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2024-08-17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共9篇)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篇1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中提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要为了需要而合作。以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 谈一谈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

一、个人活动受限, 需要合作完成时

所谓“活动”, 是指某些学习内容的理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数学实践活动做铺垫, 以便与情境中所描述的情节相照应, 进而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理解。有些活动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进行调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挥小组的力量,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青岛版六年级《组合》中: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 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 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这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活动, 将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引发学生观察、猜测、实验、合作的探究过程, 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合的过程, 经历由“杂乱、具体”到“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二、个人操作片面, 需要资源共享时

所谓“操作”, 是指学生个体借助实物的帮助, 通过摆、折、画等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课题内容的意义, 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等差异较大, 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时采用小组合作, 既可以保证为学生归纳数学知识提供更充分、更可信的感性材料, 使结论更准确, 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从3cm、4cm、5cm、8cm和9cm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围三角形, 会出现1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已经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 没有几个学生能有序进行组合, 进行全部的动手操作。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 相互受到启发, 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三、个人想法不一, 需要辨别真伪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 因而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的解题策略各异, 甚至出现因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自己的解法更好等问题而发生争执。这时, 教师不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越辩越明,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了主动性, 活跃了思维, 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个人理解不同, 需要群策群力时

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时, 一般要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 这时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 进行互教、互学、互帮, 让学生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促进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的需要安排合作,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让学生学得更精彩。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60-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并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什么时机教师最应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共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究。

一、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启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解释遇到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在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当我们运用“再创造”原理,由学生本人把这些知识发现创造出来,时常会发现单靠个人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集体的智慧才能创造奇迹。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1/2;2/2;3/6这三个分数相等吗?”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是比较缺乏的。一开始,当学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行选择材料,在小组内分工表示这三个分数,合作比较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借助直观的操作和集体的力量,学生很快就得出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结论。

那么,“怎样的分数大小相等?”这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就让学生继续开展合作学习,让组内学生相互啟发,相互补充,逐步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小组认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为了证明,我就让学生再次合作,组内大量举例论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刚才自己发现的“真理”。但当学生翻开书本,发现书上的叙述和自己的说法有所不同时,就产生了疑惑: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不说“扩大”或“缩小”,还要加上“0除外?”这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相当迫切了,而且他们已有了一定的验证经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组内深人交流、组间取长补短的过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重点、难点内容也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畅所欲言时开展合作学习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畅所欲言,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可以让学生相互倾诉,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一下各种物体特点,然后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在小组内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这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说,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加强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个人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表现为迷惑,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挥全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合作完成。相互合作,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学生们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物品来搭积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合作的意识,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不同意见需要交换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习中学生意见分歧时,一旦有不同意见,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你能用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经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出现不同的意见,有学生说摆个,有的说个,为此争论不休。针对此种情形,我并没有直接答复哪种观点是。发挥集体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去争议,相互交流,最后问题在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思考不全面需要补充时开展合作学习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讨论、相互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了解题策略。一些开放题的教学,如每次用.根小棒,首尾连接,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这个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促进学生有效、高效地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惠琴.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J].教育科研论坛,2005,(2).

[2] 柴 丽.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J].新课程学习,2014,(6).

[3] 董新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J].才智,2013,(28).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篇3

一、在一个人无法完成时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 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提醒他们邀请同学一起合作去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合作中,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这样的方式对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7B Unit1 Dream homes Reading时, 我让学生们先听录音, 然后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 不理解的短语和句子。这些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完成。之后, 我让他们自己通过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短语和句子的意思, 他们开始皱眉头了。这时, 我给了他们提醒:“如果自己不行, 那可以请教同学啊!”他们在我的提示下, 5个人一小组开始合作, 我让他们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 等他们差不多结束以后, 我让他们每组挑选一个代表, 来展示一下小组的成果。他们的理解或许还有些不太准确,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 让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 他们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特别的高。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 我们需要掌握学生们的心理特征, 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创造机会,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增强他们合作的意识, 并能有效地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在学生们有不同意见时

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 非常有主见, 喜欢与人争辩, 拥有争强好胜之心, 总是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当然他们也渴望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被肯定, 但是却又不太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有不同意见时, 只会做一些无意义的争吵, 说服力不强。因此, 我们可以把有争论性的问题, 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完成, 让他们在辩论中, 明白到底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例如:在学习7B Unit1 Dream homes Grammar时, 我给出了几道选词填空题:in front of, on, between, next to, opposite, in1.There is a bird the tree.2.He put up a map___the back wall because there was a hole___it.3.There are some trees the classroom.4.There is a cafe the barber's.5.Sandy sits Kitty and Daniel.6.The window is the door.学生们看到这些题目, 立刻有了不同意见。我没有立刻讲解, 而是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在小组内, 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等讨论结束以后, 再告诉我最终答案。他们的争论有些是因为读不懂句子, 有些是不理解方位词的用法, 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 我下去巡视, 听听他们的想法, 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时, 提出的见解, 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推理。由此可以看出, 当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时, 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既有利于他们解决问题, 提出新的想法, 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三、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 有许多语法知识, 学生们难以理解, 在这时, 我们可以设计合作活动, 让学生们共同去探讨完成,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 又能培养他们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7B Unit5 Abilities Grammar C Expressions with'What'and'How'时, 这个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在一开始上课, 我就给出书上的表格, 让他们先自己揣摩感叹句的用法。但是有些学生却是看得一头雾水, 之后, 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总结规律。学生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并找出书中的例句, 为自己的想法增强说服力。过了大概8分钟, 小组长开始举手汇报成果, 他们经过观察和分析, 顺利的找到了规律:1.How+adj.+主语+谓语!2.What+a/an+adj.+n.+主语+谓语!3.What+adj.+n.+主语+谓语!在他们完成以后, 我又给出了几道填空题:1.a beautiful flower!2.wonderful!3.a big tree!学生们因为有前面的分析过程, 他们做这几个题目时, 显得特别的轻松。用这样的方式,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 适时的组织学生们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们参与到知识的推理过程, 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把握时机,巧用合作 篇4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互助能力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个人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需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当学生自主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需要观察钟面,如果让学生独立观察,就会顾得了分针顾不了秒针。于是就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同学观察分针,有的观察秒针,最终学生胜利完成任务,很容易得出了1分=60秒。由此可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意见不统一时需合作

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这样很容易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都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可。便会自发寻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结为同盟,一起合作,共同探究,一辩真伪。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学生照镜子环节:学生对着镜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其中一个同学对着镜子挥舞右手时,我提出了疑问,镜子里的同学挥舞的是哪只手时,学生有说左手的,也有说右手的,争论不绝,于是我就让学生分组模拟照镜子,其中一部分同学照镜子,一部分同学当镜子里的人物。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很快大家就统一了看法,深刻理解了镜面对称的特点。可见,意见不一时,采用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用事实说理的意识。

三、答案不唯一需合作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数学学习中多角度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当面对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例如:在教学“分类”时,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为了更好地体现分类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多种分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喜悦。

四、重难点攻克需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理解梯形面积公式难度较大,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在小组里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一难点。通过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竞争、比赛需合作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活动、游戏情境,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团体意识。如每个单元复习时,我都采用学生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进行,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过关测试中全胜。这样小组成员个个不敢懈怠,组内同学互帮互助,组长还会针对组员存在的问题找类似的题型强化练习。这样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六、展示、交流时需合作

虽然小组合作已在课堂中被广泛地运用。但在课堂中即使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胆大、外向的同学在展示交流中往往处于优势,胆小内向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必须加强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当小组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展示,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内容,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感受自身的价值,在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篇5

一.锲而不舍———于深入理解处合作

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本能,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这种本能引导出来,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金鸡叫天都”一段时, 在这个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采取小组口语交际的形式开展争辩、合作学习。我抛出了讨论的话题:“你认为哪些词写出了这几块巨石的神奇, 并说说理由。”学生通过一番讨论和争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汇报。各自分析各组的讨论结果。正是因为选择了最佳的合作时机, 通过学生的有效合作才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加深了对看似平常实则精妙的句子的理解, 效果远比传统的启发教学好的多。

二.积沙成丘———于集思广益处合作

在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适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相互启发, 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 抓住课文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空白点,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我”晕倒到醒来的时间里, 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你能想像出来吗?教师请了两个学生回答, 但思路都不开阔。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并非所在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 一些只要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客观性的知识是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反复讨论的。于集思广益处合作, 能达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共享学习资源, 积沙成丘的效果。

三.捷足先登———于提高效率处合作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 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一课时, 有位教师根据课文中所选的四个故事来体现鲁迅先生精神的特点, 把四个故事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讲解, 也提高了效率。

四.众难群疑———于巧解疑难处合作

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时, 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起到相互提醒、促进思考的作用。

由于各学习小组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 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 即“1+1>2”的效果。如特级教师杨明明执教《惊弓之鸟》一节课, 最后设计了一道讨论题:“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已见, 辩论十分激烈。这样, 各成员表现出不同智力优势, 对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学习, 最后得出的结果必定会侧重不同, 并带有个人色彩。通过欣赏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于疑难处合作, 有利于拨云见日,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迅速解决问题, 能够起到节省课堂时间的作用。

五.推陈出新———于创新活动中合作

一位教师在教《小熊真可爱》一课时, 设置对课本图画以外情节的想像, 如熊爸爸为什么要砍树?小熊会说什么等, 学生充分讨论, 说出了很多教师始料不及的话。听课的教师也感到惊奇, 直赞叹学生是不可以小看的。

这位教师在创新活动环节通过思维创新,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想像力, 激起了学生学习欲望, 又在相互合作交流中起到了互相推进的作用, 这样的学习是交流, 更是思维的合作。

六.辩出真知———于思维论辩处合作

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此时采用合作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合作时机, 唤醒学生潜能 篇6

一、追踪探究性实验, 激发主动性

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物理。因为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是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 但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 我们应该注意, 物理学习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究。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探究, 从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但在我们初中物理教材中, 有很多重要性的探究性的实验, 比如中考中常考的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等等, 这些实验, 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 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

二、关注思考不全面, 切入合作讨论

周玉仁教授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就是提醒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 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但是, 有时候学生的思考并不是很全面, 这时候就需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 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 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如在学习《功》时, 我安排学生做书后的一道习题:若你的教室在三楼, 试估计从一楼走到三楼你要做多少功?这是学生仅靠自己的思考, 找不到全面的答案的关于功的重要的一道估算题, 学生通过计算, 大多数都算出来了, 但结果出现了争议, 有的是3000J, 有的是4500J, 这个时候不需要我来直接告诉学生, 我把合作的机会交给学生, 让他们合作讨论交流, 最后问题统一。

三、重视“独立思考受阻”, 采用合作学习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 但有时候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 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 显得很迷惑, 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能独立解决, 此时如果能抓住时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很容易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动能势能机械能》时, 我让学生做书后的练习:“火车进站, 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的坡度, 请你从节能的角度来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纷纷动脑思考, 但很多学生紧皱眉头, 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 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大家共同研讨, 并且结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来进行探讨。原来:进站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把能量储存起来, 出站时, 势能转化为动能, 把能量释放出去。大家热烈探索, 通力合作, 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发现课堂争议区, 实施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 有很多的知识点,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导致不同的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我们经常见到, 当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比如“压力和重力是不是一回事?”此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习了《物体的质量》后, 我问学生:“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 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 有的说铁, 于是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辩论, “我认为铁重, 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你说的不对, 1千克的棉花很多, 棉花重。”“我反对你们的观点, 不管是棉花还是铁, 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 都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 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 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学生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的, 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物理教师只有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新波.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学物理.2010.04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篇7

一、遇到疑难问题时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 肯定是自己先去面对, 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 才考虑寻求帮助, 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另外, 学生对问题没有独立思考, 便展开“小组讨论”, 这时学生的大脑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 讨论时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合作是无效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只有当他们各自积累的资料不足以满足自主学习需要的时候;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而引发争执的时候, 便是分组合作、调动集体智慧的时候了。时机抓得好, 合作才有效益,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

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合作学习

作为农村学校, 要完成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全部探究实验有极大的困难, 而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 已成为农村物理教学的难点。对此, 我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 布置的预习任务不仅包含了一些理论性的问题, 也包含了准备下一节上课所用的一些实验器材,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在准备实验仪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着明显的优势, 例如有些实验既要测量数据, 还要观察现象并记录, 一个学生不可能独立完成多项实验任务。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既保证了物理实验的顺利进行, 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收集和处理信息最好采用合作学习完成

一个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范围较窄, 收集到的信息毕竟有限。而不同学生收集信息的内容、范围、渠道往往各不相同, 如果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则可以实现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篇8

一、在学生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 以学生为本 ”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新知识产生的必然性, 在体验中感知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然而,部分新知的探索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难以完成新知的探索、形成、应用的全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在学习“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合作内容的:已知三角形最大内角度数,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那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如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实验室。数学实验室:( 1) 画一画:已知三边a、b c( a<b<c),画三角形 。( 2) 量一量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 3) 填一填下表:

( 4) 猜想:当三边a、b、c满足什么关系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组内成员接到任务后,都积极地投入,相互配合,处于一种非常默契的状态,有的拿起圆规作图、有的进行角度度量、还有的忙着计算完成表格……规定时间内每个组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与人合作给自身学习带来的益处, 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解决开放性问题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唯一 , 多元化的答案的背后隐藏着不同逻辑推理 , 体现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的各种策略和结论 , 让每个同学都能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 案例 “ 反比例函数 ” 的开放性问题 : 师 :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在生活中一些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 例如 , 路程s ( km) 、速度v( km/h) 、时间t( h) 。 ( 1) 如果s=200 , 那么函数关系式v= 或t= ; 我们就说 ____ 是 ____ 的反比例函数 。 变式 : 如果s为常量 , 那么函数关系式v =或t = ;我们就说 ____ 是 ____ 的反比例函数 。 ( 2) 如果v为常量 , 那么是的正比例函数 。( 3) 如果t为常量 , 那么是的正比例函数 。 师 :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 。 组1 : 例如 , 质量m ,密度 ρ,体积V,m=ρV,当m为常量时 ,ρ 是V的反比例函数 ; 或V是 ρ 的反比例函数 。 当 ρ 为常量时 ,m是V的正比例函数 。 当V为常量时 ,m是 ρ 的正比例函数 。 组2:例如 , 总价 、 单价 、 数量 , 总价 = 单价 ×数量 。 当总价为常量时 , 单价是数量的反比例函数 ; 或数量是单价的反比例函数 。 当单价为常量时 , 总价是数量的正比例函数 。 当数量为常量时 , 总价是单价的正比例函数 …… 组3 : 例如 , 长方形的面积S , 长a ,宽b, S=ab。 当S为常量时 ,a是b的反比例函数 ; 或b是a的反比例函数 。 当a为常量时 ,S是b的正比例函数 。 当b为常量时 ,S是a的正比例函数 。 教师先给出一个范例引导学生怎样思考 , 如何口头表达 ,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 又培养全面考虑问题和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 , 学生进一步明晰了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 , 深化对该知识点的再认识 , 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 体验成功的快乐 。

三、在学生意见分歧处,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

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把 “ 正确答案 ” 告诉学生 , 学生有可能仍然一头 “ 雾水 ”, 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 这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在学习 “ 合并同类项 ( 2)”时 , 专门设计 了 “ 小组讨论 ” 的环节: ( 1) 求代数式其中x = 1/ 2 。 ( 2) 完成后 ,在组内交流你的方法,说一说怎样求代数式的值更简捷 ?问题提出后 ,有的同学提笔就做,直接将x= 1/ 2代入代数式,由于运算复杂 , 算了很长时间 , 甚至在运算过程中不停地涂改 ; 而有的同学却不急于动笔 , 略微思索后方才动笔 , 不一会儿就完成了 , 完成后就迫不及待地帮助未完成的其他组内成员 。 在 “ 小组讨论 ” 的环节中 , 组内的成员们都积极阐述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 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 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 通过做题时间 、 速度 、 准确率的比较 , 许多小组都得出 “ 应先代入再求值 ” 的方法更简捷 。 通过 “ 兵教兵 ” 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 在探索活动中比较求代数式值的方法 , 使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 。

正确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篇9

关键词 小组合作 情感体验 思维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42-01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操作无法完成时,选择小组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个人探索有困难时,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宋小惠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王红平时反映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宋小惠看在眼里,主动地对王红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王红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老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解答开放性问题时,选择合作学习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讇淄г诮涣魇彼窃趺此档模俊闭庋欣谘裳Щ崆闾⒍懒⑺伎嫉南肮吆图し⑷巳朔⒀缘闹魈逡馐丁?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选择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老年类报纸下一篇:企业的数据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