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2024-06-28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精选8篇)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1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大纲

第一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编写定位

本课程是为高职高专非中文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文学素养,是当今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学好语文基础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保证。

本课程编写时侧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考虑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某些中外文学作品有所涉猎,因此,既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此外,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其应用性的要求,增加了实用文体知识,以适用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提高的要求。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和深入改革开放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名家名篇作品的学习和领会,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以便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等教育实用型人才服务。

二、教材编写框架和特点 《大学语文》教材结构:

整个教材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下编为现当代文学部分。上编按体裁和文学史顺序分为四大章;下编延续上编的结构方式分为五大章。以章为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后面安排有关的文学鉴赏知识。

每章选文的原则是:力求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力求体现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力求体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力求精炼经典,并注意安排文言文与现代文、诗歌、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比例,文言文力求选精品,适当加大现代文和当代文的选文比例。每篇选文按照作品的作家简介→课文→注释→作品简析→思考练习的体例编排的。每篇选文的后面,都有赏析和点评,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名篇,为同学们提供了鉴赏的范本和基本思路,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还精心设计了一些思考题目,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相关章节的后面,适当安排了一些文学知识介绍、古代汉语基础、现代汉语基础、实用文体写作,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在教材后面编排了六个附录,课外阅读书目参考、中文工具书介绍、简化字总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留下了广泛的活动空间。

本教材在编写时,努力突出以下特色:

1、力求系统与科学。本教材设计编排是通过单元组合来实现的。注意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衔接,选文避免与高中语文重复,在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并重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单元教学的重点,注意处理各单元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单元教学整体优化。

2、教材定位明确,实用较性强。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项文注重精炼、典型、实用。考虑到非中文专业的特点和毕业后的社会需要,教材在每个单元后设计了系列文学作品鉴赏知识。

3、本教材知识点多,适用面广。教师在施教时,可视不同专业、课时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部分 教材编目

上编:

第一章 古代诗歌

第一节 先秦诗歌

(1)《郑风•子衿》、《豳风•七月》(2)《橘颂》、《国殇》

第二节 汉乐府和魏晋诗歌

(1)《上邪》、(2)《饮马长城窟行》、(3)《西洲曲》

(4)《移居·昔欲居南村》、(5)《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第三节 岑参 高适

(1)《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燕歌行》 第四节 孟浩然 王 维

(1)《晚泊浔阳望庐山》、(2)《息夫人》、《使至塞上》 第五节 李白

(1)《将进酒》、(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六节 杜甫

(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蜀相》 第七节 白居易 元稹

(1)《长恨歌》(2)《离思》二首 第八节 杜牧 李商隐

(1)《早雁》(2)《赤壁》(3)《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第九节 陆游 吴伟业

(1)《沈园》二首(2)《圆圆曲》 第十节 古体诗和格律诗

第二章 古代词赋

第一节 李煜 柳永

(1)《乌夜啼》(2)《八声甘州》

第二节

苏轼

(1)《江城子·密州出猎》(2)《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三节 李清照 陆游(1)《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2)《钗头凤》(3)《卜算子•咏梅》 第四节 辛弃疾

(1)《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五节 宋玉 曹植

(1)《登徒子好色赋》(2)《洛神赋》 第六节 赋与词

第三章

古代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诸子语录十则

第二节 《左传》 《战国策》

(1)《介之推不言禄》

(2)《燕昭王求士》 第三节 《孟子》 《庄子》

(1)《天时不如地利》(2)《秋水》 第四节 李斯 韩愈

(1)《谏逐客书》(2)《张中丞传后叙》(3)《进学解》第五节 柳宗元

(1)《种树郭橐驼传》(2)《愚溪诗序》 第六节 欧阳修 王安石

(1)《五代史伶官传序》(2)《读孟尝君》 第七节 归有光 袁枚

(1)《先妣事略》(2)《祭妹文》 第八节 王羲之 宗臣

(1)《兰亭集序》(2)《报刘一丈书》 第九节 张岱 陈寿

(1)《西湖七月半》(23)《吕蒙读书》 第十节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四章 古代小说

第一节 李朝威:《柳毅传》

第二节 冯梦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三节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 第四节 曹雪芹: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 第五节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略

下编:

第一章 现当代诗歌

第一节 郭沫若

(1)《瓶•春莺曲》(2)《天狗》

第二节 冰心

(1)《春水》二首(2)《繁星》四首 第三节 闻一多 徐志摩

(1)《忆菊》(2)《雪花的快乐》(3)《沙扬娜拉》一首 第四节 臧克家 戴望舒

(1)《老马》(2)《雨巷》 第五节 林徽因 冯至

(1)《别丢掉》(2)《我是一条小河》 第六节 郭小川 贺敬之

(1)《望星空》(2)《回延安》 第七节 食指 舒婷

(1)《相信未来》(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八节

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略

第二章 现当代散文

第一节 鲁迅 郁达夫

(1)《秋夜》 《书塾与学堂》

第二节 周作人 林语堂

(1)《故乡的野菜》(2)《祝土匪》 第三节 朱自清 巴金(1)《给亡妇》(2)《爱尔克的灯光》 第四节 杨朔 秦牧

(1)《茶花赋》(2)《社稷坛抒情》 第五节 汪曾祺 贾平凹

(1)《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2)《月迹》 第六节 余秋雨 史铁生

(1)《阳关雪》(2)《我二十一岁那年》

第七节 常用修辞格

第三章 现当代小说(含外国小说)第一节 鲁迅

(1)《阿Q正传》(2)《伤逝》

第二节 郁达夫 许地山

(1)《沉沦》(2)《缀网劳蛛》 第三节 叶圣陶 丁玲

(1)《潘先生在难中》(2)《莎菲女士的日记》 第四节 茅盾 老舍

(1)《林家铺子(节选)》(2)《月芽儿》 第五节 赵树理 沙丁

(1)《小二黑结婚》(2)《在其香居茶馆里》 第六节 沈从文 张爱玲

(1)《边城》(节选)(2)《金锁记》 第七节 陆文夫 宗璞

(1)《小巷深处》(2)《红豆》 第八节外国小说

(1)托尔斯泰:《舞会以后》(2)契可夫:《苦恼》(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第九节 沟通与交流

1、沟通艺术

2、倾听艺术

3、交谈艺术

4、态势语艺术

第四章 应用文写作

第一节 法定公文

1、决定

2、通告

3、通知

4、请示

5、报告

6、会记纪要

第二节 事务文书

1、计划

2、总结

3、调查报告

4、述职报告 第三节 专用文书

1、劳动合同

2、借款合同

第四节 日常应用文

1、介绍信

2、申请书

3、求职信

4、聘书 5第五节 经济应用文书

1、市场调研文书

2、经济应用文书、条据、演讲稿 6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2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 他说, 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获得快乐又有尊严的生活, 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 却无法造就其和谐的人格。虽然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很强, 肩负着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充分专业设计和专业锻造的重要使命, 但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绝对不能只是为了培养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机器”, 而应该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 培养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健全人格的真正人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专业分工日新月异、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 我们尤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要避免大学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功利化给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阻碍和危害。

所以, 毋庸置疑, 大学教育不能只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大学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 大学教育对学生做人的道德、思想、情操、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至关重要, 大学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健全、和谐人格的培养。

事实上, 21世纪以来,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几乎所有大学都在学生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尤其是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其中, 大学语文课程就是绝大多数大学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

曾经语文被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的根本属性被界定为单一的工具性, 因而忽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被明确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人文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相对中小学而言, 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所以大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更突出人文性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而在深层次上, 人文素养的本质无疑就是一个人精神方面的素养, 是一个人在做人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方面的素养。

而且,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类课程, 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育人功能十分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形象、优美、深刻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 而文学即人学, 其中不仅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而且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对社会、自然、人生最真切、具体、生动、细腻的心灵感受、体验与领悟, 它们对学生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的, 不需要抽象、枯燥的说教, 不需要疾言厉色的告诫, 却最容易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内心, 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

正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具备这样的天然优势, 它的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根本无法替代的。所以,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让大学语文教学承担起那份不可推卸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

三、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功能, 需要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注重熏陶大学生美好、丰富的情感;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限于篇幅, 本文将重点阐述其中的前三个方面。

(一)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拥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准则和人生轨迹, 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大写的“人”。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性极强的突出优势, 在教学中顺其自然地结合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为大学生一生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如对于儒家倡导的“忠”与“诚”的认识。教学《论语三则》可以结合其中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首先引导学生对“忠”的当代意义进行讨论:“曾子提出替别人做事要忠诚, 要尽心尽力, 那么当今我们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做事是否更要讲究忠诚呢?”通过讨论交流,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忠”的观念并不过时, 即使在当代社会, 每一个人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尽心尽力地做事、一片忠诚地贡献仍然是大家应尽的义务, 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德。否则, 我们的单位、社会、国家就无法取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然后, 引导学生对“信”的当代意义进行讨论:“当代社会存在不少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现象, 是否讲诚信就会吃亏?讲究诚信做人在当代社会是否不再有什么意义?”结合部分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 结合国内外在方方面面对个人诚信越来越细密的监测、记录与奖惩制度的建立,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儒家倡导的诚信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更是二十一世纪全球通用的一张金字资格证书, 对当代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管是交友、学习还是经商、从政, 无论做任何事情, 诚信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重要品质, 否则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长远发展。

如对于爱情的价值判断。大学生正处在对爱情热烈向往与追求的浪漫青春年华, 但是他们往往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爱情观, 所以不能很恰当地处理恋爱问题, 极个别学生甚至会因为恋爱失败而做出很不理智的事情, 给自己甚或他人带来人生的严重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巧妙地给予学生爱情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例如, 教学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著《简·爱》 (节选) , 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整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完整的爱情故事, 并且结合对课文节选部分的深入解读, 请学生思考: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通过师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两情相悦的爱情固然是最美好的爱情, 但是真正的爱情必须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尊严平等基础上的爱情, 否则那爱情的美好就含有太多的水分, 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爱情。另外, 尊重对方的选择、让你爱的人自主选择他 (她) 的爱情幸福路径才是对对方真正的爱, 如果一定要得到你爱的人对你的爱、一定要拥有对方才罢休, 你的爱就是非常自私、狭隘、肤浅的爱, 根本不是真正的爱情。当然, 教学这篇课文, 必须通过对简·爱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获得关于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价值启迪与认同: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是一种魅力四射的美, 只有具备了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 生命才会更有光彩, 才能更多地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又如对于人生中个人名利得失的认识。教学庄子的《逍遥游》上篇, 在逐段解析完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现的庄子对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思考与追求之外, 结合课文最后的“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可以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庄子虚无的思想?它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虚无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当然不能完全赞同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 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丧失进取的动力, 就会堕入非常消极、颓废的深渊, 无法实现人生价值。但是, 庄子的思想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积极启示。一方面, 我们要遵循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奋发进取, 有所成就, 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 我们要适当借鉴庄子的思想, 对人生中的名利得失要能看淡看轻, 能够有所超脱, 尤其在自己遇到挫折、失败, 失去一些个人名利的时候。这样, 我们的思想境界才能提升一个层次, 才能生活得更加洒脱, 更加淡定, 更加坚强, 更加快乐。

(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高尚的道德, 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道德熏陶与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如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大学语文中选有不少伟大爱国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家一生中的爱国表现及他们感人至深的爱国作品正是最好的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屈原的《湘夫人》, 可以先重点向学生详细介绍屈原为了国家的富强苦苦上下求索、最终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的生平经历, 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通过对《湘夫人》内容的详细解读,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中细细感受、深深体会屈原无比渴望回到国君身边得到国君重用从而为祖国富强大业效忠尽力的无比热烈的爱国之情。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千古之下, 这热爱祖国的情感仍然如此生动鲜活、如此热烈坚定, 自然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使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根深叶茂。还有不少类似课文,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与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教学中都可以采取大体相似的做法。

又如仁爱、善良、宽容之心的培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有一则是:“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这则语录向学生介绍关于闵子骞孝顺父母的鞭打芦花典故并稍加阐发对学生进行仁爱、宽容教育。闵子骞受到继母的虐待, 却不同意父亲休掉继母, 因为“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他想得更多是两个弟弟的冷暖, 是家庭的团圆和睦, 而不是自己遭受的痛苦和委屈, 所以他宽容继母对自己的不善之举, 请求父亲原谅继母, 让继母留下来。这是一种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高尚的爱, 是多么令人感佩的善良与宽容。这样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孝道的教育, 更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珍贵的仁爱、善良、宽容之美德的熏陶。

(三)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面对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差, 而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强、开朗的性格, 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所以, 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别重要的方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或相关作家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例如, 教学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首先,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现的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之情及岁月无穷天地无边但人的个体生命却如此短暂如此渺小的悲凉无奈之情。之后, 可以针对第二方面的主旨专门设计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篇作品表现的人生的悲凉无奈非常深刻, 极富哲学意味, 令人千古之下仍感叹不尽,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谁都无法逃脱的人生的悲凉无奈?我们是否应该因为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悲凉所以时时堕入消沉、悲愁、颓丧的生活?抑或因而走向反面常常得过且过逸乐无度?通过师生讨论交流, 最后形成一致认识:正因为在无穷的时空里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渺小, 生命才显得愈发宝贵, 所以, 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每一天, 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积极、快乐、充实地学习、工作、生活, 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为国家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 才算不辜负我们的生命, 才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辛苦养育和国家对我们的着力培养, 才对得起我们来这天地间走一遭。否则, 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也是对生命的不敬。这样, 学生通过这篇作品得到的就是满满的生命正能量, 而不至于因为作品中对人生悲凉的深沉感叹而悲观、消极地对待人生。

又如教学苏轼的《定风波》。首先, 重点向学生具体介绍苏轼一生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三次重大打击, 以及他面对这些磨难从来不屈服不沉沦不绝望而总能泰然处之、旷达淡泊、坚定乐观的具体表现, 如被贬黄州时写下“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的诗句, 也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 如谪居惠州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 被贬儋州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等, 让学生了解、钦佩苏轼一次次面对人生巨大磨难时的乐观旷达、淡泊坚定的生活态度。然后, 师生共同赏析《定风波》词的一字一句, 让学生细细品味、学习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凡小事写作此词寄托的宠辱不惊、极度超脱、旷达淡泊的人生情怀。最后, 还可以结合《定风波》的学习,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每人写一篇学习《定风波》后的感悟文章, 通过写作, 让学生继续感悟苏轼的超迈情怀, 并结合个人生活阅历和体验思考人生, 使苏轼超脱、旷达、淡定、乐观的人生情怀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总之, 大学语文课程绝不只是一门关乎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更是一门培育学生灵魂、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光荣使命。为每一位大学生一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全体大学语文教师务必尽心竭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懈探索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路径。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大学语文,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费如明.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2]俆凤云.大学语文教学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3]王庆芳, 江胜清.大学国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改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重点是着重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但现今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认知越来越少,导致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日益低下,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塑造学生的完满人格,为建设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服务。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改刻不容缓。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自高考开始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学习的目的不再单纯,大多数人纯粹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学习,也越来越实际。并且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以便今后可以谋求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人文教育的培养,学校不重视,学生也认为对他们没什么关系,所以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却渐渐被忽略,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忧患。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发展,但由于高校的专才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培养渐渐脱离轨道,在生存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同时缺少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撑,无法融入社会。现在好多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无法将自己的所学灵活地应用于工作,致使许多大学生一毕业,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茫然失措。面对一点诱惑,常常无法自持;面对失败挫折,又受不了打击,所以常会听到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渐渐扭曲,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间也屡见不鲜,面对这样惨重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重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感悟人文情怀,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但面对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忽视,大学语文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现今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英语的学习,却漠视母语的存在意义,缺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古今兼并

大学语文课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书本内容多是枯燥难懂的古文,如果教师仅是一味的讲解古文句法,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兴趣听的,自然也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由于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欣赏美的能力、想象创新力、思辨力以及人格修养。

2.丰富教学形式

现今大学生多数喜欢新鲜、富于变化的事物,所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境表演等,去切身体会文学所表达的意境,发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外,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练习,为了加强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诗词创作大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在大自然中学习古典文学,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自动将文字与音乐、美术、影视等结合起来,感受文学的美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氛围严肃认真,却不再适用于今天,现今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是我们现在的目的所在。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意味着浮夸,同时也要求态度的严谨认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很重要,对于学生的不重视,教师不可以认为自己上的课没人听就敷衍了事,不尽职尽责,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长期下来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大学语文自创设以来,就存在严重的危机,进而映射出我国大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危机,为了真正落实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从中国文学中感受到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同时,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去应对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以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必能取得成功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任刚,李岩,田宁.通过大学语文教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

[2]王丽霞.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3]吕艳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北京大学大学语文课件之 篇4

    

【北京大学大学语文课件之《诗经-氓》】 【【大学语文讲义】语言】 【大学语文试读】 【唐宋诗词鉴赏-唐诗 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1

pdf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 1-------------8 明目地黄丸
中文名称:紫苏叶 别 名:苏叶,紫苏,黑苏,赤苏,野香,野猪疏,野紫苏,野紫苏叶,紫菜,野生紫苏,白丝草,白紫苏,尖 紫苏,回回苏,红苏,苏麻,青叶紫苏,红香师草,苏,香苏,皱紫苏,桂荏,臭苏,蚊草,臭草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3. 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九章》

《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除《橘颂》外,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

《九歌》

《九歌》是吸取楚地民歌中的神话故事,以民间祭祀歌的形式写成的。有《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 1

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天问》

《天问》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四、通读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

五、内容赏析

《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第1节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

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坚根、“绿叶”、“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 —— 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

1.“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

2.“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品格。

3.“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六、艺术特色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2.独特的语言风格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单选(共8题,共40分)

1.由个别情况归纳出一般性原理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论证 B.演绎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所谓“后叙”是指()。(5分)A.补写于文后的后记 B.置于文前的序 C.纯粹的议论性文字 D.纯粹的记叙性文字

总共20题共100分

。(5分))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修辞手法是(分)

A.比喻、夸张 B.比拟、借代 C.比喻、借代 D.比拟、夸张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中原干戈古已闻”中用的修辞手法是()。(5分)A.借代

。(5)B.比喻 C.拟人 D.夸张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A.李商隐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分))6.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曲的是()。(5分)A.《天净沙·秋思》。B.《国殇》 C.《行路难》 D.《北方》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A.白居易 B.韩愈 C.柳宗元 D.王维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5分))★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下列诗人中属于古代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5分)A.陶渊明 B.李白 C.王维 D.曹操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二.判断(共10题,共20分)

1.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上邪》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上看,又是爱情诗。(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组诗《短歌行》。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送别诗。(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2分)(☆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成为?”(《季氏将伐颛臾》)社稷:国空。(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9.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走:使„„走。(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0.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三.组合(共2题,共40分)

1.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盖下,仿佛给她披上一种衣服。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麦琪的礼物》这部短篇小说的作者是()。(5分)A.欧·亨利 B.莫泊桑 C.契诃夫 D.高尔基

★标准答案:A

(2)文中表现了德拉在卖秀发问题上的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A.想卖 舍不得 下了决心卖 B.想卖 犹豫 C.犹豫 伤心 D.犹豫 舍不得 ★标准答案:A

(3)以上文字运用了()修辞手法。(5分)A.比喻 B.对偶 C.夸张 D.排比

★标准答案:A

(4)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示人物的心理变化的?A.动作及表情 B.动作及肖像 C.表情

5分)(D.肖像

★标准答案:A

2.阅读下列诗句,完成以下四题。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正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望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死暗的天幕下;

(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这些诗句引自艾青 《北方》的第()节。A.第二节

5分)(B.第三节 C.第一节 D.第四节

★标准答案:A

(2)下列不是艾青的作品是(A.《星空》 B.《黎明的通知》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北方》

★标准答案:A

。(5分))(3)作者通过对北方干旱至极景象的描画,借以展示()。(5分)A.北方人民在日寇侵略下蒙受的灾难。B.北方恶劣的生存环境。C.北方人民对雨水的渴盼。D.贫瘠而苍茫的土地。

★标准答案:A

(4)“流泉”表达的正确意思是(A.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B.有源头的水 C.有生命力的水 D.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

★标准答案:A

。(5分))

练习-大学语文-02

总共20题共100分

一.单选(共8题,共40分)

1.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是()。(5分)A.诠释法 B.定义法 C.引用法 D.比喻法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为方括号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准确的一项是()。[ ] 崖壁下有几处故地,故地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5分)

A.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罗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B.一道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成一道五彩的屏障。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5分)A.相形见绌 喧宾夺主 斑驳陆离 B.不求深解 墨守成规 人才辈出 C.各行其是 脉脉含情 淋漓尽致 D.直截了当 惹事生非 一筹莫展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选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5分)

A.广义的散文,包括余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字、回忆录等„„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D.我是怎样思念你呀,银杏!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郭沫若《炉中煤》一诗表达的中心内容是()。(5分)A.眷恋祖国之情 B.旧地重游之感受 C.仕途失意之苦 D.留学异乡之欣喜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下列词作者属于北宋的是(A.柳永 B.陆游 C.辛弃疾 D.李煜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分))7.下列诗歌里属于“新乐府诗”的是()。(5分)A.《杜陵叟》 B.《山居秋螟》 C.《行路难》 D.《短歌行》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晚唐诗人中以善写“无题”诗著称的是(A.李商隐 B.李贺 C.杜牧 D.贾岛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5分))★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二.判断(共10题,共20分)

1.《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借代和设问。(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于刻画李广这个人物来说,属于对比映衬。(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先前。(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书中情意甚殷。(《报刘一丈书》)殷:恳切,深切。(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暗:昏暗。(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谏逐客书》的进谏对象是秦始皇。(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Ÿ秋思》。(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三.组合(共2题,共40分)

1.阅读《门槛》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的咒骂。“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这首散文诗,选自屠格涅夫的()。(5分)A.《散文诗集》 B.《猎人笔记》 C.《前夜》 D.《烟》

★标准答案:A

(2)对散文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5分)A.要分诗行,要押韵。B.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

C.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抒情诗的思想内容。D.不分诗行,不押韵。

★标准答案:A

(3)“姑娘跨进了门槛”中的“门槛”象征()。A.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B.象征着迈入革命征途的起点。C.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D.象征着革命斗争已取得胜利,旧的社会已经灭亡。

★标准答案:A

5分)((4)“一位圣人”的评价表现了()(5分)A.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B.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不理解。C.人民群众的守旧和麻木。D.革命者的伟大。

★标准答案:A

2.阅读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一句的正确解释是()。(5分)

A.行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达到目标,也不能说是善于驾驶车马。B.行千里路,若不是一步半步地走过来的不能说是善于驾驶车马。C.行千里路,若不是一步半步累积而成,不能说是好骑手。D.行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达到目标,也不能说是名好骑手。

★标准答案:A

(2)“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一句的正确解释是()。(5分)

A.一会儿停止学习,一会儿又继续学习,这样学习不能持久的人,是个庸人。

B.一会儿出去,一会儿回来,这样不能坐下来学习的人,还不如就让他到街巷去。

C.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就像在街巷上走来走去的人,怎么能学到真知呢?

D.一会儿学不进去,一会儿又学进去了,这种思想不连贯的人,是个庸人。

★标准答案:A

(3)同“全之尽之”中的“全”用法相同的是()。(5分)A.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B.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C.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D.全心全意

★标准答案:A

(4)这段文字强调了学习中应取的方法和态度,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5分)A.学习要劳逸结合。B.学习要积累。C.学习要持之以恒。D.学习要专一。

★标准答案:A

练习-大学语文-03

总共20题共100分

一.单选(共8题,共40分)

1.选出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

①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③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④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⑤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5分)A.②⑤④③① B.②⑤③①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⑤③②④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5分)A.楹联 暴躁 怨天尤人 变本加厉 B.寒暄 干涸 兴高采烈 哄堂大笑 C.睿智 池塘 绵里藏针 世外桃园 D.证券 矫情 走头无路 川流不息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5分)A.我禁不住几次问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

B.可是“胆大妄为”的哥白尼却说什么地球只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一颗星球。

C.“进来吧”,老人对我说道,“屋子里暖和!” D.惨相,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5分)

A.我以为你有事,不能按时赶来,你反而提前来了。B.我以为你有事,不能按时赶来,你果然赶来了。C.我以为你没事,能按时赶来,你反而提前赶来了。D.我以为你没事,能按时赶来,你居然赶来了。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5分)A.李商隐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曲的是(A.《天净沙·秋思》。B.《国殇》 C.《行路难》 D.《北方》

★标准答案:A

。(5分))☆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5分)A.白居易 B.韩愈 C.柳宗元 D.王维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下列诗人中属于古代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A.陶渊明 B.李白 C.王维 D.曹操

。(5分))★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二.判断(共10题,共20分)

1.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开济:开创大业,匡济危业。(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聒:声音嘈杂;见:副词,表示被动。(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3.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不能通知二父志。后叙》)通知:传达,告知。(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司马迁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错误 正确

(2分)(《张中丞传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柳宗元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游记作品是《永州八记》。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选自鲁迅作品集《彷徨》。(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2分)(☆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的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二天了。”(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采用的手法是夸张。(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10.契诃夫的小说《苦恼》通过描写主人公姚纳孤苦无助的处境和苦恼寂寥的心态,反映了畸形的人际关系和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2分)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三.组合(共2题,共40分)

1.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然而众贵之者”中的“之”指的是()。(5分)A.珠玉金银 B.皇上 C.饥和寒 D.食和衣

★标准答案:A

(2)“以上用之故也”句中“以”的意思是()。(5分)A.因为 B.所以 C.于是 D.但是

★标准答案:A

(3)“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分)

A.可以周游海内,而没有饥饿寒冷的忧患。B.可以周济海内,使之没有饥饿寒冷的忧患。C.可以周济海内,使之逃避饥饿寒冷的忧患。(D.可以周游海内,而逃避饥饿寒冷的忧患。

★标准答案:A

(4)“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分)

A.这是让臣下认为背叛他的国君容易,让人民认为背叛他的家乡容易。

B.这是让臣下轻易地背离他的国君,让人民轻易地改换他的住地。C.这是使臣下轻视负担他的国君的人,让人民轻视到达他的家乡的人。

D.这是使臣下轻视背叛他的国君的人,使人民轻视背离他的家乡的人。

★标准答案:A

2.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20分)(答题时限:00:01:00)

(1)这篇短文的基本意思是()。(5分)A.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B.楚、魏交战,楚败而割地于秦。C.楚、魏交战,魏败而割地于秦。D.秦、楚联军胜魏、秦得上洛之地。

★标准答案:A

(2)“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5分)A.让秦国不援助楚国。B.断绝秦国与楚国的外交关系。C.断绝与秦国及楚国的外交关系 D.断绝秦国对楚国的指望。

★标准答案:A

(3)“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A.秦国要求得到魏国的上洛。B.秦国责备魏国贿赂楚国。C.秦国要求魏国贿赂楚国。D.秦国责备楚国贿赂魏国。

★标准答案:A

。(5分))

(4)“秦之楚者多资矣”的意思是()。(5分)A.秦国就可以送给楚国更多的财物了。B.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C.由秦国到楚国的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D.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依靠了。

★标准答案:A

练习-大学语文-04

总共20题共100分

一.单选(共8题,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5分)A.长篇累牍 殒身不恤 精神焕发 B.叱咤风云 诩诩如生 轻松自如 C.层峦叠障 流言飞语 相得益彰 D.荒旦不惊 指手画脚 语重心长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2.选出下面兼有夸张与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分))3.古人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下面诗句中类似“闹”字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依次应该是()。

①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云破月来花弄影 ④间关莺语花底滑(5分)A.笑、点、弄、滑 B.春、点、破、语 C.春、字、影、底 D.笔、一、破、滑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4.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入方括号中()。

教育者犹如雕塑家,不过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点不同,刀法()用得不对,()万象同毁;刀法()用得对,()一笔下去,画龙点睛。(5分)A.如果 可能 如果 则 B.要么 就 要么 就 C.如果 就 如果 肯定 D.要么 则 要么 则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5.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的译者是(A.巴金 B.徐志摩 C.茅盾 D.冰心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6.属于陆游的诗集是()。(5分)

。(5分))A.《剑南诗稿》 B.《玉临川集》 C.《李太白全集》 D.《乐府诗集》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7.《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A.欧阳修 B.韩愈 C.王安石 D.柳宗元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 评语: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7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也可以叫隐性课程, 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 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 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 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 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 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 这些因素错综复杂, 交互影响, 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 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 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 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 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 甚至用心灵去体会,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 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 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 可见, 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 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 获得人生启迪, 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 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 收效往往不大, 令师生最头疼就是, 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 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 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 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 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 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学生看老师,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 所以, 教师的外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 职业但有个性, 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 另外, 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 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 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 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 犹如春风化雨, 醇美甘甜的美酒, 沁人心脾, 润人心田, 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 能感染人、启发人, 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 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 旁征博引,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 学生的听课过程, 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 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 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 本身个性就比较强, 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所以, 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 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 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 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 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 从而减轻疲劳, 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 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 教室环境的布置, 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 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 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 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 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 说起来很轻松,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 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 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 孜孜以求, 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 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喜欢大学语文, 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 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篇8

一、 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创新意识是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情感是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赋予其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它以文学文本作为平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体验,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广阔的精神知识。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把握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才会有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然而,在我国一个较长时期里,大学的“专才”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在开启思维、品质引导、理想激发等方面则成弱势,使学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是虚幻的,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们更关注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同时,大学生文化趣味的平庸化和世俗化倾向日益严重,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成为部分非中文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中国知识阶层社会关怀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这是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从心智层面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品味、审美素养、道德情怀、社会关怀及思维活力诸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引导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

作为具有浓厚人文性的大学语文,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其中贯注着积极用世、急公好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深入影响人的心智,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情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铸造自己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精神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承担着完整心理世界的建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实际工具性和超越世俗的人文性,延展人的阅历空间、丰厚人的文化积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经典的文明气质健全人格,以深厚的的文化传统提升品格,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等。健全完美的人格,主要指性格的开朗活泼、气质的沉稳灵动,爱好的广泛多样,能力的正常发挥,思想的锐意进取,品德的纯正高尚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的人格在某些方面相当脆弱,表现为悲观厌世、少有激情、贪图安逸、怕苦怕累,生活中的些许挫折,便会成为年轻生命不堪承受的痛苦。这种脆弱型的人格是无法进行标新立异、多向思维和超常发挥的,更不用说要他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

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语文,在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文学是人学,人生需要精神支柱,生存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优秀的文学文本深刻地洞悉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表现出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展示着古往今来优秀人物完善人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复的奋斗踪迹。像庄子散文的奇特想象,孟子散文的巧譬善喻,韩愈散文的缜密思维,曹操文章的坦率诚挚,李白诗歌的标新立异和“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与豪迈,《战国策》的纵横捭阖,屈原“独立不迁”的个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质,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力量;司马迁发奋著书的远大志向和坚强毅力;《进学解》中精进深钻的学习态度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给学生以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勇敢面对社会、迎接挑战的自信心,都可以塑造大学生完整美好的人格,同时获得经受磨难、化解挫折、解脱压抑、平衡心态的生存智慧,这正是创新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人格魅力。

三、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能活动。创造性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的终极目的。“读,是为了创造;创造意味着摆脱读物本身的思路,产生一种读物还未曾有过的思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语文被置于边缘化地位,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也无兴趣学。教学中,教师无视文本的开放性意义,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对阅读教材作一味地标准化读解,久而久之窒息了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呼唤改革,呼唤还阅读的主动权于学生,呼唤学生的阅读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读者带着一种创造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阅读,从读物中发现未曾有过的新答案”[3](p202)的一种阅读活动。创造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弘扬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思想,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观念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成果,赋予大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对教材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权利,不是教师主宰一切,而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共同活动在阅读课堂上。教学性质上,创造性阅读教学不再是一种沿袭式、接受式的阅读教学,而是一种探究式、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作品涵咏体味,读出问题,读出新意。教学模式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平等条件下的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创新为重点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点拨式”,启发诱导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选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具体来讲,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敏锐地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诱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表现方法上的独到感受,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突破习惯性看法,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二,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一,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其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对阅读教材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名篇、不盲从课本上的现成答案,不盲从老师的意见。其三,求新精神。爱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阅读课堂上打破陈规,克服定势,标新立异。创造性阅读教学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阅读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得出一种新见解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能力系统,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参与。

总之,大学语文既可以以它丰富的人文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型人格,又可以在创造性阅读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我们大学语文教师改变观念,锐意改革,使大学语文课真正担当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上一篇:套口初中校车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学学生会有哪些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