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精选16篇)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1
关于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方法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据
在一些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背后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1. 合作教育思潮中的各种教育理论
两千多年前,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可见, 自古以来, 人们便倡导合作学习。
18世纪初, 西方有人提及合作学习。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正式开始研究之。
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中期, 还是在美国, 随着以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为代表的美国各种合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兴起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理论的推出, 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重视与研究, 从而形成了各种合作学习模式, 也标志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终形成。
在我国, 一些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各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 部分高校教研机构也率先进行了尝试性实验。著名的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山东省教育部科学研究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等。
可以说, 正是各种合作教育思潮的风起云涌, 才最终催生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当下国内一些名校在课改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一学习模式, 最初又直接受益于国内高校教研机构的各种合作学习实验。
2. 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作为它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 全球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亦蓬勃兴起。美国制定了新的全国性课程标准以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 英国推出“国家基础学力战略”, 法国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作为基础教育的理想……尽管各国的具体举措不同, 然而其体现出来的基本理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可概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 将教学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往, 相互沟通,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生成和目标达成, 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1年, 教育部出版了义务教育各种课程标准, 其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有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 也可谓是应运而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分组、实施、总结三阶段。
1. 分组
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开展好这一学习模式的前提。
分组工作通常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分组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搭配、思维活跃程度等, 分组的原则是优中差均衡搭配。小组内成员还需依能力特点推举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组长负责全组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记录员负责本组学习过程与观点的记录, 发言员负责本组观点的公开宣传与汇报。当然, 也可本着锻炼小组成员的目的, 对成员的分工实行轮换制度。小组人数以6人或8人为宜。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可将同组成员编在一起, 以便于同组成员开展合作讨论学习。
2. 实施
此阶段又可具体分为明示目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三环节。
(1) 明示目标。教师一旦准备在课堂上开展这一学习模式, 则一定要向各小组明确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规定时间。学习任务的设置很讲究, 往往是具有开放性, 难易度合适, 具有探究与讨论的价值等。教师还要适时地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并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帮助。
(2)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开展这一学习模式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 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合作探究。此环节中, 各小组成员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示, 以达成合作, 提升学习成效。此环节的通行做法是:各小组先由一人在组内汇报对学习任务的自学或独立思考的情况, 其他成员先倾听, 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与不同见解。最后, 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各自遇到的问题, 对达成共识和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记录、整理, 以便发言及交给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之用。
(3) 展示交流。此环节主要由各小组的发言员承担。发言员先向全班阐述本组的学习观点, 再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其他小组可对该组观点进行补充或指正, 然后尝试解答疑难问题, 解决不了的, 再汇总交给老师解答。
3. 总结
教师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情况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与总结。这种总结既有当堂课中学生与各小组对这一学习模式开展的优劣所在的即时总结, 也应有一定时间段内班级对这一学习模式运用的整体表现情况的总结。
总结的依据可来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师生谈话的结果等, 总结的对象当然主要是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教训。同时也可让各小组的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有了总结, 才能对各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使学生少走弯路;学生有了总结, 才能在本小组推行有成效性的改进措施, 使自己多走捷径;师生共同总结, 齐抓共管, 班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达成预期成效。
从我校开展这一模式的试点实验班级来看, 及时的总结的确有助于不断完善之。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我校各班推行这一学习模式以来的各种情况来看, 有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1. 独木难支
从学校层面来看, 个别班级推行这一教学模式必然会遇见或这或那的困难与阻力, 如老师的配备、制度的制定等都不是一个独立行为, 需要以学校为单位, 整体开展, 才能营造氛围, 减轻老师的工作量, 形成学校特色, 小组合作学习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越走越广。
2. 重形不重神
从教师层面来看, 有的老师只是将班上同学简单地分为几组, 然后布置几个问题让其讨论。至于问题的讨论价值大小、讨论时间长短、小组合作学习所遇到的难题等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则关注不够, 这样一来易造成学习停留在表面, 实际上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3. 良莠不齐
从学生层面来看, 有的小组讨论热烈, 富有成效, 有的小组各自作战, 一盘散沙;有的分工有序, 有的凌乱不堪;有的全情投入, 有的心不在焉等。这时教师应从问题难易程度、兴趣点的激发 (如可引入竞争机制) 、小组成员组合情况等方面去反思去解决。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俗话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兴趣上思品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合作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应,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愉悦,在愉悦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当我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布置的任务是什么,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学生没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运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
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这样既增强了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
2.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有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
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任何学生都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的,绝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外,桶里的水是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要让死水变成活水,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也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篇4
李桂容
在六月份参观了山东省昌乐二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后,我们学校组织了参观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如何实施进行的探讨。最终学校还是决定从今年高一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的开始,总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高一全体老师还是咬咬牙坚持到现在。细想了一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8~9名学生,这8~9位学生面对面坐成一组。每个小组设立了组长,以组长为核心组建小团队,每个组员都有合理的分工。并且每个小组有自己小组的组名、组训、家庭公约、组徽,有自己的小组奋斗目标。
然后,我们对小组进行两大板块的评比:第一,德育板块,包括出勤、卫生、纪律、仪表、礼貌、宣传等方面;第二,学习板块,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从这两方面入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承包责任及评比。
最后,在学校层面对各小组进行总结表彰。每一周评出三个优胜小组,每一月再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还在学期末评比出一学期中最突出的小组。同时,学生在个人优秀表彰方面,也着重考虑小组在成绩。也就是说从全方位引导、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实施以来,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前有利有弊,“利”在各种班级任务比较容易布置与落实,学生都不愿意自己成为小组拖后腿的那一个,而且做了还有加分,学生还是会以自己可以为小组加分为荣。“弊”在小组成员之间说话比过去方便了,所以晚修纪律有待加强,另外看黑板比较累,过去一抬头就可以了,现在却需要侧身,老师也不好控制看黑板的问题。还有最重要的是课堂,课堂上小组间真正讨论的有多少?讨论到何种程度?时间是否允许?小组讨论是否能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又是否能去发现问题和补充问题?是否能对课堂内容加以巩固?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发言稿 篇5
各位领导 老师 大家好
今天谈一谈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小组合作”的起因
前年去了杜郎口中学了解到他们的小组合作,去年去了永威中学更深入的了解到“洋思”模式,看到他们的学生在学习上是那么的积极主动,几乎看不到不学习不参与课堂的学生,当时就很是羡慕,我就想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一直在思考。
看到了不一定就能学的到,学到了不一定能用的到,用到了不一定就能有人家自己创造的东西用起来那样有效。所以从前年开始我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设试验田,当时因为代的是九年级,所以我在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是有所顾忌的,我最担心做不好会影响到学生升学,所以那时我每天都在思考,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绩?大概距中考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我启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二.“小组合作”的过程
我首先根据班里学生的英语成绩分组。并且给小组编上序号。基本上是每组8人,优秀生2名,中等生3名,后进生3名,每组内由教师选出一名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又强、责任心又强的的学生担任组长。让组长充分起到督促、管理、调控、组织本组的一切活动,同时每组的小组长又是教师的一个小通讯员、联
络员、协助员等。比如,小组长可帮助老师检查组员的预习作业,听写任务、收发作业、辅导差生、课前出题,收集组内“情报”,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问题、新思想生成。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讲,找其它组讲,其它组也讲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讲,大家一起去讨论,最后放到小黑板上,放到小黑板上的问题才是我这一节课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三.小组合作的评价
小组合作的评价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时的评价表扬,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积极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我每节课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给小组加分,实行小组量化,每周一总结,每学期一大总结,根据量化结果进行不同的奖励。
四.小组合作的效果
四个月下来我让连续三次月考倒数第二名的九年级八班进入到级部第二名,最后惊喜的发现不少学生在中考时考出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记得一个叫杨
磊的学生在和我聊天时说;老师谢谢你,我很吃惊的问谢我什么?他说谢谢你的小组合作。从那开始我喜欢上了英语,并且现在在高二成绩都不错。去年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我一直都在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不少老师也知道去年两个班级的成绩,说实话我看重一个学生的好与不好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品质。很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了主动帮助别人,学会了积极向他人请教,也懂得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满园齐争艳。”
两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小组的合作探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也走了一些弯路,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在九年级的实验田上,我感觉到初试成果的喜悦,在七年级的试验田上,我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去除了我的职业倦怠,来到了八年级这块试验田我感觉到学生的积极和踊跃,同时也感谢官老师和王浩老师的全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小组合作的根基!但八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习惯、性格发展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不像九年级学生那样成熟、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单纯。所以我还要经常做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的思想动员工作。但我始终欣慰的是因为有了小组合作,让我进一步走进了学生,了解了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和他们一起解决一个个小组中的难题,让他们成长,成熟,也让我快乐。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6
1.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探究相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加强与小组成员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进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指导下,各位同学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最后出色完成所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促进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工与配合,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对策
1.进行科学合理分组.为促进学生更好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成绩、性格特征、知识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每组成员的优等生、差等生应该合理搭配,一般每组成员5~7名学生为宜.通过合理搭配组员,有利于学生更好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2.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任课老师的指导,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每次课堂提问时,可以先让成绩差的学生发言,鼓励他们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这些学生更好参与课堂学习与合作.一般提问后要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意见和看法,然后再发言.而教师则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好开展下去,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旗杆或教学楼高度,这是一道典型的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布置教学任务之后,让小组成员分工配合,进行测量和计算,最后得出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完成教学任务.又如,统计和概率基本知识学习完之后,让学生统计十分钟内通过某十字路口的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客车的数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这些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4.科学设计有趣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该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题目,让不同小组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探索证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另外,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入游戏,让各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完成任务,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引入游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5.掌握科学合作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对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要想办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战胜困难,掌握知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开展讨论与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策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
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原则
目前, 不少农村英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 在教学中依然实行灌输式的教学, 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更无法激发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上的主动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不仅可以克服农村英语教学的弱势, 不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的情况, 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一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农村初中班级学生的数量较多,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 因为每个小组人数过多, 不仅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下也不能一一指导, 就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相对不理想。同时, 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的环节上, 往往没有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活, 尤其是在学习内容的交流上, 很少涉及学生课外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这很容易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 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
1. 自愿性原则
首先在选取小组上, 尊重学生的意愿, 并结合投票选举的方式。另外, 在小组分组上,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不过如果出现各个小组成员数量严重不均的话, 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
2. 针对性原则
对小组合作学习而言, 必须针对一定的实际需要, 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 也可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生活。
3. 全面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不仅学习的内容要全面, 而且教师进行指导时, 应当一视同仁, 尽量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表现。
4. 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上, 应当确保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不仅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而且要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1. 科学分组
在农村初中英语的小组合作教学中, 科学分组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对此, 教师首先要对各个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特点等方面全面了解, 尤其是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 并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下来开展分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各个小组应当定期进行调整。比如, 可以实行每一个月换组的措施, 而且在换组过程中要确保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这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引导各个小组展开英语学习上的竞争, 可以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2. 注重小组长的选择与培养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 小组长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为此教师需要重视小组长的选择与培养。一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不能有效组织管理成员, 并协调好成员之间的矛盾, 很可能给初中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在选举小组长上, 不仅要考虑到该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还要综合考虑其英语成绩水平、在班级学生中的威信等因素, 并且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具体而言,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荐和推荐的方式, 指导学生选取责任性和组织能力较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高的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初步人选确定之后, 教师要根据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以上人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增强小组长的管理意识与能力。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民主监督和评价各个小组长的工作情况, 从而督促小组长积极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工作与任务。
3. 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于农村学生相对内向, 在课堂上不善于交流沟通, 一旦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调枯燥的话, 将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氛围, 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无法实现。对此, 教师应当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精心设计, 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并在成员之间积极交流与沟通。具体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仅要符合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 而且要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 保障学生能够将英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而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快感与乐趣;其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符合学生的特殊情况, 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质量对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对此, 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予以完善。首先在评价主体上, 应开展学生之间互评和自评的方式, 促使学生可“见贤思齐”, 并且取长补短;同时, 在评价方式上, 给予过程和结果同等的认识, 尤其是从进步的程度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8
记得在一次区域教学交流中,一连四节课,我们的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活动后的讨论中,就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怎样开展的一个讨论的题目。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许多时候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和“合”而不“作”,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小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小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的小组,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我认为……”,“我想……”,“我们小组认为……”。事实上,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个人的意见。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五彩斑阑,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煅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逐步的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比如,在低年级里,可让学生合抱一棵大树来感受这棵大树的粗壮,让学生合作抬动课桌让孩子们体会成功来自合作。中高年级老师则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老师本人也通过一番的认真观察,然后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之中。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而更重要的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从“尝试——合作学习”逐步走向“养成——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后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二、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9
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改变,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实际教训,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将班级的学生等额地分为若干组,然后在教学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员一起参加讨论和发表见解,评分的时候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评分。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在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约就是这样的,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以后,在黑板上列出如下公式和解题方法:
一条公路长360米,可以得到甲乙的铺路速度之和是:
360÷4=90米/天
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可知,
设乙的速度是x,甲的速度就是1.25x
有x+1.25x=90
x=40
那么甲的速度是50米/天。
这样做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如果答案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得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刚开始,小组讨论进行得可能会不顺利,因为学生习惯了教师灌输的教学方法,但是一旦有一题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以后,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慢慢的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就成功地实行开来了。
二、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之中
1.在复习中合理运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纳入复习的进程中。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有意地去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到复习之中,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的时候,让小组一起讨论,不仅可以唤醒以往的学习记忆,也能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
2.在教授新课时合理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程的教授往往比较难得,因为一课中的重点有若干,而这些重点与以往学过的知识又是有联系的,以往如果没有学习好,那么新知识的掌握也必然不会很好。如果采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中有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十分了解的学生,也有对以往知识并不十分了解的学生,这样,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对方。
3.在练习中合理地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课后练习是上课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很多学生在面对练习题的时候都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如果老师引进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在做练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伙伴们互相给对方以启发,这样,不仅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不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感觉到轻松自在,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积极向上,兴趣也会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王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乌海十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05)。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10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及意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树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后的共同学习。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要针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语言的表述,所以小组学习十分有必要,它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小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的作用
1.小组活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广度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这样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还是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活动的形式,每个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积极性也将被大大的调动。
2.小组合作学习丰富了课堂
口语的学习十分重要,众所周知,英语学习不单单是卷面上的知识点与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口头表达。小组合作讨论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不便。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二人一组进行pair work以及四人一组进行group work,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pair work中,我常让学生一问一答,学习了课文中很多知识。例如,在8A第一课时friends中welcome to the unit的A与B两块练习上,我让学生采用问答的形式,如:When you are sad,who do you talk to? Why?等,引导学生说出了helpful,honest,keep secrets,make me happy等形容词及一些重要词组。这样不仅仅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操练活动中,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同时更加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与人沟通与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group work中,我则采用一人记录,三人讲述的方法,比如当我们讨论到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时候,我给了学生一个describe your best friend的任务,这样每个同学都说了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朋友的形象,可以从appearance,personality,hobbies,future plans等方面加以阐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记录的同学则负责总结并演讲,这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3.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
我让学生组成小组,实行了“帮扶政策”,好学生了帮助相对薄弱的学生,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获得了口语以及其它能力的提升。被助学生的受益更是不必说多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渴望与别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互助的合作关系。
4.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
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于是我让小组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三、小组活动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存在许多差异的,要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需要付出努力。要想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1.培养自信心,使每个学生敢于交流
学习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缺乏自信心,不敢发言,怕他人笑话,因而参与度就较少,这样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注意培养学生特别是那些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利用最简单的语言,或者利用肢体语言帮助表达。比如,当学生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来完成。如在教学 What’s in your school?句型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套房子,并在各个房间里画上一些学过的物品,然后让学困生用“Look at my...It is pink.It is very big.It has...”等最简单的句子介绍本小组设计的房子,在交流汇报时,我有意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
2.培养总结能力
总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深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 知识。我每个周末都会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周知识点,回校后进行小组讨论,查漏补缺。这样取得的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关于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篇1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吉林省双辽市第三中学洪梅李海江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而开展合作学习之初,由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尤其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而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5注意培养、强化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
只有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对困难的克服,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发挥积极性。要人人争当主角。如果是分工不均造成的,则要进行适当调整。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或许总有那么几个比较“个别”的同学,他们非但不积极参与合作,反倒积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大家都知道,适时的、有效的奖罚,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的团结协作,表现出色的会得到应有的表扬和赞赏,同时得到同学的认同。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得到成果的满足感和喜悦是学生继续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学习的动力除了受好奇心的影响,在小组中,小组成员是对其他成员也产生着影响,能有效地促使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保证课堂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展示、质疑、讨论、评价,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合作小组,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能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虽然这种责任感会给学生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能推动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也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通过导思,让学生学习有目的,不至于迷失方向。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从而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后达到师生共识、生生共识、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学习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与别人沟通,有的学生还存在口语障碍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安排每一个人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表扬和帮助,使那些表达有障碍的同学增加了信心。当组员有独到见解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当组员回答错误时,不嘲笑、不讽刺,及时鼓励,增强其下次还想发言的信心。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为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成才提供了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品质。小组之间通过集思广益,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传达给别人,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取长补短,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相互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就到达到知识的整合。
五、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事实上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个人的力量。有些问题也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得以解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要承担组内的一些任务,不能依赖别人,以此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13
(共100分)
教学设计(10分)
1.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分)
2.教学设计注重寻找合作点,设计能调动小组合作的开放性问题(4分)3.教学设计能调动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3分)教学过程(40分)
4.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不同观点。(10分)
5.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和时间,精讲多练,加强课上练习反馈。(10分)
6.教师过程中注重高效的小组评价。(10分)
7.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10分)教师素养(20分)
8.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大方;教学语言严谨规范,生动精炼;板书条理清楚,书写规范。(5分)
9.能高效利用前后黑板及电教设备辅助教学。(5分)
10.教师在课上关注到各个小组,经常指导各小组讨论或研究问题。(5分)11.注重课堂生成,应变自如,能很好的驾驭课堂。(5分)教学效果(30分)
12.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10分)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篇14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实践,我对高效课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了初步的研究与认识,要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明白什么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有以下认识:
一、合作学习小组人员结构要科学合理。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它建构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二要敢于打破常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即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我们电脑课堂就是根据电脑摆放位置分成了四个小组,男女生同桌,合用一台电脑,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既可以定期进行组间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进行组内某些角色的对换或轮换。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与内容要恰当。
合作学习,离不开恰当的载体和内容。我在《添加报头画》的教学中,课前在黑板上明确出示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本节课要研究的一些问题:
1、设置报头画的要求
2、为报头配上报头画的方法
3、文字与图片的环绕方式有几种,有什么区别
4、报头设计的常见形式有几种等,由小组长抽签的方式决定哪组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同学们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很用心地学习,很积极地答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的重难点,提出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投入,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组内要合理分工,设岗定责,有序轮流。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活而无果”。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充当看客;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发言;有的小组成员借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同时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何才能做到小组内的合作“活而有序”?我认为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可以设学科小组长、展示员、小组评价员各一名。学科小组长由本学科知识比较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展示员”,主要负责在课堂上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回答其他组的质疑;如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小组评价员,其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将本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评价交流。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建立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学习评价,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的首先是即时性的教师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要将本组的有点与不足都指出来,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其次,是采取关注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体态表情等方面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精神奖励。比如,我在电脑课上就采取课堂即时性打分,最后评出学习红旗小组和纪律红旗小组,这一做法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方法;需要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需要教师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授人以渔”,指点出迷津;需要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唯其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比如,在某些容易弄错或学生普遍都不会的题目我会集中具体讲解,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15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十分陌生,完全不知道应该讨论什么。记得第一堂课时,当我说下面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时,整个班级异常热闹,大家兴致很高,讨论得十分热烈。但当笔者走进他们的小组时,他们一致沉默,或者所论非所问,甚至有的手舞足蹈、互相推搡,用声高来压过别人,有时两人辩论得脸红脖子粗,而忘了这本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笔者在课后调查时发现,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能为了迎合课改就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环节,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教育指导,要循序渐进地渗透教育。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我以6人为一个小组为例,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召集者、计时员、记录员、噪音控制人、发言人和补充人,并适时转换他们的角色。学生对角色的接受与转化,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纠正,并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自觉分工、主动履行职责,这才能基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建立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①示范法。初一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我在每次的合作学习之前,指导其中的一组成员怎样去组织小组成员,怎样去讨论、记录等,让其他学生在看的时候学会合作探究。②比较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时关注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的参与状态。对一些无意义的合作技能要及时给予调控。如:我在一次活动中发现A组在交流学习成果中,其中的3个成员反复重复汇报一样的答案,而B组是由召集人指定1人汇报答案,其余成员进行补充发言。结果是B小组省时有效,A组耗时且低效。在小组展示时,我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合作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哪个小组既省时又有效率,然后把B小组的合作技能及时向全班推广。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选择应用的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待征,许多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似乎每节必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我们需要选择应用。如:在初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一些参考资料上的译文来回答问题,以此为本组加分。而课后的掌握并不理想,对字词的理解不到位或不明白什么叫做文言文的翻译。所以,在初次学习文言文时,应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老师可以做一个示范,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怎样去翻译和怎样去学习文言文。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文言文初次教学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效果要强于学生盲目的合作探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强化养成,更需要实事求是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指导,需要训练和选择性使用,还需要将其视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培养、训练。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与不稳定性,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每学期开始时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技能进行再次培训与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 篇16
【关键词】高中化学;小组学习;课堂构建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目前,“合作学习”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到底何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教”还是“学”,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认识和界定它,从而得出众多同中有异、异中又有同的定义。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教学方法(艺术)论。此种观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获取成绩为目的的教学行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活动,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二是学习效果论。这一观点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一观点过度侧重于学习结果,隐去教学活动中的人本倾向。
三是“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论”。如果说,上述两种观点各自走向“教”和“学”的两级,偏离了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的基本原则。合作学习的教只是一种形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其灵魂。学生在老师假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答案。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从以上对“合作学习”所给出的不同定义中,我们发现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单位是小组;
(2)合作学习是一种为达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目标导向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同伴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活动;
(4)合作学习在学生评价时,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活动。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实施的的第一步,作为实施者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量让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成功,在实践中本人以以下一些要素作为建立小组的依据。
要素一:人数控制
合作学习小组人员为 4-5 人的小组为宜,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性。组员要服从组长的安排,并协助组长,共同完成目标任务。
要素二:性别均衡
男生女生在小组分工过程中适合充当的角色不一样。一般而言女生更加细致,记录更加详细;男生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因此各小组的男女生比例要协调,起到互补的作用。
要素三:化学学习成绩及总成绩相协调
各个小组的化学学习成绩(单科及总分兼顾)、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小組内成员的学习成绩(单科及总分兼顾)好、中、差搭配,这样便于小组间竞争与小组内互帮互学。其实这就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要素四:尊重学生的选择
在考虑前三个因素的过程中不要强求,也就是说在考虑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要素进行分组时要先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不可强制其服从,最好是自由组合。
要素五:便于表扬和给出评价
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各组之间展开学习和竞争,有利于老师作出激励性评价,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各小组成员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 5 个要素建立起学习小组以后,并不意味着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够顺利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积极的学习形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尽可能的在课堂实验前,学生能够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合作学习基本素质。
(一)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竞争的学习环境,逐渐形成了竞争的意识。上课前,要明确告诉学生现在个人的成功是与小组捆绑在一起的,只有小组的每个人都成功,整个小组才能够得到肯定。
(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使小组各成员在完成相同的任务时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不会出现袖手旁观、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能够独档一面,不会无所适从。
(三)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尊重他人,学会当别人在讲解时安静的倾听别人的观点;当有不同的观点时能够理解并欣赏别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甚至错误时,能够基于人无完人的心态耐心的去帮助别人使达成共识。
(四)学会信赖小组成员
小组内部成员互相信任,有难题共同解决,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才能够合作得更加和谐,体现集体的智慧。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络,以达到最初的的学习目标。
该模式可以归纳为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与同学共同阅读课本,教师引导确定学习目标。第二个环节主要以化学学习资源为载体,主要是教材中“演示实验”栏目的实验结论得出,“交流与讨论”栏目问题,或者根据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教师给学生制定的更具体的二级学习目标。第三个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二级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组内分工,进行组内讨论,尽量能够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结论。第三个环节就是组间讨论的环节,各小组展示自己
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形成组间互动。第四个环节就是课堂评价。第五个环节自然而然就接下去了。如果进行的顺利的话就能够构建形成知识网络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第六个环节是课后跟踪反馈的环节。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安静的听,批判地吸收其他小组的学习结论。各小组有不同的意见要指出,一起完善知识结构。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有艺术的指出各小组结论中欠缺的部分并给出更好的结论。对于正确且有独到见解的结论的小组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以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将合作进行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盛群力.合作学习:一种新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1(01):34-35.
[2]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1).29.
[3]王红宇.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3.
【关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推荐阅读: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发言12-15
关于语文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05-21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周小结模式08-27
大夼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05-14
关于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10-06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05-27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08-12
有效小组合作模式05-25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10-13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