红圈镜头,因为佳能的镜头光孔普遍比蔡司、莱卡的镜头光孔大0.5-1挡。

打光的窍门:

烛光段落,打光的第一目的是营造气氛。底子光够用就好(底子光保证暗部不死黑,让暗部有些密度就好了),底子光弱的好处便于主灯的控制,主灯所需要的亮度就相应的小。相比大瓦数的硬光更自然更生动。大灯一亮便吃掉了很多微弱而生动的光,反而破坏了气氛。黑雾滤镜会提高一些暗补密度,让画面不死黑,所以解决了难看的噪点问题。

后期只拉大反差,其他基本不做调整,目的是让片子感觉更厚重。其实原片层次非常丰富。

视听语言:

影片3分零7秒进入高潮段落,通过声效和背景波动的蜡烛来体现人物波动的内心。

器材使用:

佳能5DⅢ

镜头:佳能35mm/F1.4;50mm/F1.2;100mm/F2.8微距;尼康60mm微距

[责任编辑:顾峰]

新媒体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 篇12

一部微电影作品的出现不会凭空而来,它一定是从生活中生发而出的故事,这就使选择一个好的创意点变得尤为重要,而一个好的创意点是最终形成一部微电影的最好理由。微电影编剧需要不断观察生活,敏锐地从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意义或有意思的点,加以润色升华成故事,就会出现一个成型的微故事,即使短也需要有核心。

1.“以小见大”——小故事+大情怀

由于微电影时间、空间、容量有限,只能表现那些时长短且分量重的小事件,这就给素材的选取增加了难度, 那么作者如何从海量素材中选取出富有深意的剧作主题呢?抓住“小故事、大环境、深寓意”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尺度。

“微剧”在主题表达上似乎更应该通过一个困惑或碰撞的矛盾的生活片段,来透视现实生活中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具象且精巧的人物与情节安排来揭示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我们在制作一部微电影时往往会凭空想象,忘记故事本身所必须具备的生活元素和人性之本,所以导致很多微电影刚开演就会给人一种无聊感和厌恶感,还有很多微电影在开演不久就会让观众猜到结局,这一切都源于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把握不准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度和对人性的把握度不够。我们在对于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都存 在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急”:急于讲述一个故事;急于表达一种情感;急于告诫一个道理。

2.“集锦人物”——戏剧化处理+典型性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表明, 在人的梦境中可以完成“数人合为一人”的混合影像,即可能相貌像A,衣服像B,职业像C,性格像D,爱好又像E, 但是你始终觉得他是F,而五人所共有的属性却是特别显著,这种混合影像表达就是“集锦人物”。梦境中对事件或地点也是可以实现上述混合影像表达的。其实,具有“集锦人物”特征的混合影像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事件与地点一样,虽然有其现实本源的依据,但却是人们通过感知与影像重合而有意制造的,人物的戏剧化处理不仅是剧本、故事层面所要做的,更是影像表达所要做的。“十一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几年的平凡“老男孩“肖大宝和王小帅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让众多90和80后甚至70后的大众忆起了似曾相识的过往,回视了一段历史时代的集体记忆,影片中的几个经典“集锦人物”给受众带来的共鸣感之强一度让《老男孩》16天创造了4600万点击率的网络微电影纪录。而肖大宝和王小帅以及其他角色交织在一起的故事似乎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太一样,这就是另一层通过影像表达所创造的戏剧化处理。

3.“铺设窗户纸”——主题寓意+表达力度

微电影更易于以特有的形式诠释看似简单却易于被遗忘的道理,同时它的短小要求它更应关注寓意的有效表达与传递。因为受到认知水平、环境、信息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认知常常出现与实际相符、不符或者模糊的状态,那么有效揭示事物本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此才能让受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深入思考。将作品表意和受众接受之间的“窗户纸”捅破与否是艺术表达的至妙之境。作者是揭示主 体,作品是揭示载体,解读与揭示的过程就是一个“铺设窗户纸”的过程,像《燃烧的煤核》就另辟蹊径地传达了母子之情。小男孩的失语以及母亲的癫痫病等线索都铺足了“窗户纸”,而结局并没有把这层层“窗户纸”捅破,以含蓄的手法给受众留足了悬念,从对影片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发现,清晰地表达主题寓意和含蓄地运用艺术手法是断然没有错的。

微电影的媒介责任

微电影目前的传播平台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为主,高速又高效。季羡林先生认为“有为有不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而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媒介责任亦在此。

1.“有形之手”——新媒体成为微电影的传播载体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一般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的特征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这符合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从2009年开始,国家大力整治网络盗版, 视频版权费由此大幅上升,一部电影通过网络上映能卖到上百万元,热门电影则能卖到三四百万元。如果说版权费的高涨属于刺激微电影的发展外因,那么网络爆发式发展就成为了内因,同时随着网络视频收视率的逐年攀升,使得以微电影为主的网络自制剧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与此同时,随着微电影数量的猛增以及各门户网站所具有的审查权, 使得他们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把握微电影的基本品质。

2.“无形之手”——媒介责任成为微电影的生命症候

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熟悉各种手机软件的应用,懂得运用网络,喜欢体验各种新鲜的娱乐方式,新媒体受众在网络上观看微电影的比例也高达95.4%。从2010年开始,微电影试水阶段结束,各大门户网站开始自行制作网络剧,这些自制微电影良莠不齐,大多未能跳出网络视频主基调搞笑甚至恶搞、雷人、硬植广告等问题,媒介责任的话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由于微电影的传播处于新媒体时代,其受众是面向全体网民,所以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肩负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门户网站、网络监管平台等部门把握微电影的品质,微电影的主创团队和传播公司就应当成为媒介责任的微观调控者,成为一只无形的手,从源头上把握微电影的品质,不仅可以把握微电影的故事内涵、视听语言、思想走向以及传播尺度,同时还能成为微电影成长最好的培养者和宣传者。

微电影的制作执行力

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要具有一个好的创意点,必然需要高水准的制作团队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但最不可或缺的是制作过程中的执行力。

1.“内容为王”——创意的核心起点

剧本是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由于核心是“微”,想在短时间内讲述复杂的故事、说明N个道理,就需要将对故事内容的重视程度列在首位。高质量的剧本创意和剧本是微电影能否获得生命力的核心。由于片长的限制,微电影的剧本写作要求高度浓缩,微电影的编剧不仅要有精巧的叙事表达能力,还应考虑到当下受众群体惯常运用的新媒体语言,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就以有悬念、有转折的故事内容而广受好评,它将失败者的另寻出路和命运的再次抉择开放式的交给了受众,以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以另一视角展示出来,产生了不同的回响和思考。因此,在佳片众多的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和法国恺撒奖上都获得了最佳短片的荣誉。从传播学上讲,内容和创意本身就是传播的核心力量,既要有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现实的批判,又要有对人性的叩问和生命和赞许等,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核心技术”——传播的核心起点

在剧本选定并磨合好以后,导演接下来的每一步工作都对最终的成片负有重要责任,不论是演员、场景、道具的选择,还是对镜头衔接、现场调度等所有环节,都应充分打好提前量和准备第二套方案以致于第三、四套方案。微电影的精髓在于“微”,要求“短时高效”,要让每一个镜头、一句台词都有用,导演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创作短片的核心观点和主题指向,并为之铺设好与受众之间的“窗户纸”。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画面的拍摄、声音的录制、道具的选择、调度的设计……都属于微电影的核心技术,即使不能到达很高的水准,也应当基本符合受众的要求,满足受众的视听。太多的学生作品就是这样,如《爱疯时代》、《夏洒往事》等名不见经传的微电影,虽比不上大制作,但也基本做到了使用“核心技术”。

2013年初,艾瑞分析师严华雯发布分析报告时指出,2012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7.6%。虽然目前微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需调整、调控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依照目前微电影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关注程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微电影也会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整体品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在未来,微电影不仅会为祖国的新文化发展添砖加瓦,还会为祖国的新经济增长带来无尽的效益,只要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脉搏动向我们就会为“文化强国”做出积极地努力。

上一篇:师生互动式教学下一篇:高校实验室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