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2024-09-23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共11篇)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1

摘要: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撑,交通问题成了影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述广州大学城交通具有道路网密集、停车场存在供求矛盾等特点,并概括大学城师生表现出学生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师生出行耗时长、换乘不便等出行特征,由此揭示大学城存在公交班次设计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最后提出根据客流情况而适当增加班次、设置进入校园的路标指示牌、实行必要交通管制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公共交通,建议与对策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新造小谷围岛,岛内面积18km2,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

随着大学城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进入大学城求学、工作或经商,另外,高校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大大增加了高校校园的交通压力,同时给高校校园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安全隐患。交通问题成了影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广州大学城交通现状

大学城的公共交通构成有3种,分别是公共汽车、地铁和渡轮。大学城现与外连通的路径只有4条,分别是南沙快速、小洲便桥、长洲轮渡和地铁。

通过广州大学06GIS班的同学对大学城交通设施的实地调查可知,广州大学城目前有交通灯268盏、公交站点135个、路口110个;公共路53条,总长度为71.84km,校内路127条,全长61.68km;公交线路22条,斑马线472条;停车场119个,共计5718个停车位;地铁站2个,共有8个出口;渡口3个。总的特点表现为:

1.1 道路网密集,主要机动车交通路口集中在中环路

大学城共有公共道路53条,总长度为71.84km;校内路127条,总长度为61.68km。从图1可以看出,岛内道路网密集,形成众多的交通路口,它在提供行人便捷的交通联系的同时,也给机动车辆的顺畅行走造成障碍。

岛内机动车的交通灯主要分布在中环路上(图1)。而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格局都是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布在中环路的两侧,学生每天在教学区与生活区往返都需要横穿中环路,尤其是在上下课时的人流集中期,交通安全问题常常引以为忧。

1.2 停车场数量不少,但一些地方存在明显的供求矛盾

广州大学城共有停车场119个,停车位总数量为5718个(图2)。由于外来人员增多,且越来越多的老师,甚至是一些学生也开始开车上学,造成了车流量远远超出估计的数量,使许多地方的停车位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如,分布于生活区的广大商业中心停车场实际车位数为200个,周末及中午就餐时段,车位需求明显增加,常常出现供应不足状态,但分布于广大教学区的停车位却处于闲置状态。

1.3 公共交通形式多样,陆路交通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岛城,三面环水,而与外连通的路径只有4条一南沙快速、小洲便桥、长洲轮渡和地铁。因此,陆路交通是主要的交通方式,私家车及公交车等进出大学城必经小洲便桥或南沙快速。小洲便桥曾因超负荷工作而不得不进行维护与限量通行。

整个大学城的道路网是“环形+放射”形式,拥有多条线路进出大学城。目前开通的岛内公交线有7条,出岛公交线路15条,还有地铁四号线把大学城和广州市区联系起来。

根据大学城规划,大学城出行由学生以及教工组成,其生活特点和规律性决定大学城交通出行方式形成独特的时空特点。大学生一般的出行是以校区内的学习与生活为主,因此,各校区内部的出行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约占30%-45%[1];较远的校内出行或校区间的活动会选择使用公共交通。而进出大学城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常规公交和地铁及私家车。

2 广州大学城师生的出行特征

根据苏丽仪所做的调查[2]结果显示:

2.1 学生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而教职工偏向于私人交通出行

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住宿生,因此学生群体类型相对单一,加上经济条件和日常生活学习等因素的制约,主要活动范围是岛内,所以出行交通工具倾向于经济实惠的公交车。公共交通是岛内广大学生出行的主要方式,目前占出行比例90%以上(图3)。

教职工群体因普遍存在工作与居住分离的特征,因此交通工具的选择因人而异,较倾向于时效性较强的私家车,达到70%(图4)。

2.2 出行耗时长,候车环境亟待改善

根据调查分析,出行者每次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等车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时间之和)高于60分钟以上的比重占61%(图5),显然大多数师生的通勤出行时间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城市最佳半径的1小时时间距离[3]。

公共交通符合乘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时间节省和舒适程度上,如候车时间少和拥挤程度低等。但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出行者每次进出大学城所用的平均候车时间过长,有60%需候车30分钟以上,其他的也需要在5-30分钟不等的候车时间(图6)。

2.3 客流高峰期流量大,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从各高校上下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大学城出入客流高峰发生在工作日的7:30~8:30、11:30~12:30、13:30~14:30、16:30~18:30及休息日全天。虽然公交按时按点发车及有时也适当增加了车辆班次,仍不能满足明显增加的客流需求,往往出现严重超载。此外,岛内发车频率最高的公交线路381路和382路也远远不能满足乘客需求。

2.4 票价较高,换乘不便

由图7可知,乘客每次单程出行需花费3元以上,这个价钱相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显得偏高。尤其是地铁出行的票价更是偏高,仅约15%的乘客出行考虑地铁[4]。此外,大学城南站和大学城北站地铁出口没有自行车停车场,而且可选择换乘的岛内公交线路太少,目前只有环岛公交线381路和382路。

3 广州大学城交通存在的问题

大学城公共交通至今一直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乘客对目前公交现状的满意程度不高(图8),达76%,普遍反映出行难,换乘不方便,公交候车时间长且拥挤,地铁的票价偏高等问题。

3.1 公交班次设计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不同区段客流的实际需求,地铁4号线的服务时间为6:00-22:30,万胜围往新造的尾班车开出时间为22:25,运行时间间隔是9分钟[4],然而市区其他站点于21:30开始,就停止“万胜围往新造”的售票。而拥有将近20万师生的大学城仅设有广州大学城5线这一趟夜班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由于一些线路的取消,如取消203、76路进入大学城后,大学城3线[大学城(体育中心)总站到广东药学院总站]更是常处于超载现象。

此外,发车班次最多的岛内公交381路和382路也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岛内交通需求;而且有些公交线运行线路过长,停靠站点过多,导致乘客候车时间过长。公交公司基本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车,尽管在客流高峰时段增加了班次,但是相比增加的客流却无济于事。

3.2 校内路路口设置拒马,车辆行进路线不明

为更好进行校园管理,保障师生及教职工车辆的安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在主要路口设置拒马(可移动的木制或铁制的障碍物)。因此,对于不熟悉大学城道路的外来车辆及本校车辆来说,进出校园及停车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没有引导图指示这些车辆如何进出,往往会反复穿行在校内和校区道路之间,既不安全,又耗费时间。

3.3 公交线路频繁更改,部分站场布设不合理

2007-2008年,大学城相继取消公交线路203、76和298等线路,但并没有增加其他线路。

2008年9月以前,252路是由天河客运站总站到大学城(广大)总站的,这样,岛内各高校师生均可以乘坐环岛公交381和382路进行换乘,十分方便。但自从252路将大学城总站的站点设在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后,岛内只有382路才能到达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382路因停靠站点较多,往往不能按时到站,等待时间在5-30分钟不等。此外,还存在缓解紧急出行换乘的需求。大学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虽禁不绝,也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4 建议与对策

4.1 根据客流情况,适当增加公交班次

在广州大学城岛内,可根据客流情况,适当增加岛内外公交运行班次。

例如,周一至周四,周五和节假日出行者的数量截然不同。周五和节假日公交车时常出现超载现象,原因是班次少、时间间隔长和人流量集中。但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在节假日的繁忙时段适当调整班次,尤其是大学城专线,10分钟一趟班车最为合理。另外,在节假日里,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快线班次。

同时,建议大学城岛内外公交线路末班车收发时间做适当调整,22:30末班车对于出行者来说过早,可以适时将时间推迟或者设置几条夜班车的线路,方便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需要夜归的出行者。

4.2 在主要路口,设置进入校园的路标指示牌

因车流量主要集中于中环路上,因此建议在进入各高校的主要路口,设置行车路线指示。如,在南沙快速路的收费站出口与中环路交叉的路口,设置进入广州大学教学区的行车指示牌。另外,对于设于外环路的各高校出入口,在进入高校范围内的路段,也应设置路标指示牌。

4.3 根据特殊的客运需求,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

根据大学城这个特殊区域的客运需求,需要考虑优化线路和增加客流高峰时的运行班次。取消203、76、298路车,给出行者带来诸多不便,不能直接到达广州市的商业区。在此建议,公交企业重新增设这两条公交线路,但站点可以减少,变为上快速的76快线和298快线,缩短行程的时间。而对于部分站场设置不合理的公交线,应在变换站点前,进行必要的民意调查,使大学城的公交线网优化,并方便师生出行。

另外,考虑到交通安全的需要,建议在上下课高峰11:30~12:30,16:30~18:30等时段,在中环路上对私家车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如高速路出口及进入大学城的入口,在高峰时段只能行走外环路,不要在各高校的校园内部横穿。

4.4 制定适应票价,增加公交换乘方式

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毕竟,价格最为便宜的仍然是公交车。而地铁的票价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仍比较高,因此,地铁公司可考虑对大学城一卡通进行适当打折。同时,在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地铁出口,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各高校学生使用自行车进行换乘。

此外,建议部分出岛公交车,只要进入大学城后,票价均改为1元,以接送需要乘坐381或者382路的乘客,缓解交通压力。

5 结语

公共交通作为大学城的基础设施之一,需要进行系统优化,使大学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大学城规模的逐渐扩大,轨道交通的发展并没有掩盖公共交通的作用,反而突显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有利于安全出行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因此,概括大学城交通现状,分析大学城师生出行特征,揭示大学城交通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与建议,均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城的交通,从而优化大学城的公共交通网。

参考文献

[1] 熊晓冬,罗广寨,张润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广州大学城交通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88-92

[2] 苏丽仪.大学城公共交通网络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3] 王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 尹应梅.广州大学城公共交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9(01) :117-120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 篇2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于2003年1月21日到小谷围岛视察广州大学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提出“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城”和“2004年9月开始招生”的建设目标,要求以“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为保证,使广州大学城真正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城”。自2003年1月启动广州大学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至2004年9月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首批近4万名学生顺利进驻开学,用时不到2年,岛起新城,年轻的广州大学城由此诞生。10年间,进驻大学城的学生数量从2004年的首批4万人,发展到2014年16万多人。本科生数量约占全省总数近15%,研究生约占全省总数的30%。从广州大学城走出的毕业生近40万人,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广州大学城建设10周年成果展共分13个部分,包括广州大学城整体展示部分和12所高校展示部分。广州大学城整体展示部分包括广州大学城总体概况、建设历程、建设成果和未来规划4个部分。广州大学城总体概况简要介绍广州大学城位置、面积及进驻高校;建设历程主要介绍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广州大学城建设及中央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教育部领导关心和视察广州大学城建设情况;建设成果主要展示广州大学城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自然环境与生态、公共设施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未来规划主要介绍省委省政府对广州大学城未来发展的定位目标和要求、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实施情况。

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庆顺主持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成立仪式。会议通过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章程》,通过了首届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名单。各高校校长分别与首任理事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签署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加盟协议书》。会上,首任理事会理事长郑德涛就联盟即将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尽早确定2015年的工作计划;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几件高校共同关注的大事;三是建立联盟的沟通联系机制;四是加强联盟与大学城管委会的沟通联系。最后,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就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的成立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树立长远目标;二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三要加强协同创新;四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来源:省教育厅网站)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3

一、广东的医学本科院校明显过多

有中山大学医学院 ( 原中山医科大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 深圳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等。这次如果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也成功升格改名为大学, 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格局, 广东所有的医学院都升格成了大学, 医科高校层次类型严重打乱, 没有梯度, 全部挤到金字塔的顶端, 从而失去科学性。

其实, 这几年由于医患关系恶化, 看病难、看病贵、学医时间长、学习难度大、医生工作量艰巨, 收入低而且转行难等原因。使得医科院校招生难的现象尤为突出。从录取情况来看, 农村生源过量, 相比城市生源来说, 来自农村的学生刻苦耐劳, 考试通过性高, 但是由于视野不足及经济基础的原因, 所以发展后劲要差很多。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 简称 “广医大”。如果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必然导致二校简称雷同, 引发更名背后的利益之争。而广东医学院远在湛江市, 近年才到东莞市设置了一个分校, 如果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有误导信息不对称或边远地区学生的嫌疑, 使其相信广东医学院的办学地点在广州市。所以我们认为广东医学院更名是 “搭名校便车”的行为, 如果通过, 会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广州医科大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更名永远在路上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4年间, 改了2次名) , 现在又要改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可以说广技师是近年来全国改名最频繁的大学。更有意思的是校名中 “技术师范”这四个字是一个自创词, 矛盾又生拼硬造, 有皇帝新装的意味, 很不适合进入大学的校名中去, 因为大学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名更改也是过于频繁, 就算这次教育部通过了上述二所学校的更名, 但其更名的事情也将远未结束, 从两校一贯作风和发展历程及目的性来讲, 不久的将来它们也将再一次申报更名, 一直到彻底去掉师范和农业二字为止。这种运用蚂蚁啃骨头的技巧, 牵着教育厅鼻子的做法屡试不爽的。

三、学校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名称进行了规范限制, 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 广东好多高职高专、独立学院都达到上述条件, 万人学院比比皆是。这些高校大楼多, 大师少、缺大气, 当然更缺的是核心竞争力。而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 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正是这些优势学科的科研实力支撑了这些世界一流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而我们的省属高校最缺的是核心竞争力, 当然此次公示的四所高校都没有在国内有特别影响力的专业学科。

综上所述, 以上四所高校从各方面讲, 当前都不够条件单设为大学。除此之外, 他们都有一个通病, 由于凑面积, 拼硬件, 校区都不够集中, 过于零散。所以我强烈建议在以上四所高校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合并创立二所国内高水平的大学, 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主体与广东药学院合并组建 “广州科技大学”, 以仲凯农业工程学院为主体与广东医学院合并组建 “广州理工大学”。

大学在于强, 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广州虽说高校数量众多, 但知名高校数量极少, 纵观形势, 高校合并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 能协助广州的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及创造就业。处今日各地, 皆有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之时, 而广东独无, 譬如居中古而摒弃舟车, 其动辄后于人, 必矣! 而新组建的 “广州科技大学”做大做强、走内涵式研究型发展道路, 参照 “香港科技大学”模式。新组建的 “广州理工大学”, 走综合型大学发展道路, 参照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这二所新组建的高校 “一红一蓝”, “相互支持又相互敌手竞争, 包容天下, 相得益彰”, 就像新广州的两翼, 平衡式展翅翱翔蓝天。这样广州也终将拥有自己的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

睿智之士, 人微言轻, 却是真正洞察世界高等教育大势巨变的。通过组建 “广州科技大学”和 “广州理工大学”, 是以新思维和新机制筹建的二所新型大学。它们都以理工学科为主, 兼有医学, 管理学科, 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 以国内一流的标准组建每一个学院和专业。唯改革方能实现夸越式发展, 主动出击, 组建二所国内一流高校, 战略意义非凡, 这对广东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也是广东高等教育多年发展、改革, 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并可解广东高等教育战略之困。国家的未来、广东的未来, 取决于教育, 作为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 “试验田”, “广州科技大学” 和 “广州理工大学”承载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优质、多元、国际化的强烈期待。发展战略, 是高瞻远瞩, 是当下实力上努力来的, 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更是为了承担起一份责任, 为了广东更好更有利的发展。这也是响应广东自贸区的设立, 我们教育界呼应的一件最有标志性事性, 必将载入史册!

摘要:组建“广州科技大学”和“广州理工大学”。唯改革方能实现夸越式发展, 这是广东高等教育多年发展、改革, 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并可解广东高等教育战略之困。

关键词: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广州大学城旅游总路线 篇4

【广工站-----大学城1线,在白云索道站下车-----步行至云台花园】

2、宝墨园 位于广州番禺区紫坭村,是岭南文化与包公文化结合的精品园林,亭台楼榭,湖水相连,里边的锦鲤鱼是一大看点,门票30元。

【约3小时 / 40.3公里

广大生活区站乘坐310路,在星海公园站下车-----乘坐番禺12,在大桥头站下车----步行番至禺区宝墨园】

3、珠江夜游 珠江广州河段,乘豪华游轮游览珠江,江风袭袭,珠江两岸,夜色霓裳,美比巴黎塞纳河,经济条件允许,可以一游,游览票票最低48元。

4、华南植物园 位于广州龙洞,植物王国,绿色天堂,绿草如茵,湖光天色,园区辽阔,近几年,政府拨巨资美化该园,应该不会令人失望,门票10元。

【约2小时 / 31.0公里

地铁3号线(天河客运站方向), 在天河客运站下车(A口出)-----步行至天河客运站(130米)------乘坐广州华师东南门-华师康大学院,在 龙洞站 下车----110米步行至 华南植物园

乘坐 大学城4线, 在 沙河顶站 下车---乘坐 535路(或 84, 84a), 在 植物园站 下车---130米步行至 华南植物园

乘坐 大学城4线, 在 天平架总站 下车---乘坐 534路(或 28), 在 植物园站 下车---120米步行至 华南植物园

乘坐 大学城2线(或 大学城4线, 大学城1线), 在 琶洲大桥北站 下车---乘坐 564路, 在 植物园站 下车---100米步行至 华南植物园

乘坐 大学城3线, 在 琶洲大桥南站 下车---乘坐 564路, 在 植物园站 下车---100米步行至 华南植物园】

5、雕塑公园 位于广州下塘西路,园区面积额很大,雕塑,森林、草地、湖水是它的特色,三月份去,鲜花怒放,效果更好,最近广州政府为民做好事,决定免费,值得去看。

6、白云山 位于广州市北郊,广州市“市肺”,绿化很好,广州市民最喜欢的登高之处,摩星岭景区和明珠楼景区是人们常去的景点,门票5元。

【大学城1线到白云索道站下车后再步行5分钟就到山脚了。

坐地铁的话在大学城南站坐4线到车陂南转5线到小北站下,步行到环市中路口坐76路公车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下车,步行到白云山。】

7、莲花山 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位于珠江口,山海相接,气势非凡,莲花塔、观音像高耸入云,古采石场壁立千仞,花草繁茂,登高远望,周边风景尽收眼底,门票30元。

8、香江野生动物世界 位于番禺区大石镇,绿树掩映,湖水泛波,动物放养,大开眼界,白虎、熊猫、树袋熊是它主打动物,白虎表演不可不看,看后令你拍案称绝,园区面积额较大,游完需要4-5个小时,门票120元。

9、大夫山森林公园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园区面积辽阔,森林、草地、湖泊、山峦、干净舒适,可以烧烤、骑自行车、划船、散步,怎么玩都畅快,最主要是免费,深得大家喜欢,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0、余荫山房 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清代广东四大园林之一,面积近2000平方米,古代祠堂,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湖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弋,是岭南园林的珍品,门票18元。

11、南沙天后宫、蒲州花园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天后宫为霍英东所建,中国最宏伟的天后宫,高塔耸立、寺庙群立,古色古香,香烟缭绕,登高远望,南沙港海上运输船只南来北往,虎门大桥横跨珠江口,气势非凡,东莞虎门尽收眼底,广州唯一的一个海滨浴场就在这里。蒲州花园就在旁边,里边风景自不待言,三两知己。恋人情侣,徜徉其中,令人颇感人生之惬意,门票免费。

12、百万葵园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是生态观光旅游的典范,里边以葵花为卖点,樱花、玫瑰等花卉迎风怒放,麦兜猪、宠物狗等小动物,是小朋友的挚爱,不过,要选对时间,否则,没花的时候去就白花钱了,门票贵啊,60元。

13、陈家祠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也称陈氏书院,广东民俗博物馆,建筑古色古香,颇具岭南特色,里边好多石雕、砖雕、牙雕、铁雕等艺术珍品,游览其中,恍若隔世,门票10元。

14、沙面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万国建筑博物馆,鸦片战争后,被英法等过辟为领使馆区,西方各种建筑形式都有,并一直保留至今,门票免费。

15、光孝寺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人曰“未有广州,先有光孝”,可见其历史之悠久,此寺是六祖慧能剃度处,有许多历史遗迹,广东省佛教协会设于此,门票5元。周边还有六榕寺、五仙观、大佛寺、华林寺、三元宫可以参观。

16、北京路、上下九路、天河城商业步行街和商业区 购物天堂,体会广州商业繁华的好去处。

17、长隆水上乐园和长隆大马戏 位于番禺区大石镇,广州比较著名的游乐景区,长隆大马戏我看过,真的是很精彩,扣人心弦,表演者90%以上是外国人,表演的很有水准,值得一看,但是,门票奇贵。长隆水上乐园180元,长隆大马戏160元,不是一般的贵!

18、南越王博物馆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旁边,是第三代南越王赵昧的陵墓,出土大量文物,值得看,门票15元。

19、二沙岛风情区 含宏城公园,星海音乐厅、广州美术馆、广州电视塔、珠江,在此游览,;流连忘返,其乐融融。门票免费

20、其他景点:广州珠江公园(在珠江新城)、增城白水寨、花都圆玄道观、从化天湖、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森林公园(从化和龙门县交界处)、白云区帽峰山、黄埔军校,南海神庙、广州石室大教堂、越秀公园、农讲所、黄花岗72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岭南印象园(大学城)等。

小蛮腰

【乘坐 地铁3号线(天河客运站方向), 在 赤岗塔站 下车(B口出)

1.1公里步行至 广州塔】

龙洞校区

【乘坐 大学城4线, 在 沙河顶站 下车---乘坐 84路, 在 迎龙路站 下车---60米步行至 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5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展示设计

广州大学城经调查、勘探、发掘出48处地面文物建筑、130余处古遗址、古墓葬,体现了小谷围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全面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向公众阐释大学城文物古迹遗址的内涵,首先须作好保护规划和展示设计,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经济、学术、教育等价值上的作用。

1.大学城重大考古遗址的现状危机

小谷围岛南北由珠江航道相围,自然环境独特。南汉皇帝曾在此建昌华苑、昌华宫,已有1千年历史。岛上至今已发现许多汉墓,有的属广州已知的最大东汉砖室墓。南汉国的两座帝陵(德陵和康陵)为当年全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广州大学城在抢建的过程中忽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的院校为了片面利益人为地突击施工,使已经发掘的重大考古遗址又一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改变小谷围岛文物古迹的如此现状,成功地将这些文物古迹以最合理最为优美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无疑会增加广州大学城的历史和文化延续性。保护的意义不但使之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也体现了大学城对中华文明应该做出的贡献。

2.南汉二陵考古遗址的规划展示

本项目承接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依附大学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强调其岭南特性,使其发扬光大,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

针对大学城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探讨可行的措施。

2.1康陵的保护及康陵公园设计

文物古迹的展示首先必须满足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任何形式的展示都必须以文物的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条件。我们应在确保不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才能够考虑展示的问题,做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考古发现,认真踏勘现场

康陵位于北亭村大香山南坡,依山坡地勢南北向营建,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台,地下筑玄宫。以居于园内中部偏北的方座圆丘陵台为主,四周有夯土墙垣包围,形成陵园。陵垣四角筑有角阙。南墙正中为开园门,门外为廊房(或献殿)建筑。陵 园平面长方形围墙,大约东西宽57.30米,南北长96.80米。墙体夯筑,宽1.2~1.4米。

陵墙四角有角阙,一大一小对角相连。小阙处于内侧,与围墙相连接;大阙在墙角外侧。现存方形台基(见图1),中心为土质,砖砌台壁,四周砌散水,可能是阁楼式建筑。发现有带莲瓣瓦当的筒瓦、板瓦、花边重唇滴水瓦、脊头瓦(鬼脸板)和吻兽饰等,表明阙顶有颇具规模的屋盖。

图1

南垣正中开有陵门,据现存的磉墩推测可能是面阔三间的门楼。陵门以南17米外还有一组磉墩。从磉墩的排列,可能是廊房,也有可能前后两重陵门。围垣西南角外侧挖有一条明沟,并筑挡水挡土墙。南门两旁的墙基下分别设置砖砌排水沟。

陵体位于陵园中部略偏北。陵台为方座圆丘,由圆台、方台、散水等分层构成。地宫筑在陵台正下方,由墓道、封门、甬道(门洞)、前室、中室和主室组成。据前室当门横立的石哀册,可确认墓主为南汉高祖刘岩。

2.2认真保护规划,艺术展示博物

(1)建遗址陈列馆,丰富公园内容

康陵出土的木瓜、菠萝、香蕉等模型明器蔬果祭品,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寿象生陶瓷制品。哀册文是考古发现中首次出土完整的哀册全文,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块哀册文碑石。另外,其出土的玻璃,水果象生,青瓷器等遗物,对于研究五代岭南地区的建筑艺术,工艺及艺术成就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一批青瓷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因此,在康陵公园内建遗址陈列馆,展示当年的出土文物,具有重大意义。

(2)构建昌华苑囿,传承园林艺术

康陵公园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城中园,园中陵”,“水陆双环,墉关三分,一龙园中游,四门内蓄,四角外张,绿野织百川”。采用的规划结构是“一园双环三轴线”:在规划范围内通过建筑群,宽阔湖面,打造山,水,楼,林一体的中国园林风貌,丰富的水系贯穿全园,三条主要轴线使全园各功能区分而不离。在两条主纵轴线上的建筑群稳重,平衡又统一,凸显了陵墓建筑的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全园最主要的景区位于中心位置的游览区内,被两条轴线划分为四个景区,作为四个主题景观点,该园也将会成为大学城内的一个景观亮点。

3.德陵的保护及其环境的界定

德陵位于小谷围岛北亭村,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坐南朝北。南汉康陵和德陵为今年来广州乃至领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广州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砖室墓(见图2),这两座帝陵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德陵的形制规格对于研究五代时期岭南地区的建筑艺术、陵寝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在德陵的保护与展示设计中,我们运用“古今结合”的手法,在尊重陵墓原始生态环境和古典建筑形制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和形式,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的德陵墓园。

3.1 保护轴线艺术

德陵的保护和改造严格遵守中国古典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常用的中轴对称的设计手法,主要轴线成为墓园的主要视觉通廊。入口牌坊——甬道——陵墓主体——后山,这一轴线的引导使德陵墓园的空间富有强烈的序列感。置身于陵墓的宁静山林之中,游人会不由自主的深深地感受到先人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宏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陵所蕴含的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可见一斑。

3.2 保护山林环境

设计者在德陵的保护范围内错落有致的保留并发展了三处坡地,增加景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对于坡地的处理,保留了陵区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原有的优美环境营造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的生态环境。另外,利用坡地高度上的优势,加强中轴线的导向性,在后山的处理上,种植高大的当地树种作为序列空间的休止符。

3.3 弱化大楼影响

陵墓的保护范围处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区范围内,墓园的设计与华师建筑相抵触,“时代精神”与“人文意蕴”在此发生矛盾。如何去弱化华师教学楼的负面影响是本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华师教学楼的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6

关键词:膳食,营养,状况,学生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四面环水、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是个读书、学习、研究的理想之地。广州地区已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约20万人[1]。青年大学生新陈代谢旺盛,是体格和智力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膳食是否科学、合理,营养摄入是否充足、均衡,对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大学城内许多学校的食堂运营管理、物流配送都对外承包经营[2,3]。食堂建筑设计合理、设施设备齐全,餐厅优雅别致、通风采光效果良好[4]。本文采用问卷与膳食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学校食堂的膳食及其营养状况,探讨存在问题,为指导大学生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取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10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10所高校按不同学科类型各抽取2个学院,每个学院2011 ~ 2013级各抽取1个班。食物频率问卷发放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67份,其中男生887名,女生1 113名;24 h膳食回顾调查表发放1 0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823份,其中男生426名,女生397名。被调查学生年龄为18 ~ 25岁。调查时间为2014年5—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67份,回收率为93. 4% ; 其中男生占44. 4% ,女生占55. 6% 。

1. 2 方法 ( 1 ) 食物频率问卷法( FFQ) : 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5],并查阅参考国内外饮食研究成果[6,7],自行设计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过去1个月内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每类食物的摄入频率、饮食习惯。调查人员均为广州大学城内的在校师生,经过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统一标准。问卷经专家审核并进行小规模预调查。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 81,KMO值为0. 73( 以24 h膳食回顾法的结果为标准)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按照问卷标准给问卷打分,最佳答案4分,然后根据答案的合理性依次得3 ~ 1分,卷面总分60分,按分数的高低判断调查学生的膳食结构情况,在50分以上的为膳食结构良好,45 ~ 50分为一般,45分以下的为较差。

( 2) 24 h膳食回顾法: 了解在学校食堂用餐时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摄入量,食物种类主要包括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蛋类、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不包括食用油和调味品。调查人员均为广州大学城内的在校师生,长期在学校食堂用餐,且预先对各种饭菜的成分、重量进行了测定。然后依照“中国食物成分表”[8]计算出每种食物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量以及能量情况,最后统计出不同人群人均每天对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和人均每天对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评估各种食物摄入量是否符合标准。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 ”中18岁以上成人中等体力活动的推荐摄入量( RNI) 或适宜摄入量( AI) 为标准,与所得数据进行比较; 以摄入量占建议量( 推荐量或适宜量) 的百分比计,能量≥90% 为摄入充足,营养≥80% 为摄入充足,< 80% 为摄入不足,< 60% 为严重摄入不足[9]。

1. 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方法主要为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 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 1膳食结构及行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 >95% ) 经常( 每天如此或经常如此) 在学校食堂用餐,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时经常食用米饭面食、畜禽肉蛋制品和新鲜蔬菜,有超过50% 的学生经常性食用豆类制品。但能够每天吃粗杂粮、奶制品、水产品、新鲜水果的仅分别占7. 3% ,5. 1% ,2. 8% ,0. 5% ,有30% 以上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几乎没有食用过水产品和新鲜水果,有20% 左右的学生在学校饭堂几乎没有食用过粗杂粮和奶制品。在学校食堂里经常性食用甜品、油炸烧烤类食物、碳酸饮料、腌制食物的学生分别有18. 9% ,16. 0% ,10. 7% ,5. 0% 。有5. 8% 的学生经常性喝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而有1. 7% 的学生经常饮用酒精饮料。

男生中膳食 结构良好 者占7. 5% ,较差者占46. 9% ; 女生中膳食结构良好者占9. 2% ,较差者占41. 6% 。男、女生之间膳食结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5. 788,P = 0. 056) 。总体来看,44. 0% 的学生在校用餐时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n = 1 867,% )

2. 2膳食营养状况 从表2可见,广州大学生在学校饭堂用餐时,蔬菜类、豆类及其制品的人均摄入量符合“膳食宝塔”建议量的要求,而谷物类、畜禽肉类的人均摄入量高于建议量,蛋类的人均摄入量略低于建议量。从达标率来看,蔬菜类、蛋类、豆制品摄入不足率高达21. 0% ,37. 6% ,35. 2% ,而谷物类、畜禽肉类摄入过量率为23. 9% ,31. 8% 。其中水果类、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的人均摄入量均明显低于“膳食宝塔”的建议量,且摄入不足的学生分别占96. 2% ,77. 3% ,85. 8% 。

( n = 823)

调查表明,男、女生能量、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的摄入充足,但男生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仅占建议量的79. 4% 和62. 8% ,而女生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只占建议量的78. 1% 和67. 2% 。男、女生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磷、铁、锌充足,但硫胺素和锌普遍摄入不足,其中男生摄入量只占建议量的64. 2% 和62. 0% ,而女生仅占建议量的69. 2% 和73. 9% 。此外女生钙摄入不足,只占建议量的78. 9%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人均摄入量占建议量的百分比 /% 。1 kcal = 4. 18 k J。

3 讨论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各高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普遍较高,就餐环境舒适卫生,就餐模式也多种多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大学城95% 的大学生经常在学校食堂用餐,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乐意到学校食堂就餐,学校食堂提供的食物是大学生营养膳食补充的主要来源。但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大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时膳食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 1) 注重主食的摄入,但精制谷类食物摄入过多,而粗粮摄入严重不足。目前高校食堂提供的米饭、面食等均采用精制谷类制作,而绝大部分学生每天精制米面食品人均摄入量达467. 3 g,超过了“膳食宝塔”的建议量。经调查发现,广州大学城各大学食堂均供应玉米、番薯、小米、燕麦等粗杂粮,但是品种比较单一,口感欠佳,因此学生较少食用。( 2) 畜禽肉类摄入偏高,水产品、奶制品摄入严重不足。有接近90% 的大学生经常性食用畜禽肉类食物,且人均摄入量达到83. 6 g,超过了“膳食宝塔”的建议量。除畜禽肉类外,大学生膳食中其他含高蛋白的食物摄入较少,如水产品、奶制品的人均摄入量分别为19. 4和56. 2 g,明显低于“膳食宝塔”的建议量。水产品含有大量易消化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碘、铁、钙、磷、钾等矿物质,此外还富含DHA、EPA、心脏保护因子等功能性成分,具有益智健脑、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0]; 奶制品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容易被人体吸收,是天然钙质的最好来源[11]。据文献报道,全国其他地区许多学校机关食堂也存在水产品、奶制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可能与这些食物成本较高、不易保鲜以及饮食习惯等有关[12,13,14]。( 3) 水果摄入严重不足。本调查显示,大学生很少在校食堂食用水果类食物,人均摄入量也远低于建议量。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富含果胶、多酚等,对维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5]。

本次调查还显示,44. 0% 的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可能与大学生对平衡膳食的理解不深刻有关,不太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存在挑食、偏食; 另一方面可能与食物的可及性有关。因此,学校应加强营养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膳食,注意食物多样性,适当增加粗粮、水产品、奶制品、水果的摄入。有部分学生经常性食用甜品、油炸烧烤类食物、碳酸饮料、腌制食物。油炸食品油脂含量高,经常食用会导致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烧烤食物危害更大,往往含有强致癌物苯并芘,而腌制食物则很可能含有致癌物亚硝胺; 甜品、碳酸饮料是高糖、高脂类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和动脉硬化。因此,经常性食用这些食物的学生应加以注意[16]。

从营养素的摄入情况看,男、女生能量、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摄入充足,但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可能是由于乳制品、水产品、蛋类摄入不足造成。此外,“中国食物成分表”基于食物原料,因此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使食物中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摄入部分在计算中自动去除,导致结果中脂肪摄入量偏低[17]。无论男、女生,硫胺素( 维生素B1) 、锌元素普遍摄入不足,女生还缺乏钙元素。可能是学生对粗粮( 富含硫胺素) 、水产品( 富含锌) 、奶制品( 富含钙) 的摄取不足造成的。为缓解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应增加对上述食物的摄取。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7

广州大学城是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 投资300亿打造的大学城, 定位为面向21世纪,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规划范围约43.4平方公里, 可容纳20万学生, 进驻高校10所。从2003年开始建设至今, 其规模已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集中规划、集约建设”的大学城。由于政府的大量投入和扶持, 广州大学城在国内的大学城中发展较好, 但城区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这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乃至国内其它大学城长足发展的瓶颈。

一、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现状

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与一般校园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特色鲜明的区别, 大学城城区一般由多所高校建设新校区组成, 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源头来自各高校的老校区, 而又因为地缘关系在大学城内通过开放和共享进行融合而成, 但从现状来看, 在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形成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 各高校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再生困难重重

一个新建的校区必然缺乏文化氛围, 让老校区的历史积淀尽快延伸过来无疑意义重大, 但在大学城建设中, 这一点往往因为一味追求“现代”和“全新”而被忽视。如广州大学城, 所有学校几乎全是现代风格的新式建筑, 一律的钢筋水泥、瓷砖玻璃, 再加上广阔的校园造成的距离感, 容易使人感觉冷清、校园氛围淡薄。高校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积累过程, 老校区的一草一木、雕像景观、建筑群落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搬迁后对这些文化的移植和再生本来就难度很高, 更何况大多数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等到醒悟时才发现新老校区文化之间的纽带已经减弱甚至消失。[2]另外,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百年名校那样强大的文化力量和底蕴, 数十年积淀的校园文化更容易因搬迁而断裂, 不得不在大学城的钢筋水泥中重新开始。

从校园文化的承载主体考察, 新老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为文化移植增加了困难。梅贻琦先生有言:“大学者, 非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往往因为住所与大学城的空间距离过远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如广州大学城, 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必须每天长时间坐车上下班, 只有新教师住在大学城内, 而等新教师稍具经验之后, 却又不得不搬到远离大学城的住宅区去。在这样一种人为隔离师生交流的情况下, 校园文化的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二) 各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与融合程度不够

大学城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意指大学城城区内各高校高度开放、融为一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这种开放仍然停留在表面, 仅体现在没有实际建筑的围墙, 甚至出于安全管理等困难, 一些大学城内学校之间互设事实上的围墙。广州大学城很多学校都有“仅凭本校一卡通入内”的公共场馆, 学生到其它学校去并没有理想中那样通畅无阻。

这无疑与大学城建设初衷的开放性相去甚远。大学城要求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开放, 本质上讲的是开放的办学理念, 通过观念的碰撞改变过去高校封闭、独立的办学模式和制度文化, 对传统教育思维产生巨大冲击。[3]但实际上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办学模式依然相对封闭, 办学者对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十分积极, 即使有些简单的交流, 也只是局限于社团或协会自发组织的“民间交流”, 少有学校层面上的正式交流活动。

(三) 城区内校园文化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由于开放性不足, 学科、学校之间壁垒重重, 直接造成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最初出发点的大学城一直深受资源共享难的困扰。从大学城建设规划上看, 资源共享包括图书馆、体育中心、会议中心、医疗中心和绿地等公用基本设施的共建共享, 教室、实验室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部分共享, 师资互聘, 学生跨校选修, 学分互相承认, 等等。这种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对整体高等教育是有利的, 但在实践中这种机制却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在广州大学城, 学校与共享区的实际距离太远, 因此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不多, 实际利用率不高。各高校更关注的是自身发展, 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也不会立足于整个大学城城区这样一个整体, 对教育资源的保护意识远远多于共享意识, 因此进行共享的并非是自己的优质资源。

二、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虽然现状堪忧, 但大学城已是既成事实, 发展是唯一出路, 而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建设则是这条出路的指引。从文化形成的规律上看, 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 但需要多久、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则取决于管理者的建设水平, 对文化的形成放任自流或者进行长远规划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让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一直处于盲目建设无疑是十分危险的。由于大学城城区校园文化的长期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我们只能通过多方合作和积极引导寻找建设的途径。

(一) 重视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

大学城的出现中断了新老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传承, 因此新老校区之间必须加强文化交流, 这包括鼓励新生深入学习校史、了解学校发展沿革, 在新校区建设老校区的特色景观, 加强校训、校规在各种活动中的推广运用、提高认同度, 和老校区学生共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等等。对原有的文化可以进行创新, 在新时期应当逐步形成具备新特色的校园文化, 但只有吸纳原有的文化, 才能保证文化的厚度。

办学者对一些阻碍校园文化传承的具体困难要想方设法解决, 对学校来说, 文化就是实力, 在大学城城区的新环境下, 谁从原有文化那里继承到的分量越多, 谁就越有优势。

(二) 保证校园文化的开放交流

“开放性”是大学城最高的办学理念, 大学城内的高校只考虑自身利益、学生安全等一系列因素, 把学生局限在自己的校园内, 这严重违背了建设大学城的初衷, 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才有发展的前途。

继续推行跨校选课、举办讲座等形式, 通过评选优质课和系列讲座等形式, 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讲座质量;广邀其他高校学者和社会上杰出人士前来讲学;主动组织校际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或协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鼓励学生的校际沟通, 在交流和沟通中共创大学城开放文化。

(三) 加强大学城城区的整体文化建设

大学城城区内的校园文化通过交流和融合, 必将形成有一定共性的整体文化, 因此各高校和大学城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紧密合作, 加强整个大学城城区的文化建设。其中, 制度文化是大学内在精神与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培育和营造大学内部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进而内化为大学个体的精神人格、价值诉求和行动取向。[4]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在大学城城区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如果各高校各自为政, 则很容易出现短视性和盲目性, 只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才能促使文化的良性发展。由于大学城多以为政府主导, 各高校更应该和大学城管理部门一起制定文化保障政策, 建立多种形式的管理组织体系和大学城信息网络平台, 出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纲要和学生公约, 建立相对统一的制度规范, 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城制度文化, 实现各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扩散。

参考文献

[1]沈丽萍.试论我国大学城的文化缺失现象[J].开放教育研究, 2008.14 (3) :19-22.

[2]姚信, 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来自杭州市三大高教园区文化建设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05.7:17-21.

[3]周富平.论大学城的开放性[J].煤炭高等教育, 2004.22 (4) :45-47.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8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学生,治疗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1~34岁是伤害的高危人群, 伤害发生率高、后遗残疾多, 是该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高达50%, 每年每2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遭受一次以上的伤害[2]。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人力资源储备, 伤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故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往对大学生伤害的研究, 多采用现况调查, 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3,4]。本文以学生入学4 a来, 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为依据, 以医生视角对伤害进行描述, 为开展大学生伤害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以广东某高校2006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共78个班级 (文科5个班, 理科8个班, 艺术类1个班, 其余各班为文理兼招) , 合计4 573名学生, 其中男生1 921名, 女生2 652名;年龄17~21岁, 平均 (19.08±0.82) 岁。

1.2 方法

统计调查对象2006年9月1日入学后~2010年7月10日毕业时累计4年的伤害情况。只包括在校医院就医门急诊、转诊、住院病例, 不包括未就诊的病例。

1.3 伤害的统计标准

伤害的定义[1]:凡因为能量 (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 或窒息导致缺氧, 影响正常活动, 需要医治或看护, 均为伤害。伤害的分类和判断标准[2]:参照国际疾病分类中伤害外因分类 (《ICD-9》E编码) 将伤害分为跌伤、碰撞伤、锐器伤、交通伤、烧烫伤、溺水、击伤、中毒、触电、爆炸伤、骨头卡喉和叮咬伤等12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4 573名研究对象中, 大学4 a间共发生伤害2 913人次, 伤害累计发生率为63.70%, 其中男生伤害累计发生率为80.43%, 女生为51.53%。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084, P<0.01) 。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伤害原因比较

伤害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跌伤 (51.39%) 、碰撞伤 (25.13%) 和锐器伤 (8.99%) 。不同性别间伤害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2, P<0.01) 。其中女生烧烫伤、其他伤高于男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伤害类型比较

伤害以扭伤 (32.17%) 最多, 其次是擦皮伤 (25.23%) 和皮下组织伤 (21.46%) 。其中男生伤害类型的排序是扭伤、擦皮伤和皮下组织伤;而女生为擦皮伤、扭伤和皮下组织伤。不同性别伤害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59, P<0.05)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累计发生率

一年级至四年级伤害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1.10%, 15.83%, 8.92%, 7.85%, 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76.29, P<0.01) 。

2.5 伤害时间

各个月份均有伤害发生。9月最高, 7月最低, 见图1。

由图2可见, 一天中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是17:00。

2.6 伤害地点

体育运动区域占49.33%, 学生宿舍占18.39%, 校内其他区域占12.12%, 校内通道占12.11%, 校外占8.07%。

2.7 伤害部位与伤害严重程度

四肢伤占71.81%, 头颈部伤占27.89%, 躯干部伤占7.16%, 其他部位伤占4.22%。2 913人次伤害中, 20个男生、4个女生发生过2次伤害, 3个男生发生过3次伤害。33人 (1.13%) 入院治疗, 男生25人, 女生8人, 其中骨折15例 (45.45%) , 关节韧带撕裂伤10例 (30.30%) , 其他8例 (24.24%) 。

3 讨论

目前国内伤害研究多采用王声湧于1998年提出的建议标准[5]。本次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以广东某高校2006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统计其累计4 a的伤害情况, 避免了分层抽样的误差。国内伤害信息收集常常建立在回顾性自我报告基础上[6]。Harel等[7]的研究显示随记忆延长, 伤害的报告率显著下降, 即存在记忆偏倚。本研究避免了记忆偏倚, 但本次伤害统计的例数, 未包括一部分未就诊的轻伤病例, 实际伤害发生率更大。

调查显示, 大学4年中, 伤害累计发生率为63.70%, 男生是伤害高发人群, 且本次调查显示男生伤情重, 住院比例高, 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3]。男生喜爱运动, 暴露时间长, 运动强度、速度和爆发力远高于女生, 跑跳、碰撞过程中加速度较大, 产生伤情较重;另外, 由于男生性格比较粗犷, 对伤害预防和治疗不重视, 因延误就医导致伤情迁延或多发、再发, 所以男生是伤害重点保护人群。在进行伤害宣教和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不同性别大学生伤害原因排名相同, 前3位的分别是跌伤、碰撞伤和锐器伤。跌伤排在第一位, 与林莉萍等[8,9]调查的结果相近。女生跌伤发生率为50.88%, 应引起重视。原因分析首先和女生喜穿高跟鞋有关[10];其次女生相对安静, 较少参加运动, 身体平衡和反应较男生慢, 大学里参加各项活动机会多, 容易受伤。学校在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女生特点, 引导其健康生活方式, 体育课注意培养其协调性和耐力, 提高身体素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教养态度与方法是减少学生伤害的重要因素[11]。

大学生伤害原因中近50%是发生在运动中的跌伤和碰撞伤。此外, 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长时间使用MP3[12,13]或随身听引起的突发性耳聋, 运动中近视眼镜破碎皮肤撕裂伤, 使用锐器不熟练造成的切割伤, 动物伤害[14]涉及猫、狗、鼠、宠物仓鼠、蛇、蜜蜂和蚂蚁等, 以及私自在宿舍违规使用电器造成的中重度烧烫伤等。伤害起因复杂,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也应加强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其生活技能;还应加强校内宠物管理, 积极灭鼠, 严禁在宿舍违规使用电器。

伤害发生率随年级的增高而下降, 和国内有些学者调查结果不同[4]。分析与调查时间和地域有关。高三学生课业负担重, 体育锻炼少, 精神压力大, 身体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 精神相对放松, 广州的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军训、各种球类比赛、运动会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体能跟不上, 动作易变形, 从而导致伤害。因此, 大学一年级新生伤害发生率最高。笔者认为大学生入学后应及时、定期体检。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运动伤宣教, 学生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大学三、四年级学生, 面临学业、考研和就业压力, 运动时间显著减少。大三、大四学生运动伤害率虽下降, 但身体素质也随之下降[15]。建议引导大三、大四年级学生, 在满足学习要求的基础上适量运动。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澳门 (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 和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 各4所高校的在校全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澳门共发出问卷938份,回收有效问卷818份 (男391名,女427名),回收率为87.30%;广州共发出问卷1 662份,回收1 580份 (男922名,女658名),回收率为95.06%。澳门、广州两地大学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0.81±1.59)岁和(21.31±1.57)岁。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明测定量表 (WHOQOL-BREF)[2],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生活质量问卷。问卷包括生理(4题)、心理(6题)、独立性(4题)、社会(5题)和环境(14题)5个维度,共44题。其中33题为测量题,按照从对健康有利的程度或满意程度,以1~5分赋值,要求回答在过去2个星期的生活质量情况;另有9题为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是否患病、生活质量自评百分制得分等。按照生活质量的常规计分方法,每个维度计分为各个题目的平均分乘以4;自评百分制得分是受访者综合考虑上述5个维度后,给出的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估分数。所编问卷通过3位健康教育专家的效度检验[3],问卷各维度信度在0.60~0.88,生理维度信度较低,但与文献中的记录相近[2,4]。

1.2.2 调查方法

以学院或学科分类,班为单位,分层随机派发问卷,要求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分析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地生活质量的差异;考虑到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背景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4,5,6,7],因此以背景因素为第1层,生活质量组成的各个维度的具体因子为第2层,分层线形回归分析两地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澳门与广州学生生活质量的得分特点

与广州大学生比较,澳门大学生的环境、独立维度及自评总分较低,社会维度得分较高,澳门大学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由低至高依次为环境、独立、生理、社会、心理;广州大学生则为环境、独立、社会、生理、心理。见表1。

2.2 两地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见,澳门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医疗帮助、体力状况、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教师授课、教学环境、参考资料的齐全度、休闲娱乐参与、业余生活满意度、居住环境。广州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受到体力状况、朋友支持、人际关系、业余生活满意度、居住环境、生活意义、食欲和消极感受的影响,性别和年级也是广州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见表3。

注:R2= 0.374,F=11.929,P=0.000。自变量为背景因素 (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是否患病) 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具体因子,因变量为自评总分。

注:模型1中,R2=0.021,F=4.646,P=0.000;模型2中,R2= 0.382,F=16.997,P= 0.000。自变量为背景因素 (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是否患病) 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具体因子,因变量为自评总分。

3 讨论

广州与澳门收入有一定差距,但是广州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并不比澳门大学生低,表明并非经济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不同国家生活质量的跨文化研究[8,9,10]以及不同地域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11,12],证实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或不同地域居民的收入高低无显著相关,“拥有-欲求”(have-want) 之间的不一致程度决定了生活质量的主观评定[13]。不同文化背景者对生活质量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较高,能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目标者,生活质量更高[14]。

对于澳门大学生而言,背景因素不能进入生活质量自评得分的回归方程,能进入方程的9项影响因素中,有6项属环境维度;业余生活的满意度、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及居住环境位居影响因素的前3位,回归模型可解释37%的方差变异 (F=11.929,P<0.01) 。澳门大学生大多有兼职工作,社会化程度较高[15],这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时间的分配及管理等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澳门大学生多与家人居住,狭小的居住环境,给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便。特别关注业余生活的满意度、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以及居住环境,改善环境维度,是提升澳门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优先工作。

性别和生病与否可影响广州大学生生活质量的自评得分,不过只能解释2%的方差变异 ;当背景因素受到控制时,性别、年级可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可解释生活质量自评得分的38%方差变异(F=16.997,P<0.01)。广州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项生理、2项社会、2项环境和3项心理维度的因子,而消极感受、生活意义、体力状况则是生活质量的前3位影响因素。结果提示,有关方面应该密切留意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广州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特点,同时要特别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加强人际关系的辅导。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10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目标、内容、场地器材的现状为主要线索。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的现状进行梳理,旨在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阳光体育活动 公共体育课 改革

大学体育[1]是大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特指高校面对本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公共体育课是是高校课程中一部分,它与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体育课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科学性’、‘人文性’与‘情意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2]。经过这些年努力高校体育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却没有能很好的转变大学生以“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未能让大部分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自1995年起,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体质健康调查,尽管青少年生活水平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形态也在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据近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近2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在下滑,青少年的肺活量自1985-2005年下降幅度加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肥胖率已经接近了多数西欧国家、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青少年体质的连续下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3]。

一、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

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一直指引着公共体育课程思想前进,同时也是课程评价、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总是停留在“穿旧鞋,走老路”的传统思想观念上,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体育产生了负面影响。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课室参与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的背景下,务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发展,树立以“健康第一”的理念。旨在共同引领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向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达标争优、健强体魄”目标看齐。

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从2006年开始,各项目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由公共体育教学部指定负责老师撰写并发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武术课为例,一般第一学期安排武术基本技术、初级三路长拳和短器械(选学),第二学期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长器械(选学)[4]。”广州大学在课程改革中重点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内的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转变原来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结合,促使我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康教育、运动训练与一些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进一步而言这更有效的完成了我校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内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将课内的体育教学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化作成一个共同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的整体,所以我们更应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重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体化、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三、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具体体现,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贴近和符合学生的需求,并能大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我校目前公共体育开始的是选项课程,其形式是,学校对大一、大二年级分别开设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不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充分的结合学校各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考虑。从2005年-2011年度我校为积极响应《纲要》的改革,主要开设了以下三大类课程: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两小球(乒乓球、网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跆拳道、散打、舞龙舞狮、摔跤与柔道)、形体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等其它项目。我校的课程开设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但也有部分项目因为师资和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开展,如羽毛球、游泳课。从近几年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来看是每况愈下,为试图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在公选课内容中稍作调整,从2012年下半学年开始在选项课程期末考试中加入了800米和1500米考试。并把游泳大扫盲作为我校的特设课程,为此学校还计划每年举行游泳运动会和体育艺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我校体育场地开发和利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指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时所使用的场所与器材。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最有效的保障。从2012年9月份我校应市体育局号召实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我校的体育实施不再是只供体育专业学生教学使用或者闲置,这不仅基本解决了我校以馆养馆的问题,而且也让校内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馆室内羽毛球场对校内全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开放,改善了我校羽毛球体育氛围。体育场馆的开发可谓是忧喜兼并,虽说给我校带来了好处,但是这种有偿的对外开放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

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大学的体育场地资源总体来说还是很丰富很齐全。但根据调查发现我校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硬件软件存在很大的矛盾,如我校的位于体育馆后面的游泳池一直处于报废的状态,学校基本不会开放,而另一个游泳池每天除上课时间外都有偿向本校学生进行开放,每年开放的时间都只是从五月份到十月份。由于游泳池设施和面积的限制也导致长期游泳的人太多池中水很脏等情况。像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我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室内的篮球馆是兼并很多“职务”,可以作为羽毛球场也可以是排球场,从我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情况可以看出我校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且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 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48-50.

[2] 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7.

[3] 李常有.阳光体育背景下太原市中学体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论文).2012.

[4] 郭观池,商执娜.广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及问题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42.

[5] 邢碧霞,樊临虎.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6).

[6] 潘波,崔凤海.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0).

[7] 毕玉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J].新华教育研究.2009(3).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普查的方法,以广州大学城内的10所高校医院(医务所)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综合类大学2所,文理类大学4所,专业类大学4所。

1.2 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6]、《学校卫生工作条例》[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8]等要求,在结合国家历年考核标准基础上设计制作调查表,采用现场查阅文字材料、自填和询问的方式。现场调查人员经广州市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统一培训合格后上岗。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领导班子与报告制度、门诊医生登记、化验登记、保健科工作、填卡完整性、填卡准确性、内科医生传染病知识以及疫情报告率和及时率共8个方面的内容。问卷现场回收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核查,如有理解性错误或漏填、错填,当场改正。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

用EpiData 3.1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复核,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应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管理领导与制度措施落实情况

调查学校中领导班子负责制、传染病宣传培训制度、传染病报告卡收发登记制度和建有率分别为90%,40%和50%,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自查奖惩制度和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制度建有率均为10%。专业类大学领导班子负责制和传染病收发登记制度建有率低于综合类大学和文理类大学,6项指标中综合类大学有3项建有率为0,为最低水平。见表1。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2.2 传染病及疫情登记报告执行情况

调查的10所大学均未建立疫情报告登记制度,均未指派专人负责疫情登记报告且均无疫情登记报告记录。调查的3类大学均有填写不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其中综合类大学为最高(100%),文理类和专业类均为50%。

2.3 医生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调查中采用对所有高校医院(医务所)内科医生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名内科医生进行传染病知识问卷调查,共设8道题,结果无人得满分,文理类高校无人能正确写出完整的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传染病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病种,而综合类大学无人能正确写出5种乙类传染病。问卷中出现传染病名称填写错误等突出问题,表明医生未能完全掌握传染病病名。

3 讨论

广州大学城高校内部架构庞大,而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各自为战,独立执法和监管,不利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9]虽明确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职责和要求,但仍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广州大学城建成后,高校传染病监管工作虽一度得到重视,但由于缺乏明确、详细、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建议加强学校传染病监督管理立法工作,制定与大学城相适应的高校传染病监督管理规章或规范性文件[10,11],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结合传染病发病的季节特点组织开展相应的执法活动,加强监督检查[12,13]。 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职责,定期就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沟通[14,15],以逐步形成学校自律、教育主管、卫生监管和技术支持以及社会监督的长效监管模式。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管理的基本情况,为规范高校疫情报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广州大学城内10所高校医院(医务所)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中内科医生传染病知识缺乏,传染病防控意识较为淡薄,部分高校在传染病疫情的发现、上报及处理环节上有待提高。结论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应进一步规范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宣传。

上一篇:商标注册的实务问题下一篇:热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