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DV创作

2024-10-26

大学生DV创作(精选7篇)

大学生DV创作 篇1

摘要:如今,DV短片已经遍布于大学校园,大学生成为DV短片的主要创作者。然而,大学生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DV短片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一个大学生的视点分析校园DV创作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DV创作,DV文化

数字视频(Digital Video),即DV,亦可称作数字视觉化(Digital Visual)。从1996年DV引入中国以来,随着民用摄像机(DV)和个人电脑的普及,DV由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人员的专用器材,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以普通家庭的薪资亦可担负得起的数字摄像工具,从而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中,成为普通人用来记录生活点滴,表达内心想法的工具之一,使往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今日的主动创造者。随着各大高校对影视类专业和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开设,一个对DV短片的创作有热情有能力且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群体正在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大学生数字短片创作的主要群体。他们自身对影视制作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其对机器的熟练操作能力为他们在数字短片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呈现形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以大学生为主要创作群体的校园DV文化虽然略显稚嫩却具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大学生数字短片作品日趋丰富,题材多样化,越来越多地从表现生活上升到社会关注的方方面面,通过数字短片传达大学生的话语。数字短片作品开始百花齐放,竞相争艳,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从近几年呈现的作品来看,大学生数字短片依然因为作品的立意、拍摄的手法、后期的技术,以及时间和金钱成本上的限制而存在种种弊端。

一、题材局限

现在的大学生DV短片一般都是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成果。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多是为了表现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和警醒、表现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大学生的青春情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1]大学生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往往过于狭隘,过多地着眼于自身,过多地妄图展现一种情怀,过多地反复用一些不当的手法表现作品。这样那样的故事总是重复出现,缺乏新意,导致这些短片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如果一部短片让观众觉得很平凡,没有吸引住观众的眼球,甚至看完都不知道创作者的意图的话,那么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片子无疑是失败的。一部成功的作品,他的主题,必须在作家对生活做出深层次的总体把握和判断之后才能获得。[2]我们应当从人物身上寻找主题,用人物体现主题。只有当你从人物身上看到了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当这些象形文字透过镜头用影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作品才算成功了一半。我们传媒工程学院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数字短片作品诞生,为了这个课程的开设院上每年都会安排同学们到外地采风取景,甚至在校园里都时常能看见有同学在拍短片,但真正好的短片,能被大家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最有名的就是09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柳宗恒拍的《阳光苹果和水》了。它的题材新颖独特,已经在百度上居于置顶的位置,也是老师们向我们宣传最多的一部短片。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主题的独特性,让人耳目一新。

短片的选题不是胡编乱造的,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而DV短片是要将平凡的生活用不平凡的方式表达出来。平凡的生活一部分来源于亲身经历,更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其他人。所以我们在创作前要进行大量的素材搜集,调查研究和个人采访,然后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制造冲突和障碍,表达人物内心的欲望和情感,这样既能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和观众产生共鸣,又不失乏味。

二、拍摄技术不成熟

我经常在周围的同学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人把剧本写好,拍摄不成问题……”其实不然,不是所有会用DV的人都能拍摄出好的短片。一部好的短片也不是单纯的演员加场景。摄影师除了要对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熟悉以外,还要注意对镜头的运用、光影的运用、构图的把握和画面视觉元素的表现等。现在大学生DV短片中还存在着很多基础的问题,比如焦点不实,镜头之间的不连贯,同一类别的镜头贯穿始终,画面构图不够谨慎美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创作数字短片的过程中应当关注的。一个好的拍摄者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运用已有的摄像设备拍摄出和谐的画面,将剧本用镜头的方式连贯地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那么只能永远停留在草根级别。理论知识会直接影响到短片的质量和艺术内涵,会将短片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因此在拍摄短片之前,拍摄者一定要注意自己内在修养的提高,多做功课,有了丰富的知识修养,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数字短片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后期剪辑

剪辑的本质,简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主体动作的分解组合完成蒙太奇形象的塑造。[3]一部DV作品的质量跟后期剪辑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导演库柏克说道:“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由剪辑决定。剪辑工作做得不好,一切拍摄过程所得,再怎么好,也只好付诸东流。”剪辑不是说将摄影师拍摄的所有片段按照剧本的顺序连接起来,就完成了最终的剪辑工作。现在大学校园中普遍运用的都是非线性编辑软件,如Premiere、绘声绘影、Edius进行视频的初期剪辑工作。这些软件简单易操作,这就让很多同学松懈了后期的剪辑工作。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什么样的剪辑才算真正好的剪辑呢?首先,要从大量的拍摄片段中挑选出合适的片段,并进行整理编排,最好按顺序命好名字;其次,查看挑选出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做出一套完整的剪辑方案,这个方案尤为重要,既要把导演的构思呈现出来,又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要用最好的剪辑方法将所有的画面连贯、缜密地组合在一起,提高短片的艺术水准;最后,统一剪辑的整体基调。剪辑的基调与短片想要呈现的内容有关,如喜剧一般是轻松欢快的,悲剧一般是沉闷压抑的。短片的基调是影响观众心理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决定了短片的艺术水准。剪辑工作在短片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剪辑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剪辑工作做好准备。

四、成本问题

创作成本可以分为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时间虽然不是很大的问题,但这些课程往往短短几周就结束了,而寒暑两假因为地域原因整个团队很难走到一块,在很短的时间内交出一个好作品,这对一个刚刚上手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压力。我们没有办法像拍电影电视剧一样精心准备几年,再推出一部新作,数字短片的这个“短”就寓意了它的生产周期。比起时间,对大学生来说资金成本是更大的问题。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撑,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大

《中图法》第五版使用前的编目技术探讨

邓新龙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奎屯

摘要:随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的正式出版,各图书馆都面临《中图法》(第4版)向《中图法》(第5版)过渡的问题。怎样完成新旧版本使用的顺利过渡而又尽可能不影响读者查找图书,成为各图书馆编目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通过对类号改变产生的5种情况的分析研究,制定工作细则,实现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编目技术图书改编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是作为类分文献、组织文献分类排架、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重要依据和工具,也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目部门类分图书、管理馆藏的唯一工具。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入,自然科学的内容日益复杂,日益分化为许多不同的科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造成了文献资料难以归类等情况,《中图法》不断修订,极大地方便了图书馆编目人员,也给读者按类查找资料提供学生DV创作的经费基本都是自己筹备的,我们将自己的生活费省出来充当短片的创作成本,然而这些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精打细算,又要开源节流,又要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可想而知这其中的困难,过程中多少设想都因为物质上的支持达不到而放弃。其次,设备虽然学校可以提供,但由于学校设备室有限,有时一组只能用一台机器拍摄。在拍摄现场,由于需要角度的切换,只能将一台机器到处动,还要求演员重复表演,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拍摄和表演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短片的质量。如果想要拍摄出好的DV作品,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但是,学校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发掘高校DV作品的市场价值,通过市场化操作解决经费问题。[4]

五、作品的推广

一部优秀的数字短片作品的诞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一个团队凝聚心血的不懈付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超快的时代,宣传和推广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怎么才能让人们知道它,当作品出来了之后我们又应当怎样为其造势?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个人信息的传播得到了最大的实现。网络也是大学生数字短片的主要传播渠道。打开各大视频网站的首页除了电视剧、电影之外,数字短片也渐渐在其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它的片长短,内容涵盖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广泛,制作周期也相对较短,更新时间快。因为信息的时效性,网络媒体追求信息的爆炸性以获取更多的浏览量,赢取更多的商业价值,所以数字短片又区别于电影和电视,其审核相对宽松。还有各大DV门户网站都为大学生数字短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量太大,不能广泛快速地将短片传递给人们。有时,一部短片的出现,由于它的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并不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一部短片在没有诞生之前,就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为其打好广告。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他每次都会在新戏出炉之前将主要戏段灌成唱片,让大街小巷的人都会唱,然后开始表演,这样大家都会去看他的戏,这就是前期的推广。当今是一个信息

了便利。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此次增删幅度很大,类目中新增1631个,类目中停用和直接删除2500个,类目约修改5200个。其中“F经济类”、“U交通运输”、“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重点修改大类。增删修改类目最多的是F类,230多个新增加的类目,类名修改、注释进行了增加和补充,约计500个类目明确了使用方法,删掉停用的约有140个无文献保障或过时或重复或主题不清楚不明确的类目。大量类目的改动,直接影响使用《中图法》第4版馆藏结构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图书馆编目人员最关心的是如何运用这部新的工具书(分类法第五版)将复杂的图书文献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保证图书分类工作达到归类正确、揭示适度、前后一致、顺序固定的要求。本文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展开论述。

一、《中图法》新旧版本过渡期间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5版中变动很大的图书分类号会直接和第4版的图书馆藏排架类号发生冲突;而第5版新的一些分类规则很可能和第四版原有的馆藏排架体系不一致会产生矛盾。在此种情况下,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目部门,在由使用《中图法》大爆炸的时代,必须让人们被动地接受信息,再让其对信息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关注。随着短片的大量出现,也许将来的电影院会成为DV短片的小天地。再者,一些打着大学生旗号的数字短片大赛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大学生数字短片作品走入人们视线的一大渠道,它不仅是一个方式还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我们学院一年一度举行的传媒学院奖,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以此鼓励和支持DV短片的创作,并达到了宣传推广的效果,让大家知道了很多好的校园DV短片,如《阳光苹果和水》、《德尔顿的悲伤》、《生如夏花》等。但随着短片的大量出现,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DV短片评价机制,邀请专人对每一部短片进行分析、点评,并进行评分。这样,好的短片将得到更好更直观的评价,创作者也能在创作中进步,在进步中创作。

六、结语

如今,DV短片快速地进入了大学校园,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在作品的立意,拍摄的手段,后期的剪辑,以及时间和金钱成本上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但们对于短片的热情和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得DV短片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的DV文化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如果能够将大学生的独特思想和热情加上前辈们的理论经验,DV短片就会有一个不可想象的前景,同时也印证着一个时代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玉生,赵玉.大学生DV创作现状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1.

[2]汪流.电影编剧学[M].[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第1版):79.

[3]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8.

[4]李晓林.高校学生DV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教育,2009.12,74.

大学生DV创作 篇2

时间:2011年12月10日晚19:30—22:00

地点:图书馆演讲厅 活动流程:

一、播放本次大赛开场片

二、开场舞 国教院舞蹈队

三、主持人介绍到场领导和嘉宾

四、放本次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历程回顾

五、持人介绍本次DV大赛的评委、评分细则、奖项设置

六、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编剧奖

七、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拍摄奖

八、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创意奖

九、表演 研究生学院十大歌手冠军 王琛 《眼色》

十、颁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女主角

十一、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男主角

十二、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最佳人气奖

十三、观众互动

十四、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优秀奖

十五、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三等奖

十六、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

十七、播放二等奖作品

十八、歌曲表演 十大歌手 黄幸 《千千阙歌》

十九、颁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届校园DV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

大学生DV创作 篇3

1 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

黄淮学院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节DV作品展, 此项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DV创作都是以大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并记录下城市、社会的独特语言, 具有真诚、真实和人道主义关怀。大学生优秀数码影像作品在健康地发展。同时由于校园数码影像作品创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足:作品主题表明不明确, 故事叙述不强, 大学生的数码影像作品多是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在作品中很难找到创新, 部分大学生的数码影像作品还保留在记录阶段不是创作阶段。另外选题、选材范围过于狭窄。部分大学生数码影像作品只限于拍摄身边的人、事, 缺少开拓历史的、经济的、科学的、自然与环境等方面题材, 真正走出去,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镜头去摄取人生的数码影像作品还有些不足, 缺乏去发掘深度的DV作品。技术的掌握还显着幼嫩, 当然技术上的原因与数码影像设备有关, 作为学习者决定其现有的设备很难达到专业的技术指标, 尤其是画面的质量、声音的处理、光线的调整方面缺欠使得数码影像作品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在校园中对大学生数码影像创作实践现状进行了调查答卷, 调查结果显示: (1) 、大学生数码影像创作人群以大学 (二、三年级) 广导专业学生为主, 调查人数为两个年级组的90名同学; (2) 、90人看过校园DV展演并喜欢; (3) 、40人认为本校DV作品水平一般, 20人觉得新颖, 有意义; (4) 、校园DV作品需要进步的地方, 72人选择了编剧, 40人选择了人物演员, 30人选择了影视后期剪辑。 (5) 、你最想拍什么题材的校园DV, 55名学生选择了校园生活, 33人选择了校园与城市结合。 (6) 、校园DV面临的困难, 没有好剧本和资金困难分别有83人和66人。从调查答卷中我们发现:校园DV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的比重, 校园DV以记录校园生活为主, DV剧本和题材的选择是校园, 选题、选材单一是目前DV实践教学的最大问题。

2 加强对大学生数码影像创作的选题、选材指导

(1) 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传播的数码影像作品应取向接近社会主流生活, 呈现时代发展, 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的题材。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DV传播的取向是社会, 才能体现媒体传播的宣教作用。重要的是, DV创作必须向艺术性质的规格靠拢, 倡导精神文明建设, 为数码影像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DV选题、选材指导对DV实践教学内容规范的注重, 2011年的科学文化艺术节数码影像创作的主题定为回顾十一五发展的成就, 学生们利用假期分组深入社会各个基层进行选材, 从展演的DV作品来看, 内容极其丰富, 有的深入到品牌企业进行采访, 有的从当地教育、中小学的发展变化着手, 有的从一个平凡家庭生活变化看发展。这些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作品宣传了十一五发展的成就, 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人民勤劳奋进的精神风貌, 起到了很好的地方宣教效果。

(2) 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数码影视作品如果在构思上出现问题, 即使制作成精品也称不了优秀。创新理念也并不限制所谓选题、选材的“边缘化” (如表现社会中底层、‘蚁族’的生活状态) , 根据网络、报刊、展演对数码影像作品的评价可以看出, “边缘化”的作品并非受到人们长时间的推崇。能够从平凡的故事发现出不平凡的含义才是数码影像创作的高手, 它基于创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度。反映“边缘化”人物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表现才是本DV的目的, 能让人对这个社会有更深的了解。

(3) 把握学生DV作品选题的真实性。真实性是DV的灵魂, 是数码影像作品最高的追求, 也是数码影像作品的魅力所在。DV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贴近生活, 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表现生活。数码影像作品是一种对生活真实状态的写照。原汁原味的生活再现, 能让人寻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天真、浪漫的想象, 回忆过去的生活。大学生数码影像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指导他们的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眼前新型课程的方向。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说过:“不要抱着猎奇的心态, 越是平常人的故事越多人看。纪录片要遵循三个贴近原则,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拍的是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事, 这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状况。”

3 加强大学生DV实践指导的意义

3.1 加强大学生DV实践指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数码影像参演活动中, 指导学生实践创作了“拿身边人反映身边事, 拿身边事教育身边人”DV作品, 活动中征集的作品都通过一些微小、生活化的细节, 从不同广角, 不同理念提倡真善美思想, 表现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同时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在学生制作DV作品过程中, 由于班费资金有限, 拍摄过程中要尽可能勤俭节约, 在外地拍摄并采访多是借住在学校教室, 可喜的是学生们都表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即便是吃尽苦头也坚持着, 从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步入社会的答卷。DV片的实践活动也充实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了他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精神,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体验并分享着愉悦, 重要的是, 大学生学会了从各个视角思考问题, 发掘生活中最可爱的东西。

3.2 加强大学生数码影像实践指导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

学生拍摄的《看乌镇》从自身到浙江旅游的视角, 再现了乌镇“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历史和文化, 展演了浙江乌镇江南水乡的魅力。有些反映地方特色的数码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篇生动的乡土知识欣赏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这些珍贵的数码影视作品具备了很好的历史收藏价值。学生拍摄的《龙门石窟》展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像石刻的神奇和独特, 以及古时代佛教发展的繁荣, 是很珍贵的历史素材, 尤其是当前中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重视。同时, DV拍摄所独有的那种平等的、亲切的、自由的、轻便的拍摄方式, 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题材的拍摄更会有极大的优势, 弘扬了中华的传统文化。

3.3 加强大学生校园DV实践指导有利于集体主义教育和培养团队精神

DV创作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 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DV创作展示许多艺术人才集体的综合创造, DV作品的前期制作有前期采点、采访、拍摄等工作, 这类工作中需要检验学生与社会的融洽能力, 需要拥有与拍摄对象的沟通能力、了解能力等, DV作品在后期编辑过程中还需要团队协作, 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任何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策划、导演、演员、摄像、撰稿、后期制作等团队的大力协作。如今, 团队协作是现代管理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 通过DV创作展演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大学生能在自主创新、主体参与的同时, 学会相互协作, 真正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赖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人际组织运筹能力和人际团结协作能力, 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为大学生更及时、更完善地适应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摘要:DV创作是一种普通大众都能参与的影视创作, 近年来被当代大学生所喜爱。大量的校园DV创作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也显现出作品主题不够明确、题材单一、范围狭小等弱点。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加强大学生DV实践选题指导的办法, 同时在客观上也创新了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手段, 发挥了校园DV作品拓展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DV,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有平, 牛光夏.DV影像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 。

[2]房栋, 马笑迎.大学生DV剧的校园文化价值[J].知识经济, 2010 (11) 。

[3]章旭清.校园DV对当代实践美育的拓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 。

首届校园DV创作大赛策划书 篇4

主办单位:共青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委员会、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电视台 统筹安排:冯丽阳、吕英杰 文案策划:郑丽娜 技术支持:刁璐璐

大赛组委会执行团队:共青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河南分校委员会学生团总支

首届校园DV创作大赛策划书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展示与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艺术修养,激发我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弘扬真、善、美,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我校特举办学生DV创作大赛。

一、活动主题

用眼睛发现真 用DV展示美

二、活动内容

1、作品内容:

(1)公益广告类:反映各项公益事业,突出“公”“益”,包括道德、环保、健康、卫生、禁毒、希望工程、尊重知识、权益保护、安全等。

(2)影视短剧类:反映真实生活,主题不限,能展现新一代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风貌。题材包括新闻类、人物类、纪录类、故事类、MTV等。

(3)音乐风景类:反映祖国大好河山,优美的画面搭配合适的音乐展示给大家,可以是自然风景,建筑写真,旅游采影等。

(4)电子相册类:本项专为没有DV的同学设置,可以是单一的图片通过转场,字幕,配乐等方式实现交待故事情节以及体现美,但图片必须为自己的摄影作品,且构思必须为原创。

2、作品要求:

(1)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且有青春的气息,有较好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内容充实、生动,重点突出。

(2)拍摄画面清晰连贯,有一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

(3)原创性、观念独特,形式新颖,勇于挑战表演和拍摄有较大的难度的表现方式。(4)公益广告类作品要求有广告语,并体现广告内容和构思。(5)时间长度:公益广告类3分钟以内;其他5分钟-20分钟。(6)以普通话(英语及方言需中文字幕)为主要发音语言。

(7)作品以DV摄像机为主要拍摄工具,数码相机为辅助拍摄工具,以电脑为主要制作、编辑工具。注:曾在国内其他类似比赛中获奖的作品也可参加,但只参与作品展播不参与评奖。

三、参赛对象及形式

1、参赛对象:所有在校师生。

2、参赛形式:可以个人或自由组队参与。

四、活动流程

1、报名时间:10月5日截止

2、作品创作期:“十一”放假期间。剪辑软件:按照个人喜好任选,新手推荐使用《会声会影》,将在本校网站上提供下载http://

3、作品收集期:10月15日截止。

4、初期评审:(10月16日-10月22日)评委海选。

5、后期评审:(10月23日-10月27日)评委评审+全校投票。

6、颁奖典礼

7、组织展播、观摩等推广活动。

注:以上时间均为暂定,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五、奖项设置及评比细则

1、奖项暂定:

(1)综合类:根据作品的综合成绩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2)专项类:根据作品的专项成绩设立最佳影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喜剧奖。

2、评分细则(1)公益广告类:

①、作品创意独特,构思新颖(30分)

②、演绎生动,能打动人心或者风趣幽默(20分)③、深刻表达该广告的内涵或主题(20分)④、画面音质流畅,拍摄技巧,制作技巧(30分)(2)其他:

①、作品创意独特,构思新颖(30分)②、内容充实、生动,突出主题(40分)③、演绎技巧,画面音质流畅,拍摄技巧,制作技巧(30分)注:1)本次评分采取观众评分和专家评委评分两种方式

观众投票占最终评分30%,专家评委评分占最终评分70%(满分为100,作品得分=评委打分×70%+观众投票数×30%)。

2)作品播放时间若超出规定时间不参与评奖。3)评分细则公开,保持这次活动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3、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将选送新浪网及各大媒体网站,参加展播。

七、大赛相关事项

1.高度重视大赛的组织实施,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协调组织作品征集,做到新闻宣传工作,扩大大赛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DV创作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传媒专业,DV创作,能力培养

近几年,以高校学生为主体DV热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 学生们DV创作激情高涨,而与DV接触较多的传媒类专业学生更是活跃异常,或自拍、或组织团队创作作品。但是,纵观传媒类专业学生的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优秀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对于实用性较强的传媒类专业来说,DV创作练习能够将大量的专业课如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剧本创作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融汇在一起,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影响高校学生DV创作瓶颈因素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更有水平的DV作品等问题。

一、制约学生 DV 创作的瓶颈因素

传媒类专业学生DV作品质量普遍不高,既有DV创作者本身媒介素养缺乏的因素,同时又有DV传媒教育普遍滞后乏力。从我国DV创作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在DV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践指导师资力量缺乏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类教师资源的缺乏,二是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文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重理论探讨轻动手实践的传统。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与市场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具体到传媒领域,许多媒体迫切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培训成本。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DV创作以其形式灵活、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成为许多高校培养媒体亟需人才时训练的主要手段。作为实践性很强的DV创作,除了必备的基础理论外,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但是,许多高校的老师是从文学专业半道出家,其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却缺乏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相对吃力,而从媒体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兼职为学生上课,效果虽好,但是由于媒体与高校体系存在差异,这些兼职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因此,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DV创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现在许多高校承担DV创作实践类课程的老师大部分是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年轻老师,他们是DV创作实践培训的主力军,基本上承担了实践培训类课程的80%的内容。这些老师知识体系完整,动手能力强,亲和力较强,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但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是,DV创作实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许多年轻教师正处于事业的开始阶段,来自于婚姻、家庭、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年轻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专注于学生的DV创作训练。因此, 如何解决作为学生DV创作训练主力军的年轻老师的实际问题也是阻碍高校DV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原来的精英培养计划,侧重于学生理论修养培养的设计,只有少数专业类院校才开设节目制作、摄像摄影、导演、编剧等此类课程。随着高校扩招和学校自主权的增强,许多新兴高校应社会需求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比如广播电视编导等,对于这些新兴高校来说,有些是从职业院校升格而成的本科, 其人才培养方案带有更多的职业培训的背景,重实践但忽视理论修养的提高,而对于其他一些新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来说,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背景,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略显不足。

提高学生DV素养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构建完善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和培养计划仍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对原来已经成型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 强行植入DV创作类的相关课程。而这种做法带来了两种负面结果,一是打破了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完整性,割裂了原来体系的逻辑性,二是这些新加入的课程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见缝插针式强塞的结果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有些高校则借鉴其他专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移植和改造,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种经过改造的人才培养方案看似比较科学,可是这些方案是否适合本校实际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人才培养方案完美无缺,实践指导类教师严重缺乏成为许多高校发展的短板,一些高校的实践类课程,包括DV创作类的课程,并没有进入实际的授课阶段。

(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

1.兴趣的不稳定性

许多选择DV创作的学生是抱着对DV创作的兴趣加入到DV的使用与创作中来的,代替了原来的纸和笔,他们用小巧的DV设备将所思所想记录和表达出来,表达喜怒哀乐,展现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正是在兴趣的指引下,许多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虽然笔法仍显稚嫩,但是在人生思考,画面表现,故事叙事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省吃俭用,将自己的奖学金、生活费都投入到DV作品的拍摄中来,在作品创作的后期,甚至变卖了自己心爱的吉他来筹措拍摄资金,其敬业态度令人钦佩。

虽然这只是学生中的少数特例 ,但学生满怀理想进行DV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可见一斑。DV训练和创作中的费用开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是学生DV创作过程中要克服的第一个主要问题。另外,如前所述,在学生进行DV创作的过程中,兴趣是许多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动力,但是,兴趣不具有强制性,它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要创作好的作品, 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实践训练和培训,其周期长,出成果比较慢,这需要极强的毅力和足够的时间保证才能完成。另外,消磨学生兴趣的因素还有很多。长期重复的单调练习会逐渐消退一些学生刚刚加入时的激情,而练习过程中多次的失败和原地停滞不前也会消磨部分学生的兴趣,团队磨合期的种种不适、人际关系的不当处理、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多彩校园生活的诱惑,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部分学生的兴趣。

因此,建立在兴趣上的DV创作会促进优秀作品和优秀学生的出现,但是仅仅依靠兴趣无法保证学生正常的DV创作实践活动。DV实践培训是一个系统而又长期的过程,过多的学生流动,无法保证正常的培训过程,同时也不利于最终的DV创作团队的创建。

2.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1)缺乏影视理论方面的素养

安德列·巴赞认为,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所谓的“木乃伊情结”,就是说,人们总是希望把经历过的生活尽可能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就像给时间涂上香料,使之如木乃伊一般免于腐朽。[1]DV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作品只能由专业机构进行制作的限制,只要稍有余力,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摄像机去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与纸和笔相比,DV这种新的记录方式更形象、更生动,事无巨细,都能够真实地记录下来。而DV的流行也与DV的这些优势密不可分,它使得拍摄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专利,影像中呈现的也不仅仅只是明星和政客,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镜头中的主角。

但是,DV不仅仅是一种便捷的记录工具,一部好的DV作品应该是艺术性的体现。它应该有好的创意和好的故事框架和叙事。纵观大部分的学生作品,应该说他们的执着精神和敬业态度值得肯定,可是,主题肤浅、题材同质化严重、故事叙事逻辑混乱、语言苍白老套、或过于书面化、或过于生活口语化、没有经过必要的提炼成为大部分学生DV作品的通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向精品转化的可能。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密不可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制作节目的传媒技术就可以制作出好作品,这种“技术至上”的思想使得学生不重视相关影视理论的学习,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致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出现各种致命的问题。

(2)缺乏基本的影视技术方面的素养

DV的出现,降低了专业门槛,使创作者能够更自由、更便捷、更经济的创作作品,“D V最主要的优势……在于真正的低成本。你不需在创作前就担心市场,担心钱怎样收回,担心制片人给你压力,哪怕作品卖不了,也不会……债台高筑 , 创作进人了真正的自由状态。”[2]由于创作者不需要太多的考虑成本,因此可以更专注于创作出好的作品。但是,制作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对于作品质量要求的降低,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并不意味着DV可以毫无章法地成为个人手中任意玩弄的工具。DV的出现只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有更多的媒介选择, 消除了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过多的物质羁绊,好的DV作品并不会因为其记录介质的变化而在艺术性上进行妥协。

但是,这恰恰是许多初次进行DV创作的学生经常出现的误解。在他们的初次作品中,镜头的使用没有基本的章法可言,镜头基本的“平、稳、准、匀”等基本要求没有达到,大部分镜头都在晃动,镜头运动没有节奏感,运动较随意,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等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镜头拍摄不干净,运动镜头占据镜头的95%以上,没有注意到景别的变化对故事叙事的影响,没有注意到光线、角度等元素对于镜头表现的重要作用,镜头剪接没有蒙太奇意识,故事叙事逻辑混乱,或者叙事冗长复杂,没有节奏感,声音元素表现力不强等。影视基本技术的缺乏导致许多好的创意和好的故事埋没在杂乱无章中,直接影响到作品主题的表现。

3.非专业表演带来的观赏问题

好的故事和创意需要通过演员表演出来,专业演员更能通过对人物的深入把握和精湛的表演演绎出作品的精髓。但这并不意味着非专业演员不能进入表演领域,很多情况下, 非专业演员的本职表现具有更强的真实感。许多著名导演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在尝试启用非专业演员来进行表演,例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她没有学过一点表演知识,却凭借其朴实无华演绎出了令人感动的乡村代课教师的角色,还有贾樟柯的许多作品,其主要人物也是一些非专业演员,他们没有做作的本分表现,使其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纪实特点。还有王宝强、黄渤等也没有经过专业化的科班培训, 但是却不妨碍他们拥有很高的人气。

囿于条件限制,决定了学生的DV作品的演员许多是没有经过表演培训的学生和普通平民,有许多人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恐惧和紧张成为镜头前经常出现的表情。如前所言,虽然有一些非专业演员会很快突破表演瓶颈,迅速入戏,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专业理论的缺乏、心理素质的欠佳,对剧本的仓促接触,这些都导致了在许多需要演员表演的DV作品中,人物表情和动作生硬,表演呆板,没有真正进入到戏中,影响了故事内涵的进一步展示。

二、如何提高学生 DV 创作能力

(一)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 DV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将DV创作训练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并把它以指导性的文件形式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这样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学生DV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制定有关DV创作训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执笔人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对本校的传媒类专业进行精准定位,对现状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比如学校的历史沿革、相关专业的设置、现有学生的基础、现有教师配备情况、现有实验条件、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等,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指导方案来。

二是要对设置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论证,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没有多少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制定者要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调查进行课程的合理设置。在具体设置的时候,要对每一门课程名称进行讨论,确定一个明确的名称。在设定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模块化课程的方式,将有关DV创作训练的相关课程集中在2—3个学期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学生集中时间掌握这种艺术。同时,在制定完后,还要再从整体上进行审视,检查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存在界限模糊或者内容重合率较高的问题,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三是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问题。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考虑课程的系统完整外,还要注意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各门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排列,避免出现知识接受方面的混乱和无序。

(二)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DV作品创作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生DV创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是关注充实壮大实践指导类教师队伍和关心爱护青年教师的的问题。充实教师队伍可以走“拿来主义”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来说,一是从媒体引进一些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实习指导;二是从高校引进一些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同时又进行过系统培训的高层次优秀毕业人才,为学生提供从理论指导到实践培训的系统指导;三是加强对本单位老师的培养,通过派遣或者与媒体互换等方式鼓励教师到媒体一线实践,增加见闻,学习最新的媒介相关知识,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相关的高层次节目制作培训班等方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本单位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除此之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要注意多方面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DV创作培训和训练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而且许多时候要占用周末、假期等休息时间,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自然成为不二人选。与此相适应,学校应在各方面为年轻教师创造积极和谐奋进的环境,切实提高年轻教师的待遇, 解决年轻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让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认真指导中来。

(三)加强对学生 DV 创作团队的管理和培训

除一些个人纪实性的作品外,许多优秀DV作品的完成很多时候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因此,要提高DV作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成熟而稳定的DV创作团队至关重要。一个稳定的创作团队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性的指导, 同时,一个稳定的创作团队也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互相磨合, 形成比较默契的合作。

要创建稳定成熟、高校运作的创作团队,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关于成员的组成,创作团队的成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避免队员的频繁变动,这需要创建者在创建伊始即要对人选进行严格挑选,仔细甄别,为团队的创建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关于团队的规模问题,创作团队的成员数量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人数过少,团队的整体结构可能不完整,人数过多,则有可能人浮于事,促使有些人产生惰性思想,不利于团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理想的团队规模以5至7人为宜。三是关于团队的培训问题,刚刚组建的团队成员复杂,有些连基本的DV素养基础都没有,因此,团队的创建者要制定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培训方案,加强对成员知识技能以及团体协作性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保证团队能够比较高校的进行运作,制作出高水平的DV作品。

三、结语

DV创作训练是一个涉及到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比如文学创作、剧本编写、电视摄像、导演艺术、后期编辑等各种专业知识都会在DV创作中得到体现和训练,同时, DV创作还有利于学生实践和检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是一种全面检验学生专业学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探索有效地DV创作训练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当前,大学生DV创作的热情高涨,大学生DV创作作品数量逐渐增多,但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DV创作训练方面仍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两者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高校学生DV创作的提升空间。所以,深入地从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将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DV创作的整体水平,创作出更多的DV作品,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1[1]安德列·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6-7.

大学生DV创作 篇6

一、DV创作的特点

1. 拍摄成本低廉。

与电影电视摄像相比, DV拍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低廉, 一台小小的数码摄像机就可以完成, 而画面质量也基本能满足电视的播出要求。

2. 操作技术方便。

DV小巧轻便, 携带方便, 不仅拍摄过程非常简易, 计算机硬件的迅速发展使DV的后期制作也相当方便。只要在普通计算机上连接USB接口, 使用各种常见的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后期编辑。

3. 发布渠道多样。

以往, 由于网络条件的限制, DV作品一般只在小范围之内流传, 例如朋友之间的传看, 校园里的DV大赛等。但是近年来, 如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的兴起, 给DV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土豆更是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为口号, 吸引了众多网友将DV作品发布到网络上, 分享给众多网友。另外, 电视台也开播了向市民征集DV短片的节目, DV的拍摄虽然不够精良, 但是却弥补了电视台的滞后性, 使电视节目多样化。

二、大学生DV创作现状

大学生的DV创作基本上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网络大众传播的两个阶段, 传播主体由广播电视、广告、影视制作等专业的学生扩展到不同学科的大学生, 而传播范围也呈现出由校园内部传播到社会大众传播的趋势, 制作技术也越来越精良, 内容题材也越来越丰富, DV创作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有一些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 有一些是为展现个人思想, 也有对于社会现象的捕捉和思考。

1. 创作题材的选择.

笔者以2009年金铅笔广告大赛为例, 本年度的命题是以“我的电脑, 我的舞台”为主题制作病毒式广告 (主要是视频) , 号召喜欢当导演、写剧本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本次参赛作品一共有3000余件, 入围120件, 获得金银铜奖的一共有21个作品, 其中可以看出学生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爱情、个性。从创意方面对“我的电脑, 我的舞台”加以诠释。虽然命题限制在“电脑”和“舞台”两个意象中, 但是可以看到大学生们思考的视角相当的丰富,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校园生活。大学生的DV创作往往离不开他们的校园生活。平日里穿行的教室、饭堂、图书馆、寝室常常成为DV拍摄的场景, 而老师、同学、室友也往往是作品的内容。例如金奖作品《who is winner?》拍摄了一场发生在校园的“枪战”, 每一个参与者的武器是自己的相机、DV等一切可以录像的工具;铜奖作品《没有舞台表演?》讲述了一个以空旷的教室为舞台的男生模仿教师监考煞有介事的一场表演;《看不务正业的学生在寝室乱搞些什么》也是取景于寝室的一个作品。 (2) 青春情感。青春情感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 作品中也不乏表现爱情、友情等方面的素材。例如铜奖作品《女孩寻找男友两年, 感动千万人的爱情寻人启事》, 展现了一个女孩对于失踪的男友的守候, 对爱情的执著;铜奖作品《“90后”艺院女大学生与黄世仁的爱情交易》则刻画了一个表面看似不羁的“90后”男女大学生的爱情观, 但事实上给人的启迪是要有认真对待感情、彼此珍惜的爱情态度。 (3) 生活灵感。本次大赛中, 有很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创意, 这些往往都源自大学生们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悉心领会, 从生活的诸多细节中提炼出精彩的瞬间。例如, 金奖作品《南京路惊现雷人智能设计机》, 以国外常见的行为艺术与HP电脑影像高速输出处理相结合, 将产品特性与“舞台”的概念做了诠释。 (4) 人生理想。理想或者是梦想常常是大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主题。“我的舞台”恰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梦想的平台。金奖作品《畅想生活大舞台》, 银奖作品《玩你自己的电影》, 铜奖作品《“影”君子系列》, 等等, 都表现了大学生们对于生活理想的憧憬, 想当导演、想当演员、想做编剧, 这些生活的理想在DV中展现得有趣而生动。 (5) 社会现象。从本次参赛的DV可以看出, 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热点的相当关注, 同时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见解。例如铜奖作品《看贾君鹏如何导演寂寞》, 则以09年的热门话题“贾君鹏”为噱头进行创作;铜奖作品《看不务正业的学生在寝室乱搞些什么 (向迈克尔杰克逊致敬) 》, 则在寝室内用木偶演绎迈克杰克逊的舞蹈, 以此纪念这个天王巨星;还有一些入围作品选择了国庆阅兵为创意表现的主题。

2. 制作技术的运用.

大学生拍摄DV的水准参差不齐。09ONESHOW青年创意大赛入围作品中, 可以看出, 整体制作水平上相比去年, 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有些作品的效果甚至可以和专业选手相媲美。从参赛作品中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作品中, 手工道具的数量显著提升.08年ONESHOW广告创意大赛视频类金奖作品《buy'ing a new bulb》,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参赛选手吕雁、纪媲齢,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纯手工制作出作品中所需要的场景及道具。评委点评说:作为高科技产品的NOKIA手机GPS导航功能, 很容易落入主流的电脑特效表现手法中。获奖作品, 返璞归真, 能够用最原始的手工道具, 将GPS最本质的内涵表现出来, 是一大创新突破。这也是其能够获得金奖的首要原因。有了去年金奖作品的范本, 选手们似乎也把握住了评委的脉搏, 大量手工道具出现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如铜奖作品《哥的2B梦想》, 其表现手法就与去年的《buy'ing a new bulb》如出一辙。 (2) 定格动画成为作品表现手法主流。定格动画 (stop-motion Animation) 正如它的名称所述, 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 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我们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 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 (Cel Animation) 历史一样长, 甚至可能更古老。定格动画是一种特殊的动画形式, 与手绘动画、电脑动画共同构成了现代动画的三大门类。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 逐渐成为表现手法的主流。其原因即在于:制作人员门槛低, 投资成本相对而言低廉。手工制作的道具, 配合上一台常见的DV, 一台剪辑机即可完成拍摄。正好符合参赛学生的实际情况。金奖获奖作品《玩你自己的电影 (Play your own movie) 》就是定格动画的代表。 (3) 国际专业获奖作品, 为学生参赛点亮创意之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 让学生们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世界最顶级的广告作品, 能够从中获得最新潮的表现手法和创意思路。这是为何参赛作品水平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 本次金奖作品《who is winner?》, 将整个校园变成了大舞台, “游戏无处不在”的概念原点, 即来自于XBOX获奖广告。

3. 大学生DV的亮点。

(1) 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创作的DV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理想、爱情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和体会。大学生以其丰富的生活和仔细的观察, 提供了相当多大学生活为素材的DV, 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貌。 (2) 表现生动活泼。大学生DV从大学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学习、社会问题, 等等, 视角独特, 而且表达生动有趣。大学生DV往往能够捕捉到学生中的热门话题、流行词汇等, 例如“雷人”、“最牛”、“囧”等热门词汇常常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频中。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能够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4. 问题所在。

(1) 反映范围相对狭隘.就大学生DV来看, 大学生关注的视角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而较少地把眼光放得比较长远, 对社会事件关注得较少。这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阅历有关。 (2) 制作专业水准作品, 门槛较高。影视制作流程复杂, 要完成一部专业作品, 所涉及的艺术创作岗位大类就包括导演、编剧、摄像、美工、音乐、剪辑。这些专业岗位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除了满足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技术和创作能力外, 更需要剧组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90后”的大学生,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强, 但个性较强, 即使能够有良好的制作技术, 但缺乏协调和沟通能力, 往往会造成创作上的障碍。一支较为成熟专业的创作团队都必须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磨合、淘汰中才能形成。这也是大学生影视创作的最大问题。

三、大学生DV创作的趋势

1. DV作品成为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重要砝码。

从笔者的经验上, 早期学生参加各种广告比赛, 首选平面作品参赛。因为, 平面作品不需要与太多人沟通协调甚至妥协, 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 一个软件, 一部相机或图库即可完成作品。而近几年, 正因为专业DV作品所需设备及团队成员的要求高, DV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强, 用DV作品参赛的团队, 只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创意思路, 往往能迅速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吸引评委的注意。

2. 视频网站兴起给大学生带来契机。

在视频网站兴起之前, 大学生拍摄的DV一般只在朋友之间小范围流传, 而视频网站兴起之后, 使得视频能够被更多人分享。目前国内热门的视频网站有优酷, 爆米花, 六间房, 酷六网, 土豆网等, 这些视频网站能够使大学生的DV作品得到播放, 得到网友的认可, 鼓舞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DV拍摄和分享。

3. DV内容更为丰富。

大学生的DV能够表现的内容将更为丰富。现在, 大学生进行DV创作不仅仅是自娱自乐, 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完成自己的作业。各种DV竞赛, 商业DV征集活动, 以及大学生工作室的成立, 都给大学生DV带来了更加多样的命题, 也使得大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去思考DV的拍摄和制作, 我们将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DV的拍摄当中。

4. 技术更加成熟。

在本次金铅笔大赛中, 看到了很多技术上很成熟的作品。这说明大学生在DV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上都有很大提高, 而且由于设备的升级, 软件的简易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DV创作的技巧, 能够展现更有表现力的作品。

尽管大学生的DV作品相对于专业人士而言, 显得比较稚嫩和粗糙, 但是DV作为一种大学生对于生活的记录和思考, 不仅能够成为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 更能帮助大学生们积累一种传媒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天生, 赵玉.大学生DV创作现状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2]张倩.影像意义的时代性阐释——试论DV的特点及发展潜力[J].法制与社会, 2007, (1) .

[3]蔡元.关于“DV时代”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2004, (4) .

[4]陈颖.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J].现代传播, 2004, (4) .

[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大学生DV创作 篇7

微型电影借助网络迅速发力, 较之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来说, 微电影短则几十秒, 长则三四十分钟, 其短小精悍的形式使得DV短片都与微电影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因此, 微电影概念的横空出世以及盛行, 既为大学生的DV短片创作带来的机遇, 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微电影为DV短片的放映增加了了名正言顺的途径。不论是商业微电影还是非商业微电影, 其播出平台大多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需要前期的资金铺排, 优秀的DV微电影也可能像传统电影一样获得广阔的观影群众。微电影的出现和流行, 商业网站、视频网站功不可没, 网络传播渠道的打通为那些有梦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同时, 微电影的出现也社会重新打量影视短片力量, 对于DV短片品质的衡量, 以前更多的是高校组织比赛来评判, 规模相对狭小, 而微电影推动了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对于影视短片创作的介入和重视, DV短片创作因而也获得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 微电影的发展也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观众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这就需要DV短片创作者结合微电影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用更高的标准去对待影视这门艺术。

二、影视专业DV微电影创作问题与对策

从目前了解和接触到的影视专业学生在实际的DV微电影创作过程中,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有:重拍摄, 轻剧本;题材单一, 模式雷同;偏重重个体表达, 忽视作品社会价值, 另外存在普遍的问题是, 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以及角色的选择余地较小, 学生对于对于演员表演的把控相对较弱, 使得剧情很难通过表演做到位。此外,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 进行DV微电影创作还面临资金缺乏、场地有限、人员调度少等问题, 那么如何在现行条件下进行创作?这就要求从学校以及周边具体环境出发, 严格遵循DV微电影创作流程。

1. 扩大题材类型, 强调剧本主题创意

由于生活阅历有限, 目前影视专业学生大部分的创作停留在校园爱情剧上, 且大部分故事线索单一、人物形象单薄, 题材的重复使学生鲜有进步。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丰富创作类型。譬如同样是校园生活, 是否还有更多的角度进行突破。除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青春剧,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题材, 例如生活影像的题材, 如全家团聚、聚会活动、婚礼仪式等, 还可摄制影视广告、纪录片、企业形象专题片, 再者, 社会新闻的挖掘、文学故事的改编都可以成为DV微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

一部优秀的DV短片诞生的前提得有一个好的剧本创意。“唯有创意决定其未来。真正决定微电影未来的, 还是其创意。因为这是一个极易审美疲劳的时代, 微电影可能开始还能以新鲜的外表引人侧目, 但若稍有不慎, 即可能在大的市场竞争中落马”[2]。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 学生往往拍脑袋做决定, 有了一点主意就直接拍, 结果在拍摄过程中缺乏统筹, 主题难以集中表现。这就要求严格把关剧本, 加强选题策划, 学生在前期剧本写作中不断创新和尝试题材, 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 做好主题立意。

2. 掌握视听表达语言, 重视后期剪辑制作

DV微电影创作是一门融合了文字、听觉和视觉的创意艺术, 如同传统电影一样, DV微电影需要借助各种设备和软件实现最终的创作。摄像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平、准、稳、匀”, 初学者很容易为技术所牵绊, 现场拍摄时只顾看取景器, 而忽略对场面的宏观把握。DV摄像机体积相对小, 在拍摄时要根据DV本身特性和剧本镜头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剧本中大量的固定镜头来说, 三脚架是最好的辅助工具。要想保持画面的稳定性, 无论是手持还是三脚架固定, DV要少用镜头内变焦, 多用广角镜头。对于一些特殊画面的处理, 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创造特效。

非线性编辑软件为DV微电影的后期制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由于要处理多种音视频素材,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视音频编辑软件运用, 做好各类格式的的转换和兼容问题。声音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灵魂, 后期制作一项重要工作是处理声画关系。在拍摄时就要注意不同声音类型的采集, 后期剪辑时尤其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选取以及解说词与画面的衔接。另外, 在后期制作中还要注意对特技使用分寸的把握, 勿贪多而破坏作品的整体风格。后期创作繁琐耗时, 因此学生需要平日加强练习提高编辑效率。

3. 以微电影标准化制作流程为标准, 强调团队合作

电影是一门需要集体智慧战斗的艺术, 对于没有多少人生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创作中, 一个人包揽所有的活, 结果拍完才发现各个环节问题很多。因此, 要改变这种在剧本、表演、摄像、剪辑等方面在拍摄前期有一个明确的分工, 组建3-5人的团队, 在实际的操作中, 各司其职, 同时又要有团队的讨论和意见。

三、结语

校园DV短片创作是影视专业学生实现职业梦想启航的地方, 借助微电影开放性的平台, 以DV拍摄为途径, 提升自己的影像表达的专业能力。面对当今多元化世界的挑战, 影视专业学生放宽视野, 积极探索, 通过DV微电影进行丰富自由的创作, 以影像语言实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陈颖.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J].现代传播, 2004年第4期.

上一篇:资产评估学科性质研究下一篇:电容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