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库移民

2024-11-17

广州市水库移民(精选12篇)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1

1 滕州市水库移民实施及后期扶持工作情况

1960年, 滕州市境内先后建成了马河大 (二) 型水库和户主中型水库。在1956~1977年期间, 相继开工建设了小型水库26座, 其中小 (一) 型水库4座, 小 (二) 型水库22座。为了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 从1960年开始, 先后在库区新建和扩建村庄, 库外建新村。每人平均建房0.5间, 建房补助标准1960年曾执行每人40元, 其后逐年由省水利厅核定, 1971年执行每间补助120元, 木材0.6立方米, 公房按实需补助。为了解决库区村庄地少人多的矛盾, 从1973年开始, 移民工作由安排生活为主转向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为重点。在马河、户主水库周围展开整地造地会战, 帮助移民村库边造地、劈岭造地扩大耕地面积, 打井、建提水站, 修建桥涵, 架设供电线路, 扶持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产。由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区域位置相对偏远, 生存环境恶劣,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产力水平低, 收入水平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颁布之后, 滕州市严格按照《山东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对人口核定登记工作进行汇总。对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 坚持“一个尽量, 两个可以”, 直接面对群众, 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根据核查登记统计结果, 滕州市水库移民涉及滕州市马河、户主水库, 枣庄市岩马、石咀子水库, 平邑县唐村水库, 辽宁省红升水库, 黑龙江省莲花水电站等9座大中型水库, 分布在滕州市13个镇街, 102个村, 总数为4101户, 17440人。其中, 整体搬迁户数3749户14963人;分散安置户数352户, 1671人;出嫁人数806人。根据上报汇总结果, 滕州市确定分别实行两种扶持方式:以资金直补到人进行扶持方式的共有74个村, 3227户, 12673人;资金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合进行综合扶持方式的共有28个村, 874户, 4767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采取资金直接发放, 实行建档立卡制度, 将要发放资金的人口核实到具体的户与人, 建立资金发放档案, 然后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 以“一卡通”的形式予以兑付, 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个人手中, 同时将发放标准和数量予以公布, 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落实。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实施,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解决了水库移民所面临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和耕地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投入不足、科技不足、人才不足等一系列的突出问题, 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维护了社会稳定。

2 对滕州市水库移民工作的再认识

2.1 移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地方的水利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 滕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兴建了一大批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利工程, 在抗御自然灾害、加强工农业生产、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 水利工程移民和库区群众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 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 广大移民和农民群众用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 为了地方的水利事业, 不计个人得失, 舍小家顾大家, 离乡背井, 重建家园, 自筹资金, 投工投劳, 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 铸就了水利事业的辉煌。同时, 农业产业产出的粮食及其农副产品, 为地方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 地方水利事业今天的成就, 蕴含着广大移民和库区群众的巨大贡献。

2.2 新形势下移民后扶工作的多面性

2.2.1 移民后扶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成的重点水利工程, 从根本上夯实了滕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了工农业生产条件。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已经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国家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是财政支出重点用在了城市的公共服务保障, 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水利设施、农村教育、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农村用电、农村文化等方面尤为突出, 限制或延缓了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 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 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扶持的支出力度极其重要。

2.2.2 移民后扶工作的长期性

目前, 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 具备了加大移民后扶力度的经济基础, 但要在短期内解决全国2000多万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和更多小型水库、库区群众的所有问题, 仍不现实。因此, 解决历史遗留的错综复杂的移民问题和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问题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不断投入的进程。

2.2.3 移民群体的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涉及安置区移民、库区群众, 涉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 涉及本地移民、本地外移民, 加之人口数量多、地域宽、分布广, 不同类型移民的后扶工作矛盾十分突出,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这也是造成部分移民或非移民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

2.2.4 加大移民后扶的可能性

追根溯源, 要较为合理地解决移民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央财政应增加支农资金,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理念, 加快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速度。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和支付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完全有能力集中财力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 滕州市移民后扶工作中的几点见解

3.1 设立职能明确的移民机构

移民机构是各级政府综合履行移民工作职能的部门, 既是实施移民管理的行政部门, 也是开展移民工作的业务部门,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各项移民工作, 既便于协调各业务部门关系, 又利于统筹各地区移民的管理。目前, 滕州市的移民机构设置尚未明确, 需要, 移民工作开展和管理的难度较大, 急需整合优化机构职能, 设置独立的移民机构, 统一政策, 统一管理, 统筹协调财政、水利、交通、救济、社保医保、教育就业等部门的关系。

3.2 明确移民后扶的工作重点

目前, 滕州市库区及移民安置集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 医疗保障设施不健全, 信息网络落后, 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滞后。因此, 集中解决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水利、供电、供气、网络、学校、医疗、购物网点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是今后移民后扶工作的重点。

3.3 严格界定移民后扶的范围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中明确后期扶持的范围为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产生的农村移民, 而渠系配套工程、库区受影响群众、占地不淹房移民和库区非农业移民虽然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却没有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在落实执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 要严格界定移民后扶范围, 并做好移民后扶政策的宣传。

3.4 维护移民群体稳定

移民后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滕州市人民政府是滕州市移民后扶工作的工作主体、实施主体、责任主体, 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要的, 但是政府和政策都不是万能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后, 由于库区群众对政策的误解, 加之由于移民类型及性质的不同, 各类移民间的具体安置扶持政策不统一, 经常出现移民与移民、移民与政府、移民机构之间的矛盾, 移民或非移民群众上访、信访的事件时有发生。滕州市政府应通过加大移民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库区移民和非移民群众的舆论引导、采取其他非移民政策进行帮扶等措施, 努力维护移民群体的稳定,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

3.5 优化后扶项目产业结构

要努力拓宽资金渠道, 整合各级政府扶持资金, 鼓励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 在帮助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结合区域经济、移民规划、移民与库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客观实际,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扶持为基础, 在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工商业、运输业以及移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分侧重点加强扶持力度, 使后扶项目投入统一到区域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进程中去。

3.6 明晰后扶项目的资产产权

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后, 必将形成相应的资产。在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中, 资产的价值构成既包含了国家的补助资金, 又包含了当地村民的投劳折资或筹集资金。要使这些资产在当地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长期发挥效益, 就应该明晰资产的产权属性, 界定和解决产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 以便于效益的分配和资产的管护。因此, 滕州市政府应从有利于资产效益发挥和有利于资产维护管理的需要出发, 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规定,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相关规定, 规范资产的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行为。

4 结语

对于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 要从移民群体的产生、发展、作用和历史功绩等角度来审视它, 重视它, 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要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为移民群众服务、让移民群众满意的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移民后扶政策, 让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移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2

1、大力推动省级示范点项目建设。根据年初安排部署,我州两个省级示范点是:贞丰县者相镇小桥流水人家布依风情小镇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和兴义市东峰林布依山寨旅游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贞丰县者相镇小桥流水人家布依风情小镇安置点。搬迁安置730户3370人,为省级示范点。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移民局组织的技术审查,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项目已到位资金3000万元,完成土地征用1200亩,工程于6月18日下午正式启动进场施工,已初步完成路网清表、挖运、填方等工作,210套住房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兴义市东峰林布依山寨旅游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安置580户2146人。该点原为省级示范点,但因安置点内涉及医院、养殖场等附属设施的迁建,工作难度大,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迁建任务,同时,该点未确定招商引资方案,没有确定施工方,安置点未实质性动工,综合多方面因素,该安置点暂不具备示范建设的作用,为避免对我州20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省级示范点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影响,经向省、州请示,该安置点已取消作为20__年省级示范点进行打造。目前,已落实土地4000余亩,省移民局已下达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审查意见,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养殖场和医院等附属物拆迁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审查,正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招商引资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目前,正在作进一步修改及确定施工方。

2、大力推动州级示范点项目建设。我州两个州级示范点是:兴仁县城南街道办杨泗屯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和义龙鲁屯镇七一村马鞍山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兴仁县城南街道办杨泗屯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安置1000户4000人,批复总投资3.2亿元,原为州级示范点,因兴义市东峰林布依山寨旅游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省级示范点调整,该点已升格为省级示范点进行打造。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并下达了批复文件。自今年1月8日开工建设以来,累计到位资金2700万元,600套住房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其余住房正开展基础施工。计划今年9月底完成全部房屋主体工程。

义龙试验区鲁屯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700户3000人。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现已完成征地750亩,完成场平300余亩,测量房屋40余栋,完成安置点约2公里路网建设。

3、积极指导小城镇示范建设。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安置点。搬迁安置168户831人,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较少少数民族安置点。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该安置点共建设住房11栋168套,均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4、切实抓好“十三五”扶贫生态移民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系列建设内容及时纳入到各行业、各部门“十三五”规划盘子,最终实现项目资金资源整合的目的,我局超前谋划,2月初与州发改委联文下达了《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4月底组织开展了全州扶贫生态移民“十三五”规划编制业务培训,5月份州县两级移民部门参加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十三五”规划编制业务培训。截止6月底,各县(市、试验区)已初步完成规划文本初稿,但因深度不够,仍需加强对乡镇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对接力度。目前,局长王尧忠同志正亲自带队赴各县(市、试验区)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十三五”规划专项培训。

根据省移民局、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4月3日下达《关于20__年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预安排计划的通知》、《贵州省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__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等文件,20__年省下达我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共25个,搬迁任务为5461户23504人。按中央和省补助资金1。3万元/人计算(其中:中央住房补助资金0。6万元/人,省财政住房补助资金0。6万元/人,省财政基础设施补助资金0。1万元/人),可争取中央和省资金共计3亿元以上。

(二)后期扶持工作方面

1、全面抓好整村推进工作。

一是全州41个500人以上的移民小康示范村,__年度省下达94个项目已完工41个,正在实施37个,下半年启动16个。全州87个2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移民村,__年度省下达项目106个,目前已完工43个,正在实施40个,下半年启动23个。

二是全州共申报20__年度项目211个,申报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资金7449.4万元,目前已获省级批复“整村推进”项目资金4220余万元及小型水库扶助资金225万元。

三是突出抓好省级重点村建设,贞丰县董箐村、义龙新区马别村、册亨县板坝村、望谟县纳王村4个省级重点村20__—__年共下达项目48个,已完工项目17个,已验收项目2个,已移交2个,正在实施项目22个。

四是将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纳入后期扶持工作重点,成立了局班子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领导小组及两个遍访村党建扶贫小组,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拟在遍访贫困村新房子村、战马田村发展绿壳蛋鸡养殖2万羽。五是积极打造安龙县坡脚乡平班库区立体生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目前共协调投入项目资金1.03亿元,完成坡脚蕉种植0余亩、甘蔗规范化种植8400余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个,种植桉树25000多亩,养殖香猪20__余头,网箱养鱼460箱,拦河养鱼880亩,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3000亩,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

2、创新推动避险解困试点工作。__年度全州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涉及兴义市、册亨县、望谟县移民2288户9094人,中央和省级下拨项目资金2108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8589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491万元。规划住房建筑面积207475.41平方米,目前完成住房建筑面积122200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58.90%,已搬迁入住移民1860人,签订搬迁安置协议4500人,正在签订搬迁安置协议2734人。

组织指导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贞丰县申报了20__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4月份对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方案进行了修编,修编后全州共申报移民避险解困帮扶对象2138户9155人。其中兴义市1425户5532人,望谟县414户2109人,安龙县244户1118人,贞丰县81户396人。目前正待国家审核批复。

3、切实抓好“三五”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工作。现普安县已正式上报规划文本,兴仁、安龙、晴隆、望谟、册亨、贞丰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初稿,兴义市即将完成初稿,义龙试验区正在开展编制工作。

20__年度后期扶持项目(包括避险解困试点项目)预计争取资金超过3亿元,目前已到位1亿余元。

(三)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方面

1、主动配合完成马岭水库前期工作。积极同省移民局、省水投公司、贵阳院等单位联系,对接前期工作经费、预付款协议、初设阶段设计单位招投标、移民监理委托等事宜,主动向州政府请示汇报,全力推动兴义马岭水库移民前期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可研报告一经批复,移民投资一经确定,马岭水库移民规划安置等各项工作将及时跟进。

2、积极推动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木浪河、打鱼凼、西泌河、七星等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编制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我局积极同平桥水库业主对接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年度移民资金计划、协议签订、技施阶段设计部门和移民综合监理部门、移民实施规划编制等工作事宜。上半年本年度搬迁安置任务完成较好,中型水库年度搬迁任务数734人,目前已完成649人,占年度任务数734人的88.41%。(其中:小龙潭水库260人,木浪河95人,五嘎冲水库283人,西泌河水库11人)。

3、切实指导小型水库安置规划编制及实施。革里、大观、上亭、八一、鲁打、箐口、科花等一批小型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的前期实物调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已完成并通过州级审查。

(四)维护稳定工作方面

1、狠抓项目实施促进库区和谐。全州20__年以来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总计897个,上半年完工142个,总完工项目616个。通过采取积极实施项目的方式,极大的改善了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本质上促进库区和谐稳定。

2、狠抓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完成《鲁布革水库移民安置存在问题报告》并由我省及云南省级移民部门组织了审查。《平班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修编报告》已上报省局待审查。龙滩电站目前正在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完成情况及资金清理工作。光照电站涉及的河塘大水井88户337人移民的安置工作已完成,移民房屋全部建成,成功调处长流乡争议地16宗54.6亩,兑现资金42万元,按照《光照水电站晴隆六枝库区库岸失稳处理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已委托贵阳院对库岸失稳处理开展勘察规划设计。复核自迁分散100户547人移民安置基本情况,已专题请求省局尽快协调落实。

(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1、抓好党建工作,开展警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明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一岗双责。

始终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抓党建的要害,抓住要害就保障了党建工作的推动;抓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就是抓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抓住‘牛鼻子’就更好地推动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

一是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开展专题党课及专题一学习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开展“全州移民系统践行‘三严三实’争当好干部培训班”,极大提升了全州移民系统干部的精气神。

二是切实做好干部召回管理。为加强操作性,明确40种应被问责情形,出台工作日志管理办法、每周工作例会制度,完善考勤管理制度,继续执行指纹打卡签到制度并张榜公示,组建督查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干部召回管理问责情形。

三是结合实际出台党建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工作要点,并严格执行,切实抓好签字背书活动,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及“一岗双责”,加强教育和监督力度。

拓展水库移民增收渠道的思考 篇3

如何提高库区移民的收入呢?笔者通过分析我国近几年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经验认为,调整库区生产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减轻库区移民负担、降低移民农业生产成本、多策并举广开就业渠道等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水库移民劳动力较为充分就业,既是移民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开展移民工作之本。针对我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劳动力剩余量多、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较大,移民增收相对缓慢等实际情况,必须采取积极的、多管齐下的扶持就业措施,保障移民不断增收,尤其要扶持帮助低收入移民实现不断增收。

一是要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水库水面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移民发展种养产业,不断提升移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生产效益。二是要加大科技兴库的投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移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知识,促使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操作技能,有效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提高移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水平。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要把移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不断拓宽水库失地移民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职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水库失地移民劳动力有序输出。四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产业,不断拓展移民的就业空间。五是要健全和完善扶持移民进城经商、务工等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保障移民在就业中得到更多实惠。

主动调整库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在发展库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现库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实现库区移民收入增长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是库区工业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库区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库区移民收入摆脱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并取得了恢复性增长。

大力增加移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移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对移民为移民社区、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移民支付报酬。义务工货币化改变了过去移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使移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委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中要求,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尽量组织移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移民就业机会,促进移民增收。国家通过实施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库区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可以直接增加当地移民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而间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移民的生活水平。

积极提高库区移民的人力资本价值。将库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是最直接的库区移民增收方式,通过培养、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移民的收入。应该将科技培训作为提高生产能力和移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以会代培、办培训班、在基地实习培训等形式,不断大批量、高规格地培训,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经营能手、高级蓝领技工,增收效应将会十分明显。

谋求做强库区优势产业。移民增收一定要落实到特定的产业上去,离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来谈移民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应当通过扩大移民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提升移民产业的整体素质,使在整体规模下的单个移民户能够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中获得外部正效应,降低移民群众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达到库区移民增收的目的。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4

水库建设造成的大量移民搬迁活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水库移民已繁衍增长至1 700万[1], 水库移民搬迁活动使得移民群众被迫远离家乡, 迁往他地。移民迁移、安置补偿等活动对移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产生巨大的影响。

水库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水库移民利益表达的效果, 除了跟利益表达制度安排的利益表达渠道是否畅通有关之外, 利益表达主体的利益表达方式不同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利益表达的效果。保证水库移民利益表达的充分性, 是减少水库移民社会问题, 保证移民社会稳定的关键。本文从个案材料入手, 借鉴“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 对G市水库移民的利益表达方式进行描述与分析, 并探究其利益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为利益表达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

1 水库移民利益表达相关研究

早在2003年中国改革报就对河北省桃林口水库的移民上访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报道, 指出因补偿款不到位, 移民享受不到任何优惠政策在安置区与原住地居民矛盾重重而上访和返迁的事实[2]。面临水库移民的种种遗留问题和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 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分类, 并进行了成因分析。但是, 没有提出解决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问题的对策。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想解决水库移民遗留的问题, 就应该为建立完善的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作出努力。施国庆 (2003年) 认为, 在水库移民村级后扶中保证村民的充分参与与利益表达有利于减少移民贫困和其他移民问题的解决[3]。陈绍军 (2011年) 认为, 在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中应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对解决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中的问题有很大作用, 并认为在农村发展中, 让人们自主参与项目决策、实施、利益分配及监督评估保证移民利益的必要手段[4]。但是, 移民对后期项目扶持和参与制度大多是被动接受, 自身主动性较差, 后扶项目太多也会造成移民依赖性增强, 很难促进移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胡白如、余文学 (2012年) 在水库移民能力建设路径方面就指出移民在外迁安置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受损的现象, 应该挖掘移民潜力, 实现外源“输血”和内源“造血”并进, 才能促进移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水库移民安置各阶段的问题, 以及对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 研究者们试图去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参与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来对水库移民的正当权益进行保障。笔者认为, 水库移民不是被动的表达主体, 其行为是在制度结构下特有的行动, 利益表达的抗争不仅是行为的抗争, 更是意识的抗争, 移民对其利益表达行为赋予了意义。

2 移民利益表达的行为策略

2.1 事件回放

G市水库是以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库工程项目, 工程主要任务是供给G市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水库影响G市W、N区及L县3个区县, 5个乡镇, 10个村, 项目直接影响人口1 620人, 永久征地156.33 hm2, 拆迁居民房屋26 889.92 m2。

根据《G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片区价补偿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G市按土地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区片价标准, 分为耕地及非耕地补偿标准, 但L县仍按不同地类实行年产值补偿。项目征收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见表1。

数据来源:G市水库项目的业主单位。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是受同一个水库影响的耕地, 耕地的补偿价格却存在着差异, 这跟耕地的产值及耕地等级有关。

水库移民征地在国家强制行使征收权的情况下, 以非市场交易方式进行[6]。根据耕地产值、耕地等级及耕地年产值确定的补偿标准在W区P乡与L县S镇引起了移民群众的不满。受影响的W区P乡A村与L县S镇B村地理位置仅隔了一条公路, W区P乡A村的被征耕地按照征地片区价进行补偿, 补偿标准为79.8万元/hm2, L县S镇B村的被征耕地按照同一年产值的16倍进行补偿, 补偿标准是51.75万元/hm2, 相差28.05万元/hm2。两个组的受影响移民纷纷表示不愿意在征地补偿协议上签字, 并在“拒签”后不久, 两个组部分移民群众联合到G市移民局上访, 将事态扩大, 另一部分则在家“干耗” 着, 等着移民干部找上门来, 再理论。

2.2 利益表达的行为分析

“拒签”、联合上访与“干耗”均是移民的利益表达行为, 笔者对G市水库移民利益表达行为进行了观察, 对其行为背后的逻辑进行了探究。

(1) 寻找漏洞将政策问题化:

拒签。“同是一个水库征地, W区是区片价, L县是年产值, 但是我们W区P乡A村与L县S镇B村同是一个寨子 (少数民族村寨) , 我们从来都是一家人, 田挨着田, 土挨着土的, 都是农用耕地, 种植作物和收成都差不多, 一个是79.8万元/hm2, 一个就是51.75万元/hm2, 相差这么多, 我们接受不了。要是按区片价都按区片价, 要是按年产值都按年产值, 或者两者一平均, 都按这个平均价来补也行。虽然跟地产开发商的补偿价格没法比, 但是我们知道水库不是营利性的工程, 就不比较它们的补偿差异了, 但是同一水库为什么补偿价格就不一样呢?这个问题不解决, 我们是不会签字的。”

问题化, 寻找漏洞, 将对水库补偿标准政策的疑问提出来, 使之彰显为一个问题。虽然G市政府专门就补偿标准下发了统一文件, 根据土地的土地的综合产值及保障标准制定不同区县的补偿标准, 但是同一家族、肥力相同、产值一致的耕地补偿标准却不一致, 移民群众有一种相对剥夺感, 这种剥夺感不是水库征地与其他项目征地补偿价格差异比较得来, 而是由同一水库, 相邻地块的不同补偿价格产生。正是这种相对剥夺感, 使得移民群众感觉到征地补偿过程中的不公平存在, 他们也深知在征地补偿协议上签字、按手印就意味“定了案”, “自己就会变得很被动”, 因此, 他们不愿意在补偿协议上签字, 要求政府对此给予可以信服的说法, 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依法抗争将问题暴露化:

联合上访。“跟村里反映情况, 村里说他们就只是配合工作, 不能解决补偿标准差异问题, 镇上和乡里说是按照省里下发的政策在做工作, 区里和县里也没有对此做出解释, 我们两个组写了一份<移民征地补偿标准意见书>, 并逐一签名, 由7名移民代表带着意见书去省移民局上访, 我们一帮人去省移民局, 声势挺大的, 乡里也知道了, 省移民局领导专门给了接见, 看了我们的意见书, 说让们回来等消息, 会给我们一个说法……”

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作为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 指的是以政策为依据进行抗争 (policy-based resistance) , 是农民积极运用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侵害的政治活动[7]。“依法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上访。两村移民群众联合上访是一种有关集体具体利益的抗争, 是一种公开的、准制度化或者半制度化的利益诉求方式。之所以说是准制度化或半制度化, 是因为群众按照我国《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上访的即为制度化合法的正常的利益表达, 既然制度规定了群众可以通过上访表达利益, 那么G市移民群众上访就是制度允许的, 但是他们的上访是把省移民局作为他们诉求的对象, 而不是把区和县里的移民局作为诉求对象, 并且人数超过《信访条例》规定的5人及 5人以下, 则有越级上访与集体上访的性质。但是, 两个村7位移民群众联合上访, 使得移民补偿标准差异问题更加暴露化和扩大化, 无疑引起了省移民部门的重视, 给予了接见, 并承诺给出合理解释。

(3) 暂退一步将行动理性化:

干耗。“上次上访是8月初到现在 (10月27日) , 三个月了, 省移民局说给予答复, 让我们回来等消息, 但是一直没有信儿, 我们就耗着, 没有再次上访。去省里上访不仅要花钱, 更要担风险, 我们总得考虑成本吧。反正政府要征我们的地, 他们早晚要来的, 我们就等着他们找上门来好了, 不解决问题 (补偿标准差异问题) , 我们是不会签协议的, 就在这耗着, 反正我们也没什么损失, 损失的是工程。”在波普金“理性小农”逻辑中, 认为“小农无论在市场活动还是在政治活动中, 都更是理性的投资者”[8], 两村移民拒签以后的“干耗”正体现了农村移民理性投资的一面。到省移民局上访“就去了一次, ……也要考虑成本, 一个来回花三四百块钱”都要考虑成本。在不确定能否争取更多的补偿安置款的情况下, 上访是一种风险投资, 若问题解决则最好, 问题不解决, 花费的成本就没有任何效益, 因此两个村的移民在三个月内只有一次上访, 干耗则是移民群众理性选择下的韧武器, 在结果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彻底的理性投资, 尽量减少利益申诉的成本。

3 拒签、联合上访、干耗何以产生

在水库移民利益表达过程中, 移民群众的行为即为争利——尽可能的保障自己的权益。拒签等行为虽是因补偿标准差异直接引起, 但是笔者对行为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了探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 行动是结构中的行动, 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着结构, 行动者的行动改变着自身的社会位置, 从而使得结构重新发生变化。移民群众作为行动者, 他们的行动也是社会结构中的行动。那么G市水库移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行为实践也不例外的是结构中的行动。左右G市移民群众行为的关键制度结构有两个:水库移民的征地补偿制度与水库移民的利益表达制度。

3.1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制度

目前, 国内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征地补偿按照国务院颁布的471号令《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进行, 但是, 这种行政手段干预下的产值倍数补偿, 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种补偿标准弊端日益突出。将市场引入定价机制的征地区片价作为新的补偿标准被提出来以后, 耕地的补偿价格的测算就变得丰富起来,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均耕地量、产值、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均纳入价格测算的范围之内, 这样一来, 区片价下的耕地价格就比产值倍数高出许多, 但是政府行为下的水库征地又倾向于按照产值倍数进行。在G市水库就出现了两种补偿标准的现象, 一个按区片价, 一个按产值倍数进行。移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因此产生, 区片价反而引起了社会纠纷, 与其目的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3.2 水库移民利益表达制度

水库移民的利益表达制度除了正式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司法制度、信访制度等也包括具体项目中允许的向业主单位、移民部门、监测部门、村干部等表达意见和建议。但是正式规定的制度程序较复杂、刻板, 面对强势政府, 移民群众很少会选择这些方式, 具体允许的表达渠道在G市水库移民利益表达中被验证的结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村干部两层包夹, 一边是乡里乡亲, 一边是上级领导命令, 维护一方稳定的责任很大, 但是权利却有限。移民群众掌握的资源有限, 为了减少成本,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拒绝在征地补偿协议上签字, 没有负责人给出合理解释, 于是联合上访把声势扩大, 引起领导重视, 希望以上级政府的权威来对抗基层干部的“枉法”行为, 但是上访三个月以来, 政府并没有对一个水库两个补偿标准做出合理答复, 就耗着等他们找上门来, 以减少成本投入。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制度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地方可以按照区片价亦可以按照产值倍数进行补偿, 出现同一个水库两种耕地补偿标准并行就显得容易理解。在现有的利益表达制度结构下, 实践中制度规范远远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移民群众不能“照本宣科”就只能“就地取材”的表达利益。

4 结 语

“拒签”是水库移民众多利益表达方式中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一个利益表达方式, 在现有的移民法律政策框架下, 原则上是只有移民在征地拆迁协议上签字以后, 征地搬迁才能实施, 进而有水库工程施工的进行。因此, 协议的达成是前期阶段的核心任务, 也是整个水库移民项目进展的关键。

因征地拆迁补偿价格的差异, G市水库移民群众拒绝在征地拆迁补偿协议上签字, 当受影响的区县、乡镇以及村干部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时, 两个村的群众就联合起来到省移民局上访, 采取干耗着的方式, 等着移民干部找上门来再理论, 尽量减少对利益诉求的投入, 从而维护着自身利益。

但是也应该看到移民群众“拒签”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库工程项目施工的正常开展, 延长了项目建设的时间, 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成本投入, 带来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 只有做到征地补偿标准实施的公平、规范, 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的公开、透明, 同时, 完善利益表达制度, 移民干部真正对群众的利益负责, 面对移民群众的利益申诉困惑不逃避、不欺瞒,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摘要:通过对G市水库移民在水库征地拆迁中“拒签”事件及“拒签”后两村移民联合上访与“干耗”利益表达行为的分析, 探究水库移民利益表达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指出G市水库移民的利益表达行为是现有水库移民征地补偿制度与利益表达制度结构下产物, 应该从这两者入手, 为移民群众提供公开公平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 从而保证其充分的利益表达。

关键词:水库移民,利益表达行动,拒签,联合上访,干耗

参考文献

[1]赵姚阳, 蒋琳琳.现阶段我国水库移民的法定权利评析[J].水利经济, 2011, (6) :53-56.

[2]李敬.移民上访路——河北省桃林口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报道[J].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3, (2) .

[3]施国庆, 余文学, 陈绍军, 等.水库移民参与式村级后期扶持规划探讨, 中国会议水库经济论文集, 2003, (6) :59.

[4]陈绍军, 张春亮.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6) :165.

[5]胡白如, 余文学.水库移民能力建设路径——以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为例[J].水利经济, 2012, (1) :51.

[6]赵姚阳.我国水库移民群众权利保障发展评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2) :152-158.

[7]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 2004, (2) :49-55.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5

摘要:介绍了水库移民管理与监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论述了在小浪底工程中采用的检查、座谈和报告编制等移民监理方法,指出应坚持监理联络员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监理信息反馈制度、监理备忘录制度。

关键字:小浪底;移民;监理;管理

一、引言

移民工作事关重大,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细微的失误就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吸取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之后,移民问题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把移民看成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工程的附属内容已是移民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国际上特别是世界银行的移民目标是提高、至少是恢复移民原有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中国的移民方针是提倡走开发性移民的道路,实行的是前期补偿、后期扶持,“逐步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中国水库移民的管理在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后,已经基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引入世界银行贷款机制后的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工作中创造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小浪底水库移民监理的实践为基础探讨水库移民管理体系中的监理工作。

二、水库移民管理与监理

1.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水库移民管理的体制,根据国情,充分吸取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形成了由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监理监评单位等共同参与移民的实施与管理。

2.水库移民管理中的监理

移民监理是在参照工程监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水库移民安置的特点对移民工作管理方法体系的创新。是指针对移民工作的各个阶段,社会化、专业化的移民监理单位接受业主或有关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移民工作的文件、法律法规和各项合同、协议、责任书等所进行的旨在实现移民工作目的的监督管理活动。它对整个或区域的总的及各类移民工作质量、进度、投资和实物完成量、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和提高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监测评估、计量确认、沟通协调,提出咨询建议。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监理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可以有大有小,既可以是全方位、全过程监理,也可以是某个阶段如移民搬迁阶段或后期扶持阶段,还可以是某一类移民工作的监理,如农村移民安置的跟踪监理。

由于移民监理工作起步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许多具体问题还未解决。因此,如何进行移民监理还没有统一模式。目前,中国实行移民监理的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有三峡、小浪底、万家寨、棉花滩等。

3.移民监理与工程监理的异同

移民监理和工程监理是相通而又有不同之处的两个事物。两者相通之处在于“监理”,它们的中心任务都是控制项目目标,也就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项目实施中业主和承包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出现偏差,而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理,控制经过科学地规划所确定的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监理的基本方法均为目标规划、动态控制、组织协调、信息管理、合同管理。

监理的最终目的是力求实现项目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移民”和“工程”的区别。

(1)项目实施单位的区别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即承包商通常是企业法人,通过招标来确定,而且承包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得按市场规律办事。工程监理的对象是承包商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

移民工作由于其项目的复杂性,牵涉到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由地方政府负责,无法选择,因此移民项目实施单位具有惟一性或者说独占性、垄断性。作为实施机构的政府和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构,移民安置主要是行政行为,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具有非盈利性。移民监理的对象是地方政府进行移民安置的活动。工程项目的承包商一般具有专业资质,熟悉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技术;移民项目实施单位由于上述垄断性,一般缺乏移民实施的经验,需要移民监理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工程项目的实施单位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一般由承包商和分承包商构成,分承包商与承包商是合同关系,分承包商向承包商负责,不能再转包。移民实施单位作为总称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地方政府条块结合,包括地方各级行政系统以及相关的业务部门,如土地部门、公安部门、建设部门、水利部门、电力部门等;其分包商包括相应的村组集体组织和具体工程的实施企业等。移民实施单位的这种特点使得移民工作出现偏差的几率大大增加。移民监理的任务比较繁重。

(2)移民项目实施中的多变性

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质量要求基本都有国家或行业的规范,其前期工作深度较大,施工有详细的施工图,不可预见的变更较少,而且对变更有成熟的处理办法。移民项目在实施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规划变更较多。主要原因有:

1)由于水库淹没的复杂性,淹没处理设计达不到工程设计的深度。

2)地方政府机构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实施时随意变更规划。如为了节省投资,将规划的多个分散安置点实施为集中安置,将规划在环境较好但地价较高的安置点实施在较差的地方。或为了改善本地的交通,将规划在交通条件较好地方的移民安置在偏僻交通条件差的地方,然后申请使用预备费。这直接导致了移民安置规划实际操作的困难。

3)移民心理的多变性造成规划变更。移民是具有社会属性有思想的人群,不同于无生命的建筑物,往往规划时乐意到某地安置,但实施时又改变主意要求到另外地方安置,实施部门若不同意,他们要么到处反映要么对抗不与实施部门合作。“一根烟可以改变去向”是移民心理多变的典型。

4)安置区群众的影响造成规划变更。设计部门编制移民规划时,当地干部和群众愿意为移民让出土地或者根本不知情仅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实施时,当地群众抵触,拒绝交出土地,甚至阻挠安置点建设。

5)气候因素的影响,造成规划变更。如黄河小浪底工程,国家气象部门预报黄河流域多雨,希望工程提前发挥防洪作用,移民部门则相应提早搬迁某水位以下的移民;同时,气候因素如漫长的雨季会影响移民居民点的建设和移民搬迁时间,有可能耽误按时耕作,引起对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发挥防洪作用,移民部门则相应提早搬迁某水位以下的移民;同时,气候因素如漫长的雨季会影响移民居民点的建设和移民搬迁时间,有可能耽误按时耕作,引起对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计划外补偿。

(3)监理内容的层次不同

工程监理属于微观层次,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的,是紧紧围绕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投资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注重具体工作项目的实际效益。移民监理属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层次,以中观为主。因为移民监理主要在于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各阶段、各单项、各区域是否按规划、计划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属于中观层次;不介入具体工程的监理工作,但对具体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监理体系和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协调,对移民接受的土地数量与质量进行监督,属于微观层次;对移民工作整体进度的控制等则属于宏观层次。

(4)管理体制不同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简单明晰,业主与承包商是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业主是合同关系,与承包商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移民工作比较复杂,其管理体制相应层次较多。涉及的单位上可达国务院、国家计委,下到县乡政府各部门,既有村组集体组织、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群众,又有各类具体工程的承包商。有的项目还牵涉到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贷款组织。目前移民工作通常实行的是政府行为和投资包干的管理体制,如小浪底工程的管理体制为“水利部领导、业主负责、两省包干负责、县为基础”,加上“世界银行检查、监理监督”。

(5)“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不同

由于上述区别的存在,作为监理工作主要内容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内涵也不同。

进度控制:移民监理的进度控制侧重于整个移民过程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对具体工程的进度控制,一般不采用工程监理的方式方法,只是把它放在整个移民安置工作过程、整个项目结构中实施中观和宏观控制。

质量控制:移民监理对具体工作的质量控制只是在于监督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有效,对于根据规定须聘请专业监理的项目另聘工程监理单位;移民监理的质量控制在于力争实现移民项目的质量总目标:在规划的时限内搬得出、稳得住、为将来致富打基础。因此,移民工作诸如移民的知情权(应当知道补偿标准、搬迁安排等)是否得到维护、移民实施机构的工作效率(及时发放补偿金是否及时足额,移民培训质量是否过关等)等软指标的质量控制是移民监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有具体的质量控制如建房、调地、修路等。

投资控制:移民监理对具体工程的投资控制主要在于宏观的把握,根据其实施计划,资金是否及时到位。移民监理更加关注移民资金的流程是否健康,有无挪用、挤占、滞留,防止未经批准随意变更规划、加大投资、滥开口子。

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的合同主要是业主与承包商、承包商与分包商、与材料供应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合同管理的对象就是这些合同。移民监理中的合同有特殊的含义。首先它也有合同,这些合同主要存在于移民实施机构、移民集体和个人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和劳务合同等;其次,移民监理的合同管理更关心的是“类合同”,主要是计划、责任书等。

因为业主与地方实施机构之间存在的是计划关系,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计划变成责任书形式,此时合同管理的内涵接近于计划管理,但又不同于政府内部的计划管理,移民监理单位按照计划。责任书的任务进行监督。

信息管理:移民监理的信息种类和范围比工程监理更多和更广泛。

协调:由于移民工作错综复杂,有许多软指标,因此,移民监理的协调工作量较工程监理协调量更大。

4.小浪底工程中采用的移民监理方法

在目前实施移民监理的项目中,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在共识的基础上,一般采用的操作方法是检查、座谈和报告编制。

(1)检查

监理人员一般每月对如下项目进行一次检查或抽查:

①移民建房。按完工、封顶、砌墙、基础处理四个标准进行统计制表,并将建房户与实物指标补偿卡户主对照,绘出建房平面图。

②居民点基础设施(街道、水电等),安置区专项设施(街道、桥梁、高压输电等)建设。现场检查统计完成工作量,并与规划指标对照。

③农村移民土地划拨。按照安置村和移民村双方签订的协议,拨付征地款、打桩定界、交接土地几个过程控制划拨进度。现场查看土地类别、灌溉设施配套情况和土地面积,并标注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

④移民个人补偿金兑现情况。采取选定典型户定期抽查补偿兑现卡的办法。

⑤移民机构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的检查。采取定期向移民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了解情况或查看账目、合同、凭证、拨付文件等相关资料。

⑥对乡镇迁建、工矿企业转产项目建设,重点检查统计完成的工作量。

⑦移民搬迁。监理人员深入淹没区搬迁现场检查移民房屋腾空情况等。

⑧库底清理。深入淹没区,根据库底清理标准对库底清理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2)座谈

①与移民村干部群众座谈。监理人员在对上述项目检查、统计完成以后,对其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式的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要求或抱怨。

②与移民机构负责人座谈。互相通报移民安置实施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3)编制报告

总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人员现场监理资料整理出文字报告。图、表报业主,并由业主分发各有关单位。

(4)坚持几项制度

1)监理联络员制度。业主、各级地方移民机构备指派监理联络员一名,负责向监理工程师介绍情况、提供信息和资料。联络员须熟悉本部门移民工作的情况。

2)工作例会制度。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监理成果,定期召开实施单位参加的工作例会,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移民工作。

3)监理信息反馈制度。监理信息反馈是多层次的,包括总监理工程师向省、市、县移民机构负责人、政府主管移民工作的领导通报实施情况;监理工程师向县、乡实施机构通报监理情况;监理人员向移民群众解释、宣传政策和有关政策的反馈;将监理意见和业主、实施机构有关举措及时反馈给移民等。监理信息共享即将监理意见及其处理措施及时通知到全库区各移民机构、业主、设计单位,达到及时沟通的目的。

4)监理备忘录(或监理通知)制度。各级监理人员针对监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或较重要的问题分级向实施机构发送监理备忘录(监理通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书面发送各有关单位,要求予以解决。

目前,移民监理的管理职能发挥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有:一是它毕竟还处在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二是未能真正取得对独立第三方的合理授权;三是一些有效的控制手段还未完全掌握,或还不具备开展的条件。

三、结语

过去重工程轻移民和重搬迁轻安置的片面做法侵害了移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大量遗留问题,造成国家重新投资处理,教训十分深刻。实行开发性移民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广开安置就业门路,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尽快恢复和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更加可喜的是,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工程管理引进监理手段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水库移民管理也引进了监理和社会经济监测评估的方法。最近,水利部移民开发局正在起草移民监理的有关文件,使这项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利用室藏档案 服务水库移民工作 篇6

为切实做好移民村土地争议工作,陡河水库管理处下大功夫做好水库初建、续建和震后修复工程征占土地档案的利用工作。

水库综合档案室中原来所藏工程档案是以单个工程为单位进行归档整理的,其中涵盖土地征占、工程设计、土地补偿、移民补助、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等,其内容具有以下三种特性:①、内容综合性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会牵涉到农业、工业、交通、电力、通讯、市政、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再加上水利专业本身又与电力、机械、建筑、水文、气象等专业联系紧密,由此而形成的水利工程档案也就具有多元性和很强的综合性。②、形成周期差异大。根据不同的工程效益、水文地质条件、河床演变情况、险情隐患以及其它因素所确定的水利建设工程,周期长短悬殊较大。一般的岁修工程通常仅需要几个月即可完成,而大型的河道、水库、闸坝建设,则需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施工周期长短不同,就必然使得相应工程建设中有关档案的形成周期产生很大差异。③、文书与科技档案相互渗透。水利工程实施是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因此而形成的业务性文书与工程档案联系紧密,甚至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文书档案不仅是档案的前期活动记录,而且明显具有文书科技档案一体化的趋向。这些特性影响了单笔土地征占数据的查找,为了更有利于移民工作的开展,把历次征地情况搞清楚,使移民处置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对室藏文书、科技档案进行了全方位的编研规整工作,整理形成完善系统的移民征占土地档案。

土地征占编研规整工作方法主要分两步:①查阅、收集有关建设征地的资料,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最后经过详细的统计,把所有关于移民土地征占、补偿的资料挑选出来,单件复印。②从综合的各项征占土地材料中以单个移民村为单位,进行分类整理,编制了32个村共计32册《**村历次征占土地情况统计》。

经过编研规整全面系统地弄清了库区、工程建筑等几大类占用土地数量及基本情况,达到了细目清楚,一目了然,因此大大方便了解决移民上访问题档案材料的快速准确查找。原来档案室中所藏移民档案是根据时间和工程项目的先后进行组卷的综合性较强的案卷,查找单个村庄的单笔土地赔付情况比较麻烦,自从做了此项单个村历次征占土地情况统计后,避免了为查找一个数字要翻阅所有卷宗的情况,有效的应对了多次移民上访问题的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快捷有效服务。

开平区双桥乡一个行政村的村民多次到陡河水库集体上访,要求解决征占土地问题,情绪十分激烈,曾发生围堵水库管理处大门,致使管理处无法正常办公,是一件非常棘手的疑难信访问题,一方面是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则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彻底弄清情况并从根本上解决上访村民所提问题,水库档案管理人员配合移民处置工作小组的同志们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并从《历次征占土地情况统计》中查找数据,弄清了移民反映问题的历史背景、详细情况、具体数据等等,以此为凭证对村民所提问题予以详细耐心的答复,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使得上访村民在档案凭证面前不得不承认这些历史事实,心悦诚服,消除了争议,实现了息诉罢访,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库群关系。

无数档案利用的实例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档案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更是今天和今后的宝贵财富,也是水务部门搞好日常管理和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更好的管理、开发、利用档案,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水利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综述 篇7

1 水库移民经济的内涵

水库移民经济是自20世纪80年代在三峡移民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贾晔等[1]认为在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发实体与受淹区群众、电站与库区、资源区与受益区、移民与移居地民族、中央与地方等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都属于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范围。王骏[2]认为水库移民经济是指以政府引导为依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法则,通过开发性移民迁建的方式,对涉及移民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的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模式。廖蔚[3]综合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水库移民经济的内涵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因水利水电开发建设或大江大河治理所导致的、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非自愿经济性移民现象和行为(迁建、安置、开发),是在政府引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法则,对涉及水库移民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期达到最优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类型,以及由此构建的带有移民特质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已有研究对水库移民经济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给出的概念都比较宏大,涵盖面广,给读者的感觉不够清晰。笔者认为,关注移民经济的核心其实是关注移民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上讲移民经济是整个移民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从微观上讲是移民个体或移民家庭的发展,主要指移民的生产恢复与重建,也可以说是移民的经济适应,以及重建后经济的持续发展。

2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3个阶段

2.1 补偿性移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

有关水库移民经济的研究最早应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移民方针是补偿性移民,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为补偿性移民政策进行解释论证,以致在计划经济时代水库移民存在不少问题。1984年提出的开发性移民政策正是对前期水库移民工作的反思。在随后几年中,研究内容集中在老水库移民经验的总结和移民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以及对开发性移民政策进行全面解读。该阶段的研究主体以政府部门和水利工程相关单位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多是描述性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实践性的安置规划等。

2.2 开发性移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

开发性移民政策其实是专门为三峡移民安置确立的指导原则。该政策经过试点之后,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虽然这个政策是就移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而提出的,但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水库移民的安置模式。所以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专注于三峡移民的安置,注意到迁移模式的差异对移民安置结果的影响,以及迁移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事件。但是安置模式的选择毕竟不能最终决定移民经济的发展,它仅仅是移民经济后续发展的一个历经阶段。因此,该阶段的研究也就没有提出移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和具体路径,研究主题有待扩展。随着更多社会科学学科的加入,研究主体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研究方法侧重于观察法和文献法。

2.3 加大后期扶持和发展移民经济阶段

自2000年以来,水库移民问题频发,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水库工程建设衍生的次生贫困。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讨论如何解决移民贫困问题,如何发展移民经济,为移民经济的发展指明具体路径。随着社会科学学科更多地介入,对移民贫困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具体,兼顾了移民个人微观层次和社会发展宏观层面,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更加贴近水库移民经济的涵义,如区域经济产业调整研究、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移民生产经济开发模式研究等。如何做到有效扶持,并寻求理论支撑,成为近几年移民经济发展的研究重点。同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开始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3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主题

3.1 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政策性的研究以对移民政策的解读为主,其中跟水库移民经济紧密联系的是对后期扶持政策的研究,主要针对移民后期扶持的必要性,扶持内容及途径,扶持的对象、目标,扶持基金的筹措及存在的问题等。

后期扶持政策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淹没土地面积大、移民人数多的特点,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5]。政策实施的目标是使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真正使移民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库区移民扶助金和后期扶持基金等[6]。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决于移民对资金的对接能力,这种对接能力表现在4个方面:政策敏感性、获取能力、回应能力、监督反馈能力[7]。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有效途径是扶持移民生产性项目,如大力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庭院经济、旅游业等[8]。很多学者纷纷指出当前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仍然不完善,存在扶持标准低和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柯明星[9]提出加强前期生产补偿资金的计划管理是做好后期扶持的基础,后期扶持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规划要科学合理,资金要正确使用,还要注重移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何铁生[10]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库区后期扶持基金的标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应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建立健全后期扶持规划的编制规范;加强民营资本为资主体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研究等。

3.2 移民区域经济产业调整研究

水库移民经济产业结构是水库移民经济系统内各产业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和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国家总体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水库移民区域因其特殊性,库区移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到了广泛关注。水库项目多处在偏僻农村,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后,工程建设资金和移民建设资金集中投向水库移民区,对建筑业、部分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但是,随着工程接近尾声,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减少,投资拉动降低,水库移民区产业发展将大幅回落[11]。从水库移民区经济长远发展来看,水库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制约。目前水库移民区的产业结构呈现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特点[1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存在一定障碍,如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经济结构典型同构化[13],主导产业模糊等。学者们纷纷提出三大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举措和步骤,以及细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优势产业的培育、衰退产业的限制等具体途径,为移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14]。

3.3 移民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研究

移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一定高度上对整个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围绕三峡移民库区发展展开,也有部分是围绕小浪底水库移民展开的,这两项工程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典之笔。

很多学者根据库区自身的条件禀赋,提出了若干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可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保护水库水质,同时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移民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罗怀良等[15]指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应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产业链的培育,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王顺克[16]指出三峡库区是集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经济贫困于一体的敏感地区,应导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和绿色消费为支撑的库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从绿色经济核算、绿色技术开发、循环经济法律和激励机制、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及税收杠杆机制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从地区资源禀赋出发,以特色技术为主导,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特色产品。曾德国[17]指出三峡库区物产丰富,名优特产、传统的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闻名世界,应将这些特色产品与三峡的地理标志结合起来,树立库区的品牌形象,发展库区特色经济。

3.4 移民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对宏观,是对整个大的发展方向的把握。移民生产经济开发模式则是更为具体的发展路径,直接决定了移民收入的恢复和提高。由于受到水库直接影响的多是农业人口,因此,生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也应侧重于农业。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18]。地方资源条件不同,移民开发的农产品也不同。如在城郊,主要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发展花卉业和观光农业;在河谷地带进行经济林果的种植和畜禽水产的养殖;在丘陵平坝区开发高产优质粮油、瘦肉型猪、家禽、水果、蚕桑、蔬菜、水产品;在山区发展高效林特产业、草食畜牧业、中药材等绿色产品种养植业[19]。

此外,移民生产经济开发的模式还包括发展乡村工副业、服务业、劳务输出经济等。乡村工副业主要是村办或是个体私营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服务业主要涉及餐饮、小商店、运输、房屋出租、旅游等项目,以个体和家庭型为主[20];劳务输出则是移民家庭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3.5 移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水库移民经济评价是用来评价移民搬迁后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它通常是包含于移民生产生活评价指标体系中。目前主要有下面几种评价指标体系。李临杰[21]结合垣曲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将移民生产生活指标体系整个系统分为:资源拥有水平、生产水平、居住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教育医疗劳动保障水平、社会关系水平和经济水平7大类指标,每个子类里又具体划分了小指标,把各项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来评分。焦爱萍[22]沿用了这一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其监测、评估、管理体系,使该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影响移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因素和其中隐藏的规律。张韶春等[23]根据移民生产安置、移民生活安置和移民满意度等移民安置目标,参考了生活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了10个方面的指标:人均纯收入、人均标准耕园地数量、移民劳动力就业率、住房、生活用水情况、通电状况、交通状况、子女上小学方便程度、就医方便程度、农村移民对安置的满意度。施国庆等[24]在研究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分析与评价方法中,建构了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经济、生产条件与水平、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根据统计的数据,用以衡量SPI(生产生活水平指数)[24]。

4 结 语

现阶段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的主题较为全面,从移民个体的微观发展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概貌都有所涉及,并且逐步摆脱了早期研究中带有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性质的大而全的研究风格,转向单一主题的深入探索,能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的方法由初期的宏观研究、运用二手资料为主的研究转向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搜集一手资料,由简单的描述性叙述到采用变量分析的处理数据,做到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补充。但是目前的水库移民经济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a. 经验研究与理论的联系不够紧密。目前的经验研究多是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某一具体环节,欠缺整体理论的思考和把握,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解释上。理论层次上的高度还需要提升。虽然有学者试图从实际经验调查中寻求理论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但实际上的探讨浅尝辄止,缺乏相应的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持、说明和检验[24]。

b. 科学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实际效果的评估检测,多是泛泛地提出政策建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资料的收集流于表面,缺乏真实性、系统性,对现象的分析偏向于主观臆断,偏重于就事论事和政策分析及建议,而忽视了应用性研究的程序规范和内在逻辑的要求。

c. 缺少对移民不同群体、组织、社区等中观层次的研究,宏观和微观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联系。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8

一、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与移民文化的存在形态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按安置地与移民原居住地的距离, 可分为外迁安置与就地后靠安置;按安置移民的聚散程度, 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外迁安置的农村移民远离原居住地, 不再经营原有的土地、山林等, 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散型安置的移民由于分散插组、插村安置, 原有的文化组合被彻底打乱。这两类移民在安置地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 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 他们不得不尽快调整自身, 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类移民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被同化的过程。

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 仍在水库周边地区生活, 其生产、生活习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集中安置的移民仍以库区原居民组建成一个新的群体集中在安置地进行生产、生活, 即使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所改变, 但原有的人文环境仍然保留着。这两类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可在不同程度上少受影响, 甚至可以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虽然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较好地兼顾了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的需求。

就移民而言, 他们始终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 移民文化在迁入地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移民文化融入安置 (迁入) 地文化之中;二是移民文化始终无法融入到迁入地文化之中, 从而形成边缘文化;三是于迁入地形成多元文化社会。这三种文化适应的形式又是与移民在外迁地和内安地的规模大小和聚居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就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迁移情况而言, 其是由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 外迁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4个县 (市、区) , 21个乡镇, 163个村, 外迁安置农村移民18099户, 77301人, 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天门、潜江、仙桃等9个市的21个县市区, 81个乡镇, 194个集中安置点。移民内安复建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257个村 (居) 委会, 内安移民共101716人。

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期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以第一种方式存在, 即将原居住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外迁地和内安地的文化习俗之中, 使移民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之中, 与安置地居民共同发展致富, 幸福生活。

二、水库移民搬迁前后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的不同

1、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不同

水库移民原居住地多倚山而建, 独家而居, 房屋依山势高低而建, 房子又矮又小, 有不少还是土坯房且多已破旧不堪。而移民搬迁新安置地, 房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栋栋造型美观的两层楼房整齐地排列着, 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设施完善, 每户房屋面积约170—190平方米, 比一般城里人的居住条件还要好。但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后, 居住环境相对紧凑并有环境卫生的约束。如原住房可养猪、养鸡, 但搬迁后不允许乱搭乱盖猪圈、鸡舍等, 使移民感到居住环境没有以前自在随意, 受到一些约束。

2、生活条件的不同

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差别。移民以前烧水做饭靠山上的树枝做柴火, 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以前靠大口井, 吃水要用水桶挑, 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购物、看病、孩子上学, 一走就是上十公里, 现在骑摩托车十来分钟就能到集镇, 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天然气、自来水的使用虽然方便, 但给移民经济上带来了一些费用。

3、农作生产方式的不同

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所限, 水库原居住地移民所种植物主要以橘子、红薯、土豆等为主, 农田很少, 且面积不大。移民外迁地处于江汉平原, 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 江河交错, 较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以农耕为主, 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 其种植的田地面积较大, 适合于机械化耕种, 这就需要外迁移民改变原来的耕作方式, 转变为农作物耕种、灌溉以及农商结合等方式。

三、水库移民在安置地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怀旧失落心理

对于移民来说, 居住地的变迁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改变, 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改变。看不到熟悉的山山水水, 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 远离温暖的乡音乡情, 远离亲戚朋友的帮助, 远离祖辈的安息之地, 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乱, 另外, 一些本地特有的文化节庆、活动和礼仪被迫放弃等等, 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怀旧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而形成的故土难离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使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优于迁出地, 即使补偿合理, 移民们仍然难以忘怀故土亲人和家园。大部分移民常常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在自己相熟的群体里交往, 对群体外的交往有所顾虑, 这种浓厚的依恋故土家人情绪, 对异地文化的排斥心理, 阻碍了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感。移民要真正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生活, 真正融入安置地的文化之中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比较失衡心理

水库移民时常会将自己现在失去的与过去拥有的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表现为移民对安置前与安置后生活状况的比较。如生活在均县镇的移民, 移民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橘树, 得天独厚的气候让这里产的橘子口感特别地好, 是市场上的畅销货。守着几亩橘园, 养上几头猪, 再做点零活, 每年都能存上两万多块钱, 尽管身处大山之中, 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安置地枣阳虽然是平原, 地理位置好, 但搬迁后每人只能分1.5亩地, 由于对于种玉米, 种麦子, 种稻谷的技术不精通, 移民表示单靠地里的收入不如之前好。

3、陌生孤独心理

移民离开世代居住过的土地, 离开熟悉的环境, 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 内心会有“搬到平原地区, 我们山里人老实会不会受当地人欺负”等种种顾虑。特别是当发现自已处在被陌生地人际关系和文化习俗包围之中, 孤独无助心理随之产生,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 则是不会主动地与当地人交往,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心理上的隔膜, 加深了移民们的孤独无助感。

4、依赖等待心理

由于移民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了个人利益, 损失了自家财产被迫迁移他乡, 因此, 部分移民认为以后的生活、生产与就业问题理应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部分移民因搬迁后的生活、生产状况未达到预期目标, 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对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 因此产生了消极等待, 观望的思想以及被动的生存式心理。

5、渴望理解心理

在丹江口库区, 不少移民是在丹江口大坝建设初期就搬迁过的老移民, 习家店镇龙口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 全组村民中后靠移民占了七成。除了上一辈子的老移民, 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又赶上搬迁成了新移民。有的村民甚至一家四代人都是移民。半个世纪以来, 为了实现南水北调的工程, 湖北移民举家外迁, 或就地后靠, 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 移民们渴望政府和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事实上, 移民搬迁对移民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更有情感上的, 而情感上的损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刻骨铭心, 难心忘怀的。移民们离开祖辈世代居住, 熟悉的生活环境, 那种情感损失和心理创伤, 不是几年、几个月就能修复的。其实山区的移民们特别淳朴善良, 他们舍小家, 为国家远离家乡, 如果让他们在安置地过得好一些, 那么他们情感上的损失就会少一些, 心理上的创伤也会早一些愈合。

四、大力促进移民新村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1、着力抓好试点, 把移民安置地建成新农村与新型社区的示范点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成果;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住房、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所以,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移民新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 有关部门要将194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把移民安置点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叠加到移民新村建设上来。中、小型移民新村道路路面宽度增加1米, 生活用电负荷调到每户2000瓦, 联建房屋之间留出农机通道, 为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良好、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移民新村创造条件。移民新村, 要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标杆”。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 把移民安置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统筹谋划与推进, 落实十项创建标准:房屋居住舒适、道路通行方便、庭院绿化美化、环保设施配套、社会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土地旱涝保收、产业发展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规范。着力抓好18个试点建设, 通过试点示范引导, 逐步把库区194个安置点打造成全国移民安置的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以及新型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是个体被融合进社会的重要方面。移民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 减少他们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同时, 民主参与 (如选举) 还有助于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生产和发展, 促进移民落地生根。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拓宽移民参与本社区活动和事务的渠道, 调动移民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 关注社区发展, 从而提高移民的社区归属感。

2、教育移民转变观念, 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和乡风文明即农村和农民全方位的现代化。从生产发展到生活富裕再到乡风文明, 无不依赖于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即农民的现代化。所以,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育新农民, 其教育内容不仅相当丰富, 而且渗透和体现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教育。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要以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契机, 以居住的现代化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培养农民的现代人格, 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为此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条幅、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移民们宣传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意义。对移民们来说, 安置地的土地集中连片, 还配套有机耕道和水渠, 农业机械使用方便, 农民们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务工经商,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 转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基本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上, 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的公民教育、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建文明村做文明人的文明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3) 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和教育的灵魂,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和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本质性问题, 重点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不少农民逐渐背离了这一传统美德, 所以要特别注重“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教育, 大力宣传“现在政府的移民政策好, 只要人勤劳肯干, 到哪里都能发展”的理念。教育的方式要语言通俗、形式多样, 让农民乐于接受。

(4) 基础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的普及提高是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移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此应强化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 普遍且整体提高农村人口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3、移民理事会, 理出和谐新风

丹江口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 创造性地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并始终发挥移民理事会的主体作用, 坚持做到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 有效促进移民的和谐搬迁。2010年4月9日,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选举产生了丹江口市第一个移民理事会。随后, 习家店镇的龙口、艾河、老君殿等村也迅速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截至目前, 丹江口市库区移民乡镇已成立移民理事会70余个。

为了把好事办好, 丹江口市移民工作指挥部及时下发了《关于推选移民代表和成立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的通知》,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章程》 (范本) , 并抽调专班分赴各村指导移民理事会工作, 各移民乡镇通过开展移民代表大会, 分村分组平均每10户选举产生1名移民代表, 再由移民代表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成员和负责人。移民理事会做到移民工作在第一时间研究, 移民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 移民困难在第一时间解决。移民理事会全程参与移民搬迁建房的进程, 帮助解决移民在安置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 提倡移民的事情移民做主, 落实移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所有的移民政策不搞封闭运行, 全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交给移民群众。移民理事会的成员, 成为移民问题的“调研员”, 政策的“宣传员”, 生活与发展的“参谋员”, 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村规民约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相关制度, 是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村规民约就是现代农村制度, 它是以制度的形式来体现本地农民的目标、理念、态度、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以制度建设入手,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把农村的习俗制度化, 这对于大力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 剔除农村文化中的不良成分, 促进农村社会习俗更文明、更健康地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制度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其总体目标是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

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村规民约方面, 包括习俗的制度等, 如《文明乡村建设规则》、《文明村民公约》、《文明家庭评比规则》、《乡村红白理事会规则》、《村规民约协调监督会》等。二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 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村镇文化设施管理办法》、《节日活动组委会》等, 以及各种制度的执行、监督、评定、督促的组织机构等。需要注意的是, 村规民约制度要广泛征求民意, 让移民们参加讨论, 以反映他们的意愿, 使他们乐于接受, 并贯彻执行。

5、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投入适当的资金, 以建立必要的平台, 使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条件、有设备,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系统的硬件部分, 这既是物质条件, 也是物质保证。

应当看到, 移民安置地在文化建设的投资上是不足的, 硬件是欠缺的, 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设施要求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移民安置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强化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 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移民安置地文化建设的投资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学习教育的场所 (包括学校) 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培训的设备等的建设;宣传教育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宣传栏、标语牌、农家书屋的建设;现代传媒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电视、电台接受传输设备、网络电脑的进村入户等;文体活动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如各种体育器材、各种文艺活动的场所、设备等的建设。

对移民来说, 迁移一般都会造成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 因而需要在新居住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表明, 移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其社会适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移民社会交往越广泛, 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生活。因此, 需要将移民的社会交往问题纳入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去, 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划与资金安排, 如增加广场面积与绿地, 扩大移民安置地公共空间, 促进移民的社会交往。

移民集中居住区不仅是一个供其居住的空间载体, 而且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场所, 社区环境及其设施配套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移民对于新社区的适应度,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移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建设与文化活动要远远落后于房屋和道路建设。因此,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新型社区的理念去审视移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 加大对移民居住地的资金投入, 注重移民居住区的功能配套与完善。移民新农村建设中, 省直部门要将支持项目和资金列入计划直达移民新村, 如省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地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对5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 省文化厅规划建设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省体育局应将194个移民新村列入援建范围, 为每个村配置一副篮球架和两副乒乓球台。

6、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形成农村文化产业, 可以为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及动力, 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同时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也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家沟村是一个民间文学故事村,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和“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全村很多人都会讲故事, 民间文学的蕴藏是极为丰富的。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保护项目。这是当地农村最可宝贵的资源,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传承。重点是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要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 对他们予以经济补助与条件支持。要积极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骨干”, 要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学故事的传承人, 鼓励他们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打造文化产业。利用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调水源头,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中国“水都”的独特优势, 开展观赏水库风景, 查看水源水质, 住宿、饮食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在现代社会, 观光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开展这一产业前途无限, 尤其是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 这也是移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水库观光游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只要充分、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移民实现致富奔小康, 又可以拓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为小型水库移民说句话 篇9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140千米,总面积19078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现辖9县2市4区1山。全市现有人口498万人,先后共兴建了30座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300182人,2011年投入后期扶持资金25003万元;小型水库117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94座,小(二)水库889座,共有移民141668人,2011年投入小型水库解困资金240万元。

一、小型水库移民享有三乐

1、社会关系依旧,享受同等村民待遇。

小型水库移民大多数离土不离乡,就近以本乡、本村分散插花式安置,只有为数不多的移民相对集中后靠或外迁。移民搬迁后,生产关系、血缘关系、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耕作习惯得以完整保持,陌生感和排斥感较轻。移民能较快与安置地群众融为一体,适应新的生活模式,获得社会认同感。笔者走访的都昌县大港镇梅溪水库、徐埠镇杨岭水库移民,纷纷表示移民与非移民同等享受村民待遇,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处。

2、收入逐步增加,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解决问题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如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村低保、扶贫开发、新农合、新农村建设等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惠及村民待遇的小型水库移民,尽管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仍有差距,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如都昌县大港镇梅溪水库搬迁的谢家山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移民人口324人,除17人因致残、弱智、大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外,温饱问题均已解决。

3、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移民信心倍增。

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施以来,都昌县投入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资金54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100多万元,实施道路建设项目19个,饮水工程项目5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小型水库移民的一些实际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步伐。这一特惠政策的实施,尽管总量不大,却让移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

二、小型水库移民存有三苦

小型水库多,移民分布点多面广,居住偏远,基础设施差,单纯的依靠解困资金不足以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移民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将更为突出。

1、移民数量不多,话语权小。

我市小型水库大部分建设于六七十年代,当时地方经济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却又需要新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只有牺牲小型水库移民的部分利益,实施低标准、分散安置。一声令下强制搬迁,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很多移民的命运在一夜之间改变。移民安置生产资料实行调整土地的办法,因人员分散,致使人均耕地少,多为荒地薄田,人均仅0.5亩,少的只有0.28亩。且安置时没有把移民人口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来考虑,一般只考虑安置当时的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人口随自然增长而不断增多,但土地在安置时一次性有限补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这一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基础设施落后,生存艰难。

一是交通不便。多数小型水库移民村组人行道路是沙土路,山路崎岖,通行十分不便。以调查的都昌县为例,全县有130多个移民村民小组存在交通困难,占移民安置组的78.8%。二是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移民村沟渠等水利设施没有,达不到旱涝保收的需要,经常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导致移民只能“靠天吃饭”。有些村修建了水利设施,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农田灌溉困难,防洪抗灾能力差。三是饮水困难。多数移民村有饮用水源的,但缺乏足够的资金铺设水管、修建饮水池,人畜饮水存在困难。

3、受教育程度偏低,发展受限。

由于受自然、交通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移民安置地较偏远,学校基础差,师资流失严重,移民子女因贫失学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移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外出打工的移民,因缺乏劳动技能,自身条件受限制,不敢、不愿大胆走出去寻找新的门路就业,导致移民就业困难。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15%,而小水库移民中外出务工人数仅占移民现状人口的9%,且因缺乏专业技术特长,仅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工资收入普遍不高。

三、几点思考

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问题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九江市移民虽然发展较为落后,但目前思想比较稳定,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政府一定会妥善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的困境,确保移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为一名从事移民工作的人员,笔者认为,大中型水库与小型水库有着相同的建设年代、建设用途,移民生存环境相同,扶持政策却大不一样。移民在享受国家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方面,应该体现均等化,不能有明显的差异。国家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通过提高本省(区、市)区域内全部销售电量(扣除农业生产用电)的电价筹集资金,统筹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的困难等问题。提价标准不超过每千瓦时0.5厘(含在建后期扶持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而江西是移民大省,却又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发电量偏低,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主要是国家从其他省份调剂而来。2007年,全省9亿元的扶持资金,其中7亿元是来自国家调剂;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如从江西本省销售电量中提取,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以九江市为例,2011年,大中型水库移民30万人,扶持资金2.5亿元,人均830元;小型水库移民14万人,解困资金240万元,人均仅17元。解困资金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笔者建议:

1、纳入后期扶持范畴。小型水库的建设,不仅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更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小型水库移民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国家提高重视,从移民的长远发展着想。建议小型水库移民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范围,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扶持20年。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制约库区和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促进移民户增收必须着眼解决最现实问题,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着眼移民反映强烈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难题,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水渠、水库等排灌设施,利用有限的耕地,扩大旱涝保收面积,改良冷浆田、低产田和“望天坵”,提高农业的单产,促进农业增收。二是要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抓好公路、桥梁、饮水安全及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移民示范新村,着力改善库区及安置区移民居住条件及环境,提升移民的生活质量。

水库移民内安模式及其创新 篇10

一、水库移民“内安”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内安移民靠安置后多数人员脱离以前的产业和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产活动。由于产业和环境的变更,移民后生活充满陌生感,满意度减低。一是许多人在新的安置区无法使用他们以前所掌握的技能,人类资本丧失或者变得消极和无用,就会表现为社会地位的下降,对社会和自身没有信心,产生不公平感以及极端的脆弱感。二是移民中有不少小孩为在校学生,移民家长面临孩子入学、上学等一系列难题。三是新安置地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人地矛盾突出,且移民新村的规划设计,只考虑到移民居家生活,未考虑到移民家庭副业生产的需求,未配套建立相应的饲养家禽和牲畜的场所,移民在肉类和蛋类的消费上无法自给自足。四是山上、山下位置的变更导致移民对新农业生产、种植业等陌生。内安移民集中居住后,经历着从农村到小区,从村民变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各类矛盾和纠纷突显出来。

2、生产生活成本增加

一是由于移民内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平衡而导致的基础设施落后、综合服务设施落后、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严重影响移民致富。收入低、消费水平高致使内安移民生产生活受阻。二是移民搬迁阶段,大量大批的客运、货运车辆严重损坏了内迁附近县、乡、村公路,部分通村公路已不能通行,一些公路局部出现坑槽和沉降,迫切需要修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三是内安大多数安置点仍与库区距离较近,难免会对库区水源造成污染。同时,这些安置点移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要注意农药、化肥的使用,用则影响环保,不用则会减产。农业生产成本大、效益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四是由于移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和特殊风险防范体系、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移民人口五保供养水平不高,从而使得移民特别是贫困移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根本性保障;劳动能力下降和劳动机会丧失的老年移民,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风险得不到可靠的规避;当移民在面临子女高等教育、婚嫁等大额支出时,可能陷入困境或导致贫困等特殊风险得不到有效防范;大病的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得不到经济援助;移民孤寡老人得不到集中供养。

3、生产发展资金短缺

一是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内安库区自然环境及交通、土地容量等条件受到限制,大部分移民集中安置点选择在岗丘地带,沟岔密布,点多面广,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工程量较大、投资成本高。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大幅度超出初设规划投资。二是移民补偿投资价差调整问题。如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征地补偿投资概算是以2008年价格水平计算的,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很快,建材、燃油、机械、人工费用等成本大幅攀升,甚至成倍增长,补偿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移民安置的需要,实际需要按移民补偿投资直接费进行全面价差调整,实行全覆盖。三是上级虽对农村移民建房资金不足给予补偿,但是在集镇基础设施、专业项目、企业、单位迁复建、库岸防护等方面没有一定的补偿资金。四是库区移民安置控制性工程投资资金缺口大的问题。

4、移民政策难以满足移民需求

一是人均耕地占有量较以前相比减少。移民安置政策保证每人有一份稳产高效的口粮田,解决移民吃饭问题。由于内安移民是靠后安置,大部分在土地资源不太好的地方,需要调整土地、改造土地、新开垦土地、工程弃土回填造地。而土地整理费用投资大,资金存在缺口,直接导致内安移民人均耕地占有量减少,移民意见较大。二是部分内安点存在“三高”工程治理问题。如十堰市部分地区二次移民,二次后靠,受库区、山区地理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安置点选址在岗丘地带,背靠山坡,前缓后陡,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安置点场平工程挖填量大,基本是把切坡移山的稳定场地作为移民建房宅基地。“三高”治理工作进度相对比较缓慢,部分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隐患。三是库区往往缺乏国家后扶政策支持。国家对三峡移民地、小浪底工程移民地都有对口帮扶政策。但有些库区,如十堰,由于库区长期控制基建投入,移民二次搬迁,经济落后,国家一直没有出台相关的帮扶政策,提出一定的对口支援方式,以尽快帮助库区脱贫。

5、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库区部分零星散户留置人口未纳入移民安置规划处理。二是库区淹没线下复核面积与调查登记面积变化较大,增加的面积与投资没有纳入实施规划处理。三是已兑现的外迁移民线上地面附着物补偿资金的处理问题。四是为实现库区内安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力度的问题。

二、水库移民内安模式

1、大农业安置模式

大农业安置,是指坚持以土为本,以农为主,实行农业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移民安置模式,主要通过调剂土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合理开发荒地、滩涂等手段,为库区移民提供一份能够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耕地。

大农业安置的特点是每一个移民都能得到一份农业生产用地,在此基础上,由移民自主经营农、林、牧、副、渔等,亦可从事二、三产业,以工副业养农业。从目前我国开发性移民的实践来看,以大农业的方式来安置移民是农村移民安置的主要途径。

大农业安置的最大好处是可进可退,移民安置费用较低,符合移民工作中的风险最小原则、最大相似性原则和最大社会安全感原则等。这种安置模式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不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西部及中国北方地区。

大农业安置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库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库区大多数移民尚未脱贫、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缺乏社会保障以及承受风险能力低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依土安置的大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移民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并面临着一些矛盾与突出问题,如:土地资源稀缺,有土安置将加剧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后靠移民安置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较差,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依土安置模式难以使移民尽快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且库区主导产业趋同,产品单一,市场风险大;政府行为与移民意愿的背离,等等。

2、非农业安置模式

非农业安置模式指库区移民在迁移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占用农业用地,从事非农产业主要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安置模式。现实中,第三产业安置的移民主要从事商业、运输、建筑、服务业等行业。

非农业安置重点为:一是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安置。二是构建库区工业经济骨架,加快库区城市化进程与城镇安置,是开发性移民的基本思路。工商业区域的环境容量与工商业的发达程度成正比,越发达容量越大,工商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弹性大,其发展与社会需求成正比,与区域面积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加速库区城市化进程、增大移民容量是实施开发性移民的重要途径。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安置。大量移民在库区就地后靠安置,加剧了人地矛盾,造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凸显出后靠移民参与旅游业对库区移民工作创新的推进作用。旅游业是库区移民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移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具有明显的绿色GDP生产功效与促进移民致富的功效,旅游扶贫潜力较大。四是在发展“双非”经济上突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库区更有积极意义,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繁荣库区经济,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库区移民的就业门路。五是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移民劳务输出。包括利用发达城市和大型企业对口支援库区的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部分移民到外地和企业务工。

非农业安置模式也有适用性和不足。非农业移民安置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并提高。然而,该安置方式需要库区移民具有从事二、三产业的知识文化水平、技能和从业经验,具有承担一定的社会风险能力,同时还需要移民安置区具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以便为非农业安置移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兼业安置模式

兼业安置是指农村移民家庭不完全脱离农业,通过向市场提供非农业产品或劳务以增加货币收入的活动,是对库区移民采取有土安置和非农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兼业安置的基本方向是向非农业转移,方式是根据安置区土地容量紧张程度、当地农民人均土地状况、非农业发达程度、安置政策的价值含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移民以有土安置为主,兼营非农业,适合环境容量不太紧张、移民素质相对较差的安置区;二是移民获得一份口粮田作为“保命田”,主要从非农业获得收入,适合环境容量狭小、非农业较发达的安置区。

该方式符合农业移民向非农业转移的要求,同时移民安置资金和政策扶持为移民兼业创造了条件,从而可使移民兼营农业与非农业两不误。兼业安置既可拓展安置区的移民安置容量,同时以土地作保障,安置风险低于非农业安置方式。不过,兼业安置需要组织者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提供较多的非农业兼业机会,同时在兼业困难时可能给安置区带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应逐步增加供移民兼业的非农业就业岗位,提高移民技术水平和纪律意识以适应市场要求,疏通兼业移民脱离农业进入城镇就业的渠道,并逐步建立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兼业移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少移民由于兼业而带来的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

4、个体自谋出路模式

个体自谋出路安置方式就是将移民应该得到的各类补偿补助经费清算给移民,然后充分调动移民个人的积极性,由移民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条件以及实际情况,通过各自途径进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安置点和安置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移民具备五种条件之一:一是县内外城镇有住房且从事经商多年并经工商部门证明的;二是移民户中已有家庭成员在城镇居住,且经商多年、有一定经济基础并经迁入地乡镇人民政府证明的;三是有稳定收入来源和经营项目并经当地居民委员会证明的;四是60 周岁以上的老人不再承包耕地,要求随子女居住或就地后靠建住房的;五是移民户不再承包耕地,要求从事水产养殖、水上旅游等职业的。另外,对于自谋职业安置对象的其他要求也比较高,例如应具有一定资本和技能、具有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等,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移民均适合该种安置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移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移民承担风险能力的不断增强,移民自谋出路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但是,仅仅依靠移民自己从事非农产业解决安置后的生产生活问题也不太现实,相关管理机构必须确保移民的生产门路和生活出路,同时要严格限定其人数、条件和程序并经过公证,以免留下许多后遗症。

三、水库移民内安模式创新

1、养老保险安置模式

(1)模式内涵。养老保险安置是指在征地补偿中,不再向被征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支付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而是核定农转非人员,将费用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被征地对象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费条件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对征地时已处于劳动年龄段以上的人员,可以直接实行养老保障,并构建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总之,养老保障就是借助为一定年龄界限以上的移民提供生活保障的方式解决因搬迁后基本生产资料的缺失而产生的生活来源问题。

(2)适用对象。适用对象为鳏寡孤独者;男性年满60 周岁,女性年满55 周岁,自愿申请不要生产用地,其子女已作有土安置,并在子女同一迁入地安排宅基地建房者。

(3)运作机理。政府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按照确保覆盖范围广和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从低标准、低水平起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制度。劳动力人口按保险方式处理,以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缴费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老年人口已不具备劳动能力,没有能力履行缴费义务,所以这部分群体无需参保、缴费便可享受市政府发放的老年津贴福利待遇。从保障形式上看,以个人账户为主,以准备基金为辅。养老金原则上由个人缴纳的资金进行累积,如果参保人账户中的钱被支付完毕后参保人仍然健在或物价的上涨及社会劳动力工资上涨时,由准备基金作为补充。另外,规定征地款中划拨给村集体的那一部分,村委会必须拿出一定比例建立准备基金,补充个人账户。此外,政府财政每年还必须拿出一笔资金作为调剂,以此建立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和被保险人终身保障机制。

(4)评价。此种方式在于保障移民年老时的生活来源,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并可释放部分土地资源需求,减轻有土安置移民的土地资源压力,同时有利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该方式对移民劳动力的就业和发展无法提供帮助,也不能解决未成年移民和移民新生子女将来的生存压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注意与国家现行养老保障机制之间的政策衔接和操作流程上的一系列问题,由政府作出统筹安排。

2、长期逐年补偿安置模式

(1)模式内涵。长期逐年补偿是采用“长期补偿+ 一次性补偿+ 后期扶持”的办法,主要是按照政府公布的当年年产值逐年按农户实际被淹没耕地的数量实施补偿兑现(失地农民可以要粮食,也可折为现金),直至退耕于民;而对耕地以外所涉及的其他实物指标(如林地、房屋等),仍按现行的水库移民政策,实行一次性补偿;同时,电站投产发电后失地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也应得到相应的扶持。

(2)政策和法律要求。应遵循国家政策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 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225 号)提出:“要推广各地做好征地工作的成功做法,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积极开展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和试点工作,探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征地制度。”

(3)评价。长期逐年补偿的宗旨与“有土安置”是一致的。有土安置的最终目的是以土地为载体,达到“土里刨食”的目的,维护库区的长治久安。而实施逐年补偿,移民不需对土地进行投入和管理,每年便有固定的土地收益,实质上达到了有土安置的目的,而且使移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减少了移民的许多负担,使移民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可多渠道增加收入。实施长期补偿政策,有利于解决耕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与失地农民受损的矛盾,也符合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生产生活、解决其长远生计问题的指示要求。

3、带地入股移民安置模式

(1)模式内涵。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强制性地征用土地,导致移民交出原本资产和原本获取资产的渠道,搬迁原有住所,失去了原有的收入来源或谋生手段。因此,水库移民应该是项目的投资者之一。带地入股移民安置就是指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将经评估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投资到水电项目开发经营中,根据所占股份比例分享经营收益的方式。

(2)运作机理。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当然,移民入股不宜以个人形式出现,否则项目业主公司无法应付。参股的水库移民经济实体则以优先股的形式,不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只按股份比例每年进行分红,以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得以保障。

(3)评价。带地入股安置,既保障了被征地农民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又让移民分享了水电开发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还可推动移民向二三产业转变。在现行的体制下,土地入股安置模式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还将面临诸如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被低估风险、持股主体的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风险以及税赋等问题。总之,移民入股分红的安置方式能较好地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但如何帮助他们进一步富裕,还有待考虑。

4、多样化组合安置模式

(1)模式内涵。多样化组合移民安置模式,即从移民建议和需求角度出发,设计多种安置方式和扶持政策,进而在总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将这些安置模式进行多样化组合;然后,由移民自主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安置模式,“按需定供,依供取需”,以最大化对接移民的需求,推进移民安置实施,服务于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2)运行机理。新形势下出现的农业安置、非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等多种模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同时,从多样化组合安置模式设计目标出发,多种模式在组合时应主次分明,以满足不同类型移民对于安置模式的各种选择要求,然后在选定支撑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人员组成特点,以全面涵盖为原则,辅之以其他模式。

一是以移民年龄为契机,可知其劳动能力强弱。老年移民可采取养老保障安置;18 周岁以下青年人可采用培训教育的安置方式;中间年龄段的移民可以一方面缴纳一定年限的保障费用,另一方面加强就业培训。二是以就业安置为导向,可分为农业安置、培训教育、技能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实行城镇化安置模式和特色农业安置模式等。三是以移民发展为重心。应在给予移民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的基础上,额外给予相应资金和项目帮助以加速移民发展。四是以移民稳定为目标,可选择传统的后靠安置、农业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等模式,主要工作重点是减少移民在搬迁安置适应期的相关风险,重视社会保障力度。

因此,在运用“多样化组合”安置模式时,应结合移民意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安置模式进行组合,尽可能使移民组合后安置模式效益最大化。

(3)评价。这种安置方式是近年涌现出的新的安置方式,也是移民比较认可的安置方式。一方面移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摆脱土地的束缚,外出打工或发展其他产业;另一方面移民安置地点选择性较大,摆脱耕作半径的限制,可以集中安置以更好发展,还可解除库区当地政府在移民安置中无地可调(可垦)的困惑和压力。

广州市水库移民 篇11

关键词:水库移民 后期扶持 调查

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共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82座,原迁移民13.2407万人,现状移民13.7613万人,其中农村移民12.85万人。水库移民是非自愿性移民,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我国有关移民条例的规定,现阶段我国水库移民安置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但前期补偿、补助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恢复移民原有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在全部安置规划实施完毕,并经必要的扶持,移民才能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自1981年6月电力工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从水电站发电成本中提取库区维护基金的通知》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出台,规定了后期扶持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对2006年6月30目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對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扶持标准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扶持方式为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为了解相关扶持政策效果,更好地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服务于库区移民,我们于近期分别到莲花水库移民区及尼尔基水库移民区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是海林市及嫩江县所辖地区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水库农村移民,向两地共5个乡镇10个村子的水库移民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占发放总数的86%。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作处如下分析结论:

1 移民生活基本稳定,对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基本满意

从调查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43位村民及部分村干部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农业生产,家庭收入在农业收入占到一半以上的家庭再调查者中占80%左右。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到4414元之间的村民占44.19%,超过4414元的占27.9%,虽然调查的两个地区农民收入存在差距,但是移民整体上收入较为稳定,能够保障基本生活所需。

移民居住环境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得到很大改善,移民迁移到现居住地之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人均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5%左右。在接受调查的43位村民的家庭中也基本上配备了电话、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基本家用电器,少数村民家中还有摩托车或汽车。有接近70%的村民认为自后期扶持项目实施以来,通村道路和房前屋后水泥硬化是村镇变化最大的方面。

根据接受调查的来自10个移民村的移民代表反映,移民基本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并且有39.53%的移民认为这笔直补金对其生产生活的帮助非常大,18.6%的移民认为直补金作用比较大。对于直补金的用途,调查统计显示,62.79%的移民将直补金直接用于购买农药、种子等生产经营方面,有20.93%和13.95%的移民将直补金用于医疗和子女教育,应该说国家对移民支付的后期扶持资金确实对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的做法及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方面都有超过95%的移民表示基本满意。对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调查参与者表示不满意。在调研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移民对移民干部的工作还是较为满意,也对移民干部表现出很大的信任和拥护。

2 移民对后期扶持政策期望较高,渴望“供血”和“造血”同时起效

对于未来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广大移民还是表现出很高的期望。41.84%的移民认为村镇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道路情况;4.65%的移民认为要改善饮水安全;67.44%的移民认为应该解决村镇卫生基础设施;32.56%的移民认为村镇文化设施的提高时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未来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域发展情况,有32.56%的移民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表现担忧;34.88%的移民对安置资金及其他补助金的按时发放表示担忧;20.93%的移民对个人工作和子女上学问题表示担忧;11.63%的移民对安置资金及补助金投资的项目能否如期完工表示担忧。而对下一阶段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的重点应该着重于哪些方面,41.86%的移民认为重点在于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39.53%的移民认为重点在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11.63%的移民认为重点在于进行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6.98%的移民认为重点是发展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5.12%的移民尚未参加过由移民部门举办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34.88%的移民当中,有76.74%的移民对培训效果表示基本满意,有23.26%的移民对培训效果表示不满意。对于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44.19%的移民认为缺少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培训项目;34.88%的移民认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不够;20.93%的移民认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时不够,掌握的不够全面。对于参加培训之后的收获,分别有37.21%和27.91%的移民认为在收入、就业方面有所提高,仅有9.3%的移民认为技能有所提高。有44.19%的移民希望能够参加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20.93%的移民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培养;11.63%的移民希望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3 移民家庭生活负担较重,未来生活保障需要加强

根据此次调查的情况,移民家庭人口数在4人及以上的家庭比例为69.77%;家中需要赡养的老人一位的家庭占18.6%,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16.28%,3位的占13.95%,4位及以上的占4.65%;家庭中需要抚养的孩子有1个的家庭占25.58%,有二个孩子需要抚养的占23.26%,有三个孩子的占9.3%,有四个及以上孩子需要抚养的占2.33%。有32.56%的移民家庭表示子女上学读书的支出占生活支出的大部分,有11.63%的移民家庭中赡养老人的支持占生活支出的大部分。

对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子女读书和医疗费用支出是除生产经营和基本生活支出外最为主要的支出,有20.93%的移民将个人工作及子女上学问题视为对移民未来生活最为担忧的方面。有51.16%的移民家庭由于经济情况(包括住房条件)对老人供养不足,或几乎无力赡养,在赡养老人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未来养老计划的安排,有32.56%的移民打算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实现自养;有34.88%的移民打算依靠退休金、养老金、租金、利息等实现自养;有9.3%和13.95%的移民打算依靠子女供养或依靠国家、集体的救助,但是事实上,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可以用来养老的存款是十分有限的,农民尤其是库区移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改善这一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

4 移民对“将后扶直补金纳入个人保险账户”持谨慎乐观态度

调查问卷在最后设计的主观题中就这一问题作了调查,参加调查的43位移民基本上都能够接受这一建议,也希望能够建立个人保险账户,仅有一位老人表示不愿意将自己的直补金纳入保险账户,但是同意将其子女的直补金纳入个人教育基金。

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工作探析 篇12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位于郁江上游干流右江,坝址布置于百色市右江段上游22 km处,是国家计委批准的《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部中的第二梯级,为治理和开发郁江的关键性工程,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19 600 km2,多年平均流量为263 m3/s;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28 m,防洪高水位为228 m,水库总库容为56.6亿m3,发电调节库容为26.2亿m3,属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

修建百色水利枢纽,可以使广西首府南宁市的防洪能力(南宁市的防洪堤部分已达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由5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接近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40 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6.9亿kW·h,对广西电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为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右江航运及提高下游沿岸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水质和水量创造了条件;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变右江老革命根据地的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库淹没情况

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范围涉及广西、云南两省(区)的3个县(区)、12个乡(镇)、42个村民委、167个自然屯及一个监狱全库区,淹没土地面积为13 406.67 hm2,其中耕地为5 966.67 hm2,园地面积为686.67 hm2,林地面积为5 873.33 hm2,交通、居民与工矿企业及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 326.67 hm2,水域面积为1 553.33 hm2。库区淹没影响现状调查人口25 657人,至规划水平年需动迁29 080人,需生产安置22 787人。

3 水库移民工作的两大难点

3.1 难点一:投资概算遇到政策交替影响

第一阶段:广西水电设计院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广西库区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综合报告(审定本)》,并于2004年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水总[2004]422号)。中水珠江设计公司也于2004年底编制完成了《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云南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这2个报告均是基于临时控制补偿标准计算的补偿投资,其中广西部分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0 270元/亩(约153 283.58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5 560元/亩(约82 985.075元/hm2)。

第二阶段:广西水电设计院与中水珠江设计公司按照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简称水规总院)关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修改概算的会议纪要要求和库区及坝区实施的具体情况,以及百色水利枢纽技施阶段已审查通过的成果,分析了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及工程用地各实物指标最终的补偿单价,计算出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与工程用地补偿最终投资,于2005年4月分别完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投资概算报告》和《百色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云南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调整概算报告》。

2005年4月19日,水规总院在广西南宁市对库区移民安置概算报告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2005年6月1日,水规总院在北京对修改后的库区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设计及水土保持设计投资概算进行了复审,广西水电设计院和中水珠江设计公司根据审查意见,在原概算报告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由广西水电设计院对广西、云南两省(区)概算报告进行合并,于2005年7月形成了《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修改概算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修改概算专题报告(修改本)》。

随后,水利部以《关于报送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修改概算报告审查意见的函》(水规计[2005]305号)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审批。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9月上、下旬分别在南宁市和北京市对《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修改概算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用地、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修改概算专题报告(修改本)》进行了审查。最后,国家发改委以(发改投资[2006]1787号)文件对百色水利枢纽投资概算进行了批复。其中,审定广西右江区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4911元/亩(约222 552.24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7 728元/亩(约115 343.28元/hm2),分别比200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的标准提高45%和39%。

第三阶段:2006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并开始实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该条例出现“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对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贫困移民,应当给予适当补助”“移民远迁后,在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的零星果木、房屋等应当给予补偿”等文件标准和精神,库区移民强烈要求按照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471号),对涉及耕地等方面的补偿标准进行了相应调整。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广西库区移民开发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分别以《关于调整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补偿投资概算的请示》(桂发改农经报[2007]181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协调解决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云政发[2007]45号)向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请示,要求调整百色水利枢纽库区征地移民补偿投资概算。水规总院于2009年1月16日和2009年4月24日分别在北京市和南宁市召集业主(右江公司)、两省(区)移民部门、百色移民综合监理、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及广西水电设计院相关人员,召开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协调会,并以(水总环移[2009]400号)文件形成会议纪要。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和广西水电设计院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历次会议精神,对百色水利枢纽建设征地移民投资概算进行重新调整,完成了《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水规总院于2009年11月4-5日在北京市对报告进行了审查,中水珠江设计公司和广西水电设计院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资金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审定本)》。

2010年,水利部以《关于报送〈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政策性调整及有关问题处理设计报告〉审查意见并申请安排2010年度投资计划的函》(水规计[2010]274号)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尚未批复。

由于该条例明确规定耕地补偿倍数按16倍计列,耕地补偿倍数较批复值增幅较大,其中上报广西右江区水田补偿补助标准为18 352元/亩(约213 910.45元/hm2),旱地补偿补助标准为8 896元/亩(约1327 76.12元/hm2),分别比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标准提高25%和15%。因此,目前仍按原标准对移民进行补偿有很大困难,地方要求按新标准增加补偿投资,增加了库区移民工作的难度。

由此可见,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投资概算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每次调整都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协调周期长,造成地方干部和移民群众的不理解,影响了搬迁进度,增加了库区移民工作的难度,致使整个移民工作变得比较复杂。

3.2 难点二:跨省移民问题

(1)政策标准不统一。在投资概算方面,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在历次审定的投资概算中,对应的补偿标准有所不同。由于库区处于壮族聚居地,库区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行政隶属不同,导致补偿标准不同,造成群众不满,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经过移民干部的反复解释、宣传,至今没有引发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同库同策”的问题值得研究。

(2)两省(区)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百色水库淹没广西、云南两省(区),在两省(区)交界的3个县中,库区有4个乡镇、11个村屯存在土地争议纠纷,争议面积达137.67 hm2。因争议区域行政隶属不同,两省(区)边界两侧土地淹没争议的插花地、飞地所在地的基层地方政府,没有权利给争议的双方村屯直接下达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即使有单方地方政府直接下达的处理决定,省外争议的另一方也不会执行。有一些经双方县级人民政府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和处理决定,也需上报各自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在时间上、程序上增加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复杂性。经过多方协调后,业主同意额外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偿给群众。

4 结语

本文分析的百色水利枢纽水库移民工作的2个难点,贯穿于整个移民搬迁过程,最终的政策调整目前还未批复,跨省移民土地纠纷问题也是搬迁结束后2年才得以最终解决。

综上所述,在大型水库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周期比较长,面临政策调整投资变化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应提前掌握信息,把握适时机,尽量避免多次调整。在库区移民过程中,跨省土地纠纷问题普遍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在调查阶段查明纠纷范围,列入争议土地中,在没有明确权属时不能拨付相关费用,否则后期工作处于复杂、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绩效沟通下一篇:翻译与大学生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