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2024-07-14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精选8篇)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篇1

众所周知,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只有与学生心相共鸣, 进行心灵的互动, 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与班主任配合默契, 教育的各种功用才会得以完美发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时, 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真正走进学生心中。那么, 要做到这些, 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又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充当的角色呢?现笔者将自己在小学班主任一线教学二十多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做一位“慈母”, 用爱心赢得学生

“爱就是教育。”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 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 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当慈母的角色, 给学生以慈母的关心、呵护、疼爱。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往今来, 但凡有成就的教师, 不管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和地位,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爱生。诸如蔡元培、叶圣陶、斯霞、魏书生等名师无一不是让爱与教育同行的。这种慈爱撒播在学生的心坎上, 既有对优等生的培育, 对一般生的促进, 更有对特殊生的关怀,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偏爱。在爱心的感召下,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容易发挥效力, 其良苦用心更容易让人理解。当然,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绝不能是宠爱, 更不能是溺爱, 而应是尊重、信任、容忍、关怀, 这种爱超越亲情, 崇高、理智而公平, 伟大、纯洁又持久。

二、当一名“严师”, 用行动规范学生

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班级工作应先从建立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而强化常规管理, 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 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 让学生全面发展, 当从一个“严”字开始。许多时候, 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磨得教师原谅, 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对此, 班主任绝不能以讲情面换取与学生的亲近。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 不是放任自流, 应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同时, 严格要求他们。古人云:“教不严, 师之惰。”学生犯错, 该批评就批评, 该处理就处理;学生进步, 该表扬就表扬, 该奖励时就一定要奖励。只有奖罚得当, 才能在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 对待学生应严格要求与宽容大度, 两者并不矛盾, 严格而不苛刻, 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当然, 严格绝不是摆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 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 也不是面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简单、粗暴、“一刀切”处理, 更不是用棍棒敲打学生。班主任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 腿勤心细,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才能“严师出高徒”。

三、扮一个“挚友”, 用情感打动学生

以心换心, 以理解为桥梁, 人与人之间才能得到情感的沟通。与学生做朋友, 班主任才更容易让学生亲近。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 班主任应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 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只有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爱护, 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班主任工作中不乏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与交流, 这时除了正面直接地开展工作外, 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 让学生对自己倾诉, 以从中了解学生, 对症教育。其实, 这种倾诉, 本身是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也就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 赢得友谊。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是班级群体组织的主心骨, 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不管是“慈母”, 还是“严师”“挚友”, 不管扮演哪一种角色,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而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 慈而不溺、严而不苛、友而有序, 是做班主任的原则, 也是做班主任的技巧。我们既要扮严师, 又要做慈母, 还要当挚友, 让学生充分信任你、亲近你、理解你。这样的班主任形象一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形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在变, 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当好班主任, 有待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无论哪种角色, 都应是同一的美好形象;无论怎样的相处, 都应是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温暖的阳光。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堂。

摘要: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要想发挥好一个班级领导者、组织者的教育主导作用, 需要把握好几个角色:作为“慈母”, 我们要用爱心赢得学生;作为“严师”, 我们要用行动规范学生;作为“挚友”, 我们要用情感打动学生。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慈母,严师,挚友

参考文献

[1]王立华.班主任远离理论:当下真相与改变路径[J].班主任, 2012 (8) .

[2]李向辉.从副业走向主业班主任专业化的应然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1) .

[3]王海燕.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特征的思考[J].中国教师, 2013 (13) .

[4]张万祥主编.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6.

[5]黄正平.我国班主任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3) .

[6]张清清.小学班主任反思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7]付慧芳.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篇2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利用互联网可以很方便轻松的搜索查询课文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提高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虽然大多数学生从电视剧中有所了解课文的内容,但由于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不是特别了解。这时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又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如何弃医从文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以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如导入《智取生辰纲》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歌,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又如教学文言文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虹云、雅坤等优秀播音员的朗读录音,他们的朗读语调标准规范,声情并茂,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随心所欲,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学生不可能从现实中直接观看到课文内容所描述的各种云或光彩的自然现象,只能从课文字里行间和教师的语言表达中体会和想象,这样无法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云及光彩现象的视频和图片,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对学生把握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教材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课文内容只能呈现给学生有限的文字内容,或是极少篇幅的补充资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文学素养和提高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既可以加大课堂密度,增加教学容量,又可以拓展教学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单凭教师的讲解势必枯燥无味。教学时,运用教育媒体给学生播放《中国石拱桥》纪录短片,学生不仅仅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我国像赵州桥、卢沟桥等各种样式及各种造型的石拱桥,并且对我国石拱桥的不同造型特征和不同结构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借助多媒体掌握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的视频短片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的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其效果是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篇3

一、正确搞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服务与指导的工作。企业指导员开展工作时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对自身分管的工作和职责有一个正确定位, 要积极帮助本单位协调处理好多极方向的关系, 赢得本单位领导和本单位企业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引导不主导、参与不干预、协调不强调、监督不包揽”, 正确搞好各方面的工作。

二是培育与指导的工作。基层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搞好本单位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要按照党章的要求, 及时的把党组织建立起来;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为今后建立党组织、企业自身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二、认真当好“五员”、具备“五心”

一是当好“政策理论的宣传员”。基层指导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及时向企业员工传达贯彻本企业的企业精神以及党的有关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是做好“党建工作的组织员”。指导员要动员一些优秀员工写入党申请书,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 及时把具备条件的吸收到党内来。

三是当好“内外关系的协调员”。要经常深入党员和企业员工中去, 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 协调处理好本单位职工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 主动帮助本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使一些矛盾得到有效的化解。

四是做好“企业与民意的解说员”。要在企业与民意发生冲突时, 要及时地进行解说沟通。对本企业的一些苦处难处, 要使广大企业员工增加换位思考意识, 得到员工的谅解。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很好的得到解决, 进一步发挥本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是当好“企业依法经营的监督员”。要在基层队伍中开展各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增加企业员工的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使职工遵法守法。

提高认识、具备“四心”, 即“热心”、“爱心”、“细心”、“诚心”, 这是作好基层指导员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对自己的职责和分管的工作要有“热心”。基层指导员对本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得到很好的提高, 以过硬的党性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对待组织的信任和期待, 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有对党员、职工真挚的“爱心”。通过“爱心”架起企业与员工、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组织开展“节日送慰问、生日送祝福、困难送温暖”等系列活动。三是要对党建工作十分“细心”。工作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没有对党建工作形成正确认识, 基层指导员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将成为员工对党组织的“第一印象”。因此, 基层指导员要特别细心, 掌握员工的心态,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四是基层指导员要具备“诚心”。基层指导员应把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听取职工的心声、掌握本部门的生产经营的情况, 发现问题, 帮助本部门想办法、出点子, 能够解决的问题, 绝不推诿, 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

三、提高基层指导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勤于学习, 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本领。首先要讲政治, 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在政治上要保持敏锐的思维, 头脑要保持清醒, 行动上要保持坚定, 始终与上一级党的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同时, 还要有对工作的决策能力和把握政策的能力, 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多参加本部门组织的各项政治思想教育和各项业务学习, 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 把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注意长期积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 勇于创新, 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硬道理!素质过硬了, 你才能驾驭自身的行动, 穿梭在基层干部与员工之间, 成为同志之间的润滑剂, 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部门领导的中心上, 形成一种核心, 一种凝聚力, 更是一种竞争力, 这样就有利于部门领导安排的工作被不折不扣的执行, 确保部门的政令畅通, 使各项业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 使本部门的整体工作驶向正轨!

三是服务发展, 切实增强大局观念。本着为本部门负责的态度, 突出发展服务对象, 提升服务意识, 推动发展、加快发展, 来出点子想办法、积累创新点,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企业。

四是真抓实干, 踏踏实实做事, 勤勤恳恳做人, 要养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 要把自己从事党建思想文化工作看成是组织对自己的一种信任, 是一种荣幸, 一种锻炼, 努力提高本部门服务和管理的意识, 甘为配角, 学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争做一名胸怀公心、组织放心、群众贴心的优秀政工干部。

总之, 大力加强基层建设, 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 结合新形势下对基层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切实加强基层指导员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努力提高基层队指导员做好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和管理工作效率, 不断推进基层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葛连军.深入推进指导员岗位练兵[J].政工学刊, 2011, (3) :52.

把握好教育子女的“度” 篇4

1. 制定合理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符合孩子实际发展水平又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目标也应该是适当的, 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就是要制定弹性目标, 让孩子感觉到有奔头儿;不能太高, 要是要求太高, 则会使孩子感到迷茫, 再如何努力也不会达到目标, 从而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心, 失去前进的动力。

2.及时进行监督

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要求, 父母要监督孩子认真完成, 不能一说了之, 干和不干一个样, 要让孩子养成守诺的良好习惯。

3.不定期检查

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进展情况, 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在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使其顺利达成所定目标。

4.循环反馈

父母要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检查结果认真分析, 总结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 得出结论, 再结合孩子现有的实际水平, 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循环促进、循序渐进, 使得孩子不断进步。父母虽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对孩子的关注应该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 不能太过于严格, 也不能过于溺爱, 要有理智的关爱, 否则孩子就会在一种不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中成长, 为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埋下隐患。

家长对孩子必须要爱而不溺, 做到以下几点。

1. 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

一方面要使孩子感受到家庭对他的关爱, 另一方面也要他感受到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有的责任。例如, 要爱家人、爱亲人。

2. 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 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质,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别人的事情帮助做的良好行为习惯。禁忌孩子的事, 家长替代做、包办做。那样, 会使孩子懒惰成性, 严重缺乏自立能力。

3.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 尽量给予满足

如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娱乐用品, 应该给予满足。假如孩子的合理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 就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自卑、情绪消极、讨厌父母、拒绝交流,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但是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家庭条件不允许,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

4. 不要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

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多方面的, 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当孩子提出要求时, 一定要做具体分析, 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 再结合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做出决定。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强, 从而导致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在这个经济发达的时代, 过分的满足又极其容易造成孩子的欲望膨胀, 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当某一次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孩子就容易走向极端, 或自闭、或消沉, 甚至引发犯罪。

进行激励教育 要把握好“度” 篇5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激励教育时机,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加强思想认识,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对其“灰暗处”要及时制止、防微杜渐。

案例:我班有个学生叫赵壮壮,他从小父母离异,其跟随父亲生活,性格叛逆。从小学就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爱打架,广交社会“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差、纪律差的“双差生”。这是我最初了解到的有关他的全部情况。

开学第一天,他就多次违反学校纪律:说脏话;中午吃完饭把馒头当做篮球,向垃圾袋中投篮;上自习说笑,影响其它同学学习……开学第一天他就让我头疼,我深知壮壮是一个难教育的学生。我批评他,他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

从此以后我经常找他谈心。开始他对我并不信任甚至对我的批评有些抵触,更不愿多谈自己的观点,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听我说。许多次我都告诉我自己:别再在壮壮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放弃壮壮,让他自由发展吧。但是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与誓言,想想教师的职责,想想壮壮的前途,我又不甘放弃。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要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有些学生怕耽误学习,对运动会的组织情况不怎么关心,但是我发现壮壮对这件事非常热心。他跑前跑后,协助体委组织报名、安排训练。尤其是接力训练,手把手训练同学如何接棒,如何助跑,特别认真。

我开始发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并及时地对他提出表扬和鼓励。他一高兴,对我说的话也多了,他热爱体育运动,他在小学时就是跳高运动员,还拿过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在心理暗暗对自己说:“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坏’学生。”

运动会那天,我亲自站在场地边上为他加油。当他很轻松地跳过1米5,稳拿第一名时,我由衷地为他鼓掌,同时也送去了鼓励、欣赏的微笑。当我给他披上衣服并送上了“你真棒”一句鼓励的话时,我第一次发现他脸红了。他小声说了一句:“老师,其实我还能跳得更高”。当他回到班级的所在位置时,我事先安排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异口同声地说:“英雄凯旋了!”我发现他脸上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运动会结束后,我趁热打铁找他谈心,趁机鼓励他。以后的日子他明显地比以前守纪律了,学习也用功了,比从前似乎也更自信了。

我原以为我用自己的真诚与爱打动了一个人的心,原以为我教育壮壮成功了,原以为他从那以后就会脱胎换骨,所以就放松了对他的要求。可是后来我发现:一段时间后,他有些张狂,有些目中无人。在运动会后不久的期中考试中,他就考试迟到,考试时违反纪律,2B铅笔也没准备好。当时我有些茫然了,他怎么会这样呢?原以为我教育壮壮成功了,可是……

在认真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我认为这是我的工作疏忽,我对壮壮一味的鼓励,让他有些忘乎所以了。鼓励也要讲方法、讲策略,要有“度”,不能盲目鼓励。“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激”而不“励”。相反,“度”不及,不能感奋,“励”而不“激”。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壮壮采用“严爱结合”的教育方法。他犯错误时,我严厉地给他指出来,并帮他改正。刚开始他有点接受不了,有点逆反。于是,我征求了赵壮壮的意见,在班级里发起了一次活动,让每个同学写写对赵壮壮同学的看法,并给他提一些建议。之后,我和他一起分析了他近来的一些表现,以及同学们对他的一些看法。他也意识到他最近的一些缺点:盲目自大、不守纪律、爱耍小聪明、不守诺言、没有礼貌等,并表示今后会改正这些缺点。我也趁机给他鼓劲,对他说:“只要你从内心里想改正,相信你能做到。马上行动吧,行动让梦想成真!”慢慢地他接受了我“严爱有加”的教育方法。甚至有时候犯错误之际,他能主动找我承认错误,并且主动帮同学擦黑板、扫地、送垃圾……赵壮壮慢慢在改变。

演好角色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篇6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是管理的发起者, 是学生社会角色的引导者。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往往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 扮演“严厉家长”的角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教师职责所在。但学生放学回到家中,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校养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进行强化, 必然会削弱教育的效果, 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留守儿童在看护人督促乏力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努力扮演好“严厉家长”的角色。如规定留守儿童在家中的学习、作息时间等, 做好了表扬, 做不好批评、教育。当然, 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全天对学生进行看护, 只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 经常通过电话或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 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每个学期开学, 我都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 把他们的住址、监护人以及爱好习惯, 家庭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他们提出放学回到家后的具体要求, 并留给学生随时联系的方式。从调查了解中发现, 在我的严格要求下, 我班的留守儿童在家里基本能按要求去做。所以说, 只要教师想方设法, 努力地扮演好留守儿童“严厉家长”的角色, 让他们学有榜样, 行有规范, 留守儿童的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 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渐渐形成。

2. 扮演“亲切父母”的角色

留守儿童大多人际关系单一, 只和自己信任的少数人交往, 因而造成了他们感情较淡漠, 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教师在班级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威, 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一些班级活动, 并尝试在各种活动中安排他们扮演一定的角色;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爱好, 培养兴趣;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较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教师应扮演“亲切父母”的角色, 成为学生情感的寄托、倾诉的对象、心灵的港湾。

学生小洋的父母长期都在外地打工。他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只有过年时才能和父母见一面, 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10天。平时他总是少言寡语, 很少和同学说话, 有时老师问他三句, 他也吐不出一个字来。上课时经常发呆, 有时还会因想念父母而大哭起来, 成绩自然不好。为了帮助小洋同学改掉这些不良因素,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 还特意安排一些同学和他玩游戏。一开始和他交谈学习时, 他一直只听不说, 后来我改变话题, 和他谈些家常, 比如说“你今天早饭吃什么?是谁做的?”“回家都看哪些电视节目?”……慢慢地, 他开始回答我的问题, 而我也慢慢地把话题引到学习上来, 并故意给一些容易的题目让他做, 让他找到成功的信心。他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校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说话了, 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讲, 偶尔也举手发言, 作业基本上能完成。可见, 留守儿童多么需要爱啊!教师扮演一个父 (母) 亲的角色, 参与学生的生活, 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 他们的一些因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问题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3. 扮演“知心老师”的角色

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督导, 甚至失去监督, 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养成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好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打闹严重等不良习惯。离开学校, 有的甚至去游戏机厅打游戏、去网吧等。这些坏习惯、坏毛病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改掉它们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老师应当具备“三颗心”, 即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恒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知心”, 即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 顺着他们个人的喜好, 恰当引导, 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学生小海是一位个头大、脾气暴躁、好打好闹的留守儿童。他课堂上好搞小动作, 思想不集中;课堂下经常搞恶作剧, 以强欺弱, 是班上的“小霸王”。他思想顽固, 每次犯错误都不会轻易承认。为了帮助小海改掉不良习惯, 我抓住他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在班会上表扬他体育成绩好, 鼓励他参加校运动会。结果, 他在校运会上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我又鼓励他:“你在运动会上表现得这么出色, 说明你很有能力, 如果你上课时能认真听讲, 课后多练习, 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上去的。”他听了很高兴, 从此改掉了许多缺点, 对自己有了信心, 学习也努力多了, 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情感教育 篇7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学习是一个艰苦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更需要愉悦的心理情感氛围去支撑。所以,作为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愉悦与温暖。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和蔼而不是放纵,是严峻而不是冷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力求倾注真挚情感、流露关爱,教师内心丰富的情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持久而广博。这一环节的教学功能在于运用兴奋的学习心理,引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利用暗示法、婉转提醒法、小游戏、唱英文歌、集体朗读短诗、课本剧表演或者利用特有的表情和姿态,使课堂里形成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的氛围,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组织活动。

例如我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8“What’s the matter?”时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Hello!Hello!How are you?”朗朗上口的歌曲不仅有利于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协作,使有关想象及整体的综合思维作用得到合理的释放,而且能缓解英语课堂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以旧引新,导入目标”之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排除紧张情绪,从而掌握新知识以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刚学英语时觉得枯燥无味,我们教师就要通过做游戏、背歌谣、学唱歌、画图、表演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Unit10 Do you play”这一课,学生学完重点句型及重点单词后,为了巩固所学新句型、新单词,可采用“接火车”游戏。首先找出一位学生来担任“火车头”,而其余学生给出命令:“One two three go!go!go!’当最后一声“go”结束时“火车头”停止前进,对他身边的同学提出问句,回答正确者则为下一个“火车头”,回答错误者则“Sit down and think it again”。“接火车”游戏不仅巩固了新授句型及单词,而且避免了枯燥单调地读课文,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

三、改变英语教法,关注学生情感培养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是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带有挑战性地完成学习知识和生活学习的技能等一系列任务。而情感教学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合作性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感、成就感。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任务型教学重点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类型、教师如何设计这类任务。情感教学探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感体验。二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缺一不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重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最终走上最有效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学业,学到各个方面的技能。

在“I am hungry”这课教学中,我购买了一些食品和饮料,上课时向学生一一介绍,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物品,并用英语表达。紧接着让学生做游戏,为每个学生发一张写有实物单词的标签,让学生把标签贴在相应的物品上,最后利用这些实物模拟购物场景(shopping)来进行“任务型教学”。下课时,这些物品所剩无几,很多都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奖励发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活动,所以每个学生都那么兴高采烈,异常活跃,脸上洋溢着喜悦,体验到成功的激情。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使课堂中的各种活动有了依托,使英语活动趣味化、生活化、真实化。情境还可以使小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角色,并通过在情景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来习得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马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语言情境,那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言中产生。”

3. 活动教学法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篇8

这次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工作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成功探索。善于对实践进行思考与总结, 并用于指导实践, 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学习、提高工作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阶段以来的工作实践, 谈谈如何把握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以下称群众路线教育) 中以下四个方面的环节。

一、消除“两怕”, 领会政策

“群众路线”教育开始之初, 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两怕”思想, 即教育对象“怕搞过头”, 一般群众“怕走过场”。“两怕”的存在, 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群众路线”教育的应有效果。“群众路线”教育是新形势下的一次自我教育, 过去没搞过, 不熟悉更谈不上有经验, 干部群众中有这样或那样一些思想顾虑也难以避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解决矛盾, 如何消除“两怕”顾虑?“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对照总要求, “两怕”思想顾虑, 很有必要在“群众路线教育”中认识它、解决它。“群众路线教育”, 从根本上讲, 是对在职领导干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既发动群众, 又不搞群众运动; 既发扬民主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尽管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不同, 但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属于思想认识问题, 因而只能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说服教育等方法去解决, 不能视而不见, 也不能在矛盾中打转转。

“群众路线教育”的核心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但统一于解决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核心, 首先必须是我们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必须全面准确吃透中央精神。要围绕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根本问题, 贯彻一个总要求, 盯紧一个聚焦点, 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四个主要目标。“照镜子”, 不是自我欣赏, 而是要对照党章、查找差距;“正衣冠”, 不是自我感觉, 而是要严格标准、匡正言行;“洗洗澡”, 不是敷衍马虎, 而是要改正缺点、清除尘垢;“治治病”, 不是讳疾忌医, 而是要对症除根、治病救人。四个方面, 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通过认真学习“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指引, 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 有教育单位第一负责人的认真负责, 有巡视组的督促把关, 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 “群众路线教育”既不会“搞过头”, 也不会走过场。

我们应当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任何工作任务, 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号召, 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对教育对象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同样, 对一般干部群众也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对“群众路线教育”的决策部署和实施方案不知、不懂、不熟悉, 就难以做到投入、帮助、评议和把关工作; 如果参与不到、帮助不了、评议不好、把关不严, 那么, “群众路线教育”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广大群众也没能担负起主人翁的责任。

二、体现“两心”, 端正态度

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 有这么两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及时引导。其一,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 而是抵触猜测, 就轻避重; 其二, 有的群众不是出于“公心”帮助领导干部, 而是“讲私情”、“论关系”, 谁对自己好就给谁打勾, 反之就想“搞到他”, 如果“搞不倒”就“没有劲”、“不过瘾”。这次开门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创造性运用, 而“群众路线教育”中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策任务。

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成绩和问题都是比较清楚的。应该说在“群众路线教育”过程中听群众的意见, 接受群众的评议, 这对领导干部来说, 是一次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难得机会, 也是对干部人格的一种考验。古人尚能“从谏如流”,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虚心诚恳地听取群众的意见,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闻过则喜”的雅量。至于有的干部担心问题讲多了会否定成绩; 有的干部顾虑当着群众的面剖析自己的不足会影响今后的威信。其实,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顾虑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成绩不说跑不了, 问题不说改不了;问题暴露了、解决了, 领导的威信反而会越来越高。诚然, 威信不是靠文过饰非来实现, 而是靠人格的力量, 靠工作的态度, 靠赢得“心服”来树立。

所以说, 广大群众要抱着对党对人民、对组织对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 本着对党组织负责的精神, 客观、公正、诚恳地帮助领导干部, 特别是对待“测评”工作, 打个“√” ( 勾) 很容易, 是个举手提笔之劳, 但是要明确这个“√”的份量, 这是一种主人翁评价公仆的责任。对此, 群众不能随随便便, 敷衍塞责应付, 更不能允许个人的好恶来取舍。针对有些群众可能出现“偏心”, 我们应该对照“群众路线教育”的要求和这些群众的情况, 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和恰当的方法进行及时教育引导。同时, 还要深入调查分析,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 使测评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把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使其明确方向。只有领导“虚心”群众“公心”, “民主测评”工作才能客观、公正, “群众路线教育”才更具成效。

三、抓好“两头”, 严格把关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前头紧、后头松”的现象本属误区, 然而进入这个误区的也非个别, 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头组织领导和部门提前制定工作方案, 精心部署计划, 认真指导工作, 既有动员培训又有领导坐阵讲话, 等等。“后头”从组织领导上、督促指导会上、检查验收上都有所减弱和放松。这一“前紧后松”的现象还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第二阶段“民主测评”工作结束后, 有些领导干部松了一口气, 滋生了“过关”的思想, 不再认真对待“民评”后的活动。

“群众路线教育”是一次由多个环节、多个步骤进行的活动, 无论是前后阶段的连惯性, 教育内容的严谨性, 还是方法步骤的连续性都是科学合理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项内容, 都直接关系到“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效, 丝毫的放松或马虎, 都有可能埋下隐患, 影响全局, 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 一要强化领导, 严肃认真地组织好这项活动, 要有一抓到底的坚决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 二要发挥督导组的作用, 做好每个阶段的把关工作, 认真履行“检查、指导、督促、把关”职责。活动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 突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政策, 明确政策把关。政策是党的生命线。运用政策首先要懂政策, 要下功夫去学习和掌握上级文件精神。“群众路线教育”是一项教育性很强的教育, 只有强化了学习, 吃透政策, 才能在贯彻政策上不折不扣, 在执行工作时深入扎实, 在把关环节中理清政明。

第二, 走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把关。坚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 走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法宝;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又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 应当有效地发挥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把关作用。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 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 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 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

第三, 启发“群众路线教育”对象的觉悟, 讲究自觉把关。“群众路线教育”是新形势下一次自我教育的好机会, 能否调动和发挥领导干部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是保证“群众路线教育”收到实效的又一个关键, 尤其是第二阶段的“自我剖析”。这个阶段, 既是对学习阶段成效的检验, 又是搞好第三、第四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突出问题自己找不准、抓不住, 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开展不起来; 如果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 “群众路线教育”就会走过场, 上对不起党, 下对不起群众。因此, 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 来一个自我批评、自行剖析、自觉剖析、自我把关。在这里, 有一个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 有一个不断增强党性的问题, 有一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群众路线教育”需要群众的监督, 需要上级的点拨和同志之间的互相帮助, 更需要个人的自觉。集中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 但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经常而自觉的行动。

第四, 督导组履行职责, 做到严格把关。“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一环扣一环, 一个阶段紧连一个阶段。督导组在履行“把关”职责上要本着对党、对组织负责的精神,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个教育对象、每一个阶段都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要摆正与教育单位的位置, 督导组与教育单位的关系是指导工作而不是领导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时间与进度的关系, 督导组对每一个阶段都要强调“时间服从质量, 进度服从效果”的要求, 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不能转段, 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缺什么补什么, 不要怕反复; 三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督导组决不是单独督促别人, 而放松自己, 督导组既要严格地做好督导工作, 又要严格要求自己, 既要督促“群众路线教育”单位的领导干部搞好学习, 又要强化自身学习, 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 四要做好督导组本身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讲究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保证整体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强化“两点”, 付诸行动

衡量“群众路线教育”的效果好不好, 关键看整改。整改是整个“群众路线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抓好这“两点”至关重要, 是确保“群众路线教育”不走过场的有力措施。整改过程, 是“整”与“改”双边活动的统一过程。整改活动, 不仅有整改措施, 而且还要有整改成效, 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方案中, 必须付诸行动, 体现在工作实际中。

在集中“群众路线教育”期间, 群众曾有这样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自己给领导提了“原汁原味”意见, 会遭到打击报复, 可“群众路线教育”一过, 领导“过关”了, 还是“原职原位”, 怕领导给自己穿“小鞋”; 二是担心提交的意见和建议不被采纳, “群众路线教育”一结束, 整改工作也就停止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当然, 我们的一切工作着力点在于依靠群众, 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尽管这种担心顾虑来自少数, 但却反映了群众的一项愿望、一种要求, 也是一种“信号”———工作切忌搞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

上一篇:综合技能训练论文下一篇:塑性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