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总结

2024-09-28

大学语文总结(共8篇)

大学语文总结 篇1

大学语文

_____关于课件制作

这学期上了吴老师的大学语文课,制作了一个关于“艺术之路和蒙娜丽莎”的课件。从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发现课件制作不仅仅是制作一个PPT那么简单。从选题到选材,从删选到制作,再到组合和美化。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最后台上的演讲,更是考验自己能力的时刻。

这个PPT我总共修改了3次。起初的构思是想以自己的专业出发来制作这个PPT,从学习美术到艺考,从中国美术到外国美术。是想通过大学语文这个课堂,这个可以要我们自由发挥自己特长的课堂来向大家展示美术这门艺术,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从艺之路,要大家欣赏到美术的魅力。其实也是借此机会,消除有些人对艺术生的偏见,想要他们看到我们的努力看到我们的付出,同时也想要大家知道艺术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PPT主要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的我们的从艺之路,主要以图片为主,基本都是从网上找寻的。展示的是学习美术到美术考试一路的艰辛。但是最后听到吴老师的建议,发现这个版块缺少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来自网络中别人的照片,太缺乏真实感。于是我加入了自己的元素,我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例子,拍摄照片。大学的专业课,我们的作品,还有我们熬夜做作业的照片。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感想。所以使得这个版块变得更加的生动和真实。这是我在制作PPT时所没有考虑到的,这也是我通过这次制作课件所真切的学习到的东西——真实才能带来共鸣。

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中国绘画大师“范曾”。而第三部分是介绍的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当第一次将课件交给吴老师时,她不仅向我提出了第一部分的建议,还和我指出到我的课件过于的“碎”的问题也就是中心不明确。一会儿从艺,一会范曾,一会儿又是达芬奇。让人不容易抓住我课件的主题。我听了老师的话觉得没有主题的课件就是失败的课件,因为当大家看完我的作品后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印象,对于我的课件内容也不会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所以回来后经过斟酌我删去 关于“范曾”这个部分的内容,保留了“蒙娜丽莎”。原因在于“蒙娜丽莎”的名气较大,大家都比较熟悉,然而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问题上,世界上有太多的争议与谜团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密,所以就选择保留了这个版块想来调动同学们的好奇心。

第三部分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顾名思义,就是来向大家讲述关于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的奥秘。因为过于的关注,所以就更激发了我对这个内容的兴趣。于是在网络中大量查找关于“蒙娜丽莎”的介绍、图片、视频„„从达芬奇的身世开始到他的著作,从“蒙娜丽莎”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从对现在人们对“蒙娜丽莎”的恶搞照片视频到古代人对这幅巨作中微笑的猜测。我自己认为的这个版块是十分的。但是我却犯了同样的错误,我又忽略了自己的想法。我所讲述的,所向大家展示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大师的评论。恰恰少了最珍贵的,别人最无法得知的,那就是我自己本人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独到的见解。这

是吴老师对我的第三个建议。

经过了3次的修改,在吴老师不断地指引和点拨下,我的课件制作也就终于告一段落。然而课件的演示,则是我面临的更大的考验。

那天是2010年6月7日。刚好的高考结束的日子。这个日子对于我的课件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借此机会,我在开场时可以应用6.7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我的课件演讲。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精心准备得背景插图和关于蒙娜丽莎的图片意外的无法显示出来,我觉得这无论是我还是对同学们都是一大损失。但是有幸的是准备得视频很关于艺术之路的照片可以显示,也不枉我的心血。我自己认为我演讲的还比较满意,起码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兴趣。我看到台下同学们渴望的眼神,专注的脸庞,我倍感欣慰。从课件的讲述中,吴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不足,比如注意语速的问题,注意内容讲述轻重的问题„„在演讲课件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吴老师在我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所给我指出的建议是那么的重要。

总而言之,这次大学语文的课件制作,不论是在制作PPT方面还是在演讲课件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要我更加的注重细节,更加的懂得“共鸣”的产生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这个课堂,要我发现了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更有许许多多。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这个课堂的学习,学会人生中更多的东西,将课堂的东西缩小,缩小到每个细节上去;将课堂的知识放大,放大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大学语文总结 篇2

1904年癸卯学制, 大学设预科, 预科开设中国文学课, 这是民国大一国文及共和国大学语文的前身。

1904年, 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 自言“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 昔京师大学堂, 未列文学于教科, 今公共科亦缺此课, 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 始讲历代文章源流, 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 因此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材。

1929年, 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 规定国文课为大学院及独立学院各科一年级生的共同必修科目。

1932年8月7日, 胡适在北平暑期讲演会上做题为“中学国文教学法”的讲演, 提到“这次北大招考新生, 国文试验, 以最容易的国文常识测试, 而结果大多数学生不及格”。

同年, 浦江清在评述清华学生的国文程度时也说:“今日一般人国文程度太坏, 大学生几如中学生。”

叶圣陶说:“大学一年级普遍添设国文课程, 是民国27年度开始的, 到现在两年了。为什么要添设?据说因为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把大一国文的起始时间定在1938年, 未免太晚。

20世纪30、40年代, 有所谓“中学生国文程度低”的讨论。讨论的结果, 是蒋介石1941年9月给教育部手令说:“现在中学国文程度低落, 应令各中学校长切实注意, 并设法提高;以后凡大学招生, 如有国文不及格者, 不准录取为要。”

20世纪30年代末, 郭绍虞在《语文通论》中说:“大学一年级的国文, 在各大学中向成问题, 学生之需要不一致, 学校各方面之期望不一致, 即在国文学系各教员之主张也往往不一致, 顾此失彼, 难求两全。”

许渊冲说, 1938年来“联大”后, 居然在大一国文课堂上, 亲耳听到朱自清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空前绝后的精彩, 中国文学系的教授, 每人授课两个星期。闻一多讲《诗经》, 陈梦家讲《论语》, 许骏斋讲《左传》, 刘文典讲《文选》, 唐兰讲《史通》, 罗庸讲《唐诗》, 浦江清讲《宋词》, 魏建功讲《狂人日记》。

汪曾祺说, “西南联大”曾有一本“京派”《大一国文》教材, “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这本书现在大概是很难找到了。如果找得到, 翻印一下, 也怪有意思的”。

姜亮夫在1942年说:大学国文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能去自己读中国文化中所必读的书, 能写清顺的文章, 都是偏于工具技术的训练”。

朱自清在清华担任中文系主任时, 负责全校一年级国文课教学, 期终考试时, 他出的考题是“试比较《母亲》里的母亲和《淘金记》里的何寡妇”。他说, 我出这个题是有意的,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人:一个是为被剥削被压迫者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母亲, 另一个则是旧社会的寄生虫。

1943年8月, 国立编译馆出版了“部定大学用书”《大学国文选》, 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作序说:“大学一年级之国文学程为共同必修科目, 所以养成学者理解载籍之能力, 与运用文字之技术, 以期渐进而阐扬固有之精粹者也。”

民国教育部“部定大学国文选”初选目录有三篇语体文 (即白话文) , 鲁迅两篇, 徐志摩一篇, 后因“生人不录”一条标准, 全部不用, 该教材乃为全体文言文。

1944年, “西南联大”编了一本《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 里面有胡适、鲁迅、徐志摩、冰心、宗白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文章。

1943年, 魏建功在《大学一年级国文的问题》一文中说:现在的高中生, 无论文言和白话, 根本没有做成一篇文章!文言既没有写好, 白话也又写不好了!文言白话分不清楚, 两体都写不好了!如此, “教大学一年级国文的先生就是神仙也难于搭救这些国文病深入了膏肓的学生!我敢说现在大一学生国文程度不好是一个积久的赢弱症侯”。他甚至预见“大一国文问题是下一代乃至几代语文教育的整个问题”, 是“下一代乃至几代的严重问题”!

朱自清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兴趣这东西不宜过分重视, 尤其在大学生, 教育还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兴趣是常会变动的, 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练下去, 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

民国年间有一篇题为《大一国文堂上的写真》的文章, 说是课堂上同学们有的拿了各种小说在那里鸦雀无声地细看, 有的高声谈论军国大事, 有的我摸你一下, 你打我一下。教师进门后叹口长气说:当教员当到大学国文教员, 真叫倒霉……据说这是当时普遍情况, 连清华都是如此。

现在人们都津津乐道民国时期大师教大一国文的盛况, 其实大一国文教师也有不堪的时候。叶圣陶遇典故还要查辞典, 因此只能教大一国文, 轮不到教专业课。沈从文教大一国文, 刘文典以为他连跑警报的资格都没有。启功教中学国文不合格, 遂改教大一国文。闻一多一学期只讲一篇《天问》, 传为美谈, 某教师效颦, 大一国文只讲一篇韩愈的《进学解》, 余则全讲自己的文章, 被学生集体赶出课堂。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一书中说, 清华大学各系检讨功课时, 不少人认为大一必修国文是可以废除的。将来中文系的人事问题颇困难。担任大一国文的多数是教员及助教, 不知如何安插他们?

1948年, 季羡林说他实在想不出为什么还要“必修”大一国文课, “大一国文的选本, 花样尽管怎样翻新, 内容尽管怎样不同;但材料同中学课本不会有多么大的差异, 反正不过是几篇文言, 加上几篇白话。实在用不着再让学生牺牲一年的时间来念也许已经念过几遍的文章。”“说是增进同学的国文程度吗?……倘若还有同学在十二年以内没有把国文念好, 这位同学几乎可以说是已经不可救药, 想在大学一年里补起来也绝不可能了。”

1949年“文管会”接管北平各大学后, 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探索。清华大学组织了校制商讨委员会, 讨论学制及课程的改革问题。改革的结果, 清华大学机械系取消了“以前同学所认为不合理的和不需要的如大一国文、英文、测量、水力实验等课”。

唐文治是民国年间一个推崇国学近乎狂热的学者, 他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 从大一到大三全部开设有“中国文学”课, 并亲自任教国文课, 还自编“国文”教材, 上呈教育部。

1951年, 上海交通大学突然把国文课停了, 只留下一个老师。公布这件事情之前, 没有跟大家商量, 系主任也不知道。钱谷融就写了一张大字报批评教务长, 其他人在上面签了名。这件事引起了上学校领导的不满, 钱谷融遂离开上海交通大学。

1952年, 徐复观进台中省立农学院讲学, 原先安排讲“国际组织与国际形势”, 后他主动要求改讲大一国文, 每次课前他都认真备课, 反复高声吟诵课本文章, 感觉和早年习得的桐城派文论“重温旧梦”。

吴小如说, 远在“文革”以前, 他就几次呼吁各理工大学应恢复大一国文课程, 而且至少是一学年六学分的必修基础课。由于人微言轻, 无人响应。

苏步青1978年4月发表任复旦大学校长宣言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 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 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 以下课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 别的是学不通的。”

1978年秋天, 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 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 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 希望两校合作, 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另一种说法, 1980年夏, 徐中玉在庐山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期间, 不慎患病, 中途回沪在第六医院治疗。南京大学中文系侯镜昶教授特来医院看望, 说匡亚明校长有意发起恢复开设久已被无形取消的“大学语文”课程, 希望与华东师范大学一道来提出倡议。

1980年10月, 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联合倡议下, 于上海召开了有20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 会上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并制定了教学大纲, 拟定了教材篇目, 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

据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统计, 截至1986年11月, 全国已有四百多所各类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

当年倡导重开大学语文的三个人:匡亚明、苏步青、徐中玉。匡老和徐老的首倡之功得到充分宣传, 唯苏老事迹不彰。笔者电话问过苏老当年秘书王增藩, 亦无确切答复, 非常可惜。

1986年3月9日, 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 提出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事无人响应。

侯镜昶原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筹划成立“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诸多事务中, 他都是匡老和徐中玉先生的得力助手。他后来调入浙江大学筹建中文系, 却于1986年一个人不幸因病猝死在宿舍中, 四五天之后才被人发现, 享年49岁, 令人不胜惋惜和悲痛。

应用写作课挤压大学语文课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露端倪, 匡亚明1990年写信给徐中玉说:“语文课当然包括‘应用写作’、‘文秘写作’等在内, 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是较小的一部分, 过分强调这部分, 一部分压到整体, 就会影响、削弱大学语文课更高更深远的意义。”

余光中1993年说:“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抵, 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 就太晚了, 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后来魏饴编《大学语文新编》, 请他作序, 他又改口说:“一个人的语文程度, 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下基础, 如果错过机会, 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补足。所以‘大学语文’一课非常重要, 如果再错过了, 一个人这一生恐怕就绝少有机会再回头认真学习自己的母语国文了。”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中, 常引用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中的话:“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谁也没有见过这个意见稿。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常喜欢引用《红楼梦》中的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情世故胜于读书, 然大学语文终不能不读书。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现任会长谭帆说:“《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

钱理群对大学生泄露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你们当中有一些人本来就应该学文学的, 因为家长强迫你们学理工科, 因此我要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

杨振宁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在美国所有的大学生都要上英国文学课, 我认为中国所有大学一年级的同学, 也都要开中文课。”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说:“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任继愈说:“现在大学一年级不学语文, 博士生文理不通。我们大学一年级必须学国文, 不及格不能升班。祖国的语文, 为什么不学?李广田、沈从文都教过大一国文, 林庚在清华讲过大一国文。讲课闻一多讲, 改卷是林庚改, 就是当助教。”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钟宗宪说:“其实, 整个 (大一) 国文教育环境, 反而因为一些乱象而正开始重新充满活力。”

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王金凌说:“尽管大学国文在知识地图上的位置很重要, 却重要得像空气一样。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就不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只有在快没空气时, 才会感觉到不能没有空气, 不能没有大学国文。”

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说:“若能配合‘大一国文’与‘大一英文’, 做一些交叉对译的工作, 让大一英文也上上《论语》、《庄子》的英译本, 让大一国文也上上《莎士比亚》、《湖滨散记》的中文译本, 这可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极有好处的。”

2009年情人节, 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举办有奖征文, 本是以大一生为主的, 后来大二大三大四都来参加。优等作品《寻》是这样写的:“伞翼留不住雨/落至掌心/雨季城市捉摸不定/妳矇矓/奔去/却是蜃楼般的幻影/街道是回忆的迷宫/无数穿梭/只为一次相遇。”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 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薛涌称《风格的要素:全球英文写作圣经》是美国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是一本指导应用文写作的小册子。

2006年11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 会议形成的“纪要”建议教育部把大学语文作为全体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来开。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38号文件 (函) 转发了这个纪要。2007年5月10日《北京晨报》率先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 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5月11日, 教育部网站刊发声明:“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 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 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2006年,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魏饴说:“我们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 发现目前登记在馆的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达1402种。”这就是这一数字的来历。

2010年1月25日人民网消息:近日, 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 考生人数逾万。六所高校中, 有四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 要么是全部考生都不考语文。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重视母语教育, 提高汉语能力”提案, 提到要加强大学语文课, 教育部答复说:“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 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不宜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作硬性规定, 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30年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首届年会, 提出要创办会刊, 这在当时应该是容易的。然而后来就不见音讯, 据说办过几期《大学语文通讯》, 现在也难以得见。30年来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翘首盼望, 今网上忽见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增发“大学刊”, 自称是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会刊”, 亦不知真假。

30年前首届大学语文年会即讨论课程性质问题, 其后历届都列入讨论议题, 至今未有定论。人可氏曰, 重开大学语文三十年, 成绩与缺点都在于同一件事:三十年还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 这是最大的缺点;一门没有明确定位的课程, 能够坚持三十年, 这是最大的成绩——说明人心所向。

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衔接思考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85-02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对照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又不能忽视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阶段性学科,大学语文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学科高度。所以,学习大学语文,又必须有“大中衔接”的想法。对照高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一是规范化教学层次方面:语文教学从规范化教学看,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属基础知识层次,语言、文体、文学的基本常识,高中增加了一点审美鉴赏,但基本还是字、词、句及基本知识应对考试,应对升学率。大学语文属于第二个层次就是审美鉴赏层次;最高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层次。而大学语文这个层次最为重要。二是思维的锻炼:语言即思维,语文课即是训练思维品质的课程,它对其他学科是十分有益的。理工科抽象能力强,文科训练则加强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钱学森说,创新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大学语文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三是从教材来看,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选文在内容上有衔接,有个别重复的篇目,但大部分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升、拓展。同时,加重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中学时期的理解为大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则从更高的阐释层次和学习层次上学习,从而把握大学语文的学科本质。四是学法方面: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为升学服务,学生是被动的、被“灌输性”的输入知识,是应试教育;而大学语文是“主情”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有感悟、有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是教法方面:中学语文老师不管文章好不好,都告诉学生只要选入教材的文选就是优秀的,你只需要找出好在哪,并答出为什么好即可。试题都有答题的套路和标准答案,老师说必须这么回答,这是标准,错了就扣分,高考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而大学语文老师大多不会告诉学生说只有这个写法,大学语文老师就文章的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生活经历去品味,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看法,对自己看法的有力支撑论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并形成善于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通过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高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的重视

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各学段的学生由于需求及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教材、教法和学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审美性及研究性的学习。早在1981年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就曾说过:“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母语都是极其重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会认为学过一段时间母语,就不用再学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是为了给精神以营养。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总结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今后终身自我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与中学语文不同,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它没有中学语文那么多的课时安排,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可能是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是学习文学史的,也可能是学习语言学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大学语文是一门内容较宽,覆盖面较广的“通识”课,这些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把他所擅长的研究和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站在一定的视野高度,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科的层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但由于应试教育,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落实的并不到位。大学语文则不然,它有很大的自由性、开放性。一般院校都是由教师自行制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考试形式。这样,非常利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如笔者参考一些其他院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又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分单元讲解和讨论,中间穿插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如下:一是文学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二是结合文选的讲座,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对个别基础较弱的班级,古代诗文要有详细的注释及重点句的翻译。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三是课内延伸阅读,教师推荐所学的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课内的补充和对比阅读,并做相应的交流、探讨。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课内延伸阅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四、始于课堂,走出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强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依据阅读的范围及目标,制度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要确定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乃至一个月的具体阅读目标。要注意把阅读与课内范文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可配合课文教学安排学生的阅读:有扩充性阅读,如学习《吃完》,可阅读胡适的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有评价性阅读,如学习诗歌《春江花月夜》,可阅读有关评价文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个计划要提出阅读进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检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阅读进度,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为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阅读检查可设计为自写名著阅读心得,其内容是:全书主旨,取材内容,结构艺术,修辞手法,读书心得等,可侧重某一方面写作,篇幅1 000字左右。如愿多写,予以鼓励。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生活化的、综合性的课程,它十分重视课外的拓展、延伸,在学习之余,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走进名家名篇”研究性学习等等,重在学生参与及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品鉴语文。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有“智慧和心灵”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东南大学.大学语文中国网[Z].(http://www.dxyw.cn/),2006.

大学语文考点总结 篇4

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答: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答: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第二讲《兰亭集序》 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

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

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

排遣心理郁结;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文风:清雅俊秀

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

三,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

四、文本风格分析 1.完整有机的结构 2.简洁清雅的文笔 3.精警自然的议论

五 举一反三,试分析平行阅读中的李后主、李白作品,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人生短暂、欢乐难久的慨叹;不同之处主要为,落脚点有所不同;文体以及风格各有特色。第三讲《茶馆》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埋葬三个时代”。《茶馆》否定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北平时期等三个时代。

《茶馆》的艺术特色 :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三、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关系也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符合人物个性,潜台词丰富。第四讲《礼记·大学》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写作手法:连锁推理、顶真、排比——结构紧密、语气连绵、音韵悠扬 艺术特色:《大学》总体的论述特色,就是语言简洁,而富有气势:递进式的论述方法;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具有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

第五讲:《灯下漫笔》

主旨:封建社会特点的托制,奴性人格和对传统的批判

感情基调:对中国历史的剖析中,对中国民性及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刻期盼中,充满了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昂扬的战斗激情。艺术手法:74页 第六讲:《西南碑文》

1.史笔抒情,本文旨在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始笔

2.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漏,叙事简洁有力度,议论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动于衷,而笔下风云翻卷。

1.文质相称,内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圆润,不虚实,不浮夸。2.以叙事为主,以议论辅之恰到好处。一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二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结合

三可纪念者四,一一道来,论议结合,立意高远,评断切实。四化用连打校歌而形成碑文,互文照应,意味深长。第七讲:《狱中上母书》

写作特点:全文纯任自然,毫无矫饰,字字从肺腑流出,句句以血泪写成,一唱三叹,慷慨悲壮,全文以忠孝为主线,看似杂乱,实则严谨。充沛的气势与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文宇贯通,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第八讲:《聊斋》

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舍己救人,高情厚义。渔人许:率直豪爽,重情好义。信守承诺,情义为重。咋厚洒脱,道义为先。艺术特色:出乎意料,情理之中。虚实相生,意蕴深远。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第九讲:《我爱这土地》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比赋结合,风格悲愤沉郁。1.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忧郁,忧伤)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鲜明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用光泽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着人们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们为之奋斗献躯的独立自由曙光

最后两句一问一答表示悲愤痛苦的情感,爱的深痛的切,升华了主题,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真挚的心声,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心声。第十讲:背诵就好!第十一讲:《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词的艺术特色: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读《江城子》和《半死桐》,说出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情感真挚,作语沉痛,有一种痛彻心肺的悲情。

不同点:就艺术而言,苏词梦境迷离,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运用了对比、白描等手法;贺词注重细节真切,运用了比兴等手法;苏词抒情外显,感情奔放而激越,贺词感情内隐,感情沉郁而哀戚;苏词三、四、五、七言交错,一唱三叹,较七言句式的贺词更胜一筹。从思想内容来看,贺词反映出了他们夫妇之间患难与共甘苦共尝的感情基础,苏的作品中少了这一点。第十二讲:《罗密欧与朱丽叶》

剧本产生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妒忌的月亮”象征家族怨仇与世俗礼教。“惨绿色的贞女道服”象征封建包办婚姻。

朱丽叶强调的姓名背后:姓名,家族的标志、符号,贵族家世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莎士比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图谱,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追求?

答:相爱双方能抛弃门户之见(以及其他种种物质的障碍和世俗的距离),以“真爱”为结合的根本;痴迷投入,甘愿失去自我与对方融为一体却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饱蕴激情的交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是生命力量的燃烧与迸发,是“爱情的巅峰体验”,一旦拥有,灵魂相契,生死相依,轰轰烈烈。

后人习惯将完美的爱情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以真、纯、浓、烈、美为特征,爱情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因这样的爱情变得高贵,《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青春和爱情的颂歌。

自由地诵读。具体地分析一下莎士比亚语言在修辞、句式、词汇上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答: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音韵节奏之美,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生动形象,抒写大胆热烈的幻想,使一句句独白充满诗意。

例: 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

还将月亮拟人化,拟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

“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品味语言

1、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1)

“受过伤”指的是感情的创伤,这句话表达了罗密欧陷入了对朱丽叶的深深思念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他内心的慌乱与焦灼。

2、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1)

把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阳”在西方文学文化中象征着圣洁与美丽;正如《诗经》、《楚辞》里常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贤臣等等。

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用这些字眼来表达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

4、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

这句话写出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撕成粉碎”是表现他向封建伦理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

5、“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在朱丽叶眼中,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月亮)也是不可靠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情人自身。艺术特色:

1、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温暖的晨曦;另外,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

2、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如,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3、诗化的语言。通过对白和独白把爱情圣洁化、诗化,表现了热恋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美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品质。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含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时代意义: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社会意义: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迁移拓展:

《西厢记》中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成为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双双以死告白天下。一个以美满收场,一个却以悲剧结局。在反封建的题材上,《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可结局却迥然不同,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思维提示: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

所以,中国戏曲大多表现为“欢——悲——离——合(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欢——悲——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总结: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使两部剧作结尾迥异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自《诗经》、神话以来,都在追求一种爱情婚姻的美满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儒学中“大同”、“中庸”、“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爱情故事往往是饱经挫折与坎坷之后终成眷属。

但是西方人自希腊神话产生以来,文学作品中悲剧的色彩尤为浓重。这就与西方渐次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分不开。

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历史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第十三讲:《橘颂》

通过赞美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现了屈原愿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感情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艺术特色: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运用类比的联想。独特的语言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有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第十四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本文阐述的是一种形似 幽默而实则严正的主题,是一种人生境况的喻示。

1、高度拟人化的猪,其特点:

(1)象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特立独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6)对邪恶势力有高度的警惕;

(7)岁月的磨难恢复了猪的野性,其对人更为警惕和不信任。

2、相对于猪而言的“我”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2)同情这只猪;(3)不敢对抗领导;

(4)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充满钦佩和激赏。

3、“特立独行”的含义

特立独行(表现)→反抗设置/规训/压制(动机)→追求自由/返璞归真(价值)

4、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自己生活的粗暴的设置。

4、笔法与主题的关系

(1)有趣、形象化、情节化

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事。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2)发人深省,深化主题,显幽默之庄严

这种幽默不是“搞笑”,也不是一般的风趣,其所喻示的道理,又是颇为严正的;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

王小波的幽默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

总之,本文的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意义

1、反思历史

“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受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是愚昧加专制的时代,生逢其时,是知识人的大不幸。

2、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语境,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只猪的独特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范、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是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困境。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又具温情和善意。第十五讲:《西西弗的神话》

西西弗是幸福的——面对荒诞的生活态度

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

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1.能否选择中国的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阐发其哲学意蕴?

答: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吴刚伐桂”等。2.分析作品中的西西弗形象。

答:(1)人类荒谬命运的象征与缩影;

(2)体现了加缪所主张的反抗精神。3.为什么说“应当想像西西弗是幸福的”?

答:(1)西西弗在对荒谬的反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2)我们目睹和感受着命运的荒谬,以及西西弗的反抗,“应当”获得深刻的启示,从而把对西西弗和我们自身荒谬的反抗视为“幸福”。4.作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1)作品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

(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艺术特色: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诗化的语言。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篇5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习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篇二: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我们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解放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解放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习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习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平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习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

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

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习惯。

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性b、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中国诗歌发展概况: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

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

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

4、唐诗

5、宋词

6、元曲

7、明清民歌等。诗歌的分类:

1、从内容:叙事、抒情。

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习《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平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篇三: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习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近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忆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

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另外,还让我学习到了,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写论文,对于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说,也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毕竟早做准备,就多一份就业的资本,这个,我觉得是《大学语文》带给我在别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流程,让我懂得了一篇论文写作的困难程度,时间,精力,资料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也就不奇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论文造假了。但是,在大一就已经接触到了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也让我心中有了底。这是我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后,同样很重要的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习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我,爱上了平时没事就吟诵诗词,体会抑扬顿挫所带来别有一番的韵味。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大学语文》后的心得体会,但是,我最重要的心得体会却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去学习语文的,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这个学期,我爱上了去图书馆,爱上了去看各种文学类的书籍。

《大学语文》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我对语文的热爱。感谢有《大学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我通过书本体会了世界的不一般。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我是学习市场营销的,将来是可能需要做文案的,那么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而《大学语文》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今的我,比起上个学期,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收获。

早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便已经告诉我,要想学好一门的功课,不是看他背了多少,做了多少的习题,而是看他对这门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大学语文》正是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语文。

我真的是觉得《大学语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篇四: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一直认为,语文嘛,无非就是叫你这样去鉴赏诗歌词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现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错了,真的错了。刚开始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就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写鉴赏诗歌辞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还教我们怎样锻炼口才,那些都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敢说,他再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高职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从这书名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前我们所学的语文。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利益,比如我们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东西,就已经是完全脱离我们印象中的语文课程了,在之后的一整个学期,老师都在对我们言传身教,使我们获益良多,在这半年中骂我们学到的不是钻到书堆中,读者深奥对不实际的理论,而是如何创造实际中有用的东西,这些是我职业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却是我们所缺乏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应用公文有十三种,它们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贯通。于是,在老师的知道下,我知道,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是可以用一个膜拜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流连忘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言简意赅的说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有过慌神,因为我一时难以接受大学语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使我对语文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还好,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很快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并且每次的错也我都很认真地完成,每堂课我都很认真地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地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使我感触很深,那就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上讲台讲课,再由老师点评。

以前上课时,如果哪个老师有哪一点没讲好,我就会跟同学一块,指点老师的不足,认为他们讲的课好无聊,我自己上还能讲得更好。终于,上大学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学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备讲课稿。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很兴奋,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并不断地再脑海里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应付自如,滔滔不绝,并且想着到时要做些什么样动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潇洒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来是我没跟同组其他成员达成团队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备课效果不好;二来我选的是古文,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把学生们最怕的古文选来作为讲课内容,而备教材,不仅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联系上下教材,准确的把握你所教的这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因此所备教材内容杂乱,没有把握住轻重点,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渐渐地感觉到力不从心,原来做老师并不轻松。

在经历了一周的煞费苦心之后,我那从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来的备课稿中终于出来。为了写这份备课稿,我曾一次性在网吧待了几个小时,查找资料,也去找过其他的教案来参考,又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春江花月夜》更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后一共七页纸。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一周来的郁闷全抛到了脑后,兴冲冲地到班上后,找来其他组员,开始分配任务,并商量了一些讲课步骤,就等着时间的到来。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讲课,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展示出来了,紧张的是没有把握讲好课,毕竟这是第一次,而且讲古文,最大的难题便是调动积极性。果然,如之前所预料,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开始无精打采,而我也因为资料太多,没能分配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讲课内容全乱了,很多准备的内容都没有讲。

这次的上台讲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当老师,不容易啊。当然讲课最终结果对我来说是失败了,但却也使我获益良多。第一,这次讲课,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知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上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平时上课,我们不但不听课,还说话聊天,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自己站讲台上看下面的同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后,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心里的滋味,因此,这次活动教会我们要尊重老师。第二,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团队的作用。老师在安排活动时,让我们五人一组,评分自然以组为单位,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始终不如一个团体强,只可惜,这次活动没能领会到老师的用意,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团队力量,不过,它还是加强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我一定会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力量。第三,许多东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这次备课,找的资料太多了,因为害怕内容不够,到时讲课面临尴尬的时间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内容就多,再加上对内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没能把握内容分寸,时间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讲课的失败。第四,这次活动,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因为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把课讲好,我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读懂作者的心思,体会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欣赏一篇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轻重等。

这个学期,老师除了安排了讲课活动外,还给我们布置了另一项任务,那就是课外阅读,读一本你觉得好的书。我选择的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一学期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在品尝了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我生活的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的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的并不是很深奥,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卡耐基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茫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了解了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的交往顺利进展;了解自身的弱点,就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办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起友谊的火焰。同时,卡耐基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会责怪自己。也许这一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许的改动而已,改动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令一个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的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瑕呢?

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容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首先,我要改变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

大学语文课后总结 篇6

语文,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已经上了大概12年的语文课程。而这次语文课程的学习之前,我已经有一年没有接触到语文课程了。

小学的语文学习,是以抄、听为主,每次语文的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把今天所学的字抄十遍,把今天所学的课文抄几遍,回家听写字词还有造句。到了初中、高中,就是以记和做为主,十篇课文有八篇会有背诵要求,碰到优惠的时候,就是写着,背诵你认为好的段落,而碰到了诗词的话,百分百的需要记忆。而在选修大学语文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死大量脑细胞,掉大量头发的准备。可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要写5篇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并且在后来的学习中,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了大学和中庸。

但是观后感、读后感又让我头疼了,在进入大学后论文写的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蛮官方的,在之前,因为考试的原因,也是议论文练的比较多些。并且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可能娱乐的占多数,碰到好的,有意义的也只是摘抄下来,或者和朋友调侃几句,很少有用笔记下来。而且老师说的字数不限,让进入大学后挺多了2000字、3000字的要求的我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在这之后,在每次看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关注的地方更多了,会想他的背景,会把里面的人物做比较,也会想他是这样的,而我碰到同一种遭遇的时候,我是怎样的。

在后来的学习中,觉得老师的上课方式真的很吸引人,并不像去年我上老师教的中国茶酒文化那么枯燥,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经常用象形文来解释,而且偶尔也会放些视频让我们,观看。在后来中庸和大学的学习中,详细的解释,让我很容易的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且记忆。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7

《大学语文》由于没有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 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 很容易被边缘化。因此, 有论者说《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 开设与否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应当取消这门课程。也有人提出“取代论”, 以《大学人文读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来取代《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主要是由该课程的定位决定的。很多军校开设《大学语文》, 其初衷就是为了给那些上了大学, 但是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补课”。在长期应试教育过程中, 一些理科生中文底子欠缺, 说起话来词不达意, 写文章更是语句不通, 故而寄希望于《大学语文》来解决上述问题。温儒敏教授在《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中讲到:“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的, 中学搞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过关, 现在指望在大学的一年或者半年里突击补课, 让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是不现实的。”由此看来, 《大学语文》不应该被当作“高四语文”来误读, 也不能随意取消或者取代。《大学语文》应当变革, 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大的创新, 否则很难在大学的讲台上立足。惟有通过变革, 才能提高它的辨识度, 才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 如何对《大学语文》进行变革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重点在拓展教学上下功夫。

二.《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 升华人格, 提高境界, 振奋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成为‘四有’人才, 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为他们在校学习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军校《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即是加强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首先要体现“大学”的特点。即由原来高中阶段注重对字、词、句、段解析上升到关注作品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欣赏等层面的内容, 进而追求学员对作品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是军队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承担着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其次要体现“大语文观”。《大学语文》是以开阔视野,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大学生审美欣赏和文化修养为目标的课程。它包罗的内容相当广泛, 具体来讲, 至少涵盖文学、语言文字和文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语文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而是作为培养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进而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理综合能力。《大学语文》在当下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其内容更丰富、文化性更强, 更具知识性、人文性。无论是从文学阅读、文学欣赏还是文学熏陶上都能发挥人文精神的传播作用, 让学员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作用下, 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此同时, 开放世界的种种挑战,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渗透, 使《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四有”人才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大语文观”决定着《大学语文》拓展教学要朝着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

三.《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思路及方法

(一) 时间上, 不局限于课堂。

现在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时间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 课时较少。希望通过课堂时间使学员的语文水平有大幅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教员可以为学员提供大量的中外名篇书目, 使学员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进行阅读, 一方面丰富学员的阅读量, 另一方面促进学员逐步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 空间上, 不局限于教室。

鼓励学员大胆走出课堂,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比如学习了军用公文写作, 就可以带领学员到机关、到部队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撰写相关的公文。

教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员进行训练和提高。学校组织的所有大型活动, 如文艺晚会、校运会、形势报告、政治教育、演讲比赛、公文写作竞赛等等, 都是学员学习语文的好机会,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举办文学沙龙、文学讲座、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探讨文学热点, 交流学习心得和读书体会, 激发学员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延伸, 还能矫正教员教多少, 学员学多少的不良教风和学风。

现在很多军校都建立起了网络课程教学系统, 学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随时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动态, 满足学员自主学习需求。

(三) 内容上, 不局限于课文。

《大学语文》的教学, 教员在教授过程中, 不应囿于教材文本本身。首先, 课文的讲解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讲《橘颂》, 以民间端午节的习俗为引子, 导出作者屈原, 然后介绍其生平、作品, 就能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更能加深学员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第二,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引入最新的学术观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文学作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尤其是古代作品, 因历史久远, 难以查阅到有关作家作品的详实资料, 故而对作品本身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课堂讲授中加入学术观点, 适时引导学员, 通过比较思考, 可以锻炼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学术界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教员通过帮助学员领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意蕴和内涵, 完全可以由学员自己得出结论。

第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 要多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孟子讲“知人论世”。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介绍深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评价历代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髓, 阐释和宣扬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以使学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丰富人文精神。讲苏轼屡次遭贬, 可以培养学员旷达的人生境界;讲辛弃疾“上马击狂胡”的志向, 可以引导学员树立报效祖国, 献身使命的崇高责任感;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以帮助学员养成正直不阿的道德操守。

第四,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多学科交叉。例如我们讲《晋楚城濮之战》、《垓下之围》等课文时, 就可以引导学员广泛运用战略学、战争心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证, 帮助学员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 方法上, 不局限于讲授。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尝试合作教学法, 安排1-2次课, 让学员在认真准备, 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自己上台讲解, 教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也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法, 教员在课堂授课中, 组织引导学员进行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生动形象地展示《大学语文》的形象性特点,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增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效果。通过鉴赏优美的视频短片等多媒体资源, 有意识地启发学员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使他们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开阔意境中, 在《逍遥游》的神奇世界里, 拓展作品的意境, 开发想象力和联想力, 从而培养学员的审美取向和鉴赏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价值。

(五) 考评上, 不局限于分数。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以往对学员评价的唯分数论, 已经无法满足拓展教学的评价要求。《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当由课终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分课堂发言和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可以锻炼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借此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课后作业必不可少, 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 锻炼写作能力。总之, 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该让学员甩掉考试的包袱, 采用多种形式, 启发学员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真正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J].语文学刊, 2009 (5)

[2]郭禾.拓展时空:《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福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大学语文》教材辨正 篇8

一、错别字

“目录”第2页“诗歌大单元”中选入了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和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但“暝”字误写成了“瞑”,“巷”字误写成了“苍”,非常刺眼!第95页说钱钟书的“主要作品有《谈艺录》《管锥篇》……”,其中《管锥篇》应为《管锥编》,这里“编”字误写成了“篇”。《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1960和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学术巨著。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引经据典,并运用了多种西方语言,堪称“国学大典”。第241页白行简《李娃传》一文中的“生邃惊起,莫敢仰视”,“邃”字应为“遽”字才对。

二、注音错误

第9页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文后注释⑦:“……屦(jǔ):用麻、草制的鞋……”“屦”字注音错误,应为(jù)。第63页韩愈《祭十二郎文》文后注释76:“窆(biān):下葬。”“窆”字注音错误,应为(biǎn)。第27页《左传》中《晋楚城濮之战》文后注释66:“……盬(qǔ):吮吸。”“盬”字注音错误,应为(ɡǔ)。第246页白行简《李娃传》文后注释⑥:“常州刺史荥(yínɡ)阳公……”荥阳公即郑公。唐朝时,郑姓为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的望族,故称。这里的荥阳应读作“荥(xínɡ)阳”,而非“荥(yínɡ)阳”。“荥(yínɡ)”亦有其音,也是用在地名中,例如“荥(yínɡ)经”,在今天的四川省。

三、解释说明错误

第77页说“茅盾小说主要有《蚀》《虹》《子夜》《腐蚀》《清明前后》等”。其中,《清明前后》是茅盾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一部剧本,而非小说。

所有文言文的注释中,某字是“同”某字还是某字“通”某字,说明比较混乱。某字“同”某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古今字(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或异体字(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以《晋楚城濮之战》中的两句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的三句为例: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②民不知礼,未生其(共)。③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④昔者,孔子(没)。⑤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以上括号中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恭顺”、“背叛”、“亡故”、“返回”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共”、“倍”、“没”、“反”,而改用“婚”、“恭”、“背”、“殁”、“返”。于是昏----婚、共——恭、倍——背、没——殁、反——返就构成了古今字。某字“通”某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通假字。教材中该是古今字的有的注成了通假字,该是通假字的有的注成了古今字。“同”与“通”混,贻误不浅。

四、语焉不详和脱漏处

第22页介绍《左传》时说“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止”。第340页在《附录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简介》中又提及《左传》,云“《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454)”。前后两处说明在时间上似有舛误,交代不清。需要把这两处说明加以整合,准确的表述为:《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最后附记了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一事。《左传》最后虽署“悼之四年”,但所系事迹至韩、魏灭智伯,已属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左右事。

第242页白行简《李娃传》中李姥设圈套“计逐郑生”一段,写李娃和郑生从“竹林神”拜神求子归来时——“策驴而后,至里北门,娃谓生曰……”,“至里北门”前脱漏了“路出宣阳里”五字。据《类说》、《新编醉翁谈录》皆有“路出宣阳里”字样。李娃和郑生本住在长安城东市中的平康里,若无此五字,读者就会一头雾水:到长安城正西通义坊的兴圣尼寺中的“竹林神”拜神求子,回来时若绕到平康里的北门,岂不是走了弯路?再者,在竹林神“信宿而返”,即住了两个晚上才返回,其目的不是诚心求子,而是为李姥搬家留出足够的时间,为此打掩护,李娃不可能再把郑生带到平康里来。从下文的交代我们可知,李娃为摆脱郑生,把郑生带到宣阳里她所谓的“姨”家,这里正是李娃的金蝉脱壳之地。且当时长安城东市的平康里与宣阳里两里相对,一北一南。这里的“北门”,正是“宣阳里”的北门。“策驴而后,路出宣阳里,至里北门,娃谓生曰……”,这样才会合情合理。

此教材中的错误和语焉不详的地方还有几处,现不一一列举。当今之日,各种各样的教材可谓多如牛毛,大有不冠以某某教材之名书的价值就难以体现之势。其结果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切记:请不要以“教材”的名义粗制滥造,更不要以“教材”的名义保销保利,坑蒙拐骗。请以“教材”的名义严肃认真,更要以“教材”的名义精编细研,质量为上。

上一篇:警官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及离校工作安排下一篇:正警风严警纪心得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