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大学城(精选12篇)
广州市大学城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的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中,园林绿化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和管理大都靠政府财力支持,对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一直以来缺少必要的研究。文章基于广州大学城园林绿化的实践,通过对园林绿化项目的社会、经济、景观功能、生态效益和项目合规性、合理有效性的评判,希望形成一个科学、全面、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促进各单位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及项目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以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公共项目,政府投资,绩效评价
1 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背景和广州现状概述
近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出一种加速的迅猛发展势态。同时,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计划投资总额约14 70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倍。而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中,园林绿化投资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总投资的2.6%,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继续保持健康发展。2005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6.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31.66%上升至32.64%。全国拥有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1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7.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
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广州的园林建设,历史久远。广州公园的建设,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倡导建成广州第一公园(后称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始,至今有近90年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州已有4个较为完整的公园。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市政府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公园和大型绿地的建设,至2006年新增公园84个,扩建公园10个,公园总数达到191个,公园面积达到3 953公顷。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广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显著,2002年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2006年荣获国家建设部设立的全国城市建设管理最高奖—“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2月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目前,广州已形成了以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绿化、路网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白云山、万亩果园保护区及近郊森林公园、防护林为“中圈”;以远郊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外圈”的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系统。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8.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4.72%、达标率达90.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02平方米,公园总数191个,防护绿地达4624公顷,湿地达86 178.7公顷,并在中心区域外围建成了近50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广州市绿化建设成果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科学规划。1993年6月,广州市市政府在制定《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方案》中,就对广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并积极抓紧落实。2000年5月,广州市成立了“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小组。2003年3月经广州市市政府批准《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依法纳入广州市总体规划。2003年广州市着手实施青山绿地工程,组织编写了《广州市主干道林带和城市林区建设规划》和《广州市城市绿化工程建设规划》,规定了青山绿地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工作要求,提出了要在三年时间内,在广州城区1 35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绿地面积119平方公里。2003年10月,青山绿地工程起动。2006年10月,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完成。二是区分责任,狠抓落实。在把好规划的同时,采取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监管有力,赏罚分明等措施。三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具有广州特色,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普遍满意的山水园林城市。四是建章立制,依法创建。广州市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和其它法律法规,结合广州市特点制定一系列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广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能比较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定化、法制化的轨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一项公益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大都靠政府财力支持,这些项目的投入在体现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上一直以来缺少必要的研究。广州市大学城公共绿化项目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点项目,涵盖了广州市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的特点,具有极高的代表性。
2 园林绿化项目绩效评价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与园林绿化建设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每年数十亿元的财政资金高额投入,资金的投向是否正确、资金的使用是否安全高效、所建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也日益被社会各方关注。因此,深入开展园林绿化内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是推动政府财政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种有益手段,有利于改进现行政府投资资金支出行为和方式,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促进各单位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及项目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
园林绿化政府投资项目有别于其他系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受林木生长周期的影响较大,有些项目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要在项目建成后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以充分反映。因此,其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其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度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根据此特点,按照《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园林绿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2)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原则;(3)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3 园林绿化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
园林绿化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内容、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使用功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5个方面。其中前2个方面内容是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价,后3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项目实施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评价。项目实施内容评价项目实施内容评价包括建设目标总体实现程度、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运营管理和廉政建设4个方面的内容。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方面的评价包括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费用管理、竣工过程投资控制及财务管理4方面内容。项目使用功能评价主要包括项目适用性、科技先进性2方面内容。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2方面内容。社会效益评价包括:服务水平、社会贡献度、文化与学术交流3方面内容。
4 园林绿化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分值权重分布
根据前述绩效评价内容,可以确定指标体系共含有5项一级指标,分别为实施内容、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使用功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下设多项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下设定具体评价内容,并相应制定评分标准。
按照惯例将指标体系设定为满分100分。其中按照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评价内容,设计了下列的分值和权重:(1)评价实施过程的内容共计50分,其中实施内容28分,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22分。(2)评价使用效果的内容共计50分,其中使用功能20分,生态效益15分,社会效益15分。绩效评价得分为85分及以上表示绩效成绩为优秀;得分为75~84分表示绩效成绩为良好;60~74分表示绩效成绩为一般;得分为60分以下表示绩效成绩为差。
5 广州大学城园林绿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要点
(1)以事实为依据,既要着眼全过程,又要突出重点,突出反馈性、探索性和总结归纳。
(2)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多方调查收集资料,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法对同一关键内容进行相互验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注重绩效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注意其可比性和实用性,对于不适用项目的指标不应生硬套用。
(4)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先粗后细”的方法分二阶段进行。粗评时以发现重点和关键问题为主,细评阶段再进行深入展开或专题研究。
(5)采用多种分析研究方法相结合、互相验证的研究方式,力求评价成果最大限度地切合客观实际,提供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6 结语
对城市园林绿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在制度和技术层面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能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在园林绿化系统中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是在不断探索中得到丰富和完善的,绩效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建立过程非常复杂,涉及不同类型和定位的园林绿化项目,其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设计的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评分标准、权重配置等方面上还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充实,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够将绩效评价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园林绿化系统中去,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的引领作用,并且激励今后建设的园林绿化项目能够在适用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发挥水平和特色,保证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俊华.公共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赵长明.我国二手房地产交易价格风险的核算[J].统计与决策,2014(1).
[3]邱菀华,杨敏.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赵长明.基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警察院校教育管理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23).
广州市大学城 篇2
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比赛可谓是精彩纷呈,它也于11月27日晚圆满落下帷幕。虽然比赛结束了,但是在这一年多来,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绵延 不绝的,特别是对主办城市广州本身来说更是影响深重。作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自然也是受到了很大影响。
1.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亚运会对大学城的建设影响大吗?
()A很大()B比较大()C一般()D几乎没什么影响
2.您认为亚运会对大学城的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交通()B运动设施()C文娱设施()D治安()E其他_
3.您认为亚运会对大学城的商业经济影响大吗?
()A很大()比较大()一般()几乎没什么影响
4.您认为亚运会对大学城商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旅游业()B餐饮业()C房地产()D其他__
5.您认为亚运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大吗?
()A很大()B比较大()C一般()D几乎没什么影响
6.您认为亚运会对你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交通()B饮食()C住宿()D娱乐活动()E其他__
7.您认为亚运会对大学城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交通()B商业经济()C人们日常生活()D其他__
8.您认为亚运会的举办是否提高了大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A是()B否()C不清楚
9.您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因为亚运会而得到改善吗?
()A有切身感受()B有改善但不明显()C没改善
10.您认为亚运会后的公共设施有没有给您带来积极的影响?
()A有()B没有什么感觉()C没有()D不清楚
11.请您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
()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广州市大学城 篇3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比赛分为机械类、道桥类、水利类、土木与建筑类四个类别,往届参赛选手均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该项赛事既是现代高校大学生展现经典成图技术、产品信息建模创新能力的舞台,又是全国各高等学校图学教育工作者互相学习、交流、改革创新的平台,被中国图学界盛赞为图学研究和图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奥运会。
本次大赛,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共派出CAD机械设计精英班9名学生参加了机械类项目竞赛,与来自全国各地共185个高等院校的1199名学子同台竞技,展开紧张激烈的角逐。学院选手不畏强手,沉着应战,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凭借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功底,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举夺得了19个奖项:1个团体一等奖、2个全能一等奖、4个全能二等奖、1个尺规绘图单项一等奖、1个尺规绘图单项二等奖、4个计算机建模单项一等奖、2个计算机建模单项二等奖,以及4个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可谓一鸣惊人、技惊四座,充分展现了工贸学子好学践行、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风采!
广州市大学城 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大学城10所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共500人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广州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以及有关网球运动发展方面的论文。
(2) 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大学城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一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63份, 回收率92.6%, 其中有效问卷439份, 有效率94.8%。
(3) 实地调研法。通过对广州市大学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以及对高校网球场地的实际走访, 就有关网球运动在大学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咨询与调研。
二、结果与分析
1、广州市大学城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感兴趣程度
通过对广州市大学城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关于网球运动感兴趣程度的调查表明:其大学生对网球运动表示非常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23%, 表示喜欢的占48.12%, 表示一般的占17.54%, 表示不喜欢的占10.71%。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参与网球运动整体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网球运动将以其独特的锻炼价值、趣味价值以及高雅的属性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
2、广州市大学城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 其中“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是首要的参与动机,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4.34%和31.66%;也有大学生认为参与网球运动是为了“展现自我”、“陶冶情操”及“社会交往”, 分别占13.21%、7.52%和6.15%;认为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是“时尚运动”和其他原因的分别占3.42%和3.64%。参与网球运动的大学生把“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放在了第一位,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网球运动对人们身心陶冶和锻炼价值的肯定。
3、广州市大学城高校大学生了解网球运动知识的信息途径
当今, 电视网络、书刊杂志等媒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了解网球运动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城高校学生对网球运动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电视网络、书刊杂志、老师同学、个人兴趣爱好等。其中从电视网络获得信息的占41.69%、从老师同学处获得信息的占17.54%, 说明社会的网球文化以及高校的校园网球文化氛围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从书刊杂志中获得网球知识信息的占33.26%, 这表明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知识的求知欲较强。
4、广州市大学城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状况
网球场地是开展网球运动的必备条件之一, 场地的数量直接制约着网球运动的发展。通过对大学城10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发现, 大学城10所高校不存在没有网球场地的情况。10所高校共有89片网球场地。其网球场地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大学城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其中广州大学共有14片网球场;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分别有12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别有10片;其余华南理工大学8片、广州美术学院5片、广东药学院4片、星海音乐学院2片。大部分高校的网球场在课余时间对本校师生进行无偿开放。
5、广州市大学城高校网球课程开设情况
随着国内外网球运动的热潮, 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了解越来越多, 兴趣越来浓厚。通过调查发现, 有6所高校开设了网球课选修课或必修课, 选修网球课的学生在进校前都未接触过网球运动, 基本没有网球运动的基础, 加上每周一次课, 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对网球运动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球技战术、比赛方法等, 应当说难度比较大。虽然有很多学生喜欢网球运动, 对网球运动感兴趣, 但平时真正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人并不多。
6、广州市大学城课余网球活动与校园网球文化
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通过对各高校教师及网球场地管理员进行访谈发现, 像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网球运动较少, 大部分都是体育专业学生在进行网球锻炼。往往造成网球场在课余时间无人利用的情况。在校园文化方面, 网球运动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与高校中的浓厚学术氛围相契合, 对于丰富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大学城高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定期举办的网球比赛较少, 对网球运动的宣传和普及也有待加强。因此, 广州大学城高校在网球运动的普及和营造网球文化氛围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 大学城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普遍感兴趣, 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 其中休闲娱乐、强身健体是其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动机。但在课余体育活动中, 对网球运动的参与程度不高, 还没有形成校园网球氛围。
(2) 广州市大学城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需求。但网球课的开课时数较少, 上课人数多, 练习时间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组织, 校内与校际间的网球竞赛很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球运动在大学城的发展。
2、对策
(1) 改革课程设置, 增加开课时数和选修课数量;合理安排开放时间, 提高对师生的开放程度和场地利用率。
(2) 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球文化氛围, 各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 提高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 加强对网球运动的宣传,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球运动。
(3) 完善竞赛机制, 成立有效的网球组织, 定期举办网球比赛, 扩大网球运动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球运动, 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广州市大学城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找出影响大学城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大学城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广州市大学城,网球运动,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杨宏.山东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26 (4) :88-89.
[2]季敦山.我国高校网球运动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 (2) :68-69.
广州市大学城 篇5
广东211大学名单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类型 |
1 | 中山大学 | 综合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3 | 暨南大学 | 综合 |
4 | 华南师范大学 | 师范 |
广东985大学名单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类型 |
1 | 中山大学 | 综合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返回目录
广州医科大学各专业分别在广东省哪些批次录取?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含儿科学和肿瘤学方向)、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麻醉学、药学6个在第一批本科招生,本科其它专业在第二批本科A类,专科各专业在第三批次A类。
<<<返回目录
广州市生源考生考广州医科大学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会有照顾吗?
广州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的第一批本科6个专业面向全广东省招生,不分地域,即广州市及广州市外考生同等条件录取。
<<<返回目录
广州医科大学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一本高校。学校下设18个学院,7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包括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广州市大学城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资源共享 现状 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一、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必要性
199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和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作为广州地区高校的集聚地,相比其他高校,广州大学城在通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来获得更好的素质教育成果这方面显然更具优势。如何正视目前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及建设问题,扬长避短,形成有效的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运作机制,显然很有必要。
二、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一)大学城互选课的开设互补高校间学科优势。
从2005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大学城其他几所高校开办了大学城互选课项目。几所大学将自己的优势学科搬出来,给大学城各校的同学选修,开设辅修课和通选课。大学城高校间互选课的开设,可以达到高校间学科建设优势的互补,又可以增强学术交流。
(二)图书馆资源仍然无法达到校际共享。
本应作为大学里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地与学术交流的大本营,拥有先进的硬件建设,大学城各高校的图书馆却并不对外开放,严重阻碍了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总的来说,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共享显然是很不足的。广州大学城的建立初衷,就是要实现一个教育资源的共享。而现在,大学城资源的共享被弱化成了商业消费。有人戏言,自己被大学城所骗,大学城所谓的共享就是可以到其他饭堂去吃饭。而这就违背了大学城建立的初衷。大学城的建立,最本质的目标是要达到学校相互之间文化氛围的渗透,弥补各个学校的弱势,并发扬优势。
三、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驾驭之上的管理机构管理大学城各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各高校也缺少负责与其他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沟通交流乃至合作的专门机构。加上部分高校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仍存在,不愿意将自己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其他高校共享。
另外,尽管大学城及周边地区地域邻近,但是整个大学城的地域还是比较大的。对于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或高校交流活动,组织起来有一定困难。
四、校际资源共享促进素质教育——广州石牌高校群成功范例
作为老牌高校集聚地,广州石牌高校群在多年经验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以充分发挥各学校在设备、师资和图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科技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石牌六校有开展校际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合作的经验。石牌地区高校之间历史渊源久长,在教学合作、活动联合举办、图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一套运作机制,是素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成功典范。现在石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形成了“两级领导、三级管理”的体制。校际资源共享依赖各高校共同努力,一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广州大学城的启用,如何开展校际资源共享,可参考广州石牌学校群成功经验。
五、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基地——图书馆建设
大学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今天,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许多学生看来,图书馆跟课室一样,都并非主要的学习场所。部分学生习惯在宿舍使用网络查找和下载信息,而不愿意到图书馆去翻看厚重的工具书或文献资料。大学图书馆以往的地位和职能都需要新的理解与改革。值得欣喜的是,高校图书馆积极应对挑战。图书馆新的定位,是变革的主要方向:从“学校的图书资料中心”变为“高校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中心”。而这个“中心”借助网络上众多的数据库系统,能有效实现校际间信息资源特别是学术资源的共享,减少现实中教育资源共享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成为素质教育资源最佳的共享平台。
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源以数据仓库的形式存放,最大限度地实现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大学城各校的图书馆硬件建设,已经达到华南地区的一流水平。然而,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功能不再是看它图书资料收藏量的多少,而是看它收集、汇编信息的能力如何。在广州大学城而言,大学城的图书馆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大本营、最优秀思想的先导者与传播者。首先,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高校乃至中学阶段学校的图书馆,加强管理,对外开放,实现建设大学城是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初衷;第二,高校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图书馆两两高校间增强交流,分享经验,互通有无。这其中还包括使用图书馆的各位师生的交流。通过图书馆这个基地,通过放电影、阅览室开放、联谊交流等各种形式,让高校图书馆各自独特的建设特色和文化气息相互感染,借鉴学习。其三,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素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定期开展书画展览、读书活动、讲座论坛、校友报告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活动,并邀请其他高校参与其中,达到真正的文化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1).
[2]杨叔子.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5,(6):1-7.
[3]黄万欣.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研究.情报科学[J].情报科学,2006,(4).
[4]贺玲勇,肖自力.从文献资源建设到知识信息存取[J].情报资料工作,2000,(4):8-10.
简析广州大学城交通 篇7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公共交通,建议与对策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新造小谷围岛,岛内面积18km2,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
随着大学城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进入大学城求学、工作或经商,另外,高校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大大增加了高校校园的交通压力,同时给高校校园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安全隐患。交通问题成了影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广州大学城交通现状
大学城的公共交通构成有3种,分别是公共汽车、地铁和渡轮。大学城现与外连通的路径只有4条,分别是南沙快速、小洲便桥、长洲轮渡和地铁。
通过广州大学06GIS班的同学对大学城交通设施的实地调查可知,广州大学城目前有交通灯268盏、公交站点135个、路口110个;公共路53条,总长度为71.84km,校内路127条,全长61.68km;公交线路22条,斑马线472条;停车场119个,共计5718个停车位;地铁站2个,共有8个出口;渡口3个。总的特点表现为:
1.1 道路网密集,主要机动车交通路口集中在中环路
大学城共有公共道路53条,总长度为71.84km;校内路127条,总长度为61.68km。从图1可以看出,岛内道路网密集,形成众多的交通路口,它在提供行人便捷的交通联系的同时,也给机动车辆的顺畅行走造成障碍。
岛内机动车的交通灯主要分布在中环路上(图1)。而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格局都是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布在中环路的两侧,学生每天在教学区与生活区往返都需要横穿中环路,尤其是在上下课时的人流集中期,交通安全问题常常引以为忧。
1.2 停车场数量不少,但一些地方存在明显的供求矛盾
广州大学城共有停车场119个,停车位总数量为5718个(图2)。由于外来人员增多,且越来越多的老师,甚至是一些学生也开始开车上学,造成了车流量远远超出估计的数量,使许多地方的停车位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如,分布于生活区的广大商业中心停车场实际车位数为200个,周末及中午就餐时段,车位需求明显增加,常常出现供应不足状态,但分布于广大教学区的停车位却处于闲置状态。
1.3 公共交通形式多样,陆路交通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岛城,三面环水,而与外连通的路径只有4条一南沙快速、小洲便桥、长洲轮渡和地铁。因此,陆路交通是主要的交通方式,私家车及公交车等进出大学城必经小洲便桥或南沙快速。小洲便桥曾因超负荷工作而不得不进行维护与限量通行。
整个大学城的道路网是“环形+放射”形式,拥有多条线路进出大学城。目前开通的岛内公交线有7条,出岛公交线路15条,还有地铁四号线把大学城和广州市区联系起来。
根据大学城规划,大学城出行由学生以及教工组成,其生活特点和规律性决定大学城交通出行方式形成独特的时空特点。大学生一般的出行是以校区内的学习与生活为主,因此,各校区内部的出行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约占30%-45%[1];较远的校内出行或校区间的活动会选择使用公共交通。而进出大学城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常规公交和地铁及私家车。
2 广州大学城师生的出行特征
根据苏丽仪所做的调查[2]结果显示:
2.1 学生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而教职工偏向于私人交通出行
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住宿生,因此学生群体类型相对单一,加上经济条件和日常生活学习等因素的制约,主要活动范围是岛内,所以出行交通工具倾向于经济实惠的公交车。公共交通是岛内广大学生出行的主要方式,目前占出行比例90%以上(图3)。
教职工群体因普遍存在工作与居住分离的特征,因此交通工具的选择因人而异,较倾向于时效性较强的私家车,达到70%(图4)。
2.2 出行耗时长,候车环境亟待改善
根据调查分析,出行者每次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等车时间和到达目的地时间之和)高于60分钟以上的比重占61%(图5),显然大多数师生的通勤出行时间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城市最佳半径的1小时时间距离[3]。
公共交通符合乘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时间节省和舒适程度上,如候车时间少和拥挤程度低等。但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出行者每次进出大学城所用的平均候车时间过长,有60%需候车30分钟以上,其他的也需要在5-30分钟不等的候车时间(图6)。
2.3 客流高峰期流量大,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从各高校上下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大学城出入客流高峰发生在工作日的7:30~8:30、11:30~12:30、13:30~14:30、16:30~18:30及休息日全天。虽然公交按时按点发车及有时也适当增加了车辆班次,仍不能满足明显增加的客流需求,往往出现严重超载。此外,岛内发车频率最高的公交线路381路和382路也远远不能满足乘客需求。
2.4 票价较高,换乘不便
由图7可知,乘客每次单程出行需花费3元以上,这个价钱相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显得偏高。尤其是地铁出行的票价更是偏高,仅约15%的乘客出行考虑地铁[4]。此外,大学城南站和大学城北站地铁出口没有自行车停车场,而且可选择换乘的岛内公交线路太少,目前只有环岛公交线381路和382路。
3 广州大学城交通存在的问题
大学城公共交通至今一直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乘客对目前公交现状的满意程度不高(图8),达76%,普遍反映出行难,换乘不方便,公交候车时间长且拥挤,地铁的票价偏高等问题。
3.1 公交班次设计不尽合理,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不同区段客流的实际需求,地铁4号线的服务时间为6:00-22:30,万胜围往新造的尾班车开出时间为22:25,运行时间间隔是9分钟[4],然而市区其他站点于21:30开始,就停止“万胜围往新造”的售票。而拥有将近20万师生的大学城仅设有广州大学城5线这一趟夜班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由于一些线路的取消,如取消203、76路进入大学城后,大学城3线[大学城(体育中心)总站到广东药学院总站]更是常处于超载现象。
此外,发车班次最多的岛内公交381路和382路也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岛内交通需求;而且有些公交线运行线路过长,停靠站点过多,导致乘客候车时间过长。公交公司基本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车,尽管在客流高峰时段增加了班次,但是相比增加的客流却无济于事。
3.2 校内路路口设置拒马,车辆行进路线不明
为更好进行校园管理,保障师生及教职工车辆的安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在主要路口设置拒马(可移动的木制或铁制的障碍物)。因此,对于不熟悉大学城道路的外来车辆及本校车辆来说,进出校园及停车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没有引导图指示这些车辆如何进出,往往会反复穿行在校内和校区道路之间,既不安全,又耗费时间。
3.3 公交线路频繁更改,部分站场布设不合理
2007-2008年,大学城相继取消公交线路203、76和298等线路,但并没有增加其他线路。
2008年9月以前,252路是由天河客运站总站到大学城(广大)总站的,这样,岛内各高校师生均可以乘坐环岛公交381和382路进行换乘,十分方便。但自从252路将大学城总站的站点设在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后,岛内只有382路才能到达外环西路(北亭广场)总站。382路因停靠站点较多,往往不能按时到站,等待时间在5-30分钟不等。此外,还存在缓解紧急出行换乘的需求。大学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虽禁不绝,也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4 建议与对策
4.1 根据客流情况,适当增加公交班次
在广州大学城岛内,可根据客流情况,适当增加岛内外公交运行班次。
例如,周一至周四,周五和节假日出行者的数量截然不同。周五和节假日公交车时常出现超载现象,原因是班次少、时间间隔长和人流量集中。但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在节假日的繁忙时段适当调整班次,尤其是大学城专线,10分钟一趟班车最为合理。另外,在节假日里,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快线班次。
同时,建议大学城岛内外公交线路末班车收发时间做适当调整,22:30末班车对于出行者来说过早,可以适时将时间推迟或者设置几条夜班车的线路,方便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需要夜归的出行者。
4.2 在主要路口,设置进入校园的路标指示牌
因车流量主要集中于中环路上,因此建议在进入各高校的主要路口,设置行车路线指示。如,在南沙快速路的收费站出口与中环路交叉的路口,设置进入广州大学教学区的行车指示牌。另外,对于设于外环路的各高校出入口,在进入高校范围内的路段,也应设置路标指示牌。
4.3 根据特殊的客运需求,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
根据大学城这个特殊区域的客运需求,需要考虑优化线路和增加客流高峰时的运行班次。取消203、76、298路车,给出行者带来诸多不便,不能直接到达广州市的商业区。在此建议,公交企业重新增设这两条公交线路,但站点可以减少,变为上快速的76快线和298快线,缩短行程的时间。而对于部分站场设置不合理的公交线,应在变换站点前,进行必要的民意调查,使大学城的公交线网优化,并方便师生出行。
另外,考虑到交通安全的需要,建议在上下课高峰11:30~12:30,16:30~18:30等时段,在中环路上对私家车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如高速路出口及进入大学城的入口,在高峰时段只能行走外环路,不要在各高校的校园内部横穿。
4.4 制定适应票价,增加公交换乘方式
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毕竟,价格最为便宜的仍然是公交车。而地铁的票价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仍比较高,因此,地铁公司可考虑对大学城一卡通进行适当打折。同时,在大学城南和大学城北地铁出口,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各高校学生使用自行车进行换乘。
此外,建议部分出岛公交车,只要进入大学城后,票价均改为1元,以接送需要乘坐381或者382路的乘客,缓解交通压力。
5 结语
公共交通作为大学城的基础设施之一,需要进行系统优化,使大学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大学城规模的逐渐扩大,轨道交通的发展并没有掩盖公共交通的作用,反而突显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有利于安全出行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因此,概括大学城交通现状,分析大学城师生出行特征,揭示大学城交通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与建议,均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城的交通,从而优化大学城的公共交通网。
参考文献
[1] 熊晓冬,罗广寨,张润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广州大学城交通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88-92
[2] 苏丽仪.大学城公共交通网络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3] 王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现况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 兼顾学校类型和专业分布, 从暨南大学 ( 重点本科) 、广州大学 ( 一般本科)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学院、仲恺农学院 ( 为求专业平衡, 在职业院校中选择3所高校) , 随机抽取文学类、理工类、医药/生物类、经管类、艺体类专业学生各100名左右。共发放问卷1 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408份, 有效回收率为93.87%。其中, 男生594名 ( 42.19%) , 女生814名 ( 57.81%) ; 重点本科学生594名 ( 42.19%) , 一般本科学生458名 ( 32.53%) , 职业院校学生354名 ( 25.14%) ; 文学类专业学生359名 ( 25.50%) , 理工类学生425名 ( 30.18%) , 医药/生科类学生217名 ( 15. 41%) , 经管类学 生312名 ( 22.16%) , 艺体类学生54名 ( 3.84%) ; 大一年级学生213名 ( 15.13%) , 大二年级学生424名 ( 30.11%) , 大三年级学生316名 ( 22.44%) , 大四年级学生294名 ( 20.88%) , 大五及以上学生158名 ( 11.22%) ; 城市生源723名 ( 51.35%) , 乡镇292名 ( 20.74%) , 农村389名 ( 27.63%) 。以上数据部分有缺失。
1.2方法根据调查目的, 参考相关资料[3,4]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并经预调查修订。内容包括: ( 1) 一般情况, 如性别、生源地、年龄、专业等; ( 2) 自救互救知识掌握情况, 包括心肺复苏、基本急救 ( 骨折固定、伤者搬运、止血、包扎) 、地震、火灾、溺水、触电/雷击、核泄漏、交通意外、泥石流、动物咬伤、煤气泄漏等11个类别包括受调查者对认知程度的自评题 ( 共11题) 和相关知识题 ( 27题) , 答对1题记1分, 总分27分。根据自我评价, 将受调查大学生自救互救认知程度分为了解原理并熟练掌握操作、了解原理未熟练操作、未完全了解原理及操作、完全不了解原理及操作等4种类型。
11个类别的自评题和27个小题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85和0.771;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7个小题进行效度分析, KMO值为0.873, Bartlett' s检验P值为0.000,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61%, 说明该调查表的信度与结构效度均合理。调查表由培训后的调查员发放, 匿名填写当场回收。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 3.1录入, 并导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自救互救认知程度完全了解并掌握操作者68名, 占4. 97%; 其中心肺 复苏类别 较高 ( 109名, 7.74%) , 最低的类别为核泄漏 ( 37名, 2.63%) 。了解原理未熟练操作者有394名, 占28.82%; 其中选择最高的类别为地震 ( 581名, 41.26%) , 最低的为核泄漏 ( 161名, 11.73%) 。有610名大学生未完全了解原理及操作, 占44.62%; 其中基本急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类别 ( 691名, 49.08%) , 心肺复苏类别最少 ( 433名, 30.75%) 。有295名 ( 21. 59%) 大学生对原理及操作均完全不 了解; 其中选择 核泄漏类 别有634名 ( 45.03%) , 火灾逃生 类别最少 ( 133名, 9. 45%) 。见表1。
注: 部分数据有缺失,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2自救互救得分情况1 408名受调查的大学生知识题得分在0~22分之间, 平均 ( 7.35±2.46) 分。不同专业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来自一般本科的学生得分高于重点本科和职业院校学生, 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自救互救知识得分较高, 高年级 ( 大四、五年级) 学生得分较高。见表2。
3 讨论
急救知识与技能是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 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6]。本调查显示, 广州市大学生对常见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未完全了解原理和操作”和“完全不了解原理和操作”者约占70%。有研究曾报道, 大学生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认知率不到30%[7]。在调查的11个类别中, 核泄漏、泥石流的自救互救完全掌握程度最低。可能与广东地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较低、大学生对此类防控知识接触少有关。此外, 心肺复苏的理论和操作掌握程度也较低, 这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仅在医学专业开设心肺复苏的操作课程有关, 其余专业学生只能通过选修课程学习, 无法熟练操作, 而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和挪威已开始向在校生教授心肺复苏知识[8,9]。地震、火灾和煤气泄漏等常见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理论和操作掌握程度相对较高, 与吴寿枝等[4]、游新玲等[10]调查结果一致, 但仍有近80%的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理论阶段, 操作的掌握程度较低。近年来, 防灾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然而, 与灾害频发的现实相比, 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况。现有的学校灾害教育内容过于单薄, 仍集中于地震、火灾和煤气泄漏等传统知识宣传, 且途径单一。
调查结果表明, 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得分较低, 不同专业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一般本科的学生得分高于重点本科和职业院校学生, 可能与学校开展减灾教育的情况有关。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6], 可能与女生对减灾知识更关注有关。来自农村的学生自救互救知识得分较高。相比城镇, 农村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率高, 却因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 专业医疗急救的可及性、及时性远不如城镇[11], 因此, 家长对孩子减灾教育更为重视。高年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长, 接触校园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宣教较低年级多, 故得分较高。
综上所述, 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偏低, 不容乐观。学校应重视减灾教育, 内容和形式均实现多元化和多样化。大学生年轻好学、接受能力强, 是一个易教育的群体, 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救护知识的切入点[12], 对整个社会自救互救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均有深远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为提高大学生减灾避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 自编问卷对广州市5所高校1 408名大学生常见灾害的自救互救认知程度和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对自救互救知识11个类别的自我评价中, 完全了解并掌握操作者68名 (4.97%) , 了解原理未熟练操作者394名 (28.82%) , 未完全了解原理及操作有610名 (44.62%) , 原理及操作均完全不了解者295名 (21.59%) 。27个知识题中, 学生得分在022分之间, 平均 (7.35±2.46) 分。不同专业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般本科、女生、农村、高年级学生得分较高 (P值均<0.05) 。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偏低。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 培养大学生防灾意识, 提高减灾避险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急救,认知,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世威, 张伟, 陈涌, 等.论逃生自救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 26 (5) :70-72.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
[3]梁万年, 王声湧, 田军章.应急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3-197.
[4]吴寿枝, 王金权, 陆琳琳.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紧急自救与互救能力的现况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0 (4) :342-3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试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董晓梅, 陈雄飞, 王声湧, 等.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6) :660-661.
[7]董红艳, 胡宝玉, 王恩漫.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7) :870-871.
[8]BJORN L, JACOB S.Mouth to mouth resuscitation in Norway[J].J Am Med Assoc, 1963, 185 (12) :923-935.
[9]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School Health.Basic life support training school[J].Pediatrics, 1993, 91 (1) :158-159.
[10]游新玲, 牟小军, 王晓利, 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 2007, 14 (12) :15-17.
[11]梁晓珊, 何秀芳, 邓雪樱, 等.广州市城乡居民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9) :990-992.
广州市大学城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2所省属高校一~四年级在校女大学生700名,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在被调查的658名学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458名,来自农村的学生200名;一年级学生238名,二年级学生158名,三年级学生154名,四年级学生108名。年龄为17~25岁,平均(20.51±1.44)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月经症状史、月经知识、态度和行为等,以匿名的方式施测。痛经的程度分为轻度(轻微腹痛,不必服药,不影响学习)、中度(疼痛较重,不能坚持学习,但无需药物治疗)、重度(疼痛难忍,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月经量按经期使用卫生巾的量来计算,市售卫生巾10片/包为依据,每个经期内用量<1包的为经量过少,1~2包为经量中等,>2包为经量过多。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 见表1。
本次研究对象中月经初潮年龄最小9岁,最大18岁,平均为(13.43±1.78)岁。城市女生初潮年龄为(13.32±1.93)岁,农村女生为(13.67±1.38)岁,城、乡女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月经初潮后在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占63.53%,有24.0%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
月经周期在28~30 d的占34.04%,月经周期完全不规律的占10.94%;行经3~6 d的占71.43%,经期<1 d或>8 d的占4.56%;闭经或崩漏的占0.61%。大多数女生(64.74%)月经量中等,少量和多量各占13.37%和21.88%。
2.2 月经病情况
658名女大学生中,512人有痛经,痛经发生率为77.81%。19.45%的女生常有痛经发生,12.16%的女生每次月经都有痛经发生,偶有发生占46.20%。重度痛经占9.76%,中度占31.31%,轻度占37.68%。在本组女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有经期伴随症状,其中以情绪变化、乳房肿痛、腰酸或腿软无力、腹部下坠感等多见。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女大学生月经KAP现状 见表3。
3 讨论
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年龄是研究学生生长发育、成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集中在12~15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3.43±1.78)岁,与1994年广州市女大学生(13.89±1.81岁)[1]相比,有提前的倾向(t=2.86,P<0.01);城、乡学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与其他报道[2,3,4]相似。
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性行为低龄化。调查发现,已进入青春后期的大学女生还有相当部分对月经知识了解不全甚至不了解,特别是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有些人较早进入社会,错过了正常中小学的生理心理课学习,更需要及时补充月经以及相关性知识教育。
在所有女大学生中,有经期伴随症状者达73.86%~89.36%;经常及每次月经都有痛经者占31.17%;中度以上痛经者占40.12%,即发生痛经的学生有很大比例不能坚持学习;有10.94%的女生月经不定期。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女生认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原因主要有疲劳及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凉或寒冷刺激、学习紧张等,但仍有26.12%的女生不清楚。
能正确认识排卵时间的女生占58.97%,高于王兆勤等[5]调查结果(32.76%);但有30.10%的女生不知道月经与排卵有关,39.82%的女生不知道早孕知识,有27.66%的女生不了解排卵期发生性行为容易受孕。在目前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同态度不断增多的状况下,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妊娠的现象较普遍。有报道显示,女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者占42.27%,生殖道感染率为21.62%,婚前性行为导致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引产率为12.80%[6]。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因而导致非意愿人流或生殖道感染。婚前性行为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并可能成为有损健康的诱因。调查显示,有40.73%的女生认为情绪与月经关系密切,情绪波动会影响月经。提示情绪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月经病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等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7]。学校和社会都应加强生殖健康教育,使女大学生获得认识自身生理、性、避孕、预防性病的知识,还要为她们以后的婚育生活提供各种信息,让她们确立在成长、性别角色、性取向、危险行为、情感、友谊等方面的态度。
有79.64%的女生认为月经给人带来不便,使人厌烦;34.04%的女生因此有“月经不来更好”的认识;有36.78%的女生认为月经异常是自然现象,51.06%的认为月经病不会导致不孕。提示女大学生对月经及月经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月经的态度也是造成经期伴随症状的重要原因。尽管性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讳莫如深,且大学生已经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应大力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卫生知识,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时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保障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1]曾琳娜.本院女生月经的调查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2):90-95.
[2]黄波,让蔚清,龙颖.衡阳市女大学生月经状况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34-35.
[3]詹巧玲.506名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中国校医,2003,17(4):356-357.
[4]张慧,王忆军,周元彪,等.城乡蒙汉族中小学女生月经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3,17(2):117-119.
[5]王兆勤,张河川.云南财贸学院580名女大学生月经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20.
[6]张艳.某市3 196名未婚高校女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9-110.
广州市大学城 篇10
关键词: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学,居住特征,学生
宿舍关系是指同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在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1]。对大学生而言,宿舍是集体生活和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具有家的功能,是缓冲的地方[2]。宿舍成员间接触最多,因沟通障碍、需要不同、认知差别、个体差异等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也最容易发生,因而宿舍关系重要性、紧迫性已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热点、新任务。此外,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处于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同伴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陈青萍[4]研究表明,大学生引发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所以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调查通过了解大学生宿舍关系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为改善大学生宿舍关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剔除标准为漏答了核心题目的问卷,或条目完整率小于80%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319份,有效率为94.2%。其中,男生643名(48.7%),女生676名(51.3%);理工科学生401名(30.4%),文经管431名(32.7%),医药类487名(36.9%);大陆学生1 046名(79.3%),港澳台及海外留学生273名(20.7%)。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5,6,7]及专家意见自行设计问卷,在预调查基础上反复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重视度及其相处情况)、影响因素(包括性格特征、兴趣志向、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经济/文化差异、竞争等)、应对措施(如忍耐、冷战、争吵、打架等)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8,9]。TCSQ分为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2个维度,各包含10条目,每个题目作出1~5级的选择。分值介于10~5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越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应对应激事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11]。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构成人际关系理论模型的主要因素有认知因素(双方的需求互补性、感知、理解和信任)、情感因素(双方心理上的相互依存、重视和满意程度)和行为因素(双方的个性特征[12]、彼此的接纳程度、时空接近性)[13,14]。本研究采用其中最核心的情感因素[15](调查对象对寝室现状的重视和满意程度及其相处情况)来衡量宿舍人际关系。具体通过以下变量进行测量:室友间交往的频率、方向和层次,室友支持,冲突的发生情况,矛盾的解决情况,对宿舍关系的重视度和满意度。问卷现场发放,匿名填写,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用Epi 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一般统计学描述、χ2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
调查显示,1 319名学生中,481人(36.5%)表示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536人(40.6%)表示可以接受,220人(16.7%)表示不满意,82人(6.2%)表示无所谓。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地区、学业成绩、待在宿舍时间、参加宿舍活动频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境外生、成绩较好、待在宿舍的时间长、经常参加宿舍活动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大学生对宿舍关系重视程度
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重视程度在性别、大学前有无住过集体宿舍、是否与室友同班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曾住过集体宿舍、与室友同班的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见表2。
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与重视程度呈正相关(r=0.30,P=0.000)。
2.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按照加权法(按影响因素的排名前后依次设定权重大小),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前3位原因依次为性格不合(616人,占46.7%),生活习惯差异(227人,占17.2%),兴趣志向不同(150人,占11.4%)。此外,宿舍人际关系还受行为方式差异(7.5%)、价值观/宗教信仰(6.6%)、经济差异(4.8%)、文化差异(4.4%)、竞争(1.2%)及其他(0.2%)的影响。
2.4 过去1 a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方式
有293人(22.2%)曾在过去1 a内发生过印象深刻的宿舍冲突或矛盾,其中有56.7%与室友之间发生了冷战,31.7%为争吵,6.5%为打架,5.1%为尴尬相处等。冲突或矛盾的主要原因有生活作息不同、宿舍空间分布不均匀、意见不合等;冲突事件发生时,30.6%的人选择忍耐,31.5%会向对方指出,33.8%选择用委婉的言辞劝诫,4.1%会摆臭脸来应对。最终42.8%的人相互沟通达成谅解,16.8%由外人调解得以缓和,33.3%没有解决,7.1%选择慢慢淡化或尴尬相处等。
大学生在宿舍矛盾发生时的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学业成绩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见表3。
2.5 不同特征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室友关系有不同重视程度、满意度、相处情况大学生的TCSQ量表积极应对维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视、满意室友关系、与室友相处和谐的大学生得分相对较高。见表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重视程度、满意度及相处的和谐程度与积极应对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07,0.22,0.17,P值均<0.05)。见表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数据有缺失。
3 讨论
良好的宿舍关系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如果能抓好宿舍关系这个环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将事半功倍。增强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16]。而宿舍关系正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开始。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其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满意度与重视度,且重视程度与满意度呈正相关;65.3%的人在冲突发生时选择向对方指出或用委婉的言辞劝诫;59.6%的人最终通过相互沟通或外人调解达成谅解。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在面临冲突时可以进行较好的情绪调节,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向于积极沟通。
在对不同特征大学生进行比较时发现,男生、内地生、成绩差、过长或过短时间留在宿舍、很少参加宿舍集体活动、以往没有住过宿舍、与舍友不同班的大学生易发生宿舍冲突和矛盾,这可能与其情绪管理方式、行为特征及特质应对方式有关[17,18,19]。研究发现,消极的心理因素与应对方式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片面狭隘,在人际交往时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和情景性,自控能力差,易与人产生矛盾但又拒绝主动和解,从而使宿舍人际冲突呈现经常化、多样化的特点。此外,TCSQ测量结果提示,积极应对得分越低的学生在发生宿舍冲突时越不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现实中往往拥有相对差的人际交往和满意度。提示可将积极应对方式的养成作为干预的重点。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无法妥善解决的。应对得当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20]。营造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学生个人、学校和家长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努力。大学生应学会调整、管理情绪,尊重个体差异及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校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编排宿舍,尽量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重点针对高危人群,教授降低人际冲突的情绪敏感性及克制冲动发生的技巧[21];家长应指导孩子对冲突进行正确的归因,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在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所准备。
广州市大学城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3-01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而且使用非常频繁,部分甚至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如烦燥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不良情绪,而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网瘾初成时的情况,手机会不会成为继网瘾之后又一个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的现象呢?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在杭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主要是杭州地区高校的学生。包括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2)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手机使用的一般情况,个人生活状态和手机使用心理3个方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有效率为95.5%。问卷题型为等级性选择题。
结果与分析:(1)问卷一般情况:在955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年龄在18~24岁,其中男性为370人,占39.7%,女性为585人,占61.3%。手机拥有率高达98.95%,近一半的受调查者(49.74%)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2)手机使用基本情况上:57.59%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作用非常大,是离不开的;71.2%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大的吸引力“方便与他人沟通”。受调查者认为手机最主要的三项作用分别是:通话(85.86%),短消息(85.34%),上网(52.36%)。
(3)在手机消费方面: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表示(79.06%)从未换过手机或要用坏才换手机;而在选择手机方面53.93%的受调查者选择1000——1500价位的机型,62.83%的选择国产品牌;92.76%的受调查者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下,仍有39.27%的受调查者觉得花费消费太多,占了生活费好一部分。
(4)在手机依赖症候的问题上,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相关问题,选项A-B-C-D的给分分别是4-3-2-1分,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受调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的占45.55%。有35.08%的受调查者每月的短信量在200——400条,每月短信量在800条以上的有21.47%。有65.45%的受调查者在教室里会将手机调成震动;在上课时收到短消息,有33.51%的受调查者会忍不住掏出来看看,有46.07%的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当问及与人聊天时是否会因短信而打断聊天,有60.73%的受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被问及是否会有发短信发到手指发麻这个问题时,有6.81%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有”,27.75%的表示“偶尔会;被问及是否存在长期使用手机后会出现头晕,恶心,精神不振等现象时,有6.81%的受调查者选择“经常会”;被问及是否手机没带在身上时就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暴躁等情绪时,有47.12%的受调查者表示“会”,其中有10.99%的表示“感觉强烈”;被问及是否一段时间手机没响就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的查看手机时,只有30.37%的受调查者表示“无感受,无行为”,其余的69.63%均会表现出“有感受”或者“有行为”,而两者兼而有之的达到了23.56%;当问及是否会出现手机响了的错觉时,“有此错觉”的占到了55.5%,“经常有此错觉”的占到了11.52%;有49.74%的受调查者偶尔会有写字时突然忘记了写法,需要用手机的拼音查了后才知道该如何写,经常有的占8.38%;46.07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只能记住5个以内的电话号码,记住10个以下的占到了72.77%;在被问及是否有发短信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讲的情况时,60.21%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对手机依赖症了解情况:有40.31%的受调查者听说过“手机依赖症”,而被问及在大学生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症时,有62.83%的受调查者表示“存在”。在13个相关问题中,最高得分为46分,最低得分为14分,平均为31.8分。得分≥39分者,即每题的平均分达到3分,我们认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手机依赖症状,共有146人得分≥36分,占到受调查者的15.29%。在全部调查中,而各项超出平均分的分别有819人,即有519人有偶尔出现手机依赖相关症状的现象,占总数的85.76%。
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机依赖症的表现。这必须充分引起学校的重视,手机依赖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更有可能引起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我们看到,在手机使用的礼仪方面,比原来提高不少,说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是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控制网络成瘾方面也有许多对校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参考借鉴。建议如下:
广州市大学城 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方法, 抽取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问卷692份, 回收率为98.85%; 有效问卷为678份, 有效率为96.8%。其中男生334名 ( 49.3%) , 女生344名 ( 50.7%) 。平均年龄 ( 21.53±2.04) 岁。
1.2方法参考相关文献[1,2,3,4,5,6]自行编制问卷进行预调查, 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反复修改。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艾滋病的相关知识[3]、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5]和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4]4个方面。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 ( 7题) 、非传播途径 ( 8题) 和预防知识 ( 9题) , 每道题目回答正确得1分, 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 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方面有8个题目, 有歧视态度的得1分, 没有歧视态度的得0分; 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共12题目, 答案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分别按照4, 3, 2, 1赋值, 总分越高, 对艾滋病感染者 / 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就越不理解, 反之亦然。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3, KOM系数为0.869。
为确保调查质量, 首先对调查员进行调查技术培训, 统一方法。问卷现场发放, 不记名填写, 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并对问卷进行完整性、逻辑性和一致性审核。
1.3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学描述、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Lo- 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对象的总体知识平均得分为 ( 17.06±5.06) 分,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得分分别为 ( 5.71±2.18) 、 ( 5.06±1.94) 、 ( 6.49±2.19) 分, 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 艾滋病相关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1) 。见表1。
2.2对待艾滋病感染者 / 病人的态度调查显示, 42.5%的学生不愿意购买感染者家生产的商品 / 食品; 41.6%的学生不愿意让艾滋病人帮忙理发; 28.0%的学生不愿意去感染者家窜门; 22.9%的学生不愿意和感染者一起同桌吃饭。
2.3对艾滋病感染者 / 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平均得分为 ( 26.19±7.28) , 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3.83, P<0.05) 。见表1。
2.4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 / 病人态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被调查对象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呈负相关 ( r值分别为-0.141, -0.102, P值均<0.05) , 传播途径知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无关; 对待艾滋病人/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 ( r=0.426, P<0.05) 。
2.5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 / 病人态度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具有歧视态度作为因变量 ( 0=无歧视态度, 1=有歧视态度) , 以性别 ( 1=男, 2 = 女) 、年级 ( 1 = 大一、大二年级, 2 = 大三、大四年级, 3 = 硕士生以上) 、生源地 ( 1 = 内地城镇, 2 = 内地农村, 3 = 港澳台, 4 = 其他) 、专业 ( 1 = 文史类, 2 = 理工类, 3 = 医药学类, 4=经管类) 、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得分等作为自变量, 采用似然比前进法剔除变量, 纳入标准为P<0.05。由表2可知, 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
3讨论
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 艾滋病传播有从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而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是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7]。因此, 加强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减少歧视已成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在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得分方面, 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高年级学生阅历比低年级学生要丰富, 接触艾滋病相关知识也较多, 因此得分较高; 港澳台地区比内陆更早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 所以比内地学生更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 医药专业的学生由于相关课程的特点, 比其他专业有更多机会正确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因此, 高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是非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 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等, 以提高他们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呈负相关, 与以往的研究相似[8,9]。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某些非传播途径不了解, 如与艾滋病人共同用餐、握手、游泳等日常生活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 因而害怕通过与感染者或病人的正常接触而感染艾滋病, 导致产生歧视。因此,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是减少歧视的宣传重点。
分析结果显示, 越不能理解和同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者, 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歧视程度越高, 说明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对艾滋病感染者/ 病人的歧视程度。所以, 在全民普及艾滋病知识的同时, 应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方面的教育, 保护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的人权[10], 努力为艾滋病感染者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 针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 应着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如讲座、广播、网络、竞赛等, 特别是同伴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变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应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 树立大学生对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积极、正确的态度,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以提高艾滋病预防控制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为降低艾滋病歧视、预防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 对广州市某高校678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 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 (P值均<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 (P值均<0.05) 。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 以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学生
参考文献
[1]施小明, 高建华, 乔晓春, 等.山西省某既往有偿献血地区村民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10) :917-918.
[2]ANISH PM, JENNIFER NS, Vishal AP.Stigma in the HIV/AIDS epidemic: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way forward[J].AIDS, 2008, 22 (2) :67-79.
[3]文育锋.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歧视态度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0.
[4]康丽娜.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1.
[5]黄丽媛.医学本科生艾滋病歧视态度和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2.
[6]陈燕, 姚应水, 安洲, 等.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5 (6) :414-416.
[7]SOHN A, PARK S.HIV/AIDS konwledge, stigmatizing attitudes, and related behaviors and factors that affcet stigmatizing attiudes against HIV/AID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Osong Public Health Res Perspect, 2007, 3 (1) :24-30.
[8]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9 (1) :143-146.
[9]文育锋, 姚应水, 艾东, 等.皖南农村艾滋病流行病区高三学生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5) :416-417.
【广州市大学城】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09-27
广州医科大学11-16
私立广州大学12-04
广州大学暂缓就业07-16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09-23
广州地区大学生09-05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11-04
广州大学数据结构10-07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难05-27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