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2024-10-02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精选12篇)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篇1

1978年, 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议, 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目的有四: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时至今日, 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担负着开启智慧, 传承文化的重任。戏剧作为一类重要文学样式, 一度有“艺术的皇冠”之称, 戏剧教学和小说、诗歌、散文教学一样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戏剧教育的意义

戏剧教育在我国开始较早, 中国上古时代的学校教育有:礼、乐、射、御、书、数, 合称“六艺”, 其中的“乐”包括诗、歌、舞三项内容, 是一种舞剧型的表演形式, 这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教育。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 科学分化, 知识膨胀, 社会生活多层次化, 学校教育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言的“单面人”“机械人”。这是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的情形似乎更加严重, 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表现, 就是学科划分日趋细化, 专业之间壁垒森严, 大学教育日益专业化、技术化, 学生在成为专门人才的道路上丢掉了人文素养, 这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严重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 人文教育和各种艺术活动开始纳入教学体系, 其中, 美国国会于1994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的教育法案》, 规定: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是全美中小学生的核心课程, 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学等同样重要。我国于1999年6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 但在实践中, 人们对美育的理解仍然是美术加音乐, 这无疑是片面的。2008年教育部明确推出戏剧教育进校园方案, 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0省 (市) 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 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 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 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变成“有用的机器”, 而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把戏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其目标跟专业教育是大不相同的, 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某项职业技能, 这是“立业”, 素质教育为了人的全面提高, 此为“立人”。大学戏剧教育是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让学习这门课的人在较为丰富的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 提高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观察、分析能力, 确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养成真正的人文关怀情节,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难点

由于戏剧艺术自身的特殊性, 戏剧教学有其独特的“难题”。在所有文学体裁中, 戏剧作品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种, 剧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一方面要注意其文学性, 关注作品的主题意义、人物塑造、冲突展开等, 另一方面, 一部成功的作品还必须注意到舞台性, 即舞台表现、演出节奏等问题。高尔基说:“剧本 (悲剧和戏剧) 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 而不用作者提示。”1不仅如此, 由于戏剧演出时空的限制, 剧中人物既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 这一表现还必须在一定的时 (一出戏演出的时间) 与空 (一出戏所占用的舞台空间) 之内完成。尽管剧作家创作时可以“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 剧本“容量”可以很大, 可是容量再大, 在舞台上演出时也只能展现情节上的“冰山一角”, 戏剧具有其它文学形式所没有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用“心灵的浮雕”来形容戏剧的这一特点:“只有这种心灵的浮雕……才能激发和打动观众……长篇和中篇小说, 这是绘画式的工作, 画师运其画笔, 往画布上着色。绘画讲求的是背景、阴影、过渡色调。而戏剧纯属雕塑行的事。剧作家用雕刻刀工作, 而不是去着色。他应当刻出浮雕。”2

对于戏剧教学来讲, 面临的主要是戏剧教学过程中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缺失的问题, 教学实践过程中, 某些教师将古代戏剧作品 (如《窦娥冤》) 当成文言文来教, 将现当代戏剧作品 (如《茶馆》) 当成小说来讲, 这些做法都忽视了戏剧的文体特征, 只注重了戏剧艺术文学性的一面, 舞台性的一面被彻底分离出来。

三、大学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方法

1. 认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进行戏剧教学的前提

从古至今, 人类已经创造并从分类上认识到了十种艺术, 分别是:文学 (诗) 、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按照这一顺序, 戏剧被称为“第七种艺术”,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的第一点表现在:戏剧囊括了前六种艺术形式, “具备了从第一到第六的各种艺术样态的一切要素, 它具有诗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 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 而且同舞蹈一样, 具有以人的形体作媒介的本质特性。”3戏剧艺术综合性的第二点表现在: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音响、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具体创造。其中编、导、演、剧场、观众被称为“第一义的戏剧内容”, 其余诸方面被称作“第二义的戏剧内容”。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由它需要把一段“情境”直接摆在观众眼前并通过表演产生审美效果这一本质决定的, 在这里, 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 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 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 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正确认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我们开展戏剧教学的前提, 在综合的戏剧整体中, “诗”早已不是书面文学的诗, 而是立体的、可见的诗;“音乐”也成了有色彩的、看得见的音乐;舞台上的一出戏也可称之为“能言的绘画、“动的浮雕”4。认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 我们才不至于把戏剧艺术简化为“文学”艺术, 我们才会正确认识“剧本中心”、“导演中心”等说法。

2. 把握“戏剧性”这一概念是进行戏剧教学的关键

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 是构成戏剧艺术的那些要素的总和, 是我们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个“美学入口”。从文学构成的角度来看, 首先, 戏剧性就是动作性, 戏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的表演, 剧作家在创作时采用的不是叙述法, 而是用“代言体”的方式让人物行动起来。其次,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这里的冲突指的是人的“意志冲突”, 对戏剧来说, 单有人物行动还远远不够, 还要在舞台上表现出人物行动背后的不同欲望、不同意志、不同伦理法则之间的斗争, 黑格尔说:“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 带有特殊性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在其他个别人物中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这样, 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 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 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 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5从对戏剧性把握的角度来讲, 戏剧教学应该具有“场面思维”, 应该尽可能把文字中的戏剧人物、对话、动作还原到一个动态“场面”上来, 而不是简单的介绍人物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梳理情节线索, 要在戏剧场面中再现一场灵魂对灵魂斗争。

3. 要对戏剧情节、戏剧语言的特殊性有所了解

与史诗、小说相比, 戏剧情节有独特之处, 体现为, 小说、史诗的情节都是显在的, 而戏剧情节是由显在情节和潜在情节两部分构成。所谓显在情节, 就是舞台上直接表演的, 观众看到的情节, 所谓潜在情节, 就是观众在舞台上看不到, 但又切实存在, 被放到“幕后”“台下”, 通过演员“讲”出来的情节。在戏剧作品中, 显在情节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潜在情节才是隐藏的冰山主体。所以, 在进行戏剧教学时要注意两种情节的区分。以《雷雨》为例, 此剧的矛盾冲突卷入了周、鲁两家三代人的纠葛, 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 但是实际在舞台表现的仅仅是一天之内发生在周公馆和鲁家小屋里的事, 其它情节, 如三十年前周、鲁二人的悲情故事, 鲁侍萍大年夜被赶出周家, 抱着孩子投河自杀被人救起, 其后又嫁过两次, 鲁大海如何到周朴园矿上做了旷工, 周朴园包修江桥、害死工人, 周萍与蘩漪的乱伦, 周萍与四风的私通等等都没有在舞台上直接呈现出来, 都属于潜在情节。潜在情节虽然隐藏在水面之下, 但却是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们是戏剧情节发展提供原动力与支持, 正是它们从生活逻辑上支撑着舞台显现的那些人和事的真实可信性。对两种情节类型加以区分,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戏剧语言包括剧作家的提示语言、人物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等。戏剧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戏剧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 所谓语言的动作性是指戏剧人物的语言要有力地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 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 而且要具有一种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张力——往往在第二幕的一句话会引出第三幕的一个大动作6。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衡量一部作品的情节能否合情合理进展的一个标准, 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总之, 戏剧教学离不开对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关注, 我们呼唤回归戏剧本体的戏剧作品教学。

摘要:戏剧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学戏剧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 主要体现为戏剧教学文学化, 笔者认为, 戏剧教学应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些核心要素, 体现出对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尊重, 应具有“戏剧思维”。

关键词:大学语文,戏剧教学,戏剧本体特性

注释

11 .孟昌.曹葆华译.《高尔基文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 第243页.

22 .转引自[俄]乌·哈里泽夫.《作为文学之一种的戏剧》俄文版, 莫斯科大学出版社, 1986年, 第116页.

33 .[日]河竹登志夫著, 陈秋锋、杨国华译.《戏剧概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年, 第3页.

44 .[日]岸田国土著.田汉译.《戏剧概论》, 《田汉全集》,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四卷第551页.

55 .[德]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第三卷下册第246—247页.

66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42页.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类内容;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中存在一些以戏剧为主的内容,这些课文的选定是为了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需求。学生们需要接触各种文化背景、各种题材的课文,这样才能开拓他们的视野,令他们可提前了解大多数的文学体裁。虽然在教材中加入课文属于可行举措,但如何通过调整教法来提升戏剧内容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令学生理解戏剧、看重戏剧,则仍然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背景下戏剧教学的特征

1.与传统课文题材不相同

高中课文中,节选自文学作品的课文内容比较常见。虽然文学作品具有阅读和分析的价值,但高中生接触碎片化文学作品多年,他们的心理层面上明显对不不同题材的课文有着更加强烈的阅读渴求性。戏剧作品与常规课文不同,戏剧作品的人物形象定位将更加清晰,会令高中生更加具有参与兴趣和个人代入感。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行为即为,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入到作者视角中,以理解作为踏板,深刻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所用技巧。而既然学生对于戏剧类内容拥有更强烈的参与诉求,那么当教师开展戏剧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必然会优于其他时间。

2.具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在高中教学环境中,校方必然会强调“学生主位”等教学元素。而教师要实现这一点,就会在课堂中加入大量的师生互动环节。传统的课文题材中,教师若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基本只能够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而大多数的高中生对于提问都比较抵触。因此如若教师可以变换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那么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便可持续提升。戏剧类课文本身就以戏剧为前身,通过阅读学生们即可获得一种参与感。而教师设计课堂活动也将更加自由,发挥空间将无限增大。故综合上述两点,戏剧类课程内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提升学生语文理解实力,增强教师教法有效性的综合作用。

二.当下高中语文戏剧类课程内容教学中的误差现象

1.戏剧类课程教学定位偏移

戏剧类课程内容与其他课文有明显区别,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区别,才令教师在开展戏剧教学时,需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普。科普重点在于传递戏剧形式要点、戏剧成型概念等等,令学生能够在内心的历史时间线中记忆不同的戏剧产出时间,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学文化。但当前多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都未能做好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准备,他们认为直接为学生分解课文中的技巧才是唯一的核心重点。也不会在课堂中设置较多的课堂活动,仅有的活动中仍旧在以提问作为主要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定位与其他课文无疑,基本无法令学生产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于一些本身就拥有丰富兴趣的学生而言,这种定位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加大课堂走神现象的出现概率。

2.教师所选教法落后且低效

在当前的高中课堂中,学生们因时代发展因素导致他们对于一些偏陈旧的教学方法往往没有过多的反应。高中生小时候即接触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如若在日常教学进程中教师仅用书本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转移。而当下高中教师中,年级较大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这些教师因教学习惯原因,往往不会过多的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于是他们即使使用戏剧类教学内容,也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戏剧教学的核心重点应在在于学生的“演出”行为,而这些教师也基本不会在课堂中安排类似的情节,学生们在课前的演出性期待往往无法得到回应,参与积极性自然会持续下降。

3.教学并为培养学生戏剧审美

当前国内的电影电视剧领域中,乌烟瘴气现象明显,影视作品无论质量和题材都能够进入到展出层面内,从而导致高中生所接触的戏剧基本都不具有观赏价值,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戏剧审美观。针对此,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师责任感便应该被调动,教师应该承担起重新塑造学生正确戏剧审美观的责任。而当下多数教师在开展戏剧教学课程时,都会将传授技巧作为核心,不会注重于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干预。或者是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对,进而令学生仍旧对一些无质量的戏剧拥有极大的兴趣,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戏剧作品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戏剧类课程内容的教学策略

1.重塑定位、将教学方向彻底归正

教学定位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因此校方和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审查当前所选定的教学定位,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直至令戏剧类课程的教学定位能够满足国家教育部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自行学习与中国戏剧、世界戏剧相关的理论概念,争取以精炼的语句和熟练的时间线叙述技能,为学生高效的科普戏剧类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可以重新审视校方提供给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师择选教学课文时,不要只将眼光放置在必修课本中,对于一些以阅读为核心的选修课本,教师也应该进行查看,而后根据理解和表演的难易度选择不同的课文实践时间。尽量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戏剧、参与戏剧,进而对真正有价值的戏剧艺术产生深刻的理解。

2.以阅读为主,感知戏剧文学文化内涵

高中生在语文文学技巧方面的能力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便无需一字一句的为学生传授理解性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堂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鉴赏戏剧课文的句子美感。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铺设一些阅读类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罗列出可定位主人公性格和形象的语句。或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所有带有“隐喻”意味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阅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绪变动,进而令学生逐渐将自己与戏剧角色融合,理解角色所想,“经历”作者的心路历程。如此,学生便可深刻的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3.使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实际上,当学生完成阅读后,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想要扮演书中的角色。但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戏剧课文对应的音像素材,提升学生对于戏剧的观感体会,继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在播放影片后,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心中自行表演书中内容,进而减少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应该先以自己为主,邀请一个性格相对外向的学生与自己一同表演,为其他的学生做出示范。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字正腔圆,语句正确,如此便能培养学生对于戏剧作品的尊重性。

4.使用课内外同步策略,培养学生戏剧理解能力

课本中的戏剧课文虽然具有专业性和绝对的文学价值,但毕竟课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针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剧本类和小说类的戏剧素材,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分割开一部分,即单独罗列出几节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在课下阅读的戏剧内容加以呈现。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充分揣摩主人公心态,进而深刻理解课文内涵。这种方法实际上也能够被应用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在课堂中讲解课文,而直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在课堂呈现出完整的表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综上,文章以高中语文教学作为背景,选择语文教学范畴中的戏剧类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戏剧教学的教学定位,并且需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课内课外阅读同步处理,这样才能做到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学进程中,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直接精细筛选教学素材即可。综合而言戏剧教学具有多样性优势,应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被着重处理。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索 篇3

一.戏剧观赏,获得审美感受

戏剧观赏,即在戏剧教学中,通过借助一些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播放音乐,观看影视、电影、演出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形象,从而引发生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传统戏剧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多地注意知识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习内容,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观赏,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例如,教授王实甫《长亭送别》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有关课文选段中的舞台话剧演出视频,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尤其(端正好)中莺莺一上场就唱出了那首千古传颂的名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通过舞台话剧演员动人的演唱,渲染了凄美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不禁使人为之黯然垂泪。课后,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厢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共振,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情感乃至人生新的理解。

二.戏剧表演,增强审美体验

表演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得以呈现,表演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戏剧直观体验的过程。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易于产生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戏剧文学的表演特性,选取表演场景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把握作品思想主旨,体验参与戏剧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不断展示自我个性,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学曹禺《雷雨》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将节选部分中最尖锐的矛盾搬上舞台,开展情景剧表演,分组进行演绎。或者教师可以将整篇课文切分成多个表演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情景的演绎和角色扮演,从而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模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让学生充当记者身份,分别对《雷雨》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扮演者和学生观众进行现场采访,畅谈自己的表演感受和观看体会。

三.戏剧创编,培养审美能力

戏剧创编,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组织、创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当学生完成戏剧表演后,会处于一种意犹未尽、兴趣颇高的状态,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那些写作水平高、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创作愿望强烈的学生进行戏剧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那些表演天赋高,表演欲望强的学生进行戏剧编排,使其表演艺术能力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譬如,学习完《雷雨》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对原版《雷雨》的大悲剧结局进行交流讨论,谈一谈自己对这一结局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将自己心目中的结局写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接触过的戏剧作品进行改编,进行重新演绎,或自主创作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有的学生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罗密欧和朱丽叶》改成了轻喜剧,将《祝福》改编成了同名剧本;还有的学生自创校园青春励志微电影剧本《我要飞得更高》,校园青春情景剧《青春·梦想》,校园心理剧本《青春蜕变》等。

总之,戏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戏剧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 篇4

高中戏剧教学与小说教学方法不一样, 小说教学可直接在课堂内完成而且学生容易感兴趣, 教起来比较容易。戏剧教学既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内又不能完全推广到课外, 而是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并要把握好度。那么, 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戏剧教学呢?

一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即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了部分小说, 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 因为小说内容相对比较有趣, 学生愿意学并在生活中再现出来。戏剧虽然不比小说, 但其故事情节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 加之高中生已有的概括故事情节能力, 对于戏剧中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 要让学生概括出来并不是件难事。也就是说, 戏剧教学中的梳理情节方面, 我们不必花太多时间, 我们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台词的鉴赏和戏曲中优美曲词的品读上, 带领学生研读曲词。在课堂研读过程中, 为避免学生失去兴趣, 教师的语调不可呆板乏味, 内容不可枯燥无生气, 可试着采用感性的朗读和理性的鉴赏两者相结合之法, 提升戏剧教学的效率。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用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离别场景。他们俩的自由恋爱在封建时代并不被看好, 他们这种冲破世俗的爱恋让学生既同情又羡慕。高中生普遍处于情感萌芽时期, 对爱情故事几乎都感兴趣, 教师可在教学此类内容时借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因而, 教学这篇戏剧时, 我们可以突破常规,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穿越到当时, 站在张生和崔莺莺的角度体会那种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若时间及条件允许, 选派2组男、女同学分别穿着当时的服装, 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舞蹈把主人公离别时的场景表演出来, 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其理性欣赏奠定基础。学完《西厢记·长亭送别》后, 要求学生会做课后习题, 其中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 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改写成现代诗不是简单地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 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 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形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 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因而, 改写文章, 从某个角度来说, 并不比独立创作容易, 改写者可能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文章原有的含义。有人说改写难, 改写戏剧更难。因而在讲解这道题时, 教师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告诉学生无论怎样改, 原曲意象不能丢、原曲意境不能变、原曲情感不能偏、原曲心理不能舍, 要求学生抓住这四个“不能”再发挥想象运用优美的词句进行改写。避免出现学生饶有兴趣地改写, 最后却因为完全破坏原曲的意境而被教师全盘否定。因而, 戏剧教学中, 我们既要强调“读”, 又要重视“析”, 指导学生将感性地朗读和理性地鉴赏相结合, 让整个戏剧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生有情感的朗读和吟诵, 充满着学生自由表达感受的氛围。

二内品读外探究相结合, 即课内课外相结合

因受课程编排限制, 高中课本中的戏剧没有一篇是完整的, 节选的只是某一剧本某一幕的某一场, 而故事情节、人物是贯穿整个剧本的, 只学课本中节选的片断, 我们自然没法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断涌现的矛盾冲突、戏剧的主题等, 这就需要借助课外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戏剧教学所占分量并不少, 若让学生把所有要学的戏剧都进行原文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高中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既没时间也没条件去完成所有的课外阅读, 所以,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逐渐研究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戏剧教学。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这部戏剧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学生对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更是感兴趣, 课本中只是节选了一部分,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因而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打印出其他内容或用投影仪放映一遍电影, 帮助学生完成其他内容的阅读或感性认识。此外, 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但主题相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北京人》, 这两部戏剧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北京人形象, 两部戏剧中所描述的人物身份不同, 表达主题各异, 但都是借助一个小的环境去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于此类作品, 教师抓住作品的这一相似性特征, 引导学生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作品的异同, 领略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水平, 更好地欣赏戏剧。教学中, 我越来越发现, 古人创作水平之高, 文字之优美, 是我们现代人难以企及的, 师生若能每天花点时间阅读古人的经典著作, 无疑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及文化素养。因而戏剧教学中, 我们大可鼓励学生内品读外探究相结合, 把课外所得带入课内, 把课内所获延伸到课外。

三下观赏上表演相结合, 即台上台下相结合

戏剧类似小说又不同于小说,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戏剧语言相对难理解, 而且戏剧的时空性更强, 其突出特征就是其表演性很强, 其本身就是一门时空综合艺术, 自然离不开表演。因而,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戏剧内容, 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既可观赏戏剧又能亲自表演戏剧, 即下观赏上表演相结合, 台上台下相结合。

1. 下观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 新颖活泼而直观形象的刺激物, 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 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从而最易加深记忆。此心理学原理非常适用于戏剧教学。现在科学技术发达, 计算机几乎已普及到所有的中小学校, 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手段多种多样, 戏剧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录音、看视频、观看演出等, 让学生形成直接的感观认识, 即对所学对象的形象、语言、声响、环境有个感性认识, 然后结合观赏对象来理解戏剧文本。如学习《窦娥冤》时, 此戏曲是古代戏曲, 离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远, 而且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听流行歌曲, 阅读的都是白话文, 所以在理解此曲词上就会感觉晦涩难懂, 理解尚且如此之难欣赏就更非易事。当前戏剧教学中, 由于师生均对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曲词了解不多, 导致师生之间纯粹的文本阅读鉴赏活动深受影响。为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观赏话剧, 如组织学生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当舞台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道具、灯光、演员们各式各样的服装及精彩演出, 学生自然会立刻被吸引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将剧本中的内容鲜活地再现出来, 两旁灯柱上显示的台词, 会吸引学生仔细地看着本觉得很没有滋味的台词。而且每种角色的打扮妆容都很有讲究, 可有助于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矛盾冲突。

2. 上表演

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戏剧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 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没有演员的表演就没有戏剧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表演以增强其对戏剧文本的体悟。

表演戏剧可以用两种形式开展活动, 一种是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往往在教室里, 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都比较多, 但是比较容易开展;另一种是课外总结性的表演, 往往以年级的形式在一个很大的场所进行演出, 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但是学生的投入更多, 各方面准备工作所花的时间精力也很多。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这两种形式, 或者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相得益彰。

四总结

初中语文戏剧常识 篇5

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戏剧有广狭二义:一是话剧、歌剧、戏曲的总称,一是专指话剧。因此,狭义的戏剧文学也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则应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在内。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话剧、歌剧、戏曲剧本,虽然它们各自有一些特异性,但作为戏剧文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戏剧演出的综合性整体中,剧本虽然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却是演员的表演。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如话剧中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歌剧中还有歌唱,戏曲中则有唱、念、做、打,等等。动作是演员艺术的根基,也是戏剧艺术的根基。戏剧艺术的特性就在于它是动作的艺术,这也决定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从表面上看,剧本同小说一样,也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但一般地说,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剧本中则主要*人物通过自身的动作进行自我表现。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其中包括对动作展开的时间和具体的物质环境的说明,对人物外部动作、静止动作的提示和对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的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其中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这些,都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方式。在戏曲剧本中,人物的台词(道白与唱词)有时也有说明动作环境和叙述事件的作用,但其主要性能也还是心理动作的外现。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地展现出来。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戏剧文学的这种基本特性,决定了剧作家形象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即必须遵循动作发展的逻辑。剧作家只有熟悉表演艺术的特点,掌握舞台艺术的规律,才能写好剧本。

戏剧演出由于受到舞台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时空观念。在戏曲中,动作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它的时空特性主要表现为建立在虚拟动作基础之上的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在戏曲舞台上,离开人物的虚拟动作和说明性的台词,就不存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空间。这样,就造成了戏曲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即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而在话剧中,动作基本上是写实的,它的时空限制要比戏曲大得多,因此,也就决定了话剧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即话剧动作必须在固定空间和延续时间中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有一个固定空间(即场景),也并不意味着它的时间必须从头到尾连续下去;但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换,必须通过中断动作来实现,其方式就是换幕(或场)或暗转。这就形成了话剧结构中分幕、分场的特点。剧作家可以借助这种方式,相对地扩大剧本的时空容量。所谓“一幕”,指的是动作与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的段落;所谓“一场”,则是指在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隔。在现代话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也有不分幕只分场的。但总的说来,不论是话剧、歌剧还是戏曲,都要求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与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节,都应当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这个原则在任何时代的戏剧创作中都是共同的,只是具体要求和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戏剧

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古代戏曲常识

2、戏曲的有关常识

(1)杂剧结构: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只有个别的是五折或六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一折只能用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形成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相当于现代戏

中的“幕”。元杂剧中还有“楔子”,为结构短小的小戏,一般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戏剧

生活当中无论是老人们,还是小孩子、大人们都喜欢听戏剧,那么我们又对戏剧了解多少呢?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

戏 剧 知 识

一、初中戏剧知识表

(一)、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二)、分类及标准:1、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1)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龙须沟》(2)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3)舞剧:以舞蹈为主

2、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1)多幕剧:生活面广,情节较复杂,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2)独幕剧: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1)历史剧(2)现代剧(3)悲剧 4、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1)喜剧(2)现代剧(3)悲喜剧

二、初中诗歌知识表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一)分类:1以诗的内容为分类标准:(1)抒情诗:《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哪里》、《有的人》(2)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2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1)旧诗体:A格律诗:a绝句: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句首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例《望天门山》 b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压韵同绝句。分类: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例《杜少府之任蜀州》 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c词:又称长短句。略 例《忆江南》 B格律较自由的:古代名歌(含乐府诗):字句较自由,例:《敕勒歌》、《木兰诗》、《卖炭翁》。(2)新诗:A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例《有的人》。B民歌(信天游):两行一节,本节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语言丰富,有陕北色彩,朴素自然,例《回延安》。C散文诗: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特点:容量大,运用自由,是散文化了的诗。有诗的意境,情趣,节奏和谐,又有散文的灵活,例《海燕》。

(二)押韵: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三)节拍: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仗”、“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三顿,后“三”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三、初中剧本知识表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我见 篇6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是通过文学、音乐以及舞蹈等手段来表现的艺术形式。现在在高中课本中包含着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了戏剧内容的精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发挥戏剧教学在语文中的重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戏剧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戏剧学 戏剧教学

戏剧是一门由文学、美术、表演以及音乐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戏剧是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的窗口,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戏剧文学不感兴趣。所以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戏剧教学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专业性较低

从目前我国戏剧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戏剧教学无从下手,并且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戏剧教学课程时间不充分,很多教师只是用考验测试或是书面作业形式进行应对,结果造成了戏剧教学只是简单的学习,不能实现戏剧教学的目标。在戏剧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的向学生传递了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却忽视了戏剧本身的内涵[1]。另外戏剧教学的模糊性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向学生传递戏剧的精髓。

(二)学习学习兴趣低下

很多学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升学压力较大,读书时往往十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一些名著,更别说戏剧文学了。由于戏剧反应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与当代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导致学生与戏剧学习格格不入。学生对戏剧学习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没有深刻理解戏剧的内涵,也不能体会戏剧的文学地位。

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戏剧是对历史的一种有效记录,是对社会真实的反应,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由于戏剧的典型性以及集中性使得戏剧揭露的事物更加具有本质性,反应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优秀的剧本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启发,心智得到开化。另外由于戏剧本身所含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戏剧也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人文、政治以及文学等知识的掌握,也对其蕴含的人生道理有所感悟。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审美情趣

戏剧是舞台艺术的一种表现,剧本则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熏陶和享受,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辨别是非、美丑以及善恶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净化学生的灵魂。

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排演节目或是观看影视剧,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活动的不断进行,不仅强化了学生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

三、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一种艺术,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感悟戏剧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戏剧通过编排搬上舞台,让学生根据角色分配进行表演[3]。在戏剧的节选部分,一般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和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表演这一形式就能准确地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生动的呈现出来,学生如果能够通过认真的参与或者观看表演,就很容易的体会到戏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解读出人物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和复杂感情,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节选课文最集中强烈的矛盾冲突搬到舞台上。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又能增强教学的趣味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表演过程以及观看节目,可以渐渐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明白戏剧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学习戏剧。表演的学习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学生们也能够不断地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二)以讨论为主,为分析为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讨论会,让学生扮演记者或是观众的身份进行相应的采访,带领学生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通过采访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其口头表达以及反应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一些同学也可以通过大家的表演得到启发,加深对戏剧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分析整个戏剧的情景,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戏剧人物理解时存在的问题……而这个表演、采访的过程,就是对人物的形象的分析、挖掘、理解的过程。老师可以在学生熟悉和了解全剧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戏剧的结局进行讨论,看看自己是否更喜欢原故事的结局,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心目中的结局给写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使学生走近“戏剧”这个原本不太熟悉的体裁,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感受戏剧蕴含的文化。

【结 语】

戏剧是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很多优秀的中外戏剧作品感染力极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实践,将戏剧灵活化引入课堂,使戏剧教学充满趣味,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带来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吴汉良.以演代教,积极参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我见【J】.大舞台,2011(3)

【2】周华.浅谈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

浅谈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 篇7

一、新课程标准对于戏剧阅读教学的要求

1. 阅读理解层面

第一, 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对戏剧的语言、结构乃至布景、道具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 (包括影视剧本) 的兴趣, 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提高文学修养。第二, 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 品味语言, 深入领会作品内涵, 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 鉴赏思考层面

第一, 了解传统戏剧和现当代戏剧的继承和发展, 了解国外戏剧及各流派与中国戏剧的关系。对于本校的校本资源有系统地进行戏剧方面的开发。第二,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作出恰当的评价。第三, 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初步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 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 创新发展层面

第一, 学写小说、戏剧评论, 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第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第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丰富人生体验, 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 尝试创作剧本, 相互交流。

二、根据新课标要求, 在戏剧阅读教学的设计中, 我们要注意下列几点

1. 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

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 是对戏剧的基本把握。由于篇幅有限, 教材中所选用剧本大多是剧本的节选, 尽管部分剧本尚有读本作为补充, 但仍然不是全本的阅读。因此, 文本的阅读, 首先表现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本的阅读。

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 这在中国现代话剧这一环节中尤为主要, 其纵深表现可为:

(1) 品读语言课

在戏剧语言中体会台词中蕴含的人物感情, 以及体会潜台词中蕴含的人物感情是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首要一步。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语言的体味, 实际上将不能把握其内容。曹禺的《雷雨》作为高中戏剧教学的开场戏, 对于剧中潜台词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是现代话剧中一个有着相当复杂性格的人物。北京人艺几十年来的演出随着时代的不同对于周朴园的性格也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理解。那么, 学生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尤其是他对侍萍的爱情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本进行超时代的对话呢?可以引导学生从几处相同的“哦”着手分析其中不同的内涵, 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一定纳入自己的理解范畴,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2) 语言表演课

分角色表演是戏剧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 因为它能够最直接地将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经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表现出来, 所以, 在戏剧阅读教学中, 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说是学生最期待的上课形式, 学生们往往以最大的热情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舞台表演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地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了。分角色表演并不限于戏剧单元的篇目, 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高中语文第四册鲁迅的小说《药》, 其中的场景主要发生在茶馆, 在第三场中, 茶客们与康大叔的集体表演, 更直接地表现出了当时大众的麻木与愚昧。而学生们用方言表演的这一幕, 可以帮助理解作品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庸俗大众的深刻主题。

(3) 创新研究课

在戏剧剧本教学中, 指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悟、体会表达出来, 学写戏剧, 学写戏剧评论, 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品味理解舞台中的人生之时, 理解并创建自己人生中的舞台。

在戏剧教学中, 学生作为课程的创造者, 可以发挥无限的潜能。在《雷雨》的学习之后, 有学生以一部《〈雷雨〉前传》很好地诠释了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周朴园与他所属的封建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学生们以自身独特的思维创造性完成了对经典名剧的理解。

2. 从继承传统到放眼国际

相对于中国现代戏剧, 古典戏曲和外国戏剧与学生的距离更远一些。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主要设计为专题研究课。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组成不同专题, 通过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形成专题学习报告, 交流心得。

譬如, 戏曲艺术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经典昆剧从知道到喜爱。

中国的先锋戏剧与国外的荒诞派戏剧有着较深的渊源, 在新教材引进了《等待戈多》之后, 可借此引导学生研究本国的先锋戏剧, 或排演, 或进行课题研究, 并借此展开对现当代话剧生存环境的研究调查。

而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 可设置这样一些题目:莎士比亚与四大吝啬鬼形象, 中国与外国的悲喜剧心结,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等等。将戏剧与小说巧妙结合。

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 使学生在探究中了解自己的潜能, 培养自己对戏剧剧本阅读的独特兴趣, 从而加深对戏剧的情感, 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深入学习。

3. 从立足课本到丰富校本

戏剧教学因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有着较大的开放度。利用戏剧的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系统开发, 既可以是校史人物传记, 也可以是校友作品改编。

4. 从立足课内到丰富课外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8

所以, 高中戏剧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与小说教学混为一谈。戏剧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里, 也不能因为花费了较多课堂时间而完全将戏剧教学推到课堂之外, 这其中的“度”要把握好。本文提出以下几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 以就正广大教学同仁:

一、感性的朗读和理性的鉴赏相结合

中学阶段比重很大的小说教学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概括情节的方法, 因此戏剧中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 是很容易被概括出来的, 换言之, 在情节的梳理方面, 戏剧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太长, 有了这样的基础, 在教戏剧时, 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台词的鉴赏和戏曲中优美曲词的品读上。在课堂研读部分, 教师可以采用感性的朗读和理性的鉴赏相结合的方法。

(一) 台词的朗读和曲词的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 是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 也是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 台词的朗读

如果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可以把某一个人物的语言提取出来, 集中朗读,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戏剧个性化的语言是“生活语言的摹仿与写实, 当然经过提炼加工即典型化性格化, 使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因其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具特色, 并与特定情节、特定情感相吻合” (1) 。个性化的语言对准确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尤为重要。

品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朗读, 可以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缓急、音调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等。如《雷雨》第二幕作者对“鲁大海”描写不多, 但是人物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个性化, 所以尽管苏教版删去了这个部分 (人教版是有的) , 教师可把它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如果是两个人对话或多人在一个场合的部分, 要分角色朗读即根据剧情, 学生的个性、音色、气质和学习水平, 确定不同的角色, 按角色朗读或对话、独白。 (2)

2. 曲词的吟诵

很多教师在教授《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古典诗文时, 就曾指导过学生吟诵富有音乐美的写景抒情句。而曲词即戏曲的唱词, 古称曲文。从宋代南戏形成以来, 逐渐分为本色 (如《窦娥冤》) 和典雅 (如《西厢记》) 两种。戏曲中的曲词的双重特点是:可算是优美的抒情诗, 但并非单纯的抒情诗, 而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相得益彰。尤其是《西厢记》中的曲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曲词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 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在想象中还原曲词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 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这样,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学生吟诵时, 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播放一段哀伤萦回的古典乐曲, 学生会更容易走入情境中。

(二) 潜台词的鉴赏和曲词的品读

1. 挖掘潜台词

所谓潜台词, 就是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 而根据台词与剧中特定情境能使观众心会意通的间接语言, 即台词的含蓄性 (3) 剧本有丰富的潜台词, 能耐人寻味。这也是很多读者喜欢阅读剧本最为主要的原因。剧本创作者希望读者能参与进去, 所以故意用破折号省去一些语言, 而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补出潜台词。

引导学生挖掘潜台词, 既能领略人物的内心活动, 又能与创作者进行了一次不曾谋面的交流, 感觉非常微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用心思考, 仔细分析, 加以教师精要的点拨, 揣度出人物的心理, 这些对于潜台词的赏析非常重要。

2. 曲词的鉴赏

以《长亭送别》教学为例, 让学生大胆想象, 身临其境,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描摹画面。《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 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 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 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 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 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很有可能会出现有些同学饶有兴趣地改写, 最后却因为完全破坏原词的意境而被教师全盘否定, 所以在学生动笔之前, 教师一定要一个难易适当的写作指导。曲词中原来的意象不能丢, 原来的意境不能变, 原有的情感不能偏, 原本的心理不能舍。学生的想象要合理不能过度, 语言的修饰要自然不能堆砌。

接着教师可以将曲词的鉴赏提升到一个理性的总结, 可以明确手法,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等。还可以进行“勾连阅读”, 可以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在这折戏曲中出现的意象写“愁”的名句。

这么一来, 学生就不会只有“这些曲词真美”这一句空洞的评价了, 他们在朗读了曲词之后欣赏了一些画面, 更体悟了人物的情感, 这样的欣赏才是更加长久的美的感受, 他们也才真正懂得了中国古典曲词中的精粹。

总之, 在戏剧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强调“读”, 也不能完全偏向于“析”, 学生朗读和鉴赏需要教师的指导, 他们投放情感的朗读和吟诵以及自由地表达阅读的感受, 是戏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有形无实。

二、课内的品读与课外的探究相结合

在上一节中, 笔者重点探究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确实能让学生对课文中节选的部分有教为透彻的理解。但是课本中节选的往往只是某一剧本某一幕的某一场, 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断涌现的矛盾冲突、戏剧的主题等, 不可能在某一片段中得到完全的展现, 所以学生在课外的延续阅读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学生的课外时间本来就不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想提一提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种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对语文学习而言, 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语文学科中的某一专题或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进行研究, 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范围从有限的课堂拓展到了广阔的生活领域, 学生的自由度变大了, 几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合作探究, 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刻苦钻研式的学习方式, 可以充实或修正每个人原有的认识。具体到戏剧教学, 其探究方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

1. 同一作品不同章节的补充阅读

例如:《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多幕剧戏剧其它章节就可在课外进行阅读。

2. 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拓展阅读

例如:除《罗密欧与朱丽叶》外,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 虽都是悲剧题材, 但在创作手法上, 每一部都有不同之处, 所以这样的一种拓展阅读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3. 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

例如: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北京人》这两部戏剧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北京人形象, 两位剧作大家都巧妙的借助一个小的环境去反映时代的变迁。但是人物的身份各异、戏剧表达的主题不同, 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 能较好的分析出剧作的异同, 也能更好地领略不同剧作家的创作魅力。

三、台下的观赏和台上的表演相结合

戏剧是时空综合艺术, 离不开表演, 戏剧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就是表演性, 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观赏戏剧又能有机会亲自表演戏剧。

(一) 观赏戏剧

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4) 根据心理学研究, 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 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 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观赏戏剧就是借助一些教学手段, 如听录音、看电视 (影) 、观看演出等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对象的形象、语言、声响、环境等, 并把观赏对象和戏剧文本联系起来进行比照, 从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过程。

在学习《窦娥冤》时, 由于是古代戏曲, 学生在理解曲词上就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他们听惯了流行音乐, 对我国传统戏曲中曲词了解不多, 纯粹的文本阅读鉴赏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剧场观看戏剧表演。当舞台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道具、灯光、学生们会一下子被吸引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将剧本中的内容鲜活地再现了出来, 两旁灯柱上显示的台词, 会吸引学生仔细地看着本觉得很没有滋味的台词。至于各种角色的打扮妆容都很有讲究, 也让学生们觉得耳目一新。最重大的意义是这样“零距离”的观赏方式, 会改变学生对古典戏曲的厌恶之感, 他们会以新的眼光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然也能从中感悟到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二) 表演戏剧

“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 波波夫也曾说“剧中人物形象不是别的, 就是一系列的人物行为”。 (5) 戏剧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 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 没有演员的表演就没有戏剧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表演以增强其对戏剧文本的体悟。

表演戏剧可以用两种形式开展活动, 一种是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往往在教室里, 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都比较多, 但是比较容易开展;另一种是课外总结性的表演, 往往以年级的形式在一个很大的场所进行演出, 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但是学生的投入更多, 各方面准备工作所花的精力也很多。所以可以将这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相辅相成。

四、口头的点评和书面的创作相结合

(一) 口头点评

无论是去剧院观看戏剧演出还是在课堂上或在校园里观看同学们表演, 或者是由教师播放电影电视片段, 之后都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对戏剧表演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自主探究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对表演的评价使学生相互启发, 并进一步去挖掘课文的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转化, 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6)

如果戏剧表演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课堂表演, 那么在那一节课上, 在每一个小组表演完成后, 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可以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 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怎么想就怎么说, 方方面面, 不受限制。允许小组之间相互争论, 也允许表演组同学进行反驳, 只看意见是否合理, 不统一看法。为了使评价有指向性, 教师宜作以下一些导评:看表演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神;看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很准确;看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等等。

如果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年级汇演, 与课堂点评相比, 还可增加一些评价的依据, 比如表演节奏的快慢、整个过程中展示的内容与原剧本相符的比例、创新的合理度、演出们的默契度、台词的流畅度、道具服装的吻合度、音乐的效果等。在学校观看“年级汇演”或者是去剧院欣赏戏剧表演, 因为演员们对剧本和人物揣度得更深, 布景道具灯光等也为演出增色不少, 所以这样两种形式肯定会比课堂片段表演更充分, 给学生的印象和震撼更深, 学生点评起来气氛会更加热烈。

(二) 创作戏剧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某一文体进行写作, 才是更好的掌握了这种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学提高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戏剧教学亦如此。

学生在学过戏剧过程中, 常常不自觉的把曾经学过的其它文章, 尤其是小说重新的看几遍, 然后试图把它们改成剧本, 然后进行演出。布鲁纳认为, 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 个人的学习, 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 (7)

但是这改编的要求是很高的, 除了沿用原本的故事情节保留人物形象的描绘外, 还得把原本需要涵咏的深层东西外显, 但又不能是生硬的说白, 所以用以改编的文章原来篇幅的长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创作戏剧, 其实是喜爱文学的学生们很想去做的, 但毕竟这种体裁学生们之前很少接触到, 所以很多同学不敢去尝试。教师可以先指定两三位同学围绕“我们班级的某一节课”为中心创作独幕剧。他们拿出了成品后, 在班级进行分角色朗读, 因为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件和人物, 所以学生们会非常感兴趣, 积极地参与点评, 也会有学生主动请缨参加剧本演出。这样的示范会让更多的同学明白创作剧本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只要用心去观察, 用戏剧这样特别的形式再现生活的场景, 也是可行的, 学生们还可以把视角扩大到其它范畴, 家庭、社会, 角色更可以涉及到生活中各种职业。

戏剧教学的方法确实很多, 本文所提到的这四个方法, 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 由于本人教学时间比较短, 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尝试还很少, 又由于本人理论知识水平比较浅陋, 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思考的不够深刻, 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 一边探索一边反思, 毕竟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命题, 值得高中语文教师从思想上去重视, 到实践中去反复尝试, 及时反思教学效果, 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积累好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戏剧”部分的教学, 因高考试卷中几乎无相关内容的考查, 很多学校不重视, 具体教学方法也缺少必要的研究。本文从感性的朗读和理性的鉴赏相结合、课内的品读与课外的探究相结合、台下的观赏和台上的表演相结合、口头的点评和书面的创作相结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戏剧的教学方法, 以期能为目前高中戏剧教学现状的改观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 中外国戏剧名作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

[5]向启胜.戏剧单元教学随想.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 7.

[6]孙国平.试论戏剧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7]张天欣, 张晓辉.戏剧表演教学—让我们从游戏出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4, 2.

[8]朱华.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探索 (总第178期) , 2006 (4) .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篇9

一传统戏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戏剧可以说是集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于一体, 戏剧文学是剧作家为塑造舞台形象而进行的创作, 是一种直观艺术。因而戏剧教学离不开适当的舞台表演, 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国学教育, 举国上下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视国学, 语文教材中能有效促进国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即是戏剧。出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目的, 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戏剧教学,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戏剧文学。但当前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 因受高考及传统观念影响, 师生普遍不重视戏剧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都是草草带过, 没有引导学生深挖教材, 学会欣赏戏剧,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当前语文教师在戏剧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教学任务目标中重文本知识的解读轻学生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 往往只根据教学参考书来分析戏剧的特点、情节结构、人物个性化的台词等, 并且所讲知识点也大都没有跳出教学参考书, 很少插入教师自己的理解, 甚至有些教师自己也没有用心研读戏剧, 只是照本宣科, 自然也就忽视了对学生深挖和研读文本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对戏剧文学的了解也是浅尝辄止。

第二, 教师进行戏剧教学时, 仍然是先让学生找出生字, 学习生字, 再由学生诵读文本, 教师辅以简单的归纳点拨, 最后总结概括戏剧大意。这样的教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尝不到学习的愉悦感。

第三, 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被动地听教师主动的教授, 没有师生互动, 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要求。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也就没法真正体会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及矛盾冲突的跌宕起伏, 学生判断善恶是非的观念也难以有效养成。

第四, 虽然新课改再三强调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却很少有教师真正贯彻执行此项要求, 没有让剧本资源起到培养学生表演欲望、激发学生自信的应有作用。

二重戏剧教学, 以课堂剧提升教学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国也有俗语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戏剧教学中, 作为教师我们应有意识地采用合适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戏剧教学方面来探讨课堂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内涵的作用, 那么如何运用课堂剧呢?

第一, 教师担任“总导演”, 学生做演员。因为高中语文课时安排有限, 容不得我们多拿出课堂时间来“浪费”, 因而“总导演”应在课前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剧本, 落实好课堂剧的表演者 (人数根据剧情来定) , 选派角色时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定, 然后组织他们课余抓紧练习, 为课堂表演做好准备。如教学戏剧《雷雨》时, 该戏剧剧情错综复杂, 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已放映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该剧以课堂剧的方式表演出来。选派三位女生分别扮演四凤 (周家女佣) 、繁漪 (即周的母亲) 、鲁妈 (四凤母亲) ;另外派两位男生分别扮演周萍 (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 、周冲 (周萍同父异母的弟弟) , 若条件许可让表演的学生都穿上适合剧情人物的服装以增强真实性。剧中五个人物关系之复杂性不难理解, 但是他们复杂的心理只怕学生难以体会。因而可以让学生以丰富的表演把他们复杂的心理展示出来, 既有助于让表演者更深刻地把握剧情又能让教师发现同学们的优缺点。由此可见, 课堂剧是个有效提升戏剧教学内涵的方法之一, 语文教师可大胆运用此法。

第二, 避免学生为表演而表演, 学生为观看演出而观看, 丧失戏剧教学的语文教育功能。教师要组织观看演出的学生评析表演效果, 根据自己对剧情及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指出表演者的优点或缺点 (当然, 这是课堂剧, 学生们准备时间有限, 我们对他们的表演水平要求不可太高, 只要他们能把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演出来即可) , 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学生的评析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有助于激发他们深挖教材的积极性, 带着任务观看也可帮助台下的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 避免有些不够认真的学生趁机做小动作。教师作为“总导演”在指导演员的过程中, 其实就是将剧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细化的过程, 而表演者的表演过程又是将所学进行内化的过程。综观整个课堂剧的实行过程, 我们会发现师生均积极投入整个课堂, 剧本中各色人物通过课堂得以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愉悦了身心、激发了表演欲、增强了自信心、体验了成就感、健全了良好个性, 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旧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性, 感恩当前新时代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三, 在新课改大背景之下, 各高中学校应该每年都举行学生的才艺比赛,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语文教师可抓住机会挑选曾经在课堂剧表现比较优秀的人员去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演出, 此时教师要求自然比第一次要高, 要求学生必须进入角色, 将主要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个性化展示, 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表演打动观众的心, 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而起伏不定。仍以《雷雨》为例, 此剧本大概剧情是四个男女感情的复杂发展, 四凤到周家做女佣, 却与周家大少爷偷偷相爱, 身份悬殊如此之大的男女爱情已让观众心里纠结担心, 四凤表演者和周萍表演者可在表演中刻画出两个年轻人矛盾痛苦又害怕又勇敢的鲜明特征, 吊足观众者的胃口。剧情到这还没到高潮, 周萍曾和周家老爷的妾繁漪相恋过, 周萍和四凤相恋后便不再理会繁漪, 繁漪对四凤自然是不喜欢, 四凤俨然已成其眼中钉、肉中刺。演到此已让观众对四凤担心不已, 那么剧情怎样发展?周冲上台, 周冲是周萍的同父异母弟弟, 是繁漪的亲儿子, 是一个受新思想影响的青年, 他偏偏也爱着四凤, 于是四凤成了矛盾的集中点, 繁漪也没法再容下她, 她对两兄弟无可奈何只有从四凤下手, 让四凤远离他们, 离开他们这个家庭。怎么办?这时鲁母上台, 鲁母的上台却是残酷的, 因为一切问题都将在她这儿显现出来, 所有人的命运都将随着她的上台而公之于众, 为塑造故事的悲剧性, 舞台音乐、人物表情要刻意表现, 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 使得整个演出在观众的紧张屏息中落下帷幕。若是表演成功了, 学生可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并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 其主要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学习, 核心是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并获得发展。也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等。新课改下, 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文本教材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如何让国学能继续传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理应担当起传扬优秀文化的重任, 而戏剧作为国学精粹之一, 我们不可忽视, 应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并引导学生重视戏剧。为帮助学生学习好戏剧文学, 我们可采用多种多样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课堂剧是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实行过程中, 因为其费时费力, 不是每一篇剧本都适合课堂剧表演, 教师应科学筛选、合理安排。笔者认为, 充分利用好高中教材的剧本资源, 精心组织好课堂剧是促进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两者不可重此轻彼。戏剧文学人文性非常强, 可当前语文教学因深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戏剧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这对完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大为不利。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篇10

一、教育戏剧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 消除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系统学习阅读文章, 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很难在语文阅读课中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 究其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学生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 但是, 从本质上说, 是学生在阅读课中找不到思想落脚点, 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识字和读句,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懂得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融合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背景, 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但是,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过程中, 若教师对这个度把握不适当, 就会背离语文阅读教学本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教学模式, 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二) 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 每个年级每一册语文教科书都包含极其广泛的知识, 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与其他学科结合相当密切。 目前, 许多语文教师已能很好地运用语文教学融合多学科内容这一特性, 并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加以广泛应用, 将计算、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内容形式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可是, 这些形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对其中一个方面有所了解或熟悉,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表现出来。 但是, 教育戏剧形式对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专门学习, 只需在表演前了解规则, 符合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征,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学生在游戏和扮演过程中获得知识或者心灵启迪。

(三)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学生人格学习成长角度出发, 教育戏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想象力和感知力, 这些能力又会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中, 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教育戏剧非常注重角色合作, 戏剧表演形式就是一种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过程。 戏剧表演需要每一个学生拥有配合、默契和合作精神, 学生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配合默契, 以团队形式面向所有观众进行艺术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不断感悟集体的智慧, 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 教育戏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合作意识, 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教育戏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 以生为本, 注重理解过程。

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将语文教科书作为剧本, 培养最优秀的戏剧演员和导演,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在教师帮助下将阅读课文自主创编为剧本, 并在课堂中分配剧本角色, 进行排练和演出,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感悟。 语文阅读课堂中, 教师用戏剧活动方式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全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若学生学习的是一篇人物情节丰富且对话较多的课文,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自主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细细品味, 不放过文章中重要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 这个过程就是小学阶段最强调的“词句教学”过程, “词句教学”之后,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加深阅读层次, 对通篇文章进行“品读”。 顾名思义, 品读的意思是一种有品位的阅读, 那么在教育戏剧中怎样才能做到有品位地阅读,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戏剧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 做到多次读、反复读、有比较地读, 最终读出意境和情味。 在学生进一步加深阅读后, 学生会从整体上对文章中的人物和角色有自己的认识, 每个学生的认识都独具个性,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帮助作用。若学生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 则教师尽量只对问题做出提示, 而不是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一样, 教师告诉学生答案, 让学生记下来。 如学生对课文有个性化理解, 达到语文教学目标中逐渐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的目的。 也就是说, 教育戏剧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要强调学生阅读和理解“过程”。

(二) 创编剧本, 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 学生会对文章有整体且到位的理解。 此时, 学生要依据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剧本创编, 将课文内容和主观感受、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在课文中融入课文思想和自我思想, 以文字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就如写作一样, 如果剧本创编过程中作者表述不清就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无法演绎出心目中的人物角色性格, 因此, 在剧本创编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获得锻炼, 最终提高语言水平。 学生缺乏足够的语文知识积累, 写作时无素材可用,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成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在教育戏剧课堂中, 教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方法, 在枯燥的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元素, 使学生在游戏中加强背诵, 不断进行文化和生活积累, 进一步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关心人生。

(三) 角色表演, 获得思想和体验。

教育戏剧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带入角色, 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 一个成功的剧本需要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在剧本编写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剧本表演过程中, 学生必须用心体会剧本思想和情感, 充分挖掘剧本内涵并将其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 在剧本表演过程中, 学生用另一个身份经历着剧本中的每一件事, 这些经历的事情会在无形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 这种体验远远比多次重复阅读课文获得的体验深刻。 在教育戏剧课堂中, 学生不停体验着各种人物和各种生活, 在超出自我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必然会文思泉涌, 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成效。 例如:阅读课《雷雨》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整节课进行文章研究和分析, 教师印发一些课文补充性背景知识和资料。 充分了解课文后, 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特点和表演要领, 并播放《项链》课本剧的表演片段, 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学生在课本剧的启发下结合课文创作自己的剧本, 在此过程中, 可以发现想要过把“导演瘾”的学生十分主动认真地钻研教材, 创作剧本, 然后进行剧本表演,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 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三、结语

戏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人性, 教育作为培养生命和发展生命的重要途径, 戏剧和教育有很大共同点, 关注生命是两者共同的命题。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入 “教育戏剧” 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根本上升华师生的生命质量, 最终将新课标改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欧美地区在四五十年前就开始兴起教育戏剧, 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学习阶段引入“教育戏剧”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在我国, 教育戏剧发展仍处于开端阶段, 需要教师加强创新, 不断变革, 求新求异, 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信今后, 教育戏剧会在我国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我国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郑明东.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牟丽.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与戏剧”模块学业评价内容框架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4]陶笑莹.教育戏剧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的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9:116.

[5]李晶.韩军“新语文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4.

[6]杨帆.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7]牛玉凤.人教版高中语文戏剧悲剧美的教学价值及实践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戏剧作品

学生之所以没有对戏剧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因为对这种文学形式不够了解,学生对戏剧作品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戏剧作品的展示,视听觉上的刺激能够让学生对戏剧作品有全新的认识。另外,教材上的一些戏剧作品大多数是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准确。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当复杂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戏剧作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虽然教材的内容是可以看懂的,但是整部戏剧中的人物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中也有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可以将其中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从而更好地对戏剧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深入引导,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戏剧的形式以及发展背景进行简单的了解,了解各个支派的艺术形式以及中国戏剧的特点。本着良好的文化传承的心态来学习戏剧作品,戏剧反映的可能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历史故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艺术审美。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语言的描写,戏剧语言能够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所以说在这一要素的研究上要多下功夫。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对话或者是语言表达进行反复的诵读,仔细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通过不断地刺激听觉来形成一种艺术鉴赏的能力。

三、组织表演活动,深入理解戏剧

戏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戏剧的基本特点,最终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亲身的感受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戏剧语言的魅力。在戏剧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对戏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戏剧作品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戏剧中人物的特点,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由地进行角色的安排,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以及自身性格的特点,讨论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然后每个小组自由地进行排练,争取将本组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这样的表演形式其实也是检验学生对该戏剧理解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表演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把握情况。

登上舞台表演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将戏剧的故事情节进行重现,这样的形式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小组之间的互相比较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大家都想将自己扮演的人物表现得更好。所以说,表演是戏剧学习中非常必要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戏剧的魅力。

四、进行戏剧研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奇的想法,对于一些经典的艺术形式也有尊重的态度。当学生出现新奇的想法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改动经典戏剧作品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虽然说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是要对经典的戏剧艺术形式进行继承和发扬,但是也不必过于拘泥传统的形式。

比如,在学习一些经典的戏剧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续写或者是撰写前传的想法。学习《雷雨》就是这样,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家庭悲剧上,而是对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故事感兴趣,想要对具体的爱情过程进行描写。其实整个家庭的矛盾和最终的悲剧也是由二人的爱情故事开始的,首先周梅二人的感情故事就是一场悲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为《雷雨》这部剧撰写前传,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对戏剧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编写,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总而言之,戏剧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是值得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在高中语文中涉及的戏剧作品,教师和学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戏剧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戏剧艺术素养。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教学方法

戏剧文学作品不仅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无论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上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要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的特点设置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够让戏剧作品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一、了解戏剧情节, 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作品的学习中首先需要学生们做到的就是了解戏剧的基本情节,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理清剧中的人物关系。戏剧与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不同, 这类作品通常是透过人物刻画以及情节的冲突来表达一些思想及情感。因此, 想要对于戏剧作品有更深的领会, 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理清人物关系, 并且基本把握住作品的情节。在实现这部分教学目标时可以先让学生们通读教学文本, 让大家在自己读的过程中对于故事情节以及剧中主要刻画的一些人物形成大致的了解与认知。同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例如戏剧创作的基本思路以及普通戏剧作品常见的一些结构。当学生们具备了这类背景知识后在通读文本时对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往往会有更好的把握, 这也是对于后续教学的一种很好的铺垫。

以《雷雨》的教学过程为例, 这是一部四幕话剧, 这四幕戏被安排在夏日某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发生。戏剧时间和场景都高度集中, 但剧情的时间跨度却达三十年。三十年前剧中主人周朴园和鲁侍萍曾是一对恋人, 并生有两个男孩;当时的周朴园是富家公子, 鲁侍萍是周家侍女, 二人地位悬殊。鲁侍萍在大年夜带着刚生下两天的小儿子被赶出周家, 课文教材部分是《雷雨》的第二幕, 发生在午饭过后, 三十年后的“今天”周、鲁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意外重逢, 剧情发展突转, 如果学生没能了解三十年前恩怨, 势必不能顺利解读课文节选内容。因此, 在学习这部戏剧作品时首先要让大家对于整个故事的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 要对于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有清晰的把握。此外, 课本中很多戏剧作品都是节选的一个部分, 对于这类文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们讲述课本中没有涉及的故事情节, 或者让大家课下去阅读这部分内容。只有对于戏剧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有很好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后续的学习, 这也是戏剧教学的基础所在。

二、把握作品的“矛盾冲突”

随着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展开, 需要学生们能够逐渐把握戏剧作品的“矛盾冲突”所在, 这也是这类作品教学中的核心。与其它形式的作品不同, 戏剧通常是通过创造典型人物特征, 同时, 通过明显的矛盾冲突来凸显某些思想或情感, 进而进一步表达戏剧作品的相关主旨。对于作品中矛盾冲突的分析与领会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从更深的层面把握住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大致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结构, 这对于把握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将会很有帮助。同样以《雷雨》为例, 这部戏剧就是采用了典型的封闭式结构, 即逆时性展开, 剧情按照“突发事件 (悬念) ———追———揭开”的过程进行。在第一幕中, 周、鲁两家八个人物间错综纠葛, “草绳灰线”, 早已伏下, 课文节选第二幕中主要存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爱恨纠葛与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劳资冲突这两对矛盾冲突, 两对戏剧冲突同时在这一幕激化, 人物之间发展激烈碰撞, 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学生们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的认知, 并且能够对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有准确的把握, 在进一步学习相关作品时才能够对于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深的体会。这也是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点所在。

三、展开戏剧的二次创作

想要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学生们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感受与领会, 可以让学生们学完教学文本后展开对于戏剧作品的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于学生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学生们在展开独立创作时也会慢慢深化对于原作品的体会与感知。这将会是文本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推动。

例如:在学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后, 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导演、演员、舞台设计、评议员四个组, 让学生发挥所长, 互相配合。演员组策划编排剧情, 舞台设计则自制道具、准备服装, 导演组可以精心指导策划, 演员组则认真研读文艺复兴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文学思潮下人物华丽直接的自白式台词, 并且全情投入演绎中。评议组成员则收集戏剧相关知识, 力求专业客观的对戏剧表演的环节提出指教。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戏剧的二次创作, 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状态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得到启示。很多戏剧文学作品都很适合让学生们展开二次创作, 这不仅是提升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进大家对于原作品, 以及对于和作品相关的一些知识的领会, 为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展开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时, 教学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教师首先要让大家能够基本了解戏剧的大致情节, 并且弄清剧中的人物关系。随后, 要让学生们把握好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从更深的层面把握住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此外, 可以让学生们展开对于作品的二次创作, 这将会很好的为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玉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文本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2]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06)

[3]朱华.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探索.2006 (04)

上一篇: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别论文下一篇:开放教育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