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教师角色

2024-10-02

开放教育教师角色(精选12篇)

开放教育教师角色 篇1

一、角色规范

1.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学生常会在不知不觉间处处模仿或认同教师。教师以自身人格魅力、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2.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

飞快发展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者必须迅速提高本身的业务素质。一名优秀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要善于把知识科学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只有博学善教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现代的教育观念,强烈的教改意识

现代教师首先要确立三种基本观念: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这三化构成了当代世界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所应当接受的教育改革的观念。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有正确的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以及强烈的教改意识,敢于走在时代前列,思考教育应当怎样进行,身体力行地工作。

二、角色适应

1.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教学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现代教师必须要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忱,应集学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教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协助成长中的学生学习所不知的事物;同时教师也有其所不知道的一面,亟待进一步的学习,仍需要在学习的旅途上不断寻觅;教师作为研究者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怎么会、何时会、何地会”的思考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

2.“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

教育家刘佛年说:“学生能不能教育好,他们在学业上能不能发展,品德上能不能进步,很大程度上与师生的关系有关。”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健康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教育氛围。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师道尊严”观念,再不能高高在上,令学生敬而远之,而是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

3.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的教学则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应从单纯的“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对话,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三、角色创新

1.观念创新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

2.能力创新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教学能力,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主动获取课内外知识和创造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要大胆创新,大胆探索,渴求新知,实现终身学习。

3.方法创新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加速更替,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已显不足,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讨论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传统维持性学习方式向创新性、发展性学习方式转变。

开放教育教师角色 篇2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块,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模块;素质教育;良师益友

前言: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决定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目焕然一新。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做法。过去体育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体育课程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程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

1.纠正编激的改革观点,树立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一些过去视为宝贵经验的做法受到质疑,甚至批判。有的资料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强调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绝对否定。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的分标总结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程分为势不两立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健康型人才。

1.1以重技能训练,转向“健康第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以学生对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正确。完整地接受了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否准确,系统地讲授为质量标准。而新课程是从学生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学生以体育的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体育行为是否进步为质量标准。

在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是教练员,是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送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全面发展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若一味地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则会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不均衡发展。《国家课程建设纲要》明确规定:①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遵循学科的知识体育。所以教师不应只方面对面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将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2.1做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

两千多年来,在封建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课堂上不论学生是否喜欢这项运动,只要教师决定了就不能改变,甚至是在教师的训斥声中应付了一堂无价值的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也随之泯严了。新课程对未来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求索者,教师是中介者;学生是劳动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设计者,教师是生产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2做好学生遵章守纪的规范人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是师者,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管理者,没有管理,体育教学难以出效益。体育教学“管理者”角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的教学管理,而应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当前,体育教师对自身作为管理者,却忽视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一是重教轻管;二是只管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得”的角色认识。第二,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第三,要把管理与规章结合起来。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的教师来实施。为了使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我们新世纪体育教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层次,健康的适应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中国学校体育1997.1

高职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的全面而精辟的解释,一直被大家所认同。在当代科技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定位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责,这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概念不是静态的形成过程,而是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1914年蔡元培提出“实利主义教育”,其中心思想是强调“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不仅给人以普通文化知识,而且给人发展事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人一种职业技能。在其思想的启发下,黄炎培等人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后在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时,正式改称‘职业教育’,从此为大多数人沿用”。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再次确认了“职业教育概念的法律地位,并赋予新的含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对其内涵一般理解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准备的手段和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知而设计的。而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职业性即明显的行业特征、社会性即办学的社会性和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即教学过程及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因此,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变革过程,从谋生手段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到促进人的职业个性的发展,它都凸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预示出广阔的前景。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权宜之计式的应景口号,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真切行動。

二、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和培养要求

高职教育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的年龄大多数都在十八九岁,正处于求知欲望的强盛期。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众多,他们的认识发展具有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成为多种文化的占有者和享有者,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信息甚至比教师还要多。但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够,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追求“短平快”和急功近利。高职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和严重的失落感,同时还有强烈的自卑感。针对高职生的这些特点,职业教育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互动性,做他们生活上的朋友和指路者;第二,加强与学生知识上的竞技性,在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方面多交流;第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技能大赛,扩展知识领域。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职生有其特殊性,教师应从心理上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诱导式的教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介绍专业和参观企业,让他们切身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

1.职业技能培训的策划者

高职教育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一个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是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之后的提炼。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

2.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构建者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这套教学方案的实施要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设置和设计教学场景的能力。

3.实践技能的培训者

具有实践技能是高职生的明显特征,而实践技能的获得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能力,通过自身参加培训、向高级工程师和技工学习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

4.创新能力的开拓者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职业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正确解决高职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难题,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易自力,任湘,王慧.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探析[J].教书育人,2008,(03).

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篇4

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会议强调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其中第7条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等。中国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同样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各个高校普遍都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形成创业教育理念之前,部分国家或者高校即在实施这种教育形式,从各种宣言和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可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即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具体说来,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实际操作上看,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进行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这是与高校传统的培养有很多内容上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并不一定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而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但是,创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积极应对快速变化与发展,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质,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其次,当前高等教育的扩张行为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了一部分有能力“创造岗位”的人才将会极大地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第三,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与校际间的创业设计大赛、有企业参与和有社会投入支持的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一个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无穷的创造力。第四,对学生个人来说,创业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创业型人才特点与培养要求

从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创业教育活动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创业教育在师资方面的要求。

已有的大量研究将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美国Gideon D.Markman和Robert A.Baron研究后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四项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并认为越接近这些个性特征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2]。CHEN C.C.也认为自信心是创业者的主要区分标志[3]。从日本的一些研究看,他们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成正相关[4]。而新加坡研究人员则发现把握不确定因素的,并及时作出政策决策,努力克服行动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不利因素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从人格特征、能力特征来探讨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5]。

由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与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具有掠夺性的A型人格特征,果断决策,敢于创新与冒险,善于沟通与处理人际关系等。

作为着眼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于上述目标,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创业型人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创业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特征。

1. 前瞻性

之所以将前瞻性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一个特征,是因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高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一种革新,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树立创业理想,才能走出创业教育的成功之路。具体说来,创业教育的前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上要树立通识教育观念,强调全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关怀的培养、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一手抓。二是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学生应该置身于主体地位,通过考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三是必须要有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该面向市场,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

2. 复杂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培养活动的复杂性,创业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方式的不同即是在培养方式上的区别,培养方式的复杂主要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安排、评价模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课程上,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着眼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类专业,还要有培养学生创业方面意识的创业教育课程,更要有部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隐性课程。三类课程覆盖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体系。教育教学安排上,课堂教学应该渗透更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验创业活动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间接的创业教育经验。评价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获得量为基础的学生单一评价模式,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

3.立体性

在创业教育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最便于直接和间接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1]。这就意味着创业教育是一个立体性的教育工程,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的革新;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从基础专业知识出发,辅以相关的创业知识形成立体的一个面;课后在高校内部通过开展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如各种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前行者前来讲课讲学,让学生获得创业的间接经验,这些教育活动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立体的另一个面;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推动、鼓励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创业的实际经验,同样形成一个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活动形成创业教育的立体性,共同构成了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正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具有如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就要求培养过程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1],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创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好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因为只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才有可能实现更准确和完善的培养。主要看来,创业教育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

理念往往是决定行动的最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理念也就难以在行动上实现跨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实践的推广。所以,作为长期在创业教育实践一线的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思想。首先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先进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这个思想观念的转换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不是短期的,而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当前教育界所发生的种种形势变换,高校教育不适应这种变换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转型,适应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就会发生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困局。

其次,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改变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教学与学生培育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应该做引领创业文化的先行者,高校的整个氛围的发展方向往往就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具备创业创新精神,而这些的形成都是在高校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的。

最后,教师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才能实现创业成功,如何避免创业失败,而更多的应该是创业以外的东西。使学生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真正成功不是创业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学生自己内心的快乐和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进步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这个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创业教育的始终,而作为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始终认同这一思想,发扬这一思想,使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真正实现。

2. 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

学生参与创业的基础应该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面对创业的态度,缺乏这些基础创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对创业活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业知识等等;态度即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创业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我们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一切的知识基础,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是创业的相关知识基础,虽然我们知道创业最重要的是实践,但如果缺乏掌握系统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创业教育也将失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量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并针对不同的需要开展各项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请企业家讲座、与他们交流、参观创业企业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多重的,既需要在知识方面具备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有成熟的创业态度来影响学生。这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不难理解,如果缺乏面对创业教育的正确态度,那么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也是一句空话而已。教师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面对创业的心态,一名成功的创业教育者在创业心态的影响上面无疑也非常重要。

3. 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

如何让教师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实践者成为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最为缺乏的就是创业实践的经验,这是因为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造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要开展成功的创业教育,毫无疑问,教师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获得实际经验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创业实践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直接经验,因为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创业知识并不能替代创业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唯有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才可能实现,创业经验这种“缄默性”知识的独有特征,决定了其获得方式,也决定了创业教育教师的身份特征。二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带有一定示范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一个榜样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教师如果积极投身于创业,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可供效仿与学习的条件,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解释创业理论,更具说服力,方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三是教师在长期的知识获得中,创业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如何将创业知识投入实际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参与创业实践,一方面验证理论,为发展创业教育理论提供更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让理论服务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创业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务之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大学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思路,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的限制因素太多,如这个途径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师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视野过于狭窄,在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处理经验会明显短缺。所以,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创业教育真正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内部,我们可以通过在上述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部分教师,并拓展培养方式,将这部分教师送到企业包括工厂、公司等创业部门参与实战训练,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在创业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同时,我们要稳定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聘请部分创业企业的公司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沟通;另外,学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创业者,他们是学校最后的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应该考虑将这部分人的力量很好地利用,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稳定的、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6][7][8]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75.

[2]Gideon D.Markman,Robert A.Baron.Person-enter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Review13(2003):281-301.

[3]Chen C.C.(1998).Does entrepren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3:295-316.

[4]Nobuyuki Harada,Who succeeds as an entrepreneur?An analysis of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new firms in Japa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5(2003):211-222.

演绎教师新角色 诠释教育新概念 篇5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书写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诗篇;有人说老师是春蚕,演奏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动人乐旋;有人说老师是园丁,演绎着桃树流丹,李熟枝残的人生。乍看这些说法似乎都很恰当确切,老师不久就意味着奉献,不就意味着牺牲,不就是一身灰蓝衣服,一张憔悴的板着的面孔吗?落叶飘零的深秋,与《生命化教育的梦想与责任》相遇相识。他活络的思想,跳跃的思维,多维的思考空间,使我饱食了一顿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在随散之间享受着温馨的心情,获得了生活的启迪,明晰了教育的真谛,感念了生命的价值。

“教师应追求自己生命的幸福”

把教师比作蜡炬、春蚕是很可怕的,不能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

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更应享受“快乐”与“幸福”。就像文中所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以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全为旨归的。这是对新时代教师的一个全新的定位,是所有老师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啊!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疲惫也在所难免。老师们已经懂得了要学会释放压力,减轻生活行囊。在办公室、教室内种上几盆花,养上几缸小金鱼,让幽静高雅的环境愉悦身心。工作之余,女教师也去美容厅美美容,去商店买上几件时尚服饰,让新时代的瑰丽洋溢在身上;节假日,约三五好友爬爬山、玩玩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疲惫和烦恼

随风而去;茶余饭后,与书为伴,和李白一起欣赏庐山瀑布的雄伟,和孔子一起探讨人生之道,和保尔一起铸炼钢铁,和卓别林一起幽默、欢笑------当老师们的生命意识被充分唤醒,拥有了真实生命的复归,并得到了幸福的滋养时,由此焕发出的生命激情与活力投入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创造力。这样具备独特而又丰富个性的教者才能在教育中不漠视受教者的生命个性,从而达到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碰撞,互相给予滋润、提高,正象张文质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好教师肯定是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显得天真,显得还要质朴的这样的一种人。”工作中能时常拥有这样幸福的生命体验,教师就会发自内心地把教育工作做为一种天职,一种命业,从而 “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生命”。

“教育是慢的艺术”

所谓的“慢”,是尊重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的慢。这个慢,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慢,在观念上就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因为“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我对此感受最深,真诚地反思自己身上的反教育现象,发出如下感慨。有时候自己确实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勉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进步,利用课外活动,休息时间为他们开小灶,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剥夺孩子快乐玩耍时间,是好心做坏事;有时后被琐碎小事闹心,使得原本敏感的心变得有些麻木,面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当成了司空见惯的正常事;也有的说自己的脾气日渐增长,面对学生的小小过失,竟然声嘶力竭、大声训斥!为人师表,可惜可叹!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规律,学会等待,一定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找回来,力争做到从容、悠闲,拥有良好的心态,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阳光、最灿烂的笑容辐射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求得新知,在和谐中拔节成长。

“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样的生命观内含的教育平等的观念,是当下中国教育所匮缺,甚至是严重扭曲的。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惟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

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也被严重扭曲,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我们要力争把教育将“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 ”作为教育目标与评价尺度,并进行具体的教育实验。为教育正本清源,恢复其本性。也许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但是最起码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受到忽视和歧视,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毫无专长,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梦想。”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每个儿童都是鲜灵的、独特的个体。因此,老师应明确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人,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理念,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我们教师要有这种惊醒,我的方法是不是对他很合适,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教育,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碰他一下他都受不了。这时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谨慎,要有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教育方法,所谓教育的智慧就是教育计划之外的东西,能够计划好的都不是智慧。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有耐心,有丰厚的专业涵养,能够在各种情景中提出独到的恰当的方法,可能想不出最好的方法,但应该可能是最不坏的。运用任何方法的前提都是,真正地热爱学生,考虑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最好,最恰当,最妥贴的。

目前还有许多思想和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深深思索:“直面生

活”、“范本教育”、“深耕细作式的教育”……我会慢慢地梳理和消化,积极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不断地审视、反省自己,将会用下面六个问题经常自我询问:

是否滥用了授予我们的权利,时常逾越了道德的底线?

是否出于对权力的恐惧或难以抵挡的功利的诱惑,扭曲自己的行为,伤害儿童的心灵,并辜负了孩子们的质朴、珍贵的信任?

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最需要我们关注、关爱与呵护的心灵?

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

是否因为失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而使课堂变得极其平庸、乏味、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

是否已经不再适合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甚至这样的自我询问也被遗忘,或者我们几乎就没有这样自我询问的勇气?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养 教师角色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水平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那么作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师必须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勇于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终身化学习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以便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最终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学内容数字化、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数字化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够用较小的存储空间进行存储,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也使信息处理技术得到统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使得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影像。Internet己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世界各地的网站中都存有大量的信息,它们以网页的形式互相关联,形成一个“万维网”(www)。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资源构成一个信息的海洋,供所有的Internet上的用户共享,这使得人们查找信息更加方便。

(二)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交互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交互化是指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及能力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合作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的学习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协同完成课题作业。智能化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更加人性化,人机通讯更加自然,比较繁杂的任务可以通过代理来完成。

(三)学习方式

从转变学习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跟着教师的步伐走,但在教育信息化下,由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们对于教师、教材、学习工具、参考资料、学习条件有了更加广泛、自由的选择空间。并且学习材料是超媒体化的,学生可以自由搜索,非常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环境

从教学环境来看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人们用网络技术模拟现实情景,使得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无法体验的情景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虚拟现实环境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热点。

(五)教学管理

从教学管理来看教学管理趋于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教师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并根据其特点提供相关的学习方法、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咨询意见。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对如此大的变革,教师的传统角色地位将受到威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为自己重新定位,从而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那么信息化教育下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呢?

一、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改变。教师不仅传递、研究和讲授知识,而且要设计学习活动,开发学习环境,调控和评价学习过程。一些全新的教育模式,如网络教育、虚拟大学、终身学习等也应运而生。教师只有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二、教学技能

1.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何处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祝智庭教授在《信息教育展望》中提出以下几个层次:

A.基本信息素养:是指一个教师平时应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和技能。

B.学科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C.特殊信息素养:是指计算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D.科研信息素养:指一个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基本要求,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教学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把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三、教学模式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要加快信息化教育的进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就要建立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学,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教师。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四、教学设计

教育信息化时代单纯依赖课程和学科专家的设计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应该让一线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研究,因为一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教师要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握课程发展的方向,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的变革要求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来设计教学,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教育信息化中教师不再是学习内容的唯一来源,教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迅速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素养,适应角色的转变,从而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最终为实现代化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黄莆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创新教育中德育教师角色转换探析 篇7

1 从教学内容的差异看德育教师角色定位

由于课堂内容存在差异性,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注重课堂组织, 有的注重把握课堂流程等等,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1 课堂组织上要当好“导演”

目前, 在德育教改的呼吁声中, 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读、说、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只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例如, 在上法律基础课时, 课文本身十分重要, 把案例当剧本, 更适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 进而充分理解法律条款。这样一来, 课堂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首先必须认真读好课文, 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 自己去学、自己去演。也就是说, 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得到了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和谐一致, 形成了共振, 创新也才可能实现。

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导演呢?

首先, 要对“剧本” (教学内容) 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反复诵读文本, 认真思考与教材有关的主要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其次, 要了解“演员”的实力, 即学生的知识构成, 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员”这一角色。因此, 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 在了解学生时, 可进行“换位思考”, 即在思考问题时, 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对方的位置, 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 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 体会学生情绪, 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 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每一篇课文, 要预测他们会如何确定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

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 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只是起一个宏观布局的作用, 即“导演”的作用, 他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 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的还是学生。

1.2 课堂流程中当好“舵手”

创新教育下, 德育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 提倡“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始终充当一个“舵手”的角色, 对学生的学习给以方向指引和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加以控制。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若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

那么, 教师要做好“舵手”应做到哪两点呢?一是在实施德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准确熟练地掌握《德育教学大纲》的内容, 把握住德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往正确方向引导。二是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 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 并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本来是一个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干扰信息, 由于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理解的“共振”, 保持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其实, 在教学中对学生心态把握和了解也很重要。这样, 有利于我们从总体入手, 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和引导。当前的德育教学, 教师在其中始终只是名“舵手”, 他只负责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方向发展;而船只的前进, 则需学生自己划动船桨, 朝着教师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 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1.3 课堂质疑中当好“记者”

创新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 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向学生发问, 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特别是从近几年日益兴起的话题作文来看, 教师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可以就某一话题, 让学生谈开去, 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 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教师通过“记者”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 记者角色的扮演应注意哪些呢?首先, 记者的扮演其实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发现问题的环境, 比如, 在案例教学中就是提供案例背景。经过教师的设问, 学生思维必然活跃, 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 而且情感和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分析案例对他们来说, 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 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 在发问过程中, 应将问题的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上。比如, 我们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的材料是否充裕、选材是否精当, 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起导向作用。

2 从师生关系转换来看教师角色定位

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心理环境, 教师也就不可能引发学生学习、质疑、发现的动力, 也更不可能谈得上创新教育。

学习心理环境即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种种因素。学生心理的积极亢奋还是消极低落, 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 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 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都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败。而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品格的熏陶都是与教学相伴而来的。如果学生之间不能有很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互相之间思想上的理解与沟通, 学生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据调查, 学生最希望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因此, 教师应转变陈腐思想, 重塑教师形象。教师作为社会一分子应平等对待也是社会一分子的学生。千百年来, “天地君亲师”因袭相传, 发展下来, “师道尊严”已成为教师心中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教室里充满着紧张压抑, 学生看教师眼色,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 何谈萌发创新意识?因此,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做学生的朋友, 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时紧张感, 除去学生心理负担, 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师生实现朋友式交往, 教学达到同频共振, 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迸发。

这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也在于师生的相互尊重、信任中, 全面发展自我, 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 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 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 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教学机制, 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的旧模式, 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开放教育教师角色 篇8

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要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已远远不够, 必须上升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一) 教师要重视自己教, 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学,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只是手段, 而学生“学会”特别是“会学”才是真正的目的。传承式教育中, 教师往往重视自己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对学生的“学”指导不力。重教轻学必然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转、围着教材转,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更不可能摩擦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教育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内在因素, 教得再好也只是一种外部力量, 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化。这个内化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成为这一过程的引路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 教师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启发思维, 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授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开启知识之库和创新之门的钥匙, 让学生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新的征途。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 尤其是创新思维,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每个学生身上, 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力潜能, 只要着力开发, 使学生学会学习, 善于思维, 勇于探索, 就可能启发学生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三) 教师要重视统一性教育, 更要重视个性化教育, 成为人才成长的奠基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 在教师主导下, 在规定的课时内和特定的教学环境中, 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面向大多数, 具有教育的统一性。教师在重视统一性教育的同时, 要看到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要求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具有个性特点和风格的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转换。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平台, 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以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人”转变为教研合一的新学者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自古如此。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 不容置疑。但是,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 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学者。这不仅需要广大教师达成共识, 更需要付诸行动。

(一) 教师成为新学者,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决定的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 仅有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更重要的是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 把人类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主要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则需要教育转型, 由传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 不应是教育改革的旁观者和他人成果的消费者, 应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学者。唯有使教师成为新学者, 才有利于教师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二) 教师成为新学者, 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 一切有成就的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创造, 教学上的创新。教、研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不应满足于仅仅作为知识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 而应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具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人, 努力向专家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发展, 从而使教师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体现教师职业的升华。

(三) 教师成为新学者, 要区分层次, 侧重不同的领域展开研究

每个教师都要经历由新教师到老教师的发展过程, 新、老教师应侧重不同领域展开研究。新教师, 重点是研究教材和本学科体系, 研究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尽快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使教与学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作为,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老教师, 应侧重于创新前人的教学成果, 编写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新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思想, 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专著。丰硕的教研成果不仅可以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而且能使老教师倍感成功的喜悦, 从此踏上教育科研的幸福快车, 获得事业和精神的双丰收。

三、教师要从旧有的权威者转向新型的权威者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教育与网络密不可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 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教师旧有的“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的挑战。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个人权威转向多元化的、群体性的权威。

(一) 信息时代, 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以专业权威为核心的教师旧有权威将会受到挑战

信息时代,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巨大信息网成了学生全新的信息源, 教师已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 从知识的占有量上来看, 教师和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学生可能会超过教师。在网络条件下, 谁都可以在网上求教或提出问题, 同样, 谁都可以在网上解答别人的问题, 教与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 教育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民主化”阶段, 传统权威、法定权威已失去其作用, 感召权威也非教师所独有。教师必须改变“唯我独尊”的旧思想, 真正放下架子, 置身学生之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二) 网络发展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并非不要教师权威, 而是要从旧有的教师权威向新型的教师权威转换

教师能否把握网络教学的特征, 积极吸纳网上信息,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是迎接网络发展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实现教师旧有权威向新型权威转换的关键。这种权威转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单一权威转向多元化权威;二是由个体权威转向群体权威, 即由授课教师独享的权威转向由授课教师、本专业其他教师、其他专业、其他院校的教师以及各种媒体传播者共同分享的群体权威。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断拓宽学习渠道,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既重视自身个体作用的发挥, 又注重教师整体效力的优化。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 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以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

摘要:我国教育正由传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广大教师应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实现角色转换, 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教研合一的新学者和新型的权威者。

关键词:教育转型,创新教育,教师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当前基础教育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9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1) 古时先生向弟子传经授道, 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收器, 是知识的奴隶;教师是知识的“霸主”, 学生的“暴君”。而现如今,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传播媒介极大扩充。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丰富, 除了传统的课程教材外, 还有诸如报刊书籍、影视资料、网络信息、社会生活等。可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 更多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去获得, 因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应是“学长”“朋友”“领路人”。

(2) 课程标准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入, 是教学的依托。当前基础教育下设置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以学科、知识和书本为中心的做法, 它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 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它针砭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科中心”痼疾, 从社会和科技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等角度来组织材料和精选内容, 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与条件, 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由学科知识走向学生的人生经验, 个性的张扬。这种背景下, 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指导者”的角色。

(3)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 学习方式的改革已冲击了传统的课堂中心领域, 创造出许多新的学习方式。相当多的学习活动已不能在传统“课堂”中进行,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目标的调控和计划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二、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

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年龄小, 在认识上有局限, 在行为上缺乏自制力, 这就需要已经成年, 知识阅历相对丰富的教师发挥组织功能, 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但当前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对教学的组织,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包办从教学方向、内容到学习方法、学习进程乃至结果评价等一切教学活动, 把学生当作学习机器的组织。当前基础教育下,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行为概括起来就是“管理”一词, “管理”不等同于“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 是“指”, 是引导学生的精力投放, 时间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 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一册 (上) 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教学时, 教师只要给学生提出研究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去调查;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并结合学生的报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或同学之间互评。

三、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只是教学的管理者, 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 把教学过程和育人目的综合起来。不难发现, 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自主探究, 都是把教育对象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的人再转变成文化人、文明人、现代人的过程, 是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和个性品格, 从已知世界向外在客观世界扩张融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师生都参与到教学中, 积极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有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时, 在学完概念后, 先让学生举几个函数的例子互相判断, 但是由于学生的学识有限, 所举的例子往往是单一重复的。这时老师应及时多举些函数例子给学生见识。但此时怎样举例子, 还是有些讲究的, 老师最好不要说“我也举几个函数的例子给你们看看”而是说“我也举几个例子, 大家判断看是不是函数。”这一小小的变化, 体现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它不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

综上所述, 教师是职业, 更是艺术家。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发展的外因, 其最大作用是促进学生内在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教师唯有认清这点, 做好角色转换, 才能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开放学习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篇10

提到学生的学习, 我们能够联想到的通常会是课堂、黑板、教师、课本、学生、讲授、听课、笔记、作业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大多定位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二者构成了知识传承的主要环节。基于这种理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每位教师对于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都积累了很多自己的经验。然而,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知识观和学习观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和重塑着“知识”和“学习”这些传统概念, 同时改变着我们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例如, 面对浩若烟海的网络信息, 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而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学生, 他们更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通过微博、博客、SNS、即时通软件等来展现自我。他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 乃至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被称作“数字原生代”, 比我们更善于运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在信息时代, 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 在课堂上为“数字原生代”授业解惑, 面对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学生, 如何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面对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及学生观, 我们教师需要思索和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角色定位。

多媒体技术替代了过去书本上单调的文字, 以音频、视频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由索然无味变得有声有色, 更加容易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网络技术的发展, 则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代替了过去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各种制作精美、生动有趣的网上学习资源也部分替代了过去的书本, 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BBS、博客、微博、学习社区等新兴的交互方式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提问、发言和讨论。我们正在前所未有地全方位接收、传播和分享着知识。作为教育者, 应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快适应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 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深入理解和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 应该是教师在开放学习中的新角色。

做好这些, 首先要尽快熟悉所有可用于实现高效学习的技术, 这正是《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便是作者教会我们网络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学习者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去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通过他所说的开放世界的十把金钥匙——十种能够改变我们学习方式的技术, 为我们提供了个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资源, 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和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让我认识到网络技术环境下教育的形式、方法、理论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网络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网络技术正在变革着教育。作为教师,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变革中的教育, 更快地明确自己在开放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我们有必要认真而深入地探讨各种不断涌现出来的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 以及这些技术究竟是如何使教育发生革命性改变的。

作为现阶段的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网络时代的变革?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读过学习理论方面的书籍, 充斥于其中的“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类的抽象概念以及基于这些概念的严谨而深奥的教学理论体系往往使我们望而生畏。普通的学习者和教师往往纠结于那些概念及其拗口的解释之中, 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领会其实质并将其与实际的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 这往往会阻碍我们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全新的技术。但是《世界是开放的》与那些我们经常见到的枯燥的教育理论或者其他的技术类书籍不同, 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提出和分析一些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试图建立一个严格的对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定义。在这本书中, 更多地是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 描述一个“探索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任何年龄、性别、民族或文化的人的学习之可能性的旅程”。例如, 书中对于Web2.0技术的描述中, 通过CommonCraft公司的在线教育视频资源在其他国家受到的欢迎、舞者Matt如何通过在线视频网站分享他有趣而惊险的经历、Karl Fisch及其教育博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三个例子, 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支撑下, 信息和知识如何产生、如何被共享以及如何影响更多人的过程。这种有趣的实例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能使我们理解知识共享和在线资源的重要意义。

因此, 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 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对我们所研究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的生动诠释, 是对我们研究方向的指引。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 书中的各种事例和对各类学习工具深入浅出的描述, 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具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正如译者焦建利教授在译后记中所归纳的, “作者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真实的案例, 为我们展现了打开开放世界的十把金钥匙。”“会令每个读者深思, 帮助他们掌握开启自己学习世界的有效方法。”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师角色 角色转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把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中,而且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相应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适应教育领域的这种变化,积极寻求新的教师角色转换和定位。

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过程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

首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新的教学思想及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学科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利用多种媒体获取和构建知识。信息化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的“因材施教”,不管是传统的“优等生”还是“差生”,学习进度、内容和时间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中心地位,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由于计算机网络上信息源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还要担当起信息的过滤者、把关者的角色。信息技术帮助老师从传统教学管理中解脱出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教师备课、查询资料、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及沟通、与同行的交流探讨、资源的共享等都变得极为容易和方便。

二、教育信息化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这个目标,信息化教育对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要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是以信息观点对知识进行传授、分析、管理和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面临放弃已经熟悉多年的各种传统教学方法,大量抛弃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及体会,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由习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老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及支持者。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在拥有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也要培养信息素养。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利用PPT、FLASH等计算机软件制作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课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的能力,正确和谐地把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如“翻转课堂”、“幕课”、“微课”都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老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三)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创新型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相帮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然而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面临转变,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一)由“主体”变为“主导”。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从“主体”变为“主导”,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构建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二)变“教案”为“学案”。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已经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辅助者和支持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出改变,把教师用的教案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的学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积极互动,帮助他们完善知识构建。教师也是评估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三)承担教师与科研者的双重角色。

信息化教育要求老师不仅做好教书匠,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信息化教育中出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了解并掌握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做有心人,自觉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电子书刊等收集大量资料,养成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扮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时代赋予老师角色全新的内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变化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老师。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和寻求新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教育功能 篇12

下面, 我结合近三年来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谈一谈小学教师角色的教育功能。

一、言传身教的心灵育化功能

现代教育学认为, 教师职业是以塑造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 这种塑造不仅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起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人格魅力, 理想追求起作用。即我们常说的要身教与言教并举,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角色的心灵育化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求教师随时随地通过内外合一的美好形象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 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力。这就特别要求教师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 教育自己, 以引导学生。

二、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滋养功能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面对纷繁复杂外部世界, 自身情绪变化剧烈、极不稳定, 格外渴求情感的理解和沟通, 他们的情感世界像急待浇灌的幼苗, 如果能得到爱的关怀和情感的滋润, 就会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这种爱与关心会在漫长的生命中支撑他们的人生, 并促使他们成为富于爱心的健康的人, 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情感的培养不能靠道德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或是被强迫而接受, 而只能以情激情, 以爱发现爱, 以心理解心。在这方面, 教师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是青少年除父母之外相处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人, 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影响,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情感关系, 而这种密切关系存在于良好的情感互通互动中。

我班学生陈鹏沉默寡语, 很少参加班级的活动, 不愿意与同学交往, 情绪极不稳定, 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经过多方面了解, 原来陈鹏同学的父亲违法入狱, 母亲因此而改嫁, 他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 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亲的不光彩过去, 更是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 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针对这种特殊情况, 我对陈鹏尽量多给予一些关爱, 常跟他交谈, 鼓励他, 表扬他。同时, 我也要求其他学生多去关心他, 积极主动地跟陈鹏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 我们发现陈鹏同学变得开朗起来了, 跟同学也玩在了一起, 学习成绩逐步有所提高, 还能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因此,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体贴, 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学生心理, 可使他们感到温暖的理解像甘露无声无息地浇灌着细小的心灵, 消解他们不良情绪, 融化他们的内心情绪死结, 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巧妙恰当的激励诱导功能

当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如此高速发展的社会, 要求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这样崭新的教学任务, 由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不能够完成的。时代要求教师完成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 新课改、新教育观念推行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去学习、生活, 那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也要从“独唱”变为“伴唱”, 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知识、组织知识、训练能力, 更多的是引导他们, 而不是改造他们。作为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 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使他们理解求知的意义, 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从而体验到追求知识的喜悦和精神满足。

我班的史国文同学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家访中我了解到, 先前对他的引导不得法, 导致学习能力差, 放任自流, 成了典型的积累型差生。但是金子就会发亮的, 就是差生也有自身的闪光点。每当发现他有较好的表现时, 我就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引导, 让他从点滴的进步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品尝到学习知识也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过程。慢慢地, 他从对作业一字不理到主动完成, 并高兴地拿给教师看, 到后来我还发现史国文同学表现出比较优秀的记忆力, 如别人记不住的诗文, 可他却能顺利地背诵,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变化。

四、健康向上的兴趣引导功能

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健康向上的兴趣会引导一个人深层次地认识和领会事物。对于青少年来说, 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吸引他们的事物纷繁复杂, 产生的兴趣也是非常丰富的, 但这种兴趣往往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这样发展起来的兴趣的健康性和一贯性就无法保证了。教师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他健康兴趣的培养, 诸如成立的各种兴趣小组, 其目的就是尊重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来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深感学生健康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之后, 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自己非常爱好书法和绘画, 常常利用课余写写画画, 我就发现在我的影响下, 班里有许多学生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充分利用自己负责绘画兴趣小组的教学工作的时机, 对学生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和发展。到目前, 许多的学生不但深深地爱上了国画, 而且还亲手创作了一幅幅水平较高的作品。这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作画一样, 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也是一种对美的创造。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作品的时候, 必然置身于一种宁静高雅的状态下, 其身心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熏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一种健康的审美意识以及美好的兴趣随之形成了, 它将影响学生一生, 相伴学生一生。

总之, 教师角色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方面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体系。这里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 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 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角色,情境,探究,创造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大顺等.教育心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

[3]冯可诚等.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4]刘舒生等.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5]董林伟.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6]林秀丽.“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厦门安定小学.

[7]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上海教育科研, 2001-1-5.

[8]汤仲华.浅谈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江苏海安县教育督导组.

上一篇:戏剧教学大学语文下一篇:生成课程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