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4-10-30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 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我们积极探索研究, 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或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让不同特质, 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角色分工不能长期固定,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 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 次数过多后,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所以合作小组考虑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 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有效进行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 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 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 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例如, 在“推断题复习课”上, 小组成员分别分配到了推断题的“题眼”,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性质、用途, 以及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反应的现象等,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如果学生在理解任务的某处存在困难, 在询问教师之前, 可先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因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 合作小组同组获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各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使思维产生碰撞, 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三、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契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不能随意地进行。

1.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掌握, 在这些地方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燃烧与灭火”一节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亲自观察, 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动手探究, 例如试一试水和酒精, 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 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启发大家自己想一想, 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满足两个还是缺一不可。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思维混乱、模糊不清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混乱、思维不清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用学过离子的结合能否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独自思考, 随之组内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与组间交流、辩论, 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 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到各组巡视, 听取同学的讨论, 引导合作, 使讨论步步深入。各小组讨论后, 教师组织各小组组长汇报交流, 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在教学的探究学习活动处。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化学变化, 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鸡蛋浸入食醋中有何现象?分组写出实验报告”。要求描述合理, 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上交的作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得很认真, 在自制的报告纸上, 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尽情地发挥和联想, 有的加了插图, 有的还配了花边, 真可谓图文并茂。同学们的设计和创造是我事先无法估计的。小组合作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放飞了生命的翅膀。

四、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可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在活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 提高总结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优点很多: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进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今后我们要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升,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在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具有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组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中的有效讨论及在小组内如何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分工,优化,组合,互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6) .

[2]彭安全.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3]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2001 (4) .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2

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则一言不发,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尽管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够重视,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新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结束。这种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现很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无关的事情,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时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有时候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二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这样可以促进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

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首先,学会分工与协作。组内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其次是学会交流和倾听。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不妨碍到其他小组,并且,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再次,要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记录员要整理好交流的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小学英语,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减轻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低效表现。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发挥其有效性呢?

一、低效表现及成因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目标不当,过难或者过易:任务设定目标不当,造成学生合作不积极,小组成员会出现接到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或者个人埋头单干。对于觉得容易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没有挑战性,骄傲自满若无其事;觉得难的同学又无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使其流于形式。

2、小组内气氛不和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存在差异;或者有些小组都是优异生个个发言争论,有些则多是后进生无人积极参与。

3、教师的巡回监管不到位:一般的小组合作都有几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是有些许混乱的。有些小组内可能过分依赖成绩好的同学,有时候因为组内发生异议会发生大声的争论,也有组内不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

4、给与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有时,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如何发挥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教师转角色,民主促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教材,给出难易适当的问题,让最大多数的人能参与其中;其次小组的搭配应注意优异生与后进生的合理搭配,男女生的混合搭配等等;再者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最后在合作学习时,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2、情境搭舞台,合作好唱戏

首先教师应创设好情景,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对于小学生而言,刚接触英语不久,一切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新鲜。多数学生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与别人交流。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尽可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学,在情景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地收集资料,做好充分地准备,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感觉到英语课堂充满了乐趣,能够真正地做到:听到句子,就想起情景,看到情景,句字就能脱口而出。

其次设计程序,让学生在“舞台”上有序地“表演”。“舞台”搭建好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应该怎样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程序时,应包括a、分组b、分配任务c、教师的指导、参与。总之,只要教师全情地投入,那么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便洋溢着“情感的活力”。

3、转变评价方式,完善合作学习

课堂的评价总结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中“合作”的这一过程。新课改下的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同样,评价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可以是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在相互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取长补短。最后,教师进行简要的总结,从而达到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及合作学习,以便获得最终的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金阳,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行之有效2010.06

[2]郑土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4

[3]张莺,小学英语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4

一、合理划分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准备“合作”

在英语学习中,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 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 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在学业成绩方面, 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教学中, 我在给学生划分小组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 本着“条件均衡, 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分组。在每一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务是什么。组长、纪律员、记录员、发言人、劳动员......只有分工明确了, 学生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会出现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现象。课堂上, 学生分工合作, 各抒己见, 学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合作”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 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安排好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好教学过程, 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理问题。例如在学习“Making friends”这一单元时, 我先向学生明确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习一些新词汇, 学习写信的格式, 用不同的句型来介绍个人信息。如My name is......;My favourite hobby is......;I live with......还要让学生学会Which is your favourite......?这一句型。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心中有数, 明白怎样学习, 课堂学习就会更加有效,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合作性讨论或表演, 体验“合作”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用英语表达, 而学生一个人学习, 就没有说的机会, 自言自语总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表达的舞台, 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 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同学之间, 学生也不会觉得拘束或者不好意思。学生在进行合作性讨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人数。例如在刚刚学习了新句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Pair work或是Group work, 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 进行模仿练习, 编出对话;有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让学生共同去讨论问题的答案或是进行故事讲述。

例如在学习Natural disasters时, 我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灾难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对自然灾难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图片鲜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了单词和短语,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也都很积极, 相互讨论着自己不太熟悉的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非常渴望用英语把自己熟悉的自然灾难方面的知识表达出来。整个课堂的学习非常顺利, 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对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如果只是让学生表演对话,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 慢慢降低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 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把它编成一个短剧或小节目, 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始终保持对英语表达的欲望,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激励, 延伸“合作”

积极地评价, 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 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能得到认可的, 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开发他们的潜能, 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 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够在小组的帮助下, 用英语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 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它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 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也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能使学生在宽松舒适的语言环境中充分与他人交流,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 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牛津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5

蒲县乔家湾中学 金丽娟

摘要:传统英语教学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而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运用,有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英语教学已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需求。它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合作,学生很少有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同时全班集体授课模式仍占目前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初中英语在初一下册就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纳入语言学习活动中。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合作学习成为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且也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与基本理念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追求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一种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它强调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 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 在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的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 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5)情境观 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 合作学习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二、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光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

合作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将自己所注意到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二)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 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三)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比如,任务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积极。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平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不少教师对小组学习互动的理解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和听课教师而故弄玄虚。

(2)小组学习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平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力。

(3)小组互动学习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4)知道小组学习互动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不少教师把小组学习看作课堂教学的“万全之策”。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内容和次数,好像非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堂堂必用,或者活动设计没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烦而生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3.准备不足,互动仓促

许多教师把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小组互动中,如设计making a survey and fill in the chart活动。但很多教师会提早结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汇报反馈环节,学生刚刚做好交流准备,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扑灭了。这样,学生的反馈也仅仅是一些表层肤浅的问答,小组互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4.小组操作,缺乏规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小组的划分。最常见的是按座位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方便开展小组活动,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勉强组成一组,个别学生则孤苦伶仃,无人顾及,甚至活动结束前,老师也没过问,好像这些学生不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导致这些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伤害。5.评价制度不够全面

教师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评价准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信心。比如许多教师喜欢抢答形式的小组竞赛,在开始前教师习惯在黑板一角写上A1、A2、A3、A4来区分组别,由于事先没有必要的规则说明,竞赛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低难度问题,学生往往会一拥而起,教师无法分清第一位回答者,只能每组画一面红旗(或其它简笔画)以示公平。在2、3人同时起立抢答时,教师会选定其中1人,回答正确后授予一面红旗,其他回答的学生则无奈地坐下,内心则是对裁判不公的抱怨。而且由于教师没有规定得到过红旗的同学应该在组内没有其他组员回答的情况下再次抢答,这样的小组竞赛往往又成为学优生的个人秀,组内其他组员则习惯地充当起拍手的观众。

三、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这些问题已被多数教师所注意。为此,就这些现象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1.明确师生定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合理组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交换角色

教师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发言内容;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3.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英语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技巧是顺利进行合作的前提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运用多维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

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老师应及时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及时鼓励,给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要有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谁都会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会有成功。及时的过程评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有满足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其次,除过程评价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加入到合作学习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郭砚冰.2002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中小学外语教学》 2.庞维图.2003.《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有效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奖励;合作预习;课堂交流

一、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1.小组成员的组成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因此,学习小组的建立我采取了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安排相结合的方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并且每期都会调整小组的划分。这样不仅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而且组员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交往的空间也更宽。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愉快的,在小组与小组的竞争中是充满信心的。

2.小组成员责任的明确

美国名尼苏达大学合作中心约翰逊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这是构成合作学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并且在一定时间后角色要互换。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经常进行沟通,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小组成员要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要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善于讨论和尊重别人发言;要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小组成员只有明白了这些责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展。

3.合作学习小组的奖励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我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愉快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我常用赞许的目光、真诚的表扬……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產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不仅如此,我还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一块小黑板上用表格的形式把每个小组画出来,把小组取得的成绩及时地展示出来,并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学习小组”。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而且我还利用家校通把他们取得的成绩告知家长。连续四周获得“优秀学习小组”的,我将利用周末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教师组织、指导的小组合作只能是一种无序的、没有多大成效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中深入广泛的交流;课后合作拓展练习。

1.课前合作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我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并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的内容。(2)精读文章,找出描写文中人物的片段。思考: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后将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鼓励学生将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本身的质疑和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小组合作解答,如小组合作不能完成的课堂上共同合作探究。课前我会随机检查各小组的预习成果,并记入小组得分。

2.课堂合作交流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因此,我精心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八年级上课文《蜡烛》,我设计了这些问题:(1)请同学们找到文中自己最感动的某一个场景,反复朗读。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感受。注意:要抓住重点,说得具体。(2)讨论: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3)请你来设计:二战后期,西蒙诺夫作为军事记者随军采访,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就写成了这篇战地通讯。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了,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说明理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大胆发言。这节课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技能、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方法,而且情感得到了陶冶,感受到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我除了在课堂上设计好问题,还要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看小组成员是不是都参与了交流讨论;小组成员是不是都在围绕主题参与交流讨论等。当小组成员合作学习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主动参与到小组中去,和学生一起研讨,平等合作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愉悦、亲切,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变得爱学、乐学,群体学习的氛围更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索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篇7

一、合理搭配好学习小组内的成员

在组建好学习小组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烂熟于心,然后进行合理搭配,四人一组,优差结合、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等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协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和学习活动。在组内,担任组长的优等生要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最终降低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当然,各小组在开展活动是,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动态,出现问题要适时进行调整。

二、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合作学习时,设计的问题一般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一个问题,如果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解决,就显得过于简单,进行合作学习就没有必要了;反之如果一个问题,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也难以得出结论,显得过于复杂,同样也没有进行合作学习必要。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思路、解法、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答案,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个人往往思考不够全面,可能会使得问题的解决无法进行,这时,学生迫切需要交流,需要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在合作交流中,各自的观点不断汇集、碰撞,问题解决的策略就会越来越明朗,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有效教学理论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强调教师要有效益意识。合作学习作为—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人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合作小缉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而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合作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鼓励性评价手段,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必要、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合作意识,积吸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组学生的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每次活动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的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2.学会必要的合作技能也很重要。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8

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可见, 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当前的大班额教学中, 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因材施教, 激发合作动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 我们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

1. 培养科代表。

科代表是“教师的代言人”, 所以引导、教育好科代表非常重要。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帮助科代表树立威信, 充分发挥他们表现突出和成绩优秀的长处;通过谈话和实际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辅导和监督其他同学学习会大大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学习进步, 使他们逐步形成协调伙伴间、组与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2. 促进“辅导生”。

“辅导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 需要教师的重点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集体活动和个人交流, 在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 教育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帮助后进生, 和后进生共同提高。

3. 教育后进生。

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对于后进生而言, 教师的爱和鼓励、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 还有他们的人生。所以, 教师不仅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后进生身上, 还要发动和组织科代表、“辅导生”关心、理解、帮助、支持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克服自身不足, 逐步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兴趣, 活跃合作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带给学生足够的心灵愉悦, 是决定学生能否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一点很重要, 学生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教师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交换意见,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造一个新成果, 而创造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教师拘泥于形式, 限制讨论时间, 学生还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叫停, 小组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整性。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发展空间。

教师提供给学习小组的合作内容要有可发展性, 它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想象, 调动学生的思维。因为有发展性的选题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恰当评价, 增强合作激励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励。

1. 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做深入的了解, 然后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并且, 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生互评要真诚。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篇9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合作教学效果。长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 目前课堂中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多数讨论、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 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把在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前后桌的若干名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各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发言代表来汇报学习成果。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常常容易使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七嘴八舌, 教师无法对场面进行调控,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有的学生甚至谈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使合作学习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多下工夫,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有效分组

如何分组、怎样分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帮助,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是按性别、按性格、按能力、按兴趣爱好还是按座位次序来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有不同的潜能, 合作学习大多采用异质分组, 既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 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异、组内异质。它为小组成员间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小组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一个整合的整体。

二选好组长

大家都知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这个道理, 选好一个小组的组长是首要条件。一个小组顺利而又有秩序的自主学习, 小组内的小组长要慎重选择。小组长一定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总体把握上, 要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要“服众”。

“选举”方式应由小组成员自己选出代表。这样选出的组长能得到同学们的公认和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必然会努力做好。对其他同学来说, 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随着小组的不断变动, “代言人”也在不断变化, 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而成为小组内的组长,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这对自主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三合理分工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的现象, 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 学生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议论, 就会产生合作效应。而是组内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干, 而且要轮流担任, 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密不可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掌控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有能力解决随时出现的意外问题和有效问题。合作学习的实效, 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远远不够。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前瞻性, 能预测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状况, 并能灵活地处理和有效地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 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自主、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互相讨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篇10

一、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时机不恰当

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许多教师往往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没有把握时机, 而在不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明智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并巩固教学成果。有的教师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了分组讨论, 如果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课程内容, 就让学生进行讨论, 而学生连要讨论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分组讨论, 不但影响分组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学习也没有什么作用。

2.成员分配不合理

教师应对学生的特长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分组织合作学习。比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若干, 原则上要保证各小组的综合能力及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保证他们“都有事干”。但是, 有许多教师总是随意地进行分组,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特长等, 这样就导致了各小组的水平、综合实力不相等, 双方实力相差大, 容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

3.分工不明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要分工明确, 确认任务和讨论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分工合作的效率。可是, 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 小组就成了一盘散沙, 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也就没有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把握分组时机

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时机选择很重要, 学生思考问题需要独立的空间, 教师就要充分给予学生这个空间。对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去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学习, 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还要通过自主探索学习, 而自主探索学习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和前提。合作学习一旦离开自主探索学习的这个前提, 则合作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 故而, 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 还要给以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同时还要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有自己的观念及理解, 并在与人交流中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 这才能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用性。例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 把“正方形可以化成哪种图形?”这个问题丢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得到很多方法, 如“把正方形转化成两个长方形”等, 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 并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且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特长, 例如, 一个4人小组, 其中A同学计算能力强, B同学语言能力能, C同学动手操作能力强, D同学领导能力好, 而其他小组也应该组成类似小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通过组与组的之间的比试, 让学生能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 在给他们进行了分组后, 一定要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应担任一种角色, 如:医生、病人、护士等, 并且这些角色都让学生轮流扮演, 以此增加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认识日历的时候, 小组内就应该有儿童、家长、老师等。学生的分工要明确。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在教室开一个大型超市, 里面有防损员、经理、收银员、营业员等。

3.教师参与指导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不应站在讲台中央, 而是应该走到学生中去, 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 并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对出现的情况予以指导或者更正。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没有效果是和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教师可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通过小组竞赛,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及体会小组之间的真挚情感,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 篇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19-02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空间。如:有些合作小组是为了公开课而临时拼凑的,小组成员之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则成了“学优生”个人表演的舞台,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有些安排小组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探究、交流的价值等等。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培训是前提条件

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有效地学习、更好地锻炼自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对其进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老师向学生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然后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等,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怎么做。

(一)分组时人员的搭配很关键,学优生与学困生搭配,活跃生与文静生搭配,男女搭配,这样起到互补的作用。其次座位安排以就近为原则,如四人小组由相邻座位的四个同学组成。

(二)首先,师生就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与结束的口令或手势要达成一致。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与结束的口令一般是由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笔者习惯用“下面进行四(六)人小组学习”,学生听到要求后在三至五秒钟的时间内组成小组;结束的口令用倒数五秒等,学生听到老师的口令后也跟着老师喊同样的口令,这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口令后快速、安静地回到原位坐好。其次,各小组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为了让老师更易于掌握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成员快速回到原位坐好,并用“OK”手势示意。

(三)角色分工要明确。让学生明白每个小组成员都是主人,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为小组出力,为小组争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低年级分工操作中,一般是由老师来指定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的人选,让每一个角色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事可做。这样就避免了“学优生唱独台戏,学困生成边缘人”的情况发生。让每个成员熟悉自己的角色任务后,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角色交换,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角色交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各种角色。这样到了中、高年级,每个小组的角色分工就不用老师操心,小组内自主确定即可。

(四)小组内学习过程要达到: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和文静生,成员间要互相关照,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声控员要控制好本组成员发言的声音大小,不能干扰其他小组,组长组织好成员逐一完成学习任务。这些细节的问题都得逐项训练,最好能先训练好一个小组,让这个小组起到示范作用。

(五)汇报交流时该注意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组织各小组将学习成果向全班汇报交流,一般由各小组的发言人发言,组内成员注意倾听,如果发言人有说不到位的地方,组员及时进行补充。另外,每一个发言人都应该有礼貌地面向绝大多数人,以响亮的声音大方地向大家汇报,其余的学生也要注视着发言人,认真倾听,等发言人发言结束后予以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二、课堂操作是关键

教会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才是最重要的。而课堂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操作成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能过多,一般以2-3次为宜,过多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刚开始时,笔者一直为在什么知识点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而烦恼。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果发现只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的结果就出来了,学生并没尝到合作的快乐。笔者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发现,挑选一些带有挑战性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容易出现多向度的问题,将其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学生就特别感兴趣,积极性特别高。

例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巧妙地把第三、四、五部分(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三部分)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出示学习要求,让各六人小组自主选择三部分中的一部分进行学习。各小组讨论的气氛热烈而又不影响其他小组,教师巡堂做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当到小组汇报交流时,关于“顶峰歼敌”一部分,有一个小组运用了图文并茂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学习,把文段中描写的“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向敌人”画得栩栩如生;把班长马宝玉的肢体语言、战士们砸石头的动作和敌人“叽哩呱啦”的叫声表演得更是生动形象,其他组的成员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起来。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五位壮士的决心、中国人民的仇恨”。使其能很快进入角色,把五位壮士那顽强不屈、毫无畏惧的精神感悟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小组发现这一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敌人的侧面描写更进一步衬托出五壮士的“壮”。这些都是学生得到学习主动权后,在宽松、平等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的“合作结晶”。

三、教师的适时点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是放任学生自行活动,教师不是“旁观者”,相反,该模式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创设有针对性、有探讨性的问题,深人到各学习小组中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合作的效果。老师要善于协调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评价小组合作效果等。

在小组汇报时,老师除了培养学生倾听、关注等习惯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老师的适时点评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当请到一个善于表现的学生回答时,他如果滔滔不绝地讲,老师就要适时用评价性语言“刹”住,要让点机会给别人;或请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发言时,老师也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响亮),激发他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体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标。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2

一、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将受到来自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吃透教材, 更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等, 以便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下, 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并在学生相互合作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去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 学会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 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工夫了解每位学生, 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 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 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 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学习的不同方式, 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 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 实现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好学生的“垄断”, 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 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 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 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尊重个体差异, 整个评价的重心也相应地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评价理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客观记录和教师评价、组内和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结合, 个人成绩和小组总分相结合、学业成绩和合作态度等品质相结合等方法, 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时, 评价要坚持民主性, 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民主评价, 既有师生的相互评价、学生集体的相互评价, 还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在这种民主评价中,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

四、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存在下列一些倾向:

1. 形式主义。认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形式 (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 就是合作学习。

2. 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讲究场面的热闹, 实则杂乱无章。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讨论中部分学生闲聊 (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 ;讨论后有时几个小组或小组内几个人同时争着发言, 各不相让;有的小组讨论后一个人发言, 其他人心不在焉, 置身事外;有的小组讨论后互相推诿, 无人发言。教师要放慢教学进度, 紧盯小组的运行。待运转正常后再调整进度。不然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而且教室纪律一团糟。

上一篇:纳税筹划思考论文下一篇:应用样式